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11700000032

第32章 近现当代时期(9)

在此前后,高君曼、宋美龄等民国佳丽名媛竟相攀傍大款,千方百计追逐政要名人。可轰动一时并感人至深的,仍首推赵四小姐。因为很多女孩子都会去傍风流帅哥,但谁能没名没份地陪伴一个失意男人度过几十年寂寞、凄冷的幽禁岁月?只有一个赵四。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广西著名教育家、学者马君武的一曲《哀沈阳》(见文首所引),更是不分青红皂白,把那丢失中国东北领土的政治重压,放在了这位人称“赵四小姐”的弱女子肩上,似乎她就是那虞姬、杨贵妃、陈圆圆等人的再世。

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长期软禁。此前赵四小姐一直在西安陪伴着他,后无奈携幼子经南京、上海,转赴香港。1941年底,张被国民党特务从湖南沅陵转囚至贵州修文的阳明洞中。戴笠给香港的赵四去电询问:是否愿往贵州大山里照料张学良?赵四毫不犹豫,毅然舍弃了在香港的豪华富裕的自由生活,将尚未满十岁的儿子送到美国,交给张的一个朋友后,即马上奔赴偏远、穷荒的黔地,与张同系牢笼,让少帅大为高兴,感激不已。戴笠接到赵四小姐给他的电报时,知道她已在奔赴贵州的途中,这位杀人不见血的军统头子竟也羡慕得不得了,情不自禁地赞叹说:“红粉知己,张汉卿有福啊!”据说后来戴笠狂追影星胡蝶,正是受了马君武那首诗和赵四这封电报的影响。

赵四小姐不仅在叱咤风云的岁月里与张学良相知相爱,而且在他“山居幽处境,旧雨引心寒;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的远山岁月里,在他“十载无多病,故人安未疏;余生烽火后,惟一愿读书”的幽闭日子里,给他温暖,给他信心。他们的爱情生活,经过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真可谓千古绝唱,人间奇迹。难怪,张学良常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对人亲昵地称呼赵四小姐说:“这是我的姑娘!”深情厚意,溢于言表。假如没有赵四,也许“千古功臣”张少帅会是另一个模样。1933年在上海,一向温顺的赵四拿起了枪,帮助他戒掉了吗啡之毒。1946年张到台湾以后,也一直是由赵四陪伴着。

在与世隔绝、行动禁锢的寂寞、枯燥中,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凄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两人相依为命。张把一切希望和欢乐都寄托在了赵四的身上,赵四则尽自己的全部力量给张以安慰和照料。见过的人都说,赵四小姐经常身着蓝衣、脚登布鞋,几乎洗尽铅华,终日陪伴在张学良的身边,令人感动。虽然相对来说她比张多一些自由,每年都能获准到美国去探望儿孙,但她每次总是匆匆来去,仅住上两三天,即又回到张的身边。

1964年7月,在台北市北的一个教堂里,华发染鬓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举行了简朴而神圣的婚礼。此时,他俩已与世隔绝了二十八年,张学良已六十四岁,赵一荻已五十三岁。参加婚礼的人数虽只有十二位,但都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如“国母”宋美龄、政界元老张群、艺术大师张大千、国策顾问何世礼等。为什么要补行这个婚礼呢?在茫茫无期的囚禁生涯里,张本已渐渐心灰意冷,决定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教徒。但教义规定,教徒洗礼时不能有两位妻子。张于是写信给元配夫人于凤至,诚挚讲明原委。大度、开明的于凤至,本来对赵四小姐就有好感,两人素以姐妹相称、情谊很深。再说,在这三十多年里(除了“西安事变”后的几年),赵四一直陪伴在张的身边,历尽艰辛,于凤至对此更是十分敬佩。因此,她对丈夫的要求慨然应允。婚礼不久后,台湾《联合报》报道了这个消息:“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

随着蒋介石父子的先后离世,蒋家王朝威风不再,张学良夫妇的自由度也就越来越大。他们终于离台赴美,定居风光无限的太平洋中央之夏威夷。

1990年,张学良在与旅美学者唐德刚的谈话中,公开袒露了他封闭多年的情感世界。他说:“我跟太太(赵四小姐)认识的时候,她才十六岁。后来我生病了,她到奉天来看我。她临走时跟她爸爸说了,她爸爸当时没吱声,她就拎着个包来到了奉天。他哥哥就借机说她跑到奉天去了,老爷子就不高兴了。后来老爷子登了报,把她赶出了祠堂,这样她就回不去了。怎么办?弄巧成拙了。本来她跟别人已订了婚。所以我说,婚姻之事就是这样阴差阳错的。”

