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52300000004

第4章 内在表现:你手中的刀子刺向谁

鲁迅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

我不知道是第几次陷入这样焦灼的状态了。总之,每次的模式都一样。神经仿佛被人狠狠地拉扯。胸闷,难以呼吸,血液在脑部跌宕冲撞,身体僵直,只有双手在莫名其妙地点着手机,一开一关,一开一关,好像那才是我的本能。

我开始回想刚才的场景。起因是有人打电话向我咨询工作上的一个难题,仅此而已。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电话接了不知多少次。几乎没有什么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需要解决。奇怪(或者幸运)的是,每次最终我都能解决问题,但在解决之前都会这样焦灼,惊惶失措。我的内心一定不够强大,我想。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可能像我这样遇见点小事就方寸大乱。他们总是游刃有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试图转变自己的意识,把扭成一团的神经重新梳理一遍,回归到正确的认知上,比如:我对工作的态度如何?或者,我是为了什么而工作?但我绝望地感到,理性思维跟不上电光石火般涌现的情绪。

这时,电话又响了。在我听来,手机铃声尖厉而刺耳。我记得我已经调过多次铃声模式,尽量选用柔和的音乐,但无论怎样选,听来还是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扭曲。我试图深呼吸。“千万不要再有麻烦事。”内心一个声音惊恐地说道。

是个会议通知。

紧急会议!对方特意强调了这四个字。

我眼前浮现出一个场景:一个小型会议室,每个人都表情严肃,头顶似乎乌云密布,领导正在拍桌子,声色俱厉。

“王建平,这个责任你该怎么承担?”突然,领导转向我,厉声问道。

我像触电一般抬起眼。责任?承担?——所有人的脸都朝向我,脸上的表情有同情,有庆幸,有冷漠,复杂无比。

不好!我陷入了可怕的臆想。我在刻意编造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场景。代入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在虚无的幻想中产生了真实的恐惧。就像孩子害怕黑乎乎的窗外或者阴暗的床底,我在害怕脑袋里藏着的某种东西。我在强迫自己害怕!

深呼吸。

我求救一般望了一下周围,拿起一本书,翻开。

“我们的焦虑来自对未来的恐惧,来自对金钱名利的追逐,来自害怕失去,来自欲望。你只要观察自己的呼吸,回归当下,当下那个你才是真的你。”书里这样写道。

狗屁!

我的焦虑明明来自内心,我既没有想过家财万贯,也没有想过让祖坟冒青烟。我只想像个普通人那样好好过日子!能够在家人面前开心、放松地笑一笑,工作了一天回家的时候能够放下所有的负担。如果非得说对未来有什么恐惧,也不过是恐惧未来会像现在这样,每天都被逼着恐惧和焦虑。焦虑不是来自未来,它就是长在我心里的一颗毒瘤,会不定期发作,且越来越频繁。

冥想,观呼吸,打坐,完全没用。只要一通电话,一切都会像纸糊的房子那样崩溃倒塌!

我大概是没救了。

我像个木偶那样坐着,脑子完全没有了思考能力。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如今我是一座被攻占了的城池,被侵略了的疆土,被蝗虫啃噬过的农田。身体还是那副身体,但我对其已经没有了控制权。

但事情还没有完,老师发来了信息,昨天没有上交作业的同学当中,我孩子榜上有名。“请家长予以监督。”信息里这么写道。

我扔了书,伏在桌上,像一面被压垮的城墙。

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和我作对?我想。

为什么最会和我作对的那个人竟然是自己?我想。

·

回望过去,我不由得佩服自己。假如一天接五次电话,以上情形至少会涌现三次以上。那么一周呢?一个月呢?这么多年以来呢?现在我竟然还能好端端地坐在电脑前打字,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吗?

