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86000000053

第53章 黄埔建军(十)

学生生活

黄埔军校学生们每天的生活是“三操(3次出操)”、“二讲(2次授课)”,分步兵、工兵、炮兵、辎重等科接受教育;除了下雨天,学生每天都要列队环绕长洲岛做10多里的马拉松式跑步,最冷时仅着衬衫。校园内的大厅、走廊、讲堂、操场、饭厅,甚至厕所里,抬头就能看到醒目的“碧血千秋”、“卧薪尝胆”等标语;晚饭后学生们在操场上席地而坐,请广东同学唱粤曲,苏南同学唱弹词,山东人讲评书,客家人唱山歌,自编自演,自赏自乐,陶醉在其中。

黄埔军校实行新式军队的经济民主,伙食由军需部管理,每队学生每天派出采买2人、监厨2人共同负责。黄埔军校初建时,由于军校经济窘迫,每人每月的伙食费只有6元毫洋,平均每天只有2角。6人一桌,对面而坐,每桌4菜1汤,每人面前放着一个小汤碗和小菜盒子,实行“共食制”,有一段时间因物资困乏曾以萝卜苗充饥。

黄埔军校特别制定的《饭厅规则》有11条:

1。学生闻食饭号音,即赴各队指定地点集合,由队值日生检查人数,按次带上饭厅。

2。饭厅座位均有规定,学生须按指定位置列坐,不得调换争执。

3。值星区队长临饭厅时,由队值日生发立正之口令,学生一同就席,立正敬礼。

4。学生须待值星区队长用箸后,方可开始食饭。

5。上饭厅将帽子摘下,放在指定挂帽之处,不准解脱服装。

6。食时务须静肃,不得谈话或故意将碗箸作响。

7。食饭姿势须端正,不得任意将二肘置于桌面,或将脚居于凳上。

8。饭菜如未得其宜者,学生不得迳责厨役,或将碗箸毁坏等情,由值日生报告区队长处理。

9。饭厅不得自备私菜,及令厨役调换菜饭。

10。学生除因病假外,均须上饭厅会食,不得另外自备饭菜,在饭厅以外私食。

11。食毕由队值日生发立正口令,俟值星区队长退后,方可按次退出,乃由队值日官或值日生带至指定地点解散。

这些严格到吃饭也要提心吊胆的纪律和规则,使许多刚入校的学生在开始时很不习惯。每天吃饭时,学生们列队到饭厅集合就位。当大家都坐下来举筷时,由区值星官吹哨和发出“开动”的口令,同时快吃。时间限定在10分钟之内,刚来的同学不习惯这种吃饭方式,常常是一碗饭还没有吃完,值星官已经发出了“起立”的口令,这时就必须立即放下碗筷,列队离开饭厅。许多学生是在半个多月之后,才逐渐习惯了这种军人特有的就餐方式。

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家的饮食习惯就有差异。如北方人喜欢吃馒头,吃米饭就吃不饱,早餐时常悄悄地把南方同学剩下的馒头藏在军服口袋中。等出操训练回来,馒头浸湿了汗水,但为了充饥,仍是津津有味地吃下。左权这些来自湖南等省的学生喜欢吃辣椒,有的还李济深副校长要越辣越好,广东籍的学生则几乎不能吃一点辣。为此,学生们为吃辣椒常互相争吵。最后,炊事人员采取将辣味的菜单独做,不能吃的可吃别的,“辣椒纠纷”才得到圆满解决。

20岁左右的热血青年们,不可能时刻都板着面孔,有时也互相逗趣,把烦恼和忧愁付之于滚滚东去的珠江。歌声嘹亮中,风华正茂的同学在课间休息,睡前饭后,仍忘不了互相幽默一把,开个玩笑。“三味煮鸡,萝卜大葱”渐渐成了旧闻,新的故事在不断产生。

