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57900000008

第8章 千古功过后人评

正当明成祖为自己的文治武功而洋洋得意的时候,山东青州爆发了著名的唐赛儿起义。这给诸臣歌舞升平的合奏乐添加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这看来好象很突然,但实际上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明成祖在即位的最初几年还比较节约,尽量与民休息,可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以后,他那些好大喜功的念头就开始付诸行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国家好像就是封建帝王的私有财产,他可以使用全国的力量去实现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不管这欲望是为公还是为私,都名正言顺。特别是明成祖还有块心病,即背着一个“篡逆”的恶名,因此他要尽力表现得比其他的帝王更杰出,以显示自己乃天命之所归。所以,他积极经营边疆,动用 80 万大军下安南,郡县其地;他亲自五征漠北,加上丘福那次全军覆没的远征,实有 6 次,消耗惊人。他营建和迁都北京,浚通大运河,派郑和大规模出使西洋,修建长陵、武当山宫观、大报恩寺等等,动用数十万人,时间长、规模大,人力和物力的耗费都是相当巨大的。这么多、又这么大的工程,在一个帝王在位的短时间内完成,在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很显然,这就使全国老百姓的负担显得十分沉重。

随着一笔又一笔数量惊人的开支,永乐初年那种“国用不绌”的局面便悄然失去,而变得府库空虚。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和途径,这一笔又一笔巨大的开支最终要落在劳动人民的头上。这样,社会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时有激化。在唐赛儿起义前后,永乐年间的小型农民起义常有发生。

为营建北京宫殿,分派大臣赴各地采大木。吏部侍郎师逵赴湖南等地,“以十万人入山辟道路……颇严苛,民不堪,多从李法良为乱。”起义烽火一进燃烧到江西。这次起义于永乐七年(1409)九月被镇压,李法良被杀。永乐十六年(1418),在北京附近的昌平爆发了以刘化为首的小型农民起义。同年,潞州农民发生暴动,兵部建议发大军剿捕,按察使郑辰说“民苦徭役而已”,自请前去招抚,事情得到平息。永乐十年(1412),在嘉兴爆发了以倪弘三为首的小型农

民起义;永乐十八年(1420)底,在曲靖发生了以杨得春为首的起义;永乐二十二年(1421)春天,在湖州发生了以吴贵归为首的起义。仅此几例就可看出,永乐年间的农民起义并不是什么奇怪事,其共同原因就是赋税徭役过重。所以,发生唐赛儿这次较大规模的起义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赛儿是蒲台县农民林三的妻子,用白莲教宣传和组织群众,自诩“佛母”,诡言能知前后因果成败之事,还说能剪纸人纸马为自己打仗。这在迷信观念盛行的古代是常有的事。她以益都(今山东青州市)为根据地,并在附近的诸城、安丘、莒县、就是墨等地发动群众,信徒越来越多。永乐十八年(1420)三月,起义爆发,起义军迅速占领了益都的卸石棚寨。青州卫指挥高凤率军镇压,被起义军击败,高凤也被杀死。初战告捷,起义军声势很快高涨,“细民翕然从之”,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这时,唐赛儿的部下董彦升、宾鸿乘胜攻取了莒县和即墨,并围攻安丘。山东的地方官惊慌失措,急忙奏报明成祖。明成祖立命安远侯柳升率京军前往镇压,将卸石棚寨围得水泄不通。唐赛儿于夜间突围,杀死了都指挥刘忠,从而实破了明军的这次围攻。这时,明成祖又紧急调来在山东沿海备倭的卫青率骑兵夹击,起义军在安丘战败。起义军首领刘俊,王宣等被俘牺牲,还有4000 多起义军被俘,也全被杀掉。然而,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唐赛儿和董彦升,宾鸿等主要起义军领袖则逃得不知所踪。

捉不到唐赛儿,这使明成祖十分着急。他怀疑唐赛儿“削发为尼,或混处女道士中”,于是下令,将北京,山东境内的尼姑和道姑全部逮至京师,“先后几万人”,弄得人心惶惶,但最终未能捉到唐赛儿。

唐赛儿起义虽最后遭到失败,但它却有力地冲击了明王朝的统治,为明成祖“斯民小康”的蓝图划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册封中山王徐达的长女为燕王妃,燕王这一年才十七岁。燕王登上帝位后,她就被册封为皇后。在他们婚后的三十多年里,徐后称得上是明成祖真正的贤内助。

从史书上可以看出,明皇室例不得与勋臣家通婚,这是指宣德以后的事。此前,特别是洪武年间,明皇室与勋里家通婚并不违禁,而是很正常的现象了。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就娶开平王常遇春之女为妻,秦王娶宁河王邓愈之女为妻,鲁王娶的是信国公汤和之女,代王和安王朱楹娶的都是中山王徐达之女,即徐皇后的

妹妹。朱元璋的公主们也都多数嫁到勋臣家。

徐皇后是徐达的长女,从小知书达理。朱元璋听说徐达有个贤淑美丽的女儿,就对徐达说:“闻古之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朕第四子气质不凡,知卿有令女,能以配焉。佳儿佳妇,足以慰吾两翁。”例如,韩国公李善长的儿子李祺,颖国公傅友德的儿子傅忠,娶的都是朱元璋的公主。在这种背景下,明成祖娶中山王徐达的女儿也就不奇怪了。

徐达当然只有俯首听命。徐皇后自洪武九年(1376)被册封为燕王妃以后,帮助明成祖创业并守业,不仅在家庭生活中给明成祖以温馨和幸福,而且在事业上也给他全力支持。

起兵靖难后,明成祖朱棣常常转战在外,由世子朱高炽居守北平。有关战守之事,世子大都要秉命于徐皇后。她也不愧是个将门之女,凡事都处理得合乎时宜。当李景隆率大军包围北平时,明成祖率主力在外,城中兵少,且老弱居多,形势十分危急。徐皇后带领将校之妻,登城助守,鼓励将士。终于转危为安,北平得安然无恙。

明成祖即位后,徐皇后提出了很多好的主张。例如,她对明成祖说,由于长期战争,兵民都很疲惫,宜与民休息。又说贤才难得,使用应不分新旧。这些建议对明成祖都产生了正确的影响。在靖难之役期间,她的弟弟徐增寿时常暗中通报朝廷消息,被建文帝杀掉。明成祖要对徐增寿赠爵,徐皇后不同意,但明成祖还是赠爵定国公,并让徐增寿之子徐景昌袭封。徐皇后则说这不是自己的心意,也不表示感激。

有一次,徐皇后问明成祖:“哪些人在帮着你治理天下?”明成祖回答说,“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徐皇后就请将这些大臣的命妇召来,在坤宁宫宴请她们。徐皇后对她们说,妻子事夫,不能只是管他们的吃饭和穿衣,还要有所助益。

徐皇后还作《内训》二十篇,又采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除颁赐宫中和诸命妇外,还颁行天下。

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七月病死。临终前,她还劝明成祖疼惜百姓,广求贤才,不要骄纵奢侈。她又叮咛太子不要忘了那些拿起枪保卫北平的将校之妻。

徐皇后死后,明成祖悲痛欲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厚葬于长陵。

徐皇后死后,明成祖准备续娶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但徐妙锦反对明成祖从建文帝手中夺得皇位,因此坚决不同意嫁给他。

明成祖还曾恐吓说,不嫁给天子,还想找什么女婿呢?于是,徐妙锦就决定终生不嫁,而出家到南京聚宝门外的王姑庵。

明成祖也像他的父皇朱元璋那样,在皇后死后就没有再立皇后。后宫的事务一般由贵妃王氏主持。王贵妃也非常贤德,没被明成祖看重。明成祖晚年多病,性情也变得越来越暴躁,王贵妃曲为调护,使不少大臣免受惩处,就连太子朱高炽也对她十分依赖。王贵妃于永乐十八年(1420)病死,明成祖也很悲伤,此后他性情也发生很大变化,处理事情多有乖谬,用刑也变得更加残酷。

永乐七年(1409)二月,明成祖册封河间王张玉的女儿张氏为贵妃,权氏为贤妃,任氏为顺妃。命王氏为昭容,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好,崔氏为美人”。

这些人中,除了张氏和王氏以外,其余都是朝鲜人。当时,朝鲜和明王朝的关系十分亲密,经常贡献一些女子实后宫,有些人还深受明成祖的喜爱。

其中有一女子权氏她天生丽质,又善吹玉箫,深得明成祖宠爱。权氏的父亲也被封为光禄卿。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第一次亲征漠北时,其他的嫔妃都留在宫中,只带权氏一人随行左右。不幸的是,权氏经不住长时间征战跋涉的辛苦,竟死在回师的途中,葬于山东的峰县。这再一次给明成祖情感上带来了打击。

谁也没有料到,因权氏之死,许多人受牵连被杀。当时,一个宫人挟私诬蔑姓吕的宫女毒死了权氏。明成祖信以为真,一次就杀掉宫人和宦官数百人,这个姓吕的宫女自然必死无疑。后来,宫人吕氏和鱼氏与宦官私通,明成祖渐有耳闻。吕氏和鱼氏闻知后畏罪自杀,但明成祖还不肯停手。经严刑逼供,吕氏的侍婢屈打成招,承认有“欲行弑逆”的想法。

这一来事情就闹大了,受牵连被杀的达二千人之多。在处死这些人时,明成祖还亲自到刑场观看。明成祖晚年宫中生活不幸福,他晚年身体多病,已影响到他正常生理活动。虽然宫中嫔妃成群,但他的性能力已严重衰退,那些嫔妃不能得到正常人的生理满足,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明成祖也希望像他的父亲那样多妻多子,但已不可能了。他的子女都是在称帝以前生的,他称帝后就没有再生孩子。这对他这个封建帝王来说是一大遗憾。

这个案件发生以后,明成祖疑心更重,不时滥杀宫人。这一次因为吕氏和鱼

氏是明成祖的妃子,所以惹得明成祖特别愤怒。他还让画工把吕氏、鱼氏与宦官相搂抱的形态画出来,以示警戒。

明成祖在年轻时曾得过所谓瘕病,即腹中有硬块,有时腹疼难忍。经许多医生诊治,效果不大。后来,朱元璋命御医戴思恭前去为明成祖诊治。戴思恭先看了一下以前的药方,认为用的药都很对,但为何不见疗效呢?戴思恭问明成祖在吃饭方面有什么喜好,回答说好吃生芹。这使戴思恭恍然大悟,于是投药一剂,明成祖夜里就拉下许多所谓“细蝗”,就是今天所说的肠道寄生虫病。

明成祖即位后身体也时常不适,筋骨常感酸痛。宫中的御医几乎都为他诊治过,但效果都不很理想。

一个太监向他推荐名医盛寅,于是将盛寅召至便殿诊治。经诊脉后,盛寅说明成祖得的是风湿病。明成祖深以为是,还说了一通南征北战、为风寒所侵的话。

经服药效果不错,盛寅也为此而被授为御医,并复丰厚赏赐。

明成祖年轻时在戎马倥偬之际,也不允许他过多的在意一些小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病逐渐酿成大疾,不断地折磨他。又加上宫廷中优越的条件,他也渐渐地注重起养生之道来。

最初,明成祖反对各种神仙家的方术,他认为世界上没有长生不死之人,觉得那些佞佛求寿之类的举动,实属愚蠢之极。人只要清心寡欲,疾病自然就会减少。养好所谓“正气”,各种“邪气”自然就难以入侵。这种主张也很受御医们的赞同,认为以固本为要,求治不可太急,太急则伤其本。

经过几场大病的折磨以后,明成祖的身体明显衰弱,他对神仙家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以至于影响到他晚年的性情。有一次礼部郎中周讷从福建回来,说福建人祭祀南唐的徐知谔和徐知诲,非常灵验。明成祖就命周讷前往,迎二徐的像和庙祝来北京,并在北京特意修建了灵济官,以祭祀二徐。

明成祖每逢有病,便派人前去灵济宫问神。掌管庙中香火的庙祝谎称仙方献上。因药性多热,服后痰塞,气也不顺,明成祖也变得脾气暴躁,甚至失音。

有一天袁忠彻入侍,对明成祖说,这些症状“实灵济宫符药所致”。明成祖立刻大怒道:“仙药不服,服凡药耶?”袁忠彻跪下哭泣,两个内侍也跟着哭起来。这一哭,明成祖更加生气,立命将两个内侍拉出去打了一顿棍子,并说:“忠彻哭我,我遂死耶?”袁忠彻十分惊恐,跪着移至台阶下,过了好大一阵,明成

祖的怒气才平息了下来。在明成祖还是燕王时,袁忠彻就和他的父亲袁共就效劳于燕王府中,并对起兵之事多有贡献,所以与明成祖相知甚厚,从而敢进直言。

明成祖这次虽然很恼怒,但也未惩治他。

自永乐十五年(1417)力在北京建了灵济宫以后,常有方士献丹药之举。明成祖有的接受,有的拒绝。各种迹象表明,这位皇帝晚年的身体十分病弱,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性情。

明成祖有三子:长子高炽,即后来的仁宗;次子高煦,即后来的汉王;三子高燧,即后来的赵王。他原本还有个儿子,但很小就死了。他有五个女儿,全都嫁给了功臣之子。

明成祖不像他的父皇朱元璋那样多妻多子,但这三个儿子为夺储明争暗斗,为此明成祖非常烦心。

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册封高炽为燕世子,与之相比,其它两个儿子只能当郡王,身份就低得多了。高炽性情温和,端庄沉静,又酷爱读书,时常和儒臣兴致勃勃地说古论今,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明太祖曾让高炽和秦、晋、周三王世子分头检阅军士,他回来得最晚。明成祖问其原因,高炽回答说:“早晨特别冷,我等到军士吃过早饭才检阅,所以回来得晚了,”明太祖又让他们分头批阅奏章,高炽只拿一些关系到军民利弊的事上奏,关于一些文字谬误之类,都未予理睬。

明太祖问他是不是忽略了,高炽回答说:“不敢忽,顾小过不敢渎天听。”明太祖再次问他:“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他回答得很好:“恃圣人才恤民之政。”朱元璋听了以后十分高兴。

高煦则不喜欢读书,只喜欢武刀弄枪。他性情凶悍,举止轻浮,带有十足的无赖气。他的舅父徐辉祖看他行为不端,随时都可能闯祸,就在私下教训了他一通。但他转脸就依然如故,并偷了徐辉祖的一匹好马,溜之大吉。

回北平的路上,高煦擅自杀人,在涿州还擅自击杀了一个驿丞。因此,建文帝的一些大臣还责备明成祖,说高煦受了他的骄纵和指使,才敢于那样胡作非为,成了明成祖的一条罪状。

在靖难之役中,高炽一直留守北平,从没有离开;高煦则一直跟着明成祖南征北讨。他悍勇敢斗,常为先锋。明成祖多次陷于险境,但因为高煦奋勇接应,

才化险为夷。在战场上的高煦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因为如此,明成祖觉得高煦与自己最相像,十分欣赏他,高煦则自恃功高,变得越来越骄纵,夺嫡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高煦和高燧相勾结,想尽办法地倾陷高炽。当时,太监黄俨暗中与高煦勾结,不时散播中伤世子的谣言,时时向高煦报告世子在北平的一举一动。

这种诬陷世子的斗争建文帝也知道了,所以才有方学儒遗书世子进行挑拨的事。由于高炽马上派人将来书送至明成祖军前,离间计失败。但此事清楚表明,高煦和高燧频陷世子的斗争已在或明或暗地进行。由于靖难之役还在激烈地进行,这种斗争还没有完全公开化。当明成祖即位以后,为争立太子,这种斗争就更加激化了。

太子又称储君,立太子又称立国本。太子是皇帝的法定继承人,他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新皇帝一即位,只要身后有儿子,一都要马上册立太子,以免在这个问题上引起猜忘,影响王明成祖即位以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本来,拖了近两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争立太子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激烈了。

明成祖迟迟未立高炽为太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炽有儒雅之风,体太又较肥硕,不像高煦那样英武,二是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高煦出生入死,战绩显赫。明成祖或明或暗地透露过,高炽多病,事成后将立高煦为太子。

现在明成祖真的当皇帝了,又找不到高炽明显的过失,废高炽而立高煦又显得过于冒然,且与封建宗法制度不合,所以他就只有拖延。

当时,朝中大臣为立储事看法不一。淇国公丘福是靖难功臣,久临战阵,与高煦气味相投,而且一起征战多年,所以很支持高煦,一再主张明成祖立高煦为太子。另外,像驸马王宁也与高煦友善,也尽力地支持高煦。明成祖也知道高煦在争当太子,因此在即位后一度让他到开平戍边。

有的大臣担心在立储的问题上引起一场内战,特别是看不惯高煦的凶悍,所以大多数人都支持高炽,希望早定储位。

永乐元年(1403)一月,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明成祖不允,只敷衍道:

