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35500000008

第8章 心比天高《黄绣球》

在讨论小说《黄绣球》时,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的评价常常被人们引用,即称其为“当时妇女问题小说的最好作品”。但实际上,即使考虑到晚清小说不高的整体水平,这样一个说法也是很难成立的。《黄绣球》作为一部讨论女学问题的小说,有其难得之处。总的来说,虽然兴女学是晚清最后十年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运动之一,但集中以女学为主题的小说不多,《黄绣球》可以称为不可多得的代表之作,而且是以女性主人公来办女学,更为难得。但小说写得并不成功。如果要把更多的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放在一起作个比较,《黄绣球》更难称优秀。比如并非完全讨论女学问题的小说《侠义佳人》,在反映社会的广阔复杂,事件表现的真实体贴,人物性格的深入开掘和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发现和表达方面,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行文结构,都远比《黄绣球》高明。由于《侠义佳人》不是单纯反映女学主题的,我会在第四章对它作专门讨论,这里先谈《黄绣球》。《黄绣球》最难得的是它对女学问题的专门主张,最大的不足是它虽然提出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即使不能算是想象式的,却常常和它的主张构成悖论。这部作品倒是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清末小说在提倡进步观念时,为自己尚未完成清算的落后观念拖累,呈现新旧混合、文化脱序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样一部以宣传女权、张扬女性主体作用的作品中,对女性权利和女性意识却存在实际的压抑。

1. 兴女学的想象之作

《黄绣球》是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作品,这在作品一开始就可以看出。“话说亚细亚洲东半部温带之中,有一处地方,叫做自由村。那村中聚族而居,人口比别的村庄多上几倍,却推姓黄的族分最大。”“黄”姓代表黄帝子孙,即指中国,“自由村”即为理想中国的缩影。这种写法在当时颇为流行,比如《新镜花缘》的故事发生在“离县城三五十里,有一个村镇,叫做什么黄村。因为这一村人,都是姓黄的一种,故此出名”。《黄绣球》故事一开始就叙黄通理家“后边一带房屋,今年被风吹雨打,像要倾倒”。黄家召集村人商议修房,寓意国家面临的危难,需要大家合力进行改革才能挽救。

黄通理的妻子黄秀秋从小没了父母,在婶娘身边长大,小时受婶娘儿子欺负,尝尽阶级压迫和性别压迫,认识到:“真真女孩子不是人!”后来做了童养媳,幸好丈夫黄通理(意思是通情达理)对她平等。此时黄通理和她说起女子也要为男子分担责任,触动了她幼时的思想。于是黄秀秋忽然心灵开窍,自行放了脚,改名黄绣球。发了个大誓愿“我将来把个村子做得同锦绣一般,叫那光彩激射出去,照到地球上,晓得我这村子,虽然是万分的一分子,非同小可。日后地球上各处的地方,都要来学我的锦绣花样,我就把各式花样给予他们,绣成一个全地球,那时,我就不叫秀秋,叫绣球了”。

但黄绣球是个“粗粗的识几个字,总是不曾读书”的家庭妇女,“自从进了黄家大门,守着妇女不出闺门之训,一步不敢胡行乱走,大门外东西南北的方向还辨不清楚”。即使有愿心,也没有能力去绣地球。于是,接下去出现了和《水浒传》中宋江得九天玄女梦授天书相似的情节,黄绣球做了个梦,梦中有个白衣女子,自称玛丽侬姓非立般的,即清末众所周知的女权偶像罗兰夫人,来点化她,并送她《英雄传》一书。黄绣球和她说:“你送我无用,我连三个大字都识不完,其中的文理,同那小册子上弯弯曲曲的一式,更不解何物。你若不弃,何妨讲给我听听,再让我带回家去,请教别人。”罗兰夫人因此“就讲了好大一会。黄绣球竟不觉的十分解悟,模模糊糊,像是那弯弯曲曲画的,都变了字;又像这些字都认惯的,一目十行而下,不多几刻,便把两种书中的大概都记着了。停了一停,再抬头看时,像又不是那个女子,向着黄绣球说道:‘这两种书你看了,虽通知大意,但还不是你的学问程度。’就另外取出一本书来,薄薄的不过二三十张,却全是中国字,指着说道:‘这是教育上讲求地理的教授法子,怎样晓得地理上的生物,怎样晓得地理上的人种,又怎样晓得所居的地理,退而至于各处的地理,包括一切。照此一本书求之,无所不有。譬如由你村上的日常用品,考求制造工艺的好歹;由你村上的市面,考求远方贸易的利益;由你村上的儒释道三教,考求各处的非儒非释非道的宗派;看了此书,就有个着手。’”就这么一个梦的工夫,黄绣球就通古博今,学贯中西,有了绣地球的资本。黄绣球的速成功夫,超过了之前我们看到的那些女学让人进步的小说。黄绣球本身的“女学”修养,就是通过这种想象的方式完成了。

