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570000000007

第7章 自我管理心理学:缺点不过是营养不足的优点

人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真实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包括性格、情感、气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兴趣等与情感智商相关的诸多因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总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智商和情商都包括在内。个性能够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如果能自如地表达真我,就能释放出独一无二的魅力。

每个人在刚刚降生的时候,都是完全展现自己的个性的。婴儿能够毫无顾忌地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没有虚假和伪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自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每个人都喜欢婴儿。

在尼采哲学中,真实的“自我”具有两层含义:在较低的层次上,它是指隐藏在无意识之中的个人的生命本能,比如各种欲望、情绪、情感和体验;在较高的层次上,便是精神性的“自我”。这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为原始的生命本能正是创造性的原动力。“自我”作为生命的表征,是命运的承载者。然而,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限制,我们尽量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别人的期望,我们害怕展示自己,渐渐忘了真实的自己,把真我锁在内心的牢笼中。因为放弃个性要比发展个性容易得多,跟随和模仿要比创造容易得多。就这样,真实的自己被压抑起来,很多不良情感和负面情绪也由此而生,在面对一些人和一些事的时候,变得害羞、难为情、紧张、胆怯、烦躁。这些不良情绪都是个性受到抑制的表现。

大多数人的个性都受到了抑制,一个重要原因是小时候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时候受到打压。小时候,当我们大声说话、出风头或者表现出发怒或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受到大人的惩罚,幼小的心灵便留下阴影,认为表达负面情绪是不对的,进而认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不对的。常见的“怯场”现象,就是因为我们担心大声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会受到惩罚。

口吃是抑制真实自我的典型例证。如果我们刻意地避免错误的发音,或者过于在乎自己所说的话,就会产生抑制的作用,而不是自发地作出反应,就可能导致口吃。如果减缓抑制的作用,口吃的人就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一旦清除自我批评和自我限制,表达能力就会立即提高。

我们必须把真实的自己释放出来,能够展现自我个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潜力。成功学大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说服力极强的演说家和能说会道的推销员。很多人认为自己笨嘴拙舌,不善交际,这种心理限制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如果他们经过训练,充分展现自我,都可以变成自信的充满活力的演说家或推销员。

在抑制个性的所有因素中,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我们常常被别人的一句话困扰几个小时,而那个说话的人在几秒钟之内就把自己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并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了。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会注意我们的穿着和言谈举止,其实,别人对我们的关注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只有当我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的思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王先生非常敏感,别人说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能清晰地思考,什么话也说不好。但是,他发现当他独处的时候,内心处于平静放松的状态,头脑也特别清醒,甚至有很多有趣的想法。于是,再与人相处的时候,他力求表现得像独处的时候一样,不考虑别人对他怎么评价。这个方法让他能够很好地与别人相处,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他也不会感到紧张。

管理好情感资源就没有压力了

人们常常说自己压力很大,但是如果你问他压力到底是什么,压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压力对他有哪些具体的影响时,他可能又说不清楚了。这和他不善于管理计划和压力有关。

专家指出压力的产生依赖于一个人如何看待一个特定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它。比如,你认为某件事是危险的,那么你就会感到紧张和恐惧,进而产生压力。当人感到不能控制自己的境遇时也会有压力。比如,大多数人第一次演讲会感到紧张,因为他们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

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能应付某种特定情况的时候,就会有无力和绝望的感觉,从而导致很多负面情绪,比如沮丧、自卑、郁闷等等。其实很多时候无助感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当人们不能控制自己所处的情形的时候,就会感觉“我没用”,却很少考虑事实是不是这样。有时,他们的压力只是来源于他们对事实缺乏了解。

一个试验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教授带着六个学生走进一个昏暗的屋子,让他们走过一个独木桥,并告诉他们桥下面有水,但是水并不深。六个人顺利地通过了独木桥。过桥之后,教授打开一盏昏暗的灯,大家发现桥下的水里竟然养着几只大鳄鱼。这时,教授要求六个人走回去,三个人说什么也不敢往回走,另外三个人战战兢兢地走了几步再也支持不住了,趴在桥上不肯动了。教授又打开一盏明亮的灯,这时大家看清楚原来桥下面还有一张钢丝网拦在水面上。五个人都鼓起勇气走了回去,教授问最后一个学生为什么不敢走,他回答说:“我怕那张网不结实。”

六个人明明都有过独木桥的能力,但是当他们对事实缺乏了解的时候,当他们感到不能控制某种特定情况的时候,还是感到了压力。

可见,只有当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目标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当自己觉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时候,就能很好地实现计划;当感到无力和缺乏自信的时候,就很难实现计划,因此也就有了压力。

管理压力有五个步骤:

