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44500000016

第16章 卫灵公第十五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礼仪的事情,我还知道一些;军队的事情,从来没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析”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动不动就使用武力,而卫灵公老是想着如何使用武力来达到他扩张国土的目的,这与孔子的主张相去甚远。于是,孔子第二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继续去寻找能推行他的主张的君主。此所谓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由此可见,在春秋变革时期,知识分子还是比较自由、潇洒的。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析”

在穷困、困厄或逆境中,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会思变。但是,君子思变则不会违背道义和仁德,如有违背,他是不去改变的。而小人思变则是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只要对自己有利,能改变困境,就无所不为。可见,君子是有理想和信念之人,小人则是随风倒的墙头草。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

孔子说:“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多学多记之人吗?”子贡回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理念来贯串它们。”

“析”

孔子之所以能成一家之言,首先是多学多记,即要有丰富的积累。没有积累,完全虚空的,拿什么东西来一以贯之?其次,有了积累,要去演绎归纳,把它们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成一家之言。这不仅是孔子如此,所有成一家之言者都是如此。这值得后学者借鉴。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

孔子说:“子路啊,懂德行的人太少了。”

孔子说:“完了,我没有看见喜好德行像喜欢美色的人。”

“析”

15。13和9。18几乎相同。一个社会好德者少,知德者也少,那么,这个社会必是充满欺诈、暴力,毫无诚信仁善可言,是个可怕的社会。这种道德的缺失等于是掏空了权力—道德型社会的基础,它肯定很快垮台,不能长久维持下去。故而,孔子对好德者和知德者少甚为担忧。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

孔子说:“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堂罢了。”

“析”

无为而治并不是君主无为,臣下也无为,民众懒惰,而是君主无为,臣下有为,民众勤于劳作。事实上,君主也不是完全无为,他要修德,选用贤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些务虚的事、宏观的事,也即不是很具体的事。换句话说,君主只管理眼前的大臣和封疆大吏,以及需要他裁决的事,其他的不必操心了。需要说的是,君主彻底的无为或无德无能,不仅会被臣民唾弃,甚至被奸雄取而代之。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

子张问如何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在野蛮地区,也会行得通。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敦厚恭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起来就看见它们在前面,在车里就看见它们在车前横木上,这样就行得通了。”子张把它写在腰带上。

“析”

古代社会是个封闭性很强的社会,又很注重道德。一旦谁道德败坏,就很难在这个地区生存下去,因为乡里的人都会唾弃他,乃至驱逐他。故而,古代中国人把忠信笃敬看得很重,不敢有所违背。但是,到了现在,反而抛弃了忠信笃敬,到处充满欺瞒拐骗。难道是因为开放了,可以四处流串,就不用讲道德了?还是资本驱使下,道德不值钱了,没用了?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把自己收藏起来。”

“析”

无论国家有道与否,古之人还能做到正直,还能坚守一些美好的品德。反观现在的官场,已经很难看到正直,也不会像古人那样坚守一些好的道德情操。剩下的更多的是屈从、奉承、歪曲。为的什么啊?为的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和利益。真是令人悲哀啊!需要说的是,如今物质的利益占据了官员和人们的头脑,过分重视物质的东西,而精神性的东西却弃之大道。这大概也是今日中国大师不出现的原因之一吧!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

孔子说:“可以与他谈话而不谈,错过了人才;不可以谈话而与他谈,浪费言语。有智慧的人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浪费言语。”

“析”

智者凭什么来识人呢?不是凭空、凭想象就能断定人贤与不贤,需要通过和人交谈的方式来识人。不过,智者具有在片言只语中识人的能力,也即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现人贤与不贤。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是贤人,就深入交谈;不贤,就不再浪费言语。当然,还可以通过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他的举止行为等来识人。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宁可牺牲生命来成全仁。”

“析”

志士仁人平时大谈特谈仁,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但一到关键时候或危难时刻却贪生怕死,做出损害仁的事。这恐怕很难说是真正的志士仁人,同时,也会使人耻笑这些所谓的志士仁人,进而动摇人们对仁的信任。志士仁人只有在危难时刻牺牲生命来成全仁,才能维护自己的名声,使人们相信仁的存在,社会才不会陷于迷茫之中。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干好他的活,必先把他的工具磨锋利。住在一个国家,就要尊奉有贤德的大夫,结交有仁德的士人。”

