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9900000007

第7章 选择职业——提升自我的阶梯

大学生择业心理概述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情感、意识倾向及个人性格、气质、能力等综合心态反映。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文化层次较高部分,其心理发展不仅具有青年期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其自身的特征。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已趋于成熟,与成人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面临毕业分配,处于实现人生抱负的起始阶段,他们常常产生紧迫感和忧虑感,从而形成了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待社会职业的看法和态度的观点体系。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职业的需要、职业理想与职业兴趣、职业义务感、责任感等等。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其择业心理的重要部分,它决定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方向和主观愿望,是了解大学生择业心理首先要认识清楚的内容。

求职就业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标志。因此,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值都比较高,但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新机制一方面为大学展示才华提供公平的机遇和宽松的舞台,另一方面新型的就业办法也在不少毕业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心理上产生了消极的不良影响,导致种种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如何加强就业心理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与社会竞争,面对社会的选择呢?本文拟从几种常见的择业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调适方法等问题人手作肤浅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毕业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二三岁左右,处于青春的中期,其心理特点是趋于成熟但又不具备成年人的稳定状态。因此,在就业前应及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心理调整,保证良好的就业心态。

(一)要有热爱祖国,献身“四化”的崇高理想

大学毕业生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希望并不等于现实,要想把知识和才能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首先就要树立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贡献给祖国、献身四化的崇高理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才可能在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要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俗话说:“好儿女志在四方。”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以身许国”、“志在四方”的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直是大学毕业生的响亮口号。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应当有长远的目标,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切忌因偏重于自己的经济地位、急功近利而耽误自己的前程。

同学们应牢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三)要确立正确的择业方向

毕业就职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慎重选择的人生大事。因为当一个人所选择的职业与自己的理想一致时,他就会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使个人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反之,如果选择职业时脱离自己和生活的实际,以幻想代替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把能否留在城市、待遇高低和工作舒适程度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而对老、少、边、穷地区不屑一顾,那就会走人误区,影响到将来的工作、生活,甚至一生无所作为。所以,大学生在就业前一定要确立正确的择业方向,把能使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尽快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作为标准之一。总之“是金子总会闪光”,是人才总会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罢了。

(四)要正确评价自我

认识自我是发展自我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职业,究竟哪种职业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呢?这就需要大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然后根据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优势,从所了解的单位、职业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就业过程中,我们只有知己知彼,选择能扬长避短的职业,才能有所成功。那种不顾自身素质和专业特点,依据社会偏见而盲目择业的做法,不仅会造成人才浪费,同时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

(五)要调整好社会实践心理

同学们在校时处于一个较为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而一旦步人社会,就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对社会实践活动过分理想化,碰到难题时,就会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可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工作,是社会实践活动卓有成效的保证。这里关键是要弄清当前社会的现状和趋势,分清主流和支流,把握好社会实践的主动权。另外,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不怕困难,正确对待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有奋斗的精神准备;另一方面要克服侥幸、骄傲情绪,不能恃才自傲,忘乎所以。这样我们就会顺利地步人社会,并积极地改造社会,造福人民。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择业心理

(一)要具有发展观念

发展是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转变,它不仅是指量变的过程,也指质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大学生要有发展的思想意识。一是在大学期间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择业作准备,不认为择业只是毕业时的事,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没有一点一滴的量的积累不可能一st而就的实现质的飞跃;二是在职业选择时不仅要注重或留意现实,更要注重未来,具体地说在就业过程中不要只想到去大城市,沿海地区,要认识到内地比如说中西部地区将取得迅猛发展,同时,在边远山区也可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

(二)要有正确的现实观念

大学生的现实观念较差,一方面是他们处于青春期,具有青年人常具有的缺点,另一方面他们社会阅历浅,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对社会和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导致他们择业过程中高期望值与低现实率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认识到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我国人才缺乏,大学生在所有公民中的比重还相当低,社会的发展急需大批人才,当然,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学生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当前我国的人才政策是:“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机制。”因此,大学生也要了解我国目前人才分布、人才结构构成。人才结构上不十分合理,一些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及高等院校集中了大量高学历、高知识型人才,而一般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人才匾乏。前者人才积压,大学生很难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而后者却有大学生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在人才分布上也不合理,大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人才集中,对刚毕业的大学生需求量减少,而内地,尤其是一些新兴工业城市,边远地区却人才奇缺。同时,要关心和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寻找与本专业或本人志愿相符又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一致的岗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即大学生要对自己的思想表现、专业学习情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择业愿望等有正确的认识,把个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然后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和类型,如教学岗位、科研单位、生产单位、管理单位等。

(三)要有竞争意识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为大学生选择职业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大学生:①树立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②要有真才实学。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为选择职业作好准备。③要学会竞争艺术。为此,大学生要具有善于捕捉和把握信息的艺术;要有善于向对手学习,从对手身上汲取营养的艺术;具有调动自己各方面潜能,形成合力的艺术等。

(四)要有不怕挫折的意识我国教育体制仍存在许多弊端,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致使大学生就业常常遇到许多挫折,加之,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活的艰巨性,受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只讲索取不讲艰苦创业,拼搏奋斗,意识弱,没有真才实学,无法面对市场竞争,在参与职业选择时常常失败。因此,大学生应在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同时要培养坚强的意志,面对挫折知难而进,把职业选择的失败,当作社会考试的“试金石”,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才能取得成功。

三、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以获取经济利益为重

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主体取向是理直气壮地以经济利益作为自己追求的首要目标,这是他们择业观最显着的特点。

1996年对北京等十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表明,大学生均把“实现自我价值”列在择业动机的最佳选择。但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变化,对择业因素考虑“经济收人高”增多,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98年对北京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收人与福利待遇”跃居第一位考虑因素,所占百分比为36.6%,超过了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百分比27.9%”,更强调经济利益的获得,并以此作为衡量职业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首要标准。

