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79800000009

第9章 创造力的培养

当今性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没有触及“减少性行为”这一课题。性教育普遍谈到青少年应进行“更负责任的”、“更明智的”、“更有计划的”以及“更谨慎的”性行为,却从不提及应当减少性行为。性教育建议青少年必须小心、谨慎,却从不建议他们自我控制。

创意、自我与环境

我们强调,大人应当为孩子提供精美的搁物架、剪刀、糨糊、黏土、绘图工具、乐器等器材,因为这些器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蒙台梭利认为,创造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包括智力、艺术能力、感性和生理能力发展各个方面)的一部分。阅读她的著作时,我们会发现她尽量避免用“创造力”这个字眼。最有创意的艺术家总认为自己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创意。蒙台梭利完全了解创造力的本质,她思想的每一个层面都充满创意。她在关于孩子发展的研究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前所未有,其中包括人格的塑造、自我的建立等。

蒙台梭利进一步将“自我创造”界定为自然力量,并认为这是一种大人不应干涉的生命推力。她再三强调,孩子身上有一种神秘的意志力,使他深信“靠自己就能实现完美”。遗憾的是,大人却总在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去干扰孩子“本我”的发展。孩子天生就希望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希望在所处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希望了解自己和其他事物是什么关系。在蒙台梭利学校,每种教材都有特殊的用途,都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有人指责这些专门教材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但事实上,每种教材的用处都有很多,一旦应用到孩子身上,将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像一盘棋的下法多得数不清、但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一样,蒙台梭利教材也有既定的规则,能引导孩子发现一连串令自己惊喜的奥秘,从而促使他们寻求更有创意的应对方法。

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可谓最大的创意来源。我们强调,大人应当为孩子提供精美的搁物架、剪刀、糨糊、黏土、绘图工具、乐器等器材,因为这些器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学原则也很简单,即:最有创意的组合便是孩子自己确定的组合。

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家庭环境的特殊功能和蒙台梭利教材的一样。如果家长允许孩子利用环境,并且不断告诉他们如何“利用”环境,那么孩子的内在潜能就会逐渐释放出来。例如,父母可以教孩子怎样揉面、烤面包,如何清理壁炉,如何用东西把黏土包起来以免风干等。当大人示范环境的各种功能时,孩子就能在现实环境中发现:原来做成一件事的方式多得数不清。长大后,他们将能更自信地利用环境,培养出更高级的技能,发现更多的创意。甚至连人脑想象出的奇幻世界,也是以客观世界为原型形成的。当孩子体验过泡茶的过程,或者亲自打扫过房间之后,你再让他们举办一次“茶会”或者玩“过家家”游戏,他们自然做得“生动又逼真”。

孩子强烈期望自己的人格健康而平衡,而许多大人都不知道这一点。其实,真正实现自我的人对自己的优缺点心知肚明,对自我的成长深思熟虑,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洞若观火,对别人的进步也毫不眼红。创造不一定非得是一幅旷世奇画,或灵光乍现,或一时冲动。现今时代需要的创造力,是新一代年轻人利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对身边环境的重要性和毁坏性进行重新审视,并想出创造性方法,使环境的消耗、维持和控制均衡发展。

因此,我们将孩子的创造力托付给生命中的潜意识力量,因为孩子不能仅靠学习一些课程便开发出创造力。工作一段时间后,孩子必须适时地休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就应当培养他专心致志、不受干扰地做事的态度,不要施加强迫性的铃声或者强迫他参加大人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团体游戏。在蒙台梭利学校,老师鼓励孩子高度参与各种事务,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然进行而不加干涉。蒙台梭利观察指出,人格发展是“持续的一系列再生过程”,即一连串潜意识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过程。在每个成长阶段,孩子肯定会有一连串不同于以往的新发现,这使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生地位、将来的前途和发展,并为把握命运做好准备。·在孩子很小时,除了让他们观看无聊的电视节目、乱拿危险物品之外,也允许他们活蹦乱跳、不停地说话、表现出无穷的好奇心,这是我们大人份内的职责。为什么不让孩子具有创意的好奇心有地方施展呢?既然可以让一个3岁的小孩看我们缝衣服,那么也应当让他实际参与进来。谁说3岁的小孩不会缝衣服?如果孩子看过水管工修水管,从而也想修修坏掉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让他去修理摔坏的玩具?这是重要的人生起点,可以培养孩子发挥无尽的创造力。父母要全力支持、设法引导这种建设性的成长动力。要想实现这个创造过程,就应当允许孩子做一些真正的工作。一旦孩子懂得如何应对真实环境,并且培养出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观察力,那么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自然就能得到激发。

(大卫·肯)

教育的四个阶段

与其将在校教育区分为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如针对孩子的发展阶段,设计不同种类的教育。

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对不同成长期的孩子进行认真观察后产生的心得总结出来的。不同阶段的生命有不一样的发展需要。由于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发展为“再生”。

与其将在校教育区分为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如针对孩子的发展阶段,设计不同种类的教育。

学前阶段

从出生后到6岁前,是孩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部分时间在家里,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应同时考虑家庭和学校两种环境。3岁的孩子就可以做上学的打算了。经过3年抚养,父母对小家伙的需要已经知根知底,那就是:他最需要别人的关爱和保护。

我们观察到一些以前从未有人观察到的事实。例如,学龄前儿童的活动空间受到父母限制,从而使其人格发展受到人为的阻碍。甚至不到3岁的孩子也需要社交生活和部分时间的独立生活。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内心深处迫切需要交往和独立。

