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458500000006

第6章 公冶长篇第五

【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2]也。虽在缧绁[3]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4]妻之。

【题解】

本章借孔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一事,说明了公冶长是个贤德之人。

【注释】

[1]公冶长:齐国人(或说鲁国人),姓公冶,名长,孔子的学生。[2]妻:名词作动词,把女儿嫁给……为妻。[3]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本章借指监狱。[4]子:儿女,此处指女儿。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许配给他。虽然他曾经坐过牢,但那并不是他的罪过。”后来,孔子便将女儿嫁给了他。

【精读论语】

不以一时荣辱待人

在本章中,孔子在选择女婿的时候,既不看重对方的钱财,也不看重对方的地位,只注重对方的人品,即便是坐过牢也没关系。孔子不以一时荣辱评价他人,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孔子的这个智慧,对我们有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是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和对待陷入屈枉之中的人,其次是当我们遭到诬陷应该如何面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中国民间,一直对司法有不信任的传统,恐怕与此有直接关系。所以,对于锒铛入狱的人,我们不能依据官府判断,认为他们有罪,而应该学习孔子对待公冶长的做法,依据自己对他人的观察和了解,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其人。

其次,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或者有人对我们诬陷时,应该具有正确的态度。如果真的陷入牢狱或被人冤枉,我们应该冷静处置。若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我们应该申诉辩冤;如果身处乱世或政治黑暗,则应该隐忍自保。要知道,落在恶官酷吏之手,强行辩冤恐怕会死得更快。这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不论是待人也好,自己处世也罢,其中的关键在于客观和信任。正确对待陷入不幸中的他人,出自对他人的真实了解和信任;正确对待自己面临的麻烦,出自对自己的信任。

【原文】

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2]妻之。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说得比较具体,南容善于处世,在治世能有作为,在乱世能保全自己。正因如此,他才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

【注释】

[1]南容:姓南宫,名适,字子容。孔子的高足。[2]兄之子:孔子的哥哥孔皮,此时已去世,故孔子为侄女主婚。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罢免;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可免于刑罚。”就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称赞子贱为真君子。

【注释】

[1]子贱:姓宓,名不齐,字子贱,孔子的学生。[2]若人:这个人,代指子贱。[3]斯焉取斯:从哪里养成这种好品德?前一个“斯”字作“这个人”解;后一个“斯”字作“这种品德”解。焉,哪里。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时说道:“这个人是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那他该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呢?”

【精读论语】

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子贱是孔子所有弟子中德行很高的一个,孔子对他进行了褒扬,同时还提出了良好的品德并不是人们先天就具备的,而是与后天的环境有关,尤其是教育环境的好坏。

我们先来看宓子贱这个人。由于历史的久远和记载的阙如,对他的事迹我们知之甚少,现有史料中只找到与他有关的两件事,一是掣肘的故事,二是治理单父。掣肘的故事是说,鲁国国君任命曾在朝廷为官的宓子贱去管理单父,但是宓子贱很不安心,因为他在朝廷时的许多谏言都被周围的小人破坏了。现在离开朝廷,深恐有人在国君面前诋毁自己。于是,他请求带两个副手赴任,这两个副手都是鲁君的亲信。到了单父,地方官拜会宓子贱,宓子贱让副手书写拜会人员名单。在他们写字时,宓子贱故意掣肘,让他们写不好字,然后又以他们书写凌乱为由大加斥责。两人不堪其辱,回到朝廷,向鲁君汇报这一切。鲁君听后,明白了宓子贱的用意,派人告诉宓子贱,准许他全权治理单父,朝廷不加干预。

第二件事是说,宓子贱自从到了单父,整天弹琴作乐、悠闲自在,似乎根本不理政事。可是让大家吃惊的是,单父地区却慢慢地兴旺起来,并且没过几年,便人心安定,经济富足。对此,他的前任非常疑惑,就询问其中缘由。子贱解释道:“你治理单父时,靠的是一个人的力量。事必躬亲不但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还可能忙中出乱。而我,动员了大家的力量,靠众人的力量去完成治理,这样才能疏而不漏,轻松把握全局。”

从这两则故事来看,宓子贱是个智者,也是一个贤者。关于他的道德,世上没有记载,不过,由孔子对他的赞许来看,他的道德应该比才能还高。

孔子认为,宓子贱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成长为才能智慧高超、人格道德完美的人,与他所在的环境不无关系。宓子贱是鲁国人,鲁国在当时是君子之国,贤人众多。正是在这些贤德之人的影响下,再加上个人努力,宓子贱才修成杰出人才。

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直接影响到其道德修养的高低。这就像《晏子使楚》中所说的那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见,人文环境的好与坏,可以影响到每一位处在成长中的人。只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培育出积极健康的一代。

【原文】

5.4 子贡问曰:“赐[1]也何如?”子曰:“女[2],器[3]也。”曰:“何器也?”曰:“瑚琏[4]也。”

【题解】

在本篇之中,孔子对自己的多位弟子都作了评价,从内容上看大部分是以勉励和赞扬为主,本章也不例外。

【注释】

[1]赐:子贡自称表示对师尊的敬意。[2]女:通“汝”,你。[3]器:器具,代指有用之才。[4]瑚琏:古代祭祀时用来盛粮食的器具,竹制,镶有玉饰。

【译文】

子贡问孔子道:“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就像一件器具。”子贡又问:“像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粮食的瑚琏。”

【原文】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3]人以口给[4],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就别人对冉雍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觉得为人处世在于“仁”,根本不需要伶牙俐齿。

【注释】

[1]雍: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2]佞:能言善说,有口才。[3]御:抵挡,这里指争辩顶嘴。[4]口给:应对敏捷,嘴里随时都有供给的话语。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口才不好。”孔子说:“何必要有好的口才呢?对待别人以口舌强辩,常常会遭到别人的厌烦。他是否可以称得上仁我不知道,但是为什么非得口才好才行呢?”

