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768300000074

第74章 话赶话

1.正月在山区,天下雪又赶上打雷。没见过下雪打雷,我闻而振作。还有更令人振作的事情发生——雷声刚响过,村里响了一个爆竹。一听就是大爆竹,锐响,显然冲着雷声而来。正月尾巴,没人放爆竹了。我越想这事越可乐,这就叫不服。我们老家叫“不忿”。一般说,人之不服不忿都对着人,比如皇家马德里对AC米兰,张小二对刘小三,捉对厮杀,一逞高下。今天看到一个对打雷不服的人,近乎调戏老天。这必定是极端幽默的人,或者是小孩子,两者一回事。过了一会儿,天又打了一声雷,“嘭!”这边又响一声爆竹,正合我心。高级的幽默不仅发生在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比如,古人在太阳下面露出肚皮,说晒书。如,里根总统向秦兵俑鞠躬。爆竹响过之后,天没敢打雷。放爆竹的人一定觉得雷被吓跑了,他手里还拎着大挂的爆竹,回炕头喝粥去了,这是我的想象。

2.有人仰面点眼药水,必须张开嘴。不往嘴里点,张嘴干吗?这是不知何时养成的习惯。有人掏耳朵眼儿,一定闭严耳朵那侧的眼睛,嘴角也往耳朵方向拉。不知道以为闹牙痛。还有人(这样的人多),笑大劲儿了出眼泪,泪出外眼眦。你看他擦泪都擦外眼角。真正的哭泣,比如悲伤与愤怒,泪从内眼眦流出来,流得正大。擦泪擦到鼻梁上。这说明一个问题,欢笑与悲伤处于大脑不同的情感区域,泪也有不同的泪,从不同的线路流出来。如果化验一下两种泪的化学成分,我认为有所不同。

迎风流泪的医学解释是老年性的泪腺堵塞。堵塞了怎么还会有泪?这些事没人跟你解释,自己琢磨去吧。

3.我打喷嚏的时候,猫吓得钻进床底下。它认为我发脾气了。发脾气跟打喷嚏会一样吗?这是猫的幼稚。又想,一个人如果在发怒中间加上一个喷嚏,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他发怒的一部分。

4.陈歌辛,这是一个大名人。旧上海一些纸醉金迷的歌,大多是他作的曲。陈歌辛是作曲家陈钢的父亲。

陈钢的母亲回忆陈歌辛在安徽劳改的情形说过一句话,说得特好。她说,陈歌辛“瘦得只剩一条鼻梁”,悲酸而又传神。

瘦得只剩一条鼻梁。有人从事文学创作,一辈子也写不出这么一句话。关良的戏曲人物画就有这一番妙处,史大郎三束重墨的长胡子,李逵朝天的板斧,武松欲踏恶役留在半空的脚;《恶虎村》壮士背后之剑又宽又长的红缨子都是点睛之笔。陈歌辛的妻子和关良都会点睛。在福建,一座新竣工的校舍前的石狮脑袋蒙着红布,问其故,日“等待点睛”。不点睛的石狮不许别人看。无点睛之笔的艺术作品让人看了也没什么意思。看过关良的画,印象是,史大郎只有三根胡子,李逵只举俩板斧,武松空中留下一只脚。记住这些已经不错了,许多东西,人们看过去什么都记不住。

点睛设定了大脑记忆的开关,按一下,大脑便像电脑一样显示“下一页”。陈歌辛的“蔷薇蔷薇处处开”,论绮靡,论沉醉,独一无二。

5.最近我爱上了吃芝麻。炒好的黑芝麻白芝麻放小碗里,三根撮一捻儿扔嘴里嚼,香油芝麻酱自动生成。吃完芝麻,别轻易出门,出门别轻易对别人笑,没准牙缝沾着芝麻。

芝麻是最小和最好的东西之一,比它更小更好的东西没有了,要有也是钻石。芝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去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粒芝麻放牙上一咬,啪一下。10粒芝麻啪10下,从无敷衍。从词源学考察,芝麻不像中国话,像波斯语或阿拉伯语,比芝华士好听得多。老相声形容人饥饿,吃完烧饼拍一拍高桌,落进桌子缝里的芝麻被震出来,手指沾唾沫接着吃。一回,我吃完芝麻忘了漱口出门,见人微笑,引起疑惑。他说你吃蠓虫了?我说我再饿也不能跟蜘蛛抢食啊?没吃。他说你补牙了?没补。他说你牙打籽了?我醒悟,以舌尖检查,是芝麻。我说你客气,没说牙招虱子就属于客气。

