登陆注册
34463700000020

第20章 刘献之:巍然矗立北朝的一代名儒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是杜牧《润州二首》诗中的名句。

一句“最风流”,道尽了东晋人物谈玄言理、崇文尚雅、传业浸盛的士人雅藻;一句“皆旷达”,又写尽了南朝士林极备礼乐、弦歌悠扬、大雅传诵的文化兴盛。在诗人眼中,东晋文学典章制度盛行,南朝向学论道风气流布,皆为当时文物兴盛繁华之地。

所以,诗人在诗中又补笔写道:“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画角,古时军中的军号,发音哀厉高亢,用来警报昏晓,振奋士气。钓歌经常悠扬在江南的明月之中,画角却总爱吹响在北地的荒漠之上,言下之意是,人文渊薮,唯南方为盛,与南朝隔江对峙的北朝,则战鼓震天,画角吹响,不修文事,难解风雅。

其实,这只是诗人站在诗意立场上的误判。

真正的学术状况恰好相反。

《晋书·;儒林列传》中说:“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也说:“六朝人虽以词藻相尚,然北朝治经者,尚多专门名家。盖自汉末郑康成以经学教授门下,著录者万人,流风所被,士皆以通经绩学为业……故北朝经学较南朝稍盛,实上之人有以作兴之也。”

相较于南朝,北朝儒学更为勃兴与繁荣。

而刘献之,便是“有以作兴”的北朝“上之人”行列中的杰出一位。

刘献之,博陵饶阳(今河北饶阳)人,生卒具体年月不详,聚众授徒并显名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

他少而孤贫,雅好《诗》、《传》,少年时曾受业于渤海程玄,其后独自博观众籍,浸淫于“五经”之中,自我捧研,终至大成,遂为一代通儒。

刘献之著述甚丰,共著有《三礼大义》四卷、《三传略例》三卷,注《毛诗序义》一卷,行于世。并立《章句疏》三卷。另外就是注佛家经典《涅槃经》,然而,惜乎未及完稿,便身赴另世。虽然他不像郑玄遍注群经,但只要经其手所标,其宗旨便与古人旧义颇有异见。

这不是为标新而刻意立异,而是更为笃实的一种向学态度。

前人所注,凡深合大义,契乎我心,我自点头赞同,绝不赘笔拾人牙慧,承袭他人余唾,但遇到义理乖谬、诠解窳陋之处,我又别有洞见,那么就要秉笔书之,快口说之,肆意评之。

比如,他在读到先秦名家、法家的著作后,掩卷而笑说:“若使杨、墨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小也?”

话语中有对名、法之家自献其丑、自留把柄的睥睨之意。当然,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刘献之的这一笑,不一定有多少道理,但却看得出,他在遍览诸子百家学说之后,作为一个儒家学者的那份自信与自负。

这种自信,就来自孔子博大而缜密的哲学体系,更来自述仲尼之意,与名、法、墨、农等对立学派反复驳难、互相攻诘中重新找回儒学精神的孟子。

针对法家的刑名之术,孟子倡言仁义,以王道对抗霸道;针对杨墨兼爱、尚同之说,孟子强调人伦纲常的重要性;针对许行学派的自食其力、市贾不贰主张,孟子坚持社会分工,强调物之不齐的必然性;针对告子的性无善恶,孟子坚持人心本善,仁义礼智根于心。

正是孟子的睿智与善辩,凛然与高迈,折服了一个个强词夺理的对手。难怪,刘献之会讥笑杨、墨之小。

还比如,他读屈原的《离骚》后,就对身边人颇为感慨地说:“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孔子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诚哉斯言,实获我心。”

屈原的笔下,流淌着无尽的愁怨、迷离与悲伤。“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最早从这些充溢着愤恨郁结的句子中发现屈原心志的是司马迁。太史公说屈原心中有着排遣不去的块垒,有着无尽的“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向往,才导致他一吟三叹,唉声叹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所以,他的诗中便回环往复着明志、剖忠、辨冤、斥佞、表白,形成了他独特的愁苦抒情言志方式。

西汉末年的扬雄读到《离骚》时,虽然为屈原遭遇深悲,但他并不以屈原怀石自沉的做法为然,他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怎么能以自戕的方式来结束自己?于是,作《反离骚》一篇,诗人气质十足地自岷山投于江中,以祭屈原。

