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75100000007

第7章 净空法师嘉言录

修行用功千万要记住,不能把打妄想当作观照。但在初学,确实是用意识心,若观照得力,妄想、烦恼就会减少,智慧就会增长,这代表修行已步上轨道。如果仍然妄想、烦恼不断,那证明自己观照的功夫不得力,这是通途方法修学的难处。净土宗的方便,就是用意识心专持这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的确是真实的,因此用妄心、意识心去持这真实的名号,这个妄心就是真心。这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也是一切法门所没有的,故称第一方便法门。

若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诸佛刹土里修行,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如有人问,为何要选择净土?我们可以告诉他:就是怕轮回、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碍,且为了自利利他达到圆满,所以才决定求生净土。

生西方净土之后,就如经上所讲“一切苦难都离开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圆满成就佛果。圆满的智慧德能现前,然后再回到九法界来广修供养,为众生服务就没有障碍,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乘愿再来”。

往生到西方世界,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开悟的。开悟就是开智慧,开智慧就是转烦恼成菩提。

念佛往生最低条件是功夫成片,成片是什么样子?六祖说得好,“不见世间过”,这就是功夫成片的样子。还见世间过,可断定你功夫没成片,因为你心里还有分别、执着,还有障碍。

在念佛堂里,主七师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你没放下,心就得不到清净。

能将《金刚经》的理论运用在净土法门里,就是《无量寿经》上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部《金刚经》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根本,大乘法门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只要菩提心一发出来,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会有成就的,念佛的人也决定往生。念佛而不能往生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发菩提心,所以虽有一向专念,依然不能往生。

古人讲:“一天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不行?因为“心净则土净”,要心净才能往生。

蕅益大师说得很好:“往生品位的高下,在于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佛号的多少。”浅深从哪里讲?从清净心上讲。

念佛功夫可分成三层:理一心不乱最深,其次是事一心不乱,再其次是功夫成片。没有这样的功夫,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这些都是讲我们的自分———自己的功夫,尚不论及阿弥陀佛的加持。若论阿弥陀佛的加持,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是极乐世界与他方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极乐世界有佛力加持。但如果自己肯努力,自己的功夫得力,品位增高,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就快;往生自分品位较低的人,虽然得佛力加持,但到真正圆满成佛就慢了一点;也就是在圆满菩提的时间上,有早晚快慢不同的差别。

什么叫功夫成片?就是清净心。心里面已经没有夹杂、没有妄念,只专注在一句佛号上,专注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上。

《金刚经》所说的标准是理一心不乱的标准,但理一心不乱也有浅深不同,《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就是三贤十圣,即《华严经》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是理一心;虽然同样达到理一心不乱,功夫还是有浅深不同的差别。但是到了究竟圆满,就是成佛。

其实,念佛也是观照,会用功的人跟禅家的修学没什么两样,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讲的“都摄六根”,能都摄六根,就跟参禅一样;如果我们只做“净念相继”,而不懂如何“都摄六根”,那跟参禅还是不一样的。

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归到这句名号,直到念到功夫成片,这样的程度,跟宗门教下所谓的“观照”就完全一样;能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所以古德常说:“念佛法门,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明心见性,用这个方法得定、见性的人很多。纵然不能得定、不能见性,也能往生。祖师大德们也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只要能往生,就绝对能开悟、见性,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此处。

净土法门修学的原则,是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个方向、一心的意思。什么是菩提心?除了自己绝对求往生的心之外,还得念念以一切善巧方便,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别人,这就是菩提心。因为我们明白,唯有这个法门能断烦恼、出三界,能不退成佛。

念佛人,至少要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搞清楚,这八个字要是不清楚,佛号就念不好,功夫不会得力;不但不能转境界,而且依旧被境界转。被境界转就是继续要六道轮回,若能转境界就决定往生,所以这八个字非常重要。

何谓菩提心?如何去发?《金刚经》说:“生心”。生心就是发心,生是生起,意思与发起相同。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说,“生”比“发”的意思更深、更圆满。

一向专念,“一向”有狭义、有广义。狭义地说,就是念念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一个方向,向西方净土,这样能往生,这是属于事,能得事一心。广义来讲,“一”是一真法界,趋向一真法界。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不懂一真法界,不入一真法界,所以妄想、执着、障碍重重。

能见到一真法界,就成佛了,就是禅家讲的“见性成佛”。一真就是真性、真心。佛说,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多元次的时空)是唯识所变。能朝这个方向一心专念,会得理一心不乱,这叫会念佛,功夫容易得力。

功夫得力的现象,就是妄想、烦恼、分别、执着会一天天减少,智慧也会随之增长,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自自然然能放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些现象不能现前,就是还有很深重的迷惑、颠倒,因此功夫不得力。

往生的人,实在说,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根利智的人,他对于事实真相能通达明了,所以他不怀疑、不夹杂,净念相继而往生;另一种是愚人,就是一般讲的老阿公、老太婆,他什么都不知道、都不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死心塌地地念到底,这种人也能往生。而当中这一部分的人,他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这就难了。因为他有分别、有知见,这就是障碍。我们应该冷静地想想,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类?

学上智难;学下愚,只要真正肯学,是可以学得来的;就是要把一切都放下,最重要的就是名闻利养要放下。“利养”包括五欲六尘,“名闻”包含权力、地位,我们一概都不沾边,只是一味地老实念佛,服务大众。

倓虚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说到,出家人中有个修无师,那是下愚之人,什么也不懂。青岛湛山寺的张氏,她丈夫是拉黄包车的,一天不做工就没有饭吃。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共修法会,她都到厨房帮忙洗碗,做这些苦工,人家往生多自在、潇洒!那就是愚人。愚人能往生,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也能往生,当中这一截的人就太难了。难,都是自己造成的障碍———争名夺利、贪图利养。

念佛的人,口念佛号,心里不断妄想,这是不能成就的。必须口念心也要念,心口要能相应,功夫才能得力。“得力”就是能把妄想、烦恼伏住。伏久了就得定,就成就三昧。定久了就开慧,智慧一开,即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这就成就了。功夫只要得力,妄想烦恼能伏得住,就可以带业往生。这是这个法门比一切法门殊胜的所在,只要肯用功,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得到。

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功夫成片,可以带业往生。怎样才能做到心清净?一定要有看破、放下的功夫。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烦恼、知见。真正要学六祖惠能大师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心就清净了。

念佛不能成就,就是因为不老实。不老实就是不会过日子、不会生活,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死,这实在是非常的可怜,如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

有了般若智慧之后,明白了人生的真相,就会老老实实、死心塌地地念佛求生净土。谁能够接受,谁就得利益;如果不能接受,不能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既然是造作罪业,来生必定还是在六道里轮回,无论修持怎么好,如果不能出三界,就都是没有成就的。

从前李老师在世时常说:“修行人要改心。”心改善了,行为自然就善良了。如果只有行为上改,心没有改,那就是外表上的装模作样,内心里还是妄想、执着,依然是无济于事,要紧的是要改心。

学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没有定、慧,换句话说,就是迷惑颠倒。这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因为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妄想,与人相处时,还有贪、嗔、痴、慢,还有嫉妒,造的是三恶道业因。这样的行为,不论是参禅、学教或是念佛,皆是无法脱离轮回的。

真修行,要记住惠能大师的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要见自己的过,不见世间过,这是惠能大师教给后人的两句真实话。若不在这上面真正下功夫,此生就与过去生一样,注定要空过。为什么空过?因为忍不过。没有忍,哪来的定?六波罗蜜就像是上六层大楼一样,第三层如果上不去,就没有办法进到第四层,充其量也只有布施、持戒,忍就没有了,修学怎能成功?所以六度修学的次第,有了忍辱、精进,才得禅定,有了定慧才管用。有定慧的人,心量就大,就能与自性相应。

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观察,如果人人都能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世人就能和平共处,世界哪里还会有斗争?社会一定祥和,世界就大同!

今天这个看不惯,明天那个看不惯,这是造轮回业。

修行的总纲领,无非是破二执、断烦恼而已。小乘人是为破我执而破我执,其方法比较笨拙。以深深的定功伏住烦恼、执,使之不起现行。证得初果之后,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出三界。大乘的方法非常巧妙,它教我们发菩提心,转烦恼成菩提,是用转变的方法。

如果自己觉得跟大众相处格格不入,那是自己在生烦恼,并没有在学佛。学佛就是要把这些枝枝叶叶圆融起来,将之化解。这些境界是从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因此就要从自己内心去化解,所以佛法叫“内学”。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人人都能向内开发自性,这个团体才叫“僧团”。

佛法的戒律是用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的,这是极高明的做法。不像世间的法律,是用来约束大众。所以要学六祖惠能大师的“常常见到自己过,不见世间过”,心就真的转了,向内观照。

众生的“大病”———不见自己过,专见别人过。专见别人过,就会增长烦恼,就没有办法向内观照。如果我们只顾内照,不管外境的诱惑,这个“照”是智慧,就能把烦恼、习气化解。

锋芒显露的人会遭嫉妒,遭嫉妒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人是凡夫,嫉妒、嗔恚是无量劫来的习气,要是没有这些习气,那他就是佛菩萨再来的。

无量劫来,我们不是没有遇过佛法,也不是没有认真去修学,为什么还是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被“我”、“我所有的”害了。

大乘经典的高明,特别是大乘的般若,就是叫你起心动念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可是世间人总是害怕、恐惧,怕的是自己衣食没有着落,生活会有困难,这就是我执———对“我”与“我所有的”执着。有这样的念头,就不是学佛人,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金刚经》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真正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念念之中还有“我”、“我所有的”,就不是佛的学生,就不是学佛人。还有“我”跟“我所有”,就是留恋这个世间,是不能往生的。

基督教徒为什么能升天?是他的念头能把一切荣耀归于主的缘故,如果他把一切荣耀归于自己,他就不能升天了,因为他的“我”没有破除。

赞叹自己,贬低别人;在《瑜伽戒本》里,是第一条重戒———自赞毁他戒;在《梵网戒本》里,仅次于四重戒。为什么这么重?因为着相。《金刚经》的标准,是着了四相就不是菩萨。若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这就完了,即使做再多的好事,都只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而已,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我们学佛,尤其是出家人,一心一意就是要出离三界,这是大前提、大方针。世间所有一切名闻利养、荣华富贵,都要彻底从心里舍得干干净净,要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为了与阿弥陀佛及诸佛的本愿相应。如果念念还有一个“我”存在,那就与魔相应;魔跟佛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魔念念都为自己。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的确是虚妄、是梦幻泡影,若要在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绝对是错误的;想在当中有求有得,这绝对是妄想。有这些妄念、分别、执着,就是大障碍。不仅障碍证道往生,也障碍功夫得力。但这些障碍都是自己造成的,还需要自己去解除,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你解除,即使是佛菩萨也没有能力。

真正想修行,真正想有成就,最大的难关,就是妄想、杂念想除也除不掉。这个问题不是现代人才有,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而佛在一切经典里教导我们,如何断除妄想、执着。佛讲得很透彻,方法也非常善巧,可惜我们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无量劫来都被妄想、烦恼缠缚,而不能解脱。解决的方法很多,而念佛确实是最好的方法,可是大家不去用。

“道”是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是:“清净、平等、觉”,这就是道,我们修行就是修这个。凡是扰乱清净心、破坏清净心的,就是障碍,就是魔。我们若能小心防范,就会增长向道的增上缘,即使处在乱世当中,还是会有成就;若是稍稍不留意,我们的习气、老毛病就会复发,将来一定堕落。

在团体里,最显著的烦恼、习气就是“嫉妒”。哪个人没有嫉妒心?说“我没有嫉妒心”,那个人就不是凡夫。只要是凡夫,绝对有嫉妒心,即使是出家人也不例外。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是佛法极盛的时代,六祖惠能大师就出现在那个时代,从黄梅得了衣钵之后,谁服气?那是什么现象?嫉妒。

我们的嫉妒、贪、嗔、痴、慢如果不能降伏,不但道业不能成就,而且其结果绝对是破坏道场。纵然影响没有很显著,也会障碍道场的发展,障碍同参道友的成就。换言之,就障碍了弘法利生,这个罪过是戒律里讲的“五无间罪”。所以佛菩萨教我们修随喜,把念头转一转,若能随喜,别人有多大的成就,我的成就跟他一样大,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做好事时,能生欢喜心,能帮助他、成就他,那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所以我们要懂得修随喜。我不能做的,他能做,我就帮他;帮不上忙的,我赞叹、我欢喜、我照顾他,功德是同等的。因为你的心是清净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

我们今天还看到这个人不对、那个事也不对,这是因为我们有分别、执着。只有真正想往生的人,才能真正放得下。僧团是清净和合僧团,所以在六和敬里,“见和同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不但听不到是非,连心里都没有这个念头。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包容。佛为僧团制定“六和敬”,六和敬是最殊胜的团体,所以是“众中尊”。在世出世间一切团体里,和敬的团体是最尊、最贵的,确实是蒙诸佛护念,龙天赞叹、拥护的。团体愈大,和敬就愈困难,根本的原因就是我见、我执,这是不和的根源,造罪的根源。

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的嗔恚、嫉妒、障碍,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烦恼。看到别人好,自己心里就不高兴;看到别人有成就,自己就很难过,就要想方法去破坏,阻扰别人。殊不知那正是成就别人的忍辱,成就别人的定慧,只是给自己招来更不如意而已。因为你所造的是性罪,这个罪是由恶的心所产生的,本身就是罪;纵然人家不报复,自己也会得到报应。

世间一切随他去,自己将本分事情做好,就正确了;连孔老夫子教学,也是这个宗旨———人能够尽本分。我们修学的本分,是依据《无量寿经》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落实在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善导大师说:“一切从真实心中做”,就对了。

章嘉大师教导我:“学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给佛菩萨、护法神去安排”,自己什么心都不操,这样一来,心就清净、平等。顺境是佛菩萨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萨安排的,所以在顺境里没有欢喜心,逆境里不生烦恼。一切皆是佛菩萨至善的安排,历事炼心成就道业,哪里会怨天尤人!