张学良还坦荡地表示:“我现在已经老了,才肯说这些话。我有两句诗:‘平生无憾事,惟一好女人。"……我的女朋友好多,行的却没几个。其实我并没有怎么追求女人,除一两个我主动追求外,大都是女人追我。年轻时异常荒唐,乱七八糟,说不上什么爱情。”但就是这个曾经被人误称为“追逐女色的浪荡公子”,却终于由于一个女子而收了心。

千古一荻,风静而凋。2000年夏,陪伴张学良、相濡以沫长达七十二年(包括五十四年囹圄生涯)的爱侣赵四小姐,在夏威夷病逝。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太太非常好,最关心我的是她。”一年后,张也接踵而去。两人实现了“死同穴”,合葬在夏威夷岛上。

终于答应嫁给“沈先生”——沈从文与张兆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庆幸。”——沈从文《从文家书》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出许多更好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沈从文《湘行书简》

“有了爱,有了幸福,分给别人一些爱和幸福,便自然而然会写得出好文章。”“我很安静,我似乎为爱你而活着的,故只想怎么样好好地来生活。”“‘芦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芦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沈从文致张兆和的信

沈从文(1902—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京派(更恰当说是京城学院派)小说代表人物,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侯选人,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是苗族),祖父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经常以“我是一个乡下人”自谓,也有人称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真正的乡土作家”。玲珑剔透的湘西山水,孕育了他的旷世才华;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了他柔顺多情的个性。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是他的两大题材,前者重在理想歌颂,后者重在道德批判。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阿黑小史》等三十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六部中长篇小说。

张兆和(1910—2003年),女作家,有《湖畔》等小说传世;书法也好,且喜昆曲,但一生低调。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苏苏州。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为李鸿章淮军名将,曾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后乃父迁居苏州独资,创办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著名共产党人张闻天、侯绍裘、匡亚明等先后在此任教。有兄妹十人,她居中,较早接受新式教育,从小爱好文学和阅读,具有一份雅静、平和、沉稳的大家闺秀气质。1933年与沈从文在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未举行任何仪式。自此一直协助沈的文学创作事业和家庭生活,甚有贡献。解放后,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1988年沈去世后,倾力编辑《沈从文全集》,2002年12月该书出版;几个月后,张在北京逝世。

比起大多数文人墨客来,也许他俩的婚恋经历并没有太多传奇色彩,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平静、安定的。在作家、艺术家的爱情故事里,他们是少有的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的典范。

1928年9月,沈从文从国外回到上海,经好友徐志摩的推荐,被刚上任的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去任教。许多学生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沈年轻时在湘西老家参加过部队),还留过学,又会写白话小说,很是好奇,便不乏有人选了他的文学创作课。沈从文是一个好作家、一个好学者,但不是一个好教师(单指上课言)。他的湘西土话很多人听不懂,而且他的声音又非常之小。据说他第一次在中国公学上课时,因为紧张,尽管做了大量准备,而且满腹才学,刚站上讲台,仍有十多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他匆匆念完了讲稿,但谁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只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学生们(包括张兆和)下课后还谈起这般情形,觉得怪有趣的。但他是一位名作家,所以他的讲课、他在上海公学任教的本身,是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们只是为他可惜、同情,但并未轰他走。当时张兆和也在上海公学读书,这使他们有机会相识。那年沈已二十六岁,张刚十八岁。

沈从文见到张兆和之后,很快就迷恋上了这位相貌清秀、肤色微黑、单纯任性、聪明可爱、人称“黑美人”的大家闺秀。虽然刚开始时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很是遭到了一些挫折,但他知道这件事情对他非常重要,所以并未气馁,而是进行马拉松式的不断追求,给她写了很多情书。他自卑、羞涩、木讷,但多情、真诚、执拗,而撰写火辣辣、热乎乎、缠绵绵的情书更是他的擅长。当时张年纪虽小,却因才貌双全(她曾在中国公学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又是出身大户人家,已有好多男子在给她写情书;用今天的话说是暗恋她,至少也是个“超级粉丝”。她觉得这个也怪有趣的,便把这些情书一律保存起来,还编上了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等。有一天她收到了这样一封信,上面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她想这又是谁呀?再仔细一看,竟是沈先生写来的。她就不编号了,只原封不动地把信藏了起来。接着,她马上又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信……但她照样还是收藏不看,似乎毫不犹豫。