孩子心里明白,仅凭自身努力便可以独立地成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慢慢会发现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事实:孩子进入某个年龄之后,根本不需要我们帮助,事实上,经常帮助他们反而对其成长有害。鉴于此,应该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不过,千万不要误解上面这句话的含义。“自由”并不表示孩子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在不受外力干涉的情况下自己做事。那么,我们应营造什么样的环境呢?来我校参观的人指出,我们学校像个收容所,是地道的“儿童之家”。那么孩子们都做些什么呢?他们做的事都有具体而实用的目标,比如打扫卫生、掸灰尘、穿衣服等。在这所“儿童之家”里,每个人都在独立地做事。一旦出现意外,例如,有小朋友打翻了杯子,杯里的珠子洒落一地,那么其他小朋友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跑来帮忙。

这一阶段的孩子精力非常充沛。他们经常做出一些超乎大人想象的事,而且做得很好。我们的实验越深入,就越发现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例如,一开始我们发现,有的孩子4岁半就会写字、5岁就会读书、5岁半就会算术。我们以为这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但经过更多的实验我们发现,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就会阅读和写字,有些5岁的孩子已经能熟练地进行四则运算了。

除学校课程的学习之外,我们还观察到与孩子社交有关的一些其他事实。通常情况下,当大人要求孩子礼貌地问候别人时,他们多半会表现得害羞或不情愿。然而,在我们精心设计的自由环境里,每个孩子都很友善,都懂得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常识,而且也十分乐意学习社交生活的各种礼节。例如,在老师教他们时,他们对如何打招呼、如何道歉(比如从某人身前走过)十分感兴趣。此外,他们对衣着也很有兴趣,希望身边的人穿戴得体、落落大方。在了解这些需要之后,我们给他们准备了鞋刷、梳子和落地式穿衣镜等。

之所以有如此表现,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这里的主人。在这里,他们心情平静、自尊心强并且有独立的空间。一次,有个人损失了一大笔钱,心情十分烦闷和懊恼,可是当他到我们学校参观,看到孩子们那么活泼开朗时,竟然受到强烈感染,心情一下子好起来了。

小学阶段

孩子长到7岁时,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开始发生变化,不仅有不同的心理倾向,而且也显露出明显的生理变化迹象。例如,乳牙逐渐脱落,开始长出更牢固、更硕大、更深植牙床的牙齿,卷发开始变直并且颜色变深,身体长得更高大、更强壮,一改爱吃甜食的习惯、开始喜欢吃一些硬食等。这一阶段直到青春期之前,可以称之为“初步发育期”。

另外,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上也开始变化,不妨用例子来说明。在一所蒙台梭利学校里,有个用于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水族箱,3到9岁的孩子都能看到水族箱里的鱼。一天早上,箱内所有的鱼全部死光了。年龄小的孩子深受打击,纷纷跑去宣布这条不幸的消息,再匆匆跑回原来站立的位置;年龄大些的孩子则纷纷围在水族箱周围,不断地喃喃自语:“鱼儿为什么会死掉?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由此看来,孩子的独立精神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他们希望了解更多事。我并不是说7岁以上的孩子就成了哲学家,而只是说他们已经开始注意抽象的事物,就像6岁以下的孩子对有形物体感兴趣一样。

可以这样说,幼儿通过感官感受周围的事物,而7岁的孩子开始进入抽象领域(希望了解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对生活中的道德标准相当在意,例如,经常追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如果你告诉年幼的孩子他是好孩子或是坏孩子,他通常不会有什么疑义,但7岁的孩子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是个坏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坏孩子等。

到了这个年龄,孩子需要的环境和以前不一样了。他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进行更广泛的接触。

我认为,学校应善于运用7岁以上孩子的这种探索本能,让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光提供学校的教材远远不够,他们需要到外面的世界去观察和体验。除教材之外,学校应教会孩子如何自行开发和使用教材。

他需要探索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这么大的孩子不需要经常被大人抱在怀里宠爱和亲昵,而是需要简单的生活,需要超越家庭和学校的局限,过独立的生活。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我能背着背包自己走路,也能躺在草地上。”过去他柔弱而幼稚,现在他已经独立自主。

经验告诉我,普通小学的文化教育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我校孩子身上表现出的求知方面的潜力,使我们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重要启示。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下结论:7岁到青春期之间的孩子一定要着手打牢文化教育的根基。在之前那一阶段,学习教材旨在帮助孩子培育独立的人格,而这一阶段的教材则应当致力于帮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那么,在道德领域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么大的孩子对道德的意识特别强烈,而且最感兴趣。他们希望知道什么好、什么坏,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偏颇。他们对不公正行为感觉特别敏锐。只要大人向某个年龄很小的孩子要某样东西,而孩子却无法拿出来时,那么总会有一个7岁大的孩子挺身而出,帮那个小孩辩护。这种反抗行为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体现,甚至对待动物时也是如此。我校的花园里有只小山羊,我经常看它用两条后腿站立,极力去够树上的叶子。有一天,我抓起一把青草,举得很高,想看这只小山羊的两条前腿能否够得到。这时,有个7岁大的孩子跑过来,用手扶住山羊的前腿,帮它够到食物,并怯生生地对我说这么做很残忍。

中学阶段

第三阶段始于青春期,这一阶段也需要有特殊的教育计划。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接触的人更多,他们关注这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如何运转、怎样保持有序,并时常用审视的目光观察社会中的人性现象。例如,他们看到不幸者的遭遇时,会深有感触并表达内心的感受,但总体而言,他们尝试从整体上了解人类的行为,包括人类过去的行为。他心理的成熟程度将完全不同于以往。例如,他会对萍水相逢的人产生感情,尽管这是一种朦胧的爱。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产生“使命感”,期待为社会做贡献,期待被人肯定,而这些想法是他们以前没有的。

