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80700000002

第2章 掌握求职心理,找到池塘钓大鱼

所有人都知道这年头找工作难,可是为什么又会有许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是真的缺乏人才还是求职者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求职过程中,会有许多心理陷阱让你不能如愿以偿,你知道该如何扫除这些障碍吗?本章主要是针对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因为各种求职心理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为鲜明,特别需要有人帮他们端正心态,成功就业。

自卑心理——找不到职场“制高点”

在一场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上,大多数招聘单位对录用者的月薪承诺为千元上下,试用期往往只有几百元。但是投递简历者络绎不绝,没办法,大家都知道这年头大学刚毕业工作不好找。可是一家摊位前却冷冷清清,格外显眼。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一家香港 IT 产业公司驻内地的分公司。在其招聘简章上,除列出对应聘者学历、研发能力、相关经历等要求外,还赫然写着用工待遇:月薪 6000~8000 元、办理外资“三金”、交住房公积金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会“门前冷落”呢?

在场的记者感到很纳闷,于是拦住了一位大学生询问,那位男同学是这么说的:“一个月8000元,我想都不敢想,他们要求肯定很高,我自己的经历和技术肯定不行。再说,谁知道这家单位是在招聘人才还是在做企业形象展示?”原来是这样,想必这位男生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真的是这样吗?于是记者又去采访这家公司招聘处的经理,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是上市企业,没必要花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作形象宣传。只要能胜任,在我们这个行业6000 多元的月薪是正常现象。一些应聘者往往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吓得不敢报名,这是公司早就预料到的。而企业正是需要有足够自信、有很强专业技能的有用之才!至于工作经历的要求嘛,这是相对的,大学毕业生的实习也算得上是工作经历!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金刚钻、敢不敢来揽这个瓷器活儿。”

那么多大学生里面,真的就没有出类拔萃者吗?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大学毕业生们最大的心愿,而进入那些知名的大企业更是广大毕业生的梦想。为什么在机会面前,却不肯相信自己的能力呢?这就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诸多因素,但主要还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本来挺自信的,可是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投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于是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开始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而另外一些同学,大学学习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客业市场就心里发憷,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甚至觉得自己确实真的不行,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

一般说来,缺乏自信的人,多是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的人。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但不懂得如何积极地获取自尊,而是采取消极退避的方式以保护自尊。为了追求一种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于是不敢坦率地介绍自己,不敢大胆地推销自己。他们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实际上正是由于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别人对他们的轻视态度,常常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和退避所造成的。

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经过求职,要勇敢很多,成熟很多。其实,心理上的最大障碍是自己,阻碍成功的最大敌人也是自己,不要总是想象负面的结果。

自卑感往往产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要克服自卑感,就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心理专家们建议,自卑感强的人,不妨多做些把握较大的事情,因为任何成功都会增加人的自信,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自我表现能力,是克服自卑的根本途径。

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优点集合起来,一一列举,做成一个优势清单。所谓的优点是能如何运用你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出色地完成工作,这些优点也就是你能有贡献、能继续成长的要素,这个优势就是你竞争的法宝。

那些不相信自己的求职者们,如果连简历都不敢投,又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机会呢?如果你一开始就给自己一个较低的定位,又怎么能抢占职场的“制高点”呢?不管结果怎样,至少都要有试试看的勇气吧?试着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

盲目心理——求职失败的心理大敌

还是学生的时候,大家就对职场有了种种憧憬,勾勒出一幅幅未来工作的图画。转眼毕业了,要找工作了,你梦中的图画是越来越清晰还是越来越模糊?你的梦想与现实接近吗?你在依据什么找工作?会去哪些企业求职呢?你还在坚守着心中的职业梦想吗?

有媒体曾经对此做过调查,对象是将要找工作的大学生。当被问及“参加招聘会,你一般会投几份简历”时,有25.81%的人表示自己投简历超不过10份;22.58%的人表示每次也就投一两份;38.71%的人表示如果没合适的工作,自己一份简历都不投;剩下12.9%的人认为多投简历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所以每次招聘会带多少投多少简历。这种到处投简历的行为,就是盲目心理。

至于“你觉得企业的哪些信息是需要了解的呢”,22.58%的人要考虑企业的性质规模;27.42%的人想要了解以后会不会有发展;29.03%的人表示薪资待遇、人文环境都是需要了解的;还有20.97%的人不做了解,只要专业对口,就去投简历。这种对将要去的企业一无所知的行为,也是盲目心理。

另外一些盲目心理的表现是:不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求职之前不作任何准备;一切顺其自然,有单位要就行……

大家都知道目前职场求职竞争非常激烈,于是挖空心思、想尽各种办法去求职,但是,我们看到了,许多时候大家却非常盲目,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职场认识迷茫、对自身认识不足、没有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招聘会上,东奔西走、四处打探,就像一群自由电子,自由移动、自由奔跑、自由撞击,不知在哪一条路径上,奔向那个属于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人们可以通过职位搜索器挑出上百个相关的简历,然后只用短短的5分钟,就能投出数百封简历,这在平时求职时无法想象的效率,如今却能在网上通过各类求职软件轻松实现。于是,随着求职竞争的加剧,应聘者抱着“海投”的求职心态,希望多投一份简历,能多一份希望,这样的迫切心情在应届生中尤为强烈。

那么,结果如何呢?事实证明,“海投”的成功率很低。一份知名求职网站的数据表明,网络简历投递的回复率不到10%,一些通过“求职通”和“简历群发器”等计算机软件“海投”的简历,回复率更不到1%。即使是名称相同的岗位,其工作内容的差异性也很大。因此,公司的HR们对于一些“大众化”的简历基本不会考虑。此外,一些公司的服务器会过滤群发邮件,也许你“海投”的简历没到达 HR 的手中就直接进入了“垃圾箱”,怎么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呢?

