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10300000048

第48章 解读《蛙》(2009,长篇小说)(3)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如此一种罪感与忏悔意识的格外珍贵。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严格的宗教禁忌。一种严格宗教禁忌意识的缺乏,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人道德底线与罪恶感的普遍缺失。无论古今,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便很少能够看到对于罪感心理与忏悔意识的深度表现。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个人一种突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学中,大凡是明确表现出了罪感心理与忏悔意识的作品,就应该被看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一来,诸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一系列小说、郁达夫的一系列小说、巴金的《随想录》、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废都》、铁凝的《玫瑰门》等,就都能够因为对罪感心理与忏悔意识的表现而被视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这样一个视点来回顾莫言的小说创作,就不难发现,作家此前的小说作品中其实是缺少此种意识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蛙》看做是莫言第一部明确地表现罪感心理与忏悔意识的小说作品。

姑姑之外,小说中另一位同样具有强烈罪感与忏悔意识的人物形象,是身兼叙述者重任的“我”,也即蝌蚪。

按照小说中的描写,蝌蚪不仅有过一个十分饥饿的童年,而且成年后也有过参军入伍的特殊经历,然后又成了一名剧作家,正在搜集资料撰写一部可能永远都不会正式上演的话剧《蛙》。只要把蝌蚪的人生经历,与作家莫言的人生经历简单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多有重合之处。现实生活中的莫言,也曾经有过饥饿的童年,有过当兵的经历,而且后来还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这就是说,蝌蚪身上其实非常明显地有着作家自己的影子。莫言此前小说作品中似乎很少出现知识分子形象,蝌蚪恐怕应该被看做莫言笔下第一位塑造相当成功的知识分子形象。

蝌蚪形象的最值得注意处,正在于其精神世界深处那样一种强烈的罪感意识。而且,很显然,在蝌蚪罪感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蝌蚪的精神偶像——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先生的高贵精神世界起到了一种突出的感召作用。应该注意到,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我”即蝌蚪不断地穿插进行着一种自我谴责。如果说,叙事过程中的这些言说都属于某种下意识行为的话,那么,从每一部分开头那些直接讲给杉谷义人先生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实际上,一种罪感心理以及随之而来的忏悔意识,已经变成了蝌蚪的理性自觉行为。蝌蚪在给杉谷义人的信中说:“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要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聚光灯下。”

必须注意到蝌蚪这一形象身上鲜明自传性色彩的存在。莫言其实是在借助于蝌蚪这一形象而进行着某种深入自觉的自我精神批判与自我精神反思。众所周知,在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是以严格的自我剖析、自我批判精神的具备而最为著称于世的一位作家。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能够如鲁迅先生这样以不无严酷的自我解剖精神面对自我精神世界,能够真正地做到所谓“抉心自食”者,确确实实是相当罕见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就不妨说写作《蛙》的作家莫言,其实也正是鲁迅自审精神的一位积极继承者。从莫言自己的小说创作历程来看,他此前的作品中很少进行一种近乎于无情的自我剖析。从这个意义上说,《蛙》的出现,就真的具有一种标志性的价值,它标志着作家莫言已经成为鲁迅精神的自觉传承者,说明莫言确实由此而抵达了某种新的精神制高点。

莫言《蛙》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对于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运用。小说采用了一种书信体的写作形式,通篇以“我”即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先生的六封长信构成。这样看来,我们所读到的也就是身为剧作家的蝌蚪,面对着作家同道杉谷义人先生所作出的巨型内心独白。在我的理解中,这样的一种形式设计,最起码能够取得如下三方面的艺术效果。

第一,杉谷义人先生的父亲曾经在侵华战争中犯有难以饶恕的罪行,杉谷义人先生总是为此而感到惴惴不安,充满着鲜明的罪感意识。由此可见,杉谷义人先生乃是一位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家。正是在杉谷义人先生一种认真思考对待历史问题精神的感召之下,蝌蚪进入了对于中国当代历史的深入思考之中。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在杉谷义人先生强烈罪感意识的影响之下,激发出了蝌蚪自身的罪感意识。这样,杉谷义人先生、姑姑以及蝌蚪本人的罪感意识,就彼此激发相互交织,从而构成了整部《蛙》的思想主基调。