如果说这几年来我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倒不是焦虑变少了、强迫症缓解了、不再抑郁了,不,恰恰是我发现尽管什么也没能改变,自己竟然好端端地活着。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它恰恰就是改变本身。胆小如鼠缺乏勇气也罢,死皮赖脸厚颜无耻也罢,总之我证明了一点:抑郁、恐惧和焦虑并不影响我活着。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对自己进行了公正的评价:长久背负着负面情绪却依然还活着的人很了不起。

几年前,我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是这样的。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和总结,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斥责,甚至称得上是一种审判,审判过程中还充满了各种冷嘲热讽。有一个似乎汇集了所有良知和道德标准的王建平A,他完美无缺,端坐高堂,用极其挑剔的眼光扫视着这个在现实中苟延残喘的王建平B,同时在幕后还隐藏着一个从来不露面,却极尽挑拨和恐吓之能事的王建平C。这三个人每时每刻都能上演一场宫廷大戏。比如当我在街上抬头看见一个半生不熟的人正迎面走来时,王建平B会趁着那个人尚未看见自己时想办法调头,或者假装眼睛正看着别处,正在思考别的事情,希望凭此蒙混过关。原因在于他对打招呼这种普通人轻易能做到的事抱有天然的恐惧,尤其是在两者的距离不远不近的时候,打招呼嫌太远,不打招呼嫌不礼貌,实在令人尴尬。这时王建平A就会狠狠地拍一下惊堂木,吼道:“自然一点儿!你就这么懦弱吗?你连这种小事都不会处理吗?”于是王建平B呆住了,他陷在想逃又不想逃的矛盾之中难以抉择。不逃吧,往前走这段时间我是看着对方还是不看对方?时机掌握不好。逃吧,又会被“自己很懦弱”这种想法完全淹没。来不及了,对方已经看见自己了,似乎他(她)也有别过头去的想法。于是王建平B感到脸上的表情极其僵硬,只好硬着头皮走上去,装作随意的样子问道:“你也走路啊?”王建平A此时又骂道:“废话,不走路难道他还在飞不成?”对方随意应了一声,两人分头走了。王建平B松了口气,但王建平A并不打算放过他,继续用严厉的语气喝道:“你连像样地打招呼都不会吗?你还能干成什么事?难怪你会混成今天这个样子。”此时传来王建平C一阵阴冷的笑声:“他就是这个样子的,那个人一定在背后笑他呢。”此时王建平B已经战战兢兢,全然忘记自己为何走在这条路上。

不管是为了什么走路,此刻走路本身已经成了折磨。我的精力已经完全耗费在应对内心对话上,很快就疲惫不已。按照心理科学的理论,人的能量和手机电量差不多,如果一个程序在后台占用了大量的空间,电量容易耗尽。从表现上看,这类人往往萎靡不振,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缺乏自控力,情绪容易激动。他们并非天生精力有限,而是能量分配出了问题。只是这个极其活跃的程序藏得非常隐蔽,用杀毒软件也不见得能够逮住它。但它一直存在,且24小时都不间断地运行。

像我一样,大部分神经症患者因为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神经非常敏感,即使不怕和别人打招呼,也会在其他场景出现典型的心理冲突。比如同事聚会,比如和父母的相处,比如和领导一同乘坐电梯。大部分的神经症患者都会不幸地拥有一个极其暴躁的父亲,或者一个具有官能症倾向的母亲。部分精神疾病专家甚至认为,抑郁症是一种遗传症状,而且女性之间的遗传概率比男性要大一倍。当然,这个结论除了让患者陷入恐慌,或者让社会对抑郁症患者充满歧视之外毫无意义。它不过是一些抽样调查的比对,没有任何生理科学上的依据,我更倾向于将之理解成原生家庭的影响。原本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个“后台程序”上,去思考它的运行机制。不幸的是,出于思维的固化,我们很少会客观地观察自己,往往做出相反的举动,让症状进一步恶化。

在上一章,我试图告诉大家,任何人,包括亲人或另一位同样患有神经症的人在内,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对你的痛苦感同身受。即使你身边有一条毒蛇,你已经被它咬了一口,也不会被谁同情。但真正让情况恶化的不是外界的冷漠,不是医疗资源的匮乏,而是自我伤害。