而在儒家刘献之看来,屈原简直是一副不可原谅的女人之态,属于心志失衡后的神经官能症状,是疾病缠绕的狂人,死不足惜。

如同哂笑名、法之作逼仄、狭小一样,刘献之鄙薄屈原的思想出发点,仍然依循的是儒学原旨。

儒家向来不怨天尤人,讲究安时而处顺,而且颠沛必如是,造次必如是。孔子就说过:“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荀子在《宥坐》中也说过:“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道不行则卷而怀之,笃志柴门,修身端行,心无旁骛,守己持正,这才是读书人应有的人格姿态。举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蜡黄小脸,脚步踉跄,一步三回头地趑趄在大泽之中,最后幽怨而无望地投江而死,实在没有可称道之处。

一个学问精深的学者,总会在他人熟视无睹的习以为常处,发现非同寻常之处,然后发一家新见,抒独己之怀,让人愕然,为之一愣,继之是会心一笑,心悦诚服。

当南的范缜,为重新确立儒学宗主地位,以斗士的面貌,孤军奋战,高举反佛旗帜,在鸡笼山上与萧子良等“西邸八友”,面红耳赤,侃侃而辩时,北魏的刘献之与众多北朝儒师一样,延续着两汉以来儒家一脉相传的作风,正悠闲地在河北饶阳开馆授徒,掩扉读书,伏案著述。

一南一北两位儒学大师的个人学术境况差异,却又正好折射了他们分居的南、北儒学整体学术局面的不同。

先来简单梳理一下此时的历史脉络。

公元三一六年八月,匈奴汉国刘聪攻破西晋长安,以晋愍帝司马业口衔玉璧,赤膊牵羊,抬着棺材出城投降为标志,西晋灭亡。这一消息传到南方,司马睿在西晋惠帝“八王之乱”中衣冠南渡的北方大族势力的拥戴下,于公元三一七年即位,开始了东晋一百零四年的偏安历史。

北方则进入纷乱扰攘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国北方陷入“五胡乱华”的大混乱时局。史界公认,以公元三〇四年刘渊称王始,以公元四三九年北魏灭西凉终,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代。

公元四二〇年,东晋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被迫禅位,刘裕的刘宋政权取而代之,东晋灭亡,自此长江以南地区进入宋、齐、梁、陈的南朝时代;与之对应,江北进入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北朝时期。

令人颇感差异的是,承接着中原“衣冠”,礼乐制度更为详备,且一直为汉人统治的南朝,其儒学发展与兴盛之状,相较于少数民族入主的北朝,却是大大的不如。

一个反映在史书中的显著例证是,《宋书》、《南齐书》中均无“儒林列传”。

在《范缜:在释学包围中罄悬河之辩》一文中,笔者已经述及因在大战乱之后衣冠南渡,偏安江左,东晋的统治者及士层人物于气喘吁吁、惊魂稍定之后,已经弃绝了儒家向来倡导的经世之志,渐渐兴起的是厌世之思,或承魏晋余绪,崇尚虚无,耽于酒色,托心老庄,清谈成风。

《北史·儒林列传》对南朝儒学所下的总评是:“自元嘉之后,宇内分崩,礼乐文章,扫地将尽。”

南朝起始政权刘宋王朝,将儒学从独宗位置上拽下,与玄、史、文学并列,且列为四科之末,这大大削弱了儒学的地位。此时,废经罢学,去儒尚虚,“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三德六艺,其废久矣”。

南齐之时,儒学再衰,佛学渐盛,《南史·;儒林列传序》说:“以迄宋、齐,国学时或开置,而功课末博,建之不能十年,盖取文具而已。是时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大道之郁也久矣乎!”

