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85400000009

第9章 心理保健篇

怎样理解错觉

错觉和幻觉不一样。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责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主观歪曲的知觉。比如“杯弓蛇影”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一个人在饮酒时,看见酒杯里有一条蛇,疑神疑鬼地以为自己吞进了蛇,吓得生了一场病。后来,知道是挂在墙上的一张弓(也有的人考证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乐器)的影子照射在杯子里,解除了心疑,病也就好了。由此可以看出,这位饮酒者的惊吓病就是由“错觉”所引起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错误地理解一些事物,比如“她对我那样一笑,是不是对我产生了好感?”“她对我的发型连看都不看一眼,肯定是对我变心了!”等等,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古诗词的句子“风声鹤唉,草木皆兵”,“风摇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等。

当正常人发生这样一些误解的时候,他们会通过观察、辨认,而后恍然大悟,一笑了之。但是对于病态心理者来说,他们却往往会固执地把错觉作为事实。

产生错觉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影响。比如,战争时把飞机、大炮、坦克以至士兵的衣服、帽子等都用绿色的树叶、草或是绿颜色的布加以伪装,目的是和周围大地的绿色“融为一体”,使敌机从高空上发觉不了。

是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影响。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感知觉器官的结构和特性有关系;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生存条件以及生活经验有关系。

人们的知觉在有些情况下和事实本身不相符合,可这并不是错觉。比如,你看“哈哈镜”或者看汽车上的凸面倒车镜的时候,会感到你的面孔发生了歪曲变形;你把筷子斜插在有水的杯子里会发现筷子变得曲折不直了。这些都是特定条件的影响形成的,而非错觉。至于像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所咏叹的旧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情况,更不是错觉,而是诗人用丰富的想像力所作的夸张和比喻,不应把它们和病态心理混为一谈。

由主观经验所引起的错觉,可以用客观的经验来加以验证、核实。例如,黑夜里看一棵远方的小树,好像是一个人站立在那里,但再仔细辨认时,却是树而不是人。又如,听到一种呜咽的声音,好像是音乐又好像是一个人在哭泣,但是经过仔细分辨后,才发觉是风声。心态正常的人一旦知道是错觉后,心理上的反应也便会改变过来,而且会认识到“看错了”或“听错了”,原来是发生了一次误会。但是,如果一个人固执地认定树是人,把风声听成是音乐或哭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顾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他不能用其他别的客观经验来核实、辨认出他的主观错觉,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人是患了变态的错觉,他(她)在知觉上是心理失常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产生错觉,整日里嘀嘀咕咕、疑神疑鬼,心神不得安宁,那么,万般烦恼、无穷苦闷就会接踵而至了。发生笑话、自寻烦恼、妨碍团结还算是小事,严重的会发生意料不到的不良后果。

有些青年人容易产生错觉,往往是和他的知识经验不足,以及分析判断能力较差有关系。那么怎么办呢?为了避免产生错觉,就得多学习、多经历,锻炼思考力。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勤动脑筋多去辨认;要实事求——不要主观臆断。

怎样区别幻觉与幻想、理想与空想

幻觉和幻想有什么区别?由于幻想的对象也是常常指向环境以外的不真实的事物,因而不少人把幻想和幻觉混同起来。其实,幻想是一种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像,而不是感觉。

幻想有两种一种是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并且是有可能实现的积极幻想,这种幻想就是“理想”。

另一种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的可能,这种幻想就是“空想”,空想往往是消极有害的幻想。

有些空想可起到减轻烦恼的作用。有些心理学家把这种空想看做是一种“安慰剂”,从现实中得不到的心理满足,可以到空想中去寻找,从而得到补偿,也就是俗话讲的“聊以自慰”。常态人家庭心理医生的空想是一种“遁世思想”,为暂时地逃避严酷的现实环境,这与沉溺在虚无缥缈的空想中,借以摆脱心理上的苦闷是大为不同的。

正常的人能从空想中苏醒恢复过来,最后仍然是面对现实,他们明白空想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慰藉而已。这就好比“曲终人散”,你还是现实中的你,而不是空想中的那个你。但是,心理失常的人却分不清真实和想像的界限,常常会把空想中的那个虚我、假我误认为是现实中的这个实我、真我,于是种种心理疾病或悲剧就因此而产生了。因此,对心理失常的人来讲,他们的空想往往就是幻觉;而对心理正常的人来讲,空想就是空想。

空想也可以叫做“白日梦”。病理心理学把“白日梦”分为丙种形态。一种是逃避现实。有些人由于经受不了强大的心理压力,或者摆脱不了所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就把自己逃遁到自己创造的空想世界的小天地寻求安慰。这应该说是弱者的表现。另一种是聊以自慰,也可以叫做聊以解嘲。例如,一位年轻的急于成名成家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写了几篇创作都因质量差、水平低而未被刊出,于是他就经常想像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备受他的女友和伙伴们的称赞,沉溺于自我欣赏、自我满足之中。

由此可见,逃避现实和聊以自慰,都是借空想来满足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所不能达到的愿望。在空幻的想像中,他们的情绪能得到悠意地放纵和发展,填补了心灵上的空虚感,获得了满足感。但是,如若这样地恶性循环下去,它的后果就势必是越发地不能适应现实环境。

国外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白日梦”可以使人暂时地脱离激列争夺的严酷现实,使人的情绪在遭受到挫折失败后得到暂时缓冲,不致被挫折和失败击倒而一a不振,甚至可以给人一线曙光,对未来萌发希望。但这些心理学家又指出:“白日梦”丝毫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也不能帮助你适应社会,因为战胜挫折与失败的惟一办法,还是需要面对现实。

怎样适应夜晚变化

人在晚上心理的视野变窄,容易陷人恐惧之中。看过恐怖片的人就会知道,加深心理恐惧的推进器就是黑暗,在无法以视觉看清对象的黑暗里,人们受到一种不知会被谁偷袭的威胁感困扰,愈想心里愈是恐惧,最后甚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黑夜除了会封闭人的视野外,在视野封闭的瞬间,人们的思维会被恐惧攫住而产生妄想。一旦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就会支离破碎,做出一些没有意义的举动。

要避免恐惧的心理,一是在夜晚要正确判断情况。一个突然陷人混乱的人,是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的,这就需要人在平时不要老是把黑夜的世界看成是与人对立的。二是平时多注意在黑夜里行走,以适应黑夜。

人在夜晚由于心里不安,渴望有人相伴。一个人如果对黑夜没有正常的适应心理,或者以前在黑夜里受到过什么刺激,一旦身处黑夜,如不加以调节,就会感里不安;越是一个人独自在黑夜里,或是一个人呆在屋里,他对黑夜的恐惧越会有增无减,从而产生巨大的心里压力,容易患病。

正确的方法应是选择一两个同伴,增加些稳定感,逐渐会消除不安。利用人在夜晚渴求有人相伴的心理,可以同平素不爱和人交谈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交谈,肯定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陪伴着自己喜欢的人,在狂风暴雨的夜晚聊一聊天儿,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密感。如果原来彼此之间有隔阂,此时用温和的方式去解除,用温柔的语言去安慰对方,是最好不过的时机。一夜晚降临,可以暂时忘却现实,可以在夜晚重温自己的梦想。

比如,你从小的志愿是当一名作家,但是现实逼迫你只当上了一个装卸工,每天在工地上穿着破旧的衣服卸煤炭,收人不高,社会地位也低。在晚上,你可以暂时忘掉这些不快,买一些世界名著,一个人悄悄地读一下,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滋味。

夜晚是人情绪变动剧烈的时刻。由于夜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较近,一个人为了确认相互之间的情感,而容易开放自己。特别是对于那些忧愁、不安,心中有事的朋友,在晚上同他聊天,他更容易把心中想说的话全盘说出。

在夜晚,由于人的情绪多变,也很容易攻击别人。白天,即使你对上司、同伴不满,也不便表示出来。可是在晚上,几杯酒下肚之后,就会破口大骂,这不仅仅是酒的缘故。因为人白天要与公认的秩序、规则相协调,而一到夜晚,这种公认的价值就会退出,私人的价值完全展现在眼前,白天愈能压抑自己的人,晚上的攻击性赳强。所以,在夜晚最好不与他人激烈地争执,否则战争也越激烈,到最后简直无法收拾。

在夜晚,人的感觉有时变得非常迟钝。例如开车,在白天,车行速度如是加快,驾驶员的有效视野就会变窄,两旁的景物飞逝而去。到了晚上,用以确认速度的线索,如两旁的景物和道路的移动,完全被黑暗笼罩,不知实际状况。因此,夜晚会令驾驶员麻木不仁,不知不觉间,车子就开得飞快,判断力也显著下降,有时即使看见前面车辆的尾灯,也无法保持适当的距离。此外,由于靠直觉判断常常把挂在树上的白布看成是庞然大物,赶紧急刹车,以致与后面的车撞在一起。所以夜晚行车,不可因行人稀少就加快速度,遇到情况也不能盲目判断,要见机行事。

夜晚是解除压抑的时间。会适应夜晚变化的人,常利用夜班来调整白天压抑的情绪。如看一场足球赛,手舞足蹈一番;或与朋友喝喝酒,把社会上的不公平骂个够,把在单位里受的气统统发泄出来。

“人都是在黑夜里暴露自己的内心”,这句话也许只在某些条件下才是对的。但千万记住,黑夜可能促使你于出违反本性的事情来。

离家外出的人,到了晚上容易思乡。当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异地,夜晚一降临,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

遇见这种情况,拼命地抑制自己的思乡心情是无用的,即使此时抑制住了,一会儿又会产生这种念头。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可以写写日记,把自己的这种心情写下来,心里会好受得多。

怎样进行积极的休息

积极休息的方法有也下几种

变化性休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工作的变化,便是体息。”鲁迅就是这样,他“书桌面前有一把圆椅,坐着写字或用心地看书,是工作;旁边有一把藤椅,靠着谈天或随意地看报,是休息。”许多伟人和名家都善于这种积极的休息。例如,马克思把演算高等数学题作为理论研究后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列宁在给妹妹的信中曾这样劝道:“读书和工作互相交替,从翻译到阅读,从写信到体操,从精读到看小说,这样好处很大。”爱因斯坦则在工作之余拉小提琴、划船、旅行。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也可以如此,坐着工作疲劳了,走着工作就能消除疲劳;看书时眼睛疲劳了,看看绿色的草坪和树木就会解除疲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交替,更是消除疲劳的积极办法。

体育性休息。体育锻炼是积极休息的最好方式。马克思在写作疲劳后,总是在室内来回踱步,以致室内地毯上走出了一条很深的足迹。列夫·托尔斯泰在写作疲劳后,总是到他的体操房里做几套器械体操。他说:“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家庭常用的作为健身和积极休息的体育运动主要有散步、跑步、打太极拳、气功等。

娱乐性休息。劳累了,赏赏花、跳跳舞、听听音乐,都是有效而愉快的休息。

对抗性休息。观近,以远视为休息;聊天争论久了,以沉默为休息;久处红尘闹市,以暂处静地为休息。

医疗性休息。中气不足等病理反应性疲劳,可服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之类的药物,以消除疲劳;走路累了,可用热水洗洗脚;思考累了,按摩按摩太阳穴;工人、农民累了,可捶捶腰。

当然,未劳先防更是上策。比如,光线太弱或太强时都易使人疲劳,所以人们就讲究灯的亮度和采光窗口的大小;工作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抡锤时抡一下“晦”一声,抬物者边“杭育”,拉纤者喊着号子等等,都可使人不易疲劳。当然,任何形式的工作、活动久了,均会使人疲劳。因此,控制“量”,也是一个休息的重要手段。

怎样进行自我松弛训练

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要求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急迫感,尤其都市的人们更被紧张的生活气氛所笼罩,身心正遭受着损伤。

为了适应环境,心理学家试图帮助人们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松弛,以减少致病的紧张因素。下面介绍一些放松训练的暗示语,你可以把它制成音带,以便使用。

放权训拣的暗示语

我在休息。我摆脱了一切紧张。我在放松。我感到轻松自如。我是平静的,我是平静的。我是平静的。我什么也不期待。

我在摆脱压力和紧张。全身都轻松了。我感到轻松和愉快。我在休息。我在休息。

腿脚的肌肉放松了。腿脚的肌肉都放松了,脚是轻松而自如的。左腿的肌肉放松了。右腿的肌肉放松了。大腿和小腿的肌肉都放松了,脚是轻松而自如的。两腿两脚感到很沉重很沉重。

我是安静的。我是安静的。我感到两脚两腿有舒服暖流通过。暖流从脚趾流向小腿。我的腿脚感到温暖了。我很舒服。我已排除了一切紧张。我是非常安静的。我是安静的。我是安静的。

手臂的肌肉放松了。手臂的肌肉都放松了。左手和手指的肌肉放松了。左臂肌肉放松了。肩部、前臂的肌肉都放松了。整个左手臂都放松了。右手和手指的肌肉放松了,右臂的肌肉放松了。肩部、前臂的肌肉都放松了。整个右手臂都放松了。两个手臂都放松了。两上手臂都不能动了,都很沉重很沉重。两臂有舒服的暖流通过。感到暖流从指尖,向手掌、手臂缓缓地流去。我感到舒服。我感到安静。我是安静的。我是安静的。

躯体的肌肉放松了。两肩是自然下垂的。背部的肌肉放松了。胸部的肌肉放松了。腹部的肌肉也放松了,放松了。感到全身都放松了。感到全身都沉重。感到全身舒服温暖。感到暖流流过全身。我很舒服。我很安静。我是安静的,安静的。

头面部的肌肉放松了。头颈部的肌肉放松了。面部的肌肉放松了。双眉自如地分开了,额部舒展了。眼皮下垂,柔和地闭住,鼻翼放松了。口部的肌肉放松了。两唇微开,领部的肌肉放松了。感到额部是凉爽的。整个面部是宁静的,我已摆脱了紧张。

我是安静的,安静的。

我已完全摆脱了紧张。我全身都放松了。我感到轻松自如。我感到呼吸均匀而平衡,我感到呼吸轻松自如。我感到凉爽的空气舒服地通过鼻孔,肺部感到舒服,感到舒服的沉重。我是宁静的。我的心脏跳动很缓慢。我已不感到心脏的跳动。我感到轻松自如。我很舒服。我休息好了。

我已休息好了。我感到爽快、感到浑身轻松、感到全身舒服、感到精神倍增。我在睁眼。我想起床并行动起来。我精力充沛了。起立

上面介绍的自我松弛训练,在专家的指导下,一般3周可以学会。自己练习则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一旦学会之后,它可以使你有效地松弛自己,使你更好地掌握自己、控制自己,从而战胜紧张。

怎样运用心理补偿

人生道路不平坦,逆境对人们精神的压力较大,因此有害于身心健康。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逆境虽然为我们的前进道路设置了障碍,但它又是我们走向成熟的熔炉。古往今来,有多少不朽的业绩都是身处逆境的人所获得的!这固然归功于那些成才者的才智、品格或坚强的意志,但善于发挥“补偿”的心理功能,用以与逆境中的压力进行抗衡并取胜,不能不说是他们成功的诀窍。

补偿功能,原是指一种生理现象。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病变或有缺陷时,另一器官的功能会相应加强,以补偿不足。如双目失明的人,其嗅觉、听觉、触觉往往都格外灵敏,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视觉缺陷。

心理也有这种补偿功能。如一个人因失去了亲人而异常痛苦,此时,真诚的友谊和热情的帮助会给他(她)以温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她)的痛苦,补偿了他(她)失去亲人的不幸,这是一种取代的方法。还有一种叫转移升华的方法,如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就把精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从而得到了补偿。

逆境中运用心理补偿,首先要善于正确认识生活目标。我们为自己确立了总的生活目标,然而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却多种多样,具有可变通性。逆境之所以是一位严师,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评价自己的反思机会。为何会陷人逆境?是自身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若是自身条件不具备,可以通过及时修正目标而脱离逆境。若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则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以图发展。