(二)价值取向由重地位、名誉转为重实惠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流传着:“从政的路红彤彤,经商的路金灿灿,从教的路黑洞洞”。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对“黑道”的基本观念未变,而对“红”、“黄”道的评价与追求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实惠。1998年有人曾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调查发现,24%的同学想经商。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转专业的学生调查表明,人学时80%的人希望做学者型人才,到转专业时53%的人愿意去经商,3%的人愿自己办企业,走企业家之路成了当今大学生的时髦选择。另外,1998年有人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十大城市的1300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也表明,33.8%的人倾向于到沿海的外贸公司、“三资企业”去工作;中外合资企业被大学生置于择业考虑的第一位,在所有12种列举工作中,中外合资企业就占22.22%。曾有座落在上海的美国独资五星级饭店招聘服务员,竟有几百名大学生、研究生应试,引起社会哗然,而毕业时选择当教师或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却相当少。

(三)追求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同一性在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中表现较为充分,他们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也关心工作单位是否有前途;希望所去的地方有称心的工作,同时也关注地区的发展前途、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程度。地区的发展被视为个人发展的必要前提,于是在大学生就业上出现了“城市热”而边远省区却没有人愿意去。1998年对十个城市13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择业的地区出现了新的特点:13.2%的同学毕业后希望到经济特区去工作,29.7%的同学选择了到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去工作,愿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占22.6%,选择中等城市的占20.1%,而选择老少边区的仅占1.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强调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现象十分突出。

(四)专业意识淡薄

为了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人才,“通才”概念已在高等学校广为流传,并付诸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教学而言,许多学校都实行了“辅修制”,在大学生中也形成了“辅修热”、“第二专业热”。“辅修制”的实行确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意识开始淡化,这种变化在就业时被突出地表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90%以上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和所学专业对口,而今天大学生找工作最先看重的却是工作福利,其次才考虑专业对口,职业选择时抛开专业的比比皆是。“大学只为大学生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条件和环境,专业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不是不重要,但不能死抓住不放”的观点已被大学生们广泛接受,他们在就业时把专业选择放在了次要位置,专业意识在他们头脑中已经淡漠。

(五)智能超前于感性经验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胜者,他们在大学期间所积累的知识,丰富的信息,广阔的想像力是同龄人所不及的。他们有独立的见解,喜欢探索、富于想像,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往往感情用事,缺乏深思熟虑、容易偏激与轻信,面对选择他们信心十足,有的甚至很自负,但现实往往给他们以沉重打击,他们中有的可能选择的职业与期望的职业相差甚远,有的可能根本就没能就业。

(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大学期间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及心理的迅速发展,个性逐渐形成,表现出对社会、国家、人生、职业等的个性差异及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熟欲望强,对教育体制实行的由“双包”到“双选”的改革也充满了信心。

据调查表明84%的人明确表示赞成国家的“双向选择”政策,只有极少数人(6.3%)留恋统一分配制。

四、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主要因素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主要受主观和客观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主观上是他们寻求经济独立以寻求社会接纳实现成才的迫切愿望和新形势下人生价值观念更新的结果;客观上是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主观因素

1.寻求经济独立,争取社会承认,实现成才。这是当代大学生择业中格外重视经济因素的最基本的主观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但是市场竞争的求利原则也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利益成分的增多。我国大学生绝大多数不具有经济独立能力,仍靠家庭供给读书。而大学生主要来自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家庭,收人大多数处于中低层次,靠工资收人供子女念书,没有工资收人的农民则靠出卖农副产品或帮工、借钱供孩子上学。过重的家庭负担无疑强化了大学生择业的经济动机和实惠意识,期望日后能有经济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寻求职业时,大多以谋生为第一目的,然后才能去考虑自我成才等高层次的需要,自然就把经济因素列人了首要的考虑因素。

2.大学生职业价值的取向是他们择业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职业价值是人们对职业的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追求和认可,使实用主义的价值目标取代了传统的理想主义目标,更加关注个人事业的成功、发财致富、婚姻美满等。择业观决定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和务实倾向必然支配他们的职业观走向自主和实惠。

3.个性因素是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因素。个性也叫人格,它是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本质的特征。个性决定人的表现(行为与举止)、思考(感知与思维)与情感方式。个性差异决定了世界上不可能有行为方式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此可见,大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差异使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心理特征。

(二)客观原因

1.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影响择业心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不同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起着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赋予了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自主权、独立权。企业经营管理阶层在市场竞争中以经济收人高、社会名声好而得到社会的赞同。而党政机关部门,由于存在论资排辈,人浮于事,经济地位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层而相形见拙。科研人员、教师,向来被视为社会地位高的理想职业,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脑体倒挂”、社会地位和经济报酬相脱节的现象愈演愈烈,注重实惠的当代大学生在“理想的职业”和“理想的单位”面前,不得不选择前者。

2.地域选择的倾向性影响择业心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智力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造成了大学生择业的地域选择倾向性。改革开放后,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根据湖北省对1500名大学生的调查,33.6%的大学生愿意到沿海城市就业,21.47%的学生愿意留在内地城市,仅9.2%的同学愿到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工作,形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农村包围城市热”和“孔雀东南飞热”。

3.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直接影响择业心理。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大学生凭借自身所具条件参与竞争追求高收人的直接动因。“双向选择”的实行,大学生通过劳动力市场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人才常常用高工资、好待遇吸引大学生,大学生也希望找到待遇好的工作。于是许多大学生凭借自己综合素质和竞争技巧,获取了较好的职业。

五、大学生保持良好择业心理的重要意义

职业选择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活动,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是他们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日新月异变化,常常表现出:一是价值取向滞后的心理冲突。1990年湖北省对十四所高等院校1500多名毕业生进行的择业心理调查,当间到“在‘不包分配,自谋职业’面前,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时,有4.71%的毕业生说:“早知如此,不如不上大学。”二是价值取向超前的心理冲突。

青年大学生富于想像,对社会的发展适应较快,面对市场竞争信心十足,但同时又有许多担忧,60%以上的同学担心社会的不公平竞争如“走后门”等,这实际上成了他们就业的苦恼事。三是高期望值与低实现率的冲突。大学生是社会的宠儿,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他们在其他个体面前颇有优越感,在择业时他们为了实现自己未来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梦想,对就业期望值甚高,在择业时挑三拣四,但现实又给他们以残酷的打击。总之,大学生的择业观有许多不符合社会实际的地方,加强就业心理的调适是他们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有利于大学生择业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择业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生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精挑细选,树立了良好的择业心态的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应付自如,敢于竞争,乐观向上,从而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即使失败,也能正确对待不气馁,摆脱消极情绪的干扰,做到“屡败屡战”,最终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三)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角色的转变

