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71000000019

第19章 第十九讲 科技进步与文化反思

第三次技术革命

现代文明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中诞生的,但很快又陷入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战争和毁灭并没有阻碍科技发展的脚步,美苏争霸时代的竞争意识反而把科技的发展快速推向一个新高度,形成了以原子能、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支柱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深深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类对核能的认识和发现是从射线的发现和对原子、量子的认识开始的。卢瑟福、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等诸多科学家经过大量的试验,最终发现了铀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认识到原子核裂变将产生的巨大能量。这一新核能发现的时期正好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的时期,因而首先被用于军事领域。由于当时德国正在进行原子弹的研究,于是希拉德、维格纳和爱因斯坦于1939年联名写信给罗斯福,敦促美国加紧研究和制造原子弹。罗斯福下令成立了铀顾问委员会。1942年9月正式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同心协力,终于在1945年7月16日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颗原子弹,并在新墨西哥的荒漠上试爆成功。接着制造出的另外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男孩”分别于8月6日和9日投向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也同时验证了原子弹的威力。继美国之后,苏联在1949年,英国在1952年,法国在1960年,中国在1965年分别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由于战后美苏冷战的对峙和激烈的军备竞赛,核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被推向了高潮。

第八编文明经受了考验第十九讲科技进步与文化反思 核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一柄双刃剑,在有效地威胁对方的同时,也可将自身置于毁灭的境地,这一点美苏等核武器大国从一开始就充分意识到。因此,他们在大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也在寻求避免核战争和控制核武器的道路。1963年美英苏在莫斯科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1968年美苏又提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在对核试验进行限制的同时,也禁止无核国家拥有和发展核武器。但这一切并没有真正限制住核武器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等国家被认为拥有原子弹或者说具备制造原子弹的能力。

利用核技术既可以制造出毁灭人类的核武器,同时核能也能用于和平事业为人类造福。目前在发电、生物学和农学等方面,核能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何对核武器的发展进行限制和控制,如何拓展和平利用核能的空间,这是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主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第二个标志是计算机的诞生和广泛应用。人类对计算机的设想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其中,1822年,英国人巴贝治(Charles Babbage,1792—1871年)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设计理论非常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1834年巴贝治设想制造一台通用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即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在以后的时间里他继续研究工作,于1840年将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位,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做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做出乘、除法。1848年,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近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效率。赫尔曼·霍尔瑞斯借鉴巴贝治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结果仅用6周就得出了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年时间。1896年霍尔瑞斯创办了IBM公司的前身。1906年美国人弗莱斯特(Lee De Frost)发明了电子管,从而使计算机从机械阶段过渡到电子阶段。从1935年到1946年,不同国家的科学家经过不断的尝试,制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子计算机。其中,1943年1月,马克一号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整个机器有51英尺长、5吨重、75万个零部件。该机使用了3304个继电器、60个开关作为机械只读存储器。程序存储在纸带上,数据可以来自纸带或卡片阅读器,该计算机被用来为美国海军计算弹道火力表。1946年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诞生,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开始研制于1943年,完成于1946年,主要发明人是电气工程师普雷斯波·埃克特(J。Presper Eckert)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奇勒博士(John W.Mauchly)。这台计算机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氢弹的研制。它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使用了1.8万只电子管、1万只电容、7000只电阻,体积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140—150千瓦/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但ENIAC机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夏克莱、威廉·布雷德福(William B.Shockley)等发明了晶体管,开辟了电子时代新纪元,迎来了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49年第一台使用磁带的计算机问世,可以多次在磁带上存储程序。1951年,UNIVAC1,即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系统诞生,设计者是普雷斯波·埃克特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奇勒博士。该计算机被美国人口普查部门用于人口普查,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商业应用时代。1953年,磁芯存储器被开发出来。1957年,IBM开发成功第一台点阵式打印机。

尽管晶体管的采用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了价格,减少了故障,但离用户的实际要求仍相距甚远,而且各行业对计算机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生产性能更强、重量更轻、价格更低的机器成了当务之急。集成电路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1958年9月12日,在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领导下,集成电路诞生,不久又发明了微处理器。1963年,DEC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计算机——PDP8.1965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lebart)提出鼠标器的设想,但没有进一步研究,直到1983年才被苹果电脑公司大量采用。1965年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D6600开发成功。1969年,ARPANet计划开始启动,这是现代互联网的雏形。1970年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基本完成,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1971年11月15日,霍夫(Marcian E.Hoff)在英特尔公司开发成功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含2300个晶体管,字长为4位,时钟频率为108kHz,每秒执行6万条指令。

1972年以后的计算机习惯上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后来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功能更强,体积更小。1972年,C语言开发完成,其主要设计者是UNIX系统的开发者之一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e)。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语言,特别受人喜爱。1972年,惠普制造了第一个手持计算器。1972年4月1日,英特尔公司推出8008微处理器。1972年,ARPANet开始走向世界,互联网革命拉开序幕。