许多人都知道,青少年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但他们对历史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希望亲身探索、亲历亲为。他们想到社会这个大世界里探险。因此,在这一阶段并不适于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中学教育的失败之处,很可能就在于使用了不恰当的“填鸭式”教育。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应再受限于学校环境,而应当走出学校,尝试“活在社会中”。

我认为,青少年不仅应当学会劳动,也应当收获报酬。由此,他们将知道完成工作和得到金钱之间有什么关联,了解金钱本身的含义。由此他们知道“不劳无获”的道理,知道从事有价值的劳动才能赚到钱。

另外,这一阶段的孩子应当持续地提升文化涵养,通过找到独特的学习方法,提高独有的文化素质。他必须善于创造、善于自我调整。前述第一阶段中的孩子可以形象地称为“家具儿童”,因为尺寸小号的家具能让幼小的孩子展示自我;第三阶段的青少年则可以称为“地球少年”,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和那些关心国际政治、生产、商业等大事的成年人一样,对生活怀有使命感。孩子发育到这一阶段,身上会发生很大变化,由此形成属于这一发展阶段的特质。

第三阶段的孩子开始形成朴素的世界观,关心生产活动和创造行为。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家,依然是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不是大人。

大学阶段

第四阶段的教育是传统的大学教育。这时候,孩子已经成长为青年,完成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懂得如何进行自我选择。他敏锐地感觉到,身前敞开大门欢迎他的,是人类生活无数的机会和无限的责任。他渴望做的事绝不仅限于谋求一己私利。在追求的目标上,实现自我已退居其次,他现在首要任务是为实现改善整个人类生活的目标而全力以赴。他经历了发展和教育的不同阶段,遇到并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今,他已经进入成为大人的最后一个阶段。文化和教育都没有疆域,没有人为的界限,无论走哪一条路,他都必须懂得这一点。在这一阶段,他必须将这个事实时刻铭记在心,以便在有生之年通过不断努力而完善自我。活到老,学到老,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经历过不同发展阶段之后,我们必须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对人性的需要。人们总希望通过相互了解,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融,但是这个境界并不容易达到。为此,必须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良知和责任。经过长期的道德磨砺,人们才能肩负起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使命,才能进入上述境界,仅凭理论研究和科学发展是无法达到这个层次的。

(玛利亚·蒙台梭利)

艺术与发展

孩子长到3岁时,将试着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做事,以及探索未知的世界。他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很强,而且其精神层面的进步也开始在这一阶段显现。

在蒙台梭利学校我们是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待创造力的。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描述的那样,孩子具备丰富的创造活力,这使他“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亲眼目睹和双手接触的自然秩序怀有敏锐的感觉……”。

四个教育阶段的艺术课题

正如我们应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发展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一样,也应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调整家庭教育的方法。

在6岁之前,即“吸收性心灵”吸收力最强的阶段,幼儿将通过手的活动和间接的智力培养,去探索和经历身边的真实世界。由于不停地活动,他们的智力和身体将自然而然地得到全面发展。这一阶段,大脑储存的印象既丰富又牢固。根据真实生活体验而储存的印象仓库,将成为创造性工作的原始素材,没有这些印象,孩子的想象力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孩子长到3岁时,将试着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做事,以及探索未知的世界。他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很强,而且其精神层面的进步也开始在这一阶段显现。让这一阶段的孩子培养美感和审美观念至关重要,打好了这个基础,孩子才塑造更加成熟的人格,包括对艺术的鉴赏力。苏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建议青年演员应学习孩子的探索精神,他说:

“生命中最美的事物莫过于自然,它值得每个人经常观察。一开始,你可以观察一朵花或者一片花瓣、一张蜘蛛网或者窗台上结的霜……。不要躲避自然的黑暗面。不妨常去看看沼泽地和大海淤泥里那些令人恶心的昆虫。请记住,隐藏在这些恶心昆虫背后的就是自然之美。真正的美丽是不怕破坏的。请同时找出事物美丽的一面和丑陋的一面,并学会正视它们。否则,你对美的观念将是不完整的、带有偏见的、经过加工的和情绪化的。”

7到12岁的孩子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蒙台梭利博士称之为处在“初步发育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不择手段”地探求真理,同时,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也开始发展,渴望接近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在艺术领域,大人最好能提供机会满足孩子体验艺术的需要。正如我们提供最新教材、让孩子有机会深入研究学术领域一样,也应提供体验艺术的机会,让孩子在抽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或许不像小的时候那样可爱,但他拥有独特的性格、成熟的智力和强壮的身体,为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岁以后是另一个发展阶段。这时候,孩子仍然渴望全方位地学习和提高。允许他独立做事有助于强化其性格。通过感官体验以及与社会接触,他们的艺术素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将以历史、社会和商业活动为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经历过与美好事物共处的第一阶段、对美好事物进行抽象分析的第二阶段以及将审美能力体现在艺术品上的第三阶段之后,青少年便开始走上向大人成长的道路。当他能做出有益于全人类的理性选择时,将会发现横在面前的文化和教育之路无限宽阔。任何一个全身心投入自身成长进程并且喜爱艺术的青少年,都必定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很远。这些青少年当中,有些人以艺术为终身职业,另一些人虽然只是酷爱艺术,却在生活中也无法离开它。尽管花的时间不多,但他们仍能通过艺术之路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进而更加珍视和平。·一些实用的例子学龄前儿童的艺术活动应在了解和参与之间把握好“度”。大人应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提供探索大自然的机会,这对他们了解自然极为重要。例如,可以带他们在树林或公园里散步,收集漂亮的树叶,沿着沙滩漫步,倾听海浪拍岸的声音,寻找美丽的小贝壳,深夜仰望天上的月亮或者看天空中闪烁的星星等,这些都能成为孩子美好的记忆。回到家之后,他可以将收集的宝贝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一有闲暇就可以拿出来玩。

