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87700000014

第14章 直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1)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扫盲阶段;二是引路阶段;三是普及发展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作为师生今后学习的必备工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入了开放式的发展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课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类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定义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分析这些观点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综合起来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与结构,把整个课程体系加以变革。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一般来说专家和学者大都持大整合论,而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信息化教学与课程综合

(一)CAI、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步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但在推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的误区,如所谓的“课件”很多都没有改变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具体一点,让不生动的活泼一下,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让教学多一种形式而已。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教学模式,只能算是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有的学者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有的专家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并指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另一层面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二)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理解中,都把CAI、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认为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只是称谓不一样而已。

(1)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整合与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注重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注重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有的学者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分为1~5五个等级:

等级1——无: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等级2——分离: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怎样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基本上没有关联。

等级3——补充: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等级4——支持: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等级5——整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要大很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其理念有所提升,而且范畴逐渐拓展。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被看作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范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包括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实际上就是一个升级的过程: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终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就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达到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理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其结果只是在某些方面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与组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的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没有过高的要求,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施开展起来难度较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有力的认知学习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万万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来的实现。任何运用都要以课程目标为根本,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综合工程,要一步一步地开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这样理解的,对广大教师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教育信息化推了动教育的

现代化发展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信息化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面对着数字化鸿沟所带来的挑战,也面临着利用信息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机遇。因此把远程学习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第一选择是非常必要的;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继续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改革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利用信息网络,创造社会广泛参与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挑战

同类推荐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主持词写作要领与范文

    主持词写作要领与范文

    重大节庆活动主持词,是在重要节日里,为庆祝节日的到来,主持人在活动上所发表的讲话。
  • 非常试题大公布

    非常试题大公布

    “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已成为人类战胜自我、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顾拜旦说,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平性、教育性,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 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本书介绍了“古希腊思想家对生死的思考”、“佛教的因果轮回说”、“活佛转世制度”、“伊斯兰教的生死观”、“长寿主义的生死观”等。
热门推荐
  • 四维工作室

    四维工作室

    惨遭时空管理局压迫的悲剧打工大妈(划掉)少女奋起反抗,怼着时空管理局的门,在仅距时空管理局亿光年处开了一家四维工作室。
  • 离歌恨晚

    离歌恨晚

    高中毕业的田冰考上了XX大学,父母在她刚满十八岁时离了婚,一切都是雪上加霜。来到大学所在的城市,遇到了不还遇到的人。但这一切都是她永远都躲不过的。揭开了她内心深处的伤疤她该如何面对……
  • 我的极品女神

    我的极品女神

    我叫秦帅,我长得不帅,但为何会有这么多人爱?
  • 妖女路曦

    妖女路曦

    本人新开的一本书,女主为包杀亲之仇而踏上不归之路,最后遇到男主,恩爱缠绵,因女主的一个理由离男主而去而结束。
  • tfboys之爱的没完

    tfboys之爱的没完

    小凯小凯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女主是明星,男主同上
  • 快穿之腹黑男神有点怪

    快穿之腹黑男神有点怪

    黎月,一个活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女鬼,自她有记忆以来,就一直飘荡在这人世间。为了解自己的详细身世,与一个超级可爱的系统绑定。系统告诉她,只要她收集一个人的精神力值,满后就可以恢复记忆。自此,各个位面就有了她和某个系统的身影,完虐白莲花,拯救炮灰君,爱上怪男神,走向人生巅峰!!!在经历众多位面之后,黎月不禁指着某男神,痛斥心扉道:“我当初怎么被你的可怜样子给骗了呢?”从此之后,黎月便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 逆天圣灵录

    逆天圣灵录

    圣灵世界,广袤无垠,强者为尊,兵王叶凡,手握神秘玉佩,从地球穿越,为了追寻前世情缘,他誓要成为当世强者,当一个又一个谜团浮现,他才发现要走一条逆天之路。他,叶凡,誓要将这一片天空搅得个天翻地覆。
  • 末路雇佣兵

    末路雇佣兵

    一个退役的特种兵重新拿起武器,走上了雇佣兵这条不归路。在他身上,又会有怎样的故事?他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 宛若君来承宇飞

    宛若君来承宇飞

    泰颐九年,看似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东玄国实则暗潮涌动,有内忧、外患,也有家仇、国恨。一群年轻人因为父辈的恩怨纠缠在一起,是暗生情愫还是一见钟情?是妥协还是背叛?……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大家都得到了成长,明白了是非对错,明白了自己所求,也明白了真正的国泰民安是要靠君臣一心所守护的……
  • 神述

    神述

    神述,消灭一切苦厄!神述,消灭魔障的人是勇士!神述,神是万物的起源!但神,也配当我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