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29800000008

第8章 电视的崛起(2)

如何处理大小景别、选择多种视点、设计不同角度,这是由导演依据剧本提供的内容而决定的。上面列举《太》剧中由于运用大景别所取得的显著的艺术效果,并非想以偏概全,贬低特写与近景的作用,或大景别一定优于小景别,只是想借以说明各种景别都有其自身的表现功能,要依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并非是依据银幕或屏幕的尺寸大小来抉择的。

同样,我在拍摄一部表现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时,为了表现战争的壮观场面和宏大的规模与气势,也曾大量地运用全景和远景的大景深的景别,以适应内容的需要,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这一创作原理并未过时,无论电影或是电视剧的创作都是应该遵循的。

由上述论证,我们不难看出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在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原理方面,二者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从实质看,电视剧与电影在创作上是比较不出根本性的差别的。

二、电视与广播之比较

我们如果对电视作横向比较和纵向反思的话,我认为更应该以广播作为它的参照系。

毋庸置疑,如果对电影作历史性的回顾,便可清楚地看到它起源于默片,然后才发明声音录制设备,并介入影片,而后才有色彩,此后又发展成宽银幕、立体声等多种形式。

电视则不同,它是由广播系统派生出来的,它是先有声音,而后画面影像和色彩才介入。因此,电视的初生期,基本上是用画面配合广播来图解声音。而电影的初生期是默片,没有声音配合,不得不想方设法用影像来叙事和表达思想,以便使观众看懂。

由上述原因,可以看出电视重视语言是和广播的历史性联系分不开的。因此,有些电视剧还若隐若现地留有广播剧的痕迹,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电视从广播系统中分离开来,在感官接受上主要是“听”与“看”的差异。看电视,听广播,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它却道出了电视与广播的各自的特性,而我们却常常忽视这最具真知灼见的道理。我认为电视就应该从“视”上去剖析它的特征,正像小说重“说”,话剧姓“话”一样,它们的命名不正规范出它们各自的特性了吗?

为此,我们在探讨电视的特性时,应该特别强调电视的视觉特征,这正是它和广播的界限。广播重听,电视重看,这是由它们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当然,电视剧并不排斥语言,语言仍然是电视剧的重要表现手段。

电视虽说是视听传播媒体,但顾名思义,它的主要功能应该在“视”觉上。因为电视的受体主要指观众,广播的受体则指听众。看与听可以说泾渭分明。所以电视应该特别注重它的观赏性,以满足观众的视知觉的审美享受。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可见听一百次不如亲身目睹一次,真是言简意赅,把听与看作了量的比较,概括得主次分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如果说中国民间的说法,只是凭经验、凭直觉总结出来的,那么,国外有关研究机构的试验,可能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据美国和法国的电影研究机构经过实验表明,眼睛是人体接受信息量最大的器官。他们指出,人类借助感官获得的信息,有70%是通过眼睛接受的。人类通过视知觉不仅接受生理意义上的刺激信息,而且以视知觉为基础去理解和把握大量的视觉刺激中所蕴涵的表层乃至深层的意义。

此外,前苏联理论家查希里扬也说:“根据各种实验资料证明,人的脑子接受来自眼睛的报道,平均大约30倍于另一重要感官——耳朵。”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伟大画家达·芬奇说:“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靠它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耳朵则居次位,它依靠收听肉眼目击的事物才获得自己的身价。”

由以上论证可以看出,视觉因素比听觉因素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对具有观赏性艺术特征的作品尤其突出。不管是中国人的发现和概括,还是外国人的试验和佐证,足以证明看比听所获取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这是确定无疑的,也是无法否定的。

可是从当前电视屏幕的观赏效应来看,却不尽如人意。除了播出以听为主的新闻节目、谈话类栏目外,在一些极具观赏性的栏目,特别是在电视剧中,语言出现的频率大大高出了画面造型的表现力。现在有不少电视剧仿佛是让人听电视,而不是看电视,这样下去,必然会养成观众习惯去听,而不热心去看,久而久之则会造成观众的视知觉衰减。因为画面缺少魅力,从而丧失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当然,也有一种“肥皂剧”类型,它是以语言见长的,是针对那些干家务活的家庭妇女拍摄的。但是作为电视剧的总体构成来说,总不能以针对家庭妇女的类型作为制作的范本吧?