人与人之间冲突在哪里?就是利害。我们跟人没有利害,那就好相处了,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金刚经》上有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才像一个修行人。

大家在一起,一定要有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方向,这是基本的概念;还要同心协力,为佛教、为众生去努力。一定要把个人的利益舍弃,无论在家、出家都应当放下,如果放不下,这就是很大的障碍。当然最严重的障碍,就是障碍自己,非但自己不能成就,连往生、开悟,甚至于得念佛三昧都靠不住,所以一定要放下。

修行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真正想修行的人,在团体里,要学谦虚、学客气、学忍让。孔老夫子教给我们要守礼,礼是自卑而尊人。彼此要减少摩擦、减少冲突,处处忍让,这才能成大功、立大业。

我们要时时刻刻存着一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常常以此来检点、反省自己: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心?这个心就是佛心,就有资格学佛,有资格往生。

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行要守住几个原则———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能守住这几个基本原则,就不会错。真正能守得住,我们一切交给佛菩萨、护法神去安排。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的:“一个真正学佛,真正为了弘法利生的人,不要去考虑自己的前途、生活,诸佛会护念,护法神会照顾。”什么都不要想,一心一意照着经典的教训去做。佛法是重实行的,能做到就是相应,做不到就不相应。

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方向,即是有良好的生活教育。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做好人、存好心,这是一世的教育。修得很好的,来世可以生天,欲界六层天都是好人的去处。

古人常讲:“处事难,处人更难。”人都是凡夫,凡夫的心千变万化,凡夫的念头随境界转,相处当然困难,唯一的原则就是忍让。要放宽自己的心量,学着能够容忍、能忍让,避免一切的冲突、摩擦,护持这个道场的戒律精神———六和敬。六和敬的护持就是忍让,不能忍、不能让,和敬就被破坏,这就是戒律里讲的“破和合僧”。五逆罪里也有破和合僧,这是堕阿鼻地狱的业因。在五逆罪里,其他四条不容易犯,这一条很容易犯,而且不知不觉就犯了;唯有一心向道,能忍让的人,才得避免。

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为生死事大,所以有这么高的警觉心。一心一意要了生死、出三界,世间一切与他不相干。顺境、逆境一切都随顺,以了生死为重要。我们念佛人以往生为第一要务,除了求往生之外,没有任何一桩事值得放在心上。

真正慈悲的人,遇到违规、破戒、作恶的同参道友,不仅要容忍,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这就是大慈大悲。

经有四种:“教、理、行、果”,“行经”是要我们真正做到的。我们真能用“真诚、恭敬”的心来修学,为众生服务,一定会得法喜充满,会得清净心。能以真诚、恭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修学大乘。

佛教导菩萨修行,就是教菩萨要多为众生想,多为众生做,这就是菩萨道、菩萨行。多替众生想是菩萨道,多为众生做是菩萨行,凡夫起心动念处处都为自己想、都为自己做,所以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处。

现代的学佛人,嘴里谈玄说妙,实际的功夫却完全没有,所以往往出家人成就不如在家人。在家人学佛,确实有些人真的是一切都放下;反而出家人学佛,口里讲的都是佛法,都是谈玄说妙,可是心里想的,以及所作所为,都是六道轮回业。说的是破迷开悟,而实际上,做的完全是迷惑颠倒。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求福慧;其实福慧是众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圆满具足。现在众生福慧没有了,佛告诉我们,是有两种障碍把它障住了,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现前。二障要怎样除?要靠修德。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没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现前,所以要修行。

佛在经典里常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别是“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是教我们要做出来给别人看;“说”是为人讲解,劝人学佛;所以“演”是身教,“说”是言教。

学佛的枢纽在定慧,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定就是如如不动,慧就是不取于相。佛在《金刚经》里教须菩提,最要紧的就是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话来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功夫。

经上所讲的,决不是念一遍就有功德,要紧的是把它做到,单念不做没有用。六祖说得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有定慧才能救;解悟不能救,要证悟才能救。”

自性的起用,觉悟时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差别就在于迷悟。因此大乘修行的方法是转迷为悟,能够转迷为悟,就能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大乘用转变的方法是绝对正确的,于理于事都相应。

大乘修学的榜样———《华严经》五十三参。在这五十三参里,包含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世出世间的人,都是修菩萨行;不但修菩萨行,而且修的是高级的菩萨行———普贤行。我们在每天的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是不是修菩萨行?是不是修普贤行?如果是,成佛就有指望;如果不是,那就还要生死轮回。要如何修学?从要领上讲,就是怎样将六度应用在生活上。生活是六度,你就是菩萨;生活如果是十愿,你就是普贤菩萨。

大乘的根本在于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度一切众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要如何去做?六度、十愿就是做的方法。要把六度十愿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事业之中,这就是行菩萨道。六度就是菩萨道,十愿就是普贤菩萨道。《无量寿经》里的行普贤行,就是修十大愿王。

“布施”,用现在话来讲,就是牺牲奉献。自己肯牺牲、肯奉献给大众,肯奉献给团体。

“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

“忍辱”就是有耐心。在工作上要有耐心,特别是在人事上,众生都有无量劫以来累积的烦恼、恩怨、不平,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更要能忍。对于自然环境,也要能忍。

“精进”是求进步,不可以一成不变,老守住一个范围。有许多大德学佛修持虽然好,但不能弘法利生,原因在哪里?墨守成规,不求精进。因时代不同,所以众生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在某一个时代,有某一个时代弘法的方法,有某一个时代落实六度十愿的行法,墨守成规当然是不行的。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生活方式上,从前是托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中国之后,接受在家同修的供养,不托钵了,一切生活环境全都改变了。所以要适合现代化、本土化、生活化的原则,这才是精进之真义。我们要从这方面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求觉、求慧、修六度十愿。

“禅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见,不为外境所动。

“般若”就是对于一切人、事、物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恶都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颠倒,这就是般若智慧。

要是能将六度、十愿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那你就快乐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修菩萨行,在行菩萨道。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是充满法喜的,这就真的把烦恼转成菩提,把迷转成觉悟。

世间人若对工作有繁重之感,就苦不堪言、怨声载道,那是世间人、世间法、是凡夫,是要六道轮回的。大乘菩萨法高明,把念头转过来之后,就是菩萨。他知道勤苦的工作,是跟一切众生结法缘,成就自己的布施波罗蜜。所以念头一转,就快乐无边,幸福快乐、离苦得乐马上就能得到。

会用功的人,像六祖大师在柴房里舂米、劈柴、做苦工,照样修行开悟;因为他在舂米、劈柴之中,具足了六度十愿的行法。不会用功的人,即使天天在禅堂里打坐、参禅也不会开悟,烦恼、习气还是一大堆。我们要是会修,就是洗碗、擦桌子,六度十愿也全具足了。不会用功的人,就会认为这些工作好苦。所以转境界就是转心———转心理、转思惟。会修行跟不会修行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倓虚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讲,青岛湛山寺的张氏,她修什么行?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念佛会共修,她就到厨房去洗碗,表面上她是在厨房里洗碗,其实她在那里修六度十愿,所以她能预知时至,坐着往生。世间人看她只是个不识字、没念过书、听经也听不懂、到处帮人做苦工的人,殊不知那样的人才叫真修行,听经、参禅的成就反而不如她。所以一定要真修,要明理,要把佛的这些修行的纲领原则,落实在生活上。

在大乘法里,想要了生死,我们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若要真正做到,就要记住普贤菩萨的话———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每遇善知识,都请教这两个问题。所谓菩萨道就是存心,“心、愿、解、行要同佛”;心、愿就是菩萨道,解、行就是菩萨行。

学佛,就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纵使不能一模一样,也要相差不远。世间有些人是搞佛学,而不是在学佛。什么叫佛学?就是有解无行,只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来研究,而不能照做,他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愿,那就是佛学。有心、有愿的人,他明白多少就会做到多少,这才是个学佛人。所以学佛可以了生死,佛学不能了生死,这是要辨别清楚的。

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时,没有分别、执着、妄想,一切都清楚明白,这叫观照。

“观照”,其实就是自性净,就是自性的见闻觉知,所以能够见到真性。凡夫迷失了自性,用的是情识,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叫“情见”,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带着感情”。什么叫感情?就是分别、执着、妄想。带着这些东西的见闻觉知,是凡夫见解。由此可知,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就是佛菩萨的见解,佛菩萨的见解叫做观照,叫做照见。因此用凡夫的见解来修行,是绝对不能超越六道的。

行门,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样样不如人,这样的人会很谦虚,肯老实念佛,通常这种人往生的品位都很高。有解无行的人,恰恰相反,他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往往把修行忽略了,反而不能往生。

领众修行是自利利他的工作,要紧的是真诚、真实,自己有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慈悲心,就成功了。

在大乘法里,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行,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些都在日常生活里。礼敬,必含真诚恭敬;称赞,定有法喜充满;广修供养,就是服务一切众生。所以普贤行包括的范围非常深广,决不是拿一点钱,包个红包就是供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修行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熟读经文。把经典念三千遍,熟读经文,记住经典的教诲。第二阶段———求圆解。对佛教诲的意思要明白,要解得圆融,才不会死在句下。能在日常生活中,活活泼泼地应用,这才不是读死书,才是开智慧。第三阶段———要实行。依着经典的理论方法,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真正修行,这样才能往生。而不是把经念完三千遍,那是没用处的。要知道佛法自始至终都是重视实行的,就是要能做到。

在厨房里工作,每天烧饭、洗碗、抹桌子,世间人觉得这是苦事情,但觉悟的人却觉得是件快乐的事,这些事情其实就是六度万行,就是戒定慧三学。工作还是一样,事情还是一样,只是心理观念改变了,这一变,就是菩萨的生活。《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教我们怎样过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生活。这是事实,这就是修行,大乘菩萨行,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在这里修。不了解的人,认为天天做这些事情实在是苦死了,家庭主妇一个个都想跑了。这是迷,迷就苦了;悟就乐了。觉悟的人,知道在这些地方是修布施、修称赞、修供养、修忍辱、修禅定、修般若,所以迷悟完全不一样。

修福要怎样修法?多替众生想,多替众生做,能把自己忘掉,那是大福报。什么是造恶?念念为自己想,念念都为自己做,这是大恶。

舍财是福,但是更要紧的是要不着相。着相的修福,是人天果报;离相修福,才能明心见性,才能够往生不退成佛。

不但外财能舍,内财也要能舍。什么是内财?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劳力,能无条件地为大众服务,这叫舍内财。不求报酬,认真地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这就是布施。

“学”,不是指我懂得、我明了,而是“效法”、“学习”,它是动词,不是名词,就是要我们真正去做到。我们今天修行,自己得不到法喜,那就是在混日子;为什么得不到法喜?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去学习。

读经要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读,就会有悟处。有一些人读经读得好苦,因为他是用妄想、分别、烦恼的心去读,对经典里面的意思、境界完全不能体会,当然愈读愈苦。只有用真诚、清净、恭敬的心去读,才能与佛的心相应,才能够发现经里的意思。由于真诚、清净、恭敬是没有止尽的,所以经的意思就没有止尽,无穷无尽。

财、法、无畏布施,我们真的去做,修这三种因,就得三种果报———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做出来给一切众生看,让他看出这个果报向你请教,你就告诉他要修这三种因,所以一定要做出来给别人看。从认真持戒,断一切恶业,使自己心地真正达到清净善良。乃至于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要真正去做到,就是法布施。如果你做不到,讲给别人听、劝别人,这是没有用处的,人家也未必会相信。

佛在经上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看到果报他才会反省,看到好的果报他就羡慕,看到不好的果报他就害怕。所以必须我们认真去做,把果报呈现在众人的面前,让他自己去观察、去反省,然后发心来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法布施。

我们讲《金刚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劝导大家,教大家明白事实的真相,要死心塌地地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金刚经》上所说的,乃至于世尊在廿二年中所说的《般若经》,就是为了教我们要看破、放下。为什么“看破、放下”这四个字要讲廿二年?试想,谁听了之后,他就看破了?他就放下了?听是听了,说是说了,依旧是看不破,依旧放不下。心里面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口里面、行为上,还是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佛法修学总离不开“戒、定、慧”。“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守世尊在一切经典里面的教训,我们遵守着去做。修行最重要的枢纽就是“定”,“定”就是清净心。能在一切顺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净心,不为人事环境所干扰、所污染,那你的道业就成功了。有定就有慧,“慧”就是能辨别是非善恶,虽能够辨别,但绝对不会起心动念。因为一起心动念,就又落到意识里,就没有戒定慧。所以诸佛菩萨对任何人都没有怨恨,纵然有恶人、恶事来障道,诸佛菩萨也视之自然,不会起怨恨心。为什么?希望恶人能够早日觉悟、回头,因为恶人也有佛性,所以佛菩萨对他也很尊敬。

佛门常讲“开悟”、“修行”,读经会有悟处,念佛会有悟处,其实在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也都是会有悟处。“悟处”就是发现错误,发现错误就是开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是修行。修行不是指每天念多少卷经,念多少佛号,拜多少佛;实在讲,那只是形式、样子。真实的功夫是“知过”、“改过”,能做到这四个字,你这一天就会过得很踏实,没有白过。

世间事遇到了,我们做,就是修福。做事的时候不要怕吃亏,多做是多修福,这有什么不好?做的时候不要执着,不要放在心上,心里面一点痕迹都不露,如《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真正的福报,就把福德变成功德了。如果心里常常想,“我已经做了多少事情”,这就是世间法,是有漏的福报,得的果报很小。

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处,而不是在记问之学。记得多、懂得多是没有用处的,要去做到。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两分就得两分利益,不能认真努力去做,这个真实利益是绝对得不到。

自己修学也要有个目标、标准,一年要比一年进步,这样时间就没有空过。学佛人进步与否,可藉由下列两点,作为自我的检点、反省:第一是开智慧,经典里所说的道理,今年比过去清楚得多,领悟得多;第二是断烦恼,妄想、烦恼、习气比过去轻了。如果智慧没有增长,烦恼习气还很重,这一年就空过了。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老实念佛”,这是我们现阶段弘法利生的目标,也是我们自己修行的目标。所有一切经论、行法都是要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完成这个目标。我们自行化他有了方向,目标正确,生活就有意义、有价值,过得就很快乐、很幸福。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自己应该怎么修学,怎么样待人接物,这是真正的佛法,真实的佛法。

道与学一定是要有求才说的,他的用意是重道———尊师重道。唯有尊,唯有重,学的人才真正得受用,如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往往人就开悟,得大利益”。

古人常说“不诚不悟”,没有诚敬的心,什么利益都得不到,纵然来听,也不过是记问之学,是无法得到真实利益的。真实利益,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也是佛法所说的转识成智。果然能变化气质,就是转凡成圣。不会听的,只是听语言、文字,与自己的心性毫无相关。若丝毫的诚敬心都没有,所得的也不过是皮毛、表面而已。

也许自己会认为:“我对老师的确是很恭敬,对佛法也是很恭敬,自己也很深入,为什么会得不到利益?”试想:我们对恶人、对讨厌的人,是不是也做到恭敬了?真心里是没有分别的,有分别就不是真心。我对这个人恭敬,对那个人不恭敬,这个心是假的,是二心。所以毛病就发生在没有诚敬心、恭敬心。

真正恭敬心,就是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净心。无论表现得怎样虔诚,心里有分别、执着,就不是一心。有分别就不平等,执着是染污、不清净,这就是听法、读经不能得到真实利益的关键。

般若与净土,都特别强调因缘果报———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要是能想到将来的果报,心自然就会收敛,自然就会平静。如果我们造障碍别人的因,将来一定要承受别人障碍的果,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是自己造的因定的。

“修福与修慧”,福、慧是修学佛法所要求的两大目标。我们在传授三皈时,所念的誓词:“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与慧,“足”就是满足、圆满。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与慧的修学圆满,所以得为世出世间之所尊敬。

佛的经教是融通的———圆融、通达无碍,所以一经能通一切经。不但经教是融通的,世出世间法也是融通的,因为都是从自己真心本性里变现出来的,所以是同一个根源,没有不通的道理。为什么会不通?不通就是有障碍,障碍就是迷惑、颠倒、分别、执着,只要能去除障碍,世出世法都是圆融而通达无碍的。

佛陀给我们的方向、目标,确实是究竟圆满的———永离三界、永脱轮回。可是一定要明理,明理就是要明了事实真相。三界轮回的起因是妄想、执着,特别是我执,有“我”、“我所”,这是造成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因。想出三界,要破我执、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人起心动念都是我所有的,只要有“我所有的”这个观念,三界六道轮回就出不去。大、小乘佛法都是破“我”,修学小乘的人,我执断除,能证得阿罗汉果,他就出三界了。

菩萨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广修供养、广度众生。《金刚经》讲:“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句经文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结果,自然是离苦得乐。“迷,要帮助他破尽;悟,要帮助他圆满”,这就是成佛,就是“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佛法、世法是一不是二。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入佛法,一切佛法也都变成了世间法。由此可知,所谓世法、佛法并不在事相上,而是在个人心上,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佛法不坏世间法,所以世尊在世时,对印度许多宗教徒的教化,佛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是修正他们的理念,帮助他们从迷信的生活,回归到觉悟的正信生活。世尊没有改变他们,只是加入新的解释、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这方法正是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佛教在现代社会也在革命,但若不能够守住佛教真正的精神之所在,它就会变质。一变质,真正佛教就灭了,所以要守住这个本质。本质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根本;不但是净宗的根本,而且一切大乘佛法,都建立在这个根本上。所有一切法门,都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离开这个目标,就不是佛法。

佛法经典里有无尽的宝藏,自己要会去探求、发现。任何一部经论都有无尽的宝藏,而且一切经论都是互通的,所以一部经通达了,一切经就都通达。为什么会通达?就是每一部经的目标都是清净、平等、觉,你只要得到了清净、平等、觉,一切经就都通达而没有障碍。一部经没有通,部部经都不通,因为清净心、平等心没有得到,还是迷惑颠倒,所以不通。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就能体会佛法要重在真正修行,才能通得了。不是真正修行,若只在文字上下功夫,那是绝对不会通的。

