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39500000005

第5章 闲适境界:万法本是闲人闹,坐看云起常一笑

这一境界中的人,是无心人、无事人、无求人,能保持心境的平和,过一种充满闲情逸致的生活,纵然不能不为生计忙碌,也要“忙中争得作闲人”。

我不需要

从前,在世尊释迦牟尼佛时,有位穷人供养佛一块糖果。一个贪婪的婆罗门知道佛陀从不会说不,便立刻要求把这块糖果给他。

佛陀回答:“你只要说:‘乔达摩,我不需要这块糖果。’我就给你。”婆罗门照做了。

佛陀为什么样要这样做呢?因为,在佛陀面前,这个婆罗门从末开口说过“我不需要”这类的话,所以,他就想用这种方法帮他说这几个简单的字,灌输他不需求任何东西的意识,减少他的贪心。

这样,将会在他心识上种下慷慨的种子。

禅思禅悟

有贪求之心,就永远不能自度度人。慷慨之心,就是向善之心。

到底是何教

有一位对教理颇为精通的法师来参,罗山禅师问他名字叫什么?他回答:“明教。”

罗山调侃说:“你既然叫明教,还会得教义吗?”

法师也不客气,表示自己阅藏(通读《大藏经》一遍,一般需要三年时间)多年,有问必答。于是,罗山竖起拳说:“灵山会上,将这个做什么?”

法师说:“拳(权)教。”

所谓权教,是指佛陀方便的教法。法师巧妙地利用谐音,回应了罗山的问难,所以,他得意洋洋看着罗山。罗山禅师哈哈大笑,道:“若是伸出拳头叫作拳(权)教,那么,这样呢?”

说着,他伸开腿,露出一只大脚,问:“这个是什么教?”

法师无语。罗山说:“莫非叫作‘脚教’吗?”

禅思禅悟

这是禅宗中著名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故事。禅师以此明示一个问题:“拙”不是修道之法,“巧”也不是修道之法,修,只在自然而然之中。

装金币的钱袋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

一日,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

佛祖于是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已经足够他花的了。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后,他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终于死在了钱袋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禅思禅悟

禅本身就是自己从种种贪婪和执著中解脱出来之后的恬悦、闲适和睿智。事物本来就有消失的一面,人生也有生老病死,若坐到“无所挂碍,无所束缚,无所烦恼”,那是一种“生命良好的感觉”。变一个心态,而世界却从此光明。而克服贪婪是实现快乐人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克服对财产、名誉或任何其他形式的贪婪,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啥鬼东西也没有

空丘巴准是岩藏大师吉林巴的女儿兼法嗣,被公认是绿度母的化身。在她没有开悟之前,她的师父以偈文的方式告诉她:

不要延长过去(不执著过去),

不要招引未来(不盼未来),

不要改变内在的觉醒(保持内在的觉醒)

不要害怕一切的外相(不惧万法之显现)。

除此以外,啥鬼东西也没有!

空丘巴由是大彻大悟。

禅思禅悟

顿悟是种证悟现象,佛渡有缘人。一记当头棒喝,能唤醒成熟弟子的顿悟潜能,就如一位切割钻石的专家,用金刚刀切割微具暇疵的多晶面宝石,使其在瞬间无遗地闪现与展现各个面。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显现”和“本性”两个方面,讲“显现”,佛陀曾说“世人所说有的一切我也说有,世人所说无的一切我也说它无”,并不否定世间观念。可是,如果是讲“本性”,讲旷达,那就是——啥鬼东西也没有!

洞山问禅

洞山禅师去访问龙山禅师,龙山禅师问道:“应该没有进入这座山的路,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洞山禅师道:“这座山有没有路,以及我怎么进来的一事暂且不谈,现在先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进入这座山的呢?”

龙山禅师道:“反正我不是从天上云和地下水来的。”

洞山禅师道:“请问老师!自从您住进这座山以来,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年了?”

龙山禅师回答说:“山中无甲子,世上的岁月推移都跟我无关。”

洞山禅师道:“那我再请问老师,是您先住在这里呢?还是这座山先住在这里呢?”

龙山禅师道:“不知道!”

洞山禅师不解地追问道:“为什么不知道呢?”

龙山禅师回答道:“我既不是凡尘的人,也不是天上的仙,我又怎么会知道呢?”

洞山禅师道:“您既不是人也不是仙,难道您已经成佛了?”

龙山禅师道:“不是佛!”

洞山禅师:“那是什么?”

龙山禅师道:“说是一物即不中!”

洞山禅师终于提出他的主题,他问道:“您是什么缘故才住进这座深山呢?”

龙山禅师也就着主题回答道:“因为我以前曾看见有两头泥牛在打斗,一边斗一边竟坠入大海中,一直到今天也没看见牛的踪影。”

洞山禅师一听这话,不由得肃然起敬,立刻恭敬地对龙山禅师膜拜。

禅思禅悟

禅宗多譬喻,直指灵台妙府。这里所说的深山,当是指我们身体的“五蕴山”。深山好悟道,心静能修行。借着我们这座五蕴山,所谓“借假修真”是也。凡人于此,如何不值得去顶礼膜拜?