也就是说,你埋怨外界不理解你的痛苦,充其量只是一种负面能量的发泄。真正把刀磨亮、磨锋利,朝自己刺去的那个人其实就是你自己。

·

我不止一次强调神经症患者感觉的敏锐性,但这种敏锐性并不意味着客观公正。相反,神经症患者在处理自身感受这一问题上对自己是有失公允的。有一类患者往往喜欢运用大量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去描述自己的感受。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惯于倾诉,这种倾诉在旁人听来非常无聊,因为内容苍白无力,甚至顾左右而言他。诸位可以想象一下,祥林嫂数十年如一日冲着他人讲述阿毛的故事,最后是怎样的结局?另一类患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为了防止别人的嘲笑讥讽,强迫自己停止和周围人的交流,甚至把交流的欲望视为懦弱的表现。为了让这股倾诉的能量有个去处,他们往往无意识地在内心塑造谈话的对象,但因为这种交流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他们就会产生极其强烈的不安全感,对自身的质疑会不可抑制地涌出来。

倾诉和压抑并不矛盾,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个体本身对自己的行为和所处的状况充满了后悔、愧疚和失望。他们要不没有认清自己的现状,要不接受不了自己的真实表现。“我不该是这个样子的。”“我的生活原本应该更好一些。”这些是经常萦绕在神经症患者脑海中的想法。“如果……那么说不定……”是他们最常用的假设句式。一旦操控不了现实,无法左右自己的行为,他们就预设出一个更完美的自己。但这种所谓的预设并没能给患者带来任何好处,他们反而习惯于时时将自己创造的完美形象作为参照物,和现实的自己来比对。

大部分人都没能察觉内心的冲突,反而将其折射成与外界环境的落差。许多人天真地以为,只要换个工作,或者换个领导,自己的处境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变。但事实上,哪怕在无事可做的假期,他们也会受到神经症的折磨,因为他们无法停止对比,无法停止对现实(过去发生的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现实,而非当下的事实)的恐惧。“后台程序”在不断地逼迫着他们榨干自己,“无事可干”只是一种假象,他们根本做不到认真地休息。

长期被负面情绪折磨的人往往不喜欢现实中的自己,他们一般具有以下十个特征:

1.在任何事情上都能挑出自己的毛病来,比如“过于自私”“懦弱”“一事无成”……

2.处理人际关系是他们性格中的天然短板,他们有自己颇为孤傲的一套标准,但从来没有达到过。

3.对现实充满了各种不满和牢骚(也可能像我一样只放在心底),但没有一套能够改变现实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4.认为自己是个自控力差、意志力薄弱、缺乏行动力的人。他们有很多的想法,却很少能够坚持执行下来。

5.认为恐惧、焦虑这种情绪是可怕的、不正常的,它们不该在自己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6.控制欲强,却习惯性地附和他人,不敢讲出自己的见解,事后又归结为自己过于懦弱和缺乏勇气。

7.无法承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如果有人不喜欢自己(哪怕是一种未经证明的错觉),他们会感到极度不安。

8.对别人的事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对自己的事亦是如此。对琐事有种天然的厌倦感。习惯于把尚未发生的事情往坏处想。

9.道德感强,往往压抑自己的欲望。无法主动表达对他人的好感。

10.无法和一个令人厌恶的人坦然相处,对溜须拍马那一套极度憎恶。有愤世嫉俗的倾向。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我们之所以有自厌情绪,是因为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其实这套标准任何人都达不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厌也仅仅是一种心理表象,事实上,神经症患者恰恰是一群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尤为在意自己的感受,很少去关注自己以外的世界。从心理学角度讲,他们其实属于自恋型人格,自恋并不意味着自我接纳,相反,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自恋”就会转化成自我苛责甚至自暴自弃。他们习惯附和别人,习惯自我压抑,但这种行为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维持自我良好外在形象的无奈举措。