【精读论语】

莫逞口舌之能

孔子曾说过,“刚、毅、木、讷,近乎仁。”其中,“木”和“讷”就是少说话,不要逞口舌之利,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于“仁”的境界。

苏轼的才华绝世,但仕途却一路坎坷,这与他直谏朝政有很大关系。在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时,他就写了首《山村》的诗,即“杖藜衷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诗的大意是老百姓得到了青苗钱后,就立即在城中过度消费。后来,他又作《秋日牡丹》一诗,其中有两句是“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被人看作是借化工比执政,借闲花比小民,讽刺当朝的执政者,被人从湖州任上逮捕回京问罪。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之所以身陷囹圄,就是因为逞口舌之利。

在生活中,有些人不但反应快,口才也好。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到他们在高谈阔论。倘若他们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争辩,很可能会凭着自己的“辩才”无往而不胜。人生不是一场辩论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此“强势”,早晚是要吃亏的。

作为一个聪明的人,应该学会谨言慎行。要知道,在他人面前逞口舌之能是毫无意义的,有时还会把自己逼上绝路,到那时再后悔可就晚了。

【原文】

5.6 子使漆雕开[1]仕[2]。对曰:“吾斯[3]之未能信。”子说[4]。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鼓励漆雕开从政做事,但是漆雕开却觉得自己尚未达到“仁”的要求,没有充分的把握,他想过一段时间再去做官,充满了谦谨的态度。

【注释】

[1]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若。孔子的学生。[2]仕:指做官。[3]斯:代词,指做官。[4]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说:“我对这事没有把握。”孔子听了很高兴。

【精读论语】

笃志而诚学

这个章节记载了孔子与学生漆雕开一段对话,孔子让漆雕开出来做官,而漆雕开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没有屈从老师的要求。孔子闻听漆雕开之言,心里非常高兴。其中的“子说”两个字,既表达了孔子对这位笃志诚学的弟子的喜爱,也传达出孔子关于为学、做人和出仕的笃诚观念。

这里展现了漆雕开三个方面的思想。第一,清醒的自我认识;第二,对待自己内心的真诚态度;第三,追求远大志向而不急于求成的笃定精神。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点是公认的为人处世的真理。能说这句话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奉行这个观念的又有几个人呢?面对老师的推荐和请求,以及出人头地的难得机会,漆雕开认为自己尚未做好佐君治民的准备,不适合出来做官,不为一时名利所诱惑,忠实于内心的想法,坦率地向老师讲出了心里话。这份真诚出自内心,是一种高贵的品格。要知道,人在很多时候总是心存侥幸,或者自欺欺人,之所以这样,源自内心对名利的欲望,而能克制这种欲望,真诚面对自己,是极为难得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希望能够“一口吃出个胖子”,这就是缺乏耐力、急功近利的表现。而笃志诚学,正是消除这种不良心理的良药,能让人保持清醒。这也许就是孔子赞赏漆雕开的根本所在。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3]。”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表达出了自己不能行道于国的感叹,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仲由的信任与深厚的情感。

【注释】

[1]桴:用来在水面浮行的木排或竹排,大的叫筏,小的叫桴。[2]从:跟随、一同。[3]材:通“才”,才能。

【译文】

孔子说:“我的主张若无法推行下去,我就坐着木排漂流于海外。但能够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非常高兴。孔子又说道:“仲由的勇敢远远超过了我,不过,在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了。”

【原文】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3]也;不知其仁也。”“赤[4]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5]立于朝,可使与宾客[6]言也。不知其仁也。”

【题解】

在本章中,通过综合比较,孔子对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学生分别进行了评价。

【注释】

[1]治其赋:指负责军事工作。赋,兵赋。[2]千室之邑:指有一千户人家的城邑,本章指公邑,不同于卿大夫的采邑。[3]宰:古代县、邑一级的行政长官。本章指卿大夫的家臣。[4]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5]束带:整理衣服,束紧衣带。本章指穿上礼服或朝服。[6]宾客:这里主要是指外宾。

【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才说道:“仲由啊,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可就不知道了。”孟武伯继续问道:“那冉求怎么样呢?”孔子说:“求呢,一个拥有千户规模的城邑,或是一个具备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都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算不算得上‘仁’,我也不清楚。”孟武伯又问:“那公西赤怎么样啊?”孔子说:“赤呀,若是让他穿上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让他招待宾客,他有没有‘仁’我也不知道。”