禅度众生

四祖道信将衣钵传付与五祖弘忍之后,单人轻舟,顺江而下,不一日,到达了白下(今南京辖区内)。他弃舟登岸,来到了五色祥云笼罩的牛头山。

古人云,紫气如盖神仙府,白云深处圣人家。道信大师明白,此山之中必定住有不凡之人。他来到幽栖寺,问寺里的僧人们:“这里可有修道的人?”

早期佛教往往将佛法真谛、禅的心要称之为“道”。所以,僧人也称为“道人”——修道之人。

一个僧人听得道信如此之问,不高兴了,乜斜了他一眼,悻悻地说道:“出家人,哪个不是修道的人啊!”

四祖道信一笑,以高度的机锋幽他一默:“啊,你说,哪个是修道的人?”

是啊,身出家不见得就是心出家,更不是剃个光头就是和尚!四祖之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一位老僧想了想,恍然大悟似地一拍膝盖,说:“嗨,我想起来了!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由于他整天只是坐禅,看见别人从不理睬,更不站起来迎接,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有人看见,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莫非,你找的是他?”

果然是懒融,他对四祖道信的到来视而不见,依旧端坐如故。四祖问他呆坐着干什么?他说观心。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对这个学佛参禅的重要话头,法融无法应对,便乖乖站立起来。当他得知问话者是大名鼎鼎的四祖道信时,连忙施礼。

山里已经十分清静了,但四祖却非常奇特地问道:“除了这里,还有更安静的地方吗?”

四祖这一问,又蕴含着凛冽的禅机。他实际在说,你法融日夜劳神费力将自己限制在清静中,正是为了所谓的清静而忙得不亦乐乎,热闹非凡啊!心灵真正的宴息处,不在于外境的清静与热闹啊!

可惜,法融错过了机锋,将四祖引到了他安歇的草庵——他认为更清静的地方。唉,这个法融,还在一味追求外在的安静。

法融平日与虎狼为侣,以猛兽为友,所以,他的草庵前虎踞狼奔,很是吓人。四祖故作恐怖状,受了惊吓似地举起了双手。法融心里大惑不解:你既然是悟道的大宗师,难道还有惧怕虎狼的恐怖之心吗?所以,他说道:“你还有这个在?”

四祖反问:“你看到了什么?”

这话,如同“观者何人,心为何物”一样,里面有毒!

法融没有拣择出来,拿了一只瓦钵,去给远道而来的四祖舀泉水了。四阻趁机在法融经常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忽然发现自己差点坐在“佛”上,悚然震惊,跳开老远。

四祖笑着问道:“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这是发自灵魂的惊颤!因为,四祖自从到来,机锋百出,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导步步紧逼,终于使得法融对自己原来的修行方法从根本上产生了动摇。他跪倒在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

四祖道信说道:“千百万佛法法门,同归于方寸之间;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源于心灵。这也就是说,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以及神通妙用,你都自然具备,这一切都不离你的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二无别。”

法融还是有些疑惑:“如果此心作观想修行的功夫,因外境骚扰而生起烦恼时,又如何对治它呢?”

四祖说:“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我们的心而升起的呀!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取舍标准,外境才会出现了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可是,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因此,我们的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哪里生起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地影现出外界的一切,你就能遍知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不加上任何对治的方法,自会风消云散。”

法融终于大彻大悟了。

禅思禅悟

禅的真精神并不是独享清闲,它更注重普度众生而不求回报。套用一句高尚的话语,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一只小乌龟

有一个沙门想修成正果,却又不愿意受到僧团的限制,尤其是众多的戒律,实在令他受不了。因此,他离开众人,选择了家乡附近河边的一株大树,独自在树下打坐。然而,由于他没有佛陀的指导,修行的道路不明,人虽然坐在这里,心儿却飞到了繁华的都市,幻想着荣华富贵的世间生活。他倒是听人诵过一些佛经,而每当他自己背诵时,总是神游意驰,臆想着眼前的沙子变成晶莹的钻石,附近的树丛化作一个个美女,陪伴在他的左右……

他六根不净,七情不断,十二年的修行如同笊篱捞水,舀上来的不如漏得多。

佛陀知道了他的事情之后,装扮成一个普通的比丘,来和他一同住在树下。托钵(乞食),打坐,经行,佛陀以身说法,演示着一个出家人应该怎样如理如法地清净生活与刻苦修行。

一天晚上,皎洁的月光在河边撒下一层清辉,天地朦胧而美妙,肃静且神奇。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月影一月摄。江月不随流水去,浮云能遮天上月。

