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566200000002

第2章

【科】第八無量壽經云。生彼國者。住正定聚。彌陀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

決定流轉。名邪定聚。隨緣不定。名不定聚。決定不退。名正定聚。淨土無前二。故住正定也。蓋是乘願力。居純正土也。

【科】疑曰。汎論不退之位。要說萬劫修功。如何念佛一生。下至臨終十念。並蒙彌陀接引。生彼得不退。

十信。經一萬劫方入三賢。今即一生等行。順次獲得。疑也宜哉。

【科】論功行有差別。若為符契。

符契。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兩不相差也。

【科】通曰。不退正定。名異義同。修行之人。凡有兩種。一居穢土。二處淨方。穢土修因。要資萬劫。淨方起行。自有多途。

淨土論註曰。正定。即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今此言之者。論定聚義。經論說殊。人師解區。故預判之。使無相濫也。九品證異。故有多途。或有被弘誓鎧。居下位。或有速疾證不退。住補處之位。亦成多途也。雖同居不退。而證有淺深。故作此釋。

【科】今明不退。有其四種。

諸經論中。明不退義。未必一准。以其名異。數別位殊。勿迷其途矣。

【科】十住毗婆娑論云。一位不退。即修因萬劫。意言。唯識觀成。不復退墮惡律儀行。流轉生死。二者行不退。已得初地。真唯識觀。捨二乘心。於利他行得不退也。三者。念不退。入八地以。去。真得任運無功用智於定散中。得自在故。無念退也。

十住論。普考未得此文。意言者。相似義也。言第六分別觀慧。取相似之境也。惡律儀行者。旃陀羅及畜猪羊等。畋獵漁捕之類是也。准瑜伽等。一期活命意樂。起殺等等。成不律儀也。廣如諸文。三賢菩薩。伏滅二取。令彼不起了二取空。得相似智。常生貴家。及善趣中。不墮惡行。及不善趣。前文所謂。皆比知二無我。不隨生死凡流。亦斯謂矣。始入初地。實證真如境智平等。離二取相謂之真唯識觀成也。於初地中。斷異生性障。永不轉變為邪見等。能相續不起異類見。及異類業。豈起小心。此中一行之中。修一切行。故不廢利他。第八地中。斷無相中作加行障。故任運道空中能起有之勝行於定散中。方得自在矣。

【科】四處不退者。雖無文證。約理以成。何者。如婆娑論說。退根羅漢。欲界人中得果。遇五緣退具。恐失聖果。起修道惑。謂遠行多病。樂誦經典。樂和諍訟。樂營僧事。若天中得果。不逢退具。即得不退。入般無餘。行者亦爾。前三不退。未得人中。若在娑婆流浪生死。是其常處。由此染界。遇五退緣。一者短命多病。二者大惡緣伴。爼壞淨心。三者外道雜善。亂真正行。四者六塵境界。嬈動淨心。五者不常見佛。竭逢聖化。若常住此。遭五退緣。但生淨土。逢五勝事。一者長命無病。二者勝侶提擕。三者純正無邪。四者唯淨無染。五者恒事聖尊。由此五緣。故得不退。

婆娑論第七卷。說六種羅漢。前五皆退。後一無退廣如彼論。及俱舍對法等說。五退具等。光記引大毗婆娑論。第六十卷。文與今同。考論未得全文。蓋取意而已。見所斷惑。迷諦理起。修所斷惑。迷麤事生。迷理已斷。迷事未盡。故麤事境。失念惑生。是故生修道惑。所謂五事。皆令心倦。實為退緣也。短命多病等。鸞師同述。天台亦言。原出於十住論中。大槩雖同。各有少異。惡緣伴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等。即其事也。其相似善。亂真正行。謂之雜善。淺行之人。苟不甄別。深成障道。當遠離焉。五勝事者。天台亦言。通贊同舉。並與今少異。又今師觀經疏。舉七種勝事。其中五種。便解今文。謂壽命無量。而得金剛那羅延身。是一勝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補處菩薩。常為法友。是二勝也。常修梵行。無不善事不聞惡聲。不見惡人。無邪法而可亂正行是三勝也。無女人故。無欲愛心。見聞觸者。令心不染。是四勝也。常見諸佛。即補處故。恭敬供養。是五勝也。

【科】據其行位。未可輙齊。地勝緣強。更無退具也。譬如惡人。常行不善。遇逢勝友。哀憫提獎。絕惡交友。恒隨長伴。至于一代無起過緣也。

【科】第九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科】疑曰。淨土往生。要須大善。具行諸業。方可往生。但空念佛。如何生彼。

六度四攝等。名為諸業也。

【科】通曰。夫論善根多少。只約念佛。以明過去無宿善緣今生不聞佛號。但今得聞淨土。專心念佛。即是過去善因。想念西方。方能決至。此為大善根也。雖聞彌陀淨土。發意願生。進退未恒。心不決定。判為少善。不生淨土也。