“析”

如何在一国实行仁德?关键就是要尊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样就能在社会上形成践行仁德的良好风气。否则,贤者不尊,仁者不彰,人们就不会向贤者和仁者看齐,就无法形成向善的风气,反而可能让恶浊的风气弥漫整个社会,腐蚀人们的思想。就如今日中国大学要尊奉正直的知识分子、传道授业的教授,而不是向行政管理者倾斜,如此方可破大学行政化之倾向,学术才可取得更大成就。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奏《韶》乐和《武》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花言巧语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花言巧语的人太危险。”

“析”

古代社会由于科技和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变革非常缓慢,故而,利用以往的经验或者说前人好的做法对治理好国家有很大的裨益,也即治理国家注重“向后看”。但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变革快,先前的经验很难适用于现在的国家治理。因而,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满足时代变革的需要,也即现在的国家治理注重“向前看”。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然会有眼前的忧患。”

“析”

古代社会由于科技和生产力低下,交通和信息闭塞,故而,是个封闭性很强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很少获知外界的信息,没有比较和竞争,因而,很是安于现状,很少去思考长远的事情。而且,由于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满足于现状,往往也忽视、漠视眼前的一些忧患,因而,身死国亡的事常常发生。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贤德,却不给他官位。”

“析”

春秋变革时期,除以血缘关系获得官位外,获得官位的另一条途径是别人的举荐,特别是在位者的举荐。因而,评价一个官员贤与不贤,不仅要看他能否治理好政务,还要看他是否留心贤人,举荐贤人。如果这两者有一者做不到,就会被人批评。臧文仲就由于没举荐贤人,受到了孔子的批评。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析”

在道德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因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生存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一个人总是爱指责人,得罪人,那么,他就容易招致别人的怨恨,很难在这种社会生存下去。不过,我们应看到,少指责别人,谁也不得罪,很容易滑入做好好先生的境地。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析”

一个人,特别是当政者,临事要多加思考,要多问贤者的意见和建议,并综合自己和贤者的思考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那么,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不会出大的问题。那些不问众人意见、拍脑门下决断的做法,是容易出差错,甚至是出大的问题。当然,临事也不能一味地问他人“怎么办”,自己一点主见没有也是不行的。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不说合乎义的事情,专好卖弄小聪明,这就难办了。”

“析”

整天聚在一起,无所事事,谈的话题无外乎谋取私利以及有违仁义的事情,又喜欢相互间耍小聪明,自以为高人一等,这是小人聚在一起的表现吧。君子则不同,君子聚在一起,则是为了奉献大家的智慧,谋取解决某一件事关国家和民众的事或者提高相互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和卖弄自己的聪明。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才是君子啊!”

“析”

君子心里装着的是道义,推行的是道义,而不是私欲;按照礼制,即一定的社会规范,来加以推行,不是无法无天,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用谦逊和气的话来表达他所要推行的东西,而不是用命令、傲慢的口气和人讲话,以让人更容易接受;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不会弄虚作假,充满欺骗。这样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实很好,不会出现诸如今日完工,明日倒塌的事情。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析”

与14。30意思差不多,可相互参阅。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没有好名声被人称颂。”

“析”

君子注重名声、仁义等精神性、高层次的东西,希望能流芳千古,因而,在现实人生中,他就必然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进取,奋发作为,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即立德立言立功。君子的这种追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道德水准的提高。这类似于基督教告诫人们要进天堂,必须注重今生修行一样。而小人想得更多的是物欲的满足,甚至为了私欲,无所不为,最后落得个遗臭万年。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析”

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不断追求超越,不断完善自己,以求达致圣贤。而小人则相反,他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浑浑噩噩,不求上进,但对别人很苛刻,求全责备。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析”

君子因不逞强斗胜,不争名夺利,故而不争。但不能为不争而不争,对于那些事关道德仁义、国家和民众利益的事还是争,要大争特争。君子维护的是道义,是国家和民众的根本利益,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故而不会结党营私。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

孔子说:“君子不会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会因为某人有缺点而不采纳他正确的话。”

“析”

君子举荐人不是仅凭他说的几句话,甚至是奉承的话,而是要全面地考察他的言行和道德品质,才加以举荐。君子为做好一件事,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甚至包括反对者的话,而且,只要有合理的成分,他都会吸取,不论提意见的人是否有缺点。总之,君子是审慎的,不会意气用事。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一生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析”