第二,对于创作主体自身罪感意识的挖掘与表达,无疑是莫言此部小说所欲抵达的一个主要艺术目标。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一种自我批判反思的艺术追求呢?在这一方面,鲁迅先生的创作很可能对莫言产生着某种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只要粗略地回顾一下,即不难发现,鲁迅先生那些进行着严格的自我解剖的小说,比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狂人日记》等,所采用的都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鲁迅先生的叙事实践充分表明,这样一种叙事方式的采用,非常有利于作家展开自我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一种不失严格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在我看来,或许正是在接受了鲁迅小说传统的影响之后,莫言方才在《蛙》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第三,整部小说的叙事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看做是蝌蚪怎样收集相关生活资料,酝酿写作一部名字仍然被称之为“蛙”的话剧剧本写作的过程。前五封信,是蝌蚪在向杉谷义人先生介绍与姑姑、与计划生育问题有关的人与事。最后一封信,则是蝌蚪创作完成之后的话剧剧本本身。这样的一种设计,所体现出的正是如同西方的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样的“元叙事”的意味。莫言之所以要采用这样一种元叙事方式,一个根本的意图,也正是为了能够帮助读者拉开与自己所再现着的历史场景的距离,进而会同作者本人一起以更加冷静客观的姿态来认识思考历史。除此之外,从小说结构的意义上说,在一部书信体的小说中,插入一部话剧,在话剧的进行过程中,再插入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拍摄过程,实际上也就很有一点俄罗斯套娃的意味。在一个大框架中套入一个小一些的框架,在这个小一些的框架中,再套入一个更小一些的框架。在我看来,如此复杂的小说结构本身,不仅寓言式地说明表现着历史本身的复杂性,而且也很巧妙地解决了一些叙事的难题。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关于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神奇插入。莫言插入《高梦九》的基本意图,其实正是要借助于这位民国年间的政府官员,来最终宣判陈眉告状一案,借助于接受巨额贿赂之后的高梦九之手,来最终宣判被侮辱被损害者陈眉的败诉。陈眉的败诉,可以说是作家莫言对所谓的后三十年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最为沉痛的一种批判。但从小说文本的实际来看,这样的一种沉痛批判,却正是只有借助于高梦九这一形象的巧妙插入,才最后得以有效实现的。这样看来,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插入,一方面充分地体现了莫言超群的艺术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却也十分有效地实现了莫言预先设定的某种叙事效果。

原罪与救赎——读莫言长篇小说《蛙》

■吴义勤

与前些年诸多“唱衰”莫言的声音不同,我一直是一个坚定的“唱多”莫言者。当然,这种“唱多”的态度不仅仅针对莫言一个人,而是他所代表的一批中国当代作家以及整个中国新时期文学。我不认同以顾彬为代表的一些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时那种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姿态,更对他们那种以“终极性”的、乌托邦化的文学标准来比照中国当代文学的做法不以为然。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的眼光“永远在别处”,永远看不上眼前的作家与作品,长此以往,我们已经不知道他们究竟想从文学中得到什么了。一部作品呈现了A,他们会要求B,呈现了B,他们又要求A,如果同时呈现了A或B,他们会要求其他。难道文学领域还真的有十全十美、符合所有期待的“经典”?我不知道,我相信他们也未必知道,只不过很多人需要保持一种质疑的姿态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罢了。在莫言的问题上,我们遭遇的就是这样的语境,一位作家能够以一种“魔术气质”呈现于中国文坛,能够把中国式的魔幻主义表现得像魔术一样,能够让自己的作品总是以千变万化摇曳多姿的想象、匪夷所思的炫技和灿烂的思想火花给挑剔的读者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惊喜,这样的作家还不够经典、不够伟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顾彬对于莫言的“评论”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写得快”也会成为罪过?难道文学作品的伟大与否是以写作时间长短来衡量的?其实莫言这样的作家早已是刀枪不入了,任何毁誉应该说都早已与他无损,更是无须别人饶舌去替他辩护、抱不平,然而,之所以在谈论莫言新作《蛙》之前还是跑题写下了这段文字,主要是因为实在看不懂莫言写的关于顾彬的“呼雷豹”那篇文章,本想看点痛快和热闹的文字,不想却是太温良恭俭让了,还有点中庸之道,很不过瘾,这哪是莫言啊。不过,回到《蛙》,我不得不说,这确是又一部能代表莫言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厚重之作,那种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那种繁复却新颖的艺术创新能力,那种惊心动魄的思想力量,呈现给我们的无疑是莫言不断被刷新的“可能性”。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对于中国计划生育国策以及中国当代农民生命史、精神史的深刻思考。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性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的一贯主题。小说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既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民国家,但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的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在《蛙》中,莫言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思索是通过几个典型人物来实现的。姑姑、陈鼻、陈眉、王仁美等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堪称新世纪中国乡土小说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终身未婚,她所有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都化为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奇异人生。她是英雄,又似乎是“罪人”,她活人无数,给无数婴儿接生;她又害人无数,用双手强制性将无数孕妇流产,甚至造成过“一尸两命”的悲剧。小说没有简单地赞扬或者否定计划生育,而是用知识考古学般的勇气和热情,努力挖掘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细节,反思其间沉痛的人性代价与生命代价。如果说,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生命之痛、人性之痛具有某种原罪性质的话,那这种原罪也是现代性之罪、宏大历史之罪,正如任何革命与战争都有原罪、都伴随着牺牲一样,但这种原罪不应由姑姑来承担,它与个人的善恶人性和道德无关,姑姑是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种“信仰”来执行的,她是高度符号化了的时代英雄,是以忘我的甚至无我的“螺丝钉”精神去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的,她没有选择,没有退路,某种意义上她不过是制度或事业的一个工具,她其实也是受害者和牺牲者。

