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24600000008

第8章 耳鼻喉科常见病症(2)

“方一”清气化痰丸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黄芩10克,栀子20克,桔梗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2克,生甘草6克,薄荷10克,生姜5克,连翘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

“功效”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胆南星、瓜篓仁化痰清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黄芩苦寒清热;陈皮、枳实行气解郁;杏仁降气化痰。诸药合用,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按语”临症可加石菖蒲开郁通窍。

“方二”加味二陈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生姜10克。

“功效”清火化痰,和胃降浊。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二陈汤祛湿化痰,黄连、黄芩清热祛湿,茯苓祛湿化痰,和胃降浊。

“按语”加竹茹清热化痰止呕。

4.气滞血瘀证

“症状”耳鸣耳聋,病程可长可短。全身可无明显其他症状,或有爆震史,舌质暗红或有瘀,脉细涩。

“方一”通窍活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9克,麝香0.15克,老葱6克,白芷12克,石菖蒲9克,全蝎5克,地龙9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麝香、老葱辛香走窜,行气通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按语”可加丹参、香附等以加强行气活血之功。

“方二”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

“功效”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

“按语”可加丹参、木香、香附等以加强行气活血之功。

5.肾精亏损证

“症状”耳鸣如蝉,安静时尤甚,听力逐渐下降。全身伴见头昏眼花,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夜尿频多,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等肾虚之象。

“方一”耳聋左慈丸

“来源”《重订广温热论》

“组成”熟地黄15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五味子6克,磁石20克,石菖蒲10克。

“功效”补肾填精,滋阴潜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滋阴补肾;磁石重镇潜阳;五味子收敛阴精;石菖蒲开郁通窍。

“按语”阳虚者加仙灵脾、仙茅,阴阳双调。

“方二”杞菊地黄丸

“来源”《医级》

“组成”枸杞12克,菊花15克,熟地1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9克。

“功效”滋阴补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滋肾填精,补肝益脾;茯苓健脾渗湿,泽泻清泻肾火,丹皮清肝肾之热,菊花清肝明目。

“按语”此方用于阴虚甚者。

6.气血亏虚

“症状”耳鸣耳聋,每遇疲劳之后加重。全身伴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等气血不足之象。

“方一”归脾汤

“来源”《济生方》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神6克,炙甘草6克,黄芪30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30克,木香10克。

“功效”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茯神、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奏益气养血之功。

“按语”耳聋伴有心悸失眠者疗效尤佳。

“方二”益气聪明汤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蔓荆子10克,黄芪12克,党参12克,黄柏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升麻10克,葛根10克。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升麻、葛根、蔓荆子健脾升阳,黄柏、白芍益气聪明。

“按语”可加丹参、香附等以加强行气活血之功。

先天性耳前瘘管

“概述”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耳畸形,好发于女性,多单侧发病,也可为双侧,瘘管漏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另一端为盲端。该病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鳃弓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鳃沟封闭不全所致。一般无自觉症状,继发感染时出现局部肿痛流脓。检查可见单侧或双侧耳轮脚前可见瘘管漏口,另一端为盲端。瘘管深浅、长短不一,还可呈分枝状,常深入耳廓软骨内。反复感染后可形成囊肿、脓肿,破溃后则形成脓瘘或瘢痕。本病不感染邪毒则无碍健康,感染邪毒后及时正确的治疗亦可获得痊愈,若感染邪毒后失治误治,则可致瘘管口流脓不止,甚则疤痕形成。

中医称该病为耳瘘、耳漏、耳前瘘及耳瘘管感染等,以耳门上方等部位有小孔,或渗液、红肿为特点。该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耳前发育不良,遗生瘘管所致,若瘘管遭遇风热邪毒侵袭则出现红肿流脓。

“治疗”

1.风热外袭证

“症状”瘘管口及周围红肿,触痛,可有黄色脓液流出,小儿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方一”五味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天葵子10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银花、地丁、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均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按语”热盛者可加黄连,血热者加丹皮、赤芍,脓成排泄不畅者加穿山甲、皂刺。

2.正虚邪恋证

“症状”瘘管口长期渗液不止,脓质稀薄,局部微肿微痛;全身可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一”托里消毒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

“功效”扶正祛邪,托毒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芪扶正托毒排脓为主药,用量宜大;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化浊;当归、川芎、芍药养血活血;二花、桔梗、白芷、皂刺可排脓消肿。

“按语”可加丹参、香附等以加强行气活血之功。

耳廓假性囊肿

“概述”

耳廓假性囊肿指耳廓软骨夹层内的非化脓性浆液性囊肿。多发于一侧耳廓的外侧前面上部,内有浆液性渗出液,形成囊肿样隆起,又名耳廓浆液性软骨膜。本病多发于20~50岁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数十倍。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耳廓受到某些机械刺激如硬枕压迫、无意触摸或耳廓外伤等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所致。囊肿小者可无自觉症状,大者可有耳廓胀感、波动感、灼热感及痒感,一般无痛感。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称之为耳壳流痰,或称为耳壳痰包。本病是由于脾虚痰浊凝聚耳壳而成。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复因耳壳受到挤压、冻伤等,致使脉络受损,经气痞塞,湿浊凝聚耳壳所致。

“治疗”

1.痰浊凝聚证

“症状”多偶然发现耳壳凹面隆起,隆起大小不一,按之如囊,日久不肖,无痛,有微痒及胀感,全身症状不明显,舌淡红,苔白或腻,脉缓滑。

“方一”导痰汤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枳实15克,胆南星10克。

“功效”健脾祛湿,化痰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陈皮、半夏燥湿祛痰,茯苓健脾利湿,枳实、制南星涤痰散结,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助运化。

“按语”可加僵蚕、浙贝母增强祛痰散结之力;局部胀麻者加地龙疏风散结;局部灼热者加栀子、黄芩清热散结;局部皮色暗红者加桃仁、川芎、当归化瘀散结。

2.邪毒侵袭证

“症状”局部疼痛,灼热拒按;检查见耳壳局部局限性隆起,皮色红,按之较硬,穿刺可见脓血性液体;可伴畏寒发热,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

“方一”仙方活命饮

“来源”《外科发挥》

“组成”金银花20克,天花粉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穿山甲6克,皂刺10克,贝母1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二花、甘草清热解毒,陈皮、乳香、没药、归尾、赤芍活血行气消肿,贝母、花粉、白芷、防风化痰除湿、散结消肿,穿山甲、皂刺溃脓破坚。

“按语”便秘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热。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概述”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化脓性炎症,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它各部也常可受累。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主要为肺炎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主要通过咽鼓管或鼓膜外伤侵入中耳引起感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而成。

中医学称该病为脓耳,以耳内疼痛或不痛,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脓耳发病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邪毒结聚耳窍而为病;脾虚湿困,湿毒困结耳窍而致脓耳缠绵;久病肾虚,邪毒乘虚侵袭或滞留,腐蚀骨质而成胆脂瘤,或成脓耳变证。

“治疗”

1.风热外侵证

“症状”起病急,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继之耳内流脓;全身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检查可见鼓膜色鲜红,鼓膜正常标志不清,或见鼓膜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听力检查多为轻度传导性耳聋。

“方一”蔓荆子散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蔓荆子10克,生地黄12克,赤芍10克,甘菊12克,桑白皮10克,木通10克,麦冬10克,升麻10克,前胡10克,炙甘草6克,赤茯苓10克。

“功效”疏风散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蔓荆子、甘菊花、升麻轻清上浮,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生地、赤芍、麦冬养阴凉血;木通、赤茯苓、桑白皮清热利水祛湿;前胡既可助桑白皮化痰利水,又可助蔓荆子宣散。综观全方,疏风清热凉血及利水祛湿而排脓巧妙结合可达治疗目的。

“按语”鼓膜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可加黄连、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2.肝胆火盛证

“症状”耳内疼痛加剧,耳鸣耳聋,脓多而黄稠或带血色,脓出痛减;全身见有发热、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证。小儿可见高热、啼哭、烦躁不安、拒食等;检查见鼓膜红赤饱满,或鼓膜有穿孔,脓液黄稠,量多;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胆三焦之火,柴胡入肝以疏肝解郁,生地、当归清热活血,车前子、木通、泽泻渗湿泻热。

“按语”小儿脓耳,热毒内陷,高热烦躁者,可酌加钩藤、蝉衣之类;出现神昏、抽搐者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小儿脏腑娇嫩,用药切忌过于苦寒以防损伤正气。

“方二”仙方活命饮

“来源”《外科发挥》

“组成”金银花20克,天花粉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穿山甲6克,皂刺10克,贝母1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生甘草清热解毒;当归、赤芍活血散结;乳香、没药散瘀止痛;穿山甲、皂刺活络消肿;贝母、陈皮化痰散结;防风、白芷祛风止痛。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功效。

“按语”本方适用于火热炽盛脓成未溃者。

3.脾虚湿困证

“症状”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稀,量较多,无臭味,听力下降;全身可有头晕、头重或周身乏力,面色少华,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检查可见鼓膜多有中央性大穿孔,通过穿孔部可窥及鼓室,或可见肉芽、息肉;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

“方一”托里消毒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

“功效”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利湿,使脾气得复,水湿得运而湿浊化解;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金银花、白芷、桔梗、皂刺解毒排脓;酌加冬瓜仁、薏苡仁、车前草等加强利湿作用,诸药合用使气血足,正气盛,邪毒除。

“按语”可加木香、三棱加强行气活血之力。

4.肾元亏损证

“症状”耳内流脓不畅,量不多,耳脓秽浊或呈豆腐渣样,有恶臭气味,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听力明显减退;全身可见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检查可见鼓膜边缘部或松弛部穿孔,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样脓液;乳突CT检查多示有骨质破坏或有胆脂瘤阴影。

“方一”六味地黄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补肾培元,祛腐化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以熟地、怀山药、山芋肉补肝肾、健脾胃,入丹皮、泽泻、茯苓使该方补而不腻。

“按语”本方用于肾阴虚者。耳聋甚者加石菖蒲、苍耳子等通窍聪耳,虚烦不眠耳鸣甚者加珍珠母、磁石安神息鸣。

“方二”肾气丸

“来源”《金贵要略》

“组成”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温补肾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肉桂、附子以补水中之火,鼓舞肾气,通过水火互补,阴阳协调,则肾气自健,肾气自振,正切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之理。

“按语”本方用于肾阳虚者。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

“概述”

因中耳、乳突在解剖上的特殊性,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极易向邻近及远处组织扩散,引起各种并发症,称为“耳源性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脂瘤型中耳炎,骨疡型中耳炎次之,单纯型中耳炎较少,多由于脓液引流不畅、骨质破坏严重、机体抵抗力差、致病菌毒力强等因素引起。感染扩散途径有通过破坏或缺损的骨壁、解剖通道或未闭骨缝及血行途径。根据出现并发症的部位分为颞骨、颅内和颅外3大类,较常见的颅外并发症有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耳源性面瘫等;颅内并发症有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硬脑膜外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耳后附骨痈患者觉耳痛较剧,伴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脓耳面瘫患者自觉面肌功能减退或消失,不能提额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漏气,口涎外流,不能自收;脓耳眩晕患者自觉眩晕阵发性发作,恶心呕吐,喜闭目静卧,活动时或每遇刺激时眩晕发作。

中医学称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为脓耳变证,是指由脓耳变生的病证,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久蕴,腐蚀骨质,脓汁流窜,邪毒扩散而成。

“治疗”