欢声笑语中,有的同学敲着饭碗给当时最为流行的《国民革命歌》曲谱填了新词,唱道:“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随便弄点小菜,随便弄点小菜,鸡蛋汤,鸡蛋汤!”大家合唱起来,同乐一堂。然后,又投入肃静的教室或龙腾虎跃的训练场。其实,《国民革命歌》的原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而若还要追根刨底,这原版曲调则来自法国的《快把晨钟敲响》,原歌词是:“鸡都叫了,鸡都叫了,快起床,快起床。快把晨钟敲响,快把晨钟敲响,叮叮当,叮叮当。”这调子容易上口,所以大家喜欢唱,也容易被填进新词。

黄埔岛到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回荡着青年学生刚刚学会的歌声。这一时期,黄埔军校学生唱的歌曲,还有几首适合队列行进中唱的军旅歌曲。有首歌的名字叫《军人争气歌》,又叫《跑步歌》,歌词是:“军人,军人要争气,咱们中国被人欺。热血要洒,发奋起,不能受制做奴隶……”还有一首《黄族歌》,是按共产党人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所作词谱成的曲,歌词是:“黄族应享黄族权,亚人应种亚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种自相残,坐教欧美着先鞭。不怕死,不爱钱,大丈夫决不受人怜。洪水纵滔天,只手挽狂澜……”

歌声嘹亮,是军营的一景。革命的黄埔,更是歌声不断,要说唱得次数最多的应当要数校歌。但是,在黄埔军校建校之初的前4期学生,却对本校最初的这首校歌印象不深,尽管军校要求全体师生必须熟唱校歌,但大家对校歌就是不感兴趣。这首校歌是1924年6月黄埔军校开办后不久由校本部颁布的,歌词如下: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

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

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以学以教,

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

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军校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所作,但韵律不太流畅,唱起来词不合曲。虽然校长蒋介石几次在全校大会上带头唱,但教官和学生都不大喜欢这首难以上口的校歌。因此,这首校歌在军校和社会上流行不广。

1926年11月,共产党人熊雄(字披素)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主持本校的政治教育工作。是时,军校第4期学生2600多人已毕业,奉命分途开赴北伐前线。第5期学生2600多人,第6期学生4400多人正在校学习。随着革命势力不断发展和壮大,北伐军捷报频传,全校师生情绪高涨,刻苦习武,校内充满浓厚的革命气氛。熊雄喜看面前的这片大好形势,心情也十分激动。同时,他也为军校缺少一首好的校歌而感到遗憾,特别是在举行全校集会和大型活动时,没有好的校歌较难调动起这些青年学生的情绪。于是,熊雄让军校少校政治教官陈祖康先试作一首新的校歌歌词。

陈祖康,1901年生于福建省漳平的一个书香世家,16岁赴法留学。当时,熊雄也赴法国勤工俭学,与陈祖康同在巴黎西郊圣日尔曼公学补习法语。1923年,熊雄介绍陈祖康加入共产党员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6月转为****党员。陈祖康在1924年获法国马赛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25年夏又毕业于法国西方工学院,获土木工程师证书,并被聘为该院的助理教授。那时,正值中国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熊雄先于陈祖康回国,在黄埔军校经周恩来推荐,继周恩来后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多次去函去电,请陈祖康返国参加革命,特邀来校任教。陈祖康遂辞去西方工学院的教职,于1925年春离法回国,来到黄埔军校任少校政治教官。由于受家庭影响,陈祖康从小爱好文学。他曾受业于名师陈步韩和刘岑仲,打下深厚的国文基础,尤擅长写诗。1926年11月,黄埔军校第5期开学。一天,熊雄找到陈祖康说:“现在,第5期都已经开学了,但学校万事俱备,就是缺少一首好的校歌,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了。这是政治部的责任。大家认为你对诗歌独具专长,素有研究,最好由你撰写一篇校歌的歌词,就请你动笔吧!”陈祖康无从推辞,只有欣然答应,并提出请音乐教官一道商量,讨论歌词的大意、格调和轮廓。