【精读论语】

仁道至高

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因为它是最高的人生智慧,也是最高的人生境界。这一点,从他与孟武伯的对话中可以探知一二。孟武伯是鲁国贵族,很有权势。他对孔子学说略有所闻,也很欣赏他的几个弟子,大概是想重用,才来向孔子询问。当孟武伯提到“仁”,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孔子认为子路是个将才,让他带兵打仗没有问题;冉求是个优秀政务人才,可以成为优秀的地方官;而公西赤是个出色的外交官,站在朝堂之上能够接待四方使者,但是,他们都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言下之意,是说仁道至高至大,非人格完美之人不足以称“仁”。他所强调的,是“仁”在道德上的本体真义,而不是普通的才能。

对于孔子的这种看法,我们也许会心生疑惑,难道仁道真的那么难做到吗?所谓的仁道,就是要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按照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去行事。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自利的欲望,这一点,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不可更改。客观永恒的仁道,不可能为人改变,而让人完全服从纯然无私的仁道,需要彻底跳出人性的枷锁,而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几乎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仁道”难得的根源。

仁道极难,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毫无价值了呢?不是的,虽然我们想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握到仁的全部思想内涵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用仁道智慧来给我们的人生指路,从中汲取一些能为我们所用的东西,使我们的人生走向圆满。

【原文】

5.9 子谓子贡曰:“女[1]与回也孰愈[2]?”对曰:“赐也何敢望[3]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也。”

【题解】

孔子既对颜回的领悟能力进行了赞许,也对子贡能有自知之明给予了褒奖。

【注释】

[1]女:通“汝”,你。[2]愈:胜过,超过,更好。[3]望:仰望,此处应译为相比。[4]与:许,同意,赞成。另一解释为“和”,作连词用。本章从后解。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好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而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确实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啊。”

【原文】

5.10 宰予昼寝[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3]与[4]何诛[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题解】

从表面上看,孔子对宰予白天睡觉一事大加非难,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结合《八佾》篇中宰我的言行做出推断,孔子这是在借“昼寝”之事,责备其不该夸夸其谈。

【注释】

[1]昼寝:白天睡觉。[2]杇:通“圬”,涂饰,粉刷的意思。[3]予:宰予。[4]与:同“欤”,语气词。[5]诛:意为责备、批评。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堆砌的墙壁是没有办法粉刷的。对于宰予,我还有什么可责备的呢!”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再观察他的行为。这都是因为宰予的表现才使我发生改变的。”

【精读论语】

做人要言行如一

在本章中,孔子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嘴上说什么就要去做什么,做人应当言行一致。若是心口不一,就像是朽木与粪土一样,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既能反映出个人的行为处世态度,也能体现出个人的道德修养。言行如一的人,不仅是言出行随,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而且有些时候还会先做再说,有一说一,绝不夸大其词。言行不一的人与言行如一者的表现正好相反,两种人完全是背道而驰,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走到一起的。做人言行一致是讲诚信的主要表现,对于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这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比方说,有些人在公司里面,利用上司对自己的信任,就躲到一旁偷懒。等到上司向他要方案的时候,他又推脱自己还没有做好,这就是不诚实的表现。像这种行为,若是偶尔出现一两次还是可以原谅的,但若每次都这样的话,只能说明这个人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没有。

说什么就去做什么,这看似简单,若要落实到生活中却殊为不易。我们身边有许多言行不一者,却缺少言行如一者。言行不一有多种表现形式,比方说,有些人平日里“雷声大,雨点小”,为人眼高手低,言多行寡,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看着很好,可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走了样儿,到了最后甚至早已偏离了初衷。

言行是否一致,是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信任的重要标准,在结交朋友或选拔人才时,我们应该寻找言行一致者,抛弃那些言行不一的人。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见刚[1]者。”或对曰:“申枨[2]。”子曰:“枨也欲[3],焉得刚?”

【题解】

在孔子看来,人们有着太多的欲望,很容易为此屈服而变得不刚强了。

【注释】

[1]刚:刚毅。[2]申枨:孔子的学生,姓申,名枨,字周。[3]欲:贪欲。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啊,他的欲望太多了,怎么能够刚毅不屈呢?”

【原文】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1]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2]也。”

【题解】

在本章中,子贡道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表明了他的志向。但是,孔子却告诉他,有些事情的主动权并不在自己这里,是没有办法决定别人做什么的。

【注释】

[1]加:有两种解释,一是施加,一是凌辱,今从前义。[2]及:达到。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强加在我的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啊。”

【精读论语】

仁道与恕道

在本章中,子贡的这番言论是自己求学的心得,表明了他的志向。他希望自己能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子贡很难达于此境。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一种仁善生命的自由,在孔子看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达到仁的境界,相当于把握并能施行仁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极难达到的境界,连孔子本人都不敢说自己达到此境。

简单讲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的意思是“我不希望别人把事情强加到我头上”,这一点实在太难了。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非独立的个体。人在社会上生存,社会就像一张大网,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既不能挣脱,也不能逃离,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受到他人制约。为了生存,为了周围的亲人,许多时候,人都要做一些别人强加到自己身上的、违背自己愿望的事情。唯有生命超越凡俗,才可以达到不受世间人事约束的超脱境界。孔子认为,子贡连人世间君子的层次尚未到达,更不用说成为圣人了。

而“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意思是“强加到我头上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去强加于人”,这句话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意思。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这叫作“恕道”。孔子觉得,子贡勉强能把握“恕道”,离“仁道”还有着巨大差距。

