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13400000003

第3章 节庆习俗的形成(2)

(六)传承性

传统节庆都无一例外地起源于古代社会,其中蕴涵包容了大量美好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之中,仅以赞美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的传说为例,可知其或是伸张正义、扬善除恶;或是追求爱情、赞美揭丑;或是追求吉祥、祭神斗邪,无不表现出深沉真挚的民族情感。而在几千年漫长的传统节庆文化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作为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则富,早已积淀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与此同时,表达民族情感、抒发节日情怀、追寻节庆精神的各种娱乐方式、文学艺术和饮食习惯、礼仪规则等节庆手段,也都因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而世代传承,成为节庆文化的象征物、标志物。如年节的鞭炮、饺子、对联、年画,元宵节的汤圆、龙灯,端午节的龙舟、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这些传统节庆文化的物质外壳,都是经千载而不辍,历久远而弥新。

(七)变异性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节庆文化也必然地发生因时而动、因需而动的变化发展。从传统节庆文化的精神层面上看,受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制约,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它也在不间断地冲击、影响下呈现出变化趋势。如传统节庆文化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观念,在方今之世的传统节庆文化中虽仍有所残余,但已基本消失殆尽了;再如传统节庆文化中祭祖、上坟等宗教迷信内涵,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报本返始”的人文理性所取代。至于传统节庆文化中的物质层面,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形成的变异,就更加直接和明显。如节日的食品,虽古之风韵犹存,但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从制作材料上,都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另外,节庆的娱乐方式,也与时代同步,不断发生变化。如年节的“守岁”,本以吃喝游玩嬉戏消磨时光,当今则已变化为以收看电视直播“春节联欢晚会”为主要活动方式;而适应当今环保和安全需要,年节的鞭炮燃放形成也已发生变化,被规定为定点、定时、定范围燃放,等等。

(八)实用性

传统节庆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年节的门神、对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喜庆主题而展开;元宵汤圆、中秋月饼,也象征着团圆如意;清明踏青、端午插艾,则隐喻了人们对平安健康的追求和向往,等等。

从节庆民俗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平衡。譬如年节乞求神灵庇佑及祭拜神先等活动,看似无益,但它的确具有无形而有力的精神安慰和心理净化作用。

就是节庆民俗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重阳登高,在春光明媚的秋高气爽的直实自然环境中,其强身健体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而张贴对联、猜灯谜、放风筝、赛龙舟等活动,也确实又有启发人的心智以及创造欢庆气氛的积极作用。

另外,节庆民俗还有促进经济和生产繁荣的意义。传统节庆活动中,有许多是围绕着节气而展开的。这些民俗活动,有的是提示人们一年的气候变化,有的是提醒人们积储体能以备春种或秋收;人数民族节庆民俗中,赛马、射箭、叼羊以及汉族七夕节中的妇女“赛巧会”等内容,除有强身健体之目的外,显然也有切磋生产技艺、提高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意义。

三、节庆习俗的社会功能

节日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有:

(一)历史纪念作用。节日常常用于纪念有意义的历史人物或事件。通过节日活动,或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崇拜、景仰、效法之意,或对历史事件进行追忆和纪念。

(二)调剂生活作用。节日活动可以调剂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人们总是在节日里拿出最好的物质产品、特别是食品,以及最好的精神产品,如精彩的文化节目,来供人们享用、娱乐,使长年辛苦劳作的人们得以休息和改善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社会教育作用。节日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有利时机。节日社会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产生活经济教育等。如教师节进行尊师重教教育;端午节进行爱国主义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老人节进行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教育;儿童节进行儿童体力、智力训练;在节日交际活动里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节日游戏中第二章年节的礼俗一、春节(一)春节的来历农历正月初一,历史上有元日、元旦、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把公历一月一日称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执行。公元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一次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命名为春节。俗称“过年”、“过大年”。年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神圣的节日。

《尔雅》对何时称年曰:“尧舜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文解字》说年是“谷熟也”。“年”在古时的含义是果实丰收。禾谷果实一年一熟,于是,表示丰收的“年”字便与时间有了某种联系,逐渐演变发展,人们就把“年”作为时间单位。在古时,人们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欢庆丰收的活动,要祭天地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消灾免祸。