《金刚经》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告诉我们:大乘佛法是在生活当中修学的。换言之,就是要教我们怎样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过的是大智慧、大觉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

“知见”最重要的,就是正知正见。念佛法门修行的总纲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正知正见,所以没有正知正见,纵然做到一向专念,也很难往生,这一点很重要。克实而论,若没有正知正见,虽然一向专念,也很难成就。因为一是一心,心有杂念就不是一心,夹杂专念阿弥陀佛,把其他法门都放弃,好像是一心专念,其实不是,你还夹杂着妄想、烦恼,还是不能成就。可知在修行里,知见非常重要。

“知见”,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认识”———对佛法的认识,对世间法的认识。有正确的认识,就是正知正见。佛法在世间教化众生,没有别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建立正知正见,有了正知见,修行就好办了。所以修行在个人,个人修行不能够克服烦恼,不能够克服习气,问题还是在知见上。

《法华经》一开头,世尊就把教学的宗旨说出来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为我们开示,我们自己要有能力悟入;“悟”是明了,“入”就是真正做到了。也就是将正知正见融化,能与自己的生活合成一体,就叫融化,俗话叫证果,“入”就是证的意思。

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万万不可以打着佛法的旗号,去欺骗众生,去求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纵使目前能够贪得一点小便宜,来生也必定堕阿鼻地狱。由此可知,认真修学、勇猛精进是必要的。

弘扬佛法必须自己要做一个好榜样,要认清这个时代,要有智慧、善巧、方便,让一切众生容易信受奉行,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祸福”,实在是系于大众的一念之间。一念善就是福,一念恶就是灾祸。

福报当中,尤其难得的叫清福。在清福里有高度的智慧,所以不造罪业。在世间的福报里,福报愈大,造罪就愈容易,所以副作用也大,这是我们要记取的。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清福、明了清福、享受清福,这个福报真的是无量无边,智慧也一定是随着增长。

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福,也要劝导一切人修福,大家都有福报了,这个地区就不会遭难。假如只有我们个人有福,大家没有福,我们还是无法躲过共业的,所以劝化众生修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福报大的人,如果没有智慧,他所用的全部就都落空了;有智慧的人,福报虽小,但他每一分钱都能修得很大的福报,所谓“舍财修福”。由此可知,没有智慧的人,想修福也修不到。

以因地上讲,智慧比福报更重要,因为有智慧的人不会造罪业,会将自己的过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没有智慧的人,造作了罪业,还以为在修福。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现前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他真正有钱,也真正发心,可是他造作的是罪业,不是修福,而自以为是在修福,这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真正发心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自己用功时,姿态要摆得很低,最好用功不要让人发现。人家见不到的地方,我用功;人家见得到的地方,和光同尘,跟大家打成一片,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当人见不到的地方,自己认真努力。把名闻利养、贪、嗔、痴、慢、嫉妒、障碍统统放下,放下这些,即是放下六道轮回。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劝人念佛,这就是往生成佛的路。

为什么要发心出家?学佛,在家一样可以成佛;出家就是为了住持佛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真正把佛法发扬光大,真实利益众生,这才是出家人的工作。在这个时代,若不是真正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就绝对是在做斗争的事业———争名夺利、不能容忍、互相排斥,造作这些罪业。弘法利生的事,只要自己有心要做,人人就都有能力做,人人都可以做得非常圆满。

求学、求道都在一个“求”字,是要自己去求得的,自己不肯,就没有人跟你说了。因为众生不知道,也不懂得求,所以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现身说法以代众生求。我们在佛经里看到,那些当机的人,就是代众生求法。在《无量寿经》里,阿难出来启请,就是代众生请法。

怎样弘法利生,才能够收到自度度他的效果?必须要把经里的教训,在生活当中真正做到。若做不到,虽然讲的是正法,也会讲得不透彻。为什么会不透彻?因为那不是自己的体验,而是听说的;即使是从经上看来的,也是属于听说的——是听释迦牟尼佛说的,听菩萨们所说的,不是自己亲身见到的。要怎样才能亲自见到?一定要身体力行,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每天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我们都念过《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无论出家、在家,凡是佛弟子接受财供养,一定要以法供养回报。佛陀在世是用托钵的制度,当接受供养时,一定要给人说法,这就是报答施主之恩。我们在任何场合,接受人家供养,也要懂规矩,要为人说法。若没有人启请,那可以不说;有人启请,就一定要说。说法最要紧的原则,就是要能指出现前大众所犯的通病,来帮助他们改正,这才是最有利益的。所以不必谈玄说妙,说那些没有利益的废话。

在所现的境界里,十法界的“佛法界”是最圆满、最殊胜。佛法界也是由念佛而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菩萨要成佛,还是要念佛。我们现在念佛,是直捷作佛,不走迂回之路。佛法界也有种种不同,这种种不同还是从心念变现的。

传记里记载,隋唐时代的天台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所以他的话就等于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他告诉我们,佛有四种,就是天台四教:藏、通、别、圆,这四种佛的差别很大。藏教佛与通教佛还未见性,是十法界里地位最高、福报最大,但还没有突破十法界。别教佛破十二品无明,相当于圆教二行位菩萨,但与圆教佛还相差很远。因为二行位菩萨还有八个位次,才能修到十行圆满;而十行上面还有十回向、十地、等觉,才能证到圆教佛果。而我们念阿弥陀佛,则是直捷证圆教的佛果,非常殊胜;所以一切诸佛菩萨无不赞叹念佛法门,这也是一切诸佛所修的。

人生最幸福的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天在一起说经论道,这是无比殊胜的生活。这种生活环境,就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来自十方、三际,他们放下旧习气,来亲近阿弥陀佛与诸佛如来。每天与同参道友,或在地上、或在空中、或是经行,都在说经论道。在修学环境上,西方极乐世界是第一完美,这是我们真正向往、羡慕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树立一个典型、模范,表演给世间人看,他们要是懂得了,也会发心认真来学习。

念佛,念是想,天天想佛,就是心上真有阿弥陀佛,念念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就是有阿弥陀佛的心、愿、行。换句话说,将《无量寿经》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那是真念佛。

念佛不是挂在口头上;口头上念佛是宣传,是念给别人听的,这是度众生,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念佛是“心愿行”要与佛一样。“佛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愿”是帮助法界一切众生早成佛道;“佛行”是真做,愿不是假的、空的,要在日常生活中随分随力,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一切诸佛菩萨所行的事业,佛门讲的“如来家业”,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在娑婆世界第一方便法就是劝导,以讲经说法劝勉大家,帮助大家开悟,这是言教;其次是身教,做样子给众生看。言教、身教若能做得圆满,你的家人当然受感动,就能相信。

念佛非常重要,其功德无量无边,无比殊胜;不但这一生的业障能消除,无量劫的业障也都能消除。而消除就在一念之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就是与佛心相应;念念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就是与佛愿相应;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就与佛行相应。妄念是从业障变现出来的,妄念就是业障。所以,我们念念都是佛,妄念就没有了,业障也就消除了;不念佛时,有妄念就是业障起现行。所以要常念佛,不可间断,业障才能消除。“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一定得力,这是念佛的秘诀。

净宗祖师大德教我们“老实念佛”,“老实”二字不容易做到,做到的人这一生决定上辈往生。有的人善根福德深厚,不要修就老实,他一听佛的话,就真的万缘放下,对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不再放在心上,是非人我统统舍弃。有的人是要去修才会老实,而我们是学了还不老实,这是业障习气深重。一定要在生活环境里面转境界,念念提醒自己,认真努力修学,真正放下万缘,才能消除业障。

《影尘回忆录》记载,谛闲法师有位念佛往生的徒弟,出家之前做锅漏匠。此人一生生活非常困苦,中年出家,不识字,也没听过经,什么都不会。谛闲法师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就这样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将来准有好处。”他是乡下老实人,没有妄想杂念,很听话就一直念下去。这样念了三四年,他成功了。没有病苦,预知时至,往生后还站三天,等待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谛老赞叹他说:“你总算没有白出家,你这个样子连许多大和尚、方丈住持、讲经说法的大法师,都比不上。”这是事实。

《地藏经科注纶贯》讲,“一念自性,体元湛寂”。果真念念与湛寂的性体相应,一切作用能与心性相应,往生就有把握。六祖惠能大师讲得更明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二句是讲清净心与平等心。清净心不染,心地清净,毫无牵挂,心里“本来无一物”。以清净心一心念佛,决定自在往生。

现代人修学、念佛比不上古人的原因,还是在于不能真正“看破、放下”。所谓看破,是对于现实生活状况了解的程度;若我们不甚了解,迷恋世间,当然放不下。所以,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因为他们看多了,知道世间一切法是虚幻不实,无论生活在顺境、逆境,时间久就腻了,生活过得厌倦,不想再住下去,这时放下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若觉得这个世间还很美好,还想再多活几年,甚至于多活几十年、几百年,他放不下,功夫如何能得力!佛法讲觉悟,就是觉悟这桩事情。

学佛人在修学过程中,多数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念佛堂里念佛,心地可以保持清净,但是回到工作场所,功夫就无法保持。这也是我们期望能在此生修学有成就,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功夫不能保持,有两个因素:第一、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太重,没有能力克服;第二、生死心不切。何以生死心不切?对这个世间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世间是虚幻的。《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经上讲的事实真相,我们在网路上双向见面,更容易体会。我们在画面上面对面谈话,这也是梦幻泡影,也是一种虚妄,能从这个地方体会到就觉悟了,然后才知道,即使我们面对面,还是虚妄不实在的。实在的有没有?有,但是我们见不到。何时能见到?把妄想分别执着全部放下、舍弃了,到了“一心不乱”,这时就见到实在。只要我们得到“一心不乱”,真实的境界自然现前,这是佛法所谓的“一真法界”。

在念佛堂长期熏习,希望功夫能保持,不论在任何场所,在家庭、工作当中,都能保持清净心,念佛的目的才达到。

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消业障。克服的方法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克服烦恼的门径,消除业障的门径,无量无边。在无量法门中,世尊告诉我们,念佛法门是最方便、最简单、最容易、最有效果的。而念佛的理论一定要懂得,对于念佛就不会怀疑,佛号就能产生效果、力量;力量就是能消业障,能断烦恼。

学佛要肩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使命,要想担负起这个使命,一定要悟入。悟入方法无他,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而已。

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放下我执。《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能放下一条,就全放下了。这四相有连带关系,一个有,四个都有;一个放下,就全放下了。然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是真实功德,这是诸佛菩萨所赞扬的。我们必须要知道,四相具足,是修学佛法严重的障碍。

我们在事相上遭遇到困难,原因在分别、执着。尤其是严重的我执,念念为“我的利益”,人人都执著“我的利益”,这是病根之所在,造成彼此不能相容,也造成无量无边的罪业。倘若“我”是事实,还情有可原;殊不知“我”只是一个虚假、抽象的概念而已。

而众生执著有我、有法,就永远不能解脱,永远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此事实真相,迷惑之人不晓得,唯有觉悟之人明了。即使学习佛法、研究佛法,还执着我、法,还自赞毁他。这都是因为有我执,不知诸法平等,诸法空寂,诸法缘生,才有这种行为。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以相是幻相,事如梦幻泡影,这些都是事实真相。

何以功夫不得力?这是烦恼习气在作祟,障碍我们的道业与精进。《金刚经》教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原则,破除障碍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佛法也要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了事实真相。若我们本着经上所说的原理、原则,仔细观察世出世间一切现象,就能明了。明了事实真相,于世出世间法不再起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放下。放下之后,不但在修行上没有障碍,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也得大自在,和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游戏神通,无二无别。《金刚经》说,我、人、众生、寿者全是假的,全是梦幻泡影,其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为何不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就是不明事实真相。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明白真相,所以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教导我们,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梵网经菩萨戒本》也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些都是事实,不是比喻。凡夫的见解、心思、常识,多半局限在一世,不知道过去世,也不知道未来世,所以产生了许多错觉。佛菩萨以甚深定功,突破时空界限,对于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统统明了,所以知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这一生中成就,这并非难事,确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就在觉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觉悟;将毛病改正,这是修行。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无从改起。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难,他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自以为是。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就是菩萨没有“自以为是”的观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是觉悟的人。迷人自以为是,即使反省也认为自己没有过失,过失都在别人。殊不知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几时见不到别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就没有了。

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别人有过失,就是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外面是缘,缘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引出来,这就是大过失。所以会修行的人,所有的外缘都是善知识,善人善事可以学习,恶人恶事资助自己反省改过,顺逆都是善知识。在反省中,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菩萨修行能成佛之理在此。

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可以有我是你非、我正你邪。若还有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念头,就是烦恼习气,心就不清净、不平等,这就是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的障碍。好事最后变成魔境,就在这一念之差。佛菩萨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对一切众生真诚恭敬。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才能获得感应,获得助缘。有了助缘,自行化他就方便了。

常常看别人的不是,自以为是,这是最大的过失。别人纵然造作五逆十恶的罪业,我们也要学佛菩萨,用慈眼观之,他是一时迷惑铸成大错,他不是真心,真心里没有过失,他用的是妄心,所以被烦恼习气所支配。诸佛菩萨看到这些人,是以怜悯心、清净心、平等心待之,因为他的真心佛性丝毫无损,佛菩萨对他还是圆满的恭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所以对于作恶多端之人,“礼敬”并没有减少一分。

要学菩萨,就要从此地学起,要真正做到对极恶之人,也欢喜赞叹他善的一面,绝口不提他恶的一面。不但不提,心里痕迹都不落,心才真清净,清净心得大自在。我们看他也是一尊佛,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是这样看待人的,我们学佛也要这样看待人。他现在造恶只不过是一时糊涂,糊涂也有明白的一天;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使他早点明白;他明白了,也会普度一切众生,众生就有福了。

心里不要常想是非人我、恩恩怨怨,要常想佛的教诲,常思经义。以《无量寿经》为主,就要常想《无量寿经》的义理,将之变成自己的正思惟,应用在生活中,以佛眼观世间,我们才真正成为弥陀弟子,真正是做菩萨,转凡成圣。从心理转,从行为转,这是真实功德。

《华严经》第二卷的开端,展现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境界。老子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也在这段经文中体现。经上讲的“大忍”,就是真忍,是用真心的忍,真心心量大,无所不容。唯有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白,才有如此大的心量。而此境界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渐渐得到的,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我们本来是大忍,本来是佛,与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一样,现在会变成这样,是因为迷失了自性、真心。而佛法教学无他,只是帮助众生恢复本来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确实无有一法可以教导众生。所以圣凡、生佛,就在一念迷悟而已。佛常叹惜迷惑的众生为“可怜悯者”,就是因为迷失自性,所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甚至于两个人相处都有意见,都合不来,真是可怜悯到了极处!

《华严经》一开端展现出,尽虚空、遍法界各类的杂神众,有善神、恶神,有十法界的八部鬼神,还有诸天天王等,共二百二十八个不同的族群。真是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此心量多么大!我们也要恢复这样的大心量。若不能容忍,与人结怨,造成冤冤相报,你障碍别人,别人就障碍你;你破坏别人,别人就破坏你,造什么因就受什么果报,果报通三世非常可怕。所以,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这是佛在《华严经》上现身说法,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去体会。

不研教之人做错事,还情有可原;我们天天研究佛理,对这些道理没搞清楚,还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中,这连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我们能从此地醒悟过来,就是真正觉悟了。此时读《华严经》才真有受用,思想观念就转变了;这一转变,就是“入佛知见”。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本是同根生,就是佛知佛见。

我们修学进得少,退得多,就是念念被污染。教导别人,人家肯接受、有进步,心生欢喜,这被欢喜污染了;反之,人家难以接受,或者不能做到,甚至所作所为与所教的完全相违背,就生烦恼,这被烦恼污染了。污染就会退转。若能做到《金刚经》上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不受污染,就不会退转了。

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落在分别、执着,而不知道放下,这就是迷,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使之不能现前,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无不劝我们放下。放下是福,看破是慧。佛的福慧圆满,所以称为“二足尊”。彻底放下,慧才圆满。

西方有一本书说,人从生下来,就观察父母及周边的人,不知不觉养成喜欢控制别人与控制环境的习惯,因而产生了掠夺的欲望。这个欲望将自己的灵性盖覆住,使自己一生中,生活非常痛苦,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本书的作者没有学佛,也没读过佛经,可是这几句话讲得很有道理。

喜欢控制别人、夺取别人,利益自己,这是妄想、分别、执着。迷得愈深,烦恼习气愈重,造作的罪业愈广,岂有不受果报之理?