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着许多可以操作的程序性理论,比如这里的“仁道”和“恕道”,就存在一个修为的程序性问题。作为一个追求仁道的人,不可以一开始就强修“仁道”,可以从“恕道”做起,随着道德修养的提高,渐次过渡到对“仁道”的追求。

作为对孔子儒学思想了解不多的现代人,学习《论语》,最好的办法是边学边做。当我们读到孔子的某个观点,认为有道理,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个人修养和才能时,就应立即记在心里,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比如这一章,我们就不妨从“恕道”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把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请强加于人,应当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久而久之,我们的思想和道德水平都会有所提升,接下来,再学习,再实践,循序渐进,慢慢走上伟大的仁道。

【原文】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题解】

在本章中,子贡觉得孔子讲的礼乐诗书等内容都是有形的,可以通过听闻学到。

【注释】

[1]文章:指孔子经常讲述的有关诗、书、礼、乐等方面的知识。[2]性:指人的本性。[3]天道:天命。

【译文】

子贡说:“先生讲授的《诗》、《书》、《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依靠听闻可以得到;先生关于人性和天命方面的言论,依靠耳闻是听不到的。”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1]闻。

【题解】

本章形象表述了子路急切率直、勇于力行的精神。

【注释】

[1]有:通“又”。

【译文】

子路听到了什么事,还没有来得及做,只怕又听到另有什么事要去做。

【精读论语】

勇于实践才能成功

这段话是对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赞美。子路是个急性子,前面的文章已经有所介绍,因为这种性格,他还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子路之勇也是备受后世推崇的。这段文字,精彩呈现了子路的这个性情。每当闻听一个道理,如果认为是对的,子路会立即把它付诸实践。在没有完全领悟或者验证这个道理之前,子路害怕再听到更新的道理。因为子路认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听到好的道理而不去做,那是一种罪过。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之关系的哲学范畴。子路有闻,也就是听到某种道理,他听到的道理就是知。这里的“知”,主要的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而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着重指向人类的道德法则。在孔子的时代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儒学大师们都认为“知”在“行”前,人们的行动应该由某种理论作指导。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道德水平无法提升,或者我们无法成功,并不在于我们不懂道理,而在于无法把自己懂的道理付诸行动。譬如,“三思而后行”是一个简单而又确定的真理,但是,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却很少能听做到这一点。再譬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只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这个道理丢到脑后。还有一部分人,嘴上一大套,道理懂的比谁都多,因为是个空口理论家,最终一事 无成。

反观成功者,无一不是强力的执行者。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把知道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理论上的学习,而是投身实践的勇敢。子路的精神之所以可贵,正是这个道理。

【原文】

5.[10]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题解】

孔文子不但聪明好学,且不耻下问,所以才能得到“文”的谥号。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文是其谥号。[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请教不如他的人为耻,因此才得到‘文’的谥号。”

【精读论语】

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从求学的角度来看,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若是将其集中起来分析,无非就是“好学”二字。正所谓“笨鸟先飞”,只要你足够勤奋好学,早晚都会有所成就。当然,当你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应多向别人请教才行。不要觉得这种行为很可“耻”,否则的话,你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就无法提升自我。

知识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要想获得真学问需要不断学习,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厚积薄发。当然,若想真正提高,不能只靠嘴上说说,而应当付出实际行动才行。

既然迈出了“敏而好学”的第一步,就该考虑下一步如何走了。如果自己遇到了难题解决不了,就得向他人请教,而向什么人请教,如何请教也是很有学问的。若是向一些学识比自己渊博,地位又比自己高的人请教,肯定是满心欢喜。

可是,若是让你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你是否依然能够保持得住这种心情呢?这就牵涉到了求学的态度问题。在孔子眼中,真正好学的人,不会顾及他人的身份及学识的高低,因为这种人的心中只有学问上的高低,其他一切都是虚名。

学习就应当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千万不能产生骄傲、浮夸的心理。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人只有谦虚谨慎一点儿,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只有不耻下问,虚心向学,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促进自己的成长,逐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原文】

5.16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2]也恭[3],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4]。”

【题解】

本章孔子既对子产具有的四种君子之德做了赞美,同时也是在说为政之道。

【注释】

[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郑国大夫,为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代贤相。[2]行己:操行。[3]恭:谦恭。[4]义:指役使人民应合于道理、法度。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的德行符合君子的标准:为人处世谦恭有礼,侍奉国君非常恭敬,对待百姓多有恩惠,役使人民也合乎情理。”

【原文】

5.17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2],久而敬之。”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对齐国大夫晏婴的交友手段做了点评。

【注释】

[1]晏平仲:名婴,字仲,“平”是其谥号,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在《史记》卷六十二中有关于他的传。[2]交:交友。

【译文】

孔子说:“晏婴非常善于交际,与他相识越久,别人对他就越尊敬。”

【精读论语】

交际的大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有朋友,若是哪个人没有朋友的话,生活就会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有了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会精彩纷呈。

由于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是独立的、平等的,因此,在面对自己的朋友时,首先应对他们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尊敬别人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础的课程。尤其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更应注意这一点。毕竟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行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此时,不能要求对方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这样不仅不礼貌,还会招致对方的反感。

朋友之间的尊敬,来自双方的诚意。真正的朋友之间都是心灵相通的,相互之间会真诚相待,这种真诚才是赢得尊敬的基础。只有真诚地对待朋友,才能交到相互敬重的朋友。

友谊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对朋友要有足够的信任。既然你将对方引为朋友甚至是知己,你就应该相信自己的朋友。对于一些可能会伤害到友谊的言行,应当客观看待,不要被那些谣言轻易地击垮。有了信任,才能对朋友保持敬重之心,双方关系才能长久。

对待朋友,需要你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藻棁[3],何如其知[4]也?”