“今长子属当进学之时,俟其知识益充,道德益进,克膺付界,议之末晚。”两个月之后,文武官员又一次上表请立太子,明成祖又说了一通“宜预成其学问”

之类的话,未允所请。这就更增加了臣下的猜疑,有人认为周王是明成祖的同母弟,便请周王亲自出面。周王也支持高炽,所以就于永乐元年(1403)四月亲自上奏,请立皇太子。

明成祖再一次回绝了立太子的请求。明成祖难言之苦:高炽是世子,自己不同意将他正名为太子,却又难以废掉他。朝臣又多数心向高炽,要废掉高炽而立高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而,明成祖一直拖着不立太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表示他对高炽不满意,另有打算。这也就助长了高煦夺嫡的邪念,这使许多大臣颇为担心,不少人实际上卷入了这场暗中进行的斗争。其中,有几个人还起了颇为关键的作用。

兵部尚书金忠原是个卖卜之人,受袁珙推荐,受知于明成祖。每有疑惑,明成祖就让他帮着拿主意,屡有效验,因此深受信任。

明成祖即位南京,接着就让世子高炽去守北平,金忠也受命前往协助。明成祖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又遇上了困难,便寻求金忠的意见。金忠支持高炽,极言立高煦不可。金忠是明成祖的心腹,他的话具有很重的分量。

明成祖征求解缙的建议。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明成祖听了后竟没有任何反应,这话显然不合他的初衷。于是,解缙接着又添加了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好圣孙!”这是指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宣宗,平时深受明成祖的喜爱。这一句话果然灵,明成祖点头称道。

最后起决定作用的也许是袁珙。他善相人术,言人祸福,无不奇中。明成祖决定起兵靖难,袁珙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明成祖的欣赏。

在立太子上明成祖又遇到了困难,他让袁珙对高炽相面,他说是天子之相。

又让他相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他说是“万岁天子”。明成祖有迷信观念,信天命,于是“储位乃定”。宫中事秘,后人难以知晓。肯定还会有一些人在这件事上发挥了作用,只是后人不知罢了。但不管如何,明成祖经过两年的犹豫,最终决定立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年(1404)四月四日,明成祖正式册封高炽为皇太子,礼仪十分隆重。

值得一提的是,明成祖在册立的诏敕中说:“学勿至迂,明勿至察,严勿至猛,宽勿至纵。”很有哲理成份,也符合传统的中庸之道。

在此同时,高煦被封为汉王,高燧被封为赵王。但高煦和高燧二人并不善罢

甘休,夺嫡的斗争仍没结束。

高炽除守城以外,没有上过战场。他不像高煦那样英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高煦随明成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明成祖也觉得高煦更像自己,因此在即位前就说过,世子(高炽)多病,将来立高煦为太子。

但是,迫于众臣压力,又找不出高炽有大的过错,且高炽是明太祖所立的燕世子,自己不愿招怨天下,因此并非甘愿地册立高炽做了太子。明成祖的这种态度是太子处境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明成祖在册立高炽为太子的同时,又命丘福为太子太师,位居少师朱能之上。

丘福和高煦交情深厚,一直建议立高煦为太子。这时却让丘福当太子的太师,似乎有监视之意。高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十分谨慎。不仅如此,到永乐六年(1408)十一月,明成祖又命丘福辅导皇太孙。这样,他们父子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丘福的眼睛。

明成祖的这种态度也助长了高煦和高燧的气焰。他们一有机会就在明成祖跟前说高炽的不足,使明成祖对太子的猜疑越来越深。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这种猜忌一直未能消除,直到晚年仍总是猜忌太子。

永乐十六年(1418)七月,“赞善梁潜、司谏周冕以辅导皇太子有阙,皆下狱死。”怎么“有阙”呢?原来,皇太子在南京监国,有个姓陈的千户小官,因“谋财害命”被皇太子谪戍交耻。皇太子转念一想,这个陈千户曾随父皇“靖难”,有军功,于是就宽怒了他。

有人就说陈千记不当宥,梁潜和周冕都知道此事,却未谏止,二人都被逮,下狱致死。可以看出,皇太子既然负有监国之责,无论对陈千户谪戍还是宽容,根本算不了什么大事。更不应指责两个辅导之人。

永乐二十年(1422)九月,礼部尚书吕震的女婿张鹤朝参失礼,被人劾奏,太子宽宥了他。此事被明成祖知道了,礼部尚书吕霞和吏部尚书骞义都以在侧不言,被逮系狱中。

太子在南京监国,明成祖常居北京,高煦时进谗言,久而久之明成祖心生猜忌。胡淡是明成祖的心腹大臣,除暗中访察建文帝以外,还曾受命到南京监察太子。他经过一番调查,向明成祖密疏奏太子七事,极言太子“诚敏孝谨”,并无他意,这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明成祖的猜疑。

皇太子在南京监国,并没有多大实权,主要进行一些祭祀活动,再就是处理一些日常琐事。至于臣下的章奏,一般都要送北京行在,听明成祖处理后再施行。

即使处理一些琐事,也要记录在案,等他的父皇回京后复查,看处理是否妥当。

皇太子处理事情不能用宝玺,而只能用“皇太子宝”。虽然皇太子事事谨慎,但有时也会受斥责。

永乐七年(1409)三月,明成祖申谕太子,不能对臣下治罪,不得授官。太子有监国之名,但权力却十分有限。

有一次,明成祖从北京回到京师,相信高煦谗言,于是张榜午门,凡是皇太子处分的事情一律废除,不得实行。皇太子十分害拍,又不知该怎么解释,遂忧虑成疾,卧床不起。请医生诊治,也总不奏效。明成祖命蹇义和袁忠彻等人前往探视。

袁忠彻精于相术,深受明成祖信任,他回来后说,皇太子“面色青蓝”,是惊忧之相,除去午门的榜就可以治好他的病。明成祖遂命将午门的榜文揭去,太子的病便果真不治而愈。

在明成祖的三个儿子当中,因高煦的战功最多,而高燧最受喜爱。从他们的长兄被立为燕世子起,他们二人就联手陷害高炽。但高炽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他们二人就更加密锣紧鼓地进行夺嫡活动。

高煦身材高大,勇武善骑射,他两腋长有数片像龙鳞一样的痣,术士说他有帝王之相,这就更加增长了他的野心。他对皇太子不仅在暗中诬陷,甚至在公开场合也有不恭之处。

高煦知道,高炽既然已被册立为太子,很难短时间内把他废除。因此,一方面通过心腹侦伺太子的行动,一有机会就向他的父皇进谗言,另一方面则极力陷害太子的近臣。

高煦为了陷害太子,所以不肯远离两京。当明成祖册立高炽为太子的同时,封高煦为汉王,让他就藩云南。但高煦不愿到那边远之地,向明成祖诉道:“我何罪,斥万里。”明成祖无可奈何,只好让他随自己去北京行在。

这时太子在南京监国,为了能随时侦伺太子的一举一动,高煦力请让他的儿子回南京。明成祖也答应了他。他又向明成祖讨得天策卫为护卫,平时以唐太宗自比。

不久,高煦又向明成祖讨得两护卫。明代的一卫有五千六百人,当时高煦手下有三卫兵马,行为就更加助长了骄纵的气焰。明成祖头两次亲征漠北,高煦都曾陪伴左右。他每天在明成祖身边,不时说些中伤太子的话,许多大臣受到了连累。

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明成祖将高煦改封青州(分属山东),但高煦还是不愿前去。之前是说云南太远,现在改到近处,还不去,这才引起了明成祖的猜疑,将他训斥了一番,说不能再变更。但高煦仍已各种借口拒绝,不肯离开京师。也私下选各卫勇士,另外募兵三千人,不隶属兵部,骄横不法。

兵马指挥徐野驴惩罚了几个高煦的部下,高煦大怒,他亲手用铁爪挝将徐野驴打死,此事不了了之。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由北京行在回到京师。高煦向他百般恳求,希望能留在南京。

这时明成祖也对一些高煦胡作非为的事有所耳闻,就询问吏部尚书蹇义,但蹇义不敢说。又问杨士奇,杨士奇回答得很聪明:“臣与(蹇)义俱侍东宫(太子),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藩,皆不肯行。分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明成祖虽不言语,但心里已大致清楚。

几天以后,明成祖了解了高煦数十件不法之事,于是将高煦召来,严厉斥责,并命剥去他的冠服,囚禁于西华门内,还准备将其废为庶人。明成祖又杀掉高煦身边的几个不法之徒,削去高煦两护卫,第二年三月徙封乐安(今山东惠民),命即日起行。高煦这次未敢拖延,只得立刻起程。

密切留意后,高煦的行动受到许多约束,但他夺嫡的活动并未停止。他让儿子经常往来于两京,秘密侦伺朝廷中事,随时向他汇报。他随时随地都等待时机,准备一逞。

第三子高燧最小,聪明伶俐,最受明成祖的宠爱。他最初就和高煦相勾结,一起陷害高炽。在高炽被立为皇太子的同时,他被封为赵王,居住北京。当明成祖不在北京时,就由赵王留守,各衙门政务都要启秉赵王而后行。赵王陷害太子不像汉王那样暴露,但一刻也没停止。

永乐七年(1409),赵王干的一些不法之事有过一次暴露,惹得明成祖大怒,杀掉了赵王的长史顾晟,另选国子监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以对赵王善加辅导。此后,明成祖不在北京时,就改由皇太孙朱瞻塞留守。这件事对赵王高燧

是个很大的教训,他排陷太子的活动就变得更加隐密了,同时也更加阴险了。

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因身体不适,多日未上朝理事,诸事都交由太子处理。太子约束宦官较严厉,不许他们干预朝政。宦官黄俨、江保本来就党附汉王和赵王,这时自然更遭疏远。他们就和蜚语,说明成祖有意于赵王,打算废掉太子。赵王密结护卫指挥孟贤,让他作好准备,在关键时拥兵相助。钦天监官员王射成与孟贤素厚,他对孟贤说:“天象当易主。”于是,这一帮人就加紧活动,意图一起拥立赵王。他们又勾结兴州后屯卫军高以正,拟好了伪诏。他们阴谋让宦官杨庆在明成祖的药中下毒,等毒死明成祖以后,就立刻收起宫中符宝,抓捕诸文武大臣,颁布伪诏,废掉皇太子,立赵王为皇帝。

高以正把此事告诉了姻家王瑜,王瑜是总旗官,他想拉王瑜为助。王瑜遂将此事密报明成祖,并献上伪诏。明成祖顿时很恼怒,立命逮捕了孟贤、高以正等人,全部处死。

明成祖亲御右顺门讯问,他怒视着高燧问道:“尔为之耶?”高燧吓得面如土色,瞠目结舌。皇太子在一旁规劝,说这都是下人所为,高燧事先并不知道。

这实际上是一次未得逞的宫廷政变。高燧虽然没有受严惩,但此后行为有所收敛,不久还是被打发到了彰德。

明成祖三个儿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这本来是他们的家中事,但却影响到了整个朝廷。许多大臣为此感到担忧,由于它关系到国家大局的稳定,也关系到未来的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皇帝的贤明与否,又关系到王朝的兴衰。

不少人因这事被关入狱中,有些人还为此牺牲了性命。

大名士解缙就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高炽虽被册立为太子,但却常常不合明成祖的心意,而高煦却格外受宠。解缙便向明成祖谏道:“这等于鼓励他们兄弟之间相争,具做法不可取也。”明成祖闻此颇震怒,觉得这是离间他们的骨肉之情,从此便疏远了解缙。最后解缙的下场是被埋在积雪中冻死。

大理寺右丞耿通也是一个这样的悲剧人物。他看到高煦夺嫡的活动越来越明显,太子身边的臣僚不断有人得罪,太子处境相当危险,便从容地向明成祖劝谏:

“太子事无过误,可无更也。”明成祖对此心中不悦。不久,便借故将耿通处死。

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亲征漠北,得胜回师。这次高煦随征,时常向明成祖说些中伤太子的话。时间一长,明成祖难免不有所心动。回到京师后,便

以皇太子迎驾迟缓为由,对皇太子严加训斥,并将太子身边的一些大臣逮捕入狱,其中包括明初的名臣黄淮、杨博等人。这一关押就是十年,只是当明成祖死了以后,高炽登上皇位,才立即将他们放出。

当时,兵部尚书金忠是太子的辅导官,和黄淮、杨士奇一起辅佐太子监国。

当其它的人都被逮系监狱时,金忠因是靖难勋臣没被治罪。明成祖还密令金忠调查太子的所作所为。金忠说皇太子没什么过失,惹得明成祖大怒。金忠马上跪下叩头,脱下衣冠,哭着向明成祖陈述,“愿连坐以保之”。金忠的话对明成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太子这次未被废掉,金忠的话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顾成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人物。他随耿炳文北征时,被明成祖俘获,他性忠谨,博见书史,帮助高炽防守北平,多有功劳。明成祖即位后,他不肯统兵,不受兵器,也不肯担任辅导太子之职。他推辞说:“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他知道高煦等人急于夺嫡,太子不自安,在回贵州前向太子拜别,趁机向太子说了几句语重心长的话:“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孜孜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顾成虽未任辅导之职,但这段话是那么精辟,其辅导之效是其他人的长篇大论所不能比的。一是孝敬,二是恤民,不去与那些小人斤斤计较。从后来高炽的各种表现看来,他也正是这样做的。这使他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支持,最终失败的还是高煦他们。

皇太子高炽就是像顾成所说,心里明明知道汉王和赵王在陷害自己,但他却从来不在明成祖跟前说他们二人的坏话,正好相反,还时常为他们二人开脱,处处表现得宽厚仁义,有一种兄长之风。

永乐三年(1405)十月,当赵王回北京时,身为太子的高炽亲自为他送行。

当汉王、赵王夺嫡的阴谋败露而受到明成祖的处治时,太子替他们说情,只说是下人所为,他们一定不知道。有人问他“亦知有谗人乎?”他回答说:“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这使他显得比汉王和赵王成熟。明成祖也就逐渐信任了他。

这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最终以高炽的胜利而告终。但高炽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宣宗继位。高煦果然叛变,想步他的父皇的后尘,意图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宣宗率兵亲征,俘获了高煦,将其罩在铜缸下烧死。赵王高燧主动献出了护卫,总算得以善终。

朱棣在多病的晚年不顾一切地持续北征,实在有些使人难以理解。事实上,

这也是一种近乎病态的举动。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正月初七,大伺、开平守将奏报遭到鞑靼和宁王阿鲁台所部侵袭的消息。当时,距离朱棣第四次北征回师才仅仅两个月的时间。

已经连续两年出师亲征,然而穷蹙已极的阿鲁台却始终没有归降。他的这次袭击,究竟是出于物质需要,还是对大明皇帝的有意挑衅,没有人去管他,而因此引起的一片北征呼声却将朱棣推上了最后的征途。

按照史籍中的记载,朱棣这次出师是在新来归附的忠勇王金忠怂恿下决定的。

“兵岂堪数动,朕固厌之矣,何况下人。”当金忠请发兵征讨阿鲁台,并愿身为先锋自效时,朱棣好像还有所顾虑,但他仍把金忠的意思告诉了群臣。

“忠言不可拒,逆贼不可纵,边患不可坐视,用兵之名不得避也,惟上决之。”

朱棣听到的是群臣一律支持北征的声音。

史籍中的这种记述显然令人质疑,这很可能是出自文臣粉饰之笔。就算不是如此,其源也当归于朱棣本人。当初他不顾大臣劝诫,执意亲征时,就已经没有人再敢于公开反对。人们都看得到,兵部尚书方宾自杀戮尸,户部尚书夏原吉仍在狱中,这也就是说,朱棣从未更改初衷。金忠当然是力主北征的,这个鞑靼王子在归附后受到皇帝厚待,希望能有机会有所表示。过去此人素称桀黠,但归附后却忠心耿耿,历官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官至三公之列。他的外甥把台至景泰中方卒,曾随明英宗朱祁镇北征,“土木之变”中被俘,也先使隶于赛罕王帐下,却不变初衷,常到英宗帐中恸哭,后竟从英宗还朝。

晚年的朱棣令人捉摸不透,出师前不久,他还曾病重几危,而当他率师离京时,却又已痼疾若失、精神焕发了。

三月初一,朱棣检阅了出征的将士,他在敕谕将士们时,重申了北征的原因,并且强调:“朕非好劳恶逸,盖志在于保民,有非得已。”一个月后,车驾发于北京,他命令内阁学士杨荣和金幼孜同行,张辅和柳升等人分领诸军,陈懋和金忠为先锋。

出征十四天后,大军到达赤城。这一天是朱棣的六十五岁生日,百官朝贺之请被他回绝:“今亲率将士问罪漠北,夙夜劳心军务,不遑自宁,尚以生日为庆耶?其止勿贺。”朱棣五征漠北,有四次生日是在军中度过的。这是他生前最后