在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类型化的人物,他们的名字也有很明显的符号功能。比如黄祸,就是一个专门制造麻烦、搬弄是非的小人,黄绣球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祸端,很多是由他制造的。黄通理对黄绣球说:“我黄家却是这种不肖子孙最多,开了家塾,把这些不肖的教化几个,也是极要紧的了。”后来黄祸儿子黄福进了学堂,就被教成了个好人。有个新任地方官,极力阻挠办女学,书中只用外号“猪大肠”名之,谓“不必再标他的姓名”。因为这个符号只是用来代表一下反对办学的落后官场势力,至于他阻挠的动机、他落后的缘由,小说并没打算去深究。小说的目标在于宣传、鼓动、倡导,而不是面对问题做实际考量,所以,碰到棘手的事,就使用想象的手法跳过去,对真实、过程、细节不甚关注。

2. 《黄绣球》的独具只眼

《黄绣球》在当时的环境中出现,还是有其独到之处和一定的价值。首先难得的是它兴办女学的主题。在维新派将倡导女学作为重要的治国之策时,这样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小说中却少有被明确地提出。当时出现了一些以教育为主题的小说,我们在前一节也作过一些讨论,但在一部作品中集中探讨女学问题的,《黄绣球》是最重要的一部。

在大部分办学小说中,就像当时的实际情况,基本上是由男性倡导和主持工作的,男性是女学的启蒙者和实施者。但在《黄绣球》中,却以一个女性作为兴办女学的主体,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探索。尽管我们看到黄绣球的办学资格可能不够,水平也有欠缺,她的现实依据很有问题,她还常常需要她的丈夫的指点,但小说毕竟努力尝试去想象女性作为女学主体时,如何完成自我启蒙,同时作为启蒙者,对他人进行启蒙的过程。在小说中,包括王老娘和曹新姑,都经历了一个从自我启蒙到启蒙他人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在小说中表现得没有多少可信性。

黄绣球推行女学的方式也比较灵活:“黄绣球就想出了一条新鲜法门,把女人缠足不缠足的利害同那婚姻卫生,体育胎教,养成做国民之母才能遗传强种的道理,编为白话,又编为七字弹词,同女先儿教弹词一样,口授了他们(王老娘和曹新姑)。叫他们也学那说大书,弹盲词,到四处街镇上,拣那空场子,或是茶坊酒店,照着说,照着唱,简直还叫他们带了一面镗锣,一副鼓板,做足了样子,哄动听的人,不但不疑心,且暗暗有益。”

另外,虽然小说中有强烈的阶层意识,比如黄通理初见王老娘和曹新姑两个尼姑来打秋风,称她们为“腌臜尼姑”,黄绣球也当着两个尼姑的面,说:“单就你们当尼姑的说,你不听见有些地方的尼姑庵,出了名,同窑子一样的?”毕太太议论有人“平日把平权自由挂在嘴唇子上,只当是下流社会也可与上流社会的人同受利益”,都表现出对下层阶级的歧视,但在女学施教的对象上,小说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宽容。有个薛家丫头樱儿说:“我有什么功夫来学手艺?求着诸位奶奶,央请我家奶奶放我每天来一趟,识几个字就好了。”就得到了热烈的回应:“大家说:‘好的,好的,容易,容易。’”