【题解】

按照周朝的礼制规定,占卜吉凶的大龟只有国君才能珍藏,那些刻有山形的斗拱和画有水藻的梁柱也是国君才能用的庙饰。但臧文仲却妄自擅用,这是违反礼制的。所以,当人们都喜欢称他为“智者”时,孔子却觉得他的做法很不明智。

【注释】

[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2]居蔡: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因此把大龟叫蔡。居,作动词用,“藏”的意思。[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房梁上的短柱。山节藻棁,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上水草花纹。这是古时天子用以装饰宗庙的做法。[4]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不仅为一只大乌龟盖了间房子,还在屋内的斗拱雕刻成山形,在梁柱上画着藻草,他这怎能算作是一种聪明呢?”

【原文】

5.19 子张问曰:“令尹[1]子文[2]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3]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4]弑[5]齐君。陈文子[6]有马十乘,弃而违[7]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8]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强调了“仁”的本体性。在孔子看来,“仁”是天地之道最本质的事物,也是最根本的做人之道。

【注释】

[1]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2]子文:姓斗,名於菟,字子文,楚国贤相。[3]已:罢免。“三仕、三已”中的“三”不是实指,只是概数,可译为“几次、多次”。[4]崔子:崔杼,齐国的大夫,曾弑杀国君齐庄公。[5]弑:古代身份地位在下的人杀掉在上的人叫弑。[6]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在崔杼杀死齐庄公后出国,两年后又返回齐国。[7]违:离开。[8]清:清白。

【译文】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曾三次担任令尹一职,都没有流露出高兴的样子;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流露出怨恨的神色。当有人接班时,他一定会将自己当令尹时的政令交代给下届的人。您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对国家可以算是尽忠了。”子张问:“那他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子张又问:“齐国的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而陈文子大夫有四十匹马的家产,他都丢弃不要离开了齐国。等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那里。又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还是离开了。您觉得这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很清白。”子张说:“那他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精读论语】

单一美德不能代替仁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出明确和完整的定义,所以,关于“仁”的内涵,后世无法形成一个公认而权威的看法。而孔子答子张所问,则为“仁”的含义做出了一些较为明确的界定。

“仁”由“人”和“二”组成,“二”当指天和地,“天地人”三者并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三才”思想。但是,天地比人类产生更早,并养育人类,所以与人有先后施受之分。孔子的“仁”,含有天地本体的德行,客观而无私,此为“仁”的最深奥要义。所以,只有具备了天地恒定久远、周流不息、无私给予的德行,方能称得上“仁”。落实到人世间,“仁”是指泛爱众,友爱亲人,忠诚君友,关怀社会和关爱他人道德自觉。其关键的着眼点在于求“仁”的主动性和行“仁”的自觉性,这种主动性和自觉性指导着人的一切行动,造就的是一个人的全面思想与行为,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品德、才智和 行为。

由此,我们应该明白,单一的美德并不等同于“仁”。当然,任何一项美德,都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任”的一个侧面,“仁”不能脱离这些美德而单独存在。所以,当我们内心产生完全无私和关爱全人类的伟大情感,并用这种情感和思想指导自己的全部行为,而且全部行为表现为种种美德,从不偏离道德自觉时,才算达到“仁”境。

【原文】

5.20 季文子[1]三思[2]而后行。子闻之,曰:“再[3],斯可矣。”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告诉大家,凡事都应有一个度,思考也不例外。

【注释】

[1]季文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文”是其谥号。[2]三思:多思考几次。[3]再:指两次。

【译文】

季文子每次办事之前,都会反复考虑多次才会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

5.21 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2],邦无道则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觉得在治世之下应当积极进取,为国为民谋福。

【注释】

[1]宁武子:姓宁,名俞,谥号为“武”,卫国的大夫。[2]知:通“智”,聪明的意思。[3]愚:装成愚笨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显得很聪明,但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则装得很愚笨。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他装傻的本事,别人就赶不上了。”

【精读论语】

大智若愚

在本章中,孔子对宁武子的评价极高,他觉得在政治开明的时候,宁武子外露的智慧很多人都能做到。可在政治昏暗之时,能够做到明哲保身,不为功名利禄而装糊涂的人却少之又少。这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可以说是做人的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从表面上看,拥有这种智慧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愚、拙、讷,无论怎么看都很消极、无能,很难让人对其产生不错的印象。可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愚、拙、讷只是一颗烟幕弹而已,这样可以为他们减少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攻击。其愚钝的外表,虽然让外界降低对自己的期待,但其实际表现却能让别人对其刮目相看。

在殷商末期,商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有一次他与群臣一起喝酒,过了一会儿,他问身边的人喝了有多久了,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此时,只有箕子一人清醒,纣王便问他,箕子想了想回答道:“臣喝多了,不知道现在是何时辰。”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说出当时的时辰,轻则免官去爵,重则性命不保。在这进退两难之际,装傻充愣就是最好的选择。

