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61500000004

第4章 居室部

房舍第一

小序

原文

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1]。壮则壮矣,然宜于夏而不宜于冬。登贵人之堂,令人不寒而栗,虽势使之然,亦廖廓有以致之;我有重裘,而彼难挟纩故也。及肩之墙,容膝之屋,俭则俭矣,然适于主而不适于宾。造寒士之庐,使人无忧而叹,虽气感之乎,亦境地有以迫之;此耐萧疏,而彼憎岑寂故也。

吾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画山水者有诀云:“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使一丈之山,缀以二尺三尺之树;一寸之马,跨以似米似粟之人,称乎?不称乎?使显者之躯,能如汤文之九尺十尺,则高数仞为宜,不则堂愈高而人愈觉其矮,地愈宽而体愈形其瘠,何如略小其堂,而宽大其身之为得乎?处士之庐,难免卑隘,然卑者不能耸之使高,隘者不能扩之使广,而污秽者、充塞者则能去之使净,净则卑者高而隘者广矣。

吾贫贱一生,播迁流离,不一其处,虽债而食,赁而居,总未觉稍污其座。性嗜花竹,而购之无资,则必令妻孥忍饥数日,或耐寒一冬,省口体之奉,以娱耳目。人则笑之,而我怡然自得也。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常谓人之箿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譬如治举业者,高则自出手眼,创为新异之篇;其极卑者,亦将读熟之文移头换尾,损益字句而后出之,从未有抄写全篇,而自名善用者也。乃至兴造一事,则必肖人之堂以堂,窥人之户以立户,稍有不合,不以为得,而反以为耻。常见通侯贵戚,掷盈千累万之资以治园圃,必先谕大匠曰: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勿使稍异。而操运斤之权者,至大厦告成,必骄语居功,谓其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

噫,陋矣!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予尝谓人曰:生平有两绝技,自不能用,而人亦不能用之,殊可惜也。人问:绝技维何?予曰: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

性嗜填词,每多撰著,海内共见之矣。设处得为之地,自选优伶,使歌自撰之词曲,口授而躬试之,无论新裁之曲,可使迥异时腔,即旧日传奇,一概删其腐习而益以新格,为往时作者别开生面,此一技也。

一则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湖上笠翁之书,虽乏高才,颇饶别致,岂非圣明之世,文物之邦,一点缀太平之具哉?噫,吾老矣,不足用也。请以崖略付之简篇,供嗜痂者要择。收其一得,如对笠翁,则斯编实为神交之助尔。

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譬如人有新衣二件,试令两人服之,一则雅素而新奇,一则辉煌而平易,观者之目,注在平易乎?在新奇乎?锦绣绮罗,谁不知贵,亦谁不见之?缟衣互裳,其制略新,则为众目所射,以其未尝睹也。凡予所言,皆属价廉工省之事,即有所费,亦不及雕镂粉藻之百一。且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访婢。”予贫士也,仅识寒酸之事。

欲示富贵,而以绮丽胜人,则有从前之旧制在,新制人所未见,即缕缕言之,亦难尽晓,势必绘图作样。然有图所能绘,有不能绘者。不能绘者十之九,能绘者不过十之一。因其有而会其无,是在解人善悟耳。

注释

[1]堂高数仞,榱题数尺:选自《孟子·尽心章句下》。原文是: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

译文

人不能没有房屋,就像人不能不穿衣服。衣服贵在夏凉冬暖,房屋也是这样。厅堂高达数丈,屋檐伸出很远,壮观是壮观,然而它只适合于夏天住,而不适合于冬天住。走进豪门显贵的家,令人不寒而栗,虽然与主人的权势有关,可是房屋的高大空洞,也会给人带来这种感觉;主人穿的厚皮袄,也会令衣衫单薄的客人感到寒冷。齐肩的矮墙,只能住得下人的小屋,是很俭朴,然而它只适合于主人居住,不适合接待宾客。造访贫穷人士的家,让人无忧而叹,虽然有受到屋里气氛感染的原因,可是房屋的低矮窄小,也会让人感到窘迫;即使主人能够忍耐清冷,可客人却憎恨这种孤寂凄清。

我希望显贵之家的房屋不要建造得太高、太大。房屋和人应该相称。画山水的人有一句口诀:“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就是说,如果画的是一丈高的山,却用三尺高的树来点缀,画的是一寸大小的马,马背上驮的却是米粒一样大小的人,相称还是不相称呢?假如一个显贵的躯体能像商汤、周文王那样高达九尺、十尺,那么房屋要高达数丈才合适,否则房子越高就越显得人矮小,地面越宽越显得人消瘦。把房子建得小一点,而使自己的身材显得高大魁梧些不是更好吗?贫寒人家的房子,难免低矮狭窄,虽然低矮得不能再加高,狭窄得不能再扩大,但屋子里面污秽的东西可以除去,使房屋变得干净整洁;干净整洁了,低矮的房屋也会显得高大,狭窄的房屋也会显得宽阔。

我一生都很贫苦,到处奔波流离,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虽然是靠借钱吃饭,靠租房子居住,却从来没有让我的房子稍稍沾上一点污秽。我生性喜爱花竹,又无钱购买,宁可让妻子、儿女饿几天肚子,或者忍受一个冬季的寒冷,也要节衣缩食省出点生活费用,购买花竹来满足耳目的欢娱。别人笑话我,而我却怡然自得。我又生性不喜欢雷同,喜欢标新立异,我常说,人们修建房屋就与读书作文一样。比如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水平高的人能够自己用心思写出新颖奇异的文章;水平低的人也会将读熟的文章,改头换尾,增减字句,做出一篇新文章,从来没有人会照抄全篇而自命不凡的。但是在建造房屋时,有些人就一定要模仿别人的厅堂来建厅堂,依照别人的窗户来建窗户,稍有不同,不仅不认为这样做更好,反而觉得羞耻。常常看见那些公侯贵戚,耗资成千上万来修建园圃,事先必定要吩咐工匠:亭子要仿照某某人的式样,台榭一定要遵照谁家的设计,不要有一点点不同。而那些建造房屋的人,等到建成的时候,也必定会居功自傲,说他建造的房屋的门窗、走廊、亭阁,全都是模仿名园,丝毫也不差。

唉!真是太浅陋了!建造园亭这样美好的事情,好的方面不能像标新立异的文人那样独自创新,坏的方面甚至不能像那些庸俗的文人一样套用别人的陈腐样式创造出新的文章,还在那里满不在乎,洋洋自得,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身份降得那么低呢?我曾经对别人说:“我生平有两大绝技,自己用不上,别人也不能用,真是太可惜了!”别人问我:“是什么绝技呢?”我回答说:“一是辨审音乐,一是建造园亭。”

我生性喜好填词,有多种著作,这是世人都看到的事情。假使让我处在能够做主的地位,能够自己挑选演员,让他们演唱我创作的戏曲,并由我口传身教,那么,不仅我新编的戏曲能与眼前流行的腔调完全不同,即使是演出旧戏,也能一洗陈腐之气而形成新的风格,为过去的作品创造出一种新的局面,这是一种绝技。

另一种绝技是建造园亭,我能够因地制宜,不拘泥于旧的模式,每一个部位都自己亲手设计,别出心裁,使路过的人和到屋里来的人,都像读我李渔的书一样,虽然不能说很有才华,但也别有一番情致。这难道不是对我们现在这个圣明之世、文明之邦的一点点缀吗?唉!我老了,不中用了,请让我把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写在书里,以供爱好者来参考,如果有人能从书中得到一些收获,好像面对我一样,那么这本书就是我们神交的助手了。

兴建土木,最忌讳奢侈浪费。不只是一般百姓的人家应当崇尚俭朴,就是王公大人也应该把节俭作为风尚。因为房子贵在精致而不在华丽,贵在高雅有新意而不在纤巧浪漫。凡是只喜好富丽堂皇风格的人,并不是真的只喜欢富丽堂皇,而是因为他不能标新立异,除了富丽堂皇再没有什么别的新意,只好以此来应付。比如,有个人有两件新衣服,试想让两个人穿上,一个穿素雅而新颖的衣服,一个穿华丽但普通的衣服,哪件衣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是普通的,还是新颖的呢?绫罗绸缎,谁不知道它华贵呢?又有谁没有见过呢?一件朴素的衣服,只因为它的样式稍微新颖一些,就会引起众人的注意,因为这种款式人们没见过。凡是我所说的,都是既省钱又省力的事,即使有点花费,也比不上雕镂粉饰的百分之一。并且古语说:“想学耕田种庄稼问奴仆,想学纺花织布问婢女。”我是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只懂得这些寒酸的事情。

想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富贵,靠华丽来胜过别人,那么有以前的旧样式在,新的样式人们没有见过,即使我在这里说得再详尽,也难全都弄明白,势必要绘制图样。但是有的东西可以画出来,有的东西是画不出来的。十分之九的东西不能画,只有十分之一的东西可以画。凭借能画的去领会不能画的,这就要全靠自己去领悟了。

向背

原文

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亦犹是也。如东、西、北皆无余地,则开窗借天以补之。牖之大者,可抵小门二扇;穴之高者,可敌低窗二扇,不可不知也。

译文

房屋以面向南为正向。然而不一定都能做到,所以正面朝北的房屋就要在后面留出空地,以接受南风;正面朝东的要在右边留空;正面朝西的要在左边留空,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东、西、北面都没有空地,就要开窗户借天来补救。一个大窗户,可以抵得上两扇小门;一个开得高的窗户,可以抵得上两扇开得低的窗户,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途径

原文

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必另开耳门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急则开之,缓则闭之,斯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矣。

译文

最方便的路莫过于近道,而最妙的路莫过于迂回曲折的小道。凡是故意把道路修得迂回曲折来达到别具一格的,一定要另开一扇边门,以方便家人出入。有急事的时候就打开,没急事的时候就关上。这样的房子,雅致和实用两者兼备。

高下

原文

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宅亦应如是。前卑后高,理之常也。然地不如是,而强欲如是,亦病其拘。总有因地制宜之法:高者造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二法也。又有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总无一定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非可以遥授方略者矣。

译文

建造房屋忌讳建造得像平原一样,必须有高低起伏的气势。不仅园圃是这样,住宅也应该这样。前面低,后面高,这是一般的道理。然而,如果地形并不是这样,却勉强这样做,就犯了拘泥刻板的毛病。总有因地制宜的办法:在地势高的地方造屋,在地势低的地方建楼,这是一种办法;在地势低的地方叠石头做假山,在地势高的地方疏水修建水池,这又是一种办法;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高的地方变得更高,如在陡坡上建亭阁、垒山峰;或把低的地方变得更低,如在低洼潮湿处挖塘凿井。总之,没有固定的法则,全靠个人心领神会,这不是可以靠别人来传授的。

出檐深浅

原文

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薮;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

又有贫士之家,房舍宽而余地少,欲作深檐以障风雨,则苦于暗;欲置长牖以受光明,则虑在阴。剂其两难,则有添置活檐一法。何为活檐?法于瓦檐之下,另设板棚一扇,置转轴于两头,可撑可下。晴则反撑,使正面向下,以当檐外顶格;雨则正撑,使正面向上,以承檐溜。是我能用天,而天不能窘我矣。

译文

房屋无论是精美的还是简陋的,最重要的是能遮风避雨。常有一些雕梁画栋的琼楼玉阁,只能在晴天时让人感到愉快,却不能遮雨,毛病就在于不是太宽敞,就是太高大。所以柱子不宜太高,柱子太高了就会招来雨水;窗户不宜太多,窗户太多了就会招风。一定要虚实各半,长短适宜。

有一些贫寒的家庭,房舍宽,空地少,想造深一点的房檐来阻挡风雨,却又担心房屋光线变暗;想造大窗子来多接受点光线,又担心阴天下雨。两方面调节一下,有一个添置活檐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是“活檐”呢?就是在瓦檐下面再安一扇板棚,在两头安上转轴,可以撑开也可以放下。晴天就反过来撑,让正面向下,当作房檐外的顶格;下雨天就撑开正面,让正面朝上,用来承接屋檐上滴下的水。这样一来,就是我能利用天,而天不能危害我了。

置顶格

原文

精室不见椽瓦,或以板覆,或用纸糊,以掩屋上之丑态,名为“顶格”,天下皆然。予独怪其法制未善。何也?常因屋高檐矮,意欲取平,遂抑高者就下,顶格一概齐檐,使高敞有用之区,委之不见不闻,以为鼠窟,良可慨也。亦有不忍弃此,竟以顶板贴椽,仍作屋形,高其中而卑其前后者,又不美观,而病其呆笨。

予为新制,以顶格为斗笠之形,可方可圆,四面皆下,而独高其中。且无多费,仍是平格之板料,但令工匠画定尺寸,旋而去之。如作圆形,则中间旋下一段是弃物矣,即用弃物作顶,升之于上,止增周围一段竖板,长仅尺许,少者一屋,多则二屋,随人所好,方者亦然。造成之后,若糊以纸,又可于竖板之上,裱贴字画,圆者类手卷,方者类册叶,简而文,新而妥,以质高明,必当取其有裨。方者可用竖板作门,时开时闭,则当壁橱四张,纳无限器物于中,而不之觉也。

