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879100000001

第1章 主要戏曲种类(1)

中国戏曲的起源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包括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和数百种地方戏。它是一门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态成熟于宋元时期,其起源大致有3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从民间歌舞发展到歌舞小戏。戏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间歌舞。《尚书·舜典》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描写先民身披兽皮、击石伴奏的歌舞场面,其目的用以祈福或娱神,带有原始宗教成分。这类形式在当时极为普遍。原始歌舞既娱神,亦娱己,后来《论语》

记载的“乡人傩”,屈原《九歌》表现的祀神歌舞等都是缘此发展而来。大约到了汉代,歌舞形式中逐渐融入了故事成分,其中角抵戏《东海黄公》最为着名,它表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人黄公,少时有法术,能制蛇御虎,及衰老,气力渐减,且饮酒过度,法术不复能行,后与白虎斗,为虎所杀。此戏原在民间流行,后汉武帝曾将其引入宫中表演。《东海黄公》标志了歌舞逐渐向歌舞戏发展,以后由此演进的歌舞小戏层出不穷。至唐代,歌舞戏有了很大的提高,唐代最为着名的歌舞小戏是《踏谣娘》,它表演了妻子(踏谣娘)受丈夫(苏郎中)辱骂殴打,向邻里诉说幽怨,表演是相当生动的。这种民间歌舞小戏在宋代又有发展,当时一般通称其为“社火”,后来在这基础上歌舞小戏逐步演变成戏曲形式,“南戏”便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第二条线索是从古优发展到参军戏。“优”出现甚早,西周幽王的宫廷中就有这类人物,他们是宫中弄臣,以滑稽调笑取悦人主,并予以某种政治性的讽谏。这种滑稽性、讽刺性的表演在后世绵延不绝,且从对帝王的讽谏发展到帝王以之来惩戒臣下,“参军戏”据说就是由此而来。北朝时,后赵石勒因官员(参军)贪污官绢,遂令优人身着官服扮成“参军”,旁的优人则戏弄嘲笑“他”,以此来惩罚这一官员。这一表演后成定制,并有了固定的脚色,被戏弄者称“参军”,嘲笑者称“苍鹘”。参军戏在唐代最为兴盛,晚唐五代,也称参军戏为杂剧。至宋,其表演更趋成熟,出现了五种脚色:

戏头(也叫末泥)、引戏(也兼装旦)、副净(即原来的参军)、副末(即苍鹘)、装孤。宋杂剧经金院本的过渡遂逐渐向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发展。

戏曲起源的第三条线索是受说唱艺术的影响而发展。说唱艺术对戏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剧本文学和戏曲唱腔两个方面。隋唐时期,由叙事性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大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古典戏剧

戏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古希腊的戏剧,是欧洲古典戏剧的先声。在我国,早在《诗经》

和《楚辞·九歌》中便有祭祀的舞乐,供巫来祝颂人的祖先或神灵,这种舞乐就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西汉统一全国后,以竞技为主的角(百戏)开始盛行;南北朝时,出现了“拨头”、“代面”、“踏谣娘”、“参军”

等,具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和社会意义的表演形式。宋金时期,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构成了戏剧的雏形。到元代,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说唱诸官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先前各种表演艺术,正式形成了我国完整的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发展的高峰。

仪有姓名可考的作家就有80余人,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约500余种。主要作家作品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宫天挺《范张鸡黍》等。元大德末年,戏剧创作的中心南移,元杂剧逐渐走向衰微,南戏在温州杂剧的基础上兴盛起来。到元末明韧,已成为主导剧坛的剧种,并相继出现了《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等着名的剧作。由于南戏地方特点较强,后来在发展中便形成了四大声腔系统:海盐、太阳、余姚和昆山。初而弋阳继而昆腔风行一时。继而向全国。在昆腔走向衰落之际,出现了一个地方戏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种地方戏在京城融合成一个新剧种京戏,京剧集古典戏剧大成,它的诞生标志着古典戏曲的终幕已经到来。

戏曲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宝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品种。经过8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国戏曲已形成一个拥有300多个剧种、5万余出传统剧目、2000多个剧团和近40万名从业人员的庞大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别具风采。