破我执相当困难,但非常必要。有我,就有生死、病苦、轮回这些现象;无我,这些现象就完全消除了。大乘法里,佛教导我们破我执的方法,巧妙绝佳。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说:“大而化之”,此话讲得好,这是从发菩提心来的,所以心量要大。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我们本来的心量,每个众生原本的心量,与诸佛如来果地上毫无差别。而我们现在落到这种地步,是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这是真正的病根。我们流落在六道,无量劫无法出离,就是没找到病根,不知从根本上去治疗。

没有私心、欲望,没有占有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是造作一切罪业的渊源,我们要将罪根拔除。

为何不能占有?佛说:“一切法空”,谚语也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何能占有?这是从粗浅现象上来观察。更入微的讲法,佛说:“一切诸法,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连身体也了不可得。对身外之物没有占有心,对身体也没有据为己有的念头,问题就解决了。此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从六道轮回解脱,从十法界解脱,这多幸运!

起心动念为自己是造业。言语损害别人,是非人我都是口业。《无量寿经》上讲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告诫我们口业是最严重的、最容易犯的。看到众生有过失,都不可以说;没有过失还要造谣,还要怀疑人家有过失,这个罪业就更严重了。

一个人修学,受到无量劫来烦恼习气的影响,容易退转,很难精进。所以祖师大德提倡共修,佛七在一起共修,依众靠众,就是这个道理。

要懂得在一切环境里,克制自己的妄念,克制自己的分别、执着,这些都是佛法。能克制自己,功夫就能保持;不能克服自己,功夫就不能保持。古大德知道凡夫习性很重,很难克服自己,这才提倡“依众靠众”,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警策,互相勉励,用意在此。

保持清净心最重要的原则,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心舍离娑婆,求生净土,这是真心;第二、决定不受世间的诱惑,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放得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中,只取自己所需,绝不过分,所谓“知足常乐”,你的心就是定的、是清净的,清净心才能保持长远而不失,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这些修行人,他们能成就,因素就在此地。

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想,真正做到《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生活上取我们所需的就够了,这才不受诱惑,才能保持清净心。

真修行人对于身体的养分,不向外求,完全向内。经上讲,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以“禅悦为食”,禅悦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不是从外求得。所以佛说“财、色、名、食、睡”这五样都能舍弃,这五样称为“五盖”,将我们的心性、智慧、德能盖覆住,使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这五样是欲望,若对这五样生起贪念,烦恼只有增加,不会减少,那烦恼岂能断得掉?

佛陀教弟子,对于饮食决定没有分别、执着。佛陀当年在世是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而且托钵只许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就回去修禅定。这种作为,都是帮助我们克服欲望、贪心、烦恼,要懂得这个道理。

爱心是义务的付出,决定不能占有。凡夫的爱心,纵然是对自己的儿女、亲人很爱护,也不算是慈悲。因为他有控制、占有的念头,念念想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这是错误。错在哪里?佛告诉我们“能所皆空,了不可得”。六百卷《般若经》里,“不可得”这三个字重复千遍以上,就是要我们牢牢记住,“不可得”是事实真相。以为一切有能得、有所得,那是愚痴、无明。

若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你就解脱了。“解脱”,用现代话说,就是心里没有负担,你的心就得自在,妄想、分别、执着就会全部放下。我们处处放不下,主要是愚痴没有破,还以为有能得、有所得,心里还有负担,所以生活很痛苦,修学功夫也不得力。

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所作所为全是“梦中佛事,水月道场”。道场建立得再大、再辉煌,觉悟的人视为镜花水月,没有丝毫执着、悭贪,这才显示出大自在,这才是高度的享受。生活中对一切人事物有受用,绝对没有控制、占有的念头,这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凡夫与佛菩萨不相同之处就在此地。凡夫是念念当中要控制别人,念念当中要占有一切,所以心里患得患失,忧虑烦恼永远不断,这种日子过得好苦。

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烦恼非常深重,很不容易断除,唯有用觉悟的方法才能断除。所以读经闻法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间断。我们不是上根利智的人,不可能短时间的听闻、学习就能开悟。中下根性的人,想在一生中得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读经闻法,长时间的熏修,才能揳入《华严经》所讲“入佛法”的境界。入佛法就是觉悟,这是真正得大利益。

学佛人若是高高在上,住处像皇宫一般,出门坐名牌轿车,这些苦难人看到做何感想?尤其出家人的财富、享受是十方供养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也没有这样享受。佛一生不求人,每天托钵也只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饿一天;托了第一家能吃得饱,就不托第二家。这种示现是教导我们要“知足常乐”,世间人的病根就是不知足,所以才招致无量无边的祸害。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无论是何种身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要学习佛的精神、佛的理念、佛的慈悲,而且要落实在生活当中。

自己生活要朴实、要知足,有多余的要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佛菩萨与世间人理念不同之处;佛菩萨是有福大家享,凡夫是有福自己享,不愿与人分享。

佛不仅以言语教导众生,而且自己是说到做到。他真看破,看破就是世出世间一切理事因果都通达明了;他真放下,于世出世法丝毫不牵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连边都不沾。

现在有许多同修觉得自己业障深重,灾难很多,问如何消业障、化解灾难,实在讲释迦牟尼佛一生示现的就是。我们要是学会了,利益无量无边,不但眼前灾难可以消除,无始劫来的业习也能断除。

首先要学习看破、放下,要看破“万法皆空”。《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在虚妄相里去分别计较?所有一切现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顺心与不顺心的全是妄想。你能看清楚、看明白了,无论顺逆境界,心都是平静的,确实以“清净、平等、觉”来与大众相处,丝毫不沾染,妖魔鬼怪就不能贴身。有我执就有身,没有我执就没有身,这是鬼神贴不上身的道理。若念念仍落在“我、人、众生、寿者”,你不善,鬼神就会欺负你、捉弄你。

学佛要怎么学?宗门常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净没有一切念头。若有个“我现在一念不生”,就已经生了一个“一念不生”的念头,这就错了。初学时,宗门用盘腿面壁的方法,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学成之后,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成功了,此时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没有离开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称作一真。若真的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能称作一真?故转变在心,转变在认知,认识境界的实相,就是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在境界现前时六根清净,不是远离尘缘时六根清净,那是小乘修学的方法。接触境界时,心又乱了,又动妄念了,那就没有功夫。面对境界,养成清净不染,这要高度智慧。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要常常提起,这就是观照功夫。面对境界才起心动念,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顺境不起贪恋之心,逆境也不起嗔恚之心,知道全都是假的。所以,要学佛菩萨在世间游戏神通,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自他不二。修福就要从这些地方下手。

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我们的同胞,这些同胞与自己是同一个法性,都是自己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唯有成佛,才真正见到“情与无情,皆是同胞”。明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在这一生中,应该如何做、如何努力,才能与诸佛如来清净慈悲相应。

现在人造作“杀、盗、淫、妄”四业,在佛法里,这是四重戒,无论出家、在家都要遵守。反观现在社会,大众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身体造作的,都是“杀、盗、淫、妄、酒”,每天造作这五种罪业,实际上就是造作十恶业,世间的灾难如何能避免?

要想救自己,就要从此地下定决心,严持禁戒,依教奉行。能救自己,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唯一的方法也只是劝导。出家人的生活所需,依赖在家人的供养,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唯有以身作则,劝导社会大众与有大福报之人,懂得发心修福。若我们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正,如何劝人,如何让别人相信?所以,一定要先从自己做起,自己心正行正,才能影响别人。

佛教导我们,既得人身,要在世间住几十年,正所谓“既来之,则安之”。所以,聪明人、有智慧之人懂得积功累德,因为他们明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积功累德应该如何做?这就是“四正勤”的教导,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一定要断自己的烦恼习气,修善决定要修戒定慧三学,修菩萨六度,修普贤十愿,将三学、六度、十愿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持,就是积功累德。

与“戒定慧”三学相违背的是“贪嗔痴”三毒。佛教导我们以戒学断贪,以定学断嗔,以慧学断痴,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这是断恶修善。

“菩萨六度”,以布施断悭贪,以持戒断恶业,以忍辱断嗔恚,以精进断懈怠,以禅定断散乱,以智慧断愚痴。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能遵守这六条原则,此人就是菩萨。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此原则相应。

“普贤十愿”是菩萨圆满的大行,经上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普贤行的核心是圆满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普贤菩萨的心量;以此大心量修一切善法,皆是普贤行。

《华严经》上,将普贤无量的行门归纳为十大纲领,即“普贤十大愿王”,这十条是普贤行的总纲领。这十个顺序不可颠倒,第一“礼敬诸佛”,是行门的根本。对一切人事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要恭敬。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以孝顺父母之心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师长之心尊敬一切众生,此人即是普贤菩萨,其所修学的就称为普贤行。这是普贤行的核心,普贤行的根基。

古圣先贤教人隐恶扬善,这是修养自己的德行,也是为了社会安定,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尚未断除,有丑陋的一面,丑陋的不必提,美好的要尽力去宣扬,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到应该断恶修善。你造恶,人家原谅你,一句话不提,你就生惭愧心;你造一点善,别人表扬、称赞你,这是鼓励修善。此用心很善、很好。

一切众生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有缺乏,我们若有能力,都要尽心尽力主动去帮助,不必等人来求,这是布施供养。以菩萨来说,这是布施;而普贤菩萨的布施,则称为“供养”。因为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是“供养”,这是对一切众生尊敬到极处。

诸佛菩萨用什么心来对待一切人事物?“孝敬”,就是《观经》三福的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用“孝顺、尊敬”对待一切人事物,就是佛菩萨,就是大圣人;而凡夫的心思观念、所作所为,与此恰恰相反。相应就是随顺自性、性德,随顺诸法实相;能做到圆满的随顺,就是一真法界。若不能随顺,与此相违背,就是六道凡夫;完全相违背,就是三恶道。所以,作圣、作凡,天堂、地狱,就在自己一念之间。这一念与法性相应,就是佛菩萨;这一念与性德相违背,就是众生、恶道。

对于一切怨怼,我们要能随顺,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当中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戒定慧,这是功德。随顺如何能真正成就功德?清净心重要,智慧心重要。你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就是随顺,这就有功。能够成就、增上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德。

有一念怨天尤人,就是大错特错。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逆缘,都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决定是自己不善业累积造成的,过失不在别人。回过头来,自己真正忏悔,改过自新,这是真修行。是我没有将他当作父母、师长看待,没有孝顺、尊重他,是我自己的错,不是他的错。诸佛如来就是以这种方法成就的,我们想做佛、做菩萨,也没有例外,还是这个方法。

我们要将敬人、敬事、敬物,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念念都不能离开;一念离开是一念迷,一念相应是一念觉,所以要在念念之间用功夫。大乘经不可不读,不可不深解义趣,我们才能保持觉悟而不迷,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

修学第一要发愿,儒家讲要立志,立志做圣贤、做大事,而非立志做大官、发大财,享荣华富贵。何谓大事?佛家讲“死生事大”,这句话把“大事”彻底圆满说明了。在佛法里,大事因缘讲到究竟圆满处,就是普度众生,也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比喻,度过生死苦海,度过六道轮回,这才是大事。

佛法贵在觉悟,古圣先贤也说“克念作圣”,故圣凡只在觉迷一念间耳。一念觉,当下就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又何止十法界?觉悟之人真正能放下,只有迷人才有争执。诸佛菩萨是我们的好榜样,所以学佛菩萨,就是学觉悟,学看破、放下,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自然身心自在,智慧增长。

学佛之人不能揳入境界,是一念情执没消融。而要想成就,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能不认真去学习无争无求,学习慈悲,热诚助人。在助人的过程中,决定不能执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永远保持清净平等心,这是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觉悟之行。

《地藏经纶贯》中,青莲法师讲:“无相无名,绝思绝议”,这就是《金刚经》的义理与精华,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若是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义,思想观念、言语行为就会转变,转凡成圣。懂得一分,转变一分;懂得二分,转变二分,转变的角度大小,与理解的深度成正比。这也能作为考量自己修学功夫的方法,果真有进步,心地会日益清净,智慧会日益增长,烦恼也会日益减轻。到烦恼轻、智慧长时,世出世间一切经论展现在面前,无量无边的义趣自然涌现。所以,真修行就是在心理观念上做一个大转变。

我们是迷惑的众生,转变唯一的依靠就是圣教,依靠圣教指导的方向与目标,认真做转变,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转迷成悟,超凡入圣,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对于有缘的众生,也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转变;虽帮助众生,但心地依旧保持清净,绝不着相;着相就会生烦恼,心就被污染了。佛菩萨教导一切众生,能保持清净心,不被污染,众生能转变思想观念,赞叹欢喜;不能转变,心底依然清净,不落痕迹,这正是《般若经》所讲的“三轮体空”,所以佛菩萨永远自在,永不退转,道理在此。

我们要不断地拓开心量,佛陀教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认真努力去实现。心量圆满的拓开,即使做微小的善事,随着心量也遍虚空法界,这就是种大福、行大善,境随心转的道理。寺院中,施食都念“七粒遍十方”,若你的心量周遍十方法界,布施一粒米,就能遍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得受用;若心量很小,念咒也没用处,境不随咒转。咒是增上缘,心是亲因缘,没有亲因缘,增上缘用不上力。果然“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咒的增上缘就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根本在于心地,心地要善良,心地要真诚。“心诚”,行为自然端正,真正的功夫在此。

我们念念为一切众生想,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譬如桌子不干净,把它擦干净;椅子没摆好,把它摆正,这都是为它想。这种做法,就是普贤十愿的“礼敬诸佛”,敬人、敬事、敬物。

佛事是觉悟众生的事业,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所做的正是帮助一切众生拓开心量,爱自己,更爱别人;爱自己的家庭,更爱护社会,消除一切异己的误会、矛盾、冲突,以达到和平共存的目标。我们推动这桩事,一定要基于“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才是佛事,才是菩萨事业。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知道修自己,自己努力断恶修善。《无量寿经》讲修善三个纲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要做到才行。佛家一大藏教经典,世尊四十九年所说,就是这三句话。我们必须确实做到,才能救自己,救众生。

断恶修善要从心地上做起。佛菩萨的心是纯善利益众生的心,决定没有想到利益自己。

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一定圆满含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五句中的任何一句,都含摄其他四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若慈悲心不清净、不平等,就是佛法讲的四种慈悲的“爱缘慈悲”。这是凡夫的慈悲,没有舍弃控制、占有,没有舍弃种种要求,这不是大慈大悲。

“无缘慈悲”,大慈大悲就是无缘慈悲。无缘就是无条件,无有要求、无有占有、无有控制,这是诸佛与法身大士的大慈大悲,也是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的慈悲心。我们要是用这种心来处事待人接物,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就证果了;像《华严经》说的“入大解脱门”,就成佛了。

自古以来,学佛人大多数都依《金刚经》修学,宗门称此为顿教,不无道理。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若依照《金刚经》的原理原则去修学,必定上上品往生,生实报庄严土。

我们发心出家,出家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金刚经》所讲的这些道理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因为我们不老实,《金刚经》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老实念佛、老实做人、老实办事。《金刚经》参透了,人就老实了,老实就是佛菩萨。老实就不再有妄想分别执着,若还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不老实。