译文

精致的房间里为了看不见椽子和瓦,有的用木板覆盖起来,有的用纸糊起来,把屋顶上的丑陋之处掩盖起来,这就叫“顶格”。所有的房屋都是这样。我却单单认为这种做法不够完善。为什么呢?这样常常会因为屋顶高房檐矮,想让顶格和房檐齐了,于是就使高的迁就低的,把顶格建得和房檐一样高。从而使上面高大宽敞的有用空间被废弃而毫无用处,只成为老鼠的洞窟,真是太可惜了。也有不忍心舍弃这个空间的,竟然把顶格贴着屋椽,仍然做出屋顶的形状,中间高而前后低,这样既不美观,又显得呆板笨拙。

我设计出一种新样式,把顶格做成斗笠的形状,可做成方的,也可做成圆的,四面都低,只有中间高。而且花费不多,和平格所用的材料一样。只要让工匠画好尺寸,把多余的部分旋掉。如果是做成圆形,那么中间旋下的部分就成了废物,可以用做顶,把它放在高处,只增加周围的一段竖板,竖板仅一尺来长,少的用一层,多的用两层,这可以根据人的喜好而定。做方的也是这样。做成之后,如果糊上纸,还可以在竖板上裱贴字画,圆的像手卷,方的像册叶,简单又雅致,新颖又妥帖,请高明的人来评判,一定会认为这样做很好。方的还可以用竖板做门,时开时关,当成四张壁橱使用,里面可以放很多东西,却不会被人发现。

甃地

原文

古人茅茨土阶,虽崇俭朴,亦以法制未尽备也。惟幕天者可以席地,梁栋既设,即有阶除,不戴冠者不可跣足,同一理也。且土不覆砖,尝苦其湿,又易生尘。有用板作地者,又病其步履有声,喧而不寂。以三和土甃地,筑之极坚,使完好如石,最为丰俭得宜。而又有不便于人者:若和灰和土不用盐卤,则燥而易裂;用之发潮,又不利于天阴。且砖可挪移,而甃成之土不可挪移,日后改迁,遂成弃物,是又不宜用也。

不若仍用砖铺,止在磨与不磨之间,别其丰俭,有力者磨之使光,无力者听其自糙。予谓极糙之砖,犹愈于极光之土。但能自运机杼,使小者间大,方者合圆,别成文理,或作冰裂,或肖龟纹,收牛溲马渤入药笼,用之得宜,其价值反在参苓之上。此种调度,言之易而行之甚难,仅存其说而已。

译文

古人用茅草盖房子,用土建造台阶,虽说是崇尚俭朴,也是因为当时建筑技术不完备。只有以天为帐的人才能以地为席,房屋砌好了,就应当有台阶,这与戴帽子的人不能打赤脚是同样的道理。而且如果地面上不铺上砖,既潮湿又容易生出灰尘。有用木板铺地的,可走起路来有声音,喧闹、不安静。也有用三和土铺地的,筑得非常坚固,像石头一样完好,最为丰俭适宜。但是,又有对人不利的地方,如果和灰和土时不用盐卤,晴天就会很干燥,容易开裂;用了盐卤,阴天又容易发潮。而且砖可以挪动,筑好的土不能移动,以后要改动或者搬家时,就成了废物,这种方法也不宜采用。

不如仍然用砖铺,是简朴还是丰富,全在于是磨还是不磨。有能力的就把砖磨光,没有能力的就任凭它粗糙。我认为,极其粗糙的砖也比极其光滑的土好。只要能开动脑筋,小砖和大砖相间,方砖和圆砖配合,设计一种图案,或者做成冰裂的形状,或者模仿龟甲的纹路。就像把牛、马的尿做成药,用得得当,价值反而比人参、茯苓还高。这种搭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仅仅是保留我的说法供人们参考。

洒扫

原文

精美之房,宜勤洒扫。然洒扫中亦具大段学问,非僮仆所能知也。欲去浮尘,先用水洒,此古人传示之法,今世行之者,十中不得一二。盖因童子性懒,虑有汲水之烦,止扫不洒,是以两事并为一事,惜其力也。久之习为固然,非特童子忘之,并主人亦不知扫地之先,更有一事矣。彼但知两者并一是省事法,却不知因其懒也。遂以一事化为数十事。服役者既以为苦,而指使者亦觉其繁,然总不知此数十事者,皆从一事苟简而生之者也。

精舍之内,自明窗净几而外,尚有图书翰墨、古董器玩之种种,无一不忌浮尘。不洒而扫,是以红尘掺物,物物皆受其蒙,并栋梁之上、榱桷之间亦生障翳,势必逐件擦磨,始现本来面目,手不停挥者,半日才能竣事,不亦劳乎?若能先洒后扫,则扫过之后,只须麈尾一拂,一日清晨之事毕矣,何指使服役之纷纷哉?此洒水之不容已也。然勤扫不如勤洒,人则知之;多洒不如轻扫,人则未知之也。饶其善洒,不能处处皆遍,究竟干地居多,服役者不知,以其既经洒湿,则任意挥扫无妨。扬尘舞蹈之际,障翳之生也更多,故运帚切记勿重;匪特勿重,每于歇手之际,必使帚尾着地,勿令悬空,如扫一帚起一帚,则与挥扇无异,是扬灰使起,非抑尘使伏也。此是一法。

又有闭门扫地之诀,不可不知。如人先扫房舍,后及阶除,则将房舍之门紧闭,俟扫完阶除后,略停片刻,然后开门,始无灰尘入户之患。臧获不知,以为房舍扫完,其事毕矣,此后渐及门外,与内绝不相蒙,岂知有顾此失彼之患哉!顺风扬灰,一帚可当十帚,较之未扫更甚。此皆世人所忽,故拈出告之,然未免饶舌。

洒扫二事,势必相因,缺一不可,然亦有时以孤行为妙,是又不可不知。先洒后扫,言其常也,若旦旦如是,则土胶于水,积而不去,日厚一日,砖板受其虚名,而有土阶之实矣。故洒过数日,必留一日勿洒,止令童子轻轻用帚,不致扬尘,是数日所积者一朝去之,则水土交相为用,而不交相为害矣。

译文

精美的房屋,应该经常打扫。然而打扫当中也有很多的学问,僮仆是不懂的。要除去灰尘,必须先用水洒,这是古人传下来的方法,现在能这样做的人,十个人当中剩下不到一两个了。这是因为僮仆生性懒惰,嫌提水太麻烦,图省力气,只扫地不洒水,把两件事并成一件事来做,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不只是僮仆把洒水的事忘了,连主人也不知道扫地之前还有洒水这件事。他们只知道把两事合一是省事的办法,却不知正是因为他们的偷懒行为,才把一件事变成了几十件事。不仅做事的人受苦了,也为指使做事的人增添了很多麻烦;却不知这几十件事,都是因为偷懒这一件事而多出来的。

精致的房屋内,除了要窗明几净以外,图书、字画、古董、器玩等东西,没有一件不忌讳灰尘。不洒水就扫地,势必尘土飞扬,每一件东西都会落上灰尘,连栋梁上、椽子上也布满灰尘,必须要一件一件地擦,才能现出物品的真面目。要手不停歇地干半天才能完事儿,不是太辛苦了吗?如果扫地之前先洒水,那么扫过之后,只需用拂尘一拂,一清晨的事就干完了,哪里用得着主人指使,仆人忙乱不堪呢?所以洒水不能省掉。然而,人们只知道勤扫不如勤洒的道理,多洒不如轻扫的道理人们却不知道。一个人就算很善于洒水,也不可能每一角落都洒到,毕竟还是干的地方居多。扫地的人不懂,以为既然已经将地洒湿了,随意挥扫就没有什么关系了。结果随意挥舞扫帚的时候,灰尘也更多,所以扫地时扫帚一定不要扫得太重,不但不能太重,每次歇手时,一定要让扫帚的尾部着地,不要让它悬空。如果扫帚扫一下提一下,就与挥舞扇子没有什么差别,这是把灰尘扬起来,而不是把尘土压下去。这是一种方法。

还有关上门扫地的秘诀,不可不知道。比如打扫完房屋再打扫台阶,应先把房屋的门关紧,等扫完台阶后,稍微停一会儿再开门,这样灰尘才不会跑进屋里。仆人不知道这一点,认为房屋扫完就没事儿了,之后再扫门外,与里面绝对没有关系,哪知道会顾此失彼呢?顺着风扫地,一扫帚扬起的灰尘可以抵得上十扫帚,比没扫的时候更脏了。这都是人们常忽略的地方,所以把它指出来告诉大家,但未免有点多嘴。

洒水和扫地这两件事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然而有时只做一件事反而更妙,这又是不能不知的。先洒水、后扫地,说的是一般的情况,如果每天早晨都这样,就会使土和水胶合起来,积淀在地下扫不掉,一天比一天厚,使得砖、木板空有其名,实际上却成了土阶。所以,洒过几天水之后,—定要有一天不洒水,只要让僮仆用扫帚轻轻地扫,不致扬起灰尘。这样,几天积在地上的尘土,一天就全都扫掉了,这样水和土交相为我所用,而不会交相来危害我了。

藏垢纳污

原文

欲营精洁之房,先设藏垢纳污之地。何也?爱精喜洁之士,一物不整齐,即如目中生刺,势必去之而后已。然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能保物物皆精乎?且如文人之手,刻不停批;绣女之躬,时难罢刺。唾绒满地,金屋为之不光;残稿盈庭,精舍因而欠好。是极韵之物,尚能使人不韵,况其他乎?故必于精舍左右,另设小屋一间,有如复道,俗名“套房”是也。

凡有败笺弃纸、垢砚秃毫之类,卒急不能料理者,姑置其间,以俟暇时检点。妇人之闺阁亦然,残脂剩粉无日无之,净之将不胜其净也。此房无论大小,但期必备。如贫家不能办此,则以箱笼代之,案旁榻后皆可置。先有容拙之地,而后能施其巧,此藏垢之不容已也。

至于纳污之区,更不可少。凡人有饮即有溺,有食即有便。如厕之时尚少,可于溷厕之外,不必另筹去路。至于溺之为数,一日不知凡几,若不择地而遗,则净土皆成粪壤,如或避洁就污,则往来仆仆,是率天下而路也[1]。此为寻常好洁者言之。若夫文人运腕,每至得意疾书之际,机锋一转,则断不可续。然而寝食可废,便溺不可废也。“官急不如私急”,俗不云乎?常有得句将书而阻于溺,及溺后觅之杳不可得者,予往往验之,故营此最急。当于书室之旁,穴墙为孔,嵌以小竹,使遗在内而流于外,秽气罔闻,有若未尝溺者,无论阴晴寒暑,可以不出户庭。此予自为计者,而亦举以示人,其无隐讳可知也。

注释

[1]是率天下而路也:选自《孟子·滕文公上》里的《许行》篇。意思是:这是让全天下人都疲惫不堪。路,疲劳;羸弱。

译文

想要把房屋收拾得干净整洁,先要准备一个放垃圾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喜欢干净整洁的人,只要有一件东西放得不整齐,就像眼中长了刺,一定要把它除去才肯罢休。然而,一个人要做的事很多,能保证样样东西都干净整洁吗?就像文人不停地写文章,弄得满屋子废稿纸,精致的书房也会因此失去雅趣;刺绣的女子不停地刺绣,弄得满地都是被丢弃的绒线头,漂亮的闺房也会因此失去光彩。这些非常有情趣的东西,尚且会使人感觉失去情趣,更何况其他东西呢?所以,一定要在房屋的左右,另盖一间小屋,就像复道,俗称“套房”。

凡是有残弃的纸笺稿纸、用脏的砚台、秃掉的笔,以及一时着急来不及处理的物品,就暂且放在这里,等有了空闲再检点。女人的房间也是这样。残留剩余的脂粉,每天都有,要每天收拾干净也来不及。这样的“套房”不论大小,只是一定要有。如果家里穷,盖不了“套间”,就用箱子代替,放在桌子前边或是床后面都可以。先有藏脏东西的地方,然后才能将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这就是说,藏脏东西的地方一定要有。

至于纳污的地方,更是不可缺少。只要是人,喝了水就要撒尿,吃了饭就要大便。一天中,大便的次数还比较少,也可在猪圈厕所以外,不必再去寻找其他地方。但是撒尿的次数太多了,一天不知道有多少次,如果不选择地方随地小便,就会使干净的土地都变成粪土。如果要避开干净的地方,选择脏地方去撒尿,就要跑来跑去,这样要把天下的路都跑遍了。这是针对那些平常爱干净的人而言的。如果是文人写作,写到得意的时候,思路一断,就难以接上了。然而觉可以不睡,饭可以不吃,尿却不能不撒。“官急不如私急”,俗话不是这样说的吗?常有这种情况,刚想出一个妙句要把它写下来,却因为要撒尿而被打断,等撒完尿再去想这句话,却再也想不起了,我常常是这样。所以准备一个方便的地方是最要紧的事。可以在书房旁边的墙上挖一个小孔,中间嵌上一根小竹子,尿撒在里面却流在外面,秽气一点也闻不到,就像没有撒过尿一样。不论阴晴寒暑,都可以不出房屋。这是我为自己想出来的妙计,也把它拿来告诉别人,可见我没有什么隐讳的了。

窗栏第二

小序

原文

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窗栏之制,日新月异,皆从成法中变出。“腐草为萤”,实具至理,如此则造物生人,不枉付心胸一片。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予往往自制窗栏之格,口授工匠使为之,以为极新极异矣,而偶至一处,见其已设者,先得我心之同然,因自笑为辽东白豕[1]。独房舍之制不然,求为同心甚少。门窗二物,新制既多,予不复赘,恐其又蹈白豕辙也。惟约略言之,以补时人之偶缺。