参军戏一种以科白为主、表演滑稽诙谐故事的戏。渊源于秦汉俳优,形成于后汉,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一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参军戏到唐宋时发展到一种表演形式,主要由苍鹘、参军两个脚色作滑稽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有时讽刺朝政。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参军戏的演出已有歌唱和音乐并有女演员。参军戏的载歌载舞的形式,为戏曲走向成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傩戏一种特殊戏曲形式。它本是古代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通过歌舞来加以表现。西汉刘安《淮南子》记载,古代傩舞“先猎一日”举行,方相装成“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方相之后跟子(幼童)百二十人和人扮的十二神兽,把恶鬼驱逐出去,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却记傩舞形式有二,一种方相表演,表演者头戴冠和面具,黄金四目,穿熊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声,驱逐恶鬼。另一种为十二神舞,十二人朱发画衣,手执麻鞭,甩动作响,高呼专吃恶鬼猛兽的十二神。傩舞有音乐伴奏。后来傩舞逐步向娱乐方面转化而成傩戏,傩戏表演形式与戏曲相类,主要流行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地。

宋杂剧

中国戏曲早期形态。它是有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糅合其他伎艺的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宋杂剧的演出,分艳段、正杂剧和杂扮三部分:艳段演寻常熟事;正杂剧共两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杂扮多演滑稽调笑性质的段子。它有五个脚色:末泥、引戏、副末、副净、装孤(装旦)。南宋时,北方的杂剧逐步发展而最终形成元杂剧,南方的杂剧后来发展为宋元南戏。

中国戏曲早期形态,体裁及脚色与宋杂剧相同。元陶宗仪《辍耕录》: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南戏

北宋末年在南方温州一带兴起的一种戏曲形式,又叫“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它最初是一种由民间小曲组成的村坊小戏,后来吸收宋杂剧和其他民间技艺的成分,逐步成熟。元灭南宋,南戏从北杂剧吸取了长处,丰富发展了自己,南戏具有特殊的体制:第一出“副末开场”或“家门引子”介绍创作意图、叙述剧情梗概,第二出才开始入正戏;不限脚色,上场人物都可唱;音乐方面,一出戏不限同一宫调;剧本结构可长可短,不限出数;剧中人在退场前念下场诗,总结本出戏内容并暗示下出戏内容,或叙述人物心情;用南方乐曲。伴奏用笙、箫、笛等管乐,曲调婉转。现存早期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荆钗记》《白兔记》

《拜月记》《琵琶记》。

元杂剧

元代在北方流行的戏剧。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完全成熟的戏曲形式。其体制为:剧本由唱曲、道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一般一本四折,有时加一楔子,一折使用同一宫调组成的一套曲子;脚色有正旦、贴旦、正末、冲末、净等;一人主唱,从头唱到尾;戏的末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概括戏的内容。元杂剧分前后两个发展时期。元初至元成宗大德年间为元杂剧前期,活动中心为大都(今北京),着名作家有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康进之、高文秀、纪君祥等,着名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梧桐雨》《墙头马上》《西厢记》《汉宫秋》《李逵负荆》《双献功》《赵氏孤儿》

等,他们以这些作品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反映元代被压迫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元代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元成宗大德年间至元末,是元杂剧的后期,活动中心为杭州,着名作家有郑德辉、乔吉。后期杂剧多写才子佳人、孝夫节妇、忠臣义士、山林隐逸、神仙道化,后期的作家和作品大都平庸。元杂剧剧本今存156种,收在《元曲选》《元曲选外编》中。一些元杂剧作品于18世纪被译成外文,流传于西欧。

传奇明清时在南戏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传奇的特点与元末南戏大体相同,但结构更为紧凑整齐,情节更复杂,人物刻画更细致;音乐上,以南曲为主,轻柔婉丽。明代嘉靖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传奇最为流行,产生了《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名作。传奇对于戏曲文学和表演艺术的发展、近代地方戏曲的兴起都有极大影响。清乾隆以后,传奇走向了衰落。

声腔剧种声腔指以某一地区的民间曲调为主而形成的曲调体系。剧种指以不同声腔来演唱的戏曲。一个声腔可包括许多剧种,我国有四百多个剧种。

明代四大声腔

指明代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种声腔。明代祝允明《猥谈》:“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海盐腔大约南宋时兴起于浙江海盐,明嘉靖年间流行于嘉必、湖州、温州等东南沿海,明代万历以后逐渐衰落,现已不存。余姚腔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于浙江余姚,明嘉靖年间流行于常州、池州、扬州等地,明万历后逐渐衰落,现已不存。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改造,影响逐步扩大,明代传奇几乎全用昆山腔演唱。昆山腔曲调低回婉转,伴奏乐器有笛、箫、琵琶等。弋阳腔大约在元末兴起于江西弋阳,特点为一唱众和,只用打击乐器,曲调高亢粗犷。明代嘉靖时流行于今南京、北京、湖南、广东、云南等地。