在那些匪夷所思甚至惨烈的计划生育措施面前,我们惊讶地发现,计划生育已成了某种“战争思维”的替代物,成了姑姑追求人生至善的职业理想。而姑姑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内心坚硬的“冷血动物”,她内心的柔软与善良在“为牛接生”一章中有生动的表现,正如母亲所说:“人家都说你是菩萨转世,菩萨普度众生,拯救万物,牛虽畜类,也是性命,你不能见死不救吧!”姑姑与牛相见的一幕更是感人至深:

那母牛一见到姑姑,两条前腿一屈,跪下了。姑姑见母牛下跪,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我们的眼泪也都跟着流了下来。

同类推荐
  • 绝境

    绝境

    为了总结近年来的文学成就,见证固原的文学历史,编辑出版一套“文学固原丛书”,则是固原的文艺工作者共同铸就的全景式的心灵读本,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显而易见。该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丰富文化固原建设增添光彩。
  • 薄命是红颜

    薄命是红颜

    历史似乎只是由男人写就的,女人们偶尔参与其中,身影也往往被夹在了缝隙中成了—枚标本或书签。《薄命是红颜》选取了近20位历史上的女名人,大体每人一篇——既非人物小传,也非名人逸事传奇,而是一个齐整的散文系列,作品每每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紧扣人物一生中重要的“点”进行叙述、铺陈、议论,读罢可思、可感、可叹。
  •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温情卷)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温情卷)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温情卷)》,微茫尘世,我们总是会遇见那么多普通甚至是卑微的人、事与物,却从未真真实实的体会温暖并感动我们的存在。我们总是喜欢抬头仰望寻找什么,却忘了,其实最澄澈和繁华的美丽,就在脚下。只要静心聆听,只要如水一般柔软和善良,那么,身边的一切都会成为诗意而灵性的,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命财富。
  • 感想与风景

    感想与风景

    《感想与风景》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横光利一的游记随笔集。所选作品多以奇异的修辞和绚丽的词藻直观地暴露内在的感性,极富感染力,精致周到而委婉,又不乏深度。
热门推荐
  • 天神传承系统

    天神传承系统

    一个在地球得了笑病的人,一笑笑了十六年,别人都说他从小就被人点了笑穴,他的人生该怎么走呢?
  • 抓鬼笔记

    抓鬼笔记

    天生一双阴阳眼的林凡,受雇去旅店抓鬼,竟意外发现一个惊天秘密,之后诡异事件不断……大学生美女为何裸死房间?数百只母狗为何半夜惨叫?小卖部保险套为何屡遭黑手?女生宿舍内衣为何频频失窃?连环强歼母猪案,究竟是何人所为?老尼姑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真相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而这一切似乎都跟那半本神秘消失的《抓鬼笔记》有关!!
  • 论重生的意义