或许是月色太迷人了,一只小乌龟从河水里爬了出来,优雅地挪动着,慢慢爬到了大树边。这时,一只寻食的野狗发现了小乌龟,猛然扑了过来……

野狗的速度太快了,快得沙门来不及惊呼,小乌龟更不可能逃回河中。然而,野狗并未如愿以偿,面对到嘴的肥肉,它却无可奈何。原来,小乌龟感到了危险,急忙将四条腿与头尾都缩进了壳里。乌龟壳很硬,尽管野狗将乌龟翻来掉去,却始终没有下嘴的地方……

野狗悻悻地走了。等到危险过去之后,小乌龟的头与脚又伸出来,继续大摇大摆地在美妙的月光下漫步。

这一切,都被树下的两个人看得一清二楚。佛陀装扮的比丘看了独行沙门一眼,无不感慨地说:“世上的许多人,还不如这只小乌龟呀!”

独行沙门不服:“世人有广厦华车,有金银财宝,有美酒佳肴享受,有美妻娇妾相伴,如何不如小乌龟呢?”

佛陀说:“小乌龟有保护自己的铠甲,所以野狗无法吃掉它。而世人只想着放纵七情六欲,就如同乌龟愚蠢地在野狗面前肆无忌惮地伸出头、尾、腿脚一样,岂不是危险万分?要知道,老病死亡,贪嗔烦恼,正在像野狗一样,正在对我们的生命虎视眈眈呀!”

“你说得也太玄了!我们的生命不至于那样脆弱吧?”独行沙门不以为然,“等到我们年老之后,再认真修行也不晚。”

佛陀问道:“你知道我们人的生命有多短暂吗?”

独行沙门说:“总不至于明天就会死去吧?”

佛陀摇摇头,严肃地说:“比这还要短暂。比如,你一口气上不来时如何?”

“这……”沙门心知肚明,人,只要一口气上不来,就一命呜呼了。

佛陀总结说:“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因此,我们的修行要只争朝夕,不能懈怠放逸。一气不来,后悔莫及。”

在佛陀的点化下,独行沙门悚然惊醒。于是,佛陀为他详细开示了断欲念、除妄想的修行方法。他潜心修行,终于证得罗汉果位。

禅思禅悟

驾驶漏水的船在大海中航行,不但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还有沉没的危险;同样,贪嗔痴等烦恼的海水,昼夜不停地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心中倾注、渗漏,我们的心灵如何能清净、空灵?若想远行,首先要堵住漏洞才行。生命之帆不破不坏,才能远航。

灵利道人

人的生活本来是自由的,但为了追求欲望,往往牺牲那珍贵的自由。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本质,而求得一时的名利;情愿出卖自己仁厚的本性,违背自己高贵的本质,当一个随波逐流的流浪汉。当人们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必然已经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情操。

唐朝南泉普愿禅师住庵时,对一位新来访的和尚说:“我上山去工作,到时请自己做饭,并送一份上来。”

过了一会儿,这位访僧就自己做饭吃了,一时闲散,在床上躺躺就睡着了。南泉不见访僧送饭来,就回庵去,看到访僧正呼呼大睡。南泉很幽默地也上床躺在他身边睡觉。

又过一会儿,访僧起床了。于是南泉说:“我以前曾经看过一个‘灵利’活泼的道人,直到现在没有再见过。”

接着拿起一只掸子摇一摇对访僧说:“那个‘灵利’道人像是这个吗?”

访僧说:“不一样。”

南泉说:“你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过,怎么知道他们不一样。”

访僧说:“如果你想知道我在哪里见过,请和尚先放下掸子来。”

南泉高兴地说:“我应证了你一双自然流露智慧的眼睛。”

如果访僧拘泥而不自在,就会失去自由,一直牵挂忘了送饭的事。如果自己是一位“灵利”道人,自由自在,就很自然地请南泉放下那可以用来打人的掸子,要他放下掸子的人,正是主动自由的精神主体。

禅思禅悟

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抑制自己的本性,会使生活的创造性完全被破坏,不但失去幽默感,而且也使生活的欢喜乐趣丧失殆尽。从群众与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脱出来,这时,又何谈不快乐呢?

如水归水

玄沙禅师在路上遇见雪峰禅师,雪峰禅师说道:“有一个远道而来的僧人,昨天晚上不幸去世了,我心里感到很难过,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天有人问我的问题。”

玄沙问道:“什么问题?”

雪峰禅师说道:“他问我,人死之后怎么样了?”

玄沙问道:“你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雪峰说:“我对他说:‘人死之后,如冰归水。’”

玄沙转过身,看着一片漆黑的夜空,缓缓地说道:“嗯,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尽管如此,你的回答还是给了我一些启示。”

雪峰问道:“那你觉得应该如何回答呢?”

玄沙低头双手合十并说道:“人死之后,如水归水。”

雪峰听完,万分敬佩。

第二天,有个和尚问玄沙道:“我的真正生命是什么?”