大本曰。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當知今生至心。過去有因也。廣說宿善。出在賢護觀佛。稱讚平等覺等諸文也。按立多少名目。諸師異解。未必一准也。

【科】又疑曰。據其念佛。只念佛名。設使心專。未為大善。縱稱佛號。那得往生。

【科】答曰。今明念佛。此辨總修。良為群機受益不等。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上智下機。俱能修習。謂之總修也。或修此一行。都含諸德。是名總修也。

【科】故維摩經云。佛初三號。佛若廣說。阿難經劫不能領受。成實論。釋佛之號。前之九號。皆從別義。總前九號名義功德。為佛世尊。說初三號。歷劫難周。阿難領悟莫能具悉。更加六號。以制佛名。勝德既圓。念其大善也。

經下卷也。論出十號品焉。夫論十號開合有異。今文准開無上士。調御丈夫。合佛世尊之說而解之則其意明矣。所謂初三號者。如來應供正徧知也。此之三號。其德最勝。故諸文中多舉此三。然桉彼經。列初二號。與終總德。今言初三。蓋約通途而言之耳。一曰。經舉十中初二。故有初言。是從初從多而言焉。今按通說之三。加總為四加之以六。十號方滿足。而更加六號之言易見焉。

【科】第十彌陀經。又云。善男子。善女人。念佛生彼。聲聞之眾數。無量無邊。淨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科】疑曰。如淨土論。女人根缺。小聖不生。彌陀經皆說生彼。二俱聖教。何以各殊。

【科】通曰。勘尋經論。各順一緣。審而察之。並無差殊。

言女人生者。志性妙決。深厭女身。專念佛名。求生淨。

【科】土。娑婆報盡。轉作丈夫處妙華臺。即生淨國也。

根雖是女。能求菩提。深信平等廣大誓願。故曰妙決也。願文曰。其有女人。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不取正覺。善導釋曰。正命終時。即轉女身。得成男子。坐寶華上。隨佛往生。入佛大會。十住論曰。隨諸佛之本願因緣。女人見者。若聞名者即成男身。

【科】言報缺者。有五種。一生。二犍。三半月。四妬。五二形。如此根缺。志性無恒。但能發心。決意勇猛。捨殘缺根。感具根身。即生彼國也。

天然不具。謂之生也。以力去勢。名為犍也。因見他婬。妬心起婬。謂之妬也。半月能婬。半月不能。名為半月也。一身挾二根。是名二形焉。准律中言。若此之類。其性軟弱。不堪法器。今文無恒。即斯謂也。聲盲瘖瘂。躃足孑臂之類。復不全器。但言五種者。蓋舉重而已。

【科】二乘者。

【科】一謂愚法。證人空理。已得小果。不達法空。故云愚法。唯求自益。不能利他。不可得生淨土。

【科】二謂不愚法。

【科】雖得羅漢。不住小果。隨諸菩薩。起大乘心。順生佛前。發利他行。故生彼國也。

【科】又觀經云。中生之人。至彼方證小果。

中三品云證阿羅漢。及須陀洹。

【科】疑曰。淨土論云。二乘種不生。何因生彼。然得小果。答曰。此人先有小乘種子。遇善知識。發大乘心。即因前小習。悟四非常。發起宿因。即證小果。大乘善友。力所擕獎。不住小乘。還興大念。故非小乘也。

經中上品云。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大乘善友。二菩薩等是也。經曰。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亦此意也。

【科】根雖是女。能求菩提。深信自他佛性平等。即弘大願。誓當成佛。廣度眾生。念捨女身。即生淨土。臨當報盡化佛來迎。成大丈夫。入蓮華座。即生彼國。佛令安神經約此門。故云皆往。論據不能若此。故說不生也。

涅槃經云。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為大丈夫。即此中意也。

【科】小乘之人要生大志。乘此為業。即得往生。從彼舊名。號聲聞也。

淨土論註云。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如佛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尸迦是其類也。上四句會論。下二句通經。按古德解之以多釋義。天台所判。粗似同之。千福解之。亦舉釋。尋可知焉。