招聘会现场的“海投”也是一样。且不说纸张成本和排队等候的时间成本,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的盲目“海投”,也让自己陷入了“围城”。其实即便某些公司给你 offer,你也不乐意去,何苦浪费彼此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而且,许多求职者不仅对本专业的优劣势缺乏了解,而且对所应聘企业及岗位缺乏了解,这是造成他们徒劳无获的最主要原因。

招聘会上,当一位应征者介绍自己攻读了金融双学位时,招聘经理笑了:“读金融应该去做基金,怎么来应聘营销岗位呢?”

是啊,金融的专业性很强,与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相比,去应聘营销岗位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为什么不给自己做更加精确的职业定位呢?找工作虽然艰难,但也不能盲目地四处出击。你至少要考虑下面这些方面的内容,否则就是盲目求职:

从外在因素来说,要考虑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自己面临的一些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等因素;而从自身的角度讲,了解和分析的主要因素应该包括:我喜欢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我适合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性格、气质、天赋才干、智商情商等);我擅长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比如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字运算等);我能够做什么(主要包括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

每一位求职者都要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早做规划,在就业之前多了解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信息,通过多渠道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情况等,以便随时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要边规划边学习,再规划再学习,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依赖心理——与职场格格不入的心态

求职过程中,最典型的依赖心理表现在职场新人身上,他们中超过半数的人在找工作时依赖学校和家人。强烈的依赖心理导致了许多人甚至不清楚如何正确撰写自己的简历。

2006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过一份“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41.6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而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在网络上,也有不少职场人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家庭关系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一道重要门槛,依赖父母不仅是求职的捷径,在某些时候甚至成了必要条件。

不少大学毕业生表示,他们并不想依赖父母,实在是“形势所迫”,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某些时候会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但是,家庭背景是父母给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主要靠的也是父母的基础,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大学生的意识里生根发芽了,甚至还有人直言:“大学生找工作就是比爹!”

“想找工作,当然是本地人更有优势,毕竟爸妈的关系都在这里。像我们这样的外地人,就要让爸妈想方设法托朋友找关系才行。”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这么说道。因为她是外地人,父母的关系网不在这个城市,在找工作时她四处碰壁,只好无奈地回到家乡就业。还有一些求职者认为父母帮忙找的工作比较安全可靠,不太会上当受骗。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找工作靠关系的这么一种心态,于是他们在求职时选择了“啃老”。

通过上面的现象可以看出,职场新人求职“啃老”已经成为职场中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依赖心理呢?原因是由于“80 后”职场新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承受了两代人的宠爱,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到了求职的关口上,父母们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而这些即将走入职场的新人也对父母有着很深的依赖,才造就了“80 后”职场新人求职也“啃老”的现象。

那么,这些家长和职场新人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职场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和职场新人都该放开架在彼此身上的“枷锁”,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相对地,职场新人也应该减少对父母的依赖,靠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社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参加学校、学生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从侧面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此外,还可以家长和孩子一起,与心理学家、职业规划师等专业人士多聊聊,从中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让孩子发现除了父母之外,他们还有别的求助的渠道。

现在就业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依赖家庭的理由。适当的家庭帮助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多地应该是让大学生自己去锻炼,去经历这一人生过程,家长也应放开手,让大学生独立地去面对问题,增强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大学生的才能,使其素质在磨炼中得到肯定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走进社会。

除了刚毕业的大学生之外,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人们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只是形式不一样。许多想要跳槽的求职者对网络表现出某种依赖。

调查数据显示,网上求职者在求职期内每天至少访问一次招聘网站的最多,占37.7%的比例;每周不少于三次的则占70.6%,充分说明网上求职者对招聘网站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专家表示,相比其他招聘方式,如此频繁地光顾招聘网站,既证明了网络招聘便捷、低成本的优点,但也要防止形成依赖:习惯性地上招聘网站浏览招聘信息,给现有工作状态带来不良影响。

毋庸置疑,工作经验不甚丰富的人希望得到就业方面的实质指导,提高找工作的有效性与成功率。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因为一些有用的求职指导信息,比如面试要点指导、简历制作指导、薪酬信息、搜索引擎等等对他们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助所有可能的帮助,但千万不可以因此而形成依赖心理。所有外在的帮助都是次要的,想要在职场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你只能靠自己。没有人可以帮你一生一世,你必须独立成长。

浮躁心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

其实不该太苛刻地责备求职者的浮躁心理,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整体上就是浮躁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人们产生浮躁心理是难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被纵容。浮躁心态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浮躁,在心理学上主要指因内在冲突而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一个人一旦被这种情绪困扰,就会感到迷茫、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从而迷失人生目标,失去快乐心境,体味不到生活的乐趣。

大学毕业生面对求职就业的压力,偶尔有急躁心理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长期处在“浮躁”状态下以及因为浮躁而作出的盲目选择将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对他们的师弟师妹——在校大学生带来很多思想误导,从而带动社会上一大批人产生“浮躁”心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那么多的求职新人会滋生浮躁心理呢?都有什么行为表现呢?