大学生具有学生的特点,他们有热情,是非观念强,敢闯敢干,思维活跃,但同时在复杂的社会面前他们又忧虑、恐惧、浅薄。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就是要走向社会,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具有良好的择业心理能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社会,也利于他们在社会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择业心理困惑与调适

大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制度改革是理解和支持的。但由于价值取向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严重者将由此引起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既不利于大学生择业的正常进行,也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由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困惑的调适。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加强职业价值观培养是形成健康择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到工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投身职业生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动机,把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作为自己职业动机的核心;要正确处理职业与金钱、名誉与地位的关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这样,当面对职业选择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时就能够坦然处之,为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做好求职择业心理准备

求职择业对大学生而言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只有做好充分择业心理准备,才不至于“临时抱佛脚”,关键时刻产生心理紧张、焦虑,有利于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心理状态。做好求职择业心理准备应该做到:

1.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与特长,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充分认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才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竞争,避免消极被动;也只有充分认识了自己和了解社会后才能更好地避免社会期望与自我评价的不恰当,增加求职择业的成功率。

2.保持积极主动的择业心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是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的现代人才。大学生必须主动培养自己的择业竞争意识,要敢于竞争,敢于自我推荐,主动认真地分析自己的素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积极主动地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3.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首先,要克服消极等待心理。在择业过程中,不要消极悲观、畏首畏尾,要主动出击,克服依赖学校和他人为自己做出安排的思想。其次,要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在择业目标和标准上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科学的选择,不要盲目与他人攀比,随大流。第三,要正确地面对择业中的失败。“双向选择”中,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互相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要求接受和拒绝对方。因此,大学生在择业中遭受挫折是十分正常的事,不应该由此怀疑和否认自己的能力,从而一踱不振,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参与竞争。

(三)科学地进行择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应当认识到,人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在人生的某些阶段,由于环境的改变,社会对个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致使个人感到不能适应,此时,就应主动适应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就择业来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阶段,也是陌生的经历,有很多困难和挫折摆在面前,对此,大学生应科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自觉地与困难作斗争,而不能畏惧退缩。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几种方法:

1.自我静思法。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冷静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间题的方法,控制心境,切忌冲动和急躁,要冷静。

2.自我转化法。即转移情感或兴趣的一种方法。择业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但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情绪,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3.自我宣泄法。让不良情绪表达出来,然后找到心理的平衡是排除忧愁的有效方法。就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不良心情产生时埋在心里会又伤心又伤身,把它宣泄出来就会感到轻松一些,比如把失败和挫折向亲朋好友说说就会感到好受些。

4.自我慰藉法。即自我安慰法,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说服自己承认并接受现实,以获得精神解脱。

5.理性情绪法。人的不良心态的产生许多是因为非理性的情绪引起的,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后,理性就能战胜感情,从而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而对就业,大学生应该客观地认识社会,分析自我,选择即能实现自我理想又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作,杜绝不良情绪的产生。

我们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恐惧心理

大学生面对择业大多是充满信心的,但也有部分学生信心不足。据调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的超过15%,由于自信心不足,他们害怕参与择业,表现出择业恐惧心理。

2.依赖心理

大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主观上希望尽早地独立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外,但客观上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小到大均在学校和家庭的百般呵护下成长,缺乏独立性。择业时,某些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或依赖于学校,或依赖于父母,缺乏独立求职的思想观念。

3.盲从心理

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也缺乏信心。因而就业时产生了随大流的盲从心理。

4.随意心理

择业是大学生实现自己理想的第一步,拥有好的职业对他们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应该非常重视,但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在择业时被动地接受社会挑选,对工作的选择持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大学生一般都是个人素质差,没什么志趣和爱好,有强烈自卑感的人。

5.自负心理

大学生由于普遍受到社会的称赞,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时他们常常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愿望和社会需要割裂开来认识问题,带有理想的就业观念。

择业焦虑

焦虑,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做出反应的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焦虑是当今人类最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体验,去会见重要人物、登台表演、择业面试等都可能产生焦虑,这是正常人身上发生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焦虑心理过度并经常发生,就形成了神经症性的焦虑症。

同学习焦虑、考试焦虑一样,大学生在择业时也会产生择业焦虑。所谓择业顾虑,顾名思义,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长期焦躁不安。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怕”字当头,向往就业,关心分配,可是一谈到分配就惶然不知所措,有大难将至之感,心情烦躁,忧心忡忡;从生理上看,轻者长嘘短叹,重者神情紧张,血压升高,整天闷闷不乐,疲惫不堪;在行动上表现为择业时小有余,果断不足,无所适从,常被恶梦所困扰。择业焦虑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表现尤为明显,有时恨时间过得太慢,度日如年;有时恨时间过得太快,期限将至,单位无着落。

镜头一

李某,性格外向,成熟稳重,担任校学生会主要干部,中共党员,连年获专业奖学金,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他择业的基础比较扎实,择业的条件比较成熟,当然,自己也确定了明确的择业目标。可毕业日期日趋临近,反而害怕毕业分配。学校来了用人信息,他浑身的血液就加速流动,既想知道是否符合自已的意向,又害怕知道,第一次的尝试自然就失败了。为了增加就业的可能性,每次中学来高校进行毕业生“双选”,他都见面应聘,还诚恳地向一些省重点中学发出了求职信,结果一周,两周,三周,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音讯。在此期间,他情绪日益低落,整日焦虑不安,唉声叹气,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好像命运非要和他开一个可怕的玩笑似的。那些日子他精神恍惚,优柔寡断,失去了往日的生气。终于一个多月后,某省中学来函,要求他到中学试讲上课。这时他疲惫的身心已憔悴不堪了。

旁白

上例中的李某之所以留下了这段灰色的心情故事,是因为他择业时产生了焦虑心理。

择业焦虑,一般见于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同学,男女生均有,但以女生居多。择业焦虑具有一般焦虑心理的以下三个特点:(1)择业焦虑有明确的原因,因择业过程而产生,随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但焦虑症的焦虑体验是弥漫的、持久的。(2)择业焦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择业的场面、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是相符的。大场合的、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择业面试,焦虑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小范围的、对自己影响小的择业面试,焦虑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焦虑症的焦虑程度与诱发焦虑的事件极不相称。(3)择业焦虑较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神经功能性障碍,而焦虑症常常有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的精神运动性不安症状,也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课题产生择业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适度的择业焦虑可以唤起你的警觉,集中注意力,使事情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发展,是有利的;适度的择业焦虑可以使你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参与市场的能力,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只有不适当的高焦虑才会影响择业的效果。它使人不能平静自如地应付择业中的种种挑战,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在挫折面前一撅不振。那么,产生择业焦虑心理的原因有哪些呢?

