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86800000035

第35章 超脱:放下一切,接纳一切 (3)

弦外有音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能有某种体验就足够了。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顺其自然,不属于你的,大概永远也不会属于你,譬如天上的月亮。你想真正得到你所珍惜的东西最好顺其自然,如果它微笑着翩然而至,它将永远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你又何必像放风筝似的,死死吊住它不放?

面对此种情形,我们不妨让很多事情都顺其自然,这样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渐渐清朗、而思想的负担也会随之而减轻许多。的确,顺其自然可以说是经历了万千风雨之后的大彻大悟;是领略了人生的峰回路转之后的空灵;也是一种幽幽暗暗、反反复复追问之后的无奈。

或许一切顺其自然才是最佳的结果。

空即不空,“出世”也要“入世”

智慧点金石

在佛经的《菠萝蜜多心经》中多次谈到“空”,当然,这里所谓的“空”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消极地认为的一无所有,而是包含了极其深刻的意义。一方面,“空”是指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因此,要求我们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而另一方面,“空”也是“不空”,因为佛法讲究普度众生,因此,它是一份救世的事业。其实,佛法中的“空”的意义便在于让我们以无我的精神去从事世间的种种事业。因此,在佛教看来,“出世”也是“入世”两者有相通之处,而非矛盾。

故事苑:曲径通幽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等不同的色泽。

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异口同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啊!”

佛陀的手中虽然空无一物,但就像苏东坡的诗句所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正因为“空无”,所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佛陀感叹世人“颠倒”,因为世人只执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无穷妙用;总是被外在的、有形的东西所迷惑,而看不见内在的、无形的本性和生活,其实那才是最宝贵的明珠。

在弘一法师看来,佛法中的“空”是“无我”的意思。什么是“无我”?梵文为anatman,不是我,或者没有我的意思,即译作非我,或无我。

完全的无我,在表面,似是消极的行为;于实际,却是积极的做法。

弘一法师的“无我”,不是否定我的存在和我的价值。这便是他对“空”的理解,而他对“不空”的理解则更是精辟而独特,他认为“不空”在于努力做救世之事业。

在太平寺中,弘一法师再次见到了前来拜访的老友穆藕初。叙旧之后,两人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佛法上来。穆藕初对于佛教并无多少了解,不过他在一些哲学、文化类的书籍中见过一些批评佛教的观点,对于在他看来,佛教总觉得是一种引导人出世导入出离世间,逃避家国社会责任的宗教,当此国家衰微,正需国民奋发图强之际,佛教于世又有何益呢?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都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着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弘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弘一法师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人,在他出家之后,他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律部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则不断游历来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曾经留学日本的他更是站在了抗日这一边。他甚至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还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一面庆幸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悯人生的苦恼。

弦外有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烦恼之中是因为我们不能理解佛家之“无我”,总是在追求为“我”或为“我所有”。但佛是一位充满了慈悲、智慧的觉者,是一个无我和清静无为的人。“无我”,就是断除尘世间一切烦恼,舍弃一切不该追逐的东西。在这种“无我”的境界下,你的奉献会让你感到自然并且身心愉悦。

《老子》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王弼对此解释说:“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的确如此,人要真正认识自我,诚非易事。现代人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不免会为生存的而竞争、为名利的竞争等等,如果人能够明白佛家“无我”的观念,人就不会被物欲等现象利益所系缚,不会为物所役。

人应当做自我的主人翁,恢复自我的本来面目,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那么,人就必须破除欲望对自己身心的系缚,了悟自我的清净本性。钱财等一切物质的东西,对于人而言,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对于钱财的明智做法是,取之社会,亦当还之于社会。 如果能有如此境界,人生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了。

无我法,即无畏、牺牲、奉献,因为“无我”,在你奉献的时候,感到自然、身心安乐。

觉悟了的人生方为圆满

智慧点金石

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在佛家看来,生活一切皆佛理。所有的智慧就藏在我们的周围,大自然和我们的人生其实都有智慧的足迹。是的,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智慧,只是缺乏一双去发现智慧的眼睛而已!这双能发现智慧的眼睛便是我们对于生活、对于周边世界的一种觉悟。而在佛法中便是所谓的“悟”。