【科】疑曰。小乘之目。判作譏嫌。何因彼方。必稱斯號。

論註曰。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今指之而曰判作也。或謂是無。必所別指。亦得焉。

【科】答曰。聲聞愚法。自利過深。不能益他。謂譏嫌耳。

【科】雖存古號。即大聲聞。益物既弘。乃為良稱。

令聲普聞。寧為小乎。

【科】故法華經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文出信解品也。

【科】西方亦爾。雖有小乘。並真聲聞。故無譏嫌等過也。

願文曰。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不善名已無。況有體乎。故有等之言也。

【科】第十一會。釋三階行者。五種小疑。

三階佛法。信行禪師之所立。集錄所述也。斯乃主於佛宗。亦萬衢之一術焉耳。隋之初。佛滅後。一千五百三十四年。盛行於世。開皇未歲。勑斷不行。事見于續高僧傳。凡立三階佛法。成其三義。一依時。二約處。三准人。依時者。滅後一千年前。猶用一二階法。於中五百已前。屬第一階。一千年間。屬第二階。一千已後。總屬第三。然以正像末三時。經論有異說。而建立三階。亦自異說。詳按彼錄。多千年後。以為第三。是准正法千年之說。而像法已後。以為第三階之時也。或復一千五百年後。以為第三。是據正法五百說。而末法已後。為第三階也。或單五百後。即為第三是依正法五百年說。像法已後。為第三階也。約處者。淨土即是第一階。一乘世界國無濁故。純說一乘。一乘即是第一階法。故以為第一階處。娑婆穢土。即第二階。三乘世界。有是五濁。分一說三。三乘即是第二階法。故以為第二階處。亦是破戒壞見之處。戒見俱破第三階相。故亦為第三階處。准人者。第一階人。有其兩種。一者。莫問一切凡聖。戒見俱具。正見成就。一切利根。一乘機根。諸佛菩薩。二者。莫問一切破戒。一種皆悉不壞正見。利根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雖有兩種。而唯最上利根。一乘根機而已。第二階中。雖亦有名一乘者。而猶是不出三乘之中也。第二階機。亦有二類。一者。莫問一切凡聖大乘小乘。皆悉一種戒見不破。正見成就之眾生也。二者。莫問大乘小乘。皆悉破戒不破見之凡夫。眾生雖有二類。而並利根正見。成就三乘機類也。第三階者。集錄之中。引文極廣。詳察。唯是有彼戒見俱破。顛倒一切一種眾生。屬第三階之機矣。若約時論。則雖如此。而就人論。則在世及五百年前。亦容通有第三階機。一千年後。亦容通有一二階機。又娑婆機雖是第三。而就人論。則亦有二。餘之通局。准之知焉。廣如集。錄說也。

【科】第一疑曰。眾生流浪。苦事悉經。推究此因。皆由起邪三毒。今者專心念佛。願往西方。邪毒轉增。豈非倒見。

大論曰。或****死。生阿鼻獄。乃至展轉餓鬼中死。或生人天。如是輪轉六道。受苦無窮矣。無方執境。故名為邪。能害慧命。是故名毒。依毒邪起。故曰邪毒。從果得名。然立邪名。有二解釋。一曰。聖人所有名正。凡夫所有名邪。是解准止觀意也。一曰。大論說二種三毒。謂一者。邪貪欲。二者。貪欲等矣。斯乃凡夫備有二說也。

【科】何者。

【科】娑婆濁界。理合常居。特生厭捨。即邪瞋矣。西方淨土。聖者堪遊。不揆下凡。發願生彼。即邪貪也。所以然者。皆為無明。即邪癡障也。

濁惡凡夫。未斷一惑。焉能得出三界。常居此界。理當然也。瞋。即慼行轉也。妄憂苦境。嗔慧斯長矣。三界惑盡。方居淨土。同事於聖。不知己分。妄求彼方。即為僥倖。非是邪貪。而何乎。揆。度也。無明不了。而使之然。癡之為根也深哉。為猶是也。

【科】此之三毒。內積心田。設令念佛。感神鬼魔。如何得往淨土受生。

田能生為義也。大品經云。有煩惱魔。外感鬼神。魔。疑也。良有由矣。

【科】通曰。教旨殊倫。僉悕益物。善知取捨。各隨機緣。

【科】何者。

【科】若也道悟無生。理可娑婆久住。未登不退。穢土難居。若契無生。極樂與娑婆不二。未假厭茲雜界。別仰淨方。位處輪迴。要須生彼。穢土大士所居。理解恒遊莫隔。下凡未成勝觀。暫止還長苦流。

凡此一節意。但隨行淺深。且處分淨穢而已其實不妨聖人亦生彼方。故有多許不退菩薩。而生彼國。如經說焉。

【科】所以捨染土。不長邪瞋樂西方。邪貪不起。同時分別。慧所相應。內積三善根。外招眾聖助。此方後報謝。妙剎淨華迎。

捨染取淨。揀擇之善慧也。第六心王。與此相應。無明斯伏。貪瞋之可起更無由。故三善內積。眾聖因之助。三垢消滅心意柔軟。善心生焉。斯光益寧虗乎。

【科】勿懼神鬼魔。不勤修正業。

【科】第二疑曰。業道如秤。善惡必酬。感生已來。造惡非一如何不受。直往西方。設欲往生。豈不為障。

業道如秤。鸞大師指云。業道經考。未得此文焉。

【科】通曰。夫造業者。苦樂之報定生。既同凡愚。久積罪因。非謬不委。

無始以來。常為凡愚。故云同也。

【科】感今人報惡業。為斷不耶。若言已斷。今即無惡可除。如其未滅。受生因何不障。

【科】三階行者。憫然而言。受此生時。諸惡未斷。由人業勝。惡不能遮。善報既終。苦果當受也。

【科】更應示云。惡雖未斷。人業勝故。不廢招生。淨業轉強。焉能起礙。

【科】何者三歸五戒。有漏善因。倒想所牽。入母胎藏。此之劣行。惡所不遮。故得人身。罪已無力。無始正行。及今發心。誓盡苦原。當來作佛。精勤尅念。願生西方。報盡之期。慈悲善友。哀矜護念。使住正心。聖眾現前。特生渴仰。乘茲勝因。往彼豈難。勿得懷疑。不修淨業。