第一,评估你目前的情感状态;

第二,确定目标情感状态;

第三,为实现目标情感状态制定相应的计划;

第四,根据计划采取相应的行动;

第五,根据反馈信息评价你的行动是否有效。

美国科学家为了弄清楚压力对生物身体机能的影响做了一个试验:把刚断奶的幼鼠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享受充足的食物和安逸的环境;另一组只能享有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它们必须和同伴争抢才能免于挨饿。科学家以为第一组应该比第二组更健康更长寿,但是结果出人意料:第一组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年,第二组的平均寿命超过5年,而且第二组老鼠的皮毛更光滑,反应更敏捷,免疫力都明显高于第一组。这也印证了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应该就是俗话说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其实,有压力并非完全是坏事,关键看你如何管理压力——管理好自己的情感资源,就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是,如果一直被消极情绪控制,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就真的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了。

快乐与压力看似矛盾,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计划和压力进行管理,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

如何摆脱“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快乐,不幸福?因为现实总是和我们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这距离就是我们不快乐、不幸福的源泉。比如,另一半本来是符合自己的标准的,可是,结婚之后他却暴露出了种种缺陷,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本来对新工作充满期待,结果发现同事不好相处,或者工作量太大,致使我们的情绪每天都很糟糕;去巴黎旅游本来是梦寐以求的事,可是到了那里却发现自己吃不惯法国大餐。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的情感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期望和实际上发生的经历之间的微分比较的结果。当我们在现实中经历的事情与我们的期望精确地吻合的时候,我们体验不到任何情感,因为每件事都是它们应该成为的样子,一切都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能够引起我们情绪的波动。只有当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与我们的期望有差别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觉察到,并产生情感或情绪的波动。如果现实不如期望的好,我们就会感到失望、沮丧、痛苦,甚至绝望;如果现实比期望的好,我们就会感到满足、开心、兴奋,甚至发狂。现实与期望的差异越大,情感波动就越强烈,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就是这个道理。

通常情况下,理想很遥远,现实很残酷,所以,我们就有了那么多的不快乐,就感觉到那么的不幸福了。

事情其实远没有这么悲观,这种状态估计只有“贪心”的人才会有,要不就不会有知足常乐这个词了。为什么不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期望的状态呢?

尽管我们总会处于期望没有实现的失望状态,但毕竟我们已经尽力了。如果能这样想,我们的情感就会变得积极起来,就不会那么沮丧,就不用沉浸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了。

当然,现实的确冷酷,各种时间表和工作日程逼着我们必须制定目标和计划,必须尝试把期望的状态变为现实,这时候,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期望和现实的差距,来缓解失望的痛苦。

第一,目标不要定得太高,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应该定在我们跳起来可以摸得到的高度。

如果期望离现实过于遥远,无论怎么努力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还是很大,就会让自己总是处于对现实不满意的状态中。因此,制定目标时,你要以现实为基础,理性地对待你所期望的事物。不要幻想把月亮摘下来,即便你能摘到,你还得接受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

第二,建立一个长期目标,而不要短期之内期望太多。

如果在短期之内制定很多目标,那么,必然要经常面临期望难以一一实现的情况,从而产生对现实不满的情绪。长期目标却不同,它可以更长时间地维持我们的快乐。“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实很不可取。新的领导上任之后总是期望在短时间内作出成绩,树立威望。但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会遇到阻碍,大刀阔斧的变革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最终结果与期望的有很大差距。还有立志减肥的人,总是希望在短期内实现“一周瘦五斤”的减肥目标,可是,这样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很容易出现反弹,最终还是会让自己处在对体重不满意的状态。

第三,没有目标也不行。如果现实已经让我们感到不满意,就必须行动起来了,主动去寻找一条通向幸福的路。

有些人有目标,却不行动,让目标成为一个幻想。幻想自然永无实现之日,于是就一味地沉浸在对现实的不满和牢骚中,整天怨天尤人。尽管他的期望只是自己幻想的结果,他却希望自己本来就是那样的,他完全被那种美好的状态吸引了,不理解自己为什么现在的状态这么糟糕。比如,某个人做了一个美梦,买福利彩票中了500万的大奖,在梦中他高兴极了,花钱花得不亦乐乎,但是梦醒之后却为现实中没有中奖而感到痛苦。这样的做法简直是太愚蠢了。如果对现实不满意,就应该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行动起来,朝着目标努力,而不是为那个虚无缥缈的梦境感到遗憾。

用目标与现实进行对比的思维是活在未来,是在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自然会对现在感到不满意。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仔细体验当下发生的事,忘掉过去和未来,我们也许会发现另一种景象,那就是活在当下——你有多久没有仔细品尝饭菜的味道了?你有多久没有仔细感觉风吹在脸上的感觉了?玫瑰花瓣的颜色和质感会让你感到惊讶吗?鸟儿歌唱的声音好听吗?秋天的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听到蟋蟀的叫声,你会感到好奇吗?