注释

[1]辽东白豕:语出《后汉书·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

译文

我看当今的人,能够做到将古法今用的,只在窗和栏这两样东西上了!窗和栏的样式日新月异,都是从古法中演变出来的。“腐草可以生出萤火虫”,这话很有道理。这样,才不至于枉费造物主创造人的一片苦心。建造房屋与开窗造栏是一样的道理。可是人们往往明白这一道理,却不明白那一道理,为什么不将自己的聪明用于更多的地方呢?我常常自己设计窗栏的样式,口授给工匠让他们做,自以为非常新颖、非常独特。但是我偶然到一个地方,看到了这种样式,才知道早已经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了,于是嘲笑自己是“辽东白豕”。在房屋的设计方面很少能找到与我有相同构想的人。门、窗这两件东西,新的设计已经很多,我就不再多说了,不然恐怕又要出现像“辽东白豕”这样的事了。只简略说一下,以弥补人们今天偶尔的缺漏。

制体宜坚

原文

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尝有穷工极巧以求尽善,乃不逾时而失头堕趾,反类画虎未成者,计其数而不计其旧也。总其大纲,则有二语: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木之为器,凡合笋使就者,皆顺其性以为之者也;雕刻使成者,皆戕其体而为之者也;一涉雕镂,则腐朽可立待矣。故窗棂栏杆之制,务使头头有笋,眼眼着撒。然头眼过密,笋撒太多,又与雕镂无异,仍是戕其体也,故又宜简不宜繁。根数愈少愈佳,少则可怪;眼数愈密最贵,密则纸不易碎。然既少矣,又安能密?曰:此在制度之善,非可以笔舌争也。窗栏之体,不出纵横、欹斜、屈曲三项,请以萧斋[1]制就者,各图一则以例之。

注释

[1]萧斋:萧条冷落的书房。自谦词。

译文

窗棂以明亮通风为主,栏杆以玲珑精巧为主。然而这都是属于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固,坚固了以后才可以谈做工的好坏。经常有人费尽心机去追求精巧美观,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不是掉了头就是断了腿,画虎不成反类犬,原因就在于,设计者只想到了新的时候好看,没有考虑旧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总括要点来讲,就是两条:宜简洁不宜繁杂;宜自然不宜雕琢。

所以,事物都有一个规律,简单的就可以保持很长时间,而繁复的就很难长久;顺应事物属性的必然坚牢,破坏事物本体的就容易毁坏。木头制成的器具,凡是合榫接头的,都是顺应了木材的本性,而雕刻成的东西都是破坏了它的本性。物品一旦经过雕刻,就快要腐朽了。所以,制作窗棂栏杆,一定要做到每个头都有榫,每个眼都嵌到辙中。但是榫头太密,榫眼太多,又跟雕刻没什么两样,同样是在破坏它的本体,所以,要简单不要繁杂。根数越少越好,少就可以保持坚固;眼数越密越好,密了窗纸就不容易碎。但是根数少了,眼又怎么能密呢?我的回答是:这就要看设计是否完善了,不需要用语言来争辩。窗户和栏杆的式样,不外乎“纵横格”“欹斜格”“屈曲格”这三种,请让我把书斋现成的式样,各绘一图为例。

纵横格

原文

是格也,根数不多,而眼亦未尝不密,是所谓头头有笋,眼眼着撒者,雅莫雅于此,坚亦莫坚于此矣。是从陈腐中变出。由此推之,则旧式可化为新者,不知凡几。但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事事以雕镂为戒,则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矣。

译文

这种式样,木料根数不多,榫眼也很密,这就是所谓的“头头有榫,眼眼合辙”。没有比这种式样更雅致、更坚固的了。这是从旧式样中变化出来的。由此可以推出,旧式样要变化成新式样不知有多少种方法。只选取其中简洁、坚固、自然的加以变化,每一个地方都避免雕镂,则人工的痕迹就会渐渐消失而呈现出天然的精巧来。

欹斜格

原文

此格甚佳,为人意想所不到,因其平而有笋者,可以着实,尖而无笋者,没处生根故也。然赖有躲闪法,能令外似悬空,内偏着实,止须善藏其拙耳。当于尖木之后,另设坚固薄板一条,托于其后,上下投笋,而以尖木钉于其上,前看则无,后观则有。其能幻有为无者,全在油漆时善于着色。如栏杆之本体用朱,则所托之板另用他色。他色亦不得泛用,当以屋内墙壁之色为色。如墙系白粉,此板亦作粉色;壁系青砖,此板亦肖砖色。自外观之,止见朱色之纹,而与墙壁相同者,混然一色,无所辨矣。至栏杆之内向者,又必另为一色,勿与外同,或青或蓝,无所不可,而薄板向内之色,则当与之相合。自内观之,又别成一种文理,较外尤可观也。

译文

这种式样很好,是人们意想不到的。因为平而有榫的,木条可以落在实处,尖而无榫的,木条无处生根。然而凭借一种躲闪法,能让它从外面看起来好像悬空,里面却偏偏落在实处,只是要善于藏拙罢了。应当在每一根尖木条的后面,另外再安一条坚固的薄板,托在后面,上下斗榫,再把尖木条钉在上面。薄板从前面看不到,后面才能看到。这种式样能够把有变成无。油漆的时候要善于着色。如果栏杆的颜色是红色,那托板就要用其他的颜色。其他颜色也不能乱用,应当和室内墙壁颜色一致。比如,墙壁是用白色粉刷,托板就也要用白色;墙壁用的是青砖,托板就也要用青砖的颜色。从外面看,只能看到红色的纹路,而与墙壁同色的部分,已经跟它浑然一体,无从分辨了。至于向内的栏杆,又必须另外用一种颜色而不能与外面相同,或者是青色或者是蓝色,都可以。而薄板向里一面的颜色则应该跟它相配。从里面看来,又是另一种图案,比外面更加好看。

屈曲体

原文

此格最坚,而又省费,名“桃花浪”,又名“浪里梅”。曲木另造,花另造,俟曲木入柱投笋后,始以花塞空处,上下着钉,借此联络,虽有大力者挠之,不能动矣。花之内外,宜作两种,一作桃,一作梅,所云“桃花浪”“浪里梅”是也。浪色亦忌雷同,或蓝或绿,否则同是一色,而以深浅别之,使人一转足之间,景色判然。是以一物幻为二物,又未尝于本等材料之外,另费一钱。凡予所以,强半皆若是也。

译文

这种窗格最为坚固,而且又很节省费用,名叫“桃花浪”,又叫“浪里梅”。弯曲的木条要另外制作,花也要另外制作。把弯曲的木条安上去合好榫以后,再把花塞在空处,上下钉上钉子,这样联结起来,即使有大力士去摇它,也摇不动。里外的花应做两种,一种做成桃花,一种做成梅花,这就是所谓的“桃花浪”和“浪里梅”。浪的颜色要避免相同,或用蓝色或用绿色,如果用了同一种颜色,就用深浅区分开来。让人一转身,就能看出景色完全不同。这是把一件东西幻化成两种东西,又没有在原有的用料之外,另外花钱。我做的窗栏,多半是这种式样。

取景在借

原文

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向犹私之,乃今嗜痂者众,将来必多依样葫芦,不若公之海内,使物物尽效其灵,人人均有其乐。但期于得意酣歌之顷,高叫笠翁数声,使梦魂得以相傍,是人乐而我亦与焉,为愿足矣。

向居西子湖滨,欲购湖舫一只,事事犹人,不求稍异,止以窗格异之。人询其法,予曰: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实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虚者用木作框,上下皆曲而直其两旁,所谓便面是也。纯露空明,勿使有纤毫障翳。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便面之外,无他物矣。

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且又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非特舟行之际,摇一橹,变一像,撑一篙,换一景,即系缆时,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总以便面收之。而便面之制,又绝无多费,不过曲木两条、直木两条而已。世有掷尽金钱,求为新异者,其能新异若此乎?此窗不但娱己,兼可娱人。不特以舟外无穷之景色摄入舟中,兼可以舟中所有之人物,并一切几席杯盘射出窗外,以备来往游人之玩赏。何也?以内视外,固是一幅便面山水;而以外视内,亦是一幅扇头人物。譬如拉妓邀僧,呼朋聚友,与之弹棋观画,分韵拈毫,或饮或歌,任眠任起,自外观之,无一不同绘事。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夫扇面非异物也,肖扇面为窗,又非难事也。

世人取像乎物,而为门为窗者,不知凡几,独留此眼前共见之物,弃而弗取,以待笠翁,讵非咄咄怪事乎?所恨有心无力,不能办此一舟,竟成欠事。兹且移居白门,为西子湖之薄幸人矣。此愿茫茫,其何能遂?不得已而小用其机,置机窗于楼头,以窥钟山气色,然非创始之心,仅存其制而已。

予又尝作观山虚牖,名“尺幅窗”,又名“无心画”,姑妄言之。浮白轩中,后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宽止及寻,而其中则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盖因善塑者肖予一像,神气宛然,又因予号笠翁,顾名思义,而为把钓之形。予思既执纶竿,必当坐之矶上,有石不可无水,有水不可无山,有山有水,不可无笠翁息钓归休之地,遂营此窟以居之。是此山原为像设,初无意于为窗也。

后见其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尽日坐观,不忍阖牖,乃瞿然曰:“是山也,而可以作画;是画也,而可以为窗;不过损予一日杖头钱,为装潢之具耳。”遂命童子裁纸数幅,以为画之头尾,乃左右镶边。头尾贴于窗之上下,镶边贴于两旁,俨然堂画一幅,而但虚其中。非虚其中,欲以屋后之山代之也。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不觉狂笑失声,妻孥群至,又复笑予所笑,而“无心画”“尺幅窗”之制,从此始矣。

予又尝取枯木数茎,置作天然之牖,名曰“梅窗”。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己酉之夏,骤涨滔天,久而不涸,斋头淹死榴、橙各一株,伐而为薪,因其坚也,刀斧难入,卧于阶除者累日。予见其枝柯盘曲,有似古梅,而老干又具盘错之势,似可取而为器者,因筹所以用之。是时栖云谷中幽而不明,正思辟牖,乃幡然曰:“道在是矣!”遂语工师,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站者,分作梅树两株,一从上生而倒垂,一从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既成之后,剪彩作花,分红梅、绿萼二种,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同人见之,无不叫绝。予之心思,讫于此矣。后有所作,当亦不过是矣。

便面不得于舟,而用于房舍,是屈事矣。然有移天换日之法在,亦可变昨为今,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机飞舞,是亦未尝不妙,止费我一番筹度耳。予性最癖,不喜盆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故盆花自幽兰、水仙而外,未尝寓目。鸟中之画眉,性酷嗜之,然必另出己意而为笼,不同旧制,务使不见拘囚之迹而后已。自设便面以后,则生平所弃之物,尽在所取。

从来作便面者,凡山水人物、竹石花鸟以及昆虫,无一不在所绘之内,故设此窗于屋内,必先于墙外置板,以备承物之用。一切盆花笼鸟、蟠松怪石,皆可更换置之。如盆兰吐花,移之窗外,即是一幅便面幽兰;盎菊舒英,纳之牖中,即是一幅扇头佳菊。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即一日数更,亦未尝不可。但须遮蔽下段,勿露盆盎之形。而遮蔽之物,则莫妙于零星碎石,是此窗家家可用,人人可办,讵非耳目之前第一乐事?得意酣歌之顷,可忘作始之李笠翁乎?