日本电视导演大山胜美来华讲学时曾说:“在日本有的电视剧只能边干事边去看,与其说是观赏电视,倒不如说是在听广播剧。因为单靠耳朵听也可以了解情节,通过声音也可以想象画面。一般都是在忙着做事情的情况下去听,听到有趣的地方再去看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的播放很注意声音效果,尽量发挥这个传播媒介的特长。”但是,大山胜美本人并不赞成这种看法,他说:“一般人认为不靠台词的解释,而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甚至不直接说明而是用象征暗示手法刻画角色才算是真正高水平的电视剧。有人认为靠解说词取胜的电视剧是一种倒退和庸俗化。在电视剧里多用解说词容易得多,也不高明。”他还说:“只想靠戏剧的内容、讲话来吸引观众的话,不如让观众看剧本。”可见语言在电视剧中泛滥并不是电视特性决定的,恰恰相反,电视的本性则应强调它的观赏性,应该强化导演和摄制人员的视知觉意识。

现在的情况是,看电视犹如听广播,电视剧中的人物个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没完没了,絮絮叨叨,管你爱听不爱听,照说没商量,仿佛人物不说话,戏就无法演下去。而有的电视剧则是故意在卖弄语言,玩语言,把一些痞子秽语,江湖黑话,民间打情骂俏的粗俗俚语,当做生活主流语言炫耀;有的则附庸风雅,让人物说一些与自己身份毫不相符的外语和警句,以显示作者的博学多才,而观众看后却茫然若失,辨不清剧中人物都是何许身份。他们一会儿谈天文地理,一会儿讲网络知识,一会儿谈炒股经验,一会儿讲克隆技术,仿佛都是一些难得的全才,一些稀有的精英。

最为常见的是,有的编导在情节转不过去的地方,或者出现漏洞无法自圆时,便用最省事的办法,借助语言打通关节,或堵漏洞,或打补丁,语言成了一剂应急的灵丹妙药。这也是电视剧中语言泛滥的成因之一。

为什么以视觉见长的电视画面反而让语言抢占了优势呢?为什么有些导演舍弃信息量大于70%的视觉手段,而独钟情于信息量少的听觉手段呢?很可能是因为语言已成为某些编导者手里驾轻就熟、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工具。一旦让他们运用影像本体来创造形象和表述思想含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有可能是另一条造成语言过剩的原因。

屏幕上语言材料过剩,视觉材料贫乏和短缺,画面只是作为图解语言的符号,以及“用听代看”的现象已不鲜见,结果影像造型的能力与魅力也就随之减弱和消失了。

本来可以用眼睛发现的一切,可以用视觉形象和画面造型表述的事物,揭示的情理,由于视知觉的衰减,不得不用简单易行的语言来代替,于是观赏效果也就被淡化了。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在他的“遗嘱”中告诫人们:“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为导演,在屏幕或银幕的画面上为什么不去把那些隐藏在平常事物背后的美挖掘出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呢?

当然,电视剧并不排斥语言,我们也不主张把电影和电视剧都拍成默片或哑剧,否则也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言也应被看做是电视剧的重要表现手段,言为心声,语言是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但是,电视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视觉”元素上,因为屏幕要以视觉形象来体现其美学特征,这是和广播以听为主的重要区别。

由于某些电视剧创作人员的视知觉的衰减,以及过分仰仗语言的功能,从而影响了画面造型的表现力,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发出人类视觉功能正在衰减的讯号。他说:“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度量和辨别的工具。结果,可以用形象来表达的观念就大大减少了,从所见事物的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丧失了。这样一来,在那些一眼便能看出意义的事物面前,我们倒显得迟钝了,而不得不去求助于我们更加熟悉的另一种媒介——语言。”

而我们的一些编剧多是凭借文学的写作经验去创作剧本,所以剧中能够提供的视觉材料就显得较为短缺。美国好莱坞制片人对剧本的要求则是一个视觉剧本。对于编剧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