逆境中运用心理补偿,还应当善于看到有利因素,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在打击面前,要能宽慰自己。如犯了错误,受到别人蔑视,要对自己说:“犯错误不要紧,只要认识了错误,并知道怎样去改正就好。”如果是改革遭遇挫折,则要对自己说:“不经受巨大的困难,不会成就伟大的事业。”把逆境看成是人生难以避免的一段路,有了心理准备,自然就减轻了负担,压力也随之减小。当经过反思,认为自己走的路没有错,就应相信自己,相信前途的光明。

而对于外界的议论、环境的压力可不去争一时之短长,咬咬牙振作起来,从失败中找出一条路,做出成绩。通过自我宽慰和自我激励,取得心理平衡,情绪也自然乐观。

逆境中运用心理补偿,还应借助外界力量来完成。如由于生理缺陷而进不了大学深造,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学习;自己难以实现的夙愿,则可通过帮助别人去实现而获得心理补偿。

当然,运用心理补偿要注意:自我宽慰不等于自我原谅。宽慰是为了鼓起东山再起的勇气,而自我原谅则是表现为对自己失误的放纵和辩解。自我鼓励应恰如其分,要在进行冷静的自我认识和对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注意现实条件的实际可能性,千万不要盲目赌气地对着干。选择和变通目标不是对整个生活的否定,同样也不要把原来的失败与以后的选择截然对立。如果由于失恋而潜心工作,工作出了成绩,但不等于恋爱就是一件错事,而从此拒绝谈恋爱。另外,希望别人补偿自己的不足,实现自己难以达到理想,也应注意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如果求成心切而方法不当,期望过高而脱离实际,最终不仅得不到补偿,反而会受到更沉重的打击。

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即强迫症,它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其特点是患者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在驱使自己做某些事。虽然他们在主观上能意识到这些事是不必要的或无意义的,但就是难以克制。

近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强迫症的起因除与患者自身的人格缺陷有关系外,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因环境改变、工作劳累、学习紧张、夫妻关系不如意、家庭不和睦、亲人病故、意外事件的发生及遭受重大的精神刺激而诱发强迫症。

临床上将强迫症状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种。强迫观念是指患者的大脑里某些思想或想法不断出现,他们明知没有必要去想这些问题,但就是不能摆脱,因此感到紧张烦恼、焦虑不安。

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怀疑—患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如总是怀疑门窗是否关好、准备投寄的信是否已写好地址、煤气阀是否关牢等;强迫回忆—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反复回忆,虽知毫无意义,但反复在脑中萦绕,无法摆脱;强迫联想—当患者听到、见到或想到某一事物时,就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祥的情景,如见人抽烟就联想到火灾;强迫意向—比如母亲小合翼翼地抱着心爱的婴儿,此时却突然产生要把婴儿从阳台上扔下去的想法。强迫动作则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而不由自主采取的各种相应行为。强迫动作包括强迫检查—患者反复看门、窗、锁等物;强迫询问—患者遍地要求别人为他解释某个问题,或为他做出某种保证;强迫性仪式动作—如出门时非要一成不变地先迈几步又后退几步,否则心情紧张,焦虑不安;强迫计数—患者见到某些具体对象,如电线杆、台阶、汽车等,不可克制地计数,如不计数,患者则会感到焦虑或者烦躁。

强迫症患者以脑力劳动者居多,他们一般30岁以前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此类患者总数占普通人群的0.05%,在精神科患者中则占0.1%-0.46%。值得注意的是,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与正常人的仔细、认真是两码事,强迫症患者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也就是该患者明知自已不对,但又非得那样去做才行,而且做起来没完没了。因为二者是对立的,患者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可出现明显的焦虑和痛苦症状。

强迫症的特点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和自己的工作要求一丝不苟、十全十美,不能有任何瑕疵。这些人往往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做事前反复推敲、反复琢磨,事后仔细回顾、深刻检讨,经常后悔。在与人交往中,显得刻板、严肃、固执、缺乏人情味和灵活性。在生活上,往往严格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务求井井有条。

具有强迫个性的人,在社会上虽深受人们的信任和尊敬,但与周围的人格格不人,且郁郁寡欢,家庭气氛也缺乏生气,易被别人理解为“孤芳自赏”而显得不合群。因此,在社会上,具有强迫个性者的人际关系往往显得不够和谐。

症状分析有些具有强迫个性者的父母往往也具有强迫个性。其父母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患者具有了和父母相似的个性特征。

其次,有些患者的家庭教育方式较为刻板。如我国许多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在其学习和生活年代由于各种原因,耽误了学业和事业的发展。在其成为父母以后,为了“弥补”自己以前的“损失”,对孩子进行了近乎苛刻的教育,要求孩子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或政治、宗教信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认真、仔细,常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了强迫个性。

再次,社会环境有时也在强迫个性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老师和社会对其提出了特别严格的标准,如考试有一点小错误,就会受到批评或者“惩罚”。这样,也可能导致患者形成强迫个性。

从临床的角度看,许多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看到了许多患者由于强迫症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因此,避免把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强迫个性者应该成为我们重视的问题。

治疗与调适治疗强迫症应做到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这样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用对大脑5一经色胺再吸收具有阻止作用的药物,如赛乐特等。这类药物具有比较良好的效果,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强迫症比较有效的方法。一般可以采用支持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等。相对来说,行为治疗是采用最多、效果最明显的方法,其中暴露疗法、示范疗法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恐怖症的心理调适

症状表现

恐怖症又称为恐怖性神经症,是以对某种特殊物体、活动或情景产生持续的、不合理的恐惧为特征的神经症。患此症者不得不回避其害怕的对象或情景。

其实,我们正常人有时也会感到恐怖,只不过这种恐怖是非常合理的。比如,我们对陌生环境可能感到恐怖,对大型动物(狮子、老虎等)可能感到恐怖,这些恐怖情绪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知识获得圆满的解释。但恐怖症病人的恐怖是不合理的。如有些患者对高楼感到恐怖,这些恐怖情绪往往持续存在,即使通过向患者解释,或者患者用自己的知识判断也觉得是不合理的,但就是无法克服。

特别提醒在我国,恐怖症病人并不少见。1982年的调查发现患病率大约为0.59%,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70万左右的患者。事实上,我们发现有些患者虽未达到诊断为恐怖症的标准,但已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恐怖现象。这样分析,我国的恐怖症患者数量就非常“可观”了。

心理调适动物恐怖的特点是对某种或某些动物特别惧怕。例如,有些患者害怕猫、狗、老鼠、昆虫等小动物。他们对这些动物不敢摸、不敢碰,甚至连看都不敢看一眼,经常如此,无法自控。疾病恐怖的特点是非常害怕染上某种疾患。如怕得心脏病,怕患肺结核,怕癌症缠身。为了“以防不测”,有的患者甚至不敢与别人握手,惶惶然不可终日。

病因分析恐怖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并受到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影响。例如,新生婴儿容易对喧闹或突然而强烈的刺激(如光或声音)产生惊恐反应,1岁以内的正常婴儿在能分辨陌生人和家庭熟悉成员的差别之后多害怕陌生人,4一6岁幼儿多害怕黑暗和“鬼怪”,再大一些的儿童则害怕暴风雨和雷鸣电闪等。以上这些现象都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

有的儿童的恐惧可能是模仿其父母的结果,故在父母患某种恐怖症时,其子女也容易发生相同的恐怖症。例如在受到威胁的情境下,儿童往往注视着和他在一起的成年人,如果成年人表现恐惧,则儿童也可能学会这种恐惧。青少年社交恐怖症的产生也与模仿行为有关。如有的青少年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等情形,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怖症。

一个人从早年时期开始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境具有先天性的(或说不出原因的)恐嗅感,当长大以后如果不再同这些事物或情境接触,这种恐惧感就会消失或被隐蔽起来。但当人受到病痛的折磨而变得软弱时,或在受到新的严重精神创伤因素袭击时,过去所经验过的恐惧感就有可能再现出来。例如,有的患者的动物恐惧就可能是儿童时期的创伤体验造成的。

一般来说,恐怖症起病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以后,该物体或情境就可能成为恐怖的条件性刺激物。如某县城一个青年患者,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被分配搞计划生育。他认为自己是个男青年,搞这个工作“丢人”,不肯接受。后来被分配到银行工作。有一天,他在其办公室的柜子里见到一女同事放在里面的一大捆卫生纸,从此后就怕见女人,并且不敢出门,甚至不敢上班。

还有一种解说,认为恐怖症与人类的进化有关。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外界事物都是首先感到害怕,并冒险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因此人类把这种对事物的恐惧特性保留了下来。这样,人原本就处在一科不自觉的焦虑状态下,在某种场合或处境中,这种焦虑状态加重,使人感觉到很不愉快或很痛苦。患者就把这种痛苦归因于这种v3合或处境,因此产生的暗示作用导致了患者在类似的场合或处埃中反复发生焦虑,从而引起患者对这种场合或处境的回避和恐惧;由此,经过反复循环,患者建立了条件反射,甚至在遇到这种场合或处境以前就开始出现恐惧不安。如果此时再受到来自周围不正确的劝慰、过分热心的“帮助”等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使退种疾病行为固定下来。

治疗与调适药物治疗法:药物治疗对恐怖症应该具有比较好的效果,可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制剂。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消除患者已经建立的恐怖情绪。因此,在用药物治疗恐怖症的过程中还要辅以心理治疗。

领悟疗法:国内一些精神科医生采用的“领悟性心理疗法”,对某些恐怖症和强迫症有显著疗效。其方法是引导病人将过去经历中(包括幼年时期)已经被遗忘了的精神创伤体验引人到意识或理智中来加以领悟,即“以成人的态度重新认识这些体验”,从而使恐怖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行为疗法:目前,国内外更多的是使用行为治疗。主要是采用系统脱敏法(有人称为暴露疗法),即有计划、有目的、一步一步地鼓励和指导病人亲自接触那些使他们产生恐怖情绪的事物和情境。即使病人暂时会产生恐惧或焦虑,也要鼓励他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去忍受、习惯和适应,直至把恐怖情绪全部消除为止。

系统脱敏疗法:使用系统脱敏疗法最好要及早进行。这样可以防止恐怖情绪的发展和巩固。针对恐怖症多发生于重精神创伤之后这一情况,最好及时地让患者尽快去接触可能引起恐怖的事物或情境。例如,在汽车出事故之后应建议有恐怖倾向的司机尽快恢复驾驶工作;在飞行事故发生之后,应鼓励有恐怖倾向的飞行员尽快重新大胆而又审慎地再次飞行。当恐怖症患者在遇到他所恐惧的事物或情境之前,重要的是使他们能恰当地对待将要面临的场合,必须做到有决心去控制自己的恐怖情绪,而不能回避它。

患者一旦侥幸避开了恐怖指向的事物或情境,再次遇到时又往往会再绕过它,结果反而使恐怖情绪发展和加重起来。例如,想帮助儿童克服学校恐怖症,为父母者就要有决心和耐心,准备忍受孩子在回到学校时可能发生的短暂和难免的哭闹,乃至头晕、头疼、腹泻等给自己带来的不安和苦恼。只要尚未威胁到孩子的健康,就要坚决而友善地(也多少带点强迫性地)帮助孩子习惯学校的生活,消除恐怖情绪。

暗示心理现象

所谓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或行为等信息使被暗示者不经逻辑判断而在不知不觉中对暗示的信息附和、接受、盲从,并由此产生特定的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现象。根据信息的来源,暗示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给自己暗示。他人暗示是指暗示者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被暗示者,使这个观念在被暗示者的意识和潜意识下发生作用。

症状表现暗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做贼心虚、疑神疑鬼、记忆力不好等自我暗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属物品暗示。

暗示的作用非常广泛,它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如前述的杯弓蛇影弄得人惶惶不可终日,就是暗示影响情绪和心理的典型例子。暗示还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如暗示恐怖,胃肠可以出现不规则的蠕动;暗示愤怒,可使血压升高;暗示悲哀可使胃肠蠕动减缓、胃液分泌减少、食欲下降等。

世纪后期,法国学者般含对暗示作用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解释,他认为暗示作用是一种念动活动。例如人们看见疥疮等皮肤病就会感到A痒,站在舞池旁就会扭动身体,这种由“疹痒”和“跳舞”的观念直接变为搔抓和跳舞的动作,称为念动活动。他认为暗示就是把旁人或自己所暗示的观念直接接受过来,并把它变成行为的过程。

暗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随时可见,只是人们对其产生的影响往往还没意识到而已。如果我们能对其做一些较深刻的剖析,弄清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的性质、方法和作用,并能恰当地利用暗示的手段,必将对心理保健、身体健康或疾病防治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人出门旅行,中途宿于一个旅馆,睡到半夜,哮喘的老毛病突然发作了。他坐了起来,仍觉呼吸困难,胸部憋闷,且越来越厉害。于是,他不得不挣扎着爬起来,摸着黑去开窗户。摸了好一阵子才摸到“窗户”,可任凭他怎么使劲也无法打开,急得他只好一拳将窗上的玻璃打碎,顿时他感到有一股凉爽的空气迎面扑来,他随之深深地吸了几口,哮喘顿时感到明显“减轻”,于是又摸着黑在床上躺下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想起夜间发生的事,他赶紧看看到底是哪一扇窗子被打破,可是,所有的窗子都完好无损,再一查看,原来被他打破的竟是墙上挂钟的玻璃。为何打破挂钟玻璃也能迎来“新鲜空气”,并让他哮喘减轻,安然人睡了呢?原来就是他“急中生智”、“想当然”产生的“自我暗示”的心理效应。

“他人暗示”最典型的事例要属曹操的“望梅止渴”的典故。

三国时,曹操领军出征,正值炎热的中午,烈日当空,士兵们口渴得好象嗓子都要冒烟了,想到树阴下乘乘凉,更想喝点清凉的水。曹操见情生智,便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前面就是一片酸梅林,士兵们一听,想到梅子的酸味,顿时流出了口水,也不感口渴了。

以上事例说明,通过运用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能在心理保健或与疾病作斗争中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反之,消极的暗示,可造成身心之间不平衡、不协调,轻者心理苦恼、烦躁不安,重则致病乃至死亡。特别应指出的是,这种消极暗示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引发医源性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医生的语言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有个病人患了多年胃病,医生对其做胃病检查,诊断是“萎缩性胃炎”。病人不明白这是什泛性质的病,就焦急地问医生会不会变成胃癌,医生漫不经心地该“有可能”。病人听到这三个字脑子“嗡”的一下,心理紧张极了,从此,“胃癌”就一直留在脑子里,胃病的不适也越来越严重,以致最后真的患上胃癌。

原因分析为什么心理暗示会产生如此大的心理效应呢?按照巴甫洛夫学来讲,心理暗示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活动,不同的暗示方法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巴甫洛夫认为语言可以引起“万能的条件反射”,所以他特别强调医务人员的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人既是生物体,又有社会的属性,由于心理与社会的效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个体与现实的个体。一个人,不仅具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中枢神经系统时时刻刻地会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会产生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动机愿望、意识行为等丰富的心理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都能有序地进行,从而保证了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增进了身心的健康。但是,若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打击和失败,或受到某种消极暗示就可能对躯体的生理功能构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剧变,假若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后果就不堪设想。科学家已发现,人的血液中有80多种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这些信息载体被叫做“心情的生化基础”。因此,恐惧、紧张、失望、孤独之所以有损健康,就是因为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大脑细胞发生某种信号,随之神经末梢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以致造成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动能力。由此可见,如何妥善运用人类所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还有态度、举止、表情、行为、动作以及所处的环境等等都是心理暗示所应注意的一些重要细节,若能运用得当,均可构成良好的束9激,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反之,运用不当,就会构成不良的刺激,形成消极的暗示,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心理调适

要提高对心理暗示,心理效应”的认识,增强抵御消极暗示的自觉性。暗示是一种很普通的心理现象,它作为一种心理机制伴随着人的心理活动,时隐时现、潜移默化地或起伏急剧地在发挥着作用。任何人都无法拒绝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暗示影响,只是有的人能巧妙地利用暗示的力量,化消极为积极;或善于捕捉积极的暗示,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或很少意识到暗示的信号在无声无息地传递着暗示的信息。所以,当你已清楚认识暗示的性质和作用时,你就应该区分优劣,分别对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积极的暗示,甚至可以给予诱导和扶持,一旦建立起这方面的条件反射或氛围,受益将是无穷的;反之,对消极的暗示,不论来自何方,均应提高警惕,以利筑起气合理防线”加以抵御。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良好的自我心理保护,能防止外部的干扰,减少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对增强自身免疫和抗病能力均有裨益。