6.读相声大师张寿臣的传记,他临终前心悸、神疲,取高丽纸擦额头,现油汗。此症中医叫“脱”或暴脱,西医一般叫心梗。他原有心脏病史。张寿臣看了纸上的油汗,对家人说:“我不行了,你们快哭吧,要不我看不到你们哭了。”

这几句话真是不得了,让人读到悲欣交集,分不清幽默耶、诀别耶?大师就是大师。亲人亡故,后人哭送是常情。想一下,有哪个辞世的人看过送终的人哭?没有,一个都没有。生者送逝者的悲伤,当事人见不到也听不到了。这也是可惜的事,或者说是最可惜的事。张寿臣真不是凡人,他怕的不是死,怕的是死了见不到亲人的哭。哭,实为一别。所以他说“你们快哭”。我想,他的亲人一下子也哭不出来,因为大师并没死嘛。张寿臣这几句话不枉相声泰斗,可追苏格拉底和金圣叹。

1.登山家爱德华·希拉里在遗嘱中写道:“把我的骨灰放到家乡的海里,它们会被浪头卷到岸上。”

有意味。爱德华向往的家乡的土地(岸),可为什么要把骨灰放进海里呢?是为了被涨潮的海水推上岸吗?直接埋到岸上岂不更如意?我推想爱德华爵士虽为登山家,最向往的还是大海。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航海而要登山呢?这是一个谜。人生没有什么“为什么”。许多人做的事以及做得非常好的事,都不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爱德华向往海,身后终于全身心投入大海。在这个大愿望里面还藏一个小愿望,盼望委身故乡大地,于是有了这么一个诗意的遗嘱。人生的矛盾无处不在,即使骨灰——这种近于无的“有”——也要分出几个念头在上面。他的骨灰后来被撒进故乡的海里,有没有一些粉末被推到岸上,谁也不知道。我觉得应该有一些骨灰随浪拍在岸上,渗进泥土。

2.徐悲鸿为蒋碧薇画过一套12生肖图,答应给别人再画一套,终于没画出来。徐的生肖图世上只留一套。

对好的艺术家可以这样理解:他所有作品都具有唯一性,不是他不想重复自己,是重复不了。这不见得是艺术家所希望的,艺术家还有可能为此痛苦,但事情如此。

成批造画是画匠的工作,题材、手法、大小尺寸都一样。画匠怕创新,一创新就不会画,露馅了。画家号称自己是创新家,其实哪有那么多新可供他创。看他的画艺纯熟(而非纯青),就知道腕下没有新东西。眼下的国画界,大部分人都在重复自己。

徐悲鸿画不出第二套生肖图,还可以理解为女人生孩子,哪一年生哪一个,定好了的,变不了。有的艺术家以为自己的作品越往后越妙,不一定。生了8个孩子,好看的可能还是老大。“时不我待”这句话对艺术家最准确不过。生孩子,生一个没生好,生第二个也弥补不了前一个的缺陷。

用作品衡量艺术家的生命价值近于吓人。创作一辈子,有价值的可能只是薄薄的几笔画留在宣纸上。可能是一本小书或几百、几千、几万个字,或诗或文印在白纸上。也可能是几个旋律,甚至是几小节乐思留在别人耳边。这也是一辈子啊!

1.歌唱家李谷一的女儿在电视上说,她小的时候不喜欢妈妈的职业,“家里来好多陌生人,进屋就唱”。

进屋就唱,这是何等喜人的情形。家里人嫌烦,可是,上哪儿找这么有趣的情景呢?我觉得这算得上大幽默。上李谷一家请教的人如果不唱,失去了登门的价值。而唱,确实有一点点唐突,这里不是剧场。我想象那些忐忑的学生们,八方辗转进入李府,为节约李老师时间,登门就得启喉歌唱了。不这样,怎能得到指导呢?求教诗艺的学生拿诗稿给诗人看,求画艺的拿画给画家看,我觉得“进屋就唱”最好,真是亲密无间。

