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05600000014

第14章 明代修补利用的宁夏古长城

明代对宁夏河东秦昭王长城的修补利用

灵盐河东故墙现存遗迹

灵盐河东故墙属于宁夏河东故墙的东南段。《边政考·卷三》说:宁夏河东故墙“自黄沙咀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宁夏河东故墙是指今陶乐黄河东岸与今灵武市横城至盐池县最北边之一道长城,明代称其为河东墙、东长城,史称河东故墙。宁夏河东故墙从今陕西省定边县进入宁夏盐池县,经潘庄子、城郊乡、柳阳堡乡、苏步井乡、高沙窝乡、张家边壕进入灵武市清水营,至横城堡折而北行,沿陶乐黄河东岸经宁夏、内蒙古交界的都思兔河抵达巴音陶亥附近的黄沙嘴,全长387里。

宁夏河东故墙今可分为灵盐河东故墙与陶乐河东故墙。灵盐河东故墙是从今灵武横城“至花马池止”(今盐池县城北)。其中,今盐池县最北边之长城时称二边,当地俗称二道边,位于王琼始筑的深沟高垒之东北10~20里,与深沟高垒走向大致并行。现存遗迹为黄土夯筑,基宽6~8米,残高1至4米,残顶宽1~3米,夯层厚约14厘米。敌台呈方形,边长11米见方,残高7~10米,间距约百米。其中兴武营至英雄堡一段坍塌严重。

灵盐河东故墙始筑年代

明代灵盐河东故墙的始基是战国秦昭王所筑的“拒胡”长城。“拒胡”长城是指战国秦昭王伐灭义渠戎国后,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然后沿上述三郡辖地的外界修筑的长城。秦昭王的“拒胡”长城,在“陇西郡”是“傍洮”“傍河”;在“北地郡”是起自黄河内岸,经今宁夏中卫、中宁、青铜峡、灵武、盐池、陕北定边一带;在“上郡”是经今陕北靖边、横山、神木、府谷等地。隋代崔仲方在秦昭王所筑的“拒胡”长城的西段基础上修筑了灵州至绥德的长城。

明朝对宁夏灵盐河东故墙曾多次修缮。

第一次修缮始于正统二年(1437年),主持人是宁夏总兵官都督同知史昭。史昭修筑灵盐河东故墙是以秦昭王所筑“拒胡”长城与崔仲方所修隋长城这类“旧界石”为始基的。《英宗睿皇帝实录》载:正统元年九月乙巳(1436年10月22日),宁夏总兵官都督同知史昭奏:“宁夏城池、屯堡、营墩俱在黄河之外,备御西北一带,其河道迤东至察罕脑儿直抵绥德,沙漠旷远,并无守备。拟于来春相地于花马池筑立哨马营,增设烟墩,直接哈剌兀速(抱本作直抵哈剌瓦剌。)马营。从之。”所谓“来春”,即正统二年。《明史·史昭列传》载:宣德“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正统初,(史)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大固。”史昭所说的宁夏黄河之外的“屯堡、营墩”,指的就是包括宁夏河东故墙在内的宁夏黄河两岸的古长城。史昭请求“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烟墩”,“增设烽堠”,所谓“增设”,说明“增设”之前此地原来就有“烟墩”“烽堠”等长城建筑。由此可知,“增设”之前的原有“烟墩”“烽堠”等长城建筑必然遗存于明正统元年之前。《读史方舆纪要》载:《五边考》说,“正统中,有宁夏副总兵黄鉴奏:‘于偏头关、东胜州黄河西岸,地名一颗树起,至榆沟、沙迷、都六镇、沙河、海子山、火石脑儿、碱石海子、回回墓、红盐池、百眼井、甜水井、黄沙沟,至宁夏黑山觜、马营等处,共立十三城堡,七十三墩台。东西七百余里,实与偏头、宁夏相接,惟隔一黄河。’议者以地平漫难据,已之。”查《明实录》等文献记载,从明正统元年上至洪武年间,明朝从未在今宁夏建筑过“烟墩”、“烽堠”等长城设施,但是,《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四十》却载:“洪武间,东胜迄西,路通宁夏,墩台其址尚存。”由此证明,明洪武年间在“东胜迄西”至宁夏“花马池”“尚存”的“墩台其址”就是明代以前的古长城遗迹。正统二年史昭是在明代以前的古长城遗迹上“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烟墩”“增设烽堠”的。

第二次修缮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主持人是明朝都御史余子俊。余子俊也是依“旧界石”维修补筑宁夏河东古长城的。余子俊修筑利用延绥、宁夏古长城的工程,首次上疏于成化六年,由于尚书白圭阻扼,不得施行。直到成化八年皇帝亲自定夺,成化九年才得以动工完成。基于这种原因,史料在动工的时间上记述不一,但说的都是一回事。《明史·余子俊列传》载:成化六年,余子俊“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成化)八年秋,子俊复言……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成化九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余子俊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修筑了1770里的长城及其壕堑、敌台、崖寨、短墙、城堡、边墩、小墩,这分明是继史昭之后对宁夏古长城的维修补筑。对此,《读史方舆纪要》说:“成化七年,抚臣余子俊言:‘延、庆边山崖高峻。乞役丁夫,依界石一带山势曲折铲削,令壁立如城,高可二丈五尺。山坳川口,连筑高垣,或掘深堑,相度地形,建立墩堠,添兵防守。此不战而屈人之计。’九年,修筑始就。”所谓“旧界石”,即指明代以前遗存下来的古长城。这道称之为“旧界石”的古长城,就是遗存在今宁夏盐池、灵武、陶乐境内的战国秦昭王长城和秦皇长城中的沿河段落。《明史·卷九十一·兵志边防》载:明宪宗成化七年,命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修筑边墙,“子俊乃徙治榆林,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千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内复堑山堙谷,曰夹道,东抵偏头,西终宁、固,风土劲悍,将勇士力,北人呼为橐驼城”。“成化八年……榆林修筑东、西、中三路墙堑,宁夏修筑河东边墙,遂弃河守墙。”

第三次修缮于成化十年(1474年),主持人是明朝都御史徐廷璋、都督范瑾,还有都御史张祯叔、王珣。本次除了修缮长城墙体外,还在边墙外挖了44000多个品字坑。《弘治宁夏新志》载:河东墙,自黄沙嘴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成化十年都御史徐廷璋、都督范瑾奏筑。品坑,河东墙外,共四万四千有余坑,都御史张祯叔、王珣相机置挖。《榆林府志》载:巡抚宁夏都御史徐延璋,镇守都督范瑾,奏筑河东边墙,自黄沙嘴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

第四次修缮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主持人是镇守宁夏的太监龚荣。《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载:成化十五年十一月丁未,“命筑宁夏沿河边墙。镇守宁夏太监龚荣奏:宁夏东路自花马池至黄河,东至平山墩,西至黑山营,中间相去几二百里,虏所出没。说者以为前有黄河可恃,然春夏之时河可恃也,如冬月冻合,实为可忧。今欲沿河修筑边墙,使东西相接……事下,兵部复奏以为便,遂役一万人筑之”。龚荣所说的“花马池至黄河”段边墙即灵盐河东故墙。

灵盐河东故墙东南段的盐池二道边,嘉靖十年(1531年)被明朝总制尚书王琼废弃后,再未修缮利用。

明代余子俊在战国秦昭王修筑的“拒胡”长城与隋朝开皇五年崔仲方所筑灵、绥长城的旧基上修筑了延绥长城、宁夏河东故墙。所以,明代延绥长城、宁夏河东故墙实与战国秦昭王修筑的“拒胡”长城、隋代崔仲方修筑的隋长城为复线,他们都是在战国秦昭王“拒胡”长城的基础上修缮补筑而成。

盐池河东故墙非“文贵大边”

宁夏一些研究长城的著作,将今宁夏盐池境内的河东故墙说成是明朝兵部左侍郞文贵所修的大边。据《明实录》《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文贵所修大边在今陕北延绥长城之北,系延绥长城的外边长城,属延绥镇管辖,不在今宁夏盐池境内,也不属明代宁夏镇管辖。《读史方舆纪要》载:余子俊修筑“东起清水营紫城岩,西讫宁夏卫花马池边界,创修安边营及置建安、常乐、把都河、永济、安边、新兴、石涝池、三水、马跑泉八堡边墙,东西长一千七百七十余里,而榆林渐为完固。弘治中,抚臣文贵以屯田多在边外,于是修筑大边,防护屯田,而以子俊所筑者为二边”。对此,《大清一统志》说得很清楚:“余子俊所筑边墙在南,置大部屯田于边外。弘治年中巡抚文贵为保护屯田,在定边、靖边以北筑大边。”此边墙由陕西靖边县郝滩乡经安边、定边北接宁夏盐池县二道边。

明代对宁夏陶乐秦皇长城的修补利用

陶乐河东故墙现存遗址

王琼《北虏事迹》说:“(宁夏)东北山河相接之处,旧有镇远关、黑山营;对河之东为山嘴墩,南至横城旧有墙堑长一百八十五里,墩台三十六座。”王琼所说“旧有墙堑”即今横城经都思兔河至内蒙古乌海巴音陶亥的长城。因此,《北虏事迹》所说的“山嘴墩”,即《弘治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所说河东故墙的北端起点“黄沙嘴”,亦即《嘉靖宁夏新志》所说的河东故墙的北端起点“黄河嘴”。由此知之,宁夏明代河东故墙南自横城堡(今宁夏灵武市黄河东岸横城),北至山嘴墩(今内蒙古乌海市黄河东岸巴音陶亥黄河桥渡口村北山岗烽燧,俗称渡口墩),位于今宁夏灵武横城至内蒙古乌海市巴音陶亥的黄河东岸。此即王琼所说的北从“山嘴墩”,“南至横城”的“旧有墙堑”,亦即明代所说的横城至黑山营的宁夏河东故墙。宁夏明代河东故墙从山嘴墩(黄沙嘴)西越黄河即是古镇远关(即老关疙瘩、正谊关)、黑山营,从这里接贺兰山宁夏旧北长城东端。宁夏史志中的“黄沙古渡”就在此地。今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的“黄沙古渡”南距横城仅20多公里,并非明代黄沙古渡所在地。

宁夏明代河东故墙从灵武横城黄河东岸沿河北行,经原陶乐县高仁乡、陶乐镇、红崖子乡,过都思兔河进入内蒙古乌海市巴音陶亥,沿乌海市黄河东岸继续北行,与乌海市凤凰岭秦皇长城相接。现存遗迹、遗址从宁夏横城堡、高仁乡、陶乐镇、红崖子乡、经内蒙古乌海市巴音陶亥至黄河东岸的凤凰岭断续可见。