在此之前,应该说计算机技术还是主要集中于大型机和小型机领域的发展。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技术障碍逐渐被突破。特别是在英特尔公司发布了其面向个人用户的微处理器8080之后,这一浪潮终于汹涌澎湃起来,同时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如史蒂芬·乔布斯(Stephen Jobs)、比尔·盖茨(Bill Gates)等,至今他们对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时段,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真正开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阿兰(Paul Allen)创办了微软公司,3年后收入就达到50万美元,员工增加到15人。1992年收入达28亿美元,1万名雇员。1981年微软为IBM的PC机开发操作系统,从此奠定了在计算机软件领域的领导地位。1993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因特网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文明的进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另一个代表性领域是空间技术的大发展。空间技术的发展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的原动力。1955年随着美苏关系的日益紧张,双方开始了真正的太空竞赛,美国和苏联都宣布将发射卫星上天。1957年苏联在竞赛中先拔头筹,在8月21日发射了第一颗洲际导弹,10月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抢先令美国感到了压力,第二年的1月31日,美国的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也发射升空。接着两国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展开了全面的竞争,把空间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从1958年起,苏联在航天专家科罗廖夫的领导下,正式进行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并率先研制出“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在1961年4月12日将首名人类太空人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之后,苏联又进行了5次载人轨道飞行。1965年3月18日“上升2号”上的两名宇航员还成功进行了太空行走。与此相对,美国在1958年成立了国家航天局,并制定了“水星”号载人飞船计划。1962年2月20日,美国的“友谊7号”飞船也成功地将宇航员格林送入地球轨道。水星计划结束后,美国总统肯尼迪把眼光盯在了登月计划上,指望此举彻底改变美国落后于苏联的尴尬局面。首先,美国制定了“双子星”飞船计划,为登月做好前期准备。接着美国制定了“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土星五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向月球,四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首次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痕迹。与此同时,苏联也在登月计划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其间屡遭挫折,最终没有能够实现登月计划。至此,美国在空间竞赛中将苏联抛在了后面。面对登月计划的落后,苏联开始把自己的目标聚焦在空间站的发展上,改进和发展了庞大的联盟飞船系统,这些飞船既能自主长期飞行,为载人航天站接送航天员,在对接后又可作为空间站的一个舱体进行联合飞行,成为经久耐用、性能良好的运输飞船。随着美苏两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双方都意识到纯粹竞争和炫耀国力并不能真正促进空间科技的发展,国际合作不可或缺。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双方在政治上的缓和,双方开始在空间领域进行合作。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总理柯西金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双方进行航天合作的协议。1975年7月,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和美国的“阿波罗18号”飞船成功进行了太空中的对接,双方的宇航员进行了互访,在共同飞行了45小时后双双安全返回地球。这次飞行被誉为“太空中的握手”,标志着空间合作时代的到来。1981年4月12日,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飞成功,开始了航天飞行的新时代。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迎来了一个科技立国、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的新时代。

20世纪哲学的新思考

进入20世纪,哲学继续沿着孔德和叔本华所开创的道路发展,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社会现实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行了诸多的重新思考,出现了许多分支和流派。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期,通过对现代哲学的反思,还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

沿着以孔德的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继续发展,先后出现了马赫主义、逻辑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以及库恩等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马赫主义(Machism)以恩斯特·马赫的名字而命名。他著有《感觉的分析》、《认识与谬误》等著作。他认为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强调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他的任务就是要克服这种对立,而构建一元论的宇宙结构。他指出,那些感觉的东西,即颜色、声音、压力、空间、时间等中性的要素构成了世界,感觉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科学只能对此进行描述,而不能进行解释,而且科学并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之分。他还提出了经济思维原则。他认为我们所知觉的现象仅是个别的,它们所以一再地反复出现,只能归功于我们的思维的作用,就是说,通过思维把这些个别现象联系起来。一切科学规律的目的就是把自然现象用规律形式简单化。自然规律是帮助我们如何对自然现象作简单的描述,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在这之后罗素创立了逻辑分析哲学或称“逻辑原子主义”。该哲学认为,一切科学的概念和命题所表现的事物最后都可以分割为原始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最简单的原子事实,用一定的逻辑形式按一定的逻辑演算规则将指称原子事实的词语结合起来,就可构成命题、判断、推论等知识体系。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对其进一步发展,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因此逻辑分析就是语言分析。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维也纳小组的石里克(著有《普通认识论》、《自然哲学》)和卡尔纳普(著有《世界的逻辑结构》),柏林小组的赖欣巴哈(著有《科学哲学的兴起》)、波兰的塔尔斯基以及美国的艾耶尔(著有《语言、真理与逻辑》)。该派同样反对形而上学问题,而主张引入数理逻辑。认为无论思维与存在还是世界的本原等传统命题都是超出人的能力的超验存在,都是无法解决和认识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原则上不可证实的陈述,都是应当排除的形而上学的陈述。真正的哲学命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称作经验科学的命题,也就是可以对其进行断定,并能够通过感觉经验来证实的;一种是形式科学,也就是无法对其进行断定,但是可以用定义和逻辑进行分析的。所以哲学并不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是进行逻辑分析。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波普尔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创立了批判理性主义。主要著作是《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等。他的理论受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或缺的特征,凡是不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都属于非科学,指出伪科学也同样可能被经验证实。他也不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反而认为它可以指导科学。他的哲学思想否定归纳法,而认为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测与反驳得来的,理论是大胆的猜想,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从而创立了证伪主义。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大胆猜测和尝试,通过不断排除错误而接近真理。一种理论愈普遍,可证伪愈大,则科学性愈高。他的这种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之中,就表现为他反对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性,认为历史没有规律,应当在社会历史学中也应用试错法,对社会进行逐步改良。美国的思想家托马斯·库恩则开创了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他指出,科学并不是随着新知识的不断积累而直线向前发展,相反经历了周期性的革命,他称之为“范式转型”,其中在某一特定领域科学调查的性质会突然转向。范式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只有当一门学科的研究者形成了共同的范式,该学科才从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总体而言,这一派的哲学家尽管相互之间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拒斥“形而上学”,抛弃传统哲学对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研究,倾向于将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对逻辑语言或日常语言的分析,因此,从西方近代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型通常被称为“语言的转向”。

