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66100000011

第11章 价值概述(2)

二、中外思想家对价值的不同理解

价值范畴是价值哲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石。在价值哲学发展史上,对什么是价值,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中外思想家和学者都提出过不同的见解。

在西方价值学说史上,思想家和学者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观点有很多种,概括来讲主要有十一种观点。

一是满足需要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认为“善的本质,简单说来就是满足需要”。他所说的善,就是道德价值,也泛指一般价值。所以,他认为价值就是满足需要。德国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文德尔班认为“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引起某种快感的东西”。他认为价值就是能满足某种需要,或能使人产生愉快体验的东西,他是从满足主体需要或使主体产生愉快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价值的本质,认为价值是主体意志与情感的产物,完全是主观的东西。

二是兴趣说。这种学说认为,价值依存于主体的兴趣,美国新实在论者培里在其《一般价值论》中指出“一切价值的最初根源和不变特征是兴趣,而兴趣则属于本能、欲望和意志等感情生活方面的东西”。又说“是兴趣对象的任何东西事实上都是有价值的”。他认为,价值由兴趣决定。苏联学者图加林诺夫也说“价值就是人民所珍惜的东西”。培里认为人的兴趣是不会包含邪恶的,而事实上,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不正当的、有害的和邪恶的兴趣是客观存在的,倘若人们满足不健康的需要,不仅没有价值,而且是负价值。同理,人们珍惜的东西也并非必然具有正价值。

三是欲望说。奥地利哲学家艾伦菲尔认为,价值的基础应该到欲望或企求的领域中去寻找。他认为,价值决定于欲望。一种东西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我们对它们有欲求,而我们欲求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事实上,人们的欲求和诉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表现为相互冲突、相互对立,有些则是与社会与他人有害的。

四是情感说。西方许多学者都认为价值是情感的产物。如前所说,文德尔班就认为,价值是由情感、意志决定的。他认为不论是肯定方面的价值或者是否定方面的价值都绝不可以作为对象本身的特性,如果脱离了人们的心灵,抽掉了人们的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奥地利哲学家迈农认为,使我们快乐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善;使我们悲哀的东西就是无价值的,就是恶。这就是西方价值哲学中的情感说。

五是心灵赋予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说:“我们周围的世界似乎具有的那些价值、兴趣或意义,纯粹是观察者的心灵送给世界的礼物。”这是一种极具有典型性的主观价值论,把价值理解为人们的主观偏好,人们的心灵指向。

六是情感主义。这是把价值理解为情感、态度的情感主义价值论。逻辑实证主义者罗素认为:“关于价值的问题完全是在知识的范围以外,那就是说,当我们断言这个或那个具有价值时,我们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达一个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即认为价值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情感主义在西方价值哲学领域居以统治地位,这个时期虽然也产生了功能价值论、系统价值论、自然价值论等新的观点,但在价值哲学界影响都不大。

以上几种观点是主观主义价值论的观点。这些观点把价值看成主体情感、欲望、需要、兴趣或意志的产物,或是一种情感和态度的表达,认为价值是一种主观的偏好。这些观点显然是唯心的,它们以主体的心理状态和感受,以主体的实际利益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作为规定价值的尺度,以是否使自己产生快感、是否满足欲望、是否符合自己兴趣来确定价值的倾向。它们由此否认了价值的客观性,也就失去了对价值进行科学研究的客观基础。而且这种把价值理解为人们的主观偏好的主观价值论,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阿根廷哲学家方迪启曾这样批评道:“如果价值只不过是主体愉快、欲望或兴趣的投射,一定会造成价值的混乱,因为欲望和兴趣因人、因地而有不同。”若此,人们尽可以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按照各自的欲望和兴趣行事。其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混乱甚至危害也就势在必然。

七是超验意义说。德国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认为:“关于价值,我们不能说它们实际上存在着或不存在,而只能说它们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在他看来,价值从本质上说就是意义,而意义既不是物理的现实,也不是心理的现实,是不存在的,而是一种先验的、抽象的意义。这种观点同样使价值哲学研究失去了客观基础。