原来,因为太关注理想和目标,生活中很多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曾经对世界上的一草一木感到惊讶过,也曾经被第一次看到的蓝天白云感动过,那时候我们是用心在体验生活,那时的我们对生活没有任何的不满意,因为那时我们还没有任何欲望和希求。可是,长大以后,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学会了比较,看到别人有什么,我们也想要,然而,欲壑难填,我们也就越来越痛苦了。那就还是活在当下吧,体验现实生活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如何用瘦杯、小碗和镜子来控制饮食

在以瘦为美的今天,相信很多人都想过节食减肥,尤其是很多女性,都希望自己有苗条的身材,这样自己就会更加有魅力。而调查显示,那些想要节食减肥的人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可能是他们最终没有抵挡得住美食的诱惑,或者是没有什么动力促使他们坚持到底。总之,这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布莱恩·万辛克及其同事对影响人们进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他们自制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碗。可以在参与者毫无觉察的情况下,通过一个隐蔽的管子向这个碗里不断地加汤。实验的参与者围坐在一张桌子前,一边聊天一边喝汤,整个实验大概持续了20分钟。其中有一半的参与者使用的是这种比较特殊的碗,他们的碗中不断地被装满汤,而且是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而另外一组参与者使用的是普通的碗。实验结束后,询问所有的参与者对汤的看法。有趣的是,那些使用特殊碗的参与者声称,他们并没有感觉到特别饿,而且也没有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多喝了很多的汤。而事实上,那些使用这种特殊碗的参与者比那些使用普通碗的参与者多了75%的汤。

于是,万辛克和他的同事推测,人们在进餐的过程中,总是爱问自己“我吃完了吗”,而且这个问题总是无意识地影响着人们吃的多少。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看到,那些使用特殊碗的参与者的碗中总是被源源不断地装满汤,而参与者则认为是自己没有吃完。于是,即使自己喝了很多汤,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说明,人们在进餐的过程中受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既然进餐这一过程受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那么,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控制这些非理性的因素,来达到减肥的目的。这里就有几个对控制饮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方法,你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同样是来自万辛克的研究,有两组学生参与了实验。一组学生使用的是矮而宽的酒杯,另一组学生使用的是高而瘦的酒杯。要求他们将酒从一瓶威士忌中倒进自己的杯子里。结果发现,与那些使用高而瘦的杯子的同学相比,那些使用矮而宽的杯子的同学每次多倒了大约30%。这一研究结果在酒吧侍者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他们在使用矮而宽的杯子时,比使用其他的杯子平均要多倒出20%的酒。因此,如果你想控制自己的饮酒量,那就使用高而瘦的酒杯吧。

既然酒杯能影响人们的喝酒量,那么碗的大小是否影响人们的饮食量呢?对一群参加派对的人进行了研究,每一个人都随机分到了一个不同规格的碗和勺子,来供他们吃冰激凌使用。结果发现,那些使用大规格的碗和勺子的人均比其他人多吃了很多的冰激凌。这一研究结果并不局限于吃冰激凌,在吃其他食物的时候也是如此。由此看来,要想控制自己的饮食量,要尽量使用小规格的碗和勺子。

在我们的印象中,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每次出门都要在镜子前上下打量,上到自己的发型,下至裤子和鞋子,直到令自己满意才罢休。而且据一家化妆品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每天平均照镜子27次,女性平均为34次。看来照镜子的确是很多人的习惯,我们通过镜子可以将自己打扮得更加漂亮和帅气。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还表明,镜子不仅能让我们神采奕奕,而且在厨房中装上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减肥。因为把镜子装在厨房的墙上,如果不满意于镜子中自己的体形,就会想到以后一定要少吃东西,这样就达到了减肥的目的。当然,不仅是在厨房中安装镜子能够帮助我们减肥,同样只是照照镜子也使得我们因为关注自己的形象而更加在意自己的体形。

祛除情感疤痕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被某人或某事伤害之后,我们就会主动采取措施以避免再次受伤害。比如,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切到手指,我们的手指会留下一个伤口,伤口愈合之后,受伤部位的肌肉会自动形成一个比以前更坚硬、更厚实的疤痕组织。疤痕组织是一道保护层,它可以防止我们再次受到伤害。再比如,最好的朋友背叛了我们,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伤心。当这件事过去之后,我们就变得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并在心里形成了一道“情感疤痕”。如果受伤很严重,就可能变成铁石心肠。如果那件事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我们可能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是如果我们受到刻骨铭心的伤害,或者反复经历类似的伤害,我们心里就会留下厚厚的情感疤痕组织。我们用这种“结痂”方式保护自己,以免再次受伤。

