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63100000006

第6章 中国发展战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发展战略体系的形成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经过了一个过程,先是两步走,即第一步翻两番,第二步再用50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又将第一步划分为两步,即第一步比1980年翻一番,达到温饱;再翻一番,达到小康这算两步,将原来说的第二步改称为第三步。这样就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规范说法。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形成过程,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三步走的最终目标不是完全实现现代化,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所用时间不是几十年,而是约100年。这一战略目标更充分地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以及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战略目标既积极又可靠,留有相当的余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三步走”战略的实现过程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是同步的,两个进程的内在规律使之必然联系在一起。“三步走”战略为中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摆脱贫困、人民走向富裕文明之路的灯塔,将使中国大大增强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

(二)发展战略重点

发展战略必须有重点。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战略的理论贡献之一是确定了战略重点。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的有关战略重点论述,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在今后20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十三大报告则从更高层次上概括了战略重点:把科技、教育提到发展战略首位;在整个经济结构层次上论述农业问题;在大力发展消费工业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为重点的原料工业,以综合运输体系和信息传播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和通信业。十四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指出,战略重点与战略目标、战略部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战略目标影响和决定战略部署,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以战略部署、战略重点作保证。

(三)科教兴国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

科教兴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和国家正是根据这一思想,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是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是科教兴国思想的核心内容;正确处理经济、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关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科教兴国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四)共同富裕论的战略构想

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亦称共同富裕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规定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牢固的政治保障。

“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允许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带动多数人和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实现现代化战略的一项“大政策”。其理论内涵是: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它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部分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部分先富的必然结果;先富与共富是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防止两极分化。

从“共同富裕”到“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是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所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按照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去带领人民进行这一伟大实践。按照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设想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需要最大满足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根本目标。正因为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的最大愿望,必然赢得人民的信赖、支持,使目标实现。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我国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地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五)区域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

1.区域发展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提出了以地区不平衡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发展理论,指出以空间上的沿海发达区域经济优先发展,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启动力量。在一定时间内,一部分地区优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就会逐步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非均衡发展战略

主要思路是对东部沿海地区在投资、开放和优惠政策上实行倾斜,以此促进沿海地区先发展和先富裕起来,带动全国发展,最终达到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梯度推进理论模式,指无论在世界上或一国范围内,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从高梯度发达地区向低梯度落后地区转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一国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我国也存在经济与技术水平的发展梯度,所以发展重心的次序应该是东、中、西,使“先进技术地带”的技术逐渐向“中间技术地带”和“传统技术地带”推移。

3.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国家“九五”规划提出:“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基本指导方针,并强调市场规律、经济内在联系和地理特点,突破行政界限,在沿海、沿江和中西部形成7个跨省区的经济区域;因地发展优势产业,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以促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在发展模式上,以沿海、沿江、沿线、沿边点轴系统为骨架,将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框架与对外开放布局框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外引内联,双向循环,东西互补,南北联动的发展模式。

4.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指在非均衡推进中把“重点论”和“协调论”结合起来,注意协调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先行带动后起,以先进带动落后,在非均衡发展中求得协调,形成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和整个地区经济系统良性协调运转的经济机制。它有三个特点:适度倾斜,优势互补,动态性与开放性。它是吸取均衡发展战略与非均衡发展战略中的科学因素,根据我国国情构造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发展新模式。

(六)经济发展上台阶思想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力争我国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邓小平1992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正式提出来的。它是我国由贫穷落后通向富强文明之路的理论,不仅在经济学,而且在哲学意义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上台阶是在周期活动中实现的。要抓住扩张时机上台阶,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上台阶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

二、中国发展战略的目标、根本任务、核心与关键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其科学内涵包括两层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要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中国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发展,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