沿着叔本华和尼采所开创的人本主义思潮继续发展,先后出现了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柏格森是法国学者,其主要著作是《时间与自由》、《物质与记忆》、《形而上学导言》、《创造进化论》以及《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柏格森认为,支配世界进化的是盲目的生命冲动,它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生命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创造是质的飞跃,而不是量的增加。这种创造就表现为进化,生命冲动派生出万物。其中人的生命冲动可以冲突一切阻碍而获得自由,因而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他提出了量的时间和质的时间的概念,提出了空间里的自我和内省的自我的区分,前者是科学认识的对象,而后者则是内心体验的范畴。他认为,理性和科学只能认识物理世界和可见的形式,并不能真正理解生命,只有依靠直觉才能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德国的哲学家胡塞尔被认为是现象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算数集合》、《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形式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等等。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既非自然,亦非感觉和思维,而是纯粹意识现象,一种绝对的本质。为了获得绝对的本质,首先要悬置之前所有传统的哲学观点,运用本质还原法,将变动不居的纯粹意识还原为纯粹观念或稳定的本质。还原的方法并不是逻辑过程,而是“直觉的还原”。纯粹观念是由先验自我建立的,因此最终要将经验的自我还原为先验的自我。也就是排除自我意识中所有的偶然性和特殊性,达到纯主观性。胡塞尔的方法就是试图从主观中构成客观世界,将先验的自我视为世界的本原。胡塞尔现象学的目的是构建一种超验主义哲学,化解因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泛滥所带来的人性危机。存在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在法国兴盛的一种哲学流派,深刻地反映了变动时代里对人的思考。存在主义的发起者是德国的海德格尔,其代表性著作是《存在与时间》。他指出希腊以来的哲学家都注重本体的研究,但是他们讨论“本体是什么?”试图用另一个存在来说明这一存在,是无法说清楚的,因此应该讨论“存在和已成为存在”。他称前一种研究为研究“在者”,而后一种研究则是研究“在”。前者是静态的,而后者是动态的,是指存在如何展现的过程,具有时间性。后者优先于前者。如何揭示“在”的意义,则离不开人的领悟。不可能通过作为“在者”的存在物来理解“在”,只能通过人。人虽然也是“在者”,但是是特殊的在者,他可以领悟自身以及其他事物的“在”。所以他把人称为“此在”。人有烦恼担忧、畏惧和死亡的情绪,这些情绪使人既可以体验生活的世界,也可以体验自身的存在。因此,人存在着两重性,一种是社会中的存在,人被社会规定而失去了个性;一种是本真的自我,前者是此在的沉沦和人的异化,通过濒死和死亡,人回归本身的存在。二战时期法国的萨特把存在主义进一步理论化,并带有强烈的反法西斯非人道政治的色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强调,人在世界上的命运是荒诞无稽的,人没有性善或性恶的本性,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意志弗洛伊德决定着人的行动,人走向善或走向恶完全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来决定的,自由也先于本质。因此,他强调“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萨特强调行动,积极参与政治事务,通过行动实现自己的本性,取得作为人的尊严。这种哲学正是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残暴统治的一种反抗。

与此同时,还应关注这一时期兴起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癔症研究》、《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自我和本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提出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三层结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在1923年发表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概念。“本我”,相当于“无意识”,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它没有任何禁忌,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使这些冲动获得满足。与此相反,超我高高在上,代表着一种至善至美的原则,指导着自我按照某种道德和社会标准行动。中间的自我则权衡着自我的需要以及超我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自己。弗洛伊德第二个主要的理论是他的性本能学说。他认为,构成无意识的主要基础就是性本能,性本能所蕴含的能力就是力比多(Libido),正是力比多在心灵深处驱使着人们行动。力比多会带来性的冲动,它需要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集聚过多而无法释放就会产生紧张和焦虑,而自我或超我又往往会压抑本我欲望的宣泄,压抑的结果就会使力比多寻找其他的发泄途径。如果这种心理倾向得不到正常的解决,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失常和精神疾病。顺理成章地,弗洛伊德第三个关注的主题便是梦境及其解释。以前人们觉得梦是一种神秘的无意义的现象,但是弗洛伊德在他的潜意识和性本能学说的基础上,把梦视为欲望满足的一种方式。他认为,人的欲望往往受到前意识的压制和检查,往往得不到满足,而在睡觉时,这些欲望就通过梦境而发泄。通过这种动态心理学,弗洛伊德试图告诉我们,真正真实的东西,往往在人们的意识之外。通过指出智力、梦和失误,人们可以通过原来认为无意义的言语和行为破译人类心理和文化。弗洛伊德的理论一经形成,便脱离了精神病理学的范畴,而被应用于各种领域,成为考察人类文化和它的成果的重要工具。弗洛伊德的学说尽管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他过分注重性欲以及人的生物本能的倾向,导致了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其中他的两个学生阿德勒和荣格与他分道扬镳,各自创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派别。

20世纪下半期,西方哲学进入对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进一步批判反思的时期,出现了后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等诸多流派。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彻底否定了哲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否定了传统哲学的一切价值,从否定、解构和颠覆的角度进行全面批判,给哲学提出了重新界定和构建的任务。