到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一年为十二个月,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年),这样农历年做为习俗被固定下来,沿袭至今。

全国过年活动十分隆重,俗话说:“五日年下,三日戏。”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年是指从初一到初五。但民间拉得时间很长,从传统心理上总是把年差别的“腊八节”看作是过年开始。民间普遍称腊八为小年。过了小年就开始为家人孩子做新衣备年货了。所以,过年也可以从腊八算起。山西民谚云:“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先生放了学,学生出了监。”“出监”原为犯人被释放,这里指学生放寒假。放假对学生来说就是享受自由,这时,那种等待过年的急切心情和欢快情绪,比过年还要浓郁。大人们便开始繁忙地准备式作。所以,许多地方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算起。

为了对过年习俗有个完整的了解,我们从腊八节开始叙述。

(二)春节的习俗

1.迎春节

(1)喝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周代把夏历十二月作为猎禽兽以祭祖先的时节,故叫“腊”。秦代开始把夏历十二月叫“腊月”。可知腊是古代年终时的一种祭祀活动,但腊月并不固定,到南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才固定到腊月初八这天。古代腊祭仪式结束后,要用新的黍糜做粥聚餐。应是腊八喝粥的起源。

腊八成为民间节日,还出自佛教传说,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据说释氏为了寻求人生之道,曾走遍名山大川,历尽艰险,一日来到尼连禅河,昏倒在地,一位牧女见到,给他乳糜充饥,体力恢复后,在树下静坐沉思,得道成佛,是日乃十二月八日。为纪念此事,佛僧每逢此日便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名“腊八粥”。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八日,寺院之腊。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以供佛。自宋以后,腊八粥可用十多种米果糖煮而成,营养价值很高,颇受群众欢迎。此俗流传至今,成为腊八节的特有食物。

到了清代,喝腊八粥之风已普及全国各地,北方尤甚,其花样之多,排场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皇宫几乎已视之为“圣物”现在北京城内著名的大寺院雍和宫里摆着的大铜锅,就是一个“铁证”。

这口大铜锅,重七八千手斤,大得吓人;口径直达两米,宽得惊人,深度为一米五,深得怕人。令人看了,无不咋舌。这恐怕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大铜锅了。这口大铜锅,就是清代皇帝为了熬腊八粥而令人专造的。这口铜锅是有来头的。原来雍和宫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四个儿子胤祯的府邸,称为雍王府。胤祯用阴谋夺取帝位入主皇宫以后,就将雍王府改成了行宫,故称“雍宫”。胤祯定年号为“雍正”。

雍正皇帝命人铸造了这口大铜锅,从他继位的第三年也就是1725年起,每逢腊八,就以敬佛为名,用这口大锅熬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供佛并将粥分别赏赐各王公大臣食用。此后,几乎形成了一种大典的仪式,十分隆重。每年一进腊月,清廷的内务府就要准备好各种熬粥的原料,其中仅杂粮一项,就有小米、黄米、江米、高粱米、薏米、菱角米、莲米等;干果一项中,就有红枣、栗子、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榛子仁、桂圆、葡萄干、青红丝及果脯等。据史料记载,每锅粥要下小米十二石,杂粮、干果各百斤,其他原料配比也有定数,而且要根据火候需要按顺序下锅,十分讲究。所以,熬出的腊八粥不仅非常好吃,而且色泽鲜美。

这种粥在熬制时,还有一套礼法:腊月初七日一大早,有专门的监灶官下令点火,一直熬到腊月初八凌晨,共熬六锅;到了佛祖成道的时刻,皇帝还要派钦差大臣,率领执事人等,庄严肃穆地奉行“佛前供粥典礼”;典礼时殿内钟声齐鸣,香烟袅袅,喇嘛们各就各位,齐诵经文,景况十分壮观。届时,第一锅粥得作为佛前供品;第二锅粥由内各府派专门人员,送到皇宫内院,献给皇帝和后妃,这锅粥比献给佛的要讲究的多,粥上面除码上各色精美的果料之外,还得用枣泥等堆塑出寿星老人、八仙之类,象征福、禄、寿、禧等各种图案;第三锅粥由朝廷指源专门人员,赏赐给各王公大臣;其余三锅粥,也由专门官员负责,分赐给寺众人等,作为节日珍品享用。当时凡得粥者,大都引以为荣耀之事,有很多人还分出一些馈赠亲友。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老百姓过去很穷,到年关什么也没有了,腊月初八把全部杂粮及可食东西收集起来,共八样,然后熬成稀粥,一直吃到过年。

