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20000000005

第5章 淡定的背后是勇气和定力

生死无需回避,只需一颗淡定心

面对生死,弘一大师的心情是何等平静,态度何等从容。他凭借佛学的智慧,想明白了生死的道理。从容来自智慧的头脑,我们平常人也应该修一颗看淡生死的从容心。

让我们通过大师的演讲来感悟一下大师对生死的通透见解。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如下所列。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皆悉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白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人们既然能参透生死,也不必执着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人生在世,事事随行就可以了。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一位富人请仙崖禅师为家族兴旺写些祝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

仙崖禅师展开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富人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说道:“大师,我敬重您,请您写些祝语,可是您为什么会写些诅咒的话呢?”

仙崖禅师解释道:“假如你的儿子先于你离开人世,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的面前死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将会悲痛欲绝;假如你的家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去,那就叫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兴旺。”

禅师认为,不管能否察觉到,人类的存在是不能与自然偏离的。

人生在世,一切皆为自然。事事随行,何必苛求虚无的完美呢?人越是想强调自我,想达到一种不可能的完美,就越会偏离存在的中心。

内不动心,外不炫耀

有些事情,不用解释,也不用炫耀,成功是属于你的,美好是属于你的。如果你拥有着近乎完美的一切,很少有人能不生嫉妒之心。低调和淡定是心智的成熟,是成长后的大智慧。

弘一法师曾提到翠严禅师韬光养晦的过人智慧:“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弘一法师将该观点为大众解释说:“与大众相处或独处绝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做到韬光养晦,必须如痴如聋。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人一出名,嫉妒、障碍、陷害、诽谤全来了。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

逞口舌之快,显示和炫耀自己,是最愚蠢的做法。有一次,丹霞禅师去拜访慧忠禅师,不巧的是,慧忠禅师刚好正在小憩,于是丹霞禅师便问慧忠禅师的弟子:“请问,你的师父慧忠禅师在家吗?”

弟子刚刚领会了一些禅理,想在丹霞禅师前卖弄,于是回答道:“在是在,只是不会客。”

丹霞禅师故作惊讶地说:“啊!你回答得真是太深奥了,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明白。”

弟子听到丹霞禅师在夸奖自己,于是更加骄傲地说:“就算你有佛眼,也看不到他。”

丹霞禅师笑着说:“年轻有为啊,不愧是龙生龙、凤生凤。”

慧忠禅师醒来后,弟子便把丹霞禅师来访的经过告诉他,并把自己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大肆吹嘘了一番。他本以为师父会夸奖他,谁知道,慧忠禅师听了之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并打了他20棒,最后将他逐出了山门。

丹霞禅师听说此事后,由衷地佩服慧忠禅师:“真不愧为南阳第一禅师啊!”

修行的人,是绝对不能逞口舌之争的。禅没有成见,当赞美的时候赞美,当批评的时候批评。

到处卖弄自己,对事物却一知半解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正所谓满瓶子的水是没有响声的,只有半瓶子的水才会发出响动,所以,要学会谦虚,学会躬行。

读书学到的多是知识,儒家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智慧是由定来的,不是外来的,要养。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因定生慧。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内外是二,二都没有就是一,才能达到一真法界。如仍有内外,仍在十法界中。众生要懂得养智养慧,炫耀是愚钝,只有真正得到大智慧才能成为一届英才。

定力才是真功夫

生死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参透。如果一个人有从容面对生死的定力,那他一定会有大作为。处变不惊已经值得惊叹和赞扬,临生死而不变色则一定是定力的真功夫。

弘一法师也曾就生死定慧与信徒和大众交流过,他先问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来引导大众:“如果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修行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问题。黄泉路上无老少,人人都应警惕,有充分准备,临时就不会慌张。平时要作工夫,这一天到来就能派上用场。”

禅宗如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纵然有定功,如大限来临心不乱,看他定功的深浅程度可以升天,但出不了三界。宗门大德,晚课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平常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到临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幸勿临渴掘井,等病苦现前才找几位同修助念,效果很小,恐无济于事。可能随业力乱撞到三途,三途容易进去,但很难出来。

生死不是问题的终结所在,而是一种心智的成长和定慧。这需要渐行渐悟。学徒修禅也是如此。

一日,弟子问禅师:“师父,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清净呢?”