南梁时期,梁武帝虽然深悯儒学走向衰落,在天监四年,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又下诏“皇太子、宗室、王侯始就学受业,武帝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使得儒学暂时性出现“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的昙花盛开局面。但他很快在公元五〇四年下诏,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一时朝野上下,信佛成风,虽经范缜单枪匹马的努力,起而据理力争,但终究改变不了儒学沦落的局面。

到南陈时,“及陈武创业,时经丧乱,衣冠珍瘁,寇贼未宁,敦奖之方,所未逞也。天嘉以后,稍置半官,虽博延生徒,成业盖寡,其所采缀,盖亦梁之遗儒”。

相对于“五经”废弃、儒学凋敝的南朝,北朝儒学则显出另外一番葱茏碧翠、生机盎然的学术气象。

自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三〇四年,刘渊称汉,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四三九年,统一北方,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始终处于民族纷争的大混战状态。及至北魏统一北方,南北依然分治,直到隋朝政权建立,南北方获得统一。这期间数百年历史中,儒学不仅在北朝基本上始终占据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地位,而且其所承继的儒学精神也较南朝更为纯正。

这有赖于两个因素:

其一,是北方世家大族的私学兴盛。

《魏书·儒林列传》载:“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客,黔首唯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战乱频仍,时运乖戾,生民流离,哀鸿遍野,这似乎已经不是读书注经的时代,然而,儒学自身的坚韧与自守性能,使得儒学走向民间,走向私学,所以,“契之所感,斯道犹存。高才有德之流,自强蓬革,鸿生硕儒之辈,抱器晦己”。

北朝经学的复兴,有赖于北方世家大族的私学。这其中就包括中州地区的河洛私学、凉州的河西私学,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之后,便是在此私学基础上继而发展的官学。

其二,是北方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格外倾心。

自五胡十六国至北周,历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几乎无一例外,自觉重视汉文化,倍加推崇儒家经典的经世致用作用。

这中间的重要原因是,从白山黑水、大漠孤烟或广袤草原上走出的粗鄙的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当他们骤然走进陌生的中原宫殿,感受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华夏文明,在敞轩高堂里成为主宰之后,忽然发现自己除了剽悍与勇猛之外竟然一无是处!不仅无法从精神层面统领这些战败区的人民,不懂国家政权的创设、运行和管理,甚至还无法安稳胜利后居功自傲、粗野无礼的那帮乱糟糟的早期弟兄。

这的确是个问题。

入主不同于打劫,并非抢了就走,留下狼藉一片,无须管顾,而是要稳稳坐下来,建构并理顺新的统治秩序,期望长治久安。

那么,为了王朝的稳固,首先必须笼络被征服区域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的士层,同时,为了让那些刚刚换上官服、原先出身草莽的弟兄们从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中变得尊卑有秩,上下有序,统治者就不得不向被占领区的中原文化虚心讨教,从中汲取营养,学习治国安邦的谋略。

求教的殷切目光,无疑要落在儒学的肩头。

儒学“六艺”中的《礼》便格外引人注目。因为,《礼》正是在理人伦分际,序长幼尊卑,顺上下等级。因此,这些来自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少数民族兄弟,异乎寻常地重视汉族士人,同时格外重视《周礼》,并由此延伸到对儒学的顶礼膜拜,如前文所说前秦氐氏符坚和后赵石虎。

所以,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有这样的论述:“北朝偏安窃据之国,亦知以经术为重。在上者既以此取士,士亦争务于此以应上之求。故北朝经学较南朝稍盛,实上之人有以作兴之也。”

在这方面,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无疑是杰出的典范。

《魏书·;儒林列传》称:

太祖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学于城东,后征卢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举才学。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太和中,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高祖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世宗时,复诏营国学……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弥显。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至于兴和、武定之世,寇难既平,儒业复光矣。

孝文帝拓跋宏,值得大书一笔。他“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所以营造出一派“斯文郁然,比隆周汉”的儒学兴盛局面。

天晓得这个流淌着马背上民族野性血液的男人,为何对汉文化怀有如此炽烈的爱慕与敬仰之情。公元四九〇年,他亲掌朝政之后,为进一步全面汉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迁都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以及禁止说胡语等。

果子狸应该感谢“非典”的到来,鳄鱼应该仇恨人类发明了皮鞋与腰带。至于刘献之先生,他应该获得我们的真诚道喜,因为他就生活在尊儒重经的魏孝文帝元宏的时代。

同样作为儒家学者,范缜是要羡慕刘献之的。

《梁书·儒林列传》载:“永明年中,与魏氏和亲,岁通聘好,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南齐永明时期,就重叠在北魏太和年间,作为南齐访问学者的范缜,走入辽阔的北中国之后,他一定会为北朝儒学的云蒸霞蔚而感喟不已,同时深深反忖南北朝儒学之间存在的异同。

结果,可能就是《北史·儒林列传》所总结的:“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镇,《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人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如果用一句话下判,那就是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所说的:“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这种对比是强烈的,也令范缜欷歔不已。

