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68000000003

第3章 剥开专业与招生的谜团

大学里的红黄牌

都说中国大学像中国足球,还别说,真的有了红黄牌。据报道,教育部给几十个大学和职高的专业亮了红黄牌,其中亮红牌的法学、计算机和生物工程,都是一度赫赫有名的热门专业,当年考生挤破门的。亮了红黄牌,说明这些专业就业出了大问题。

其实,作为在大学里的人,我们知道,早在十年前,这些专业就已经开始出了问题,就业市场饱和,人才培养混乱。显然,不是说社会上现在不需要这几个专业的毕业生了,而是这些专业膨胀得过于迅速,学生质量掉得过于厉害,才造成了今天被亮红牌的局面。这些年来,大学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这样的,无论什么大学,重点还是非重点,只要哪个专业热门,大家就一拥而上,争着抢着上这些专业。有条件的上,没有条件也上,多数是没有条件硬上的。文科的专业办得最烂,以法学为例,试问,现在有哪个大学没有法学院呢?再不济,也会办一个法律系。一个专任老师没有,敢办;一台设备没有,也敢办。前提是只要这个专业热,我就要办。

奇怪的是,中国的大学,其实是无权添加专业的,连各专业的招生比例,最后毕业证的发放,都统一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里,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法学院、计算机系和生物工程专业,是怎么通过的审批呢?何以十年前就出了问题,今天才亮红黄牌,信息滞后如斯?教育行政当局的监管,到哪儿去了呢?

都批中国教育产业化,其实,中国教育如果有产业化的话,也只是一小截的产业化,只体现在对学生的收费上,剩下的,无非是行政当道,官僚办学。如果完全产业化的,按市场调节,早就该知道某些专业过剩,何至于一拖就是十年,甚至十几年。这种状况,完全是计划经济才能出的,总是调节滞后,车都翻了,才想起刹车。

亮了红黄牌就能调整过来吗?当然不会,这些专业固然报考的人不多了,但其他的热门专业,还不是大家争抢着上,直到臭大街而后不止。现在的大学,想的只有一件事,无论用什么办法,都要把学生骗进来,多收点学费,维持大学的表面繁荣。而主管者想的,则是如何维持自己的权势,保住自己的审批权、控制权。所以,什么管理、把关、审核,都实际上不存在。同一个机构,先前的滥发准生证造成了这些专业的泛滥,转过身来,又由这个机构亮出红牌,这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情。按情理,这红牌亮给谁呢?首先应该亮给他们自己才对。

其实,无论什么专业都一样,现在的大学,包括主管部门,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培养人上。滥上专业,就类同于市场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哪个品牌红,就大家一哄而上,争相仿冒。市场上的仿冒还得有点含金量,至少外观看起来要像,否则蒙不了消费者,而大学的仿冒,有些则连像都不用像,四年下来,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就毕业了。

中国足球已经从根上烂了,非脱胎换骨不可,大学已经有了红黄牌,接下来类似的黑哨、黑脚、黑俱乐部、黑管理者,是不是也该亮一亮了?

我们要什么样的本科教育?

曾经有一年,北京的高校都在忙一件事,迎接本科评估。为了能在即将到来的评估中顺利过关,各个学校先自行检查,查出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造假,假试卷、假论文、假实习报告、假听课记录……圈内的话叫作“补”,把一切没有的,不合格的补上。据说,仅就学校的自查而言,本科教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主要集中在教师对考试和判卷的随意上,比如考卷上没有小分,卷面成绩与成绩表不符,考试出题随意,难以涵盖教材内容,等等(当然,这些问题,一般都出现在文科领域)。

显然,按照目前的教学规则,这些都属于违规甚至严重违规的行为。但是,据笔者多年的高校教学经历,目前高校本科教学比这些还严重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教学内容教条和陈旧,教学形式的僵化以及有点名气的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即使上课,也经常找研究生对付,等等。这些问题,在“教”的一端就一塌糊涂,至于“学”和“考”就更不用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大,有很多教授在考试上也很马虎,看学生的花名册打分的也不在少数,1号给60分,2号给61分,依此类推,给到80分打住,然后再给60分、61分。但是谁敢说那时的北大本科教学不好?关键是人家教书教得好,有内容,有研究。那些根本不屑于判卷的教授们,个个都学富五车,对自己所教所讲,素有专攻,有些人讲课,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就是著作,是真正的、不可复制的原创性著作。