古代社会是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以及相互间的冲突。那么,如何消除这种紧张,减少冲突,安定社会秩序呢?那就要讲“仁”、“恕”。如果不讲“仁”、“恕”,反而把一些东西强加于人,就会火上浇油,削弱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

孔子说:“我对于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称赞,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能直道行事。”

“析”

在权力—道德型社会,直道而行能得民心,为民众所称赞,也能降低统治成本、稳固国家的统治。但是,直道而行又往往容易得罪权贵和专制王权,难免招致忌恨,甚至是杀身之祸。即使如此,古代中国士人直道而行还是颇多的,因为社会教诲士人要直道而行,直道而行能获得好口碑以及青史留名;而且,专制王权还是看到了直道而行对国家统治的作用,对直道而行者还是相对比较宽容。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先借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吧。”

“析”

春秋变革时期,一种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社会秩序过渡,此时旧的社会秩序正在解体中,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争权夺利的事情时有发生,人们的道德素质也在滑坡中。向前看则茫茫然,向后看则觉三代非常美好和谐,于是,孔子不免就发出了今不如昔的感慨。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析”

忍是古代社会,特别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因为,古代社会是个等级社会,它要求人们顺从和尽义务,而不是独立和主张权利,故而,强调“忍”,而不像现代社会要“争”。当然,本章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以及“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说的是具体事情上的“忍”,是操作和技巧层面上的“忍”,不过,它应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

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他。”

“析”

本章讲了如何看待毁满天下者和誉满天下者,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一个很重要的主张,即要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与后世把孔子尊奉为圣人,不允许对他的言说有丝毫的怀疑和违背相去甚远。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不是道弘扬人。”

“析”

孔子人学与神学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强调在现世人生中积极进取,奋发作为,发扬光大作为最高真理的道,从而达致济世救民的目的,是主动的、主体的行为;而后者主张人是神的附属物,被动的存在,人不需要什么作为,一切都在神的掌握中、安排中。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析”

在道德性社会,人们讲究“面子”。因而,碍于“面子”,有了过错,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改正的恐怕比较多吧!大概针对这种现象,孔子才提出了过错的标准,即有错不改才叫错。同时,孔子大概也认识到了过错不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故而,主张有错要改。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析”

孔子很有意思。他利用一段时间去试验只思考不学习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结果发现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孔子对于学与思关系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科学实践基础。据此,可否推出孔子是具有科学理性精神之人呢?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

孔子说:“君子谋求弘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析”

君子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担负着弘道和济世救民的责任。如果君子都为稻粱谋,满足于物欲的享受,不以天下为己任,不去考虑如何弘扬道,那么,这个社会是个没有希望的社会,也必将很快消亡。只有君子担负弘道的责任,引领民众向善,引领社会锐意进取,那社会必将生机盎然。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

孔子说:“凭聪明得到的,如果不能用仁德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掉。凭聪明得到的,能够用仁德守住它。但不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民众是不会敬服的。凭聪明得到的,能够用仁德守住它,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但如果行为不符合礼制,那也是不完善的。”

“析”

在权力—道德型社会,智谋固然可以获取权力,权力固然可以压服民众,让民众产生畏惧之心,但这种压服只是表面上的,一有风吹草动,民众就会弃他而去,乃至奋起反抗。这终非久长之策。在孔子看来,要想长治久安,就要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尊奉礼制,以礼规范、约束人的行为。总之,孔子主张以软性的东西或者说文治来统治民众,以使民众对统治者心服口服,而不是通过一些刚性的东西强迫民众服从统治者。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做小事,而可以让他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做小事。”

“析”

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承担济世救民的重大使命。如果让君子去做具体的事,他也能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国家因此就失去了引领国家和社会前行的人士,就会陷入迷茫之中。因而,不能让君子过多地承担具体的事务,应把它们交由小人去做。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

孔子说:“民众对于仁的需要,比对水火的需要要迫切。我看见过跳入水火而死的人,却没看见过践行仁而死的。”

“析”

在孔子看来,民众不是动物性存在,他们也要有精神需求和道德需求。如果民众只是动物性存在,那么,他们只是兽性和野蛮性的混合体,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而民众普遍践行仁,就能弱化、去除人身上的兽性,就能保证民众和睦相处。故而,孔子强调民众要勉力为仁。这也可见孔子并不愚民。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