让孩子欣赏艺术的第一步,是专门为他们留出一面墙,供其悬挂自创的画作、临摹画或立体艺术品,悬挂的高度以他们看得清楚为准。在每件艺术品的下面,用孩子能看懂的语言做简要介绍,这对他们也很重要。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将通过这些字里行间,吸收和领悟这些艺术品的精髓要义。与那些只对具体事物有感性认识的孩子相比,早日接触艺术的孩子具备更丰富的抽象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多为孩子提供亲自参与不同艺术体验的机会。父母可以在家里开辟一个艺术创作园地,允许孩子任意选用艺术器材,以便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创作过程中,父母除了教他正确使用工具之外,最好不要有其他干扰。

小孩都喜欢在地板上信手涂鸦,因此,父母不妨在地板上铺一些旧报纸,而不必专门买一块画板。父亲的旧衬衫是孩子最理想的工作服,装松饼用的锡盘则是完美的调色盘,甚至连上窄下宽的水罐也能派上用场。而纸张、破布、各种规格的刷子等也都是不错的创作工具。

由于学龄前儿童主观意识强烈,学习时全凭直觉,因此,除非他开口询问,否则大人无需过多解释,而只用教会他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以便将来能顺利发挥想象力即可。

其他供学龄前儿童使用的艺术工具还有粉蜡笔、油蜡笔、炭笔、黏土、美术拼片(应先学习剪贴)、画纸、剪刀、糨糊等。父母无需一次备齐,可以轮流供应。

纸张的准备必不可少,但可以轮流提供不同颜色、尺寸和样式的纸张。小艺术家们爱在墙上乱涂乱画,这往往是父母心头难以解开的心结,鉴于此,不妨规定孩子只能在某一面墙上绘画,或者专门制作一块黑板供他使用。

谈论艺术

和孩子谈论艺术家们的作品很有用,但不要谈论孩子自己的作品。尽管孩子可能会在完成某件作品之后签名留念,但大人不要对他们期望值过高,总希望有什么惊人的表现,而且称赞的时候要小心得体。重要的是,整幅作品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画,都必须由孩子独立完成。

一些父母常问的问题

以下是父母常问我们的一些问题,我们事后进行了全面整理。相信下面的答复能满足许多家长的需要。

问:为什么您力主我家的孩子不要使用蜡笔或炭笔?答:我想,使用不同绘画材料的确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但也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他发展到具有线条的概念并能分析线条时,作品中就会显示出对大量使用线条的需求,那时再让他用蜡笔不迟。

问:为什么我5岁的儿子只用铅笔绘画,而一直拒绝使用蜡笔或水彩笔?

答:这有多种可能。也许他比较谨慎,也许他怕自己把作品弄得一团糟,也许他需要首先得到大人的肯定,也许曾经有人问过他画的是什么东西,还可能是老师让他看过其他孩子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必须首先超越对手。

问:为什么不让孩子用雕刻时使用的黏土?这种原料用起来方便得多。

答:我认为应当让孩子接触真实的东西。塑料盘是真实的,雕刻时使用·的黏土也是真实的,只不过瓷器和天然的黏土不仅能给他们带去唯美的喜悦,有机会还应让他们置身于现实世界,接触真实的东西。因此我认为不应当这样做。

问:为什么不给孩子买成套的艺术创作工具或美工器材?答:它们能提供给孩子的艺术体验相当有限,而且不能带去唯美的喜悦,更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此外,儿童也不喜欢重复地制作同一种艺术品。问:为什么要给孩子不同尺寸和颜色的纸?答:这是因为孩子的秩序感很强,纸张的尺寸和颜色不同,有助于鼓励他们追求一定的秩序。此外,不同的纸张有益于孩子自由地进行艺术探索。问:强力胶不是比糨糊更好用么?答:是的,强力胶的确更好用。不过,当孩子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时,我们是希望他更有效地使用工具呢,还是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问:我真的不了解你们的教育思想。比如,你们先示范用黏土进行创作的过程,然后又迅速把制作好的造型揉成一团,不让孩子们看清造型是什么样子。

答: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而言,示范正确的创作过程比让他们看清结果更重要。一旦懂得如何创作,他们便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任何想要创作的东西。留下造型只会干扰他们的创作思路。

和音乐一样,艺术也是没有国界的全球通用语言。任何人都可以学习艺术、了解艺术,不管哪个国家的孩子,都有学习艺术语言的求知欲。从出生后到6岁之间,孩子的智力活动和生理技巧都会融入其创作过程,这是人类才有的特质。

(尼尔·尼格、凯玲·兹曼)

出生至12岁的音乐教育

语言和音乐都有助于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不仅听别人说话,也开始慢慢地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