党的十五大报告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作了更加充分的动态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和第九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的总概括。概括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也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二、三、四、五、六、七、八条分别从经济现代化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地区经济发展、体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可见,这九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决定了中国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决定着中国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进一步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基本含义:一是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原因:一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二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需要;三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尤其是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的客观需要;四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更高级阶段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需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于: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和经济现状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要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及与此联系的其他一系列矛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三是加强人民民主,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中国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奋斗目标要求下建立的一系列中国发展战略,其根本目标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完善、充实发展战略体系。

中国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个综合概念,它应该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即不仅经济要现代化,政治文化也要现代化。经济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即达到物质文明;民主是政治方面达到的目标,即政治文明;文明指的是狭义上的文明,特指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典型标志,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个奋斗目标中,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缺一不可,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裕、民主、文明、和谐,首先是要求富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物质文明是根本基础,民主和文明要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重要内容和保障条件,因为发展民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动力。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为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文化条件。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缺一不可、四位一体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战略。

(四)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概括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的主要任务,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心所在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出现过这样和那样的偏差,其中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认识不清,因而没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在一段时期,在实践中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即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且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前20年和后20年的鲜明对比,说明是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个大问题。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党的中心工作是由当时的主要矛盾、面临的主要任务决定的。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3.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因此,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在历史上,我们有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五)中国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两个基本点之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党的领导,社会就会失去凝聚核心,变成一盘散沙;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得不到较快的发展,现代化就没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没有人民民主专政,不仅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也不能充分发扬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民主;离开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就无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四项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中国发展战略方向正确。

2.坚持改革开放是另一个基本点

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又一次伟大的革命。改革的实质和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充分显示出来。开放包括对外对内两个方面的开放,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迅速发展都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共同文明发展长河中的一个新阶段,必然继承和发展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的优势。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伟大事业,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只有大力探索,勇于开拓创新,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发展战略的建立与发展,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三、中国发展战略体系的发展

中国发展战略体系的发展主要有:社会全面发展战略、依法治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农业现代化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等。

(一)社会全面发展战略

(1)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1979年第一次总体表达了社会全面发展战略思想,以后的十几年中,他针对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不同角度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并对全面发展的内涵作出进一步阐述。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对自己的全面发展战略思想作了总结。判断我们的改革开放以及其他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三个有利于”中,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增强综合国力是中介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归宿。我国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科学文化,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全面发展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上,明确地将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党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既确认和继承了邓小平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战略,又进一步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制定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从新世纪新阶段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使发展理论实现新的飞跃。

(2)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的总目标: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并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是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的推进过程,又是片面发展的社会走向全面发展的社会的推进过程。邓小平的全面发展战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以社会整体推进、全面进步,建设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总的奋斗目标。

(3)全面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4)全面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

(5)全面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教育和科学技术。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全新的命题,准确阐明了当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建设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6)全面发展战略的精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7)全面发展战略的保证是民主政治建设,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依法治国战略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组成部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法制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3)依法治国的法制原则。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其后又提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4)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内涵作了概括:“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

1.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对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进一步调整区域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西部大开发列为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2000年朱镕基总理在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及战略重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集中力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十五”规划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专题阐述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使西部大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四)城镇化战略

1.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十七大再次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城镇化战略的意义

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内容,是解决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的迫切需要,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突破口,是解决就业压力和“三农”问题、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依法治国的突破口。

3.城镇化战略的基本内涵

城镇化战略根本目的是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核心内容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要求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基本途径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4.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五)人才强国战略

1.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纲要把人才资源提升到战略资源的高度,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3.实施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树立科学人才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坚持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

(六)新型工业化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此,必须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色道路”

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针对我国比发达国家工业化差距数十年而信息化只差10年左右的现实,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争取时间,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并进的全面发展道路。

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

一要善于利用当代信息资源,实现跨越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完成工业化。二要利用信息化提高工业化效率。三要建立信息化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的工业化模式。四要用信息化提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五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为缩短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差距的主要途径。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时空上紧密结合、合二为一,既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此基础上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达到加速工业化进程,在缩短工业化时间的同时紧跟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业化内在质量与效率,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两个发展阶段的并轨。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它们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重视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同时,传统产业改造必须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三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扩大就业。四是正确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增加劳动就业的关系。五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城镇化。六是新型工业化与全面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七是工业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七)农业现代化战略