要多启用“右脑”,多进行“利导思维”。因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诸多的信息由左脑掌管,可左脑的弊端往往易产生“以利害为中心”的定式思维,易陷人个人的小圈子,使自己心胸变得狭隘;若你有意地多启用右脑去思考问题,凡事往好处想,往积极良好的方向引导,头脑中不愉快的思想就会无立足之地。这样不仅可腾空思维空间,不被那些杂乱无章或让人厌烦的琐事所纠缠而且随着你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好的思维习惯,那些不愉快的消极暗示就会被拒之脑外。一旦你建立起利导思维的良性循环,必然就会提高你的生活质量,或者冰利导思维就会成为你的“健康卫士”。

要学会心理转移,良化自己的“心理气候”。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伟志有一句心理保健的座右铭:“生气不超过三分钟。”

他的诀窍是: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学会心理转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任何人的一生都决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各种消极暗示随处可见。间题就在于你的驾驭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既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可转移驱散,必要时还可适当地宣泄。可是有不少人,一遇烦恼,一上来就抵挡不住,乱了阵脚,正巧与消极暗示“同流合污”,“兴风作浪”。所谓消极暗示,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多疑多虑,疑神疑鬼,无风也会起浪,搅得自己心神不宁,思绪紊乱,这怎能不伤身心。因此,遇到消极暗示时,第一步先要挡住,并把它当做梦正常现象”接纳下来、然后再做“合理化”的疏导分流,再逐渐向利导思维方向发展。只要这样,任何困难和障碍都将被你踩在脚下,欢快的心情就将向你招手。

要重视自己的性格和意志的培养。在接受各种暗示时,由于人们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就千差万别。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性格、意志的差别。许多性格开朗、豁达、意志坚强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心中都有一本“谱子”,都能应付自如,像似“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什么都不在话下。他们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心境平和而愉快,自然心理平衡,生理协调,大脑功能一切指挥正常,免疫系统作用正常发挥,这怎能不健康长寿呢!反之,性格孤僻内向,心胸狭窄抑郁,遇事尽往难处或坏处想,患得患失,摇摆不定,疑神疑鬼,顾虑重重,这怎能不把自己的“心理防线”压垮呢!特别是这种人敏感度大,稍微遇到点麻烦,若再碰上点消极暗示的话,“阴云”即刻就会密布,“暴风雨”般的压力也会随之而来,中枢神经功能就会被其搅乱,情绪也会发生崩溃性变化。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体内的系统免疫力必然会急剧下降,病魔也自然会乘虚而人。

特别提醒所以说,你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已抗拒消极暗示的能力,还必须从自己的性格、意志上多下点功夫,相信功到自然成,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减少精神压力,轻松面对生活

精神压力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它虽不同于情绪起伏变化那么明显,可其情感反复持续的时间较长,也会在精神和身体上引起不良反应。因此,一个人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结构,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精神压力,这对保持身心健康关系极大。

原因分析

第一,精神压力可来自各个方面,如事业上的磨难、坎坷,社会环境的不适应,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家庭内部产生矛盾与冲突,面临一场重要的艺术或体育比赛,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即主要是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和竞争的心理效应。客观地讲,现代职业女性所承受的身心压力通常要超过男性。因为受身心条件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她们无法在许多领域与男性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何况妻子、母亲、职业等不同角色的不同要求与冲突,又引发了女性在生理、心理乃至人际关系上的强烈压迫感。如何调节自己的精神压力,自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心理问题。

第二,精神压力并非对身体都有害无益。心理学家认为,精神压力好比琴上弦,如果弦张得太紧,则容易绷断;如果弦张得太松,则奏不出音乐。适度的精神压力对人的工作和学习非常需要,对身心健康也有益处。精神压力可区分为强、中、弱三种状态,过强与过弱都有害健康,只有“协调”和“适中”才恰到好处。精神压力过重了,正如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医学界的临床统计分析证明,有70%一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像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哮喘、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衰弱、失眠以及忧郁症、神经分裂症等等,都与精神压力程度密切相关。反之精神压力过弱了,饮食终日,无所用心,生活松松垮垮,缺乏进取心和紧迫感,人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也会下降,烦恼和疾病也就会缠身。而适度的紧张、适度的压力能使你的中枢神经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机体的各个部件都能运转自如,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良妇好的戒备状态。因此心理学家称适度的压力和紧张是人们趋于健康、整体性和最高效率的促进力量。

当然,各人的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不同,对精神压力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有区别的。有的人面对有刺激性、有期限性的任务,反而有兴奋感,能精力充沛地去拼搏;而有的人若遇到紧迫的工作,则会产生忧虑或表现为过度紧张。以应考为例,有的学生可以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而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一到考试就心理紧张,导致发挥失常。正因为这样,每个人对精神压力所需心理调节的力度也就不同。

心理调适调节精神压力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另一种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手段来缓解精神压力。因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或对压力的感受力不甚相同,同时各人所感受到的精神压力又与其自身的“抗压”能力成反比。也就是说心理素质越好,心理承受能力也越强,其所受的压力也越小。因此说,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应该作为提高“抗压”能力的重要前提。当然,心理素质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有健康素质,又有自身的修养水平等。

贝多芬曾经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能够百折不挠。”因此,坚强的意志无疑是抗衡精神压力的强大力量。当然,坚强的意志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因为坚强的意志也不是一a而就的,它必须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现状来确定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要以一定的力度来加以锤炼。只有这样,才使你不会因对自己要求过高而增加精神压力,也不会因为要求过低而丧失人生进取的乐趣。这种科学的自我评价、合理的目标要求是调控精神压力所不可缺少的。

特别提醒

当压力超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一种心理负担,造成忧虑或过度紧张时,应当学会主动疏导、宣泄或代偿迁移。在许多情况下,可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经人点拨容易解开心理疙瘩,让积郁的情感能释放出来;有时还应对自己的期望值进行适当调整,因为力不从心的过高要求,只会使压力越来越大乃至不堪重负。自我宣泄,泪尽哀去,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把感情压在心底,只能增加压力和负担。还可以转移注意力,创造另一种慎境,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多交知心朋友,做你喜欢做的事。只要保持健康欢乐的心态,忧愁烦恼与紧张自然会烟消云散。

音乐疗养法与健康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早以前人们就擅长于以歌会友,以歌表爱。音乐包括歌和曲,有轻松的,也有激情的;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音乐,它博大精深,优美动人;它催人奋进,教人有情有义。所以大文豪托尔斯泰把音乐称为“世界上最高艺术”。

良好作用:音乐治疗是用音乐和音乐活动来帮助达到恢复、维持和改善心理与躯体健康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合适的音乐能引起人们愉快与舒适的情绪,从而改善和调整人的大脑生理功能,即降低兴奋水平,增进机体内部稳定状态,解除应激对人所引起的心身反应,调节失衡的心理,使人恢复正常技能。音乐治疗可以促进运动发展,包括身体协调、运动控制、语言流畅等;同时也促进社会发展,如减少反社会行为;还可促进知觉发展,如听觉辨别,增加自信心。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通过审美或情感体验,激发人的原始本能,或者使人丢掉这些本能,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情绪,以至升华某种情绪,满足所希望的至善。也有心理分析学家认为,当音乐刺激意识时,潜意识的幻想和受压抑的回忆便能抒发出来,紧张的神经因而得到松弛。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是有其生理基础的。大脑皮质的右侧颖叶是音乐的活动中枢。我国一些学者用奔放的乐曲《欢乐的景颇山寨》和幽静的乐曲《春江花月夜》进行试验,发现这两首曲子引起人们不同的躯体反应。也有不少人证明,随着音乐的影响,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以及神经、肌肉等系统都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音乐可解除由紧张刺激对人引起的心身反应,降低兴奋水平,增进机体的内部稳定状态。某些人对吵闹的音乐可能产生一种逃避痛苦的乐趣,得到片刻的“安全感”,这类人往往缺乏自信心。

有人发现,超过心跳频率的音乐令人神经紧张,低于心率的音乐则令人呆滞,接近心率的节拍令人有舒适感,这是因为人类最初感受到的节拍是母亲的心跳声。美国一位医生发现,在婴儿室播放正常人心跳的录音带时,大部分婴儿安详地熟睡,但播放紧张情绪下的心跳录音带时,虽音调不变,但全部婴儿都醒过来,有些甚至紧张得哇哇地号哭。音乐除了能治疗疾病以外,还可帮助人们维持身体和精神的健全与平衡。如在西方有些年轻的家庭妇女,由于生活单调、枯燥无味而感到失望、沮丧、厌倦,但当她们参加了每周一次的乐队和歌咏队活动之后,情况起了变化,音乐帮助她们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花,恢复了她们的活力。

音乐治疗注重的是人的整体,而不是某一部分,是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欣赏,震撼人的心灵,调整人的情绪,乃至改善人的机体环境,保持身心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医生在进行音乐治疗时,不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来选择和编排乐曲,组织适当的音乐活动,而且还要考虑患者的经历、学历、兴趣、爱好,以及性格、修养等不同因素来决定音乐的取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医患双方的通力合作,尤其要重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心灵进入音乐,感受音乐,从而真正起到疏导心情、宣泄情绪的作用。

原因分析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音乐对人的情绪,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宣泄、净化的作用。音乐欣赏能使人进人忘我的境地,能让人产生共鸣,在愉悦的一刹那间可起到任何药物无法比拟的作用,使其长期忧郁的情绪即刻得到宣泄,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这可说是一种千金难买的“灵丹妙药”。一旦病人烦乱的心境、烦躁的情绪得到了宣泄,自然就会向心境宁静、心理平和与心理平衡转化,可见音乐对调节大脑神经中枢功能的作用潜力是极大的,因此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切不可低估。这可能就是音乐家、指挥家、画家、书法家、雕塑家等艺术家们健康长寿的缘由所在。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得到的是艺术享受和修养,其心态与心境完全有别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也可以说他们的心理普遍较健康,自然也就能享受健康。

事实上,音乐对调节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调节情绪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甚至音乐还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人的心跳、血压和一个人的情感活动息息相关。不同的音乐会让一个人有不同的情感反应,会对人的心跳搏动与血压有不同的影响。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使人的心跳从每分钟100次以上降低到每分钟80次左右,则血压的收缩压也将降低20毫米汞柱,同时与心脏功能相关的数值也都有明显的改善。其主要原因是有不少心血管疾病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相当多的病人是一种本态性的高血压或是暂时性的心律不齐,若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地改善,久而久之就可导致发生器质性的改变。因此,应尽早运用各种放松的生理回馈疗法,其中音乐治疗就是一种选择,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发现轻度的功能性的心血管病竟然能不治而愈。也有人对以硝酸甘油治疗的心绞痛疾病试着用音乐辅助治疗,发现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下降,需要吃药的情况大为减少。

音乐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呢?

首先,从生理的角度看,音乐能够减缓人体某些系统功能的衰退。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是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种衰退,音乐的作用既不同于外科手术那样给人换一个功能完好的心脏,也不同于一般药物作用那样直接改进某组织的功能,它的作用是间接的和辅助性的。一般而言,在以中速进行的,音响和音量适中、平静、缓和的音乐中,人的心率、血压、呼吸等都是近乎正常的;而当音乐以强有力的快板进行,整个音乐激越跌宕时,则人们往往兴奋不已,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由此可见,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跳、血压、呼吸。这酷似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来改变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因此可以说,音乐同体育运动有着类似的健身效果,它可以防止老年人心力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老年人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也是很突出的。特别是更年期,性腺功能降低,其他内分泌腺功能也相应发生改变。这时,由这种功能失调产生相应的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在症状上表现为失眠、焦虑、月经不调、易怒,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这就是更年期综合征。音乐虽无法直接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但却可以改变或抑制因为这两个系统功能的变化、紊乱所产生的种种症状。事实表明,使用音乐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是有效的。

音乐同人的运动生理及生物节奏有很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人到老年,运动系统功能大大下降,无论是简单运动还是复杂运动,其速度和灵敏度都远逊于青壮年。这种速度和灵敏度的降低不仅表现在人体自身的运动上,也表现在对外界变化和运动接受的适应能力上。这种适应能力的降低,也是可以通过施以一定的音乐来有效地进行改变和提高的。即有意识地让老年人听一些节奏较快、富于起伏跳跃的音乐,把这些音乐分别安排在那些宁静、舒缓的音乐之中,经常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老年人常常获得动的、活泼的感觉,从而恢复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或减缓这一能力的降低速度。特别是若能随音乐的节奏进行一些躯体活动,那对锻炼老年人的运动系统,增加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减缓衰老速度会有很好的效果。

音乐也能改善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老年人由于咀嚼功能的减退,加重了胃的负担。这一方面会使老年人减少食物的摄取范围,另一方面不充分的消化也妨碍了营养的吸收效果。对此,适当地采取有背景音乐的进餐方法帮助消化,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音乐对老年人的心理有着比生理方面更为复杂的关系和影响,这种关系和影响所发生的作用和结果往往更为显著。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人的“七情”会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音乐能使人或喜、或怒、或忧、或思、或悲、或恐、或惊—一般说来,老年人对音乐的心理感受力更强。因为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某种音乐已形成了特定的感情体验和深刻的反射作用。所以,音乐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作用常常会更加直接、迅速而有效。因而,通过音乐使老年人消除不良的情绪,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是较易有收效的。

立急之,音乐对老年人来说,是一味滋养生息、延年益寿的良药,赏心悦耳的音乐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怎样认识“心理奴隶”的类型

奴隶意味着“被别人所拥有而且被完全控制住了”,奴隶既没有出息也没有出路。但是,现代社会中,还有一种隐蔽的不易被人察觉的奴隶,这就是“心理奴隶”。

所谓“心理奴隶”,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灵魂托付给别人去掌握、去控制的人。他们的灵魂让别人给套上了枷锁,这些心理奴隶,做那些他们一直憎恶的工作,生活在一个他们不喜欢的环境里,走着他们不愿走的路,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一切惟他人的旨意而行事。

心理奴隶的类型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别人会怎样想”的奴隶。“别人将会有什么看法呢?”这的确是一种最普通、最具有破坏性的心理,它简直是无孔不人、无所不包。从“我不想多说话,因为我一多说话,别人就会认为我爱出风头”到“我不敢穿那件衣服,别人会嘲笑我”等等。

这种“别人”式的想法,是一种强而有力的牢笼。它能解释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如此多的“雷同”或“划一”,还可解释“为什么很多妇女热衷于模仿别人的发型”,“为什么推销员都会以同样的手法促销”,“为什么中国会有那么多的一窝蜂”。

“别人”式的奴隶,会伤害你的创造力与人格,把你的原有能力破坏殆尽。大部分人不仅被“别人怎样想”所奴役,而且还会去倾听不够资格的人的忠告。这样,你到处都会遇到忠告。邻居们、亲戚们、同事们,差不多每一位你所认识的人,都会热心地给你忠告。你将拥有很多自愿而又不必支付工资的“顾问”来帮你处理你的“自我管理方面”的种种事宜。从“教养子女”、“关照你的健康”到“做出重大投资决策”,真正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当然,这些顾问们往往只知道事情的一点皮毛。但心理上不成熟的人,会盲目听信这些“自我推荐,自告奋勇”的顾问们的忠告。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常识判断,不寻求训练有素、学有专长的学者和专家的忠告。其实,在选择顾问时应尽量去找第一流人物,这样才能获得适当的咨询服务。即使如此,在行动前你仍需依靠自己来进行判断、检验,最后做出决定。

“注定会失败”的奴隶。这是另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那些人会不断地说“我还没得到好机会”、“我将会失败”、“我无法获得一种比较好的工作”、“周围的人好象在跟我作对”、“我的领导并没有看重我”等等。属于这种类型的奴隶,都有不良的自我意识。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渺小,无法真正透彻地看清自己。

调查结果一再证实:思考本身的确能影响事情发展。例如:自认为丑陋的人将会变得愈来愈丑,自认为美丽的人将会变得愈来愈漂亮。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如果自认为反正会失败的话,那么将只是一位平平庸庸的工作人员而已;如果他感觉到自己将会在工作中获得成功,那么毫无疑问,他一定能获得成功;想要戒烟的人如果告诉自己“我无法戒烟”,那么他永远也戒不了烟。