花部(乱弹)指清乾隆年间昆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剧种。“花”为“驳杂”之意,士大夫对昆腔以外的各剧种的贬义剧种的贬义称呼。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清代五大声腔

概指清代出现的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柳子腔。昆山腔在清韧出现过繁荣景象,清中叶开始衰落。弋阳腔又称高腔,影响极大,遍行全国。梆子腔最早源于明代陕西甘肃一带高亢激越的民歌,先有秦腔,后向东发展,同各地语言、民间调结合,形成了各路梆子,特别为用硬木梆子打拍子来掌握节奏,音调粗犷激昂。皮黄腔合西皮、二黄两种戏曲腔调为一体,西皮源于秦腔,二黄源于徽剧。西皮包括导板、慢板、原板、垛板、散板等曲调,宜于表现凄凉沉郁的情绪;二黄包括导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等曲调,宜于表现欢快激昂情绪。柳子腔采用民歌小曲作为曲调体系,一般用于小型剧种。

昆曲

戏曲剧种,元末顾坚在昆山所创。明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造昆山腔,昆曲逐渐流传。其特点是,曲调婉转低回,伴奏乐器用笛、箫、笙、琵琶,表演细致且多带舞蹈性。明中叶至清中叶,昆曲流传全国,传奇几乎全采用昆曲来写作剧本。清中叶以后,昆曲衰落,但没有消失。

京剧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随后“春台”、“四喜”“和春”徽班相继入京。清道光年问,唱“二簧调”的徽班与唱“西皮调”的楚调(汉戏)合流,形成“皮簧戏”。“皮簧戏”接受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了完整的表演方法与艺术风格,京剧形成。京剧音乐属板腔变化体,主要唱腔为二黄、西皮,另用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吹腔,唱腔结构为上下旬结构,基本句式为七字句与二字句。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用京胡、二胡、月琴、笛、海笛等管弦乐器,武场用鼓板、大锣、铙钹、堂鼓、碰钟等打击乐器。脚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每行又细分为若干小行当。京剧服装依照明代服制,多用绸缎、彩绣,色泽鲜艳,式样讲究,分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把子箱、旗包箱。京剧化妆,生旦俊扮,净丑勾画各种脸谱,以鲜明的对比色彩和图案显示人物性格品质与容貌特征。表演方面,歇舞并重,融人武术技巧,广用虚拟动作,念白富于音乐性。京剧典型地代表了中国戏曲“唱做念打”的特征,同时又是最大剧种,京剧被视为国宝。京剧传统剧目有一千多种,常演者三四百,如《文昭关》《追韩信》《霸王别姬》《捉放曹》《空城计》《野猪林》《打渔杀家》《三岔口》等。1942年又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1949年以后,有《杨门女将》《海瑞罢官》等。

秦腔

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明初,秦腔产生于陕西民间歌舞,随后传人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清乾隆年间,魏长生率秦腔艺人进京。辛亥革命后,“易俗社”促进了秦腔艺术的提高。秦腔属板腔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六类,伴奏乐器有二弦子、板胡、笛子、大号、暴鼓、堂鼓等。脚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十三类。表演风格朴实粗犷,脸谱、身段、化妆、声韵有自己特点。传统剧铡美案》《三滴血》

《苏武牧羊》,近代则有《血泪仇》《穷人恨》等。

川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及贵州、云南。明代时,四川已有地方戏班。清中叶,花部勃兴,外地的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腔流入四川,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川昆、高腔、胡琴(皮簧)、弹戏(梆子腔),同时民间流行灯戏,这便是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1911年前后,五种声腔同台演出,形成风格统一的川剧。川剧又分四派:川西派以胡琴为主,资阳河派以高腔为主,川北河派以弹戏为主,川东派声腔多样化。川剧表演有自己的表演程式,风格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特别是高腔唱腔高亢、用打击乐和帮腔。川剧剧目丰富,高腔传统剧目最多,高腔代表性剧目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川剧剧本《柳荫记》《彩楼记》《玉簪记》《拉郎配》《乔老爷奇遇》较好。

越剧

戏曲剧种,是流行于浙江、上海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大约1910年,嵊县的民歌山谣在余姚秧歌班的影响下形成,最初只演民间小戏。后来流向桐庐、杭州等地,1916年进入上海,因吸收绍剧唱腔与京剧舞蹈,表演艺术得到长足提高。1943年,袁雪芬组织雪声剧团,改革了越剧一些表演技法。越剧曲调有弦下调、四工调、尺调等,长于抒情,风格细腻柔婉。传统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评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华北、东北及其他地区。河北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吸收蹦蹦(二人转)的音乐、剧目、表演,成为带表演性的莲花落;随后又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称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随后再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评剧有了进一步发展。评剧属板腔变化体,板式有尖板、搭调、大安板、三捶、垛板等,伴奏乐器有板胡、鼓、锣等。传统剧目有《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新剧目有《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着名演员有白玉霜、小白玉霜、新凤霞、陈少舫等。