1.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21世纪是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世纪。所谓农业现代化,实质是以现代科学及其应用技术和现代化工业及其装备水平为基础的农业。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应从五方面创造条件:一是用现代化工业装备农业,由机械、电脑操作逐步取代人力、畜力作业,使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信息化、网络化;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取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统一规划山、水、林、路,使农业逐步实现良种化、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科学化和基本农田标准化,大幅度提高商品品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组织管理农业,引导农民走上新的联合与合作之路,促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和市场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和农民收入;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五是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农民,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与能力。

2.实施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战略

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二要逐步由“农养工”过渡到“工补农”。政府应在宏观上用工业剩余扶植农业、保护农业,逐步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增加对农业的优惠贷款,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要转变政府职能,即政府的作为必须与市场互动,政府在宏观上引导,市场在微观上运作;政府在财政上扶持,市场在利益上驱动;政府在典型上示范,市场在面上推广。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有长远战略目标和阶段性推进策略,先后有序地予以推进。例如:先城镇化、非农化,再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电脑化、网络化等。

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微观战略,必须大力进行制度创新

一是要建立制度创新的目标,总目标是由低能量的农业转变为高能量的农业,其子目标是,使农民由被动务农到积极务农,强化农民务农的利益冲动;使农民由掠夺土地变为经营土地,消除使用土地的短期行为;使整个农业由低效高耗转向中效低耗与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制度创新的主流,由宗法式经营到产业化经营,包括五个相联系的内容:布局专业化、服务社会化、技术规范化、家庭企业化、农民职业化。总之,农业中的制度创新,最终要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目标。

4.“三化带三农”实现城乡一体化

解决“三农”难题,关键在“三农”外。发展城镇能缩小农村;农民进城能增加其收入,发展非农产业能振兴农业;增大信息量能加快发展“三农”。“三化带三农”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要求,其目的是发挥信息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简称“三化”)带动(反哺)“三农”的多元综合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和农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业加快发展,农民加快富裕,农村加快繁荣,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加速国家走向现代化。“三化”与“三农”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关系。加快“三化”进程必须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基础。“三化带三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要求。

(八)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2003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至此,振兴东北战略正式宣告全面启动。

1.振兴和加快发展东北经济的战略意义

一是可以抓住在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优化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二是有利于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三是发挥东北土地资源优势即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区的作用,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四是国家平衡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发展和维护稳定。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

一是科学发展观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指导思想,观念创新是根本动力;强化系统整合观念和全局观念,在充分发挥各自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基础上,倡导系统整合与协作精神,统一协调,通力合作,形成东北地区的整体合力和更大优势。二是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国家给予必要扶持。三是把协调发展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四是把体制创新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内源动力。五是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六是必须进行经济结构合理布局,必须建立有经济增长的源头地区,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地域经济区设想作为“十一五”计划的经济发展计划核心,提出“八大综合经济区”设想,其中有由辽、吉、黑三省构成的“东北综合经济区”,作为重工业生产基地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发挥石油和煤炭丰富的优势,推进能源和化学制品产业,发展农业生产。

(九)中部崛起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制定“十一五”规划前后,我国的发展战略又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进行促进区域协调总体战略布局,对逐步实现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共享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的实施。

(十)人本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建立人本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关键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战略的根本要求,实质就是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以人为本的本质,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关键。

(十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进行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一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以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为目标,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四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五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六要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七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十二)建设和谐社会战略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布局,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实施和谐社会战略,一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要实施就业民生工程,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五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六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七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三)国家创新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的要求。我国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实现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坚持创新,把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建设国家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要求深刻认识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坚持把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社会的创新精神;要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十四)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中国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时代诉求,中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的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的中国和平发展战略。21世纪新阶段,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韬光养晦”思想,明确提出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战略。继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之后,又于2005年12月22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重申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并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发展是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谋求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同类推荐
  • 故事我党好作风:与青少年谈优良传统