身体疤痕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和健康不再受到危害,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可是,“情感疤痕”尽管能让我们免受来自同一渠道的伤害,却也能成为束缚我们的“心灵之茧”。“心灵之茧”会把我们包裹起来,切断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受过伤害之后,疤痕组织不仅保护我们避免遭受最初伤害我们的那些人的再次攻击,而且对其他人也拒之千里之外。这就是为什么失恋的人很难从痛苦中走出来的原因。在恋爱或婚姻中受过伤害的女人常常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这就是她的情感疤痕在作祟,受过伤害之后,她再也不敢相信别的男人了。

那些冷若冰霜的硬汉往往隐藏了一些情感疤痕,有些人甚至为了防止受到伤害,而率先发起攻击,把那些爱他们的人赶得远远的。许多不良少年就是因为陷入这样的怪圈,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情感疤痕组织对人的影响非常深刻,它会使我们活在阴影中,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

李某任职于一家大型公司,上司很器重他,每次开会都让他参加。然而,他从不在会议上发言,好像他只是陪会者,而不是会议参与者。他之所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因为他心里有情感疤痕。他希望通过不发言来避免遭受惩罚。

李某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没有注意听讲,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答错了,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下课后,他还遭到了同学的奚落。从此他心里形成了一层情感疤痕,以后他在课堂上表现得很不积极,对同学也很冷漠。成年之后,他结婚了,很不幸,他的妻子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她总是批评他的想法或做法,甚至连他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视节目都要管一管。这在李某心中形成了第二层情感疤痕。李某越来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层又一层的情感疤痕组织把李某的内心世界包裹起来,使他的内心变得无比脆弱。他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希望与别人亲近,但是却不信任任何人。只要他觉得这个环境会和曾经伤害过他的事情一样伤害他,那么他的情感疤痕就会让他逃避、退缩,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既然情感疤痕会给我们造成如此严重的不良影响,我们何不想办法祛除呢?

自我意象是可以重新塑造的,情感疤痕和身体上的疤痕一样可以通过“整容”来恢复。要想修复受伤的自我意象,需要进行“情感手术”——心理控制技巧是祛除情感疤痕的手术刀。

第一,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

比如,小时候受到家长或老师表扬的经历,在班级或全年级获奖的经历,在体育比赛中获胜的经历,或者在工作中取得好业绩的经历等等。仔细回忆每一个细节:当时是不是非常开心?别人说了什么话?自己有什么样的感觉?当时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新的自我意象建立之后,过去的情感疤痕就会自动消除。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展现自我的时候,可能会失望,甚至再次遭遇伤害,因此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坦然应对就好。

第二,使用“原谅”这把手术刀。

有些人受到伤害之后,只想报复对方,发泄怨气。这无异于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仇恨是毒蛇,首先咬到的是自己。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我们就能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幸福。真诚的、彻底的原谅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可以把疤痕组织剔出,使伤口愈合。

第三,避免再次留下情感疤痕。

祛除情感疤痕之后,就建立了新的自我意象。这时要避免的是再次留下情感疤痕——了解自己为什么遇到某些刺激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通过理性思考,认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变得更加成熟。这就等于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健康的“情感免疫系统”,防止感情上再次受到伤害。

第四,让自己强大起来。

容易受伤的人往往非常敏感,自尊心非常脆弱,常常因为别人无心的言行而受到伤害;比较自卑,自我评价不高,总是怀疑自己的价值,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总是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即使被细小的针尖刺一下,也会感到受到严重的伤害;总是对号入座,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者说自己的坏话……这样的人应该树立健康的自尊心,让自己的脸皮适当地厚一些,以便不让一点小小的冒犯对自己构成威胁,即使遭受重创,也能很快恢复。

第五,拥有独立人格。

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感情上不依附其他人就不容易受到伤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和关心,但是独立能力强的人认为自己有必要给予爱。相反,那些依赖别人的人,总是期望别人关心他们、认可他们,这让他们变得更加脆弱,一旦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受到伤害了。客观地说,并不是有人要伤害他们,而是他们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地位。因此,要想避免伤害,就需要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力更生的人生态度。

缺点不过是营养不足的优点

“缺点不过是营养不足的优点”,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句名言。

阿德勒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全家人都有着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可是他的童年却并不快乐。原因在于自己具有驼背的缺陷,行动不是那么方便,加之他有一个身体正常的哥哥,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哥哥的表现处处比他优越,这使得幼小的阿德勒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但是阿德勒没有为这种自卑所束缚,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心理学领域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完成了对于自卑的补偿和超越。