所以说,本科教学,真正的问题不是考试,也不是目前本科评估重点检查的教学程序上的种种问题,而是教学本身。考试本来就是教学的附属品,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凡是从事过文科教学的人都知道,通过考试,其实是很难发现学生的优劣的,真正有才华的学生,只能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问难与切磋,通过师生对疑难问题的共同探求才能发现。学生真正在乎的,也恰是老师能教给他们什么。如果一个大学教师,按照几十年不变的统编教材(很多教材即使号称新编,其实也是旧货色),中规中矩地讲授,甲乙丙丁,ABCD,一点出格的地方都没有,大纲规范,讲义规范,教学进度严格合理,最后考试也是中规中矩,判卷登分,一丁点差错也没有,但给学生的知识量却基本等于零(学生也不乐意听,因为考前看看书就足以应付了),这样的教学,能算是合格的大学本科教学吗?

然而,以今天的本科教学规则以及目前的教学评估而言,恰是这样的教学才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因为在所有评估的指标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放在最优的评价一栏里面。事实上,现行的本科教学规则和管理,跟现在进行的评估是配套的,原意就是要把教学各个环节管得越死越好,每门课要有大纲,有教案,要填写教学进度表,每个步骤都要有检查,有记录,连考试出题,老师怎么打分都要检查,实际上是将教学环节分解为一个个的量化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只是由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官僚主义和教师的惰性,这些监管的指标才没有真正实现,才需要在评估前临时抱佛脚地恶“补”,即大规模造假。

问题是,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的本科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如果我们要的仅仅是一个规范的教学过程,一个规范的教学形式,一个合乎规矩的教学内容,那么,尽可以由教育部来组织整合各门课程的统编教材,根据教材编写教学软件,上课的时候,由技术人员在各个教室里放就是了,考试也完全可以做到机器操作,机器判卷,教师基本上可以不用了。如此,最规范,只要系统没有问题,可以做到没有任何差错。如果再形成全国高校的联网,安置统一的监控设备,教育部就可以直接控制一切,除了设备维护人员,连校长都可以省了。

显然,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我们的大学教的是人,不是机器。人只能用人来培养,大学教师是人,人要有知识、有学养、有研究,也要有个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才能赋予学生以创造性,否则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中规中矩的呆子。大学如果真的要想搞好本科教学,其实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了,那就是保证教书的人都是人才,而且这些人只要做了这份工作,就必须站在讲台上,不能动不动就去做第二职业,走穴,开公司(对于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尤其要管得严),至于教师怎么教、怎么考,本是教师的自主权。学校如果认为某个教师不行,解聘他就是,完全用不着一头扎到本该由教师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上,替人家当家做主,更用不着由教育部来一竿子插到底。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我们的本科教育,丧失创造性。

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创新性,可是教育如果丧失了创造性,整个国家的创新从何而来呢?

研究生招生不公正,病在哪里?

眼下,正是各个高校研究生的考试招生期,跟往年一样,几家欢乐几家愁,在这愁喜后面,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招生不公,这种不公,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喜者未必真喜,愁者则是真的愤怒。

这些年考生和公众对于研究生考试招生不公正现象的谴责,由于网络的存在,无疑形成了某种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对策是将研究生考试招生,逐步高考化,现在硕士研究生已经实行封闭出题,统一判卷,试卷糊名,判卷老师被关在屋子里,由机关工作人员看管,每道手续都严格把关,某些学科已经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划分数线,统一录取,基本上跟高考没有什么区别了。眼下,这种趋势正在蔓延到博士考试招生上面,今年的面试,就有研究生院的人员在旁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说,上面控制研究生招生舞弊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加强行政监督和控制,二是让考试和招生更加程式化。