黄梅戏

同类推荐
  • 章嘉国师论中观

    章嘉国师论中观

    白玛旺杰青海省贵南县人,198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藏文专业,留校任教,授西藏佛教、历史、文化等多门课程。1998年初到美国加州柏克莱攻读博士学位,现与家人定居北加州,从事西藏佛教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
  • 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

    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

    本书从天津运河,天津漕粮,天津漕船,天津海运漕粮,漕运对天津商业的影响等七方面介绍了天津漕运1368-1840年间的历史。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为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而作的研究报告,但出版后,却引起轰动,被译成30多种语言,行销100多个国家,成为现代日本学的开山鼻祖。是了解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全球人销量超过3000万册,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菊与刀》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
  • 文化的背景

    文化的背景

    《文化的背景》这本书,共分六辑。第一辑,写了我对故乡的理解与遥望,写了亲情、友情和故乡荆门的风情;第二辑,写了我的阅读体验和读书心得,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作了分享;第三辑,写了我的文化旅程,记录了我对一些文化名城的感悟和思索;第四辑,写了我曾接触过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环境以及它们对我心灵的触动;第五辑,抒发了我自己对写作、对文化、对人生的感受以及肤浅的文化体验;第六辑,写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和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教育的真谛和经验。书中的文章,绝大多数已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涉及的内容较为驳杂,或许只能以文化为主线,将它们串起来奉献给读者。
热门推荐
  • 资本的逻辑

    资本的逻辑

    企业如何向PE融资,以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谋求上市和更大的发展?本书就解决这个问题。本书以资本为视角,从PE如何选择企业、如何评估企业、如何签订协议、如何退出投资等方面再现了企业融资的全景过程,并对经典融资案例进行了专业解读,揭示了资本的内在逻辑。读懂此书,你便可以轻松玩转资本,促成企业与资本的联姻,实现企业的裂变式发展。未来5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私募股权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因融资而快速崛起,你还等什么?
  • 哥哥请小心

    哥哥请小心

    作者太懒了,还没有说明,请读者自行脑补。
  • 成功心态

    成功心态

    乐观的心境和高尚的品质,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并且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同时也将最终支配我们的生活。其时,这个世界是一个内心的世界,如果我们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反映出来的就会是绝望和无助;如果心态平和、乐观地面对生活,那么世界给予我们的将会是最美好的一切。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为鄙夫。山水有真赏,不领会终为漫游。吟咏有真得,不解脱终为套语。
  • 末路神明

    末路神明

    故人居是人间界最独特的存在,也是各大驱魔世家顶礼膜拜的存在,无论是多厉害的邪魔还是妖灵,只要故人居出马,绝无败绩,但敲开故人居的门却不能用黄白之物,只能奉上能让他们合眼缘的老物件。云悠然19岁那年被故人居老朝奉找到,他说她是他的主人转世,是故人居的少东家。但云悠然并没有前世记忆,她只想做自己,她一边学习术法,一边又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可与前世有关的人或事纷纷撞上门来,逼迫她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奇幻的旅程,其中穿插了现代爱情、远古神话、山海经里的怪兽,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 上古麒麟诀

    上古麒麟诀

    与天斗……其乐无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 他的真知棒

    他的真知棒

    明明已到九月中旬,却还是掺杂着盛夏特有的灼热感。
  • 青春:我们一起走过

    青春:我们一起走过

    让年少的您去领略青春。让正值青春的您去把握青春。让年长的您去追忆青春,再次焕发青春。真实再现中国当代社会的底层生活,慧眼发现身边一个个平淡的生活故事中的闪光点,展示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道出平凡如你我的真实感受。这是一本挖掘人性之美的作品,每一个章节里都有爱所营造的暖暖的氛围;这是一本青春励志的作品,读完每一个章节,你都会热血沸腾,信心百倍。
  • 阿冷短篇作品集

    阿冷短篇作品集

    总有那么多故事,能够温暖人心,或悲伤,或欢喜。喜欢的风格多种多样,总有一种是你喜欢的。人生如戏,不过瞬间纸上字。
  • 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物非人非事事休。些许感叹,留以为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