法相宗的基本课程是《百法明门论》,这部论典的水平很高,是大乘法的入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部论典属于宗经论,即解释世尊所说的宗旨,实际上就是解释佛讲的一句话。佛说:“一切法无我”,《百法明门论》依此句话为宗旨,将一切法归纳成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无我”,说出“人无我”、“法无我”,能在这当中开悟,我执、法执就放下了,就能超凡入圣。凡夫执著“有我”、“有法”,佛菩萨觉悟“无我”、“无法”,所以佛菩萨于十法界依正庄严,能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融自在。

在初学阶段一定要熟读大乘,特别是发心从事弘法利生之人,不但要读诵,还要揳入境界。揳入就是“随文入观”。展开经卷,随着经文的教诲转变我们的观念,称作“随文入观”。“入”是揳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证”全包括了。入是证,有行才有证,行是改变观念;观念的改变是因为明白道理,明理就是相信佛的教诲。佛所说的“教理行果”,我们能做到“信解行证”,境界就转了,这就是随文入观,这是真修行,能得真实受用。

修行的法门无量无边,“随文入观”是教下修行的方法,就是展开经卷,能入佛境界。而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时时都能保持不失,就是不退转。有这个本事,对于妖魔鬼怪,我们就不会恐惧,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同成佛道,这是大圆满的解决。这是佛教导我们的,这才是真实、究竟、美满。

我们不仅对其他宗教以礼相待,对学佛的同修也要有礼貌。大家修学的法门不同,一定要互相尊重,不可以互相破坏。若互相破坏,修学功夫再好,还是要堕三途受果报。所谓“宁断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破坏别人的道心,不知不觉造作“破和合僧”的罪,果报在阿鼻地狱。譬如到禅宗道场,劝他们念阿弥陀佛,自以为有功,其实犯了很大的错误。人家参禅几十年快成就了,你去破坏,这是造罪业,这个道理知道的人不多。所以,一般道场不敢随便请法师、大德去讲经说法,就是怕他不懂规矩,反而造罪业。无论哪个宗派,只要是真正懂规矩的法师,请他来讲经说法,对大众决定有利益。真正懂得规矩的法师,晓得赞叹别人的道场,赞叹别人所修的法门,赞叹指导他们的善知识。

我们要想得到生活的改善,修学功夫得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听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带领大众念一次佛,或参一次禅。要晓得,佛不领导我们修行,是因为修行容易,觉悟难。正因为觉悟太难,所以世尊苦口婆心天天说法,天天劝导。众生愚痴,天天听佛说法,依旧麻木不仁。虽然如此,佛大慈大悲,还是天天讲经;众生堕落在六道,佛就示现在六道,依旧追随不舍,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众生造罪业,毁谤佛菩萨,侮辱佛菩萨,甚至于陷害佛菩萨,佛菩萨不在意,依旧爱护众生,为众生讲经说法。这就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不舍众生,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从此地我们理解到佛的恩德。

佛法之殊胜、微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法相比的。我们这一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对于甚深的义理、义趣稍微明白,真正是希有难逢,所以一定要认真努力来修学。修学就是实践,做出样子给一切众生看,这是真正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样子是招牌,招牌好,令人看了生欢喜心。佛的相好无人能比,所以佛说法众生肯相信。只要依佛的教诲修学,都能得如佛一样的自在、圆满,这就是现身说法。

人都有优缺点,若我们能看每个人的优点,这个世间人人都是好人;要是看缺点,连佛菩萨都不是好人,可见好丑就在一念之间。蕅益大师讲:“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就能转境界。诸佛菩萨、诸天善神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的境界愈转愈好。凡夫不了解这个道理,专看别人的缺点,专说别人的坏话,所以境界愈转愈劣,生活愈来愈苦。我们读佛经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仔细观察我们的环境,才知道佛所讲的句句是真理,句句是实话。只要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必定能够创造美好的前途。

你发慈悲心要救度一切众生,要救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不能得度,就没有能力度众生。所以,自己修学以及将来帮助众生要靠自己,诸佛菩萨虽然慈悲,也帮不上忙。诸佛菩萨能帮助我们的,只是教导,将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提供方法给我们做参考,但是揳入境界一定是自己的事。希望大家要认真努力。

我们全心全力去做,只要世间多一个人明白佛理,多一个人一心念佛,灾难就能减一分;纵然不能将之完全消除,也能延后。大家认真努力来做,一定会有效果。

一切众生确实是恶多善少,《百法明门论》说,善心所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外面的环境也是恶多善少。在这种环境下,知道回头,知道断恶修善的太少了。我们唯有祈求诸佛菩萨,常示现在这个世间,为一切苦难众生做个好样子。诸位同修觉悟明白了,肯发心舍己为人,为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你们就是佛菩萨的化身,来救度这些苦难众生的。所以,一定要“反诸己”,从自己心底做起。若自己明白,却不肯认真学习,依教奉行,反而希求佛菩萨来应化,这是不可能的。唯以真诚心、慈悲心,才能与诸佛菩萨、古往圣贤起感应作用,丝毫不能作假。

佛教导我们的,句句都是真实语,要依靠佛的教诲,自求多福。真实的福报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就是认真努力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懂得自求多福之人。希望大家对大经里的教诲多加留意,则一生受用无穷!

世法中所有现象都是虚幻不实,无不是“梦幻泡影”,所以富贵不值得羡慕,贫贱也无需哀伤。明白这些现象的因素是业因果报变现的,自己掌握着业因、业缘,果报的变化就能随意,这是得大自在。得大自在的人懂得掌握“缘”,知道千变万化的枢纽在“缘”。善的果报是善因、善缘,恶的果报是恶因、恶缘,“因”已造成,不能改变,“缘”可以控制。这还是世间法,并不是第一义,第一义一定要“观空”。换句话说,要跳出轮回,超越十法界,这才是英雄好汉。我们供佛的处所,称为“大雄宝殿”,“大雄”就是大英雄。世间人办不到的事,他能办到,就称为英雄。世间人无法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佛能做到;不但做到,还教导我们如何做到。

要劝导富贵之人,希望他们觉悟,这是前世修福,这一生才能享福,在享福时还要继续修因,富贵才能生生世世绵绵不断;若这一生中把富贵享尽,来生一定堕落。贫穷之人受尽苦难,也是因为前生没造善业,这一生中又未遇善缘,因此愚昧无知,造作许多恶业。我们也要劝导贫穷之人,要觉悟、要回头,断恶修善,来生才能得福报。这样才是富贵、贫贱之人都得度了。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做这桩事情,全心全力帮助众生觉悟,这是佛菩萨的事业。我们作为佛的学生、佛的弟子,要学习佛菩萨的心愿,效法佛菩萨的慈悲,将佛菩萨的事业发扬光大。

施恩予人,帮助人,会有回报;欺负人、糟蹋人、侮辱人、陷害人,也有回报。若回报得恰如其分,那还好;但报复往往都过了头,就变成生生世世互不相让,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亦如是。两国的百姓没有什么冤仇,有冤仇的是少数人,但是若他有权力,就会连累许多人遭受灾难,伤害许多人生命财产,遗患无穷,哪有不堕地狱的道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就晓得这桩事不能做。

世尊的慈悲,表现在他一生的生活之中。佛是福慧二足尊,也就是智慧、福报都圆满,既然福报圆满,为何不示现享福?《无量寿经》讲,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但大梵天王的福报,还比不上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之人。我们这才明了,佛的福报确实是世出世间无人能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落实。毕竟世间富贵人少,贫贱人多,若佛示现富贵的身分,贫贱人看到佛只有仰慕,而不敢亲近。佛示现贫贱到极处,贫贱之人看到佛跟自己一样,会感到非常亲切,所以心就平了。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们要能体会。

修学的方法、途径虽然很多,所谓“法门无量,殊途同归”,其目标、方向是一致的,终极的目标是成就无上道、是成佛。“无上道”是指究竟圆满的智慧。“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福德;智慧与福德达到究竟圆满之人,就称之为“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为了达到此目的。佛说这么多方法,是因为一切众生的根性、嗜好、欲望有所不同,而佛的教学非常活泼,真的是古人所谓的顺水推舟,所以很容易修学,也很容易成就,这就是“应机说法”。在所有法门里,诸佛如来特别赞叹念佛法门,因为唯独念佛法门是所有根性的众生都可以接受,不限定某一类众生,所以摄受的范围特别大,效果也特别殊胜。

佛说,生命是一个大生命体。但凡夫错将这个生命当作生命,殊不知生命不是生命,生命是某种形态的表现。生命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生命的表现是有生有灭的。譬如在舞台上表演,将人比作生命,表演比作生灭。在舞台上,你没有生;下了舞台,你也没有灭。但是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上舞台就生了,下舞台就灭了。所以生命是永恒不灭的,但生命的表现却千变万化。而我们的舞台,就是十法界。此事实真相,若不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明,我们怎会明了!

佛陀教育的目的是教导一切众生作佛。在十法界里,佛法界是真实、究竟、圆满;而诸佛如来起用,就称为菩萨。《无量寿经》上,菩萨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只要他见到、听到,一定伸出援手,主动去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佛陀教育与世间教育不同,世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获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佛陀教育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然后义务地服务社会、服务众生。

世间人所追求的,佛菩萨完全舍弃、放下,因为觉悟之人明了,追求名闻利养,享受五欲六尘,必然会引起竞争,竞争到最后就是斗争。诸佛菩萨希望一切众生,都能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合作,欲达到此理想,一定要舍弃斗争,舍弃斗争一定先要舍弃竞争。现代哪个人心里没有竞争、没有斗争?这样的心是属于三恶道的法界。

“皈依法,离欲尊”。欲是五欲六尘。尘缘不能从内心拔除,就是大障碍。尘缘所带来的种种不如意,这是一切灾祸之根源,所以佛教导我们要远离尘缘。远离不是不要,大乘经上讲,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有天人供养,载歌载舞,与世间人的享受一样。于是我们明了,佛教导我们远离,是远离妄想分别执着。把妄想分别执着断除,五欲六尘的享受,那是随缘;妄想分别执着没断,享受就是攀缘。诸佛菩萨随缘,天人来供养很好,菩萨变化来供养也好,绝无丝毫留恋,这是真正的享受,这种享受决定没有灾难。

“皈依僧,众中尊”。众是团体,僧团是世出世间最值得尊敬的团体。因为这是修学“佛法”的团体;佛是大觉,法是离欲,离欲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没有一个团体能比得上。我们要懂得,要学习,要真做到!“六和敬”的戒条———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佛为没有彻底明了、没有真做的人制定的。能彻底了解,真正用功修学,自然符合“六和敬”,就不需要这些戒条。如果我们达不到彻底了解的程度,“六和敬”对我们就太重要了,能为我们做增上缘,帮助我们走上正路,这是佛的慈悲与善巧方便,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

古代教学,世法、佛法大致相同,都采取启发式的理念,着重学生的悟性。佛家教学是帮助学生开悟,儒、道的教学亦是如此,不提倡记问之学,跟现代教学理念确实不同。现代教学着重背诵及广泛的涉猎,以期具有丰富的常识,这是属于记问之学。古人着重背诵,目的是在修定,不是以记忆为主,而是藉由背诵打断妄想、分别,恢复清净心,这是开启悟门的最佳方法。众生因悟门堵塞,而不能开悟,若将分别、执着去除,智慧就能现前,所谓是“茅塞顿开”。

分别执着愈严重,愈不能开悟;分别执着淡薄,比较容易开悟,这是世法与佛法教学,都崇尚“一门深入”的道理。在某一个阶段,不论学程长短,只许学一门课程,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讲求悟处,在这一门里悟入,就是成功的教学。反之,没有领悟,没有开悟,教学就算失败。因此,教学确实着重在智慧与德行,初学人德行第一,智慧其次。一个有智慧而没有德行之人,容易造大恶,贻害社会,所以德行第一。有德行也有智慧,所造作的是大福,能利益社会、利益众生。

儒家教学以孔老夫子为标准,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技术能力),第四是文学。当德行、技能已经养成,还有余力才能学文学艺术,提高精神生活。这个顺序非常合理,佛家教学亦不例外,也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断烦恼就是德行,学法门就是政事。虽在运用方式上可以变化,但原理原则永远不变。

《华严经》中,世尊详细地叙说了世主护持正法。何谓正法?如来所说的“教、理、行、果”,称之为正法。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佛所说的音声,整理成文字,称为经典。这些音声和文字,就是“教法”。教法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理,此理就是如来说教之依凭,即《般若经》所说的“诸法实相”,所以教里有正确、圆满的理论,这就是“理法”。一切众生的生活,若与此理论、事实真相相应,就称为正行,也就是佛菩萨的生活。反之,与事实真相相违背,就是错误的思想、行为。将错误的思想行为修正过来,与诸法实相相应,就称为修行,这是“行法”。我们的思想、言行与诸法实相相应,生活就能得到真实究竟圆满的快乐,就是“证果”。

发心出家作为佛弟子,要肩负起佛陀教化众生的愿望。首先要明了,这个身体形相是假的,不是定相,若执着这个相是一定的,这个相就是我,就永远不能脱离轮回。而且这个执着,也决定不能如你的愿望;死了之后,若堕畜生道就现畜生身,堕饿鬼道就现饿鬼身,跟现在这个身体不一样;纵然投生到人道现人身,也是改头换面,这是事实。所以决定不能执着,一定要把分别、执着舍弃。诸佛如来没有身相,所以才能随类现身,众生有感,佛就示现应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千变万化,相有用没有体,所以决定不能执着。

相是假的,佛说法也是假的,佛无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说法全是根据众生的毛病,对症下药;而众生的毛病千差万别,所以,佛是应机说法。我们学说法,以为法是定法,一定要用哪种讲法,这就错了。法有一定的原理原则,但是没有一定的方法,故佛说经是循着一定的原理原则。

结集经藏之人,虽说是佛的学生,其实是诸佛如来应化而来,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因此经藏的结集能掌握其原理原则。所以,真正领悟的人展开经卷,字字句句都是活活泼泼,横说、竖说都不违背原理原则,这就是正法。

正法就是“教、理、行、果”,正教、正理、正行、正果,只要不违背,无论怎么说法,都称作正法。但经中教导我们,“正法”一定要建立在“正行”的基础上,没有正行,就没有正解。所以要做到“信解行证”,将正法的“教理行果”完全落实,就是“信解行证”。

在这当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与一切众生相处,要念念利益众生。凡夫修学之所以不能揳入,就是念念利益自己,没有想到别人。诸佛菩萨念念为众生,没有为自己,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上从诸佛如来,下至阿鼻地狱众生,就是自己。譬如,我们的身体是无数细胞所组成的,好的细胞、健康的细胞比作佛菩萨;坏的细胞、有毛病的细胞比作三恶道,都在自己一身,并没有离开自体。所以,为众生才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而舍弃众生,那是大错特错。

佛为一切众生就是真正为自己;佛家讲三身,这是法身。报身是智慧,彻底觉悟明白,这是报身。然后,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就好比帮助自己的身体,哪里有病痛就赶紧治疗。能认知虚空法界是一体,我们对一切人事物的观念就完全不同了。

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整体的幸福,就是真正为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才逐渐与“清净平等觉”相应;相应就是菩萨,圆满的相应就是成佛。这一念相应,就像这个细胞健全了,永远不会生病了。所以,我们应当爱护团体、爱护世界、爱护一切众生,这样心量自然就拓开。心量拓开,真心本性就显露,无量的智慧德自然现前。所以借重佛陀的教诲,认真努力修学,就能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自古以来,儒、佛教育不外乎两桩事:第一是教我们认识自己与大宇宙的关系,这就是“诸法实相”。正确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教育的主要宗旨,这是体。第二是教我们如何对人、对事、对物,也就是在生活中,如何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用。这个体、用包括了全部的教学,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一切众生都不例外。