(1)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择业自由度越大,其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越大。毕业分配制度未改革,大学生们呼唤新的毕业分配政策的出台,冲破旧制度的束缚,然而一旦把求职的自主权送到他们手中时,他们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反而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

(2)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一条又宽又窄、又深又浅的鸿沟。大学生们编织的美梦随时有可能变成泡影,强烈的期望带来的往往是更强烈的失望。随着心理平衡被打破,恐惧、焦急、忧虑、烦躁之情,犹如迸发的火山,喷涌而出。面对骤然而变的形势,心理适应力强的学生能从惊愕中走出来,但一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同学,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越陷越深,最终导致了择业焦虑的产生。

克服择业焦虑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中国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恐怕要伴随一生。大学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个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

面对择业焦虑,要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其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只要自身心理素质好,就可以经受任何风浪、波折的冲击和考验。要想提高心理承受力,要点有三:

(1)加强心理素质锻炼,尤其要注意培养坚强的毅力和意志。

(2)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培养健康、开朗的人格。

(3)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有就业焦虑心理的同学,心理压力不要太大,要设法减轻心理负担,切不可自寻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下面介绍几种自我疗法:

(1)暗示疗法。自信是治疗焦虑的必要前提。暗示自己树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有处理突发事件和完成各种工作的能力。通过暗示,自己每多一点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些,同时又反过来使自己变得更自信,这个良性循环将帮助你摆脱心理焦虑的纠缠。

(2)分析疗法。有些焦虑是由于自己将经历过的情绪体验和欲望庄抑到潜意识中去的结果。有了烦恼,不宜埋在心底,可以主动找同学、老师或亲朋好友诉说,把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病根”挖掘出来,必要时可进行发泄,借以减轻心中的压力。

(3)刺激疗法,或叫注意力分散法。在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痛苦不堪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或进行紧张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忘却痛苦。

择业恐惧心理

恐怖症(phobicstate)是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而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为特点的一种神经症。

该症与正常人对真实的威胁产生的恐惧是不同的。患者认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分的和不必要的,但不可克制。

据国外报道,总患病率为6%0,多数发病于青少年。女性较男性为多。

镜头二

杨某,男,22岁,某大学管理学院四年级学生。

主诉及咨询过程

第一次来咨询的时间是12月初,距毕业时间还有6个多月。来谈者主诉:面临毕业自己总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能力差,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自己已经报考研究生,想延缓几年再进人职业生涯,可是又总担心考不上研究生,分配又没有着落。通过交谈了解到杨某是从云南某市考人的学生,在京无亲朋好友。其学习成绩好,年级排名在前十名,两次被评为校级三好生,多次获奖学金,先后担任过班级学习委员,系学生会生活委员等职务。该生身材矮小,性格内向。

通过交谈,咨询员还了解到杨某父母均为工厂技术人员,平时对其要求很严,期望很高,并省吃俭用供其读大学。在职业选择上无明确意见,由杨某自主决定。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首先引导杨某查明产生恐惧感的原因:一是担心考不上研究生,二是担心找不到好工作,三是担心对不起父母;四是担心自己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生涯。而当前担心考不上研究生是产生恐惧感的首要因素。接着,咨询员又引导该生认识到,处在他这种状况产生某种担心,甚至恐惧感是一种正常的应激现象,要接受这一现实,同时又不能为这种恐惧感所困扰;在报考研究生这一问题上,要调整期望值,作好成功和失败两种心理准备。在第一次咨询后,来谈者表示心理宽松了许多,可以全力以赴复习考研课程了。

第二次来咨询的时间是第二年的3月初。距毕业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来询者主诉:研究生考试成绩已公布,自己差几分而落选,对此结果早有准备,所以内心很平静,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职业。

咨询员首先让其填写《求职意向调查表》,通过分析,了解到该生求职择业的动机依次是:专业对口并符合自己的兴趣;只要能发挥专业特长,留北京、回家乡都可以,服从国家需要;希望所从事的职业能受人尊重,不计较收人的高低。还了解到该生求职的具体意向依次是:一是留校当老师,准备再考研;二是到企业从事办公自动化管理工作;三是到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接着,咨询员让其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详见《求职与择业》一书,改革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测试,结果表明,该生属于ICR型即调研、常规和现实混合类型,适合与物打交道,从事调研和各种常规性的工作。该生对测验结果表示信服,并愿意重新调整自己的求职意向。

这次咨询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填表、自己测验、自己分析、自己决策。咨询员只是在量表的填写、统计、分析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对此表示很满意。

第三次咨询是三天之后,该生已根据上次测试结果将自己的求职意向调整为:一是到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二是到企业从事办公自动化管理工作,三是留校任教。并根据学工处公布的社会需求信息,准备应聘中央某部科研所、京郊某农工商公司和参加留校教师的面试,请求咨询员给予帮助。

咨询员首先明确指出,选择职业的决策权在于自己,其他六不应“越俎代庖”。但我们可以提供下列帮助:一是帮助求职者在求职前作好各种准备,二是通过测试,帮助求职者认清自己在确定某一职业时重点作好哪些准备;三是介绍求职常识和求职技巧。接着咨询员请杨某自己阅读求职手册,并试着写自荐信和履历表,还进行了《职业能力综合测试》(我国首创量表,用以测试求职者在个性特征、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方面倾向和不足),使该生找到了自己在职业能力上准备不足,在个性上内向,不适合当教师,于是放弃第一、三志愿、满怀自信地去应聘京郊某农工商公司。

通过上述三次咨询,通过交谈和各种测试,使来谈者逐渐消除削弱了恐惧和各种担心,重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根据社会需求,找到了与个人兴趣、志向相一致的职业。但是,咨询并没有结束。