瑜伽等論說將受生時。父母不淨。謂為己有。而生貪愛。於男於女。若愛若恚。以潤當生。入母胎中。識羯羅灆。更相和合。故云。倒想所牽等也。勝己之私之謂尅矣。

【科】第三疑曰。准今修行。學普為宗。別念彌陀。乃成曲見。翻為障道。不免輪迴。何不捨別行。以隨修其普。

准集錄意。彼建二法。曰普曰別。普歸普信。是名普法。言法及人中。不分大小。不辨凡聖。俱信敬之也第三階機偏見成就。偏學一二。則互憎愛。而成誹謗。故開普信普正佛法。以化第三階也。別學別行。謂之別法。言一二兩階。如次一乘三乘之法。各別修之也。兩階根機。正見成就。更無憎愛。隨修隨行各有巨益。病藥相當。治道無違。廣如彼錄說焉。

【科】通曰。仰尋普行。為益極深。大智通賢。方能措意。力微智淺。難以輙行。大聖隨機。遣修別行。稱根性故。於理無傷。假別為因。修成普業。

一解八地以上諸行之中。修諸行等。為通賢所修之普行。按彼所謂普行。未必若此。故顯智力微淺之人。未堪廣業。可以為此中之意義也。凡此節意備。彼所立成。此宗實義矣。

【科】第四疑曰。夫欲修道。先識苦因。尋苦之原。皆由惡業。

【科】起惡之境。在此娑婆。不逢眾聖性相之理。造諸惡業。數量無邊。

【科】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實報。二者應形。

【科】言實報者。體唯佛性。相即普親。由迷體故。妄生貪恚。如來藏上。橫起癡心。約相雖殊。普親無別。隔生不識。妄起愛憎。恒於佛性父母。緣行殺盜婬等。

體唯佛性。是一切法平等實性。以為眾生之體本矣。楞伽及梵網等經曰。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等。故云相即普親也。非理而生三毒。故有妄橫言也。形異類別。是故云殊也。生生世世。互相有恩。故言無別也。體相俱失。而遂行惡。哀哉。

【科】三乘聖眾。愍念眾生。應體同凡。生盲不識。遂懷輕抑。增長惡緣。

【科】由昔不知。乃生倒想。今得啟悟。對境思愆。已作惡除。當過不起。但於此方懺謝。罪盡可除。厭此欣西。豈亡怨結。

啟。開也。愆。過也。對境謝罪。彼即領受。捨往他方。怨嫌益深。理應在此。先解怨也。

【科】通曰。將尋至道。要絕苦原。息苦之因。無過斷惡。造愆之境。實在娑婆。積此怨嫌。已成愛結。今日審察。倒想所纏。若欲具了眾生體唯佛性。相即普親。諸佛大悲權應。隨形六道。跡示同凡。作此解心。人皆共委。如論起行。實驗全無。知之非難。行者難矣。

【科】只可想此法。仰歎非虗。已作之愆。特生重悔。當生過惡。誓不更為。專念佛名。及修諸行。迴生淨土。如救頭然。此界沉淪。吟嗟失路。且安神極樂。果證無生。自行既成。翻歸五濁。大悲化物。等濟羣機。

論解。則不出念自身罪惡。談行。則一聲等並皆往生。信行心具。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故言非虗也。頭然。頭上火然也。吟嗟。傷歎之聲也。

【科】勿停一途。不進別徑。但須運心動念。先為業對怨酬。

徑。直道也。所修妙業。先絕怨結。蓋擬償其罪因也。

【科】願捨苦因。同生妙樂。彼皆領受。遂捨怨嫌。不可緣茲乃懷疑難。

願生淨土。橫截五惡。故言捨苦因也。自業既威。亦施怨結。故俱成因。同生彼也。一味國界。何怨之有。故言遂捨。

【科】第五疑曰。方今之際。去聖時遙。下品凡愚。正合禮懺地藏菩薩。當今有緣。理可專稱。並念三寶。

依地藏十輪經。及本願經。所有悲願。超餘大士。若未來世。有諸下賤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諸不自由之人。覺知宿業。要懺悔者。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更不經三惡道苦。蒙佛付屬。至阿逸多。成佛以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若人一日稱菩薩名。勝俱底劫中。稱餘智者德。又聞其名。一聲歷耳。永不經歷三惡道苦。其諸分身。遍滿諸界。一身度于萬億眾生。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廣如經中說焉。