沉陷于一片唪经诵佛、谈玄言虚的此时南朝儒学,除了遍读群经、尤精“三礼”的自己在作着西西弗斯式的努力,为捍卫儒家经典孤军奋战,儒学的确在江南式微了。

落入眼底的北朝儒学风气,又是这样鼓舞人心!统治者积极倡导,以身作则,使得天下慕向,雅重经典,学者向风,文教远覃;经学领域人才济济,硕儒饱学,层出不穷。

在经师众多的北魏,最打眼的无疑是大儒刘献之。

由于对儒学博淹精通,刘献之在学界的影响力相当巨大,有着决疑定乱的学宗作用。《北史·儒林列传》称:“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有疑滞,咸决于献之。”

于“六经”之中,他尤其精通《春秋》和《毛诗》,而且弟子众多,他们名闻魏、齐两代。《北齐书·儒林列传》中说:“魏、齐以来,通毛氏学者,多出献之之门。”其中,北齐名儒刘敬和、刘轨思就是他的学生。由二刘接竹引泉,发扬光大,刘献之的学术影响一直延宕至以后的北周,乃至遥远的隋、唐。

一个人死去了,托体同山,荒冢无寻,但他的学术思想却葳蕤在满山遍野,跨越时代,超越空间,在后人那里传递不息!

也许,这就是大师重学术、轻功名、恋书斋、远官场的深刻原因。

所以,像郑玄一样拒绝出仕,在本郡郡守逼迫举孝廉的情况下,他走到京师洛阳,却称病而还。

北魏孝文帝巡幸至中山国,闻其大名后,诏征刘献之为典内校书,刘献之喟然叹曰:“吾不如庄周散木远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固以疾辞。

如同李白笔下的明月、陶渊明诗中的菊花、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庄子在其“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人生主张中,非常偏爱栎树这类“散木”,借此表达无为,追求无用,倡言人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刘献之以庄子“散木”自喻,其实是他人生姿态的自我表白,即潜心学术,消除物累,摆脱尘俗,复归本真,从而在庄子所说的“树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中自我葱郁,逍遥游心。

这种摆脱尘俗、逍遥游心的人生态度,甚至还表露在他聚众授徒的教学方式上。

《北史·;儒林列传》载:“时人有从献之学者,献之辄谓之曰:‘人之立身,虽百行殊涂,准之四科,要以德行为首。子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让,不待出户,天下自知。傥不能然,虽复下帷针股,蹑屩从师,正可博闻多识,不过为土龙乞雨,眩惑将来。其于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门之徒,初亦未悟,见皋鱼之叹,方乃归而养亲。嗟乎!先达何自觉之晚也?’”结果,从此四方学者,莫不高其行义,然而希造其门。

他讨厌亦步亦趋式的跟随老师的刻板之学,同时反对悬梁刺股的刻苦之学,认为那样获得的博闻多识,无异于堆起个土龙祈求下雨,这些都不是君子立身之道。甚至,因此他批评孔子门下的颜渊、子贡们,认为他们大都没有及早从立身处着想,做到自身的了悟,将学习的基点建立在入孝出悌、忠信仁义之上。

于是,反映在刘献之身上的问道求学,就与两汉学者的成长道路截然不同,也与魏晋学人的求知取途完全迥异。

在他这里,通经晓典的求知路数陡然一变,很让人感觉新鲜。

在教与学中,他既不赞成老师诲人不倦,也不提倡学生学之不厌,更注重来自学生的心悟。

清代学人陆世仪曾这样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道也。”他应该是刘献之的旷代知音。

经老师最初点拨,跨槛入门之后,便主动扔掉手杖,摆脱师法束缚,讲究个人苦读静修,不再托身师门,依重师传口授,而主要以自己大量阅读前人对典籍的诠释著述,在披经览古中,相互印证,彼此比对,然后稽玄钩要,得出心知,获得自己对儒家经典的深切理解与融会贯通。

所以,刘献之在讲《左传》时,每每讲到“隐公八年”便戛然而止。他的理由是:“义例已了,不复须解。”余下的,学生可依据前面讲过的义例,自我揣摩。

他认为,偌大一部《左传》,完全不用悉数讲完十二编,只取第一编,而且只讲到“隐公八年”,已经将《左传》中的所有义例和主要精髓完全道尽,无复再费口舌。他将“微言大义”四个字运用到了极致,结果,造成“弟子不能究竟其说”。