在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大会上,杨某在作好道德、能力、知识、心理等方面的求职准备的基础上,击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与京郊农工商公司草签了聘用合同。可是就在签定正式协议,需要学校盖章认可时,杨某又变卦了,并第四次前来咨询。

据来谈者说,他与京郊农工商公司草签了合同以后,曾多次去该公司明查暗访,发现该公司由于地处京郊,交通不便,职员中男多女少,男职工找对象困难,担心自己身材矮小、不善交际,今后成家有困难,思来想去,还是想回家乡报效“江东父老”,成家立业。咨询员尊重来谈者的个人意愿,并通过与学生处、用人单位反复协商后,妥善处理了此事。杨某愉快地回到家乡一所大型工业企业任计算机室操作员,而且很快就研制出两个管理软件系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本人和家长对其职业选择也很满意。

点评

这是一例比较复杂的择业咨询案例,来谈者从担心考不上研究生,到不知能从事何种职业;从决定应聘农工商公司到后来决定回家乡求职,可谓一波三折。但有其典型意义,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对自主择业的不适应。没有自主权时,嚷着要自主权,有了自主权时,又不能很好地运用;二是缺乏对自己个性、社会需求的正确认识,在求职时极易产生自傲或自卑感;三是就业准备不足,既包括对就业常识、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的准备不足,也包括对就业信息了解的不全面(本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帮助、引导、启发学生正确地分析、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克服不必要的恐惧感或自卑心理,增强了求职择业的自信心,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个人兴趣、专业特长与祖国利益、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不足之处是应引导、帮助学生在全面了解职业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决策,不应草率行事。

择业时表现出来的长期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心理就是择业主见缺乏。

择业主见缺乏表现为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该拍板的不敢拍板,有时甚至以“抓阉”、“抛硬币”决定取舍。即使做出一些决定也心有余悸,心绪不宁。人家一说好,就沽沾自喜;别人一说不好,就后悔不已。人云亦云,七上八下,在择业这个人生关口上,丧失了许多难得的机会。

镜头三

葛某,男,文秘专业,文静大方,性格内向,有才气,担任系文学社社长,主编系级某刊物,在省市刊物上发表文章几十篇,他自身过硬的条件无意中提高了就业期望值,然而,自我评价的偏低和他人评价的偏高在他心灵中架起了难以平衡的天平。选差点工作吧,委屈了自己;选好点工作吧,又怕不能胜任,在权衡中,他放弃了很多机会,放弃之余,非常懊悔,感到可惜。总之,患得患失之感常伴他左右。在人才交流大会的现场,几家新闻单位有意签约时,他更是徘徊不已,不知所措,急得满头大汗,在老师的指导下虽与某市广播电视局签定了协议,但那些复杂的心绪还是久久地缠绕着他。

旁白

择业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制约,多种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难免令人顾虑重重,举棋不定。

择业中的主见缺乏是正常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经验缺乏。我国大学生真正走上社会的年龄相对较晚,缺乏社会实践中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特别缺乏成功的社会活动的体验与经验。

(2)大学生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这主要是后天在家庭、学校教育环境下形成的。中国传统的“棍棒式”、“溺爱式”家庭教育以及“高分低能人才”的学校教育,使大学生长期囿于学校与书本,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学校、家庭、书本的依赖。此外,大学生在经济上尚不独立,客观上也迫使他们依赖于家庭。

(3)在大学生分配之际,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却是人生一次重大选择,在关系人生未来命运时刻,他们难以作出果断的抉择,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和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4)自卑心理的束缚。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受过挫折的同学,往往自我评价偏低。在择业时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谦虚,对自己不自信。自卑,对于人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无论是明显的,还是潜在的自卑,都会造成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一个怀疑自己的人,一个总认为“我不行”的人,在事业中是很难有主见的。

主见缺乏的预防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大学生理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本知识,同时更要尽可能扩大社会知识和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并努力把书本知识、能力统一起来。

(2)敢于决断。在决断的过程中,凡正确的都以某种方式加以强化,凡决断错了也不要失去信心,仅把它看作是“社会习题”中的一次失误,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演练”。

(3)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就业中的强者不能时时事事惟他人是从,要从日常生活琐事上培养主见和主心骨。

在调适上,主要有两条途径。

(1)确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首先,要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因为自卑主要产生于缺乏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其实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干好”等。再次,克服惧怕心理。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

自信你行,你就行。

(2)在择业过程中要确立正确的得失观,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将有所得。利与弊往往是共生的,关键是看你作的决策是利大,还是弊大,要善于除弊兴利,还要注意变弊为利。面临职业抉择时,只要考虑到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工作单位的宗旨和前景,个人的能力和志向,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下定决心。接下来的只有全身心地投人工作中去,而不应有不安和懊悔。

前观葛某的例子,只要他认识到了主见缺乏心理的原因及预防调治措施,他就可以以平和的心境投人工作准备,踏上人生的征程。

急躁盲动心理

毕业前缺乏主见,缺乏思考,急于确定工作的不安心理称为就业急躁盲动。

择业中的急躁盲动心理主要表现为:“病急乱投医”,心理常常被毕业分配所左右,不能冷静地、客观地思考分配去向问题;情绪总处于一种难以自制的躁动状态;行为上不加任何约束,感情用事,决策时不考虑后果,草率行事。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喜欢与人盲目攀比,心中常有不服气,不认输之感,但又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学习心不在焉,生活无精打采;性格内向者,更是经常闷闷不乐,满腹心事,唉声叹气;性格外向者,时常唠唠叨叨,牢骚满腹,怪话连篇。

镜头四

王某,男,成绩中等,表现平平。毕业前夕,同学们都为择业四处奔忙,可他无忧无虑,不把毕业分配放在心上,依靠的是家庭有关系有门路。由于种种原因,临近毕业了,家里还没给他找到合适的工作。面对现实的突变,他一下子陷入了恐慌。再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已经联系好了单位,有的正满怀信心地联系着,他的内心更是着急。他长期习惯了城市生活,不愿到基层农村中去,短时间内联系大城市找好单位也不可能,现实的处境和自身的条件使他显得无奈。他内心充斥着各种冲突,夹杂着恐惧和不安。缺乏锻炼的他更没主见了,时常靠发牢骚,说怪话来发泄躁动的内心。幸运的是外省某中等城市来校要人,因离家太远,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而他稀里糊涂地就去了。结果工作不到几个月,他就返回了老家,原因是语言不通,生活很不习惯。