最典型的表现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但是对自身价值却认识不清。花旗银行看上了一名外语专业的女生,她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财经知识都令招聘方满意。问及待遇时,该女生硬邦邦甩出一句:“月薪低于4000我不干。”她的简历当即被退回。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求职者并非不能向500强企业提出薪水要求,而且花旗银行员工的薪水超过4000元也非常正常,但这名女生的回答让对方认为,“她将物质看做了工作的动力源,求职心态浮躁”。

这种类型的求职者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过分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挑来挑去挑花眼,心里容易产生得意、焦虑、傲慢、浮躁等情绪,在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模样。殊不知,对于急功近利、洋洋得意的人,考官往往很反感。结果往往自己的优势是用人单位所不需要的,而用人单位需要的工作经验等要求又不具备,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优势估计过高,对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

许多求职者太看着待遇问题,令人忧虑的是,虽然很多学生对待遇的“眼界”很高,可是实际工作能力却并不出色,有的人在实习期间业绩平庸,有的根本就拿不出手。这样怎么能找到满意的职位呢?

浮躁心理的另外一个表现是频频换工作。小杨是某知名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去参加招聘会的时候,小杨自信满满,因为在他的个人简历中,罗列了在大学期间兼职于若干家公司的经历,并称自己“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立即胜任任何工作岗位”,结果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没有一家单位有录用他的意向,有的单位甚至连他的简历也拒收。

这倒是让人比较疑惑,公司不都喜欢工作经验丰富者吗?据了解,用人单位是这样想的:像这类兼职过多的学生,心态太浮躁。实习和兼职时就不停地跳来跳去,真正参加工作了也不一定会安心,说不定干不了几天又跳槽了。公司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毕业生。

调查统计显示,像小杨这样由于兼职过多反而处处碰壁的案例在各大招聘会都有发生。用人单位这样想确实有道理:一个人,如果老是不能使自己安定下来,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浮躁,意味着没有恒心,干什么事都毛毛躁躁,心思集中不起来,而且还特别容易急躁,动不动就怨天尤人,发脾气,甚至撒手不干,不断“跳槽”换工作。

另外一种浮躁行为的表现是由于屡屡求职失败,有的学生产生了阴影,虽然在不停地投简历、不停地参加笔试,甚至不停地参加面试,但总不能够得到一家招聘单位的最终认可。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只是机械地参加笔试和面试,根本没有找对求职方向,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总结一下。一味焦虑,麻木不仁地去投送简历,最终只会一败再败。

求职心态浮躁,功利心太重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求职障碍,成为应届生求职的第一大“心病”。好高骛远却不愿付出代价,急于求成而不讲究实际,浮躁之人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我们一定要克服浮躁心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努力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在随波逐流中失去自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水到渠成”、“天道酬勤”的道理。如果求职者能够克服浮躁心理勤快做事,对工作不是过分挑拣,找到合适的岗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大家都懂得“知易行难”的道理,为了不让“浮躁”吞噬我们的前途和梦想,为了让自己以后能够在人海中“浮起来”,必须现在把心踏踏实实地“沉下去”。

“高不成低不就”心理——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

很多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名牌高校毕业生,对求职前景都相当乐观,忽略了自身没有经验的短处。有些学生学工商管理,毕业以后马上想做项目经理助理,但一般说来,这样的职位需要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不会接受一张白纸的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考虑到实际情况,请他从基层的销售做起,积累经验,作为后备人才,他又觉得前途渺茫。这种情形背后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

据知名职业顾问机构的调查显示:在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竟有约60%的学生,是因为“眼界太高”才与工作擦肩而过的。而这类学生,往往毕业于名牌大学。无独有偶,在众多“跳槽未遂者”中,有许多都曾在知名企业中工作过。

名牌大学、著名跨国公司……这些令人羡慕的“就业资本”,为什么没有被好好利用,反而成为就业者职业生涯的障碍?

小聪刚从一家名牌大学毕业,学的是令人羡慕的国际贸易,曾梦想做个走遍世界的大牌商人,毕业后认为到北京更有发展,更能“与世界接轨”,而且相信自己的学历根本不愁找工作。于是,放弃了父母为其找好的工作,与同学结伴来到北京。北京的工作机会果然多极了,但找工作的人也是数不胜数。刚开始,小聪和同学比赛要找到一个更接近理想的单位,一个多月过去了,简历投出几十份,有回音的只有两份,可他又嫌那两家公司太不起眼。面对着强手如林的职场,眼花缭乱的招工单位,小聪可真着急了。难道找工作真这么难吗?当初那么令大家羡慕、父母骄傲的专业就这样被冷落了吗?回到家乡,如何面对江东父老?不回家在北京接着漂到什么时候?