阿德勒的人生可以说对他那句名言作了最好的诠释:在某一种角度看来是缺点的特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许是优点,一种事物总是存在着它的对立面,只不过两方面有着轻重之别,所以才产生了优劣之分。比如说鲁莽,是一种缺点,而勇敢则是一种优点,当然,鲁莽与勇敢之间不能够划等号,两者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一个鲁莽的人,常常是具备勇敢的长处的。《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是一个鲁莽的人,可是他的勇武也是值得称赞的。

一个人在对待自身缺点的时候,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补偿的。每一个人都有着某方面的缺点,而且少数人对自身所具有的某种缺点有着极为强烈的感受,于是会付出一种强大的主观力量去补偿,而这往往造就了他们不凡的成功。

补偿作用的发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补偿,也就是令自己的短处转变为长处。古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患有口吃,可是他却矢志要成为一名演说家。经过长期的艰苦练习,终竟如愿以偿,不仅克服了口吃,而且辩才远远超越了常人。戴蒙斯赛因斯就是要克服掉口吃的缺点,在口吃这件事本身上下工夫,才成就了自己。

另一种是侧面补偿,也就是绕过自身的缺点,从其他方面来进行补偿。罗斯福在1921年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质炎,落下了终身的残疾,但是这并没有令他放弃奋争进取的信念,此后,凭借自己顽强的努力和出色的政绩,于1932年的竞选中战胜胡佛,成为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并且连任四届。罗斯福以自己杰出的政治业绩被看做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这说明,缺陷并不能够阻止一个人前进的步伐,很多时候还反而会令一个人为了克服它、超越它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就是力量强大的补偿作用。

罗斯福对自己所进行的补偿不是令肢体能力超越常人,而是积极地锤炼出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

神奇的“想象”和“心理暗示”

想象和心理暗示是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肯定的态度看待自己、别人和世界,我们就能让自己变得符合自己的想象,继而让别人和世界也符合你的想象。虽然有些心理暗示与事实并不相符,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发挥作用。

世界各地都有巫婆和神汉给人治病的现象,他们在病人面前表演一番,弄一些香灰、神水、说几句咒语,就声称能把病治好。至今仍有不少人迷信巫婆的神药。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存在这么久,是因为有的时候它真的好像奏效了。但是,这和香灰、神水、咒语没有关系,巫婆实际上运用了“引导想象”的方式来治病。巫婆通过各种手段让病人想象她的巫术是有效的,巫术“起作用”主要也是由于患者相信巫术可以治愈他的病。

现代医学使用的“安慰剂”起作用的原理与古老的巫术是一样的。一位女士得了一种怪病,遍访名医也没有治愈。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来到女士所在的城市,她慕名前去看病。名医查明病情之后,给她开了药,并告诉她:“这药是从美国带回来的,专门治你这种病。”女士高兴地买了药,经过几个疗程之后,真的康复了。其实,医生给她的药只是普通的维生素C,她的病需要的只是良性的暗示和积极的想象。

医学试验表明安慰剂能够达到真正药剂60%~70%的作用,当医生和病人都相信安慰剂有效时,效果更加明显。

因此,暗示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已经发现,基于这些心理暗示的行动非常成功。事实上,这些心理暗示很可能是情感智商背后的最大秘密。一旦你开始应用这些心理暗示,就会发现它们能激发你的潜能。

现在试用一下积极的想象和心理暗示,看看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很多心理暗示就像巫师的语言,它遵循伦纳德·欧尔定律:“思想者想什么,证明者就证明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凯文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请一位化学老师在课堂上把他介绍给学生们,他的身份变为化学博士。老师对学生们说:“这位化学博士正在研制一种药物。这种药物无色无味,挥发性极强,吸入这种气体对人体有保健作用。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在刚刚吸入的时候会让人感到头晕。”“博士”拿着一瓶液体在每位同学面前晃了一下,然后问学生们:“觉得头晕的同学请举手。”不少同学把手举起来。事实上,所谓“化学药物”只是一瓶自来水。

想象和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获得成功。在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引导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效果:

1.当我们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时,或者面对一个难题时,不要退缩,不要否定自己,而是应该发挥想象,在想象中体验一下克服困难、解决难题之后的情景。这种想象能够让我们调动起所有的能量,朝着目标努力。

2.在努力的过程中,要把目标具体化、视觉化,绘制成图或者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贴在视线的右前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目标不断在意识中强化,带动潜意识帮助我们实现目标。潜能开发专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资源导向系统。一旦目标明确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就好像一枚飞弹一样,明确地追踪这个目标,带动身体的所有能量实现这个目标。