【科】彌陀淨土。上行人修。第二階根。能得生念。今既時當濁惡。****卑微。那得輙行上人之法。上學下法。迂會稽留。下起上修。障道受苦。法根不會。豈得成功。

迂。遠也。會。合也。稽留。疑滯不通也。

【科】通曰。仁者所言。非無教旨。習而未久。乃發斯疑。停想為通。定開近修。

【科】何者。

【科】一引聖教。二辨義門。

【科】言聖教者。部類既繁。備抄難究。略陳五要。以啟創聞。

抄。寫錄之名也。啟。開也。教道之也。創。始也。

【科】一者。大集賢護經云。佛告賢護。我涅槃後。諸弟子等。傳此三昧。諸惡比丘。不能信受。傍言魔說。又告賢護。比丘行惡時。諸國相伐時。更相毀謗時。眾生濁惡時有四眾弟子。能傳此法。利益眾生。

見經第二第三卷也。

【科】二者。藥師經云。文殊菩薩。為像法眾生請云。四眾弟子。求往生西方不定者。念藥師名。即斷疑網。臨命終時。八大菩薩。示往生路。

此經前後有四代譯。今文唐玄奘之所譯也。列八聖名。在隨達多笈多。及唐義淨經本。標示其名。二文大意焉。

【科】三者。彌陀經云。他方諸佛。共讚釋迦。能於五濁。說難信之法。六方諸佛。舒舌證誠。

【科】四者。觀經云。韋提希夫人。為五濁惡不善。五苦所逼眾生。請生淨土。又下輩三品。具造惡業。皆得往生也。

【科】五者。無量壽經云。釋迦如來。為五濁眾生說法。令離五惡。除五痛。滅五燒。又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年。爾時眾生。起一念信。即生彼國。

疑時濁惡。害今所修。故所引文。皆取被於濁世者也。

【科】疑曰。所引經教。佛說不虗。未知方便之門。為當盡理之說。通曰。大人之言。必合真趣。向援經教。皆究竟門所以知之。不了之教。涅槃之會釋通。淨土一門。雙林更無疑決。十方諸佛。舒舌印成。據斯二義。故非方便也。

一切如來。三業清淨。諸佛所言。無復有異。故皆合真。依像法決疑經。佛告大眾。我將涅槃。若有疑者可速問之。常施菩薩問種種事。於淨土一門也。菩薩不問。則佛亦不決焉。其說丁寧。蓋無可疑也。當知決定顯了之說焉。小經云。六方諸佛。證誠稱讚經言十方。開合之意耳。

【科】上來略引聖教。以示說因。自下粗釋義門。用袪疑停。

【科】一音演唱各解。萬殊無不並契。地藏弘願。惡趣救生彌陀大悲。十念濟物。不求淨土。恐落三塗。念地藏名。苦苦望救。

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故曰一音各解。萬機差殊。一雨冥潤。故云萬殊並契。彌陀本願。誓度娑婆。地藏弘願。意本惡趣。若乖本意。焉得解脫。

【科】今勸專心念佛。誓往西方。大命將終。諸佛來應。既生淨國。永絕三塗。苦事不經。無勞請救也。

大本曰。大命將終。解有二義。義寂云。死生。為大命。窮通。為小命。憬奧云。命是天地壽三大中之一。故云大。

【科】三階宗要。約時機說。千五百年後。不修淨業。設有修者。眾行具成。即第二階。非下凡業也。今觀此意。說上行人。三輩之中。獨明上中生人也。

按彼宗意。分別三時。自有異說。今從一說。故云千五百也。三福九品等。謂之眾行也。據今宗而辨之彼之所謂上行。即三中之二類生也。

【科】淨土之法。定散俱通。作業淺深。同生極樂。

【科】出家清眾。在俗尊賢。屏慮幽居。恬神息亂。能修觀業。定善往生。

越世欲染。故曰清眾也。尊賢名德。十住論云。生佛法中。名為貴族。好家中生。

【科】志絕榮華。公私事外。不貪俗務。問道勤修。能具三福散因。定生彼國。家資匱乏。事務牽纏。一行能隨。亦生寶界。

匱。亦乏也。牽纏。皆曰縛也。

【科】今生作罪。乃至闡提。大命將終。苦具來逼。忽逢善友。教念佛名。惡相既除。即生妙剎。

此一節忽述觀經下三品意也。

【科】大乘善根。下至從生無過。上至迴向終心。約作業淺深。分為上輩三品。小乘之根。初從善趣。上至世第一法。分為中輩三生。大小乘根機。約過輕重。分為下輩三位。

簡下三惡。故言善根。初一之至字。恐是衍文。或當改作從也。准經至彼。始得初地。及初果等。所以此取齊迴向終。及世第一以下也。按判三輩機。諸師異解。廣如群疑論等說焉。

【科】此即行道淺深。造惡重輕。俱發菩提。願生淨土。隨業多小。皆得往生。

【科】不可偏執一隅。謗疑淨業。

【科】又言今時濁惡。不合念佛願生西方者。此非博見。

【科】大無量壽經云。經道滅盡。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年。爾時眾生聞名生信。皆生彼國。