一、耳后附骨痈

1.热毒壅盛证

“症状”脓耳病程中,耳流脓突然减少,耳内及耳后疼痛加剧。发热、头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或滑数;检查外外耳道后上壁塌陷,有污秽脓液或肉芽,鼓膜穿孔,耳后完骨红肿压痛,甚将耳廓推向前方,数天后肿处变软波动,穿溃溢脓。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泻火解毒,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

“按语”壮热者加二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加强清热解毒作用;痛甚加乳香、没药以行气活血止痛;脓成未溃者加穿山甲、皂刺以消肿溃坚。

“方二”仙方活命饮

“来源”《外科发挥》

“组成”金银花20克,天花粉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穿山甲6克,皂刺10克,贝母1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生甘草清热解毒;当归、赤芍活血散结;乳香、没药散瘀止痛;穿山甲、皂刺活络消肿;贝母、陈皮化痰散结;防风、白芷祛风止痛。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功效。

“按语”本方适用于肿甚或脓肿溃破者。

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证

“症状”脓耳日久,耳后流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兼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唇舌淡,脉细;检查耳后痈肿溃破,溃口经久不愈,形成瘘道,脓稀色白,疮口暗淡。

“方一”托里消毒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当归、川芎等补益气血,双花清解余毒,桔梗、白芷、皂刺排脓。

“按语”若疮口暗淡,脓液清稀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车前子等健脾渗湿;若脓稠排出不畅者加蒲公英、桔梗、野菊花等清热解毒排脓。

“方二”补中益气汤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升举升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理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按语”本方用于气血不足者。

二、脓耳面瘫

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证

“症状”口眼喎斜,耳内流脓,耳痛剧烈;全身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检查鼓膜充血,穿孔,流脓稠厚味臭,完骨有叩压痛。

“方一”①龙胆泻肝汤合②牵正散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杨氏家藏方》

“组成”①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②桃仁10克,红花10克,全蝎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泻肝汤清肝胆火热而解毒;可加桃仁、红花、全蝎以活血通络,合牵正散以祛风通络。

“按语”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

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证。

“症状”耳内流脓日久,渐发生面瘫,初起者面部运动失灵,迟缓不收,日久患侧肌肤麻木,肌肉萎僻;全身见肢倦无力,食少便溏,唇舌淡白,苔白腻,脉细弱或涩;检查见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流脓污秽味臭,有肉芽或息肉。

“方一”①托里消毒散合②牵正散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杨氏家藏方》

“组成”①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②桃仁10克,红花10克,全蝎10克。

“功效”托毒排脓,祛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托里消毒散托毒排脓,牵正散祛瘀通络。

“按语”脓多者加薏苡仁、冬瓜仁、车前草等利湿排脓。

“方二”补阳还五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120克,当归尾3克,赤芍5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按语”本方用于面瘫日久,气血亏虚,脉络瘀阻者。

三、脓耳眩晕

1.肝胆湿热,风扰耳窍证

“症状”眩晕耳痛剧烈,恶心呕吐,动则加重,耳内流脓黄稠,伴耳鸣耳聋;全身伴见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尿赤便秘或发热、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一”①龙胆泻肝汤合②天麻钩藤饮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①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②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①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②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为君;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共为臣;山栀子,黄苓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按语”脾胃虚寒者慎用本方。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证

“症状”眩晕反复发作,头重胀,耳鸣,耳内流脓缠绵难愈,脓液腐臭;全身伴胸闷恶心,痰涎多,倦怠无力,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红,苔白润,脉缓弱或濡滑。

“方一”①托里消毒散合②半夏白术天麻汤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医学心悟》

“组成”①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②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茯苓10克,橘红10克,甘草6克,生姜2片,大枣5枚。

“功效”健脾祛湿,涤痰止眩。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托里消毒散健脾益气,托毒排脓;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涤痰、息风。两方合用共奏健脾祛湿、涤痰止眩之功;

“按语”湿盛者可加泽泻、薏苡仁、石菖蒲以加强利湿化浊的作用。

3.肾经亏损,邪蚀耳窍证

“症状”眩晕时发,耳鸣耳聋,耳内流脓经久不愈,脓液污秽味臭或如豆腐渣样;全身可伴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健忘多梦,舌淡红或红绛,脉细弱或细数。

“方一”六味地黄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补肾培元,祛邪排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以熟地、怀山药、山芋肉补肝肾、健脾胃,入丹皮、泽泻、茯苓使该方补而不腻。

“按语”于偏阴虚者。酌加石决明、生牡蛎等以滋阴潜阳止眩,加蒲公英、二花、皂刺等以祛邪排脓。

“方二”肾气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温补肾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肉桂、附子以补水中之火,鼓舞肾气,通过水火互补,阴阳协调,则肾气自健,肾气自振,正切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之理。

“按语”本方用于偏阳虚者。

四、黄耳伤寒

1.热在营血证

“症状”耳内流脓臭秽,突然脓液减少,耳痛剧烈,头痛如劈,项强,呕吐,憎寒壮热,心烦燥扰,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方一”清营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6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竹叶心10克,麦冬10克,丹参10克,黄连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

“功效”清营凉血,泻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犀角咸寒主清心营;黄连苦寒清心;生地、玄参、麦冬清热滋阴;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丹参凉血透络清郁热。诸药合用共奏泻热解毒而清营凉血之功。

“按语”此症型应配合西医治疗。

2.热入心包证

“症状”耳内流脓臭秽,耳痛、头痛剧烈,高热不退,颈项强直,呕吐,嗜睡,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方一”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等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心10克,莲子心6克,竹叶卷心10克,麦冬12克,连翘12克,犀角尖6克。

“功效”清心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清宫汤专清心包邪热,犀角清心热;玄参、莲子心、麦冬清心养液;竹叶、连翘清心透热,以使心包邪热向外透达;热盛者加竹沥、瓜蒌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均为清心开窍之成药,具有醒神志之效,可酌情选三丹之一。

“按语”此症型应配合西医治疗。

3.热盛动风证

“症状”耳内流脓臭秽,耳痛、头痛剧烈,高热,手足躁动,甚则神志昏迷,筋脉拘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或肢软偏瘫,舌质红绛而干,脉弦数。

“方一”羚角钩藤汤

“来源”《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4.5克,钩藤9克,桑叶6克,菊花9克,生地15克,白芍9克,川贝12克,竹茹15克,茯神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肝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解痉;桑叶、菊花轻清宣透;生地、白芍、甘草滋阴柔肝缓急;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宁心安神;

“按语”热盛可加石膏、知母;便秘加大黄、芒硝;口干、舌红绛加水牛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如有抽搐可选全蝎、地龙、蜈蚣以息风止痉;痰涎盛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耳硬化

“概述”

耳硬化又称耳硬化症,是骨迷路发生反复的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本病与遗传、种族、代谢紊乱及内分泌障碍有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听力减退,耳鸣,威利斯听觉倒错,眩晕。听力减退,多为无诱因的双耳进行性听力减退,但常不同时发生。最初听力减退很轻微,逐渐加重,患者常难以确定起病时间。耳鸣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多与耳聋同时出现。威利斯听觉倒错表现为在喧闹环境反较安静环境下听觉好。少数病人在头部活动后出现轻度短时间眩晕。本病病程长,治疗显效慢,坚持治疗可控制病情的发展;若治疗不当或失于治疗可致严重的听力障碍。

中医学无耳硬化症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渐聋、渐鸣、久聋之范畴。其病因病机学说主要集中于虚、瘀之方面。肾精亏虚,耳失濡养渐发耳鸣耳聋;气血瘀阻,耳脉不畅致耳鸣耳聋。

“治疗”

1.肾精亏虚证

“症状”耳聋发展缓慢,耳鸣时轻时重,女性患者孕期鸣聋加重;全身可伴见头晕,须发早白,腰膝酸软,体质较弱,颜面黧黑,舌质红嫩,脉细弱。

“方一”耳聋左慈丸

“来源”《重订广温热论》

“组成”熟地黄15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五味子6克,磁石20克,石菖蒲10克。

“功效”益精补肾,填髓聪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六味地黄丸补肾精,辅以磁石、石菖蒲聪耳息鸣,柴胡行气通窍,引药上达耳窍,共奏益精补肾,填髓聪耳之功。

“按语”鸣聋较重者加熟首乌、女贞子、鹿角胶。

“方二”左归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10克,炒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川牛膝10克,制菟丝子10克,鹿角胶6克,龟板胶6克。

“功效”滋阴补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均为臣药。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效。

“按语”精亏及阴,耳聋较重或发展较快,耳鸣不止,可加知母、黄柏、旱莲草等。

2.气血瘀阻证

“症状”耳渐鸣渐聋,日益加重,耳内时有刺痛感,面色污暗,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细涩。

“方一”①通窍活血汤合②通窍聪耳丸

“来源”①《医林改错》②《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手册》

“组成”①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9克,麝香0.15克,老葱6克,白芷12克,石菖蒲9克,全蝎5克,地龙9克,②柴胡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通草10克,葛根10克,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丝瓜络10克,全蝎10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通窍聪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疏通经脉;辅以通草、全蝎、麝香、石菖蒲、老葱通经活络,开窍聪耳;香附行气活血;葛根、柴胡升举清阳,并能引药上达;佐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共奏活血化瘀,通窍聪耳之功。

“按语”可加党参、砂仁、山药以防诸药寒凉伤胃。听神经瘤

“概述”

听神经瘤是耳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单侧发病,多见于女性,好发年龄为30~50岁。早期表现为缓慢发生的耳鸣、听力减退、眩晕、步态不稳等耳蜗与前庭功能障碍的症状,亦可发生突发性耳聋;中晚期可出现患侧面部感觉异常和麻木、角膜反射迟钝和消失等;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症;肿瘤压迫小脑可出现患侧手足精细运动障碍;压迫脑干可出现肢力减弱、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

中医学将本病称为听脉瘤,是痰瘀壅阻耳脉,滋生赘物所致,表现为缓慢进行性耳鸣耳聋,或伴有头晕,耳深部疼痛,耳面部感觉异常。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肾虚、血瘀、痰浊则是其发病的基本病因病理。在其发病过程中,往往虚实错杂,相互为因而成。肾精为听觉之本,中年肾精渐衰,正不胜邪,则易流结听脉而为病,故肾虚精亏是其发病之本;痰瘀结滞是其发病之标。

“治疗”

1.痰浊结滞证

“症状”耳鸣耳聋,逐渐加重,鸣声嗡嗡,眩晕头重,颜面、舌前、咽部感觉迟钝或麻木;全身见身体困倦,纳呆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濡。

“方一”涤痰汤

“来源”《济生方》

“组成”半夏10克,南星10克,橘红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人参10克,菖蒲15克,竹茹10克,甘草6克。

“功效”涤痰化浊,散结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制南星、半夏涤痰化浊,散结滞;陈皮、枳实、茯苓燥湿化痰;人参健脾益气,以绝生痰之源;石菖蒲、竹茹化湿降浊,通窍聪耳,生姜温中化痰,甘草调和药性。

“按语”本方用于痰浊轻者。

“方二”海藻玉壶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海藻10克,昆布10克,海带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连翘10克,象贝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独活10克,甘草6克。

“功效”涤痰化浊。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海藻、昆布、海带理气散结,半夏、陈皮、象贝健脾化痰,青皮理气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按语”本方用于痰浊盛者。

2.气血瘀阻证

“症状”耳鸣耳聋,逐渐加重,鸣声高尖,耳内疼痛或刺痛,颜面痉挛、麻木,胸胁闷胀或刺痛,妇女月经失调,经色暗红,舌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方一”血府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生地、赤芍、枳实、牛膝活血行气,通经散结;桔梗宣畅肺气而宽胸,柴胡既行气散结,又载药上达耳窍;甘草调和药性。