3.当我们不自信的时候,要通过想象模拟成功,或者具体细致地回想自己有过的成功经历,还可以想象自己在性格、作风、能力等方面具有的优势。这种想象可以激发潜能,让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充满激情和信心。

成功学大师陈安之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他想买一辆汽车——奔驰S320,但是当时根本买不起。于是,他把那辆汽车的图片贴在书桌前面,激励自己努力挣钱买到它。后来觉得这辆车有点贵,很难实现这个愿望,就把图片换成了奔驰E230。

要想实现目标必须付出行动,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汽车,他努力工作,几个月之后,他的收入大增。当他挣到足够多的钱时,决定去买汽车了。在购买的前一天,他碰巧看到了他的学生,得知他们也要买汽车——奔驰E280。陈安之觉得自己不能输给学生,临时决定买奔驰S320。这个戏剧性的变化,竟然使他实现了最初的目标。

人们头脑中的意识会有一种“心理导向效应”,即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接受外界暗示的愿望,并让自己的行为受其影响。如果我们每天要对自己大声地说赞扬的话语,并在内心确信自己确实如此,那么,我们就会跟着变得更积极,更有精力。

很多时候最初印象是靠不住的

人们往往认为最初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其停留在脑海中的时间也最长,很多人更是以第一印象作为评判人好坏的标准。

如此说来,最初的印象似乎是不可改变的。但实际上,事情却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停留在脑海中的最初印象也会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通常都是反方向的。也就是说,最初的好印象会削弱,逐渐向坏的方向转变;最初的坏印象也会好转,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睡眠效应”。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购买某件商品的时候本来特别喜欢,可没过几天就没那么喜欢了,甚至有些后悔当初买了它;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不讲理的人,把自己气得半死,可过了几天后再想起这件事,却又觉得不值一提,甚至有些懊恼自己当时为何那样冲动。诸如此类的事很多,这类事情的发生就是睡眠效应作用的结果。

睡眠效应的出现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决定的。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或事物,我们很难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人和事物都是多面性的,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全部的特性都展现出来。尤其是人,人们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往往不会在陌生人面前袒露心扉,也不会让对方看到全面真实的自我。人性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再加上刻意的掩饰,要看到其完整的形象是根本不可能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交往得越久,对彼此的了解就越深,这时必然会产生一些与初次见面时不太一样的印象。

通过睡眠效应,我们不难发现,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重要意义。在进行人际方面的判断时,要给对方表现自己的时间,而不要匆忙下定论,否则,就是对别人和自己的不负责任,尤其,短时间内就给别人下不好的结论,也是不公平的。

有些人特别容易犯印象病,以第一印象评判某人。第一印象好的就什么都好,第一印象不好的就什么都不好。这显然是不妥的。无论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只见一次就盖棺论定,那样难免会产生偏见。

睡眠效应也提醒我们不要在愤怒的时候采取什么行动。人都是情感动物,当情感占据上风的时候,往往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来。尤其是在愤怒的时候,很容易做出伤人害己的事情来,到最后让双方都懊悔不已。所以,在感到愤怒时,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控制而采取行动。无论你当时想做什么,想说什么,都不要去做,也不要去说,给自己一点时间,待怒气退去以后,再决定采取什么行动。

美国前总统杰弗逊曾总结了一个在愤怒时控制情绪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就数到一百。”如果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这个办法也不妨一试。

睡眠效应如果应用在购物中,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开支。比如,在购房或购车的时候千万不要一时冲动,马上作出购买的决定,至少应该给自己一周的时间冷静一下,在考虑好各方面情况以后,如果还是觉得值得购买,再买也不迟。

养成快乐的习惯

快乐,是一种人人向往的情感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身心方面的愉悦,还能在愉悦中提高做事效率,轻松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人们才会祝福彼此天天快乐,永远快乐!然而,许多人对快乐却存在一定的误解。

有些人把快乐与道德联系起来,认为快乐是由于无私而得到的奖赏。帮助别人确实能带来快乐,因为这可以证明“别人需要我”。然而,这却是一个荒唐的假设。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快乐不是对美德的奖赏,而是美德本身。”当然,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不能通过减少自己的快乐,来增加别人的快乐。如果从道德层面理解快乐,认为追求快乐是自私的,我们就会因为得到快乐而感到内疚,进而变得不快乐。

人们对快乐还有另一个错误理解,那就是把快乐寄托在未来某个时刻。有希望是好事,但是如果只想着未来,就会对现状失望,不快乐就是必然的了。如果把快乐延期,快乐就会遥遥无期,比如,有人认为考上大学自己才能享受快乐,考上大学之后又为找工作发愁,找到工作之后,又期望与心爱的姑娘结婚,结婚之后又为付购房贷款发愁。