另外,小说中辅助黄绣球办女学的毕太太这个形象,为故事增加了合理性。毕太太曾留洋学医,后来成了医术高明的医生。“这位女医士从外国医院内毕业回华,路过此地,……却是一双大脚,像广东婆娘,走起路来直挺挺的,两步跨作一步,倒着实爽快。”毕太太从医学的角度,阐述了女性不缠脚的好处,女性改善卫生习惯的必要性,都具有可信性和合理性。而且她还帮助黄绣球在女学堂中附设了一所医院,“有些女学生在功课之外,就跟着毕太太学医”。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设想。

此外,黄绣球还有着自觉的民族意识。在小说梦授天书的环节,授书人是西方的罗兰夫人,她充当了黄绣球的精神导师。但在最后,黄绣球又得了一梦,梦中见到戏台上正锣鼓喧天地在唱戏。黄绣球感叹道:“我黄绣球如今是已经上了舞台,脚色又极其完备,一定打一出好戏,请罗兰夫人看呢。将来好把罗兰夫人给我的那本《英雄传》上,附上一笔,叫二十世纪的女豪杰黄绣球在某年某日出现了!”虽然只是抒发豪情,但黄绣球作为一个女性,不但完成了从被启蒙到启蒙者的身份转换,获得了性别平等的意识,同时也从被动地接受西方启蒙,到立志和西方女豪杰同台唱戏,获得了种族的平等意识。这也是和作者具有的国家独立自主的意识相联系的。小说最后写到,办女学受到新任地方官猪大肠的阻挠和镇压,在参与办学的地方士绅的鼓动下,地方上开始涌动预备独立自治的风潮。“大众欢呼赞叹那预备独立自治的意思,大众就格外踊跃。黄绣球更就日夜的参酌时事,草议章程。”这也象征了国家民族争取独立自治的斗争。而黄绣球由兴办女学,更进一步参与了地方政治,女权的意义有所扩充,女性意识也有所丰富。

《黄绣球》总的来说是一部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小说,空洞的说教多于实际的行动。虽然对兴办女学过程中的困难也努力有所展示,但是这种解决方式却凸显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

3. 对女权声张和压抑的两面

小说中办女学过程的困难,主要通过黄和两个尼姑周旋、最终得到庵堂作为办学场地的过程来表现。黄绣球前期办学其他困难不明显,因为他们自愿捐助私产办公益,没有经费的问题,而且当时在任上的地方官比较开明,还有做衙门书办的张先生在官府内部照应,办女学的过程进行得还算顺利。小说重点情节放在黄绣球收服尼姑的过程,而黄绣球的手法可谓以毒攻毒。

两个尼姑本是来上门募化的,“原想收了他的菜,自然再好打个秋风”。不料黄绣球将计就计,假装笃信菩萨,次日告知尼姑观音娘娘托梦与她,而梦的内容是对两位尼姑的恐吓:“‘娘娘说你一生一世,虽然吃苦修行,保住今世的寿数,免不得来世还要罚做……’说至此,缩住了口道:‘这话罪过巴巴的,不要讲罢。’”黄绣球故意卖个关子,等老尼姑恳求她,才继续说:“拣了那又受苦又安享的一种妓女,叫你来世去受用受用。至于你的罪名何在,就说你不敬重书院里的念书人,在书院里不曾修些功德。其余的,还不比这个罪大。”黄绣球的目的是把庵堂收来做学堂,所以有书院一说。“当时一老一少两个尼姑听得面面相觑,那老的更听得伤心,两只眼睛看看龛子里的观音菩萨,又看看黄绣球的神色,半晌不语,呜呜咽咽哭得出来。忽然往后一侧,几乎倒栽一根葱。……吓得那中年尼姑浑身发抖,也大哭起来。”那两个尼姑眼见得是信菩萨的,不然不会如此恐慌。两个可怜的人,让黄绣球的谎言吓破了胆。随后,黄绣球软硬兼施,又许下好处:“照着娘娘的话,你就在书院子里做些功德起来,定归仍要保佑你过到一百二十岁的。”她还告诉两个尼姑:“娘娘告诉我,说我前生确有来历,今生一定也要做个女中豪杰的。”真真和装神弄鬼的神婆无异。

