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92200000024

第24章 我不是一手拿种子一手拿化肥的人

韦尔奇来中国,中粮集团总裁宁高宁问他:“中国企业家用人方面弱在哪一块?”韦尔奇回答:“企业家就是一手拿化肥,一手拿种子的人,中国企业家就差在这一块。”你也是像韦尔奇这样培养人才的吗?

于汝民:我不是一手拿种子一手拿化肥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于汝民:实质上,韦尔奇所谓的培养人才是带动一个团队的意思。对于培养人才而言,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首先选定三五个人,做为种子,种下种子,不断地施肥、浇水,然后这几个人就成为了人才。根据我的经验,人才培养不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你总能不断地发现新的人才,所谓人才辈出,就是体现了这种人才不断涌现的过程。作为企业领导,不断发现涌现出来的人才,并把他们放到适合的位置上,给他们施展才干的机会。这就是对人才的培养。有一篇文章叫《硅谷:生机盎然的坟场》,讲的是美国硅谷创业者们的故事。硅谷正是靠不断“埋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才构建了今天的繁荣,也正说明了人才培养的动态性。可是,这样一个过程是不是太残酷了?

于汝民:古人讲:“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作为领导,首先要善于发现人。如何发展人才呢?就是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实践中,发现提拔那些业绩突出的干部。这些年,我们就是通过干一些大工程,开拓一批新业务,不断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当然有些人不一定拿来就能用,但要有可培养的潜力。

发现了这个人怎么培养使用?那就要给他机会,要把他放在重要岗位上,给他压重担子。如果他担得起,就是个苗子,就会自己成长起来,这就是培养。其实,人才的成长主要凭内因、靠自己,不是靠外力,不是靠施肥浇水。给他机会,给他土壤,就是对他最大的培养。虽然施肥浇水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得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嫩芽能顶起磐石。如果他自己不能破土而出,而是靠你加肥加水成长的话,就不能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苗子。给人才以施展才干的机会,让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成长起来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不是意味着对人才不需要特别培养呢?

于汝民:我并不是说除了给人才以机会和舞台让他脱颖而出,就不需要特别培养了。其实,在天津港还是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我们制定了10年人才规划。预测了今后10年内天津港需要的各类人才。例如,需要多少名、什么样的科技人才,需要多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多少企业领导干部等。我们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了培训计划。对青年干部我们还鼓励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同时,对其在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学习进修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你刚才说的那些对人才的培养都是从组织的角度来说的。你作为董事长、党委书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是否要更多地发挥作用呢?

于汝民:天津港是国有企业,绝不同于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我们对干部的使用必须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行事。我作为董事长、党委书记,不能超越组织提拔使用任何人。但是,作为董事长、党委书记,选好人、用好人又是我的工作职责。因此,这就要处理好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既要按照组织原则行事,又要尽职尽责发挥好作用。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干部使用问题首先是一个组织行为,但是你个人对人才培养有些什么样的见解呢?

于汝民:人才需要培养,培养要给他环境,要给他锻炼机会,要给他学习机会,要让他去经风雨、见世面。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认为物种进化遵循的一个法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从这个角度来讲,给人才压担子的过程,就是对他培养的过程,也是他自己成长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发现优秀的苗子,不断地让他去经历风雨。他自己成长起来,就一定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越是我看好的人,我越可能会把他放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干最难干的事情。这个做法有人不理解,对我说:“你让他去不是让他受罪嘛,弄不好他会折在那儿。”我认为,如果他折在那儿,那没办法,这证明他不是那个材料。

所以,正如我刚才所说,人才培养是个动态的过程。确实,可能起初十个苗子,但几年以后淘汰了五个,又发现了五个,最后留下的,才是真正的苗子。只有发现并留下真正的苗子,才有利于发展人才梯队。尽管天津港内部已经有了一整套人才储备和使用的体系,但是借助外脑或积极引进外来人才也是提高企业活力的一种方式,你对此有何看法?

于汝民:天津港作为一个老的国有企业,有很好的人才基础,高级工程师以上的技术人才有320名以上,同时还有300多名经营管理人才。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需求以自我培养为主。但是,我们也注意引进一些急需的、特殊的人才。例如,当我们发展金融业务时,原先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就要引进,在规划建设方面我们也引进了一些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总体上看是很成功的。新引进的人才能适应天津港的企业文化吗?