接连几天,陈祖康一直冥思苦想,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始终未能满意。有一天早晨,他信步江边,望着眼前奔腾而过的珠江,犹如革命洪流滚滚向前,一发不可阻挡。回过头来,军校的练兵场上红旗招展,与刀枪交相辉映,军号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看到这一派生气勃勃的革命气氛,陈祖康不禁思潮汹涌,豪气顿生。回到宿舍后,他挥笔写下了一段歌词:

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陈祖康将歌词拿给熊雄看,熊雄连声赞许,请少校音乐官林庆梧谱曲。不久,陈祖康离粤赴闽,校歌是否被采用,他不得而知。1927年春有学生自黄埔来见陈祖康,告诉他黄埔军校已经有了校歌,并唱了原文,这时他才知道那首歌词被采用了。这首新校歌,最早刊登在军校政治部主办的《黄埔日刊》1927年1月19日第1版上,很快在校内外传唱。这年6月16日,时值黄埔建校3周年纪念日,军校在校园内树立起了一块刻有“陆军军官学校校歌”的石碑,并署名歌词作者陈祖康、曲作者林庆梧。

这首新的歌词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旋律豪迈奔放,充满革命激情,鼓舞着黄埔健儿为打倒列强、铲除军阀而浴血奋战。

陈祖康到福建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政治部的工作,先后任东路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福建陆军干部学校政治教官。1927年1月陈祖康在闽南从事革命活动,任闽南特委委员、福建临委委员;10月任闽西特派员;12月当选福建临委执委。1928年2月当选闽南临委常委,兼省临委组织部长,4月代理福建临委书记,6月中旬投靠国民党张贞部,6月24日福建临委开除其党籍。陈祖康在国民党军中任过少将,1979年2月在台湾病故,享年78岁。这位早期的共产党人,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自身的因素,最终没有与共产党走到一起。但是,黄埔军校校歌的创作,无疑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笔,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校歌的字里行间,无疑是代表了一部分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学生唱着这首激情澎湃的校歌,在孙中山、周恩来等黄埔先驱所倡导的黄埔革命精神激励下,绝大多数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成为走出校门就能带兵打仗的基层指挥员。

从1924年5月到1927年7月,黄埔军校共招收了6期学生,计2万余人。他们来自全国26个省,还有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的进步青年也前来学习。

第1期,1924年5月入学,学期半年,均为步兵科,组成学生总队,邓演达为学生总队长,后严重接任,4个队共470人,11月底毕业,及格者456人。由湘军讲武堂合并到黄埔军校的158人及四川送来的21人编成的第6队学生也归入第1期,1925年初毕业,因此本期毕业生实际为635人。除部分留军校外,大多数分配到新成立的教导团,其余派往海军、空军、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单位,任军事教官或从事政治工作。在第1期学生中,有入学考试和毕业考试都考第1名的蒋先云,还有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在北伐中终以舍生忘死取义实践了“誓以我血浇灌革命之花”誓言的曹渊,还有胡宗南、宋希濂、杜聿明等国民党方面的著名将领。概括来看,第1期学生有以下特点:(1)当时军校不公开招生,学生来自冀、鲁、晋、豫、陕、甘、苏、浙、皖、赣、鄂、湘、川、闽、粤、桂、滇、黔、吉、黑、蒙21个省,除新疆、西藏等外,其余各省差不多都有人参加,最多的是湖南197人,广东108人;(2)学生年龄相差悬殊,最小的谭煜麟仅16岁,最大的丁琥39岁;(3)学生文化程度不平衡,从小学到大学都有;(4)出身复杂,有军官、学生、工人、农民等,但家庭富有者很少。

第2期,1924年8月、10月、11月分批入学,学期10个多月,1925年9月6日毕业,毕业生449名,由严重任总队长,张治中为副总队长。分为5个队:步兵科两个队,炮兵、工科,辎重科各1个队。学习期间,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的战斗,毕业后部分派往第1军。