战国时的信陵君,在他“窃符救赵”,违背了魏王的意志之后,他也深知自己难容于魏王,在秦国的反间计下交出了自己的权力。后来,他称病不再上朝,并彻夜寻欢作乐,以此消除了魏王对自己的猜忌,保得了自身的周全。他运用的便是这种大智若愚的韬晦之术。

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个聪明人很难,但是想要做个聪明的糊涂人更难。有这就像一个人向前走和退着走一样,无论你后退的步伐有多么娴熟,始终都不会有前行的步伐那么协调。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说宁武子的聪明易学,糊涂难学的原因。

【原文】

5.22 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2]之小子狂简[3],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4]之。”

【题解】

孔子曾在陈国住了三年,饱受困顿,还曾一度断粮。通过此事之后,他也知道了自己的道很难实行。于是,他大发感慨道:只要自己回去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尤其自己的那些胸怀大志、各具才能的弟子们,还等着自己培养、教导呢。

【注释】

[1]陈: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2]吾党:我的家乡。党是古代地方组织的名称,五百家为党。[3]狂简:志大而富于进取,但是有些不切实际。[4]裁:节制。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些年轻人,身怀大志但行为却粗率简单,尽管他们文采斐然,却不知道如何节制自己!”

【精读论语】

如何才能成才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才行。即树立起远大的志向、经过不断地努力与学习,以及适当的磨砺与剪裁。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将其中哪一个步骤剔除掉,都是很难成大器的。

首先,若想成才,就得有远大的志向,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无论是谁,若想做成一件事,就得先有着明确的目标,这样才会有动力激励自己奋进。不仅如此,建立起远大的志向还能让人严格要求自己,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大志向才能体现出大智慧,而在大智慧中则蕴涵着大境界以及高尚的情操。

其次,若是仅仅设立了志向,而不付诸实际行动的话,也只能成为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而已。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你就得洒下足够的汗水。

最后,想要成为一个大器之才,还需要多番打磨。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美玉若是不经过雕琢和打磨,都只是一件凡品而已,只有经过细心的琢磨之后,才能成为无价之宝。

凡是大器之才,都有着远大的志向、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以及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毅力。一个人成才与否,与这些方面的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怨是用希[2]。”

【题解】

在孔子看来,怨怨相报仇恨就不会有被平息的哪一天,也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但若运用宽恕和仁爱,则能改变这一切,让人们放弃仇恨。

【注释】

[1]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2]希:通“稀”,少。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兄弟两人不记前仇旧恨,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

【原文】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题解】

在本章中,微生高为了讨好来人就从邻居家给他借了点醋,孔子觉得他这种行为是故意逢迎对方,有做作之嫌,不能算作真正的直率。

【注释】

[1]微生高:鲁国人,姓微生,名高。人们认为他是个直率的人。[2]醯: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非常直爽?有人向他借点醋,他却跑向自己的邻居那里讨了点来给人家。”

【精读论语】

做人不可伪饰

孔子评价别人善于从小事入手。这则短文是他对鲁国直人微生高的点评。据说,微生高是鲁国有名的正直之士。后来,曾有人对他进行过研究,指出在《庄子》和《战国策》中所描写的那个以正直守信著称的鲁国人“尾生高”与孔子所言的便是同一个人,历史上有尾生抱柱的传说,就是盛赞尾生正直而守信。

当人们都说微生高是个正直诚恳的人时,孔子却怀疑他做人有些讨巧、虚伪。对此,孔子还举出了他在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即有人向他借点醋,可能是他家没有了,他就到邻居家给别人借了点儿。在孔子看来,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这才叫“直”,完全没有必要绕那么大的弯子。孔子的这种评价,基于自己的道德与价值的标准。不管在外人眼里微生高多么正直,这个生活细节足以暴露他的本性。

所谓正直,是指公正无私,刚直坦率。按这个意思看,微生高确实称不上正直。首先,他没有实事求是,有所隐瞒。其次,他到邻居家借醋给别人,这里面有私心在。所以,孔子一点也没冤枉他。正直的反义词是虚伪和屈枉,做人如果不正直,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

有的人虚伪屈枉,是为了个人私利,这种行为能得逞于一时,但事实暴露之后,往往是得不偿失。比方说,有些人顶着“专家”的头衔到处招摇撞骗,甚至还牵涉到了“抄袭门”事件,拿着自己弟子的学术见解给自己脸上贴金。事情败露后,这些人往往会身败名裂。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时确实也需要一点技巧,但这并不代表就能运用浮夸、欺骗的手段。若是有人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坦白承认就好了,没有必要掖着藏着,做人还是真实一点好。而且,有些时候你越是掩盖,就越能说明你的虚伪,反而会得不偿失。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再次提到了巧言令色者,表达出了自己对这类人的憎恶。

【注释】

[1]足恭:非常恭敬。[2]左丘明:鲁国史官,姓丘,名明。一说因其父官拜左史,故改姓左丘,名明。因其双目失明,后人亦常称其为盲左。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的人,左丘明认为这很可耻,我也觉得这很可耻。心中藏有仇恨,但在表面上却很友好的人,左丘明认为这很可耻,我也觉得这很可耻。”

【原文】

5.26 颜渊、季路[1]侍。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敝[4]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5]善,无施[6]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7]之。”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表述了各自的志向。