“按语”病久可加三棱、莪术、穿山甲、水蛭等助化瘀散结消瘤之力。

3.肾虚痰瘀证

“症状”耳渐鸣渐聋,甚或耳全聋,耳鸣如蝉,眩晕,步态不稳,颜面麻木,抽搐,甚或面瘫,舌前味觉、咽、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耳痛、头痛,精神不振,健忘失眠,腰膝酸软,舌淡暗而胖,苔白,脉细弱。

“方一”①左归丸合②海藻玉壶汤

“来源”①《景岳全书》②《医宗金鉴》

“组成”①熟地黄10克,炒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川牛膝10克,制菟丝子10克,鹿角胶6克,龟板胶6克,②海藻10克,昆布10克,海带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连翘10克,象贝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独活10克,甘草6克。

“功效”益精补肾,祛瘀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左归丸补益肾精,填髓充耳;海藻玉壶汤化痰散结,活血通脉以祛痰消瘤,二方相伍,既能益精补肾而培本,又能化痰散结而消瘤。

“按语”本方需长期使用才能获效。

“方二”①知柏地黄丸合②柴胡清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①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②生地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花粉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0克,连翘10克,甘草6克。

“功效”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方解”前方滋阴降火,后者解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按语”用于治疗精虚及阴,阴虚火旺,痰瘀互结,耳鸣耳聋,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较甚,低热或潮热,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者。

酒渣鼻

“概述”

酒渣鼻为中老年人外鼻常见的慢性皮肤损伤,以鼻尖及鼻翼处皮肤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为其特征,通常伴有痤疮。本病可能与嗜酒及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胃肠道疾病及便秘、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毛囊蠕形螨寄生等有关。本病按病程及病理变化分为三期。一期又称红斑期,表现为外鼻皮肤潮红,皮脂腺开口扩大,分泌物增加,使皮肤呈油状,饮酒、进餐、冷热刺激或情绪紧张时加重。二期又称丘疹脓疱期,外鼻皮肤潮红持续不退,皮肤毛细血管渐显扩张,常并发丘疹和脓疱疮,日久皮肤逐渐增厚,呈桔皮样。三期又称鼻赘期,外鼻皮肤呈分叶状肿大,外观似肿瘤,称鼻赘。

酒渣鼻在中医文献中又称酒糟鼻、酒效鼻。本病多由于喜食辛辣、滥服温燥补益药物及湿热犯肺而致痰热郁肺为其主要病因病机。初期多属痰热为患,病位多在肺、脾胃。日久热壅血瘀。如《外科大成》“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故先赤而后黑也”。

本病比较顽固,在治疗的同时,调理饮食和情绪有利于病情好转,避免复发。

“治疗”

1.痰热郁肺证

“症状”外鼻皮肤潮红,皮脂腺开口扩大,分泌物增加,全身见口臭、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方一”黄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黄芩10克,栀子15克,桑白皮10克,麦冬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荆芥穗10克,连翘10克。

“功效”清肺泻热、祛痰化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芩、山栀子、桑白皮、甘草清肺热而解毒;连翘、薄荷、防风疏散风热;桔梗上行入肺,载药直达病处。

“按语”临症可加地肤子、黄柏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力。

2.血热凝结证

“症状”外鼻皮肤潮红持续不退,皮肤毛细血管渐显扩张,日久皮肤逐渐增厚,皮脂腺结缔组织增生,外鼻皮肤呈分叶状肿大。舌质红,脉数。

“方一”四物消风饮

“来源”《外科证治》

“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肺泻胃,凉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玄参凉血活血,养阴润燥;黄芩、知母、野菊花、桑白皮清泻肺脾郁热;蝉蜕、白癣皮、地肤子疏风散邪止痒。

“按语”临症可加地肤子、黄柏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力。

鼻前庭炎

“概述”

鼻前庭炎是指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分为急、慢性两种,小儿多见。鼻前庭炎为鼻前庭皮肤弥漫性炎症,主要发病原因有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或鼻腔异物的分泌物刺激;长期有害粉尘的刺激以及其它如挖鼻致皮肤损伤继发感染等。急性期鼻孔内微痛,局部皮肤潮红、肿胀,触痛,重者皮肤糜烂,表面盖有薄痂皮,严重时可扩展至上唇皮肤。慢性期鼻前庭皮肤瘙痒、干燥,有异物感,伴灼热、触痛,局部皮肤增厚,鼻毛脱落。

本病病机为肺经素有蕴热,又因复受风热邪毒所袭,或患鼻病,邪毒乘虚侵袭,外邪引动肺热,上灼鼻窍为病。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停,湿郁化热,熏灼鼻孔肌肤而为病。或因小儿脾胃虚弱,易积食化热,疳热上攻所致。或病久阴血内耗,邪热留恋不去,阴虚血燥生风,虚热内生,虚热反复上蒸鼻窍而为病。

“治疗”

首先要治疗引起本病的原发病,如鼻腔、鼻窦的病变。其次,避免有害物刺激,减少挖鼻等不良习惯。

1.肺经蕴热,邪毒外袭证

“症状”鼻前庭及附近皮肤灼热干焮,微痒微痛,皮肤出现粟粒样小丘,浅表糜烂,流黄水,周围皮肤潮红或皲裂,鼻毛脱落。症重者可见头痛发热,咳嗽气促,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小儿可见啼哭躁扰,搔抓鼻部,甚至血水淋漓。

“方一”黄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黄芩10克,栀子15克,桑白皮10克,麦冬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荆芥穗10克,连翘10克。

“功效”疏风散邪,清热泻肺。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芩、栀子、桑白皮、甘草清泻肺热而解毒;连翘、薄荷、荆芥穗疏散风热外邪;赤芍清热凉血;麦冬清热养阴;桔梗清肺热,载诸药直达病所。

“按语”若大便秘结者,加入瓜蒌仁、生大黄;热毒壅盛、掀热痛甚者,可加黄连、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红肿甚者,加大青叶、板蓝根。

2.脾胃失调,湿热郁蒸证

“症状”鼻前孔及附近皮肤反复糜烂,红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瘙痒。小儿可兼有腹胀,大便溏薄,啼哭易怒。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一”萆薢渗湿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

“组成”萆薢10克,薏苡仁30克,黄柏10克,赤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滑石20克,夏枯草15克。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和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柏、萆薢、滑石、泽泻、通草清热祛湿而解毒;茯苓、薏苡仁除湿和中;丹皮清热凉血。

“按语”若湿热盛者,加黄连、苦参、土茯苓以助清热燥湿之力;痒甚者,加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以祛风除湿止痒;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加黄芪、白术、金银花以扶正解毒。

“方二”参苓白术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炒扁豆3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怀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健脾消积除湿。

“方解”四物汤健脾益气,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健脾渗湿,桔梗、甘草清利头目。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白扁豆、薏苡仁健脾利湿;山药、砂仁行气补脾;桔梗载药上行。

“按语”本方用于小儿脾弱,腹胀便溏者。

3.阴虚血燥,鼻窍失养证

“症状”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瘙痒、灼热、干痛,或伴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检查见鼻前庭皮肤粗糙、增厚或皲裂,或有少许脓痂或鳞屑样干痂,鼻毛脱落。

“方一”四物消风饮

“来源”《外科证治》

“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功效”滋阴润燥,养血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四物汤来养血活血、养阴润燥,以扶正;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荆芥、薄荷、柴胡疏风散邪止痒。

“按语”若鼻部肌肤干燥、皲裂甚,加玄参、麦冬、首乌之类以助滋阴养血;痒甚加蝉衣、防风、全蝎以祛风止痒;肌肤色红、干燥、疼痛,加金银花、野菊花以解毒祛邪。

鼻疖

“概述”

鼻疖是指发生在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以鼻尖、鼻翼、鼻前庭部皮肤红肿疼痛,呈粟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点。本病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所致。机体抵抗力低时易患本病,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呈局限性隆起,有时伴有低热和全身不适,颌下或颏下淋巴结肿大、压痛。鼻疖若处理不当,炎症可向周围扩散,可引起上唇或面颊部蜂窝组织炎,细菌或血栓可顺血流感染至海绵窦,则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甚至形成硬脑膜脓肿、脑膜炎及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的鼻疔即鼻疖,又称白丁、鼻柱痈等。中医认为鼻疖失治,邪毒壅盛,正气虚弱,以致邪毒内陷,可转为疔疮走黄之逆证。多因挖鼻,拔鼻毛损伤鼻前庭皮肤,邪毒外袭,火毒上攻鼻窍,熏蒸肌膜而成。本病若处理不当,邪毒内陷,可转成疔疮走黄之重症。

“治疗”

本病治疗分为三期,疖未成熟,以消炎为主;疖已成熟,可切开引流;已溃破者,以清洁换药为主。同时,不同时期中医辨证也不同,配合中药辨证施治以促进疖肿的尽快消退。

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证

“症状”外鼻部局限性潮红,继则渐次隆起,状如粟粒,渐长如椒目,周围发硬,掀热微痛。3~5天后,疮顶现黄白色脓点,顶高根软。或伴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症,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方一”五味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天葵子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银花、地丁、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均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按语”若疼痛较甚,加归尾、赤芍、丹皮以助活血止痛;若脓成不溃者,加穿山甲、皂角刺以助消肿溃脓。

“方二”①五味消毒饮合②黄连解毒汤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外台秘要》

“组成”①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天葵子10克,②黄连10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

“功效”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二者合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用于病情比较重者。

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证

“症状”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局部红肿灼痈,头痛如劈。可伴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口渴、便秘等症,舌质红降,苔厚黄燥,脉洪数。

“方一”①黄连解毒汤合②犀角地黄汤

“来源”①《外台秘要》②《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①黄连10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②犀角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

“功效”泻热解毒,清营凉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二方合用,以苦寒泻热,凉血解毒。

“按语”本证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方二”生脉散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益气,麦冬养阴,五味子酸涩收敛,共奏益气养阴之功。

“按语”本方用于病程日久,气阴耗伤,脉象虚弱者。

急性鼻炎

“概述”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或“感冒”。本病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又以冬季为多见。主要致病菌为病毒,各种呼吸道病毒均可成为致病菌。当机体由于各种诱因而抵抗力下降,鼻粘膜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上述病毒即侵入机体而发病,其病理为鼻粘膜急性炎症。

中医文献对本病论述多散载于“伤风”、“嚏”、“流涕”、“鼻塞”等病证范畴内。本病多因气候变化,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不慎,过度疲劳,风邪侵袭鼻窍而为病,又有风寒、风热之分。若风寒之邪外袭,皮毛受邪,肺失宣肃,风寒上犯,壅塞鼻窍而为病。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或因风寒之邪束表,郁而化热犯肺,肺气不宣,风热上犯鼻窍,鼻失宣畅而为病。

“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以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将本病分为风寒和风热两型来治疗。

1.外感风寒证

“症状”鼻塞声重,喷嚏频作,流涕清稀,头痛,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鼻粘膜淡红肿胀,鼻内积有清稀涕液。

“方一”通窍汤

“来源”《古今医鉴》

“组成”麻黄10克,白芷15克,防风15克,羌活12克,藁本12克,细辛3克,川芎12克,升麻10克,葛根12克,苍术10克,川椒10克,甘草6克。

“功效”辛温解表,散寒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麻黄、防风、羌活、藁本疏风散寒解表;川芎、白芷、细辛疏散,风寒通窍;升麻、葛根辛甘发散,解表升阳;苍术发汗行湿;甘草调和药性。川椒大热,不利表散,可去而不用。