文学艺术的新旨趣

科技的进步和大战的考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格局,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这种冲击反映在人们的哲学思考中,同样也反映在文学和艺术中。现代的文学和艺术出现了流派纷呈的特色,人们探索和描绘社会和人性的角度不断变换,难以形成占绝对主流的文学和艺术风格,但是它们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的特点。现代文学和艺术或直接揭示现代文明下人类内心的孤独,或反映人类理性的缺失和对世界的主观思维,或强调反抗或强调颓废,或者躲进象牙塔中追求脱离大众的纯粹艺术,或者把文学艺术极度通俗化,或强调“意识流”的内心独白,或强调人生和社会的荒诞和离奇。

就文学而言,不同流派纷呈迭起,以20世纪50年代为界,50年代之前先后出现了象征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50年代之后则出现了存在主义、荒诞派、愤怒青年与垮掉的一代、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广泛流传。该流派深受弗洛伊德和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强调描写个人的内心感受,善于运用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的方法。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者是美国诗人艾伦·坡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前者在《诗歌创作原理》中提出了象征主义的理论雏形,而后者的作品《恶之花》则是第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色的诗作。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集中在法国,有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其中马拉美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并通过其举办的“星期二沙龙”,使象征主义文学走出法国。后期的象征主义诗人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和美国的T·S·艾略特。叶芝通过自己大量的作品和理论著作《灵视》,建立了复杂的象征体系,而艾略特的《荒原》则描绘了缺失信仰的现代世界。象征主义文学也从诗歌发展到戏剧,比利时的莫里斯·梅特林克、德国剧作家盖尔哈特·霍普特曼和叶芝都是其中的代表剧作家。意识流小说流派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深受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意识流思想、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以及柏格森直觉的影响,开始打破传统的按照时间和情节顺序展开小说故事的传统,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和自由联想,注重内心独白,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交叉,打破任何空间、时间和逻辑的限制。其代表作品有爱尔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尽管“意识流”的小说在不同国家出现,但是并没有形成共同的组织和流派,在最初也并未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广为流传。未来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意大利的诗人兼戏剧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20日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其第二年发表的《未来主义文学宣言》,则阐述了未来主义的理论和原则。未来主义同样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主张彻底抛弃和否定既往文学艺术,而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全面革新,放弃爱情、幸福、美德等传统文学主题,主张面向未来,歌颂进取性运动、机器文明、都市生活以及速度、力量、战争和暴力,展示人的一时冲动。在艺术创作形式上,也强调自由不羁,随心所欲,抛弃理性和逻辑,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未来主义从意大利开始,传播到整个欧洲,法国的阿波利奈尔在1913年发表《未来主义反传统》,倡导“立体未来主义”,俄国的谢维里亚宁发表《自我未来主义序幕》,倡导“自我未来主义”,俄国的玛雅科夫斯基等发表《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倡导“立体未来主义”,标志着俄国未来主义的诞生。表现主义盛行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尤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中心。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在美术界,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使用“表现主义”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之后被人们普遍承认和应用。表现主义同样深受康德、柏格森和弗洛伊德哲学学说的影响,反对传统,对现状不满,要求革命。反映在创作上,他们反对客观描写,主张揭示人的灵魂,厌恶城市的喧嚣和堕落,宣扬普遍的人性和内心的激情。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卡夫卡,德国的海姆、贝恩、托勒尔,瑞典的斯特林堡,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英国的杜肯和爱尔兰的奥凯西等都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主要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1924年法国作家布勒东等人在巴黎创立“超现实主义研究室”,并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创办《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宣布这一流派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观点。他们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哲学基础,否定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创作规律,鼓吹超越现实,超越理智,相信梦幻的下意识,主张挖掘久受压抑的下意识世界,反映了当时欧洲青年一代苦闷彷徨和找不到出路的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布勒东、艾吕雅和阿拉贡、英国的托马斯等人。

50年代后出现的文学流派明显充满着对战争的反思和人性的思索。存在主义文学,顾名萨特思义,就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文学风格,其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并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文学主张文学反映哲学的探索;反对描写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而注重描绘不同环境中人的自我选择;同时存在主义主张作者、读者和人物的三位一体,让读者真实地参与作品人物的塑造。存在主义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萨特和加缪,前者写过小说《恶心》和哲理剧《间隔》,后者则创作了《局外人》。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反传统的戏剧流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主张纯粹戏剧性,放弃形象塑造和戏剧冲突,通过奇怪的道具和颠三倒四的对话来表现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其代表作有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以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社会青年因为英国的衰落和对政府、社会不满,开始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宣泄,从而产生了“愤怒的一代”。1951年英国作家莱斯利·保罗出版自传《愤怒的青年》,标志该文学思潮的兴起。1956年奥斯本创作了剧本《愤怒的回顾》,引发了戏剧改革的新潮流,他也成为该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此后出现的小说有韦恩的《每况愈下》、艾米斯的《幸运儿吉姆》、布莱恩的《向上爬》、西利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以及威斯克的剧本《大麦鸡汤》等。无独有偶,在美国也产生了类似的流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主要是对冷战的现实和麦卡锡主义的流行感到不满,其抗议的方式便是反对传统观念,追求奇装异服,厌恶学业和工作,混迹于底层社会。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从热衷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直至参禅念佛和“背包革命”,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尔姆斯的小说《走吧》(1952)反映了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劳伦斯·李普顿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金斯堡在会上朗读了他的长诗《嚎叫》。1957年,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描写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被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奉为“生活教科书”。“垮掉文学”运动虽然昙花一现,而且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但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至60年代间法国文学界出现的一支新的小说创作流派,公开宣称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决裂,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认为它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主张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出一个前人所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他们认为塑造人物不是小说创作的目标,主张破除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格式的限制,认为不必遵守时间顺序和囿于空间的局限,重新建立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认为传统现实小说中惯用的语言也必须彻底改革。新小说的代表作有萨洛特的《马尔特罗》(1953)、《天象仪》(1959)、《黄金果》(1963),罗伯·格里耶的《橡皮》(1953)、《在迷宫中》(1959),布陶的《路过米兰》(1954)、《变化》(1957),西蒙的《风》(1957)、《草》(1958)、《佛兰德公路》(1960)以及杜拉斯的《夏天晚上十点半》等。理论著作有萨洛特的《猜疑的时代》(1956)和罗伯·格里耶的《论新小说》(1963)。黑色幽默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黑色幽默常常通过塑造乖僻的“反英雄”人物来映射社会现实,情节无逻辑性,现实与幻想混合,哲理与嘲弄并存。主要代表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魔幻现实主义也是5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其中心在拉丁美洲。该派的特点是将现实的社会生活,置入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将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形成似真似幻的风格。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主要的作品有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1946),墨西哥的作家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1955)、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1967)、秘鲁作家马利奥·略萨的小说《城市与狗》(1962)等等。