宁夏明代河东故墙的今宁夏陶乐段,现习称为陶乐河东故墙,亦称陶乐长堤。宁夏陶乐河东故墙年深月久,加之靠近河岸,由于自然风化、河水冲刷及人为损伤,长城墙体、墩台毁坏严重,但现存遗迹断续可见。陶乐镇至横城的百十里沿河长城,由于挖沟渠、平田取土、修公路等人为毁坏,加之黄河冲塌,绝大多数墙体均已湮灭,一些地段仅有基址可寻,残存墙体高低不等,有的长城断头雄姿尚存。高仁乡境内沟东有一段残存长城,被挖得七零八落,现存遗迹长约100多米,基宽尚有8米,残高2.4米。红崖子乡一段为黄土夯筑,保存尚好,长约10公里,残高10米,基宽15~20米,顶宽5~10米不等。长城沿线烽燧遍布,现存遗迹保存较好的自南向北有四道墩、三道墩、二道墩、头道墩、红墩子、石墩子等。

巴音陶亥长城位于农田中,很早以前就有一条农村公路修于其上,笔者调查的长城段落长约600米,基宽约8米,路基占用其宽度约6米,剩余宽度约2米,残余长城高约1.5米。长城沿线烽燧尚存,现存遗迹保存较好的有渡口墩、巴音陶亥墩等。渡口墩位于巴音陶亥黄河桥东岸山冈之上,与惠农区贺兰山北端落石滩汉长城关隘、烽燧群落隔河相望。渡口墩呈方形,底部边长约20米见方,墩体内里用木椽子拉牵,顶部边长约7米见方,残高约12米,墩周围散见西夏瓷器残片。此墩即王琼《北虏事迹》所说“(宁夏)东北山河相接之处,旧有镇远关、黑山营;对河之东为山嘴墩”。巴音陶亥墩位于巴音陶亥乡北柏油路东村庄后面的山冈之上,墩呈方形,底部基宽约13米见方,四周有数层等距木椽孔洞或木椽断头,木椽断头焦黑,应系火焚,顶部边宽约7米见方,残高约6米,墩体西向有一纵形开裂凹槽,人沿凹槽可攀至墩顶,墩周围有墩院遗迹。

凤凰岭长城位于乌海市黄河东岸,长约30公里,其中一段墙体为石块垒砌,或用石块垒砌墙体两侧,内填碎石沙土。

宁夏黄河东岸长城现存遗迹走向证明,黄河东岸古长城的始基并没有从山嘴墩(黄沙嘴)西越黄河接贺兰山,而是沿内蒙古乌海市黄河东岸而去。明代王琼另筑宁夏新北长城,“东自黄河,西抵贺兰山,筑墙以遮平虏城”。王琼另筑的这道新北长城,在“平虏城北十里许……东西约五十里”。这道新北长城的东端与陶乐河东故墙的南段隔河呼应,而陶乐河东故墙的北段就自行废弃了。这段废弃的陶乐河东故墙的北段,即是《嘉靖宁夏新志》所说的“夏镇北境,自河东黄沙之长城百里,燧台十八,堠废不能守”的古长城。

陶乐河东故墙始筑年代

《宁夏历史地理考》说宁夏陶乐长城始筑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实际上,“成化十五年”是明朝修补陶乐长城的时间,而不是陶乐长城的始筑年代。陶乐长城是宁夏平原地区存留不多的秦皇长城遗迹之一。

春秋战国时,今宁夏黄河以南、以东地区已属秦的势力范围,居住着许多戎族。《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十四年,更为元年……五年,王游至北河”。《史记·六国年表》载,“(更元)五年,王北游戎地,至河上”。以上两则史料记载的是同一件事情,所以“河上”即“北河”。关于“北河”所指的黄河段落,《史记·正义》说,“王游观北河,至灵、夏州之黄河也”。《汉书·五行志》载:“秦孝文王五年,游朐衍,有献五足牛者。”关于朐衍的地理位置,《括地志》说,“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盐州包括今盐池、陶乐及其毗邻地区。这就是说,秦惠文王、秦孝文王时代,今宁夏黄河东岸戎族所活动的灵武、盐池、陶乐及其毗邻地区已属秦的势力范围,否则,秦惠文王、秦孝文王是不可能到北河地区游览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取河南地,沿黄河修筑长城,史有明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里,城河上以为塞”。《史记·匈奴列传》载:“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渡河,据阳山北假中。”《史记·六国年表》载:“始皇三十三年,以适戍西北,取戎为三十四县。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所谓“河南地”的范围,《史记·正义》说,“今灵、夏、胜等州”。以今地言之,约指今宁夏盐池、陶乐、灵武、吴忠、青铜峡、中卫、中宁、海原、甘肃靖远、内蒙古河套及陕北的一部分。所谓“城河上以为塞”,“筑长城河上”,即指蒙恬沿着上述地区的黄河东岸、南岸修筑了长城。

蒙恬沿着西北地区的黄河内岸修筑长城的事实,也为历代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所证实。《汉书·高帝纪》载:“汉王东略地……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缮治河上塞。”《汉书·晃错列传》载:晁错说,“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西汉距秦亡不远,晁错说秦始皇沿黄河修筑了长城;汉高祖对秦始皇沿黄河修筑的长城还进行了修缮。唐人颜师古引《汉书·晃错列传》说:“秦时北攻胡,筑河上塞。”他又引宋祁语说:“北河,灵、夏州地也,秦时缮治。”汉代文献记载说明,今宁夏中卫、中宁、青铜峡、灵武、陶乐的黄河沿岸及内蒙古河套的黄河沿岸确有秦朝修筑的长城,汉初还对黄河沿岸的秦皇长城进行过维修。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卷三》记载:“河水又东北迳廉县故城东。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河水东北迳浑怀障西。”关于“浑怀障西”的地理位置及建筑时代,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怀远县条说,“废灵武城、在怀远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即浑怀所理道”。唐怀远县即今银川市,从银川市东北隔河100里,浑怀障的位置应在今陶乐县县城西南沿河长城线上,浑怀障的始筑人即为秦始皇所派的大将蒙恬。上述记述,均与《史记》所载秦皇长城的修筑路线、修筑者相合。《水经注·卷三》载:“河水又北迳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地都尉,治县城。”关于秦北部都尉的治所,《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说,“富平,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秦富平县辖境约当今宁夏中卫、中宁、青铜峡、吴忠的黄河南岸等地区,蒙恬所筑的神泉障,在富平县境内,神泉障的位置也应在这一地区的沿河地带。宁夏黄河南岸牛首山南麓的滚泉,唐代鸣沙之战中突厥人称之为“圣泉”。“圣泉”的地理位置,与秦神泉障的方位相当。唐代“圣泉”的得名,应源自秦朝“神泉障”的“神泉”一名。中卫黄河南岸与香山北麓之间的黄河阶地上遗存有两道自西向东的长城、障塞、烽燧:其一位于南山台黄河阶地北缘的黄河沿岸,沿河而东;其二位于南山台黄河阶地南缘的香山北麓,沿山而东。

沿山而东的烽燧,新发现的有碱沟墩、铺子墩、山羊场墩,间距均在10里以上。碱沟墩位于碱沟村北约3里的山冈上,呈方行,黄土夯筑。登上烽墩顶部的台阶外壁用石块垒砌,烽墩东西两侧遗有石块包砌坍塌的残迹。烽墩底部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14米;顶部东西残长约7.5米,南北残宽约6米;残高约6米。烽墩西侧山梁上建置有东西向一字形排列的烟火墩14个,间距约为3米。每个烟火墩直径3~4米,残高0.5~1米,均为石块垒砌。烽墩北面的山坡上,遗存有许多人工残台,残台边缘用石块垒砌。铺子墩位于红谷梁村东南的高山顶上,呈方行,黄土夯筑。烽墩底部东西长约26米,南北宽约13米;顶部东西残长约2米,南北残宽约2米;残高约2米。烽墩顶部捡拾到宋元瓷片。山羊场墩俗称“穆桂英点将台”,位于寺口子老山羊场西约500米的山冈上,黄土夯筑,直径约13米,残高约5米。烽墩周围有双重墙垣:外墙为方形,石块垒砌,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40米;内墙亦为方形,黄土夯筑,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30米。烽墩东、西两侧山梁上建置有东西向一字形排列的烟火墩13个,其中东侧7个,西侧6个,间距均约为3米。每个烟火墩直径3~4米,残高0.5~1米,均为石块垒砌。烽墩地面拣拾到一个西夏军用瓷蒺藜。山羊场墩在寺口子沟口高平川水(今清水河)西侧。寺口子沟、高平川水(今清水河)系两条南北走向的大山水沟,历为塞北通往中原的军事要道。遊牧民族从漠北草原渡过黄河后,经寺口子沟、高平川水穿越香山,沿清水河经固原、越陇山可直达关中地区。这些新发现的烽墩与其东、西两边山梁上原发现的烽墩、障塞、长城连为一线。从黄河南岸阶地形成的地史看,阶地南缘、即香山北麓峰顶冈峦一线的烽墩、障塞要早于阶地北缘、即黄河岸边一线的烽墩、障塞。以上说明,新发现的碱沟墩、铺子墩、山羊场墩当系秦皇长城“并河以东”的烽墩、障塞,亦即蒙恬所筑“神泉障”的西段。上述遗迹证明,秦始皇在今宁夏中卫、中宁、青铜峡、陶乐的黄河南岸、东岸确实筑有长城障塞。

宁夏平原水草丰美,耕牧频繁,加之黄河改道、坍塌、冲毁,黄河沿岸平原地区的秦皇长城不易保存。但是,对照文献记载,通过野外勘查,宁夏陶乐黄河沿岸的秦皇长城也不是无迹可寻的。

明代历朝对边防工程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凡属边防工程,大到边墙、关墙、沟堑、墩台、屯堡、营寨,小到水洞、房屋、馆驿、墩台移动、工程修补等等,都要自下而上,报请朝廷审议,皇帝诏可,国库拨款,竣工验收、丈量清点、登记呈报,精确到个数、丈、尺,计功过论赏罚。因此,所有边防工程,均将其奏议、时间、地点、主管、项目、数量等逐项记录在案。宁夏境内的长城遗存修筑情况,史料记载是清楚的。