八是客体属性说。这是英国哲学家摩尔提出的,他认为许多东西本身就是善的或恶的,即认为价值是事物自身固有的性质。

九是先验性质说。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价值是独立于其载体和评价者之外的先验的性质。

客体属性说和先验性质说的观点,肯定了价值的客观性是对的,但前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忽视主体的作用,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后一种观点既忽视主体的作用,又忽视客体的作用,把价值看成是先验的、独立的、绝对的性质,也是一种机械的先验的观点。它们都不能真正科学地理解价值,它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真正准确有效地解释复杂的价值现象。

十是完形说。阿根廷哲学家方迪启认为,价值是一种完形性质,是综合主观和客观的优点,并且在具体的人类情境中才能存在并具有意义。强调价值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中。他指出了价值存在的条件,但并未说明价值到底是什么。

十一是功能说。日本学者牧口常三郎认为“价值应为它是同人类生活相关的客体的固有属性与评价它的主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功能”,“价值意味着在客体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正在起作用的‘力’或‘功能’的状态”,即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功能和影响。他从功能去理解价值,是有意义的;但他又认为价值只存在于价值体验之中,这又走向了主观性,是其不足。

在中国价值学说史上,思想家和学者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是满足需要说。这种观点对一般价值的解释为,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是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适合、接近或一致,由于客体的属性满足了主体的需要,因而客体才具有了价值属性。

二是意义说。这种观点一般意义的解释为,价值是指外界客体对主体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的作用或意义,或者消极的作用或意义。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三是效应价值说。这种观点对一般价值的解释为,价值是主客体关系的一种特定效应,换言之,价值是客体属性与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功效或效应,价值是主客体价值关系的一种结果,一种现实效应。价值是价值关系的一种特定效应,是客体对主体的功效,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效应。

四是人道价值论。这种观点对一般价值的解释为,价值是人们所赞赏、所希望、所追求、所期待的东西。

五是评价结果说。这种观点对一般价值的解释为,价值是人对物的评价,是看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对这种价值的评价是看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否满足了人的需要。

六是客体属性说。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这种观点对一般价值的解释为,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那些功能和属性。它只强调事物自身的存在和属性,突出其客观性而未能说明或解释价值中所含主体的主观要素,即片面强调了价值的客观性而忽略了价值的主观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价值?应该从什么角度来把握价值的本质呢?

三、价值的本质

如前所述,价值论所说的价值,不是单指使用价值,也不是单指人的价值,不是单指其中任何一种特殊价值现象,而是它们的共性、普遍性的内容,指在各种场合下都适用的“价值”本身。就共性来思考,似乎是一种只在哲学中才能办到的抽象思考,其实并非如此。哲学的能力是来自生活的。“价值”这个概念的抽象形式和表达方式,在人类对自己生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现象中早已在人们的关心和思考中形成了。

什么是实际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最普遍、最经常、最重要的事情呢?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人们口头语言中使用最多的,除了一些并无独立意义的连接词和代词以外,恐怕就是“好”与“坏”了。把好与坏变成一个哲学术语,就是价值问题。“好坏”就是口语中的“价值”,“价值”就是学术化的“好坏”。

“价值”这个词的来历,马克思曾专门考证过。这个词起源于古代的梵文中一个词wal,意思是“掩盖、加固”;后来传到欧洲,它和拉丁文中的“堤、护堤”汇合在一起。护栏和堤岸,是人所建造的,它们起的作用,就是对人和人的财产保护、维护和加固的作用。这个词的本意就是指对人起保护作用,有掩护和巩固作用。以后又进一步引申,“价值”就成了一个专用词,指对一定人的“好处、益处、有用”等。由此看来“价值”就是“好”的意思。成为学术用语后,单说“价值”,就是指“好坏的价值”,是个中性概念。其中“好”的这一面,可以叫做“正价值”,“不好”或“坏”的一面,则叫做“负价值”或者说没有价值。

