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133400000071

第71章 内忧更甚

新年才过去一日,杨国忠首先接到了快马报回的消息,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了大燕国!他边咒骂安禄山无耻小人,边来回地踱着步子,飘忽的眼神中折射出内心的焦虑。

兵部尚书韦见素也急匆匆赶来报上了刚刚获得的消息,叛军前锋已经过了函谷关,直逼潼关而来,高仙芝将军已下令各军封锁隘道,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战。

“相国大人,听说圣人从陇西召回了哥舒翰,眼下东边前线战事吃紧,难道陛下要临阵换帅不成?这可是兵家大忌!”韦见素不安地问。

“连你这书生也知道,本相岂能不知!”杨国忠没好气地瞪了韦见素一眼。

“韦大人莫自乱了头绪,父相也正为此发愁呢!”一旁的户部侍郎杨暄朝他使着眼色说道。

“这么说,圣人果真有此意!可究竟是为何呀?”韦见素收了收官服的袖子,强压着心急问道。

杨暄将韦见素拉到一边,轻声说:“韦大人有所不知,昨日刘华妃进宫面圣去了,据说还带了一件证物,圣人看了龙颜大怒,还说要砍了高、封二位将军!”

韦见素惊愕万分:“刘华妃?证物?难道还是为了荣王之死?”

“正是。”杨喧慢慢道来,“早前荣王挂兵马大元帅,随高将军的大军一同开拔,抵达陕郡几日后便暴毙身亡,当时高将军的奏报中写的是突发恶疾,救治不及。圣人念及大战在即,忍痛未作深究,仅是派人把荣王遗体先运回京来。”

“圣人痛失爱子却还能顾全大局,实是圣明!可为何又……?”韦见素不解道。

杨暄摇了摇头,说:“其实圣人暗地里还是派人调查了,还让太医去验了尸。要知道,那刘华妃十多年不曾进宫,这次携铁证前来,便是要为爱子报仇的!”

韦见素不寒而栗地问道:“侍郎可知是什么证物?”

杨暄冷冷地回看了他一眼,说:“一根毒针!据说是太医在荣王的颈后发现的。”

“果然是有人暗害!”韦见素惊讶道,“可即便如此,如何就能证明是高、封二位将军所为啊?”

“太医验了毒针,据说是一种只有西域药师才会使用的异毒,毒性极烈,杀人于无形!”杨暄也说得直打寒颤。

韦见素听了终于明白过来,谁都知道,高、封二将长年在安西镇守,身边多有方术异士,早年还曾回朝觐献过西域毒蜂,据说一头骆驼只要被蛰一下便会立刻倒地而亡。

“可他们为何要害荣王?”韦见素还是想不明白。

“韦大人糊涂啊,”杨暄摇着头叹道,“这摆明了就是构陷!高、封二位将军与荣王素无旧怨,况且荣王随军乃是循亲王统帅之惯例,大军一旦出征,指挥权还是在高、封二人手中,若是为了兵权,两位将军根本无须出此下策。”

韦见素点头称是,问道:“那又会是何人暗害荣王,嫁祸给二位将军呢?”

杨暄转头望了眼父亲杨国忠,回说:“依我看,荣王暴毙在大军刚刚抵达陕郡之时,而那时洛阳城还未被叛军攻破,暗害之人担心的便是荣王统帅的大军一举歼灭叛军,凯旋而归。圣人本就对荣王偏爱赞赏,若加上平叛之功,韦大人可试想,何人之位不保?再者,朝廷如今能倚重的军队,除了陇右哥舒翰已年迈多病,若是再除掉安西高、封二人,便只剩下朔方军了……”

听到这,韦见素恍然大悟……

果不其然,就地斩首的圣旨很快就被发往前线。封常清的罪名是退敌不力,致洛阳陷于贼手,作为主将,只身撤退动摇军心。而高仙芝的罪名是不战而弃陕地数百里,还盗减军士衣粮。二人当即便于军中被斩首,以正军心。