經文但云聞經意。名經之所詮。而一部之宗致。故云聞名也。黑谷判曰。特留念佛。即斯謂也。或謂經名亦得焉。

【科】義云。如來說教。潤益有時。末法萬年。餘經悉滅。彌陀一教。利物偏增。大聖特留百歲。

判法滅時。諸師解異。道綽善導。淨影義寂。及法位等皆同。今說如憬興者。依法住記。指於增劫七萬歲後。各據一義。並不相違。二家釋義。出在群疑論矣。

【科】時經末法。滿一萬年。一切諸經。並從滅沒。釋迦恩重留教百年。爾時修因。上生妙土。何為預判。不令願生。

設疑萬年後。而尚未足許。何預判之。為不願時哉。

【科】詳此經文。足除憂悔。勿懷管見。不達通經。

晉王獻之傳曰。管中窺豹。時見一班。通經。眾機通信之經。

【科】第十二依攝大乘論。會釋別時義者。論云。唯由發願。即得往生安樂者。是別時意。

此論本末。譯有四代。今文相似隋唐二論。陳隋二論。名別時意。唐論之中。加一趣字。魏論名曰時節意趣。世親攝論云。言說與意。時分有異。為別時矣。

【科】疑曰。准依攝論。判作別時。今教念佛。如何即往。

即言一節之骨子也。

【科】通曰。今依攝論。判釋別時。與淨土門。一無差殊。

【科】何者。

【科】由但發願。未可即生。依願念佛。乃成淨業。願行前後。故說別時。非謂念佛不即生也。

上古碩德。盛通此義。蓋自損損他。而害於時也。群疑論云。自攝論至此百有餘年。諸德咸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矣。

【科】第十三會。釋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文出于方便品也。

【科】疑曰。散心一稱佛。佛果未即成。一生念佛名。何生淨國。

【科】通曰。散稱成佛道。道是因不虗。念佛生淨土。報盡生非謬。

既植佛種。當生果也。方行正業。乘願得生。佛因不朽。淨業足成。豈虗謬乎。

【科】第十四。略明作業方軌。

【科】疑曰。宗明念佛。作往生因。未知心慮。作何等解。念佛方軌。其狀若為。

【科】通曰。却尋無際。數劫施旋。設使修因。多虗少實。但求名利。妄計我人。廣作善緣。不為正理。沈淪惡趣。受苦無窮。

【科】聖主彌陀。流名攝化。果成為佛。十劫已經。我等愚癡。唯貪造惡。雖學佛法。現世求名。自是非他。恒生慠慢。追求衣食。日夜勞勤。設有餘功。用隨惡儻。

造惡難捨。如悋惜物。故曰貪也。慠與傲同。慢也。

【科】若也不逢善友。淨土豈聞。一旦無常。還歸惡道。今逢大善知識。共我有緣。教我思維。捨諸惡行。得聞阿彌陀佛。本願慈悲。

老少男女。能說此法。謂之善知識也。令人出離。大哉德也。

【科】十劫已來。恒流正法。我由障故。今日始聞。五內悲傷。特生恥恨。瞋起貪行癡生。

五內。五情也。一曰五臟也。文選云。轅馬悲且鳴。哀鬱傷五內。

【科】但修四修。以為正業。

俱舍及攝論。並明四修。是雖聖道修行相貌。而淨教中。此業亦要。故善導等。同勸進焉。隨義轉用而已。

【科】一者。長時修。首從初發心。乃至菩提。恒作淨因。終無退轉。

【科】二者。若恭敬修。此復有五。一恭敬有緣聖人。謂行住坐臥。不背西方。涕唾便利。不向西方也。二敬有緣像教。謂造西方彌陀像變。不能廣作。但作一佛二菩薩。亦得。教者。彌陀經等。五色袋盛。自讀教他。此之經像。安置室中。六時禮懺。華香供養。特生尊重。三者。敬有緣善知識。謂宣淨土教者。若千由旬。十由旬以來。並須敬重。親近供養。別學之者。總起敬心。與己不同。但知深敬也。若生輕慢。得罪無窮。故須總敬。即除行障。四敬同緣伴。謂同修業者。自雖障重獨業不成。要藉良朋。方能作行。扶危救厄。助力相資。同伴善緣。深相保重。五敬三寶。同體別相。並合深敬。不能具錄。為淺行者。不果依修。住持三寶者。與今淺識人。作大因緣。今粗料簡。言佛寶者。謂雕檀繡綺。素質金容。鏤玉圖繒。磨石削土。此之靈像。特可尊奉。暫爾觀形。罪消增福。若生少慢。長惡善亡。但想尊容。當見真佛。言法寶者。三乘教旨。法界所流。名句所詮。能生解緣。故須珍仰。以發慧基。抄寫尊經。恒安淨室。箱函盛貯。並合嚴敬。讀誦之時。身手清潔。言僧寶者。聖僧菩薩。破戒之流。等心起敬。勿生慢想。