“按语”素有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益气。

“方二”荆防败毒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川芎12克,枳壳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茯苓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生姜、川芎辛温发散风寒;前胡、柴胡宣肺疏畅气机;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痰利水;羌活、独活祛风寒、除湿邪;人参扶正祛邪,体实者可减去。

“按语”素有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益气。

2.风热犯鼻证

“症状”鼻塞较重,鼻流粘稠黄涕,鼻痒气热,喷嚏时作,发热,头痛,微恶风,口渴,咽痛,咳嗽痰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鼻粘膜色红肿胀,鼻内有黄涕。

“方一”银翘散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芦根12克,淡竹叶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消肿通窍;薄荷、荆芥、牛蒡子、淡竹叶、桔梗、淡豆豉助主药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芦根生津护阴,而解口渴;甘草调和诸药而解毒。

“按语”若头痛较甚者,加蔓荆子、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黄,加前胡、瓜蒌以宣肺止咳化痰。

“方二”桑菊饮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15克,菊花12克,桔梗10克,连翘15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芦根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邪,清利头目。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按语”咽部红肿疼痛者,加板蓝根、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

慢性鼻炎

“概述”

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反复发作为特征。本病病因复杂,相关因素众多。局部因素包括急性鼻炎治疗不彻底,鼻中隔偏曲阻碍鼻腔通气引流,增加鼻粘膜反复发生感染机会;慢性鼻窦炎分泌物长期刺激;周围感染性病灶以及鼻腔用药不当。长期反复吸入粉尘或有害化学气体,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均可导致本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伤风鼻塞反复发作,余邪未清而致。其病机多与肺、脾二脏功能失调及气滞血瘀有关。伤风鼻塞反复不愈,邪热伏肺不去,壅结鼻窍,鼻失宣通而致病;或久病体弱,耗伤肺气,肺气虚弱,邪毒留滞鼻窍而为病;饮食劳倦,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虚失运,湿浊滞留鼻窍而为病,伤风鼻塞失治,外邪屡犯鼻窍,邪毒久留不去,鼻窍气血运行不畅,发为鼻窒。

“治疗”

对于慢性单纯性鼻炎,以药物治疗为主,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而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若下鼻甲对减充血剂不敏感者可以考虑中西医结合或手术治疗。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

“症状”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全身见口干,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检查见鼻粘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

“方一”黄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黄芩10克,栀子15克,桑白皮10克,麦冬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荆芥穗10克,连翘10克。

“功效”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黄芩、栀子、桑白皮、甘草清泻肺热而解毒;连翘、薄荷、荆芥疏风清热通鼻窍;赤芍清热凉血;麦冬清热养阴。桔梗清肺热载诸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清热泻肺、宣通鼻窍。

“按语”可加银花、苍耳子通鼻窍。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

“症状”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涕白而粘,遇冷加重。可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纳差便塘,头重头昏,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检查见鼻粘膜及鼻甲淡红肿胀。

“方一”温肺止流丹

“来源”《辨证录》

“组成”人参10克,荆芥10克,细辛3克,诃子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鱼脑石15克。

“功效”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细辛、荆芥疏散风寒;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

“按语”本方用于肺气虚为主者。

“方二”补中益气汤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理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按语”本方用于脾气虚为主者。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证

“症状”鼻塞较甚或持续不减,语声重浊或有头胀头痛,嗅觉减退。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检查见鼻粘膜暗红肥厚,鼻甲肥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

“方一”通窍活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9克,麝香0.15克,老葱6克,白芷12克,石菖蒲9克,全蝎5克,地龙9克。

“功效”行气活血,化痰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疏通血脉。麝香、老葱通阳开窍;黄酒温通血脉。全方合用,有行气活血、化瘀通窍之功。

“按语”本方用于虚象不显者。

“方二”当归芍药散

“来源”《五官科学》

“组成”芍药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地龙10克,黄芩6克,菊花6克,辛荑花6克,薄荷6克,甘草6克。

“功效”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当归、赤芍、川芎养血调肝活血;以白术健脾运湿,配茯苓、泽渗、车前子泄湿浊,牛膝引药下行,如此肝脾两调,活血利水并进,药后常瘀血去,肿渐消。

“按语”本方用于兼有虚象者。

萎缩性鼻炎

“概述”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病因不明,后者可继发于慢性鼻炎、鼻窦炎脓性分泌物的长期刺激,高浓度有害粉尘及气体的长期刺激,不适当的鼻腔手术所致的鼻粘膜的广泛损伤,特殊传染病对鼻粘膜的损害等。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与燥邪、阴虚、气虚等有关,主要病机是津伤而致鼻窍失养,多因气候干燥,多尘、高温下工作,燥热伤肺,上灼鼻窍,耗伤津液,鼻窍失养,发为鼻槁;久病伤阴,肺阴不足,肺虚及肾,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于鼻,鼻失滋养,虚火上炎,灼伤鼻窍粘膜;久病体弱,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损伤脾胃,脾弱失运,气血生化不足,鼻失濡养;脾不化湿,湿蕴生热,湿热熏蒸鼻窍,发为鼻槁。

“治疗”

西医对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局部治疗可采用鼻腔冲洗、鼻内用药及手术治疗;全身治疗可补充维生素A、B、C、D、E及微量元素如铁、锌等。中医治疗本病多以滋阴润燥、健脾化浊、活血生新为主要治则。

1.燥邪犯肺证

“症状”鼻内干燥,灼热疼痛,涕痂带血。咽痒干咳,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检查见鼻粘膜充血干燥、或有痂皮。

“方一”清燥救肺汤

“来源”《医门法律》

“组成”杏仁10克,桑皮10克,枇杷叶10克,石膏2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麻仁10克,人参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燥润肺,宣肺散邪。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桑叶、石膏清宣肺经燥热;麦冬、人参、阿胶、火麻仁养阴生津润燥;杏仁、枇杷叶宣肺散邪;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可加麦冬、天冬、生地养阴润燥。

2.肺肾阴虚证

“症状”鼻干较甚,鼻衄,嗅觉减退,咽干燥,干咳少痰,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检查见鼻粘膜色红干燥,鼻甲萎缩,或有脓涕痂皮,鼻气腥臭。

“方一”百合固金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百合12克,熟地9克,生地9克,当归9克,白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3克,贝母6克,麦冬9克。

“功效”滋养肺肾,生津润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熟地、生地、百合、麦冬、玄参滋养肺肾之阴,生津润燥;白芍、当归养血益阴;贝母、桔梗清肺而利咽喉;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偏于肾阴虚所致病者。

“方二”养阴清肺汤

“来源”《重楼玉钥》

“组成”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15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贝母10克,薄荷10克,甘草15克。

“功效”养阴清肺,生津润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白芍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凉血解毒,贝母清热散结,薄荷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偏于肺阴虚所致病者。

3.脾气虚弱证

“症状”鼻内干燥,鼻涕黄绿腥臭,头痛头昏,嗅觉减退。常伴有纳差腹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时溏,唇舌淡白,苔白,脉缓弱。检查见鼻内肌膜色淡,干萎较甚,鼻腔宽大,涕痂积留。

“方一”补中益气汤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化浊。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理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按语”鼻涕黄绿腥臭、痂皮多者,加薏苡仁、土茯苓、鱼腥草以清热祛湿化浊;纳差腹胀,加砂仁、麦芽助脾运化。

本病属慢性疾患,若久病不愈,则易夹瘀,故根据“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可在辩证用药时,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归尾、鸡血藤、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穿山甲等,以助活血通络,化瘀生肌;嗅觉不灵者,可选加辛夷花、苍耳子、鹅不食草、薄荷等以宣发肺气,芳香通窍;涕痂腥秽者可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

鼻骨骨折

“概述”

鼻位于面部中央,易受暴力作用发生骨折。骨折可以是单纯性鼻骨骨折,亦可见合并其他颌面骨和颅底骨的骨折,如鼻根内眦部受伤使鼻骨、筛骨、眶壁骨折,出现所谓的“鼻额筛眶复合体骨折”。临床表现为鼻部疼痛、鼻塞等,检查外鼻瘀肿、鼻出血,触诊可有皮下气肿、捻发音;严重者,皮肉破损,或部分脱落缺损;或鼻骨骨折、畸形。鼻骨X线线片或CT可示鼻骨骨折情况。该病若处理不当或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骨折错位愈合,致外鼻畸形并影响鼻的生理功能。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鼻损伤范畴。中医学对损伤致病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或堕车马,打仆伤损,致血淖溢,发为鼻衄,名折伤衄等”的记载。明、清时代对鼻损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鼻居面中,易受外来暴力碰撞,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有摔倒、撞击、车祸、弹击、爆炸等事故等。

“治疗”

1.鼻伤瘀肿证

“症状”鼻部肿胀,皮下青紫,可连及眼睑,触痛明显,可有鼻塞,额部胀痛,鼻梁压迫感,或见鼻中隔膨隆、紫暗、光滑柔软,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全身可伴发热。

“方一”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

“功效”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

“按语”可加香附、延胡索、丹皮行气消肿止痛,痛甚可加乳香、没药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方二”①桃红四物汤合②五味消毒饮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医宗金鉴》

“组成”①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②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天葵子10克。

“功效”活血通络,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银花、地丁、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均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按语”本方用于血肿染毒者。

2.皮肉破损证

“症状”轻者鼻部表皮擦伤,重者皮肉破损撕裂,甚至部分脱落成缺损,局部有出血或疼痛。

“方一”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

“按语”出血者,加仙鹤草、白芨、梔子炭、三七等止血药

“方二”①桃红四物汤合②五味消毒饮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医宗金鉴》

“组成”①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②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天葵子10克。

“功效”活血通络,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银花、地丁、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均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按语”本方用于伤口染毒而出现红肿者。

3.鼻骨骨折

“症状”局部肿胀疼痛,鼻塞,鼻梁歪斜、凹陷如鞍状,触诊可有骨摩擦音及皮下捻发音。

“方一”活血止痛汤

“来源”《外科大成》

“组成”当归10克,苏木10克,落得打10克,川芎15克,红花12克,三七3克,赤芍12克,陈皮12克,地鳖虫10克,紫金藤10克,乳香9克,没药9克。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当归、川芎、陈皮益气养血,苏木、落得打、红花、三七、赤芍活血化瘀,地鳖虫、紫金藤、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

“按语”依据中医所谓“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故初期宜用此方。

“方二”正骨紫金丹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丁香10克,木香10克,血竭3克,儿茶10克,熟地黄15克,红花15克,当归12克,莲肉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功效”行气活血,和营生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上方活血止痛,祛瘀生新。

“按语”不可久用,中病即止。

4.鼻伤衄血

“症状”鼻窍出血,量或多或少,或自止,或持续难止,出血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血压下降等危症。

“方一”生脉散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功效”敛血止血,和血养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益气,麦冬养阴,五味子酸敛收涩,止血。

“按语”加白及、蒲黄、栀子炭、三七等益气生血止血,失血过多者加首乌、干地黄、当归、黄精等。急性鼻窦炎

“概述”

急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继发于急性鼻炎,以鼻塞、流脓涕、头痛及嗅觉改变为主要症状,是鼻窦粘膜的急性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急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致病菌多为化脓性球菌。过度疲劳、受寒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生活与工作环境不洁等引起全身抵抗力下降,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特应性体质、全身性疾病均可诱发本病。

该病属中医急鼻渊范畴,以鼻流浊涕、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为主要症状。急鼻渊的发生多因外邪侵袭,引动肺、脾胃、胆之病变而发病。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炙煿或肥甘厚味,致胃热内生,循经上蒸,窦窍肌膜受损,化腐成脓而成本病;肝胆互为表里,肝胆热盛,循经犯脑迫鼻,灼腐窦窍肌膜,煎炼津液可成鼻渊。