人们常问:“蒙台梭利学校的音乐教育怎么样?”蒙台梭利的音乐教学法和语言教育密不可分。不妨看看两者的相同之处。

吸收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就被家人的说话声包围。婴儿所学到的也是这些特定的说话方式,其中包括词汇、用句和声调。婴儿将在这种语言环境里逐渐掌握说话的技巧,而并没有人教他怎么说话。同理,如果家里经常播放音乐,孩子将能学会另一种沟通方式。音乐是感情和生活形态的一种自然表达,是鼓舞、活力、满足和平静的不竭源泉。语言和音乐都有助于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不仅听别人说话,也开始慢慢地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至于音乐,牙牙学语的小孩不仅喜欢听人演奏或听歌,而且也开始主动哼出能表达内心情感的“自创曲目”。

感官的探索

一旦孩子进入蒙台梭利学校学习,学校能够提供的求知途径就更多了。·在学习上,例如,更多文字来提高语言能力;用声音游戏配合字母教学,使声音成为看得见的东西;通过文字练习掌握文法和造句技能;用可以移动的字母学习写作文;通过讲故事、上台讲话和诗歌创作,来提升文化素质等。而在音乐上,蒙台梭利学校也提供了更广阔的音乐探索之路,如通过打击乐队的演奏帮孩子辨别音质的异同;设计学习音乐节奏的游戏;利用绿色和白色木板学习记乐谱等。

音乐的写作及阅读

经过金字塔式的语言教学,孩子到了8岁已经能轻松地阅读了。同样,通过感觉的练习和乐谱的辨认,初级班的孩子已能看懂乐谱,甚至能自己作曲。另外,和语言教学一样,老师也会提供音乐历史教材,让孩子们联想过去音乐和历史人物的关系。因此,音乐不仅和语言有关(如高音、低音、弱音、强音),更能反映出人的生活。孩子们可以从历史观点(巴哈的音乐反映出所处的时代和人们的生活)以及自己的主观角度(孩子们创作的曲子反映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去了解音乐。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探讨老师和父母应如何帮孩子学习音乐。

家中的音乐

父母的鼓励,希望孩子学音乐的父母最好抽空和老师讨论这一问题。我们建议父母提供一个能帮助孩子了解音乐的特殊环境。这里并不是说一定要有钢琴室,而是指提供一个能激发孩子对声音产生兴趣的地方。父母应确定希望孩子经常听哪种音乐,还要确定音量大小,以便尊重孩子的需要。如有可能,全家人可以围着桌子合唱,或者外出郊游时齐唱。或许家里有人在现代舞蹈或某项乐器方面有造诣,也可能有一些情景能激发即兴音乐创作,譬如,在参观动物园时为动物即兴作一首乐曲。

在创作音乐中父母的角色:正如帮孩子掌握说话技巧一样,父母也能帮孩子掌握音乐技巧。父母应考虑两件事:一是随时注意孩子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倾向,二是当孩子明显有兴趣时,帮他探索音乐创作艺术。前者要求父母善于观察孩子的眼神、声音和身体移动情况,后者则要求父母鼓励孩子照自己的意愿反复尝试。如果某种活动他参加太多,由此可能感到厌倦,那么父母应允许他尝试另一种。创作音乐的体验可能每一次不是很多,但都能给他带去快乐,并加深他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的兴趣范围: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孩子对没听过的声音都很好奇。父母不妨也做出有兴趣的样子,例如问他这样的问题:“你听到什么声音了?是一只狗在叫吗?”“你要不要听听我手表走动的声音?……滴答、滴答?”“你喜不喜欢听‘一闪一闪亮晶晶’这首歌?”“让我们听一首莫扎特的音乐吧。”减少视觉刺激有助于孩子专注地聆听声音。此外,孩子对陌生人的声音也经常表示好奇。人声可以成为婴儿学唱歌的基础。例如,母亲一边摇着摇篮、一边唱歌哄婴儿入睡时,婴儿最初可能只会咿咿呀呀地跟着哼。这时,母亲可以改用简单的语言唱同样的曲调,如“呀呀”,并带着婴儿一起唱。随后,母亲可以用“爸爸”或“拜拜”等有具体含义的字来代替。不到3岁的儿童可能唱歌不完整,但却能说出完整的句子。这时,你们可以合作唱一首歌,例如,父母可以唱道:“小熊在哪里?小熊在哪里?”

(孩子会拿出事先藏起来的小熊。)父母然后和孩子一起唱:“小熊在这里!”

还有另一种游戏。当孩子用“啦啦……”唱某首歌时,你可以跟着他的音调陪他唱完这首歌。(如果唱到一半孩子的音调变高或变低,你也要跟着变。)你可以帮他唱一首听过多次的歌曲的一部分。重复练习歌曲的一部分,要比一下子学会整首歌容易很多,也更容易激发他的兴趣。

儿童还对特定的身体动作感兴趣。父母抱着婴儿时,婴儿能感觉到父母身体的自然节奏。当他开始通过动作下意识地做实验时,一般会有节奏地移动。这时,父母可以在一旁鼓励他重复那个动作,比如对他说:“踢吧,踢踢你的腿”或者“拍吧,拍拍玩具”。·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希望孩子的下意识动作能变成有意识的动作。同样的动作反复多次之后,孩子将变得更专心、更有兴趣,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甚至让父母吃惊。稍大一点之后,孩子开始学走路(并非走到特定的目的地)。雷娜·威克拉马兰尼女士特别强调“乡间漫步”的重要性。“漫步”的体验有助于鼓励孩子学会思考未来,并帮他学会身体平衡,还有助于树立自信。任何初级班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这些练习,使自己的动作更加完美。一个懂得如何协调身体动作的孩子,更容易体验音乐节奏带来的快乐。