“我注定会失败”式的奴隶,确实需要在思考方面有所转变才行。有一句话,很清楚地点出了要领:当一个人想到要怎样时,他就真的会变成那样。

“已为时太晚”的奴隶。这种症状类似于: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错过了。所以我现在进退维谷,骑虎难下,只得听天由命,得过且过。“已为时太晚”之类的奴隶,通常认为在某一种年龄阶段时,应当做这种事情;到另一种年龄阶段时,就应当做另一种事情了。

已经为时太晚无可挽回式的奴隶,包括各式各样令人惊奇的人物。例如:一个26岁的人就认为自己已经太老,无法再进大学深造;一位40岁的寡妇,自认为太老无法再婚。

“安全感”的奴隶。这种奴隶的范围非常广泛。他们所拥有的安全感愈多,所能享受的心理自由也愈少。许多人宁愿喝“大锅粥”也不愿改革,这就是典型的“安全感”奴隶。“安全感”的奴隶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普遍缺乏控制想像的能力。他们的心扉往往塞满了有关自己的坏消息和种种乌有的幻想。

“过去错误”的奴隶。这种类型的人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其主要特征是:他们的心灵被过去的失败创伤所控制,害怕任何新的尝试。对过去所犯的错误不能持正确的哲学观。他们会因失败而灰心丧气,不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更不懂得从各种失败的教训中仍然可能得益。他们只会总结出使人们停止前进的“错误教训”,以及不能再探索新事物的消极经验。他们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做“过去错误”的奴隶,会把你原有的探索能力丧失殆尽。用来律己,则把自己关在过去的牢笼里,裹足不前;拿来待人,则以死眼光看人,把活人看死;用来看社会,则纠缠历史旧帐,怨天尤人,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被环境局限”的奴隶。所谓环境是指包围着你的种种事物。环境对你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你的想像,它能影响你对种种事物的态度、看法,以及你的处世哲学。环境对许多人是一种心理牢笼,使人失去冲动与干劲,丧失成就事业的欲望和雄心,同时也扭曲人格。“环境奴隶”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有些人因为害怕别人反应不好而违心地做事就属于这类奴隶。

一个人成了“心理奴隶”,的确是犯了不小的错误,下面介绍的方法可帮助你解开心灵的枷锁,使你在心理上无拘无束,面对现实,接受挑战,自由地到达你向往的地方,享受美好的人生。

避免成为“心理奴隶”的四种方法:

“别人”并不是“先知先觉”,他们往往都是“后知后觉”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如果你在百分之百地模仿之后,仍然能感到非常愉快的话,那么不妨尽力去模仿。否则,你就要马上按你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只要你的所作所为不伤害别人及社会,就可以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怎样做就怎样做。

打破“我注定会失败”式枷锁。跟自己闲谈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当你对自己说话的时候,务必要使用良好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语汇。例如,尽量去想“我将要成功”而不是失败。当你想到你会成功时,神奇的心灵就会马上开始努力,寻找各种“有助于使你成功”的方法。

戒除“已为时太晚”式的方法。多观察那些活跃的人物,把他们当做你的榜样。只要不理会这种“年龄的限制”,很快就能根除这条戒律。不能苟且偷安。要下定决心,不断果敢地奋斗下去,直到死亡为止。

克服“安全感的奴隶”的方法。学着喜欢惊险刺激、有声有色的生活。学着去喜欢种种困难的事物,喜欢罕见的事物,喜欢未知的事物,并勇敢地迎接“不知明天将发生何事”的挑战。

怎样用“心理战”避免伤害

有些人认为,要保护自己必须有强壮的身体,会几套拳脚。其实并不尽然。在很多情况下,打“心理战”也能成功地避免受他人的伤害。下面介绍一些利用心理学原理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保护方法

避免摩擦。既要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摩擦,又要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摩擦。骑车过猛撞着别人,走路踢石块踢到别人身上,这些都是身体摩擦,都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果对方心里正因为什么事憋着气,这时气就可能撒到你身上来。因此,要尽量避免与人发生身体摩擦。如果不经意引起摩擦,要及时向别人致以歉意在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少人(尤其是女性)走路时面向前方、目不斜视、泰然自若,这不但是气质高雅的表现,也是一种避免心理厚擦的好办法。目光既可以使人愉悦,也可能使人反感。特别是珍不良的心理或情绪传递出来的目光,容易使人感到不愉快,引起刘方在心理上的对抗,并进而导致语言争吵甚至挥拳相向。

镇静生“势”。有的行为不端的人往往是欺软怕硬。但是

要表现自己的“硬”或强大不应该仅仅着眼于体力,还应该着眼于心理上的气势,让对方感到你不可侮、不可欺。而遇事镇静就是一种“气势”,它让人知道你并不怕他,而且有办法对付。不少人祖欺负,其本身的原因往往是面对歹徒时害怕,心情慌乱,手足无措。

如果沉着应战,坏人不是一定能得手的。即使你内心抑制不住地恐惧,也不要显露出来。但是,显示强大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头:

否则,会被对方视为挑衅,引起攻击。

脱离冲突。如果与他人发生了冲突,例如吵嘴、争吵、打斗等,要学会脱离冲突。要知道,个人间的冲突很难在当时讲出个“理”来,往往是你说你有理,他说他有理,你的理让他觉得不是滋味,他的理让你不服气,争来争去,互相刺激,使冲突不断升级,最后带来恶果。为脱离冲突,可以说声:“不跟你争了,我不愿意在这里浪费时间!”对方可能因获得一种得胜感而响应你的“免战”。

有人认为这是服软的表现,太丢“面子”。其实,与不可预料的后果相比,即使是丢点“面子”也算不了什么。

拒绝诱惑。有时候,别人对你的伤害是悄悄地进行的。他可能送给你一张电影票,陪你去看电影;可能请你去咖啡厅,让你品尝美味;可能让你去他家,给你放不健康的影像制品。然后,就让你为他做事。对于姑娘,他可能会借口喜欢你而抚摸你、拥抱你,一步一步得寸进尺地达到他阴险的目的。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别人的讨好,要先问一个为什么,看其是真正出于友谊还是别有用心,在没弄清楚时不要贸然接受。

为了预防万一,可用自我暗示法:不管你用什么诱惑,我都不动心;不管你企图干什么,我都能冷静地应付。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就能有效地识破和抗拒诱惑了。

善于断交。交上了坏朋友想要脱身,该怎么办呢?如果你草率行事,说“我不想跟你好了”,“你以后不要来找我了”,“咱们从此一刀两断”,那就可能引起对方的报复和伤害。因为你的“背叛”本身就构成了对他的轻视和否定,会极大地伤害他的“自尊心”。如果他已经在你身上“投”了不少“本儿”,花了不少时间,那么他很可能会十分恼怒,为了收回“本儿”或泄愤向你报复。不少伤害事件,就是由于一方要中断关系,另一方难以接受造成的。所以,在与这类人断绝关系时,一方面自己一定要坚定,不要三心二意,优柔寡断;另一方面采取行动时则要注意策略,巧妙行事。如,可以逐渐减少交往次数,慢慢冷却对方感情,最后水到渠成;也可以寻找借口,如“我爸爸不让我出门”、“家里有病人需要我所顾”,等等;还可以有意暴露自己的毛病,甚至“制造”缺点,使对方对你不满,主动离开你。

怎样克服自身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弱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有的人虚荣心强,有的人爱幻想,有的人爱夸口,有的人爱意气用事,还有的人对自已的外貌不满意?凡此种种,都对心灵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使人们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克服自卑感,并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价,有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供人们参考,以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

克服自身弱点的方法

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许多人常会对自己体貌上的某些缺陷一再指责、自惭形秽。如果这些体征可以改变,那么就下决心改变它们。比如肚子太大或发式不合适,你可以用各种办法加以改变。如果这些体征无法改变的话,如腿太短、眼睛太小等,那么你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物没有过好或过坏之说,腿短按照当今社会对美的定义也许不美,但是你可以对自己说:“我的身体蛮好,腿短个矮身体健康。也许社会对美的标准会改变,健康即美。再说,我在其他方面还可以弥补嘛!”因此,应该努力去喜欢你的身体,接受你的身体,抛开他人对你的比较和评价,保持其自然状况,至少是要容忍这种状况,这样就能使你肯定自我,增强自信,不至于被自身的弱点所击倒。

希望始终更快乐。有些人总希望明天会更快乐,而忽视今天的快乐。而每个人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应当学会利用今天的每一瞬间,使自己的今天充实和快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明天更快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并且每天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一步步地去接近目标。这样,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快乐。需要强调的是,目标不是不能实现的事,不是抽象的、笼统的,也不是不花力气的、伸手就能摘取的,目标必须是现实的、具体的,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也必须是自己自觉制定的,并有一定实施的计划和步骤。这样的目标,才能激励你去奋斗,使你的生活天天充实、快乐。

惧怕感情受伤。有些人在童年、少年或者青年时代,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感情上受到过伤害,于是,对自己的感情特别敏感,总是千方百计保护自己不再受伤。为此,在人际交往中,难以与人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把自己的感情世界、内心变化关闭起来,或者苛求有一个完美无瑕的伴侣或朋友。他们的人际关系受到了挫折,身心也遭受着痛苦。因此,应该慎重地交友,善于识别真假友情,对于朋友,不必留心,但对于不善之人却要防备。此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应该对朋友百般挑剔,要寄人于合理的期望,同时应更多地看到朋友的长处和优点,力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愿接受批评。有些人总愿听使自己感觉愉快的好话、赞扬话,而不喜欢听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有些人则心里知道应该听听别人的批评,可是苦于听不进去。这些人一听见别人的批评,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达芬奇说:“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痣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扭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可敬重的人,那么还可以通过仁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虽然人人明白批评对自己是有好列的,但是做起来,尤其是要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决非纂事了,这需要坚强的决心和意志。在听取批评时,应耐心仔细地完,如果不能平静地接受,就用数数等心理调节的方法使自己平青下来。而不要反唇相讥,大动肝火,这样对人对己都是不利的。拍听完之后,要深思熟虑一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使自己的个性愈趋完善。

怎样克服目光短浅

1982年2月,墨西哥爱尔基琼火山爆发,从火山喷出的千万吨火山灰直冲上几百米的高空,全世界都在议论着火山奇观和火山爆发所造成的灾难。但是,美国的一些未来学家棋高一筹,却在思考它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美国应如何应对这种影响。他们推测,火山灰悬浮在大气中,将遮住一部分阳光,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降低,同时尘埃增加了水蒸气凝结的晶核,雨将会增加。而低温和多雨将改变地球稳定的气候条件,使农业减产。美国农业部门及时采取了相应对策。第二年,世界各国粮食产量果然普遍下降,而美国却成为当年惟一的粮食出口国,卖出了好价钱。

可见,战略眼光是何等重要。

如何使自己具有远见卓识呢?

首先,要学点哲学。要有远见,最根本的是要有见识能力,“见”字在古代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哲”学,见识就是哲学世界观。我们要避免目光短浅,就要学点哲学,学会用哲学的观点客观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即要辩证地、全面地、系统地、历史地、逻辑地、相对地观察问题。认识不能凝固化、绝对化,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把握矛盾的发展规律。

学哲学,并不是要死记硬背哲学的观点和原理,而是把哲学作为方法论,用它来观察世界,包括认识自己,使自己具有哲人的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成为有远见卓识者。

其次,要有丰富的知识。如果美国未来学家不懂得火山灰悬浮在大气中,将使气温降低、雨量增加,那么就不可能预见到全球粮食会减产。所以,一定量的知识是观察思考的前提,我们要尽可能广博地掌握知识,特别是要善于获取信息。其实,学到的知识不一定马上就能用上,但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有时就会起关键性作用。

第三,要多思、深思、反思。可以说见是思的结果,多思才能多见,深思才能远见,反思才能真见。所谓多思,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使自己陷人盲目性,多多加以思考;所谓深思,就是要思得透、思得深、高瞻远瞩,像好的棋手那样,想到10余步以后的局势;所谓反思,就是要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展望未来有所借鉴。

怎样防止“自我牵连倾向”

有的青年人有这么一种病态心理:老是把自己卷人某个事件或冲突中去。其实自己与之根本无关。例如,有一位青年到心理咨询所这样说道:“前不久我们年级在做物理实验时,不慎失落了一只马表(可能是某个品德不良的学生偷走了)。事后经过仔细查找,仍无下落。可是,不知何故,他们老以为是我偷的。更奇怪的是,我有时也有类似的想法。这样里应外合,简直就要迫使我认罪了。其实,我是无辜的。现在我陷人了痛苦之中,而且不能自拔。”

这是什么缘故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叫做“自我牵连倾向”。所谓自我牵连倾向,就是把别人的一些无关的言论、动作都看做是与自己有关,或者将完全无关的外界景物视为同自己有关的某种信号。任何人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牵连倾向,正因为有这种特征,人才能保持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性,促使人们去探索客观事物的意义,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决定自己如何行动。如果没有这种特征,人要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那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如果这种自我牵连倾向过分发展,就可能导致对某些事件做出错误的判断。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发生过分的自我牵连倾向有如下几种原因:①损害自尊心的各种挫折。诸如未能提升,恋爱失败,爱人生活作风不正,受到批评,社会地位与其知识水平不相称等,引起自卑和敏感。②性格多疑的人,即所谓“猜疑性人格”。这些人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为过分敏感,产生种种疑虑。③有某种精神或躯体上的弱点。比如,有手淫的不良习惯或其他性倒错行为者,往往自己感到有亏心事;私生子或身体有缺陷者,多敏感自卑。这些因素往往加强了“自我牵连”的作用,引起许多猜疑。

过分的“自我牵连倾向”是不好的,任其发展下去,会影响青年人的心理健康,给工作和学习带来损失。所以,青年朋友们应自觉地加强自我控制的锻炼,避免这些病态心理的产生。

怎样抵制不良诱惑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现实生活中,不免会受到这种或那种不良的诱惑。面对诱惑,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应怎样抵制呢?

