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94

第94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10)

按经文的陈述,这样的“见性”或“见精”与现实的见闻觉知有一个根本不同点,那就是无条件、无时限,也非“自然”而有,所谓“非因、非缘”和非自然性。依佛教通常义理,“眼见”起码需要四个条件,即“因空(中无障碍)、因明(足够的光线)、因眼(眼睛健康)、因心(意识清楚)”,“见性”或“见精”则否。卷二记佛说: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明暗空塞,都可以见,但不受它们的限制,说明“见”是遍及一切、无所不见的,但见(性)不可以见。因为“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性”是独立于一切知见的自在实体。卷二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因此,“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无自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是《华严经》以来一切唯识家的老生常谈,新鲜的是,从微尘到因果、时空一切皆因心而“成体”。这所成之“体”,有体性、体相的意思,经文亦用“名貌”来表达。“名”是语言概念,“貌”是相貌、表象,他们都不是“无”。说世界一切不是无,般若学也承认,称之为“假名”或“假有”;唯识家也承认,称他们为“虚妄有”,仅存在于“识”内而非“识”外。但这段经文既没有强调“名貌”之假,也没有凸出“体性”存在于识内,而是把它们同归之于一个“根元”上去,让它们都成为这一“根元”的显现。这就有些特别:至少它不赞同把“假”归结为“空”或“无”,也不愿意把“名貌”只重复其存在于“识”内。

此处所谓的“根元”即真常“明心”,是显生世界一切现象的本体。这些现象各有体性名貌,是否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经文并未指明,但却强调,世界万有之各色体性名貌,乃是作为“根元”的“心”所给予的规定。既然那“心”能给予万物以体性,则“心”自身反而没有自体,是纯粹的无,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此,只要人们承认日常的“分别觉观”或“知性”乃是“心”存在的证据,就得承认此心是脱离色香味触等一切“客尘”而别有独立自性的完整存在。于是卷二说: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如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知见”的本质即是“分别性”。如果你的“分别性”不受前尘(客观对象)的制约,是独立的存在,那就是你的“真心”;反之,如果没有前尘的存在就没有分别性,那只能是你对自心影像的分别,属于攀缘心而非真常心。因为按唯识家的说法,“尘”即色尘,乃心识的显现,属于相分,它依心而住,其性无常,如果分别性随着这样的色尘而变动,则色尘灭时,心亦当灭,如此,则心体亦同空幻不常,那么一切佛教修习,不也就失去主体,全要落空了么?

因此,不论其作为人身和万有的本体,还是作为修证佛智而成佛的主体,都需要一个“清净妙净”之“真常”、“明心”,也都可以证明此心的必然存在。

四、 论“生死根本”:“攀缘心”

与此相应的是作为“生死根本”的“攀缘心”。 卷二记,众生平常见佛听法,都是以“缘心”进行的:见得以色为缘,听得以声为缘,所谓“前尘”的存在是闻见的根本条件。针对世俗认识的这一特征,佛讲了这么一段话: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见闻也有这两种情况: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意思说,如果那“心”确是属于你的,是寄于你身的主人,它就不应该离开色声等缘境失去“分别性”;反之,若离开声音和面貌等色相即失去了分别性,就不是你的真心,怎么还能称作“主人”?世人的错误恰巧是把攀缘之心当做自我,从而也把“主人”与“旅亭”对立起来,把自我与其所见的境相对立起来,乃至认为没有前境即无分别性,遂失去自我。

佛说,众生所见,各有形象限度,但“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此中谁是我,谁是他?应该分别了知:“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相?”极目所见,“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林,草芥人畜,咸物非汝”。然而“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就此而言,“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在远近大小明暗等万象横陈的各色所见物中,贯穿和体现着你的“见性”,你的“见性”就遍在这一切物相中,而此“见性”亦即显示着你的“我体”。于是佛进一步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山川大地,十方国土,本是我之见精所瞩,唯识所现,是“我”的体现。一般人缺乏这样的认识,不知那就是“我”,而误以为是与我对立的“物”,因而受物的役使而不知自觉。如果回归本心,身心统一,就能够役使物而获得大自在——“心”与“身”与“境”,完全地融为一体,明鉴一切了。

为了表达这一思想,经文讲了许多类似的话:任何人都“不能于万物像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是万象中细微发明,无非见者”。如此等等,读起来很别扭,但依“万法唯识”、“色心不二”的原理,则“唯识”变成了“见性”;“色心不二”变成了身心不朽,从而使身心与其所处的世界同时永在。尽管这个被显现的世界和身心是虚幻的,表达得也非常模糊。