一个生日,竟也在军中度过,仅此一点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繁忙的皇帝。

四月二十五日,明军由独石堡出外长城北上,金忠部下指挥同知把里秃俘虏到鞑靼谍骑,得知阿鲁台已北渡答兰纳木儿河,躲避了明军的兵锋。朱棣认为阿鲁台逃得尚不甚远,命诸将速进追击。

朱棣到达开平那天,是一个阴冷的雨天,多日来连续行军,使他感到疲惫。

这时塞外还寒冷,士兵们衣服都被淋湿,冻得瑟瑟发抖。久经战阵的朱棣深知体恤士卒的重要,见此情景,开始对这次北征有些动摇了。晚上朦胧入睡时,他好像见到一位画中的天神,那神向朱棣说道:“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朱棣猛地惊醒过来,外面正敲三鼓。第二天,他把随征的阁臣杨荣、金幼孜召入行幄,说起梦中之事:“岂天属意此寇部属乎?”他也似乎感到这是出于天意。

“陛下好生恶杀,上格于天。”杨荣等人趁机向他劝说,“此举固在除暴安民。

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朱棣似乎明白了杨荣等人这番委婉的劝谏。

“卿言合朕意。岂以一人有罪,罚及无辜?”他当即下令杨荣等人草敕,诏谕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鲁台一人,余皆无问。又命军士们收拾荒野中的遗骸,葬为丛冢,亲自撰写了祭文。

朱棣的天神之梦到底是真是假,人们无法详考。但有一点可以看出,即在某一特定时期,朱棣曾多次做过类似的梦,这些梦对下一步如何行动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个梦实际上是个台阶,就算遇不上敌人,朱棣也有了撤军的充分理由。

大军从开平出发,继续前进。一路上,朱棣与诸将讨论起用兵之道。“谓武有七德,禁暴诛乱为首。”他又一次告诫诸将,“自今凡有归降者,宜悉意抚安,无令失所。非持兵器以向我师者,悉纵勿杀。”北征已经很难持续下去。明军到达应昌时,辎重粮车都被远远地丢在后面。朱棣借题发挥,说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打败袁绍,就是因为曹操先烧了袁绍的辎重粮草。不严加保护辎重,是用兵的“危道”。于是,又命将士回兵相迎。而此时作为先锋的陈懋、金忠所部却尚未知晓阿鲁台的踪迹。

朱棣在应昌宴请随征的文武群臣。内侍们唱起太祖高皇帝御制词五章,朱棣犹然一阵感慨:“此先帝垂谕创业守成之难,而示戒荒淫酣酗之失也。朕嗣先帝鸿业,兢兢焉惟恐失坠。虽今军旅之中,君臣杯酒之欢,不敢忘也。”这些话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朱棣的真实心态,自己才是太祖所创天下真正有能力的继承人,而且对先帝所创鸿业还要发扬光大。他现在戎马倥偬,远征在外,正是为了要光大先帝的鸿业。以后两天的行途中,朱棣也效仿朱元璋作词五章,讲的全是奉天法祖、勤政恤民的道理。到达威远川再宴群臣时,他命内侍唱起他这五章新作。这一次,朱棣喝得稍有醉意了。

经过艰难的征途,明军进抵答兰纳木儿河。但这里只有广阔无垠的茫茫荒野,看不到阿鲁台骑兵一丝踪影,以至于没有留下一点车辙、马蹄的迹象。看样子阿鲁台已经离开了很长时间。

英国公张辅及成山侯王通分兵在河侧山谷进行了仔细的搜查,在方圆三百余里的山谷荒野上,没有发现阿鲁台的一人一骑。先锋陈懋与金忠进抵白邙山,依旧一无所获,粮尽而还。张辅等人表示愿意率骑深入北域:“假臣等一月粮,率骑深入,罪人必得。”朱棣没有立即同意,这次他要慎重考虑:“今出塞已久,人马俱劳。虏地早寒,一旦有风雪之变,归途尚远,不可不虑。卿等且休矣,朕更思之。”说虏地早寒是正确的,但这是在六月,正值盛夏,天气转寒还早。去年北征,这时尚未出师。所以这算不上班师的原因。朱棣意识到,就算再深入,也很难有什么收获。这才是班师的真正原因。

明军前进到翠云屯时,朱棣召见了张辅等人,决定停止这次北征:“古王者制夷狄之患,驱之而已,不穷追也。且今孽虏所存无几,茫茫广漠之地,譬如一粟于沧海,可必得耶?吾宁失有罪,诚不欲重劳将士,朕志定矣,其旋师。”回师的决定得到群臣的赞成。

永乐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明军由翠云屯分两路南归。朱棣率骑兵东行,武安侯郑亨领步卒西行,定期会于开平,然后全军返回京师。但是这一次朱棣却没能如愿以偿。

七月的也可的里速大草原上,浩浩荡荡的明军骑队缓缓前行。鲜明的仪仗,掩饰不住将士们的疲劳。朱棣也已经不能骑马,他坐在卫士簇拥的龙辇中,病情日益加重。

回师到达翠微冈,朱棣在御帐中休息时,支撑着病体,凭几而坐,向内侍海寿询问抵达京师的时日。

“八月中可到。”海寿如实回答。朱棣点点头,没有说话。对于熟悉行军计

程的朱棣来说,并不是不知道返京时日,而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坚持到抵达京师。

略为沉默后,朱棣对杨荣和金幼孜说道:“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看来,朱棣这时已感到身体不适,话里隐约带有托付后事的意味。而他这毕生的努力,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呢?几天前,回师到清水源时,他见道旁的岩石高数十丈,曾命杨荣、金幼孜在石崖上刻石记事。他希望万世之后的人们,都能知道有这样一个皇帝,曾经多次亲征过此。两天前,他还曾下令严禁骑士行军践踏庄稼。他要保护那些安居耕种的农户,但这些民户却在大军到达之前不知逃往何处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棣在他最后的日子里究竟想了些什么,没有记载。

但他很可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了后悔。如果自己不那样固执。如果当初听从夏原吉的劝谏,不来北征,是肯定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反对他出征的夏原吉当时还在狱中。朱棣环顾四周,终于叹息道:“夏原吉爱我。”阴沉的天空,孤雁南飞。归途中的朱棣病已甚笃,夜不能寐,兀自凝神,只见月隐星沉,天地一片昏暗。夜晚沉重的笳声分外悲凉,如游丝一般回荡在旷野中,又像秋雨卷着残叶的秋风,萦绕在朱棣的耳际心头……大军到达榆木川,朱棣的病情更加严重。此时的塞北已为深秋,随着瑟瑟秋风,片片树叶萧萧落地。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秋山老树一片朦胧,北国大地上安静得连空气也似乎凝固了。朱棣在这处很多人不知道的荒野上度过了一生的最后时刻。他召见英国公张辅,留下了极其简短的遗诏:

传位皇太子,丧服礼仪,一遵太祖遗制。

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冷月寒光中安静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使这次未捷的出师更增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把朱棣当成一个残忍的暴君,人们传说:“皇帝与鞑靼相遇交兵,阿鲁台战死。”“忠勇王自请招安鞑靼,扈驾而行,不知去向。皇帝行在所雨冰如瓦,军人或折臂或碎头而死,马亦多折项而死,皇帝以此劳心而崩。”

朱棣的突然病故,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政局稳定。汉王朱高煦一直存有夺嫡之心。

而这时六师在外,朝中情况不清楚,皇帝病故的消息传出后,必定引起混乱。从征的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金幼孜和太监马云等人决定搜集军中锡器,制成锡棺,将朱棣的遗体秘密装殓起来,放在翠华宝盖龙舆中,每日照旧进膳行礼,严

格军令,不使人知。暗中派杨荣和少监海寿先行驰奔京师,秘报太子朱高炽,预防不测。

八月初二,杨荣、海寿赶回京师,急闯入宫,送上朱棣的遗诏。太子朱高炽连忙命太孙朱瞻基赴开平迎丧。他也因这一突变而感到惊慌失措,直到第二天才想到去找系狱的夏原吉,向这位一直蒙冤的老臣哭诉了噩耗。夏原吉闻讯后也哭倒在地,出狱后立刻与礼部大臣们共同安排了丧礼。

八月初七,朱瞻基赶到军中,明军已回师到达雕鹗谷,皇帝病故的消息这时才得以公布,军中开始发丧。灵柩经过八达岭居庸关时,文武百官和军民都赶去哭迎。

居庸关外,残阳如血,铺天盖地的明军将士灰沙满身,围着洁白的龙舆匍伏在地。悲恸的哭声,在莽莽山谷间回荡。挂着白色大帐的龙舆里面,躺着在马背上征战一生的朱棣。这是朱棣最后一次经过素称北门锁钥的雄关。他曾经多次踌躇满志地率师出关征战,又曾经过这里凯旋。这时在身着素服的军士仪仗护卫下,龙舆的锡棺中却是他的遗体。队伍默默地在北国崇山峻岭中前行,悲哀的气氛中体现着无限的壮烈。

十日,朱棣的遗体被停放在皇宫中的仁智殿内。

全国都已经开始哀悼仪式。依照当时的礼仪规定,哀悼将进行二十七日,这时严禁一切音乐、嫁娶、祭祀活动百日,各寺观响起钟声,他们要遵照规定各鸣三万杵。宫中皇室们将要斩衰三年。

九月十日,朱棣被尊谥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一百多年以后的嘉靖十七年(1538 年)九月,明世宗闹“大礼仪”,要尊本生父母,朱棣被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他终于被子孙们放到了与他父亲太祖朱元璋同等的地位上。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十二月十九日,朱棣被埋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的长陵中。

长陵是明十三陵中最为高大宠伟的陵墓。早在永乐五年(1407 年),礼部尚书根据朱棣的要求,找来风水先生廖均卿等人,经过仔细察看,选择昌平县东的黄土山为陵地。朱棣对选择陵地一事非常重视,亲自前往察看,感到这里气势不凡,手是决定作为朱明皇室的新陵地,改黄土山为天寿山。

大规模修建长陵的工程是永乐七年(1409 年)五月开始的。工程主要包括地宫和陵园两部分。有关长陵地宫的情况,人们至今仍无从知晓,只有等日后考古挖掘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但人们今天可以看到定陵地宫的情况,所有身临其境者没有不为其工程浩大而感叹。葬在定陵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朱棣的后世子孙,他的陵寝决不会比朱棣的规模大,由此可以想象营造长陵所耗费的巨量钱财。

长陵的地宫修建四年后,徐皇后被埋葬于此,地面上的陵园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 年)才基本完工。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长陵陵园虽是经过后来多次重修而成,但也大体保持了最初的格局。陵园由陵门、恩门、畋恩殿、明楼和宝城组成,位列于南北纵轴线上。这组建筑群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之一,仅此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工程的浩大宏伟。

在长陵中为朱棣殉葬的宫人有三十余人。就算最受宠爱的韩氏和在吕鱼惨案中幸免于难的崔氏亦在其列。殉死那天,要赏赐她们一顿酒宴,随后领入大堂。

此时大堂上已放置了许多小木床。只听得哭声震天,宫人们一个个被强迫站在木床上,将头伸进吊好的绳套中。站在一旁的宦官将床一撤,宫人们便升天了。韩氏死时,呼喊着自己的乳母说:“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声未绝,床已撤去。尽管殉葬者家属被称为朝天女户,受到抚恤,殉葬者也会得到好听的谥号,但这又怎能补偿她们被虐杀的生命!埋葬程序是极其繁杂的。在斋戒、祭告以后,入葬的当天宫中举行了启奠、祖奠等仪式。登极未久的新皇帝朱高炽站在朱棣的棺椁前,西向而立。皇太子朱瞻基和亲王们依次侍立。内侍奏请灵驾进发后,将棺椁抬出宫门。走在前面的仍然是朱棣生前旧御仪仗,后面是神亭、神帛舆、谥册宝舆、铭旌等。朱高炽送到午门后没有出宫,由太子朱瞻基和亲王们将灵柩送往长陵。在长陵又进行了安神礼、迁奠礼、赠礼,将棺椁放入地宫,册宝、明器等也都陈列到地宫中。

地宫的石门重重地关闭了。这标志着一代历史的终结。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七月十八日,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在北征回师的途中,明成祖忽然病死于榆木川。在明成祖在位的22 年零 1 个月中,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的疑惑和思索。

明成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的确作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

首先,他管理中国的边疆成效显著,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明成祖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管理加速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他通过设立奴儿干都司,把黑龙江中下游大片土地正式纳入到了中国的版图之中。同时,又在奴儿干都司境内修通了 4 条道路,沿途设置驿站,有利于商旅往来。这四条通道南接辽东,直达北京,沟通了关内外的联系,可以说是在东北最早修建的国家级公路。通过疏通交通道路,内地的生产和生活物资不停地运往东北,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土特产也能够运到内地,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生活,从而使东北和内地的经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有力地带动了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明成祖积极经营西北,设置了哈密卫,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羁縻统治,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大西北地区的统治。在整个明朝统治时间里,西北地区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出现过大的动荡,这与明成祖当年的领导是分不开的。

在西南地区,明成祖成功地进行了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土司的管理,设立贵州布政使司,行政机构与内地相同,这对帮助贵州脱离落后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成祖封赠乌斯藏诸法王,修建西藏地区通往内地的通道,增强了西藏地区和内地的联系。此外,明成祖还积极经营南海诸岛,对“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进行了勘察和命名,对那里进一步开发和管理,其业绩将永载史册,统传千古。

其次,是放宽了海禁,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在对外开放这一点上,明成祖比他的父皇朱元璋开明和有魄力。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文化水平低,思想相对保守和狭隘,称帝之后更是实行海禁政策,除了允许像朝鲜、占城等周边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来中国“朝贡”外,禁止与其他海外国家发生联系,更谈不上进行外交往来和国际贸易。而明成祖则显得胸怀广博。他虽然没有明令废业海禁,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大大地放宽政策了。他遣使四处传播大明王朝的威德,与亚非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友好往来,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另外,明成祖恢复了被朱元璋废除的市舶司,一时恢复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并用政治手段暂时处理了倭寇危害中国沿海地区的问题。他还使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与中国重归于好,外国来华的使臣络绎不绝。正是在永乐年间,有 4 个国家和

地区的国王 7 次来华访问,其中有 3 个国王死在中国,葬在中国,成为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这种交往促进了亚非国家间人民的了解、友谊和互信,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并对中国赢取空前良好的国际声誉作出了贡献。

第三,明成祖作出了构建和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这一决定直接改变了中国以后近 600 年的政治中心面貌。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几千年来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推进,在北京建都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明成祖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毅然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从而确定了北京今天的格局。自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各个时期中国政府首都的这一地位就再没有改变过,这充分证明了明成祖这个决定的正确性和远见性。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以后的岁月中对中华民族起到了一种凝聚力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壮大和发展。

第四,明成祖下令疏通了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联系和发展。大运河开凿于隋代,当时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差不多绕了一个半圆形的大弯,对北方经济的发展没有产生过大作用。到了元代,元朝政府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开凿,南北大体上裁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但是当时的京杭大运河并没有全线通航,所以整个元代,南北物资的运输主要还是以海运为主,漕运很少。到了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由于黄河决口,洪水南泄,造成大运河淤塞,几乎全部停航;明成祖命宋礼疏通会通河,同时顺带一并治理黄河。后来陈瑄又开凿了清江浦,京杭大运河这才真正全线贯通。此后,大运河就成为内地一条忙碌的水道,南方的粮饷通过大运河落绎不绝地输往北京,之后,危险的海运就慢慢退出了运输市场。随着运河的全线通航,在运河两岸逐渐兴起了一些像淮安、济宁、临清这样的新兴工商业城市,在全国的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这条大运河,成为联系南北经济文化的枢纽。

第五,明成祖在保存中国文化方面也做出了惊人的贡献,那便是编纂了《永乐大典》。在学术文化方面,明成祖改变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的做法,而采用了政府集中统一管理的政策。东厂是直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由皇帝委派的宦官领导,成员也来自于内廷中的宦官。这些宦官专门刺探和猎杀天下臣民。用特务来刺探事情虽然早已有了,可是用宦官设立专门特务机构却自明成祖开始。东厂一旦设立,终明朝一代未被消除,成为明朝政治体制上的一个恶性肿瘤。明成祖果断刚

毅,乾纲独断,自操威柄,对宦官尚能驾驭,所以明成祖时期,东厂对社会的危害还不是很严重。然而,明成祖之后的皇帝们大多昏庸无能,于是宦官专权的祸害日益严重起来。自正统年间王振用事,宦官的气焰逐渐嚣张起来,最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后来,成化年间又有大太监汪直,正德年间有刘瑾,天启年间有被呼为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弄得国无宁日,江山破碎。所有这些,都与明成祖开始重用宦官、设立东厂有直接的关联。