跟小聪一样,盲目乐观地估计了自身条件和面子观念,是高不成低不就心理的两大成因,也是许多人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也许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但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你并没有太多优势。你的职业竞争力所在,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你同样具有应届毕业生的最大劣势: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任谁都没有太大差别。而那些从大公司跳槽出来的人,希望“找更好的公司”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积极的职业观。但什么是“更好的公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如果单纯地比实力、比名气、比规模、比地段……是不可取的。因为“有发展潜力的”的公司,可能规模上、实力上还比不上老东家,但这只“绩优股”,能在若干年后给你一个大惊喜;而一个能给你足够发展空间的公司,虽然承诺你的薪水不比原公司,但你能得到更大的职业发挥空间和发展机会,千万不要为了面子影响前途。

高不成低不就,这样不尴不尬的境地,是不是同样使还在职场外徘徊不定的你焦躁心烦?这是因为你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概念。

每一个即将踏入职场或者已经身在职场的人都要明白,你是本科毕业或是博士毕业,并不代表你就是高端人才,只能说明你受过高等教育。在选择工作时,既不能过高估计自己,也不能为就业而降低对自己的评价。

每一个行业中顶尖的人才都是经历过市场锤炼的。如果你还年轻,那么对你来说,重要的是要敢想、敢冒险,善于学习、善于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可以毫无顾虑地做很多事情,这是一种积淀,所以说,趁年轻时多学习点东西,多尝试些有用的工作,绝对不是坏事。

而且,越是高层管理人员越是难做。如果没有足够的历练和观察,即便给你一个很高的职位,你也未必能搞定。所以,当你的阅历和见识不够的时候,还是虚心学习为好。早点踏踏实实做点工作,才有望靠近自己的理想。能屈能伸,方是英雄本色。

虽然每一个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岗位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位可以不分贵贱高低,但人分。你可以从最底层做起,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进取,甘于平庸。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无论什么职业,都可以不断学习创新。是否能够成功地从目前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关键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得过且过,还是追求卓越。

将要踏入职场的人,大多都充满激情和幻想,有干大事业的热情和冲动,有不切实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人在地上还没有站稳,思想却已经飘在云端上,可谓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所以,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在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你还不能苛求立即被别人承认。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若要使自己卓然出众,那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成长的道路是痛苦的,蝴蝶在是蛹的时候,也是丑陋和痛苦的,但一旦冲破了茧的束缚,就将化为美丽的蝴蝶,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患得患失心理——让你举棋不定无所适从

害怕得不到最好的,得到了又害怕失去,这就是患得患失,一种心理吝啬。不少优柔寡断性格的人在一些微小事情上犹豫不定,比如午餐的菜单定不下来,为今天穿什么衣服就要苦恼一个小时等,这是典型的患得患失。

“就要A吧,可是B也不错。”为此而苦恼的心理背景是,对于什么事,“不想受损失”,“也不想遭到失败”。换句话说,优柔寡断的人,就是那种处于“心理吝啬状态的人”。比如,自己花1000元买到了一套衣服,却看到别人才花了500元在打折店就买到手了,无论是谁都会感到自己吃亏了。但是正常人过一阵也就算了,患得患失者却在以后的生活中,即使看到很喜欢的衣服也不敢买了,总是想着“再便宜点就好了”、“别的地方也许打折呢”。这时候,这件衣服可能已被别人买走了,于是陷入更加后悔的心情之中。但是,选择的规律本来就是“选择一个就失去除此以外的”。如果你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贪得无厌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在求职过程中,具有浮躁心理和盲目乐观心理的人尤其容易患得患失,这样往往会让他们错失良机。

自打上学开始,小程一直挺优秀,他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对于求职择业他也从未想过失败,自择业开始,他就为自己未来的工作画了一个圈:北京、上海或深圳,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年薪5万元以上,要有个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在学校组织的人才招聘会上就有好几家单位向他抛来了“绣球”,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接触和交谈,那几天的小程可真有些应接不暇。

小程曾参加过几家单位的面试,第一家单位是北京的某企业,人事处的处长亲自面试,当场拍板,解决进京指标,希望签约并许诺要对小程进行重点培养,但小程认为这“馅饼”来得也太容易了,何况这是一家国有企业,不符合自己的要求,第二天就打电话婉言谢绝;

第二家单位是深圳的某保险公司,公司待遇不错,但小程认为该公司规模较小,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第三家单位是上海的某公司,基本符合小程的条件,可是小程却在第二轮面试时被淘汰。面对失败,小程有些怅然,但他仍信心满满地等着下一次机会的到来。

时间长了,小程有些按捺不住,论人品、学历、专业、能力,自己都不比别人差,怎么就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呢?突然一下子没有了目标,小程就变得慌乱不已了,于是免不了开始手忙脚乱地乱投简历。

之后,他又联系了几家单位,或嫌公司规模小,或是觉得单位地理位置不理想,或是觉得单位薪水太低均未能与单位达成协议,随便找家单位签了,心不甘,情不愿;不签吧,学校要把自己的关系转回生源地。

就这样,眼看着学校上报就业方案的截止日期一天一天逼近,所有人心目中的佼佼者小程,还在翘首以待,等着心目中“白马王子”的到来。最后,小程的心态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重心,开始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觉得自己在学校无脸见老师、同学,回家无颜见江东父老,整天神情恍惚,最后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耐心开导下,小程后悔地道出了心声:“其实说到底是我自己的心理素质有问题,对自我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山望着那山高,雾里挑花,越挑越花。我一直一帆风顺,几乎没怎么遇到挫折。择业过程中总在考虑哪一家单位才能让我的自身价值得到最充分的承认和实现,老是在担心自己会吃亏。可是时过境迁,我开始怀疑起自己来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像小程一样待价而沽、患得患失,在现实面前不善于及时调整自我,与机会一次又一次地擦肩而过,最后却两手空空。谁不希望自己找到能发挥专长、待遇高、地域好的工作?可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即使是很优秀的人才,也有可能出现“库存积压”的暂时现象。为什么不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呢?