可见,“价值”与“好坏”之间,是完全相通的。不管人们是否知道“价值”这个哲学术语,人们却一直在普遍地、实际地谈论它、接触它。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价值并不神秘,它就是我们现实生活最常见、最普遍、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通过上述的种种研究和考察对“价值”的含义就比较好理解了。但是要做出理论的表述,必须首先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客体和主体。我们看到,凡是人们说好或坏的地方,都是要有一定的对象,说“它”是好是坏、有无价值和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对象“它”在哲学上就叫“客体”或“价值客体”。客体是一个及其广泛、灵活的概念,它可以指人同它打交道的任何事、现象和关系。甚至当人自己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时候,自己也是自己的对象、自己的客体。什么是价值客体,就看它们是否是什么人的对象,是否同什么人有价值关系。总之,凡是有好坏问题的地方,凡是价值,就一定有客体。没有客体就无所谓好坏,也就无所谓价值。

同时,我们又看到,客体并不等于价值,对象并不是好坏本身。“有益的东西”不等于“有益”,药品不等于治病,食物不等于吃饱。好坏和价值离不开主体。任何价值都必须是对“谁的价值”而言。离开这一根据,就无法谈论价值。

所谓主体,在这里就是指判断好坏、体验好坏的人,就是指客体对其有用或有益与否的那一方。客体是好是坏,是否有价值,并不是客体本身怎样,而是它对主体怎样。具体地说,就是它是否能使主体某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否同主体的需要、能力等等相一致,是否为主体服务。如果是,则主体会感到它好,说它有价值;如果不是,那么主体就会说它不好,说它无价值。

“主体”也是个非常广泛、灵活的概念。我们说的主体一定是人,而不是物、不是神、不是野兽之类。个人、集体、阶级、民族、国家、社会、人类等等,都是人的一定现实形态或组织化形式,它们都包括在“人”之内,因此它们都可以是主体。但是,并非所有情况下所有的人都一定是主体。什么人是主体,要看它是否是一定对象关系中的行为者。价值主体是指价值关系中的主动活动者,即评价者、创造和享受价值的人。如果这个人并未进行某种对象性活动,那么,他虽然是人,但却不是这里的主体,就像不劳动的人也是人,却不是劳动者一样。

主体既是这样一个广泛的、灵活的概念,那么现实中的主体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张三去赏花,张三是主体;李四去赏花,李四也是主体;张三和李四在赏花时的相互关系,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张三是医生,给李四看病,李四就成了张三诊治工作的对象;李四去找张三给自己看病,张三则成了李四求医的对象。总之,主体是非常多的,并且是随时变化的,唯有从具体的对象关系中,才能确定谁是主体。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看到,由于主体不同,人们说好说坏的情况总是不同,价值判断总是有差别。张三说菊花不美,因为他不喜欢黄色;李四说菊花很美,因为他喜欢黄色。这就像有人说40码的鞋不能穿,是因为脚大于40码;而有人说能穿,是因为脚不大于40码一样。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有不同的价值。但是不管怎样,价值总是一定客体对一定主体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其实就是同主体的需要、能力等等是否相一致,这一点在各种场合下都适用。

在理解了“主体”、“客体”基本概念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主客体的关系,给价值下一个定义:所谓价值,是特指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内容,这种内容是指: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肯定的答案,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即正价值;否定的答案,则是我们所说的“坏”,即负价值。简而言之,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关系。

同类推荐
  • 曾仕强说中国好家风

    曾仕强说中国好家风

    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于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为了纪念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我们特推出了曾仕强经典语录及系列国学经典珍藏版图书。家风是基本而重要的家庭教育。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重视小家建设,宣扬良好家风,带领孩子成长,是每位父母都应放在首位的课题。本书中,曾教授依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家庭教育中的诸如孝道、婚恋、金钱、祖先,甚至生死等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说理通透,直达人心。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传统家风重新复兴,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中国味道。
  • 中华禁忌

    中华禁忌

    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 卓尼洮砚产业文化

    卓尼洮砚产业文化

    尼自然风光瑰丽,生态多样,是一座植物学的博物馆,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尘封,使这里成为现实世界中的香巴拉。卓尼是历史上华夏文明最早发祥的地区之一,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经这里,县内洮河流域密布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文化遗存。
  •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