二是明成祖丢掉大宁,给北部边防造成了一个缺口,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担忧。当年宁王驻守大宁,明成祖挟持宁王南归后,收编了原属宁王管辖的朵颜三卫。这些剽悍的蒙古骑兵为明成祖夺得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成祖即位后,为了报答朵颜三卫,便将大宁一带交给他们防守。大宁地处北部边防线的中段,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使明朝的东西边境相互联系,一方有警,另一方随时可以援助。明成祖放弃大宁后,东西部的这种联系就被隔断,给后世在北边的防守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明朝后期,当女真(即满族)在辽东兴起后,经常由此缺口内犯,并终于取明朝而代之。放弃大宁虽不是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但至少要负一定的责任。后世的有识之士经常说放弃大宁是一大失误,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三是明成祖虽然放宽了海禁,但并没有废除海禁,使得后世皇帝在禁止与弛禁之间摇摆不定,既阻止了民间正常的对外贸易发展,引致走私贸易盛行;又容易滋生腐败,引发倭患。

从历史上看,实行海禁的创始人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机会毅然废除海禁政策的是明成祖,但可惜的是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局限性的表现。海禁政策是朱元璋定下的国策,是“祖制”,后世皇帝是不能变更的。当年明成祖靖难起兵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责备建文帝更改祖制,所以他夺取帝位后就得提倡敬天法祖,明明知道这种“祖制”不合时宜,但也不便于公开宣布废除,反而还得言不由衷地说上几句遵照祖制实行海禁的话。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所谓“祖制”对后世皇帝和想有作为的政治家来说的确是个巨大的阻碍,就连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想要改革,也得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进行。因此,虽然明成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放宽了海禁这一“祖制”,也进行了郑和下西洋那样的空前壮举,但明成祖毕竟没有废除海禁政策,后世的皇帝们没有明成祖那样的雄才伟略和气魄,还得把海禁当成祖制来遵守,因而严重限制了中外交流的健

康发展。

四是明成祖以一个藩王身份起兵夺位,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致使一些有野心的藩王总想着效仿明成祖,造成了明代中后期国内政治局面的动乱。

谷王曾经开金川门迎降,明成祖待他也很好,但是不久,他就打着为建文帝“申大义”的旗号,阴谋举兵叛乱,事发后被废为庶人。明成祖的次子朱高煦一直阴谋夺嫡,想代替太子朱高炽当皇帝。明成祖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也死了,于是仁宗的儿子、明成祖的孙子,宣宗朱瞻基即位当皇帝。朱高煦乘宣宗刚即位,地位不稳,就举兵发动叛变,想重走明成祖的老路,企图从他侄子手中夺取皇位,重演明成祖的故事。结果朱高煦小看了他这位侄子,很快就被宣宗打败,他本人也被俘。此前,朱高煦一直在陷害朱高炽父子,明宣宗为了替自己父亲报仇,为自己出气,命人将朱高煦放到一个铜缸里,然后反扣在地上,在铜缸四周堆上柴火焚烧,将朱高煦活活烧成了木炭,以示对谋反者的警告。景泰年间,广通王谋反,建号“天武”,并煽动湖广一带的少数民族起义。虽然很快被俘,但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却维持了数年。正德年间,安化王真播在宁夏叛变,被俘后处死。但最最危险的一次要数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了。当时明武宗不理朝政,整天和一帮内侍宦官在豹房玩乐,于是朱宸濠乘机起兵造反。当时朝中大臣有不少人都持观望态度。幸亏王守仁反应灵敏,很快攻取宁王的老巢南昌,断了宁王的退路,才最终将宁王朱宸濠俘获。像这类的藩王叛乱行动,在明朝还有很多,这些人都想效仿明成祖,只可惜他们没有明成祖的智慧才能,所以都失败了。但明成祖这个坏榜样对这些藩王的影响,显然是不可小觑的。

五是明成祖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过甚。明成祖在他的统治地位刚刚安稳的时候,就开始派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远洋舰队出使西洋,后来又派 80 万大军征伐安南,结果明朝大军陷入安南游击战争的泥潭之中。此后,由于丘福北征蒙古的10 万大车全军覆没,明成祖又必须兴师动众,前后 5 次亲征漠北,招致军费开支浩大。与此同时,国内许多大型工程也相继开工。疏通大运河,营造和迁都北京,修建大报恩寺和武当山宫观,营建长陵,这些浩大的工程动辄需要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在明成祖在位的 22 年时间里,同时进行这么多大事,老百姓的负担之重由此可见。正因为如此,各地农民起义才此起彼伏,比如山东就爆发了著名

的唐赛儿起义。幸亏当时明成祖用人得当,国库充实,调度有方,才没有酿成太大的叛乱。

虽说明成祖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错误,但与他的巨大贡献相比,这些不是和错误还是居于次要地位的。从总体上看,明成祖朱棣仍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封建帝王。在明成祖当政的 22 年期间,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在继续不停向前发展,以此为基础,明朝的国力也渐渐达到了鼎盛。国家的统一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也得到了维护。正是因为明成祖的努力,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当我们全面衡量明成祖一生的功过是非的时候,不难得出结论,明成祖就算不能说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至少也县一位杰出的帝王。

明成祖称帝后,持续了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的硝烟还没有散尽,就于九月“以即位诏谕安南、暹罗、爪哇、琉球,西洋、苏门答刺、占城诸国。上(明成祖)谕礼部臣曰:“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听。你其谕之,使明知朕意。’”这里明确表明了明成祖对诸国的态度,不仅“广示无外”,而且来者不拒,不再像他的父皇那样对外国贡使多方限制了。这也是明成祖对他开明友好的睦邻政策的表白。

其实,当时和中国关系最密切的还是朝鲜。这次广泛出使,朝鲜不在其内,那是因为在此以前已遣人前往。明成祖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八月一日就“遣使以即位诏谕朝鲜”。当时辽东尚未归附,明成祖可能担心朝鲜仍忠于建文帝,所以最先遣使去朝,借以孤立在辽东的建文势力。

永乐元年(1403),国内的局势渐渐安定下来,这时出使的人数更多、规模也更大了。今仅就《明实录》所载,将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遣使情况简列于下:二月甲寅(七日),遣使以金印、诰命赐朝鲜国王李芳远。遣使赍诏谕暹罗国王昭禄群膺哆罗谛刺,并赐之驼纽镀金银印。遣主通政赵居任等使朝鲜。

四月辛酉(十五日),遣行人杨渤等赍敕往谕安南陪臣耆老等。

六月丁已(十一日),分遣给事中杨春等十二人为正副使,颁诏安南、暹罗诸国,仍赐其五彩币。

八月癸丑(八日),遣官往赐朝鲜、安南、占城、暹罗、琉球、真腊、爪哇、西洋、苏门答刺诸番国王绒线、织金、文绮、纱罗有差。行人吕让、丘智使安南;按察副使闻良辅、行人宁善使爪哇、西洋、苏门答刺;给事中王哲、行人成务使

暹罗;行人杨宾兴、王枢使占城、真腊;行人边信、刘元使琉球;翰林待诏王延龄、行人崔彬使朝鲜。

九月庚寅(十五日),遣中官马彬等使爪哇,复命(马)彬等赍诏谕西洋、苏门答刺诸番国王,并赐之文绮、纱罗。

九月己亥(二十四日),遣内官李兴等赍敕劳暹罗国王昭禄群膺哆罗谛刺,并赐王文绮被四十匹,及铜钱、麝香诸物,与共贡使偕行。

十月丁巳(十三日),遣内官尹庆等赍诏往谕满刺加、柯枝诸国。赐其国王罗销金帐幔及伞,并金织文绮、彩绢有差。

闰十一月古卯(二十四日),遣礼部郎中夏止善等赍诏往安南,封胡奎为安南国王。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明成祖频频遣使四出,而且范围很广。像柯枝和“西洋”,都在印度半岛的南端。“西洋”又称“西洋琐里”,号称西洋大国。

从整个永乐年间遣使的情况来看,除了最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以外,出使西域一带最著名的是陈诚和李达。出使西南诸国的主要是侯显,他数次出使尼八刺(今尼泊尔)、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和沼纳朴儿(今印度中部)。出使蒙古诸部的主要是宦官海童。等到郑和大规模出使时,足迹已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他们对促进中外友好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成祖还下令放松海禁。所谓“海禁”,也就是近人所说的闭关,其主要特征是禁止私人之间的海外贸易,既不许中国海商私自出海,也不许外国商船来中国贸易,一切中外物品交换活动都必须通过“朝贡”和赏赍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朝贡贸易”。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创造。

以前,人们都把它简单地说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有着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担心“海疆不靖”。张士诚和方国珍都曾是朱元璋的劲敌,他们活动在江浙沿海一带,方国珍还有一支颇有战斗力的水师。

他们失败后,其部下大都逃亡到东南海上,继续与明王朝为敌。朱元璋害怕这些海上敌对势力和国内相勾结,以共同反对自己,所以他便断然地实行海禁政策。从本质上来说,海禁也是朱元璋极端的专制主义思想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体现。

海禁,不但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而且连沿海人民下海捕鱼的活动也被禁止,甚至禁止国内人民使用“番货”,亦即外国物品。明廷还通过所谓“垛集”、“按籍抽兵”,征沿海船户为军。明廷还在沿海广筑城堡,严行稽查。即使外国来朝贡,明太祖也对来贡的时间、路线、人数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不许随意来贡。后来,朱元璋还干脆把负责接待外国贡使的市舶司也废除了。这样一来,中外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明成祖即位后,并没有大幅度地废除海禁,其原因是他指责建文帝“变乱祖制”,自己打的旗号是恢复祖制,所以对朱元璋制订的海禁政策他不敢轻易取消。

朱元璋在位期间,有关海禁的诏令每过一两年就要重申一次,还不时派军政大员到沿海巡视。明成祖则只在即位之初宣布过“遵洪武事例禁治”,以后则再也没有宣布过这类的诏令。恰恰相反,有关优待来使的诏谕却不断颁降。

明成祖放松海禁的一个直接措施就是重新设立市舶司。永乐元年(1403)八月,明成祖下令,“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隶布政司,每司置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二员,从六品;吏目一员,从九品。”永乐三年(1405)九月,“以诸番贡使益多”,明成祖遂命于三市舶司各设驿馆,以供贡使及其随行人员住宿。福建馆叫“来远”,浙江馆叫“安远”,广东馆叫“怀远”。由这三个驿馆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明成祖对诸国来华人员采取了欢迎和友好的态度。

明成祖对外国来华人员一概表示欢迎,并为外来人员提供很多方便条件,享受很高的礼遇。

从海路来华的贡使先至市舶司,由市舶司官员负责接待,安排住宿、饮食,然后由市舶司派人陪同贡使入京,沿途地方官员负责运送贡物。

中亚诸国由陆路来华,他们一般先到哈密卫,由哈密卫派人护送至京,其贡品也由地方官安排老百姓代为运送。来华贡使献上贡品,得到明成祖宽宏大度的赏赐,其价值都远远超过贡品的价值。

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厚往薄来”的政策。另外,贡使都附带着一些私物,允许他们在市舶司和京师会同馆进行交易,这都是大有利可图的事。因此,许多国外私商便冒充贡使来华。明廷对海外诸国的情况知之不详,来者不拒。仅仅为这些真假贡使运送贡物就成为沿途百姓很大的负担。

永乐时,成祖欲远方万国无不臣服,故西域之使岁岁不绝。诸蕃食中国财帛,

且利市易,络绎道途。

可以看出,永乐年间贡使特别多,明廷对他们提供许多方便,持友好欢迎的态度。

明成祖对来华贡使都给以友好的接待,不管他们的国家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明成祖都要亲自接待,并给以丰厚的赏赐。除此之外,遇有重大喜庆节日,例如元旦、郊祭、万寿节(皇帝生日)、冬至时,明成祖都邀请各国贡使参加宴会和庆祝活动。有时,明成祖还单独设宴款待外国贡使,借以了解国外情况。

贡使们在中国做了些违法的事,明成祖表现出极大的宽容。

永乐元年(1403)九月,日本遣使来华,先到达宁波。礼部尚书李至刚奏道,外国贡使不得携带兵器,更不能私下出售,应将日本贡使的刀枪之类“籍封送京师”。

明成祖答复道:“外夷向慕中国,来修朝贡,危蹈海波,跋涉万里,道路既远,货费亦多,其各有赍以助给路费,亦人情也,岂当一切拘之禁令!”李至刚又奏道:“刀槊之类,在民间不许私有,则亦无所鬻,惟当籍封送官。”明成祖又回答道,刀枪没地方卖,官府就出钱买下来,“勿拘法禁,以失朝廷宽大之意,且阻远人归慕之心,此要务也。”日本贡使违禁私带刀枪,明廷不仅没于“籍封”,反而由官府出钱买下。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明成祖反复重申,“岂当一切拘之禁令”,“勿拘法禁”,这显然是指海禁而言。以前,官员们都是以严遵禁令为尽职,这时明成祖不让臣下“拘之禁令”,这自然是对外来人员的优待。

外国贡使在中国出售私带货物,明成祖也给以免税优待。

明成祖还制订了对外国贡使的赏赐条例。贡使们代表他们的国王向中国朝贡,明成祖颁赏时也首先赏赐他们的国王和王妃。为使这种赏赐与“天朝上国”

的身份相符,这种赏赐自然都是十分优厚的。除国王和王妃外,对贡使成员都按级行赏。

逢重大节日或庆典,外国贡使都可以和明廷大臣一起受到赏赐。这类不时赏赐“事例不一,或出一时特恩,不可胜计”。明成祖对外国贡使的诸多优待,是他睦邻友好政策的一种体现。

明成祖即位之初,有一个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在中亚悄然崛起,这个国家曾一度给明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胁。

十四世纪初,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哈台分裂为东、西二部。东察哈台辖制着中国今新疆一带,西察哈台占据阿姆河和锡尔河一带,两部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一三七零年(洪武三年),帖木儿夺得西察哈台的统治权,成为西察哈台的君主。

他自称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力图重新恢复蒙元大帝国的统治。

他积极向外扩张,不久即占领了旧察哈台全境。接着,他又征服了波斯、花刺子模等地。后来,他又攻入伊拉克、俄罗斯等地,并打败了钦察汗国,攻入印度,对德里大加焚掠。

他还攻入土耳其,俘获了土耳其的苏丹。帖木儿以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州首府)为首都,建立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

洪武前期,帖木儿向明廷“纳贡称臣”。后来随着势力的日盛壮大帖木儿变得肆无忌惮。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遣傅安出使撒马尔罕,竟被帖木儿扣留。帖木儿派人领着傅安到处周游,惜以夸耀他统治疆域的广大。也就在明成祖即位的建文四年(1402),帖木儿征服了土耳其,感到已无后顾之忧,遂决意对中国用兵。

明成祖即位后,曾造使往谕,并责备帖木儿数年不来朝贡之过。帖木儿声称,他要“亲来见大汗(明朝皇帝),使之称臣纳贡于帖木儿”。永乐二年(1404)冬季,帖木儿经过一番准备之后,统领数十万大军东来攻明。明成祖闻讯后,马上敕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备好精锐之伍,以歼来犯之敌。

撒马尔罕距中国内地路途可谓十分遥远,沿途到处是高山和沙漠,水草缺乏,供给特别困难。帖木儿军中战马死的很多,帖木儿本人也因染病死于途中。因此,这次对中国的远征成了泡影。明成祖对此事却一直耿耿于怀,永乐五年(1407),他再一次敕谕宋晟:“朝廷遣使为虏(指帖木儿)拘留未归,未知其意如何,”并要他遣人“往察彼处动静以闻”。实际上,帖木儿死了以后,这场战争的威胁也就解除了。

帖木儿死后,他死后便由其孙哈里继承了大汗位。哈里不想和明朝构兵,于永乐五年(1407)六月遣使虎歹达送傅安等回中国,顺便贡献方物,借以恢复和明王朝的和平邦交关系。明成祖对来使盛情款待,赏赉甚厚,并“遣指挥自阿儿忻台等往祭故王(帖木儿),而赐新王及部落银币”。

傅安等人在异邦被扣十三年,“艰苦备尝,志节益励”,不畏威逼利诱,始终

拒绝投降,维护了大明帝国的尊严。使团原有一千五百人,只剩十七人生还国内,仅此一点也可看出,这次出使是何等的艰险。其情景与汉武帝时的张骞通西域很相类,但傅安却很少为人所知。

明成祖对傅安很赞赏,认为他不辱使命,对他厚加赏赐,并要他偕同来使再次出使撒马尔罕诸国。永乐十三年(1415),哈里遣使随中国著名的使节陈诚等入贡,辞归时,明成祖又命陈诚和中官鲁安偕同前往,赐其头目白银、彩币等物。