一个人之所以抵制不住诱惑,往往是由于他被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比如,越不让看的越是要看,越是不让知道的越想知道。其实,这也是人的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当然,这种好奇心并非都是坏事。像爱迪生的创造发明、哥伦布的远洋冒险,不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吗?可是,好奇心有时确实也会带来麻烦和危害。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对不良的诱惑盲目无知或认识不足,常常只知其有趣的一面,而不知其有害的一面,或知之不详。比如参与赌博的人,往往不去想输了会在自己心理上造成打击,甚至导致疯狂,并且还会给家庭带来矛盾、冲突,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即使赢了,同样会养成懒惰、侥幸、冷酷的恶习,养成不思节俭、任意挥霍的毛病,同样会使家庭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这对本人以及亲属的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要抵制不良的诱惑,首先应当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增强自己的“免疫力”,要能把握事情的优劣主次,特别是当某一具有诱惑力的事情有人反对时,更应该多听听、多看看,冷静地思考一番再决定取舍。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意志锻炼。因为许多人抵制不住诱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意志力。他们并非不知其害,而是不能自持,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使得自己能在意志上战胜诱惑。从消极的方面说,可以避开有关的不良情境,断绝与坏朋友的接触,这对杜绝诱惑的侵扰还是有益的。当然,各种诱惑的侵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常常突然袭击,悄然而至。这就需要我们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另外,还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即在想像中置身具体环境,并设想对付的方式。也就是说,可以想像模拟各种诱惑的场面,并设想如何对待这些诱惑。比如,手头拮据,有人送上钞票让你开“后门”怎么办

在训练时想像得越具体,在实际生活中就越能应付自如。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在想像中获得一整套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强自己抵制不良诱惑的信心。

再从积极的方面说,应该培养高尚的志趣,抵制不良的诱惑,一个具有正确的人生目的、崇高的思想情操、丰富的精神生活人,能有效地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因为这些诱惑与自己的志越相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克服它们。还可以通过“自我激励”的训练,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比如,写座右铭,时刚勉励自己;常写日记,在日记中进行自我监督;以及“口头命令”即每遇诱惑之时,要学会自己指挥自己,通过口头命令,可以组纱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抵制诱惑的精神力量。

还需一提的是,一般失去自我控制或自制力减弱往往发生右出现紧张的心理状态时。这可以通过前面已经介绍过的一些“札弛训练”及时消除紧张情绪,进而提高自己的控制能力以及明妙是非的能力,对抵制不良的诱惑也有一定的作用。

怎样认识青少年吸烟的种种心态

目前,社会上和学校里不少青少年染上了吸烟恶习,影响着身体健康,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据报道,经对上海、杭州、沈阳、西安、长沙、石家庄等6城市的调查统计,15岁以上城市人口的平均吸烟率超过了40%,青少年中的“候补烟民”有逐步增多的趋势,这实在令人担忧

青少年吸烟,不仅受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他们种种心态的表现。

心理表现

从众心理。不少青少年认为,处世应随和。环顾四周,朋友吸烟,家中父母吸烟,学校老师吸烟,不吸烟者似乎与众人合不拢。

于是,只好“随大流”,试着吸起烟来。

好奇、模仿心理。青少年富于好奇心,模仿性很强,对许多事情都要亲自试一试。看到别人吸烟,“吞云吐雾”,妙趣横生,便也模仿着吸烟,想品尝一下烟是啥滋味。

自我表现心理。青少年正处在青春焕发时期,独立性日趋增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成熟感,以为学着成人的模样儿吸着烟,别人才不会再把自己当小孩。

社交凑趣心理。社会上存在着“烟酒铺路”的做法,在社交中,见面未曾开口,先递上一支烟;青少年聚在一起,吸烟者总爱把烟用来交朋友,每人一支,你接表示“够交情”,不接似乎“不够朋友”。

逆反心理。有不少父母,他们并不给孩子讲清吸烟的害处,只是一味地训斥甚至打骂孩子,不准其吸烟,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你越是劝阻,他越是跃跃欲试;你越是不准吸,他偏吸。

侥幸心理己尽管社会各方面一直在宣传吸烟危害极大,会引起许多种疾病,但吸烟者却不以为然,以为“吸烟的并非个个得病致癌”。这种错误而固执的观点,自然会影响到青少年,使他们在吸烟过程中无所顾忌。

抗拒心理。青少年由于幼稚、单纯,社会经验不足,或有生理缺陷、残疾,在遇到家长、老师不合理的训斥、批评时,觉得心理上的苦闷无处诉说,情绪上的抵触无处发泄,于是便用吸烟来作为一种解闷、消愁、发泄、抗拒的手段。

享受心理。俗话说:“闷酒、闲茶、无聊烟。”闲得无聊时,吸支烟可以排解寂寞,振作精神。俗话还说:“饭后吸支烟,赛过活神仙。”这样,不少青少年就把吸烟作为了一种“享受”,想从中体验一下“活神仙”的妙趣。

所以,劝阻吸烟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中学生怎样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从不同的小学来到中学或从农村小学来到城市中学或从初中升人高中,开始了新阶段的学习生活。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课本,往往感到很陌生,有些同学甚至产生了心理压力。如何才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呢?

任何人对新的学习环境,都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之间的接触,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活动,自然而然地就适应了。但适应的时间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性格外向的同学,也就是性格开朗的同学,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所以只要很短的时间,他们就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而性格内向的同学,也就是性格不够开朗活泼的同学,大多表现为好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不爱交往,在同别人和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有的同学表现为孤僻和害羞,这些同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时间就要长些。有极少数同学,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身体内部状态所造成人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而有害的心理压力得不到解决,不但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像高血压、胃溃疡、偏头疼等病症。因此,这类同学若不首先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是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心理压力呢?

首先要克服一个“怕”字。有的同学怕和陌生的同学接触。

有些男生只要女同学跟他一说话就脸红,就会感到不自然和羞涩。

日久天长,别的同学就会认为你是一个胆小鬼,哄笑你,这样你就更增加了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便成为一个孤独者。我们知道,学习环境的组成,无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等。要适应它,首要的就是搞好人际关系。例如多参加学校、班组、年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有问题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总之一句话,事事处处要主动。即使同学汕笑,你也不必退缩,须知只有积极参与,才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如果“怕”字当头就会什么事也干不成。

其次是主动出击。也就是在恐惧对象面前以攻为守。比如你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你就鼓励自己多在人前讲话。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小组会上或班会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和建议。这样反复、大胆地锻炼几次,表达能力就会增强,胆子就会变大,恐惧感也就会消失。

再次是观察学习。假如你怕和女同学说话,这主要是和女生接触太少或无心理准备。这时你可暗中观察其他同学是怎样处理这类问题的,看得多了,心里自然就有了底,男女同学之间的接触就会自然了。

另外,还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参加一些能够锻炼快速反应能力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篮球、棋类等,以提高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样就会逐渐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增强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学生怎样防焦虑

焦虑是一种心理上的紧张度。焦虑的存在,意味着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和责任心。所以,不少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必要反对焦虑。焦虑程度太低,会造成对学习过分松弛,无所用心。甚至在与人相处方面也会带来问题,即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大顾及旁人的感情,造成人际关系上的困难。这样,心理学对焦虑的看法就与人们通常的看法有所不同,它不是不加区别地把焦虑统统视为坏东西。但也不要引起误会,以为心理学家主张使每个学生保持过度的焦虑,并不是这样的,过度的焦虑所带来的问题,决不比焦虑严重不足所带来的问题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不同的学生,在焦虑程度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焦虑程度过于短缺的人,要提高其焦虑程度;对焦虑程度过于严重的人,要降低其焦虑程度。通过这种升降调节,使每个学生的焦虑保持在正常的水平上。这种焦虑水平的升降调节,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自控能力,谁是这方面的强者,谁将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由于要应试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这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都是经历过的。我们可以把应试焦虑区分为考前的焦虑、现场应试的焦虑和平时学习中的焦虑三种情况。考前出现焦虑,与平时学习中出现的焦虑没有多少差别。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是不正常的现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当他们体验到或者预感到学习情况不佳会有损于个人自尊心时,焦虑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问题是焦虑只能适度而不能过度,焦虑过弱或过强,都会使学习效率变得很差,甚至等于零。高度的焦虑与过度的焦虑不回事。这方面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对有些学生来说,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中等程度的焦虑,在他们身上就是过度的焦虑;对另一些学生来说,一般人难以承受的高度焦虑,在他们身上却显得平常。高度的焦虑(如果不是过度的话)对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来说,可能有促进作用,但对能力一般的人会有抑制作用。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不论是在日常学习中,还是在迎考复习中,把焦虑控制在中等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应考青年之所以会越临近考期越焦虑,可能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过分夸大了考试成绩与前途的关系,产生了不堪忍受的心理压力;二是担心考试受挫会被人瞧不起。如果带着这种心理进六考场,再加上遇到生疏的、有难度的试题,就会形成对个人自尊心的严重威胁,以致出现过于严重的应试焦虑。这样的焦虑对于应试没有任何好处,它只能导致脑细胞联结系统机能紊乱,记忆受阻,使考生无法正常应试。万一出现这种情况,可闭目休息,不思不想;或进行深呼吸,强行调整心率,促进血液循环和肾上腺素分泌恢复正常,从而使情绪趋于稳定。当然,这已属于应急措施,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提高认识人手,避免考试过程中发生过度焦虑和怯场,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以正常发挥。

那么,如果青年朋友们在考试之后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应孩注意以下这几点第一,要防止正常焦虑转化为神经过敏性的焦虑。神经过敏性的焦虑就是对挫折的原因做具体分析,对威胁自尊心的预感产生过度的担忧反应。如果由于经常出现这种焦虑,构成了人格特征的一部分,要想改变就比较费力了。但是,要避免这种消极性质的转化,也不是办不到的,关键在于对考试挫折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从中看到不足,也从中看到希望。

第二,要避免遇到挫折,心中焦虑,就不加控制,态意向他人发泄,甚至产生攻击行为。忽视了这一点,轻则影响人际之间的心理相容,重则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落了榜的同学对此应有所警惕。

第三,变正常的焦虑为求索的勇气。我们祖国的建设事业中,还有许多未被我们认识的领域。这些领域可以在高等学府、科研机关里探索,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探索;可以集中时间探索,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探索。尽管求索的道路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这条路上可能布满荆棘,甚至有闲言碎语构筑的陷阱,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坚强的求索者的步伐。

怎样防止和克服考前头脑发“木”

每当考试特别是高考来临前,总是有些学生说自己头脑发“木”,什么也记不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心理状态?怎样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呢?

就心理学来说,下列的因素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造成头脑发“木”。

情绪过分紧张,引起急躁、烦恼。这种内心的长期不安,会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失调,使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大为降低,于是出现了“刀枪不人”的发“木”状态。

有些考生对高考缺乏信心,个别人甚至“绝望”。这种心理状况使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和提取能力大大降低。心理学家对记忆研究表明,对自己缺乏信心,正是记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绝望的情绪甚至可以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大为降低,以至发呆发愣。

不会科学用脑。有些学生为了高考,拼命复习功课,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大脑缺氧造成头脑发昏,因而学习效率很低。

单打一的复习方法。有的学生长期学一门功课,使大脑皮层某一部位长期兴奋,引起保护性抑制,造成头脑不清。

暗示因素。在集体学习场合,某一个或几个人声张自己头脑发“木”,会暗示其他人,出现连锁反应。

怎样防止和克服头脑发“木”

树立对考试的正确认识,不搞“命运大决战”。

充分利用高效记忆时间。早晨起床后1小时,上午8点至10点,下午6点至7点,临睡前1小时,是一天记忆效果的高效期。尤其是早晨和临睡前,更是记忆效果的最佳时期。

复习方法的合理化与多样化。文科、理科课程最好交错复习,这样效果会更好。尽量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合理地进行休息。每学习一两个小时要休息一会儿,可以做做体操,散散步,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

保证充分的睡眠。中午可以睡1小时左右,这样有利于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

怎样克服书呆子气

书呆子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通常也称为书生气或夫子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读书人身上。

盛要有地下特征

处世不精明,不善于适应环境,不善交际,不懂人情世故。

呆板木钠,说话做事多不合时宜,令人好气又好笑,常不知不觉就得罪人。

性格多半内向、孤僻,不好动,不合群。兴趣少但专注,注意力常集中于一点而不能灵活转移,对感兴趣的事常沉醉痴迷,对兴趣以外的事漠不关心。终日晕头晕脑,稀里糊涂,丢三落四。健忘,常常记不清自己要做什么,或四处找手里拿着的东西。

看问题偏激,易走极端。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事情要么主观武断,要么优柔寡断。

喜欢沉思、幻想,有时又易冲动。有时多心多疑、神经过敏,有时反应迟钝。思想、行为古板,不合潮流。

缺乏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不会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处理事情常出漏洞,遇上麻烦多采取退避态度。常自命清高,与世无争,又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有夸大性自卑心理。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

生活散漫、拖拉随便,无条理,不善计划安排。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常显得窝窝囊囊、缺少派头。但也有人恰恰相反,生活细节特别讲究,非常严谨,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一本正经。

书呆子气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书呆子气的人几乎都是书呆子,都与读书有关系。就是说,书呆子不是先天智力低下,不是神经系统有了毛病。相反,他们智商通常都较高,而且某方面的知识比一般人要多,只是因为他们终日把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书本上,不与人打交道,不问世事,远离复杂的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所以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便会形成一种刻板的固定模式,一旦离开书本,面对复杂纷纭的大千世界就一筹莫展,给人留下一个迁腐的印象。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正常发展,除了必要的书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长期独处,人的心理就得不到完善发展,就难以应付社会生活。我们常可以在书呆子身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一副老先生的样子。有人认为这是成熟的表现,实际上这是心理发展不完善、有缺陷的表现。还有的人老大不小,说话行事却显得很幼维,带着童稚的天真,令人发笑,这也是心理发展不完善的表现。

不少人有书呆子气自己并不知道,只是常感到自己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虽然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少困难,但并不在意。甚至有的人把书呆子气看做是清高,是读书人的修养,因而瞧不起那些精明人,把精明等同于圆滑、狡诈、虚伪。有人一身书呆子气,又不愿意承认,便利用这种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机制自我辩护,自我安慰,这是不利于克服书呆子气的。有的人一旦发觉周围的人都他看做是书呆子,便感到很自卑、丧气,夸大自身书呆子气的严性以及书呆子气对心理发展和个人事业前途的危害性,这就更景响自己克服书呆子气的信心,以致加重书呆子气。实际上,人们又书呆子的评价还是很宽容的。一般人都认为,书呆子有知识,因然一心做高深的学问,所以才不懂人情世故;书呆子多是清高儒雅臼道德君子,没有那种庸俗的市侩气,非市井小人可比;书呆子多4诚实、憨厚,不虚伪,不做作,不搞阴谋诡计,不背地里整人;书呆9只埋头做学问,不问俗事,不争名夺利。所以,如果你发觉自己责个书呆子,不要背上思想包袱而把它看成“不治之症”。当然,斗呆子气毕竟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认为书呆子气是文人的一种优良气质,应加以保留或发展,则只能强化这种不正常的心理。书呆子气一经形成就不容易改变。那么要想改变书呆子气,应该怎样做呢?

让我们听听心理学家的劝告吧!

解除消极的自我防卫机制。自我防卫机制是人为了保护心理免受创伤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功能,但它又有消极作用。一个人为了掩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合理的行为或不能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正当合理的。如把自己无能、不善为人处世说成是清高,不愿与俗人同流合污;明知自己一身书呆子气,硬说这是文人的特征,是道德高尚的表现,竭力低毁精明人,以难得糊涂为自己开脱。这种自我防卫行为,可以起到维护心理平衡的作用。但从心理学的认识失调理论看,人们只有在体验到心理失谐的紧张与痛苦时,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因此要想改掉书呆子气,必须充分认识到书呆子气的弊病,为克服它提供充分的理由,以造成心理失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解除消极的自我防卫机制,尽量不为自己的书呆子气辩护。

强迫自己进行人际交往。形成书呆子气的根本原因是埋头书本,不喜欢与人交往,缺少社会经验。又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导致不能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于是便采取退缩的、回避的策略,不与人打交道。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强迫自己进行交际,多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培养对客观事物的好奇心。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了解人情世故,掌握处世艺术。应像规定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一样,规定自己每天的交往任务。同时,要正确估计自己的交际能力,估计过高易受挫折;估计过低,会使自己失掉交往的信心,都会影响自己的交往活动。

怎样看待“清高”

可以称得上“清高”的女子,大约有这样几个特征:举止文雅、高傲,待人平静、冷淡,装束清丽、独特,谈话有主见,行为有教养,有时甚至对旁人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

这种人的心态有三个特点其一,有独立的内心世界,过分地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内心体验,对外界事物比较淡漠。

其二,排斥自己所不赞成的一切行为。比如这类妇女常常厌恶世俗的行为,所以当她们发现对方很“俗气”时便不予理睬。

其三,比较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大在乎旁人的评价。

当这样的女人站在人们面前时,她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有人虽在表面上对她敬而远之,但心里却连连称赞:“这姑娘气质真好!”但也有人会说:“这姑娘太清高,不好接近。”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两个人的评价,我们会发现,人们对“清高”的评价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标准。前者是从审美角度对“清高”进行评价的,也就是说,人们更多地注意了“清高”带给人们的那种超凡脱俗的美的感受。在形成这种感受时,人们往往不去有意识地思考这种美带来的实用价值,诸如是不是容易接近,是不是含有对旁人的轻蔑等。从这个角度看,“清高”的女子与粗俗的女子相比在外观上能给人更多美的享受。

而后者是从道德品质的角度出发来评价“清高”的,持这种判断标准的人,并不关心“清高”者的形象是否具有美的价值,却更关心这种气质的人在与人相处时有哪些消极表现。所以,这种人对“清高”最突出的感受便是不容易接近。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标准,从实用性着眼来看待清高,“清高”的气质与热情、直率、开朗相比确有难于令人接近的一面,其结果常常会妨碍你结交更多的朋友,不利于更广泛地与外界联系。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清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矛盾的,它的美在于高雅、有教养、有个性,它的缺陷在于高傲、旁若无人。