这种世界观也不是本经或佛教所独有的。有一种经验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对象不可能是脱离主体认识的绝对客体,“物自体”是不可能的;同样,在认识对象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认识主体的印记,所以人们也可从你的认识中——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知识范围和知识水平,认识你这个人本身,而你这个人则既表现在你的全身心的活动上,也反映在你的认识对象和认识程度中。因此,见、身、境三者是统一的。本经的问题出在否定认识的条件上,把“见性”抽象到无条件的、可以脱离肉体并永恒存在上。

据此解释,一般众生虽然“同是觉明无漏妙心”,但我们普通俗人总是达不到这神仙般的境地,原因在于“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本觉常住”。

世人的见闻觉知,都是依赖因缘条件之和合发生的;因缘和合是产生虚妄的根源,所以追求一种超越条件变化,不为主客观因缘所动的精神境界,就成了显示“不生不灭”之“本觉常住”的根本途径。如是因缘和合即是生死根本,而因缘和合来自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则是妄想形成的因缘,所以说,世俗人生世界说到底是“妄想”的产物。

五、 论世界人生的本原:“唯心所现”

现在让我们转过去观察本经对世俗人生和世俗世界具体的形成是如何描述的。

按佛教传统的分类,整个世俗人生世界,是由“阴持入”或“蕴处界”,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元素构成的,此中又以“五阴”最为通行,它既是众生的构成元素,也是众生打造自身环境的元素。《楞严经》集中讨论的就是“五阴”问题。

卷二记佛言: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中“色、心诸缘”,指人自身的全部构成;“心所使诸所缘法”,指一切认识对象,两者悉是“唯心所现”——这具备显现一切“缘法”能力的“心”,则是一切众生皆有的那个“真精妙心”、“原妙明心”,所谓“真常之心”。由于普通众生遗失了此心,于本觉(悟)中迷失方向,思想就晦昧起来,变得一片虚空;“色”就从这晦暗和虚空的郁结中产生出来;对“色”杂以“妄想”,妄想的那个“(色)相”即转变成“身”。于是这精妙的心也杂有了妄想,备受各种因缘的左右,乃至向心外奔逸,并即以此能够外逸而成“昏扰相”者定为心性,说“心”存在于“色身”之内。其实,不但“色身”,即使山河大地,也都是“妙明真心”的产物。

上述言说本身就有些恍兮惚兮。什么叫“晦昧为空”、“结暗为色”?空指虚空,色指物质,世界的这两大分类就在这类晦暗的语言中被产生出来,无论如何是难以向听者读者交代的。于是作为在虚空中生活的“人”就被分解为“色心”,扩大而为“五阴”,从“五阴”的形成中进一步说明人身之所以产生:“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目”指色身,“狂华”指“色相”,两者均属“色阴”——“色阴”就如此产生了:无缘无故,亦非“自然”而然,只要人们执著眼、色分离,盯着虚空发呆,直至疲劳狂乱,色阴就此产生了。据此,色阴既非由“目”所生,亦非因“空”而有,也不是自然如此,而是专注操劳,导致虚妄幻觉所致。经文又细加备述:譬如有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以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识阴虚妄……简单说,“受、想、行、识”等与色阴一样,都是由于错觉和“妄想”产生的,不过对“识阴”的譬喻有些怪:将两头有孔的瓶子,比作由眼耳鼻舌构造的身体;把瓶子中贮存的虚空,比作诸“识”。如果诸识被封闭在眼耳等物质器官之内,则外在的事相“入”不了身内之识,身内的诸识也“来”不到外在的事相:人的感觉器官把内识和外界完全隔离开了。因此,所谓识阴也是虚妄。

总其原因,五阴是基于错觉和妄想产生的,其所以发生错觉和妄想,则出自劳作过度,导致众生失去本有的真常心性。因此从根源上说,即使五阴妄想,也仍然是由真常心承载着,是真常心“发劳”引起的结果。据此,经文断定:“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作为五阴的世人,虽然虚妄种种,但这不是真常心不存在的证明,恰巧是真常心就体现在世俗形式中的证明。

卷二的结论是: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真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其所处环境,都是“浮尘幻化相”,属于幻化,但即使如此,它们的本体也是“真常之心”,例如“阴入界”,因缘生灭,只不过是在这心体上产生的妄想,是故“生灭去来本如来藏”。但人们不了解这种情况,误将虚妄生灭也归结为真心的特性,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这就不正确了。

经文一再用“如来藏”一词,表达“真常之心”的内涵,所谓“真如”、“真如性”也成了“真常心”的别名。这说明,本经确实受“如来藏缘起”说的影响很深,但它的努力,却是在将此前所出佛经提出的诸多本体论概念,包括“如来藏”、“清净心”、“佛性”、“法身”、“佛之知见”、“第九识”等,全用“真常之心”给统一起来,造就一种新的体系。此中用以论证这“真常心”本质及其存在的,乃是前边再三讲到的那个“见性”。“见性”是此经最具创新意义的概念。

同类推荐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定慧初修

    定慧初修

    本书收录南怀瑾先生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论述的摘要,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做的通俗讲解。
  • 百年佛缘:社缘篇

    百年佛缘:社缘篇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佛教义理

    佛教义理

    本书是丛书佛学教科书之一,该书分别从经藏、律藏、论藏、因缘果报、涅槃等方面对佛教的教义进行了阐述。
热门推荐
  • 呆萌吃货缠上身:冷面王别逃!

