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98000000022

第22章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1)

一隋朝随佛教,唐僧兴盛唐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大兴,和印度佛教受到印度教等的推挤、进攻死成对照。佛教在本土受到推挤,一路缩回庙宇,搞经院哲学,脱离信众;再就是走向密教化,以神秘主义吸引信众,从而加速了佛教向印度教的靠拢,使本来的地盘日趋缩小。内在力量的转弱,使外来的势力有机可乘,******军的入侵加速了印度佛教的衰微。在内外夹攻之下,佛教在本土从南北两路逐步向东邻国家传播,大量涌人中国。

同样的分裂和战争,内容、性质和结果却大不相同。南北印度长期的多国混战,导致国势不振、佛教衰退,从而遭到外来势力的沉重打击;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列国争战却出现文化多元化大繁荣和整个国力全面转盛的大趋势。经过魏晋南北朝400—500来年巨大的“核裂变”,中国人释放了巨大的能量,获得长足发展,也甩掉了许多的包袱,轻装前进,有大量的剩余精力吸收新的能量和营养。于是,这些能量终于在隋唐时期汇合起来,形成中国古代空前绝后的一次特大“核聚变”——中国人由此跨入隋唐盛世。

隋唐佛教的特点——

一是汇成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洪流。汉地多显教,藏地多密教。

但是,无论汉地和吐蕃的佛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大乘风度,跟南亚、斯里兰卡等地的佛教大异其趣。

二是从佛教学派的百家争鸣走向理行合一的各个本土宗派的创立,大德大智、名垂千古的宗门祖师纷纷登场。

三是大致定下佛教中国化的基调,重塑民族性格。一个现象是佛教在吐蕃走向********,汉地佛教则基本上保持比较超然的态度,也积极参政;另一个触目的现象就是本土化味道最浓的禅宗语录的朗朗上口、经久耐用,与进口风味最重的法相宗名相的绵密细致、一时风流,形成巨大的反差。有趣的是,禅宗初祖正好是外来和尚菩提达摩,而法相宗初祖却是本土学者、归国留学生玄奘大师。这又倒过来了。

第四是佛教的兴盛和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国力的壮大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第五是儒、道、释三日同辉,相互学习,释家尤其以思辨见长。

第六是在外来宗教中,佛教也和这个时期传人的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教、波斯的祆教和摩尼教等共同创造中国的新文明,而以佛教的贡献最为巨大。

北南成一统,三论会天台——隋代大士

皇极主九流,三教融圆光

隋朝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争雄归于一统。从581年创元,589年灭陈、统一全国,到618年改朝换代,总共37年光景。隋文帝杨坚创业25年后,隋炀帝杨广605

年继起,12年后就气数已尽。恭帝拖延一年,就被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取而代之。长期****之后,容易出现苛政,苛政又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这一点上隋朝和秦朝很相似。虽然如此,秦和隋都是上升时期的苛政,它们的许多做法在王朝灭亡后,仍然为后世所奉行,比如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三教并重的国策。三教汇流在隋朝已成定势,唐以后则继续得到发展。

据说杨坚是从小受到尼智仙的养育,对佛教情有独钟,登基后,立即着手复兴佛教。20年中,度僧尼23万人,建寺庙3792所,写经36藏,13000多卷,整理旧经3853部。天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使民间的佛经比儒家的六经多出数十百倍。

文帝吸取过去几代兴佛废佛轮回不迭的教训,想确立三教并用、以儒为主的宗教政策。宣布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同致。

声称自己服膺道化,念好清净,慕释氏不二之门,贵老庄得一之义。这样,就有李士谦的三教鼎立说和文中子王通的以儒为主、三教圆用说,乘势而出。

文中子王通(585~618)是隋代大儒,山西人。他从小聪明颖悟,慨然有济苍生之志。10岁时就发表宏论,称:“我听说古人治理国家,有长久之策,所以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之内常归一统;后来治国的,行苟且之政,所以魏晋以来,九州无定主。”几年后听从铜川府君劝告,四处游学,6年之中,殚精竭虑,晚上睡觉常常不脱衣服,和衣而眠,主攻诗、书、礼、乐、易,师从多人。最后他综罗百家,力求圆悟三教,而以仲尼之学为指归。20岁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在太极殿奏太平策12条,文帝大喜,叹天公赐我,相见恨晚。当时正是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4年。文帝把文中子的条陈告诉朝中公卿,大家都不高兴。王通见自己的主张朝中无人响应,于是“垂翅东归”,退居河汾,研究学问,招收弟子,自成一派。