不管内心世界如何崩溃,外在必须保持和谐统一。这就是神经症患者最常用的处世态度。在这种“家丑不可外扬”的理念指导下,他们千方百计掩藏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为了维持形象不得不努力工作,犹如一个人怀揣着定时炸弹却试图谈笑风生。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缓和负面情绪,试图通过调和观念来解决内心的冲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和外在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精力去维持。此时,神经症患者根本没有能力再去关注外在的世界,更没有精力照顾家庭和维持人际关系,神经症的症状会在这个过程中无可挽回地表现出来。比如,患者会无缘无故冲家人和亲近的人发火,会突然陷入不可自拔的悲伤当中,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事但不出几秒钟就无比后悔。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再次伤害他们,让他们陷入内心的自责,从而形成了一个神经症患者独有的心理恶性循环。

也许有人觉得神经症患者苦心于维持分裂的关系,这一行为极为可笑,但请别忘记,这种行为并非由患者的理性驱动,它是自发性的,是源于意识深处的,患者本身拿它根本没有办法。其实伪装原本就是人类的社会属性之一,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良好的一面,这一点从发朋友圈的行为中可见一斑。普通人会将此视为理所当然,不会像神经症患者一样陷入道德意识和观念价值所编织的死结当中。他们不得不伪装,又不得不鄙视伪装,如果仔细观察,这样的高级情感功能不太可能出现在心智结构相对简单的人群当中。

但是,一旦冲突越来越严重,无法打开这个死结,患者就会由神经症步入长期的抑郁状态,继而发展成严重的抑郁行为,再继续发展,很可能出现严重的精神分裂。这就好像一个濒临危机的公司苦心维持财务状况,摆出一副空架子,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董事长站在高高的顶楼上一声叹息,接着往下一跳……

因抑郁症自杀,本质上是一种内心精神的破产。这一点请记住。

·

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种种行为,对神经症患者来说是一种本能但徒劳的挣扎,这种挣扎接着就会引起身体的生理性疼痛。本人在几年前先后患过急性肠胃炎和肋间神经炎,一度辗转于CT房和中药房,还有一次因为胸部疼痛被送进急救室。最后医生除了给我几瓶维生素,就是扔给我一句话:不要多想。

“不要多想”是神经症患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观念冲突发生后,身体的不适也会让敏感的患者整日被死亡的恐惧笼罩。所以除了佛经和各类心灵鸡汤,患者有时还会捧起养生的书来。

回头审视,我们会发现神经症患者所有徒然的行为背后,真正在做的事其实就是自我伤害。他(她)的直觉过于敏锐,所以眼光一直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游移,无法给现实一个准确的定位。想逃离当前的环境也罢,想改变自我也罢,都不是基于接纳现实的想法。他们不断地伤害自我,无非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1.无法达到自我设定的标准。(内在行为)

2.不敢违背相应的道德观念。(外化行为)

对自我无要求、放任自流的人很少会得神经症。智力低下、不具备高功能情感的人也不会得神经症。只有分外重视“自我意识”的人才会与神经症结缘。

记得有一次我写信向朋友倾吐精神苦闷时,他在回信中感慨道:“为什么那些品格低下、为追逐私利无所不用其极、道德沦丧、成为金钱奴隶的人能够如此逍遥,偏偏是我们这群对世界怀有善意的人会如此痛苦?为什么我们要为仅有的一点点自私想法感到愧疚?这个世界苦难已经那么多,我们已经如此脆弱,为什么还要苦苦折磨自己?”(原意大致如此。)

我对着这句话思考了很久,后来写出了一篇叫作《我要做坏人》的文章来。当然,我并不是说真的要去做坏人(何况也没有什么标准),而是对自己昔日抱有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质疑:我们所设定的自我形象,我们的道德观念,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再深入挖掘,会发现所谓的自我形象和道德观念并不是“我”的产物。但是,我们就这样抱着它们不放,以至于忽略了现实中的自己所遭受的种种苦难。