一般地说,“清高”的人对这种矛盾可采取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我行我素,不考虑外界的评价和影响,按自己的方式塑造自己、表现自己,坚持自身的独立性。这样做必须注意,要使自己的傲气和独立性表现得有分寸,过分的傲慢和与外界不相容都会使你丧失“清高”原有的本色。

第二种态度是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清高”之气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这种做法并不需要改变原有的基本特点,而是稍作调整,便可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你可以在高傲之中加些温柔、谦逊,平淡中加些热情,将旁若无人改为用安详的目光注视对方。这样调整之后,便使人们从你的仪表中既感受到高雅不俗,又感受到温暖可爱,使你因此而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爱戴。

怎样应对人生危机

根据许多人提供的经验,我们归纳以下八条策略

要控制惶恐情绪。惶恐往往是我们遇到危机的第一个反应。心理学家曾经指出,一个人在面临严重的伤害或危机时会产生各种状态。

其一,肉体上或心理上的混乱。也就是身体机能方面的紊乱,精神情绪方面的控制失调,感到惊恐而无法集中思路。

其二,痛苦地追思过去。例如,有的人因发现自己已经浪费了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去做了自己所厌恶的工作,于是就因自己陷人了困境而责怪他人,有时自暴自弃地作贱自己。

其三,运用我们的机智重新去处理某些时期的事情。这是我们开始变换生活模式的时刻,也是解决危机和达到成长的转折点。

很显然,我们都想早一些从前两种状态过渡到第三种状态,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人被困在前两种状态中,而这两种状态又都造成了我们的惶恐。能否控制惶恐情绪,关键在于你对未来的变动有无心理上的准备。我们每一个人,当你要经历一个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者要踏人一个未知领域时,或多或少地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但是,心理准备比较充分的人,往往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能够比较容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危机,不仅要看到危机有其危险的一面,还要看到危机是人们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能够促进我们更快成长的机会。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思考,您就会鼓励自己勇敢地面对危机,减少对危机的恐惧感。

善于控制自己的惶恐情绪,对于转变危机是非常重要的。惶恐感告诫人们,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你不能再漠然置之了,必须严肃地对待;必须尽快地把情绪稳定下来,痛定思痛、冷静思索,把问题抨出个头绪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恰当地应对危机、转变危机。一旦我们把握住自身的状况之后,惶恐就会随着消除了。

要涉身危机之中。涉身危机之中是指我们全面地去体验危机,不回避它,不歪曲它。

我们要转变危机,首先就应当对面临的危机有比较全面的和正确的认识。而要获得这种认识,只有主动涉身于危机之中,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办法的。这正如,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那就得亲口尝一尝一样。我们涉身于危机之中,不但要了解危机的表现,还要掌握危机的实质;不但要注意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还要搞清为什么会使我们产生这些感受。如果感觉到是由于自己的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和生活态度的影响,而对危机的看法有所歪曲,我们就应当进行矫正。我们应这样反问自己:是不是只有我自己有这种感觉?过去我是否有过这种感觉?我是否有逃避的倾向?我需要怎样改变?我应当以什么方式去改变?要得出转变危机的正确答案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不要期望在数日内获得答案。

因此,涉身危机不能满足于直接感受,而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分析,把直接感受上升到理性,抓住危机的本质,并相应转换自己的生活模式。

其次,还要充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进一步运用危机,以求新的成长。也就是说,在涉身危机时,要分析研究危机和我们自身两个方面,既掌握危机的实质,又认清自我成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当的办法转变危机,求得成长。

我们涉身危机之中,刚开始时会感到十分痛苦,但是当我们经历了危机,获得了变动和成长之后,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快乐,而且还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因为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危机,接受暴风雨的洗礼,并通过危机获得了新生。

要分辨清楚危机的类型。归结起来,危机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部触媒反应式的,另一类是自我意识体认式的。

外部触媒反应式的危机,它是受外界事物的打击而产生的。

比如你所住的房子被拆除了,政府要用这块地方盖大楼,你必须搬迁;你所耕种的土地要扩建为新工业区,你必须改变职业;你的丈夫遗弃了你,使你的生活非常艰难;你所在的企业宣告破产,因而你也失去了工作等等。我们面对这种危机越晚,危机也就越难应对。

对外部触媒反应式的危机来说,引发这类危机的条件是我们个人无法控制或调节的。但是,这种危机的指向又比较明确,如企业破产了,你就只有到其他单位寻找工作。因此,在这种危机面前人们不容易产生应对的态度,情况逼迫你必须改变自己,别无退路。

自我意识体认式的危机,由于它是由人们的心理活动所引发的,容易使人产生消极应对的态度,“再维持下去吧”,“自己年纪不小了,就这样过去吧”。可见,这种危机非常容易使人沉沦下去。但是,自我意识体认式的危机,由于它的产生原因在我们自己本身,所以,一旦能够转变它,那么我们的成长就会很明显,自我将得到更新,潜力将得到发掘。所以,我们平时如果从内心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就应当多加思索,以便早日发现危机、应对危机。

要发掘危机中的问题。在每一个危机中我们都会面临着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把这些问题发掘出来,我们就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摆在我们面前的变动。

发掘危机中的间题,首先就是要善于把我们面前的问题区别开来,看看哪些是危机中的问题,而哪些不是,然后准确地抓住危机中的问题。比如你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工作,那么原来工作中的问题就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问题是寻找新的工作。再比如一个人失去了妻子或丈夫,摆在他或她面前的问题应当是今后自己能否独立生活,怎样生活?而不是过去的生活怎样。然而很多人在遇到变动时,总是习惯于怀旧,虽然回忆过去是人之常情,但是这对今后自己怎样处世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发掘危机中的问题,还要善于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问题、主要和次要的问题。比如一个年轻的丈夫,因为妻子要分心照顾孩子就产生了自己被遗弃的感觉,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孩子和妻子一方。一个家庭添了孩子,母亲关心照顾子女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真正的问题是在丈夫的自私心理以及过去依赖妻子的习惯。

要转变危机,必须使自己改变。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危机才能得到解决。

不要妄下判断。许多危机似乎要求我们要尽快地决断和采取行动。然而,当刚刚遭受到打击,还处在惊慌和痛苦之中时,人们的判断能力往往会产生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决断和采取行动是很不明智的,往往有盲目性。

要向关心你的人诉说。在危机临头时,既不应总是陷于惶恐和痛苦之中,也不能贸然行事,怎么办呢?你可以找你最好的朋友或家人来讨论。我们没有必要在最需要援助的时候还保守秘密。事实上,经过与他人交谈,可以多少减轻我们的痛苦和焦虑,纠正我们内心的混乱,使情绪稳定下来,以便我们能够平静地思考问题。

在危机来临时,我们特别需要他人的友情和关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依赖他人使自己渡过危机,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别人说你好话来给你以同情和理解,更不是需要别人来告诉你应当怎么做。真正解决危机的还是你自己,其他人不能代替你解决你自己的危机。

分别应对同时来临的多种危机。有时候我们面对的危机只有一个,但有时可能同时有好几个。当面对多种危机时,我们必须把它们分开,一个一个地去应对。

事实上,一并降临的几个危机,往往是彼此相关的。比如,一个人的工作单位在全国各地有许多分支机构,他经常在一个地方工作两年又调到另一个地方去,他的家庭也就连连迁移。后来他们在一个地方住了多年,然后又要调到别的地方去,此时他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了。他本人实际上对经常的迁移早已厌烦,但他如果拒绝前往的话,就会失去工作。他同时遇到了两个危机,但却是两个彼此相关的危机,如果他不在这个单位工作,他的家庭也不会闹纠纷。在这种情况下,该做怎样的选择呢?

他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感到工作丢了还可以找,何况他的妻子早就希望他能换一个稳定的工作,于是他在当地又找了一个新的工作。

如此一来,他在事业上和家庭上的危机都解决了。当然,这种情况的处理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也许对另一个人来说,他热爱原来的工作,甚至可能把工作看得比家庭更重要。所以,当多种危机同时降临时,一定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你最需要的,否则你就难以应对多重危机。

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我们个人的潜能,实现不断成长,这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一步。危机中的行动利于我们成长,我们在危机时刻所学到的东西可能会终生受用无穷。

怎样摆脱噩梦的纠缠

关于做梦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目前科学上有各种解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心有所系,必有所梦”。外界的刺激可以诱发人的梦,而人的大脑皮层中储存的刺激和信息,也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梦来。

俗语有“百人千梦”之说。不过,总而言之,人的梦又可以概括为四类:一类是重现梦,即重现自己曾经历过的事情。一类是顿悟梦,即白天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梦中突然找到了答案。

一类是惊骇梦,就如人们所说的噩梦,有时还会梦见健在的亲朋好友死去等等。还有一类是预兆梦,即尚未发生过的事情在梦中出现,其中有的以后也会得到证实。各种不同类型的梦,梦境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似乎有些逻辑、有的则混乱不堪,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造成惊骇梦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身体已经发生了某些尚未被察觉的疾病,因症状不明显,在人的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没有明显感觉;而在人睡以后,由于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这时极小的病症刺激,就可能引起清醒时所难以引起的兴奋,从而在梦中就会出现种种病态的感受。

造成惊骇梦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情绪压抑。美国心理学刊物上曾登过这样一个实例:有一位妇女常梦见巨浪把她推向大海,她却无力呼救,而其他人也离她很远。心理学家调查后得知,这位妇女的工作和家务很重,常有不胜重负之感,却又不愿向周围人求助。梦境中的险恶场面,正是对现实生活中困境的一种特殊描绘:

后来,这位妇女根据心理学家的建议,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并且谁求亲友帮助,以后虽然也曾有过一两次梦见有人把她推到海滩下

但那里的人离她很近,她不再孤立无援了。

这说明,噩梦并不可怕,亦可摆脱,要紧的是应消除现实的“梦源”。如果你身体并没什么隐疾的话,那么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努力:第一,保持乐观的情绪,不要成天郁郁不快。调查表明,生活偷快的人,往往很少做噩梦。第二,有了不快,及时疏导,不要埋在心里。一个人生活中总会有不快的事情发生,由于工作、家务、交往等原因,出现精神上的压力过大也在所难免。有了不快,感觉紧张,要学会自我消化或者及时宣泄,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或许就会有美好的梦境了。

怎样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性梦

在梦中与异性谈情说爱,甚至发生两性关系,这种现象称为性梦。青少年性梦的发生率占梦的2%一20%。对青少年来说,性问题是神秘的,而性梦则更加神秘。

那么,发生性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性梦的本质来说,它是一种潜在意识活动。所谓潜在意识,是指一般情况下为本人的意识所不能察觉的,但又确实存在的那些心理活动。人的思维、情感、言语、行为等心理活动,除受意识动机的指挥外,也受一些潜意识动机的指挥,后者是自己不知道也说不清楚的。

性梦中的事,许多是在清醒的状态下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

性梦一方面反映了性本能和性需要,它是随青春期性意识萌动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潜在意识活动,其许多内容是性意识的潜在形式。因此,性梦有时也受性意识的主导和制约,社会的性信息和性文化均可对性梦的发生和内容产生深刻影响。

性梦作为一种潜在意识活动,梦中出现的情景总是不连贯的,有时甚至颠三倒四,无法构成完整的内容。

性梦“素材”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睡眠中人体内外部的各种感受刺激,为性梦提供“素材”。

如盖的被褥太厚、太重,俯卧睡,膀胧充盈等,均可刺激阴茎勃起,激起潜在意识活动形成性梦。

白天意识活动残迹。性爱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感情,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以性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为主要特征,它表现得十分深沉和执著,他们常常全神贯注在白天的活动和内心活动之中。俗话说:旧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强烈的性意识活动,容易在梦中再现,但往往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如梦见自己裸体于大庭广众之中,梦中相爱的竟是自己的兄弟和姐妹,等等。

来源于潜在意识中“原我”的欲望和意念。“原我”是指各种生理本能的心理体现,“原我”活动全部是潜在意识活动,它对本能需求予以满足,不考虑在现实中是否行得通,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其思维方式随心所欲,自由发挥,故性梦千姿百态,令人啼笑皆非。

从整体来说,性梦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性梦的心理效应在于给性意识或潜在意识幻想性的满足,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现实活动中性意识未能满足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一种自慰行为。譬如,遗精是每个男性青少年几乎都要碰到的生理现象。据调查,大多数遗精与性梦有关,在性梦中,性兴奋突然而来,精液随之射出。无疑,性梦在满足性生活需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也有的遗精与性梦无关,如梦见驱车疾驰、梦中爬树等。

对性梦,必须正确对待。性梦虽能创造一个自由奔放、无拘A束、心旷神怡的“仙境”,但毕竟是梦,不是客观现实。因此,对性梦不要信以为真,不必追求实现,以免消耗精力或为此苦恼。更不要按梦意行事,以免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另外,有个别人因性梦产生羞耻感、罪恶感和迷信色彩,这是不应该的。因为性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不必作茧自缚。

怎样在竞争中取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竞争观念日趋深人人心。在竞争中,每个集团、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想战胜对手,其结果是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并且成功者为极少数。但就从这极少数的成功者身上,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几条具有普遍性的准则。

具有竞争精神。经营事业或者做生意本身,就如同面临真枪实弹的战场,如果没有奋战到底的精神,最后总是要败下阵来的。日本松下公司所遵循的信条中,有一项就是“力争上游”。公司业绩的进展或个人成功,如无力争上游的竞争精神是不可能达到的。当然,竞争要讲究方法,禁止陷害或中伤他人或只顾自己的自私行为。良好的竞争心理、正当的竞争精神,是使事业成功与督促个人向上的动力。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就像没有热情的人一样,对人对事都将一无所成。

认识自己,正视失败。世界上没有比认识自己更难的事了,但对每个竞争者而言,则必须先认清自己。因为很多时候,你冷静地去思考引起困难的真正原因,会发现大部分原因在自己身上。

所以,如果自己有做错、疏忽或思考不够周密的地方,就要坦白地自我反省,加以改正,并把这种体验牢记在心。同时,要正视自己的失败。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是有丰功伟绩的人,也不敢说自己不曾失败过。正因为有无数的失败,才能得到无数的经验,使自己有所警惕,经过多次教训后,才会取得成就,最后伟大的信念深植于心,从而完成伟大的业绩。

克服困难,做真正的强者。人生是漫长的,难免遭遇挫折,难免陷于悲观。对于真正的强者,跌倒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勇敢地站起来。他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每跌倒一次就能有所领悟,而不只是莫名其妙地跌跌起起。所以,处于竞争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跌倒了也不要白白跌倒”的意识,要珍惜失败的教训,并善于总结、利用这些教训。因此,与其忧虑失败,毋宁恐惧自己不够认真。

总而言之,不论遭逢的境遇如何,为人处世之道乃在于不迷惘、不矫揉,以坦然的态度做事,才是最正确的。

更新观念,反对固执己见。万事如意,无往不利,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天地日日更新,作为竞争者首先应当时时刻刻以新的想法与观念去处理世事。否则,人就会停止成长,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也将由此停顿下来。

与更新观念同步的是反对固执己见。人往往在无意识中固执自己的观点,而忽略别人的观点。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自己不能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更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意克服固执己见的缺点。

寻求自己的适应性。人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相对于大自然来说,人的智慧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请教父母,请教师长,然后冷静地加分析和考虑。这样,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当你立身处世时,必须仔细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的适应性,并且彻底地将它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之中,千万不可被虚名、利欲蔽。假如你能坚定地坚持这种信念,那么你必能顺利地实现你的抱负。

如何冷静地处理意外事件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生活中也一样,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事。下面这些建议有助于你保持头脑清醒,从而使你能够沉着冷静地去处理意外事件。

放松肌肉,改变思路,可事实上,如果肌肉放松,你就不会紧张不安。所以,可到花园里走走,先来个全身放松。接下来是改变思路,可默诵一首诗,或者背两遍乘法口诀。这时,你不要考虑别的,要尽力先放松下来。

当你感到比较平静了,再把你面临的难题一一摆开,客观地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在困扰着你。虽然在这个阶段,你不能控制你的情绪,但你能控制你的思路和冲动。