    故事我党好作风:与青少年谈优良传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党好作风是最好的营养剂。 “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5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名画,49个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故事…… 讲述共产党五大好作风的中国故事,图文从苦难到辉煌的伟大历程; 用历史成就未来,为青少年的“大脑补钙”,坚定中国梦的理想和信念。
  • 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笔记,主要摘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今三大部分各个历史阶段的进程和发生的重大事件。
  • 论自由·代议制政府

    论自由·代议制政府

    《论自由》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公民的自由权利。《代议制政府》是密尔政治学说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其多年致力于议会改革而形成的政治观点和实际建议系统化的结晶。
  •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与基层党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与基层党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新时代的党建有新的风采。本书首先梳理了大数据的技术格局与当今基层党建信息化的最新探索,总结了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党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展望了大数据在基层党建中的应用方向。
  • 中国大舆情(2013-2014)

    中国大舆情(2013-2014)

    2013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开局之年。上任一年多来,他们留给外界的印象,综合了梦想家的气质、人民公仆的情怀、改革家的魄力……用梦想助燃民族腾飞。2014,复兴走起。《中国大舆情》梳理和回顾一年来的社会舆情新动态,剖析舆情新特点,为各界精准掌握中央声音、社情民意提供第一手鲜活资料;聚焦中国国情的新变化、新特点,力图勾勒出当下中国的发展大势,并探求解决之道。
热门推荐
  • 逆宠毒妃无双

    逆宠毒妃无双

    一朝穿越,锋芒毕露,洗尽旧名。斗渣男、战世宗,且看她毒医双绝,傲视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妖植狂潮

    妖植狂潮

    淡淡的风吹荡的青草摇摆不定,连带着草丛深处的小树都皱起了眉头。劳累了一天的林耀起初没有多想,等回到了出租屋洗涮完毕后,看着镜子中自己的脸庞,摸了摸下巴后发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草丛中的小树是真的在皱眉……,看了看日渐沧桑的脸庞,心中一横,林耀决定,再回去看看……
  • 剑道龙尊

    剑道龙尊

    剑元大陆,一个剑者的大陆。慕容宇,修鸿蒙决,创剑道九式。妖孽的天资,变态体质,走向大陆顶峰。
  • 歩非平遥

    歩非平遥

    他是名扬天下的游侠,她是权倾朝野的侯国公主。当时代最巅峰的人物相遇,会撞击出怎样绚丽的火花?褪去浮云般散漫的神采、月光般华美的外衣,他们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真实?从最初的防备、怀疑、怜悯、理解、相依、相恋……从排斥到吸引,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 都市鬼道

    都市鬼道

    陆阳,先天道体,天生阴阳眼,从小跟随爷爷修炼道法,斩妖除魔,捍卫正道!书友群:欢迎加入都市鬼道书友交流群,群号码:431962203
  • 幻界重生

    幻界重生

    一个人在穿越后却失去了自己的记忆,这是一种悲,还是一种喜,面对世界的无奈该做怎么样的选择。孤独的心灵在另一个自己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怎样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痛苦、无奈、庆幸、喜悦。
  • 世界精灵时

    世界精灵时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我的梦,是希望它,精灵们能来到我们的世界。当一切如梦初醒,世界精灵的时代……已悄悄然开始。欢迎各位来到——《世界精灵时》
  • 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 你看到的我是黑色的

    你看到的我是黑色的

    蓝桉喜欢陆生到现在10于年了,从初遇的一遇倾心,再到后来每次的脸红心跳,爱情在心里慢慢生根发芽越陷越深,然后陆生成为了蓝桉的梦,
  • 潘树芬诗词集

    潘树芬诗词集

    这是一部用了很多年来完成的作品,里面编录了一些人生的点点滴滴记忆,以一种新颖,符合时代气息的诗篇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能和大家探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