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384600000025

第25章 平生风义兼师友(4)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解放”这一个时势,不久就把冯至先生和我都造成了“英雄”。不知怎样一来,我们俩都成了“社会活动家”,甚至“国际活动家”,都成了奔走于国内外的开会的“英雄”。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最怕同别人打交道。我看,冯先生同我也是“伯仲之间见伊吕”,他根本不是一个交际家。如果他真正乐此不疲的话,他就不会套用李后主的词来说“怪话”。这一点是用不着怀疑的。

开会之所以多,就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集会结社,名目繁多。什么这学会,那协会;这理事会,那委员会;这人民代表大会,那政治协商会议,种种称号,不一而足。冯先生和我既然都是“社会活动家”,那就必须“活动”。又因为我们两个的行当有点接近,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又有点相似,因此就经常“活动”到一起来了。我有时候胡思乱想:冯先生和我如果不是“社会活动家”的话,我们见面的机会就会减少百分之八九十,我们的友谊就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了。仅仅为了这一点,我也要感谢“会多”。

我们俩共同参加的会,无法一一列举,仅举其荦荦大者,就有《世界文学》编委会、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学位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会、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等等,等等。我们的友谊就贯穿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会中,我的回忆也贯穿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会中。

我不能忘记那奇妙的莫干山。有一年,《大百科·外国文学卷》编委会在这里召开。冯先生是这一卷的主编,我是副主编,我们俩都参加了。莫干山以竹名,声震神州。我这个向来不作诗的“非诗人”,忽然得到了灵感,居然写了四句所谓“诗”:“莫干竹世界,遍山绿琅玕。仰观添个个,俯视惟团团。”可见竹子给我的印象之深。在紧张地审稿之余,我同冯先生有时候也到山上去走走。白天踏着浓密的竹影,月夜走到仿佛能摸出绿色的幽篁里;有时候在细雨中,有时候在夕阳下。我们随意谈着话,有的与审稿有关,有的是上天下地,无所不谈。

这一段回忆是美妙绝伦的,终生难忘。

我不能忘记那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西安丈八沟国宾馆。西安是中国古代几个朝代的都会,到了唐代,西安简直成了全世界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大量的外国人住在那里。唐代诗歌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的产品。今天到了西安,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到处都是唐诗的遗迹。谁到了灞桥,到了渭水,到了那一些什么“原”,不会立刻就联想到唐代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呢?西安简直是一座诗歌的城市,一座历史传说的城市,一座立即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城市。丈八沟这地方,杜甫诗中曾提到过。冯至先生本人是诗人,又是研究杜甫诗歌的专家。他到了西安,特别是到了丈八沟,大概体会和感受应该比别人更多吧。我们这一次是来参加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的年会的,工作也是颇为紧张的。但是,同在莫干山一样,在紧张之余,我们也间或在这秀丽幽静的宾馆里散一散步。这里也有茂林修竹,荷塘小溪。林中,池畔,修竹下,繁花旁,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这一段回忆是美妙绝伦的,终生难忘。

够了,够了。往事如云如烟。像这样不能忘记的回忆,真是太多太多了。像这些不能忘记的地方和事情,也真是太多太多了,多到我的脑袋好像就要爆裂的程度。现在,对我来说,每一个这样的回忆,每一件这样的事情,都仿佛成了一首耐人寻味的抒情诗。

所有这一些抒情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人而展现的,这个人就是冯至先生。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中,我们虽为朋友,我心中始终把他当老师来看待。借用先师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诗,就是“风义平生师友间”。经过这样长时间的亲身感受,我发现冯先生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可亲近的人。他淳朴,诚恳,不会说谎,不会虚伪,不会吹牛,不会拍马,待人以诚,同他相处,使人如坐春风中。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前几天,我到医院去看他的时候,他女儿姚平告诉我说,有时候她爸爸在胸中郁积了一腔悲愤,一腔不悦。女儿说:“你发一发脾气嘛!一发不就舒服了吗?”他苦笑着说:“你叫我怎样学会发脾气呢?”