人生总是面临着各种选择,选择的标准常常是得失。事实上,标准只有失而不是得,对于得人们是不会拒绝的,人们更多的更根本的是考虑失,也就是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是患失不患得的。之所以患得是因为此得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失。如果说失是痛苦的根源的话,那么人生就始终处于痛苦之中,因为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依次失去童年、少年、青春、中年和老年,最后失去自己的生命。总这样想,怎么可能快乐?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每一位求职者,都是一个社会公平竞争的平等参与者,竞争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否则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职业和工作,所以我们都要调整好心态,抓住时机。

畏惧心理——让你自信丧失面试失败

小丽是个腼腆的女孩,每次去应聘,都是输在面试上,见了面试官,如履薄冰,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头不敢抬,眼睛也不看人,低着头在那等过关,本来平时能回答上来的问题,这时脑子一片空白,还出现所答非所问的现象,回来后又懊恼不已,自惭形秽。越是这样,就越是严重影响下次面试的心态,产生畏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慢慢失去了信心,再也不想去面试了。

像小丽一样,许多内向、自信不足的求职者,尤其是女孩子,都是因为畏惧心理而表现不佳,从而丢掉了很多机会。他们当然希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可又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仿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公众面前演出,所以只要置身于陌生人面前,便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惊慌。有的人会出现脸红、低头、干笑、出冷汗等笨拙的动作,有的人还会出现喉头颤抖、发音吐字不清,甚至嗓子突然失音、全身发软等现象。这些缺乏自信的表现,往往给对方缺乏生气、能力低下、适应性差的感觉,从而导致面试失败。

为什么会畏惧呢?从心理因素来说,参加面试的人都有或强或弱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他们会较多地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某些缺点,特别是求职面试过程中受到挫折后,为了维护自尊心,就会在面试中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表现出一种畏惧的倾向。

面试过程中的畏惧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陌生恐惧。一见陌生人便脸红、紧张、说不出话,感到浑身不自在,这便是陌生恐惧。

第二,群体恐惧。当你去某单位人事部门应聘,而办公室里有许多人时,你发觉众人的目光都在投向你,便会感到一阵紧张,很不自在。因为对方是一群人,而你是单独一人,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群体恐惧。

第三,高位恐惧。当去某单位应聘时,面试的主持人如果是高级领导干部,则往往会被他们的赫赫名声吓倒,一见面就会莫名其妙地紧张和不安,这就是高位恐惧。

其实,所有的这些恐惧都是没有必要的。别人在你的眼里是陌生的,你在别人眼里也是陌生的,所以大可不必恐惧。至于群体恐惧,你应该这样想:我是来应聘的,而我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都不错,正是他们理想的人选;面对高位恐惧呢,你应当这样想:对方地位高,名声大,但他们不是神,地位和头衔不过像一个人的衣帽罢了,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样便会增加自己的勇气,建立与对方平等的新关系,使面试顺利进行。

下面来告诉你几个可以帮你消除恐惧的方法:

应聘面试时的服装,已不是件普通的衣服,同时也是一件保护心灵的外套。穿上相应档次的服装,提高自信心。适当提高服装档次,穿得整洁大方,与对方建立起平等关系,就不会胆怯了。要是穿得太随便,看着对方西装革履,自感相形见绌,就会信心不足,站在别人面前,心理上就已比别人低了一等。公开说出自己的紧张,让对方帮你放松。当面对众人或陌生人感到紧张时,不妨干脆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嘲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使自己轻松起来。

亲切有神地与对方进行目光交流,消除紧张情绪。应聘者在与招聘者会见时,要尽量建立平等的关系,当觉得心里害怕,很可能会被对方压倒时,最好鼓起勇气,抬起头来注视对方,用亲切有神的目光与对方交流,会消除紧张情绪。

发现对方的弱点,减轻心理压力。如果感到心理上有压力,面试时不妨仔细观察对方的仪容、服装以及谈吐等,借以发现对方的缺点,这时就会产生一种宽松感,自觉不自觉地增强了自己的勇气,建立起与对方平等的新关系,这样就自如得多了。

深呼吸能使你增添勇气。如果在步入面试大门之前,认真做几次深呼吸,心情肯定会平静得多,使勇气倍增。与陌生人第一次会面,特别是在关系应聘成败的面试时,心里胆怯、情绪紧张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把拳头握紧、放松,反复几次,也有助于情绪的安定。

还有,比如学会如何平静地与人交谈、如何接近陌生人、如何同别人握手寒暄、如何进行开场白、如何使谈话继续和终止等。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可能感到信心不足,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不妨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强化自己的自信心,为成功的求职作准备:

第一,在陌生人面前,你不了解对方,但对方也不了解你,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不可妄自菲薄。

第二,保持与对方谈话中的沉默间隔,不要急不可待。这样会使你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也使对方感到你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人。

第三,如果对方声音超过你,你可以突然把声音变轻,这种音量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使对方更想细心地听你说。

第四,盯住对方的眼睛讲话,如果对方回避你的目光,说明你比他坚强。

第五,经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人各有长短,都存在着有求于人和被人所求的可能,不能因为有求于别人就感到自己低人一头,也不能因为被人所求而趾高气扬。

攀比心理——陷入“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处境

两位同宿舍的好友面临着毕业找工作,几个月的奔波下来,其中一位已经与一家效益和发展前景都不错的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而另一位还在奔波。自己看好的单位,人家没看上;用人单位有意向的,他却看不上。有几个单位给他发邮件或面试通知函,结果却不了了之。临近毕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他越来越紧张,焦虑不安,内心越来越不舒服。认为比自己差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而自己还不知要找到什么时候……