有《文中子》一书传世,又名《中说》。弟子尊为至人,称“仲尼以来,未之有也”。

王通颇为精通王道,识大体,通权变。他的儒释道三教圆用说,使他堪称博大海量之儒。他的弟子房玄龄、魏征、李靖等成了唐代名臣,决非偶然。中国唐代,儒大、道大、佛亦大,三日并出,圆光赫赫,互增其明,隋唐之际的王通有一分奠基之功。他常称三教九流,各有其弊而不可废;认为“通其变则天下没有弊法,执其方则天下没有善法。”是弊法还是善法,那要看是什么人在用法。跟“圆机之士”纵论天下百家学问,是他平生一大快事。对历史上儒释道三家的遭遇,他有非常著名的论断——

“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这里,对《易》理的“变易和不易”之意,体会很透彻,运用自如。

有人说印度长久远离现代化,是因为佛教的流行。人们要是参考了王通的观点,恐怕对印度的看法也会改变吧。

至于有人问起佛,文中子说:“佛是圣人。”

又问,“佛的教义怎么样?”

文中子答:“这是西方的宗教,在中国搞滥了。好比越国坐船,不能用车;胡人留发,不戴帽子。古来如此,习俗不同。”(《二十三子·文中子》,1317页)

他的态度看来是敬而远之,或者敬而慎之。

文帝后期逐渐不喜欢儒术,转向黄老刑名之学,最后又沉醉于佛教中。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杀掉文帝,夺取帝位;大兴土木,建造东都洛阳;三次发兵侵略高丽,三次失败,劳民伤财,民怨沸腾。虽然大行****,跟佛家的关系却很好,自称“菩萨戒弟子”。后来的天台宗创始人智?在591年就赠他“总持菩萨”称号,他则赠智?“智者”大师称号,以图利用佛教为王权服务,智?则利用王权来传播佛数。汉地佛教和王权的关系,后来大体如此。在吐蕃或者西藏,主要采取********的形式。

止观要双运,

一念即三千

(智?与天台宗)

隋朝是中国佛教宗派从学派中托胎出来的时代,首先是智颉创立天台宗,然后是吉藏开创三论宗,还有信行(540~594)创立三阶教。不过如果细加探讨,则早就有禅宗创立于梁武帝时代菩提达摩;有庐山慧远开净土修行之先风。学派和宗派的断代,不是那么明显,但大体上是从学派走到宗派。大致说来,学派多理论,宗派多修行;学派较松散,宗派则有比较正规的师徒传承、仪式作法等制度。

天台宗是以地名标宗,因为智?在浙江天台山创立和弘扬此宗,并在此山人灭。说到教义,他们崇奉法华经,所以又叫作法华宗;由于修行以止观法门为本,又叫止观宗。从“学统”传承来看,天台宗是从龙树到慧文、慧思,再到智?;“宗统”则从智?开始,下面是灌顶、智威、玄朗、湛然等。《佛祖统纪》把学统宗统都归入宗统。“天台四万八千丈”——龙树登峰造极,既是说师也是宗师。龙树很忙,各宗各派都要麻烦他当祖宗,天台宗以《法华经》作为教义,以龙树的《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用的是般若和中观之智,这就和三论学、三论宗扯上亲戚关系了。查天台的成分和出身,龙树那里不必去了,印度太远,起先我们去过了。现在且说这慧文、慧思的来历,还真有些神奇。北齐的慧文,大约生活在6世纪,号称禅师,习禅有方,聚众数百,不只是泛泛地谈经说法而已。他在江淮一代修禅,因看到龙树《中论》的“三是偈”和《大智度论》的“一心三智说”,豁然悟入“一心三观”法门。“三是偈”就是龙树所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心三智,说的是《大智度论》里讲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这三智都在一心中得。一切智是声闻缘觉之智,明白一切法的总相共相,也即空相;道种智是菩萨所得,明白一切法的差别相;一切种智是佛智,共相别相圆融无碍。不过彻底说来,只有佛智中才有真正的一切智和道种智。龙树讲一心一时得三智,无有次第;“亦有初中后次第”,非一时一心得。因为他是中观大师,一切能破,一切能立。但是慧文只取其“一时”之义,强调顿悟,三智“圆融”,不分初中后三时,而是一时一念尽得三智,一念之中尽观空、假、中三谛,名之为“一心三观”,也称法华三昧。可是在“一时和多时”、“一心和多心”、“渐悟和顿悟”方面,慧文好像偏好一时、一心、顿悟。不知龙树菩萨听了此说,该作何感想?也许一时、一心、顿悟等也只是慧文权说?这似乎又应了如来涅桀前的那首偈子——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据说慧文以一心三观习禅,大有成就。南岳的慧思(515~577)前往求学,不久就证得一生宿命:这一生来所作善业恶业,在禅定中一时俱现,历历在目。于是深为感慨,更加精进。不久就证人法华三昧,明达16种特胜(神通)。他结合自己禅定体验,参悟法华玄义,提出诸法实相论,以“十如实相”丰富了一心三观的修法;他采用瑜珈行派的东西解说三论的空义,在北方不受欢迎,在朝的瑜珈学派和在野的中观派都排斥他。慧思只好南下,不久将自己的学说和禅法传给智?。慧思其人身相殊妙,顶有肉髻,行步方正,坐如竖钟;又慈悲待人,善识人心,不说人过,明察因缘,方便伏众,许多人看见他就生起敬仰之心。慧思曾经作《誓愿文》,发愿成就五通神仙,要求长生,以便久住于世,弘传佛法。在圆寂的时候,慧思以一贯的挺特身相.进入禅定,弟子们大哭,以为他死了。慧思说:“你们这些恶魔,我就要走,圣人们都来迎接,告诉我将要投生到哪里去,你们却来惊动扰乱我!蠢货,出去!”喝退众人,进入更深禅定,最后满屋的异香,顶温身软,颜色如常而去。后来慧思的杰出弟子智?圆寂,更留下打坐真身,端坐如旧,世人目为神奇。