于汝民:天津港正在致力于形成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企业文化,绝大多数新引进的人才能适应天津港的文化氛围。当然也有少数不适应的。我认为,随着天津港“四大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们的企业文化也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具包容性。同时,随着我们的事业做大,我们也会引进更多的人才。我们在这里讨论了许多关于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最后,我想问你,在你的心目中,关于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于汝民:我认为人才问题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毛主席曾经说过,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主要应该抓好两件事,一是定政策,二是用干部。他还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曾国藩也说过:“择人而事,不可草草”。用人事关国家兴衰、事关军事成败,不可草率。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我认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毛主席、曾国藩讲的也都是对的。对于企业来讲,第一位的是制定战略,然后还要有一支能担当起这个战略实施的管理团队。一个正确的战略,还要靠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去执行,这个团队一定要由优秀的人才构成。我们所说的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这是保持天津港基业常青的关键所在。

天津港的育人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有点“狠”,因为他们培养人才重在塑造,不断给人以磨练的机会,让其多做事、做难事,做不同的事,这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复杂的过程。透过这种育人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基本指向:在实践中通过锻炼人来培育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企业培养人,不仅要盯着结果,也要花更多的精力关注过程。因为事和人是密切联系的:事办成了,人的能力、人的水平往往也随着提高了。这是反复的、复杂的过程。一般来说,企业都需要有奋斗激情、能办成事的人,因为执行力、专业化都要靠激情,否则就做不好。但激情不仅仅是工作热情,不仅仅是极端投入,毅力也是激情。我们经常可能面对困难或受到委屈、受到刺激,让人感到灰心气愤,只有目光放远的人才能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保持长久的激情。激情也有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一个人的眼光、目标、能力、毅力、心态都含在激情中,都需要一个过程逐渐提高。

其实,很少有天生的人才。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会到会,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它会带来很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因而也是一个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过程。有了对这个过程的深刻理解,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就可以力戒浮躁,注重学习,注重在反思中寻找对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评价别人时,能站在理解对方的立场上,能更公正,更符合现实,更能促进好的结果。

当然,可能也会有很多人抱怨领导给个烂摊子,不给自己发挥才能的机会,这种想法未免有失偏颇。其实,给职务是给机会,给事做也是给机会。比如说,北京金隅集团下面有个北京市陶瓷厂,这个厂的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叫冯运生。虽说这个企业和这个人远不及联想集团和柳传志那样有名气,但他却是从车间走出来、在市场磨出来的企业家的典型。1994年4月,北京陶瓷厂和日本东陶机器株式会社等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东陶有限公司,生产“TOTO”品牌的高档卫生洁具。之后,母体就成了空架子。为了养活母体剩下的员工,冯运生从一个下属小厂——通达耐火材料厂下手,主动找出路,开发耐火材料业务。作为企业带头人,冯运生亲自上阵,从坐办公室转变到在外面风吹日晒跑业务,他还动员全家人一起粘信封,把简易的产品说明书邮寄出去,最后终于把这个业务做起来了。现如今,通达已经从一个产值不足100万元的小厂成长为一个年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的企业。所以,人才通常是在努力探索业务成长的办法、开拓市场、改革管理中磨炼出来的。要想成为一个能被重用的人才,就不要怕磨怕苦,也不要怪领导不给好环境。给机会是从上到下,找机会是从下到上。常常是自己争取的机会更扎实、更长久、更符合市场的需要、更有发展余地。尤其是对于处在快速发展期的企业而言,特别要提倡主动寻找机会。

现在,天津港要实现“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目标,其短板决不是资金,而是在管理和人才上,尤其是对市场运作和企业管理规律有深刻认识的领军人物,这当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从现实来看,不少管理者都已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新的专业知识,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阶段性的业绩。这个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过程,是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的过程。只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天津港各级领导的才干就会进一步提高,天津港的优秀经理人、优秀主管就会越来越多。

同类推荐
  • 商业创意

    商业创意

    商业创意简单地说是可以实现商业价值的创意。商业创意的诞生通常是由企业或者相关机构推动,通过内部孵化或者外部获取,最终用于实现商业价值。商业创意理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它重新定义了可以产生商业价值的创意范畴,同时细化和编排了商业创意对于企业影响的各环节。它通过研究各环节之间的关联,以及它跟最终商业价值产生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来指导企业在创意投入上,有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回报。
  • 老板就做老板的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9个关键