想起上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的国学大师刘文典。他在授《文选》课中,上课前总是先叫校役提一壶茶,带上两尺长的竹制旱烟杆,讲到高兴处,刘文典一边悠闲吸烟,一边惬意啜茶,一边侃侃而谈,极为随意。

在讲谢惠连的《雪赋》时,刘文典只讲了半小时就宣布提前下课,并告知学生,下周三晚饭后七点半在操场上进行下节课。下节课要讲谢庄的《月赋》,原来他已算好时间,那天正好是十五。果然,几天后,一班学生围坐在操场上,于一轮圆月之下,听如入其境的老师摇头晃脑、恣肆忘情地朗诵:“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刘文典身上散逸的名士派头,就来自两个更老的老师身上,一位是设女乐、垂绛帐的东汉马融,另一位就是重心悟、轻讲授的北魏刘献之。

每一个大师的身上,都打着他所处时代的深深烙印,并吐露着在他身后即将到来时代的信息。

马融,前垂绛帐,后陈女乐,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他用这种于现实政治高压之下首创的极端人生姿态,表达对面前这个豺狼当道、是非颠倒、祸从天降的世界的深深厌恶,游历宦海、浮尘浊世经年的他,已经筋疲力尽,形神俱废,世间万千景象均化为心中的彷徨无着,只求在迷醉中逃离现实的重压,从而,便渐次冲破礼法道德的禁锢,走向蔑视礼法、任诞放达之路。

马融身上,不仅透露了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的时局,甚至还泄漏了东汉中后期整个社会思潮向玄学潜行的密码。他的身后,是一个政治生态更为惨烈、文化思潮倍加活跃的大时代,那就是魏晋风度。

刘献之,“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已了,不复须解”,他“每每叹道……嗟乎先达,何自觉之晚也!”

不依陈说旧义,笔下新义缤纷,注重领新悟异,追求发自心胸,冀求弟子心悟,不重书本传授,这些尽管是表现在他个人身上的全新教育方式,但却清晰地透露出北朝儒学的整体学术风向转变,即佛学向儒学的渗透与融入。

刘献之治经和传经授业的基本态度是,强调领新悟异,重在发凡举例。仔细分析这种治学特点,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佛门之中的佛典传授之法。

南北朝之时名僧讲解佛经,重在阐扬佛经基本思想,而不拘泥于具体字句。比如东晋的支遁,“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慧远“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道庄“讲《法华》,直叙纲致,不存文句”。

吴康僧会在《法镜经序》中说:“夫心者,众法之原。”《续高僧传》之中,罗云“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不于文外别有撰述,皆心思口演,冰释理顺”。

可见,刘献之的治经授业,恰恰也是重“心法”,与佛门讲传路数有着同一机杼。

刘献之的言行,不仅流露出浓郁的佛家顿教色彩,而且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其受到了佛家心论的巨大影响。

此时,拜佛唪经,写经造像,建塔立寺,广修福田,不独是南朝特有的现象,北朝也迎来了佛教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当长江以南的佛学与玄学渐渐靠拢,逐渐融合之时,北方的佛学也在与儒学悄悄牵手,互相渗透。

始于北魏道武帝,北魏诸帝开始信佛,礼敬沙门,中间虽经北魏与北周两位武帝灭佛,但因其牵涉具体政治,而非关涉意识形态,所以短暂的经像毁地、僧侣出门之后,又是佛学复兴,寺庙林立,信徒云集。

帝王的奉佛拜释,使得学术领域中儒佛并行,而且佛儒学者相互参研对方的学术经典。具体表现有二:

一是佛教高僧努力学习儒家经典,运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学奥义,弘倡佛法。当时著名高僧释道宠、释道范俱出自大儒熊安生之门,而兖州僧人昙衍、定州僧人灵裕,甚至都是由儒生出的家;二是儒者好佛,儒学大师积极研究佛学经文,甚至亲自注解佛经,渐开孔释并弘、儒释道兼修的学术风气。比如“雅信佛道,时设斋讲,好生恶杀”的高允,“崇信佛法,礼拜诵读,老而逾甚”的崔光,“学综诸经,多所治诵,兼读释氏”的李同轨,“少而好学,览综经史,尤长释典,善谈理义”的裴植,“性好释学,亲升讲座”的裴粲,“时复与沙门讲论,或分宵达曙,而心力无怠”的徐纥等。