第3期,1924年12月陆续进校,学期1年,1926年1月毕业,加上在潮州分校修业期满的学生,毕业生共1225人。从第3期开始,新生入学要受3个月的入伍生教育,期满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正式生,编入学生队。张治中任总队长。1925年第一次东征时收编陈炯明旧部设立潮州分校,6月平定杨、刘战斗俘获滇军下级军官在广州设立训练班,此两部分学生列入第3期毕业生待遇。毕业生主要派往第1军工作,其余派往各军。

第4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学期1年,1926年10月毕业,计2314人,加上潮州分校同时毕业的2期学生,共2656人。方鼎英任总队长。本期入伍生设第1、第2、第3团,后转为正式生,设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经理四科。1926年5月改编为步兵军官团第1团、第2团两个团。部分驻扎在黄埔岛对岸鱼珠炮台和深坑一带,以后又迁到陈家祠,政治科先在沙河营房,后搬迁到黄埔岛的蝴蝶岗炮台校舍。本期学生毕业后多选派参加北伐。

一般说来,到第4期为止,标志着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黄埔军校结束。

第5期,1926年1至3月,陆续招考本期入伍生2620名。这时,全国正处在革命高潮,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26年3月,国民党决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开办的军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归属军事委员会领导。把第4期中未能升学的入伍生编为第5期入伍生第1团,3月至7月分别招生10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2团。11月,入伍生升为学生队,分步、炮、工、政治、经理5个科。组成6个大队、17个中队、53个区队。11月15日开学,1927年8月毕业,毕业生2418人。1926年底至1927年初,政治、炮兵、工兵共1700人,先后从广州和南昌迁到武汉分校,并于1927年5月和7月先后毕业,恽代英主持毕业典礼。留在黄埔岛的步兵、经理科约1400人,由广州开赴南京,于8月15日毕业,何应钦主持毕业典礼。第5期及后续两期学生虽然有的招考在广州黄埔,但大部毕业于南京和武汉,因此一般不将本期及后续两期列入国共合作创办的黄埔本校时期内。

第6期,1926年7月至10月入学,分步、炮、工科,1929年2月毕业,共4252人,其中黄埔本校718人,南京本校3534人。

第7期,共有毕业生1518人,其中黄埔本校666人,时间是1928年12月至1929年9月;南京本校852人,时间是1928年12月至1929年12月。此期宣布毕业之时,设在广州黄埔的军校便宣告结束。第1至第4期是在大革命期间毕业,第5、第6、第7期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毕业。

黄埔军校从一开始就是全国军事政治精英云集之地,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和苏联政府在多方面的大力帮助,迅速发展成为组织机构严密、体制编制健全、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学校。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机构日渐庞大。各级官佐、教官、职员在建校之初第1期时仅有48人,到1926年底第4期学生毕业时已增加到340多人。这些人,是黄埔军校的脊梁,构架了军校教学体制的大厦,担负起培育将帅之才的重任。其中,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特别区党部,在军校中发挥重要的骨干力量作用,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军校的发展壮大有着特别的重要影响。

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机关是校本部,直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校本部在军校初建时,由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校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教育长先后是胡谦、王伯龄、何应钦、邓演达、方鼎英等。校长蒋介石统揽全校工作,中文秘书张家瑞,英文秘书先后是王登云、张静愚、陈立夫。党代表廖仲恺负责监察行政,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事项。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后,汪精卫任党代表。

初创时期,军校各部门机构设置相对简单,以后日臻完善。校长蒋介石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中挑选了众多人员,到黄埔军校任教供职。国共两党都派出一批重要干部参加领导工作,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