冯至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奇特,这样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

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生性内向,懒于应对进退,怯于待人接物。但是,在八十多年的生命中,也有几个知己。我个人认为,冯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漫长的开会历程中,有多次我们住在一间屋中。我们几乎是无话不谈,对时事,对人物,对社会风习,对艺坛奇闻,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几乎没有丝毫分歧。我们谈话,从来用不着设防。我们直抒胸臆,尽兴而谈。自以为人生幸福,莫大于此。我们的友谊之所以历久不衰,而且与时俱增,原因当然就在这里。

两年前,我的朋友和学生一定要为我庆祝八十诞辰,我提出来了一个条件:凡是年长于我的师友,一律不通知,不邀请。冯先生当然是在这范围以内的。然而,到了开会的那一天,大会就要开始时,冯先生却以耄耋之年,跋涉长途,从东郊来到西郊,来向我表示祝贺。我坐在主席台上,瞥见他由人搀扶着走进会场,我一时目瞪口呆,万感交集,我连忙跳下台阶,双手扶他上来。他讲了许多鼓励的话,优美得像一首抒情诗。全场四五百人掌声雷动,可见他的话拨动了听众的心弦。此情此景,我终生难忘。那一次会上,还来了许多年长于我或少幼于我的老朋友,比如吴组缃(他是坐着轮椅赶来的)、许国璋等,情谊深重,连同所有的到会的友人,包括我家乡聊城和临清的旧雨新交,我都终生难忘。我是一个拙于表达但在内心深处极重感情的人。我所有的朋友对我这样情深意厚的表示,在我这貌似花样繁多而实单调、貌似顺畅而实坎坷的生命上,涂上了一层富有生机,富于情谊的色彩,我哪里能够忘记呢?

近几年来,我运交华盖,连遭家属和好友的丧事。人到老年,旧戚老友,宛如三秋树叶,删繁就简,是自然的事。但是,就我个人来说,几年之内,连遭大故,造物主——如果真有的话——不也太残酷了吗?我哭过我们全家敬爱的老祖,我哭过我的亲生骨肉婉如,我哭过从清华大学就开始成为朋友的乔木。我哪里会想到,现在又轮到我来哭冯至先生!“白发人哭黑发人”固然是人生至痛。但“白发人哭白发人”,不也是同样的惨痛吗?我觉得,人们的眼泪不可能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年下来,我的泪库已经干涸了,再没有眼泪供我提取了。

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完全不是这样。前几天,在医院里,我见了冯先生最后一面。他虽然还活着。然而已经不能睁眼,不能说话。我顿感,毕生知己又弱一个。我坐在会客室里,泪如泉涌,我准备放声一哭。他的女儿姚平连声说:“季伯伯!你不要难过!”我调动起来了自己所有剩余的理智力量,硬是把痛哭压了下去。脸上还装出笑容,甚至在泪光中作出笑脸。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的泪都流到肚子里去了。为了冯至先生,我愿意把自己泪库中的泪一次提光,使它成为我一生中最后的一次痛哭。

呜呼!今生已矣。如果真有一个来生,那会有多么好。

1993年2月24日

怀念乔木

乔木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我曾多次想提笔写点怀念的文字,但都因循未果。难道是因为自己对这一位青年时代的朋友感情不深、怀念不切吗?不,不,决不是的。正因为我怀念真感情深,我才迟迟不敢动笔,生怕亵渎了这一份怀念之情。到了今天,悲思已经逐步让位于怀念,正是非动笔不行的时候了。