玄沙冷漠地回答道:“你要你真正的生命做什么呢?”

生命总是欲失欲得,有失有得。怕死,就去生吧;厌生,就去超越死亡吧。看到大河的人,不会在意脚前的石砾。

禅思禅悟

禅不神秘,相反的,它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它能启发自已的性灵,它沃开了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对着自已的生活报以微笑与欣悦,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本性宝藏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青年男子,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石屋禅师说:“喔!原来你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男子回答:“数不清。”

石屋禅师说:“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男子回答:“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怎样啊!”

石屋禅师追问:“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男子回答:“几天而已了,过后仍旧不快乐的。”石屋禅师说:“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地偷一次啊?”

男子问:“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啊?”石屋禅师回答:“只有一次。”

男子疑惑地说:“只有一次?这样能够吗?”石屋禅师回答:“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啊。”

男子急问:“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真正的一生奉献在事业上,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贪取身外之财,自心本贮藏有无穷的宝藏而不知,常为取一时之乐而步入歧途,妄失本性,何以得永世之乐?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禅僧。

禅思禅悟

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重头再来。我们可千万不要自甘堕落,信不信由你,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一念之间。

当下之时

有一位将军,一直困惑于三个问题,于是装扮为一名平民,自行上山去找禅师求得开解。

当将军找到时候,这位禅师正在菜园里挖地,于是道:“我有三个问题请禅师开导,一是做事最好的时间是什么?二是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谁?三是在每个时间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禅师没有回答,只是继续挖地。将军见其年老瘦弱,便接过锄头替他挖地,说:“如禅师无以回答,请告诉,我好返回。”

正在此时,一个受重伤的人闯入,将军便为他包扎好,卧于草棚。次日,此人醒来不知自身何处,看到将军便请求原谅。将军疑惑问他原由。

此人道:“在一次战争中,您杀我兄,夺我财,我便立誓要杀您。得知将军自行上山,于是便埋伏于途中,不料被您的手下所伤。本想必会丧命,可今得您的解救,我愿余生为您的仆人。”将军没有想到与一个多年来的俗敌就这样化解了。

将军在离开之前又重复问了禅师这三个问题,禅师道:“我已经解答了。”将军疑惑。

禅师又道:“昨日你如果没有怜悯我替我锄地,你必返回,在路上难免遭到此人的袭击。所以,挖地之时是你最重要的时间。昨日如果你没有救此人,他便会丧命,就不能与他和好。因此,他就是你最重要的人。而最重要的事是你照看他。记住,最重要的时间莫过于当下,它是唯一能支配的。最重要的人便是当下与你在一起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使你身边的人快乐。这便是生活的追求。”将军顿时大悟,与那个人欣然下山。

禅思禅悟

缘起缘灭,起灭之中,惟有当下。为达目的者,积极进取创造条件,而唯一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当下。

心滞法不通

唐朝白居易有一天去拜访一位叫鸟窠道林禅师的高僧。他发现这位禅师所住的地方古松茂密,盘屈如盖,和尚就住在上头,鸟鹊筑巢其上,自然驯狎。白居易觉得和尚住在树上实在太危险了,于是说:“禅师住处很危险。”

禅师说:“你住的地方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说:“弟子位镇江山,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自己不停地起心动念,处处被境转动,就好像薪火相交,把自己弄得焦躁不自在,何以不危险的呢?”

禅思禅悟

禅对生活的看法非常重视意识的转变。禅家的格言是“万法唯心造”,一切的心理现象都是主观的意识所造成的。不过禅者所重视的是醒觉与自在。待人处事,总是在失去主动、不能自拔或无能为力时,才感到自己发生了困扰。那时自己是无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执著的、不能接受事实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属于被境转,内心同样不安。愤怒伤人与惧怕退却,两者都是受心境所牵,都是心病的根源,所谓“一心有滞,众生不通”是也!

随遇而安

以前,有两个僧人是师兄弟,相约云游天下,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不穿衣服,称作“裸人国”。

师弟说:“这儿的风俗习惯与我们完全不同,要想化缘,可实在不容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照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师兄却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义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吗?这太伤风败俗了。”

师弟说:“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所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陨身不陨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师兄说:“这样吧!你先去看看情形如何,然后派人告诉我。”

弟弟答应道:“是!”于是先进入裸人国。

过了十来天,师弟派人告诉师兄:“一定得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才能在这里立足。”

师兄生气地叫道:“不做人,而要照着畜生的样子行事,这难道是出家人所为吗?我绝不能像你这样做。”

裸人国的风俗,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上各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

师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一起欢歌曼舞。

裸人国的人们,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这位师弟,关系非常融洽。

国王对师弟的态度非常好,并允许他在这里传播佛法。

师兄也来了,他满口清规戒律,指责裸人国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大家把他抓住,狠狠地揍了一顿,把他的随身物品都抢走了。全亏了师弟说情,大家才把他放开。