此湖舫式也。不独西湖,凡居名胜之地,皆可用之。但便面止可观山临水,不能障雨蔽风,是又宜筹退兵,以补前说之不逮。退步云何?外设推板,可开可阖,此易为之事也。但纯用推板,则幽而不明;纯用明窗,又与扇面之制不合,须以板内嵌窗之法处之。其法维何?曰:即仿梅窗之制,以制窗棂。亦备其式于右。

译文

开的最妙的窗户在于能够借景。而借景的方法,我深得其中的奥妙。过去,我一直保密,但如今喜欢模仿的人很多,将来一定会有很多依葫芦画瓢的人,还不如把它公之于众,使物尽其用,人人都能享受其中的乐趣。只是希望人们在得意酣歌之余,高声叫唤我李笠翁几声,在梦魂中能够和我相伴,这样,别人快乐时,我也跟着快乐,我的心愿也算得到满足了。

过去我住在西子湖畔的时候,想购买一条小船,这船处处和别人的一样,不要求有任何不同,只是窗格要特殊些。别人问我窗格的样子,我说:“窗格四面都是实的,只有中间是虚的,做成扇面的形状。实的地方用木板,蒙上灰布,不要露一丝光亮;虚的地方用木做框架,上下两根木用弯的,左右两旁的用直的,这就是所谓的‘扇面’。”窗户要全是空的,不能有任何遮挡。这样,船的左右只有两个扇面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了。

坐在船中,两岸的湖光山色、寺园宝塔、云烟竹树以及往来的樵夫牧童、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全进入扇面窗中,成为我的天然图画,而且不是固定的画面,时时变幻。不但船行时摇一下橹变化一个形状,撑一下篙变换一个景色,就是在系缆时,风摇水动,也时刻在变化画面。这样,一天之内,成千上万幅的山水佳画,就都被收进我的扇面窗了。而制作扇面窗,花费也不需要很多,不过是弯木两条、直木两条罢了。世上有的人一掷千金,寻求新异,求得的新异能够像这样吗?这种窗户不但可以愉悦自己,还可以愉悦别人。它不仅能够把船外千变万化的景色摄入船中,还可以把船中所有的人以及桌席杯盘映出窗外,供来往游人观赏。为什么呢?因为从里往外看,固然能看到一幅扇面山水画,而从外往里看,也会看到一幅扇面人物画。比如拉妓邀僧、呼朋聚友、弹琴观画、吟诗挥毫、时饮时歌、任眠任起,从外面看进去,没有一样不像图画。同一件东西,同一件事物,在没有开这扇窗以前,仅仅只能作为一般的事物来看待,一旦有了这扇窗,不用别人指点,人人都会把它当成图画来观赏。扇面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把窗户做得像扇面,也不是难事。

世人模仿事物形状做成的门窗不知有多少,唯独留下眼前人人都能见到的扇面,弃而不用,而要等我李笠翁来发现,这不是怪事吗?遗憾的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置办不起这样的一条船,终成憾事。现在我已经移居白门,与西子湖无缘了。这个愿望也渺茫了,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呢?不得已,只好把这种设想大材小用,在楼头做了一扇这样的窗子,用来欣赏钟山的景色。然而这不是我设计扇面窗的本意,只是保存了扇面这种形式而已。

我还制作过一种观赏山景的虚窗,名叫“尺幅窗”,又叫“无心画”,姑且随便说说。浮白轩的后面有一座小山,高不过一丈,宽只有八尺,其中却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只要是山居所需要的东西,没有一样不齐备的。一位善于雕塑的人为我塑了一座雕像,神气活现,又因为我自号“笠翁”,顾名思义,所以把我雕塑成垂钓的样子。我考虑到既然手执钓竿,就应该坐在石头上,有石头就不能没有水,有水就不能没有山,有山有水,又不能没有我李笠翁钓鱼回来休息的地方,于是营造了这个地方来安置它。此山原本是为安置雕像而建的,起初无意开窗。

后来看见东西虽小,却小中蕴大,有“须弥山藏于芥子之中”的意义,于是,我整天坐在那里观看景色,不愿关窗,有一天突然明白过来:“这座山,可以当画;这幅画,也可以当窗。不过花费我一天的酒钱,就可以装潢了。”于是叫童子裁了几幅纸,作为画的头尾及左右的镶边。头尾贴在窗户的上下,镶边贴在窗户的两旁,俨然一幅堂画,只是把中间空起来。并不是真的让中间空起来,而是想用屋后的山来代替堂画。再坐下来观赏,窗户就不只是窗户,而是画了;山也不只是屋后的山,而是画中的山了。不觉狂笑起来,妻子儿女们闻声纷纷跑来,又笑我所笑,而“无心画”“尺幅窗”的式样从此就出现了。

我又曾经用几根枯木,制成天然的窗户,起名“梅窗”。“梅窗”是我生平制作得最好的窗户。己酉年的夏天,大雨倾盆,地面很长时间不干,淹死了我书房前的一棵石榴树和一棵橙树。于是想砍掉它们当柴,然而它们很坚硬,柴刀和斧头都劈不动它们,所以就在台阶上放了好些天。我见树枝弯弯曲曲,好像古梅,而老树枝干又盘桓交错,也许可以拿来做什么东西,所以,我就考虑在什么地方可以用得着它。这时乌云密布,昏暗不明,正想开一扇窗户,我突然醒悟道:“办法有了!”于是吩咐工匠,将最直的老树干,按它们本来的形状,不做加工,做成窗户的上下两边,窗户的外框就做成了。再拿一面盘曲一面比较平直的树枝,分别做成两棵梅树,一棵从上面倒垂下来,一棵从下面向上仰接。比较平直的一面用斧头稍微加工,去掉皮和节疤,朝外安放,以便糊纸;盘曲的一面,则不仅完全保留天然的形状,不做任何加工,连稀疏的枝丫和细小的树梗都留下来。窗户做成之后,剪彩纸做花,分红梅、绿萼两种,点缀在枝丫和树梗上,俨然是活梅初开。朋友见了,无不叫绝。我的灵感用到这里就没有了。后来再有其他的制作,也很难超过它了。

扇面窗不能用在船上,而用在房舍里,真是委屈。然而有移天换日的方法,可以把昨天变成今天,把呆板化为灵活,使耳目之前,时时充满生机,这样也未尝不妙,只是得多花费一番心思罢了。我的性情很怪癖,不喜欢盆内的花、笼中的鸟、缸里的鱼,以及桌上有底座的石头,因为它们受拘束而不能自然舒展,让人有一种鸾凤被囚的感觉。所以,盆花除了幽兰、水仙之外,别的我一概不看。鸟中的画眉,我生性酷爱它,然而也必须按我自己的设计做成鸟笼,与旧式鸟笼不同,非得让它看不出有拘囚的痕迹才可以。自从设计出扇面窗以后,平常丢弃的东西,全都被利用起来了。

历来画扇面的,凡是山水人物、竹石花鸟以及昆虫,没有一样不在描绘的范围之内,所以,在屋内设置扇面窗,必须先在墙外放一块木板,准备用来摆放东西。所有的盆花笼鸟、蟠松怪石,都可以交替着摆放。比如,把开了花的盆兰,移到窗外,就是一幅扇面幽兰图;菊花开了,把它放在窗中,就是一幅扇面佳菊图。或几天换一次,或一天换一次,就是一天换几次,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必须遮蔽住盆景的下端,不要露出花盆的形状。而遮蔽的东西,最妙的莫过于零星的碎石。这样的窗户家家都可以用,人人都可以做,这难道不是一件使人赏心悦目的乐事吗?人们在得意纵情歌唱之余,难道能够忘记发明者李笠翁吗?

此图就是湖船扇面窗的式样。不只在西湖,只要住在名胜之地,都可以采用。只是扇面窗只能观赏山水景色,不能遮蔽风雨,这就应该筹划一个弥补的方法,来补充前面说法的不足。如何弥补呢?在窗外设置推板,可开可关,这是容易办的事。可是如果完全用推板,就会幽暗不明;如果完全用明窗,又与扇面的式样不合,应该用板内嵌窗的方法来处理。这种办法是什么呢?我说:就是模仿梅窗的格式做窗棂,这里也将式样介绍如下。

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

原文

四围用板者,既取其坚,又省制棂装花人工之半也。中作花树者,不失扇头图画之本色也。用直棂间于其中者,无此则花树无所倚靠,即勉强为之,亦浮脆而难久也。棂不取直,而作欹斜之势,又使上宽下窄者,欲肖扇面之折纹;且小者可以独扇,大则必分双扇,其中间合缝处,糊纱糊纸,无直木以界之,则纱与纸无所依附故也。

若是,则棂与花树纵横相杂,不几泾渭难分,而求工反拙乎?曰:不然。有两法盖藏,勿虑也。花树粗细不一,其势莫妙于参差,棂则极匀,而又贵乎极细,须以极坚之木为之,一法也;油漆并着色之时,棂用白粉,与糊窗之纱纸同色,而花树则绘五彩,俨然活树生花,又一法也。若是泾渭自分,而便面与花,判然有别矣。梅花止备一种,此外或花或鸟,但取简便者为之,勿拘一格。惟山水人物,必不可用。板与花棂俱另制,制就花棂,而后以板镶之。即花与棂,亦难合适,须使花自花而棂自棂,先分后合。其连接处,各损少许以就之,或以钉钉,或以胶粘,务期可久。

译文

推板周围用木板,既坚固又节省了制作窗棂、安装假花一半的人工。中间之所以装饰成花和树,是为了不失扇面画的本色。用直棂间隔在中间,则是因为没有直棂花树就没有倚靠,即使勉强安上去了,也会松动而难以长久。窗棂不做成直立的,而做成欹斜的,形成上宽下窄的形式,是为了模仿扇面的折纹。同时,小的推板可以用一扇,大的窗子则一定要分成两扇。中间合缝处要糊上纱或者纸,如果没有立木来间隔,纱和纸就没有地方依附了。

如果是这样,窗棂和花树纵横错杂,不是就会区分不清、弄巧成拙了吗?不是的。我说不用担心,有两种可以弥补的方法。花树可以粗细不一,妙就妙在参差不均,窗棂却要极其匀称,而且越细越好,且必须用非常坚固的木料做,这是一种方法。油漆和上色的时候,窗棂用白色粉刷,与糊窗的纱纸用同一种颜色,而花树则绘成五彩色,就像活树开花,这又是一种方法。像这样,自然泾渭分明,扇面与花树就能明显地区别了。梅花只需要准备一种,除此之外,无论是花还是鸟,都只选最简单的制作,不拘一格。只有山水人物,绝对不可选用。板与花棂都要另外制作,先制花棂,然后再用板镶上。即使是花与棂,也难合在一起制造,必须使花是花、棂是棂,先分后合。花与棂连接的地方,各自削去少许以便接合,或者用钉子钉,或者用胶粘,一定要使它持久耐用。

便面窗虫鸟式

原文

诸式止备其概,余可类推。然此皆为窗外无景,求天然者不得,故以人力补之;若远近风物尽有可观,则焉用此碌碌为哉?昔人云:“会心处正不在远。”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即见老妪白叟扶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即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牛溲马渤,尽入药笼。”予所制便面窗,即雅人韵士之药笼也。

此窗若另制纱窗一扇,绘以灯色花鸟,至夜篝灯于内,自外视之,又是一盏扇面灯。即日间自内视之,光彩相照,亦与观灯无异也。

译文

各种式样只要明白了大概的情形,其余的都可以类推。但这都是因为窗外没有景致,不能得到天然的景致,所以才用人工来弥补。如果远近都有可以观赏的风景,又哪里用得着这样忙忙碌碌呢?前人曾说:“会心的地方不在远处。”如果真有一段闲情、一双慧眼,那么凡是眼睛看到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图画,耳朵听到的声音,都可以作为作诗的材料。比如,我坐在窗子里面,别人在窗子外面行走,且不说看见年轻的女子是一幅美人图,即使看见老太太或是白发老翁,拄着拐杖过来,也是名士图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看见幼童成群嬉戏,是一幅百子图,即使看见牛羊合牧,鸡犬同群,也是文人墨客文情里从不缺少的材料。就像牛、马的小便,也都拿来入药。我所设计的扇面窗,就是文人雅士的药笼了。

这种窗子如果另外做一面纱窗,画上灯色花鸟,到了晚上在里面挂上一盏灯,从外面看来,又是一盏扇面灯。即使白天无事时从里面看去,光彩相映,也像看花灯一样。

山水图窗

原文

凡置此窗之屋,进步宜深,使座客观山之地去窗稍远,则窗之外廓为画,画之内廓为山,山与画连,无分彼此,见者不问而知为天然之画矣。浅促之屋,坐在窗边,势必倚窗为栏,身之大半出于窗外,但见山而不见画,则作者深心有时埋没,非尽善之制也。

译文

凡是安装了这种窗户的房子,进身应当比较深,让客人观山的地方离窗稍稍远一点。那么,窗的外廓就成了画,画的内廓就成了山,山与画相连,分不出彼此,看见的人不用问就知道这是一幅天然的图画了。较浅而局促的房子,坐在窗边,一定会靠着窗子当作栏杆,身体大半部分都会探出在窗外,这就是只见山而不见画,那么,作者的良苦用心,就这样被埋没了,就不是完美的设计了。

尺幅窗图式

原文

尺幅窗图式,最难摹写。写来非似真画,即似真山,非画上之山与山中之画也。前式虽工,虑观者终难了悟,兹再绘一纸,以作副墨。且此窗虽多开少闭,然亦间有闭时。闭时用他槅他棂,则与画意不合,丑态出矣。必须照式大小,作木槅一扇,以名画一幅裱之,嵌入窗中,又是一幅真画,并非“无心画”与“尺幅窗”矣。但观此式,自能了然。裱槅如裱回屏,托以麻布及厚纸,薄则明而有光,不成画矣。

译文

尺幅窗的图样,最难摹画,画出来不是像真画,就是像真山,而不是画上的山与山中的画了。前面的图样虽然很工致,考虑到看的人可能还是难以完全明白,现在再画一张,作为副本。而且这种窗子开时多关时少,但毕竟也有关的时候,如果关的时候用另外的木隔窗棂,就与画的意境不合,会现出丑态了。必须比照窗子的大小,做一扇木隔,再在上面裱一幅名画,嵌在窗子里,就又是一幅真画,而不是“无心画”与“尺幅窗”了。看过图样,自然就明白了。裱木隔如同裱回屏,用麻布和厚纸托在下面,太薄就会明亮透光,不成画了。

梅窗

原文

制此之法,总论已备之矣,其略而不详者,止有取老干作外廓一事。外廓者,窗之四面,即上下两旁是也。若以整木为之,则向内者古朴可爱,而向外一面屈曲不平,以之着墙,势难贴伏。必取整木一段,分中锯开,以有锯路者着墙,天然未斫者向内,则天巧人工,俱有所用之矣。

译文

制作这种窗子的方法,总论中说得已经很详细了。其中说得简略的,只有用老树干做外廓一事。外廓指的是窗户的四面,即上下和两边。如果用整块木头来做,向里的一面固然古朴可爱,而向外的一面却弯曲不平,用它靠墙,必定很难伏贴。必须把一段整木从中间锯开,把有锯路的一面朝墙,天然没有砍凿的一面朝内,这样,天巧与人工,都各尽所用了。

墙壁第三

小序

原文

“峻宇雕墙”“家徒壁立”,昔人贫富,皆于墙壁间辨之。故富人润屋,贫士结庐,皆自墙壁始。墙壁者,内外攸分而人我相半者也。俗云:“一家筑墙,两家好看”。居室器物之有公道者,惟墙壁一种,其余一切皆为我之学也。然国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国始固;家之宜坚者墙壁,墙壁坚而家始坚。其实为人即是为己,人能以治墙壁之一念治其身心,则无往而不利矣。人笑予止务闲情,不喜谈禅讲学,故偶为是说以解嘲,未审有当于理学名贤及善知识否也。

译文

“峻宇雕墙”“家徒壁立”这两个词就可以从墙壁上分出古人的贫富之别。所以,富人修饰房屋,穷人建造居所,首先考虑的就是墙壁。墙壁是分内外的,一半是给自己看,一半则是给别人看的。俗话说的“一家筑墙,两家好看”就是这个意思。居家的器物中为公众考虑的只有墙壁,其余都是只为自己设想的。国家应该坚固的是城墙,城墙坚固了国家才能稳固。家应该坚实的也是墙壁,墙壁坚实了家才坚固。其实,为人就是为己,人们能够用修治墙壁的观念来修治身心,就没有什么做起来会不顺利了。有人笑我只喜欢追求闲情,不喜欢谈禅讲学,所以做这样的论说来解嘲,不知在理学名贤或是善知者看来,是对还是不对呢?