第二天黄绣球在家布置好,到庵堂继续劝诱,说昨晚娘娘又托梦与她,认为尼姑心不诚,一定要离开她们,是她求了娘娘,娘娘才答应宽留两日,却不再住庵堂,要住到黄绣球家去。尼姑深信不疑。黄绣球借迷信的力量控制了两个尼姑,用调虎离山计,把两个尼姑接回家中侍奉观音娘娘。尼姑就此失去她们安身立命的庵堂。两个尼姑把观音龛子也带到黄家,黄答应到后院焚化,然后出去了。“那两个尼姑人地生疏,不晓得后院在何处,不便跟随,只弄得呆呆的任凭发落。黄绣球捧了出去,几个转身,就把一座观音木头段子抛在后门外一条河里。”“黄绣球安排妥当,关了两个尼姑在那一间屋内,这才进去对黄通理说出他这一番作用: 如何假托梦境,如何假装观音点化,要骗那两个尼姑养起头发,甩掉他那段木头根子,慢慢的自然用着他们。……当日替两个尼姑另外收拾了一间卧房,只叫他们一天到晚不则声的念经,不同他们交接别事,也不许他们走出所住的两间屋子之外。”黄绣球利用尼姑的信仰哄骗她们交出庵堂,手法比较简单粗暴,不能不说是以张扬女权的名义剥夺他人的权利。毕太太还说:“到底菩萨是个骗人的东西,可以骗人到邪路上去,也可以骗人归入正路。你看着两位,到被你骗成活菩萨了。”黄绣球虽然是办正事,“机智”得却有点邪门。

小说中这种“机智”频频出现。第四回黄绣球因放脚演说被官府抓去,黄通理为救夫人,想法行贿通关系,又是送钱又是请吃饭。他发现衙门书办的张先生还是可以谈谈,心里有一番计算:“这人在衙门口,看来很有手面,我们不妨借他手面,运动机关,或者他为我所化,顺了我们一边,那时,办事的势力圈,就不怕不发达了”。而第八回中,黄绣球在路上遇到婶娘那边的兄弟,在做毕太太的佣人。黄绣球“默念: 他是我的房分兄弟,竟已做了人奴,如今我正要去见他主人,若一时说破,不但叫那毕太太看轻,也是自己的羞辱。且叫他装作不晓得,不必同行,便在那里见了面,也只装着不认识,待我慢慢的自有道理”。后来黄绣球在和毕太太拉拢关系之后,才装作忽然遇见并认出这位兄弟。毕太太遂不再拿他当下人,从原来直呼其名,而改口称先生。黄绣球的盘算不但看轻自己,也看轻了别人。

最不可思议的是,尼姑本来因为信菩萨而被黄绣球的咒语控制,黄绣球最终能让她们不信菩萨,乐呵呵地以为在“同你们受这些乐境”。当她们奉黄绣球之命,沿路唱曲,有官府家的老太太向她们打听来历,两位尼姑按照黄绣球的嘱托,编了一套谎话。那家老太太说:“‘可惜我听见觉迷庵已归了官,不然,叫我家大人留了这庵给你们养老好不好呢!’王老娘、曹新姑心中明白这庵已捐为女学堂,怕再说下去要露出破绽,违了黄绣球之教”,便告辞了。她们本来有机会借老太太之力要回庵堂,获得安身之处,但她们却已顺从了黄绣球的心思。你可以说她们有了觉悟,是黄绣球启蒙之功,也可以说是受到黄绣球一套女权话语的压抑。因为由迷信到不再信菩萨,仅仅因为“数月以来,……两个尼姑经不住黄氏夫妇早晚的教导劝化,头发养的渐渐长了,知识也改的渐渐通了”。这个过程如此简单,无论如何不太可信。

在这部具有破除迷信思想的小说中,本身用了仙女授书作为关键情节,又以地方富绅陈膏芝一家,只有老太太支持女学,儿子媳妇都反对办学,结果家里遭难,媳妇首饰全部被丫头盗走,买官钱被下人偷去的情节,表达因果报应的意思。小说中因果报应和破除迷信,压抑女权和声张女权,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共生,形成小说内在的悖论,也揭开了理想和现实之间没有解决的矛盾。