学佛是随顺自性,佛就是代表我们的自性,菩萨、大圣大贤们是性德的示现,是性德的流露,是自不是他,这就是“自他不二”。我们要把这个意思领会过来,从此地建立信心。果真能揳入,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诸佛菩萨是自己性德所流露,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自性所流露。然后才真正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只是一个自己而已,除自己之外,确实没有一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然就展现了,慈悲是性德,性德就圆满地展现、流露了。我们对佛菩萨、大圣大贤孝敬,对父母、师长孝敬,然后逐渐能对一切众生孝敬,甚至于对自己的冤家对头、毒蛇猛兽、地狱饿鬼,也同样的孝敬,决定是以清净心、平等心待之。果然入这个境界,你就成佛了。即使没成佛,也是法身大士,智慧开了。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万法,你觉悟、明白了,懂得如何去做;对于尚未觉悟的众生,也懂得如何去帮助,这就是存菩萨心、行菩萨道。所以,任何身分,任何行业,男女老少,都可以修圆满的菩萨道,菩萨绝不局限于某一法界,一切法界皆是菩萨法界。《华严经》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导我们要普度众生,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我们对一切众生不能有分别、执着、成见、偏心。佛法讲“善利”,利是福利,福利如何达到善的标准?能与多元文化的理念、事实相应,这个福利就是善的,不仅能消除人为灾害,也能免除自然灾害。

学佛就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好人,学做一个明白人。儒家讲“止于至善”,佛法确实将这句话圆满做到了。“至善”是善达到极处,达到究竟圆满。儒、佛都有一套达到至善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基础,可说是完全相同。儒家教学首先列出“三纲、八目”,佛法教学首先提出“四弘、六度”,这两者的精神与内容非常接近。可见孔老夫子与释迦牟尼佛的思想、见解、教学、行持,不谋而合,正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我们要细细去观察体会,世尊一生的行谊。世尊一生弘法利生,讲经说法,没有名分,也没有职位,与我们只是师生关系。这个关系还是凡夫见解,世尊绝无此概念;若他有此概念,就不能成圣、成佛。因为师生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这是六祖惠能大师说的。

世尊一生讲经说法,依据的原理原则是二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依二谛而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与俗谛。“真谛”,完全是说明诸法实相,没有丝毫分别与执着,对此世间人难懂。“俗谛”,就是世间法,是依众生的知见、常识,这大家好懂。但佛的智慧高,善巧方便达到极处,说俗谛即包含真谛,说真谛仍不离俗谛,真俗圆融,得大自在。世间人不但迷于真谛,也迷于俗谛。而佛能真俗圆融,就是真谛看破了,俗谛也放下了。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的“住真实慧”,就是这个境界。佛菩萨在世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弘法利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即使是惠以真实之利,他也一无所求,亦无分别执着。这些地方我们要清楚、要透彻,要认真学习。

民国初年,太虚大师提倡“菩萨学处”,此构想很好。现代我们提倡做“弥陀弟子”,弥陀弟子当然也是菩萨。要如何才能做到?这是教育问题。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人皆可以作圣贤,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就在教学。以佛法来讲,教学是助缘、增上缘,若遇到好的增上缘,中人之才也可作圣作贤,这个例子佛门有,中国历代也有。尤其在佛法中,下下根人也能作阿罗汉、作菩萨,这是佛家教学高明之处。世尊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个很好的例子。连下下根人都能证阿罗汉果,能成为大菩萨,何况是中上根性之人?

世尊对待其他宗教,绝对不劝他们舍弃原先信奉的宗教,来跟他修学佛法。那种行为等于是叫他不要父母,来跟我学,这是错误的。佛法是建立在孝亲的基础上,学佛之后,更要孝敬父母,更爱你的上帝,更爱护你的兄弟姊妹,这才是佛法。所以,佛法受到一切人天的尊重,佛被称为“世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作为世尊的弟子,不可到处去破坏别人。这些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识,一定要懂,要认真学习。

佛家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诸佛如来觉悟了,悟的就是这桩事;凡夫迷了,迷的也是这桩事。而事实真相里没有迷悟,迷悟在人。觉悟的人,称作佛菩萨;迷惑的人,称作凡夫。但觉与迷受用不同,迷人不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己,不知道芸芸众生是自己,所以在当中生起妄想、分别、执着,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

“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此二句将般若的义趣完全说出来了。不但我们没来之前空空,走后空空,现前何尝不是空空?佛说事实真相是:“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都不是实在的,都是假相,这种假相存在的时间很短,经上形容“如露如电”。如露是讲相续相,如电是讲刹那际,说明诸法实相确实如此。明白、觉悟之人就称为佛、菩萨;迷惑、不觉悟之人,以为这是真有,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觉迷。觉悟的人在梦幻泡影里得自在,迷惑的人就过得很辛苦。由此可知,这就是“缘生”,缘起性空。

大乘教说,相有,可以受用。但是要明了,“有”是幻有,“用”也不是真实的,因为体性是空。体是寂静,寂静就是真空。森罗万象、依正庄严是依他而起,唯识三性讲“依他起性”,真空、寂静是“圆成实性”。必须要懂得圆成实,才晓得依他起。然后才知道妄想、分别、执着是“遍计执”,遍是普遍,计是分别,执是执着。舍弃遍计执,依他起就不碍事,故“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自然感应道交,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众生的感,磬发出的音声比喻佛菩萨的应。实际上,佛菩萨的应是自性的感应。而我们将佛菩萨看作人,一切诸法看作实体,大乘精义我们无法体会,所以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门觉悟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说尽了事实真相,虚空法界只是一个自性而已。自性是能变,感应是所变,何处有感,何处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感应的理事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明了之后,就晓得怎样学佛、怎样做人、怎样过日子,达到真正的幸福美满。

六道众生最容易得度的是人道,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也在人道。什么原因?佛菩萨示现在何处,是与那里的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才有应。由此可知,人道与佛菩萨感应的力量大,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人间,示现作佛、作菩萨,这是正理。

弘法利生的事业,不能不求感应。对于求,若能体会到真俗圆融,就有正知正见正解,就不会偏向一边。而世间人执着在俗谛上,真的是念念希求,念念希求就落在意识里。诸佛菩萨的求,是如理如法去做,有求之愿,没有求之心,这才圆融,这才有感应。

若想把度众生的缘提前,就要自己认真努力修忏悔法,改过自新,一切向自性里求。所以佛法称为“内学”,跟世间法完全不同。世间人向心外求,而佛法是向自性里求,不向外求。求诸佛菩萨加持,也是从自性中求。我们果然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就是求,这个求没有向外,一切如来怎么会不加持?这好比接通电路,毫无障碍,决定感应道交。若有一念私心,电路就断了,就没有感应。

若是有私心、有情欲的去求,也有感应,这是魔来感应。在现前社会,这种事情很多。妖魔鬼怪也能使你有神通,使你发狂,给你一些特殊的能力,你也能迷惑众生,但这是造业。《楞严经》中的“五十种阴魔”,就讲得很清楚。这种神通、道力是魔附身,魔加持的;魔离开之后,就全部丧失了,最后自己也会遭难。所以佛家讲“求”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世出世间法都向心性中求,这就对了。

世法讲“真善美慧”,佛法讲“常乐我净”,这是真有;可是十法界的众生没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有;也就是说起心动念的人没有,不起心动念的人有。佛把心比喻作水,水在平静不起波浪时,像一面镜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比喻真善美慧、常乐我净。可是水一起波浪,虽然还能照境界相,但是支离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乐我净就失去了。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的心即使应化在六道,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还是平静的。说法时“,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示现时,“现而无现,无现而现”,永远处在一真的境界,心永远保持像水一样的平静。自性功德就是水的光,能照见一切万法。在十法界里,愈往下,心的波动幅度愈大,愈往上波动就小。几时心在境界里不动了,以《华严经》来说,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自性的般若、解脱、法身就现前了。

真相明白之后,心就定了,心就清净了;此时的感受、享受,佛法称为“正受”,正就是正常。世人的享受不正常,有“苦乐忧喜舍”;佛法的正受,没有“苦乐忧喜舍”。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虽有“苦乐忧喜舍”,那是示现、表演,是游戏神通,不是真的。凡夫是真有苦乐忧喜舍,不是演戏,所以造业。真正觉悟之人,就与诸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自在无碍。

自己本身有烦恼、邪知邪见,这是一切魔障的根源。所以,只要做到“知见正、除烦恼”,外魔也成佛了。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魔也是众生,度魔成佛,才是真正普度众生。

世尊示现降魔的本领,用意是要我们学习。只要有邪见、烦恼,决定有魔障,妖魔鬼怪会常常围绕身边。若能除去邪见、烦恼,妖魔鬼怪都成佛了。由此可知,佛、魔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佛就变成魔;一念觉,魔就成佛。因此,魔障的症结不在外,而在自己内心。

世间愚人遇到妖魔鬼怪,请道士画符、念咒驱魔,这是用武力对抗。即使你能赢他,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的怨恨心、报复心仍在,他还会来报复,而且会更凶猛,这就没完没了,问题只会愈来愈糟。所以世尊不对抗,而是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来包容、感化。化魔成佛是好事,自他两利。魔成佛后,会永远感激你,当你示现成佛度生,魔就示现种种身分来护法,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凡是把问题搞糟了,都是愚痴造成的。由此可知,智慧之可贵。

正知正见是从三昧中得来的。一个修行有相当定功之人,也不晓得自己是正定、还是邪定,所以九法界众生修学不能离开经典。修学用功依据的理论、方法及功夫里所现的境界,若与经典相应,就是正知正见,就是正行、正受;正受就是三昧。三昧的范围很广泛,只要是“正”就是三昧,所以正知、正解、正行、正受都属于三昧。

定中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先后、大小,所有相对的概念与事相都不存在。一真是如来所证的事实真相,如来所证就是三昧中所现的境界相。此境界对凡夫来讲不可思议。譬如,经上讲“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如芝麻一般,芥子没有放大,须弥山也没有缩小,如何能将须弥山放入芥菜子中?就是因为没有大小,所以能相即相容。我们会分别大小、执着大小,小不能容大,这就是魔境。而魔境就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生的;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大小、内外,芥子就能纳须弥。凡夫生活在相对的时空里,相对就是分别执着,不是真的。佛菩萨没有分别执着、没有相对,连理事都没有,所以他没有障碍。在佛菩萨眼中,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也以孝顺心、恭敬心待之,丝毫不减。

自己修学要断烦恼习气,要开智慧,帮助别人也是这个目的,可是手段方法要随机应变,因为机缘不同,方式就不同,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而自己诚心诚意去做,自己障碍没有了,但众生有障碍,就是缘不成熟。缘不成熟,自己就要养道,也就是进修,将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等待众生机缘成熟,这丝毫不能勉强。

一般人一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事无成,或者小有成就而终归失败,都是遇缘不善。佛法说:“一切法因缘所生”,很有道理。而一个好的缘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那我们这一生中能否遇到好缘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问题在发心。若我们发心纯正,诸佛菩萨一定会来为我们做增上缘,会来帮助我们。

一定要晓得,如此殊胜的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中,希有难逢”,能否成就,关键就是突破“自私自利”。突破的方法,就是念念为众生,决不为自己;为自己,应当早一天往生净土。身体还留在世间,天天都要为众生服务,这与诸佛如来的愿行完全相应,你就得大自在。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应当明了,如教修行。

一个族群不能包容其他族群,就会有族姓之间的械斗;一个国家不能包容其他国家,就会发生战争。要解决这些问题,心量一定要大,起心动念都要想到一切众生,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才能消除一切误会、矛盾、隔阂、歧见,世界才真正得到和平安定。若念念只为自己的利益,忽视对方的利益,忽视人类整体的利益,纵然天天喊世界和平,也只是一句口号,不能落实。因此,心胸狭窄之人无法解决问题。世界上各个族群、国家的领导人,一定要拓开心量,念念为全世界一切苦难众生着想,安定和平才能落实。

假使人人都想到地球上一切众生的利益,问题依旧不能解决,那就是因为心量还是太小。所以心量要扩大,要学习佛菩萨,起心动念关怀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不舍弃。倘若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怎么能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心量狭小,连一个人都容纳不下,每天发愿,岂不是侮辱自己,欺骗佛菩萨?那是打妄语。说得很好听,做的全是背道而驰,那是造业,所以古德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学佛还会堕地狱,原因就在此地。

不妨碍别人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妨碍别人、侵犯别人,这是不懂自由;这是感情,不是智慧。同理,我们现今生活在地球上,有许多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宗教信仰,彼此不能相容,互相攻击毁谤,甚至引发宗教战争,这些都是不懂自由的真义。不懂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教育问题,尤其是伦理道德教育。

转变体质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修清净心,摒除一切妄想杂念,生活过得简单又有规律。简单的生活即是健康的生活。真正做到少欲知足,一心向道,一心念众生苦,全心全力帮助苦难众生,这是大慈悲。清净慈悲不仅能转业,也能转报。身体是业报身,业是因,报是果,因果都能转。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多做一点好事。

我的身体能维持健康,这是三宝加持的,我完全没有使用现代保健方法。我相信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地清净、慈悲、善良,身体纵然不保养,也没有运动,还是很正常。

自古以来,佛门多数的修行人,每天不是坐禅,就是经行、念佛,身心都保持在静态中;少林寺的打拳武术则另当别论。世间人是讲求动态的运动,而静态的养生之道,明了之人不多。我们明白此理,知道心清净、真诚、慈悲,才是真正养生之道。

古人教我们:“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这是养生之道,也是摄取营养的一个原则。以佛法来讲,真正的养生之道是懂得“养心”,因为心能生种种法,心是能生,身是所生之法,所以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外面环境就清净,这是一定之理。

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心要想善,不要想恶。何谓善?何谓恶?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是善;利益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小团体是恶。何以故?念念为自己与自己的小圈圈,那是分别执着。由于妄想、分别、执着,使原本的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要想突破这个困境,只有从心量上解决。不想自己,不想自己的家庭,也不想自己的小团体,执着就破了。念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分别就破了。执着破了,六道就没有了;分别破了,十法界就没有了,就恢复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现在所讲的宇宙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是最美好的。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把宇宙自然生态破坏了。当分别、执着到最严重时,我们居住的地球生态环境就被破坏了,所以全世界气候反常,众生都没有安全感。而妄想、分别、执着,就是破坏自然生态的根源。这桩事情,唯有大乘佛法讲得清楚、透彻。

不但要懂得经义,还要“深解义趣”,因为对于经教解得愈深、愈彻底,信心就愈坚定,信心能转境界。《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真的清净,就能转十法界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实相。能将十法界转变成一真法界,就是“境随心转”。所以,佛救度一切众生,就是教导他自己转境界,因为境界是自己造成的,只有自己能解决,任何人都帮不上忙,诸佛菩萨也帮不上忙。《楞严经》上,阿难尊者遭了难,佛也不能帮助他,佛只能将遭难的前因后果讲明,然后告诉他如何化解灾难,化解还是在自己。自己通达明了,把心行转变过来,灾难就消除,境界就转变。

起一念恶心,善境界就变成恶境界;起一念善心,恶境界就变成善境界,最明显的是十法界。一念平等心,佛法界现前;一念六度心,菩萨法界现前;一念贪嗔、十恶心,生活的环境就是五浊恶世;一念清净心,就是清泰安稳,就是极乐世界。佛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因为相是虚妄的,所以念头才能转境界,而且这种虚妄如“梦幻泡影”。所以,佛说:“种种心生,种种法生;种种法生,种种心生”,这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真正能透彻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的心怎么想,世界环境就怎么变;大环境会变,小环境也会变;我们的容貌会变,体质会变,生活环境统统会变,这就是“境随心转”。所以,境界没有不能转变的,不能转变是对理论不透彻,方法不清楚,再加上没有耐心,这就收不到效果。若如理如法,岂有转变不了之理?