现在,让我们收回眼光,看一看现实中的自己究竟受到了怎样的伤害。

一个对自己的外形感到不满意的女生可以通过运动、药物甚至整容来改变自己,但面对内心沉重、难以快乐、持续愧疚,没有一家机构能够让我们恢复原状(事实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原状)。所以现实中的自己遭遇的第一个苦难是:无法得到原谅。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犯什么错,所谓的错误是通过自我形象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而来的。很多人把错误归结为:自己有今天,是因为过去不努力,或者做了错误的选择,说得直白些,因为自己是个无能的人。这个结论同样基于对比,比如你参加了一个同学会(还有什么是比同学会更能进行比较的场合呢?),看到那些昔日远比自己差的人现在日子过得非常惬意,这时你脑海当中会钻出一个念头:如果当初我不回这个该死的小县城,在外头好好打拼,说不定现在也像他这样了。这样一想,就觉得当初的自己很蠢。比如你遇见一个朋友,听他(她)谈论自己旅游的种种趣事,以及未来的种种打算,假装微笑的同时不由得想到自己两点一线的生活,想到要还到老的房贷,想到每个月靠一点儿可怜巴巴的工资维持的所谓工薪阶层的生活。你会问自己:“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快乐?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自由?我的自由又在哪儿?”

当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的时候,只能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并且自怨自艾。这样一看,现实中的这个自己就显得很粗鄙了。更可气的是,我们似乎没有改变这种粗鄙的措施,“变成别人或变得自由”的希望似乎也不存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镜子前狠狠抽自己两个耳光。

你没法原谅过去的自己,也没法原谅当下的自己,更无法接受将来这一切都不太可能改变的现实。对于自己为生活拼尽全力的姿态,在你看来也不过是因为无能。你会无端地生出一种傲慢来,认为面对生活,你理应是游刃有余的那种人。这就好像一个孩子(现实中的你)费了大半天工夫在海边用沙子堆了一座小城堡,却因为不能住人被你(理想中的自己)一脚踹了。你无法顾及自己的感受,头也不回地走开,剩下那个孩子张着嘴,抹着眼泪面对着一盘散沙。但“理想中的你”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他(她)不过是一种幻象,甚至是观念上的怪胎。他(她)除了埋怨和指责,从来没有分担过任何一点儿苦难。现实中的自己背负所有的苦难,任劳任怨,像蜘蛛一样不断地修补被自己扯断的网。如果可以形容,你无非是一个被“理想”蛊惑的暴君,从来没有正眼瞧过自己。

权且不论别人的生活是否真的如他们描述的那般美好,我们只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现实中的你真的犯过天大的错误吗?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因错误而生出的惩罚吗?不,完全没有。恰恰相反,你现在的生活正是普通人所过的极其正常的生活,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理应受到而且必然受到生存层面上的限制,你不可能做到抛弃工作到处旅行,以标榜自己的自由。不管乐不乐意,你都必须为了活着(包括让自己的家人活着)而劳作,哪怕这种劳作本身违背了你的喜好,哪怕在劳作过程中你会被人欺负甚至丧失某种程度的尊严,劳作本身却不是毫无意义的。你必须扛着其他人(如孩子、父母)的责任负重前行,你会为孩子的前途而忧心,为父母的健康而焦虑,你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绞尽脑汁地为自己和家人打拼,这一切竟然得不到自己的原谅?

与此对比,你所谓的“理想生活”其实是“别人家的生活”,以此来要求自己,也许是“普通人”这三个字分外刺眼,这不仅是你内心暗藏的傲慢所致,也是因为你对生活的苦难认识不足,以为这世上必然存在一种没有苦难和烦忧的生活,以为远方真的有诗,只是你因为无能难以企及而已。

以前我幻想过靠写作过日子的生活。其本质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相对能够自控的自由,不用委曲求全,且有稳定的收入(不用讳言,也许里头还藏有想要出名、想要有别于普通人的虚荣)。促使我产生这个想法的大概是村上春树。据说他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早上起床,往大大的马克杯里冲上咖啡,随后端着咖啡悠然地走进书房,坐在电脑前,脑袋里想着,那么,今天要写点什么好呢?(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而我呢?除了工作(今年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月加班25天),照顾孩子(我是被孩子学习弄得焦头烂额的众多家长中的一员),几乎没有多少时间能够让我安安静静坐在书房里“悠然”地写作。即使有这样的时间,我还得想办法排除工作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排除身为父亲的种种挫败感,然后再找找状态和思绪,才敢打开电脑。据说村上春树每天只写十页稿纸(每页400字),而我,每天只能写1000字(诸君现在所见的文字即是我每天1000字的积累)。所以,村上先生的生活对我来说大概就是所谓“理想的生活”。然而,先不提他在出名前也曾有过颇为折腾的日子,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村上春树的生活就不普通了,就没有烦恼了。再往远了看,著名如卡夫卡,一辈子也在很认真地工作,写作一直是他的“副业”。(还是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哪怕是写1000字,我也经常会停住,内心总有个声音在骚扰我:你真的有资格写这些文字?你真的有所谓的经验可以教授别人?你现在的状况其实也没有比别人好到哪儿去吧?