要想永远快乐,必须现在就快乐。我们不能把快乐建立在解决某个问题上,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另一个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人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活在现在,享受现在的生活带给自己的乐趣,不要想等到某个任务完成之后而获得快乐。

所以,我们要让快乐变成我们随时都可以拥有的心理习惯。人们常说“烦恼是自找的”,其实快乐同样是自找的,只要我们愿意快乐,就能体验到快乐。我们不能指望每时每刻都沉浸在快乐之中,因为每一天都会有让人不开心的事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简单的决定而变得快乐。

第一,克服为鸡毛蒜皮小事烦恼的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让我们感到不满、烦恼、怨恨、气愤,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对外界环境作出这样的反应。比如,有人在我们说话的时候表现冷漠,有人不小心弄脏了我们的衣服,有人没有和我们打招呼,这些事让我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于是感到不愉快。甚至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事,也被我们理解为对自尊心的伤害,比如,等的公交车迟迟不到,想去郊游老天却开始下雨,对这些事,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抱怨,然后就变得不快乐了。理智地想一想,我们之所以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感到烦恼纯粹是因为习惯。那就克服了吧。

第二,不再让其他人和外界环境摆布自己。

我们有的时候就像个木偶,总会让其他人和外界环境摆布自己——一旦别人做了让自己不满意的事,自己真的就立刻发脾气。想想是不是很傻?其实,让我们苦恼的不是事件本身或者某个人,而是我们自己对事件或某人的看法,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做自己的主人,当感到自己受到攻击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冷静地把事实和看法分开,使自己对外界的反应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而不是自己或别人对事实的看法的基础上。比如,有人在车祸中失去一条腿,他为此很伤心,觉得自己太不幸了,以后不能走路了,什么都干不了。他把事实和自己的看法混淆了。他“失去一条腿,不能走路了”,这是事实;他“太不幸了”,“什么都干不了”,这是看法。一旦他产生消极的想法,他的痛苦就会加倍。当遇到不幸事件的时候,自怨自艾,认定自己是个不幸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不幸。

要想让自己摆脱外界环境的支配,就要避免产生消极的看法。如果迟到了,不要说“我总是迟到,这样不好”,而要说“迟到不是我的作风,下次我要早到十分钟”。通过积极的思维模式,可以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象,这样就可以摆脱消极看法对自己的控制。

第三,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让人保持快乐的心态。

人活着要有所追求,朝着目标努力奋斗,无论环境怎么样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心境。比如,诺贝尔在研究炸药的时候,他的工厂发生爆炸,他的弟弟和四个助手被炸死,他自己也受了重伤。周围的邻居出于恐惧,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政府不准他在市内进行试验。诺贝尔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在一只破船上建立新的工厂,经过很多挫折之后,终于研制成安全的黄色炸药。心理学家H·L.霍林沃兹说过:“快乐需要有困难来衬托,同时需要有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和克服困难的行动。”乐观对待困难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

第四,快乐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不要指望别人给你带来快乐,外界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创造快乐。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却能改变自己的心态。我们的情感通过训练可以增强唤醒快乐的能力。习惯与自我意象的模式是一致的,将新的行为模式付诸实施,直到变为习惯,自我意象就会超越过去的习惯,发展出新的行为模式。过去,我们习惯了对外界的攻击作出不良的情感反应,只要外界环境不合我们的心意,我们就会烦恼、怨恨、发脾气。只要遇到某种刺激,我们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把这种习惯性的反应纠正过来,以另一种反应方式取代。这个练习需要坚持一段时间,直到新的行为模式被彻底掌握。

改变的过程是艰难的。当我们被要求除去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方式的时候,我们都会本能地加以抗拒,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过去的那些习惯是有害的。因此改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它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进程。

同类推荐
  •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皱眉凝眸……这些行为都是“语言”,聪明的女人总能够通过人的这些行为读懂那些“言外之意”。本书就是通过介绍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内心世界,引导女人充分发掘自身的细心、感知力等天生的性别优势来掌控自己的身体行为语言、读懂他人的行为语言,从而成为生活中善解人意、举止有度的俏佳人。
  • 抗压有术:从逆境与挫折中恢复的心理学技巧(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抗压有术:从逆境与挫折中恢复的心理学技巧(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逆商复原力的培养渐渐地比培养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
  • 哈佛精英教育全书:怎样培养未来的精英

    哈佛精英教育全书:怎样培养未来的精英

    《哈佛精英教育全书——怎样培养未来的精英》是一本写给所有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看的书。不管你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只要你愿意学习,追求上进,那么,你一定能从本书中学到进步的经验,找到杰出的楷模,领悟成功的真谛,获得奋进的力量,得到受益一生的智慧。
  • 微反应心理学