    老板就做老板的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9个关键

    为了争取客户,也许你忙到凌晨才睡下,可一大早又被公司的电话吵醒了。虽然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但你还是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公司。会议室里,中层干部们早就已经在等候你了。满室的烟云,显露出他们等你做决策时的焦虑情绪。工厂发生了严重的事故,生产线已经停了。事故的善后赔付、生产线怎样重启、耽搁的订单怎样才能如期完工……突如其来的种种麻烦刺激着你尚未完全苏醒的神经。而你心里明白,这些都只是近忧,你还将面对更令人困扰的远虑。
  • 营销36策略:一部为营销人员领航的智慧宝典

    营销36策略:一部为营销人员领航的智慧宝典

    中国7000万营销人每年沟汰率高达25%,面对快速发展,竞争残酷的市场,营销人只有迅速武装自己,才能生存、发展。而销售人员不懂市场,市场人员不懂销售的现状,已经制约了广大营销人的发展。
  •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情况下白手创业,起点低,风险小,回报率稳定,被誉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关注市场,不在乎形式。当人们都在一味地追求“最好”时,温州人重视的却是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温州商人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注目,吸引着许多人学习他们的经商模式,探寻他们的创业致富精神。《温州人:凭什么发财》从温州人生存理念、思维方式、经商手段、金钱观念、创业精神等方面讲述了他们创业致富的风雨历程。事例生动,故事感人,文笔清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立志从商者必读宝典。
  • 内部控制与账簿审核

    内部控制与账簿审核

    本书从多种角度,对内部控制与账簿审核进行全面地诠释。从多种角度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进行分析,解析如何使用内部控制来应对舞弊执行官、业主,经理和雇员所使用的各种舞弊手法。
热门推荐
  • 大明星之我绝对不是抖M

    大明星之我绝对不是抖M

    我要声明的是,我绝对不是抖M,可是为什么在别人骂我的时候我会觉得心里很爽呢?
  • 愿成为你的武士

    愿成为你的武士

    虎啊,扫尽前路的敌人吧!我,愿成为你的武士,为你献上忠诚!
  • A先生的梦

    A先生的梦

    从梦到现实要有多久,用现实的时间去造一个伟大的梦。
  • 小民从来不可轻

    小民从来不可轻

    翻开史书,写满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那些个时代,曾有过多少智慧的交锋,力量的碰撞,心灵的交融,遥想那过去的历史,是如此的绚丽而迷人。可沉浸在那些传奇故事的我们啊,可曾还有人记得?那些在史书中只配沦为背景数字的百姓,也曾为了家人拼了命的挣扎、求存,却只剩尸骨铺满了历史背后的黑暗与深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ps: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穿越之农家小日子

    穿越之农家小日子

    当你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周围一切都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不知道该是如何反应,多了一对淳朴的老爸老妈,还有一双在家懂事,照顾弟妹得体的哥哥和家家,另外还有一包子妹妹,且看女主如何在古代农家逍遥快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网游英雄传

    网游英雄传

    那天上博客,发现一个来自2009年9月14日的留言,我没在意,只以为对方电脑时间出错。可随着这种情况的逐渐增多,我开始留心,开始怀疑,开始与他们交谈。每一个人都告诉我他来自21世纪,我迷茫了。难道时光倒流不是一个传说?难道是穿越?可到底是谁穿了?在这种毫无建设性的问题上,我不想再多费脑筋。不过他们经常说我的经历很有趣、很yy。我很不满,yy?哼,这可是我的网络日记啊,是我在英雄里的真实遭遇啊。好吧,既然你们要看,我就继续写下去。注:写在未来···
  • 暗黑联盟

    暗黑联盟

    一场战争,一桩绑架杀人案,改变了两个孩子的命运,究竟他们会怎么样?暗黑联盟连载中,欢迎收看。
  • 极夜无双

    极夜无双

    大千世界,诸王并起,万族林立,东有人类至强所向披靡,西有异族噬魅霍乱天地,南有上古水族称霸一方,北有天玄古龙群雄割据。九天之外,谁主沉浮,强者为尊的世界,弱既是原罪。身怀异古血脉的卑微少年,在小家族中苟延残喘着,只待血脉初醒。既然天不容我,那便成魔,“我要这天,因我而变”。踏金身,入淬魂,晓神通,渡天劫,破苍穹,问鼎乾坤。黑暗遮天,极夜永恒。
  • 求职记

    求职记

    当下的求职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大三学生水越千晴和她的六位同班同学成立了求职攻关小组。在经历了投简历的茫然、拜访已入职学长的曲折、电视台实习生的艰辛、帮助因求职压力而抑郁的同伴恢复信心等种种事件之后,千晴逐渐收获了新人应该明白的职场规则,也更加懂得了工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