我很认真地问过自己,如果这辈子一直会这样操心和忙碌(多半是如此的),我会如何?这个问题,精神苦闷的人也应该问问自己,如果我们的境遇一直不会改变,会怎么样?我们能够得出的答案是:其实我们也不能怎么样。但是,我们能改变对生活和自我的认知,能够客观地看待一下自己,所以非但不要在镜子前扇自己耳光,更应该对自己说一句:“你,辛苦了!”

比起那些所谓的生活蓝图,“你,辛苦了!”才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你不仅得原谅“无能”的自己,更应该珍爱这样的自己。

现实的自我遭受的第二个苦难是:永远被逼着做那些做不到的事情。

曾几何时,“生活规划”成了一个流行词。一个人不会规划自己的生活,恐怕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这几乎是社会上的普遍认知。然而,神经症患者在给自己定计划的时候,永远不会将心理承受能力这一点考虑在内。相反,他们会把计划当成蓝图,锻炼自身,学习知识,做家务,独处和冥想,一项又一项。列完以后,我们往往会感到一阵轻松,但这只是心理上的一个小小把戏,我们会无意识地把列计划和完成任务混为一谈,不自觉地以为自己真的能够这么做了。这一点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著作《自控力》中有更为详尽的论述。

这种轻松的感觉基本上在第二天早晨没按照计划执行后就基本消失了。此时我们要面对的是完不成计划的一系列后果。我们固执地认为,只要具备强大的意志力,计划是可以完成的。完不成不是计划的问题,是我们还不够强大。你瞧,有无数的例子表明那些优秀的人都严格地按照计划行事,且一天行程满满。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老问题——自责和愧疚上来了。根据我们的完美设想,只要有毅力,任何艰难险阻都可以战胜。小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除了完不成计划,我们还具有不少的完美倾向。如果一件事没有达到自己甚至是别人的预期,如果工作中出现了轻微的失误,我们就会将其中的一部分后果放大,并为此闷闷不乐。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似乎不可能做好任何事。为什么如此荒谬的认知会出现在神经症患者身上?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一旦放低标准,患者就不得不认同“犯错误是自己的常态”,不得不认同自己确实不可能做到完全自控,一旦认同了这一点,他们就会绝望地发现自己和预想中的未来以及理想越来越远。这对他们来说才是不可忍受的。

于是现实中的自我就像一头可怜的瘦驴,不仅身上背负着超负荷的包袱,还每天被抽着鞭子绕着桩子打转。刚才我说过,敏感的人更容易耗尽能量,但就是这群人偏偏在要求自己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并且罔顾自己已经疲惫不堪的事实,硬要说上一句:只要努力,你一定行!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发烧四十度还想要去跑马拉松,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刚刚被车撞了腿还趴在马路上做一百个俯卧撑,你肯定会认为这些人脑子有问题。那么,这个被神经症折磨得体无完肤却还说“你一定行”“你不行是因为意志力太差”的你和他们有何区别?

现实中的自我因为非正常的认知而受尽苦难,其表现远远不止以上两种。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非得自我折磨,难不成神经症患者都具有自虐倾向?或者这种折磨本身其实就是症状的表现?