问题是,目前的高考已经弊端丛生,批评者认为,目前实行的这种高考制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研究生不同于本科,有更多的个性化要求,不仅要求考生有程式化的知识,更要求他们有研究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能力,将高考模式延伸到研究生考试招生中,只能是扼杀或者大体扼杀了研究生教育。这些年,真正对这种高考化招生不满,而且喊出声音来的,恰恰是那些学问做得好的人,比如陈丹青、朱学勤、贺卫方,甚至还有用实际行动发言的朱苏力,他们不满,仅仅是因为这种制度,使他们招不来自己满意的学生,而他们的满意与否,相信仅仅和学术有关。

不错,现在高考式的研究生考试招生,的确会给某些学校,招收某些无论如何都考不及格外语的中层官员(高层不在此列),制造某些阶段性的麻烦,也会使某些贪财渔色的导师,为了自家的好处,招收阿猫阿狗,形成某些障碍。更进一步说,如果教育当局肯下本钱,把研究生招考制度变成完全的高考,按分数线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似乎也是可能的,但是,在这种公平背后,则很可能是最后一点学术自主性的丧失,所有的教授,都变成高考的判卷老师,充其量,不过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差役。

这是中国特有的高校研招的两难之局!一管则死,一放则弊。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学界,不存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尤其不存在官方承认的学术共同体,对于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术规范,都没有起码的共识,更谈不上跟国际学术界接轨。整天嚷嚷国际接轨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辞,语焉不详。大量国际公认宣传性的文字产品,在我们这里,被视为学术成果,大量平庸的重复之作,在我们这里,也被视为学术成果,大量抄袭、变相抄袭的作品,在我们这里,根本得不到起码的处理,甚至有可能李鬼告倒了李逵。各个学校和研究机构,不仅没有热情去清除庸作,处理抄袭,反而因为为求在官方的评价体系中占个好位置,鼓励或者变相鼓励这种行为。少数几个真正做学问,而且在国际上有地位的学者,在国内,往往无声无息,基本上没有什么官方地位,而那些在国内声名显赫,头衔无限长的学官们,恰恰不做什么学问,手里一大堆的课题,都是由弟子服其劳,劳动成果,也基本上是垃圾。严。在一些教授眼里认为好的论文,在另外一些教授眼里,就是垃圾,标准已经丧失了它的严肃性,因为官方没有标准,教授也没有标准,所有的导师,不过是研究生生产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产品流到你的手上,负责的还拧一下螺丝,不负责的连螺丝都懒得拧,甚至可能都不会拧,放过去,就算出厂了。

西方的学者,声誉高于生命,中国的学者,收益才是第一位的。工科教授,由于要依靠学生为他们打工,所以,还会多少考虑一下学生的素质,理科与文科的教授,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加上混日子的人,混得越来越好,地位越来越高,学生答辩,大家心知肚明,明明是垃圾,却都会说成点心,学生顺利过关,导师脸面好看,答辩委员收取答辩费,大家皆大欢喜。唯一可靠的质量把关,居然只剩下入学考试的程式。

当然,补救办法不是没有。开放将近30年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学界,已经跟外部有了相当多的接触,每年频繁多样的国际交流,请进来,派出去,每年都数以万计。受过西方学术训练各种层次的海归,越来越多,其中虽然不乏克莱登大学的南郭先生,但正经人还是占多数,没有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凡是叫个学者,或多或少,对于什么叫学术,心里还是有数的,至少多数人是有数的。高校里南郭先生混迹其间,而且能大发市利,关键在于学界过于官僚化,官方的正式体系,只认官,不认学。各种评审委员会,只找这个领域官大的人,不找这个领域学问做得好的。虽然说,目前的各种评审过于频繁,根本没有必要,无非是展示和加强组织者的权力,但是必要的评审还是要有的,只是这种权力要回归学界,而不是由官场垄断。

一个国家,学术评审由谁来掌握,决定了这个国家学术的导向,所以,补救的首要措施,是根本改革现在的学术评审制度,让学界自己选择他们所认为的优秀分子,进入评审委员会,切实掌握学术评审权,变官本位为学本位。目前民间与官方学术评价两层皮的现状,必须改变,不能允许某些学术官僚,借口政治问题,随意打压学者,只要这个学者不违法。否则,中国学术的官方认可的学术体系,就会逐渐沦为封闭的自说自话的“诸侯学术”。