孔子说:“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析”

谦让是孔子所提倡的美德之一。在孔子看来,让名、让利、让老者、不争权应该成为社会的常态,也是社会运转有序的保障。但是,有一样东西不能让,要争着去做,这就是为仁。如果众人面对仁都无动于衷,都推来让去,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只有众人争着去践行仁,就能在社会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向上和向善的风气,社会将会呈现美好的状态。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析”

在道义和信用产生矛盾时,该怎么选择呢?孔子认为不能为了信用而违背道义,因为,如果道义都没了,那你讲的是什么信用?那是违背道义的信用,是小信。况且,为了小信而违背道义,是不明智的,有些类似于“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思。此君子不为。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

孔子说:“侍奉君主,先认真办事,再领俸禄。”

“析”

古代社会是道德性社会,人们比较注重道德修养以及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因而,比较纯朴敦厚。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事情办好,而不是考虑金钱报酬。现今社会是交换社会,由于竞争激烈,也注重信用和良好的口碑,因为没有口碑就意味着淘汰。不过,与古人相反,人们先考虑的是给我钱,我再给你办好事。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智愚的差别。”

“析”

西周时,学在官府,大概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到了春秋时期,学在四夷,私学大量出现,孔子私学的规模和影响最大。这些私学不像官学那样仅仅针对贵族子弟,而是开始面向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故而,孔子有此语。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讨谋划。”

“析”

这里对道的狭隘理解,它是指治国的理念、原则和主张。如果各自治国的理念、原则不同,把他们强合在一起,则必是争吵不休,甚至扯后腿,造成政务久拖不决,难以得到处理和解决。故而,孔子认为,既然主张都不同,就不要一起商讨如何治理政务了,各归各比较好。但事实上,这种纯粹的各归各是很少的。即使像中国专制王权统治下,儒法还都普遍被应用。今日西方国家更不要说了,多党轮流执政,议会内各党各派都有。不因为政见不同,就不辩论商讨了,反而辩论更多,当然妥协也更多了。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析”

孔子培养的弟子是去做官的,因而,他告诫他的弟子讲话只要让大家明白就行,能办成事就行,不要去讲一大堆的套话、废话、空话和谁也不明白的华丽的言语。否则,讲这些话既浪费了时间,也无法让民众明白,不利于办事。可见,实用、有用、有效是孔子一贯的思想。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乐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

“析”

有仁心是好事,能践行仁也是好事,不过,对待不同的人,行仁的方式要有所不同。譬如对待盲人乐师,就不能用对待普通人的方式去对待他,否则,本想行仁,结果适得相反,反而被人视为不仁。可见,在行仁方式上,孔子还是很讲究细分。

同类推荐
  • 儒家的智慧

    儒家的智慧

    本书将揭开神秘的心理世界面纱,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大量实例,对关系人一生的爱情、婚姻、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给予深刻剖析。
  • 哲学大师点人生:不可不知的哲学智慧经典

    哲学大师点人生:不可不知的哲学智慧经典

    本书上篇按照学派分别论述中国哲学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佛教崇尚空灵。在中国人的眼里,人虽然也是动物,但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差别,即人有道德心。而动物没有。中国人把人性分成善与恶两方面,诸子百家就人活着是为了惩恶还是扬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管是惩恶还是扬善,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道德心的培养。在这一点上,道家、墨家和佛教也是如此。下篇按照年代顺序合科学逻辑地展开论述西方哲学大师不同的人生观:古希腊崇尚理性,中世纪崇尚灵魂,文艺复兴崇尚肉欲,近代崇尚自由,现代则崇尚人文关怀。
  •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经典浩如烟海,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百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原名为《痴华鬟》,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经典,寓言通俗自默,充满了哲理,又枉具讽剌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原经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读者开卷感悟和卷尾诲颂共为则。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热门推荐
  • 天仇江湖

    天仇江湖

    天下武功为快不破一破气通天下之乱。秘诀之道,唯有修炼者之悟性觉觉。
  • 月中天

    月中天

    少年面前满地的尸体,她凄厉的声音间是你杀了他们?少年仅淡淡地说一句话,食物只够一人活命,他们要抢,却又打不过我。她泪水盈眶,一滴滴落在他指尖,他到底在想什么?前一天明明好像凶神一样要杀自己,这时又在兽群中舍舒地护着她。并且是在她前一秒毒杀他,他正在毒发的下。
  • 上海风云录