智(530或537~597)家居荆州华容(湖南华容),本是颖川人(河南许昌),俗姓陈,名德安。17岁正值梁末,兵荒马乱,家人离散,发愿为僧。18岁在湘州(湖南长沙)果愿寺出家,法缘给他授了十戒。法缘指点他去求教慧旷律师。他学习戒律大有成就,20岁受具足戒,喜好禅观。560年,听说慧思南下,住在光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就投奔慧思门下。向慧思求学的时候,慧思让智?讲《金字般若》。讲到“一心具万行”处,智颉有疑惑。慧思说:“这是大品般若的修习次第,不是法华的圆顿之教;我当年苦苦思考此义,忽然在半夜于一念之中顿发万法。我身证此法,不必怀疑。”智?接受师教,修习不倦。后来他问起慧思师傅的果位,该是十地菩萨吧?慧思说:“没有十地。我只是十信铁轮位。”即达到菩萨修行55位中的第10位“愿心住”,能够以自在无碍的戒心境中,游行十方,所去随愿。

智颤一生充满神异。据说母亲怀他的时候,梦见香烟萦怀,想挥掉它。

这时听到有人说:“这是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日后智?果然和隋炀帝大有因缘,王权和教道兼而用之。智两眼都有重瞳,父母亲总是掩掩盖盖,不让别人看,其实大家都知道重瞳表示王和道的兼用。智?慢慢长大,口不乱吃,见佛像就礼敬,见僧人必恭敬;卧下必定合掌,坐着必定向西。7岁后就喜欢去庙里,和尚们惊讶于他的志向,就给他念普门品,开初几句读一遍就懂了。父母亲不让他再去,他闷闷不乐,忽然之间又自己悟通了其余的几句。

18岁时,智自访名师,跟从多人学习,从此出家。其后到河南光州大苏山跟从慧思习禅,学法华三昧,深得慧思喜爱。经过三个晚上诵读法华,读到药王品“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句,忽发解悟,当下看见自己过去世中,曾经跟慧思师傅一起在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慧思叹道:“这法华三昧从前的方便,不是你,就不能感得;不是我,就不能明白啊!”

智后来到熙州白沙山打坐入于此观,每到经文不理解的地方,就看见慧思师傅前来释疑。这样师傅就嚷他代讲法华经,大家都很信服。只是讲到三三昧和三观智,还得请教思师。思师对大家说:“这是我的义子,只恨他定力少啊!”智继续精进,不久远近闻名。学成后告别师傅,思师说:“你和陈国有缘,到陈国去必有好处。”智颉就去到金陵(南京),思师则转往南岳。当时智?30岁,是陈光大元年(569)。

同类推荐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罗素论两性价值互动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罗素论两性价值互动

    本书包括:关于幸福、悲伤的原因、情爱小析、妇女解放、论热情、家庭的地位、个人心理中的家庭、婚姻的解除等内容。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