校本部是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处理事务的机关,内设秘书长、顾问、随从副官若干人,分总务、秘书、军法3科。秘书科、总务科附设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和校党代表廖仲恺在一起调查股,秘书科还附设电务室。校本部总务科又称办公厅,负责人事、薪酬、财会和运输交通等事项。各部门和分校的报告呈校本部办理的,交总务科和秘书科处理。

校本部最初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后期有所调整。除原来的政治、教授、教练3部不变外,增设入伍生部、经理部、军法处、参谋处,改军医部为军医处、军需部为管理处,后又增设军械处、编辑处、兵器研究处、俱乐部、军械库、医院等。全校各种机构约40余个,组织完善,规模宏大。学生也分为入伍生总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军事教导队、无线电高级班等,各期的情况不尽相同。

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先后以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为主任,张崧年(申府)、鲁易等为副主任,汪精卫、胡汉民、邵元冲、于树德、萧楚女、张秋人、安体诚、李合林、高语罕等为政治教官,恽代英为政治主任教官,甘乃光、聂荣臻为政治部秘书。政治部正副主任之下设秘书,秘书之下设宣传、组织、总务3科。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人戴季陶因反对国共合作,在军校开学12天时即辞职,预兆了未来黄埔师生的分裂。此后,周恩来从法国回国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1925年1月,军校调整机构,教授部和教练部合并为教育部,除政治部外,其他3个部(管理、军需、军医)均改为处。从这个变化中,可以看出政治部在黄埔军校的地位之重要。至1926年3月,政治部职员达70余人,聘用专任政治教官和临时政治教官各10余人。

原教授部和教练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授与训练。教授部最早以王伯龄为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以顾祝同、刘峙、钱大钧、陈诚、严重、陈继承等为军事教官,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此外,还聘请了一批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为总顾问,加伦将军等几十名苏联红军干部担任顾问或教员。教练部以李济深为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教练部下设学生总队,邓演达、严重等先后任总队长;总队下设若干队、区队,负责学生的训练与管理。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科等。学制为6个月。

校长蒋介石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创设两个教导团,第1团团长何应钦,第2团团长王伯龄。团、营、连均设党代表。教导团发展很快,几个月后就扩大成为两个师,到1925年7月又扩编为1个军,即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介石、何应钦先后任军长,廖仲恺、汪精卫先后任党代表,周恩来任军政治部主任。

1924年11月,黄埔军校增设教育长和军法处、参谋处。先后以胡谦、王伯龄、邓演达、何应钦、方鼎英等任教育长,周恩来兼任军法处处长,钱大钧任参谋处处长。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取消地方军的名称,改为国民革命军第2、第3、第4、第5军,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为了集中统一培养军事政治人才,1926年3月,把各军开办的军事学校合并入黄埔军校,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时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升任;增设入伍生部,部长方鼎英,下设步兵第1、第2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军士教导队,学生军总队,第1、第2科,政治部等;增设经理部,主任俞飞鹏,下设财政、粮服、采办、营缮等科;增设军械处,处长戴仁,下设军械库、护车队、械务科、事务科等;增设编辑处,处长孔庆睿,下设印刷所;增设高级班,下设军事科、各专科;增设兵器研究处,下设化学科、机械科。学生则分为入伍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和军士教导队5大类。

同类推荐
  • 与无争

    与无争

    这个世界倘若你不去争,你将被人踩在脚下,有时候责任压在你身上,你没有理由拒绝不得不去争。其实争的结果是什么不重要,兴许享受着那种过程,不去争难道没人不会让你卷入其中纷争吗?
  • 倭奴之主

    倭奴之主

    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刘林平时爱好历史,大四毕业聚会因为酒精中毒被送至医院,醒来后的刘林发现自己居然穿越了,摇身一变,变成了刘阿知,从此开启了一段神奇的人生。东汉使主,最终奋斗成为倭奴之主,这是一段不平凡,不一样的故事。
  • 暗杀:义烈千秋的壮举