在评审制度改变之前,某些局部的补救措施也有一些作用。这些措施的根本着眼点,就是将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答辩过程公开化,置于阳光下,甚至可以全部上网。笔者所在的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曾经设计了导师组培养模式,成立由系里所有教师参加的导师组,一部分是硕导或者博导,一部分人不是,但进了导师组,都负有责任。把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都放在导师组的公开讨论中进行。实行之后,虽然开初某些导师和学生很难受,但效果很好,不是学术的东西,没有人敢拿出来了,过去那种看导师面子,走过场的事情也少了。可是,这种改革,因为导师组的成员,在会上批得凶,让部分很有权势的导师不舒服,结果导师组被学院实际上取消,无疾而终。

今年,我们学院又有好事的副院长出于好心,组织了临毕业博士生的讨论会,让这些正在准备论文就要答辩的博士生们,先把自己的论文拿出来,亮亮相,大家讨论一下,提提意见。这在国际上,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博士生们都希望自己的论文能被大家批一批,甚至骂一骂,以便改得更好,但是在中国,事情却不是这样。结果,由于讨论的时候,大家互相批得比较凶(也只是相对而言,跟西方的同类讨论会还是不能比),出于跟导师组同样的原因,我们学院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和导师非常不满,认为此举不仅羞辱了学生,也挑战了导师的权威。一时间,竟然闹得沸沸扬扬。

在某些有权有势的导师那里,研究生的培养答辩过程,恨不得变成一个秘密通道,博士资格考试,封闭进行,博士答辩,依然封闭进行,二三导师的友好,嘻嘻哈哈,就把事办了。大家可以互相见,但就是怕见阳光。当然,如果总是这样的培养方式,这样的答辩,入口严一点,程式化一点,多少还有点好处,可是,反过来说,这点好处,在这样的流程和出口面前,又能剩下什么?

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大病在身,其病不在考试招生,而在过程,在出口,还是那句老话,其病在学。

研究生招生改革,关键在出口

研究生招生,近来逐渐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北大“甘德怀事件”[5],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余波未消,清华美术学院陈丹青的辞职[6],又将此事提到大众的“议事日程”,成为相当一部分人街谈巷议的内容。

研究生招生之被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扩招后,考研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考研的基数陡然增大,考研热潮所及,连历史、哲学这样过去门庭冷落的学科,也变得很有人气了,不再发愁没人报考。大家的感觉是,现在的研究生考试招生,跟过去的高考高招差不多了。这样一来,研究生招生这种原本各个学校很个性化的行为,其公正性自然会受到各方的质疑。事实上,为了对应这种质疑,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有权招硕招博的学校,一直在进行考试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比如,出题从原本的招生老师都参与,变成专门的出题组出题,出的题还要求提供标准答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是如此,意思这种学科的题目也必须有唯一的答案),以方便教学行政人员对判卷活动进行检查。考卷从过去的不糊名到糊名,再到连考生的一切资料都严格保密,老师判卷也由过去各系自己组织实施,到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判卷人从始至终处在研究生院工作人员的严格监控之下。复试也由研究生院统一制订复试表格,由复试老师按项提问,最后按规定填写。最后录取更是由教育部统一按学科划定录取分数线,各个学校按线录取。

这种改革其实只有一个思路,就是逐步扩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加大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的监管力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考试越来越程式化、客观化,恨不得有一天像托福考试一样,实现机答机判,最后由工作人员统计整理公布就可以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思路的改革目前随着大众对招生的质疑升级,也大有升级的趋向。

但是问题是,这种改革能够保证研究生考试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吗?考试招生里的坏事,即使都是教师做的,那么把权力放在行政人员手里,让他们防贼一样防着参与考试招生的教师,是不是就可以太平无事?当然,人们可以说这种改革可以使得教师和行政人员互相监督,压缩作弊的空间。不过,无论是理论上还是过去的实践中看,这种监督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事实上教师和行政人员在考试招生上的权力,在制度上就是不平衡的,行政部门是主导者,而教师的权力仅仅是技术上的,只要行政部门可以实现考试的题库化、客观化,甚至机答机改,教师的参与就可以减少到最小,甚至完全成为不必要。不平衡的权力结构,监督势必是不完全的,甚至可以被优势的主导者一方,凭借技术手段轻松瓦解,就像目前各个学校所存在的现实。