4. 一叶障目的女权意识

《黄绣球》作为一部女性主题的小说,基本的女性观点是进步的,比如反对缠足,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性教育。第二十二回“平等平权讲正经理路”,写黄绣球谈自己“近来体验到”的话:“如今讲男女平权平等的话,其中也要有些斟酌,不能偏信。却古来已说二气氤氲,那氤氲是个团结的意思,既然团结在一起,就没有什么轻重厚薄、高低大小、贵贱好坏的话,其中就有个平权平等的道理。”但为什么男女是平等的,黄绣球的见解是:“俗语所说: 没有女人,怎么生出男人?男人当中的英雄豪杰,任他是做皇帝,也是女人生下来的,所以女人应该比男人格外看重,怎反受男人的压制呢?”黄绣球突出的还是女人的生殖功能,这种见解名为性别平等,实际上不但没有新意,还是对女性的贬低。因为它肯定的是女性的自然能力,而不是她具有的潜在的社会能力。

小说中留过学、见识过上海繁华世面的毕太太,对女学兴起后的状况评价颇低:“再说外边这几年,女子在世界上,未尝不有些发达,女志士、女学生各处也都有的;那不缠足会,女子学校,女学报也是很多。只就我在各处看来,要捡个内外完全的,却是很少。”毕太太还说了上海女子种种她看不顺眼的怪象:“这几处有些女子,打扮得鲫溜伶俐,或是在门前嬉笑,或是在巷口同男人谈心,或是在楼窗子上同下面的、对过的男男女女指手画脚。起先我还只当是上海本地住家,那上海苏州的风俗似此,原不为奇。后来闻说,这都是女学生。看看果然是天足会中人物,我就很诧异。两位朋友告诉我: 这何足异!他们一样的坐着橡皮马车逛张家花园,到四马路一品香吃大菜,上丹桂、天仙、春仙各戏园看戏。看戏还要捡个未包的厢楼,紧紧的靠住戏台。吃起大菜来,也不妨同着几个青年留学生,诙谐百出,叫个把局开开心,香槟酒灌了几瓶,白兰地喝了一杯,忘形鼓兴,还就唱起九连环十八摸的小调,大家拍手喝彩,比那外国男女跳舞会既好看,更好听呢!”这里讲到的女学生爱打扮,和男性自由交往,在今天看来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但当时却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包括本身提倡女学女权的人。这里用了“他们一样的坐着橡皮马车逛张家花园”,指的是女学生的行为方式如同妓女,因为当时只有妓女才整天坐马车,逛张园,吃番菜,看戏。虽然作者带着贬义描写女学生的行状,但可以看出,随着女学的推行,女学生的社会交际面大大地拓展了,这是她们走向社会的必然结果。正是有了这样的过程,女学运动发展到民初会继续提出男女同校的目标,从而使男女平等在更多方面得以体现,也促进了女学生的社会交际进一步常态化。

《黄绣球》看到了这一过程,却未能对此作出有判断力的评价。它所反映的女性意识是以一种倾斜的方式表达的。《黄绣球》的时代局限过于明显,使它缺少了担当晚清最优秀的女性小说称号的资格,而其中的女性形象,需要我们绕过作者的虚构和认识偏差,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清末新小说时期不仅出现了像女豪杰、女国民这类之前文学史中没有过的新女性形象,也有从传统中翻出新意的新女性形象,狭邪小说中的妓女形象就是突出的一个类型。清末的狭邪小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盛行和衰落,在新旧秩序交替过程中得到反映。其中的妓女形象,既是旧时代的产物,又带着破坏旧秩序的能量。她们不为旧所容,也不为新接受。她们完全不在维新思想家“新民”的范畴,而是被看做借新思想的推行败坏风气的女性,她们成为“新女性”的负面警示,她们身上的“新”,常常被从道德堕落、行为出格方面去强调。当时社会上一批被贬义地称为新女性的人,其参照对象,就是青楼妓女。贬义的“新女性”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像妓女一样放荡。