身为大儒,刘献之自然也厕身于这个行列之中。这便是他临终时,尚在注《涅槃经》的原因。

其实,有如此治学讲经特点的不光是刘献之一个人。

同时期大儒张吾贵,《北史·;儒林列传》说:“与献之齐名,四海皆称儒宗。吾贵每一讲唱,门徒千数。”唱,本为佛门传授释典之法,也即《高僧传·;唱导论》所说的“宣唱法理,开导众心”。儒师传授儒家经典用佛门专用的“唱”法,可见佛学浸染儒学之深。

另一位稍晚于刘献之的大儒徐遵明,年轻时曾师从王聪,一年后离师门而去,投到张吾贵门下,然而不过数月,向同学抱怨完“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凡所讲说,不惬吾心,请更从师”,再次离开,又来到孙买德门下求学,一年之后,离意又起。同学劝他:“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如此用意,终恐无成。”徐遵明却指着自己的心窝说:“吾今知真师所在”,“正在于此。”最后,他来到唐迁这里,“居于蚕舍,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终成名儒。

徐遵明的求学之路,张吾贵的讲唱之法,当然有时代学术思潮的影响,但我更愿意认为,他们深受了刘献之的影响。

徐遵明的“真师所在”,也即刘献之的“义例已了,不复须解”,他们与在《五柳先生传》中散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有着相同的旨趣。只不过前者将之熔铸于自己的治学事业中,后者将其贯穿在自己的人生态度里罢了。

可惜的是,后世的人们只知道行走在江南烟雨迷蒙中的那位诗人,而无识端坐江北朗天阔地中的那个学宗。

宋朝的林同曾写下厚厚一卷《孝诗》,其中有献给大儒刘献之的一首:“百行孝为首,诸人傥未知。下帷空自苦,蹑屩竟何裨。”

诗人在嗟叹俗众昧于大师时,他自己是否真正明白了大师?

而在大师那里,他只管一袭斗笠蓑衣,屹立在自己泛舟的学术长河里,隐身于芦苇丛中,一心做好摆渡职责,完成肩负的继绝学、传斯文、流余响、开新风大任。剩下的,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列。

他是个称职的艄公。

是刘献之,于南朝儒学出现重大危机之时,以儒宗的身份站定于北朝,虽置身兵乱,犹励志苦学,笃志经史,旁综博采,兼涉佛道,不仅完成了儒学经典的传继,而且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学术时代。

你看,在他身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术天空,已经隐约露出了晨曦。

同类推荐
  • 荀子

    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本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 论自由

    论自由

    本文的目标,就在于彰显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无论个人还是集体,人类只有出于自卫这一目的,才能去干涉他人的行动自由。违背文明社会中任何一个人的意志,并且正当地对此人行使权力的唯一目的,也只能是为了阻止他危害他人。任何一个人唯一应对社会负责的,就是涉及他人的那一部分行为。对于只涉及自身的那一部分,个人依法具有绝对的自主权。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身心这两个方面,个人都具有独立的支配权。
热门推荐
  • 甜宠青梅:总统少爷喜欢你!

    甜宠青梅:总统少爷喜欢你!

    婚前:夜,他把她抵在窗边,轻摸着脸,“甜筒,当初在学校里说好的,你一生就爱我一人的,那些你干过的事…………”话被人抢走,语气有些紧张“我,我,,不是才刚刚正式和你在一起吗,几年不见,你怎么变的这么流氓”顾惜枝,高中的时候,你要不穿着白衬衫带着一块香喷喷的手帕过来安慰我,我会……干出那么多~丢人的事吗婚后:车上的时候,“老公,老公,抱抱”,散步的时候,“老公,老公牵牵”给她穿鞋子的时候,“老公,我觉得你需要亲亲我了,被女生包围的滋味真不好受”【宠,+0.1虐,男女主身心干净,未经允许不准抄袭,改编,转载】
  • 三国的女人