“其国复遣使随(陈)诚等入贡。(永乐)十八年复命(陈)诚及中官郭敬赍敕及彩币报之。”真可谓使节“不绝于道”。

值得一提的是,当明王朝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恢复以后,明成祖对当地诸部不是挑拨离间,分而治之,而是促使他们相互团结,帮助他们排解纠纷。其间帖木儿生前曾命其第四子沙哈鲁领有哈烈(今阿富汗西北部)。帖木儿死后,其孙哈里继承汗位,与他的叔叔沙哈鲁不谐,相互争战不休。

明成祖赐给沙哈鲁“彩币表里”。接着,白阿儿忻台又前往撒马尔罕,“敕谕哈里罢兵,亦赐彩币。”当时,双方因长年交战已弄得有困马乏,国库空虚,经明成祖劝谕,遂停止战争。这显示了明王朝对帖木儿帝国的友好态度。在这之后,哈烈和其它诸部不断遣使来贡。终明之世,明王朝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一直维系着和平友好的关系。

明成祖遣使四出,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其中,除了随郑和下西洋的几个人留有著述以外,就只有陈诚留有著述了。

在出使西域的使臣中,以陈诚的次数最多,行迹也最广。正像东南海路最出名的使节是郑和那样,在西北陆路最出名的使节就是陈诚了。

陈诚是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举进士,授行人,主负外交事宜。

洪武二十九年(1396)他即奉命出使“西域”,但未出今新疆境。第二年他又和吕让一起出使过安南。永乐年间,明成祖命陈诚三次出使中亚一带,功绩卓著。

永乐十一年(1413)十月,明成祖首次命他出使“西域”。陈诚于第二年春天出发,次年十一月回国,在西域诸国近两年时间。这次出使的正使是宦官李达,陈诚为副使。陈诚一行访问了撒马尔罕、哈烈、达失干(今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等地。

每到一地,他们都首先交上玺书(相目当于现在的国书),接着献给当地国

王文绮、纱罗、布帛等物。陈诚一行回国时,撒马尔罕遣使随同来中国朝贡。永乐十四年(1416),撒马尔罕的使臣回国,明成祖命陈诚随行,也就是永乐年间陈诚的第二次出使。这次陈诚由副使升为正使,其副手是宦官鲁安。

陈诚一行到哈烈后,受到国王沙哈鲁和他儿子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陈诚除交上空书外,还交给沙哈鲁一幅绘画,上面画着一匹白马。沙哈鲁一眼就看出,画上的这匹马正是他献给明成祖的。沙哈鲁深受感动,遂遣使护送陈诚一行回国。

从此以后,哈烈和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赠画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对加深双方的信任和友好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明成祖在位期间中外友好关系发展迅速,除了其它因素以外,和明成祖的外交艺术也是有关的。因为陈诚的外交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陈诚被提升为广东布政使参议。

永乐十八年(1420),陈诚第三次奉明成祖之命出使西域,进一步促进了中亚各国同中国的和平友好关系。这次出使回国后,陈诚升为都转运使。

明成祖即位之初,倭寇在沿海地区还不时骚扰,中日间没有任何官方往来。

元世祖忽必烈曾对日本大举发兵征讨,因遭暴风而全军覆没。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遣使赴日通好,日本国王遂遣使来华,奉表称臣,两国间的邦交关系遂得以恢复。朱元璋还以“祖训”的形式,将日本列为十五个不征国之一。

日本海盗自元代起就不断到中国沿海抢劫,明初亦然。中日邦交恢复后,日本不断将这些海盗送回中国,听中国惩治。中国称这些日本海盗为倭寇。有时,日本还将被倭寇掳掠的中国人送回。

但这种友好的关系并没维持多长时间。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朱元璋了解到,胡惟庸曾“欲藉日本为助”,因此,“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明太祖朱元璋曾一度想发兵讨伐日本,但鉴于元朝征日本失败的教训,才未对日本用兵。

明成祖即位时,中日间断绝邦交已二十余年。其间,倭寇不断在中国沿海骚扰和抢劫。明成祖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明成祖于建文四年(1402)九月七日便遣使以即位诏谕日本。永乐元年(1403)九月,明成祖遣左通政赵居任、行人杨洪偕同僧人道成一起出使日本。还没有出发,日本贡使已到宁波。明成祖听说很高兴,知道上年的出使已收到成效。

但是,在日本贡使附带的私物中有刀枪之类的兵器,违犯了中国的禁令。礼

部尚书李至刚奏请“籍封送京师”,明成祖为怀柔远人,改善与日关系,未予治罪,反而命官府出钱将这些刀枪买下。

日本贡使这次来华,中断了二十余年的中日邦交得到了恢复。从此以后,两国使节往来不断,关系日趋融洽。

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册立长子高炽为皇太子,日本特遣使臣来贺。明成祖借此机会谕其国王,要日本逮捕那些经常在海上作乱的海寇。日方很重视此事,认为倭寇的行为妨害了两国关系的发展,遂“发兵尽歼其众,系其魁二十人,以(永乐)三年十一月献于朝,且修贡”。明成祖对日本这样做十分赞赏,特遣鸿胪寺少卿潘赐和中官王进一起出使日本,对日本国王大加赏赐。

永乐四年(1406)正月,明成祖又命侍郎俞士吉出使日本,对其国王“赐赉优渥,封其国之山为‘寿安镇国之山’,御制碑文,立其上”。

在明成祖在位二十余年间,只有日本、满刺加等少数几个国家享受到封山的待遇。日本国王对此十分感激,当年六月就遣使来谢,以后则频频来贡,并献上所捕获的倭寇。日本使臣请求得到徐皇后所编的《劝善》、《内训》二书,明成祖遂命各赐一百本。

永乐六年(1408)十二月,因日本国王源道义死,其子遣使来明廷告讣。明成祖“命中官周全往祭,赐谥‘恭献’,赙绢布各五百匹。复遣使赍诏封(源义)持嗣日本国王,赐锦绮纱罗六十匹。”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日双方的关系已很密切。故王的谥号要由明成祖赐予,新王继位要由明成祖册封。这与其它朝贡国已完全一致。

随着中日官方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扩大。中国输入日本的主要是绸缎、布帛、瓷器等,日本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漆器、硫磺、折扇、刀等物品。尤其是日本的漆器和折扇,工艺精细,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日本折扇又称聚头扇、蝙蝠底或撤扇,因从日本传来,故中国人又称之为“倭扇”。

当时,中国也开始仿制,折扇遂在中国流行开来。

这表明,正是永乐年间双方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后,日本的一些手工业品才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流行。

明成祖一方面加强中日间官方的友好往来,要日本国王对倭寇严加约束,另一方面则加强沿海防务,对来犯的倭寇严加剿捕。永乐年间,沿海各地对倭寇不

断有所斩获。其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就是望海埚之战。

自永乐八年(1410)始,刘江即以左都督镇守辽东,除防御蒙元残余势力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备倭。

刘江在巡视各海岛时,来到金州卫(今辽东半岛南端)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上,看到这里地势高广,可驻兵千余人。当地土人告诉他,洪武初年都督耿忠就曾在这里筑堡备倭。这里离金州约七十里,凡倭寇来掠,此处是必经之路。刘江在奏清明成祖后,便在这里用石头筑堡,置烽火台,严兵以待。

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一天,哨兵来报,谓东南方向夜里举火有光。刘江估计倭寇将至,遂增派马、步兵赴望海埚上防备。第二天,倭寇乘三十余艘海船赶来,停泊在马雄岛,登岸后朝望海埚奔来,共约二千余人,鱼贯而前。这支倭寇的头目相貌丑陋,挥兵率众,兵势颇锐。刘江泰然自若,略不为意,只秣马厉兵以待。刘江命都指挥徐刚伏兵山下,命百户江隆率小队壮士绕至敌后,断其归路。刘江与他们约定,见旗举而伏起,闻炮鸣而奋击,不用命者军法从事。

不久,倭寇来到望海埚下,进入埋伏圈中。刘江披发举旗鸣炮,伏兵四起,继以两翼并进,从早晨一直鏖战到天黑,倭寇大败,死者狼藉。倭寇余众逃到樱桃园空堡中,刘江率军将此堡团团围住。明军将士人人奋勇,请求入堡剿杀。刘江不许,反而在西边网开一面,让倭寇从那里外逃,然后分两翼夹击,尽歼倭寇,“斩首千余级,生擒百三十人。”偶有少数走脱的倭寇,到海边准备上船逃跑时,又被等候在那里的江隆俘获。因此,这次倭寇的大规模来犯竟没有一人漏网。

明成祖听到胜利消息后,十分高兴,遂封刘江为广宁伯,子孙世袭。有功将士都得到不同的封赏。刘江原来冒用他父亲的名字,这时才恢复真名刘荣。

望海埚之战后,倭寇元气大伤,多年不敢到辽东骚扰。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小股倭寇虽不时有闻,但始终不见大批倭寇来犯。

永乐年间,各国贡使“络绎于道”,除了一般的使节和王子、王妃以外,还有四个国家的国王七次来华,这是历代封建王朝所不曾见过的。他们都受到明成祖的热情款待,其中有三个国王在中国逝世,这在中国早期的外交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

满刺加即马来亚,今属马来西亚,洪武和建文时一直未通中国。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遗尹庆出使满刺加,当时其地尚未称国,也没有国王,臣属于

暹罗。尹庆赐其酋长拜里迷苏刺织金文绮等,宣示明成祖威德和招徕之意。拜里迷苏利大喜,永乐三年(1405)遣使来中国,贡方物。

明成祖很高兴,遂封拜里迷苏刺为满刺加国王,并赐予诰印、彩币、袭衣等物。其使者表示,其王愿每年来贡,请求明成祖“封其山为一国之镇”。明成祖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亲制碑文勒于山上。从此以后,两国的关系甚是密切。

永乐七年(1409),郑和“赍诏敕,赐头目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遂命满刺加国”。郑和还在满刺加建了一个像小城一样的官仓,一应钱粮都储存在这里,各分支船队都在这里取齐,等风顺时一起回国。满刺加王对明成祖十分感激,便决定亲自率领一个庞大的使团来中国朝贡。

满刺加这个使团有五百四十余人,这是很少见的,由此可见满刺加王对这次出使的重视。明成祖给他的礼遇也很高,没到京以前就“遣官往劳”,来京朝见的当天就亲自设宴款待,而且赏赐很多。三天后,明成祖又在会同馆设宴款待满刺加王及王妃。九月一日,明成祖又于午门设宴,盛情款待满刺加王及各国使臣。

十五日,拜里迷苏刺辞归,明成祖又于奉天门设宴饯行。之后,明成祖又赐予他金银、绢帛和一应用物。

第二年,拜里达苏刺派他的侄子来中国,向明成祖致谢。从此以后,贡使往来不断。

永乐十二年(1414),拜里迷苏刺死,其子叫母干撒于的儿沙,亲自来向明成祖告讣。明成祖遂命他袭满刺加王,并赐予金币。永乐十七年(1419),新王率妻子、陪臣等人亲自来中国谢恩。永乐二十二年(1424),新王又死去,其子西里麻哈刺嗣位,又一次率妻子、陪臣来中国谢恩。

从这以后,满刺加王不时亲自来中国。至于一般的贡使,或一年一次,或隔年一次,一直不断。直到明中期葡萄牙人占领满刺加以后,这种朝贡活动才停止。

仅在永乐年间,祖孙三代国王都亲自来中国访问,这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盛事。

明成祖在位期间,苏禄王也来中国造访。苏禄,指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苏禄王的来访当与郑和的出使有关。当时苏禄有三个王:东王、西王和峒王。永乐十五年(1417)八月,三王一起率领一个三百四十余人的庞大使团来访。明成祖对苏禄三王的礼遇和赏赐与满刺加王相同,即同样优厚。

八日,明成祖正式册封三王同为苏禄国王,并赐予诰命、印章、冠服等物,

对随从人员也都给予了不同的赏赐。

八月二十七日,三王辞归,明成祖又赐予金银、玉带、文绮、绢帛诸物甚丰。

九月十三日,东王于德州病死。明成祖闻讣后十分悲伤,马上遣官往祭,命地方官为其营建坟墓,葬以王礼,赐谥号为“恭定”。

明成祖命其长子回国袭封,留王妃及东三次子和十名随从守墓,待三年丧满后回国,并令德州地方官每人每月支给粮食一石,布钞若干,另在德州找三户回民供役使,全免其差役。

明成祖还命为东王立碑勒铭,并亲自撰写了阵文。苏禄东王墓和所立石碑至今尚在,地址在今德州市北门外,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王妃于永乐二十一年(1422)回国,共守墓六年。其次子和一些随从则长期在中国住了下来,一直都享受很多优待。现现在德州北门外的安、温二姓都是其后裔。

永乐十九年(1421),东王的叔叔来贡。献给明成祖一颗大珍珠,重七两多,得到明成祖的大量赏赐。永乐二十二年(1424)苏禄又来贡一次,以后一直到明朝灭亡,就再也没有看到苏禄的贡使。这表明,只有在明成祖大力发展中外友好关系的时候,苏禄才和中国有了友好的交往。这种交往已成为中国和菲律宾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后世人不断到苏禄王墓凭吊,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浡泥王和古麻赖朗王来访。中国浡泥即今加里曼丹岛,北宋时即已通中国,洪武时曾遣使往谕,浡泥亦遣使来贡。明成祖即位后,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期间到了浡泥。

第二年八月,浡泥王麻那惹加那亲自来朝。他们一行先到了福建,地方官马上报告了明成祖,明成祖遂派中官杜兴前往迎接,并“宴劳之”。奉明成祖之命,凡浡泥王所经各地,地方官都要设宴款待。浡泥王到京献上方物。明成祖十分高兴,对浮泥王嘉劳再三,对王和王妃、随从都给予丰厚的赏赐。当天,明成祖亲自设宴于奉天门,款待浡泥国王,王妃及其随从另宴于旧三公府。

永乐六年(1408)十月一日,浡泥王因病死于会同馆。明成祖很悲伤,为此“辍朝三日”,遣官致祭,赐以缯帛,太子和各亲王也都遣人往祭。明成祖特命工部为浡泥王备棺槨、明器,将浡泥王安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的石子岗,立碑勒铭,并于墓旁建祠,谥号“恭顺”。

浡泥王有一子,名字叫遐旺,刚四岁。明成祖命遐旺袭王爵,赐予冠服、玉

带等物,让他的叔叔尽心辅佐。明成祖还让找了三户人家充当坟户,专事守墓,免除其徭役。

明成祖还按照遐旺和他叔叔的请求,敕谕爪哇,不准再向浡泥每年征收四十斤片脑。在遐旺回国时,明成祖派中官张谦和行人周航护行,且按照浡泥旧王的请求,封浡泥后山为“长宁镇国之山”,并亲制碑文,让张谦勒于石上。

永乐十年(1412)九月,浡泥王遐旺和他的母亲一起来中国。明成祖命礼部官员先宴劳于会同馆,第二天,明成祖亲自于奉天门设宴款待,对遐旺的母亲另设有宴席。两天后,明成祖再次设宴,并赐给遐旺冠带、袭衣等物,对遐旺的母亲和叔父等人都各有赏赐。

第二年春天,遐旺一行回国,明成祖又赐给他黄金百两,白银五百两,钞三千锭,钱一千五百缗,另有锦绮纱罗诸物,十分丰厚。这不仅显示了明成祖的慷慨和大度,而且表现了对远方客人的友好情谊。

永乐年间,古麻刺朗国王也曾来中国访问。古麻刺朗也称作麻刺,今属菲律宾。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曾遣太监张谦出使该国,并赠送给国王干刺义亦敦奔绒锦、紵丝、纱罗诸物。

永乐十八年(1420)十月,国王干刺义亦敦奔率妻子、陪臣随张谦来朝,贡方物。明成祖命礼部以礼遇满刺加王的规格来接待。古麻刺王对明成祖说:“虽为国中所推,然未受朝命,幸赐之。”明成祖答应了他的请求,便仍用旧三号对他进行了册封,并给予印诰、冠带、金织袭衣等,对王妃和陪臣都给予丰厚的赏赐。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间,古麻刺朗国王辞归,明成祖又赠予金银、铜钱、文绮、纱罗等物。他们一行四月间到达福建,国王干刺义亦敦奔竟病死当地。明成祖闻知后很悲伤,遣礼部主事杨善前往谕祭,谥号“康靖”,命地方官治坟墓,以王礼安葬于福州。明成祖命其子刺苾嗣古麻刺朗王位,率众回国。

可以看出,仅永乐一朝就有四个国家的国王先后七次来访,并有三个国王死在中国,在中国安葬,其陵墓至今犹存,成为中外友好的历史见证。这种情况是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从这一个侧面反映出,永乐年间的中外友好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代时的越南分北、南两部分,北部称安南,也称交阯,南部称占城。自秦

汉至唐末,中国封建王朝一直在今越南北部设置郡县,如同内地。

唐朝末年,安南脱离中国独立,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以前,安南一直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藩属关系。

