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989800000005

第5章 忠诚的回馈——知恩图报

第一节 感恩之情

1.感恩——生活中的大智慧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世界科学巨匠霍金

“感恩”一词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社会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

“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射。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

人类社会精神交换的伦理法则是:爱出者爱返。如果有感恩意识,那么人生处处会有欢乐,常常会有成功的机遇。心存感激,才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不仅会被人们所唾弃,而且自己也会寸步难行。假如自己不会感恩,那么就会目空一切,会被别人看作是卑鄙的小人。唯有感恩的心理,才会使我们时常得到惜福的提醒,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爱因斯坦说:“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

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什么,而是在自己与社会之间创造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我们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

人贵在知恩于心,重在感恩于行。感恩,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大智慧。

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导致私欲膨胀。感恩之心就是对他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珍惜身边的每个人。成功时感激别人,失败时看到差距,不幸时得到慰藉,以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笑对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灵魂上的健康”。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帮助我们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在悲观中寻求快乐。学会感恩,为自己拥有的心存感激,这样的人才会永远拥有积极的人生观,保持健康的心态。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巨匠霍金。

命运之神对霍金,在常人看来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他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可他仍感到自己很富有:一根能活动的手指,一个能思维的大脑……这些都让他感到满足,并对生活充满了感恩之心。因而,他的人生是充实而快乐的。

与霍金相比,我们有的人什么也不缺,要手有手,要脚有脚,要金钱有金钱,可生活给了他一点磨难,他就开始怨天尤人了。这样的人没有感恩之心,快乐也就与他失之交臂。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使其免于干涸;它让生命充满生机,洋溢朝气,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它来自我们的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也不须付出代价,关键只在我们的转念之间。

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他仍是个贫穷的人;懂得感恩并知恩报恩,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

2.感恩——一种文化的起源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科学大师居里夫人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伦理文化。

1620年,英国一批主张改革的清教徒,因理想和抱负乘船远渡重洋,流亡美国。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漂泊了65天,于11月终于到达了美国东海岸,在罗得岛州的普罗维斯敦港登陆。当时,此处还是一片荒凉未开垦的处女地,火鸡和其他野生动物随处可见。时值寒冬,来到陌生的地方,缺衣少食,恶劣的环境正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他们带去了食物、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园。

这些英国人在安顿好新家以后,为感谢在危难之时帮助、支援过他们的印第安人,同时也感谢上帝对他们的“恩赐”,是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并与他们进行联欢,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此后,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都要举行这样的庆祝活动,除招待印第安人食烤火鸡外,并在一起举办射箭、跑步、摔跤等体育竞赛,夜晚还围着篝火尽情歌舞,共享欢乐。这就是今天“感恩节”的来源。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感恩”的故事。小时候就听说过一则“千人糕”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大人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小孩稀奇得不得了,等到糕上台,却原来是普通的年糕。于是大人说,这个糕是由许多人做成的,试想,糕是米磨成的,米是农民种出来的,农民的工具又是由许多工匠做出来的,这些工匠的原料又是由更多的人做成的,现在台上的糕何止“千人”所做。

中国俗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饮水不忘挖井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志》中有“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这就是“感恩戴德”的出处;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有“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这就是“大恩大德”的出处;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再造之恩”。

汉代有个“一饭千金”的典故:说的是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一个以洗衣的老婆婆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给他饭吃。后来,韩信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人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这种回报不仅仅是情感的需要,也是伦理的规范。

感恩看似容易,一次歌唱、一次表达、一个电话。但感恩不是肤浅的情感。我们如果不把感恩当作一种社会意志、一种价值观、一种原则规范,再多的感恩故事也换不来社会进步。

真正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这种感觉不仅会让自己更积极,也能使别人感到更快乐。感恩之心并不是外在的表达,而通常是默默藏在生活的每一天、每个细节之中。在公交车上青年给老人让座,老人感激地说谢谢;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清洁工阿姨的袋子里,阿姨微笑地说谢谢;帮小朋友拿下树上的风筝,小朋友愉快地说谢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感恩之心对待每一天。感恩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有时感恩就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件事,但它都需要我们的行动。当别人给予帮助时,要懂得说“谢谢”;当别人给予鼓励时,要学会说“我会努力的”;当别人给予微笑时,要回馈别人微笑。一颗感恩之心必定会使我们更加快乐,不再去抱怨,用宽容之心对待一切。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感恩像一泓甘甜的清泉,滋润了我们干渴的心田;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温暖了我们寒冷的心窝;像一阵凉爽的微风,吹拂了我们孤寂的身心。让我们一起唱着《感恩的心》,怀着感恩的心,让感恩之花永远绽放在我们的心底。