禅师微微一笑道:“有个人听了算命的话,说他眉头发光,当天就能成为富人,于是他就直接走到了人家的银楼里,当着人家的面去拿钱柜里的金银财宝,结果被人抓起来送到官府。县太爷问他‘你怎么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拿别人的东西呢?’那人回答道‘我只看到了钱,没有看见其他人!’”

禅师接着说:“在有禅心的人眼里,看到的都是尘埃!”

弟子又追问道:“那怎么才能成佛呢?”

禅师厉声道:“你在外云游,在庙宇与深山行走,可曾找到你的安身之处?如果只会攀山涉水的走来走去,那只不过在浪费草鞋而已,就等着阎王跟你收草鞋钱吧!”

弟子不依不饶地又问:“那怎么才能成佛呢?”

禅师抚掌大笑道:“好!意志坚定的人将你踏破的草鞋扔掉,光着脚行走,没有任何的束缚,没有任何的烦恼。不必为草鞋破了磨脚而担心,不必为了草鞋钱而担心;意志不坚定的人,心里挂念的太多,忧虑太多,心里都被装满了,千门万户都封锁了,还安什么身,立什么命!”

弟子看了看自己的草鞋,灵光一闪,顿悟了。

定力不仅仅是坚强的意志,还是一种化险为夷的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处变不惊的心智。心智的最高境界是能参透生死,坦然面对。一个有着强大定力的人,已经将一切尽收眼底,在这种心境下,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都能够怡然自得。

消除妄想,淡定安然

消除内心妄想,保持良好心态。心态决定人的行为,人若想有超然的定力,必然要有超然的心态,好心态是一种定力,是来自人们内心的一种超然的淡定。

弘一法师在回答善友们如何看待妄想这一情绪时,他引用了莲池大师的一句话来向善友们解释:“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这句话说出了世人的心态:天冷的时候,总想夏天好过;天热的时候,又想冬天多么好,总没有舒服的日子。如果去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才会没有烦恼。

没有烦恼的人生,充实的人生才更有意义,佛家修佛,修的就是一份平和淡定之心。

佛光禅师的大弟子大智外出参学二十年归来后,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经历,最后大智问道:“师父,二十年过去了,您老人家一个人还好嘛?”

佛光禅师回答说:“很好,每天忙着讲学、说法、著作、抄经,生活的很惬意,也很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师父,您也别太操劳了,应该注意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早点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说。”

第二天清晨,大智在睡梦中隐隐约约地听到禅房里传出师父诵经的木鱼声。

白天,佛光禅师接待了一批批来礼佛的信徒,给他们讲说佛法。晚上,他开始拟定教育僧众的教材,总有忙不完的事。

大智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有一段闲暇时间,于是急忙跑过去问:“师父,这二十年来,您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可怎么一点也不显老啊?”

佛光禅师笑着说:“我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年龄呀!”

人活得就是个心态,有的人年纪轻轻,但是心力衰退,心早已经老了;有的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心力旺盛,精神饱满,老当益壮。心老,人必老;心童,人必年轻,所以要以年轻快乐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一切。好好地活,争取多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不为六尘所染,不被七情所困

人如果让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事情必然会纷扰不断。情绪就如生长的杂草,时时刻刻试图吸收我们的智慧,改变我们的生长方向,因此,只有克制自己不为情绪所动,你才能更淡定。

弘一大师引用某大师之语来阐述修佛的定力:“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困;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子”,古时对男子之尊称。既然发愿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一副铁石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烦恼所动,此谓之铁石心肠,禅宗称之为禅定。色、声、香、味、触是外尘,法是内尘。世间法不能沾染,出世间法亦不能诱惑我们,心才能定。修行有此觉观功夫与心态,必成无疑。

