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象声词和拟人化用到对联里,赋予动植物和静止物以灵性,再现活动的场面,更显得生动活泼,别有情趣。
(一)鸡鸣鸟叫
有一天,先生教完课领着周渔璜到学校外面闲逛,一边走一边聊。忽然,先生诗兴大发,要渔璜跟他对对子。这时,正好道旁一农民家的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地叫个不停。先生模仿母鸡叫声出一象声词联: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
并且要求周渔璜也以象声词对下联。周渔璜一边看着四周一边思索,忽然听到树上小鸟的欢快叫声,那“酒醉酒醉”的声音特别好听。周渔璜有了下联,高兴极了。他不慌不忙地指着树上的小鸟对先生吟出下联。先生欣喜,连声夸赞。下联是:
小鸟上枝,“酒醉酒醉”并无半杯。
(二)毛泽东一联惊服夏默安
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在长沙楚怡小学任教的朋友萧子升一起徒步游学。到安化县时,他们听说羊角塘有位名人夏默安,是清朝两湖书院的高材生,精通经史,著述甚多,前去拜访。夏默安听说来访的是两个年轻的学生,心存轻视,回避不见。毛泽东与萧子升“三顾茅庐”,第三次上门时,夏默安才决定先试试来访者的才学。见面时,夏默安以“杨柳林内鸟叫”为题,出一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听了上联,联想到游学中耳闻目睹的贫苦人家的悲惨生活,以及历史上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闻百姓饿殍竟说:“为何不食肉糜?”闻池中蛙鸣,竟问“为官为私”的史料,脱口对了下联:
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这一对句,即景生情,借古喻今,不仅对仗工整,构思巧妙,而且寓庄于谐,深含哲理。夏默安想不到,年纪轻轻的游方学生,竟有如此才学,甚为钦佩,且为自己高傲感到惭愧。于是,盛情地接待毛泽东俩,留在家中住宿,彻夜长谈,竟成忘年之交。
(三)锣鼓声声
普天同庆,庆的自然,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
据说此联在历史上曾三次广为流传。1916年,袁世凯称帝,他的亲信四川总督陈宦令川民举办庆典,第一次出现此联。1928年,四川庆祝“双十节”时,第二次出现此联。1976年打倒“四人帮”时,第三次出现时是下面的浓缩版。前联,一说是川人所作,又说是刘师亮的手笔。后联显然是从前联演化而来。两联只是文字多少而已,内容与意义一般无二,都是模仿丧葬锣鼓声。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注]当,是模仿小锣声。庆,是模仿一种丧葬专用的、中心有一突出圆包的铜锣声。懂,是模仿鼓声。狂是模仿大锣声。且,是模仿钹声。
(四)鸦鹊焉知人事
鸦噪鹊鸣,并立枝头谈祸福;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这一联,既有迷信的成分,又阐述了客观规律。迷信说法认为:喜鹊叫,好!报喜,有喜事临门。乌鸦叫,不好!主凶,有祸事临头。特别是早起出门碰到乌鸦叫,更不吉利。其实鸦鹊哪能知人事?
对联构思巧妙,可谓独具匠心。用拟人的手法把喜鹊、乌鸦、大雁和燕子人格化。形象地描绘出喜鹊和乌鸦并立在同一根树枝上唧唧喳喳地说话,说些什么呢?原来乌鸦在说祸,喜鹊在谈福(喜事);还描绘出春秋两季大雁和燕子迁徙时,在旅途中相逢时聊天的情景。它们聊些什么呢?原来是聊聊时事的变迁。对联的上联援引迷信说法不可取,但就整个对联构思的巧妙与艺术性而言,不能不说它是一副妙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