这样,曾经稳坐钓鱼台的他,经不住择业的心理考验,盲目选择,只好回家再就业。

旁白

上例中的王某择业明显带有急躁盲动心理。心理急躁盲动的学生,在对毕业生就业市场、毕业分配政策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往往是到处碰壁,得不偿失。

急躁盲动是毕业生择业中的常见心理,在许多毕业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缺乏应有的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由国家包分配的就业制度被毕业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所取代。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人,人才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然而,一直深居象牙塔的大学生市场观念急须加强。学生不了解市场的情况,对参与竞争既羡慕又恐怕,既向往又担心,忧心忡仲,形成了不应有的困惑。具有市场意识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的明显标志,是大学生自身能够迎接挑战,跟上时代潮流的标志之一。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了解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比如,近年来社会上一直流传着毕业生分配难的观念。

可是,到底难到什么地步?哪些专业难?哪些行业难?哪些地区难?如果不能深人社会,广泛收集准备信息,客观冷静地对就业形势作出评估,就可能心急如焚,为前途担忧,为就业奔波,因而容易出现过于急躁盲目地选择工作单位的现象。

(2)毕业生对分配政策了解很少。毕业生在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政策。从微观上要了解自己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改革趋势,以及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和动态、用人数量和标准,同时还应尽可能地了解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毕业生择业之所以处处碰壁,成功率不高,除了对社会需求量不了解以外,还在于对哪些单位可以联系,哪些专业可以放开知道的太少。

(3)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是一个富于幻想的青年群体,大学伊始就有优越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毕业时,就业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实际,超过了现实的就业条件。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又不能及时调整期望值,结果只能自寻烦恼,盲目追求。

前文王某急躁盲从,盲目择业而不得不返回老家的遭遇就是以上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预防择业急躁盲动心理的主要措施有四条。①学会把握和正确运用国家的分配方针、政策。②正确把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近几年来,一些专业供过于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过剩”的现象。其实,许多专业的社会需求量仍然作大,只不过流向发生了变化。③及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拟望值。④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就业这个问题上,不能凭感情用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冷静、理智地处事。

消除“急躁盲动症”的有效方法是“冷静”疗法,或称“冷处理”法。“冷静”疗法的核心是“静心”、“静思”四个字。所谓静心,就是用自我控制的方法,把自己从非理智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使焦急、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以避免感情用事。所谓“静思”,就是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形势,正确地评价自己,合理地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只有在冷静、理智状态下作出的决策,才会切合实际,从而避免行动的盲目性。

前文提及的王某如果毕业之前不过分依赖家庭,而是主动地了解国家的分配方针,收集就业市场的用人信息,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强自我完善,他就不会陷人盲目躁动的心境。同样,如果在他处于不良心态时能有效地利用“冷处理”法,也不致于盲目地选择自己从没想讨的职业。

择业嫉妒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又称“红眼病”。

择业嫉妒是大学牛在择业时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妒忌心理。

是择业中普遍存在的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当他人择业超过自己或感觉对自己有威胁时,心理失衡,既羡慕又恐惧、愤怒,当他人择业失败时幸灾乐祸;在言语上表现为讥讽、嘲笑、诽谤打击,在行为上表现为冷淡疏远,甚至在人后低毁、中伤、蓄意拆台报复,总之是用各种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

镜头五

胡某与高某是大学的同窗兄弟,住在同一宿舍,两人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同时加入党组织,学习上都勤奋刻苦,连年获专业奖学金,两人经常来往,互有帮助,关系融洽。但胡某与高某相比,胡某略胜一筹,胡某组织能力突出,担任系学生分会主任,高某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即将毕业,需求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同学们忙着“双选”,不少的同学都有了好的去处,可胡某是中师保送生,受生源性质限制,只能坐等,回原籍任教。但胡某不甘心,心理失衡,时常带有怨恨、愤怒情绪,每次“双选”总是跃跃欲试,想在参与竞争中展示实力。有一次,省会某高校来他们所在的专业选拔一名优秀毕业生,胡某实在忍受不住,贸然前去,恰好用人单位与高某洽谈。洽谈中胡某含蓄、有策略地贬低了高某,相比之中拔高了自己。当然,用人单位也的确认为胡某比高某更合适,但一谈到保送生,就没戏了。用人单位还是因此没与高某签约,打算再去别的大学看看。高某回宿舍伤心欲哭,胡某又火上加油,冷嘲热讽。可想而知,四年的同窗自然反目成仇了。

旁白

从该例,我们看出,胡某是嫉妒心很强的人,嫉妒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小生产观念的产物,是同当时的社会文化水平有关的。当然,嫉妒也是一种个体心理,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1)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一般指在择业时对自己有威胁、影响的人,指向已经确定好用人单位的人,指向比自己幸运的人,大多数是同校或其他高校相同生源地、相同专业的同年毕业。(2)具有明显的发泄性。最早的程度较浅的择业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程度较深的择业嫉妒不再完全受抑制,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对嫉妒者作直接或间接的挑畔、造谣、诬陷等,而非常强烈的择业嫉妒则已丧失理智,向对方作正面的攻击,希望里别人于死地而后快。

同样面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有人急起直追,激发起奋发图强的精神,把嫉妒内化为奋斗的动力,有人却认为别人的发展“挤”占了自己的地位,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对对方心生不满、怨恨、充满敌意,甚至图谋拆台和报复。那么,产生择业嫉妒的原因有哪些呢?