“佛”是“佛陀”的简称,而“佛陀”是印度话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是种极其尊敬的称呼。它含有自己觉悟、令别人也觉悟、时时刻刻对宇宙人生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确而彻底的觉悟等三个意义,凡是这三点都能做得圆满的,便尊称他为“佛陀”。因此,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佛陀”。

故事苑:曲径通幽

觉悟是一种智慧,它是长时间思考后灵感在一瞬间迸发出的光芒;它也是历经人生后那无言的微笑。在《佛经》中就记载了“拈花微笑”的动人故事,将觉悟那妙不可言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手里拈着一朵花,对着大众微笑,据说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但是在法会上的大众,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什么。这时座中有一位叫大迦叶的弟子,却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灯。他们师徒之间完全的会心,心传密付了。释迦牟尼便对大迦叶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这一拈一笑间便传递了一切,也包容了一切,它绽放着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让我们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同时看到真正的自己。

弦外有音

佛法的目的在于求觉悟,而悟的主体则是自己的心,也就是生活中的自己;悟的结果便是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看清生命的究竟和生命的不定期源,也看清真正的自己。

佛陀手中拈动的那朵花正象征着生命,生命正是那朵从未开到怒放,再到凋零的花。佛陀拈着花,告诉大众,生命的意义就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掌握着自己,并应对它报以欢喜的微笑。只有在对自己的生命报以微笑,对自己的生活报以赞赏的正确观念下,我们才能接纳自己,面对自己的环境和遭遇,实实在在地过现实的生活。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智慧点金石

清朝顺治皇帝曾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未出生当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娘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知道自己是谁吗?唯有慢慢长大后才清楚地意识到这个“我”的存在,等往生闭上眼后,请问自己又是谁?

生命是佛教中的重大命题,在佛教看来,生命由因缘而来,“因”是生命的根源,“缘”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此“因缘说”非直线,是圆的,也就意味着生命无始无终,随因缘而变化,如此的循环不已。

既然人是死不了的!在佛家看来,死去的只是人的躯壳,真正的生命则是绵延不断。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所以“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这便是佛教对于生死的看法。

故事苑:曲径通幽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都到哪里去了呢?”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

但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提出来,于是佛陀对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哪里去了。”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火被风吹灭,但佛陀训斥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就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哪里去了?它的火焰到哪里去了?”弟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说不出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一样道理,佛死了,他也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

对于死亡,佛家讲究一种自如而死,也就是说,自己可以把握自主,要什么时候死即什么时候死。

唐朝普化禅师有一天向人化缘“法衣”,一位施主便发善心用上好的布料作了一件袈裟送给他,但是普化说这不是他要的“法衣”而拒收。临济禅师知道了这件事,请人送了一口棺材过去,普化看到棺材,很高兴地到街上喊着:“我的法衣来了!我要穿上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

哪有人说死就死,大家想看看普化如何死?第二天一大早东门已是人山人海。普化扛着棺材来到东门,看到这种情景,皱皱眉头:“那么多人看热闹,我今天不死了,明天到南门去死吧。”大家有些扫兴,不过,隔天还是有不少人跑到南门。普化仍嫌人多:“还是明天到北门死吧!”到了北门还是嫌人多,就这样从东门到南门再到北门,原本好奇的人已失去兴趣,也不相信普化禅师的话了。

第四天他来到西门,这时候跟来的人已寥寥无几,普化说:“你们很有耐心,跟着我跑了四个门,好,我就死给你们看!”说完,就躺进棺材里入灭了。

自古以来,像这样能预知时至,自在自如而生的祖师大德还真有不少呢!

弦外有音

佛教有关超越生死的看法,值得那些看不透人生、想不通生活或贪生怕死的人参考、借鉴。

佛教重来去自在,生死也有如来去。参透这一玄机,我们就不必天天再为生老病死而恐惧不安,或对于家庭亲朋甚至世间的虚华富贵有所舍不得,至少可以活得开心一点,快乐一些。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的收与放,本质都是一样的。面对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正如丘吉尔谈及死亡,他说,酒吧关门的时候我就离开。

用一种超脱、达观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把死亡当做一次快乐旅行,就能减轻生的压力,活得逍遥自在。

同类推荐
  • 庄子(杂篇一)