界墙

原文

界墙者,人我公私之畛域,家之外廓是也。莫妙于乱石垒成,不限大小方圆之定格,垒之者人工,而石则造物生成之本质也。其次则为石子。石子亦系生成,而次于乱石者,以其有圆无方,似执一见,虽属天工,而近于人力故耳。然论二物之坚固,亦复有差;若云美观入画,则彼此兼擅其长矣。此惟傍山邻水之处得以有之,陆地平原,知其美而不能致也。

予见一老僧建寺,就石工斧凿之余,收取零星碎石几及千担,垒成一壁,高广皆过十仞,嶙刚崭绝,光怪陆离,大有峭壁悬崖之致。此僧诚韵人也。迄今三十余年,此壁犹时时入梦,其系人思念可知。砖砌之墙,乃八方公器,其理其法,是人皆知,可以置而弗道。至于泥墙土壁,贫富皆宜,极有萧疏雅淡之致,惟怪其跟脚过肥,收顶太窄,有似尖山,又且或进或出,不能如砖墙一截而齐,此皆主人监督之不善也。若以砌砖墙挂线之法,先定高低出入之痕,以他物建标于外,然后以筑板因之,则有旃墙粉堵之风,而无败壁颓垣之象矣。

译文

界墙,是划分人与我、公与私的界限,是家宅的外廓。界墙最好用乱石头堆砌,不受大小方圆的约束。虽然是人工堆砌成的,但却保持着天然的本色。其次是用石子。石子也是自然生成的,但比乱石差,因为石子只有圆的,没有方的,形状相似,虽然是天然生成的,却像人工雕琢而成。从乱石与石子的坚固程度来看,也有差异,如果说到美观,两者就各有所长了。这两种东西只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才有,在陆地平原上,尽管知道它们很美,却也没有办法得到。

我见过一位老僧人建寺庙,把石匠凿下的碎石块收集起来,差不多有上千担,砌成了一道石壁,高和宽都超过十丈,嶙峋凹凸,光怪陆离,大有悬崖峭壁的感觉。这位僧人真是个雅人。如今都三十多年了,这道石壁还常常闯入我的梦中,由此可知,那是多么令人思念的一道石壁。砖砌的界墙,天下通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人人皆知,可以置之不谈。至于泥墙土壁,贫富都适合,也能显示清高雅淡的情致,只是墙脚太厚,收顶太窄,就像一座尖山,而且凹进凸出,不能像砖墙一样砌得整整齐齐,这些都是因为主人没有好好监督。如果用砌砖墙吊线的方法,先画下建筑时的界线,用东西标出来,再用筑权根据标记来筑墙,筑出来的墙就美观大方多了。

女墙

原文

《古今注》云:“女墙者,城上小墙。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予以私意释之,此名甚美,似不必定指城垣,凡户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

至于墙上嵌花或露孔,使内外得以相视,如近时园圃所筑者,益可名为女墙,盖仿睥睨之制而成者也。其法穷奇极巧,如《园冶》所载诸式,殆无遗义矣。但须择其至稳极固者为之,不则一砖偶动,则全壁皆倾,往来负荷者,保无一时误触之患乎?坏墙不足惜,伤人实可虑也。予谓自顶及脚皆砌花纹,不惟极险,亦且大费人工。其所以洞彻内外者,不过使代琉璃屏,欲人窥见室家之好耳。止于人眼所瞩之处,空二三尺,使作奇巧花纹,其高乎此及卑乎此者,仍照常实砌,则为费不多,而又永无误触致崩之患。此丰俭得宜,有利无害之法也。

译文

《古今注》上说:“女墙,是指城上的矮墙,又叫作‘睥睨’,就是从城上窥视人的意思。”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个名字很美,似乎不一定要专指城墙,凡是大门以内的及肩高的矮墙,都可以叫这个名字。因为“女”是对没有出嫁的女子的称呼,不是说她们身体纤细,如果专门指城上的矮墙,那么登城作战,岂不成了妇人女子的事了吗?

至于是在墙上嵌花还是打孔,使内外可以互相看到,就像近来建造的园圃,就更可以称之为“女墙”了,这其实是模仿“睥睨”而建的。它的方法极尽巧妙,《园冶》记载的式样,已经没有遗漏了。但是,必须选其中最稳、最坚固的来做,不然松动一块砖,整堵墙都会塌掉。墙外行走挑担的人,能保证没有偶然碰触的危险吗?墙坏了不怕,怕的是伤到人。我认为,从墙顶到墙根,都砌上花纹,不只极危险,而且太费人力。之所以留孔以通内外,不过是用来替代琉璃屏风,使人得以看到他家园的美好而已。只在人眼睛最容易停留的地方,空出两三尺,雕一些奇巧的花纹,比这高或比这低的,照常砌实就可以了,又不多花费,又可以永无误触塌倒的隐患。这是丰俭得宜、有利无害的方法。

厅壁

原文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予谓裱轴不如实贴。轴虑风起动摇,损伤名迹,实贴则无是患,且觉大小咸宜也。实贴又不如实画,“何年顾虎头[1],满壁画沧州”,自是高人韵事。予斋头偶仿此制,而又变幻其形,良朋至止,无不耳目一新,低回留之不能去者。

因予性嗜禽鸟,而又最恶樊笼,二事难全,终年搜索枯肠,一悟遂成良法。乃于厅旁四壁,倩四名手,尽写着色花树,而绕以云烟,即以所爱禽鸟,蓄于虬枝老干之上。画止空迹,鸟有实形,如何可蓄?曰:不难,蓄之须自鹦鹉始。

从来蓄鹦鹉者必用铜架,即以铜架去其三面,止存立脚之一条,并饮水啄粟之二管。先于所画松枝之上,穴一小小壁孔,后以架鹦鹉者插入其中,务使极固,庶往来跳跃,不致动摇。松为着色之松,鸟亦有色之鸟,互相映发,有如一笔写成。良朋至止,仰观壁画,忽见枝头鸟动,叶底翎张,无不色变神飞,诧为仙笔;乃惊疑未定,又复载飞载鸣,似欲翱翔而下矣。谛观熟视,方知个里情形,有不抵掌叫绝,而称巧夺天工者乎?

若四壁尽蓄鹦鹉,又忌雷同,势必间以他鸟。鸟之善鸣者,推画眉第一。然鹦鹉之笼可去,画眉之笼不可去也,将奈之何?予又有一法:取树枝之拳曲似龙者,截取一段,密者听其自如,疏者网以铁线,不使太疏,亦不使太密,总以不致飞脱为主。蓄画眉于中,插之亦如前法。此声方歇,彼喙复开;翠羽初收,丹晴复转。因禽鸟之善鸣善啄,觉花树之亦动亦摇;流水不鸣而似鸣,高山是寂而非寂。座客别去者,皆作殷浩书空[2],谓咄咄怪事,无有过此者矣。

注释

[1]顾虎头: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代晋陵无锡人,画家。[2]殷浩书空:《世说新语》中说,晋代时,殷浩被桓温废免,终日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字。此处用以形容出乎意外、惊讶不已的事。

译文

厅堂的墙壁不适宜太朴素,也不适宜太奢华。名人的字画,自然是不能少的,但也应当浓淡得宜,错落有致。我觉得裱成图轴不如直接贴在墙上。考虑到画轴被风吹动会损坏了名人的手迹,直接贴在墙上就不必担心这个了,而且大大小小的字画都适合这样做。直接贴在墙上又不如直接画在墙上,顾恺之曾经在沧州满壁作画,这自然是高人的风雅韵事。我书房里面曾经仿照过这个方法,朋友见了,无不感觉耳目一新,流连不忍离去。

我生性喜欢养鸟,却又讨厌用鸟笼,这事很难两全其美。于是,终年思索,终于悟出了一个好办法。我请来四位名家高手,在厅屋的四面墙上画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树,又加上缭绕的云烟,再把我喜爱的鸟养在盘曲的老树干上。画是假的,鸟却是真的,怎么能喂养呢?我说这不难,要养就先养鹦鹉。

从来养鹦鹉的,一定用铜架,我把铜架去掉三面,只留下立脚的一条,和喝水啄食的两条管子。先在所画的松枝上,钻一个小孔,再把铜架插进去,一定要插牢固了,使鹦鹉在跳动时,铜管不至于摇动。松树是着色的松树,鸟是有色的鸟,互相映衬,有如同一时间画成的。好朋友来我家里做客,抬头看壁画,突然看到枝头有小鸟在跳跃,叶子底下有翅膀在扇动,无不神飞色变,赞叹为神笔,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鸟又开始飞翔鸣叫,仿佛就要从墙上飞下来。再仔细观察,才看明白其中奥妙,无不拍掌叫绝,赞称巧夺天工。

如果四面墙上养的都是鹦鹉,为了避免雷同,就应该兼养一些其他的鸟。画眉鸟叫得最为动听。可是,养鹦鹉的笼子可以除去,养画眉的笼子却不能除去,这可怎么办呢?我又想了一个办法:找一根像蜷曲的树枝,截取一段,枝叶密集的地方不去管它,听其自然,稀疏的地方用铁丝编成网,不要太稀也不要太密,总之鸟飞不出去就可以了。像前面所说的把它插在墙上,把画眉鸟养在里面。这只鸟的叫声刚停下来,那只鸟又叫了;这里小鸟刚刚收起翅膀,那儿小鸟又探出头来。由于小鸟喜欢叫、喜欢啄,让人觉得花树似乎也在摇摆不定,流水好像也在流动,高山好像也不那么安静。离去的客人,无不惊叹不已,都说这是怪事,没有什么比这更奇妙的了。

书房壁

原文

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油漆二物,俗物也,前人不得已而用之,非好为是沾沾者。门户窗棂之必须油漆,蔽风雨也;厅柱榱楹之必须油漆,防点污也。若夫书房之内,人迹罕至,阴雨弗浸,无此二患而亦蹈此辙,是无刻不在桐腥漆气之中,何不并漆其身而为厉乎?石灰垩壁,磨使极光,上着也;其次则用纸糊。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即壁用灰垩,柱上亦须纸糊,纸色与灰,相去不远耳。壁间书画自不可少,然粘贴太繁,不留余地,亦是文人俗志。

天下万物,以少为贵。步幛非不佳,所贵在偶尔一见,若王恺之四十里,石崇之五十里,则是一日中哄市,锦绣罗列之肆廛而已矣。看到繁缛处,有不生厌倦者哉?昔僧玄览往荆州陟屺寺,张璪画古松于斋壁,符载赞之,卫象诗之,亦一时三绝,览悉加垩焉。人问其故,览曰:“无事疥吾壁也。”诚高僧之言,然未免太甚。若近时斋壁,长笺短幅尽贴无遗,似冲繁道上之旅肆,往来过客无不留题,所少者只有一笔。一笔维何?“某年月日某人同某在此一乐”是也。此真疥壁,吾请以玄览之药药之。

糊壁用纸,到处皆然,不过满房一色白而已矣。予怪其物而不化,窃欲新之。新之不已,又以薄蹄变为陶冶,幽斋化为窑器,虽居室内,如在壶中,又一新人观听之事也。先以酱色纸一层,糊壁作底,后用豆绿云母笺,随手裂作零星小块,或方或扁,或短或长,或三角或四五角,但勿使圆,随手贴于酱色纸上,每缝一条,必露出酱色纸一线,务令大小错杂,斜正参差,则贴成之后,满房皆冰裂碎纹,有如哥窑美器。其块之大者,亦可题诗作画,置于零星小块之间,有如铭钟勒卣,盘上作铭,无一不成韵事。问予所费几何,不过于寻常纸价之外,多一二剪合之工而已。同一费钱,而有庸腐新奇之别,止在稍用其心。“心之官则思。”如其不思,则焉用此心为哉?