腊八粥以米豆为大宗,各地大同小异,同时佐以核桃、山芋、松子、红枣、果脯等,熬成稠粥,色泽斑斓,软绵香甜可口。初八早上全家共享,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2)祭灶禅

俗话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祀灶君的节日,民间称“小年”、“过小年”,也叫送灶节。它是除夕一春节等一系列大节的前奏。小年夜时,过节的气氛已很浓厚。如今虽然很少送灶神的活动,但小年夜的节日观念犹存。

送灶节,源于祭祀灶神之俗。而祭灶之俗,又源于远古对火的崇拜,对火神的祭祀。古人赖火取暖、照明、煮食,故十分崇拜火,产生了原始祭祀活动,视火为神。

古往今来,人们对灶神的称谓是很多的。什么灶君、灶王、灶王爷,甚至火神,都指的是他。他的身世不光变化很大,就连他的性别,都说法不一。一种意见认为是古代帝王或其后裔。《淮南子·汜论训》载:“炎帝作火而为灶。”《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佚文云:“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礼记·礼器》中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另一种意见认为灶神是位美女。《庄子·达生》记载人间鬼物,其中“灶有髻”乃是。把《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其后,汉唐均有类似记载与传说。

我国祭灶之俗由来已久,先秦时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井、户、灶、中雷五种,中雷为土神。另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行、井、户、灶、中雷)。《准南子》逸篇《万毕术》记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民间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管灶的神,察看人们是否爱惜粮食,有无抛撒浪费,腊月二十三日要上天述职,根据善恶奏明大帝以定其罪。因而老百姓总是在其上天述职时摆供祭祀。

祭灶日期,古代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二十月,后来逐渐演化,到清中期固定为一年上天一次,时间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七天后即除夕回来。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的墙上,两行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古代有女不祀灶之说,后来演变为专由家庭主妇祭灶。民间主妇为了灶爷爷上天言好事,供品中主要是粮瓜和灶糖。民间传说灶君有夫妻两人,贪吃。糖瓜、灶糖专为他们供奉,吃了把嘴粘住,到天上不能胡说,免生是非。晋西北流传这样一首民歌:

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你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饭,

玉皇面前免开言。

回到咱家过大年,

有米有面有衣穿。

祭灶时,一般讲究吃饺子,俗谓“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吃糕和荞面,晋东南流行吃炒玉米,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牙糖粘起来,冻成块状,吃来酥脆香甜,尤为孩子们所喜爱。

民间绝大部分地区都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只有山西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二十四日。

同类推荐
  • 青山依旧在:明清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青山依旧在:明清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

    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 诗话花草

    诗话花草

    本书主要选取了部分名花异草加以抒写,共有三十九节组成,大致分为名花和异草两部分。用优美的笔调、丰富的想象,对所选取的花草逐一描写,其中大量引用了诗人们吟咏花草的诗章,从古至今、十分丰富。文中还穿插了不少有关的逸闻趣事,生动有趣。
  • 神话传说(上)

    神话传说(上)

    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什么是文化?宏观层面它是指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之间和谐关系的衡动系统,微观层面则是指平衡人类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之间价值关系的衡动元素。什么是文化管理?宏观意义上它是指以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托,使人类社会不同的组织形态能够匹配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事物,保持供求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方式;在微观意义上则是指以人类生命自我存在的价值成长为依托,使人类个体潜能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系统有效地激发和运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突破并创造出和谐可持续价值的管理实践方法。
热门推荐
  • 闻黎殊同