朱元璋即位伊始,遣使通好的国家只有安南和朝鲜。明成祖即位仅两月余,即遣使赴安南宣谕,使节自此往来不断。永乐四年(1406),因为安南王位继承问题,双方发生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明初时安南国王为陈氏。洪武末年,安南国相黎季犛擅权,擅自废立国王,但国王仍为陈氏。朱元璋也因为这个原因拒绝安南的朝贡,后来因“不欲劳师远征,乃纳之”。建文元年(1399),黎季犛大杀陈氏宗族而自立,自己改姓名为胡一元,名其子黎苍为胡,自谓虞舜之后,立胡为安南国王,自己称太上皇,改国号为大虞。当时中国正值靖难之役,无暇远征,因此黎氏篡位得以成功。

明成祖即位后遣使往谕。永乐元年(1403)四月,胡遣使来贡,并对明成祖即位表示祝贺,自署“权理安南国事”,未敢称王。贡使向明成祖奏道,前安南王陈日煃早死,其宗族无人,自己是他的外孙,“为众所推,权理国事,主其祠祭,于今四年。徼蒙圣德,境内粗安。然名分未正,难以率下,拜表陈词无所称谓。伏望天恩锡臣封爵,使废国更兴,荒夷有统,臣奉命效贡,有死无二。”明成祖对是否封胡为安南国王一事,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命礼都细议。礼部诸臣怀疑其中有诈,便决定遣官察访。明成祖命行人杨渤赍敕赴安南,查询事情原委。

没过多久,杨渤和胡派的使臣一起来朝,并献上安南陪臣父老所献的表文,情况与胡的使节所说的完全符合,并恳切要求封胡为安南国王。明成祖见此情况,遂命礼部郎中夏止善赴安南,册封胡为安南国王。

永乐二年(1404)八月,原安南国王陈日煃旧臣裴伯耆逃来中国,向明成祖陈说黎氏篡位的真实情况。明成祖听了颇受感动,命有司供给裴伯耆衣食。几天后,老挝军民宣慰使将陈日煃的弟弟陈天平送来京师,恳请明成祖“迅发六师,用章天讨”。至此真相大白,明成祖十分感动,命礼部官员好生招待陈天平。

永乐三年(1405)岁未,安南国王胡立迫使来贺,明成祖让陈天平突然出来见他们。这些安南使臣一见到陈天平,“皆愕下拜,有泣者”。裴伯耆也在场,向安南使臣责以君臣大义,他们都“隍恐不能答”。明成祖见此情形,更加确信无疑,对胡父子的悖逆行为十分愤怒。

明成祖于是命御史李琦等人前往安南,责胡篡逆之罪,并要胡说出实情。胡立即遣使来向明成祖谢罪,承认陈天平是陈氏宗族,不知道他尚在人世。对屠戮陈氏宗族一事则知否认,表示愿迎接陈天平回安南即王位,“以君事之”。

明成祖看言辞诚恳,为其感动便答应了胡的请求,并派聂聪去安南,敕谕胡,如真能迎接陈天平回安南即王位,就封胡为上公。胡遂派人随聂聪来中国,请迎陈天平回安南。明成祖对胡的诚意本来有些怀疑,但聂聪极言胡的话可信,明成祖遂命陈天平回国。为了稳妥起见,明成祖命广西左、右副将军黄中、吕毅率兵五千前往护送。

永乐四年(1406)正月间,陈天平辞别明成祖回国,明成祖赠以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并命广西参政王麟陪送。明成祖还封胡为顺化郡公,其所属州县的赋税尽归他享用。三月间,黄中等人护送陈天平入安南境,胡派陪臣黄晦卿等人以牛酒犒师,见陈天平皆迪拜,只是不见胡前来。黄中问及此事,黄晦卿诡言胡“有微疾”,不能远出,将在前边迎接。

黄中派人到前边侦察,亦未发现什么异常,便信以为真,继续前行。过了鸡陵关,将到芹站时,山路险峻,林木茂密,又遇上大雨,兵士艰难前行。突然伏兵大起,鼓噪之声回荡山谷,久久不绝,安南兵士约十余万,将陈天平邀劫而去。

黄中仓促整军迎击,安南兵已将桥梁毁掉,无法前进。黄中无奈,只得引兵回国。

明成祖听说陈天平被邀杀,火冒三丈,遂决心对安定大举用兵。

明成祖决计对安南大举用兵,主要原因是安南王位继承问题。在现今看来,明成祖发动的这场战争无疑带有侵略的性质,但在当时,却是为了行使宗主国的权力,所兴的是“仁义之师”,就连安南王胡也自感理屈。除了这个直接原因之外,造成这场战争的还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安南数次侵犯中国广西、云南边境地区。洪武中期,安南即数次侵犯思明府(今广西宁明),朱元璋为此曾拒绝安南朝贡。

第二,安南数次侵犯邻国,这些国家常来中国控说安南横暴,这也是促成这次用兵的原因之一。

七月四日,明成祖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已在云南的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帅丰城侯李彬等十八将军,兵八十万,分道进讨。”明成祖在给朱能等人的敕谕中,再次说到黎氏父子“篡夺其位”的罪恶。这是讨伐

安南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为此出兵八十万,劳师远征,这是很耐人深思的。对这次出兵,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对,但明成祖不为所动。明成祖一再斥责黎氏父子的这种“篡逆”行为,对此表现得深恶痛绝。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有着心理上的原因,即:明成祖一再斥责黎氏父子“篡逆”,正表明自己夺取皇位不属于“篡逆”。理直气壮地讨伐安南,似乎有利于洗刷一些建文旧臣加在自己头上的“篡逆”的恶名。

明成祖在敕谕中一再申明自己是正义之师,要朱能等前往拯救,黎氏父子一定要抓获,对胁从者和无辜之人务从宽大。明成祖还要朱能等“毋毁庐墓,毋害稼穑,毋恣取货财,毋掠人妻女,毋戮降附者,有一于此,虽有功不宥”。

在战略战术上,明成祖对朱能等也进行了谆谆告诫:“毋冒险肆行,毋贪利轻进。其爱恤士卒,坚利甲兵,本之以敬慎,载之以智勇。罪人既得,即择陈氏子孙之贤者立之。”从敕谕中可以看出,明成祖起初并没有把安南纳为中国郡县的意思。

这是明成祖即位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用兵,所以明成祖分外重视,对各方面都进行了十分周密的安排。沐晟是这次远征的左副将军,地位仅次于朱能。沐晟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的次子,世守云南。朱能由广西进兵,而沐晟则由云南进兵,实际上是独挡一面。在战略战术上应注意的一些事,明成祖对朱能等也尽可能地进行了告诫。明成祖说,两军分道由广西和云南进兵,“须两军合势,和以辑事”,如敌人乘两军未合,用计阻止,或集中力量对付某一军,诱以小利,“官军恃勇而贪,此危道也”。

还要防备敌人伪装纳款,而别行好谋;或“据险设伏,伺我不虞”;或趁官军饥渴,在饮食中放置毒药,等等。敌人的诡计“千状万端,不可不慎”。明成祖还反复告诫,不可仿效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而要“相机而动,择利而行”,自己则不予牵制。

明成祖对行军纪律也作了周密的安排。官军经过之处,应该秋毫无犯。入安南后,应该区分善恶,决不可玉石俱焚,如“妄戮一人,虽建奇功不得赎罪”。

攻下郡邑后,其文书图籍不要毁掉,而要妥善保存。

明成祖对一些细节也考虑得十分周到。在出师前明成祖对朱能等说,虽说安南天气热,但夜里很凉,如缺少盖的就容易生病。更何况到冬天时安南也冷,有

的人家还升火取暖。因此军中都要带棉衣。另外,蛮俗好下毒药,所以要提防敌人投毒,官军要凿井而饮,自己做饭吃。

明成祖猜想,明军由北边进攻,安南敌军将会向占城撤退。因此,在朱能率军出师的同时,明、成祖还敕谕广东都指挥司,选精兵六百人,由能干的千户官二员率领,由海道前往占城,和占城的兵马汇合一处,共同截住安南敌人的退路。

八月间,占城遣使来贡,“且言安南黎贼数侵掠其境土、人民,请兵讨之”。

明成祖遂遣中官马彬前往占城,敕谕占城国王:“尔宜严兵境上,防遏要冲。其安南人先居占城者不问,自今有逃至者,皆勿容隐。但得黎贼父子及其党恶,即械进京师,厚加赏赉。”七月十六日,朱能等率师起行,车驾在临祭大江诸神之后,犒劳军士。明成祖亲至江边送行。当日天气晴朗,顺风扬帆,军势雄壮。明成祖见此情景,心里十分高兴。一切又是安排得那么周详,他自信这次出兵一定能获得大胜利。

十月间,朱能率兵至龙州(今属广西,靠近中越边境),突然间染疾而死。

右副将军张辅遂代将其军,并遣入奏报明成祖。张辅也是个精明强干的将领。他率军刚进入安南境,就传檄各地,列举黎氏父子二十条大罪状,并向安南人民表达了立陈氏之后为安南王的宗旨。黎氏父子进行拼死的抵抗,力图打持久战。明军远出,利在速决。

张辅激励士气,连战皆捷。永乐五年(1407)正月,明军大败安南兵于木丸江,遂宣诏访求陈氏子孙。这时,有一千多安南耆老到张辅军门,说道:“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张辅马上遣人将此情况报告了明成祖。

五月间,张辅擒获了黎季犛及伪太子,安南之事得以圆满解决。捷报传到京师,群臣致贺道:“黎贼父子违天逆命,今悉就擒,皆由圣德合天、神、人助顺。”

明成祖对这次用兵的胜利自然是满心高兴,但面对群臣的恭贺,他并没有昏昏然,而是谦虚地说:“此诚天地、宗社之灵,将士用命所致,朕何有焉!”因陈氏已无子孙可立,群臣请开设郡县,明成祖遂降诏施行。

六月一日,明成祖正式颁降“平安南诏”,改安南为交阯,设布政司,如同内地,命工部尚书黄福掌布政、按察二司事,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安南自唐末独立以来,至此约四百年,这时又复入中国版图。

永乐六年(1408)六月,张辅率凯旋还京。明成祖亲自赐宴奉天殿,在高兴之余,作赋为《平安南歌》。进封张辅为英国公,岁禄三千石,给予世券。张辅从率兵进入安南算起,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将安南平定。此后他又在那里驻守了一年。但他回京不久,安南便又发生了叛乱。

安南纳入中国版图后,掌当地布政司事的黄福奏言,当地初附,赋税征敛各地轻重不一,请求制订一个统一的章程。明成祖要他在安南为政务从宽简,不可重赋征敛,重赋是驱民造反之途。因此,明成祖命户部官议定当地赋税时,“务从轻省”。尽管如此,张辅回京才一个多月,明成祖就接到了陈氏旧臣简定发动叛乱的报告。

在张辅讨伐安南时,简定本来已投降。将他遣送京师的途中,趁遣送人员疏忽,他秘密逃去,聚众为乱。在张辅还未离开安南时,他只在暗中活动,未敢公开反叛。张辅于六月回京师,他八月间就举兵反叛。他潜称三号,纪元“兴庆”。

造兵器,招徒党,四出攻掠,其势日盛。留守安南的明军极力镇压,但屡出无功。

明成祖闻报后,以安南初入版图,人心未稳,如不及时将反叛扑灭,以后越发难制。于是,明成祖命沐晟为征夷将军,由云南出兵征讨,并命兵部尚书刘前往赞助军事。

与此同时,明成祖还遣使赴安南,敕谕简定,告诫他行事须顺天道,极力对他招抚。只要罢兵,反叛的罪过也可以不予追究。

简定哪里肯明成祖的这种劝告,叛乱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年十二月,沐晟率明军与简定大战于生厥江,遭到惨败。都督佥事吕毅、兵部尚书刘、布政司参政刘昱都死于这场战争。吕毅是靖难功臣,屡立奇功,平安南后,明成祖让他掌当地都指挥使司事。

在这次大战中,吕毅因为陷入敌人的埋伏而战死沙场。刘在张辅征安南时就任赞军务,多有裨益。这次做为沐晟赞军务,陷入敌围,自杀而死。刘昱看突围无望,也和刘一起自杀。

永乐七年(1409)正月,沐晟奏报出师败绩,请增派大军征讨。御史李庆上疏弹劾沐晟,说他不能奋勇制胜,丧师辱国,“法当治罪”。明成祖念沐晟世守云南有功,未予治罪,遂命张辅为总兵官,以王友为副总兵,再次率军往征安南,与沐晟等人协力行事。

明成祖还一再叮嘱张辅,听说简定虚张声势,说有大象五万头,明军无法与大象对阵。这是前线将领缺少智谋。使敌人超轻视之心的结果。简定未必有五万头大象,即使有,也并不可怕,只要多用智谋,一样能将其攻破。

张辅进入安南时,简定早已自称“越上皇”,还立陈季扩为王,已经拥有了很强大的势力。张辅果然不负明成祖的期望,长驱直入,捷报频传。大约半年时间,简定的主力基本上被击溃。

永乐七年(1409)十月,陈季扩遣人致书张辅,自称自己是前王的孙子,请给予封爵。张辅则回答说:“陈氏子孙往者为黎贼所戮,尝遍求国中,无有存者。

今奉命讨贼,不知其他。”张辅杀掉来人,继续追剿简定余众。到这年年底,张辅将简定俘获,遣人械送京师。永乐八年(1410)初,张辅继续追剿余党,斩敌甚众,但始终未能俘获陈季扩。

这时,因大将军丘福征蒙古全军覆没,明成祖决定亲自率兵征讨,要张辅马上回京之机,随他北征。张辅上疏奏称,如将原调官军全部调回,就会使剿敌之事功败垂成。因此,他建议留下一些随自己来征的将士,交沐晟指挥,以继续剿灭余寇。明成祖答应了张辅的请求,以沐晟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以彻底平息叛乱。

陈季扩趁张辅回京,遂大举攻掠。许多安南人不愿受中国约束,再加上驻安南的一些明廷官吏骚扰百姓,所以很多人便依附陈季扩。沐晟极力镇压,但总不见效,叛乱的规模反而越来越大。

永乐九年(1410)正月,张辅随明成祖北征回京才一个月,明成祖又命他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第三次赴安南平叛。

这时,陈季扩己遣人上表请降。明成祖也想借此平息叛乱,遂封陈季扩为交阯布政使。但这样做并未能使叛乱平息,所以命张辅第三次前往。

明成祖对陈季扩所实行的是恩威并施的战略。为了瓦解敌众,明成祖还特地诏谕安南各地,凡停止暴乱者免罚、免税。

但这些措施都没收到明显的效果,叛乱仍然在扩大。张辅到安南后,整饬军纪,全力进击,一连取得了几个大胜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十一年(1413)冬天,陈季扩果然用象军与战,用成千上万的大象在前边冲锋,气势汹汹。张辅命士兵用箭射,先射象奴,再射象的鼻子,致使这些大象纷纷往回跑,反而把叛

军踩死很多。明军取得这次大胜利后,乘胜前进,第二年便俘获了陈季扩及其儿子。安南遂大体平定。

张辅于永乐十三年(1415)二月班师回京,明成祖四月间就又命他为征夷将军,往安南镇守。第二年,明成祖又将张辅召回,用李彬代为镇守。

因安南自唐末独立以来已四百余年,这时又被明军征服,所以对明廷的统治有一种强烈的敌对情绪。虽经张辅屡次征讨,但祸根未除。对此,掌安南布政、按察二司事的黄福心里很清楚。

张辅的军队刚撤走,安南接着便爆发了以黎利为首的大规模反明斗争。黎利原来是陈季扩的金吾将军,后来才投降明军,命他任巡检官。这时宦官马骐赴安南采办,大索安南境内的珍宝,人情骚动。黎利乘机鼓动反明,于是举兵反叛。

虽说李彬东征西讨,“日不暇给”,但叛乱却此起彼伏,规模越来越大。

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看安南这么长时间还未平定,便命荣昌伯陈智为左参将,赴安南助李彬平叛。与此同时,明成祖降敕责备李彬说,黎利等人至今仍没有擒获,“兵何时得息?民何时得安?宜广为方略,速奏荡平。”李彬见明成祖不满降敕责备,心里害怕极了,遂全力追剿。虽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但黎利始终未被俘获。在李彬的追剿下,黎利逃到老挝。明成祖闻报后,向老挝的使臣责问藏匿黎利之过,老挝遂将黎利驱逐出境。但黎利仍反明不止,明军虽百般剿捕,但都未能奏效。

虽说明成祖发大兵征安南在军事上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对安南的治理却谈不上成功,他也一直没有把安南的反叛平息。

宣德二年(1427),黎利谎称找到了陈氏的后人陈悬,明宣宗明知道这其中有诈,但想借此息兵,遂弃安南,将明军悉数撤回。后来,黎利的儿子还正式当了安南国王,并得到了明廷的册封。自此,两国又恢复了正常的友好关系。