教师为什么要招研究生?从理论上讲,是为了培养学生做学问、做研究,同时也推进自己的研究,增益自己的学问。所以,他们应该有权利挑选那些他们认为合适跟着自己做学问和研究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的招生,是个非常个性化的行为。一个导师,如果贪图世俗的利益和好处,刻意招收根本不适合做学问和研究的人来做他的学生,如果入学以后的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是按规矩严格进行的话,那么这个导师肯定会因此而蒙羞,甚至为学界所不齿,当然,他也无法让他招来的混子实现得到学位的愿望。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高校显然无法实现这种理论状态,招进来的研究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只要招进来了,就差不多能混出去,混上一顶方帽子戴。研究生毕业答辩,不仅有人情面子的因素,也有权力、意识形态的干扰,关键是,在很多情况下,答辩导师也并不以学术为重,不存在学术共识,甚至连起码的学术标准都没有,答辩事实上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一场热闹的仪式。

所以,研究生考试招生的改革,应该改出口,而不是入口。在入口上做文章,加强本来已经很强的行政权力,不仅容易诱发行政部门的作弊,而且非常不利于真正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尤其如此。越来越程式化客观化的考试,最终便宜的只是那些平庸考生和滥竽充数的导师,对于真正想做学问的学生和导师,都意味着灾难。很难理解,西方高校的行政部门的职能只是为了教学和研究服务,而现在中国也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口号,但是高校里却只有监管的强化,再强化。其实,只要我们在研究生出口上,多一点制度的限制,多一点监督,让那些东郭先生们混出去的成本提高若干,导师在入口上作弊的顾虑就会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我们在制度设计上,监督诸元素中别忘了学生的存在,更别忘了导师的存在,事实上,对于读研的过程来说,真正休戚相关的人是他们,只有他们才最有监督的内在动力,他们不仅可以监督东郭学生,更可以监督东郭导师,最终让我们高校的东郭先生少些,再少些,让我们的高校,别像一个衙门。

给研究生招生解套

北大是万众瞩目的所在,有点事就是大事。今年北大宣布,研究生保送比例平均再提高7%,这样一来北大一半以上的研究生,都将出自本校。消息传开,舆论大哗。

其实,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能理解北大这样做的心情。事实上,我们学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论考试,往往外校生,尤其是那些不知名的学校来的考生,要比本校生考得好,但是一复试问题就出来了,考得好的学生书看得却不多,连本专业的一些基本著作都没看过,他们只是把教材和复习材料看得精熟,而且外语和政治,尤其是政治考得好。这样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长时间进入不了状态,甚至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因此,据我所知,凡是名牌大学,都喜欢招自己本校的学生,北大此举,不过是将平时的喜欢,变成了制度性的规定。

虽然这种暗中的喜欢以及明确的规定,自有其道理,但是,必须承认,这种做法,对其他学校,尤其是那些一般学院特别希望通过考研来“改换门庭”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没有让这些人和北大的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事实上承认了北大自己的学生,更容易得到自己学校的青睐。但是我相信,北大的这种规定,就目前而言,对自己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有好处的,至少他们的初衷,并非是公然实行校际歧视。

其实,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招生状况是相当令人担忧的,随着大学的大规模扩招,质量下降,社会上把研究生视为“过去的本科”,连续几年升温,尤其是名校的研究生,更是热门,这种状况,直到去年才有所降温,随着研究生招生寻租力度的加大,招生腐败日益增加,各种糗事层出不穷。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普遍对学校和教授丧失了信任,很多考生落榜,尤其是那些初试分比较高的考生落榜,首先想到的就是“招生舞弊”四个字,网上许多类似的招生事件,其实未必都是导师作弊,但大家众口一词,百口莫辩。北大这种公开增加自己学生比例之举,估计也会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舞弊。