修行修的是心,心不动则万物不动。佛家潜心修行之人甚多,来看看云居禅师的修行吧:

为了潜心修行,云居禅师每晚都会到寺院后面的山洞里坐禅。

山下的几个调皮年轻人一直想找机会跟云居禅师开个玩笑,看看他到底悟道了没有。

一天晚上,他们藏在了禅师上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禅师经过时,一个年轻人从石头后伸出手放在了禅师的头上。

他们原以为禅师会吓得大叫,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禅师竟然站着没动,反而把他们吓了一跳,于是急忙缩回了手,灰溜溜地向山下跑去。而禅师却又若无其事地向山上走去。

第二天,几个年轻人一起到寺院找禅师,并问他:“大师,听说寺院后的山上经常闹鬼,你觉得是真的吗?”

云居禅师微笑着说:“怎么可能会有这回事,你们不要信以为真。”

“是吗?可是我们却听说,昨天晚上你就遇到了鬼,而且还被鬼按住了头。”年轻人继续说。

云居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昨晚在山上被按住了头是有其事,不过按我头的并不是鬼怪,而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在跟我开玩笑。”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当时你就没有害怕吗?”年轻人不解地问。

禅师回答道:“鬼怪的手是不会有那么厚实和温暖的!我又怎么会害怕!即使真的是鬼怪也无需害怕,你们没有听说过吗,将军之勇是临阵不惧,猎人之勇是不惧虎狼,渔人之勇是不惧蛟龙,而和尚的勇是就是一个‘悟’。我连生死都看透了,又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人生在世不称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祸福无常,无论遇到了什么危险和困难都要处变不惊,不为情绪和外物所动,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更多化险为夷的机会。

保持淡定清醒

喧嚣之后是平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天地自然无法改变,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弘一法师修行多年,心胸宽广是世人难比的,他告诉听他讲经的人说:“闻谤不辩。”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大师说自己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世人每好作感时诗文,余雅不喜此事,曾有诗以示津中同人。诗云:“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羞从事后论旁人。”

只有心无成见,待人才能无差别。龙堂禅师经常到寺庙里去给那里的比丘尼讲道,按照惯例,在布道完毕之后,他要和比丘尼一起讨论,为他们解惑。

一次,一位比丘尼问龙堂禅师:“禅师,要如何修行,下辈子才能转成男相。”

龙堂禅师想了想问道:“你出家多久了啊?”

比丘尼回答说:“出家多长时间与未来有什么关系吗?我只想下辈子转变成男相。”

龙堂禅师说:“那你现在是什么呢?”

比丘尼不悦地说:“难道大师看不出来吗?我现在是女众。”

“你是女众吗?有谁能够看出你是女众呢?”龙堂禅师笑着说。

男女有别,是万物的自然而成,世间的千差万别又何尝只有这一种呢?只有在心里消除了差别,对待别人才能无差别。

要认识自己,就多听别人的教诲,但不要听人的诽谤之言,也不要诽谤别人。在温州的净取寺,有一个名叫玄机的比丘尼,他曾在大日山参禅。

有一天,他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学着六祖大师的口吻问:“你从哪里来?”

玄机回答说:“我来自大日山。”

雪峰禅师继续问道:“太阳出来了没有?”

玄机想了想回答说:“如果太阳出来的话,一定会融化了雪峰。”

雪峰禅师问他日出没有,意思是你开悟了没有?玄机回答说如果我开悟了,哪里还有你雪峰呢?哪里还要来问你呢?

雪峰禅师听了,觉得小和尚虽然没有开悟,但是回答得有点道理,于是继续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小和尚回答说:“我叫玄机。”

雪峰禅师望着他,继续问道:“日织几何?”意思是说,你每日是如何修行用功的?

小和尚起初不知怎么回答,但是想了想说:“一丝不挂。”意思说已经解脱尽净了。

雪峰禅师听了没有再问下去。小和尚觉得没有什么收获所以决定离开。

当他走到寺庙门口时,雪峰禅师在后面大声说:“玄机,你的袈裟拖在地下了!”