洪武年间,明朝从未在宁夏境内建筑过长城。但是,元末明初时期,宁夏境内却屹立着洪武以前遗留下来的大量“长城固垒”。洪武初年宁夏就有屯军边防,《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八》载:朱元璋在赐秦王樉的玺书中说,“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以来不胜其弊。及吾平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西至于凉州,北至于宁夏,南至于河州,民未休息,予甚悯焉”。到了洪武末年,“时上以陕西、山西、河南诸处城池久不修浚,士马久不检阅,屯田之兵亦多逋逃,恐武备渐致废弛,乃命……长兴候耿炳文理庆阳、延安、绥德、宁夏左右二屯五卫……仍戒以各慎乃事,务安军民”(《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七》)。由此可知,洪武年间,明朝在宁夏仅是加强屯卫建置,修缮原有城池,并未修筑过长城。但是,此时的宁夏境内却遗存有大量的“长城固垒”“墩台”建筑。《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四十》载:“成化三年三月丙寅,整饬边备兵部尚书王复言……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辽东、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皆有高山大川、长城固垒限隔,延绥境外亦有黄河千六百余里,实天造地设之险。洪武间,东胜迄西路通宁夏墩台其址尚存。永乐初,残胡远遁,始将守备军马移入延绥,弃河不守。”这说明以上长城固垒、墩台都是明代以前遗存于宁夏境内的古长城。

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特别是“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明朝在宁夏地区开始逐步加强城池、屯堡、营墩的维修增置,但并无修筑长城的举措。《明史·余子俊列传》载:成化初年,“巡抚王锐清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右副都御史余子俊巡抚延绥时,上书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崖。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予计为便。”对余子俊修筑长城的上书,“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载:成化九年“十月壬申,陕西参赞军务都御史王赿袭破虏营于红盐池……上赐敕奖谕之:河套在陕西黄河之南,自宁夏至山西偏头关凡二千里。古有城池屯堡,兵民耕牧其中。后以阔远难守,内徙而弃之”。

王复、余子俊等人所说的“长城固垒”“旧界石”“古有城池、屯堡”,均指明代以前存世的古代长城,这些古代长城绝非明代始筑。上述明代以前遗存下来的古代长城,自南而北,在今宁夏境内有4道。第一道遗存于今宁夏西吉、固原、彭阳境内,这是西周宣王始筑的朔方长城。第二道遗存于今陕西北部、宁夏盐池、灵武境内和中卫、陇西沿黄河一带,这是战国秦昭王据有陇西、北地、上郡后,在上述三郡外围修筑的“筑长城以拒胡”的遗迹。第三道遗存于今宁夏中卫、中宁、青铜峡、灵武、陶乐的黄河南岸、东岸。据《史记》《汉书》记载,在上述地区(史称“河南地”、“并河以东”)黄河内岸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只有秦始皇派蒙恬所为的“城河上以为塞”“筑长城河上”,汉高祖对沿河秦皇长城曾予修缮利用。第四道遗存于今宁夏河西贺兰山、卫宁北山至河西走廊一线,这是汉武帝渡过黄河后修筑的汉代长城。由上可知,从西周、战国到秦汉,中国西北地区的长城是自南向北逐步扩展的,这与发祥于西北地区或统一疆域逐步扩展到西北地区的王朝势力是完全相符的。根据以上文献记载与现存遗迹调查,西周宣王始筑的朔方长城僻踞固原、陇西内界,绝非战国秦昭王据有陇西、北地、上郡后在上述三郡外围修筑的“拒胡”长城;汉武帝长城在这一地区已赿过黄河数千里了,与黄河内岸的秦皇长城无涉。所以,遗存于今宁夏盐池、灵武境内的只有战国秦昭王长城,遗存于今宁夏陶乐黄河东岸的只有秦始皇“并河以东”段长城。按照余子俊的意见,应将明代以前遗存下来的这些秦始皇、秦昭王“长城固垒”“旧界石”“墩台”因地制宜的维修利用,将它们“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将其变为明朝自己的边墙。对余子俊维修利用战国秦昭王长城、秦皇长城的意见,尚书白圭予以否定。成化八年,余子俊修边墙的意见方得到了皇帝的采纳,成化九年实施完工。成化十五年,根据镇守宁夏太监龚荣的建议,才开始陆续修筑从今陶乐黄河东岸连接河西黑山营(贺兰山北端)的长城(见前“明朝对宁夏灵盐河东故墙”“第四次修缮”)。《明武帝毅皇帝实录》载:正德元年九月戊戌,总制陕西都御史杨一清言:“一、灵州横城以北西抵黑山营、镇远关,边防颇疏,诚恐虏贼不得于东,必谋于西。及察黄河东岸原设边墙、沟堑并墩台三十六座,与河西黑山相对,递年屯兵阻遏过河虏骑(广本作寇。)最为周密。后因小有失利,弃而不守,贼遂深入无忌。今宜修复。然东西工役并兴,则恐民力弗堪。宜行今宁夏守臣暂止修补、拨军守瞭,候各工完备,悉照各边修理。下兵部议。宜次第举行。诏(广本作上。)是之,而从其议。”正德二年四月丙申,总制陕西右都御史杨一清奏:“其宁夏横城以北至黑山营边墙壕堑,待前项大工就绪之后,地方无事,本镇军夫次第修理。”《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载:嘉靖七年三月壬申(1528年3月20日),大学士杨一清言“……待大边(“周按”:宁夏花马池至灵州一带边墙)既成,则以其余力于延绥定边营以东至宁塞营,宁夏横城以北至黑山营坍塌边墙一切修补。上深纳其言。会廷臣俱推兵部右侍郎王廷相可任,上即用廷相,命兼都察右佥都御史、提督延宁边防,修理墙堑。仍谕廷相以一清所奏,会三镇镇、巡等官同心议画,务有实效,不得取具虚文”。明魏焕《皇明九边考》载:嘉靖“十五年(1536年)总制刘修复外边,防守黄河,东于外边对岸处修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墙,以截套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

成化十五年,镇守宁夏太监龚荣奏请修筑的“宁夏沿河边墙”,确指的是宁夏东路“东至平山墩、西至黑山营”的近200里长城遗迹,这正是今陕西靖边、宁夏盐池、陶乐黄河东岸的长城遗迹。这些长城遗迹,洪武初年至成化十五年前就已存在,但明朝从未修建。所以,靖边、盐池、陶乐黄河东岸平山墩至黑山营的长城遗迹,应是王复、余子俊等人所说的明以前的古长城遗迹。从成化十五年开始,明朝方对陶乐黄河东岸的秦皇长城加以修缮。一些研究宁夏长城的著述将成化十五年镇守宁夏太监龚荣奏请修筑“宁夏沿河边墙(陶乐段)”的时间作为修筑宁夏黄河两岸长城之始是错用史料。

正德元年杨一清所说的“灵州横城以北西抵黑山营、镇远关的黄河东岸原设边墙、沟堑并墩台三十六座”,仍是指遗存于今陶乐黄河东岸的长城、沟堑并墩台。从明初至成化十五年以前,明朝在今宁夏陶乐黄河东岸并无始筑长城和挑挖沟堑的任何文献记载。从成化十五年开始,明朝在今宁夏陶乐黄河东岸曾四次修筑“长城”“边墙”“长堤”;但从实地调查看,今陶乐黄河东岸仅有一道长城遗迹,并无与之并行的其他连贯的长城、堤坝遗迹。所以,明朝四次修筑的“长城”“边墙”“长堤”,实际上都是对陶乐黄河东岸原有秦皇长城的修补加固。因此,成化十五年以前陶乐黄河东岸就已存世的这道长城、沟堑和墩台绝非明朝始筑。杨一清所见所称的今陶乐黄河东岸原设边墙、沟堑并墩台,与王复、余子俊所说的长城固垒、旧界石一样,都是秦始皇派蒙恬始筑的秦皇长城遗迹。

综上所述,根据文献记载与实地调查验证,陶乐河东故墙的基础系蒙恬所筑浑怀障的防线,属秦始皇派蒙恬始筑的“因河为塞”长城中“并河以东”段长城的一部分。余子俊修筑河东故墙时将此段秦皇长城作为始基,曾予以修缮利用。继余子俊之后,嘉靖年间杨一清、王廷相对该段长城又进行了维修添置。所以,陶乐河东故墙始筑于秦始皇时代,系秦皇长城遗迹。

陶乐河东故墙不是“非正式长城”

许成在其《宁夏古长城》《宁夏四十年考古发现与研究》等著作中说,陶乐长城是一道“非正式长城”,故改名陶乐“长堤”。查阅史籍,此说为非。陶乐长城是一道非常重要的正式长城。

陶乐长城系秦皇长城遗迹,是明代宁夏镇河东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嘉靖宁夏新志》说“夏镇北境,自河东黄沙之长城百里,燧台十八,堠废不能守”。以上“河东黄沙之长城百里,燧台十八”指的就是已经废弃的河东长城的北段。由于当时没有守住河东长城的北段,即陶乐北境至巴音陶亥段长城,才导致了“河西镇远关为长物,黑山营遂弃而威镇堡迁矣”的恶果。王琼《北虏事迹》也说:“(宁夏)东北山河相接之处,旧有镇远关、黑山营;对河之东为山嘴墩,南至横城旧有墙堑长一百八十五里,墩台三十六座。”王琼所说的“山嘴墩”至“横城旧有墙堑长一百八十五里,墩台三十六座”,指的正是从今陶乐北境巴音陶亥至今灵武横城的180多里陶乐长城。由上可知,陶乐长城是一道正式长城。

对陶乐黄河东岸的这道秦皇长城遗迹,成化十五年开始首次维修。《榆林府志》载:“巡抚宁夏都御史徐延璋,镇守都督范瑾,奏筑河东边墙,自黄沙嘴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其中黄沙嘴至横城的这段长城即是陶乐河东故墙。到了正德元年、正德二年,杨一清认为对陶乐河东故墙“今宜修复”,但恐民力弗堪而暂止修补。嘉靖七年、嘉靖十五年,对陶乐沿河长城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维修。万历三十五年,由于横城黄河西移,致黄河东岸抵岸长城短缺。于是,对于与陶乐沿河长城连接的横城河岸长城进行了治理延伸。《明神宗显皇帝实录》载: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丁巳(1608年1月15日),“兵部复陕西巡按王基洪言汰冗丁、筑河垣、移边堡三事……其筑边垣,大率言横城边墙先年与黄河相近,达虏踏冰南下,情形易知,堵截亦易。今河西徙,远昔数里,倘狡虏谕盟,饮马城窟,片时可止灵州。议自该堡平胡墩西北迭顺水湃一道,以堵枝流;边外迭逆水坝一道,以塞倒流;予退地处所又筑边墙一道,建四铺墩,挨河筑敌台一座,容五十人营房十(抱本作千。)间,其夫役均之两河,而物料独办河东,既障黄河(抱本作河水。)令不横流,又探虏形无使深入,诚扼险之奇,非直权宜之计也……俱依议行之。”上文王基洪建言中所说修筑的顺水湃、逆水坝,是堵塞导引横城附近黄河枝(支)流、倒流的堤坝,不属沿河长城。只有在横城河岸退地处又筑边墙一道及其铺墩、敌台、营房,这才属长城建置。明代文献记载将宁夏黄河东岸沿河横城附近的顺水湃、逆水坝与作为边防长城的陶乐边墙区分的清清楚楚。