后来事情发生了重要转机。因为张兆和拿了这么多情书,她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怪沈从文的信写得太多、太长、也太“那个”了。比如,有封信上这样写道:“我不仅爱你的灵魂,而且要你的肉体。”她实在受不了,所以就拿着这些情书去找校长胡适。老胡看了看,反而告诉她沈先生这个人很不错,劝她接受他的爱情,且说:“我和你爸爸是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张急了,赶紧说:“不要讲。”胡校长郑重地告诉她:“我知道沈从文很顽固地爱你!”张脱口说道:“我顽固地不爱他!”胡适为这句话笑了,张也笑了。后来胡适就多次给沈和张牵线。

胡博士妙点鸳鸯谱,反倒促成并加快了他们的爱情进展和结合。因为从此张兆和便接受了沈从文的追求,两人开始进入正式恋爱阶段。此外,张的二姐张允和也帮了他们。1932年夏沈已在青岛大学教书,开明的张家父母同意了他俩的婚事。张兆和跟去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正式来到他身边,终于让这个既傻又可爱的“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沈的说法)。

在婚后的前几年里,小夫妻俩感情如胶似漆,卿卿我我,幸福甜蜜,写信均以“三三”或“黑凤”、“二哥”等亲昵称呼,让人艳羡不已。新婚不久,沈从文因母亲病危,赶回湖南故乡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张则担心着:“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沈便安慰她道:“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都好!”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他创作上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甚至张的体貌特征(如她的皮肤较暗、长得俊俏等)和亲族关系(如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等),也被沈一再用在自己的小说中。另外,沈追求张的过程,也反映在了他当时的一系列小说里——由于追求获得成功所催生出来的一组最优秀的作品《月下小景》。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说,“这文章的写成,同《龙朱》一样,全因为有了你。”而张兆和在日常生活上对他的帮助,更是不可磨灭。

但是,他们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十全十美。张兆和并不完全理解沈从文。早在抗战时期,沈打算跟着北京大学南下;可张并不同意,要带着孩子们留在北京,且说不出什么理由和原因。建国初年,满怀热情拥抱新中国的张兆和,总是和孩子们一起责备沈的不积极向上、不向新中国靠拢;精神失常、被排挤在文坛之外的沈从文,因无法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温暖和慰藉,对于身处逆境的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来势凶猛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他陷入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地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夫妻俩坚强地度过了此后漫长的艰辛清贫的岁月。

其中有好几年时间,他俩的住处竟并不在一起。沈从文每晚去张兆和处吃夜饭,并带回第二天早餐、午餐的饭食。北京的冬天奇冷无比。沈不得不一边啃着冰冷的豆渣、馒头,一边从事单调、深奥的学术研究。而张并不是很支持沈对古董、文物的痴迷。可他另外又能干什么呢?直到“四人帮”倒台后,沈从文才被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得了一套较好的住房,并备配了汽车和司机,两老方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1988年5月,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无限柔美的湘西家乡。简单而艰难的生活、执着而多虑的个性、丰富而专一的感情——这就是沈从文!

张兆和在晚年回忆道:“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垂垂老矣的张兆和是在忏悔,深切地忏悔。

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巴金与萧珊

“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我听见她在骨灰盒里哭泣。”——巴金《再忆萧珊》

同类推荐
  • 我的驸马是太监

    我的驸马是太监

    一个二十一世纪特种兵穿越到热门目的地明末,却阴差阳错的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荣誉,他没有选择逃避,更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挑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重担,发出了千百年来太监界的最强音——天下兴亡,太监有责!他是一个太监,他曾临危受命,拯万民于水火。他是一个太监他曾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危亡。让刀与剑见证一个太监的铁血雄心,用爱与殇感悟两位公主的似水柔情。更多精彩,尽在鲁陵王新作——我的驸马是太监
  • 从前有座夫子山

    从前有座夫子山

    果言,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十分平凡的人,不过因为拜读在桃花山夫子老的门下,让不少人又对他产生了期待,也有不少人对他只有憎恨;但这一切他都不在乎,他在乎的世界很大,这些人终究只会是蝼蚁。可是果言并不知道,这个宿命,并不属于他……
  • 浪涛腾跃

    浪涛腾跃

    大江东去,浪涛腾跃成千古武器学子陈柳在爆炸中回到了大明王朝正逐步走向末路的1639年。内有腐败党争流民四起外有女真入寇无力抵御他该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力挽狂澜?沧海茫茫,谁主沉浮?大地茫茫。谁家春秋?
  • 吉庄纪事