小和尚一听袈裟拖在地下,急忙回头一看。

雪峰禅师哈哈大笑说:“好一个一丝不挂啊!”

做人不要自以为是,盲目自大,故步自封。要想清晰地认识自己,就要多听别人的教诲,多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得更加迅速,更加成熟。

内心宁静才能致远

宁静的心境能使人冷静处事。心平气和能化解一切矛盾。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是否能心平气和地去化解,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是否宁静。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俗家人,保持一份宁静之心才能顺畅通达。弘一法师就修心一事对众人说:“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据说在日本,农民被视为“贱民”,没有社会地位,就连出家也是不允许的。有个叫做无三禅师的和尚,原本出身“贱民”,为了皈依佛门,假冒士族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无三禅师在寺庙里潜心修行,淡泊名利,在住持去世后,被推任为新的住持。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无三禅师的“贱民身份”还是被人知道了,于是在举行就任仪式的当天,有人出来刁难他:“贱民原本连做和尚的资格都没有,尔今怎么配当寺庙的住持呢?”

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状况,都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大殿里鸦雀无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微笑着说:“泥出莲花。”

尴尬而僵持的局面被打破了,大家欢呼喝彩,那个故意挑衅的人无言以对,心里暗暗佩服无三禅师的机智和果敢。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没有搅和就职仪式,反而增加了无三禅师的威望,众人对他更加敬佩。

之后,有个刚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向无三禅师请教,什么是“泥中莲花”。无三禅师解释说:“无论出身贫贱还是高贵,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贫穷只能使那些没有抱负的人沉沦,但却能造就那些有志气的人。”

生活容不得一点儿马虎,要想在生活中占据主角的地位,就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一颗宁静淡雅之心。一颗宁静平和的心能征服外物,说服众人,它才是人们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保持一颗清透淡定心

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不要被权贵迷惑双眼,只有保持一颗清透之心,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才能不在漫漫人生路上迷失方向。

有信佛的居士问弘一法师如何成就大事,坚持自己,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大师只回答了简短的两个字:“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

只要能做到不愤怒不恐惧,一切困境都会在这种坚定的内心力量下融化。道树禅师在一个道观旁边建了一座寺院,但是道士无法忍受寺院里传出的钟声和诵经声,于是每天都会变幻成一些鬼怪到寺院里骚扰僧众,有时还呼风唤雨,电闪雷鸣,甚至白天时让天空的星星也闪闪发光。很多年轻的寺僧被各种奇怪的现象吓走了。

道树禅师知道这些都只是幻象罢了,于是一直不为所动,安心地住在那里。最后,道士终于黔驴技穷,只好另寻安身之地。

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士的法术非常高明,你是用什么办法战胜他的呢?难道你也会法术?”

道树禅师说:“我根本就不会什么法术,我唯一的法宝就是‘无’。他会法术证明他有,既然是‘有’就一定会有尽头,可是‘无’却是没有尽头的,我以不变应万变,无变自然会胜过有变。”

很多时候我们对付对手的最好办法就是无招胜有招。因为‘无’没有战法,没有常规,所以对手不会找到你的破绽。

要想成大事,必先苦其心志。面对生活中的诸多考验,我们要做到不生气,不愤怒,要坚持自己,从容应对。

有一年大旱,人们饥不择食,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来供养僧人。归省禅师只能命令弟子们挖些野菜充饥。僧人们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一个叫法远的和尚乘归省禅师外出化缘的时机,召集寺院里的僧众将储藏在厨房的应急粮食取出来做成了粥。但是粥还没有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其他和尚吓得四散跑掉了,只留法远在厨房。

归省禅师回来后得知法远将应急之粮吃了,就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理直气壮地说:“作为住持你一点也不关心僧众,你没有看到我们各个面如枯槁,无精打采吗?有粮食为什么不吃呢?”

归省禅师严厉地说:“你触犯了清规,打你三十大板,离开吧!”