伟大的作家海明威曾说:“如果你到好莱坞去,他们就要你写东西时以看取景框的方式看事物,当你应当想到人的时候,你想到的只是画面。如果只想人,而不顾画面,写出来的,可能就不是电影故事。”我想,写电视剧与写电影剧本在重视视觉上是不会有多少差别的。

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说自己讲故事的方法,就是:“我试图要达到的目的,首先是让你们看见。”

如果导演的目的是要让观众看见,而编剧的剧本却只仰赖语言,而缺少视觉形象,再有能耐的导演也是无能为力的。

作为电视的编导,我认为应该珍视视觉材料,应该名副其实地让观众去看;特别是导演更应呕心沥血、挖空心思地为内容寻找到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质外壳,让观众在屏幕上看到一个运用视觉材料营造出来,而不是用语言堆砌出来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电视剧呼唤精品

中国的电视事业的起步虽较西方国家为晚,但是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各地新建的电视台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形成了一片繁荣景象。

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报纸披露,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仅有35家电视台。由于发展迅速,到了1994年年底,全国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到982家,合计为3125家。以上统计数字都是经过官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建立的电视台。如果将未经官方批准的有线电视台列入,其数字可能大得惊人。

即使按照1994年统计的数字,如果与发达国家作横向比较,“中国正规的电视台数超过美国一倍,是日本的25倍、英国的260多倍,比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巴基斯坦这11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519家”。

另外,各省和直辖市的电视台又争相上“星”,抢占空间。据统计,约有95%以上的省和直辖市的电视台通过中国的8颗人造卫星上了天,使国内“上星”的电视达40多个频道。为此,扩大了覆盖面,增加了收视率,提高了省和直辖市电视台的知名度,同时也为自身谋取了更多的广告收入。由此,形成了群雄逐鹿、争相推出好节目,以取悦观众、提高收视率的火热局面。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出现了更多的频道则意味着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当然会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节目众多,观众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中国电视剧的市场似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有的电视台还设置了播出电视剧的固定频道,安排固定播出时段,使喜欢收看电视剧的人们有了相对固定的收视平台。

进入21世纪后,电视又有了大的发展,设备越来越先进,上星的频道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丰富。有些文化企业和商家也看好电视剧这块市场,纷纷投资拍摄电视剧,于是电视剧的产量骤增。虽然产量大,集数多,但真正能播出与观众见面的则不多,据说相当数量的电视剧由于质量差,甚至是文化垃圾,被压在电视台播不出去。

现在,可以观赏电视剧的频道多了,节目多了,产量也上去了,但质量平平、真正称得上精品的电视剧却寥寥无几,多数是“快餐”式的平庸之作,甚至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打着擦边球的黄色或黑色的垃圾。所以有些造诣高的导演和演员就曾公开表示不愿拍电视剧和不愿出演电视剧,其原因就在于电视剧制作粗糙、质量较差,还难以形成艺术精品,所以不敢问津。

毋庸讳言,在观众群体中,对大量的平庸之作早已有訾议之声,对粗制滥造的低劣作品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是深恶痛绝。甚至有的人指责“电视将人口白痴化”,“电视已成公害”,“电视将人娱乐至死”的问题应值得重视。由此,呼唤影视“精品”的声音日益高涨,要求影视界特别是电视剧推出精品,也是事出有因,并非苛求。对于电视剧的创作者来说,推出“精品”自然责无旁贷,否则也无颜再见观众。现在大多数创作者已有了拿出“精品”的压力和紧迫感,人人都在翘首以待“精品”的出现。

何谓精品?在商品市场上,“精品”常常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光彩夺目,受人青睐,以至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同类推荐
  • 世界艺术文化(下)

    世界艺术文化(下)

    本套《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 西方建筑史

    西方建筑史

    在西方各种语言中,“建筑”一词均源于古希腊语。古希腊人把建筑师称为“architecton”,意思是“始创者”。在他们心目中,一切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以建筑为本——建筑是艺术与美学之源。建筑产生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宗教信仰、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等因素不断赋予建筑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原始的洞穴、巢居到今天的城市综合体便是这一过程的缩影。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与拓展。建筑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物质空间环境,而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的,因此建筑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它时刻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背景,传达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不同的时代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指出:“埃及式=敬畏的时代,那时代的人致力于保护尸体,不然就不能求得复活;希腊式=优美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沉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的时代;早期基督教式=虔诚与爱的时代;哥特式=渴慕的时代;文艺复兴=雅致的时代;各种复兴式=回忆的时代。”我们要想全面地了解西方文明,了解西方历史,它的建筑艺术是不可不知的。
  • 节奏与构图的探索:世界舞蹈史(下)