教育行政部门面对如此的压力,采取的办法是加大行政监控的力度,尽量使研究生(目前还是硕士阶段)考试高考化。试卷糊名,统一判卷,老师圈禁,甚至统一出题,试题给出标准答案等,而且这种趋势大有蔓延之势,估计不久的将来,博士生考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化。事实上,这种方式的考试,只能有利于那些不看书,从大一开始就一心复习考研的人。把研究生考试,变成另一个层面的高考,等于是消解掉研究生教育最后一点“研究性”。

事实上,在研究生层次,尤其是博士阶段,如果非要有入学考试的话,考试应该是更加个性化的,理所应当赋予学校和导师更大的权力,真正实现学校和导师自主招生,招他们认为应该招的人,不用各种规范化的考试,来挡三挡四。无论是外校,还本校生,一个尺度,单一的学术尺度,无论外校还是本校,研究生的大门,只对爱读书的人敞开。问题是,这样自主之后,学生毕业的出口,一定要严,硕士作为博士的一个台阶(职业硕士除外),不用写论文,但博士资格考试,博士论文答辩,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能像现在这样,只要考试进了门,最后都能出去,博士资格考试和论文答辩,变成互捧臭脚的师生联欢。能做到宽进严出,关键在于,所有带学生的教授,要有这样的自律,有不像样的博士论文从自己手下溜过,意味着耻辱,等于变相的学术不端。

然而,我们现在的学界,没有一个公认的学术标准,也没有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学者没有职业道德,更没有学术荣誉感。很多教授,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教授,自己都不知道学术为何物,在社会科学领域,大量政治宣传的东西,也被当成学术发表,公然排列在学校的学术成果中。有的教授虽然知道什么叫学术,但对于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从抄袭到腐败,满不在乎,出了问题,学校为了面子,也不会深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已经走到一条死胡同里。都知道研究生素质下降,但为了应付社会舆论压力,还只能在强化入口上打主意,越是规范化入学考试,研究生培养水平就越是下降。

走出这个死胡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切实整顿学术秩序,给学者以自主权,靠学者的自身力量,来建立学术标准,维护学术道德,严肃学术纪律,把那些混事的、舞弊的、抄袭的,凭借自身权力侵吞他人成果的所谓教授学者,统统清除出去,第一步,要让学者有廉耻,重建自身的学术荣誉。

怎样跟老师建立牢固的互动关系,免得被淹没在黑压压的学生堆里没人过问?大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环境,本来除了课堂外很难碰上老师,大学期间,毕竟是需要老师指导学本事的时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所以要尽量跟老师保持畅通的互动,这样对学业大有益处。

同类推荐
  • 学校径赛运动的竞赛与裁判(上)

    学校径赛运动的竞赛与裁判(上)

    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意志和毅力,并在思想品质的教育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通过举办体育运动会,对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检查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与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和进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第二版)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第二版)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第二版)》属于新闻传播学的通论作品(教材),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研究新闻传播学中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严厉批判了在韦伯的“价值无涉”这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下所产生的新闻自由的理念,客观描述了该原则的概念内涵,以及西方新闻界实际上使用该原则的界限,指出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就该原则所应持有的正确的、批判性的立场。
  •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

    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文献选编”丛书之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本书以文选的形式,选编了中国历史上有关教育、教化的著名文论典籍,展现了中华文化广博精深的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为重教与教化、为师与教学、为学与治学三篇。
  • 中国教育史导论

    中国教育史导论

    本书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学校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教育、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学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西学东渐与传统教育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及其本土化历程等。
  • 待到“三花”烂漫时:三花幼儿园“家园社和谐教育”之追求(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待到“三花”烂漫时:三花幼儿园“家园社和谐教育”之追求(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待到“三花”烂漫时:三花幼儿园“家园社和谐教育”之追求》全面展示在“和谐教育”理念指导下,自主探索、开发、实践园本课程的进程,系统展示《家、园、社和谐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成果,通过系统介绍:家、园、社合作共育模式的创新展示;家、园、社和谐教育课程框架、结构、内容、实践、评价等方面;结合家、园、社和谐教育课程活动的优秀案例具体形象的展示课程实施的过程。书稿期待以严谨不失活泼、全面不失重点、理论不失可操作性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家、园、社和谐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以促进园本课程资源的多样化,为其他幼儿园在家、园、社和谐共育方面提供借鉴。读者对象: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区人员。
热门推荐
  • 乱世情缘:铁血皇后