我认识乔木是在清华大学。当时我不到二十岁,他小我一年,年纪更轻。我念外语系而他读历史系。我们究竟是怎样认识的,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总之我们认识了。当时他正在从事反国民党的地下活动(后来他告诉我,他当时还不是党员)。他创办了一个工友子弟夜校,约我去上课。我确实也去上了课,就在那一座门外嵌着“清华学堂”的高大的楼房内。有一天夜里,他摸黑坐在我的床头上,劝我参加革命活动。我虽然痛恶国民党,但是我觉悟低,又怕担风险。所以,尽管他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我这一块顽石愣是不点头。我仿佛看到他的眼睛在黑暗中闪光。最后,听他叹了一口气,离开了我的房间。早晨,在盥洗室中我们的脸盆里,往往能发现革命的传单,是手抄油印的。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向学校领导去报告。从此相安无事,一直到一两年后,乔木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迫害,逃往南方。

此后,我在清华毕业后教了一年书,同另一个乔木(乔冠华,后来号“南乔木”,胡乔木号“北乔木”)一起到了德国,一住就是十年。此时,乔木早已到了延安,开始他那众所周知的生涯。我们完全走了两条路,恍如云天相隔,“世事两茫茫”了。

等到我于1946年回国的时候,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到了1949年,解放军终于开进了北京城。就在这一年的春夏之交,我忽然接到一封从中南海寄出来的信。信开头就说:“你还记得当年在清华时一个叫胡鼎新的同学吗?那就是我,今天的胡乔木。”我当然记得的,一缕怀旧之情蓦地萦上了我的心头。他在信中告诉我说,现在形势顿变,国家需要大量的研究东方问题、通东方语文的人才。他问我是否同意把南京东方语专、中央大学边政系一部分和边疆学院合并到北大来。我同意了。于是有一段时间,东语系是全北大最大的系。原来只有几个人的系,现在顿时熙熙攘攘,车马盈门,热闹非凡。

记得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乔木到我住的翠花胡同来看我。一进门就说:“东语系马坚教授写的几篇文章:《穆罕默德的宝剑》、《回教徒为什么不吃猪肉?》等,毛先生很喜欢,请转告马教授。”他大概知道,我们不习惯于说“毛主席”,所以用了“毛先生”这一个词儿。我当时就觉得很新鲜,所以至今不忘。

到了1951年,我国政府派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的出国代表团:赴印缅文化代表团。乔木问我愿不愿参加,我当然非常愿意。我研究印度古代文化,却没有到过印度,这无疑是一件憾事。现在天上掉下来一个良机,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于是我畅游了印度和缅甸,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这当然要感谢乔木。

但是,我是一个上不得台盘的人,我很怕见官。两个乔木都是我的朋友,现在都当了大官。我本来就不喜欢拜访人,特别是官,不管是多熟的朋友,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曾请南乔木乔冠华给北大学生做过一次报告。记得送他出来的时候,路上遇到艾思奇,他们俩显然很熟识。艾说:“你也到北大来老王卖瓜了!”乔说:“只许你卖,就不许我卖吗?”彼此哈哈大笑。从此我就再没有同乔冠华打交道。同北乔木也过从甚少。

说句老实话,我这两个朋友,南北两乔木都没有官架子。我最讨厌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这是一种极端的低级趣味的表现。我的政策是:先礼后兵。不管你是多么大的官,初见面时,我总是彬彬有礼。如果你对我稍摆官谱,从此我就不再理你,见了面也不打招呼。知识分子一向是又臭又硬的,反正我决不想往上爬,我完全无求于你,你对我绝对无可奈何。官架子是抬轿子的人抬出来的。如果没有人抬轿子,架子何来?因此我憎恶抬轿子者胜于坐轿子者。如果有人说这是狂狷,我也只当秋风过耳边。

但是,乔木却决不属于这一类的官。他的官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被誉为“党内的才子”、“大手笔”,俨然执掌意识形态大权,名满天下。然而他并没有忘掉故人。特别是“**********”以后,我们都有独自的经历。我们虽然没有当面谈过,但彼此心照不宣。他到我家来看过我。他的家我却是一次也没有去过。什么人送给他了上好的大米,他也要送给我一份。他到北戴河去休养,带回来了许多个儿极大的海螃蟹,也不忘记送我一筐。他并非百万富翁,这些可能都是他自己出钱买的。按照中国老规矩:来而不往,非礼也。投桃报李,我本来应该回报点东西的,可我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送给乔木过。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自己并不清楚。难道是中国旧知识分子,优秀的知识分子那种传统心理在作怪吗?