学佛的目的就是离苦得乐,若我们的境界转不过来,就要永远受苦受难。有不少同修修学得很苦,比没有学佛之前还要苦,原因是他不了解修学的理论,修得不如理、不如法。佛法的修学,就是转变境界,如何转贫穷为富贵、转混乱为安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与方法,所以转不过来。若能明白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修学,自然能转变境界。佛法常讲“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我们将之应用在生活上的各个层面,无一境界不能转。其总原则、大道理,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无量寿经》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华严经》也讲到华藏世界完美至极。为何他们的生活环境那么好?因为华藏世界住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要想地球也变成极乐世界,也变成华藏世界,只要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肯转变,人人能修上善,就能做到。这桩事情,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而是要大家一起来做。所以就要有人真正发心,将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向全世界广泛介绍宣扬。只要大家都明白,都肯做,世界上所有的灾难就能避免、消除。

佛家常讲“环境是随众生心转的”。如果人人都能知足,只取自己所需,绝不过分,绝不侵害别人,天下就和顺了。地球上居住的不同族群人类皆能够和平共存,随顺大自然的法则,人心变得善良,人与人相处,真诚、坦率,绝没有欺诈,人人心地清净、平等、慈悲,充满了智慧、爱心,我们居住的环境,自然就变成“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纵然不能将一切灾害断绝,也必定能缓和、减少。

中国人讲究风水,风水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确实是随人心思想而转变的,所谓境随心转。古人讲“福地福人居”,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懂得修福、积福,然后国泰民安,人为的灾害可以永远消除。我们遵从道德,提倡仁义,希望能达到人人明理,都能互相礼让,避免竞争。

福报与人共享是真正的福报,福报自己独享很容易变成祸害。古德明了此道理与事实真相,所以在造“祸”、“福”二字时,将文字的形体表现得非常接近,就是希望我们能有所警惕,不要把福变成祸害。古圣先贤虽然提出警告,但在中国历史上,将福变成祸害的记载依旧很多;现今世界上的这些事实,更是不胜枚举。真正有警觉心的人仍然不多,正是经上讲的众生愚昧无知,不但经论看不懂,讲解听不懂,事实真相摆在面前还是不懂。佛讲“三转法轮”———示转、劝转、证转,作证转就是把事实真相展现在众生面前,若还是不懂,佛也没有办法。这样的人,就是经上讲的“一阐提”,即没有善根之人。

现在没有善根之人很多,而且往往都是有福报之人,有福报而没有善根,福就变成祸害。祸害不仅他一个人受难,许多人要连带受灾难,而他造的业障就愈严重,果报也愈可怕。学佛人、深信因果之人虽对此看得很清楚,但也无能为力,因为连佛都没有办法,我们当然更没办法。此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度,自己帮助自己脱离苦难的境界,这是聪明人。这也是佛菩萨教导我们的。

在一切法里没有得失的念头,没有占有、控制的念头,就得大自在。佛家讲的真解脱、大自在,就是从这里得来的。还有患得患失,还有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这是烦恼、束缚,你就不自在。不自在不是别人给你的,是自己造成的。

我们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就心安理得,就不会有妄想分别执着;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自性的般若智慧就现前。智慧不需要学习,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你怎么会不自在?

自私自利是迷惑颠倒,保全自私就是保全自己在三恶道永不得出离。因此真正觉悟的人,必定是念念为一切众生,放弃自私的利益,这才能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彻底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占有的欲念,放弃自己的成见,这个很重要。自己想要怎样做,那就错了。

什么样的人能觉悟?彻底牺牲自己利益的人能觉悟,如果对世间名闻利养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不下,恩怨的情执放不下,就不可能觉悟。真正觉悟之人,并非要特殊的天才。释迦牟尼佛会下的周利槃陀伽是愚钝之人,他在世尊会下时间不长,亦能证阿罗汉果,原因就是他能放下。

不论是大乘佛法,或小乘佛法,有我、我所就不得其门而入;佛法虽然广大,但入不了门。不能入门的原因是自己有障碍,此障碍就是“我执、法执”。入门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法界,也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在面前,你不能了解,原因就是“我执、法执”这两种障碍,使你无法揳入,无法了解。你若想入佛境界,想明心见性,此障碍不除就做不到。

我们没有能力转变环境,所以要选择对自己修学有利的环境。因此,古人在功夫未成就之时,都选择在深山大泽。

我们会被外境所转,就尽量避免接触,这是聪明的做法,智慧的选择。到自己道业有成就,不会被环境所转,能做得了主宰,这时再入世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是没有成就,就进入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决定会迷失自己,也就容易堕落。不仅是现前堕落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之中,而来生堕落在三恶道,那就苦了。所以选择环境,对我们的学习就非常重要。

仁慈、真诚、爱人,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这是世出世间真实的福报。

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善人看一切众生都是善人,恶人看一切众生都是恶人。大家好好去反省,自己到底是善是恶、是凡是圣、是迷是悟。

外面环境不好、恶劣,是自己的心邪、心恶劣,决不能怪外境。如何改进我们的生活环境?要从心上去改;心正,一切法都正。

别人骂我,我尊敬他;别人毁谤我,我赞叹他。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缺点,若能专看别人的长处,天下人都是善人;若专看别人的缺点,连佛菩萨都不是好人。由此可知,是非、善恶没有标准,但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心善,尽虚空、遍法界无有不善,你一生就过得很幸福、很美满。

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不可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孔老夫子教给我们要“入境随俗”,这个多自在!普贤菩萨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教我们要顺从别人,不要要求别人顺从我,这是佛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佛菩萨能尊重、顺从别人,凡夫是叫别人遵从我、服从我,所以凡圣就是一念之差。

世出世法确实如佛所说的“无有定法”,一切吉凶、祸福、善恶、利害,都在一念之间。这一念能转过来,转恶为善,转无希望成无穷的希望,转人作天,转凡成圣,都在一念之间。

我们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去对待一切人,再恶劣的众生也会被感化,不能感化,这是真诚当中还存有自私,是自己做得不够,要反省、要改过。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就行了。

我们全心全力地帮助社会,利益众生,别人怎样做不必去过问,心要永远保持清净,这个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我们看到许多人做好事,做完之后还有顾虑、有牵挂,这样心就不清净,做的是三界有漏的善果,果报在人天。清净的福德,果报在极乐世界、在一真法界,绝对不一样。

任何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都乐意接受,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多数批评人与我们接触得很少,对我们并不了解,有许多误会。但是他说出来也好,我们没有这个毛病,则勉励不要犯过失;若有,他为我们指出来,我们很感激,立刻改过自新,这都是善知识。这样学佛,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这是真正的幸福、美满。有良好的修学态度,这一生道业才能成就,生活才会美满。

品德的修养,在现今社会要靠自己。过去,父母、老师能帮忙,可以做增上缘。现代社会提倡民主、自由、开放,儿女不听父母教诲,学生不接受老师劝告,所以在这种环境之下,不靠自己就一无所成。靠自己就是自己要觉悟,“三皈”要念念不忘,“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念念与觉正净相应,念念离迷邪染,这才有救。

佛菩萨何以有智慧?佛菩萨没有自己,只有众生,念念为一切众生,这就是佛菩萨;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就是凡夫,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

我们今天听到有人要做一桩好事,这件事正是我想做的,他真做了,我们立刻欢喜、乐意地主动去帮忙。发心替佛菩萨普度众生,做佛菩萨的事业,这个人就是佛菩萨。我们今天发心了,做得不好,这是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也就是业障太重了。

古人比现在人好,因为他们一般都受过道德的熏陶,还有道义的观念。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你跟他讲伦理道德,他不但不能接受,还排斥。他认为自私自利是对的,损人利己是对的,他在这里面可以得利益。他不知道眼前得一点小利,转眼之间就堕落阿鼻地狱,这就是佛法所讲的愚痴,没有智慧,才会做这种傻事情。

我们学佛一定要真干,若遇到真正利益众生之事,还要想一想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值不值得做?有这个念头就是迷惑。为何会有此现象?第一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够,第二是外缘不足,外缘就是听经闻法的机会太少。若是常常有人讲给你听,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就熏习成种。这是佛种,佛种就是觉悟的种子。这个种子多了,就产生力量,你遇到机会就能掌握,你决定就不会舍弃。

我的好处,就是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没有道场,一生都是寄居别人的道场,作客不作主。作主很累,作客很自在。像我们住旅馆,旅馆老板是主人,他不自在,住旅馆的客人很自在。我们应当有一个态度,到这个世间来是作客的,不是想在这里落户、生根,那你就得自在了。所以我们一生学佛,随缘而不攀缘。

不为自己,只为社会、为众生,决定有好处。为自己再富有,都要操心,在生活方面,样样都要自己照顾自己。若我们念念为社会、为众生,一切就有人照顾,一点都不要操心,这个多自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天经地义、真实的道理。世间人常讲“真理”,这就是真理。

佛在经上,把罪业比作黑暗,觉悟比作光明,“千年暗室”是比喻房间有一千年没有光线,这就是造罪业很久、很深,可是点一盏灯,黑暗就消失了。佛法贵在智慧、觉悟,不要常想自己造罪业,因为想一遍就又造一次。佛教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想佛、想菩萨,这是一大转变,这就是回头。从何处回头?从迷回头,去想觉悟。诸佛菩萨是究竟圆满觉悟之人,我们常常想佛,常常向佛学习,就对了。常常想自己是错误的,常常想一切众生就是觉悟。

真正学习《无量寿经》之人,警觉性应当比一般人都高。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无法计算,极乐世界之广大也无法测量。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本能都恢复了,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尽虚空、遍法界众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们都清楚、明了。所以不仅是儒家所谓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要以为自己动个恶念,做个坏事,没有人知道,可以瞒人。说老实话,只能瞒愚痴之人,连世间聪明智慧之人都瞒不了,何况是天地鬼神、诸佛菩萨!能有这种警惕,自然会约束自己,心行才会正。

要如何自己做好,才能减轻世间的劫难?我自己做不好,就带给一切众生痛苦;自己做好了,就减少众生一分苦难,这是事实。“牵一发而动全身”,虚空法界是全身,牵一发就是指动个念头,科学家讲波动的现象。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波动,这个波动刹那之间就周遍法界。

中国史学家司马光一生的成就,就是“事无不可对人言”,心地光明磊落。学佛从哪里学起?“诚实”。有隐私很痛苦,这个也怕人知道,那个也怕人知道,这样过得多难受,压力多大!一切透明化,没有一丝毫的隐瞒,就得自在、快乐。人生苦短,何必自己对自己那么多约束,为何不生活得快乐一点?佛得大自在,诚实的人得大自在,样样事情都要隐瞒的人很可怜。

清净、平等、慈悲从何处显示?起心动念都为众生,都为佛法。修学净土,专修专弘,弘修是一不是二。劝导别人就是劝自己,带领别人念佛就是带领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众生与佛不二,所以为众生就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不顾众生,会对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碍。

念念之中决定没有自己,只有一切众生,我到此世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若还常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是凡夫。断恶修善,造恶有恶报,种善因得善果,若还是为自己,仍是凡夫。转迷为悟,真正觉悟必定是舍己为人。此念头没生起,愿心没发,纵然觉悟,还是有限;这种悟不能断烦恼,不能出三界、了生死,这个悟得浅。

对于社会、国家、世界,我们有责任维护其安定和平。处处为众生幸福着想,不为自己,这就是行菩萨道。要常记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

一切有情众生都有良心,在佛门里有许多公案,高僧大德驯服狮子、虎豹猛兽;连这些猛兽都能感化,哪有不能感化人的道理。不能感化,是没有达到精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不懂此理,不晓得向内反省,没有付出爱心,所以只会把问题愈搞愈糟,愈不能收拾。这是疏忽教育的罪过,忽略教育的果报。

往往有财富的人会说,“我愿意布施,但怕布施未必能到达灾民手上。”这就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错失修福的机会。有智慧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知道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做。

我是一个凡夫,我年轻时,也是看到别人的不是,现在我看到个个都是佛菩萨。这个境界如何转变的?四十年讲经、读经没有中断,这是我的经验。我不讲经时,也天天读经,没有一天放松,这可以提供给诸位做参考。所以,一定要读经、听经,三福、六和一定要认真去做。

上根利智之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能否做到上根利智,佛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个没有难处,总在遇缘不同。实在讲,虽然说没有难处,但还是有条件的。第一是名利心要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满足,粗茶淡饭的生活能过得很自在、很快乐,这是好条件。第二是要遇到善知识,或者没有遇到善知识,能遇到佛法,喜欢读经。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长时薰修,钝根也会变成利根,愚痴也会变成智慧。

所谓道,就是存大菩提心,以大慈大悲心,无条件地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有这个心,若没有行为,心是空的,必须以行为去落实,就是菩萨行。菩萨行在一般大乘经里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而《华严经》讲的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这说得详细、圆满。其实,六与十的内容是一样的,十度归纳起来就是六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

我们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要真正做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圆满,六种圆满。布施要无条件,不着相,就是圆满。《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就是不要执着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要执着别人得了多少好处;圆满一定是三轮体空。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布施离四相,持戒也离四相,忍辱也离四相,精进也离四相,禅定也离四相,般若就是离四相,这才称作波罗蜜,这才是圆满。

在佛法里,无论修学哪个宗派,最容易成就的是两种人: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常言说得好,“愚不可及”,我们比不上下愚之人。为何这两种人容易成就?这两种人用功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所以他能成就。中等根性之人疑惑、夹杂,还要中断,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所以佛才教我们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样可以减少疑惑、夹杂。

疑惑不必急着去问人,人家为你说明,你还是没有开悟;不但没有开悟,还障碍了开悟,把悟门堵塞了。自己明了,自己觉悟,那是自己的;别人讲的,听了似懂非懂,转眼又迷惑了。这是求学的态度,我们要懂得。

圆有圆心,圆周上任何一点都能通到圆心,通到圆心一切就通了。要如何通到圆心?一门深入。圆心是自性,圆周是自性变现的法相。佛家的圆心,宗门称为“明心见性”,教下称为“大开圆解”,净土宗称为“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修学要专、要精。你要是从圆球上的点点滴滴去学,永远学不尽。你达到圆心,全部都包括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才能开智慧,无量无边的法门立刻就圆融了。

世间人修净,净不是禅,禅不是戒,戒不是密,划分得这么清楚,所以始终不得其门而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心都不清净,清净平等觉始终得不到。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清净平等觉都得到。清净平等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大菩提、大涅槃。

《金刚经》上,“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受其诱惑,称为“不着相”。当接触外境时,内心不会起贪嗔痴慢,不会起妄想分别执着,称为“不动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是清净心的标准。千经万论,无量法门,都是为讲这桩事情,都是希望我们达到这个水平。

现在,希求福报的人更多,但往往是不择手段,掠夺别人之所有,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掠夺别人的财富归为己有,其实这些财富原本是自己命里注定拥有的,所谓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求到的还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的强求也求不到。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道理透彻了,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心就定了,定了就生智慧,就得自在、安乐。

西方这些大预言家知道世纪末会有灾难发生,但是没有解决的方法。他们将此不幸的结果推给上帝,认为这是众生造作恶业,上帝震怒要惩罚他们,所以没有办法改变,这是错误的宿命论。

灾难能否化解?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决定有,就是自己业力形成的。《了凡四训》里,云谷禅师帮助袁了凡先生改造命运,就是懂得因果的道理。断一切恶业,修一切善业,灾难就消除了。个人的命运能改,乃至于家庭的命运(家运)、国家的命运(国运)、全世界的命运(世运)都能改。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起一个妄念,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妄念纷飞,分别执着太多,这就是经上讲的“凡夫”、“可怜悯者”。禅师说:“你的功夫不错!”他说:“我没有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休咎、吉凶、祸福,都是命里安排好的,打妄念也没用处,所以就不打了。”了凡先生虽然明白事实真相,但没有透彻明了,也就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禅师为他开示,将所以然之理告诉他。他依照禅师的教导,认真努力去做,真的改变了命运。所以,明了道理与事实真相,才能改变命运,创造命运。