明成祖即位之初,在中亚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帖木儿帝国,一度给明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胁。

14 世纪初,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哈台分裂为东、西二部。东察哈台控制我国今新疆一带,西察哈台占据阿姆河和锡尔河一带,相互间不断发生战争。1370年(洪武三年),跛足的帖木儿夺得西察哈台的统治权,成为西察哈台的君主。

他以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自居,力图重新恢复蒙元大帝国的统治。他积极向外扩张,

不久即占领了旧察哈台全境。接着,他又征服了波斯、花刺子模等地。后来,他又攻入伊拉克、俄罗斯等地,并打败了钦察汗国,攻入印度,对德里大加焚掠。

他还攻入土耳其,俘获了土耳其的苏丹。帖木儿以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州首府)为首都,建立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

洪武前期,帖木儿向明廷“纳贡称臣”。随着扩张战争的节节胜利,帖木儿渐渐骄横起来。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遣傅安出使撤马尔罕,竟被帖木儿扣留。帖木儿派人领着傅安到处周游,借以夸耀他统治疆域的广大。也就在明成祖即位的建文四年(1402),帖木儿征服了土耳其,感到已无后顾之忧,遂决意对中国用兵。

明成祖即位后,曾遣使往谕,并责备帖木儿数年不来朝贡之过。帖木儿声称,他要“亲来见大汗(明朝皇帝),使之称臣纳贡于帖木儿”。永乐二年(1404)冬季,帖木儿经过一番准备之后,统领数十万大军东来攻明。明成祖闻讯后,马上敕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回回例兀言,撒马尔罕回回与别失八里沙迷查干王,假道率兵东向。彼未必敢肆志如此,然边备常不可怠……宜练士马,谨斥堠,计粮储,预为之备。

撒马尔罕距中国内地路途遥远,到处是高山和沙漠,水草缺乏,供给困难。

帖木儿军中战马死的很多,帖木儿本人也病死途中。因此,这次对中国的远征也只好作罢。明成祖对此事却一直放心不下,永乐五年(1407),他再一次敕谕宋晟:“朝廷遣使为虏(指帖木儿)拘留未归,未知其意如何,”并要他遣人“往察彼处动静以闻”。实际上,帖木儿死了以后,这场战争的威胁也就解除了。

帖木儿因长子早死,他死后便由其孙哈里继承了大汗位。哈里不想和明朝构兵,便于永乐五年(1407)六月遣使虎歹达送傅安等回中国,顺便贡献方物,借以恢复和明王朝的和平邦交关系。明成祖对来使盛情款待,赏赉甚厚,并“遣指挥自阿儿忻台等往祭故王(帖木儿),而赐新王及部落银币”。明成祖这样做显然是很合乎邦交礼仪的。

傅安等人自洪武二十八年(1395)出使撒马尔罕,于永乐五年(1407)才回到中国,被扣 13 年(1395-1407)。傅安在异国他乡“艰苦备尝,志节益励”,不畏威逼利诱,始终拒绝投降,维护了大明帝国的尊严。傅安出使时“方壮龄,比归,须眉尽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监刘惟俱物故。官军千五百人,生而还者十有

七人而已”。使团原有 1500 人,只剩 17 人生还国内,仅此一点也可看出,这次出使是何等的艰险。其情景与汉武帝时的张骞通西域很相类,但傅安却很少为人所知。他这种热爱祖国的气节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明成祖对傅安很赞赏,认为他不辱使命,对他厚加赏赐,并要他偕同来使再次出使撒马尔罕诸国。永乐七年(1409),哈里遣使随傅安入贡,“自后,或比年,或间一岁,或三岁,辄入贡。”永乐十三年(1415),哈里遣使随中国著名的使节陈诚等入贡,辞归时,明成祖又命陈诚和中官鲁安偕同前往,赐其头目白银、彩币等物。“共国复遣使随(陈)诚等入贡。(永乐)十八年复命(陈)诚及中官郭敬赍敕及彩币报之。”真可谓使节“不绝于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明王朝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恢复以后,明成祖对当地诸部不是挑拨离间,分而治之,而是促使他们相互团结,帮助他们排解纠纷。

帖木儿生前曾命其第四子沙哈鲁领有哈烈(今阿富汗西北部)。帖木儿死后,其孙哈里继承汗位,与他的叔叔沙哈鲁不谐,相互争战不休。明成祖命都指挥白阿儿忻台赍敕往谕沙哈鲁:天生民而立之君,俾各遂其生。朕统驭天下,一视同仁,无间遐迩,屡尝遣使谕尔。尔能虔修职贡,抚辑人民,安于西徼,朕甚嘉之。

比闻尔与从子哈里构兵相仇,朕为侧然。一家之亲,恩爱相厚,足制外侮。亲者尚尔乖戾,疏者安得协和。自今宜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太平之福。

明成祖还赐给沙哈鲁“彩币表里”。接着,自阿儿忻台又前往撒马尔罕,“敕谕哈里罢兵,亦赐彩币。”当时,双方因长年交战而筋疲力尽,经明成祖劝谕,遂停止战争。这显示了明王朝对帖木儿帝国的友好态度。从此以后,哈烈和其他诸部不断遣使来贡。终明之世,明王朝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一直维系着和平友好的关系。

明成祖遣使四出,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其中,除了随郑和下西洋的几个人留有著述以外,就只有陈诚留有著述了。

当时,在出使西域的使臣中,以陈诚的次数最多,行迹也最广。正像东南海路最出名的使节是郑和那样,在西北陆路最出名的使节就是陈诚了。

陈诚是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举进士,授行人,犹如现在所说的外交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他即奉命出使“西域”,但未出今新疆境。第二年他又和吕让一起出使过安南。永乐年间,明成祖命陈诚三次出使中亚一带,

功绩卓著。

永乐十一年(1413)十月,明成祖首次命他出使“西域”。陈诚于第二年春天出发,次年十一月回国,在西域诸国近两年时间。这次出使的正使是宦官李达,陈诚为副使。陈诚一行访问了撒马尔罕、哈烈、达失干(今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等地。每到一地,他们都首先交上玺书(相当于现在的国书),接着献给当地国王文绮、纱罗、布帛等物。陈诚一行回国时,撒马尔罕遣使随同来中国朝贡。永乐十四年(1416),撒马尔罕的使臣回国,明成祖命陈诚随行,也就是永乐年间陈诚的第二次出使。这次陈诚由副使升为正使,其副手是宦官鲁安。

陈诚一行到哈烈后,受到国王沙哈鲁和他儿子的盛情款待。陈诚除交上玺书外,还交给沙哈鲁一幅绘画,上面画着一匹白马。沙哈鲁一眼就看出,画上的这匹马正是他献给明成祖的。沙哈鲁深受感动,遂遣使护送陈诚一行回国。从此以后,哈烈和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赠画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对加深双方的信任和友好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明成祖在位期间中外友好关系发展迅速除了其他因素以外,和明成祖的外交艺术也是有关的。因为陈诚的外交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陈诚被提升为广东布政使参议。永乐十(1420),陈诚第三次奉明成祖之命出使西域,进一步促进了中亚各国同中国的和平友好关系。这次出使回国后,陈诚升为都转运使。

陈诚在第一次出使时,将行程和所见所闻笔之于书,成《使西域记》一卷。

回国后,他将此书献给明成祖,实际上就是他和李达的这次出使报告。这件事在《明实录》中有详细记载。永乐十三年(1415)十月记:中官李达、吏部员外郎陈诚等使西域还。西域诸国哈烈、撒马尔罕……等处各遣使,贡文豹、西马、方物。(陈)诚上《使西域记》,所历凡十七国,山川、风俗,物产悉备焉。

此书是研究中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所历凡十七国”,其中除了撒马尔罕、哈烈、达失干等以外,其余大都在我国今新疆境内,有些地名至今难以详考。

在明一代的中日关系一直不谐,只是在永乐年间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明成祖一即位就遣使赴日通好,恢复了两国正常的邦交关系。对那些来中国沿海劫掠的倭寇,明成祖则严加剿捕,使自元末以来的倭寇之患得以暂时平息。

明成祖即位之初,除了沿海不时有倭寇的警报以外,中日间没有任何官方往来。

元世祖忽必烈曾对日本大举征讨,因遭暴风而全军覆没,故终元之世日本不通中国。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遣使赴日通好,日本国王遂遣使来华,奉表称臣,两国间的邦交关系遂得以恢复。朱元璋还以“祖训”的形式,将日本列为 15 个不征国之一。

日本海盗自元代起就不断到中国沿海抢劫,明初亦然。中日邦交恢复后,日本不断将这些海盗送回中国,听中国惩治。中国称这些日本海盗为倭寇。有时,日本还将被倭寇掳掠的中国人送回。例如,洪武四年(1371)日本使臣第一次来华时,就“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

但这种友好的关系没维持多久。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朱元璋了解到,胡惟庸曾“欲藉日本为助”,因此,“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明太祖朱元璋曾一度想发兵讨伐日本,但鉴于元朝征日本失败的教训,才未对日本用兵。

明成祖即位时,中日间断绝邦交已 20 余年。其间,倭寇不断在中国沿海骚扰和抢劫。明成祖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明成祖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即位,九月七日便遣使以即位诏谕日本。永乐元年(1403)九月,明成祖遣左通政赵居任、行人杨洪偕同僧人道成一起出使日本。还没有出发,日本贡使已到宁波。明成祖听说很高兴,知道上年的出使已收到成效。但是,在日本贡使附带的私物中有刀枪之类的兵器,违犯了中国的禁令。礼部尚书李至刚奏请“籍封送京师”,明成祖为怀柔远人,改善与日关系,未予治罪,反而命官府出钱将这些刀枪买下。日本贡使于十月到京,献上日本王源道义的“表及方物。帝(明成祖)厚礼之,遣官偕其使还,赍道义冠服、龟钮金章及锦绮、纱罗”。日本贡使这次来华,标志着中断了 20 余年的中日邦交得到了恢复。从此以后,两国使节往来不断,关系日益密切。

永乐二年(1404),因明成祖册立长子高炽为皇太子,日本特遣使臣来贺。

当时,日本海寇在中国沿海经常抢劫财物,掳掠人口,明成祖借此机会谕其国王,要日本逮捕这些海寇。日本感到倭寇的行为妨害了两国关系的发展,遂“发兵尽歼其众,系其魁二十人,以(永乐)三年十一月献于朝,且修贡”。明成祖对日本这样做十分赞赏,特遣鸿胪寺少卿潘赐和中官王进一起出使日本,对日本国王大加赏赐。对日本献来的这 20 个倭寇头目,明成祖却交还给日本使臣,让他们

自行处治。日本使臣回到宁波,将这 20 个倭寇头目置于大缸中,“熏杀之”。嘉靖年间胡宗宪在东南沿海负责剿倭,他还见到过这次“烝杀”倭寇头目的旧址。

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记道:“今铜甑犹存,炉灶遗址在芦头堰。”为这件事,明成祖特别颁诏,许日本 10 年一贡,人只 200,船只两艘,不得带兵器,违者以寇论。为了方便日本来贡,特赏赐给日本船只两艘,专为入贡用。

永乐四年(1406)正月,明成祖又命侍郎俞士吉出使日本,对其国王“赐赉优渥,封其国之山为‘寿安镇国之山’,御制碑文,立其上”《万历野获编》中录有这篇碑文的原文:日本有国钷海东,舟航密迩华夏通。

衣冠礼乐昭华风,服御绮绣考鼓钟。食有鼎俎居有宫,语言文字皆顺从。善俗殊异羯与戎,万年景运当时雍。皇考在天灵感通,监观海字罔不恭。尔源道义能迪功,远岛微寇敢鞠凶。鼠窃蝇嘬潜其踪,尔奉朕命搜捕穷。如雷如电飞蒙冲,绝港余孽以火攻。焦流水上横复纵,什什伍伍擒奸凶。荷校屈肘卫以从,献俘来庭口喁喁。彤庭左右夸精忠,顾咨太史畴勋庸。有国镇山宜锡封,惟尔善与山增崇。宠以铭诗贞石盘,万世照耀扶桑红。

在明成祖在位 20 余年间,只有日本、满刺加等少数几个国家享受到封山的待遇。日本国王对此十分感激,当年六月就遣使来谢,以后则频频来贡,并献上所捕获的倭寇。日本使臣请求得到徐皇后所编的《劝善》、《内训》二书,明成祖遂命各赐 100 本。

永乐六年(1408)十二月,因日本国王源道义死,其子遣使来明廷告讣。明成祖“命中官周全往祭,赐谥‘恭献’,赙绢布各五百匹。复遣使赍诏封(源义)持嗣日本国王,赐锦绮纱罗六十匹。”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日双方的关系已很密切。故王的谥号要由明成祖赐予,新王继位要由明成祖册封。这与其他朝贡国已完全一致。

因当时倭寇不断在中国沿海掳掠,明成祖遣使谕日本新国王源义持,要他严加剿捕。永乐八年(1410)四月,源义持遣使谢恩,并献上所获海寇。明成祖十分高兴,于第二年遣王进前往褒赏,并在日本购买一些宫廷需用之物。当时日本内部有纷争,有些人打算扣留王进。王进闻讯后,偷偷地从另一条路逃回。从此以后,日本数年未来中国朝贡。

由于日本对倭寇的约束放松,倭寇为害日益严重。也就在永乐八年(1410),

倭寇大掠盘石(今浙江乐清县西南)。永乐十五年(1417),倭寇先后掳掠松门(今浙江温岭县东南)、金乡(今浙江平阳县南)、平阳(今属浙江)等地。明成祖命沿海守军严行剿捕。靖远伯王友募民严宝等人协助剿倭,“严宝等杀贼数百人,并得其所掠货物。成祖谕(王)友曰:‘下人成功者,未必皆出其能,皆由主将能导之方略,作其志气。今严宝等有获,亦尔之功。但所获货物,宜悉与之,尔勿千与毫末。盖人冒险成功,而不推利与之,后来不复乐为用矣’。”当时剿倭,官军不足,求之于民兵,足见倭寇为患已有相当规模。为此,明成祖命刑部员外郎吕渊前去日本,责备日本方面约束不严,“令悔过自新”,凡是被掠往日本的中国人,要日本全部送同。第二年(永乐十六年),日本国王遣使随吕渊来贡说:

“海寇旁午,故贡使不能上达。其无赖鼠窃者,实非臣所知。愿贷罪,容其朝贡。”

明成祖觉得日使说的有理,礼遇如故,并许其照常来贡,但倭寇仍不断在沿海一带抢劫。有时,一次即捕获倭寇数十人。有的大臣建议将这些倭寇立即杀掉,但明成祖认为:“威之以刑,不若怀之以德,宜还之”。将他们送回日本处治。

随着中日官方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扩大。中国输入日本的主要是绸缎、布帛、瓷器等,日本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漆器、硫磺、折扇、刀等物品。尤其是日本的漆器和折扇,工艺精细,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日本折扇又称聚头扇、蝙蝠扇或撤扇,因从日本传来,故中国人又称之为“倭扇”。当时,中国也开始仿制,折扇遂在中国流行开来。对此,有文献记载道:中国宋前唯用团扇。元初,东南使者使聚头扇,人皆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及倭充贡,遍赐群臣,内府又仿其制,天下遂通用之。

这表明,正是永乐年间双方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后,日本的一些手工业品才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流行。

明成祖一方面加强中日间官方的友好往来,要日本国王对倭寇严加约束,另一方面则加强沿海防务,对来犯的倭寇严加剿捕。永乐年间,沿海各地对倭寇不断有所斩获。其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就是望海埚之战了。

自永乐八年(1410)始,刘江即以左都督镇守辽东,除防御蒙元残余势力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备倭。

刘江在巡视各海岛时,来到金州卫(今辽东半岛南端)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上,看到这里地势高广,可驻兵千余人。当地土人告诉他,洪武初年都督耿忠就

曾在这里筑堡备倭。这里离金州约 70 里,凡倭寇来掠,一定要经过这里,实滨海咽喉之地。刘江在奏请明成祖后,便在这里用石头筑堡,置烽火台,严兵以待。

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一天,哨兵来报,谓东南方向夜里举火有光。刘江估计倭寇将至,遂增派马、步兵赴望海埚上防备。第二天,倭寇乘 30 余艘海船赶来,停泊在马雄岛,登岸后朝望海埚奔来,共约 2000 余人,鱼贯而前。这支倭寇的头目相貌丑陋,挥兵率众,兵势颇锐。刘江泰然自若,略不为意,只秣马厉兵以待。刘江命都指挥徐刚伏兵山下,命百户江隆率小队壮士绕至敌后,断其归路。刘江与他们约定,见旗举而伏起,闻炮鸣而奋击,不从命者军法从事。