从成化十五年至万历三十五年,在120多年里,明朝对陶乐长城维修了4次。正如《皇明九边考》所言:“宁夏镇黄河东岸处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墙,以截套虏自东过河入宁夏之路。”所以,陶乐长城是一道非常重要的正式长城,绝不是“非正式长城”。

陶乐河东故墙与秦皇长城的关系

陶乐秦皇长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现存遗迹与其两侧发现的秦皇长城断续相接。

陶乐秦皇长城的西端,是位于今宁夏吴忠、青铜峡、中宁黄河南岸蒙恬始筑的神泉障、位于宁夏中卫、甘肃靖远黄河南岸、东岸的黑山峡、红山峡秦皇长城、位于甘肃兰州黄河南岸、洮河东岸的秦皇长城;陶乐秦皇长城的北端,是位于内蒙古乌海市黄河东岸的凤凰岭秦皇长城、位于乌拉特前旗的小佘太等秦皇长城。特别是内蒙古凤凰岭秦皇长城,它与陶乐秦皇长城绵延相接,是陶乐黄河东岸长城始筑于秦始皇时代的铁证。陶乐秦皇长城北端越过都思兔河后即进入内蒙古乌海市黄河东岸。1989年,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距乌海市东面10千米的凤凰岭山下,发现了秦始皇派蒙恬修筑的长城。凤凰岭秦皇长城位于乌海市黄河东岸,长约30千米,其中一段墙体为石块垒砌,或用石块垒砌墙体两侧,内填碎石砂土,水土流失后形成两行石垅,宽3~4米,残高0.5~1.5米,顺山势曲折南行;另一段墙体多为砂土夯筑,残高0.5~1米,宽2~3米。这道长城经陆思贤先生研究认为,黄河纵贯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长城修筑在拉僧庙、乌海市桌子山岭西侧,用石块垒砌,西距河岸十余里;而县城筑于长城之外、黄河之内,古代称“塞外城障”。可知秦代戍卒在此守长城,并守黄河,故又称“城河上为塞”。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在猫儿沟西的山冈下通过,因依凭峭壁,山形险陡,长城基宽仅1.1米。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向北过黄河,进入阴山山脉的狼山之中。在乌海市区北约十五公里的黄河东岸,有一座古城,俗称为烂城子,现称作新地古城。在凤凰岭长城沿线,1989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和乌海市文物工作者在城北砖窑附近清理发掘古墓12座,其中一些墓葬为屈肢葬,随葬有高领陶罐、环底罐(釜)等,具有明显的秦文化特征。由此可以证明,新地古城始筑于秦代,为临河筑34县城之一,新地古城附近的凤凰岭长城应属秦始皇万里长城之一段。凤凰岭长城的发现证明,《史记》中的“城河上为塞”的正确含义,就是说秦始皇沿黄河修筑了长城、障塞、戍逻所之类的防御设施。

陶乐秦皇长城的发现,将近年发现的宁夏黑山峡秦皇长城和内蒙古乌海市发现的凤凰岭秦皇长城连接了起来。至此,遗失已久的秦皇长城的西北段主体“并河以东”段(兰州黄河南岸秦皇长城、红山峡、黑山峡秦皇长城、神泉障、浑怀障、陶乐秦皇长城、乌海市凤凰岭秦皇长城)均已浮出水面,加上早年发现的秦皇长城临洮段、榆中段、阴山段、辽东段,秦始皇派蒙恬修筑的万里长城的5大段均已面世,断续相接,各显风采,一条完整的秦皇万里长城终于横空出世,阅尽人间沧桑。

明代对宁夏贺兰山汉武帝长城的修补利用

贺兰山长城现存遗迹

贺兰山至卫宁北山一线的古长城,明代称之为宁夏“西长城”,亦称河西长城。

贺兰山南北走向,北起今宁夏石嘴山市与内蒙古乌海市交界处黄河西岸的麻黄沟,南止青铜峡市的花布梁,长约150公里,宽约30公里,分布有东西走向的山沟、通道30个左右,古为河套地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界山。在沿贺兰山的山冈、山坡、山沟一线,古长城、古烽燧、古城障、古关隘断续相接。经实地调查,现已发现遗存有长城、烽燧遗迹的地方,自南向北有:大柳木沟、小口子(青铜峡界)、钻洞子、北岔口、红井子、磨石沟、磨石口、高石墩、三关口、椿树口、黄连口、大口子、小口子(银川市界)、黄旗口、马蜂口、小水渠口、拜寺口、苏峪口、贺兰口、插旗口、大水口、西峰沟、大水沟、小水沟、汝萁沟、干沟、大风沟、小风沟、归德沟、韭菜沟、红石梁、大武口沟、红石顶、北岔沟、涝坝沟、王泉沟、边沟、麦如井、南北老关疙瘩(正谊(义)关、镇远关)、柳门墩、二毛乌苏墩、镇宁墩等。上述盘桓于贺兰山东麓、南麓的长城、烽燧遗迹,许多在明代以前的史籍中就有记载,所以,这些长城、烽燧遗迹,绝非都是明代始筑,这是毋庸置疑的。明代对其中的许多古关隘、古长城进行过维修利用或者改建、摒弃,当时的维修者、见证者多有明确说明,这也是史有明载的。《北虏事迹》说:嘉靖十五年“大司马刘公总督三边军务,深以宁夏失险为忧,命修贺兰山上边墙”。至于明代自己新构筑的长城、关隘、城堡,更是逐一上报、奏请、审批、诏示、筹款、施工、交工、检查、验收、赏罚,还要树碑立传,记入史册,这与维修利用明以前的古长城在文献记述上区分得清清楚楚。

在贺兰山南段北岔口北侧的营盘山上,遗存有两道长城遗迹,间距3~5米,向同一方向延伸。它们依山势走向、蜿蜒于高山峻岭之上,起伏于深山峡谷之中。北面的一道是土筑长城,由黄沙土及沙砾石夯筑而成,残高5.5~8米,基宽6~8米,残顶宽2.5~8米。南面的一道是石头垒砌长城,由不规则的石块垒砌而成,残高1.8~3.6米,基宽1.5~2.6米,顶宽0.8~1.2米。女墙残高约1.1米,厚约0.4米。营子山东北的一山梁上遗存一烽燧,呈方形,底边约13米,顶边约5米,残高约8米。烽燧东南还有石垒残墩10个。土筑长城与石头垒砌长城交接处的土筑长城夯层厚18~20厘米。显然,南面的石块垒砌长城当为汉代遗迹。

在贺兰山中段的三关口南,遗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古长城。古长城位于三关口南5公里处,有石砌和土砌两种。其中从山坡最高处延续下来的是石砌长城,残长7.3米,宽3.7米,残高在0.5米至1米之间;土长城长度有2公里左右,底基宽2.5米,顶部残存宽0.5米,最高处有2.1米高。紧接着这些古长城,还发现了几座烽火台。阿拉善盟博物馆的专家认为,这里发现的石砌长城,可能是春秋战国或者秦始皇时代所建;土砌长城有可能是汉代或更晚一些。我认为,《史记》等文献明确记载,秦皇长城在今宁夏境内不过黄河;《汉书》等文献明确记载,汉武帝在今宁夏、内蒙黄河外修筑有长城;《明实录》等文献明确记载,明代在贺兰山三关口修筑过关隘,修筑次数、位置、长度均有准确记载,但没有在新发现的这些古长城的地方修筑过长城。据此,三关口南5公里处山上新发现的古长城应为汉武帝长城遗迹。

在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南起西峰沟,北至龟头沟,长城残垣断壁陆续可见。大水沟入山1.5公里处有土筑长城一段,长约250米,残高约5米,基宽约8米,残顶宽约4.1米,女墙高1.5~2米,有敌台3座。大风沟入沟4公里处有两段长城,第一段是劈削山崖长城,利用贺兰山自然山脊崖壁,劈削去其缓坡,使之壁立如墙,该段长约900米;第二段是土筑长城,长约100米,残高约4.3米,基宽约9米,残顶宽约3.5米。西峰沟入沟约2.5公里处的沟北岸,有石块垒砌长城一段,长约30米,残高3~5米。汝萁沟入沟5里处的沟北山梁上,有土筑长城一段,长约60米,残高3~4米,残顶宽约3.5~4米。在西峰沟与大水沟之间,有烽燧4座,即西番口墩、暖泉墩、窑湾墩、李家渠墩。在大水沟与西峰沟之间,有烽燧4座,即大水口墩、小水口墩、汝萁口外口墩、汝萁口中口墩。在小水沟与大水沟之间,有土筑烽燧3座,即小风口墩、大风口外墩、大风口里墩。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贺兰山东麓,经石嘴山市文物工作者实地勘察,遗存有6段古长城。(一)韭菜沟段:在韭菜沟北侧3号烽火台所在山头与红石梁山之间的谷部,距韭菜沟口2里多。长城残长共145米,依着山势,曲折修筑。根据曲折,可分为5小段,第一小段长25米,第二小段长35米,第三小段长25米,第四小段长40米,第五小段长20米。长城底基为石砌,宽约3米,残高2~5米不等,顶宽1米,有女墙痕迹。在第三小段与第四小段之间,有台墩1座。(二)郑官沟红石梁下段:在距郑官沟口7里左右的南侧山坡上,残缺严重,长约30米,由东向西盘山而上,城墙由沙土碎石夯筑。最高处五六米,顶宽由于雨水冲刷难以得出确数,底基宽三四米。在长城中间部位,有烽火台1座。(三)红石梁下段:在石嘴山市革命公墓西北的山头与红石梁相接的谷部,共长105米,依山势曲折可分为3小段。第一小段长30米,第二小段长30米,第三小段长45米,系沙土碎石夯筑,顶部最宽处3.5米,最窄处2.1米,底基宽6米多。城上有女墙。女墙高1.1米,宽0.6米。在第一小段与第二小段和第二小段与第三小段之间,各有台墩1座。(四)郑官沟段:此段距郑官沟口3里,长约15米,多被山洪冲坏,仅可辨形迹。(五)北岔沟段:此段在贺兰山东白疙瘩与黄疙瘩之间的北岔沟,离大武口沟口二里左右,长近百米,仅在烽火台处及其以西有15米左右,形迹明显,残高约1.5米,余则为土岭,可辨形迹,系黄土夯筑。(六)石大公路108道班至贺兰山红石顶段:长10多公里,原为石砌墙的两面,中间填以土石,现严重颓圮,仅可看到一条高低不平的土岭,基宽5米,高1.7米。在这段长城上有烽火台4座。在王泉沟口,有敌台4座。敌台系黄土夯筑,第一座在长城线上,离西长城4号烽火台500米,残高2.7米;第二座在长城线西侧,距第一座300米,残高3米;第三座在第二座南50米,东距长城线200米,残高3米;第四座在第三座南100米,距西长城线100米,残高1.7米(《石嘴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在贺兰山北段镇远关一线,长城位于贺兰山至黄河西岸,史称旧北长城。《九边考》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1531年)于内复筑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内地田地荒芜。”这里所说的“外有旧边墙一道”“外边”,指的就是旧北长城。这道长城沿贺兰山东南麓的涝坝沟、王泉沟、边沟、麦如井、南北老关疙瘩(正谊关,亦即镇远关)、柳门墩、二毛乌苏墩、沿河墩至黄河西岸。