    闻黎殊同

    这是一个憨憨把媳妇作没了的故事(简单说就是装逼一时爽,追妻火葬场的小说)
  • 海贼之黑瞳

    海贼之黑瞳

    林恩穿越到了海贼世界,降临到了西罗布村,获得了一双奇异的黑瞳,能控制死去的生物尸体,并能保留下恶魔果实的能力。顶上战争,白胡子的尸体为何无缘无故消失。。。。。。
  • 神武至尊

    神武至尊

    诸神,拥有天赐血脉,立于苍穹之上,掌控众生命运;林阳,一个平凡少年,却立誓逆天改命!毁灭轮回,扭转生死之宿轮,只为亲情长存;魔阻屠魔,神挡杀神!战诸神,只为坚守一份万古沧桑终不移的承诺。“天既阻我,我便将这天穹纳入掌中。天不容我,我便自创一方宇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她的下一秒

    她的下一秒

    程浠的低头“你给他带个话说:我不喜欢他了,我们分手了……还有不要告诉他我的状况林芝晴皱了皱眉“你考虑好了吗?”“我不想成为他的负担,他值得更好的,况且他知道我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会讨厌我的。”程浠回…………………
  • 只想碍着你

    只想碍着你

    阴差阳错下成为某位总裁的合约妻子,本以为不过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合约到期便互不相干,可事情发展的方向似乎有点不对啊……顾颜:我们不是说好了,等你厌倦我了,我们的合约就到期离婚吗?唐翊桀:可我现在还没厌倦你。顾颜:那你还要多久厌倦我?再拖下去,我就要变成黄脸婆了。唐翊桀(笑)。顾颜(皱眉):笑什么?我不管,等我是黄脸婆的时候你再厌倦我的话,到时你要多给我一点分手费,这样我还能去包养小鲜肉,不至于孤独终老,反正你那么有钱,就多给我一点!唐翊桀先是皱眉不高兴,突然想到了什么,眉头一片舒心,给秘书打了一个电话将自己的财产全部转到了顾颜名下。顾颜:???你现在就厌倦我了?唐翊桀(可怜巴巴)我现在是穷光蛋一个了,富婆,包养我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TFBOYS与三位校花

    TFBOYS与三位校花

    三位校花从美国回到中国·重庆。三位校花在开学演讲初次见到TFBOYS三位男孩。之间发生了许多事情。然后三位校花和TFBOYS爱在一起。下一年的开学有三位转校生,她们是四叶草,她们妒忌校花和TFBOYS在一起,做了许多伤害三位校花的事。
  • 夫君太霸道:绝宠世子妃

    夫君太霸道:绝宠世子妃

    不就是到FBI偷了一份文件吗?怎么就穿了?穿了就算了,这个盯着自己看的小妖孽是我未来夫君?翻个白眼先,虽然作为一个可爱的婴儿翻白眼有点不雅观。片段一:容渊一本正经的纠正云卿戈的动作“记住,练习轻功,要收腹,抬头挺胸!”云卿戈:“......”就算你是纠正我的动作,干嘛说抬头的时候摸我头,说收腹的时候摸我肚子,说挺胸的时候摸我胸?片段二:“容妖孽!你个变态!魂淡!”云卿戈对于不断找机会吃自己豆腐的容妖孽吼道,“小可爱,变态?嗯?魂淡?过来我告诉你什么是变态,什么是魂淡。”容渊看着炸毛的云卿戈,语气温柔的说。云卿戈“......”每次容妖孽一温柔就没有好事情发生,先溜。
  • 流年不利再见你

    流年不利再见你

    暗恋一个人可以坚持多久呢,黎生生曾这样问自己,在她觉得没什么感觉的时候,已经关注那人了整整三年,她觉得可能真的喜欢上了的时候,已经追了那人两年多的背影,直到看到他身边出现了别的女孩子,她想着应该到此为止了,却没法让自己去开始任何一段感情,时至今日,从确定到现在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她从没想过这件事情竟然可以坚持这么久...喜欢一个人可以喜欢多久呢,时年喜欢一个人整整十三年了,人一生能有几个十三年呢,可是这些年也只有她一个,还仍然让他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