同类推荐
  • 大正:百花盛放的新思维、奇女子

    大正:百花盛放的新思维、奇女子

    从明亮华丽的明治时代,到绚烂浪漫的大正时代,茂吕美耶用深入浅出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如樱花般美丽动人的日本奇女子!大正时代,日本国内逐渐富裕,文化百花齐放,不仅出现“新中间层”的实业家和上班族,还培育出一批有识之士和“新女性层”。女性开始摆脱长此以往社会和家庭予以的不平等待遇,纷纷摸索自立途径,从事新兴行业,一步步登上社会舞台。继日本历史物语后,看茂吕美耶(Miya)以其新颖笔调,为大家娓娓道来那些在拥抱都市生活伊始,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魅力开始展现的时代中的精彩故事!
  • 爸爸爱喜禾:十万个是什么

    爸爸爱喜禾:十万个是什么

    当蔡春猪把《给儿子的一封信》贴到博客里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封信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封信被浏览十万余次,被感动转发及评论数万条。而老蔡(朋友们以前习惯叫他小蔡,现在都叫他老蔡)以“爸爸爱喜禾”为名的微博粉丝也在短期内狂增十倍以上。在儿子喜禾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老蔡在微博中以自强不残、爱开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细节场景,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悲剧的漩涡,展现出来的是笑中带泪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 借你一双慧眼:大师眼里的世界

    借你一双慧眼:大师眼里的世界

    本书收录了近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和一些国外名作,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生活、情感、信仰和梦想,等等。旨在通过文学大家笔下的世界,来揭示人性的美好和人世的纯善温柔,给我们当下浮躁的社会以精神和心灵的洗涤,借他们的慧眼来发现诗意的生活也不是多么难以抵达的,它们往往就隐匿在平凡的烟火人生里。智慧处世,诗意生活,其实我们一直都栖居在前人为我们耕耘好的沃土中,我们只需要擦亮那双被浮躁和欲望蒙蔽的眼睛,那时,我们就会发现,世界原是清明的,人生原是美好的,而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如他们一样活色生香,源远流长。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金色的阳光洒在家中的阳台上。我一边听着那些关于青春的歌碟,一边翻看着我青春时期所写的一些文字。那些已经泛黄的文字记录着我的成长,我的奋斗以及为青春而流泪的岁月:合川八年,永川八年,重庆八年……突然发现自己已人到中年,青春已经逝去,青春终将逝去!于是就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这些虽已泛黄却是透着青春气息的文字收集整理出来,编成一本集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丁玲全集(6)

    丁玲全集(6)

    全集是对丁玲一生文学创作的全面总结。收入她六十年间创作的小说、剧作、诗歌、散文、评论、杂感、讲话、回忆录、论文等四百三十万字,分成十二卷。第一、第二卷为长篇小说,第三卷为短篇小说,第四卷为短篇小说、诗歌、剧作,第五、第六卷为散文、随笔,第七、第八卷为散文、杂感,第九卷为序跋、评论,第十卷为回忆录,第十一卷为家信、日记,第十二卷为书信、年表。全集中相当数量的书信和日记都是经过四处搜寻,首次公开出版。
热门推荐
  • 灵魂养生

    灵魂养生

    本书讲述了常见疾病的症状、病因及相应的预防方法和养生方面的相关知识。
  • 吸血鬼之吻·亲吻棺木

    吸血鬼之吻·亲吻棺木

    十六岁的瑞文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周围也是一群普通人,她唯有以独特的哥特风格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她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梦想着与英俊的吸血鬼来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神秘的新邻居亚历山大具备了瑞文想象中吸血鬼的一切特征——风度翩翩、神秘、忧郁,他就是瑞文等待的那个人吗?亚历山大突然消失,瑞文不顾一切踏上了寻找亚历山大的危险旅程,然而亚历山大的宿敌贾格尔紧随其后,阴险地注视着瑞文……
  • 无名机长