    论重生的意义

    【修改版】每个人都曾做过让自己后悔的事,都曾幻想过重活一次人生。那么,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己重生了,会怎么做呢?是重走前世道路,利用先知先觉成就自己,还是探索未知未来,选择一条全新的道路?是会报复前世欺负过自己的人,还是会尽全力保护对自己好的人?且看尹碧落在这全新又熟悉的一世,铁血归来会作何选择!(别看标题有点严肃,其实这真的是本不切实际的小说,欢迎阅读!)
  • 大牌校花:会长大人是恶魔

    大牌校花:会长大人是恶魔

    她腹黑无良,霸道倔强,仁佳学院人人惧怕的恶魔会长,无奈天降桃花,各色美男重磅砸下。火爆妖精男一脸委屈:小叶子,你说过的,你会永远对我好。花心无赖男一脸深情:低等植物,我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也抛弃了世界,现在,我找到了我的整个世界,再也不会放手。诡异吸血美男慵懒一笑:女人,你是第一个让我产生兴趣的人,你以为我会放手?某女白了一眼几个俊美到天怒人怨的绝色美男,笑得灿烂:“来人呢!全给我绑了,立马在全校放出消息,极品烂桃花廉价甩卖,熟人可享受九五折优惠。”没有动静,某女一个转身,却栽进了另外一个胸膛,腹黑妖孽男一脸冰冷:柯幻叶,你有能耐惹上这么多烂桃花,现在,你还想逃去哪里?
  • 寻宝猎人系列(全集)

    寻宝猎人系列(全集)

    连乐青12岁那年遭熟人绑架,因为一尊古董佛像得救,心里遭受巨大创伤,从此只肯睡在柜子中,却也因祸得福,获得将古董看成人类,并与之交谈的能力。
  • 超级日不落帝国

    超级日不落帝国

    什么这个世界已经有了日不落帝国?啥,西班牙才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都可以做成日不落帝国,华夏为什么不可以,李宝看着地图,轻轻的摇了摇头,既然我来了,大英帝国就没有出生的必要啦!
  • 灵武剑宗

    灵武剑宗

    父亲意外坠楼,叶辰也认识了一个自称是圣道界主神的灵魂体,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不过那个灵魂体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 圣天邪界

    圣天邪界

    天道之下我为主。天道欺我。我必斩之。天下之我,谁与争锋。
  • 女人法则

    女人法则

    简介①:该死的穿越!该死的包办婚姻!该死的相公!该死的各怀鬼胎的一家人。且看她如何过上美满生活。.简介②:小白菜,叶叶黄,两三岁,死了娘。本在大学潇洒过,谁知穿越物人非。便宜爹爹人品差,为了钱财把我黑。一纸契约卖身嫁,嫁个相公催了悲。冷家大宅阴谋多,吾等如何来立威。相公人品无比混,还有管家闹心扉。嫂嫂小姑手段阴,见招拆招我很累。青楼小妞来搅局,山贼官府齐上挥。结局终归是美满,过程过程笑微微。
  • 名门盛宠:一往情深

    名门盛宠:一往情深

    让一个桀骜不羁的人,走上温婉可人的康庄大道,是何其艰难的事。凌一原名凌依依,是出生时奶奶给起的,她奶奶说:依依啊从小能有个好父母依靠,长大后能有个好丈夫依靠,人生就是赢家!而事实上呢,凌依依五岁时爹跳楼自杀,六岁时娘病死,她成了没娘疼,没爹管的“野娃娃!”离奇的是这“野娃娃”生命力极强,在低保和父亲生前好友隔三岔五的救济下,竟也茁壮成长了。不仅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是全校第一,其它方面更是遥遥领先,譬如:逃课第一;迟到第一;吵架第一,睡懒觉第一。因此为了名能符实,凌依依在十六岁办身份证那年,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凌一”,意即:一路凌云直上,步步高升,前程似锦。巧合的是,此后她的人生便开了挂。不仅搅黄了仇人女儿的婚礼,报了父母的含冤之仇,还顺带拐走了仇人家的金龟婿。**凌一原本以为,和那个男人上了床,洞了房,当不了正妻,也得有个女朋友的名分吧?谁知竟谋了身份低微的贴身小女佣,地位只比通房Y头高一级。豪门一入深似海,想成为受人尊敬的家主夫人,还得从最底层的小女佣一步一个脚印的做起……豪门家主夫人升职记,是一部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