不良的个性因素:(1)虚荣心过强。大学生大都争强好胜,有较强的自尊心,这是正常的,如果虚荣心过强,看到别人超过自己,认为是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的失败,因而会产生嫉妒心理。(2)自私狭隘。好产生择业嫉妒心理的大学生多具有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不良个性,他们把自己同别人对立起来,以自我为中心,看到别人在择业方面超过自己时,就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嫉妒便油然而生。

社会因素:(1)毕业前夕,大学生置身于一种充满竞争的择业过程中,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个别差异被突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大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因而产生嫉妒心理。(2)近年来社会上一直流传着毕业生分配难的观念,有的同学东奔西跑,长时间没有着落,看到周围的同学较早有了去处或者落实到较好的单位,心理感到不舒服,急躁盲动,难免产生嫉妒心理。(3)用人单位对待性别的歧视或偏见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某些条件如外语的“一票否决”等,使一些毕业生失去了不少应有的就业机会,缩小了就业范围,这些毕业生内心不能接受,不服气,自然产生嫉妒心理。(4)毕业生在双选过程中,不正当之风还有一定的市场,个别在分配上的“错位现象”,使一些毕业生对择业竞争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处处猜测别人的成功靠了不正当竞争,这种认知上的偏差造成心理上的不能容忍,心理失衡,自然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社会交往也是求职过程中危害很大的一种消极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变态心理满足方式。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产生严重的后果,正如培根概括所说:“嫉妒毕竟是一种情绪,因此它是属于恶魔的……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不论怎样把它贬为“恶魔、“灾星”、“腐蚀剂”、“心灵上的肿瘤”、“纷扰的源泉”等等,这种“平庸的情调对卓越的意识的反感”,总会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对个人和群体都十分有害的。

对个人的危害:首先是害人。嫉妒者把反常的情绪发泄到被嫉妒者身上,轻者用言语诽谤,重则做出攻击性行为,对别人的危害不言而喻。其次是害己。(1)嫉妒是前进的障碍。嫉妒的人不能正视自己,就不会通过调整自己、完善自己而取得进步。(2)嫉妒是道德的堕落。嫉妒使人可心灵扭曲变形,使美好的情感被抹杀,甚至使人丧失人生的目标及追求的本质的东西,而把追求弱化为与别人的争斗,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为了别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我实现。(3)嫉妒是健康的隐患。一个妒火中烧的人是很难有健康的身体和轻松愉快的心理的。现代医学观察,嫉妒会影响人的消化、神经、免疫系统,从而引起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情绪低落等症状。

对群体的危害:嫉妒是友谊的蛀虫。它不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解、信任和友爱,而且在人与人之间播下不信任、敌视和警戒,妨碍着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还会使团体内(班级或宿舍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影响整个群体择业的顺利进行。那么,应该怎样克服求职中的嫉妒心理呢?

(1)应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我优势。在毕业分配时,嫉妒可能表现为嫉妒别人或遭人嫉妒,无论哪一种都非常不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追求万事超人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某些方面自己不如人,但却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做得更好。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也不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要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正视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力求改善现状,开创新局面。

(2)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嫉妒心理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中产生的,一般产生于水平大致相同且彼此联系密切的人之间。比如胡某和高某平时俩人水平差不多,而在分配时高某显示出了比胡某大得多的优势,这就为嫉妒的滋生播下种子。其实,人生本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是“自得其所”,各有归宿,人应有勇气承认对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变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嫌妒的泥泽中自拔出来。

(3)密切交往,加深理解。一旦产生了嫉妒心理,不妨来个“心理位置互换”,即站在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坦诚地肯定对方。若受到他人的嫉妒不要委靡不振,而要继续努力。

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以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你完全没必要迎合这种低级趣味,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加强心理沟通和融洽,求同存异,真诚地帮助他改正缺点,减少矛盾。

(4)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培根说过:“嫉妒是一种四处流落的情欲,能享受的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毕业前夕,大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这就为嫉妒的滋生播下了种子。当你被嫉妒困扰时,可以通过自我暗示、自我疏导,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使自己无暇去胡思乱想,无暇做无谓的体验。自己除了做好择业前的准备工作,参加正常的双选外,应安排好每天的日程,把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上,同时积极参加“情系母校”等主题系列活动,为母校多做实事,做好事,给母校交一份完整的答卷,为低年级同学做出榜样和表率。

都市情结取向

临近毕业时,绝大多数有“都市情结”的毕业生把目光滞留在大城市。认为留在省城,便拥有了一切。他们害怕被分配到边远山区,迷恋大城市的繁华和现代化气息。大学毕业分配中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西藏)、兰(兰州)的现象是明显的例证。总之,只要能留在省城,其他一切OK!这些就是拥有“都市情结”者的典型想法。

这种想法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

镜头六

尹某与黄某是大学期间的一对有情人,来自同一县城。他们像其他同学一样,将目光盯在了城市。认为城市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流光溢彩的都市风貌,现代化生活的节奏,留在省城,就留住了青春。然而,拥有一张“城市绿卡”又谈何容易呢?两人分别在城市联系工作,四处奔波、洽谈,有幸的是尹某找到了某一合适工作,而黄某空忙碌一场。分配时,两人挥泪告别,迷恋都市的尹某,留了下来,黄某只好回了老家。藕断丝连,恋情难舍,一年后,他俩结了婚。结婚后,黄某申请工作调动,调动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黄某报考了研究生,不知考研是否成功?不知这诺亚方舟能否拯救这对都市迷,圆了他们的都市之梦?

旁白

从上例可以看出,如果尹某与黄某毕业时一起回家乡在同一中学任教,就会减少许多生活的压力,生活上也会幸福,而且完全有可能在家乡干番大事业。

目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专长的地方去”,仍是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一句口号,有不少人也是这么做的,但崇尚好儿女志在四方的同时,在行动上又表现了强烈的地域选择性,更多的学生择业以地域为首选条件,宁可舍弃专业也要选择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形成牢固的“都市情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观念:有些大学生依然存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认为城市代表着时代的主旋律,生活在繁华的都市,才是高贵的象征,才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远大抱负的标志。

(2)利益驱动: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利益驱动性,普遍存在着攀高的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要起点高、薪水高、职业高,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牌子响,效益高,工作轻,离家近,管理松。

(3)个性特点:很多大学生迷恋都市的繁华,一味追求奢华的生活,贪图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享受,自己又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实干精神。

(4)从众心理: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毕业生普遍将目光投向大城市,自然会影响整个毕业生群体,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形成城市情结。

(5)客观现实:有些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基层工作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社会化服务不能完全到位等,正是因为这些,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应该如何解开这些都市的情结呢?