师兄弟两人准备动身回国,裸人国的人都热情地跑来为师弟送行,对师兄却是骂不绝口。师兄气坏了,却也无可奈何。

禅思禅悟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这需要对生活有多么透彻的认识后,才能形成的大彻大悟啊!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总是在无休无止地攀比,在徒劳地垂死挣扎,在摈弃逆来顺受的懦性同时,也失去了随遇而安的平静。人生旅途上,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因此应该学会随遇而安。

自伞自度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那人立刻走出檐下,站立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却说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该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是伞度你,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禅思禅悟

平时不去找真如自性,总想别人度己。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如意?自伞自度,凡事求诸己,方可自救。禅师的不借,恰是大借。不借之中,有大慈悲心在。

无胜于有

寿州道树禅师,唐州人,姓闻氏。自幼探索经籍,将近五十岁,遇到高僧诱谕,随后出家,拜明月山慧文为师。

后来,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

而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不是今天呼风唤雨,就是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和尚都吓走了。但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可谓雷打不动。

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术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没有办法,只好将道观放弃,搬到其他地方去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道树禅师回答:“我没有什么能胜过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战胜他们呢?”

道树禅师回答:“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不变’当然会胜过‘万变’了。”

禅思禅悟

化繁为简,淡泊名利,往往能够透彻理解人生的真谛。在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中,化复杂为简单,方能做到入而能出,往而能返,才能活得自由、畅快、游刃有余、潇洒轻松。彼时,一朵开悟的莲花自会怒放心头。

阿难悟道

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他的降生给所有的亲人带来了快乐与喜悦,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难陀”——原为“喜庆”之意。

未出家以前,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阿难是释迦族最为漂亮的美男子。他的毅然出家,不知使得多少少女美梦飘零,泪湿枕巾。他是佛陀最小的、也是最喜爱的弟弟,在众弟子中,佛陀将他列为多项第一:博学强记,仪表风度,善解人意……因此,在佛陀 55 岁那年,他成了佛陀的常随侍者。阿难的耳根非常聪慧,过耳不忘,所以,佛陀讲述过的每一部经典,他都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

然而,正如佛陀所说,他的教导,他所讲述的佛法,是认识真理的工具,却不能代替人们对真理的觉悟。阿难虽然能牢牢记住佛陀的每一句教导,是所有比丘中记得佛法最多的人,几乎能背诵所有的佛经,但他并未因此而开悟,所以,也就无法像阿罗汉那样清静无欲。

有一回,阿难动了色念,几乎走火入魔。危急关头,正在王宫应供的佛陀法眼通天,早已有所警觉。他传授给了文殊菩萨一个“楞严咒”,让他去解救阿难的困厄: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

楞严咒果然法力无边,立刻破除了巫师的魔力,阿难随即清醒过来。他挣脱色欲的纠缠,跟随文殊菩萨回到祈园精舍,跪倒在佛陀跟前。他无限惭愧,痛哭流涕,祈求佛的教诲。于是,佛陀为此开示了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大佛顶首楞严经》。人们常说“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尤其是那异常神奇、万般灵验的楞严咒,佛门中人更是个个倒背如流,终生持诵。

阿难听了佛的教导,更加羞愧难当,不禁潸然泪下。他五体投地,虔诚顶礼,诉说道:“我是佛陀最小的弟弟,最受佛的疼爱。出家之后,佛陀更是对我关怀备至。再加上我是佛的侍者,只求多闻佛法,并未实修实证。我总是想,依靠佛的神力,不必自己辛辛苦苦地修行,以为佛会特别照顾我,将三昧赏赐给我……”

佛陀说:“你肚子饿了,我能为你吃饱吗?”

“不行,吃饭之事,不能替代。”阿难说。

“那么,我将一些美味佳肴说给你听,你也都能背诵,能实际解饥吗?”

“不能。”阿难说,“佛陀,我已经知道了,我的身心和您的身心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所以,尽管我日夜厮守着伟大的佛陀,却并不能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我也明白了,我虽然听佛讲经最多,会背的佛经最多,但是,如果不按照佛法实际求证,依然愚蠢无知,不能摆脱人生的烦恼。”

然而,尽管阿难精通佛经,知道所有的修行方法,但是,他却一直没有下过苦功,直到佛陀圆寂,他也未能证到阿罗汉果位。

佛陀去世九十天之后,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名罗汉,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集会,要将佛陀生前所说的经文与戒律结集起来,以免散失。

——这,就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为著名的第一次经典结集。

出席第一次结集者的资格,是以修行次第高低为标准的。大会成员都希望阿难能参加,因为他随侍佛陀长达二十五年之久,过耳不忘,在佛的弟子中,他以“多闻”排名第一。他的出席,能使得经典结集更加准确。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大迦叶尊者却将阿难挡在了七叶窟门外。尽管阿难哭诉哀求,甚至下跪,大迦叶毫不让步:“未悟法要的人,没有真正达到无漏体验的人。是没有资格进入七叶窟的。阿难,你要知道,许多已经修到罗汉果的长者都未能入选,你若是参加结集,自己不感到耻辱吗?”