“治疗”

1.肺经风热证

“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兼有风热表证可见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方一”银翘散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芦根12克,淡竹叶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双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荆芥、薄荷、牛子、淡豆豉辛凉宣散,解表祛邪;桔梗、甘草宣肺气,祛痰排脓。

“按语”鼻涕量多可酌加蒲公英、鱼腥草、瓜萎等;鼻塞甚者可酌加苍耳子、辛夷等。

“方二”苍耳子散

“来源”《济生方》

“组成”白芷30克,薄荷10克,辛荑花15克,苍耳子8克。

“功效”疏风清热,芳香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白芷、薄荷疏风清热,辛荑花、苍耳子芳香通窍。

“按语”加黄芩、菊花、连翘、葛根清热解毒,使风热之邪从表而解。

2.胆腑郁热证

“症状”鼻涕稠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迟,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胆实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柴胡疏调肝气,生地、当归凉血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药性。

“按语”脓涕多者加皂刺、公英。

“方二”当归龙荟丸

“来源”《河间六书》

“组成”当归10克,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大黄10克,芦荟10克,青黛3克,木香10克。

“功效”清泄肝胆之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草清热平肝,黄连、黄柏、芦荟、栀子清热解毒燥湿,当归养血活血,木香行气活血。

“按语”兼有头痛较剧伴便秘者用此方。

3.脾胃湿热证

“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头重,全身或见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粘膜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颌面、额头或眉棱骨压痛或压痛。

“方一”甘露消毒丹

“来源”《温热经纬》

“组成”滑石30克,茵陈20克,木通10克,黄芩10克,连翘20克,石菖蒲10克,白蔻仁20克,藿香10克,薄荷12克。

“功效”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芳香化浊,行气醒脾;滑石、茵陈、黄芩、连翘、木通清热利湿;贝母、射干止咳利咽。

“按语”鼻塞甚者酌加苍耳子、辛夷等;头痛者酌加白芷、川芎、菊花等。

“方二”黄芩滑石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黄芩12克,滑石20克,木通10克,茯苓10克,猪苓12克,大腹皮10克,白叩仁10克。

“功效”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芩、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茯苓、猪苓、大腹皮、白叩仁化湿祛浊,行气醒脾。

“按语”鼻塞甚者酌加苍耳子、辛夷等;头痛者酌加白芷、川芎、菊花等。

慢性鼻窦炎

“概述”

慢性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慢性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以双侧发病或多窦发病常见。病因及致病菌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相似,特应性体质与本病关系亦甚为密切。单侧或双侧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流脓涕;头痛,多为钝痛、闷痛,痛有定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嗅觉减退或丧失;视力障碍;全身可伴有乏力,头昏、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慢鼻渊范畴,以鼻流浊涕、鼻塞、头痛经久不愈为主症的一种鼻科疾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多因痰浊阻肺,肺宣降失司,水津不布,聚为痰浊,上壅窦窍成为本病;肺经蕴热,失于清肃,邪聚窦窍,留而不去发为本病;肺脾气虚,清阳不升,窦窍失养,无力逐邪外出,邪滞窦窍,日久不去,成为本病;肾阳亏虚,窦窍失于温煦而成本病;气血瘀阻,窦窍肌膜日渐增厚,日久不愈而为本病。

“治疗”

1.痰浊阻肺证

“症状”鼻流白粘涕,量多,鼻塞,头昏;检查见鼻腔肌膜色淡红;咳嗽痰多,胸闷,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方一”二陈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陈皮12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

“功效”宣肺化痰,祛浊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按语”可加白芷、厚朴、苍术等加强化浊祛痰之力,加辛夷、苍耳子、石菖蒲等宣通鼻窍。

2.肺经蕴热证

“症状”涕黄量少,鼻塞;检查见鼻肌膜红肿,中鼻道有脓涕,可有头痛、咽痒、咳嗽,吐少量黄痰等;舌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方一”辛夷清肺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辛荑花12克,生甘草6克,石膏15克,知母12克,栀子12克,黄芩10克,枇杷叶10克,升麻10克,百合10克,麦冬12克。

“功效”宣肺清热,解郁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辛夷宣畅肺气,散邪通窍;升麻、枇杷叶、黄岑、山栀子、石膏、知母清热泄肺;百合、麦冬润肺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黄涕量多可加鱼腥草、皂刺等清肺排脓;鼻塞甚可加苍耳子、白芷等宣肺通窍;咽痒咳嗽可加贝母、玄参、桑白皮等清肺利咽。

3.肺气虚寒证

“症状”间歇性鼻塞,鼻涕粘白,嗅觉减退,头昏头胀;全身可见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粘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粘性分泌物。

“方一”温肺止流丹

“来源”《辨证录》

“组成”人参10克,荆芥10克,细辛3克,诃子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鱼脑石15克。

“功效”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细辛、荆芥疏散风寒;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

“按语”临床应用时可加辛夷花、苍耳子、白芷以芳香通窍;若头额冷痛可酌加羌活、白芷、川芎等;若畏寒肢冷、遇寒加重者可酌加防风、桂枝等;若鼻涕多者,可酌加半夏、陈皮、薏苡仁等;若喷嚏、流清涕者,可酌加黄芪、白术、防风等。

4.脾气虚弱证

“症状”鼻涕白粘或黄稠,量多,头昏重,嗅觉减退,鼻塞较重;全身可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肢困乏力,面色萎黄,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方一”参苓白术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炒扁豆3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怀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健脾渗湿;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按语”若鼻涕浓稠量多者,可酌加陈皮、半夏、枳壳、瓜萎等;若鼻塞甚者,可酌加苍耳子、辛夷花。

5.肾阳虚衰证

“症状”鼻涕清稀,量多不止,鼻塞,嗅觉减退,鼻痒,喷嚏时作,每遇风冷则症状加重;检查见鼻腔肌膜肿胀色淡,鼻道有较多清涕,全身见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一”肾气丸

“来源”《金贵要略》

“组成”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温补肾阳,散寒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六味地黄汤滋肾健脾,以资化源;附子、肉桂温肾壮阳;牛膝、车前子补肾利水。

“按语”涕多难止者,可加金樱子、五味子等补肾固摄;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等宣通鼻窍。

6.气血瘀阻证

“症状”鼻涕白粘或黄稠,鼻塞较甚,头昏沉闷痛,痛无定时,迁延不愈,检查见鼻腔肌膜暗红增厚,鼻道内积有脓涕,窦腔肌膜增厚明显,舌暗红或有瘀点,脉细涩。

“方一”通窍活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9克,麝香0.15克,老葱6克,白芷12克,石菖蒲9克,全蝎5克,地龙9克。

“功效”活血化瘀,解毒除渊。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疏通脉络,以导滞通窍;以麝香芳香通窍,老葱、姜枣调和营卫。

“按语”若白粘涕多者,可加薏苡仁、泽泻、茯苓化湿除渊;黄色脓涕多者加藿香、丝瓜络、车前草、黄芩以清热化湿;鼻塞甚者加服苍耳子散。

鼻出血

“概述”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单纯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由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以前者为多见,表现为间歇性反复出血或持续性出血。轻者鼻涕带血,重者可大量出血而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本病的病因分为局部病因和全身病因两类。局部因素主要有鼻窦外伤,鼻腔鼻窦炎症,鼻中隔偏曲、糜烂、溃疡,鼻、鼻窦、鼻咽部恶性肿瘤;全身病因凡引起动脉压或静脉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均可发生鼻出血。出血量大者可自觉全身乏力、心慌、出冷汗等。反复出血易致贫血或加重其他全身性疾病的症状。

本病属中医学“鼻衄”,范畴,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尚有不同的命名,如伤寒鼻衄、时气鼻衄、虚劳鼻衄、经行鼻衄、红汗、鼻洪、鼻大衄等。鼻衄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多因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逆、心火亢盛等致火热气逆,迫血妄行而致;虚证多因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而致。

“治疗”

1.肺经风热证

“症状”鼻中出血,点滴而下,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灼热感,多伴有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

“方一”桑菊饮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15克,菊花12克,桔梗10克,连翘15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芦根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为疏风清热之剂。

“按语”临症可加丹皮、白茅根、梔子炭、侧柏叶等凉血止血之品;

“方二”黄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黄芩10克,栀子15克,桑白皮10克,麦冬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荆芥穗10克,连翘10克。

“功效”清肺泻热、祛痰化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芩、山栀子、桑白皮、甘草清肺热而解毒;连翘、薄荷、防风疏散风热;桔梗上行入肺,载药直达病处。

“按语”本方用于肺经热盛者。

2.胃热炽盛证

“症状”鼻中出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鼻粘膜色深红而干,多伴有口渴引饮,口臭,或齿龈红肿、糜烂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或滑数。

“方一”凉膈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芒硝10克,大黄10克,栀子15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芩、梔子清热泻火;薄荷、连翘疏解外邪;竹叶清热利尿,引热下行;大黄、芒硝、甘草利膈通便。全方清上泻下,火热清,则鼻衄止。

“按语”大便通利可去芒硝。

“方二”犀角地黄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犀角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

“功效”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解”犀角清胃泻火,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按语”大便燥结者加大黄、瓜蒌仁以通腑泻热。

3.肝火上逆证

“症状”鼻衄暴发,量多,血色深红,鼻粘膜色深红;常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生地、当归养血调肝,佐柴胡疏肝解郁,车前子、木通、泽泻利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鼻衄甚者加羚羊角、代赭石清肝降逆止血,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泻火通便。

4.心火亢盛证

“症状”鼻血外涌,血色鲜红,鼻粘膜红赤;伴有面赤,心烦失眠,身热口渴,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脉数;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方一”泻心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2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

“功效”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大黄、黄芩、黄连苦寒直折,清心泻火。

“按语”可加白茅根、侧柏叶、茜草等加强凉血止血之功;心烦不寐可加生地、木通、莲籽心以清热养阴,引热下行。

5.阴虚火旺证

“症状”鼻出血量不多,时作时止,鼻粘膜色淡红而干嫩;伴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五心烦热,健忘失眠,腰膝酸软,或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知拍地黄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

“功效”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山药补肝肾益脾气;知母、黄柏清虚火;茯苓、泽泻、丹皮泻脾肾。

“按语”可加旱莲草、阿胶等滋补肝肾、养血;加耦节、仙鹤草、白芨等收敛止血。

“方二”胶艾四物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阿胶10克,艾叶10克,甘草6克。

“功效”滋阴养血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四物汤滋阴养血,阿胶、艾叶养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对虚寒性出血疗效尤佳。

6.脾不统血证

“症状”鼻衄常发,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鼻粘膜色淡;全身症见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少便塘,舌淡苔白,脉缓弱。

“方一”归脾汤

“来源”《济生方》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神6克,炙甘草6克,黄芪30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30克,木香10克。

“功效”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气血双补,兼养心脾,脾旺,生化有源,统血摄血之权自复。

“按语”可加阿胶以补血养血;加白芨、仙鹤草以收敛止血。

鼻息肉

“概述”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粘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鼻道形成息肉为临床特征。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发病,但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该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多见于成年人,男女比例约为2:1.本病病程长,单纯内治效果不理想,可尽早行鼻息肉摘除术,术后有复发倾向,不易恶变。

中医学对鼻息肉的记载较早,鼻息肉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若鼻息肉不通”,是指以鼻塞为主,鼻内可见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鲜荔枝肉样的赘生物为特征的鼻病。本病的发生乃寒湿凝聚,留结鼻窍和湿热蕴积蒸结鼻窍所致。