糊纸之壁,切忌用板。板干则裂,板裂而纸碎矣。用木条纵横作槅,如围屏之骨子然。前人制物备用,皆经屡试而后得之,屏不用板而用木槅,即是故也。即如糊刷用棕,不用他物,其法亦经屡试,舍此而另换一物,则纸与糊两不相能,非厚薄之不均,即刚柔之太过,是天生此物以备此用,非人不能取而予之。人知巧莫巧于古人,孰知古人于此亦大费辛勤,皆学而知之,非生而知之者也。

壁间留隙地,可以代橱。此仿伏生[1]藏书于壁之义,大有古风,但所用有不合于古者。此地可置他物,独不可藏书,以砖土性湿,容易发潮,潮则生蠹,且防朽烂故也。然则古人藏书于壁,殆虚语乎?曰:不然。东南西北,地气不同,此法止宜于西北,不宜于东南。西北地高而风烈,有穴地数丈而始得泉者,湿从水出,水既不得,湿从何来?即使有极潮之地,而加以极烈之风,未有不返湿为燥者。故壁间藏书,惟燕赵秦晋则可,此外皆应避之。即藏他物,亦宜时开时阖,使受风吹;久闭不开,亦有霾湿生虫之患。莫妙于空洞其中,止设托板,不立门扇,仿佛书架之形,有其用而不侵吾地,且有磐石之固,莫能摇动。此妙制善算,居家必不可无者。

予又有壁内藏灯之法,可以养目,可以省膏,可以一物而备两室之用,取以公世,亦贫士利人之一端也。我辈长夜读书,灯光射目,最耗元神。有用瓦灯贮火,留一隙之光,仅照书本,余皆闭藏于内而不用者。予怪以有用之光置无用之地,犹之暴殄天物,因效匡衡凿壁[2]不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彼行彼事,我读我书,是一灯也,而备全家之用,又使目力不竭于焚膏,较之瓦灯,其利奚止十倍?以赠贫士,可当分财。使予得拥厚资,其不吝亦如是也。

注释

[1]伏生:名胜,字子贱,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他把《尚书》藏在墙壁中保存下来,后来在汉文帝时教授晁错。[2]匡衡凿壁:《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幼时家贫,为人佣作,“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烛光而读之”。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

译文

书房的墙壁最应该自然大方,想要它自然大方,一定不要用油和漆。油与漆这两种东西都是俗物,前人不得已才使用,并不是喜欢这样做。门和窗棂之所以要用油漆,是为了遮蔽风雨;厅柱屋檐之所以要用油漆,是为了防止沾上污物。如果书房之中,很少有人来往,也不会遭受风雨侵蚀,没有上面说的两种麻烦,却也刷上油漆,使人无时无刻不处在油漆的刺鼻的气味之中,那还不如直接把油漆刷在身上呢!用石灰粉刷墙壁,并磨到很光,是上等的做法;其次用纸糊。纸糊可以使柱子和窗棂都是同一颜色,即使墙壁用灰粉刷,柱子上也须用纸糊,这是因为纸的颜色和灰相去不远。墙壁上自然不能少了字画,但是贴得太多,不留一点空地,那是文人俗气的做法。

天下万物,以少为贵。满墙的壁画并不是不好,但是贵在偶尔看到,像王恺陈列四十里,石崇陈列五十里,那就像是一个午间的闹市、锦绣罗列的交易市场了。看到繁杂的地方,能不让人厌倦吗?古时僧人玄览,在荆州陟屺寺做住持,张璪在斋壁上画了古松,符载为它写了赞词,卫象为它题了一首诗,他们三人也称得上是当时的三绝了。玄览却用粉把他们画的、写的东西都给刷掉了。有人问玄览为什么要这样做呀?玄览说:“没事让我的墙壁像长了疥一样。”虽然是高僧的话,但未免有点太过火了。像近来的寺墙,长篇短幅,写得满满的,就像大道上繁忙的旅店,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在上面题字,其中少的只有一句话。一句什么话?“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同某人在此一乐”。这才真的是让墙壁生疥,我希望能用玄览的方法来对付它。

用纸糊墙壁,到处都是这样,不过满房白色罢了。我嫌它呆滞没有变化,私下里想改进一下。经过再三的革新,变来变去把书房变成陶冶性情的地方了。虽然身处书房,却神飞仙境,这又是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事。先把一层酱色纸糊在壁上作底子,然后把豆绿色的云母笺随手撕裂成零星小块,或方或扁,或短或长,或三角或四五角,只是不要圆形,随手把这些碎片贴在酱色纸上,在每一块相接的地方,一定要露出一线酱色纸,要让它们大小错杂,斜正参差。这样贴成之后,满房都是冰裂碎纹,就像哥窑的精美瓷器。其中大块的,也可以题诗作画,置于零星小块之间,就像钟鼎酒器镌刻的铭文,处处都显得有韵味。要问我花费了多少,不过在平常的纸价之外,多花一点剪贴的工夫而已。同样的造价,却有庸腐和新奇的差别,就在于稍用心思而已。“人心就是用来思考的”,如果不思考,还要这个心干什么?

糊纸的墙壁,不要使用木板,木板干了就会开裂,木板开裂了,纸也就碎了。要用木条横竖交错制成木格,就像围屏的骨架一样疏。前人制作和使用某种东西,都是经过反复试验后才成功的,屏风不用木板而用木格,就是这个原因。就像糊墙的刷子用棕丝而不用其他一样,这也是经过多次试用的。若是不用棕丝而用其他东西,纸和糨糊就不好粘合,不是厚薄不均匀,就是太硬或太软。这真是天生的一物配一物,不是人们可以用什么东西随便取代的。人们只知道自己的巧思比不过古人,却不知古人对这些事情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人们都是通过学习才懂的,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

墙壁之间留下空隙,可以做橱柜。这是模仿伏生在墙壁里藏书的方法,很有古人的味道,不过用途就跟古人不同了。橱柜可以放些别的东西,却独不可以藏书。因为砖土容易潮湿,会生蠹虫,而且还要防止腐朽烂掉。那么古人在墙壁里藏书是假话吗?不是的。东南西北的气候不同。这种方法只适合于西北,在东南就不合适了。西北地势高,风也猛烈,往往要挖地好几丈深才能挖出水来。湿气是因为有水,地下既然没有水,怎么会有湿气呢?即使有很潮的地方,遇到那么烈的风,也就变得干燥了。所以能在墙壁里藏书,燕、赵、秦、晋都可以,除此以外的地方都不能那么做。就是藏别的东西,也应该不时地打开关上以通风,长期关着,也有可能潮湿发霉生虫子。若把其中放空,只设托板,不置门扇,就像书架一样,既能发挥功用又不占地方,而且还坚固不可摇动,那真是太妙了。这样巧妙的设计,居家过日子是不能少的。

我还有一个壁内藏灯的好办法,可以保养眼睛,也可以节省灯油,还可以一盏灯的光供两间房使用。把这种方法告诉世人,也是贫寒人士为人谋利的一种办法吧。我们这些读书人彻夜读书,灯光刺激着眼睛,最损耗人的精神。有人用瓦灯,只留一线光亮照着书本,其余的光线全都被遮在瓦灯之内而不利用。我奇怪人们为什么要把有用的光亮放在没有用的地方,这简直就是浪费。所以,我仿效匡衡凿壁借光的方法,在墙上挖一个小孔,把灯放在那间屋子,灯光也可射到这间屋子来,别人做别人的事,我读我的书。这样,一盏灯可以供全家使用,又使视力不受灯光的损害。比起瓦灯来,这种办法何止好上十倍?把这个方法告诉贫寒的读书人,抵得上把财产分给他们。即使将来我发了财,一点也不吝啬,还是会这样做。

联匾第四

小序

原文

堂联斋匾,非有成规。不过前人赠人以言,多则书于卷轴,少则挥诸扇头;若止一二字、三四字,以及偶语一联,因其太少也,便面难书,方策不满,不得已而大书于木。彼受之者,因其坚巨难藏,不便纳之笥中,欲举以示人,又不便出诸怀袖,亦不得已而悬之中堂,使人共见。此当日作始者偶然为之,非有成格定制,画一而不可移也。讵料一人为之,千人万人效之,自昔徂今,莫知稍变。夫礼乐制自圣人,后世莫敢窜易,而殷因夏礼,周因殷礼,尚有损益于其间,矧器玩竹木之微乎?予亦不必大肆更张,但效前人之损益可耳。锢习繁多,不能尽革,姑取斋头已设者,略陈数则,以例其余。非欲举世则而效之,但望同调者各出新裁,其聪明什佰于我。投砖引玉,正不知导出几许神奇耳。

有诘予者曰:观子联匾之制,佳则佳矣,其如挂一漏万何?由子所为者而类推之,则《博古图》中,如樽罍、琴瑟、几杖、盘盂之属,无一不可肖像而为之,胡仅以寥寥数则为也?予曰:不然。凡予所为者,不徒取异标新,要皆有所取义。凡人操觚握管,必先择地而后书之,如古人种蕉代纸[1],刻竹留题,册上挥毫,卷头染翰,剪桐作诏[2],选石题诗,是之数者,皆书家固有之物,不过取而予之,非有蛇足于其间也。若不计可否而混用之,则将来牛鬼蛇神无一不备,予其作俑之人乎?图中所载诸名笔,系绘图者勉强肖之,非出其人之手。缩巨为细,自失原神,观者但会其意可也。

注释

[1]种蕉代纸: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种植了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代纸练习书法,被传为千古佳话。[2]剪桐作诏:周成王与弟弟叔虞游戏时,剪桐叶做圭说:“我拿这个封你。”周公听见后说:“天子无戏言。”周成王便将叔虞封于晋。

译文

厅堂书房的对联或匾额,开始没有固定的规矩。前人为别人题写赠言时,字数多的就写在卷轴上,字数少的就直接写在扇面上。如果只有一两个字、三四个字,或是偶尔写成一副对联,因为字数太少,要写在扇面上或是书页上都不合适,不得已才用大字写到木匾上。接受赠言的人,因为木匾又大又硬,不方便放在箱子里,要拿给人看,又不能从衣袖里拿出来,于是就把它挂在厅堂里,使大家都能看见。这是创始的人当时的方法,并不是有什么固定的规矩,一定要这么做不可。没想到一个人这么做了,千万个人都来仿效,而且从古到今都没有变动。礼乐是圣人定的,后代没有人敢窜改,而殷朝仿照夏朝的礼制,周朝又仿照殷朝的礼制,尚且要做些变动,何况这些器具玩物呢?我看也不用做大的改革,只像前人那样做些增减就好了。旧的陋习太多了,很难一下子都改变过来,就拿我书房里已经有的略举几个例子,来作为推行的范本。我不是想要天下人都来学我,只是希望和我有同样爱好的人能够别出心裁,比我聪明的人,能因我的抛砖引玉,而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

有人反问我:“看你设计的联匾,好是很好,却是挂一漏万啊!从你所谈的这些推演开去,《博古图》里像酒具、琴瑟、几杖、盘盂等,没有一样不可以拿来模仿,你怎么就举了这么几个例子呢?”我说:“不是的。我所设计的,不仅是为了标新立异,重要的是要取它的意义。人们写文章,一定要想好思路然后再下笔。像古人拿蕉叶做纸,在竹板上刻字挥毫,在纸上染墨,剪桐叶作诏书,选石头题诗,这些都是书法家本来已经选用过的了,我选取来用,并不是画蛇添足。要是不管合不合适都随便拿来用,那么以后牛鬼蛇神岂不都会被人拿出来用,我不就成了首开恶劣风气的人了吗?”图中所记载的名人手迹,是画图的人勉强模仿的,并不是出自我的手。把大的东西缩小,自然会失去原有的神韵,看的人只要领会其中的意思就可以了。

蕉叶联

原文

蕉叶题诗,韵事也;状蕉叶为联,其事更韵。但可置于平坦贴服之处,壁间门上皆可用之,以之悬柱则不宜,阔大难掩故也。其法先画蕉叶一张于纸上,授木工以板为之,一样二扇,一正一反,即不雷同。后付漆工,令其满灰密布,以防碎裂。漆成后,始书联句,并画筋纹。蕉色宜绝,筋色宜黑,字则宜填石黄,始觉陆离可爱,他色皆不称也。用石黄乳金更妙,全用金字则太俗矣。此匾悬之粉壁,其色更显,可称“雪里芭蕉”。

译文

在蕉叶上题诗,是很风雅的事情;模仿蕉叶的形状做成对联,就更风雅了。这种联只可以挂在平坦的地方,像墙壁上或是门上,挂在柱子上就不适合,因为这种联又宽又大,把柱子都遮住了。制作这种联的方法是先在纸上画一张蕉叶,叫木工用木板做出来,一样两扇,一正一反,这样就不会雷同。然后交给漆工,让他在上面刮满底灰,以防碎裂。漆完以后,再开始写对联,并且画上蕉叶的纹路筋络。蕉的颜色适宜用绿色,筋的颜色适宜用黑色,字就最好填上石黄,才觉得可爱,其他颜色都不合适。用石黄乳金更好,但全用金色又太俗。把这种匾挂在粉墙上,颜色会更明显,可称为“雪里芭蕉”。

此君[1]联

原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可须臾离乎?竹之可为器也,自楼阁几榻之大,以至笥奁杯箸之微,无一不经采取,独至为联为匾诸韵事弃而弗录,岂此君之幸乎?用之请自予始。

截竹一筒,剖而为二,外去其青,内铲其节,磨之极光,务使如镜,然后书以联句,令名手镌之,掺以石青或石绿,即墨字亦可。以云乎雅,则未有雅于此者;以云乎俭,亦未有俭于此者。不宁惟是,从来柱上加联,非板不可,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抵牾,势难贴服,何如以圆合圆,纤毫不谬,有天机凑泊之妙乎?此联不用铜钩挂柱,用则多此一物,是为赘瘤。止用铜钉上下二枚,穿眼实钉,勿使动移。其穿眼处,反择有字处穿之,钉钉后,仍用掺字之色补于钉上,混然一色,不见钉形尤妙。钉蕉叶联亦然。

注释

[1]此君:即竹。《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徽之曾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以后便以“此君”称呼竹。

译文

“宁可吃饭的时候没有肉,也不可以在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这就是说人们一刻都不可以远离竹子。用竹子做的器物很多,大到楼阁桌床,小到箱盒杯筷,都有用竹子做的,唯独到了作联作匾这些雅事的时候,反而放弃不用了,这难道能说是竹子的幸运吗?那么就从我这里来开始用吧!