贺兰山长城始筑年代

贺兰山长城的南段明代称之为宁夏西长城。《宁夏历史地理考》说:“嘉靖九年(1530年)以后,因西海蒙部东迁内犯。此年,拨专款大修宁夏边备,其西边墙和贺兰山口关墙亦得以整修、补筑。”上述说法,既不是明代“整修、补筑”贺兰山长城的最早年代,更不是贺兰山长城的始筑年代。据《史记》记载,贺兰山长城始筑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为西汉大行李息所筑。

明宣德三年,礼部尚书金幼孜持节宁夏,册庆府郡王妃。他在《将至宁夏望见贺兰山》两篇诗中,如实记述了沿贺兰山遍布的古代长城、斥堠(见《宁夏志笺证》)。从明初洪武年间到宣德年间,明朝从没有在500里贺兰山修筑边墙的任何记载。汉代以后到明代以前,除宋《太平寰宇记》载隋朝曾在“废怀远县(今银川市境)西北大河外”的贺兰山修筑过古长城外,其他王朝均无在贺兰山修筑长城的任何记载。金幼孜于宣德年间亲见亲记的贺兰山500里长城遗迹,肯定遗存于明代以前。明代对宁夏镇所辖贺兰山等长城的修整,始于正统二年(1437年)。

《汉书·赵充国传》《后汉书·西羌传》《唐朔方灵武龙兴寺增忍传》《明宣德宁夏志》《读史方舆纪要》《五边考》等史籍证实,贺兰山长城确实始筑于汉武帝时代。《汉书·赵充国传》说:“窃见北边自燉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数千人。”赵充国是汉代西北边防名将,他亲眼所见的燉煌(敦煌)至辽东的这道万一千五百余里的长城,就包括了汉武帝时代所筑的位于黄河外河西走廊、卫宁北山、阴山等西北地区的长城遗迹。到了明代初年,这道汉长城遗迹仍然存在。对此,明朝嘉靖时期的边防重臣李承勋说得更加清楚:“宁夏自镇远关至大沙沟,旧有台堡相接,以断北虏西行之路”(《读史方舆纪要》)。“镇远关”在宁夏石嘴山贺兰山东北端,“大沙沟在卫(靖远卫)北黄河外(《读史方舆纪要》)”,以今地言之,“大沙沟”在甘肃省景泰县长城遗迹高家墩附近。李承勋所说的“旧有台堡相接”指的还是遗存于明代以前的汉武帝长城遗迹。这道长城的现存遗迹从大沙沟高家墩向西,经景泰县、古浪县一直通往武威以西;从大沙沟高家墩向东,经景泰县进入宁夏中卫县,沿卫宁北山、贺兰山到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贺兰山东北端的镇远关。这道汉武帝长城的河西走廊段、阴山段遗迹,已被甘肃、内蒙的考古调查所证实;从甘肃景泰县大沙沟至宁夏镇远关的汉武帝长城遗迹,经我实地调查已找到。实地调查发现,从河西走廊沿腾格里沙漠南缘、卫宁北山、贺兰山至镇远关的汉代长城、烽燧、石刻及沿线的汉代遗物遍布。

因此,明初金幼孜亲见亲记的贺兰山500里长城遗迹,只能是《汉书·赵充国传》《后汉书·西羌传》等汉唐文献所记载的汉武帝所修筑的“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长城、烽燧遗迹的一部分。所以,贺兰山长城始筑于汉武帝时代。

宁夏旧北长城始筑年代与走向考辨

贺兰山长城的北段明代称之为宁夏北长城。宁夏北长城又有旧北长城与新北长城之分。《宁夏历史地理考》等著述说,宁夏旧北长城始筑于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年),这是于史不符的。

宁夏旧北长城一线的屯军驻所黑山营修建于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之前,宣德八年(1433年)为黄河冲没。《读史方舆纪要》载:“黑山营,所(平罗千户所)北八十里。永乐元年建,与镇远关相应援。嘉靖九年废。”《明宣宗章皇帝实录》载:“宣德八年六月庚申,宁夏总兵官(旧校删官字)都督史昭奏:旧于宁夏黑山嘴立哨马营屯驻骑士,近为黄河垫没,欲于附近便宜之处别筑营守备。从之。”如前文所考,从明初洪武年间到宣德年间,明朝从无在500里贺兰山修筑边墙的任何记载。史昭所说的“旧于”宁夏黑山嘴屯驻骑士的关隘塞防,当是金幼孜于宣德三年亲见亲记的贺兰山500里长城遗迹,这肯定遗存于明代以前。因此,“旧”年设置的宁夏黑山嘴关隘塞防应是汉代长城遗迹。新黑山营于宣德八年择地另建后,作为屯军驻所一直使用到正统十三年前后。《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载:“正统十三年七月戊戌,宁夏久雨,河决汉唐坝,败黑山营及沿边汝箕等口关墙、墩台,总兵官都督同知黄真以闻。上命真亟率工修完之。”以上记载说明,宁夏旧北长城“黑山营及沿边汝箕等口关墙、墩台”存在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之前,就以正统十三年黄河决口冲毁“黑山营及沿边汝箕等口关墙、墩台”的时间计算,宁夏旧北长城的存在都要比“成化十五年”早31年,这怎么还能说宁夏旧“北长城始筑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呢!

镇远关是宁夏旧北长城线上的著名关隘。关于镇远关的创建年代与地理位置,许成在其《宁夏古长城》等著作中认定该关隘始筑于明初,具体位置在红果子至石嘴山市四中附近的“小墩湾旧北长城”上。对照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上述认定于史于实都不相符。

镇远关的具体位置,明清史籍有如下记载:

明《嘉靖宁夏新志》卷首《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标示:该图将镇远关、黑山营标示在贺兰山东北尽头与黄河西岸相交之处的长城上,黑山营标示在镇远关之南;镇远关、黑山营的位置示意与黄河东岸的西瓜山平行对峙。《嘉靖宁夏新志》“山川”载:“黑山,城东北二百里,贺兰东北尾也。其形如虎踞,下饮黄河,亦一亢隘也。”“西瓜山,城(原银川市老城)北二百八十里。”按《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所标镇远关、黑山营的地理位置及参照黑山、西瓜山距原银川老城的里程估算,《嘉靖宁夏新志》地图上的镇远关、黑山营南距原银川老城200多里。

《嘉靖宁夏新志》对镇远关、平罗县城、银川老城的间隔距离记载说,“北路平虏城(今平罗县城)南至宁夏(原银川老城)一百二十二里,北至镇远关九十里”。据此,镇远关南距原银川老城应为212里。

《明一统志》说,“黑山营在卫城(今银川老城)北二百四十里,永乐年建”。据明代文献记载,黑山营北距镇远关5里,则镇远关南至原银川老城应为245里,南至今平罗县城123里。

清《乾隆宁夏府志》说,镇远关“在县(今平罗县城)北一百一十三里”。据此,镇远关南至今平罗县城113里,南至原银川老城应为235里。

综上所述,《嘉靖宁夏新志》《明一统志》《乾隆宁夏府志》所载镇远关南至今平罗县城依次为90里、123里、113里,南至今银川老城依次为212里、245里、235里。以上里程说明,镇远关南距今银川老城的距离均在212里以上,与《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所标示镇远关、黑山营位置大致相当,即镇远关南至今平罗县城在90里至123里之间,南至今银川老城在212里至245里之间。今银川老城北至平罗县城约120里,至石嘴山市惠农区(原石嘴山区)约210里(今公路里程为103公里),与古文献记载对照,镇远关当在今石嘴山惠农区北境黄河西岸地区。

考古调查显示,在石嘴山惠农区北境贺兰山南麓与黄河西岸地区,自北而南,遗存有3处汉代遗址群落。

第一处是落石滩汉代遗址群落。落石滩南至惠农区所在地20多里,南至平罗县城130多里,南至原银川老城240多里。落石滩地处贺兰山东北端之尽头,黄河流经其东,可谓山水相交之地,河东偏北即为明代西瓜山。在落石滩火车站西北2里左右的土丘上,遗存有坍塌烽燧,该烽燧石砌四壁,沙石夯筑。此烽燧即镇宁墩,俗称沿河墩。从沿河墩向西北约五六里的贺兰山柳条沟口,又遗存有1座坍塌烽燧,即柳门墩,俗称二毛乌苏墩。柳门墩西侧,遗存有2处石堆,当为塌毁墩墙遗迹。柳条沟是穿越贺兰山南北的交通要道。柳门墩西南侧,则是一汉代古城遗址。古城约100米见方,墙体为黄土夯筑。古城遗址上散布有汉代砖瓦。上述遗迹为汉长城孑遗,宁夏旧北长城所经。

第二处是正谊(义)关汉代遗址群落。正谊关遗址群落位于落石滩遗址群落南约10里之地,南至平罗县城约120里,南至原银川老城约230里。正谊关遗址在正谊关沟口,正谊关沟及其附近的套洛沟、柳条沟在贺兰山腹地混合为同一条沟,该沟直通贺兰山后,为穿越贺兰山南北的交通要道。正谊关则为堵塞上述3条沟的关隘要塞。在正谊关沟口南侧的小山头上,遗存有墩台1座,俗称岳飞点将台,正方形,石砌四壁,黄土夯筑。在这座烽火台东坡百米处,又遗存有两座烽火台,北面的俗称北老关疙瘩,残高约3米,周长90米;南面的俗称南老关疙瘩,残高约2米,周长约50米。南北两座老关疙瘩均为沙土石块垒砌,相距约3里,正对其北的正谊关沟口。这北南2座老关疙瘩周围遍布汉代陶片、瓦片。在2座老关疙瘩的南侧,连接老关疙瘩的长城与遗存于贺兰山东麓南北走向的边沟长城、王泉沟长城、涝坝沟长城等长城断续相接。据此,正谊关遗址所在地的南北两座老关疙瘩当为汉代关隘、烽燧遗迹。此地为汉长城所经,宁夏旧北长城所在。