    庄子(杂篇一)

    道家以无为治天下,无为就是以天下之心为心,不执迷自己的主张。中庸就是包容天下各种不同的见解,以天下共同的方向为方向。无为与中庸,其实质就是崇尚自然,奉行天地之道,自然自在。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以章句分析的形式,重新解读了无为,解读了中庸,解读了自然,解读了生命的真谛、道家丰富超然的精神世界。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庄子》故事

    《庄子》故事

    本书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荡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这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
  • 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文心雕龙[1]》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热门推荐
  • 有钱人的28个投资习惯

    有钱人的28个投资习惯

    如何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的话题。工资不再是取得收入的唯一途径,把握机遇,合理投资,将带来更多元、更丰厚的经济收入。而古今中外成功的投资者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遵循着相同的思维习惯。可见,决定投资成败的是你的投资习惯,而不是你投资了什么。
  • 万象繁星

    万象繁星

    下界穷酸的恶灵族也有血泪史,也有辛酸路。在这里终于准备开始逆袭了,摆脱天界精灵的统治,收复城池,各种打,各种虐,各种算计,各种死,总之慢慢看就是,不要激活内心中沉睡的喷子
  • 天降萌宝:盛宠娇妻百分百

    天降萌宝:盛宠娇妻百分百

    【盛世美颜腹黑复仇女X帅裂苍穹宠妻狂魔男,尽爽甜宠文】惊天大爆料:号外号外,林家臭名昭著的丑女霸气回归啦,颜值爆表,脚踹渣男,揭露渣父继母等极品恶行恶状,还嫁给顶级钻石王老五为妻啦!吃瓜群众:呵呵,敢传我们霸总假新闻,滚!翌日,某霸道总裁面露得意,一手揽某女腰,一手牵着无敌可爱萌宝霸气出场。吃瓜群瓜:我擦,这瓜太硬啃不动,特么连孩子都有了!她被生父不喜,又受小三母女蒙蔽陷害,被迫远离。再次回归,她有仇报仇,神挡杀神!他是铁血冷酷,权势滔天的顶级豪门,偏偏陷进她的网中,得了没有她就痛不欲生的病。妻子不好追,还有个天才儿童争宠当绊脚石,他能怎么办,老婆儿子一起宠啊。
  • 首席法医:嗜宠神探妻

    首席法医:嗜宠神探妻

    这是她,清冷,孤绝,睿智,犯罪心理学家,刑侦大队队长。这是他,腹黑,邪佞,恣意,首席法医,痕检专家。案件诡异,人心难测,她穿梭其中,自得其乐;不善言辞,情商之低一如她对推理的得心应手,两者皆让人瞠目结舌。强迫症、恐惧症、妄想症、巨诺曹症、人质情结、人格分裂。她对精神病的喜好同比她对傅凌帆的爱意,两者不可缺其一。(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看来我们终究要错过

    看来我们终究要错过

    一个叫做安然的女孩,考入了一所并不太好的初中,本来觉得未来没什么希望了,可是直到遇见了那个喜欢星河的男孩……
  • 春风依旧吹拂少年

    春风依旧吹拂少年

    春风总会吹拂少年,我们总能遇上晴天,你我都在,明天就在眼前,爱的人就在耳畔。
  • 小角色的崛起

    小角色的崛起

    此刻你高高在上,我如蝼蚁一般在你的脚下可以!但你要记住!我秦风绝不会就这么算了!
  • 时光不缓

    时光不缓

    任时光流逝,我爱你如初。任岁月蹉跎,我等你不变。你若在,我一直在。你未归,我一直等,哪怕时光尽头。
  • 便秘对证自疗

    便秘对证自疗

    《便秘对证自疗》详细介绍了便秘的中西医治疗思路、方法以及中医名家对于便秘的辨证施治思路和分型辨治医案。医案部分收集证型全面、治疗效果确实,体现了中医学对便秘的临床治疗水平。《便秘对证自疗》适于中医临床专业人士、中医院校学生阅读,也可供患者及家属学习参考。
  • 让感觉跟着跑

    让感觉跟着跑

    一杯清茶,一缕光线,一本好书……轻轻抚慰,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享受。智慧、美丽、梦幻、快乐……慢慢品味,人生永远在书香里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