截一段竹子,剖成两半,削掉外面的青皮,铲掉中间的节疤,磨得像镜子一样光亮,然后在上面书写联句,再请名匠篆刻,填上石青或是石绿,直接用墨字也可以。要说到雅致,没有比这更雅致的了。要说到简朴,也没有比这更简朴的了。不只如此,在柱子上挂对联,非得用木板不行,柱子是圆的而木板是方的,柱子是窄的而木板是宽的,彼此互相抵触,肯定难以贴服。哪里比得上用竹子,圆的对合圆的,一点缝隙都没有,就像天然合成的呢?这种联不用钢钩来挂,如果用了就是多此一举,又是一个累赘。只要用两枚铜钉,在联上穿眼钉牢使它不能移动就可以了。穿眼的地方,要特意选有字的地方。钉上钉子之后,仍然用字的颜色,涂在钉子上,使它们浑然一色,看不出有钉子。蕉叶联就是这样。

碑文额

原文

三字额,平书者多,间有直书者,匀作两行。匾用方式,亦偶见之。然皆白地黑字,或青绿字。兹效石刻为之,嵌于粉壁之上,谓之匾额可,谓之碑文亦可。名虽石,不果用石,用石费多而色不显,不若以木为之。其色亦不仿墨刻之色,墨刻色暗,而远视不甚分明。地用黑漆,字填白粉,若是则值既廉,又使观者耀目。此额惟墙上开门者宜用之,又须风雨不到之处。客之至者,未启双扉,先立漆书壁经之下,不待搴帷入室,已知为文士之庐矣。

译文

三个字的匾,大多是横着写的,偶尔有竖着写的,也分作两行。也有把匾做成方形的,但都是用白色做底刻上黑色的字,或是青色、绿色的字。这都是仿照石刻做的,嵌在墙壁上,称作匾额也可以,称作碑文也可以。名字虽然叫作石,并不是真的用石头做的,用石头做不但花费大而且颜色也不明显,还没有用木头做的好。颜色也不要仿照墨刻的颜色,墨刻的颜色暗,远看看不清楚。木头的底色用黑漆,字则填上白色的粉,这样既省费用,又醒目。然而,这种匾只适合在墙上开门的用,又一定要放在风雨淋不到的地方。客人来了,还没开门,先站在漆字和壁上的文字下面,不需等到掀开帘子进房,就已经知道是文人雅士的住处了。

手卷额

原文

额身用板,地用白粉,字用石青石绿,或用炭灰代墨,无一不可。与寻常匾式无异,止增圆木二条,缀于额之两旁,若轴心然。左画锦纹,以像装潢之色;右则不宜太工,但像托画之纸色而已。天然图卷,绝无穿凿之痕,制度之善,庸有过于此者乎?眼前景,手头物,千古无人计及,殊可怪也。

译文

这种匾的额身用木板制作,底子用白粉,字用石青或是石绿,或用炭灰来代替墨汁,都是可以的。式样跟一般的匾没什么不同,只是增加了两根圆木,缀在匾的两旁,就像轴心一样。左边画上锦纹,和装潢的颜色一样;右边不需要太精巧,只要表现出托画的底色就可以了。天然的画卷,没有半点穿凿的痕迹,还有比这制作得更好的吗?这些眼前的景色,手边的材料,自古以来,却没有人考虑到,真让人感到奇怪。

册页匾

原文

用方板四块,尺寸相同,其后以木绾之。断而使续,势取乎曲,然勿太曲。边画锦纹,亦像装潢之色。止用笔画,勿用刀镌,镌者粗略,反不似笔墨精工;且和油入漆,着色为难,不若画色之可深可浅,随取随得也。字则必用剞劂。各有所宜,混施不可。

译文

尺寸相同的四块方板,后面用木条连接在一起,似断实连,使它弯曲,但不要太弯。边上画上跟装潢同一颜色的锦纹,只用笔画,别用刀刻,刀刻的太粗疏了,反而不如用笔画的精细。而且漆里掺了油,要着色也很困难,不如用笔画的颜色,可深可浅,随时可以取得。字就一定要用刀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胡乱做。

虚白匾

原文

“虚室生白”,古语也。且无事不妙于虚,实则板矣。用薄板之坚者,贴字于上,镂而空之,若制糖食果馅之木印。务使二面相通,纤毫无障。其无字处,坚以灰布,漆以退光。俟既成后,贴洁白绵纸一层于字后。木则黑而无泽,字则白而有光,既取玲珑,又类墨刻,有匾之名,去其迹矣。但此匾不宜混用,择房舍之内暗外明者置之。若屋后有光,则先穴通其屋,以之向外,不则置于入门之处,使正面向内。从来屋高门矮,必增横板一块于门之上。以此代板,谁曰不佳?

译文

“虚室生白”是一句老话了。凡事都是以虚为佳,若是实的就太呆板了。在坚硬的木板上贴上字,镂空,就像做糖果或者水果馅的木印一样。一定要使两面相通,不能有一点障碍。在没有字的地方,抹上灰使它坚固,漆上黑漆使它退去光泽。做好后,在字后面贴上一层洁白的棉纸,木板就黑而没有光泽,字就白而有光。既显得玲珑可爱,又像是墨刻一样,虽然名称叫作匾,却已经把它的形式去掉了。但这种匾不能随便挂在什么地方,要选择内暗外亮的房间安放。如若屋后面有光,就先凿通墙壁,把匾向外,或者就放在进门的地方,使正面向内。从来都是屋高门矮,总要在门上挂一块横板,拿这个匾代替这种横板,谁会说不好呢?

石光匾

原文

即“虚白”一种,同实而异名。用于磊石成山之地,择山石偶断外,以此续之。亦用薄板一块,镂字既成,用漆涂染,与山同色,勿使稍异。其字旁凡有隙地,即以小石初之,粘以生漆,勿使见板。至板之四围,亦用石补,与山石合成一片,无使有襞襀之痕,竟似石上留题,为后人凿穿以存其迹者。字后若无障碍,则使通天,不则亦贴绵纸,取光明而塞障碍。

译文

石光匾是“虚白匾”的一种,实质相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在用石头垒成的假山上,选择山石出现断口的地方,用它来连接。也是用一块薄板,镂刻好以后,用漆把它染成跟山相同的颜色,不要有一点点不一样。字旁边有小空隙的地方,都要用小石子补上,再用生漆粘住,不要看出来有木板。木板的四周,也用石头补上,跟山石合成一片,不要显出修饰的痕迹,看上去就像是在石头上题字,让后人凿穿了而保存下来的。字的后面如果没有什么障碍,就让它空着以透出天光,或者贴上棉纸,使字迹显得明亮。

秋叶匾

原文

御沟题红[1],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觉有情。但制红叶与制绿蕉有异:蕉叶可大,红叶宜小;匾取其横,联妙在直。是亦不可不知也。

注释

[1]御沟题红:又叫红叶题诗。唐宣宗时,舍人卢渥从御沟中捡到一片红叶,上面题有一首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放宫女出宫,卢渥得到一位宫女,就是当日题诗于红叶的那位,于是感叹姻缘,被传为佳话。

译文

“红叶题诗”是流传千古的佳话,制作成红叶形状的匾额,也让人觉得别有情趣。但是制作红叶匾和制作蕉叶联也有不同的地方:蕉叶联应该做得大一些,红叶匾却应该做得小一些;匾要做成横的才好看,对联则做成竖的才好看。这也是不能不知道的。

山石第五

小序

原文

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故从来叠山名手,俱非能诗善绘之人。见其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纡回入画,此正造物之巧于示奇也。譬之扶乩召仙,所题之诗与所判之字,随手便成法帖,落笔尽是佳词,询之召仙术士,尚有不明其义者。若出自工书善咏之手,焉知不自人心捏造?妙在不善咏者使咏,不工书者命书,然后知运动机关,全由神力。

其叠山磊石,不用文人韵士,而偏令此辈擅长者,其理亦若是也。然造物鬼神之技,亦有工拙雅俗之分,以主人之去取为去取。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有费累万金钱,而使山不成山、石不成石者,亦是造物鬼神作祟,为之摹神写像,以肖其为人也。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奚俟察言观貌,而后识别其人哉?

译文

在幽静的居所用石头垒一座假山,原本就是不得已的做法。因为不能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所以,只好用假山、假水来代替。然而,能把城市变成山林,把飞来峰移到平地的,自然只有神仙的妙术。巧借人的手来显示它的奇异,不能把它看成雕虫小技。而且垒石成山,也是一种学问,别有一番智慧与技巧。不少雅士满胸丘壑,烟云绕笔,让他们画山水,顷刻之间千岩万壑就画成了。可是,要他们在房屋旁边垒一座假山,他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就好像向盲人问路。所以,历来那些做假山的名家,都不是能诗善画的人。他们顺手拿起一块石头,随便一放,无不显得苍凉古朴、迂回入画,这正是造物主显示自己奇特的地方。就像术士占卜召仙时所题的诗、所判的字,顺手写来便成了法帖,落笔都是佳词。询问他们那些字句的含义,连他自己也说不明白。如果这些字句出自一个擅长书法、善于作诗的人,怎么知道不是他自己捏造出来的呢?妙就妙在让不善于作诗的人去作诗,不擅长书法的人去写字,然后才会知道机巧全由神力控制。

叠山垒石,文人雅士不能擅长,而偏偏是这些人擅长,就是这个道理。造物的鬼斧神工也有工巧和笨拙、高雅和低俗的分别。这种分别是以主人的取舍为标准的。主人趣味高雅并追求精巧,那么,造出来的山石就是高雅精巧的;主人趣味低俗而且能够容忍笨拙,那么,造出来的山石就也是低俗笨拙的。有的人花费上万的金钱造山造石,而造出来的山却不像山,石也不像石,这也是造物的鬼神在作祟,在为主人摹神写像,以显示主人的为人。一盆花、一块石头,只要放置的位置合适,就能显现出主人的神情,哪里还需要见到人以后察言观色,才能够识别他的为人呢?

大山

原文

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予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有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犹之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唐宋八大家之文,全以气魄胜人,不必句栉字篦,一望而知为名作。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故粗览细观同一致也。若夫间架未立,才自笔生,由前幅而生中幅,由中幅而生后幅,是谓以文作文,亦是水到渠成之妙境;然但可近视,不耐远观,远观则襞襀缝纫之痕出矣。

书画之理亦然。名流墨迹,悬在中堂,隔寻丈而观之,不知何者为山,何者为水,何处是亭台树木,即字之笔画杳不能辨,而只览全幅规模,便足令人称许。何也?气魄胜人,而全体章法之不谬也。

至于累石成山之法,大半皆无成局,犹之以文作文,逐段滋生者耳。名手亦然,矧庸匠乎?然则欲累巨石者,将如何而可?必俟唐宋诸大家复出,以八斗才人,变为五丁力士,而后可使运斤乎?抑分一座大山为数十座小山,穷年俯视,以藏其拙乎?曰:不难。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于此。

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立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累而成者乎?此法不论石多石少,亦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则是土山带石,石多则是石山带土。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是童山[1]矣。

注释

[1]童山:不毛之山。

译文

小山容易造得精巧,大山难以造好。我一生遨游了许多有名的园林,还没有见过一亩以上、几丈之高的假山能够没有缝缝补补、拼拼凑凑的痕迹,远远看去与真山没有差别的。这就和文人做文章一样,构思全篇困难,零碎写来容易。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全是以气魄胜人,不用逐字逐句地考察,一看就知道是大手笔。因为它先从整体布局,然后才去修饰词藻,所以无论是粗看还是细看,都一样。如果文章的骨架还没有打好,就顺着文思信笔写下去,从开头写到中间,再从中间写到结尾,这叫以文作文,也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奇妙境界。然而这种文章,只可细观,不耐粗看。粗看就会看出拼拼凑凑的痕迹。

书画的道理也是一样。名人的字画,挂在大厅里,隔了一丈多远来看,不能看清楚哪里是山,哪里是水,哪里是亭台树木,可能连字的笔画也看不清楚,而如果只看全幅的规模气势,就会令人十分赞许。为什么呢?因为气魄过人,整体的章法好啊!