待独孤回到京城后,听说了高、封二将被杀之事,同时哥舒翰已领旨加封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即刻往潼关率兵讨伐贼逆。独孤身为翰帅府僚,也一同应召随军出征,而且还被刚刚升任元帅府马军都将的王思礼点名要了去。

原因是真源县令张巡在攻克雍丘县城的奏表中特意提到了独孤“造书诈降”一节,令王思礼赞不绝口,当即为独孤表了个果毅都尉,要亲自带在本部军中任职。

就在出发前一天晚上,王思礼府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来人执拜帖而入,开口便自称是王将军的救命恩人。王思礼意外之余倒很是机警,叫人引入后室书房去见。

待客人引至书房,王思礼故作冷淡,既不上茶,也不看座,只把左右统统遣离,独自翻看着案上的兵书。

来人也确有些蹊跷,大半夜出门还戴着毡帽披着面纱,见王思礼有意怠慢,哈哈大笑了几声,声音尖细而嘶哑,倒引起了王思礼的注意,看身形以为是个男的,听上去却又不像。

“世人皆知王将军上阵杀敌勇武盖世,没想到还有勇有谋,临变有度,看来当时奴家主上救下将军,果然不错!”来人边说边摘下毡帽面纱。

王思礼一瞧,他见过此人,东宫内侍李静忠,据闻此人才高进士,谋过军师,是太子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

他不敢再轻慢,叫人上茶看座,却被李静忠给制止了:“按规矩,內官不得私见外将,要不然也不用大半夜费这等周章,奴家虽在殿下身边伺候,但毕竟是下人,不劳将军礼待,奴家说两句话便走。”

“也好,李公公莫见外。”王思礼揖手作礼算是遥敬太子,转而问道:“公公方才所言救命之恩指的是?”

“将军好生健忘!那年将军随哥舒翰征九曲吐蕃,误了军令要被正法,奏疏送到京城,要不是殿下建言,恐怕再无今日相见了吧。”

王思礼恍然道:“原是太子殿下救了末将。再造之恩,没齿难忘!”

“将军乃将门之后,又有忠肝义胆,如此柱国之才,岂能冤杀?”李静忠竭尽好言夸赞,又说:“据奴家所知,令尊王虔威将军早年在朔方军中和王忠嗣将军便是将出同门,王忠嗣任河西节度使,将军又与那哥舒翰同为帐下衙将,后来王忠嗣获罪,要不是哥舒翰抢先一步入京面圣苦哀告免,恐怕将军也早就节度一方了。”

“将出同门如何?沙场拼杀又如何?陛下用人向来只凭好恶,已是满朝皆知之事,若不然,岂有今日安贼之乱?”王思礼颇为愤愤然言道。

李静忠冷笑一声,说:“陛下是陛下,殿下看人可是向来不会错,同是出身朔方军,那李光弼如今已是朔方节度副使,摄御史大夫,独镇一方。”说到这,李静忠停下来,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王思礼心中有数,知道他想说的却故意不点破。对于李光弼,他再熟悉不过,少时王思礼从高句丽随父移居营州时,便与柳城归化的契丹贵族子弟李光弼结识,二人习武从军,形同发小。但李光弼的出身更好,父亲李楷洛因军功累官至蓟郡公,他本人又因性格刚毅,擅长骑射极受王忠嗣和安思顺的器重。而王思礼虽勤奋好学,精通兵法,但在朔方军中始终无法立足,便只好在王忠嗣调任河西时一同随去,直到哥舒翰升任陇右节度使,到后来青云直上封王拜相,他却还只是迁了个金城太守。

不管比出身还是官运,他都败在了发小李光弼和同门哥舒翰之下。李静忠见他沉默许久,知道已戳中其痛处,接着说:“殿下慧眼识才,今日奴家不请自来,乃是其亲自授意,连将军的过往种种也都是殿下亲口说与奴家,可见其对将军用心之深呐!要不然当日朝会,他也不会为你力谏开恩了!”