再往后,孩子开始用某个物品敲打另一个物品。这时,儿童会反复试验不同的声音,例如,用汤匙分别敲击金属锅和敲打纸盒,其声音有明显区别。当他尝试着敲击某个物品时,大人不妨在他身体的另一侧放一件同样的物品,让他前后敲打,并跟着节奏摇晃身体。这就是学习乐器演奏的前奏。当孩子重复上述动作时,父母应逐渐减少干预,最后让他乐在其中。这种音乐素质培养不仅能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还能提高他对参与家庭生活的兴趣。

(马莎和山福·斯夫妇)

创造性潜意识

所有人的智力活动大部分都在潜意识领域进行,或者说在潜意识里不断留下“记忆痕迹”。潜意识的活动量远远超过创造某个观念的活动量,只是我们意识不到罢了。

我们关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生命要素。它属于生命的一部分,具有储存经验的能力,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具备这种要素。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将外界印象储存起来用于记忆。但是,人类很快就发现,利用显意识记忆的缺点有很多,往往连刚刚留下的印象也记不住。好在现代心理学证明了下意识(或者叫做潜意识)的存在,这种能记忆所有印象的潜意识值得深入研究。

尽管我们并没有觉察到,但潜意识确实记住了我们接触到的所有事物。人生的一切体验,包括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的,全都完整地记录在潜意识里。

不妨用一个简单的心理试验来证明潜意识的力量。先让某个人记忆一连串分开的音节,等他停止练习几天后,再让他回忆这些音节。由于潜意识已经帮他记住了这些音节,因此在很短时间内他就能一一将其写出。这个试验证明的并不是潜意识具有记忆累积功能,而是证明当一个人记住的东西从意识里消失之后,潜意识能帮他通过刻意地记忆,再将过去的体验找回来。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记不住许多学校教过的知识,但由于他的智力超常,·并且潜意识已经帮他储存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因此他很快便能理解和领悟学过的内容。但这种现象并没有证明这个人对学科知识的记忆能力有多强,而是指这些学科内容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痕迹,从而使他的智力和领悟力得到提高。心理学家称这种“痕迹”为“记忆痕迹”(指学过知识以后之所以能记住,是因为经过多次练习,在相关生理部位留下了痕迹)。

潜意识里遍布这种“记忆痕迹”,因此潜意识智力比显意识记忆的智力提高的速度快得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促使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结果发现,蒙台梭利学校里的孩子智力成长的范围,要远远比普通学校里孩子的智力成长范围更加宽广。这是因为,后者只重视显意识记忆的知识储存功能,而没有通过持续地积累各种经验,为孩子提供能增加“记忆痕迹”的机会。

另一个生命要素,是对自我实现的内心渴求,法国哲学家博格森称其为“生命的热情”。因为有了它,任何生物都渴望获得生命体验,并将这些体验转化成“记忆痕迹”。这种内在动力促使孩子们自动地、自发地工作,坚持不懈重复同一练习,直到完全满意为止。有时,它也被称为“生命的意志”。与人类有关系的,统称为属于心理因素的意识,而在其他生物身上体现出的,则归类为生理性潜意识。事实上,“生命的热情”无处不在,一旦它进入意识领域,便成为意志的主导性要素。

在潜意识迷宫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过去人们称其为“观念的组合”,或者叫做“形成连贯想法的枢纽”。所有教育都以此为基础。从这一基础出发,最初的观念可以衍生出更多彼此和谐或相互对立的观念。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它的重要性已经降低,只不过表面仍然是正确的。他们强调,“记忆痕迹”比观念的组合更重要,因为前者存在于潜意识,一旦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记忆痕迹”便能立刻发挥作用。换言之,“记忆痕迹”的组合是自发性的,不仅时间更持久,而且功能更强,远远超过相关观念对人的影响力。例如,学生可能研究某个数学问题长达几个小时都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小憩片刻或者出去走走再回来的时候,便立刻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这类例子屡见不鲜。难道是由于他休息了片刻,所以才更加醒悟或者思路更清楚了吗?根本不是!而是由于他出去散步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心里面早已有了答案。而由于“记忆痕迹”并未泯灭,所以这个答案猛然间浮现出来。

因此可以说,所有人的智力活动大部分都在潜意识领域进行,或者说在潜意识里不断留下“记忆痕迹”。潜意识的活动量远远超过创造某个观念的活动量,只是我们意识不到罢了。作家经常从潜意识中得到写作灵感,这与显意识记忆几乎无关。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应特别重视潜意识的运行机理。

我们经常看到:其他小朋友正在忙碌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却独自站起来走一走。因为他在学习某些知识之后,需要独自安静一下。散完步回来后,他将展示出新的技能。这就如同放完长假过后,返校的学生往往会发现,以前想不通的问题或者不会做的事情,现在都会了。经过这些事实的佐证,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考试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鉴于心理成长和情感发展密切相关,孩子当然喜欢学习新知识。因此,我们应当多让孩子接触美好而具体的事物,以激发其想象力。做到了这一点,任何在教育工作者看来成为问题的问题,都将不成问题。

(玛利亚·蒙台梭利)

想象力与文化

人的想象力就像一个燃烧的火球,不断散发出光和热。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类的任何发明都是想象的结果。