第三处是黑山子古城遗址。黑山子古城遗址在正谊关的南面约5里之处,南至平罗县城约115里,南至原银川老城约225里。古城倚山而建,遗址遍布石块、砖瓦。砖长约45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10厘米。从砖的型制看,此为明代城砖无疑。永乐元年修建之旧北长城黑山营已为黄河冲没,其遗址今不复存在。据此,此黑山子古城遗址当为迁徙后新建之宁夏旧北长城黑山营之所在,亦即《嘉靖宁夏新志》“山川”条载“黑山”之“亢隘”所在,北距老关疙瘩不远,于嘉靖九年被王琼废弃后再未恢复。

《明史·王效列传》载:嘉靖十一年冬,王效“进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代周尚文镇宁夏。吉囊犯镇远关,效与梁震败之柳门。追北蜂窝山,蹙溺之河,斩首百四十有奇。玺书奖赉”。“柳门”即今贺兰山柳条沟口之柳门墩所在地。这则记载说明,吉囊自北入柳门沟,南向侵犯镇远关。王效北出镇远关迎敌,败吉囊于镇远关北门处的柳门墩。此记载证明,镇远关确在柳门墩之南。文献记载与考古调查所见之柳条沟口、柳门墩和镇远关的进出路线、地理位置、现存遗迹完全相符。因此,正谊关遗址当为古镇远关之所在,正谊关系镇远关之音讹。正谊关南侧之边沟遗址当为宁夏旧北长城之遗迹。

《嘉靖宁夏新志》说:“宁夏迄北旧有镇远关,关之东为黄河,关之西则贺兰山尽头,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以故设关防守,诚振古之见也。关之南五里,旧有黑山营,设有官军备御。”今考古调查所见之正谊关遗址、黑山子古城遗址,其地理位置与上述记载完全相符。现今研究宁夏长城之著述,将“镇远关”认定在红果子至石嘴山市第四中学附近的小墩湾长城上,此“镇远关”的地理位置与《嘉靖宁夏新志》所载镇远关、黑山营的地理位置完全不符。第一,小墩湾长城及与其连接的所谓镇远关、黑山营所在的山脉远非贺兰山之东北尽头;第二,小墩湾长城及与其连接的所谓镇远关、黑山营所在的山脉东距黄河尚有10多里,并非山水相交之地;第三,小墩湾长城及与其连接的所谓镇远关、黑山营之东再无长城、墩台遗迹,也就是说,其东端至黄河西岸再无与之相接的长城段落,构不成统一的长城防线;第四,小墩湾长城实系王琼于嘉靖九年所改筑的“北去平虏城四十余里”的“北关门”的西段。这段长城因“工浩费繁,役不能举”中途而废。基于以上原因,小墩湾长城仅是明代嘉靖九年王琼改筑的宁夏西长城接“北关门”长城之始段,是一段报废长城,并非真正的旧北长城,真正的旧北长城并没有自小墩湾长城开始向东经宝马抵黄河西岸。根据实地调查,旧北长城的实际走向是从扁沟沿贺兰山继续向东北方向延伸,经黑山子古城,在麦如井西接边沟黄土夯筑长城至正谊关,再从正谊关、沿落石滩汉代古城遗址、柳门墩、镇宁墩一线抵达石嘴山惠农区北境贺兰山与黄河相交之处。

宁夏旧北长城为贺兰山长城的北段。《九边考》记载:“镇远关实为外险,旧自镇远关以至火(“周按”据《明实录》《读史方舆纪要》,‘火’字应为‘大’字之误。)沙沟皆有墩台相接,以断北虏西行之路。”大沙沟在甘肃景泰县长城遗迹高家墩附近,大沙沟高家墩附近东西走向的长城遗迹为“明初旧址”,始筑于明代以前,是汉代长城遗迹。经实地勘查,景泰县大沙沟高家墩长城、烽燧与贺兰山旧北长城沿线的石块垒砌及黄土夯筑的墙体、烽燧断续相接,很多遗物都是汉代遗迹。类似的汉代长城遗迹、遗物在贺兰山长城沿线多见。更为重要的是贺兰山旧北长城沿线的石块垒砌及黄土夯筑的墙体、烽燧与老关疙瘩(镇远关)直接相连,证实了《九边考》“旧自镇远关以至大沙沟皆有墩台相接,以断北虏西行之路”的记载。历代文献记载与实地勘查说明,宁夏旧北长城始筑于汉武帝时代。

明代对宁夏卫宁北山汉武帝长城的修补利用

宁夏西长城走向

卫宁北山长城属宁夏西长城的西段。关于宁夏西长城的西段,即卫宁北山长城的走向,《宁夏古长城》《宁夏四十年考古发现与研究》《宁夏历史地理考》等著述说:明代宁夏西长城“起自中卫(今中卫市)黄河南岸芦沟堡(今甘肃省靖远县与中卫市交界地),北跨黄河接镇关墩”;明代宁夏西长城“全线共分四大段:第一段,即河南段,又分芦沟堡至黄河岸边一段和南长滩至下河沿一段”。查阅明代文献记载与实地考证,明代宁夏镇管辖的西长城(西边墙)既不“起自中卫(今中卫市)黄河南岸芦沟堡(今甘肃省靖远县与中卫市交界地)”,也不“北跨黄河接镇关墩”。

关于宁夏西长城西段的走向,《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载:正统元年二月庚申(1436年3月11日),陕西按察司副使金濂说:“宁夏中卫东连宁夏,西抵庄浪,实保障重地。”《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载:正统元年三月甲申(1436年4月4日)“镇守陕西都督同知郑铭等奏:宁夏中卫与左屯等卫俱在黄河以北接瞭”。这就是说,宁夏“西长城”的西段在黄河北岸与河西走廊庄浪卫长城接界。《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载:嘉靖九年九月戊申,“总制三边兵部尚书王琼奏言:宁夏墩台、烽火西接庄浪,往年未尝通一虏骑”。庄浪卫明洪武十年置,治所在今甘肃永登。庄浪卫管辖长城东端与宁夏中卫管辖宁夏西长城西端接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明朝取得松山战役胜利后,时任兵部尚书、三边总督的李汶实地踏勘这一地区的长城防线后,在其《计处松山善后事宜疏》中上奏朝廷说:“勘得自镇番以至中卫,烽堠相望,迄今旧址犹存。”《弘治宁夏新志》载:“城西南墙,自双山南起至广武界止,长一百余里,都御史贾俊奏设。”这就是说,宁夏西长城的西段所接的卫宁北山段在黄河北岸。《嘉靖宁夏新志》:“城西南墙,自双山南起,至广武界止,长一百余里。成化间,巡抚都御史贾俊奏筑。今圮坏不堪。”这就是说,宁夏西长城卫宁北山段所接的贺兰山段在黄河北岸。其后的《万历朔方新志》对宁夏西长城的走向从西向东逐段予以介绍,各段皆在黄河北岸、西岸:“西长城,起自靖虏芦沟界,迤北接贺兰山,山迤北接北长城至大河。”以上《明实录》《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等明代宁夏史志均明确记载宁夏西长城在黄河北岸与河西走廊长城接界,从来都未说过宁夏西长城从中卫“西南越黄河”接芦沟界堡。对宁夏西长城的走向,《读史方舆纪要》引经据典,将明代宁夏镇与固原镇各分管长城的走向、宁夏西长城中卫管辖长城西段的走向也说得十分清楚:“《九边考》: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绕其东南。旧时边墙,东起大盐池,抵延绥定边界,西至石空寺,抵固原芦塘界,凡千八百里。今兰、靖以北皆为固原边,自蒲塘接庄浪界长二百里。”这就是说,明代宁夏镇管辖的长城是“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西至石空寺”(今中宁石空寺),“抵固原芦塘界”(今甘肃河西景泰县的芦阳镇),“接庄浪界”(明代庄浪卫管辖长城东界。庄浪卫治今甘肃永登。)现存遗迹证实,这道长城包括今宁夏盐池、灵武、陶乐境内的东长城,贺兰山长城,卫宁北山至甘肃景泰县芦阳镇以西接明庄浪卫东界的长城、烽燧。这道长城、烽燧均在黄河西北岸,根本不存在从中卫“西南越黄河”接芦沟界堡的问题。至于“今兰、靖以北皆为固原边”的长城,是指从今宁夏同心、海原至甘肃靖远越黄河抵甘肃兰州、景泰的长城,明代称之为“内边”,属固原镇管辖,与宁夏西长城无关。具体到宁夏西长城中卫管辖长城西段的走向,《读史方舆纪要》也说得十分清楚:“卫倚贺兰之险,阻(面)洪河之阻,左联宁夏,右接庄浪,诚边陲要地也。说者曰:贺兰虽称天险,而通城隘口甚多。自镇关墩至胜金关之九十余里,俱朔骑出没处。若修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百八十里之边,则内而广武、玉泉、大坝亦得所捍御矣。夫诚能保有松山,为西藩外障,岂忧山后之寇哉?”这就是说,明代中卫管辖的长城是“左联宁夏,右接庄浪”,上述“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再至“松山”(今甘肃景泰西南)的“西藩外障”,均在中卫黄河的西北岸,也根本不存在从中卫“西南越黄河”接今甘肃靖远县芦沟堡的问题。

卫宁北山长城现存遗迹

按照明代文献记载,明代宁夏西长城的西端,即卫宁北山长城的西端起自黄河西岸的芦沟堡(今甘肃省景泰县芦阳镇),长城从河西芦沟堡向东北方向交于凉州古道,东沿黄河西北岸的凉州古道、腾格里沙漠南缘和卫宁北山,经青铜峡分守岭至贺兰山南尾花布梁接大柳木沟长城。