这是求职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攀比。择业过程中常常存在这种攀比心理,有一些大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这样就很难客观地认识自己。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与自己的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他们往往以谁去了知名度高、效益高的单位,谁去了大城市或高层次部门来作为自己价值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学习成绩稍好一点的更会有“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但他们不知道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才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与冷清。

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更大。而自卑心理,是导致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虽然说有比较才会有差距,有差距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进步。但盲目比较就是嫉妒,会陷入误区,成了在别人的拥有里寻找痛苦,盲目攀比的结果只会是错过成功的机会。

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

每个人择业时都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地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即社会允许你做什么。

但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因为对自身和社会都认识不足,所以许多人在求职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别人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成绩、能力差不多的人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职业,很没面子。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将自己择业的目标设计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错失了一些就业单位,陷入苦恼之中。

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人能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发挥其特长,闭其不足,很快与用人单位进行签约。而另外一些人却总是比来比去,错失良机,给自己造成极大的不安,也错过一年一度找工作的黄金时间。

不同企业的用人要求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求职前,必须先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就业倾向、就业态度,分析自己的求职技能和技巧,从内心寻找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客观分析自己的竞争力如何。要做到自己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一味与他人攀比。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择业时的各种综合因素,结果只会延误战机,影响就业。所以必须正视社会、正视自身。

“零报酬”心理——信心与无奈的体现

孙小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知名外企应聘。在送上自己的文字材料后,她向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我应聘做贵公司办公室的实习文员,前三个月不要工资,免费打工。”

人事经理听了,好生纳闷,因为在招聘中,他见得更多的是谈待遇、条件和工作环境的,自愿“零报酬”的人今天算是头一回碰上。他感到不解,于是有几分奇怪地问:“免费打工?孙小姐,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她微微一笑:“在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谈报酬、签合同,不合时宜,也不符合我的做人习惯。万一我是个绣花枕头,你们企业难免吃亏。如果我是个相当不错的人才,我对你们开出的价钱可能会感到不满意。所以我愿意先干起来再说,等实践证明了我的能力后,再来谈报酬怎么样?”

最后,孙小姐顺利地被这家公司录用。当然,她的薪水不会是“零”的。三个月后,她拿到了她该拿的那份薪水。毕竟,这类品牌外企并不贼抠,他们当初同意孙小姐来,也不是想占“免付三个月工资”的小便宜,而是为她的个性化举措所打动,想看看这女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能耐。

因为多种原因,孙小姐最终没有继续干下去。但从那家外企出来后,她凭借已有的某种“资历”,很快就被另一家在当地也很有名的合资企业招聘了。

以后三年里,孙小姐又换了几次工作,出色的资历成为她应聘胜出的“资本”。她说,当初提出零报酬争取到那家知名外企的工作机会,目的就是为下一个新职位打基础,说白了,就是要借光或是镀金。虽然在这些企业里,你得到的职位并不高,但知名企业在现代管理机制和对员工的任用、培养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在这样的企业工作,除了能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借光、镀金外,还有助于实际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以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奠定基础。

对求职者来说,敢于提出零报酬的要求,实属无奈之举,也是自信心的表现。但这种方法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管用的,有的企业并不买账。

小林在招聘会上看到了自己中意的工作,于是向招聘人员递交了求职简历。但是在接下来的面试中,因为相关经验的缺乏,小林与这份工作失之交臂。

在被用人单位婉拒之后,小林鼓起勇气给用人单位打了电话,表明自己很喜爱这个职位,并表示如果企业能录用自己,自己愿意在试用期内免费为企业无偿服务。

“我很清楚主动提出零薪酬就业意味着什么,可能会成为企业的免费劳动力,但是如果不去争取的话,就意味着失去一次就业机会。即使有1%的希望,我也会努力地去争取。”小林无奈地表示,现在的用人单位招人时,都要求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应届大学生经常被拒之门外,所以他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求职,然后慢慢积累工作经验。

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用人单位对他“零薪酬”求职并不感兴趣,最终也未能与他达成聘用协议。公司负责人表示,首先他们了解零工资就业不符合相关规定,是不合法的。而且他们对免费劳动力也并不看好,“我们招聘的是合乎岗位要求的人,并不会单纯因为谁的薪酬要求低就录用谁”。况且,提出“零薪酬就业”,从侧面也反映出这名大学生不成熟的心态,“如果对自己的能力都不自信,那又怎能胜任以后的工作呢?”

我们可能都觉得小林有点冤枉,为了争取一个试用机会,主动提出愿意“零薪酬”上岗,却被企业认为缺乏自信拒之门外。从小林自降“期望薪金”求职的现象来看,说明莘莘学子的就业观念正从盲目追求高薪的误区得到理性回归,能够促进用人单位量才付酬,才适其值。但是若一味压低自己的“期望薪酬”,则有可能物极必反,因为任何一个有远见、有眼光的老板都不会喜欢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才”,哪怕你是免费试用的。可以说,求职时如果缺乏明确的就业和发展方向,片面地采取“廉价”求职方式,必然会陷入“人才低薪,单位拒收”的尴尬境地。

那么这种零报酬心理到底是信心满满还是信心不足的表现?每个企业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许,零报酬策略告诉你最重要的道理是:在任何问题上要想获得突破,都要有适合你的、与众不同的谋略。机会是平等的,但是通向成功的路却不可能是一样的。求职作为一种提高自己才能、积蓄力量的手段,我们应变被动为主动。