“治疗”

1.寒湿凝聚证

“症状”鼻塞、嗅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进行性加重,鼻流清稀或白粘涕;检查可见鼻腔内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质软,半透明,灰白色或淡黄色,状如葡萄或鲜荔枝肉样的新生物,无触痛,触之不易出血;易感冒,舌质淡,苔白腻,脉虚滑。

“方一”①参苓白术散合②玉屏风散

“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丹溪心法》

“组成”①炒扁豆3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怀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②黄芪15克,防风10克,白术9克。

“功效”温肺健脾,祛湿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山药、莲子肉补益肺脾之气;白术、茯苓、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防风走表祛风;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砂仁和胃醒脾,甘草益气和中,诸药共奏健脾益肺,祛湿通窍之功。

“按语”如鼻塞重加辛夷、苍耳子等宣通鼻窍;喷嚏流涕者加五味子、乌梅等收敛止涕。

“方二”温肺止流丹

“来源”《辨证录》

“组成”人参10克,荆芥10克,细辛3克,诃子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鱼脑石15克。

“功效”温化寒湿,散邪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细辛、荆芥疏散风寒;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

“按语”湿邪明显者,加羌活、白术加强驱风除湿之功。

2.湿热蕴积证

“症状”鼻塞、嗅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进行性加重,鼻流黄涕,质稠;检查见鼻肌膜色红,息肉色淡色,鼻道见脓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一”辛夷清肺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辛荑花12克,生甘草6克,石膏15克,知母12克,栀子12克,黄芩10克,枇杷叶10克,升麻10克,百合10克,麦冬12克。

“功效”清热利湿,祛浊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芩、栀子清宣肺热;石膏、知母清利脾胃之热;辛夷、枇杷叶宣肺通窍;甘草、升麻解毒驱邪;百合、麦冬养阴生津。

“按语”息肉大者,可加车前子、浙贝母、海藻等助祛湿散结;脓涕多者加桔梗、鱼腥草、败酱草等。

鼻、鼻窦恶性肿瘤

“概述”

鼻、鼻窦恶性肿瘤包括外鼻、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外鼻恶性肿瘤好发于鼻翼及鼻尖,主要有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三种;鼻腔恶性肿瘤大多为继发,原发性鼻腔恶性肿瘤较少见。鼻、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病主要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接触致癌物质、良性肿瘤恶变、放射性物质以及外伤等有关。

鼻、鼻窦恶性肿瘤属于中医学的鼻菌范畴,鼻菌属于古代中医家所论癌、岩的范畴。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提出了痰、热、瘀、虚学说。气血瘀阻于鼻、鼻窦变生菌肿;或火热邪毒聚于鼻、鼻窦,聚毒成癌;痰浊凝结鼻、鼻窦,凝结成菌;鼻菌后期,菌毒亢盛,正气亏乏,危及生命。

“治疗”

1.痰瘀互结,凝聚鼻窍证

“症状”鼻塞,流脓血涕,味臭,嗅觉减退,头痛,面颊部麻木疼痛,张口困难,全身伴有胸闷不适,纳差便溏;舌淡红或暗红,舌体胖,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检查见鼻腔内肿物色淡暗,表面不平或糜烂,并有污浊涕,颈部触及恶核。

“方一”①涤痰汤②血府逐瘀汤合③鳖甲煎丸加减

“来源”①《济生方》②《医林改错》③《金匮要略》

“组成”①半夏10克,南星10克,橘红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人参10克,菖蒲15克,竹茹10克,甘草6克,②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③鳖甲15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干漆10克,大黄10克,芍药10克,桂枝10克,葶苈子12克,石韦12克,厚朴10克,丹皮10克,瞿麦10克,半夏12克,人参10克,蟅虫10克,阿胶10克,蜂房10克,赤硝10克,蜣螂10克,桃仁12克。

“功效”涤痰化浊,祛瘀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涤痰汤涤痰化浊;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脉导滞;鳖甲煎丸活血逐瘀,散结消癌。诸方合用使痰瘀消散,癌毒疏解。

“按语”息肉大者,可加车前子、浙贝母、海藻等助祛湿散结;脓涕多者加桔梗、鱼腥草、败酱草等。

“方二”①清气化痰丸合②桃红四物汤

“来源”①《丹溪心法附余》②《医宗金鉴》

“组成”①黄芩10克,栀子20克,桔梗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2克,生甘草6克,薄荷10克,生姜5克,连翘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②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

“功效”涤痰化浊,祛瘀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前者清热化痰散结,后者活血祛瘀,两方合用祛痰瘀,散结聚。

“按语”本方可配成丸剂长期服用,以图缓功。

2.肝胆热盛,火毒内攻证

“症状”鼻塞,流脓血涕,鼻内恶臭,时有鼻衄,头痛,面颊部肿胀,张口困难,突眼,视力障碍,耳鸣耳聋。全身可有口苦、咽干、心烦失眠、便秘尿赤等;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检查见鼻肿肿物色红暗红,溃烂,触之出血。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泻肝胆,解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重于清泻肝胆,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

“按语”临床应用可加三棱、昆布、生牡蛎,穿山甲、水蛭、土鳖、桃仁、红花等破血逐瘀散结,热盛者加黄连、青黛清热解毒,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等泻热通便。

3.气阴两虚证

“症状”癌肿溃烂,日久不愈,或经放疗、化疗、手术后,少气乏力,口鼻干燥,头晕目眩,纳差体瘦,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方一”生脉饮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功效”益气养阴,清泻余邪。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人参、五味子、麦冬益气养阴。

“按语”加沙参、石斛、天花粉、鳖甲等助养阴生津,加山慈菇、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化痰抗癌清余邪,气虚明显者加灵芝、冬虫夏草等益气扶正。

急性咽炎

“概述”

急性咽炎系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炎向下蔓延所致,也有开始即发生于咽部者,病变常波及整个咽腔,多发于秋冬或冬春之交。急性咽炎可以是病毒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而传染,也见于细菌感染和环境因素。

本病常有外感病史或反复咽痛病史。急性咽炎以咽痛,吞咽加重为主;慢性咽炎则有三种表现,即以咽干、咽部微痛及灼热感为主;或以咽痒、刺激性咳嗽为主;或以咽部异物感、痰附感为主,常作“吭喀”动作。

急、慢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本病的发生多因风邪侵袭,或肺、胃热盛所致;或因脏腑虚损、虚火上炎、或血瘀痰结所致。具体表现为外邪侵袭,上犯咽喉;或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或脾胃虚弱,咽喉失养;或脾肾阳虚以及痰凝血瘀而发为喉痹。

“治疗”

本病治疗以祛除病因及局部用药为主,肥厚性咽炎者可配合应用激光、微波等治疗。中医根据发病缓急,以辨证治疗为主。

1.外邪侵袭,上犯咽喉

(1)风寒外袭证

“症状”咽部微痛,吞咽不利。全身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无汗,周身不适,咳嗽痰稀,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咽粘膜色淡,或微充血,稍肿。

“方一”六味汤

“来源”《喉科秘旨》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僵蚕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疏散风邪;桔梗、甘草宣肺利咽;僵蚕祛风痰,利咽喉。

“按语”痰多者,可加苏叶、杏仁、前胡;鼻塞流涕者,可加苍耳子、辛夷花、白芷。

“方二”荆防败毒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川芎12克,枳壳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茯苓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生姜、川芎辛温发散风寒;前胡、柴胡宣肺疏畅气机;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痰利水;羌活、独活祛风寒、除湿邪;人参扶正祛邪,体实者可减去。

“按语”正气不足者,加党参、黄芪、玉竹以扶正祛邪。

(2)风热外袭证

“症状”咽痛较重,吞咽喉加重。全身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咽部粘膜急性充血、肿胀、咽喉壁淋巴滤泡红肿,颌下淋巴结肿大。

“方一”疏风清热汤

“来源”《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2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疏风解毒;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牛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玄参、浙贝、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

“按语”本方适用于病情较重者。

“方二”银翘散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芦根12克,淡竹叶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梗、牛蒡子、薄荷、荆芥穗、豆豉驱风散邪,清利头目;芦根、淡竹叶、甘草清热生津。全方具有轻清宣,解毒消肿之功。

“按语”本方适用于病情较轻者。

2.肺胃热盛证

“症状”咽部疼痛较重,吞咽困难。全身见发热,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等里实热证。检查见咽粘膜红肿明显,咽喉壁淋巴滤泡充血肿胀,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方一”清咽利膈汤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连翘15克,栀子15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牛蒡子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玄明粉12克,金银花10克,玄参10克,大黄10克,桔梗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散邪;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栀子泻火解毒;玄参、牛子、桔梗、甘草利咽消肿止痛;生大黄、玄明粉泄热通便。

“按语”临证可加板蓝根利咽消肿。

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症状”咽干、痒、灼热疼痛,午后重,干咳少痰。全身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检查见咽粘膜暗红色,或咽粘膜干燥、萎缩、少津。

“方一”养阴清肺汤

“来源”《重楼玉钥》

“组成”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15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贝母10克,薄荷10克,甘草15克。

“功效”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白芍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凉血解毒,贝母清热散结,薄荷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肺阴虚者。若喉底颗粒增多者,可酌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以行气活血、解郁散结。

“方二”六味地黄汤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泽泻,丹皮泄浊、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以滋生化之源。

“按语”本方用于治疗肾阴虚者。

4.脾胃虚弱,咽喉失养证

“症状”咽喉哽哽不利,或痰附感,或咽干微痛,饮食无妨,遇劳、受凉、多言诸症加重,口干而不欲多饮。全身见面色萎黄,倦怠懒言,腹胀便溏,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咽部粘膜淡红微肿,咽喉壁淋巴滤泡增生,附有白粘痰液。

“方一”补中益气汤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理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按语”夹湿者,加山药、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

5.脾肾阳虚,咽失温养证

“症状”咽部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全身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检查见咽粘膜淡红。

“方一”附子理中丸

“来源”《阎氏小儿方论》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附子3克。

“功效”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干姜、附子温补脾肾之阳;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若腰膝酸软冷痛者,加枸杞子、杜仲、牛膝等;咽部不适,痰涎清稀量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等;若腹胀纳呆者,加砂仁、木香等。

“方二”附桂八味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丹皮、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微微生火,以生肾气。

“按语”阴虚燥热者慎用本方。

6.痰凝血瘀,结聚咽喉证

“症状”咽部异物感,痰附感,咽微痛,咽干不欲饮,吞咽不利,喜清嗓,易恶心。全身见胸闷不舒,舌暗红或有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检查见咽粘膜暗红,咽喉壁淋巴滤泡增生,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

“方一”贝母瓜蒌散

“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15克,瓜蒌15克,天花粉10克,茯苓10克,橘红10克,桔梗10克。

“功效”祛痰化瘀,散结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贝母、瓜蒌清热化痰润肺;橘红理气化痰;桔梗宣利肺气、清利咽喉;茯苓健脾利湿。

“按语”可加赤芍、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散结;若咽喉不适,咳嗽痰粘,可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半夏等。

“方二”清气化痰丸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黄芩10克,栀子20克,桔梗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2克,生甘草6克,薄荷10克,生姜5克,连翘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胆南星清热化痰为主,黄芩、瓜蒌仁助胆南星清热化痰之力,以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消痰,杏仁宣肺下气,半夏燥湿化痰;加夏枯草及海浮石降火软坚散结。