    有人说:任何东西,只要泛黄了,也就温暖了。在弥眼的黑、白、灰和暗黄色中,在一派古旧、沉静和悠然的格调里,刘鹏的老照片让我们领悟到感伤的温情。当老北京的味道变得愈来愈淡,巷子中“锯盆儿、锯碗儿、锯大缸”的吆喝声开始绝迹,挑着货担子走街串巷的商贩成为历史,那些陪伴着我们长大的娱乐场所、城池街巷被拆迁和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脑海中许多原汁原味的记忆却也愈加深刻。于是,怀旧便成了我们的通病,像老照片这样的影像资料,则变成了医治我们的灵丹妙药,给予心灵些许慰藉和温暖。
  • 一走就是几万里

    一走就是几万里

    《一走就是几万里》是一部对古典名著《西游记》充满趣味与现实意义的解读。在知名媒体人陈思呈眼中,《西游记》一点不正经,简直八卦感爆棚!满纸的神仙妖怪充满了人间情怀、市井趣味,交织着世故和童心:还是不要和孙悟空做朋友;我们都小看了沙僧;唐长老的真面目不忍直视……相反妖精们则可爱多了,“坐而论道”的妖怪翩翩魏晋风骨,“痴心”的黄袍怪被负心的公主欺骗到死终究没能看透红尘,“草根妖精”白骨精唯有被孙悟空一棍打死,才有机会“中国著名”……认真读完本书的收获:智力5,懂人情世故哦。陈思呈,1976年11月出生,作家。从事专业写作。已出版图书《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等,新书《一走就是几万里》马上上市。在多家主流媒体如《南方都市报》、《美文》、《瞭望东方周刊》等长期开设专栏。“腾讯大家”签约专栏作者,“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文风独特,视角刁钻,均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热门推荐
  • 醉娱乐

    醉娱乐

    讲述了一个娱乐圈的故事,肮脏的幕后交易,无耻的幕后操作。且看主角如何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娱乐圈里醉生梦死。一部娱乐的奋斗史。一个娱乐天王的传奇。一段缠绵的爱情。交织成了这段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娇妻有喜:总裁别腹黑

    娇妻有喜:总裁别腹黑

    他是H市的权贵,洁身自好无绯闻;她是N市的郑家千金,想好好谈场恋爱却被劈腿。他带着当年的约定找到她,却发现她把自己给忘了,没关系他有的是时间让她想起来。属下来报:“boss,夫人在学校跟人打架了。”某boss心急道:“叫上人给我老婆撑腰去。”某属下:“......”......属下再报:“boss,夫人被人黑了,说她被包养。”某boss这次淡定道:“谁干的?给我黑回去。”......看到属下第三次出现时,某boss先开了口:“这次是打架了还是被黑了?”某属下:“boss,夫人说要去看喜欢的男人。”某boss瞬间黑脸:“去抓回来!等等,我自己去。”这是一个宠与被宠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斗争霸世界

    魔斗争霸世界

    这是一个充满魔法,斗争,与情义的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这个七月没有花

    这个七月没有花

    她与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与她亲如姐妹,闺蜜情深。她被他狠心抛弃,不再相见。他却与她情深似海。花开花落,谁成了谁的执念。
  • 零售营销管理实验

    零售营销管理实验

    本书共分7章,主要包括零售营销调研报告撰写实验、零售选址分析报告撰写实验、零售价格计划方案设计实验、零售促销计划方案设计实验及零售商场招商策划设计实验等内容,
  • 霏雨江湖

    霏雨江湖

    很多年后,顾思霏把一支梅花插在宋流云头上,回想着他们的相识,相知。后来啊,她才知道一切故事都源于见色起意。她走遍河山,想着过往种种。她想起当年没赴的那个约,没吃完的那碗面,过了很久才拿到的那把剑,和没见的那个人。突然觉得,也许这就是生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