阿难果然羞得满脸通红。大迦叶指着洞窟大门上的钥匙孔说:

“阿难,明天,佛教史上第一结集就正式开始了。现在已经进入七叶窟的人都是神通俱足的阿罗汉。你若是能从这个小小钥匙孔里进得去,就说明你有资格参加结集了!”

阿难如何有如此神通?他羞愧难当,只好默默退下。

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发愤坐禅,专心用功。天将破晓,苦修了整整一夜的阿难想躺在床上休息片刻。就在他躺下的过程中,后背刚刚接触到被单的一刹那,他豁然大悟了!

迎着喷薄欲出的朝阳,阿难落落大方、坦坦然然地推开了七叶窟的大门,堂堂正正走了进去——法本自然,推门而入,就是最大的神通!

禅思禅悟

不激不奋,不拶不悟。困境中顿悟,急切中生智。阿难的开悟过程,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寓意深刻的活剧。说食不饱——空谈者戒;从来没有救世主,佛不能替代任何人的自我努力——空想者戒!

一念自在

道源禅师的家乡在苏北泰州一带,他说他做小和尚时,地方上有一个乞丐,后来儿子发了大财,但是父亲仍在外头讨饭,亲戚朋友对他都不原谅。他觉得没有面子,就派人去把父亲找回来。找回来之后,想好好地供养父亲,哪里晓得这个老人不习惯,过了几天又偷偷出去要饭。

世人都很诧异,而这位父亲却说:“这样快乐、自在,无忧无虑,到哪里都有的吃,有的住,一天到晚游山玩水。”

有一位学禅的商人,带了许多金银珠宝去探望朋友,结果在途中被小偷全部盗走。但他却毫无愤怒之气,反而道:“我送给朋友,跟送给小偷没有两样,反正都是送人的。”

心开意解,“可送朋友,同样也可送小偷,给哪个不都一样吗?”念头一转,这个心多么自在,这叫福量。如果斤斤计较,大动干戈,东西也绝追不回来,便自生烦恼,执迷于恼悔之中,哪里可得到自在?

事理都清楚,我们的心就平静了,我们才真正懂得怎样生活,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要与性德相应,万万不可与自己的烦恼习气相应;与自己烦恼习气相应,那就“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凡事便在一念之间博得自在。

禅思禅悟

人生在世,生活快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花雨不沾衣

佛教把没有削发出家,在世俗家庭中仍然能够遵守戒律、皈心佛法的人叫做居士。

维摩诘是佛教中一位极其著名的在家居士。他智慧无双,擅长辩论。他在毗耶离城卧病,想借此与佛的弟子们探讨佛法。佛陀派大弟子们前去探视,众弟子都因为曾经在辩论中输给了维摩诘,怕不能完成使命,而不敢前去。后来文殊菩萨应命前往,还有许多菩萨率领弟子随行。

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探讨佛法,如联珠贯玉,众人听了,无不如醉如迷。

当时在维摩诘的丈室中,有一位天女,看见了这种情景,便现出身形,用天花纷纷抛向听法者的身上。

美丽的花雨从天而降,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

说来也怪,当花瓣飘到诸菩萨的身上时,纷纷滑落;而当花瓣飘到各位大弟子的身上时,便粘着在那里。

各位大弟子见状,运起神力,想让花从身上落下。可不论他们怎么用力,花瓣仍牢牢粘在身上,怎么也甩不脱。

天女问舍利弗:“为什么要将花去掉呢?”

舍利弗说:“这花粘在身上,与佛教的戒律不符,所以想办法把它抖落。”

天女说:“不要这样说。花的本身并没有符合不符合教义的区别,之所以认为它不符合教义,是因为你自己生起了分别想。你看大菩萨们,他们并不把花看做是花,所以花雨不沾衣。而你们心中生起分别,产生了畏惧之情,这便是粘着啊。有了粘着的念头,怎么能去掉粘着的花呢?”

禅思禅悟

我们之所以迷惑、颠倒,本有的自性之所以不能显现,之所以烦恼,而不得解脱,就在于我们的分别心和执著心。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淡化我们的分别心及执著心,不去向外求,那么我们的本心就会显露。

不固执于一

大智舍利弗皈依佛门之后,在婆罗门教中引起巨大震动。他的舅舅长爪梵志(梵志:婆罗门教的出家人)很是不服,气势汹汹地带领众多弟子找到竹林精舍。他对佛陀说:“你若是能驳倒我的观点,我就砍下自己的脑袋。”

佛陀不动声色地问道:“您的观点以什么为宗旨呢?”

“我一切都不受。”

佛陀微微一笑:“那么,这‘一切不受’的观点,你是否接受呢?”