“按语”本方主要是清热化痰,临证可增加活血化瘀之红花、桃仁。

急性扁桃体炎

“概述”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粘膜和淋巴组织炎症。急性扁桃体炎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腺病毒也可引起本病。本病起病急,局部及全身症状较重,咽痛剧烈,全身常有恶寒、高热,幼儿可有抽搐、呕吐或昏睡。

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演变而成。病人常有咽痛,易感冒及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史,平时自觉症状较少,可有咽内发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轻微症状。

中医将本病称之为乳蛾,急性发作者,多为风热之邪乘虚外袭,火热邪毒搏结喉核而致;若病久体弱,脏腑失调,邪毒久滞喉核,易致病程迁延,发复发作。具体包括风热外袭,肺经有热;邪热传里,肺胃热盛;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脾胃虚弱,喉核失养以及痰瘀互结,凝聚喉核等。

“治疗”

1.风热外侵,肺经有热

“症状”病初起咽喉干燥灼热,疼痛逐渐加重,吞咽疼痛明显。全身可见发热,微恶风,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检查见扁桃体表面粘膜充血红肿,可波及前线弓,扁桃体实质无明显肿大。

“方一”疏风清热汤

“来源”《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主编。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疏风解表,使邪从表解;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玄参、浙贝、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

“按语”热象重者,可加山栀子、黄连增加清热解毒之力。

2.邪热传里,肺胃热盛

“症状”咽喉疼痛剧烈,咽喉红肿,吞咽疼痛,咽干,有灼热感。全身可见高热,口渴引饮,咳嗽痰黄稠,口臭,腹胀,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洪大而数等肺胃热盛的表现。检查见扁桃体红肿,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互相融合成片,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方一”清咽利膈汤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连翘15克,栀子15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牛蒡子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玄明粉12克,金银花10克,玄参10克,大黄10克,桔梗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荆芥、防风,薄荷疏散表邪;栀子、黄芩、连翘、金银花、黄连泻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解毒利咽;大黄、玄明粉通府泻热。

“按语”若咳痰黄稠,可加射干、瓜蒌、贝母清化热痰而散结。

“方二”普济消毒饮

“来源”《东垣试效方》

“组成”黄连10克,黄芩10克,玄参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5克,马勃10克,牛蒡子15克,僵蚕10克,升麻12克,人参10克,陈皮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配桔梗、甘草清利咽喉,陈皮理气而疏散壅滞。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诸药配伍共收清热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持续高热,加石膏、天竹黄以清热泻火、除痰利咽。

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症状”咽部干焮,微痒,微疼,哽哽不利,午后症状明显。全身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干咳少痰,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检查见扁桃体肥大或干瘪,表面不平,色潮红,挤压扁桃体,隐窝口有黄白色分泌物从口溢出。

“方一”百合固金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百合12克,熟地9克,生地9克,当归9克,白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3克,贝母6克,麦冬9克。

“功效”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滋养肺肾,清热利咽生津;当归、白芍养血和阴;贝母、桔梗清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肺肾得养,阴液充足,虚火自降。

“按语”虚火显著者,加知母、青蒿清降虚火。

“方二”养阴清肺汤

“来源”《重楼玉钥》

“组成”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15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贝母10克,薄荷10克,甘草15克。

“功效”滋阴润肺,兼以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白芍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凉血解毒,贝母清热散结,薄荷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用于偏于肺阴虚者。

4.脾胃虚弱,喉核失养。

“症状”咽痒,异物感,咳嗽痰多。全身见胸脘痞满,易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检查见扁桃体淡红或淡暗,肥大,溢脓白粘。

“方一”六君子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

“功效”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按语”湿邪重者,加厚朴、枳壳宣畅气机;若喉核肿大不消加浙贝、生牡蛎以化痰散结。

5.痰瘀互结,凝聚喉核

“症状”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粘难咯,发复发作。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检查见喉关暗红,喉核肥大质韧,表面凹凸不平。

“方一”①会厌逐瘀汤合②二陈汤

“来源”①《医林改错》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①桃仁12克,红花12克,甘草6克,桔梗12克,生地10克,当归12克,玄参12克,柴胡12克,枳壳12克,赤芍10克,②陈皮12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会厌逐瘀汤方中以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活血祛瘀;柴胡、枳壳行气理气;桔梗、玄参、甘草清利咽喉。辅以二陈汤祛痰利咽。

“按语”扁桃体暗红,质硬不消,加昆布、莪术;复感热邪,溢脓黄稠,加黄芩、蒲公英、车前子等。

咽异感症

“概述”

咽异感症是泛指除疼痛以外的各种咽部异常感觉,多数为中年人。咽部神经极为丰富,故咽部的感觉也极敏感。咽异感症发病机理较复杂,可分为非器质性因素和器质性因素两类。非器质性因素主要由大脑功能失调引起的咽部功能障碍,临床多见于中年女性,病人常感咽部或颈部中线有团块阻塞、烧灼感、痒感、紧迫感、粘着感等,吞咽饮食无碍,病程较长病人常常伴有焦虑、急躁和紧张等精神症状,其中以恐癌症较多见,预后较好。

中医将本病称为梅核气,梅核气是指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其发病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有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最早描述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肝郁气滞,情志抑郁,气机阻结于咽喉;或痰气互结,思虑伤脾,肝郁乘脾,脾失健运,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为病。

“治疗”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各种病因进行治疗,必要的解释、疏导对本病治疗恢复也非常重要。中医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和痰气互结两型来论治。

1.肝郁气滞证

“症状”咽中异物感,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无疼痛,无碍饮食,其症状随情志波动而变化。全身可见肝气郁结表现:如精神抑郁,胸胁脘腹胀满,善叹息,心烦易怒,舌红,苔薄白,脉弦。检查见咽中无异常变化。

“方一”逍遥散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薄荷10克,生姜10克。

“功效”疏肝理气,解郁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白芍补血养肝,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薄荷、生姜疏散调达,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气郁明显,胸胁胀满者,可加郁金、佛手疏肝理气。

“方二”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6克,柴胡6克,川芎5克,香附5克,枳壳5克,赤芍5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肝喜条达,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肝经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往来寒热。《内经》说:“木郁达之”。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开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

“按语”本方用于血瘀较甚者。

2.痰气互结证

“症状”咽中异物感,自觉咽中多痰,咳吐不爽。全身可见痰气内阻表现:咳嗽痰多,肢倦纳呆,脘腹胀满,嗳气,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检查见咽中无异常变化。

“方一”半夏厚朴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10克,厚朴15克,茯苓15克,生姜10克,苏叶10克。

“功效”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半夏、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厚朴行气导滞;茯苓健脾利湿除痰;紫苏行气宽中。诸药合用,总以疏肝行气散结除痰为主。

“按语”本方用于痰气郁结较甚者。

“方二”①桃红四物汤合②二陈汤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①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②陈皮12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

“功效”活血行气,化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

“按语”兼夹瘀滞者用此方。

白喉

“概述”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咽、喉,或鼻、气管、支气管等部位粘膜的感染性炎性红肿,上附难以撕脱的污浊的伪膜,吸气性呼吸困难,以及全身中毒衰弱症状,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白喉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中医时行疫症之一。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亦可通过手巾、食具、玩具、书报等间接传播,常见于秋冬至冬春季节,易形成地方性流行。本病是由疫毒外袭所致,主要病机特点为疫毒犯肺,或火毒炽盛;或疫毒伤阴以及疫毒凌心等。

“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早期以发表解毒为主,中期以清热解毒消肿为主,后期以扶正祛邪为主。

1.疫毒犯表证

“症状”咽痛,声音嘶哑。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咽喉微红肿,喉核有白点白膜。

“方一”除温化毒汤

“来源”《白喉治法抉微》

“组成”桑叶10克,葛根10克,薄荷10克,川贝母12克,甘草6克,木通6克,竹叶10克,金银花12克,苦丁香10克,麝香3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桑叶、葛根、薄荷疏风清热解表;银花、生地、川贝、枇杷叶养阴清肺解毒;竹叶、木通清热利水,引热下行,甘草清热解毒。

“按语”可加牛膝以解白喉疫毒。

2.火毒炽盛证

“症状”咽痛较剧,声嘶,口臭。伴高热口渴,面红,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检查见咽部及喉核红肿、白膜满布,其甚或漫延至口腔及鼻、喉。

“方一”龙虎二仙汤

“来源”《时疫白喉捷要》

“组成”龙胆草15克,生地黄12克,生石膏30克,犀角3克,牛蒡子10克,板蓝根15克,知母12克,玄参12克,马勃12克,木通6克,黄连6克,焦栀子15克,黄芩10克,僵蚕10克,大青叶12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功效”泻火解毒,祛邪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该方是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等加减而成。白虎汤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普济消毒饮解毒消肿止痛,三方和用,共奏解毒止痛消肿之功。

“按语”便秘加大黄,小便短赤加泽泻、车前子;口渴甚加天冬,发热甚加连翘、金银花。

3.疫毒伤阴证

“症状”初起咽喉微痛,吞咽时加重,咽干舌燥而不欲饮,干咳无痰,咽喉异物感。伴有低热、头昏、神疲、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无力。检查见喉核有白点或白膜融合成野片状,色灰白污秽,咽喉微红肿。

“方一”养阴清肺汤

“来源”《重楼玉钥》

“组成”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15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贝母10克,薄荷10克,甘草15克。

“功效”养阴清肺,解毒祛邪。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生地、玄参滋水而清胃热;麦冬、川贝清肺热而化痰;白芍、丹皮平肝热而泻火;甘草和中而清热;薄荷引诸药上行以利咽喉。

“按语”可加土牛膝以解白喉疫毒,且引热下行。

4.疫毒凌心证

“症状”咽喉疼痛,声嘶,烦躁不安,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汗出如珠,脉细欲绝或结代。检查见咽喉间白腐物满布,延及喉部及气道,阴碍呼吸。

“方一”三甲复脉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干地黄15克,生白芍10克,麦冬10克,生牡蛎15克,阿胶10克,生鳖甲15克,生龟板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气养心,解毒复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补气强心;地黄、阿胶、麦冬补阴血以养心;桂枝、生姜温通心阳;龟板、鳖甲、牡蛎滋阴潜阳安神。

“按语”可加土牛膝以解白喉疫毒,且引热下行,并宜重用人参、炙甘草益气养阴复脉。

急性喉炎

“概述”

急性喉炎是喉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冬春季节多见,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急性喉炎多发于受凉感冒后,先为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用声过度、烟酒过度、吸入有害粉尘和化学气体亦可引起本病。

喉喑是指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西医学中的急、慢喉炎、喉肌无力、声带麻痹、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部肿瘤等凡能引起声音嘶哑的疾病均属喉喑范畴。中医学认为,喉喑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虚证者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具体包括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以及血瘀痰凝等。

“治疗”

1.风寒袭肺证

“症状”卒然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喉微痛、微痒,咳嗽声重。全身伴风寒表证,如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③检查见喉部粘膜微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方一”三拗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6克,麻黄15克,杏仁12克,生姜10克。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麻黄疏散风寒;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宣肺散寒;甘草利喉止痛,调和诸药。

“按语”可加半夏、僵蚕、生姜散寒祛痰,石菖蒲消肿通窍开音。

“方二”六味汤

“来源”《喉科秘旨》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僵蚕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疏散风邪;桔梗、甘草宣肺利咽;僵蚕祛风痰,利咽喉。

“按语”可加石菖蒲消肿通窍开音。

2.风热犯肺证

“症状”初起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内干痒咳嗽,灼热疼痛。全身见发热,恶寒,头痛等风热表证,舌边微红,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喉粘膜及声带充血肿胀,声门闭合不全。