王思礼听得出来,这是太子在拉自己上船。自从开元二十六年二哥李瑛被废杀,自己被推上太子之位,到如今已是整整十八年,本性孱弱的李亨,早已在同李林甫、杨国忠两任权相的明争暗斗中学会了隐忍不发,以待天时。老圣人身体虽仍健硕,但毕竟已年过七十,长年的养尊处优,早已经不起叛乱的颠沛。

王思礼没有避开李静忠猜度的眼神,极为迎合地听他继续讲下去,“陛下斩了高、封二将,潼关军心已大动。哥舒翰此番奉旨出兵,仍只能坚守,不宜出击。但其诟疾已深,不堪重望,殿下料定潼关必不能久守,若一旦有变,望将军能权宜处之,保存实力。”

王思礼听了颇为惊讶:“潼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只须守关不出,贼军远来,久必生变,何以见得必不能久守?”

“将军乃将才,知兵法,但陛下不知,高、封二将亦是据此退守潼关,可结果还是丢了脑袋。因为他们不知道陛下要的不是守住潼关,而是收复洛阳,扫灭叛贼。若哥舒翰守潼关还是久不出兵,陛下一生气,又要砍谁的脑袋,将军该如何自处?”

王思礼觉得在理,摇摇头默然许之:“还请公公明示。”

“将军可知,陛下明知哥舒翰有疾在身,不宜带兵,却还是强令其出征,是为何?”

“据末将听闻,陛下听说安禄山欲在洛阳称帝,当下便要御驾亲征,乃是那杨太真衔土请命,苦苦哀求方作罢,这才不得不强令翰帅出征。”

“将军还可知,那杨家人为何不愿陛下亲征?”

“叛军贼势汹涌,还不是担心陛下亲征,万一有个闪失?”

“将军只说对了一半,那日陛下曾下制诏,调集京师兵马二十万御驾亲征,令皇太子监国。”他说到这停下来盯着王思礼微微点头,意思是你应该明白了吧。

“太子监国!”王思礼顿有所悟。

李静忠暗暗许之,说:“这么多年了,太子殿下在那杨国忠的明枪暗箭下早已是险象环生,如履薄冰,杨家人害怕太子一旦监国,要对他们不利,故而才百般阻挠陛下亲征。殿下为此甚是苦恼,而后终于想明白一件事。当此乱军四起之时,若无军队在手,便尽为他人之鱼肉。哥舒翰奉旨后,殿下已数陈条奏,加其‘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衔,其意正是为此。”

“殿下所虑英明。末将虽人微言轻,但愿凭驱遣。”

“王将军过谦了。”李静忠知道此来任务已完成,笑了笑说,“哥舒翰已力不从心,凡事须得将军辅佐,往后自有用得着将军的地方。”他说着站起身来要告辞,继而转头又说:“还有最后一条,若潼关有失,长安亦不能保,那时哥舒翰必获死罪,将军切不可再附之。”

王思礼点头称诺,问道:“那公公的意思,思礼将何往?”

李静忠压着哑嗓说:“殿下在何处,将军便何往!”

二人相视,会心一笑,李静忠也便趁着夜色匆匆辞去。

同类推荐
  • 《清实录》中铜业铜政资料汇编

    《清实录》中铜业铜政资料汇编

    以中华书局影印本《清实录》为准,将《清实录》中有关铜业、铜政的所有资料辑出,按现代阅读习惯整理为简体标点本,按时间顺序排列编码,集中展现有清一代的铜业、铜政状况,并按省份、铜厂名、主政官僚等为关键词制作索引目录,相关研究者阅读和搜索清实录中的相关资料提供方便。
  • 二十四史-辽史