    乱世情缘:铁血皇后

    宋婳翾是苍龙国的铁血皇后,她威武,霸气。是墨翎帝墨庭枫之后。只是,在这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又多么肮脏不堪?16岁时,她因一道圣旨嫁给了墨庭枫,在婚姻中,她渐生爱意,只是,天不如人意,墨庭枫心悦一位嫔妃。18岁时,她第一次上了战场,不过,是为了去救墨庭枫。从此以后,她便不断立下战功。20岁时,她战功不断,并诞下一皇子。..........她的故事请听我的一一叙述。
  • 花下亡魂:乱世禁忌

    花下亡魂:乱世禁忌

    一朝破封,她从乱葬岗重生。无心无忆。只知道如何降魔除妖。从乱葬岗随意捡到的2只黑色鸡蛋一路跟着她捉鬼,娱乐。却不知他们是如何的强大。他乘风而来,想收服他的她却屡屡不成功。命运却牵扯到了一起。。
  • 王妃一心带我夺储

    王妃一心带我夺储

    姜七缦撑着下巴看沉睡中的魏则鄞,怎么看都是绝等的丰神俊朗,挑不出一处错来。可偏生就是瞎了。她略带遗憾的抚过他合着的眼,却被一下抓住,缓缓睁开的眼,清澈明亮,含着一些让她心尖颤的温柔蜜意。他道:“夫人青天白日的,这般撩拨,当真以为本王能一直把持得住吗?”
  • 曲院风荷江湖记

    曲院风荷江湖记

    这是一个你心中的江湖,温情有爱,没有刀光剑影,只有琴棋书画.
  • 海贼王之再创新时代

    海贼王之再创新时代

    财富!名声!权利!想来吗?想要吗?加入我的海贼团!世界政府?海军本部?三大将?七武海?四皇?在神的眼里不过一群蝼蚁尔!小的们扬帆起航目标——ONEPIECE!!!没有最yy!只有更yy!!!如果喜欢本书的朋友可加本书交流群:95280632大家如果对本书有什么好的建议也可以在本群中探讨!!
  • 快穿之反派是个大麻烦

    快穿之反派是个大麻烦

    不是帮原主还愿么,顺道扶反派上巅峰,为啥把自己也坑进去了,反派是个大麻烦,超级大麻烦,为什么要说那么多,为什么那么烦
  • 金玉良医

    金玉良医

    【清泉的新书《农家娇女》已经上传,请亲们多多支持!】为给老驸马冲喜,长亭长公主庶孙迎娶陆家女……新娘……却……现代女医穿越而来,面对糟糕的局面,陆漫只想望天!
  • 好想有个男朋友

    好想有个男朋友

    在电竞圈里,肤白貌美的技术流主播姜晚晚是被公认的“脸蛋天才”,不仅那一张无懈可击的脸让女生羡慕不已,还有那南城市顶级富二代的身份也让网友感叹“人家当主播打职业就是来玩玩的,实在不行回去还可以继承亿万家产。”再后来作为kpl大赛中唯一的打野女选手,她强悍的实力也让众多男生为其折服。在某一次直播中,粉丝集体留言“晚晚女神这辈子是不是打算孤独终老了?”原因无他,姜晚晚这人颜控又毒舌,直播的时候又喜欢和那种长的帅的男孩子玩游戏,开了几局以后游戏以后又因为人家技术菜把人给骂走了。还时常嚷嚷着要脱单,但电竞圈谁人不知姜晚晚那脾性,美色虽然诱人如星河,但这星河也不是谁人都敢揽的。直到
  • 卿本无念

    卿本无念

    洛无念本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却不想一朝沦为通缉犯,复仇的道路太艰辛,但是,哪怕万劫不复,也要把自己失去的一样一样讨回来!
  • 网游之法力无穷

    网游之法力无穷

    一个鸡肋的隐藏职业,加上一件毫无用处的神器,却造就了中国区第一人的神话。“法力在手,天下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