妓业在清末异常兴盛,成为社会转型、文化失序的一种表征。或许正由于晚清妓女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因此影响到艺术策略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小说类型: 狭邪小说。20世纪初狭邪小说中的妓女形象,常常脱离男性的驾驭,引起男性的不安和恐惧。她们对于自我感情的主张,经济的相对独立,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解放色彩,具有超越时代的超前性和先锋性。但这些积极的因素并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她们在小说中基本上作为负面的新的女性形象存在,被贬低和丑化。她们和正面的女豪杰形象成为一种对照,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冲突。

但在当时的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类女性常常存在交集。比如在上一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女豪杰常常会以妓院作为活动空间,以妓女身份作为掩护。同时,女豪杰和狭邪女其实具有共同的女性解放的意义。在两种身份的交集中,这种不易被发现的特征得到了彰显。妓女有更多便利参与社会活动,个别有能力和有追求的妓女,甚至积极介入政治活动。在整个20世纪的文学中,女性的民族解放和个人解放的结合和冲突的问题,始终伴随着女性解放的历程。这个问题其实在清末已经被提出了。女豪杰形象和妓女形象,实际上是两种女性解放的典型代表,虽然妓女的个人解放是一种非常不成熟和不完整的个人解放,她们的个人奋斗也基本上是一种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本能的求生存的反应,有目的的寻求个人发展尚属个别;但她们确实比一般良家妇女有更多主张自我的机会,而能够在清末成为个人解放的代表。

狭邪小说也是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滥觞。狭邪小说的衰落和写情小说的兴起,是一个交替的过程。对两性关系和情感的想象,在女性主人公由妓女转为良家妇女后,从钩心斗角的紧张变为温情缱绻。通过对女性身份和两性关系的纯洁化来迎合市民的口味,清末最后几年小说中两性关系的书写完成了一个转折,开启了带有商业色彩的通俗言情文学传统。而通过考察清末小说中妓女形象的演变,对现代通俗言情文学传统的发生,也可以获得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同类推荐
  • 每天变傻一点点:原野随笔

    每天变傻一点点:原野随笔

    本书收入了作者的“生生不息”、“梦想”、“幸福可以分为两种”、“财富离幸福仍然很远”、“每天变傻一点点”等90余篇随笔。
  • 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哲理美文·社会底蕴

    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哲理美文·社会底蕴

    本套书系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大多在历史上都有了明确的崇高定位,许多都享有大师、巨匠、泰斗等美誉,是一代宗师,为世界人民广泛传颂。这些名作大多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代表了名家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世界的最高顶峰,非常具有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具有极高的价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露水的世

    露水的世

    这是一本回忆性质的散文集,作者忠实记载了他从两岁到九岁的一段时光,将幼时情景和明治风俗,娓娓道来,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天真温暖的回忆。书中所写大多是温馨的事,幼时即使有诸多不愉快,也在暖色的滤镜下,多了柔性的调子。父亲带我去看的活人形展览,隔了四十年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古屋氏叔父的腌菜店,英夫哥的风筝,一个人在山野里呆过的时光,在温泉沐浴时偶然遇到的艺妓雪白的裸体......这些都被记忆完整地保存,隔了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往事如昨。故乡、渔村、蚕豆田,系成了文泉子心中一根扯不断的线。那里是他记忆中的童年,在那个有着带木槿的篱笆,有着古旧瓦屋顶的大门,有带着凌霄花的老樟树的小城寓所,那个有着绢姑、阿幸、多代……也有着雏人形、酒颠童子、鱼鲊……的童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他的生命里穿行,又渐渐淡去。通过“我”的眼睛,把市井描绘得热闹又别具温情,质朴中道尽纷繁众生百态。这是主人公纯真温暖的童年。平中见喜,淡定舒缓。洋灯、昆布、单衣,这是透在骨子里的温润。流淌在血液里的诗意,变得和老房子一样浑身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引人向往本书虽然描写儿童生活,但它不是儿童文学,是写给大人看的。如同中国的《城南旧事》,它也不是儿童自己来写自己,而是一个成年人回望童年时留下的一点回忆。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文章传达出的趣味是一种经过历练、经过省察的趣味,如果说这里面也有童趣的话,那它也是一位三十六岁的成年人的童趣。
  • 这一代人的怕与爱:80后的自画像