不要把折磨你的事情放在心上。有的事情表面上让人头痛不已,但并不能把你置于死地,只要你正视它们,身体的不适就会减轻。

避免过激的言辞。不论什么事情,只要发生,就总会结束。

即使你夜不能寐,也不要说“我要垮了”、“我要死了”之类的话,你不妨静下心来,闭目养神,这倒也是一种休息方式。同样,在你必须与别人交谈时,也要尽量保持一种平静乐观的态度。

不要放纵自己的情绪。陷人自怜只会使你走向傲慢无礼,怨恨和责备别人只会激怒你自己,放纵情绪只能让你失去心理平衡。

怎样学会自我放松

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要求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度的紧迫感。这时,如果能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放松,就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达到心静神宁、心身轻松愉快的奇效。

下面就介绍几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放松技巧,它们简单易行,十分有效。

自主训练法,也叫自律训练法、适应训练法。其具体方法是:

其一,坐在椅子上,背部轻靠椅背,头挺直,稍前倾,两脚和户,同宽,脚心紧贴在地面上。然后,双手平放在大腿上,闭目,排除杂念,深呼吸3次,将注意力引向双手和大腿的边缘部位,意念排导在手头。最后,练习者会感到注意力最先指向的部位慢慢有温暖的感觉,然后逐渐扩展到手头。这时反复默念:“愈是静下来,静下来,两手就会暖和起来。”

其二,练习者再根据上述要领,把注意力放在脚上,两脚也会渐渐感到温暖。一旦两手、两腿都产生了温暖的感觉,这时身心就会感到轻松,头脑顿觉清爽,即可消除紧张状态和精神压力。

思想放松法。分四步练习:

其一,手里拿一个苹果或橘子、梨,反复仔细观察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然后用手触摸,感觉其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再闻闻它有什么气味。

其二,闭上眼睛,回味这个苹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其三,排除一切杂念,想像自己愈变愈小,钻进了苹果里面,看到了它里面的情景,并品尝了苹果的滋味。

其四,想像自己又从苹果里面走出来,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并记住刚才在苹果里面看到、尝到和感觉到的一切,然后深呼吸5次,慢慢从1数到再睁开眼睛,顿会感到全身轻松,头脑清爽。

悬物松弛法。取一个苹果或梨、小锤、钥匙等物,用33厘米(约1尺)长的线系牢,然后用右手拿线的另一端,使其自然下垂。

等苹果平稳不摆动时,保持手不动。然后,练习者运用意念,想像苹果自动做圆圈运动。开始时按顺时针方向划小圈,而后渐渐想像画大圈,再想像苹果按逆时针方向做圆圈运动,也由小变大。该法也能放松身心,消除紧张。

秒钟放松法。练习者抓紧一点空闲时间,哪怕是6秒钟,什么也不想,收缩腹部,收拢下领,扭动身体,打哈欠。这几个动作连贯起来,反复做,即能收到自我放松的效果。

有益心理健康的环境

环境与人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驱散人们的不良情绪,治疗人们心理上的创伤;同时,环境也可以增强人的心理压力,使本来就抑郁不快的心理罩上更浓重的阴影。因此,近年来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发出呼吁,要求全社会重视对环境的改善,认为这是保持人们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之一。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呢?

宁静恬淡的环境。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成群的高楼大厦,人口的高度稠密,过多的信息,快速而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常会造成人们异常的心理反应,这也就是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病态的社会心理现象也随之产生的原因。而海边、旷野、乡村、山林的宁静会使人心旷神怡。

空旷高远的环境。登过高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每当经过艰难的攀援,登上顶峰向远处眺望时,会顿觉心胸开阔,无比畅快,这就是由高远的蓝天、广阔的空间所构成的环境对人的心理的作用。有一份调查材料以充分的事实说明,海南岛能成为我国著名的长寿地区,原因之一就是那里没有密集的厂房,没有拥挤的住宅,没有喧闹的人群,有的则是辽阔的大海和蔚蓝的天空。空旷高远的环境使人神清气爽、心胸开阔,使人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宁静之中。

乐观和谐的环境。这是指人的精神环境而言的。在生活中,人们常专注于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视精神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什么是精神环境呢?以一个家庭为例,就是指这个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兴趣爱好以及相互关系等等。例如,父母的兴趣追求、言谈举止,就为自己的孩子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父母如果心胸狭窄,相互关系冷漠或精神消极颓废,其子女受其影响,常会出现一些反常的心理,或孤独怪僻,或心灰意懒,不思上进?反之,如果家庭主要成员情绪积极乐观,相互间的关系融洽和谐,那么,这就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孩子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心理保健十法

返老还童法。经常回忆童年趣事,拜访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和同学、老师、母校,有机会就去游览童年时的旧居、旧址,故地重游,旧事重提,仿佛你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精神胜利法。要不服输,始终保持旺盛精力。遇到挫折失败不灰心丧气,而是寻找原因,研究对策,信心百倍地去战胜它。

追踪想像法。读书,看电影、电视或听人讲话,要专心致志,并随之追踪想像。书中介绍巴黎,你仿佛也在巴黎大街上漫步;电影放映泰山风光,你仿佛也在极顶观日出?

异想实践法。听音乐,你就是演奏家;观舞蹈,你就是舞蹈者。你要极力把自己想像成为实践者,摆脱观赏地位。

巧思创新法。不要卖傻力气,不要因循守旧,要尽量省时、省力,想出新方法来解决各类问题,这可以培养你的创造力。

永不满足法。对知识的获取要永不满足,要合理安排工作日程,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节奏。

扩大交际法。广交朋友,乐为大家办好事,做一个社交家。

兴趣广泛法。要有广泛的兴趣,喜欢钓鱼、养花、书法、绘画以及收藏各种物品。总之,要“闲不住”,常动手动脑。

平心静气法。遇到不愉快、生气的事,不要发脾气,或急于行事,先平心静气10分钟。还不行,就延长时间;再不行,就睡一夜后再处理此事。

积极探奇法。对新鲜的、奇特的、未知的事物,要喜欢它,接近它,研究它,掌握它。

心理平衡十法

为使人们保持心理平衡,美国心理卫生协会提出了以下10个要诀:

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有的人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过高,根本无能力达到,于是终日郁郁寡欢。

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别人迎合自己呢?

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你勃然大怒时,会做出很多蠢事,与其事后后悔不迭,不如心平气和地做事。

偶尔也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理事情要从大处着眼,心胸开阔。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事上无须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暂时避开。在遇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些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看电影等。

找人倾吐烦恼。把所有的抑郁埋藏在心里,只会使自己郁郁寡欢。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你的朋友、师长,心情就会感到舒畅。

为别人做些事。帮助别人不仅能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还可以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心理学家发现,忧虑、精神崩溃等疾病主要是由精神压力太大而引起的。因此,要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不要同时从事一件以上的事,以免弄得心力交瘁。

对人要表示善意。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多交友,少树敌,心情自然会平静。

娱乐。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娱乐方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情舒畅。

心理健康的鉴定

关于心理健康,至今尚无权威的统一定义。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最新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其中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从积极预防的高度提出的要求,目的是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使心理处于最佳发展状态。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鉴定心理健康与否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自我”包括自尊、自信和自卑三个方面,自我的三个方面构成一个人自我评价的基础。每个人的自我结构均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心理健康者在新环境、新经验基础上,对自我进行适当调整,使自我保持一定灵活性和可塑性。他们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或由于所定目标不切实际,故不能实现而自责、自怨、自卑;或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自己却又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而跟自己过不去,结果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接受别人,善与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同情、友善、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冷漠、猜疑、嫉妒、敌视等),并懂得心理换位,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心理不健康的人则总是把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与周围人格格不人。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酒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同时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甚至走上绝路。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新鲜事物,并积极投身于生活,他们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克服困难,把工作当成乐趣。心理不健康者由于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而厌弃生活。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虽也有悲、忧、思等消极情绪,但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有因、有时、有度。心理不健康者易被消极情绪“打垮”。

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的各个方面能平衡发展,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适中、合理,待人接物能采取适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能与社会合拍,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这是最基本的鉴定指标。如果一个人是弱智,也就没必要讲什么心理健康了。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有日历年龄(实际年龄)、外貌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及社会年龄等5种年龄。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年龄及社会年龄与其实际年龄相符。

在理解心理健康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生搬硬套,逐条对照,只要大部分符合即可认为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和有不健康的心理是两回事,前者对人而言,后者就事而谈。一个人偶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能视为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与否没有明确界线,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即在特定时期内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和变化的,健康与否反映某一阶段的特定状态,而非不可改变。

怎样认识心理异常

所谓心理异常,就是指人的心理发生了畸变,变得不正常了。

这是一种由于人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失调,导致大脑生理机能障碍,从而引起对客观现实反映错乱的现象。

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一规定的标准,心理异常共分五类:

第一类,严重的心理障碍。它损害了病人整个的心理活动,俗称重型精神病(或简称精神病)。病人处于“他自己以外”,完全失掉自制力,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全部紊乱,精神错乱,言行怪异,疯疯癫癫,其行为无法由其自身负责。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病是两种最常见的重型精神病。

第二类,轻型心理障碍。俗称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它主要是因精神紧张因素的长期作用,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

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此类病人有器质性病变或损伤、只是部分人的心理活动受到损害,个人生活能够自理,社会生括正常,有自制力,因而需对其自身的行为负责。神经衰弱和强迫性神经症均属此类心理障碍。

第三类,心身障碍。它是产生于躯体疾病的心理障碍,也叫心身疾病。它实际上是由于在精神紧张状态下产生的机体内部功能的适应障碍造成的内脏功能失调,如原发性高血压、心律不齐、偏头痛、消化性溃疡、厌食症、习惯性便秘、神经性皮炎、周身疼痛等等。

第四类,由大脑及躯体缺陷引起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大脑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心理障碍,叫脑器质性精神病,如梅毒螺旋体侵人大脑造成的麻痹性痴呆,以及在老年期出现的老年性痴呆;二是因大脑发育不全引起的心理障碍,如呆傻、白痴等;三是因聋、哑、跋、盲等躯体缺陷所引起的心理障碍,如有的跋脚残疾人因过分自卑而出现的自责心理等。

第五类,是一些在特殊状态下,如催眠状态、梦中以及药物作用期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如服用致幻剂后产生的各种幻觉等。

综上所述,心理异常虽然包含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但在前四类心理异常表现中,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活动障碍,重者精神错乱,轻者心理变态,它们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化为泡影。因此,人们一定要注意维护心理健康,谨防心理异常。

怎样保持笑口常开

要想保持笑口常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处理矛盾胸怀宽阔、大度。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人际交往时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无故被人非议、揣度,甚至被攻击等。当碰到这类间题时,要心平气和,保持冷静,相信自己。古人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只管让人去说一笑了之。对待矛盾,尤其是非原则性的矛盾,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大同、存小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以礼待人,能容忍人。在生活、工作中与人发生了矛盾时要主动让步,不要为一些非原则性的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动于戈。应无私、热情,以礼待人,处处体现你的“真”、“善”、“美”多给他人笑脸。

先人后己,吃亏是福。当你碰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如果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烦恼与痛苦将会接踵而至,生活中你将会失去真正的笑声。为了使笑声充满你的生活,健康地生存,应该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不贪心、不损人、不害人,树立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坦然无私地处理好自身矛盾、家庭矛盾、同志之间的矛盾。

多做少说,不计名利。大量事实证明,名利思想过重的人,容易患病、衰老和早亡。

与人相处,诚实友善。人的生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群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品质等不尽相同,所表现的言行也各异,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处理得好是一种快乐,处理得不好是一种痛苦。怎样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呢?首先是要相信自己,从我做起,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不计较个人得失。其次是一切言行取信于人,以心换心,尊重他人,热情助人,无私为人。大量事实证明,诚实善良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友爱,其精神是快乐的,内心是充实的。

多交友,常交谈。友谊是人类象征之一。一个人的生存,如果没有朋友和友谊,就会感到孤独寂寞,不可能有更多的欢乐。因此,人的生存,应该有朋友的友谊。至于如何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这可根据各人的思想、性格、爱好、志向去选择。对待朋友,应本着尊重、友爱、信任、互助的态度,努力使友谊纯洁闪光,切不可有私心杂念。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矛盾时,多与朋友交谈,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空闲之日,也可与朋友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充实生活。事实证明,真正的友谊会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

讲文明,学幽默。幽默是人与人文明交往时有效的“黏合剂”。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你在与人交往中,语言幽默风趣,行为得体大方,对方会送给你热情友好的微笑。当你碰到一些难堪的事情时,幽默的语言会给你解围,转怒为笑,转忧为喜。世界上许多喜剧或幽默大师,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欢笑,自己也欢乐无穷,健康长寿。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人的生活有苦有乐,有悲有喜酸、甜、苦、辣都有。就人的心理来说,谁都愿意自己的生活充满恨乐和幸福,而现实生活中烦恼与痛苦的事常常有之,这就要求我有不仅要正确对待并合理安排生活中的问题,还要广泛培养兴趣上爱好来充实美化自己的生活。一般来说,除日常的工作以外,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爱好、兴趣和条件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努力使生活充满乐趣。

有了健康的心理,情绪才会平衡,精神才会快乐,才会笑口常开。从古今中外长寿者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情绪乐观、说说笑笑是他们的共性。所以,人们已把笑作为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之一。

不善言笑、性格孤僻、离群独处、心胸狭窄的人,多数都有心身疾患的表现,而且容易衰老。为了你青春常在、健康长寿,打开你的心扉,笑迎生活吧。

怎样消除孤独感

当一个人在独处时,或亲人离自己远去时,都会受孤独感的袭扰,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独处的艺术。下面几点可供参考:

你在独处时要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例如下厨房、洗衣、服装制作?在干活时打开收音机听自己喜欢的节目,看书、写字、看电视等,都可使生活充实。

兴趣广泛。琴棋书画、赏花、养鸟,有条件还可养小动物,这些业余爱好可使人避免空虚。

有新的追求。为了实现抱负可在独处时孜孜不倦地努力不怕失败和挫折,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样可避免在不如人意时的悲观失望情绪。

要富有爱心,积极帮助别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做点公益事业。

业余时间看电影或文艺演出、参加舞会、逛夜市、买东西等都是调节精神的良方。

最好有固定去处,能和朋友聚会、倾诉、宣泄,这样有利于排除孤独感。

总之,每个人或迟或早都会品尝到孤独的滋味,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处的艺术,从而能够精神焕发,保持生活情趣。

事实上,静静地享受一段不被人打扰的时光,有助于自我了解,自我调解,自我发现问题,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有利于将自己的意念集中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可以说独处是别有情趣的,是一种幸福。

怎样认识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技能与习惯素质6个方面。

身体素质是由身体的健康状况、体力、体态和精力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心理素质可分为动能心素、智能心素和复合心素。动能心素是由需求、情感、动机、注意4种品质构成的;智能心素是由认知能力、运筹与决策能力、行为能力以及其他因素构成的;复合心素贝则包括意志、气质、审美、社交、道德等各种品质。

外在素质由容貌、体形、风度、服饰及其他因素组成。

专业素质是指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和开展某项活动的能力。

文化素质是指人们经过正规教育和对文化知识熟练掌握后能够运用各种知识,解答各种疑难问题,从而达到的心理水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态。

技能与习惯素质是人们在多次重复活动中形成的动力趋向和动力定型。

另外,还有群体素质,也就是群体系统的特点。它包括群体的规模、目标、结构、功能及群体领袖、风气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理论学把影响和造就人的素质的诸要素归结为8个方面:

一是天然因素,如遗传、性别、年龄;是生活方式,如饮食起居、体育锻炼、卫生医疗;三是地理环境;四是传统习俗;五是社会制度;六是时代风尚;七是家庭、学校、单位、职业和人际环境;八是自身努力程度。

人际交往中的应变能力

应变是一种交际手段。善于应变,就能在千变万化的交往情势面前处于主动,免人窘境;而穷于应变,轻则有失“面子”,重则受骗上当。要做到应变自如,就应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镇定意识。一般人面对灾祸总难免有慌乱心理,对于无故受冤的事情不免气愤不已,大发脾气。须知这样做,正会让自己陷人困境。当面对陌生人无故说你借了钱并摆出逼债的架势时,你若能沉着冷静,不显示一点怯懦或其他不良态度,准确抓住对方谎言中的漏洞,就会使对方的欺诈行为不攻自破。