自私自利心行发展,必定做出损人利己之事,这样与别人就产生冲突、矛盾,互相侵犯、加害对方,这就是造成天灾人祸的根本原因。我们冷静观察世间,许许多多的灾难从哪里来的?就从自私心行中来的。所以佛讲得非常正确,一切灾难、一切不好的果报都是从痴迷而生的。

佛跟大家讲真话,真话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原本就是一个妙好完美的整体。这种思想、见解,在中国古圣先贤也曾说过。《周易》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家说得更清楚:“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此皆与佛说相近。

佛法有理论、有方法,决定可以落实,我们应当要学习,佛教的经典是人类各种不同文化的共同宝藏。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它的看法、想法、做法完全是与大宇宙完美的整体相应,与整体相应就是佛经常说的与自性相应,这才能真正把宇宙人生一切问题圆圆满满的解决。

佛家的教学,无非是教导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了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初住以下,虽明了而没有透彻,只是解悟,没有达到证悟。譬如,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们深信不疑,这是解悟,但没有证实,还不能将一切众生真的看作自己,众生与自己之间仍有差别。若是对待一切众生,真的与对待自己一样,就是证悟,这是法身大士。

在四十卷《华严经》中,世尊为我们说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种种心量”,这是很复杂的现象。种种不同的心量,从何产生?不外乎妄想、分别、执着。心量原本是相同的,佛法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本来的心量,诸佛如是,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无不如是。而原本这么大的心量,现在变成这么小;原本单纯的心量变成这么复杂,这是我们要深深去省思的。

原本的心量显示出来的境界,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作用,《华严经》称作“佛华严”,净土经称作“极乐世界”。这些都是我们本有的,正如马鸣菩萨所说的“本觉本有”。一真本有,极乐本有,包太虚、周沙界本有,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教学,就是教人恢复自性本有的而已。所以佛不度众生,是指佛没有能力帮助众生多添加一点,完全是恢复自性而已。要知道,恢复本性才是大圆满、大自在。佛的圆满、自在、快乐,是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得到,而这些都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

“阿弥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量”。心量是无量的,智慧是无量的,德能是无量的,才艺是无量的,寿命是无量的,享乐是无量的,无一不是无量的。而且这些无量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向外求得的,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向自己真心里面去求。若能恢复自性的无量,就称作佛菩萨,称作法身大士;迷失了自性的无量,就是凡夫、众生。由此可知,整个佛法归纳起来,只不过是迷悟的问题而已。

佛法教学的目的有三:一、“断恶修善”,这是最初方便,是学佛入门的手段。希望你做个纯善之人,清净的善心善行能帮助你觉悟;恶心恶行决定是迷惑,不可能开悟。二、“破迷开悟”,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事实真相,逐渐明白了,就有可能脱离六道轮回,也可能脱离十法界。三、“转凡成圣”,唯有真正觉悟、真正明白,才真想学佛菩萨;真想学,就能真成就。

必须要知道,佛无有法可说,佛说法是为破执着。此人执着有,佛就为他讲空,破他有的执着;那个人执着空,佛就为他讲有,破他空的执着。正因为众生有妄想、分别、执着,佛才有法可说;若众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宗门大德讲的“口挂墙壁”,就没得说了。

佛教我们恢复本能,我们眼能见,没有障碍,尽虚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楚、明白。经上所说的,我们都把它当作神话,都看作是佛菩萨的能力,不是自己的,所以我们修学不能入佛境界。我常劝告同修,经上讲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本身的事情,都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的能力现前,我们的能力不能现前,这就是有障碍,把障碍去除,我们的能力就恢复了。佛希望每个人都能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生活空间就广大,是尽虚空、遍法界,何止是这个小范围!

我们在社会扮演什么身分,一定要清楚。释迦牟尼佛的身分,是一位义务社会教育工作者,而且是不求报酬,完全尽义务;佛的弟子,亦复如是。佛弟子抛弃自己本分工作,这是近代才产生的现象,这个历史顶多两百年。在清朝初年,出家人仍是从事于教学工作;至清朝中叶以后,才变成经忏佛事、做法会。现在佛法教学几乎不存在了,所看到的都是变相的佛教,所谓是“宗教的佛教”。所以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形象确实是宗教,这是佛法变质了,我们要认识清楚。

要将佛法恢复到本来面目,恢复到社会教育,佛法才能广度众生。“度”,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帮助,帮助一切众生;“广”是普遍,不分族群、不分种类,十法界平等的帮助。而且决定是义务的帮助,对于被帮助的这些人物一无所求,心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这是自觉。

世间教学着重在品学兼优,中国古代有所谓“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学问品德达到高度的水平,就可以担任国家的公职,为人民服务。佛法的修学着重在“解行相应”,三皈依誓词“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解行达到圆满。解是属于慧,行是属于福,解行是因,福慧是果报。所以成佛就是智慧与福报都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此时就能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

世尊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归纳起来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二十个字。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由帝王供养当时从印度来的高僧,也只是接受使用权。一直到唐代中叶,佛教在中国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丛林制度。这是马祖道一和尚(禅宗第八代祖师),与百丈禅师发起的。这个制度好,过去方东美先生非常赞叹。在这以前,佛教教学是属于私人教学,丛林的方法是将教育正规化、制度化,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大学,丛林就是大学,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丛林的组织和设施,与现在的学校一样,只是名称不相同。丛林的主席、方丈,后人称为住持,这是校长,负教化的总责任。下面有纲领执事,分成三个机构:首座和尚,如同现在学校的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阿阇梨是现在称的法师,就是教授。有组织、有计划,制定一些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在中国形成的分科判教。其用意就是将佛经做一个整理,依照经典内容的性质,程度的浅深,编排教学的顺序。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养,这是儒佛都不例外。

孔夫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最后是文学。政事,即现今讲的一般办事常识;也就是说,将来为社会、国家、人民服务的本事,这是属于政事。行有余力才能学文学,文学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摆在最后。佛家教学亦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养自己的德行。一定要重视行经,也就是将经典的理论、教诲,落实到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顺境、逆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违背佛祖的教诲,我们这一生才能得度。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对“无我”的一番开示,很值得我们学习。大意是讲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误会有一个自己,于是分别自己、执着自己。因为此错误的认知,所以才将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在轮回里,此知见愈来愈深,牢不可破,于是才会起惑、造业、受报。所以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起于此错误的认知。

儒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儒、佛所说的中心理念,确实能帮助一切众生,达到幸福美满的愿望。

现代社会很不安定,其根源何在?思想见解的错误,这是真正动乱不安的根源。若大家没有正知正见,此现象必定会产生。正知正见,一定要靠教育。生而正知正见,真是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人,佛法讲这都是佛菩萨应化世间,不是凡夫。凡夫无量劫来,受烦恼习气的熏习,产生了错觉,这是必然的现象,所以,一定要靠教学。

佛法说得更圆满、说得更好,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无量劫的修学才达到究竟圆满。圆满之后,就能服务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由此可知,“学”的目的就是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从小往外扩大,服务家庭,服务宗族,服务乡党,服务国家,服务一切众生。要是没有良好的学养,服务就不圆满;甚至于服务是在造罪业,给社会、国家、世界带来灾难。

今天要想社会安定、繁荣、兴旺,一切众生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还是要靠教育。儒家教育的目标,第一是明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是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是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佛法教育也有三个目标,第一是“断恶修善”,第二是“转迷为悟”,最后是“转凡成圣”。所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不能脱离这个理念,一切众生的劫难可以化解,社会可以恢复安定和平。

现在学校教育没有教伦理道德,社会上所看到的,几乎就是电视上所演的。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纵有善根也会变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几个人能够不受环境的诱惑、影响?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对治的方法,从根本下手,就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要融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挽救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觉醒,回头是岸,问题才能解决。

人与人相处的时间很短暂,缘分很深。有些人跟我们只有一面之缘,一生就见一次面。这一面之缘是多生多世结的缘分,否则一生都遇不到。一生只见一次面,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为何不珍惜?为何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高兴,还要结这些怨仇?没有必要。

我们与家亲眷属、朋友是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若没有这四种关系,一生当中遇不到。这四种缘都是情执,情执就带来烦恼,就搞六道生死轮回。

譬如一颗大树,这颗大树是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大树比作宇宙,比作法界,自己比作树上的一片树叶。叶叶相看就产生对立、对抗,彼此猜疑。如果深入观察,原来好几片树叶是从同一个枝条生出来的,是属于同一族群,这就不会和其他的叶产生冲突了。如果再往下寻找,条条同生一枝,枝枝同生一干,干干同生一本,本本同生于一根,找到根本,才晓得整个大树是一个整体,一个大我,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才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根源找到了。于是一切对立、矛盾、冲突烟消云散,大慈大悲的心油然而生,爱护一切众生跟爱护自己一样,真正揳入自他不二。

彻悟虚空法界里所有的星球是一个整体,一切问题才能圆满解决。此一事实真相,《华严经》讲得最详细、最明白,所以多元文化最理想的教材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即是表虚空法界无量不同的族群,“严”即彼此无碍,共存共荣,和睦相得的庄严美好圆满的境界。凡是具有如此认知的人,佛法中称为“佛知佛见”,此人即称为菩萨、佛陀。

《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端,我们看到参与佛陀说法的听众,就有二百二十八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社团,此是一会,若通说十方,则有无数无尽之族群。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的大汇集。佛经上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指这些无量无数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思想集合在一起,大家皆享有各种和合圆融的真善美慧生活。世尊和诸佛菩萨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采取了教学的方法,就是要让一切众生认清宇宙人生的根源、真相。

所有一切众生,就像身体每个部位的细胞;不同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少一个族群,人就会生病。所以才晓得,各种不同的族群,组织起来是一个圆满、美好、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这样你就会爱一切不同族群的众生。所以,我们对于各种不同的文化、族群、宗教,以真诚心去爱护,全心全力去帮助,这就是《华严经》的落实。所谓落实,就是《华严经》的证果。“信、解、行、证”,证就是落实,完全落实在现实生活中,现实的生活就是“佛华严”,我们才得真正的受用。

何谓“多元文化”?恒顺众生就是多元文化。要听命于一个,那就是统一文化,是一元的。

以一个身体来说,眼能见,耳能听,这种组合就是多元的。若要统一成一元的,只要眼睛就好了,耳朵、鼻子、嘴巴都舍弃,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身体的每个器官都是多元文化的组合,世界也是多元文化的共同体,怎能强迫成为一元化?

佛家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一元,多是多元。一元是讲自性,多元是讲现相、作用。《华严经》讲:“体、相、用”,体是一元,相、用是多元。这是真理、事实真相,若违背了就不吉祥,必定有凶灾;你能顺从,就会非常幸福美满。

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对于一个人的生理产生影响的是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不会有疾病;心地清净、慈悲,就不容易感染传染病;清净心能抗拒病毒,慈悲心能化解病毒。

对于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若稍加注意,身体就不会有问题。但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无论用什么药物、补品、饮食,都无济于事。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懂得,深信不疑。

迷惑、妄想、烦恼是心理的毛病,能将这些毛病统统放下、舍弃,身体无需任何刻意的保养,自然健康。顺乎自然,身体就健康;刻意营求,刻意保养,这是违背自然。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大富长者,用尽心思,保养色身,但依旧是一身毛病,寿命长的很少。原因是心理不健康,种种保养都无济于事。

我们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听从佛的教诲,断烦恼、转换念头,也就是转换观念。

学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后了解事实真相,懂得如何调心、调身,让自己身心轻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满。世出世间一切法,展现在面前,真的能完全放下。

中国一般的丛林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交通不便,人迹罕到之处,这种环境对修学有利益。

真正的福报不是自己享受,是一切众生享受,因为一切众生就是自己。如同一位真正爱护子孙的老人,自己辛勤的耕耘、工作,就是希望儿孙过得幸福、美满。他将儿孙看作自己,儿孙享受就是自己享受,这是世间人。诸佛菩萨是将一切众生看作自己,实际上一切众生真正是自己。这是说明生命是一个整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生命的共同体,亦即是一体。

能否找到一个山明水秀、幽静的环境来修学,这是个人的福报。我们很想隐居,但是没有福报,居住在都市修行是很不幸,天天要与外境抗拒,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稍微不谨慎就打败仗,就堕落了。

有财富是福报,但是福、是祸很难说。中国古圣先贤造的文字,都是启发智慧的符号,看了、读了要觉悟。“祸”跟“福”,形状非常相同,意思就是“是祸、是福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祸变成福;一念迷,福变成祸。譬如你拥有财富,不知道做好事,紧守着财富,这是祸害。这个财富可以利益很多众生,救活很多众生的生命,你守住不拿去救人,让那些人死于灾难、死于饥饿,就造了大罪业。虽然没有害人,但是守住财富,这一点就叫你堕阿鼻地狱。所以财自古以来称为“通货”,通货就是要流通,不能止住。止在面前就是罪,能够流通出去就是福,祸福在一念之间。

同类推荐
  •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命运,不是由别人操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不要相信命运能左右一切,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全面的人生。
  • 佛光祈愿文

    佛光祈愿文

    本书是中国台湾星云大师撰写的100篇祈愿文并配以100副民家画作,包括对父母、老人、国家、工作以及社会各类普通民众的祈愿,充满了佛家慈悲为怀的情怀,读来能净化身心,增长智慧,并有着良好的道德教化的功用。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

    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之一,被称为西方最伟大的三部宗教题材文学名著之一,与但丁的《神曲》、斯宾塞的《仙后》并列为世界文学中三大讽喻体作品,被奉为“人生追寻的指南”,“心路历程的向导”——《天路历程》被誉为英国文学中史诗般的存在,为十七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是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之一,为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所阅读。此次出版的《天路历程》采用了著名翻译家西海先生的译本,译文平实准确,再现了约翰·班扬朴素晓畅的行文特色。
热门推荐
  • 三国杀

    三国杀

    鬼谷子弟子陶义阴差阳错来到东汉时代,他投奔过董卓,援助过张绣,也依附过曹操却无成大事。兵败汝南的陶义远走辽东之时巧遇自己的妻子公孙惺,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一切。陶义坐拥了辽东之地,西至晋阳,东至襄平。后协助曹操一并对抗袁绍,却与飞将吕布种下一剑之怨。曹操称魏王后封陶义为晋王,以守东汉之边陲。时代动荡,依附曹操的晋王陶义带领曹操军队攻打新野之时,却又中诸葛亮火烧新野之计,以至于曹操十万大军葬身火海。无奈他待罪征西凉与西凉锦马超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如今因为失去妻子公孙惺而白发苍苍的陶义又为援救许昌,而遭到吕布,马超的追杀,不知他能否躲过一劫。
  • 追梦旅

    追梦旅

    【神魔仙妖四界谁对谁错谁能笑到最后】我叫沐紫沁,我帮他人圆梦,可我的梦谁来圆?他人都说都对我说谢谢,可你们知道了真相后是还会对我说谢谢,原本,我并不悔,后来,我都后悔了,我一生中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师兄--风苏,不论你我究竟是谁,我只知道我至始至终都只爱过你一个人,请原谅我明白的太晚。
  • 影视世界妖魔路

    影视世界妖魔路

    无尽的世界,一次次的轮回,用尽一切成为最强!暮然回首,却已非人!
  • 军事谋略(上)

    军事谋略(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神的另类打开方式

    大神的另类打开方式

    从一个小垃圾,转行逆行成功者,都市大神的另类打开方式,不一样的牛掰第一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凉无双

    大凉无双

    他从那个温暖的世界离开,带着一颗赤诚之心归来。却又随着时间推移,再度变得冷漠麻木。夜微凉,心也凉。
  • 幸福爱情时代

    幸福爱情时代

    富家千金收获了完美的爱情,她翻然悔悟,后悔自己做的伤害别人的错事……
  • 梦色归希

    梦色归希

    他说这个是个世界easycomeeasygo.他贪功恋势力、被爱过被看好被选中,最后还是被遗弃了。大雨打湿了梦希的全身,没有他了这次真的没他,”没有他难道你活不下去吗?“梦希的脸伴随着雨点一点点的落下眼泪,谁还记得大雨的告白.......没有他我真的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