在艺术领域反映着同样的哲学思考和精神探索。一方面表现出艺术领域的反传统和创新,一方面更加强调个性和主观,反映在绘画音乐等领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流派。我们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之前在绘画领域先后出现了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野兽派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野兽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马蒂斯,其主要作品有《奢侈》、《红色的客厅》、《大人体》、《舞蹈》、《室内》等。此外还有乔治·布拉克、劳尔·杜飞等等。立体主义是继野兽派之后出现的另外一个前卫画派,而且比前者影响更大。该派画家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该派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有《阿维农少女》和《三个音乐家》等,后者的代表作品是《有鲱鱼的景物》等。表现主义是在20世纪初出现于德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艺术手法上生动泼辣,注重表现客观物体所引起的绘画:《阿维农少女》

画家的主观激情。挪威的画家爱德华·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主要作品是《呼唤》。真正的表现主义是有三个相继的团体代表的。第一个团体是“桥社”(1905),第二个团体是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慕尼黑的“新艺术家协会”和“青骑士派”(1909),以及1912年在柏林成立的“狂飙社”。他们尽管创作手法不同,但是都主张反对传统,进行自我创造。未来主义最初产生于文学运动,其发起人是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1910年2月11日,波丘尼、卡拉、巴拉、塞韦里尼和鲁索罗等五位画家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11日发表《未来主义绘画技法宣言》,未来主义画派正式确立。该画派致力于表现运动、变化和速度,致力于传达现代工业社会的审美观念。其代表作有波丘尼的《迅跑的汽车》、卡拉的《革命线》、巴拉的《散步》等。达达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1916年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学艺术家们在瑞士苏黎世创造一个艺术团体,主张破坏传统,建立新艺术。在绘画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塞尔·杜尚,他曾经将尿壶当作雕塑艺术品进行展览,并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下巴和嘴唇添上胡子。此外,法国皮卡亚的《扎拉的肖像》以及原籍德国的施维特的拼贴画也是达达主义的代表性作品。超现实主义是继达达主义而出现的艺术流派,兴起于1924年。这一派别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描绘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随意性。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萨尔瓦多·达利,其主要代表作是《记忆的静止》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艺术的重心转向了美国的纽约,艺术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艺术风格变换迅速,往往同商品联系在一起。偏向于写实风格的流派有波普艺术、照相现实主义等,偏向于抽象风格的有行动绘画、欧普艺术、ABC艺术等。波普艺术起源于50年代的英国,流行于60年代以后的美国,英国汉密尔顿创作了《到底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使波普艺术开始流行。该艺术流派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消费时代,生活中任何平凡的物件都可以成为艺术的素材。著名的波普艺术作品有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印刷肖像》、罗伯特·劳申伯格的《信号》、约翰斯的《三面美国国旗》等。照相写实主义,或称超级写实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该派别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排除画家的主观意志,强调“逼真”和“酷似”,主张纯客观地如照相机般地反映事物。该派的著名代表作品有克洛斯的《自画像》、《肯特》,唐·埃迪的《橱窗和新鞋》,汉森的《巴瓦里街上无家可归的人》以及安德烈亚的《裸女》等。行动绘画产生于50年代的美国,其名称来自美国评论家H·罗森伯格1952年对该画风的批评。该画派粗犷、豪放和自由,不受任何形式和技巧的限制,随意性极大。该画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波洛克,他用在画布上滴溅颜料的方法作画,创作了《整整五浔》、《蓝色无意识》、《集中》等一批名作。欧普艺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又称作“视觉效应艺术”或者“光效应艺术”,是利用人类视觉上的错视所绘制而成的绘画艺术,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主要代表性作品有瓦萨莱利的《索拉塔——T》,赖利的《羽纹》、《水流》和莱帕克的《三棱镜视幻作品》等。ABC艺术是与波普艺术同时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艺术流派,崇尚减少,无论在色彩还是结构上都精简到最低限度,认为绘画的最终性质只不过是画框、画布和颜料的物质性,所以该流派又被称为“极少主义”、“最低限度艺术”等。这种流派在艺术中排除了主题、感情,也使得抽象主义的发展走向穷途末路。