不管零报酬心理的机制到底怎样,这都绝对是一种短暂行为。如果求职者想采取这种策略,一定要至少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不可弄巧成拙:企业必须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为求职者提供职业生涯所需的某些无形价值;求职者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就是我想从企业得到什么,能否让自己增值。

“俗人”心理——“俗”得自信才有救

一年一度的毕业时节又来到,找工作是大家最迫切的事。一位刚毕业的小姑娘向朋友请教,得到了一些求职的秘诀:简历要制作精美,最好附个人彩照,低胸衣服最好,人显得性感。拿不稳的事,就采取模棱两可的写法。比如,没有工作经验,就写自己曾搞过社会调查,曾经历过社会实践,曾开办过自己的网站,曾参加勤工俭学等。另外,求职时最好不要提及薪水,活儿还没干呢,先说自己要求多高的月薪,招聘方最反感这一点了……

这些话听上去很有道理,而且大家都是这么说的。可是,经过认真地思索,在应聘一家公司的业务员时,她并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递交的简历很朴实,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照片是她的近照,黑白的,身穿长袖衬衫。

负责招聘的主管翻看了一下她的简历,问道:“有无工作经验?”

朋友的劝告响在耳边,但她如实回答:“没有。”

“你对薪水有何要求?”

朋友的话又在耳边响起,但她回答说:“以我的工作能力,我要求每月拿到3000元。”

“理由?”

“理由有二:一、我工作能力强。二、广州消费水平高。我付房租就得1200元。剩下的钱要吃饭、买日用品、买书等,3000 元是我可以接受的薪水。说实话,一个求职者,开口提钱,似乎有点俗。但生活在现实中,谁也不是圣人。我承认我是俗人。以我之见,如果您不是俗人,这个数,您是可以一口答应的,对不对?可是您一直在很认真地跟我谈钱,也就是说,您也是一个俗人。”

主管笑了笑:“是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都是俗人。可是,奇怪的是,在你之前的应聘者,很少有人开口就提到薪水的。有的甚至要求零报酬工作,其目的只想获得工作经验。”

“这种事我是听说过的,可是没有报酬,怎么生存?我要工作经验,但我也要报酬,因为这是我应该得的。”

“你对这份工作有自信?”

“是的,您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创造一个奇迹。”

主管终于下了决心:“好,给你一个月的试用期。一个月后,业绩好就留下,按你说的这个数发薪水。”

一个月后,她正式成为这家公司的员工。主管见到她,笑呵呵地说:“那天,你的自信震撼了我。敢于承认自己是俗人,而且敢说我也是俗人,你胆子不小啊!”她也笑了。

是啊,大家都是俗人,自然不能免俗。在这个案例中,小姑娘真诚直率而且自信,俗人心理帮她成功。大家都要生存,不谈工资就不是俗人了吗?如果你遇到一个率直的面试官,故意免俗的言谈就会让他不快。但是,这种心理一定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自信才是面试中最重要的。

很多人并非因为能力,而是因为不自信,所以才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从实际来看,并非所有有才华者都能表现得很自信。这是因为“自信”更偏向于情商的范畴,有独立于智商之外存在的倾向。那么,一个有才学却不自信的人该如何建立起“自信”呢?

在求职之前,不太自信的人首先就必须在脑子里认定对方是和我们并无二致的人。既不高估他,也不轻视他。高估了我们会自卑,轻视了便是我们自傲或自恋,两者都不可取。

在面试过程中,要敢于介绍自己。不能别人问你一句,你答一句,甚至有时紧张得一句都答不上来。要知道此刻的面试关系到你今后的就业和生活。腼腆、沉默、畏缩在这里都应避而远之,且不能因为害怕而过分谦虚,否则将适得其反。“过分谦虚就是骄傲”,凡事都应有个度。在面试过程中,如果真遇上你毫无准备的问题时,也应镇定自若地自信地微笑着说:“让我想一下再作回答,行吗?”这种回答和自信的表情同样可以感染很多人。

不要因为低估了自己而失去信心和勇气。生活中不乏有人对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不了解,求职者同样存在着这种问题,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他不敢讲,对于自己的成就和努力也不敢予以肯定,对于个人愿望不敢直接地表达出来,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只是过去的事了,而今后自己是否还能一如既往还是个未知数,更害怕到了工作岗位上干不出任何成绩,会让人觉得之前的表露自己只是在夸夸其谈而已……但他们谦虚地表示反而会让人觉得他们能力有限,缺乏自信,要想得到这份工作,你就应该积极表现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今后的打算。这样,别人才能充分地相信你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但自信不等于自负,千万不要夸夸其谈,我们需要的是真实而不是吹嘘,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实际而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自我,对于自身存在的缺点,也应表现出有信心改正,并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扬长而避短,相信只要你适应环境,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缺乏了自信,你在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对于求职者来说,自信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论你打算采取何种策略来打动用人单位,都要有充分的自信作为底蕴,自内而外散发出的信心才会让你光彩照人。

同类推荐
  • 以感恩的心态工作

    以感恩的心态工作

    本书阐述了“感恩”这一人类的重要美德对于员工个人和企业的巨大影响,并用翔实的材料和丰富的案例演绎了“感恩”这一重要准则在员工工作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 有一种智慧叫糊涂