    无名机长

    每一次完美的飞行离不开背后的后勤,无数的无名机长保护着大家的出行。本小说将用一个空管的视角带您探索飞行背后的故事
  • 从前我爱你很久了

    从前我爱你很久了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等过你,你等过我吗?
  • 哈利波特与乱入的少年

    哈利波特与乱入的少年

    有个男孩叫艾欧·维尔汀,他是个麻瓜,然后他收到了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你是不是觉得这里面的逻辑有问题?不。一点问题也没有。然后呢?一段很XX的故事就展开了。(注:XX处请自行脑补,务必填上各种和谐美好有爱的词汇,谢谢合作)
  • 旧时谢郎窗前燕

    旧时谢郎窗前燕

    任只。十里秦淮,波光粼粼。千年古井,贯通古今。落水将亡,美男相救。穿而成燕,低等飞禽。本燕子闲来无事就在谢郎的书房窗棱边飞一飞,替他翻翻书,顺便吃点桂花糕充饥。日子还算潇洒恣意。人生如戏,百转千回,跌宕起伏。魂脱燕身,转生刘氏,再续前缘。从前的那个刘氏确实是个大大的才女,跟本姑娘相比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个境界。可那又怎么样?本姑娘还是有本姑娘的好处的。比如胃口不错,从不挑食,比如性格开朗,从不强求,再比如……哎,美男看得上这些优点吗?一向年光有限身,不如惜取眼前人。只记得桂花香气阵阵,整颗心都是暖暖的。只记得你求佛十日,断绝饮食,整个魂都被你拿去。只记得那一句“信你”,这一生便再难脱身。十里秦淮,波光粼粼。千年古井,贯通古今。落水将亡,美男相救。穿而成燕,低等飞禽。人生如戏,百转千回,跌宕起伏。魂脱燕身,转生刘氏,再续前缘。十里秦淮,波光粼粼。千年古井,贯通古今。井中救燕,此为相逢。桂花为诱,朝夕相伴。生死茫茫,自难相忘。良人何处寻?
  • 穿越着,我爱你

    穿越着,我爱你

    一个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打坐的男孩。在自己最失意的时候。竟意外发现自己具有穿越的能力。而且当自己穿越后。他发现生活就像是他在穿越过去时他做的一些变化而起了作用。而现在他正在为自己的笨拙而追不到自己心爱的女孩而感到烦恼。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穿越能力去改变过去的自己。
  • 娇妻归来:老婆大人不离婚

    娇妻归来:老婆大人不离婚

    苏紫死了,被人挖心而死。意外重生,成为了容家养女。挖心之仇,岂能不报。却不想复仇的路上,遇到他。他神秘、诡异,就连她那双过目不忘可以洞悉人心的眼,也无法看透。她机智,狡黠,让一向冷清冷心的他陷入了这场诡异的契约爱情里,无法自拔。他是曙光最人气的老师,也是最神秘的X国老大,更是她的契约老公。当他,遇上她......
  • 卡在自己的甜文里

    卡在自己的甜文里

    有谁可以告诉我该咋办?卡在自己的甜文里,不是女主是恶毒女配,我是还抱大腿呢还是抱大腿呢?(不黑原男女主)
  • 一品妖妃

    一品妖妃

    初次相遇时,他是妖狐一族尊贵的皇子,她是山野中身藏两个灵魂的孤儿,被命运选定的他与她几经纠缠,终究分开。再次相遇,他只是为情所伤的男子,而她则已贵为妖螭王宫的王后。搀杂着利用与阴谋的爱情,混合着泪水与无奈地命运,天意不可测。“倘若命运可以让我选择,我依旧会选择这条虽然鲜血淋漓却能够遇到你的路,我是你的桃花,亦是你的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