心理学有许多的学派和理论,其中有一种叫作“冰山理论”。它简单粗暴地把人的意识像冰山一样分为浮在水面上的和潜在水面下的,而且,在水底的部分似乎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我们俗称其为“潜意识”。一直以来,我对“潜意识”这三个字都保持一种警醒的态度,虽然这个词使用了很多年,但它其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弗洛伊德的本我和超我大概是潜意识的一种注解。按照冰山理论,我们的日常行为(浮在水面上的)往往是潜意识的作用。但潜意识似乎像个筐,只要解释不清的心理行为都能往里头装,实际上却未能解决任何问题。哪怕是催眠,其实质也不过是一种深度暗示,比如我们被催眠师暗示双手不能动弹,难道真的是潜意识的作用?或者只是催眠师巧妙地利用了我们的神经运作机制?要知道,即使再高明的催眠师,也有无法催眠的对象,难道那些人没有潜意识?

按照这一理论,我们的神经症表现就是潜意识的行为,因为它不受控。但是,并不是每个神经症患者都曾在童年时期留下伤痕,也有些人的童年是幸福的。即使那些童年不幸的人,也不见得全部都有神经症。的确有一些人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其表现和神经症是不同的。用“潜意识”的理念去解释我们的“自我折磨”,恐怕有些浮于表面,过于肤浅。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得出的个人结论是:神经症患者之所以习惯或者被迫进行自我折磨,原因在于自我折磨是患者最轻松的应对方式。

这既是神经症的产生原因,也是其内在表现的特征。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比怪罪自己更轻松的事了。只要怪罪自己,就不需要再去寻找别的深层次原因,也不需要去质疑目标和方向的正确性,“我很无能”,这句话就足以解释所有的问题。虽然我们为“自我折磨”付出了痛苦的代价,但这种代价的本质是逃避,而非直面。“我很无能”不是一种客观的解释,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判断,它并不意味着患者满足并且接纳这种无能,更像是一种带有定性的讥讽,带来的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无尽的落差。

患者宁可承受这样的痛苦也不肯直面现实,一刀又一刀地刺向自己,直到鲜血淋漓。如果要深究这个不可思议的过程,我们就不得不把眼光放到患者以外的环境。心理疾病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的社会属性带来的问题。

同类推荐
  • 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包括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等内容。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
  • 少女杜拉

    少女杜拉

    1900年初,18岁的“聪明漂亮”的杜拉被父亲强行带到弗洛伊德的诊所进行治疗。同年,她主动结束治疗。弗洛伊德将她的案例记录撰写成书。但为了保护杜拉,这本书一直拖到1904年才发表出版。杜拉患有歇斯底里(又称癔症),症状非常复杂离奇,包括呼吸困难、没有生理原因的剧烈咳嗽、突然不能说话、失去记忆、经常性的偏头痛、抑郁、反社会和不太真实的自杀倾向等,并且多年求医无果。而经过天才般抽丝剥茧的分析,弗洛伊德认定:这些症状,其实都是心理动力在作祟。而核心的心理动力,都与性和爱有关。原来,杜拉生活在一个混乱的家庭。她父亲是成功的商人,颇有头脑,杜拉很爱他。她的母亲则是一名有严重洁癖的平庸的家庭主妇,每天的工作就是让家里保持着一尘不染。杜拉的父亲不爱母亲,有一名情人K女士。K先生显然知道妻子有出轨行为,而杜拉的母亲也知道丈夫的不忠。但是,这四个人却一直保持着一种奇特的默契,谁也不想打破现状。仿佛是为了保持这种默契,当K先生对年仅14岁的杜拉产生了性的企图时,杜拉的父亲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复杂的是,杜拉实际上对K先生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且杜拉和K女士的关系也很微妙,一方面讨厌她夺走父亲,另一方面却又一直和她有比较亲密的来往,譬如她关于性的知识,就是从K女士那里学来的,她经常和K女士一起读有关性的书。杜拉复杂而离奇的症状,是对这两个家庭复杂而离奇的关系的反映。然而可惜的是,这个案例报告有着完美的分析,却不是一次完美的治疗。弗洛伊德太急于把他的结论强加给杜拉,导致杜拉对弗洛伊德产生极大不满,并中断了治疗。
  • 异类之脑:解码天才与恶魔的行动、思想、心理