“方一”疏风清热汤

“来源”《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利喉开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疏风解毒;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牛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玄参、浙贝、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

“按语”加蝉衣、木蝴蝶、胖大海以利喉开音;若痰粘难出者,可加瓜篓、杏仁以清热化痰。

3.痰热壅肺证

“症状”声嘶,甚至失音,喉痛、咳嗽痰黄。全身见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等肺胃热盛证。检查见喉部粘膜及声带深红肿胀,或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声门闭合不全。

“方一”泻白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3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清热泻肺,利喉开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桑白皮清肺泻热止咳,地骨皮助桑白皮泻肺中伏火,使肺气清肃下降,粳米、甘草养胃和中,以免伤胃气。

“按语”可加黄芩、杏仁以加强清肺热、宣肺利气之功;加瓜蒌仁、贝母、天竺黄、竹茹以清热化痰;加蝉蜕、木蝴蝶以利喉开音。

4.肺肾阴虚证

“症状”声嘶日久,咽喉干涩微痛,喉痒干咳,痰少而粘,时时清嗓,症状以下午明显。全身可见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检查见喉部粘膜及声带微红肿,声带边缘肥厚,粘膜干燥、变薄,声门闭合不严。

“方一”百合固金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百合12克,熟地9克,生地9克,当归9克,白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3克,贝母6克,麦冬9克。

“功效”滋阴降火,润喉开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百合、生地、熟地滋养肺肾;麦冬、玄参滋阴生津,降火利喉;当归、白芍养血和阴;桔梗、甘草、贝母利咽化痰。

“按语”可加蝉衣、木蝴蝶以开音。

5.肺脾气虚证

“症状”声嘶日久,语音低沉,讲话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重。全身可见少气懒言,倦怠无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等,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检查见喉部粘膜色淡,双声带松驰无力,闭合不良。

“方一”补中益气汤加诃子、石菖蒲等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补益肺脾,益气开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补中益气汤补益肺脾之气,加诃子收敛肺气,利喉开音,石菖蒲化湿通窍开音。

“按语”痰湿盛者可加半夏、茯苓、扁豆等祛湿除痰,消肿开音。

6.血瘀痰凝证

“症状”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不适,有异物感,常作吭喀动作以清嗓。全身见胸闷不舒。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涩。检查见喉部粘膜及声带暗红肥厚,有小结或息肉,常有粘痰附其上声门闭合不良。

“方一”会厌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克,红花12克,甘草6克,桔梗12克,生地10克,当归12克,玄参12克,柴胡12克,枳壳12克,赤芍10克。

“功效”行气活血,化痰开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生地活血祛瘀;枳壳、柴胡疏肝理气以行血散瘀;桔梗、甘草、玄参宣肺化痰、利喉开音。

“按语”临症可加贝母、瓜蒌、海浮石、荔枝核、菖蒲以加强化痰散结之功。

“方二”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

“功效”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

“按语”本方适用于血瘀甚者。

咽喉脓肿

“概述”

咽喉脓肿是咽喉隙的化脓性炎症,按发病机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咽喉脓肿多因口、咽、鼻腔及鼻窦的感染引起咽喉隙的淋巴结发炎,或咽部异物及外伤后感染,或临近组织炎症扩散入咽喉隙导致咽喉脓肿;慢性型多由咽喉隙淋巴结结核或颈椎结核形成的寒性脓肿所致。

咽喉脓肿属于中医学“喉痈”的范畴,名里喉痈,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证型。实证型是由于脏腑蕴热,复感风热邪毒,或异物、创伤染毒,内外热毒搏结咽喉,蒸腾肌膜,灼腐血肉而为痈肿,虚证型是由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痨虫侵袭,作祟于咽喉,日久腐蚀骨肉,骨肉腐坏成脓。

“治疗”

1.实证

“症状”多发病于小儿,起病急,咽痛剧烈,吞咽困难,婴幼儿常可拒食,哺乳时乳汁呛入鼻腔,重者痰涎壅盛,言语不清,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检查见咽底一侧肿起,患处粘膜色红漫肿,成脓后有波动感;全身表现在初起时可见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继之高热,烦燥不安,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厚、脉数有力;甚者壮热,神昏谵语,舌质干绛少苔,脉细数。

“方一”五味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天葵子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银花、地丁、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均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按语”病初起可加荆芥、防风、连翘以加强疏风清热之力,加白芷以助消肿止痛;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加栀子、黄芩、黄连等泻火解毒;再入生大黄、玄明粉、枳实、川朴通腑泻热,以收釜底抽薪之功,加桔梗、牛蒡子宣肺解毒利咽;成脓后加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消肿止痛,穿山甲、皂刺解毒透络、消肿溃坚,加防风、白芷畅行营卫;热入营血,扰乱心神,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以清营凉血,开窍醒神。

2.虚证

“症状”多见于成年人,其病程长,症状逐渐出现,缓慢增剧,表现为咽喉不利,语声不扬;咽干,疼痛轻微,吞咽略有妨碍;颈项不利,活动时有疼痛;颈外、腮部有肿大痰核;检查见咽底淡红或淡白,咽底正中肿胀隆起;自行贵破者脓出稀薄,溃口难收;全身伴肺肾阴虚者可见咳嗽、咯痰不爽、痰中带血,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身体消瘦腰膝酸软,舌质红嫩,脉细数;若以肺脾气虚为主,则见倦怠懒言,自汗面色白光白,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痰薄白,脉濡弱。

“方一”百合固金汤加味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百合12克,熟地9克,生地9克,当归9克,白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3克,贝母6克,麦冬9克。

“功效”扶正补虚,托毒排脓,佐以杀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百合、麦冬润肺生津;元参、生地、熟地补肾阴、清虚热;当归、芍药濡润养血;桔梗、甘草、贝母清肺化痰止咳;功劳叶、百部退虚热,杀虫解毒。

“按语”本方对肺肾阴虚者疗效尤加。肺阴虚甚者加沙参、玉竹养肺阴;咯血者加白及、阿胶养血止血,盗汗甚者加龟甲、青蒿退虚热而止汗。

“方二”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功劳叶、百部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炒扁豆3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怀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党参、山药、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固表止汗;茯苓、薏苡仁、扁豆、莲子肉渗湿健脾止泻;炙甘草和中益气;砂仁和胃醒脾;桔梗载药上行;加功劳叶、百部杀虫。

“按语”若脓肿形成日久不溃者加生黄芪,穿山甲、皂刺等促其溃破排脓。

同类推荐
  • 中药学知识问答

    中药学知识问答

    本书由知名中药学专家荟萃中医药理论知识,针对中药使用的各个环节,对中药进行详细剖析,以问答的形式编撰而成。书中的问题均“来自临床,面向患者”,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药品的基本知识,中药的选择、质量、服用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次数,中药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常用中药的鉴别以及药食同源中药的介绍等内容。书中的问题均是患者经常问到、药师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的,解答力求贴近读者,内容丰富、具体,简明易懂,以帮助患者和广大群众了解常见疾病常识,正确选药,安全合理用药。同时本书也适合临床中药学工作者及药店药师、临床中医师等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 医道还元注疏

    医道还元注疏

    作《医道还元》“注疏”,在“注疏”的规范性上难以把握。因为就《医道还元》正文的九卷,都分为“总论”和“洋解”两个部分,“详解”对“总论”进行逐句解释。如果把“详解”当作“注”,那所做的只能叫“疏”;如果把“详解”当作“总论”的“分论”,那所做的则叫“注”。从这个角度,《医道还元》原文本应该叫《医道还元注》才合适。就文本的实质而言,“详解”与“注”无异。既然原文本已经含“注”,那后来在此基础上做的工作,只能叫“疏”了。鉴于原文难以界定,所以本书名为《医道还元注疏》,此“注疏”的意思可以多熏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在“注”上作“疏”,又可以理解为有“注”有“疏”。
  • 药理学

    药理学

    本书共分六篇,内容包括:药理学总论、神经系统药物、内脏系统药物、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化学治疗药物、其他药物。
  • 步入中医之门2

    步入中医之门2

    《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非针灸学专著,而是以讨论经络辨证在临床上对处方用药的指导为主要内容。全书共20讲,分上、中、下3篇。上篇主要阐述经络辨证的基础知识、经络诊法、如何学习好经络辨证、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并结合大量病案,阐析了具体运用经络辨证方法的要领,平实地阐明经络辨证精义与理、法、方、药。
  • 实用外科护理学

    实用外科护理学

    现代护理学的最早形式就是外科护理学,可以说,是外科护理学的发展才导致了护理学不断壮大,逐渐产生了护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因而,可以说,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中之重,是护理学基础中的基础。
热门推荐
  • 修真大财主

    修真大财主

    林风带着一个位面兑换系统穿越到了修真界。他的人生从此变的风生水起!“那人手里的仙剑不错,多少钱?”“上品法器,五万灵石。”“不错,给我来十把!”“那人打出的火龙功法不错,多少钱?”“上品功法,十万灵石。”“太便宜,给我学到最高级!”有钱就有一切,这是大财主林风横行修真界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五好小书生

    五好小书生

    魂穿架空世界文朝,成了医馆下人,为了有新的人生,帮医馆摆脱生意危机做了自己自由的筹码。生意好转后,陈昭却发现银子还是很好赚的,既然没钱寸步难行,那他就先委屈几天,蓄力再说。
  • 新同学来袭

    新同学来袭

    《新同学》讲述的是班级里面来了一位新同学,在这位新同学身上发生了很多事情,还有人怀疑新同学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 极品算仙

    极品算仙

    “嘿,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啦!”雨后的傍晚,一名异常阳光帅气的青年在路边叫卖,惹得行人忍不住驻足,反正闲来无事。行人再定睛一看这青年的招牌,那是神色各异啊。只见那青年端坐在长桌之后,而桌上更是盖了个白色的长布,布上画了个八卦图。而青年的左手边更是不知怎么的插了根竹棍在人行道上,而那竹棍之上却挂了个条幅无风自动!众人一看,嘿,难道还有几分门道不成?众人再看,那条幅上书:极品算仙!噗嗤一声,不知哪里传来的笑声,惹得众人大乐,摇摇头都散了,21世纪了,谁还信这些毫无科学根据的东西,那才是傻子!
  • 都市杀手之特种兵王

    都市杀手之特种兵王

    上官锦令人闻风丧胆的一个名字,几十年后,我上官锦还是最强杀手
  • 魔王战记

    魔王战记

    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有这样一个种族,魔族,魔族人骄傲血腥残暴把力量看做了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力量不择手段这就是魔族在魔族里最强者就是魔王本作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梦想着能够当上魔王的魔族少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 我喜欢全部的你

    我喜欢全部的你

    乔昱淮:”丫头,从我见你的第一面就喜欢你了!一直都是!“云星漾:”乔昱淮,不管是洛稚初还是云星漾,我只喜欢你!"
  • 骨王的异世界小娇妻

    骨王的异世界小娇妻

    你是我的骨头,永远是我的骨头喜欢你,是控制不住的
  • 轩辕之主

    轩辕之主

    轩辕剑,轩辕紫龙玉,自己的血脉和体质,那断断续续的记忆这一切究竟到底是什么。轩辕天凌身具圣灵之体,身怀天麟血脉,修轩辕圣灵决,持轩辕剑,斩破一切阻碍,踏上巅峰!!!前世的恩怨,今生的羁绊,因果轮回,为你至死心未泯,纵死心无悔。(PS:本书略无厘头,无节操,请慎入╮(‵▽′)╭)(备注:此书的轩辕剑只是名称没有什么含义,不与华夏的轩辕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