2.我跑步的百鸟公园见有一帮爱鸟的老汉。遛鸟的是一拨儿,听小鸟唱歌的是另一拨儿,还有把鸟儿训练成警犬的。一回,我看水泥台高座上放一敞门的鸟笼子,心想,小鸟逃了吧?近前看,有东西扎我腿。低头,见一灰鸟边助跑边啄我腿肚子。挺远的树林里传来老汉低沉的笑声,老汉说,小鸟看你瞧它笼子不愿意了,撵你。我说,这个鸟快变成警犬了。老汉回答,它的名字就叫警犬。

还有一个老汉,不教小鸟唱歌讲话,教它跳舞,介乎芭蕾舞与拉丁舞之间的鸟舞。这个鸟我叫不上名来,通绿,翅膀黄色。老汉吹葫芦丝,《天鹅湖》之《四小天鹅》。小鸟在笼里的横杆碎步左移,伸左翅;碎步右移,伸右翅,态度认真。老汉吹《当兵的人》,小鸟缓宽翅,双爪轮流踩踏,如原地踏步。它知道这是进行曲,2/4拍。最逗的是,吹《大海航行靠舵手》,小鸟儿扑棱翅,翅膀前拢,跟打拍子一样。我身边一个人乐坏了,说这鸟成精了,比人还精,不进辽宁歌舞团都白瞎了。

3.教我太极拳的老师批评我打拳没力量。我攒上劲儿再打,他说那不是力量,是架子,让我放下架子。我放下架子,身上如糖稀一般,真就没了力量。

老师说,做单杠引体向上、支双杠、摔跤,用的都是蛮劲而不是力量。我问力量是什么?他说力量是从心里抽出来的丝,永远不断头,绵绵无尽。世上最有力量的不是老虎、狮子,是蚕和蜘蛛。蜘蛛的丝比同等粗细的钢丝还结实。

他还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力量,但要练出体外不容易。你的心像蜘蛛那么静的时候,力量才出来。后来,我打拳时心里想的全是蜘蛛。

同类推荐
  • 雕虫问学集

    雕虫问学集

    作者多元的视角把握和敏锐的情感领悟,论文说理不仅视野开阔,且多了一份文学关照的审美精神和内在情怀。可能是作者读书的驳杂,加上规范的经院学风的浸染,议论多有剀切之处,对生活的热情和文学的热爱,每每就契合心境的作家作品,本色当行,能贴近文本进行悉心解读。大概是多年亲近鲁迅与沈从文,潜移默化,自己的批评文体却也悄然走向自觉,没有教条的雷同,体式多样,语言与情感充沛丰盈。作者将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研究与文学史、文化思潮的研究相结合,见微知著,从不同的层面上审视、关照着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生、流变和不同格局的存在,反映了作者问学的严谨和“文体”实践的自觉性,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 蒙田随笔集赏析

    蒙田随笔集赏析

    蒙田,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独具个性的人文主义者。他出身贵族,在政府部门做过15年的文官。在他38岁那样,父亲去世,从此他过起了隐居生活,并开始撰写《随笔集》。蒙田在散文方面颇有建树,可谓独树一帜。从1572年开始一直到1592年去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以对人生的独特体味和深刻观察,以及对自身经历和灵魂的演变历程记录,陆续写出了这部举世瞩目的散文集。《随笔集》是他思想的结晶,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 和孔乙己在一起

    和孔乙己在一起

    在春暖花开这个播种希望的季节里,作者第一本散文集《与孔乙己在一起》出版。一篇美文犹如一杯清茶沁入心脾、亦如一面旗帜指引方向、如一缕阳光照进人生。本书选载作者15年以来创作的73篇散文18万字,全书编为四辑:怀旧怀人、随想追忆、山水之间、检察官经历,这些散文抒写人生见闻、怀旧励志,希望将读者带入一段心灵阅读的旅程。
  • 一个都不放弃

    一个都不放弃

    这是中国首部深入描写培智学校教师及智障孩子生命现状的长篇纪实文学,凝聚着无数智障家庭的悲欣故事,作家钱利娜采用多视角叙述的方式逼近现实,主要围绕七个孩子展开叙述——喜欢出走的重度脑瘫孩子陆明亮、爱吹葫芦丝的自闭症孩子王海,护旗手及舞台指挥唐氏综合症孩子张浩,轻度智障获全国特奥冠军的少女崔晓雅,有暴力倾向、被遗弃又被收养的女孩柳莹,住在敬老院坐在轮椅上却渴望穿着高跟鞋和裙子的女孩吴悦,自主创业和妄想症女孩结婚的青年俞成吉。在这七个孩子身上,是七个家庭的挣扎与努力,是特殊学校校长和老师的永不放弃。
  • 内心的斑马