不大会,倭寇来到望海埚下,进入埋伏圈中。刘江披发举旗鸣炮,伏兵四起,继以两翼并进,从早晨一直鏖战到天黑,倭寇大败,死者狼藉。倭寇余众逃到樱桃园空堡中,刘江率军将此堡团团围住。明军将士人人奋勇,请求入堡剿杀。刘江不许,反而在西边网开一面,让倭寇从那里外逃,然后分两翼夹击,尽歼倭寇,“斩首千余级,生擒百三十人。”偶有少数走脱的倭寇,到海边准备上船逃跑时,又被等候在那里的江隆俘获。因此,这次倭寇的大规模来犯竟没有一人逃掉。

明成祖闻报后,非常高兴,遂封刘江为广宁伯,子孙世袭。有功将士都受到不同的封赏。刘江原来冒用他父亲的名字,这时才恢复真名刘荣。

自望海埚之战后,倭寇元气大伤,多年不敢到辽东为害。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小股倭寇虽不时有闻,但未见大批倭寇来犯。这正如有的史书所说,原来,“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至是,为(刘)江所挫,敛迹不敢大为寇。然沿海稍稍侵盗,亦不能竟绝。”满刺加即马来亚,今属马来西亚,洪武和建文时一直未通中国。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遣尹庆出使满刺加,当时其地尚未称国,也没有国王,臣属于暹罗。尹庆赐其酋长拜里迷苏刺织金文绮等,宣示明成祖威德和招徕之意。拜里迷苏刺大喜,永乐三年(1405)遣使来中国,贡方物。明成祖很高兴,遂封拜里迷苏刺为满刺加国王,并赐予诰印、彩币、袭衣等物。其使者表示,其王愿每年来贡,请求明成祖“封其山为一国之镇”。明成祖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亲制碑文勒于山上。从此以后,两国的关系甚是密切。永乐七年(1409),郑和“赍诏敕,赐头目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遂命满刺加国”。郑和还在满刺加建了一个像小城一样的官仓,一应钱粮都储存在这里,各分支船队都在这里取齐,等风顺时一起回国。满刺加王对明成祖十分感激,便决定亲自率领

一个庞大的使团来中国朝贡。

(永乐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刺率其妻子及陪臣五百四十余人入朝。初,上(明成祖)闻之,念其轻去乡土,跋涉海道以来,即遣官往劳,复命有司供张会同馆。是日,奉表入见,并献方物。上御奉天门宴劳之,别宴王妃及陪臣等。仍命光禄寺日给牲宰上尊,命礼部赐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一袭,及金银器皿、帷幔捆褥。赐王妃及其子侄、陪臣、慊从文绮纱罗、袭衣有差。

满刺加这个使团有 540 余人,这是很少见的,由此足可看出满刺加王对这次出使的重视。明成祖给他的礼遇也很高,没到京以前就“遣官往劳”,来京朝见的当天就亲自设宴款待,而且赏赐极丰。3 天后,明成祖又在会同馆设宴款待满刺加王及王妃。九月一日,明成祖又于午门设宴,款待满刺加王及各国使臣。十五日,拜里迷苏刺辞归,明成祖又于奉天门设宴饯行,并热情洋溢地慰劳说:王涉数万里至京师,坦然无虞,盖王之忠诚,神明所祜。

朕与王相见甚欢,固当自留,但国人在望,宜往慰之……王途中强饮食,善调护,以副朕眷念之怀。

接着,明成祖又赐予他金银、绢帛和一应用物。第二年,拜里迷苏刺派他的侄子来中国,向明成祖致谢。从此以后,贡使往来不断。

永乐十二年(1414),拜里迷苏刺死,其子叫母干撒于的儿沙,亲自来向明成祖告讣。明成祖遂命他袭满刺加王,并赐予金币。永乐十七年(1419),新王率妻子、陪臣等人亲自来中国谢恩。永乐二十二年(1424),新王又死去,其子西里麻哈刺嗣位。又一次率妻子、陪臣来中国谢恩。

自明成祖封满刺加壬以后,满剌加王不时亲自来中国。至于一般的贡使,或一年一次,或隔年一次,一直不断。直到明中期葡萄牙人占领满刺加以后,这种朝贡活动才停止。仅在永乐年间,祖孙三代国王都亲自来中国访问,这不能不说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盛事。

苏禄,指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在随郑和出使的人员留下的三本书中,只有《星槎胜览》一书记有“苏禄国”。我们不能肯定郑和是否亲自去过苏禄,但至少他的分支船队到过此地。苏禄王的来访当与郑和的出使有关。当时苏禄有 3个王——东王,西王和峒王。永乐十五年(1417)八月,三王一起率领一个 340余人的庞大使团来访。这在《明实录》上有明确记载:(八月一日)权苏禄东国

巴都葛叭答刺、权苏禄西国麻哈刺吒葛刺马丁、故权苏禄峒者之妻巴都葛叭刺卜,各率其属及随从头目凡三百四十余人,奉金缕表来朝贡,且献珍珠、宝石、玳瑁等物,赐予视满刺加国王。

也就是说,对苏禄三王的礼遇和赏赐与满刺加王相同,即同样优厚。

八日,明成祖正式册封三王同为苏禄国王,并赐予诰命、印章、冠服等物,对随从人员也都给予了不同的赏赐。

八月二十七日,三王辞归,明成祖又赐予金银、玉带、文绮、绢帛诸物甚丰。

九月十三日,东王于德州病死。明成祖闻讣后十分悲伤,马上遣官往祭,命地方官为其营建坟墓,葬以王礼,赐谥号为“恭定”。明成祖命其长子回国袭封,留王妃及东王、次亏和十名随从守墓,待 3 年丧满后回国,并令德州地方官每人每月支给粮食 1 石。布钞若干,另在德州找 3 户回民供役使,全免其差役。

明成祖还命为东王立碑勒铭,并亲自撰写了碑文。苏禄东王墓和所立石碑至今尚在,地址在今德州市北门外,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王妃于永乐二十一年(1422)回国,共守墓 6 年。其次子和一些随从则长期在中国住了下来,一直都享受很多优待。现在德州北门外的安、温二姓都是其后裔。

东王的长子名字叫都马含,明成祖在册封他承袭东王的敕谕中说:尔父知尊中国,躬率家属陪臣,远涉海道,万里来朝。眷其诚悃,已赐王封,优加赐赍,遣人护送还国。舟次德州,以疾殁。朕闻之,良用悯悼,已葬祭如礼。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以绥番服。今特命尔为苏禄国东王,尔尚益懋忠《太宗实录》卷一百七。

贞,敬承天道,以副眷怀,以承尔父之志,钦哉!永乐十九年(1421),东王的叔叔来贡,献给明成祖一颗大珍珠,重 7 两多,得到明成祖的大量赏赐。永乐二十二年(1424)苏禄又来贡一次,以后一直到明朝灭亡,就再也没有看到苏禄的贡使。这表明,只有在明成祖大力发展中外友好关系的时候,苏禄才和中国有了友好的交往。这种交往已成为中国和菲律宾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后世人不断到苏禄王墓凭吊,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顾炎武即于清初到过这里,并赋诗道: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顾炎武对东王的悼念之情溢于言表。

浡泥即今加里曼丹岛,北宋时即已通中国,洪武时曾遣使往谕,浡泥亦遣使来贡。明成祖即位后,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期间到了滓泥。第二年八月,浡泥王麻那惹加那亲自来朝。他们一行先到了福建,地方官马上报告了明成祖,明成祖遂派中官杜兴前往迎接,并“宴劳之”。

奉明成祖之命,凡浡泥王所经各地,地方官都要设宴款待。浡泥王到京献上方物,对明成祖说了一番颂扬的话:陛下膺天宝命,统一华夷。臣国远在海岛,荷蒙大恩,锡以封爵,自是国中雨时顺,岁屡丰稔,民无灾厉;山川之间,珍宝毕露;草木鸟兽,悉皆蕃育;国之老长,咸谓此陛下覆冒大恩所致。臣愿睹天日之光,少输微诚,故不惮险远,躬率家属国人诣阙朝谢。

明成祖十分高兴,对浡泥王嘉劳再三,对王和王妃、随从都给予丰厚的赏赐。

当天,明成祖亲自设宴于奉天门,款待浡泥国王,王妃及其随从另宴于旧三公府。

永乐六年(1408)十月一日,浡泥王因病死于会同馆。明成祖很悲伤,为此“辍朝三日”,遣官致祭,赐以缯帛,太子和各亲王也都遣人往祭。明成祖特命工部为浡泥王备棺梆、明器,将浡泥王安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的石子岗,立碑勒铭,并于墓旁建祠,谥号“恭顺”。浡泥王有一子,名字叫遐旺,刚 4 岁。明成祖命遐旺袭王爵,赐予冠服、玉带等物,让他的叔叔尽心辅佐。明成祖还让找了 3户人家充当坟户,专事守墓,免除其徭役。

明成祖还按照遐旺和他叔叔的请求,敕谕爪哇,不准再向浡泥每年征收 40斤片脑。在遐旺回国时,明成祖派中官张谦和行人周航护行,且按照浡泥旧王的请求,封浡泥后山为“长宁镇国之山”,并亲制碑文,让张谦勒于石上。

永乐十年(1412)九月,浡泥王遐旺和他的母亲一起来中国。明成祖命礼部官员先宴劳于会同馆,第二天,明成祖亲自于奉天门设宴款待,对遐旺的母亲另设有宴席。两天后,明成祖再次设宴,并赐给遐旺冠带、袭衣等物,对遐旺的母亲和叔父等人都各有赏赐。第二年春天,遐旺一行回国,明成祖又赐给他黄金百两,白银 500 两,钞 3000 锭,钱 1500 缗,另有锦绮纱罗诸物,十分丰厚。这不仅显示了明成祖的慷慨和大度,而且表现了对远方客人的友好情谊。

永乐年间,古麻刺朗国王也曾来中国访问。古麻刺朗也称作麻刺,今属菲律宾。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曾遣太监张漾出使该国,并赠送给国王干刺义亦敦奔绒锦、紵丝、纱罗诸物。永乐十八年(1420)十月,国王干刺义亦敦奔率

妻子、陪臣随张谦来朝,贡方物。明成祖命礼部以礼遇满刺加王的规格来接待。

古麻刺王对明成祖说:“虽为国中所推,然未受朝命,幸赐之。”明成祖答应了他的请求,便仍用旧王号对他进行了册封,并给予印诰、冠带、金织袭衣等,对王妃和陪臣都给予丰厚的赏赐。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间,古麻刺朗国王辞归,明成祖又赠予金银、铜钱、文绮、纱罗等物。他们一行四月间到达福建,国王干剌义亦敦奔竟病死当地。明成祖闻讣后很悲伤,遣礼部主事杨善前往谕祭,谥号“康靖”,命地方官治坟墓,以王礼安葬于福州。明成祖命其子刺苾嗣古麻刺朗王位,率众回国。

这样,仅永乐一朝就有 4 个国家的国王先后 7 次来访,并有 3 个国王死在中国,在中国安葬,其陵墓至今犹存,成为中外友好的历史见证。这种情况是历朝历代都不曾见过的。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永乐年间的中外友好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像明代人严从简所说:“当时之夷,没葬于中国者,如浡泥、苏禄、麻剌共三人焉。非我朝德威远被,乌能使海外遐酋,倾心殒身如此哉!”这的确与明王朝“德威远被”有关,但还有一条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明成祖推行了一条积极友好的外交政策。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传

    马克思传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历三十年而完成的一部完整的马克思学术传记,全面记述了马克思一生的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实践,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总结,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大师徐悲鸿

    大师徐悲鸿

    这是中国第一本徐悲鸿传记,1985年在我社出版,并在《当代》杂志连载,是徐悲鸿诸多传记中,角度最客观、写作最早、史料最全面和直接的一本书。徐悲鸿的大弟子吴作人将徐悲鸿的相关人物悉数介绍给作者,作者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写出了画家和教育家的徐悲鸿、中国绘画界第一个中西融合的徐悲鸿,写出了新中国美术奠基人的徐悲鸿。写出了他的精湛画艺、坎坷人生、爱国情怀。是一本提倡爱国主义的佳作。
  • 影响中国历史的38位传奇女性

    影响中国历史的38位传奇女性

    本书讲述了女娲、西施、钟无盐、窦太后、王昭君、蔡文姬、花木兰、长孙皇后、文成公主、黄道婆、孝庄文皇后等中国历史上38位传奇女性的故事与经历。
  • 直系教头冯国璋

    直系教头冯国璋

    冯国璋的一生,是充满了争议的一生。他是众人皆知的文武全才。他曾跟随过袁世凯,却在袁称帝之后发布“五将军密电”,与其决裂。他倡导革命,却依旧维护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名誉。他一生追求和平统一,却又拥兵自重,成为举世闻名的江宁霸主。他一生经历两次府院之争,却总是摆脱不了居间调解人的尴尬境地。正是这一个一个的争议,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冯国璋。
  • 林肯传

    林肯传

    本书是戴尔·卡耐基为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著的传记,详述了林肯坎坷但充满传奇的一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贫困,却对读书充满兴趣,凭借天分和努力,他成了一名律师,经常以自己微薄的收入为当事人垫补律师费。接触政治后,林肯对政治充满兴趣,自身的成长经历及从事法律事业让他对社会底层民众充满理解与同情。几经沉浮,林肯终于赢得选举,掀开了美国历史新的篇章——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废除美国黑人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统一。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寻你芊年:独爱废材弃女

    寻你芊年:独爱废材弃女

    梦回故里,忘却今生,前世今生又是新一个轮回的转动,不是我负你,而是在感情路上,我们太相信自己,宠妻万里,却不知你是夫,不忆旧情,我若不愿忘记你,谁也拦不住,只是今生不知谁负了谁。
  • 帕尔斯计划

    帕尔斯计划

    未来,地球爆发了一种叫做帕尔斯的病毒,帕尔斯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很快感染了许多人以及动物,所有被感染的动物和人均呈现出面色发白,口吐白沫的状态,失去理智,为了逃避这恐怖的病毒,人们在北冰洋之中建立了一个方舟,带着幸存的人类飞向太空……
  • 斗罗大陆之二次元漫迷

    斗罗大陆之二次元漫迷

    斗罗大陆大千世界,无限的漫画,被这个人带到了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他只是一个,在那个世界平凡的一个人,有着最美满的家庭,喜欢看漫画,但是他来到了这个世界。
  • 我有个杂货铺

    我有个杂货铺

    21世纪美少女苏梨在第101次拒绝告白者,并祝福对方找到真爱后,终于集怨念于大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恶毒诅咒:敢拒绝我?你这辈子都找不到真爱! 苏梨点头微笑。告白者恼羞成怒,泄愤的推了苏梨一把。下一秒,苏梨娇小的身体"咻"的一声飞了出去,跟身后奔腾而过的大卡车来了个亲密接触。失去意识的时候苏梨还在想,这哥们说话简直太准了……苏梨不知道的是,大难不死的她将会拥有一个杂货铺似的系统,来到一个全然陌生却无比壮阔的世界,爱上一个不会甜言蜜语却把她捧到心尖尖上的男人。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天降凰女:妖孽殿下不好惹

    天降凰女:妖孽殿下不好惹

    一次实验的失败,让奈七夕和这个世界说了拜拜。黑无常一脚大力踹,直接将她踹下了奈何桥。回过神,她落入了一个人仙妖三界共存的世界,竟成了一个没爹没娘的光屁股小婴儿!虽附带了一只谜之生物和从天而降的师父,但并不表明她以后的日子会有多么逍遥自在。一时口快,奈七夕一秒变成唐僧肉,化作众妖的眼中美食,成为妖王殿下的备用粮食,果断断踏上了一条无节操的逗比不归路……“她可是本王的备用粮食,可能逃脱我的手掌心吗?”他邪魅一笑,薄唇微微勾起,金色的瞳眸看着眼前的奈七夕,伸出手霸道的将其揽入怀中。
  • 佛说大乘智印经

    佛说大乘智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灵魄风云

    灵魄风云

    当一位从瘟疫中幸存下来的男孩踏上对他来说宛如一张白纸的新大陆时,他将何去何从?当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宠与灵印以后大陆又将发生什么变故呢?欢迎来到灵魄风云的世界!
  • 重生之八零年代发家致富

    重生之八零年代发家致富

    在得知自己喜欢了七年的男人根本就不喜欢自己的谢欢,绝望之下自杀了。但却没想到却意外的重生了,只不过是重生到了八十年代,在一个根本就不会遇见那个男人的年代,谢欢开始努力的活出自己的人生。但没想到原本不应该属于这个年代的手机竟然也随着自己而来,而且还有意外的惊喜!只需要每天签到就能够有机会砸开金蛋,获得奖励!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大惊喜,那就是八十年代的谢欢是个已婚女,而且对方还是个比自己小五岁的男人。谢欢头疼的表示:不行,必须离婚!段奕宏:你想离婚?还钱!不还钱,不离婚!于是谢欢被迫开始了一边发家致富,一边跟自己的小男人过日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