法远受罚后默默离开了寺院,但是他并没走远,而是在寺院外安了家,并向往常一样和寺僧们一起诵经,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从未间断过。

一次偶然的机会,归省禅师在寺院的围墙下发现了他,于是问道:“你在这里住了多久了?”

法远恭敬地回答:“好像快一年了吧!”

“给房钱了吗?”

“没有。”

“你已经不是寺里的一员,住在这里要交房钱,既然没有怎么敢住在这里呢?”

法远听后转身离开,之后他开始在集市上为人诵经、化缘,并将化来的钱全部添置了香火。

归省禅师笑着说:“法远乃肉身佛也!”

法远后来成了归省禅师衣钵的继承者,并将佛学发扬光大。

要想成就事业,必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应该交的学费,成长过程中受的磨练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坚强的性格,增加自身的能力。人生的伟业,关键就是能行,所以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无论遇到了多少鸿沟,都不能动摇自己的意志。这是一种内心的坚定,这是不为外界变化所打扰的淡定。

放低身价保持淡定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放低身价,绝不讨好大多数。其实人根本就没有什么身价,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光环而已。物质条件、权力地位那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它们能抬得起你,就能摔得痛你。

放低身价不只体现在态度上,也体现在劳动上,弘一法师在讲佛时,为人们破解了“习劳”的重要性。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现在讲讲习劳的事情。

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只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现在我且讲讲佛劳动的故事。

所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来,佛在世时,总以为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地下不很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来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帮忙扫,不一会儿,他们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到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又有一次,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汲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

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

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

他将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平平整整,然后扶他上床。由此可见,佛是怎样习劳的了。佛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

现在我再说两桩事情,给大家听听:《弥陀经》中载著的一位大弟子——阿冤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能替我穿针呀!”佛听了立刻答应说:“我来替你穿。”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足以证明佛是常常劳动的。我盼望诸位,也当以佛为模范,凡事自己动手去做,不可依赖别人。

淡定让你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就会心安,就不会有恐惧和担心。淡定能让你平静如水。不要太在意外界的东西,也不要在意外界的东西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内心的那份淡定能让你战胜一切,直面一切。

有听弘一法师讲佛的人问大师如何消除恐惧,大师回答:“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心跳恶梦,这些现象是过去恶业种子在梦中现行,不必介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中相是虚妄的,跟前的森罗万象也不是真实的。

恐惧和不安总是由心而生,那是因为人们太在意了。人们太在意外在的东西就容易产生恐惧,就容易被某个不好的念头纠缠。

从前,有一位禅师门下有五百弟子,其中一个弟子的名字叫“恶者”。弟子觉得这个名字不好,于是每天缠着师父给他改名字。禅师被缠烦了,于是随口应道:“你自己去外面找名字吧,如果有中意的,回来告诉我。”

小和尚听了师父的话后,高高兴兴地下山了。

小和尚走到第一个村落时,恰巧碰到了一对送葬的人,于是上前问道:“施主,能否告诉我死者的名字啊?”

一个送葬的人告诉他死者叫“有命”。小和尚听了后不住地摇头,自言自语道:“叫‘有命’却没了命,真是奇怪。”

送葬之人听到小和尚的话后,不禁笑着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跟生死有何干系,你还是出家人呢,为何如此糊涂?”

小和尚边走边想送葬之人的话,不知不觉进了村庄。在经过一户富有人家时,他看到主人正在用鞭子抽打一个女仆,于是上前去解劝。主人说女仆借他家的钱没还,所以该打,不用解劝。

小和尚看女仆可怜,于是俯身问道:“施主叫什么名字啊?”

女仆怯生生地回答:“宝玉。”

小和尚觉得莫名其妙,说:“你叫‘宝玉’却没有钱还债,在这里挨打。”

女仆哭着说:“名字只是父母给的符号,并不代表什么,跟我的财富更是没有关系。”

小和尚似有所悟,于是打算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迷路的老者,于是好心为对方指明了方向,在临别前,他问老者:“老施主,你叫什么名字啊?”