    有一种智慧叫糊涂

    糊涂是一种境界:一个汲汲于一时一事、戚戚于一得一失的人,做人必然小气而显得猥琐不堪,而能忍能让、不争长短的人则显得超脱潇洒。糊涂也是一种智慧,因为看似糊涂的人能够树起更广的人脉,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时超然于小事之外的眼光让他于大事上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准确的判断力。《有一种智慧叫糊涂》由张新国编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过于安身立命,而安身立命处处需要智慧!因为人生总有一些坎坷和波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多年的同事突然间反目成仇;昔日的朋友不欢而散;妻子说你不顾家庭,上司不赏识你的才能等诸如此类。每每那一刻,你会从心里发出叹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应对生活中的琐事和难题呢?
  • 奋斗起点

    奋斗起点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草根族也能赚大钱——女人篇

    草根族也能赚大钱——女人篇

    这是一本介绍积累财富的书籍,书中描写了纪几位比较成功的女性,告诉我们,努力就会取得成功。
  • 每个女孩都是女神:少女灵修书

    每个女孩都是女神:少女灵修书

    一本小书,改变了西方成千上万少女的命运,让她们在阳光下令人大吃一惊:“上帝!这是原来的爱伦吗?真不敢相信,她是我见到的最可爱的女孩子!”这是吹牛吧?要不,就是迷信?哼哼,你可不要以为,攀比、虚荣才是女孩子获得自信的好办法;你更不要以为,心灵暗示和巧妙的呼吸就是巫术。这种最早在美国校园中流行的灵修方法,由著名心理大师梅姬·阿贝蒂专为女生定制,如今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风靡全世界。“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玩又这样神奇的修炼方法!我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动力!我们好像征服了全世界!我们幸福极了!”这是全世界的快乐回音。
热门推荐
  • 一起修真吧

    一起修真吧

    一个在地球上平平无期的少年,带着自身的记忆转世投胎到了一个修仙的世界,芦苇飘荡,沉浮人间,一步一步走向巅峰的故事。
  • 抱了一个男神当老公

    抱了一个男神当老公

    他本来不是这个世界的人,而她本来就是这世界的人,或许是因为命中注定让他们相遇相爱,就算辗转千年,他们也会终将相遇……
  • 旷野纪元

    旷野纪元

    永生不死的哥布林,盘踞大海的人鱼战士,穿越荒野的蒸汽火车,筑起高墙的人族堡垒,耳边不时传来的呓语…某一天,莱恩在大陆的中央醒来,等待他的,究竟是怎么样的冒险。
  • 侠者之风

    侠者之风

    明朝末年,倭寇袭扰沿海各地。沿海各方势不思抗敌,反而力为一己私利明争暗斗,以至于倭寇日益猖狂,终至大举来侵。此时,民间大兴武术,举国重武轻文,大浪淘沙,一大批能人志士为保家卫国挺身而出...
  • 流月去无声

    流月去无声

    曾经的错,如果用余生所有来补偿,能不能得到原谅?十年前,少年皇子亲设灭门血案,却独独留下女孩;十年后女孩初初长成,他却在挣扎无奈中将其带入更大的阴谋。等到尘埃落定,谁曾想真相却以出乎意料的形式袒露出来,于是,所有的誓言成空,所有的情意随风,他一心补偿,她却已然绝望……===========================================================好吧,我啥都不奢望,只想要留言啊!!!!!!!!!!!
  • 恶魔校草快死开!

    恶魔校草快死开!

    他,黑白通吃的大少爷。她,一个普普通通家庭长大的。他与她之间会发生什么呢?
  • 云流风

    云流风

    一个现代的纪录片导演,穿越到一个类似唐宋盛世的时代,这里不仅有朝堂,也有江湖,不仅有文人墨客,也有侠骨柔情,这里还有存在于不同时代的扶桑、大理、琉球……,及未消失的楼兰古国,龟兹王国,大腕,夜郎……,这是一个真正万国来朝的时代,这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书法艺术起源于何时?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字研究中得到某些启发。汉字最初叫做“文”,甲骨文写作,像经纬交错的织纹。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饰,因此“文”字引申出美饰的含义,如古汉语中的“文饰”、“文身”等。古人用具有美饰含义的“文”来给汉字定名,说明汉字从一开始就注意美饰,具有艺术化的倾向。并且也可以由此推断,书法艺术与汉字一样古老,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的起源是同步的。
  • 妈咪!总裁爹地超宠哒

    妈咪!总裁爹地超宠哒

    五年前,苏酥被逼出逃前往国外,五年后,她带着一对萌宝强势归来。本想靠自己夺回苏家,没想到,半路出现个萌宝爹地,包揽了所有脏活累活不止,还把她和萌宝宠上天。“苏家欠我的,我会一样一样拿回来。”“老婆,最近天气凉了,你看什么时候让苏家破产比较好?”
  • 萌萌花魁妃:我会做饭我怕谁

    萌萌花魁妃:我会做饭我怕谁

    苏临人一朝穿越,竟穿成极品花魁!艹!本姑娘怎能在青楼这地方被人蹂躏来蹂躏去的!于是,她出逃了!哼哼,在古代没有一门手艺怎么混得下去!好歹她也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没在怕的!饭馆“临人美味坊”横空出世!什么骨肉相连、麻辣烫、醋溜白菜……客人那叫一个络绎不绝。喂,那边那只妖孽,我做我的大白菜,碍你什么事?滚一边去,别碍着我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