有緣聖人。淨土聖眾也。往生禮讚曰。恭敬禮拜彼佛。及彼一切聖眾等矣。造像變者。通雕盡依正二報也。異學異見之徒。動妨行者。若慢若諍。實為障緣。吾高祖制曰。諍論之場。諸煩惱競起。智者去之百由旬矣。可不慎乎。檀。栴檀也。綺。綢綾也。拜像尊而作真佛想。故曰當見等也。或可由想形像。而終感真佛也。經佛身觀。以次像觀者。可復思焉。法界所流等。者梁攝論云。無分別智。真如所流。因斯智流。分別後得。所生大悲。因此大悲。安立正法。此之法是大悲所流矣。聖僧即名二乘。本業經曰。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故云等敬也。

【科】三者。無間修。謂常念佛。作往生心。於一切時。心恒想巧。譬若有人被他抄掠。身為下賤。備受艱辛。忽思父母。欲走歸國。行裝未辦。猶在他鄉。日夜思惟。苦不堪忍。無時暫捨。不念爺孃。為計既成。便歸得達。親近父母。縱任歡娛。行者亦然。往因煩惱。壞亂善心。福智珍財。並皆散失。久流生死。制不自由。恒與魔王。而作僕使。驅馳六道。苦切身心。今遇善緣。忽聞彌陀慈父。不違弘願。濟拔群生。日夜驚忙。發心願往。所以精勤不倦。當念佛恩。報盡為期。心恒計念。

元曉師云。心是業主。受生之本。心若西逝。業亦隨之。法鼓經云。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故勸使想巧也。

【科】四者。無餘修。謂專求極樂。禮念彌陀。但諸餘業行。不令雜起。所作之業。日別須修。念佛讀經。不留餘課耳。

念佛通觀及稱也。宗明五行。何局二種也。謂念佛本願。正定之業。五中為要。經能詮之。故兼讀焉。廣略得中。便於正行也。

【科】夫以生居像季。去聖斯遙。道預三乘。無方契悟。人天兩位。躁動不安。智博情弘。能堪久處。若也識癡行淺。恐溺幽塗。

大集月藏分云。我正法住五百年。像法住千年。依魯春秋。當周匡王班。四年壬子。佛般涅槃。從彼壬子。凡歷一千二百四十有餘年。今師傳法。故云生居像季等也。躁。動也。

【科】必須遠跡娑婆。棲神淨域。

【科】仰願同緣正事。敬發身心。依此一宗。定為拒割。

【科】幸勿縈心世利。牢懼非常。聲追安遠之風。奚殊電影。德過肇生之節。詎謝乾城。

智論曰。日初出時。在大海邊。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可眼眂見而無有實。名乾闥婆城。道安慧遠。同世於晉朝。名流於四方。僧肇道生。師事於羅什。德溢乎海內。一旦魂斷。事等幻夢矣。

【科】三空九斷之文。理幽言博。十地五修之教。義奧詞繁。功非一簣之能。業成數載之慮。豈剎那之分。念積塵沙。方宣九有之奇。心恒造境。境述二無之妙。識戀邪魔。將崇達妄之由。生期分促。待植會真之智。死路非運。

人法俱空。謂之三空。九無得之道斷九惑。是為九斷。五重唯識。名曰五修。或般若禪。攝為五度者是也。簣。土籠也。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九有。九有情居。如俱舍論說焉。心如工畵師。能造種種境。識如颺野馬。常逐彼彼妄。故曰。造境戀邪也。凡此一節。顯穢土行難成。欲使人捨聖道而歸淨土也。

【科】未若屏慮持齋。息多聞之廣業。安神慧浦。興少學之軍修。

慧浦。念佛之行也。觀稱雖異。而慧為基。浦。水濱也。遺教經。智慧水。即其義也。軍。當改作單也。

【科】運竭穢方。涉遙邦之上苑。靈居淨國。託妙質於金臺。同至道於慈顏。折疑何停。感悲音於聖德。解證無生。弘益滋繁。可略云爾。粗陳蠡酌。以簡良水。

過十萬億土。有七寶樹林。故云遙邦上苑。虗無之身。無極之體。故云妙質也。至道名所證理。分得果德。是云同慈顏也。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說甚深法。故云感等也。滋繁。言多也。文選云。以蠡測海。