    这一代人的怕与爱:80后的自画像

    2010年,曾经引起无数话题的80后开始步入“奔三”的行列,他们不再天真不再任性。如今的他们是否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是依旧潇洒单身还是家庭美满?又能否承担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本书与众多80后一起面对这一代人的理想与迷茫彷徨与坚强,共同探讨这2.04亿人群集体的怕与爱。
  • 种在树洞里的歌

    种在树洞里的歌

    少年时光,我常与村里的小伙伴拿着树枝,在空地里打打杀杀,抢夺地盘。时间久了,我便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孩子。这样的日子似乎覆盖了我整个少年时光,像一场漫长的梦,梦中的我追着风跑啊跑,路旁开满了很多不知名的小花,虽然不起眼,却代表了整个春天。少年时总有那么多让人捉摸不透的故事,让人无法忘怀。
热门推荐
  • 欢喜冤家:腹黑,请多指教

    欢喜冤家:腹黑,请多指教

    师若涟一脸苦闷“唉,小兔崽子们不能消停点么!”身为千金的她不让爸妈的阴谋得逞竟然当了名不副实的辅导员,还遇到了如此腹黑的他!显然,她的心都碎成渣渣了。
  • 心愿代替

    心愿代替

    “来吧,和我做交易,我代替你活着”南宫寒,叛逆的孩子带着一堆和她一样叛逆的朋友搞事情叛逆成长的日常架空世界
  • 逆战传说

    逆战传说

    逆天欲颠覆世界,战天则平末世危机!他们是时代造就的主角,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你要逆战之战,我便战给你看!逆战传说,一个永久存世的故事......
  • 破碎无量

    破碎无量

    赵信为报家仇而身陷重围,却得到父亲遗留的无量世界入门卷。在三国世界因蓄谋已久的阴谋意外来到地仙界;西游、封神两个无量量劫接踵而至,赵信拜师赵公明,入截教,夺生机。众生皆盘古,老子化鸿钧。三清轮流做,青莲赵公明。
  • 我爱你胜似满天星辰

    我爱你胜似满天星辰

    她是知名设计师,而他是国际明星也是一家大企业公司的总裁。我和你每次的重逢,都是命中注定——
  • 毕业前的表白

    毕业前的表白

    一个高冷的男神和一个平凡的女生不平凡的爱情故事
  • 谁与终老

    谁与终老

    她,秀外慧中的女硕士,凭一己之力跳出农门在大城市中扎下根来,学业职场得心应手,爱情婚姻却屡遭挫折。她不奢望高富帅只求对眼对味,然而人生的无常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繁杂让感情一再触礁,玩世不恭深情款款的初恋因父母反对买醉车祸身亡,清秀贴心的土著深入交往后发现好逸恶劳不学无术,因微信熟识的外企经理婚后沉迷期货终致倾家荡产而舍妻弃子离家出走,重组家庭又因两家孩子彼此有敌意夫妻心生离隙……有浪漫醉人的心动时刻,有嬉笑怒骂的“三妇问题”(为人妻须厨房巧客厅美卧室荡),有深刻幽微的自我救赎(探讨基督教佛教哪个更能带领自己灵修脱离苦海)等等人生百味足接地气。
  • 半善半恶之遇卿真假

    半善半恶之遇卿真假

    一个画着半张脸是天使半张脸是恶魔的女孩,在某一天被世上大部分人称为恶人,没有人知道她到底长什么样,有人说她生得十分丑陋,也有人说她生的十分美丽,更有人说她生如恶魔,心狠手辣。一个被称为世间大善人的徒弟。为了寻找他的师傅死亡的原因。在历经磨难的过程中,与一些有缘人相识,去寻找那要通过49道关卡的玲珑血镜,只为揭开真相的面纱。
  • 超级丑女

    超级丑女

    像你这种活着污染空气,死了糟蹋土地的人就不应该活在世上。
  • 神医王妃太爱吃

    神医王妃太爱吃

    她是个小妾,聪明,机智,还很贪吃。可这又有什么关系!江山的兴衰更替,市井的繁华萧条,旷男怨女的恩怨纠葛。她依然如故,在红尘世间吃的酣畅淋漓。做一个吃出鼎级水平的美女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