同样的艺术发展轨迹除了表现在绘画中之外,也表现在音乐之中。20世纪音乐的创始人是德彪西,他被称为印象派的音乐大师。他的音乐作品不注重讲述故事,而是表达情绪或气氛。蔑视传统的和声传统而注重随心所欲。他的《牧神午后》、《牧神午后前奏曲》、《佩里亚斯和梅利桑德》、《夜曲》、《大海》和《意象集》都是其代表性作品,对20世纪的作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奥地利的音乐家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年)则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大胆革新,发明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勋伯格的音乐风格分成两个时期,1908以前的音乐深受瓦格纳的影响,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色彩;1908—1912年则形成了自己的表现主义风格。主要作品有《升华之夜》、《月迷彼埃罗》、《五首钢琴小曲》、《摩西和亚伦》、《华沙幸存者》等。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 1882—1971年)则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位对20世纪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作曲家一生中数次改变自己的国籍,1934年成为法国公民,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从而成为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他在音乐创作风格上也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早期的现代主义和俄罗斯风格到中期的新古典主义,再到晚期的序列主义。主要代表作为早期三部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舞剧《婚礼》、《普尔钦奈拉》、《阿波罗》、《竞赛》,歌剧《俄狄浦斯王》、《浪子的历程》、《普西芬尼》、《诗篇交响曲》、《三乐章交响曲》等。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了爵士乐。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与欧洲乐器结合的产物。最早出现于美国的奥尔良,之后随着芝加哥成为爵士乐的中心,迅速风靡全美,成为20年代最重要的音乐风格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则是摇滚乐盛行的时代,摇滚乐源自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同时结合了美国的乡村和西部音乐。摇滚乐的代表人物“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烈成为一代人崇拜的偶像。60年代的鲍勃·迪伦则是公认的摇滚乐天皇巨星。摇滚乐在英国也非常流行,“披头士乐队”风靡英伦三岛。70年代起源于法国的迪斯科传遍世界各地。此后音乐走向了流派纷呈、多样发展的道路。

大众生活的新面貌

大战后的经济恢复和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美国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增加科研投入,维护私人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英法等国则实行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国有化;德国和意大利尽管倾向于企业自由化,但是也相应创办了许多国有企业;美国、日本则大兴企业兼并和跨国投资经营之风,垄断市场,增强竞争力。欧洲为了增强与美国等国家的市场竞争,开始走上了联合之路,并于1965年4月成立了“欧洲共同体”。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西方国家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西方国家纷纷采取了改善人民生活和稳定社会的措施,社会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日趋完善。

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原来艰苦创业、节约积攒财富的观念逐步淡化,追求享乐和消费的潮流开始出现。汽车、彩电、冰箱等不再是富人们消费的专利,而是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度假旅行也不再是富人的时尚,而是成为广大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追求名牌和攀比之风的盛行,促使人们尽自己所能进行购买和消费。19世纪中叶以来发明的借贷和信用观念在20世纪获得了迅速发展。美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以分月付款形式销售钢琴、缝纫机等商品;从1910年起,开始分月付款销售汽车,加速了消费信用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银行发行了信用卡,并于60年代广泛流行。报刊、媒体也纷纷为促进消费而努力,节目更加贴近观众,紧跟观众的消费趋向,高雅艺术逐步失去了市场。连篇累牍的各类广告,引领着社会的时尚潮流,刺激着人们的消费。配合着人们的消费,艺术也开始通俗化和流行化,成为都市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

社会富裕、消费时代和大战的冲击,把妇女从家庭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妇女和男子平等地走向社会,并相应带来了性解放和妇女运动。二战给妇女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战争使许多男子走向战争,同时使许多妇女走进了工厂。战后虽然女性的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女性的职业化已经成为潮流。家庭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是夫妻两人同时参加工作,双薪家庭成为基本的样式。随着妇女外出参加工作,妇女接受教育的程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妇女各方面的素质大幅度提高,从而在许多领域做到了与男子的真正平等。男女平等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家庭结构,同时也带来了性解放的潮流。婚前同居、高离婚率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妇女在获得经济独立后,也开始参与政治和争取权利。

20世纪人类进入了高科技的时代,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决定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无线电广播事业诞生于1906年,1916年开始出现了收音机,广播开始走进家庭。1920年美国开始有了第一座正式的广播电台。1926年和1927年美国著名的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分别成立。40年代美国广播公司(ABC)组建完成。除了美国外,苏联也在1922年诞生了自己的广播事业,建成了“共产国际广播电台”。在英国,1923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开始运营,该公司为私有企业。1926年底该公司被解散,并于第二年元旦成立了著名的国营英国广播公司(BBC)。巴黎广播电台在1922年建立,在国家垄断广播业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私营电台。二战期间法国的广播也遭到破坏,1945年法国广播电视公司(RTF)正式成立。日本也于1924年成立了“中央放送局”,后来改名为“日本广播协会”(NHK)。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足不出户人们就可以了解到许多信息,第一时间了解政治、经济的新形势,不用前往音乐厅就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音乐。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则把电影从戏剧和照相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艺术,他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等影片,标志着现代电影的开端。1929年经历了以卓别林(Chaplin, 1889—1977年)卓别林为代表的伟大的默片时代后,开始了有声电影的时代,电影简单的情节发展成为深入刻画人物内心的载体,好莱坞成为电影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好莱坞受到麦卡锡主义的影响出现了衰落,但电影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苏联、东欧、拉美和亚洲的电影纷纷崛起,流派纷呈。电影从诞生的时候起就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埃及艳后》、《星球大战》、《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不但创造了票房神话,而且影响了一代代的人。