    三国的女人

    《三演义》里把刘备塑造成正统,因此说他不好色,说他的观点是:女人如衣服,可以随时脱掉,换了云云。实际上,演义里掩盖了许多史实:比如,一向被看做极其正人君子的关羽,和曹操争一个女人这样的事,不能提;也是正面形象的张飞,在田野里虏获一个小女孩的事,同样不能提。等等诸如此类的。本文宗旨是:为三时期,被战争淹没的女人、以及女人在这段历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名。“作用”,向来有正面,有负面甚至有反面的,笔者不做历史、道德的评判。就是这个样子,随便你怎么评判,那是你的事情。总之,三时期有女人,女人是推动三进程的一只手。
  • 一品枭妃:邪王,躺下别动

    一品枭妃:邪王,躺下别动

    【完结】某男腹黑一世,但人生宗旨唯一条也:宠她、爱她、扑倒她!天下归她,他也归她!她满头黑线:别冲动!好吧,既然这样,爷,乖乖躺下,别动!一朝穿越,国际影后成为女扮男装的傀儡太子。废物无能不会武功,人人耻笑!一朝重生,冷酷将军成为病弱无能的病秧皇子。走几步路都会喘息,无人看得起!然,她手握矿脉玩弄权势只手遮天,渣男渣女一起虐,告诉你什么叫打脸!废物?睁大你的狗眼看看,姐揍的你爹妈都不认!某男:经历这么相似,又同样想颠覆皇权,不如我们来凑一对?【穿越VS重生,女强VS男强,腹黑VS无耻,强宠无下限,日更不辍,等你来跳~】【推荐完结文——《凤挽苍澜:至尊大小姐》《99度深爱:早安,竹马先生》】
  • 诡秘谋者

    诡秘谋者

    机械城毒雾到底掩盖了什么?献心礼的秘仪到底为了什么?群影猎手到底在谋划着什么?双胞的生死之湖又意味什么?揭开隐秘,与诡异抗衡理性密谋,与邪物相争
  • 嫡女有毒,将军别捣乱

    嫡女有毒,将军别捣乱

    她一身医术,一朝夫君庶妹齐背叛,胞弟断腿,亲子惨死,被割舌断脉的她最终落得被白莲花庶妹一把烈火,连同柴房焚烧殆尽;再睁眼,她竟回到未出阁时,这次她蜕变成恶女,定要让害她的人百倍还之;属于她的东西,她要一一夺回,谁敢负她,配一剂毒药,哪怕是颠覆这天下也不放过!!祖母狡诈,送副棺材,慢躺不送;怎知,半路竟出现个绊脚石——传说中最神秘的定国少将军!听说他容貌俊美胜似女子,让京都闺阁千金都迷恋不已;听说他手段狠辣,心硬如铁,折磨起战俘来好似恶鬼,让人胆寒不已,可止小儿夜啼;而一切的一切,却在她与他相遇后方知,这人竟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调皮公主遇上爱

    调皮公主遇上爱

    看我们的甜心小丫如何斗情敌,会花痴,打渣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 百花缭乱异之界

    百花缭乱异之界

    “千月,那这个玉佩就交给你了。”“师父?”她征征接过玉佩,感到有些疑惑。“师父已经找到想去的地方了,你要好好待它。”许多年后,千月回忆起这个场景,却再也想不起他是怎么离开的,只知道那个男子的身影在记忆里渐渐褪去,同那个绿衣女子一起,再也不会出现了……
  • 文言文仙道灵传

    文言文仙道灵传

    小说《仙道灵传》文言文版,希望大家喜欢,以下是内容简介:2026年,考古学家伊宇髡在黄帝陵旁发现了一本古书,这部书带他见证了一个神圣的故事,少年的成长,离开依赖的人。历尽磨练,最终面对自己最好的兄弟,他能否成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小产品·大市场

    小产品·大市场

    经营小产品是致富千万条路中的一条捷径。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少不了小产品,针头线脑、纽扣别针,人们日常生活少不了它;螺钉垫圈、合页插销,社会生产需要它;对小产品,一般的大公司不屑于做;很适合一个人单枪匹马或几个人合伙来做,需要的资金少,风险又不大,船小好调头,随时可以调整经营方向,只要瞄准了市场,抓住了商机,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可以通过经营小产品圆自己的致富梦。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任何事业都是从小开始一步步做到大的。如果你真想拥有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功事业,就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脚踏实地地从小做起。通过小产品,开拓大市场,赚得大财富,照样可以圆了自己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