(1)分析形势: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的培养和补充,现在大城市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科技人才已相对饱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系统,它所需要的只是高层次人才的进一步调整和提高。假如只把眼光往这些地方看,必然要造成一般大学生特别是大专生“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的现象。

而另一方面,广大的乡镇和生产第一线却多年来未能接到较大数量的大学生,很多非国有企业还缺乏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地方的学习不成气候,各种科技文化人才比较缺乏,急需大批有才能的大学生去开拓,去创业。所以,可以说大学生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基层,在第一线。

(2)走进现实:当今大学生要做一番事业,基层正是大有用武之地。这些地方不但是国家当今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最容易显示特长、做出成绩的地方。据调查报告显示,工作出色、成绩显着的毕业生大多出自基层,大多是从基层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在基层工作仍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人民。诚然,在基层创业是比较艰苦的,总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克服从众心理,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自己的去向。

自负心理

镜头七

孙某,男,96级毕业生,此人系独生子女,在校期间任学生会宣传部长,大二时加入党组织,在校期间获过几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但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作风异常严重,行为上自私自利。由于他在校园里一帆风顺,便认为自已无所不能,傲慢自大,目空一切,他向用人主管单位要求进大城市、好单位,而且开口就问工资、补贴等等,引起用人单位极度反感,造成择业失败。

厕画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全面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具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用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倘若未能如愿,情绪则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恼、抑郁等心理现象。

骄傲使人落后,骄傲助长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傲慢自大,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握有一张大学文凭,就应进大城市,进好单位,甚至表现出看不起这种职业,瞧不起那个单位,或者向招聘单位要求高薪、住房、照顾家庭等条件,这些势必引起对方的反感,造成择业的失败。上例中的孙某就是最好的例证。

同类推荐
  • 健康是想出来的

    健康是想出来的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养生的根本就是养心。不良心境是健康的毒草。所以一定要经常注意调适自己的心境。健康靠自己,良好心境关乎一生的健康与幸福。学会驾驭心境,别让不良心境害了您。好心境是“想”出来的。驾驭心境之道就是“想”就是通过主观努力调适心境。因为心境也会受到主观意志的控制。勿庸置疑,我们能够驾驭心境。人生旅途中,无论您遇到多么烦心的事儿,都应该学会利导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慢慢地,您就会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由此,您的养心就步入了正轨。
  • 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这本书是麻省理工大学博士、世界正念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卡巴金,将30多年的西方临床医学实践和东方的正念禅修相结合,提炼出的精神训练核心精髓。从而带你过上智慧、从容、幸福感十足的生活方式。
  • 心理健康六年级(上)

    心理健康六年级(上)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你不可不知的60个心理定律

    你不可不知的60个心理定律

    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老师,是商人还是官员,这里总会有你用得着的、科学的东西。其中个案也许就是你即将碰到或已经碰到了的工作、生活情景。让我们抛弃所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将心理学放之于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当中,放在你我的身边,让它真真正正地为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要怎样隐藏自己的秘密?我们该怎样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让我们解读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了解这些心理定律在古今中外发挥的作用,从而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做好提前准备。
  • 心理医生名师指导(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心理医生名师指导(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心理学家统计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在人群中。80%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一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态是现代人类面对的人生及社会问题。因此,很多学界人士认为:在中国,心理医学将成为人们健康、幸福、成功的另一所“医院”,心理医生也将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尊敬和重视的职业。
热门推荐
  • 几页残章

    几页残章

    轻轻的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拭去漫漫长夜里未来日子里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就像歌词里唱的一样,或许人就是有太多太多无奈无法也无能为力去做点什么,可又不甘心无数次在夜里独自惊醒,点了烟自我失眠别怪笔者有那么多的感伤,可能是我的情感太过纤细或许是我自己害怕、害怕失去。走着走着就迷失在人海里。还来不及和你打声招呼,就悄悄的离开。不过没关系前方天还是蓝的,云依旧像那棉花糖吸一口新鲜空气让我们一起揭开那“几页残章”
  • 神武九州志

    神武九州志

    一个朝代的结束,另一个朝代的崛起!王室内乱,君王战死!异族入侵,天下动荡!无数英雄的热血,演绎了五千年九州的不朽传奇!
  • 梦云寻仙记

    梦云寻仙记

    一人一剑一壶酒,斩妖除魔天地间。看破情仇,苦渡妖魔,一曲相思是几何。妖魔是心之所现。一仙若是心术不正便是妖魔。而妖魔之心若向善便可得道成仙。从江湖出发,行至仙途,一路斩妖除魔不难。难的是跨不过的情天孽海。生来所为究竟是渡妖魔,还是渡自己?看林风,如何持剑划破苍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 重生之韩娱女王

    重生之韩娱女王

    泡温泉泡到医院来了,没关系,反正有人交钱;重生到一个软妹子身上了,没关系,还好有一张绝美的脸。她并不强大,没关系,她可以给自己天下。练习生来找茬,摔之。美食在面前,抢之。美男齐上门,乐之。SHINEE、少女时代、Infinite、F(x)帅男靓女齐助阵,看甜点少女怎样拿下她的真命天子。
  • 萌妻成长的日子

    萌妻成长的日子

    这是我第一次写,主要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现实和虚幻的世界,我们有时候更喜欢梦幻背景,梦幻的年纪,希望大家有信心跟我一起看浪漫的岁月人生,或许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变化。。会对待人生用不同的态度......
  • 谁也无法预览的书

    谁也无法预览的书

    希望记住,这本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的书真的没有人能预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红枫祭

    红枫祭

    暮秋的一次旅行,我在一座偏僻的无人乡野的石拱桥下,发现了一个被关在鸟笼中、悬挂在半空的男人!我要救他,他说我再多管闲事,他要跳下去自杀!我愕然,我打开手机,他说没信号的!他看着溪边的红枫飘落寒潭,和我开始了一次别样的交流!我发现他,是偶然,还是必然?
  • 带空间穿越女尊

    带空间穿越女尊

    一个大三女学生可小宇死于一场车祸,带着空间穿越到一个历史书上没有记载的朝代,女尊文。
  • 拘仙

    拘仙

    问道,这世间可有仙?若无仙,我便夺仙,若有仙,我便征仙。我要让这天为我所续,为我所尊!问伊,这世间可有情?若无情,我便忘情,若有情,我便痴情。我要这天为我所改,为我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