至于垒石成山,大半都没有固定的规则,就像以文作文,是一段一段写出来的。名家也是这样,何况平庸的工匠呢?那么,要垒一座巨石大山,要如何做呢?难道一定要等唐宋八大家再生,把才高八斗的文士变成大力士,然后让他们操斧造山吗?或者把一座大山,分成几十座小山,终年低头琢磨,这样来掩饰它的拙劣吗?其实这并不难。用一种以土代石的方法,既减少人工,又节省物力,而且还有天然起伏的巧妙。就是把假山混在真山的中间,使人分辨不出,这是最妙的方法了。

要垒高大的山,如果全部用碎石,就如同百衲的僧衣,想找个没缝的地方都难,这是它不耐看的原因。把土混杂在中间,就可以丝毫看不出拼凑的痕迹了,这样还便于种树。树根盘曲稳固,可以跟石头一样坚固,而且树大叶繁,浑然一色,分辨不出哪是土、哪是石。站在真山的旁边,有谁能分辨出它是人工堆积而成的呢?用这种方法不要求石头的多少,也不要求土和石各占一半,土多就是土山带石,石多就是石山带土。土和石这两种东西,原本就是不可分离的,石山上没有土,就会不长草木,成为“童山”了。

小山

原文

小山亦不可无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土之不可胜石者,以石可壁立,而土则易崩,必仗石为藩篱故也。外石内土,此从来不易之法。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

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

石眼忌圆,即有生成之圆者,亦粘碎石于旁,使有棱角,以避混全之体。

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碧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反觉异同,不若随取随得,变化从心之为便。至于石性,则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

译文

小山主要是以石头为主,以土为辅,但也不能没有土。土之所以没有石头好,是因为石头可以竖立起来,而土很容易崩塌,必须依靠石头作保护。外面用石,里面填土,这是自古以来不可改变的法则。

说到山的美,全在“透、漏、瘦”三个字上。彼此相通,好像有道路可走一样,叫作“透”。石头上有眼,四面玲珑,叫作“漏”。当空直立,独立无依,叫作“瘦”。但是“透”和“瘦”这两个字,山的每个地方都应该如此,“漏”就不能太过分。如果处处有眼,就像窑里烧成的瓦器,有尺寸的限制,一个小洞都不能堵塞。堵塞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偶然见到一个眼,这才跟石头的本性相符。

瘦小的山,都应该顶宽底窄。山脚一大,即使形状很美,也不值得看了。

石眼要避免太圆,就算天生是圆的,也要在旁边粘上碎石,使它显得有棱有角,以避免过于圆滑。

石头的纹理和颜色要选取相同的。例如粗纹的和粗纹的归在一起,细纹的和细纹的归在一起,各种颜色的石头也各自归在一起。然而如果分得过于细致,在不同颜色相接的地方,也会觉得颜色过渡得太生硬,反不如随取随放、随心所欲的好。至于石性,就不能不顺从;如果违背石性而去用它,不但不耐看,而且难以持久。石性是什么?就是它的斜正纵横的纹理。

石壁

原文

假山之好,人有同心;独不知为峭壁,是可谓叶公之好龙矣。山之为地,非宽不可;壁则挺然直上,有如劲竹孤桐,斋头但有隙地,皆可为之。且山形曲折,取势为难,手笔稍庸,便贻大方之诮。壁则无他奇巧,其势有若累墙,但稍稍纡回出入之,其体嶙峋,仰观如削,便与穷崖绝壑无异。且山之与壁,其势相因,又可并行而不悖者。

凡累石之家,正面为山,背面皆可作壁。匪特前斜后直,物理皆然,如椅榻舟车之类;即山之本性亦复如是,逶迤其前者,未有不崭绝其后,故峭壁之设,诚不可已。但壁后忌作平原,令人一览而尽。须有一物焉蔽之,使座客仰观不能穷其颠末,斯有万丈悬岩之势,而绝壁之名为不虚矣。蔽之者维何?曰:非亭即屋。或面壁而居,或负墙而立,但使目与檐齐,不见石丈人[1]之脱巾露顶,则尽致矣。

石壁不定在山后,或左或右,无一不可,但取其他势相宜。或原有亭屋,而以此壁代照墙,亦甚便也。

注释

[1]石丈人:宋朝米芾好石,曾任无为州知军,衙门内有立石,米芾向之礼拜,呼为石丈。

译文

人人都喜好假山,但在造假山的时候,唯独不知道垒峭壁,这真可以说是“叶公好龙”了。造假山的地方,一定要宽才可以;而峭壁却挺拔直立,就像劲竹孤桐,房屋旁只要有一点空地,就可以造。而且假山的造形曲折,很难造出气势,手艺稍稍平庸一点,便会贻笑大方。石壁却没有那么多的奇巧,就像垒墙,只要造得稍稍迂回曲折一些,山体嶙峋,仰看像刀削斧劈一般,就与悬崖绝壁没有什么不同了。而且山与石壁的势态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并行不悖。

凡是垒了石山的人家,石山的正面是山的样子,石山的背面就可以做成峭壁。事物本来的规律都是前部倾斜、后部直立,比如椅子、床、车、船之类,就是山的本性,也是这样,前面蜿蜒曲折,后面挺然壁立。所以,峭壁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峭壁后面要避免留下空地,使人一览无余。必须用一个东西遮蔽起来,使坐客仰视时不能把顶部全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才有万丈悬岩的气势,绝壁也就不是徒有虚名了。用什么来遮蔽呢?亭子或者屋子。无论面朝石壁而坐,还是背靠石壁而立,只要让视线与屋檐平齐,看不见石壁的顶端,这样的峭壁就十分完善了。

石壁不一定要造在山后,造在山的左边,或是山的右边,都可以。只要与地势相宜就行。或者,原来就有亭、有屋,而用石壁来代替照墙,也很方便。

石洞

原文

假山无论大小,其中皆可作洞。洞亦不必求宽,宽则藉以坐人。如其太小,不能容膝,则以他屋联之,屋中亦置小石数块,与此洞若断若连,是使屋与洞混而为一,虽居屋中,与坐洞中无异矣。洞中宜空少许,贮水其中而故作漏隙,使涓滴之声从上而下,旦夕皆然。置身其中者,有不六月寒生,而谓真居幽谷者,吾不信也。

译文

假山不管大小,中间都可以做洞,洞不要求太宽,宽到可以坐人就行。也不要太小了,如果太小了,连人都站不下,就把别的房子和它连接起来。房子里面也放些小石块,看起来跟这石洞似断似连,这样屋子就和洞浑然一体,虽然坐在房子里,也跟坐在洞里差不多了。洞中空出一块小地方,贮存少许水在里面,并且故意做出漏隙,让涓涓的滴水之声从上而下,日夜连绵不绝。置身于山洞之中,有不感到六月生寒,而说自己身处幽谷的人,我才不相信没有这样的人呢!

零星小石

原文

贫士之家,有好石之心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时时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膏盲之癖。若谓如拳之石亦须钱买,则此物亦能效用于人,岂徒为观瞻而设?使其平而可坐,则与椅榻同功;使其斜而可倚,则与栏杆并力;使其肩背稍平,可置香炉茗具,则又可代几案。花前月下,有此待人,又不妨于露处,则省他物运动之劳,使得久而不坏,名虽石也,而实则器矣。且捣衣之砧,同一石也,需之不惜其费,石虽无用,独不可作捣衣之砧乎?

王子猷劝人种竹,予复劝人立石,有此君不可无此丈。同一不急之务,而好为是谆谆者,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得此二物,便可当医,与施药饵济人,同一婆心之自发也。

译文

贫寒的人家,喜欢假山而没条件建造的,不一定非要做假山。拳头大的石头,单独摆在那里,只要安置得有情趣,经常在旁边坐卧,也可以满足对泉水山石的嗜好。如果拳头大的石头,也得花钱去买,那么,这个东西一定对人也有用处,不只是作为观赏用的,把它平放就可以坐,就跟椅子和床有一样的作用;把它斜放就可以倚靠,就跟栏杆有同样作用;如果石头的表面比较平整,也可以放香炉和茶具,又可以代替茶几。花前月下,用石头来作为器具使用,也不怕放在露天里,又省去了搬运其他东西时的劳累。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坏,那么它虽然叫石头,实际上,它已经是一件家具了。而且捣衣服的砧石,也一样是石头,因为需要就不在乎价钱,石头即使再没用处,难道还不能做捣衣服的砧石吗?

王子猷劝人种竹,我又劝人立石。有竹不能没有石。这两样东西都不是人们急需的东西,而我在这里谆谆劝导,是因为人的一生,其他的病可以有,而俗气病却不可以有。得到石和竹这两种东西,就可以治俗气病,这与送药给人治病一样,都是出于一颗慈悲的心。

同类推荐
  • 四库全书——难经

    四库全书——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朱子家训、增广贤文)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朱子家训、增广贤文)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共十二卷,是明代陈继儒所编撰的一本随文集锦。整本书看似是一种对所见所闻、所听所想的记录,而实则是对内心感悟的梳理,悟的是一种人生百态,悟的是一种世间真情,悟的也是一种人生真谛。《小窗幽记》并不是陈继儒个人所著述,而是他摘取各个文章中的经典言语,再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所编纂的一本格言形式的随文集,成书之后不但收到当时文人的青睐,在之后的历代时光里都得到了较高的赞誉。清代陈文敬赞扬这本书说道:“端庄杂流漓,尔雅兼温文,有美斯臻,无奇不备。”而现今的文学研究者更是将这本书与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洪应明的《菜根谭》并称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大经典。
  • 史记

    史记

    本书的内容丰富,记述了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也写了下层人士的生活,是一部浩瀚的著作。全书使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几种体例,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记述的是从上古到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司马迁曾自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总写作风格史无前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热门推荐
  • 隋帝风云

    隋帝风云

    隋朝,一个统一,富强又短命的王朝,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却耀眼。北周重臣杨坚功高震主,受皇上猜忌,险些丧命,他如何触底反弹,最终成就一代霸业。炀帝杨广,如何从共禹论功的伟大圣人沦落到独夫民贼,拱手交出江山?
  • 愿如明烛,为君之光

    愿如明烛,为君之光

    我看着他边哭边走上台领奖。我苦笑一下,我和他终究没有缘分。你终于实现了你的梦想,可是我们远了啊!如果,有来世。我们能不能不错过?边伯贤,好嘛?(这一个,只是里面的一篇,还有许多短篇小说)
  • 魔战之群英战记

    魔战之群英战记

    天地剧变,魔道重生,上古大陆的和平被打破,变成人间炼狱,原本只是天海帝国一名普通学生的风玄一步一步走向大陆巅峰,带领魔战英雄们反抗魔天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公主记之逃脱

    公主记之逃脱

    她想逃脱过去报杀父杀姐之仇,问题是密道的出口差点让她的小命玩完,谁家的祖宗如此奇葩,一心想要干掉后代?她想逃脱悲催的宝藏命,问题是她打不过,尼玛我哪知道宝藏在哪?好不容易被救出来却又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的身世好像不是那么简单。她想逃脱一切自己不想面对的事,可是事实又逼得她不得不面对。好吧,既然如此,我就看看到底是谁在玩弄我的命运?【放心,本文不是复仇,不是女强{好吧,其实有一点点,但有一大波帅哥哥保护}一对一宠文,绝不玛丽苏。浮云出品,保证写完】
  • 夜莺挽歌

    夜莺挽歌

    圣光宝之座下,白骨于阴霾中爬行。晚铸钟声悠扬,夜莺讴歌死亡的诗篇。泣中带血,如火焰吻着恶魔狰狞的双眼……神明在日月苏醒之前创造了天使,他们是星辰的象征,是至上的光明。掌握绝对权威的天使国统治西大陆长达三万五千余年,由于天降之灾,他们的势力逐渐衰退,东大陆的新兴魔族早已蠢蠢欲动。蒂亚瓦古国是四大天使国之一,以培养强大优秀的王族著称,可是公主薇依兰朵不满父亲对她前途的安排,多次离家出走,直到某次她遇上一个黑袍少年……
  • 开发智商的益智故事全集

    开发智商的益智故事全集

    《开发智商的益智故事全集》从观察与分辨、推理与判断、思维与理解、想象与创造、急智、分析侦破与变通创新六个方面来开发青少年的智商。故事融趣味性、知识性、益智性于一体,每个故事都给青少年不同的启迪。
  • 请你等我回来

    请你等我回来

    玲珑:星辰哥哥你要去哪,可以带上我吗?星辰:不可以太危险了玲珑:星辰哥哥你就带我去吧。只要你带我去,我一定不给你添麻烦,我会跟紧你的。星辰:不行太危险了玲珑:星辰哥哥星辰:好了,不要再说了玲珑:我就要去星辰:好吧玲珑:真的吗。。。趁机星辰将玲珑打晕。。。。
  • 魂离情和

    魂离情和

    莫名其妙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本来以为顺其自然的找到一个目标生存下去是一个出发点,可是,到了最后才知道,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兰婷回到过去,主要是用她的至纯灵魂抵抗邪恶力量,在感情萌动的最初,一瓶药酒断了她的感情,为了反击,她愿意用灵魂换取安宁。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名人佳作——精美卷首语

    名人佳作——精美卷首语

    本书收入散文百余篇,分青春的呼唤、伟大的渴望、生命的追问、美丽的错误、教训与启示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