老人回答道:“指南。”

小和尚摸着头说道:“叫‘有命’的没了命,叫‘宝玉’的却没有钱,叫‘指南’的不认识路,难道名字真的只是一个符号?”

老人听到他的自言自语后,说:“小师父说得对,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必太在意。”

这一趟下山让小和尚放弃了自己对名字的执著,于是回到寺院后告诉师父不再改名字了。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对你的人生没有丝毫的意义。身边的人能不能够认可你,不在于这些毫无意义的外在,而在于你自身的能力和品质。多一份能力和品质,你就多一份淡定与从容。

同类推荐
  •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本书内容包括:“悟心悟性:找到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悟苦悟乐:做苦海中一个快乐的人”;“悟富悟贫:不要让自己做一个心理的穷人”;“悟生悟死:正确面对生死”等,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禅宗故事,讲述大忙人应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的人生哲理。
  • 未来的男女

    未来的男女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四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该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道德经》解玄

    《道德经》解玄

    随着中国日趋强盛,关于国学的研究大潮也早已兴起。长期以来,执着于国学研究的几乎全是文、史、哲社会科学界的学者。稍加留意即可看出,近几十年来,不少自然科学界学者关心国家大事,也在从事这方面的探究。孙文鹏研究员就是在这方面已经做出突出贡献的一名闯将,这部《〈道德经〉解玄》把学界对此经典的研究从考据、解义提升到“解玄”的新高度。
热门推荐
  • 冷心绝情

    冷心绝情

    上最好的学校,有最高的地位,可这些有何用?她想要的是一份最真实最温暖的情感,可是那些人却想尽办法企图把她从王座上扯下来,独霸王位。谁知道高高在上的女王是那样的脆弱......
  • 查理九世之渺梦

    查理九世之渺梦

    梦,只是梦;烟,只是烟,终究会散去。是否能抓住,终究是个迷。。。。。。
  • 朋友凶猛

    朋友凶猛

    交友的原则谁都懂——远离消极的朋友,与积极的朋友为伍,但是,现实却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以大是大非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 幻秘阁

    幻秘阁

    “幻秘阁不养闲人。”“如果我留下,他是不是就不用离开,那我留下!”她只想女扮男装独自闯荡江湖,却为报一人恩被困于朝廷纷争,一桩桩案件的真相到底孰是孰非?背后还隐藏着怎样巨大的阴谋?权利之下,谁又能独善其身呢?他说:“待我归来娶你呀!”他说:“世间万物唯你在我心上!”他说:“我陪你,一起走。”
  • 重生之都市女仙医

    重生之都市女仙医

    她一手出神入化的针灸可治任何疾病,她一手超凡入圣的符箓可治各种鬼魂,人称女仙医的她,在面对这位俊美如天神、温雅又霸道的男人时候,她只能闻声而逃。难道这个人就是她的克星?“这个混蛋,追了几千年也不嫌累。”“你逃不掉的,乖乖跟我回去成亲。”(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诚斋挥麈录

    诚斋挥麈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纸契约:豪门替罪新娘

    一纸契约:豪门替罪新娘

    一纸契约,她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够了,你什么时候放我走?”男人笑的邪肆:“放你?起码再过一百年!”敢逃?天涯海角,他死不放手。“女人,我才是孩子的爸爸!”老天,难道又要重复那人间惨剧?!【求收藏,谢谢】
  • 上官斓短篇小说集

    上官斓短篇小说集

    暂不从事商业用途,仅用于交流之用。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迷雾中的点灯人

    迷雾中的点灯人

    迷雾之中,父亲为何隐藏身份,守护之心究竟是谁的利刃,帝国的枪炮何时才能停止,非凡与蒸汽的力量那个才能获得人类的青睐,人与神谁才是世界的主宰。瓦伦丁·科尔点亮一盏明灯,引领即将堕落的帝国再次走向世界的舞台。
  • 太玄仙踪

    太玄仙踪

    大道之初,仙道之始!成仙问道,太玄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