想象中的事物和目睹到的事物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没有任何界限。想象不仅可以穿越无限的空间,更能穿越无限的时间。我们可以想象蛮荒时代地球的模样,以及当时各种奇形怪状的动植物。如果想知道孩子是否了解某一件事,就要看他是否“除了解这件事的本身之外,还能超越这件事想象到其他相关事物”。人的想象力就像一个燃烧的火球,不断散发出光和热。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类的任何发明都是想象的结果。研究历史和地理时如果缺乏想象力,我们将觉得索然无味并且孤单无助。向孩子介绍宇宙苍穹时,除了想象力,我们还能运用什么工具?虽然孩子看不见宇宙的全貌,但通过幻想浩瀚无际的星空,他们的想象力不仅得到激发,而且对生命也充满热情。造物主在创造地球生物时,多少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我们在研究植物或昆虫的成长过程时往往采用类推法,因为没有人完全了解所有的植物或昆虫。看到一棵松树,便能想象出其他松树生长的情形;熟悉田间昆虫的各种特性之后,便能对其他昆虫的习性有大致的了解。从来没有人熟知地球上的所有昆虫,人们是凭借想象力、从心理上了解世界的。因此,实际的情况是:人们先透彻地研究某种生物,然后再想象所有其他生物。先有对细节的了解,后才能产生想象力,再之后获得对事物全貌的认识。因此我们说,对事物细节的研究,其实是为了将细节作为想象素材,而自然的、细微的特质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见过一条河或一个湖泊之后,还需要实地观察全世界所有的河流及和湖泊吗?当然不需要。这时,想象力便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一台机器,一个钓鱼的人,一个工人,都是为学习知识打基础的细节。全世界都用这种工具来培育不同的文化。毋庸置疑,当某人接触或拥有一件事物时,便会获得不少知识。他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想做进一步了解,这便激发他的智慧去做进一步的探索。从气候到风向,人们都是由于想要懂得更多,才去学习相关知识的。与其在课堂上说教和示范,不如将知识带入实际生活。简言之,除学校教育之外,走进大自然已经成为强化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创世纪》开篇便说:“神造天地”。这句话很简单,但描绘的场景却蔚为壮观,使人类的心灵苏醒过来。当微观世界陆续出现,人类的兴趣便得到激发。兴趣越高,收获的知识就越多。但是,现在的知识传授规模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因为学习现在的知识仅凭感觉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的孩子必须不断调整想象的方向。想象力是小学生拥有的最强大的力量。由于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示范所有事物,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7-12岁孩子的在校教育必须重视激发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客观世界的力量源泉。鉴于此,大人提供给孩子的想象素材必须十分精确。像数字和数学一样,精确是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那么,精确对想象力有什么影响呢?最大的影响是神秘性。于是,当一个人知道某种客观事物的精确细节后,便能通过想象力进行想象。想象力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人类用于幻想,然后从中得到快乐;与人类的4种常用文化(语言、宗教、葬礼、艺术)相比,想象给人类带来的快乐不见得更多一些。除非运用想象力,并配合勇气和力量去创造新事物,否则,想象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倘若不妥善利用,想象力就会带着人的灵魂在缥缈的幻境中漫游,对真实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假如我们让孩子们相信某些幻想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并希望由此培养其想象力,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以圣诞节为例。拉丁美洲国家的孩子相信,在圣诞节当晚,一个与人长得差不多的丑陋的妇人会穿过墙壁、从烟囱下面走出来,给乖孩子分发玩具,只留一包煤炭给最顽皮的孩子。在说英语的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孩子们则相信圣诞老人会驾着雪橇,背着一大袋礼物,挨家挨户地分送礼物。不过,孩子怎么能根据我们想象的结果,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真正在想象的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他们相信我们所说的圣诞老人真实存在,因此无需想象。对那些缺乏实际经验和应有知识的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容易信别人”是其最大特点。他们分辨不出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难道在小孩由于幼稚无知而表现得轻信他人时,我们就去培养他们易于受骗的性格吗?当然,大人当中也不乏容易上当受骗者,但这种人是由于智力不高,所以才过于相信别人。在民智未开的年代,由于人们知识水平低、容易受骗上当,因此政府便施行愚民政策。容易受骗之类的字眼其实适用于文明尚未开化的落后地区,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走过了如此蒙昧无知的时代。

难道这种根据易受骗心理而发展出的神话式想象,正是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培养的品质吗?当然不是,我们的确不希望这种情况再度继续。事实上,当我们听到有孩子声称“再也不信什么神话”的时候,内心会倍感欣慰。我们可以对别人说:“他不再是个不懂事的小孩了。”我们都期待这一天能够来到。如果真有这一天,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什么,让孩子脆弱的心灵变得如此坚强和成熟,以至于不再容易受骗上当?”其实,尽管无知的大人让孩子处在无知的幻想领域(比如讲述圣诞老人的故事或其他神话传奇),孩子却仍能排除困难。他既要超越自己,又要突破大人的束缚。他遵循内在力量的引导,靠自己闯出一条通往成熟的成长之路。孩子经常会对我们进行无声的抗议,似乎在说:“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为了成长,我们已经如此辛苦,你们却还要不断地束缚我们!”如果看到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牙齿,就认为他不该长牙,从而拼命压住他的牙龈、不让牙齿往外长,那不是很荒诞么?如果看到刚出生的婴儿躺着,便认为婴儿就该躺着,当他长到1岁、想站起来的时候,认为他不该站起来,于是拼命阻止他这样做,那不是太过分么?可悲的是,我们经常这样做,例如,当婴儿牙牙学语时,父母总喜欢模仿他的音调,学他说话。婴儿听到的应该是大人用正常腔调说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很快掌握母语。模仿婴儿说话腔调的那些父母,无异于人为地拖延了孩子学会正确语言的时间。同理,我们对孩子讲述杜撰的神话故事,也会阻碍其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基础,它将引导智慧进入更高的抽象层次。但想象力也需要扶持和帮助,需要合理地建立和组织。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发展到新的层次,进入无限宽广的想象空间。