【注释】

[1]颜渊、季路:即颜回、子路。[2]盍:“何不”的合音字。[3]裘:皮袍、皮衣。[4]敝:破旧、破损。[5]伐:夸耀。[6]施:表白、宣扬。[7]怀:关怀、照顾。

【译文】

颜回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谈谈各自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和好衣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我也不会有所遗憾。”颜渊说:“我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想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信任,年幼的人能够得到关怀和照顾。”

【精读论语】

仁者的志向

孔子让自己的弟子谈谈志向。性急的子路首先表态,直言不讳,接下来是一向谦恭的颜回。两位弟子谈完自己的志向,子路便让老师也谈谈志向。孔子很坦率,把自己的志向和盘托出。

这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可以说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之志”。他们的志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都积极向善,不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浅 之分。

子路性情豪爽,讲义气。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热衷于帮助别人,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但是,和颜回、孔子相比,他的修为尚处在“舍物”层面。也就是说,他能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乃是身外之物。而颜回已经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进入到内在心志的修养上,到达“舍己”层次。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可见颜回的感悟修养要比子路要深。

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仔细品味孔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所以我们说,孔子之志乃是“仁者之志”,孔子志向之高远,修养之深湛,是子路颜回远远不及的。

也许有人会说,辨别三人志向的高低远近有意义吗?回答是有意义。诸葛亮曾说过,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志当存高远”。只有在伟大志向的召唤下,一个人才会投入所有的精力,发挥出全部潜能,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1]者也。”

【题解】

许多人有了过失却不知反省,从来不在内心里责备检讨自己。在孔子看来,人们只有具备了内省自责的意识,才能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得到进步。

【注释】

[1]内自讼:内,内心。讼,争辩是非曲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进行自我责备。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见过自己有错误了就进行自我责备的人。”

【精读论语】

要学会自我批评

在本章中,孔子再次提到了自我检讨的问题。他觉得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是面对自己的错误应当如何处理,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修养的高低,更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如果一个人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置若罔闻,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若是能够在内心进行自我批评,积极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则能使事业转危为安。

真正的伟人对自己都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加以检讨和改正。汉武帝穷兵黩武,又喜好神仙方士,还曾大造宫室,挥霍无度,导致民力枯竭,四方寇盗并起,引起天下动荡。到了晚年,更是兴起巫蛊大狱,连卫皇后和太子刘据都因此而丧生。后来,他才得知太子是无辜的,就建造了“思子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责悔过。到了征和四年,他又当着群臣的面自责道:“我自从即位以来,做了不少的错事,令天下百姓受苦了,有愧于民啊!但是,从今往后,我保证不会再让这种事情发生了!”随后,他又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的奏请,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即历史上有名的《轮台罪己诏》。他以实际行动进行了自我批评,及时地弥补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多数人面对自己的错误会出现两种心理,第一是“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意思是说,人们只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者是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认,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说得更好、更优秀,而不是更差、更坏。第二,有些人在明知道自己犯下错误,但却不以为然,甚至还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这两种人,一种是缺乏自知之明,一种是不愿自我批评,这两种人都是成不了大事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却有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也许有些人从发现自己的错误,到承认错误,再到说出来都比较容易,可是若想让他改正却很困难。正确的做法是听从孔子的指导,如果发现自己犯错,首先就得承认自己走错了道,其次是在内心深刻检讨,设法改正错误。若是没有这种自我批评的勇气,只会一错再错下去,很难再走回正途。

自我批评是一个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检讨自己的过程,人们只有从这些错误中吸取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随着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们的事业也会绕过激流险滩得以顺利推进。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以自身为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注释】

[1]十室之邑: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在古时,三家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共十二家,此处指约数。

【译文】

孔子说:“即便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存在着像我这样既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赶不上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精读论语】

孔子的心得

这段话是孔子的心得。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有所成就,不是因为自己人性上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自己比别人好学。言下之意,是说人的本性差异并不大,只是由于后天学习的影响,人到成年后品德和才能才有了巨大不同。《三字经》把这个观点概括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观念,强调了学习在人成长和进步中的决定性意义,教导后人要重视学习。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好学成才的典型。孔子自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年少的时候,便在生活中学会很多本领,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成年后,但凡有机会,他从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因为醉心礼制,他“入太庙,每事问”。因为学问渊博,孔子成为当时的文化名人。成名以后,孔子依然好学不倦。据史料记载,在周游列国到达郯国时,孔子马上去拜见博学的郯子,向他学习古代官制和典籍历史。孔子多次到过卫国,每次都要到卫国贤臣蘧伯玉家求教。此外,他还跟师襄子学过弹琴。为了搞清礼制上一些问题,他曾跑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当他遇到学识渊博的苌弘时,便向他请教韶乐和武乐的有关问题。孔子不仅向当时的社会名流虚心求教,也向身处山野的隐士们问学。据载,孔子曾向楚国隐士接舆、荷蓧丈人、长沮等人请教。更可贵的是,孔子还能谦虚地向普通人学习,他自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靠这种热爱学习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才成为世人敬仰的大学问家。

一个人即便是资质再好,如果不去学习,也不会成才。这一点,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在《伤仲永》中记述了一个天才泯灭的典型事例。方仲永是北宋年间的人,在他五岁的时候,连文房四宝都不认识。可是,有一天他却突然向父亲要来笔、墨、纸、砚题诗,并一气呵成,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因此而少年成名。后来,他的父亲就带着他到处表演,借此换取别人的赠礼,致使方仲永荒废了学业。方仲永长大以后,完全没有任何出众的地方,成了一个很普通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再高,如果不努力学习也是成不了才的。

有些人总把工作繁忙、时间紧张作为不学习的借口,其实这些人真该好好反省一下。倘若你是真心想学的话,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和条件下都能学习,这些外在的条件根本就阻止不了你求学的决心。凿壁借光的匡衡、头悬梁的孙敬等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坚持了下来。虽然这些举动在现今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是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学习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我们现今的教育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成才的道路也有很多种,大家为何还要弃大好的资源而不用呢?