    暗杀:义烈千秋的壮举

    弱书生洒一腔热血做一世豪杰,大丈夫怀万古心胸成千秋伟业。清末民初,一群本色书生,海归学者,怀着一腔热血,以头颅颈血向强敌宣战,以手枪和炸弹直杀得清廷胆颤心寒。然后从容就缚,宣讲主义,慷慨赴死。这些壮举是辛亥大潮中最美丽的浪花,其行为震烁荒古。
  • 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

    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

    高祖李渊昏聩,太子建成咄咄逼人。李世民面对着亲情和江山,终于选择向兄弟拔刀,“玄武门”之变惊动风云!“白马之盟”后,大唐休养生息……无论过去多少年代,多少年,透过历史的尘埃,在不经意间却会发现,其实唐史并不如烟。拭去岁月的浮尘,英雄豪杰、金戈铁马……历史重新复活!
  • 帝穿

    帝穿

    中年油腻,穿越为帝,起点即巅峰,往昔疯傻帝,今日英明主,看他如何斗权监,驭群臣,收蕃镇,灭割据,征吐蕃,讨回纥,再造煌煌大唐!
热门推荐
  • 美人悲

    美人悲

    她说:“有一个人受了伤。遇见第一个人的时候,她把伤口指给他看。他很心疼。狠狠地安慰了她。她很享受这种被同情的感觉。于是不停的把伤口展示给遇到的每一个人来获取同情。最终她因伤口感染而死。”她是个被命运诅咒的孩子。在把伤口给第一个他看时,就死的干净。她遇见他时,阳光舍不得多一点,亦舍不得少一点。斑斑驳驳,恰到好处。纵然美丽,亦不真切。从一开始,就是悲剧。成长,注定了就是守不住的伤。
  • 我为大魔尊

    我为大魔尊

    这是一个魔头时代!这是一个大魔诞生,强者林立的时代!他要在这个时代里杀出一条自己血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堇袖寒门

    堇袖寒门

    初见,漫山陪衬,她巧舌如簧再见,鞠雪霓裳,她浅笑飞扬他不语,她不闻只有他一见倾心“世人皆言你秦嗣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只有我堇七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红颜已定,倾国倾城,倾我一国,乱我一人”堇七说“王侯富贵,你许我何尊何位?”秦嗣勾唇浅笑“生死无常,我用一生作陪!”
  • 一直得道一直爽

    一直得道一直爽

    古有真人,得道终南山;霞举飞升成为仙人,留下道统,待有缘人继承。若干年后,你成了这个幸运儿。你得道后改变了命运,摇身一变从奴才变成了百亿皇朝的人皇。你一统天下,万朝对你俯首称臣,你成了万古一帝。你开始修行长生功法,简单的剑法在你手上变成一剑斩鬼神的通天剑技。各路人帝、鬼帝、神帝、女帝、仙帝、妖帝、魔帝联手抢夺你的气运,被你统统镇压成了你的下属。你得道此界长生,但不安于现状,开始讨伐诸天,征战万界。此时你才发现,你绚丽地人生才刚刚开始。得道者爽,一直得道者举霞飞仙。有爱书友群:906824956(欢迎进群)
  • 我和当红女星流落荒岛的故事

    我和当红女星流落荒岛的故事

    游轮失事,我和当红女星流落荒岛,饥渴交加之际,只能依靠我……
  • 清泉叮咚

    清泉叮咚

    爱情就是要简简单单,张诚和文兰一结婚就回了老家,继承父母的百亩良田。
  • 微微一笑甜蜜婚恋

    微微一笑甜蜜婚恋

    【高甜产品,牙会疼。】肖奈大神和微微的婚爱生活你爱吗?甜到牙疼的那种。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作家作品泛读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作家作品泛读

    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反派不想修仙

    反派不想修仙

    自从胎穿过来后才发现自己穿进了一个修仙文?靠!还是反派!话说这反派不是个男的吗?咋是个女的?男主你离我远一点我相中可是你的女主的。女主你等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