    二十四史-辽史

    《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 明威天下

    明威天下

    同名同姓又长得一模一样的毛文龙,穿越回明朝崇祯二年。不甘心再次沦为朝廷的牺牲品,潜逃他乡,另起炉灶。扯起大旗,佛挡杀佛,神挡杀神,复我汉儿之威!
  • 玄鸟志

    玄鸟志

    ????????一个只有40户人家,170口人,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庄。却因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闻名南北,传遍东西。???????玄鸟村比南部的县城高180余米,比北部的沿途村庄高120余米,是南北交通的交汇点,是南北区分的分界岭,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南北行人,客商和过往车辆经过一次玄鸟村而终生难忘。玄鸟村地处四周沟壑纵横。玄鸟村庄的形状十分特别,由东圪梁,西圪梁,沟底街,新院街,大窑垴等处组成,其状特像一只展飞翅翅翔的鸟,东西戈梁为鸟的两个翅膀,其余为鸟的身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文肇创一方文化,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玄鸟村民,一代代传承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生
  • 后宫妖魅史:楚王秘传

    后宫妖魅史:楚王秘传

    从领地不过五十的南蛮小国,到疆域五千,带甲百万的超级霸王;从雄踞江汉的历史之巅到淮南梦断的灭国之痛;从问鼎中原的万丈豪气,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嘶声呐喊;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鸟之神话,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的内宫秘史……以楚王宫内生活为主线,以灿烂的长江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列国的相互争斗为舞台,将一部活生生的楚国兴衰史、楚王功过史、忠臣英雄史、奸佞小人史、后宫妖魅史,生动地展现面前……动人心魄,令人神驰。
热门推荐
  • 蜡笔筱昕之前方高能

    蜡笔筱昕之前方高能

    当代女大学生,因午睡起床迷糊,不小心摔倒,醒来竟成了瑾府二小姐,而后与古代众欧巴发生的一系列的等等.....
  • 土豆变元宝

    土豆变元宝

    嗨~大家好!我叫肖焰,我就是那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风流倜傥、玉树临风、英俊潇洒、仪表非凡、威风凛凛、眉清目秀、相貌堂堂、风度翩翩、衣冠楚楚、貌似潘安、浓眉大眼、神采奕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帅哥……额~~~呵呵……俗称——小流氓(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笑)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穿越成了一个心宽体胖、珠圆玉润、营养过盛,肥头大耳、圆不溜秋、捏了吧唧,长得像个土豆似的……女人?丑就丑吧,还是个下人,这?唉……这让我怎么活?落差太大,飙泪崩溃的挣扎(没有半毛钱用)咬牙接受现实……且看我如何反转颜值,在异世活出不一样的人生,如何变得如珠如宝,到达人生巅峰!
  • 富贵倾城

    富贵倾城

    王爷,我赌这万里江山,终归还是你的。————————————本文架空,非11。新书8月PK,狂求粉红票,PK票,推荐票,亲们多支持哦~~
  • 霸刀天行

    霸刀天行

    天武大陆,凶兽横行。异界军魂误入此间,诞于霸刀传承世家。霸者,刀也。出刀无愧,收刀亦无悔。刀者,天行也。自强不息!天行者,奉义也。道之所在,义志永存。韶华易逝,人生转瞬百年。且看天行究其一生,开创那中古元年。
  • 顾野离歌

    顾野离歌

    兰小野在一片树叶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写完一片又一片,少年在她身后看着,少年光芒四射,干净阳光,但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伤感情绪又在深秋里弥漫…因为你在风里,所以每一个有风的日暮晨曦,都充满我的欢喜。
  •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山在世间

    青山在世间

    讲述了青氏大少爷青山求贤问道的故事,内容有趣,包含搞笑元素,是“青氏七步曲”的第一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第一本音乐胎教书

    我的第一本音乐胎教书

    音乐胎教是什么?有选择性、针对性进行系统的音乐活动产生的艺术审美感知,作用于孕妇与胎儿的神经系统,以达到孕产保健、促进胎儿大脑健康发育的目标。音乐胎教不仅是“音乐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您的孩子更快乐、积极、向上、无畏、善良……知妈堂音乐胎教是基于美国著名音乐心理学家布鲁西亚音乐治疗体系,结合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创新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家庭的音乐胎教。
  • 持世陀罗尼经

    持世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