长爪梵志以为佛陀在故意回避问题,恼了,拂袖而去。然而,刚刚走出竹林精舍,他便醒悟了过来:“我的观点自相矛盾,被佛陀击中了破绽。我应该回去,砍下脑袋向佛陀谢罪。”

弟子们说:“我们众人看来,你也算得胜而归的呀。”

长爪梵志说:“我宁可在智者面前砍头,也不愿在愚人眼里得胜。世尊与诸位大菩萨知道我的失败,我不能自欺欺人!”

于是,他返回到佛陀的法座前,要以死践约。

佛陀说:“我的教法之中没有这一法。有人肯定一切,也有人像你一样否定一切。肯定一切的人容易陷入贪欲与执著,而像你这样否定一切的人虽然远离了贪欲和执著,但太固执于否定,超过了限度,也就成了束缚,以致于你轻视人生,无视他人。你如此轻视自己的生命,就是唯我独尊的另一种写照啊!所以,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都应该舍弃。”

禅思禅悟

正如佛陀所说的那样:“肯定一切的人容易陷入贪欲与执著,而像你这样否定一切的人虽然远离了贪欲和执著,但太固执于否定,超过了限度,也就成了束缚。”禅乃中和之道,既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这种中道,正是人生大道。世人明乎此,方不致剑走偏锋。

绳 未 断

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便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于是来到禅院便问:“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老禅者又说,“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此后生从中生悟。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牵住,故而失去了广阔的天空;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烈,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牵住,从此失去了驰骋。

禅思禅悟

人为事而转,皆因“绳未断”。人生陷入世俗观念里,难以解除苦恼、得到清闲;若能翻然悔悟,透彻了解,那么无论什么时候,自可回归解脱之路。

神医的奥秘

清朝初年,常州城里出了一位神医,不管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能药到病除;就算是阎王爷看上了的危重病人,他往往也能妙手回春。莫非,他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说,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不过我对病症诊断得准确,能对症下药罢了。

对于疾病说来,只要药性对症,一把茅草即是妙药;若是不对症,灵芝、人参也是毒药!

更难得的是,神医对于上门求医的人,不论贫富,一视同仁,都尽心治疗。因此,乡下百姓称他为“活菩萨”。他之所以被称作“活菩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他为了躲避战乱,跑到附近的天宁寺禅院去出家。住持禅师说他世缘未尽,没有给他落发,让他作了一名行者。

俗话说,半路出家也能成佛。他成佛不成佛没人知道,人们知道的是,他在寺院参了几年禅,从一个无名郎中一跃成了常州城最高明的医生。

同行们百思不得其解:他在寺院参禅念佛,长期未行医看病,为什么医术不但没有荒废,反而得到了突飞猛进地提高?真让人难以置信!莫非,他在寺院里遇到了奇缘?或像传说中的那样,得到了世外高人或佛菩萨的点化?

曾经有同行向他请教其中的诀窍。他说:“给人看病,要善于使用药引子。比如,乡下人来城里看病,一定要先给他食用一些点心;而贫穷的病人,不但要施舍医药,还要奉送他一些钱粮,因为……”

不等他说完,同行拂袖而去:有点心,我还孝敬老婆、儿子呢!送给病人钱粮,我还开诊所干什么!你不肯说出秘诀就算了,何必要戏弄人?

他只能苦苦一笑,因为,这真的是他之所以成为神医的诀窍。乡下百姓进城来看病,要走很远的路,一定又累又饿,所以血脉十分紊乱。若是此时把脉,怎能准确诊断出病症呢?而给他茶点充饥的同时,让他稍稍休息一会儿,脉象就稳定下来,就能把准病情的细微差别了,从而精确用药,药到病愈。而贫穷人家的病人,体质肯定虚弱不堪,无法发挥药物的作用。所以,在治病的同时,必须同时补充营养。

其实,这些道理,其他郎中未必不懂,只是没有他的那份慈悲心肠,无法做到罢了。

一次,他到一位危重病人家诊脉,病人枕头下的十两银子不见了。那银子是病人的儿子刚刚借来,预备给老人请医买药救命的。病人的儿子听信了其他郎中的谗言,怀疑是神医拿了,便捧了一炷香,跪在他家门前。神医很奇怪,问他干什么?病人的儿子吭哧了半天,委婉地将疑情说了出来。没想到,神医痛痛快快承认了,说:“确有此事。本来我有急事需要用银子,手头不方便,就悄悄拿了你家的银子应急用了。我本想今天去给你父亲诊脉时,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去,完璧归赵。”

说完,神医拿出十两银子,交给了他。本来,大街上的围观的人们都说,神医道德高尚,不相信会有如此污浊的行为。然而,等病人的儿子如数拿到了银子,人们简直惊呆了。没想到,神医竟然是个假惺惺的伪君子!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惊叹人心难测。一时间,对伪先生的非议之声传遍大街小巷,然而,他却神态自若,毫不在意,或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半月以后,病人痊愈。在彻底清扫病床时,在褥子底下发现了那十两银子。于是,羞愧难当的父子俩双双捧香,跪倒在神医的大门前。

神医笑着问:“这次又是为什么呢?”