大度意识。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攻击、伤害,要保持冷静和宽容的态度。正是这种大度意识,能使你在复杂的情势面前占上风,处于优势地位。

沟通意识。交往中注意与人沟通是很重要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不仅要与交往对象沟通,必要时还要与周围群众沟通。

良好的注意品质的培养

注意有四大品质

注意的广度。即一定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广度大,阅读速度就快。

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稳定在一定对象上。这里的稳定是广义的,是指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如完成某项作业,可以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看笔记,一会儿思考等。

注意的分配。即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生活中经常要求人们很好地做到注意分配。

注意的转移。即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语文课后上数学课,就是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与分散不同,转移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而分散是被干扰的、不集中的、消极的。

要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就要从上述四方面做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强化动机以集中注意。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动机强容易集中注意力。如在工作、学习中明确规定要完成的总任务是什么,每一步骤所要完成的局部任务是什么,等等,这样才能集中注意力而不分心。

其次,加强意志锻炼。学习、工作的难度大,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干扰,因此需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控能力。

再次,把内心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要使注意招久,只看或只听是不行的,如能动手实际操作一下,运用内心注意的效果会好得多。

最后,要学会科学地使用注意。如精力佳的时候,可从事需有意注意的工作;如精力欠佳,可从事一些无须有意注意的工作、譬如,精力好时搞创作,精力欠佳时整理、抄写。

此外,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培养注意品质。能做到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分心是件好事,但对于刚开始培养注意品质的人来说,先应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养成习惯后,再慢慢地增加外界干扰。由于良好的环境有时很难创造,因此培养在恶劣环境中不分心,也是极为重要的。

人际吸引的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维系于彼此的吸引因此,能否把握吸引的技巧,是每个人工作是否有长足进展的关键。从个人讲,有外在和内质吸引;从社会整体讲,有相近、相似、相补、相悦、同向、反向(亦叫对比反差)吸引等诸多形式。各种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印象的外在吸引人们在多种类型的社交场合中,能否达到目的,在相当程度上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否具备吸引力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人们的外在形象有较强的吸引力。如长相、气质、风度都特别出众,同时辅以优美的语言,双管齐下,立刻就会使他人对你产生好感。

持久的内质吸引。所谓内质,是指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学识、才能、胆略、为人处世等。凡是能表现一个内心世界的方面,都能给人持久的内在吸引。所以西方国家就提出只有具备10种品德和10种能力的人,才能担任中层管理人员。这10种品德是:便命感、信赖性、诚实、忍耐、热情、责任感、积极性、进取心、公平、勇气。这10种能力是:思维决策能力、规划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洞察能力、劝说能力、对人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下级的能力、调动积极性的能力。如电影《斯巴达克》中的主角斯巴达克即以坚强、勇敢、无私无畏的性格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赢得了奴隶们的热情拥护和爱戴。

有效的短距吸引。在与他人的交际中,主动缩短彼此空间、时间与心理距离,也能有效地吸引对方。但这是以彼此都感到愉快,能产生积极的人际知觉印象为前提的。

惊人的相似吸引。同与自己的年龄、学历、修养、社会地位、业务水平、兴趣、态度、观点和特长等多方面相似的人交往,能产生惊人的相似吸引。因为同各方面与你有相似的人交往,彼此间很快就会产生心理的平衡与协调以及需求的强烈共鸣,相互吸引顺理成章。

诱人的互补吸引。在人际关系中,往往是互补吸引更为诱人。如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友善、善于言辞和交际的公关人员,同一些性格内向、羞怯畏缩、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人会产生互补吸引,双方都能得到弥补和满足。

热情的相悦吸引。大凡每时每处都从群众利益出发,用自己的热诚,从内心深处喜欢群众并能给群众带来愉快感的人,必然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在自己的周围,从而产生相悦吸引效应。

自信心的培养

科学家们提示,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也只不过使用了脑部潜能的十分之一。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有天才的潜质。因此,只要拥有自信心,你想成就的任何事都会有希望。

怎样培养自信心呢?下面的一些方法非常有效,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一试。

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不要以为自己是超人,什么事都能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为逞一时之能,做事不分大小,都想自己一一完成。这样,由于力所不及就会在屡屡碰壁之后丧失信心。你应该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估计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能完成哪些事情,然后再去尽力而为。这样,做事的成功率就高得多了。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你的长处是什么?你的优点有哪些?你要好好思考,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坚持每天有意识地做些自己最擅长的事,即使是不足挂齿的事也要坚持不懈。由于是发挥所长,自然会有出色的表现。而取得的成绩不论大小,都能增强、支撑起你的自信心。

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把你曾经妥善完成的工作或令你骄傲的成就清楚地列于纸上,来一个自我欣赏。这时,你将发觉自己突然勇气倍增,确信自己的能力胜人一筹。

与欣赏你的朋友保持密切联络。要有意识地去结识那些给你留下很深印象且令你羡慕的有才华的人。特别是对那些懂得欣赏你的朋友,更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把你的想法与计划告诉他们,与他们共同分享你的愉快。由于他们了解你,对你有信心,一旦你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时,他们就会有针对性地做些工作,使你不至于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在失败与错误中汲取教训。从失败与错误中汲取教训,可以增加智慧,增加反败为胜的信心。因此,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哪怕是面临失败,也不要灰心丧气,你要勇敢地正视它,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应对的方法。一旦问题解决,你的自信心将会随之增加。

认定目标,坚持到底。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自信方式,都贵在坚持。对于别人的一些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要虚心接受,好好反省;对于一些恶意的抨击,你大可不必理会。总之,只要认定目标,走你自己的路,你一定会获得成功。

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润己的日标,然而结果却小一样。有的人经过努力,最终实现了目标,获得了成功;而有的人虽每天忙忙碌碌,却终无所获。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重要的工作先去做。大多数的人都很容易把时间花在一些琐碎而忙碌的工作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工作好做,不需要特别的知识和技能,也不需要和他人协调。因此,你必须把手中的工作按其性质分为3种类型进行处理:重要的工作—现在必须立即去做,次要的工作—待会儿再做,琐碎的工作—有时间再做。这个工作顺序要在每天早晨或前一天晚上就定出来。

如果你在事业和生活方式上有了改变却没有立即产生效果,不要担忧和焦虑,不用急于求成,而要冷静一下再说。任何变化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效果。

第一次失败了,再尝试一遍;第二次又告失败,好好研究原因;第三次还是失败,那么,可能是你的要求太高了。这时,你要把目标稍微降低一点。

经常与具有相同目标的人交往。与具有相同目标的人交往,彼此间可以互相帮助,还可以获得一些有效的建议,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你碰到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陷人了某个僵局的时候,不妨改变一下气氛。你可以放松一下,外出旅游一天。这样做并不是逃避或退缩,只是为了恢复精力,为更客观地考虑问题、打破僵局创造条件。

获得某个方面的一般知识之后,必须集中精力去精通其中的某一部分,然后再求多方面发展。能够未成一件事情并做到精通其中的某个方面,不仅能给你带来信心,而且会给你带来良好的声誉。

你的工作一定要超过人们对你的要求,做得好一点。你的贡献也一定要超过你的能力,多努力一点。

坚持到底。你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经过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的不懈努力,就能克服一切不利的条件,到达目的地。

把你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已被证实为你最有能力的地方。

记住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瑞多的“八十比二十定律”:百分之八十的生产量,通常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生产者以及百分之八十的生产线。

每当你放弃目前的工作而生活上有所改变时,一定要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应认识到能力及效率暂时一定会降下来。如果你在事业或生活方式上有了变化,却未立即产生效果,请勿担忧,经过一段时间,等你熟悉了情况并重新建立了信心之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坚强意志的磨炼

意志,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意志是一个人力量的象征,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对青年朋友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磨炼自己的意志。

目标由近至远,由低到高。一个有志于祖国繁荣、人民幸福的当代青年,无疑是一个有崇高的理想与抱负的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和磨炼自己的意志,你可将大目标分解为两大部分:远目标与近目标。美国科学家摩尔根曾指出:“目标不妨设想近些。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握。远目标是近目标的方向,近目标则是实现远目标的基础。当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个近目标时,你就会信心倍增,更加勇往直前地朝着远目标努力。”

战胜自己。磨炼意志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所谓战胜自己,就是在与外界力量的斗争中,要善于克服不利于N挥自己优势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以增强自身的力量。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巴斯德、列夫·托尔斯泰等许多著名科学家和文家,在青少年时代并不是什么天才,甚至在他们身上都存在不少匪显的弱点。但是,这些杰出人物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并不战胜和克服它。

用座右铭鼓励鞭策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先哲伟人的至理名言,蕴涵着极为深邃的哲理,给人以巨大的激励和彭舞。因此,用座右铭激发培养意志,自古有之。座右铭言简意赅,精练醒目,镌刻座右,每日读之,对人具有强烈的自警、自策、自尿之效。比如,卢梭的座右铭是“把一生献给真理”,巴甫洛夫的座右铭是“细心,细心,再细心”,孙中山的座右铭是“奋斗”。

多读好书。书籍给予人们的力量是巨大而长久的,通过多读好书,可以为自己找到磨炼意志的直接榜样。高尔基说:“书籍或许是人类在通向未来的幸福富强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和伟大的奇迹。”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为了磨炼坚强的意志,让我们去多读一些好书吧

忠于自己的诺言。古人说:“一言既出,四马难追。”忠于自已的诺言,这应是一切磨炼意志者必备的基本素养。既然自己决心办到某件事,那就要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当然,忠于诺言也并非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到底。如果经过努力,确实难以实现,就应该对原计划、目标进行修改调整。在实现诺言的过程中,意志是同样可以得到磨炼的。

同类推荐
  • 人性心理分析

    人性心理分析

    过去的人性或心理研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研究人性不充分研究心理行为活动,二是研究心理心理行为活动不深入研究人性,这两者脱节的结果,便是既不能真正认识人性也不能真正认识心理行为活动。人性是心理行为活动之内涵和本质,心理行为活动是人性之外延和表达,它们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只有把人性和心理行为相结合,才能真正认识人性及其心理行为活动——而这正是本书的研究方法。
  •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本卷收录《精神分析导论》一部作品,内容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的讲稿组成。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等三篇,共分28讲。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他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全面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十分困难的新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导论》可以公正地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大全和精神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状况。
  • 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

    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

    《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一书带领读者跟着心理学家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掌控自己的情绪、让快乐生活从心开始、养身从养心做起、对人口下要留情、掌控自己的情绪。在他们的指引下,让自己进入一个智慧、理性、快乐、健康以及充满爱的世界中去。
  • 观众心理学

    观众心理学

    中国第一本从观众心理入手,系统地研究戏剧家如何了解观众、适应观众、征服观众、提高观众等问题的专著。余秋雨认真钻研了以德国为基础的接受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融会贯通后,由此编成一部教材,并把长期被滥捧或狂贬所歪曲的中国艺术,作为与接受美学碰撞的重要素材。为了避免过于抽象,举了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实践来证明。作为学科,它们是新的,但作为学科所传达的审美心理范畴,却从人类拥有艺术以来就一直在发挥作用。因此,它们与艺术实践的遇合,将会两相滋养:既让艺术获得全新的思维高度,又让学术获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 孩子成绩差怎么办

    孩子成绩差怎么办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从家长、教师、社会环境、孩子自身等角度剖析了造成孩子成绩差的原因;其他各章分别从“让孩子爱上学习”、“培养孩子专注的态度”、“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分析阐述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热门推荐
  • Letters

    Lett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萌宠小学弟

    萌宠小学弟

    不知所以,悠悠我心。碧水悠悠,墨然心动。悠言:“墨煜学弟啊,你说,你喜欢我什么?”墨煜:“悠悠学姐,我喜欢你,喜欢你不知道我早已喜欢你。”悠言:“为什么是我,听说你读书那会儿挺多人跟你告白来着。”墨煜感觉到醋味了,连忙道:“但是我只跟你告白,只喜欢你一个。”……最好的感情是什么?是刚好我喜欢你,你喜欢着我。最好的爱情是,情不知所以,悠悠我心。
  • 新同学是妖艳小光头

    新同学是妖艳小光头

    重生后的唐妩收敛了上一世的暴戾乖张,只想好好学习,没成想总是有人赶着欺负她。好吧,她都不介意的,努力配合你的表演,各种角色手到擒来。当然了,叔叔不能忍,婶婶也不能忍的时候,只有教你做人了。临市三中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很低调,然而一个星期后她的逆天学渣成绩轰动三中!几天之后,新同学她居然是个妖艳小光头!面对某人时不时的撩拨,陈熠也很无奈,他就是被吃得死死的。
  • 深山爱火

    深山爱火

    流寇一事惊动山东省侦缉大队,山猫王森奉命剿匪,把田东明一伙打得流离失所,择地重来。王森见土匪养猪播种,啧啧称奇,决定将之招降。可是田东明发了狠劲,不甘断送义父传下来的山寨大业……
  • 幻言

    幻言

    那些年、我们站在了前辈的肩上望着尘世、竟是那般的放肆。那些年、只因一个秘密,我们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没想到竟是一座世外桃源。
  • 维纳斯爱情魔咒

    维纳斯爱情魔咒

    爱一个人很难,忘记你爱的人更加难,也很痛苦!在爱的面前,每个人都饱受它带来的喜悦与痛苦!在爱的面前,或许因为一丝一毫的差错,让你与它失之交臂!爱不是占有,而是享用,而如何拥有爱,那需要的对爱付出的爱!何为爱,何为真爱,何为伪爱,何为爱情!维纳斯的爱情魔咒教你如何懂得爱,以第三方的眼光,参与目睹爱的经历,让你了解如何算是对爱的付出!当你领悟爱的时候,它就离你不远!这里没有韩剧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有的仅仅是悲催的爱情故事!原名《维纳斯的爱情魔咒》
  • 人妃草木:魔君不解风情

    人妃草木:魔君不解风情

    好不容易投胎转世,她变成树了。好不容易遇上个美男,却被利用了。好不容易得了个人身,居然TMD被圈圈叉叉了……邪魅冷酷,杀人如麻的暄王;风流倜傥,笑里藏刀的昀王;优雅盅惑,别有用心的妖狐;美男倒是一大堆,却一个更比一个黑。某狐妖魅如斯:“你不是说我对你用美男计吗?那我就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才叫美男计。”某魔邪戾狂傲:“记住,今生,来世,你都是我的奴。”某王风流不羁:“不如,就把你的人给我好了。”只可惜,美男个个都带刀,专割她这只小羊羔。群P滴蜡小黑屋,阴谋利用下圈套。江山美人他都要,还有绝世女二把墙撬。苦了木灵小树妖,身陷情劫难出逃。
  • 异世邪凤:至尊毒妃

    异世邪凤:至尊毒妃

    东皇国四大世家之一的莫侯府二小姐,本是身份高贵,却因为嫡母的刻意纵容,致使其无才无德,性格嚣张跋扈刁蛮无理,是人人惧之厌之的草包女。因为痴迷萧王府世子萧寒逸,在凌王妃寿宴上与人争风吃醋,出尽大丑,从此被世家贵胄所排挤,沦为京城饭后笑点,嫡母乘机设计把她送离京城。却不料中途遇到山贼,魂归于天。再次睁眼,她已不再是她!拜高人为师,勤加练习各类武功。五年的时间,她已成为江湖人人谈之色变的天毒女,雏鹰已为展翅凤凰,看谁还能阻止她高飞!江湖恩怨,朝廷暗涌波涛,在这异世中她锋芒毕露,谈笑间剑影重重取人命。且看医毒两绝的她,如何倾倒异世,笑看天下。本文乃穿越爽文,男强女强,结局一对一,绝对值得看。
  • 明总每天想发糖

    明总每天想发糖

    冷卿馨被明总捡到的时候,根本没想过他俩能扯上什么关系。但是现实就是喜欢给爱立flag的人来一巴掌。
  • 黎明少女

    黎明少女

    只在黎明时分出现的少女,当她和少年相遇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人类又能否在黑暗中找到光明?请一定要,一定要,一定要慢慢看这本书,因为这个故事值得您细细品味。书友群:34744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