电视的发明归功于英国的贝尔德。他经过了大量的试验,终于发明了机械电视,并成功地将图像从英国传送到美国纽约。从此以后,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1936年,电气和乐器工业公司发明了全电子系统的电视。1962年通信卫星被送上太空轨道,各大洲之间的通讯,已不再有什么困难。电视的发明比电影更加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知道世界上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人与人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被缩短了。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更进一步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广袤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通过一台计算机,人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同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们进行快速交流。

技术的进步和财富的积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的节奏更加紧张,信息的交流更加畅通迅速,人类迎来了信息爆炸的新时代。终篇走向多极的世界

第十六讲战后新秩序

第十七讲不安的年代自冷战以来,人类文明在美苏两极对抗的格局中缓缓前行,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对抗不复存在,人类文明进入了多极发展、冲突与发展并存的新格局。

虽然苏联的正式解体发生于1991年,但是苏联阵营的解体是一系列政治变动的最终结果,其中包括东欧的巨变和苏联的一系列政策失误。

终篇走向多极的世界终编走向多极的世界 波兰在雅鲁泽尔斯基时期进行了全国军事管制,并实行了一系列改变国民经济的改革措施,允许多种经济并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经济问题,罢工浪潮不断。1989年波兰出现了由马佐维耶茨领导的东欧第一个非共产党政府,并在同年的12月19日在宪法修正案中,剔除了统一工人党在国家中的作用以及波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条文,改波兰人民共和国为波兰共和国。1990年波兰社会民主党建立,中止了统一工人党的活动。社会民主党摒弃了马克思主义,采取议会民主和多党制的道路。1990年12月9日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为总统,标志着波兰政治结构的正式转型。在匈牙利,卡达尔的经济改革政策在80年代出现了危机,社会发生混乱。1988年卡达尔被解除了实权,匈牙利开始酝酿多党执政和为纳吉平反。1989年卡达尔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同年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被改名为匈牙利社会党,同月的宪法修正案删除了有关马列主义政党在国家中的领导作用的条文,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也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开始实行议会民主和多党制。1990年匈牙利大选中组成的新政府排斥了社会党,实行了政治结构的全面转型。捷克斯洛伐克则以为1968年事件平反为开端,发生了急剧变化。反对派和非共产党人开始进入内阁,到1990年共产党已经丧失了在政府中的领导地位。1991年选举成立的新政府更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正式解体,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工业国。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顺应民众的要求,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次日晚开始拆除柏林墙,由此开始了政治变革。12月1日人民议员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删除了民主德国受工人阶级及其马列主义政党领导的条文,实行多党制。1990年2月4日,统一社会党改名为德国民主社会主义政党。3月18日经过议会大选组成了以德梅齐埃为首的新内阁,排斥了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从此东德和西德逐步走上了统一之路,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了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罗马尼亚则从反对齐奥塞斯库的集权开始走向了政治动荡。1989年,齐奥塞斯库的大权独揽和任人唯亲导致了全国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齐奥塞斯库对示威群众进行了武力镇压,导致镇压的军队倒戈,齐奥塞斯库逃跑并被迅速抓获,支持示威群众的国防部军队控制了国家局势。12月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执行了死刑。第二天伊利埃斯库建立了临时政府,并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实行共和制和多党制,举行自由选举。1990年通过大选伊利埃斯库当选为总统。受到东欧政府巨变的影响,保加利亚也出现了呼吁改革、要求民主化的呼声,1990年保共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宣布实行多党制,4月3日,将共产党的名称改为社会党。1991年10月反对党民主力量联盟获得政权,社会党人同样被排斥出政府。阿尔巴尼亚也同样受到东欧其他国家剧变的影响,1990年发生了大规模学生运动,要求实行民主和多党制。当时的第一书记阿利雅作出了让步,宣布实行多党制,1991年4月10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改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同年6月将劳动党改名为社会党。1992年的议会选举中民主党获得胜利,阿利雅被迫辞职,贝里沙成为新总统。1989年南斯拉夫也宣布实行多党制,导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南共联盟解散,引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和联合国军队的干预。1992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纷纷解体,“老大哥”苏联也同步进入了解体的进程。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提出了“新思维”,主张放弃和美国的军备竞赛,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改革因为旧的政治体制的阻力进展缓慢,于是他迅速转向政治改革,主张民主和公开。1989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宣布脱离苏联。1990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宣布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和总统制。1991年虽然通过全民公决保留了苏联,但是8月14日的新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联邦。这导致苏联于8月19日发生了“八一九事变”。尽管军事政变没有成功,但戈尔巴乔夫的威信一落千丈,终于于8月24日辞职,苏联共产党开始瓦解。1991年12月21日,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苏联正式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一系列政治巨变的结果,使美苏冷战对抗的局面彻底结束。此后,人类文明是走向单极还是多极,是陷入冲突还是走向发展?这已成为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共同课题。冷战结戈尔巴乔夫

束伊始,美国的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1927—)就地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其一,未来世界国际冲突的根源是文化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主要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间进行,文明间的断裂带成为未来的战线;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以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国际政治的格局。其中,统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拥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影响着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与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其四,文化,包括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冲突,包括“9·11”事件,恐怖主义和反恐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伊朗核危机等似乎在验证着亨廷顿的理论。但是,亨廷顿只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提出了“文明冲突”的理论,并不能得到一致认同,更加主流的共识是:冲突并非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在当今世界,面对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面对着人类共同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和平、合作和发展的主题正日益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同,只有抛弃偏见,相互尊重,共同合作,人类文明才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同类推荐
  • 小窗幽记(中)