    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

    本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实是同类书的样板。
  •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和谐文化读本”丛书共五本,包括《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分别介绍和论述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气生财的财富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每本书都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和顺的丰富思想,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分别论述其主要内涵及特征,尽可能旁征博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编辑出版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提供一套可供大众阅读的基本文本。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热门推荐
  • 穿越三国之恋

    穿越三国之恋

    当我们同时爱上同一个男人时,林可莉毫不犹豫笑着说我会把他让给你,因为你是我最最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同时爱上同一个男人时,如果你们真心相爱了,我也毫不犹豫会把他让给你,因为你是我最最最想祝福的好友。当我们真心相爱了,林可雅最最最希望得到你的祝福时,却遭来最最最好的朋友嫉妒。当我看到相爱的你们,而我却无法得到时,我会毫不犹豫的拆散你们,因为你抢走了本属于我的幸福。
  • 一路追随

    一路追随

    跟着你的脚步,想默默地走着;曾想你会回头看一下,我就在这里呀...........当你想起会害怕,当你想起会觉得那是幸福;你看到了我,我们可曾相识;我们可曾相似。你回想是鲜活的,现实的我却已经逝去,孤独中挣扎,挣扎中却因害怕;害怕中的彷惶,那么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在那儿吗?它曾有改变过..........
  • 见证辉煌

    见证辉煌

    本书收集了对多位在浙工作多年的外籍人士的访谈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 白果神话传奇

    白果神话传奇

    本部小说描写的是流传在民间远古时代神话与现实、天宫与地界、社会与家庭、神与人之间共同谛造和谐天地,创建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美丽的传奇爱情故事。白郎、果仙委任天命,降福人间,为传授医道,救死扶伤,奉献毕生精力,为创建药食同源,养生之道而任劳任怨。他们立志追求天地间的和谐、幸福、自由、平安、温馨和文明,历经沧桑,几经周折,错综复杂,悲欢离合。整部小说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情怀,崇尚的是公平正义、忠贞不俞的理念,倡导的是全身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萧蜀君妃

    萧蜀君妃

    一卷葬书,承载千年回忆,辗转再梦忆凭栏,只怕那年,多情终余恨。这一道历史空白,将由谁来填补,家国之恩,兄弟之情,所爱之人,一一离去。那年梨花盛,那年,秋风尽。不知道风尘仆仆跨越千里去寻找那个丢失了的心上人是否仍住在心底。爱过恨过。不过一世三秋锁不住细雨冷梧桐。
  • 炽天示

    炽天示

    为了获得骑士证的西泽参加了狩猎行动,原以为只是个正常的审判,却陷入了烧脑的、惊悚的、环环相扣的悬疑事件当中,计划谨慎的刽子手、怪物亚蜥和魔龙、互相利用的同伴、心思缜密的冰水晶神使者、魔女黛希......爱与恨,战和策,退缩还是救赎?晶焠的荣光还在闪耀,械具的轮轴仍然转动,战火依旧在燃烧......当以为剧本正常的运转时,可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相到底是什么?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亲眼看到的正义与邪恶,难道真的值得相信吗?圣晶诺丁学院的沦陷、恶魔的咆哮,世界彻底陷入了混乱和恐惧中,为了逃避,西泽前往正在战乱的东陆夏国。英雄在战争的摇篮中成长,在利剑下凋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唯有天才与疯子!
  • 渡牒

    渡牒

    其实现在专业不专业的知识都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才能体现,无论现在社会的制度变化千万,一尘不变的还是传统学。而出马出道这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从四大家族说起的缘分,从萨满教的渊源开始的巫术治病,结合图腾学,仙家感应,天人合一,上方仙的转变,为普通人消灾解难,为有缘分的人治疗阴病虚病,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现代科学这么发达但是许多的疾病还是需要这些来治疗,这更加证明了这门学问的不可缺失。现在越来越兴起的宗教热,国学热,更加的说明,老百姓需要这些,也希望通过信仰改变自己的许多本身问题。
  • 我被尾兽玉炸出来

    我被尾兽玉炸出来

    黑暗,这是天羽唯一的意识,自己一直沉浸在黑暗里面。群号:291624437
  • 一念生夏

    一念生夏

    或许人生就是上帝安排好的一场话剧,我们拿着无形的台本,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从青春,到人生。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我只知道,我希望我之后的生活里也能有你的身影。
  • 隐于野

    隐于野

    重生不是万能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许起点会比重生前更高,但是,阻力也会更大,这是因为人生舞台更大而已。既然如此,不如中隐好了,大隐隐于朝,政治太危险,中隐隐于市,这个考虑下,至于小隐是什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