    吉庄纪事

    《吉庄纪事》,是郭万新继《正说尉迟恭》之后撰写的又一部乡土文化力作。这是一部以吉庄群体性地域生活为描写对象的百年历史纪事,是作者在认真研究地方文献、深入吉庄生活的基础上,以口述实录形式写成的纪实文学。他以平和的心态、质朴的笔墨,再现了一个村庄真实的生活和生存记忆。本书既朴素生动,又不失为一册富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读本,对所有想了解北方农村生活、了解晋北风土人情的读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个塞外小村庄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迁后的种种世象和由此所显现的各种人物,而且也可以结合学者方家对中国农村百年研究状况以及他们所持的观点进行纵横对比,不可谓其价值不高。
  • 春秋逐鹿

    春秋逐鹿

    我是谁?是二十一世纪无父无母、放荡不羁的少年?或是春秋时期弹丸小国的公子?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伍子胥、范蠡、专诸、孙子、孔子……面对一个大争的时代我该何去何从?是历史洪流无情的将我推向深渊?还是我用波澜壮阔的手笔书写新的历史?——我要用事实证明:小国也能称霸!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征服冷情夫君

    征服冷情夫君

    什么?嫁人当天,她就因醉酒而没有等到夫君回来?好吧,这样也就算了……可她第二天醒来,刚刚瞧清楚夫君那美若天人的模样,夫君就将一封休书送到了她的手中!但是总有一天,她定会让夫君亲自将这封休书收回去当柴烧了!三年后,她让他收回休书,却因一个女子的嫉恨将她带离他的身旁。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让她忘了自己,忘了过去。她的记忆边成了无法拼接的碎片。一曲《白首不相离》唤醒记忆碎片。有情人终长相厮守。
  • 王爷Stop:宠妃大人请温柔

    王爷Stop:宠妃大人请温柔

    被鬼片吓死!穿越了?我去,还是个学士府的二小姐!不过还好,她有爹娘疼姐姐宠,不怕欺负人!只是,莫名其妙的定亲了?没关系,她誓死不从!可谁能给我解释解释这个逗比是谁?!“爱妃,你已经对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灵逗比,要负责!――”浅倾汐本来想高冷的回答,可事实却是?“小羽渣,给本王妃拿个苹果来!”“好的…爱妃,要口咬的还是嘴喂的?”“……刀削的行不行?”――从此以后,夜王爷在这条逗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桂花树下的他

    桂花树下的他

    那一年,一个机遇让她来到了他的身边。那一年,他黑暗的世界被她所照亮。“郭桂鑫,很高兴遇到你。”“南歆,谢谢你照亮了我的世界。”
  • 从斗罗时代开始

    从斗罗时代开始

    一次偶然的灵魂跃迁让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叶光瞳原以为自己会像传统网文里的主角那样开启外挂过上潇洒人生,可没想到一切竟是该世界自己安排的。秩序和规则并没有发生变化,不管出了什么事都有“大人”们顶着,叶光瞳也心安理得的过着百味如一的日常。直到有一天,地球不再安全,而叶光瞳绝望的发现,也许是该世界的自己提前预测到这一切,从而利用他的存在逃离到其他平行世界里了。不不不,有锅鸡汤煲的好,自己的敌人永远是自己,这或许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一场试炼呢,要尝试着打败自己!打尼玛!四百多级的月球领主就是神来了都没用!更别说他这个咸鱼封号斗罗了!先跑再说!
  • 心门之匙

    心门之匙

    不知道活下去的意义,也不想就这么轻易死去为了探寻自己缺少的东西,梧芯成为了一名“钥匙”,在他人的记忆世界里游历起来
  • 仙无止境

    仙无止境

    落魄少年流浪街头,乞讨维生餐冷眼、饮恶语背井离乡钦州偶遇蓝凝,得踏仙路从此奇遇,艳遇,法宝,丹药,接踵而来上天的眷顾还是命运的宠儿?卑微的小人物,命运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 武侦传奇

    武侦传奇

    她,是一名武侦,3年前潜入这所学校,谁知就在这所学校认识她这一辈子的归宿,她身为S级的武侦,是否能完成所有任务...
  • 今早容颜老于昨

    今早容颜老于昨

    北京蚁族,凡人恋爱,年华易逝,抓紧时间呐!没有高富帅,没有富二代,平凡的北京小白领的爱情与奋斗史,给人幸福与希望。
  • 缈缈之完美世界

    缈缈之完美世界

    未知生,焉知死?一花一世界,刹那成永恒。我们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设定?如果这个故事能够启发一些思考,抚平一些创伤,带去一些安慰,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我就觉得它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