同类推荐
  •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传习录

    传习录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载体,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极经典的入门必读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 白居易诗选

    白居易诗选

    白居易是唐代的诗作大家,是中国诗史上的难得的诗人。本书是其诗作的精品选粹,收入诗近200首,都是流传久远的佳篇、代表其创作成就的力作。作品所依版本可靠;注释准确简要,必要处作串讲;所设“解读”一项概括全篇要旨和赏析诗作的艺术特点,分析细腻独到,语言流畅清新。该书由此可使读者在精悍的篇幅之中欣赏到白居易创作的精华,洵为善本。
  • 六韬

    六韬

    《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是以周文王、武王和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一部兵书。《《六韬》是一部卓有价值的军事经典著作,在战国和秦汉时即已广泛流传,具有很大的影响,深受刘备、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重视。
  •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和《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宋代,与《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宋神宗举办“武学”,培养军队的高级将领,即以“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六韬》和《黄石公三略》从此成为军事将领的必读书,流传很广。对当代和后代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形容兵家谋略,往往以精通“六韬三略”归之,或经称谋略为“韬略”,揆其本源,即出于此。
热门推荐
  • 红魔天下

    红魔天下

    鲁尼说:“他是足球史上最强悍的的怪物,他的技术已经超越马拉多纳,他的荣誉已经超过贝利,但他还是不满足,看看他吧,我都退役五年了,他竟然还在老特拉福德的天空上飞翔!”弗格森说:“他是足球史上唯一的全才,无论是作为球员,还是作为教练,我为基恩感到悲哀,像他这样的人竟然只能给他做助理教练,我的上帝,他肯定会超过我的记录,尽管我已经获得了十三座联赛锦标,五座冠军杯冠军奖杯!”卡卡说:“和他处于同一个时代,是所有球员的噩梦,当然,我不在此列,因为他是我的队友,是我的教练,他竟然还是我俱乐部的主席!感谢上帝!”马拉多纳说:“再过一百年也不可能有人超越他!”中国球迷说:“中国足球队队真伟大,方悦然最伟大!”一个完美的人,无论是在球场上,还是在生活中,要知道他的夫人可是……
  • 嘿色幽品系列:大囧统

    嘿色幽品系列:大囧统

    书中汇集了网络上最具人气的搞笑段子,是当前网络上出现过的最强悍、最语录、最道理、最极品的搞笑包袱。笑料齐全,极富网络文学气质。
  • 开局变成蛇的我该怎么办

    开局变成蛇的我该怎么办

    【开局一条蛇,进化全靠吞!!!】身为现代三好青年的林天,一觉醒来,只是照了个镜子就穿越了。当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条弱小可怜无助的小蛇,周围还全是各方妖兽大佬时……有点慌,怎么办?
  • 会长校草是女神

    会长校草是女神

    最近,这所普通高中的学生会会长十分的烦恼。虽然她乔装成男生,但是仅次于他的第二校草似乎...有点不同寻常?
  • 晨生纪

    晨生纪

    孤,狂,逍,傲。扇指千军溃,飞星穿月。剑啸区宇碎,细雨蓝夜。秋意萧瑟,锈刀锋不复。风卷千愁坠,忆随风醉。
  • 召唤王者之永恒战纪

    召唤王者之永恒战纪

    一代网游大神重生异界,觉醒王者荣耀召唤系统,开局获得青莲剑仙李白传承。看叶青云如何凭借坑比系统崛起,纵横异界!欢迎喜欢本书的书友加入QQ书群(1125546100)
  • 听说你家有块地

    听说你家有块地

    听说收集别人家的土,可以培养发育,合成高级土壤,卢洪明迫不及待去收集;听说收集别人家的水,可以无线生长,变成长江大海,卢洪明迫不及待去收集……听说收集别人家的星球,可以糅合出一个新世界,卢洪明觉得自己还可以努努力,听说收集别人家的宇宙意识,可以如触须蔓延,探知世间所有的秘密……卢洪明犯了难:我知道那么多干嘛?当你触摸到未来,你也就没有了未来。
  • 月初的星星亮晶晶

    月初的星星亮晶晶

    《九州》是一款国战网游,九国之间相互征伐以求一统。为了追求玩《九州》的陈朔,游戏小白林橙进入游戏。升级打怪最终成为一国之主,并抱得男神归。ps:传统网游言情小说,现实和游戏交错,无全息无头盔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有一个山寨系统

    我有一个山寨系统

    杨聪聪穿越到一个文学至上的世界,获得一个假智能系统,从此展开了不一样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