卫宁北山及其两侧的汉长城、烽燧、城障遍布。在景泰县北境红水堡北约300米的山上,遗存有东西走向的汉代石砌长城遗迹。从红水堡至中卫一线,沿汉凉州古道北侧,在中卫西境营盘水村、长流水村遗存有黄土夯筑的红湾墩、老营盘水长城、双墩梁烽燧、二道墩、头道墩,在中卫县城北面长城外侧的西万图山上,遗存有汉代石垒长城烽燧,烽燧东坡下的汉代石刻铭文记述了汉代这一段长城的毁坏和修复情况。明代宣德年间,宁夏西长城已是“风沙近塞居人少,斥堠连云逻卒闲(《明宣德·宁夏志》)。”成化十三年,对双山南至广武界的古长城进行过修补(《弘治宁夏新志》)。成化十五年,宁夏西长城卫宁北山段的“永安墩(今中宁石空镇西)至西沙嘴(今中卫迎水镇黑林村西)旧墙低薄颓坏,欲改筑高厚”,“遂役一万人筑之(《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七》。“周按”《北虏事迹》记载为成化十三年,当从《明实录》)。”近年,在中卫境内的卫宁北山长城上,施工取土人员挖开了几处南北走向的豁口,观察挖开的豁口断面,汉长城原筑墙体剖面与明成化十五年补修面上的增补填充部位,其土质、土色、夯层、坚实度均判然不同,一目了然。

卫宁北山长城始筑年代

《宁夏历史地理考》说:“宁夏明长城西边墙始筑于成化九年。”其根据是“成化九年(1473年)在‘靖虏连接宁夏黄河两岸各修筑阨塞,使虏不得渡河’”。宁夏明长城西边墙包括卫宁北山长城。查阅明代史料,“宁夏明长城西边墙始筑于成化九年”的说法出自《明宪宗纯皇帝实录》:成化九年九月壬子,平虏将军总兵官宁晋伯刘聚等人在安边三策中说:“其固原、环庆或挑筑壕墙,或铲削山崖。靖虏连接宁夏黄河两岸各修筑阨塞,使虏不得渡河。此则陕西安边之策也。”以上记载说的是明代固原镇修筑靖虏卫管辖的黄河两岸长城。明代靖虏卫属固原镇管辖,不属宁夏镇管辖。固原镇在靖虏卫修筑的这段黄河两岸长城属固原内边长城,与修筑宁夏西长城无关。上述研究长城的著述将固原镇靖虏卫所辖黄河南岸的固原内边长城错接在宁夏镇中卫所辖黄河北岸的宁夏西长城上,将固原镇在靖虏卫修筑固原内边长城的年代错套为宁夏镇修筑宁夏西长城的年代。由于这一张冠李戴,不但掩盖了明代对宁夏汉长城的修补利用,还终将汉代始筑的宁夏西长城错定为明代始筑的长城。

据《史记》记载,卫宁北山长城系西汉大行李息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筑的“河塞”长城的一部分。明代以前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亦证实,河西走廊至卫宁北山一线最早的长城确为汉武帝时代始筑。

《后汉书·西羌传》载:“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令居县属金城郡,令音零)。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酒泉、武威、张掖、燉煌),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这说明汉武帝是渡过黄河、湟水修筑障、塞、亭、燧这类长城墙体设施的,并说明汉武帝修筑的长城超出秦皇长城外数千里。《太宗文皇帝(永乐)实录》载:永乐十年八月庚午,“陕西行都司都指挥史昭言:前凉州永昌土达军民老的罕等叛逃……今稍移屯长城山口,料其复叛,非远伊迩……赐敕谕昭曰:所奏鞑寇事情,朕固测其必叛……尔宜与西宁侯、丰城侯协心并力关防,盖军士贵在有备也。”永乐年间遗存于此地的“长城”遗迹,必是汉长城无疑。《五边考》载,从甘肃河西走廊至宁夏中卫一线,“若按明初旧址,自镇番(今甘肃省民勤县)直接宁夏中卫,通树长边,则外钥尤壮矣”。这说明,从甘肃省民勤县至宁夏中卫,明代初年曾有一道古长城“旧址”穿越此地。这道古长城“旧址”,正是明代卫宁北山长城的始基。经笔者实地考察,今甘肃省景泰县到宁夏中卫卫宁北山至贺兰山的长城烽燧,除明代补修新筑的一些长城段落、关隘外,现在还有许多明代以前遗存下来的古代长城、烽燧遗迹。这些古代长城、烽燧断续相接,现经调查确认的,从甘肃景泰县高家墩附近大沙沟向东,沿宁夏营盘水、长流水卫宁北山至贺兰山,已有红湾墩、老营盘水长城、双墩梁烽燧、二道墩、头道墩、西万图、丁北墩、蒲塘墩、王泉沟、涝坝沟、老关疙瘩等数十处遗迹。笔者认为,这些古代长城、烽燧遗迹,就是赵充国所说的“自燉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中的宁夏段汉武帝长城、烽燧遗迹。

宁夏西长城西端起点考证

关于宁夏西长城的西端起点,明《万历朔方新志》说:“西长城,起自靖虏芦沟界,迤北接贺兰山……”此“芦沟界”即“芦沟堡”,亦称“芦塘堡”。明代宁夏西长城西端起点的该“芦沟堡”即今甘肃省景泰县的芦沟堡,现名“芦阳镇”。

清代乾隆年间,中卫县令黄恩锡编修《乾隆中卫县志》时,将明代靖远卫辖境内黄河西岸的“芦沟堡(芦塘堡)”误认为是指清代中卫黄河南岸的“芦沟堡”。由于《乾隆中卫县志》的这一错误记载,导致后世学术界将今甘肃省景泰县的芦沟堡错当成今甘肃靖远县与中卫县交界地黄河东岸的芦沟堡,并由此派生出西北地区长城研究上的许多重大错误结论。

近年来,根据明代文献记载并经实地勘察,随着宁、甘黄河东、西两岸两个芦沟堡遗迹的发现与确认,最终纠正了200多年来许多文献记载与著述对两个芦沟堡的张冠李戴,终于揭开了宁夏西长城与黑山峡长城并非明代始筑的神秘面纱,终将宁夏卫宁北山至贺兰山的汉武帝长城与黑山峡秦皇长城的雄姿展现于世人面前。

宁夏中卫管辖的宁夏西长城的西端与甘肃庄浪卫(治所在今甘肃永登县)管辖河西走廊长城的东端接界。宁夏西长城西端的界堡,《万历朔方新志》说:宁夏“西长城,起自靖虏芦沟界”。关于宁夏西长城西端起点“靖虏芦沟界”的地理方位,明末清初的史地名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大沙沟,在(靖虏)卫北黄河外。嘉靖中边臣李承勋言:‘宁夏自镇远关至大沙沟,旧有台堡相接,以断北虏西行之路。’是也。又芦塘,亦在(靖虏)卫东北黄河外,亦曰芦沟,宁夏、固原边接境处也。今有芦塘营。”顾祖禹所说的明代靖虏卫即后世所称之靖远卫,弘治九年(1496年)隶属固原镇,当时其辖境包括今甘肃省黄河东岸的靖远县和黄河西岸的景泰县。顾祖禹所说的“黄河外”,即指流经今甘肃靖远县、宁夏中卫县境内的这一段黄河的西北岸地区,而这一地区今属甘肃省景泰县辖境。顾祖禹所说的明代宁夏西长城西端起点“黄河外”的芦沟堡(即芦塘堡),是指今甘肃省景泰县境内的芦沟堡(即芦塘堡)。据康熙《靖远县志》记载:芦沟堡(即芦塘堡)“在(靖远)卫北二百二十里。城周二里零二百一十二步,古为羌戎地。自汉武驱逐匈奴,由朔方渡河西,俱属武威郡,遂为中国地。然晋、唐以下,历代沦复不常,明初属金城。景泰间,庸弁御寇失律,弃地如瓯脱,百余年来竟为原松部宾力兔牧地,兰、靖、会、原惊扰无虚日。万历二十七年己亥,督抚运筹制胜,恢复旧疆,驱宾兔等远窜。贺兰山后设立新边墙,创建大小芦塘二堡。”又据《兰州府志》记载:“芦沟堡(芦塘堡)周二里,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创建,设参将屯兵千余,隘口二十一处,边墙五十里。”根据以上记载,宁夏西长城西端起点应是今甘肃“黄河外”景泰县境内的芦沟堡(芦塘堡),该城原系汉武帝长城沿线的城障遗墟,明万历年间重建。关于宁夏西长城西端起点“芦沟堡(即芦塘堡)”的地理位置,《读史方舆纪要·宁夏固兰边图》将其标绘在今甘肃“黄河外”西北岸地区景泰县的芦阳堡。由上可知,明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从未说过宁夏西长城西端起点从中卫“西南越黄河抵芦沟堡山”的话,也从未记述或标绘过宁夏西长城的西端起点在中卫黄河南岸的芦沟堡。经笔者实地考察,明代宁夏西长城西端起点芦沟堡遗址,位于今甘肃省景泰县城东南18里的芦阳镇,古城堡遗迹尚存,城墙多已被毁。现存东城墙残长100余米,高低不等,基宽约4米,最高处约8米,顶宽约4米。北城墙残长约100余米,高低不等,基宽约4米,最高处约10米,顶宽约4米。其余城墙或被挖毁,或被切削变为居民院墙、畜圈围墙,遗迹呈土脊状夯土堆。

关于中卫黄河南岸的这座芦沟堡,明代属靖虏卫(即靖远卫)管辖。据康熙、乾隆时代的《靖远县志》记载:该“芦沟堡城在(靖远)卫东一百八十里,城周三里。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兵粮道刘兑创建,户部主事杨恩撰记,本堡与宁夏中卫毗邻”。经笔者实地考察,中卫黄河南岸的芦沟堡位于明代靖虏卫(靖远卫)的黄河东岸地区,是明代固原卫至靖远卫内边长城沿线的边堡之一,是用以防卫从靖远卫黄河索桥段东越黄河入侵固原、平凉的寇盗的。中卫黄河南岸芦沟堡的西面是明代“永安堡”。“永安堡”及其所属沿黄河的30里长城,系明代督臣王之诰于隆庆五年(1571年)创建,它与中卫黄河南岸的芦沟堡同属明代固原卫至靖远卫内边长城沿线的边堡。中卫黄河南岸的芦沟堡位于今宁夏中卫市香山乡景庄西南与今甘肃靖远县东北交界处,现存遗迹保存较好。古城堡墙垣尚在,雄姿犹存,城内遍布明代青花瓷片。该芦沟堡与明代宁夏西长城走线及其西端起点“芦沟堡(即芦塘堡)”毫无关系。从明人杨恩《建设芦沟碑记》看,明代将“黄河外”的“芦沟堡(即芦塘堡)”与黄河内的“芦沟堡”区分得很清楚。