    节奏与构图的探索:世界舞蹈史(下)

    这套教材一方面注重教给学生比较系统、全面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另一方面也注重教育规律的把握,注意知识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通过活动课、实验课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神秘尼泊尔

    神秘尼泊尔

    《神秘尼泊尔》是作者行走在尼泊尔过程中所见所闻的一些心得体会,还有以绘画的形式展现的当地有特色的建筑景象。绘画作品中除了行程中的现场速写,大部分作品是回来后的创作作品,采用较为写实的表现方法,以此来展示尼泊尔庙宇建筑的神秘和神圣。为了更好地说明写生、创作中体会,每件作品都写了创作的切身感受,以此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和心得。同时还附有尼泊尔旅游的路线、费用和攻略,可供去尼泊尔出行参考。
  •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本书分为仲尼梦尊帖、自叙贴、送梨贴跋、前后赤壁赋、草书诗贴、醉翁亭记、难得糊涂等七部分,内容包括:欧阳询书房夜话写神帖、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苏轼两次作《前后赤壁赋》等。
热门推荐
  •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失忆娇妻卷土重来

    失忆娇妻卷土重来

    男主的狠辣,家族的厮杀,商战,复仇斗智斗勇的故事,一切的一切渐渐撕开帷幕。助理:总裁幕后黑手抓到了,怎么处置?尉迟墨给夫人扭腿的手一顿,眉眼含笑的看着总裁椅上的女人,贱兮兮的讨好,“老婆,你说那?是打还是骂?”甘琪琪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眉头抬头,翻弄着手里的文件,红唇微启:“剁了吧!”……晚上,狼舍加餐。
  • 大佬的作妖日常

    大佬的作妖日常

    什么?!居然穿越成了女的!他,在现代是佣兵团的一代传奇,接过的任务零失败,换过各种各样的马甲,但是这些马甲的身份都是一个女人,在某次任务中飞机失事直接穿越成了坐在洞房里的新娘。他,是当朝战王,性格冰冷,脾气暴怒无常,长相俊美如神祗,美妾成群。某大佬肆无忌惮的撩遍了战王后院的小绿茶们。直到某王忍无可忍,将美妾一个个赶出王府,怒吼:“本王才是你的夫君!别跟她们不清不楚的!”小剧场:“你你你……你别过来噢!”某大佬扒拉着床帘,紧张的看着某王爷。“我有毒!你碰我会不举!!”某大佬急中生智道。某王眉头微挑,冷冷的看了她一眼:“本王对你没兴趣!”大佬松了一口气:“你要么就睡地板,要么就出去……”【双洁双宠双强,绝世甜文欢迎各位入坑哦!】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深渊圣骑

    深渊圣骑

    世道艰险,人心难测。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是非善恶,谁人尽可一言论断。吾愿仗剑杀尽天下妖魔,皆为守正辟邪。吾愿挥刃屠尽道貌岸然,皆因人性丑恶。暮然回首,一缕残阳,一脸褶皱,亦是且行且叹!深渊圣骑——又名:神魔大陆我陈氏小生又回来了!!!
  • 碎暖时光里

    碎暖时光里

    我们只是漫无目的地聊天,感觉就可以过一辈子。ps:群号码:299041885
  • 年轻人太冲动了

    年轻人太冲动了

    本来做为一个地球的优秀好青年,应该成熟稳重的赚钱发家!在努力工作!结婚!意外总是来的有点猝不及防任毅暗暗告诉自己猥琐才是王道:“老天爷跟着我闹着玩一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贪

    爱贪

    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缺少爱情的人,情欲看不破的时候,利益成为关键;但也许走到这一步,偏偏就是爱情,情欲看破的时候,爱情与恨复杂的自己都说不清楚。
  • 七情七绝传

    七情七绝传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我们生而平凡,求死而伟大。人生总总,不过一抔黄土,掩尽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