    内心的斑马

    《内心的斑马》是我社“散众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苍耳的散文、随笔作品十余篇,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社会现实生活,以及世道人心等等,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和显示意义。作品文笔沉稳、凝练,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深刻细致的观察、思考,对传统文化的追思。
热门推荐
  • 蜀山剑侠传(卷七)

    蜀山剑侠传(卷七)

    《蜀山剑侠传》讲述了峨眉弟子“三英二云”、“七矮”等人的拜师学艺和斩妖除魔的经历,他们在外出修行的过程中,经历无数的机缘巧合,获得了种种威力巨大的奇珍异宝,在和邪派的斗争中本领日渐高强,最终,在第三次峨眉斗剑中,正邪人物进行了最后的一次较量。本书共9卷,此为卷七。
  • 重生之顾太太好霸道

    重生之顾太太好霸道

    我顾欣,来自过去,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我,把你对我的好视若无睹,甚至亲手把你推向了深渊,妹妹的阻挠换来的却是我把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十九岁……后来的后来,我才明白我心心念念爱的人却是一直想杀我的人,而爱我的人却被我一次又一次无情的伤害……这一次老天给了我机会,我就不会再让他伤害你,换我来爱你好吗,哪怕付出惨痛的代价也好“林子昊”
  • 霸道总裁遇上萝莉千金

    霸道总裁遇上萝莉千金

    方映雪在关键时刻会选择从小和自己朝夕相伴的冷宇熙,还是和自己共患难的林梓峰?
  • 盛宠冷妻

    盛宠冷妻

    盛寰歌是私生女,小妹遭遇车祸,陆家相亲的人选换成了她。陆天唯是S城权势滔天的陆少,陆家亿万财产的继承人。结婚对他来说是权宜之计,却是深陷其中。两颗冰凉的石头,自然温暖不了彼此。但古人云摩擦生热,由是陆天唯开始长时间的摩妻之旅!
  • 总裁的甜心助理

    总裁的甜心助理

    踏破铁鞋无觅处,娇妻得来不费工夫!曲天勋只是给了江轩儿一个工作,却意外的发现多年前就和自己有了渊源,至此纠缠。“总裁,夫人说……要把您炒鱿鱼了。”物色一个地方,去蜜月“总裁,夫人说,你今晚就睡在公司吧。“备车,回家。”
  • 校草我们谁怕谁

    校草我们谁怕谁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守望学生成长

    守望学生成长

    本书稿作者陈美彬是中学高级教师,现在仍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他根据自己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撰成。本书稿运用散文笔法,采用案例叙事的方式,按时间顺序,详近略远,选取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个个精彩案例(集中在16个孩子身上,涉及自尊、压力、厌学、追星、网隐、早恋、体罚、管理、评教等方方面面),展现作者从教历程,探寻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此表现教育的真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 黑篮之不一样的黑子众人

    黑篮之不一样的黑子众人

    啦啦啦,这里是绝对不同的黑篮,强势腹黑的黑子君,变成小矮子的女版紫原,赤司桑变成女性了?打算隐世?不可以啊!啊啊,绿间,快把你傲娇的属性找回来,别变成温文尔雅腹黑型啊!火神,你你你,没错,就是你,别走,撩完妹就跑,这还是容易害羞的你嘛?还好还好,青峰还是正常的,虾米?!青峰要转型做温柔体贴型的温柔男孩?不可以哇,快变回邪肆的你,你们站在那别动,亲妈来救你们了。。。我想,你们都拯救不了了,都变成了教官。。。
  • 煞到你的心

    煞到你的心

    她,看似清纯美女一枚,普通白领,深受领导器重!可是她却有着第二重身份,每当夜幕降临她就打破尘封的面具,流转于各种关系之间!她冷艳决绝,可是爱神不经意间眷顾了她,在阴谋、陷阱、爱情之间徘徊挣扎,冷美人也有七情六欲!机缘之下,来到的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阴谋,陷阱,还有未知的旅程,她能否在危机重重之中保全自己,寻得真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成果,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