【科】起行全功。莫能府就也。

府與俯同。禮記云。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

西方要決釋難通規。

首題稱云釋疑。言之左右焉耳。

大唐大慈恩寺上座唯識基法師真像

太宗皇帝御製讚曰。

巨哉哲仁  迥然出群  疏造百本  才過萬人  妙閑性相  理契天親  口翻四辯  詞發大雲  昂昂藏藏  法中之王  面舒滿月  雙眸電光  昏衢麗日  苦海津梁  聊申讚嘆  孰能宣揚

同类推荐
  • 希夷梦海国春秋

    希夷梦海国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祖统纪宋

    佛祖统纪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空城雀

    空城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修真玄章

    太上修真玄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落叶漫天飞。

    落叶漫天飞。

    前世今生,谁又知道谁是谁的一辈子,每个人的生命中不断有许许多多走走停停的过客,何必又太过在意已经失去的爱,不属于我的又何必去强求,唯有顺其自然。
  • 贪婪传说

    贪婪传说

    歌颂撒旦的威名,传承黑暗的真谛,请愿地狱业火的降临,赐予缔结的血之契约者以实现愿望的魔力,吾为贪婪真主玛蒙,奉上汝之祭品,结下血之契约。古斯拉博家族三子无意间得到来自恶魔的礼物,从此他以活下去为目的,在人族帝国与深渊,神山,寒冰森林,望海平原,巨龙岛,海域征伐中成就自我“主人你如此贪婪就不怕光明神降下惩罚吗?”少年抬头望着天空布满的阴云,邪恶笑道:“在光明和黑暗之间没有所谓的信仰,有的是为强大而不断获得利益的人,我不需要信仰为什么要怕光明神的惩戒?”
  • 太上修行记

    太上修行记

    人生如歌,嘶哑也当和;人间百态,问道艰难,不过是人生佐酒菜;俯仰之间,上游九重天,下品浊黄泉;若可悟沧桑,何须过太上。
  • 心甘情愿为你生为你死

    心甘情愿为你生为你死

    摇家被灭门了,只剩下小女儿摇落,而摇落被江寂捡回了万星山收为徒。摇落天天与师父师兄师姐修炼嬉戏打闹,原以为这辈子就会这么快乐的过去,可是魔尊苏醒了,快乐的时光结束了,她似乎多了个使命,也明白师父对她好的原因了……
  • 玩焰

    玩焰

    夜云:“我喜欢玩火,但是我玩的火却只发光不散热,我的火有什么奇特之处??诸位可知晓前几年火舞大陆上发生的那场长达三年之久的冰雹之灾?那般拳头大小的冰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嘿嘿,不好意思,当时我不小心没控制好火焰,烧了朵那啥雨云……我的火可冻结天地!”火舞者等级划分:红焰火舞者、橙焰火舞者、黄焰火舞者、绿焰火舞者、青焰火舞者、蓝焰火舞者、紫焰火舞者、白焰火舞师、七色火舞天尊、玩焰魂者。
  • 次元壁之星痕

    次元壁之星痕

    仪式:叽嗎叽嗎,嘛呢嘛呢,嘛嘛唧唧轰......次元君: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在进入之前,你觉得那里会有什么呢?也许会有动人心魄的故事,也许会有紧张刺激的冒险,或是那些让人热血澎湃的战斗,你准备好了吗?境界:未入境、入境、灵境、灵耀境、地灵境、天灵境、元一(灵者
  • 过生如影

    过生如影

    她,江湖上行侠仗义的女侠,手持一剑,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有背影。只知这女子身着一身红衣,嚣张而美艳。他,一身白衣,温润如玉,游历江湖,四处行医。遇见彼此,便是另一个开始,她是他生命的色彩,他是她生命的暖阳。
  • 那一年他和她的夏天

    那一年他和她的夏天

    初澄,一个向往美好,但又害怕明天的女孩。从小的自卑,长大后的开朗,让她在人前人后是两个样子。那一年的夏天很难忘
  • 花痴弃妃翻身记

    花痴弃妃翻身记

    史上什么乌龙穿越都有,喝水呛死的,上厕所熏死的,可是地球上的人千千万,为什么自己玩个催眠游戏居然狗血的穿越了,穿越就穿越吧,居然还穿越到了一个被妹妹即抢了未婚夫又抢了老公的花痴草包身上。“纳兰玉莹,,收起你那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本事,本王不是你那蠢货爹爹,不吃你这套!”刚醒来那个绝美不似人间般的男子就踢门而入阴冷的嘲讽起来。靠,你以为老娘好欺负是怎么的。不就是一个花心王爷吗,哼,不过既我归来,那就看我怎么活的轰轰烈烈,风生水起……
  • 暗夜众神

    暗夜众神

    以荒诞写出真实,借恶搞折射现世。一个异世界中的宅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