    呆萌吃货缠上身:冷面王别逃!

    第一次见面他毁了她一见钟情的东西。第二次见面他让她在全校面前出丑。可是,她每次出事时他都会及时感到——“听说,你喜欢我?嗯?”他勾唇魅惑浅笑,“谁说的!我第一个揍扁他!我喜欢你?就算天下的男生都死光了我也不可能喜欢你!”他脸色骤变,“哦?那你喜欢谁?”“为什么要告诉你!你是我的谁?”“男朋友!”“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不知道啊”她在心里偷着乐。“回答我的问题”“我才不会告诉你,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冲他做了一个鬼脸便急忙跑了,“豌豆,你跑不掉的!”
  • EXOPLANT之微光迷离

    EXOPLANT之微光迷离

    中学女生夕染身材高挑,长相完美,充满中性魅力,在学校的跆拳道有着超高人气。偶然一次机会,夕染在家中的阁楼屋找到一些“画纸”,发现上面所画的幻景存在于一个叫EXOPLANT的地方,而失踪多年的爸爸正是来自EXOPLANT。更不幸的是,妈妈此刻已到了癌症晚期,为了让妈妈安心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光,夕染决定独自一人踏入异世寻找爸爸。流落到EXOPLANT西部的夕染男扮女装,隐藏自己的身份进入帝国魔法学院,并和EXOPLANT的12王子成为朋友。
  • 神仙眷侣:轮回

    神仙眷侣:轮回

    一千年前,她是整个仙界的意外,天后产下的仙蛋居然同时孵化出了两个天界公主,一个灵雅,一个娴雅。八百年前,突然出现在殿宇中的妖力结晶直指她与妖界勾结。从此被贬凡尘受十世轮回。而琛启上神为了佑她这一世安然度过,甘愿转世隐身守候。这一世,她是开国将军的女儿,他是前太子唯一留在是世间的孩子,而他是当朝天子的九皇子……各自的身份又怎样的秘密?而仙界、人间……又该何去何从……
  • 王爷请走开:明星王妃

    王爷请走开:明星王妃

    顾素清A市顾氏集团的千金小姐,也是自家公司的王牌艺人,因被未婚夫和自己的好姐妹背叛所以自杀身亡,后穿越到一个架空的王朝,成了将军府的嫡女,上有大将军爹爹、下有公主娘亲,还有一个妹妹控的哥哥,小日子混起来,拜师学武混的有声有色,还做起了老本行,开了家与众不同的店、原本不打算成亲生子的,可是这个冒出的男人是怎么回事?(被养成的文,欢迎收藏哦~)
  • 青少年地理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地理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微雪初晴时

    微雪初晴时

    他们的相逢始于一场意外,却在暗潮汹涌中携手同行,为家国而战。原来,有些相遇是命中注定,有些爱,不过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 那一刻,春暖花开

    那一刻,春暖花开

    她是魂穿异世的现代上班族,死于病痛之中。她是身分不明的燕皇宠女,孤心冷淡,无欲无求。人说身逢乱世,必要有一番作为,她却不然,她要的只是安宁的余生。她无欲,所以不会动心,她无情,所以从不动情。这样一个她,他却爱之入骨,欲罢不能。
  • 让·柯克多的足球流浪日记

    让·柯克多的足球流浪日记

    让·柯克多不是一个人,这个成长在80年代法国足球中兴岁月里足球世家的男孩与当代中国足球青少年有着同样炼狱般的足球命运。《让·柯克多的足球流浪日记》既是乱笔贯穿“足球文学”四大理论体系并发展到“足球文学史”的一次尝试,也是继续用“足球文学”质问中国足球的一次尝试。我用这个法国20世纪著名诗人的名字作为《让·柯克多的足球流浪日记》的男主角是告知更多中国人,让今天的你真正进入读书与足球,从阅读中学知性,懂礼节。“足球文学”功到自然成。
  • 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萧何洒江梅,柴秋抚梢疏处,外横两三枝。无人爱惜,雪压霜欺。无情魏清,怕恋人、沦落人妻。却是有,年年相思,归来时,情丝万缕如练,问哲忆何似,唯秋儿耳。伤心秋梦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魏清、哲忆分付忧愁。空自忆,清香未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