    小窗幽记(中)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桂海苍茫

    桂海苍茫

    一个人的体验,一位作家的眼光,穿越千年广西,穿越地理桂海。于是,赤子之心发现了一份份被遗落的时空形态,一片片人们应该拾捡的文明碎片。本书是著名散文家、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冯艺关于广西的人文地理笔记。笔记里有许多广西史书上不该忘却的背影,许多或伟大或平凡的人文墓碑。作者以本土作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一腔人文情怀,描述了广西这方水土浓密的阳光和水气背后的苍茫的人文地理。丰沛而智性,详实而诗意,融文化积淀与个体体验于一体,意境苍凉。于是,从本书您也许会看到另一个人文的广西。
  • 同胞,请淡定

    同胞,请淡定

    曾经,我们见面,亲切地问:吃了吗?现在,我们见面,急迫地问:买房了吗?又跳槽了吗?找到合适结婚的了吗?是什么让现在成为现在?我们认识到了焦虑和浮躁,又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高房价、就业难、节奏过快、剩男剩女等现实问题充斥着当前中国人的生活,人们渐渐发现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付出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之外,也牺牲了原本相对平和的心态。
热门推荐
  • 一块雄心勃勃的橡皮

    一块雄心勃勃的橡皮

    青梅竹马的两个小孩在小学毕业后就各自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二十年后意外重逢,这二十年中他们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结局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敬请期待。
  • 大汉谋相

    大汉谋相

    (起点一组签约作品,敬请放心收藏!)一张利嘴,一颗好财之心,满腹妙计,且看他如何玩弄秦、楚、汉英雄豪杰于股掌之中。陈平性格也太过玲珑,于是,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时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物,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他都能游刃有余,从容面对,全情投入,以一个天生戏子的“才华”,演绎出精彩的人生。也许他演绎的太过生动,内容又是如此丰富,于是,千百年来,我们讲起陈平,津津乐道的只是他的奇计故事、智慧火花和表演风度,至于脱下面具的他,有什么样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我们则不得而知。PS:此文深藏阴谋诡计,心术不正者勿看!不要学坏哦。书群:41749886
  • 情欲泪海

    情欲泪海

    人活着总会有这样那样好多好多的欲望,金钱上的,权力上的,情欲上的。爱恨情仇的挣扎中有人欢喜有人忧。葛锋,葛雅,葛晴,葛韵,葛家的四个孩子从小就因为对母亲葛姨的恨而痛苦不堪,葛姨也是悔不当初,虽想拥有一份完整的爱,却在寻爱的路上跌入了一片沼泽地,虽然也想竭尽全力的逃脱,最后却是越挣扎陷得越深,当要失去呼吸的一刹那,泪流了出来,如果自己可以再重新活过的话,她会选择一条清爽干净的路来走。可惜的是人这一生无退路可走。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孩子们可以原谅她,更希望她的至亲骨肉可以找到各自一生的幸福。当我---罗紫灿,走进白楼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我与白楼里的人的爱恨纠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级影子传奇

    神级影子传奇

    地球异变,魔物侵袭,人类文明瞬间毁于一旦!一百零八根通天魔柱,神秘强悍的传承之力,屹立无尽星空的竞技战台,贯穿恒古的神魔世界!无尽的鲜血在胸膛绽放,死亡的气息如影随形,在黑暗中凋零的生命,化作冰霜亡灵横行无忌!
  • 花开阡陌

    花开阡陌

    那一年,她懵懵懂懂进入大学校园,如同小鹿一般闯进他的视线。那一年,她放弃了青梅竹马的少年,选择和他在一起,只希望这一生能够和他相守到白头。那一年,他原本想守护她的安然恬静,可谁知她却突然不告而别。三年后,她再次遇见他时,他已经成了她的顶头上司。而两个人从浓情蜜意到形同陌路。而她不告而别的背后究竟隐瞒着什么?而她和他终究会是怎样的结局?《花开阡陌》敬请期待!我曾经想要紧紧攥在手心里,用生命去守护的东西,如今却离我而去。——卓安然
  • 守龙记第一季龙系魔法

    守龙记第一季龙系魔法

    一个十岁的少年,在一个不知道的情况之下,体内爆发出了龙系魔法的力量,从而来到了一所学院,并结识了四位好朋友,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即将启程
  • 快穿:反派女配不好当

    快穿:反派女配不好当

    “主人,欢迎绑定快穿系统,我是您的机器人小白。”原本正睡得正香的一只小精灵脑中突然出现……
  • 总裁老公,请节制!

    总裁老公,请节制!

    她与人合谋,设下桃花陷阱后逃之夭夭,却不知她惹上的神秘男人不仅是财阀少董,还是特种兵!几年后再度相遇,她成了他洗白的工具,双双上头条!“女人,当初你毁了我的婚姻,现在不是该还我一个婚姻了?”男人伸手擒住女人禁锢在怀中,这一次绝对不会让她再度逃离。慕怜歌有三个梦想:逃离他,逃离他,逃离他!席城斯有三个梦想:娶了她,娶了她,娶了她!
  • 独自2

    独自2

    将龙魁捡来的爷爷知道他的身世后,怕他变坏。于是将他送到了欲兽城,让他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