清代乾隆年间的中卫县令黄恩锡编修《乾隆中卫县志》时,当时的编志者将明代史志所说的宁夏西长城的西端起点“芦沟堡(芦塘堡)”、亦即靖远卫辖境内黄河西岸的“芦沟堡(芦塘堡)”误认为是指中卫黄河南岸的“芦沟堡”。因此,黄恩锡编修《乾隆中卫县志》时,便在宁夏西长城条中错加了在中卫境内“至西南越黄河”6个字。于是,《乾隆中卫县志》“塞垣”条在记述中卫境内的宁夏西长城时便写为:“县城迤北边墙一道,自宁朔县大坝交界起,至西南越黄河,抵芦沟堡山,沿长四百八十二里。边口二十九处……”由于《乾隆中卫县志》错加了在中卫境内“至西南越黄河”这6个字,后人便误将中卫黄河南岸的这座芦沟堡与宁夏西长城的西端起点连接了起来,并将该芦沟堡作为宁夏西长城的西端起点。从此以后,《乾隆中卫县志》便成了宁夏西长城在中卫“西南越黄河”抵芦沟堡山的始作俑者。由于《乾隆中卫县志》错误地添加了宁夏西长城在中卫境内“至西南越黄河抵芦沟堡山”这么一句话,竟致误引后人以明代靖远卫境内黄河东岸的“永安堡”及其沿河30里长城和该“芦沟堡”的修建年代作为宁夏西长城、黑山峡长城修建年代的证据,遂将宁夏黄河两岸的长城、烽燧一律定为明代始筑的长城、烽燧。清初宁夏编修《乾隆宁夏府志》时,编纂者考证了《乾隆中卫县志》“塞垣”条关于宁夏西长城在中卫“至西南越黄河抵芦沟堡山”的记载,认为该志对宁夏西长城在中卫“至西南越黄河”的走向及其在中卫县黄河南岸的芦沟堡与固原镇交接的说法没有根据,故不予采信。所以《乾隆宁夏府志》在其“边界”条中只收入了《乾隆中卫县志》关于鸣沙州南古长城的记载:“中卫县志:鸣沙州南有旧边一道,跨山直至定边。俗称古长城。”对于中卫境内宁夏西长城的修筑年代,《乾隆宁夏府志》考证后说:“西长城,旧志不载修筑年岁。有暗门。去中卫县西四十里。今为兰、靖孔道,设驿弧山、长流水等处,经番部二百里。”弧山、长流水均在“黄河外”。《乾隆宁夏府志》的这一记载,明确摒弃了宁夏西长城从中卫境内“至西南越黄河”直抵中卫黄河南岸明代所建“芦沟堡”的说法,明确否定了宁夏西长城始筑于明代的说法,恢复了宁夏西长城从“黄河外”,即沿贺兰山、卫宁北山经今甘肃景泰县芦沟堡(即芦塘堡)连接甘肃河西走廊汉、明长城的原始面貌。对于宁夏西长城的走线,《乾隆宁夏府志》在其“边界”条中重新采信了《万历朔方新志》的记载:“西长城,自靖远芦沟界,迤北接贺兰山。山四百一十一里,迤北接北长城。自西而东三十里,接黄河。”该志再一次摒弃了宁夏西长城从中卫境内“至西南越黄河”抵中卫黄河南岸明代所建“芦沟堡”的错误说法,将宁夏西长城西端与固原镇所管长城的交接界堡重新恢复为明代靖远卫黄河西岸的“芦沟堡(即芦塘堡)”,即今甘肃省景泰县境内的芦阳镇。《乾隆宁夏府志》的这一拨乱反正,终将宁夏西长城的西端与黄河西岸地区今甘肃景泰、古浪境内的河西走廊汉、明长城连为一体,恢复了宁夏西长城走线的本来面目。

从清朝中期到民国时期,宁夏的史志编纂者又犯了疏于考证的错误。清道光年间中卫县令郑元吉编纂《道光续修中卫县志》、清末民初编纂《甘肃新通志》时,既不检索《万历朔方新志》等明代以前的史志对于宁夏西长城的原始记述,又不审视《乾隆宁夏府志》对于宁夏西长城的正确考证,仍然抄引《乾隆中卫县志》《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关于宁夏西长城在中卫境内“至西南越黄河抵芦沟堡山”的错误记载,第二次将宁夏黄河两岸的秦皇、汉武长城淹没于荒山野岭之中。

近现代研究宁夏长城的所有著述及新编《中卫县志》,均依据《乾隆中卫县志》《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和《甘肃新通志》关于宁夏西长城在中卫境内“至西南越黄河抵芦沟堡山”的错误记载,将宁、甘黄河东、西两岸的两个“芦沟堡”张冠李戴,将宁夏西长城中卫至景泰段从中卫黄河北岸错拉到了中卫黄河南岸,使之与宁、甘境内黑山峡黄河南岸的秦皇长城强行错误接轨。由于将宁夏西长城强行错拉到了中卫黄河南岸,他们又依据中卫黄河南岸固原卫至靖远卫固原内边长城沿线的“芦沟堡”与其西的“永安堡”以及该地区30里沿黄河长城均为明代隆庆年间修筑的记载,将上述明代修筑固原卫至靖远卫固原内边长城边堡、障塞的年代错戴在宁夏黄河两岸秦皇、汉武长城的头上,并由此推而广之,竟将宁夏黄河南岸的黑山峡秦皇长城和黄河北岸卫宁北山至贺兰山的汉武帝长城统统定为明代始筑的长城。这样一来,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重大历史、考古价值的宁夏黄河两岸的秦皇、汉武长城第三次又被错断为明代长城长达百年之久……

宁夏西长城西端起点的今甘肃景泰县的此芦沟堡非宁夏中卫黄河南岸的彼芦沟堡也!清代史志著述上的一个小小的张冠李戴,竟致辉煌千古的秦皇、汉武长城在宁夏境内丢失了数百年……

同类推荐
  • 三国之望子成龙

    三国之望子成龙

    一个重度穿越综合症患者侥幸穿越到东汉末,孜然一身的情况下他为了活命成为了佃农,无意中露出了值得拉拢的本钱,成功与徐州一个世家联姻,从此慢慢走上了帝王之路。都说望子成龙,父母不给儿子大好基础搞好教育,再聪明的儿子都能被搞废了。身为张铭贴身编辑的南华老仙就对他说:你可是责任重大,就别指望能够提前退休了。尽情演出吧!张铭反驳:凭什么我要给你们当猴子一样欣赏?!南华笑道:让你来到这个时代,让你人生重新来过的我们,也就等于是你的父母,父母望子成龙,有错吗?有错吗?好像没错吧?某个被忽悠的人点了点头。
  • 书生大唐

    书生大唐

    一个北大中文系学生混穿贞观十六年,一只蝴蝶的翅膀怎样扇动历史前进的方向?
  • 历史小白的穿越

    历史小白的穿越

    谁最有钱?东林党!——抢!谁最有粮?东林党!——抢!谁说我是阉党?东林党!——割!就是这么横,就是这么没文化!
  • 乱世争霸之高雷王

    乱世争霸之高雷王

    民国兵王+都市历史穿越题材,男主角非常帅气,情节曲折离奇,爱恨情仇交织,男频女频均可。欢迎女读者入坑。100年前的粤西高雷地区犹如人间地狱,土匪猖獗,军阀混战,法殖民者占领广州湾,鸦片军火生意盛行,百姓民不聊生,遍地杀戮,人口数量急剧减少……100年后的农村少年叶纵横,15年前游泳失踪后,回来时已面目全非,他无意中与朋友们闯进了这个时空,身不由己地开始了乱世争霸的冒险生涯,逐步赢得了男人渴望的一切。然而,他也深陷各种矛盾漩涡,身体更是藏着一个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秘密……
  • 回到唐朝当神棍

    回到唐朝当神棍

    莫名其妙就回到了唐朝,更离谱的是,燕青还被人当成了神仙下凡!于是……李二同学:“燕卿……朕觉得,至高至圣仁义大帝,很符合朕的气质哈!”“额……陛下英明!”长孙皇后:“小乙,《白娘子》第三卷写出来没?本宫已经等得不耐烦了!”“额……快了,就快了!”程咬金:“燕小子,俺当真是混世魔王?还与你做过五百年的兄弟?”“额……那是自然。”有生活,有情调,还有妹子可以泡!燕青感慨道:“唔……其实在唐朝当个神棍也不错,至少……媚娘,你洗好了没有?夫君要进来了哦!”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这只妖

    你这只妖

    人生是奇怪的,给了季羡不公的待遇,让他正值青春年华却突然横死,即便是再次重生,却也只是落在一只妖的身体里面。人生又是公平的,成为了一只妖,却也让季羡获得了正常人类所没有的能力。不平凡的人生,注定了季羡无法庸碌终生!
  • 时空蛊

    时空蛊

    孔嘉和燕燕于飞是住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对恋人,他们和朋友华天旭和敏之夫妇去滑雪时,燕燕于飞却离奇失踪。孔嘉穿越时空,进入平行世界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并成为了意图控制人类的阴谋重要人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十七号的荣耀

    十七号的荣耀

    罗伊重生了。重生的罗伊躺在医院里,这并不让他吃惊,因为他失去意识前就意识到自己这一次凶多吉少了。但是当他认清自己的处境时,他华丽丽地晕了过去。这个世界似乎和原来的世界没有啥不同的。香港在97年如期回归了,北京也在01年如前世一样成功申奥了。罗伊自己遗憾地重生在大学开始一个月以后,而没有回到高考前挽救自己的机会了。但是,这个平行世界里,国足在94年就在名帅萨基的带领下打进了世界杯……重生后的罗伊发现,除了自己是地区联赛最佳阵容的一员之外,自身似乎和前世有了很大的不同……于是,重生的球迷罗伊在这个有了点不同的平行世界里开始缔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 大叔今年35

    大叔今年35

    灵光一闪之间,总有万千思绪。我的故事是独特的,但也是千千万万同龄人中的普遍典型。我的时代正在慢慢走来,但对于后浪的时代,也有些许超前的借鉴。我的时代,我们是孤独的,也许文字,能让我心安理得。大叔,今年已经35了,但是故事也许才刚刚开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帝王邪宠废材五小姐

    帝王邪宠废材五小姐

    “蓝依月!”“叫我干嘛?”“依月,我会保护你的,不会让你再受到任何伤害!”
  • 麒麟帝王之麒麟王尊宠帝妃

    麒麟帝王之麒麟王尊宠帝妃

    大婚当日,灭顶之灾降临。名动一时的麒麟王府面临着来自于帝国那被敬为神话的铁血禁军。为爱,他杀入帝宫;为爱,他化身为魔;为爱,他终堕入深渊。
  • 抽奖中了个王爷

    抽奖中了个王爷

    自从抽奖中了个无赖王爷之后,叶汐的整个生活都不好了。她是21世纪金牌杀手,带着抽奖系统穿越成了叶将军府人人欺凌的废物四小姐。草包?垃圾?替罪羔羊?别急,坐下来抽个奖先,神兽、法宝、美男应有尽有,看我如何成就最强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