(玛利亚·蒙台梭利)

同类推荐
  • 0~3岁聪明宝宝怎么教

    0~3岁聪明宝宝怎么教

    本书按照宝宝成长的月龄分为22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包含了:早教专家说、早教可以这样教、大动作训练、语言训练、数学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结构设计,以游戏实战、游戏目的、注意事项等为内容填充。
  • 和宝贝一起成长

    和宝贝一起成长

    《全球百名新浪名博主谈育儿》分两册,集合新浪育儿名博主的育儿文章精华,给爸爸妈妈提供丰富的育儿经验。本册主要关注3~6岁孩子的常见问题,包括生活篇、教育篇、话题篇三部分内容,生活篇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护理、卫生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方面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亲子关系、亲子阅读等方面;热点话题讨论,关注父母该不该打孩子、幼儿该不该学英语、我们该如何做父母等困扰家长的问题。
  • 育儿方案

    育儿方案

    照顾一个从出生到3岁的宝宝,到底有多麻烦?有时候是无法想象的。眼看着宝宝一天天地成长,到底有多幸福,不当妈妈也是无法体会的。还好,我们把所有关于育儿的知识按时间顺序分解在书中的每一页。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育儿方案》穿插了大量的示意图,用图文结合的编辑手法介绍宝宝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容易发生的问题,并介绍日常照料和护理的方法,涉及到预防接种、儿童行为习惯等等相关问题。
  • 胎教做得好,宝宝智商高

    胎教做得好,宝宝智商高

    本书作者收集了孕妇怀孕期间胎教常见的1个问题,并予以解答,以指导孕妇做好胎教,为孩子未来成长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孩子拖拉的毛病并不是一天就能产生的,而且他那让我们倍感头疼的磨蹭举动,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原因。其实仔细想一下,我们的很多言行,比如老是催促他,其实恰恰就是孩子变得拖拉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改掉孩子的毛病,我们首先就要作出改变。
热门推荐
  • 我的儿子皮卡:跑偏的人

    我的儿子皮卡:跑偏的人

    这是一个叫皮卡的男孩,快乐而又波折的成长故事书。这个孩子,在出生前就因医生误诊而差点丧命,出生后还没来得及享受父母爱护,就被送回老家做了“半留守”儿童;好不容易在乡下闯出了他的一片天地,又忽被带回北京开始了上学。多彩的乡下与单调的城市、撒欢的生活与规矩多多的生活,皮卡在人生开始就经历了身不由己的苦恼。随后,又身体力行地带我们去经历了一系列的成长的故事和生命的考验,比如友谊的、家庭的、人性的、道德的,甚至社会的。皮卡的故事是真实的、平凡的,也是多彩的。让我们跟随他,去继续体味人之初的真善美,体味成长的酸甜苦,体味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吧!
  • 带着主脑混武侠

    带着主脑混武侠

    一朝醒来,韩云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个帮派林立的武侠世界,并且获得一个神秘主脑,从此开启了自己不一样的武侠生涯,首先要开始低调,然后开始横推。(本书后期的高武世界是七龙珠世界,主角韩云将会成为赛亚人卡利斯在龙珠世界混的风生水起。)
  • 男神学院之近距离的恋爱

    男神学院之近距离的恋爱

    在一个地方我们无法相遇,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相恋一dy作者男神学院!?我要去?女主会跟男神们发生什么火花?
  • 恶霸先生,分居吧

    恶霸先生,分居吧

    透着肃杀之气的办公室纳,骆云海保持着优雅座姿,严肃的开口导:“倘若谁又好的建议能令你们嫂子回来跟我同居,连升三级!”手下立刻打断:“海哥,您岸脆打断自己的腿好了!”“哪条腿?”“倘然不是最重邀哪一条了,否则大嫂岂不是守活寡?”第二天,大家看到了自家伟大的领导者杵着拐杖出现在了会议室。
  • 添雪燃灯

    添雪燃灯

    灯火之年,望你相归。灯火烛下,思你回归。夜阑凤霞,披靡战甲。你似鸠酒,解我之渴,又燎我心上莽原火。
  • 你是我的心中的遥不可及

    你是我的心中的遥不可及

    众人皆知顾家的那位老佛爷杀伐果断,淡漠无情,却不知他为了收养在身边的小女孩频频破例……多年后……某女知道真相后,“当年为何屠我满门”男人默,只言未语。“走吧,别让我再看见你。”内心:呵,果然还是下不去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山有扶苏飘飘然

    山有扶苏飘飘然

    张扶苏是个坚定的不婚主义。“我们结婚吧。”秦山喝了一口奶茶,看似漫不经心地说。“诶?嗯。”张扶苏将身份证毕恭毕敬地递上。“扶苏,和你一起看的风景为何都如此与众不同?”秦山从背后环抱住张扶苏,鼻尖萦绕着和他头上相同的洗发水的香气,感受着怀中柔软的温度,这让他觉得安心。张扶苏害羞地低着头,暗暗想到这算是告白吗?
  • 少主来袭

    少主来袭

    各位读者们我不奢求各位来看我的书,我只希望大家不要喷我,我还是个祖国的花朵????。
  • 杀神少阳君

    杀神少阳君

    本是平平无常的官二代,谁曾想魔族为祸人间肆意残杀无辜众人,人魔大战,被迫加入昆仑,开启复仇之路。我们身为出生之土的人,我们绝不为奴!正统道义,昂扬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