    上海风云录

    上海,自古便是风云变幻地故事衍生之地。且看天会如何搅起风云,陆豪如何平定上海。忆往昔,叱咤风云甚威风!看今朝,残垣遗恨英雄泪。无数豪杰,无数英雄,掩埋在十里洋场地土地之下,且看我带你走进刀光剑影地大上海,聆听那爱恨情仇地风云事!本书免费完结,无稿费收入保障,因此更新较缓,每周两更,时间不定。
  • 殿下,别乱来

    殿下,别乱来

    她拼了命的爬着逃离,头顶传来撕扯的灼痛,头被迫向上仰去,剧烈挣扎的身子被他制止住,他的手掌,覆上她正欲尖叫的嘴巴,“不要动,如果不想被我继续侵犯的话。”可是被污辱,一次或者二次,有什么分别呢?洁白的肌肤上布满了青紫的吻痕和掐痕,双手被绑缚在床柱上,头发凌乱着披散着,泪水未干的脸上,红肿的双唇正在淌血……“没我的允许,你休想死!”他失控的狂吼,她麻木的看着身上这个狠戾霸道的男人,她知道,她的幸福,她的爱,在今夜,划下了休止符……
  • 渡苍生

    渡苍生

    众生易渡,人难渡。上下求索!打破桎梏!我要看尽那世间浮华虚渺!是为情?是谓,于国于民?还是终究是为那...?
  • 异世荒野直播

    异世荒野直播

    我曾生活在巨树遮天的魔兽雨林,与安徒恩正面交锋,也曾穿越过尸气弥漫的腐烂之地,与公主并肩而行;我曾潜伏在烈焰升腾的熔火之城,偷取变形金刚的动力核心,也曾混迹在似真似幻的元素位面,骑着暴鲤龙周游世界;我叫凌默,是一名武神,此时正在深渊位面为您直播,看看我身后这岩浆荒原,老实说刺鼻的硫磺气息实在太糟糕了,但我……等等!前面有一只吸血魔兽!吸血魔兽体格健壮,营养丰富,只要去掉头,其他部分都可以食用,嘿嘿!嘿嘿嘿!以上是文艺版,下面是简洁版:直播路线:魔兽雨林(自然系魔兽为主),腐烂之地(死灵系),熔火之城(机械系),元素位面(幻想系),深渊位面(恶魔系),后续待定
  • 绝色凰女:天才炼丹师

    绝色凰女:天才炼丹师

    她是惊才艳艳的占星人,五行之术,占运解读,预言算命样样精通。一朝穿越,成了十二岁傻小姐,她怒。资质愚钝,无法修炼,样貌丑陋,天煞孤星?姨娘嫁祸,母亲早逝,姐妹耻笑,耻辱退婚?好!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看她如何翻云覆雨!契神兽,炼神丹,修灵力……当她捧着大把金数钱时,却不料惹上了天上地下头号无耻之徒!遇到这般无赖的他,她一脸慌乱:喂!哥们儿,说好的高冷呢?他直盯她,嘴角勾起弧度:被狗吃了。
  • 倾世狂妃你别跑

    倾世狂妃你别跑

    尘缘飞花,人去楼空,梦里花落为谁痛?顾眸流盼,几许痴缠。把自己揉入了轮回里,忆起,在曾相逢的梦里;别离,在泪眼迷朦的花落间;心碎,在指尖的苍白中;淡落,在亘古的残梦中。在夜莺凄凉的叹息里,让片片细腻的柔情,哽咽失语在暗夜的诗句里。任凭一腔绵婉的相思,飘散在风中;任一泓温暖的细雨,吻遍朱唇上的幽凉;任清冷的月光,映刻在眸间,悠悠飘香。(各位,我只是觉得这段话很美,所以才……与这本书内容无关的)
  • 王爷等着瞧

    王爷等着瞧

    她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却因为“小三'的介入而使得她被老公遗弃,只因她无法生育,,,好吧,,,世界这么大,既然男人靠不住,看来只有靠自己了,事与愿违,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生命,还莫名奇妙的穿越了,,,种种的种种,难道真的是上天注定?
  •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利用大量生动有趣且具有哲理的小故事将你带入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