    异类之脑:解码天才与恶魔的行动、思想、心理

    关于异类人生、奇特心理、疯狂大脑与神秘历史的关系,你了解多少?罗伯特·卡普兰是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法庭辩护医师,他以名声显赫或恶名昭彰的历史人物为对象,探索这些“非正常人物”的大脑结构如何对其心理疾病产生决定性影响,最终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甚至人类历史的轨迹。从达·芬奇到梵高、弗里达,从开膛手杰克到国际间谍、希特勒,从超级作家到亿万富豪、超级骗子……罗伯特·卡普兰对这些机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对历史造成极端影响的人物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大脑。而且,“变态”的大脑造就了“变态”的心理,进而导致了常人所无法预知的人生走向。罗伯特·卡普兰写就的《异类之脑》这本书,既是一本关于“异类个体”的传奇,又是一本关于“异类大脑”的总结,更是一本关于“异类心理”的探秘。通过罗伯特·卡普兰的缜密梳理,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脑科学新知,发现大脑状态与人类思想、行为的息息相关,见证大脑左右人类历史的神奇力量。
  • 社交恐惧与人性的成长(鲜读版)

    社交恐惧与人性的成长(鲜读版)

    社交恐惧症和其他的神经症一样都有一定人格的基础,如何化解与自我的战争是心理治疗的重点——是接纳你自己,还是战胜你自己是你必须要做的抉择。在这个过程中你必然要经历很多痛苦,也要经历很多挫折,但也只有在痛苦中的求索,才能加深你对自己与生活的认识,并促使最终与自我和解。
热门推荐
  • 温暖你的春夏秋冬

    温暖你的春夏秋冬

    她冷酷,无情,却因为他的出现而改变……她腹黑,可爱,却因为他的出现而沉沦……一场注定的相遇使他们走在一起,却使他们陷入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 火影忍者2初篇

    火影忍者2初篇

    年少时的我们,总是天真而又快乐着,无忧无虑的,过着自己的童年。直到深陷泥足,才明白世界的黑暗和虚假,懂得当年的珍贵和美好。
  • 灵界灭魂师:圣女归来

    灵界灭魂师:圣女归来

    异世灵界,魔兽横行,百年之后,魔兽再现,掌管灵界的马、雷、轩辕三大家族被迫逼退都城;应半人半妖的白狼召唤,她一觉醒来穿越异世灵界,奇遇修炼,得到马利亚生前灭魂师手杖;一夜之间肩负重任,散落各地的三魂七魄珠,消失的‘圣珠之光’,光怪陆离、危险重重的世界,她成了人们的信仰,击破重重阻碍,修炼达到神云级,圣女归来,天才的光环、圣珠之光的辐照,她,是灵界最强灭魂师,却偏偏爱上了半人半妖的白狼,重蹈百年前的覆辙……
  • 妄生

    妄生

    废柴叶天,尽收白眼一个意外遭遇神灵师傅,开启修炼之路他日掌天下,杀神逆天路
  • CONCERNING CIVIL GOVERNMENT

    CONCERNING CIVIL GOVERNMEN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上方块糖

    爱上方块糖

    方依茜从出生起就被堂叔叔和他的同学宠着长大,四岁的时候,她趴在最帅叔叔——唐向宜的怀里大发厥词:“长大后要嫁给最帅的叔叔!”叔叔们大学毕业后离开了家乡,十年后她与唐叔叔再次相遇,很多人把她和唐叔叔组CP,后来她发现她的爷爷和唐爷爷有个秘密一直没有说……
  • The Secret of the Night

    The Secret of the Nigh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魅世少女修仙路

    魅世少女修仙路

    女主千魅仙杀人不眨眼,师父神秘莫测,连个朋友都是佛教教主,与男主一起傲视天下,持子之手与子偕老!
  • 艺术文化史论考辨

    艺术文化史论考辨

    本书收录作者有关艺术、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与学术随笔,共分了六章,反映了作者在上述领域的学术观点与造诣。
  • 末道修真

    末道修真

    我从不恨你什么,我只恨这命运不平,恨这天道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