    微反应心理学

    这是一本大众心理学类图书,书中讲述了几种典型的身体微反应,分析了其发生的机制和应用的领域,以便给读者以提示和启发。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微反应心理学,不动声色地分析与我们交往的人,尤其是那些你还摸不透的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时候,人们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反应,这是人性最自然地流露,难以作为,这也因此成为我们读懂他人的利器。这一原理其实早已经被世界警方应用了很久,只是没有普及到日常生活中来。
  •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

    生活中任何地方都有心理学的影子,心理学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心理学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和摄入的能量一样,是一种深深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同时又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物。本书作者用精彩的文字、真实的故事和专业的观点来讲述心理学,让读者朋友通过他人的经历来梳理自己的人生。此外,“拓展苑”栏目主要介绍心理学史上一些经典的实验研究,如“个体受暗示性研究”等。“另眼看电影”栏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从人格分裂、梦境、孤独症、偷窥等各个方面重新解读电影,让读者朋友感受电影和心理学的双重魅力。
热门推荐
  • 非你不离

    非你不离

    还记得吗?你曾答应会一直陪我左右。——某天,男人在树下练剑,故作不在意的问,“听说你有喜欢的人了?”“对啊。”穆折老老实实的点头。“是谁?!”男人提着剑快步走向她,声音冷了下来。“呃……”穆折心有戚戚的看他一副要杀人的架势,咽了口吐沫,小声说,“就是现在怒气冲冲,一副想要砍我的你。”“……”
  • 末世之黑客

    末世之黑客

    世界最强黑客左斯,穿越到了百年以后的末世。“这种丧尸横行的时代,电脑、手机、互联网……早就破坏得一干二尽,黑客?你TM在逗我?”“看来,我得给你们普及一下黑客的定义了。”左斯举起手臂上歪歪扭扭的弩弓V0.1,一箭射穿了远处的三只丧尸,看看面如土色的三人,微微一笑。“一个真正的黑客,热衷的,是研究;追求的,是自由!”原来的世界,早已研究透彻,这新生的法则,才真正有趣啊!!!
  • 举杯侯客

    举杯侯客

    小到家族利益纠纷,大到江湖恩怨、国家兴亡,他们在情感的蛛网上挣扎,爱恨蒙蔽了双眼,复杂的情感限制了行动,对未知的一切感到新奇和恐惧……在变化多端的世间,有着许多平凡而又惊奇的故事,这些有趣的故事,且让老夫细细道来。【脑洞产物】
  • 战天绝帝

    战天绝帝

    混沌苍穹,群雄并起。远古大陆——苍穹大陆在历史的变迁和一代代绝世强者的争霸争变得支离破碎。。当今天下,是一个强者为尊,更强者为王的时代。在这里,所谓的皇权,富贵荣华,只是那些庸俗之人的追求。在真正的强者眼中,那些都是浮云,更有甚者一怒则灭城屠国。没有人会指责什么,因为这就是实力。天云帝国的皇子——林嘉,渴望成为至强者,离开了荣华富贵,走进了血雨腥风的强者的世界。他的到来,究竟会给这个九州,乃至整个苍穹大陆带来怎样的变故?
  • 明末二人行

    明末二人行

    本人写作新手,需要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大家投票支持一下,谢谢。
  • 遇见偶像天团

    遇见偶像天团

    她成年之后去国外看一下,趁着暑假去韩国学习学习国外的化妆技术和服装搭配,顺便去旅旅游。结果意外遇见偶像天团rainbow,迫于无奈还和7位帅哥住在一起了,展开了一段意想不到的韩国奇遇偶吧记……
  • 云起不知风致

    云起不知风致

    云浅汐,一次新生,换一人一生相守;墨轩逸,一眼便成万年,自此心里再不容她人……
  • 大天佛魔记

    大天佛魔记

    作为一个想要做个普通人,普普通通走完一生的龙宇,一颗白虎灵珠改变了他的命运。且看龙宇如何在四灵大陆叱咤风云!
  • 快穿之大佬又撒娇了

    快穿之大佬又撒娇了

    她从来是个心狠的人。游历三千世界,她冷眼旁观世人的悲欢离合,孤身穿梭于历史长河。直到遇到那个人:“阿萤,别怕,我在”“萤,只要是你,怎样都好”“萤儿,哪怕是为了我,留下来,好吗。”
  • 靖思梦之旅

    靖思梦之旅

    全文围绕斐儿的一场大梦来描写的,梦中她穿越到几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身为王室贵族的她并没有像别的大臣一样贪婪腐败,而她却为楚怀王出谋划策,一心救国,主要内容请观看,靖思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