病人磕头如捣蒜,痛哭流涕说:“我们家的银子没有丢失,是我的儿子诬陷了先生,使您蒙受了不白之冤。今天一则送还银子,二则特地向您请罪来了。”

神医将他们拉了起来,真诚地说:“没关系、没关系,事情都过去了。”

病人的儿子十分不解,追问道:“先生,我那天听信谗言诬赖您,您明明没有拿银子,何必甘愿蒙受骂名呢?您究竟为什么宁可名誉被污也不说明呢?”

神医说:“我去给你父亲看病时,知道你们家境贫寒,那银子是借来看病救命的。你父亲的病情正在紧要关头,若是知道救命的银子丢失了,一定伤心、绝望。邪火上攻,病情会急剧加重,很可能因此而一命呜呼。所以,我甘愿背上污名,说银子是我偷的,使你父亲知道银子失而复得,无望之心得到安慰,病情立刻减轻,自然会好起来。”

病人父子两个再次双膝跪倒,磕头不止。

禅思禅悟

慈悲与智慧,是佛教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比较而言,我们现代人更缺乏的是慈悲心。没有慈悲的智慧,如同没有安装方向盘的汽车,很可能危害人类的自身。悲智双至,才能相辅相成。

同类推荐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看透牛皮经

    看透牛皮经

    为了引导读者深入这些公案,每一则都有妥切的“白话新唱”、慧眼独具的“分析与鉴赏”,公案中出现的术语也适时注释。阅读禅门公案,是最具挑战性的心灵探险,我们永远不知道就在下一瞬间,会有什么奇妙非凡的事情降临在我们身上!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降伏其心(上册)

    降伏其心(上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热门推荐
  • 锦衣卫之高武大明

    锦衣卫之高武大明

    巨大的浮空岛漂浮在万里浮云之上,一个男子坐在金銮之中,双眸闪动着银芒,穿过云层看向这万里河山。岛屿中央,一座通体乌黑耀眼无比的巨石之上,几个金色大字铭刻其上:锦衣卫天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火影之百世以后

    火影之百世以后

    他是火之国木叶隐村二代目火影之遗孤,同时也是千年前不断轮回至今的一缕残魂。【生活恢复正常了,现每日一更。望谅解】
  • 情深爱恋:冷少宠妻

    情深爱恋:冷少宠妻

    十九岁,青春萌动的时候,我对家里那个黑心哥哥产生了不伦之情、谁知道,鬼混厮混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冰山哥哥早就把我捧在手心。于是,我冒着被老妈拿刀追杀的危险。当然,嘻嘻,他被我吃的更死。原来,冷冰冰的萧昱也挺腹黑,还会撒娇,有点小邪恶。
  • 异世:血煞归途

    异世:血煞归途

    他是六界之人无不恐惧的血煞,上神,魔王,在他眼里不过是取材料的仓库,圣女,妖姬不过是胭脂俗粉,他不是无上的存在却可轻易让万物消失殆尽,他便是血符师......她是一介菜鸟,家族中最败类的象征,她既没有强大的血脉也没有灵宠,她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当曾经的血煞变成了羔羊又会如何呢?且看猪脚如何用最不想用的人物角色在异世大陆闯出一片天。
  • 星际厨之游

    星际厨之游

    刚在异世站住脚的墨熙刚刚准备好好修炼,寻找回去的路,突然被召唤到星际。突然回来的墨熙一脸生无可恋,虽然这里是地球,但是这是几千年后的地球啊,她只想回到现代,不是未来啊。可即便她再强,也无法逆转时间啊。而且这里的食物真的,……无法形容,那些人是怎么做到吃得那么津津有味的,她做不到啊,她只想吃自然的食物,自然的。这让她这个以厨入道的人这么活啊。自然是拿起自然的食物让他们看看他们到底该吃什么,什么叫做唯有美食不可抛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妃太招摇:魔君靠边站

    魔妃太招摇:魔君靠边站

    因前世怨孽,美男各种送上门。什么XX国第一美男算什么,这里清高、冷傲、霸道...各种美男各种有,要什么有什么,想要随便拿;什么XX神兽算什么,这里上古神兽、超神兽数不胜数,不过想要有条件;什么XX万年绝迹药材算什么,这里千亿年变异;上古炼丹秘方在手,上古丹药随手炼。
  • 妖孽总裁惹不起

    妖孽总裁惹不起

    家道中落的林小羽,在等待嫁给自己青梅竹马的日子里,很不幸的遭遇了长相妖魅行为无耻的小气总裁……
  • 女权世界的长生者

    女权世界的长生者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机缘巧合下获得长生不老的江诚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很无语的发现穿越而来的是个女权世界。书群:54387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