3.感恩——一切都值得回报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

“感恩”是一种认同。对父母的感恩,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对老师的感恩,是对培育之情的回报;对朋友的感恩,是对关爱之情的回报;对太阳的“感恩”,是对温暖的回报。所以,“感恩”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回报。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无论我们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卑微;无论我们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我们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不断涌动的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美好的处世品格。

我们首先要感谢的是我们的生命。任何生命只要存在着就有其价值。而在一切生物中,人的生命是一切价值的标准,是世界万物中最高的价值。因为,人是迄今不止地球上唯一拥有智慧的高等生命,是拥有高贵的思想,是能够进行自由创造的物种,所以成了“万物之灵秀”。

其次,我们要感恩于我们的家。无论我们的家是一座豪华别墅,还是一栋简陋的平房,他都是我们睡觉的地方,无论这家是我们固定的财产,还是借居的出租屋,它使我们有了一个可以歇息的怀抱,他都是给我们梦想的地方。同时我们还要感恩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始终有父母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爱,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还要感恩于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了我们的累赘,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些负担,但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更多的欢乐与幸福。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工作单位与我们的同事。我们有一个能够维持生存与自我发展的舞台,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我们还有一群共同奋斗的同事,更是幸运之幸运了。想一想,茫茫人海,六十亿之众,有几人能与自己同在一个房檐下讨生活,所以古人才说“百年修得同船渡”。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个人的成长就越是离不开团队。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优秀的团队,就不可能有优秀的个人。我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而成为团队的老师、团队的榜样,甚至成为团队的领袖,但是我们却离不开团队。如果我们离开了团队,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我们应该感恩于我们的社会和人类。千万不要说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与自己毫不相干。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着,它必然与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与整个人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知识是老师教授的,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种的,我们的住的房子是工人盖的,我们看的书是别人写的,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别人密不可分。所以,爱因斯坦在他晚年写的《生命哲学》一书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单个的人,我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能够在自己短暂的生命里程中,能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是因为我始终站在那些已经死去的和正大活着的人的肩膀上,正是他们成就了我的今天。”

我们还应该感恩于大千世界。不要说自然世界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感恩的地方。那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思考过大自然对我们的生命是多么重要。想一想,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东西是些什么?阳光、空气、水分和果实。同时,自然世界也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粮食。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进大自然,渐渐地,你的心灵会在愧疚中开始变得细腻了,开始对美有感知和欣赏的强烈需求了,你会长时间地去欣赏一座山,一片云,一棵树,一朵花,当你学会对美的欣赏的时候,你就学会了与自然真诚地交流,才感知到敬畏生命的意义。

感恩生育我们的人,因为他们使我们体验生命;感恩抚养我们的人,因为他们使我们不断成长;感恩帮助我们的人,因为他们使我们渡过难关;感恩关怀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给我们温暖;感恩鼓励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给我们力量;感恩教育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开化我们的蒙昧;感恩钟爱我们的人,因为他们让我们体会爱情的宝贵……

感恩是力量之源,爱心之根,勇气之本。感恩父母,我们将不再辜负父母的期望;感恩社会,我们会轻轻扶起跌倒在地的老人;感恩人生,我们将勇对狂风暴雨、笑迎天边那一抹彩虹。因此,让我们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新看待生活吧!清晨的阳光不会逝去,它一直陪伴我们温暖黑夜,收获别样的人生!

4.感恩——逆境塑造大成就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因为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

感恩是一剂良药,内可以消解心灵中的所有积怨,外可以涤荡世间的一切尘埃。

感恩之情如同肌肉,我们使用得越多,它越是强健有力,我们也就有更大的力量用它为自己取得利益。如果我们不能经常产生感激之情,就不会注意到它对我们的帮助,我们接受其好处的能力也会降低。

心怀感恩就会在任何事物里面发现有益的因素。这是我们可以采取的最强有力的态度,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好的方面。

记得聋哑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她的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感谢大自然给予我温暖的阳光,我感谢父母给予我敏感的触觉,我感谢我的老师给予我美妙的知识……”这样一位重度残疾的少女,就是怀着感恩的心面对原本不公的天赋,她甚至感谢上天给予她的不幸,因为正是不幸使得她比常人更加坚强,更加不屈不挠。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奇迹般地成了一名伟大的文学家。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在小镇的马路上,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退伍军人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在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快乐地过日子。”

人都有走麦城的时候,大师也难例外。话说马尔克斯年轻时供职于波哥大《观察家报》,1955年,他因揭露海军走私而引火烧身,以至于不得不狼狈逃窜,亡命巴黎。他穷困落魄,举目无亲,没有工作,更糟的是不懂法语,所以只好待在弗兰德旅馆的一个不是房间的房间里干着急。肚子饿得实在捱不过去了,就出去捡一些空酒瓶或旧报纸,以换取少量面包。这样的生活他品尝了整整两年。最后他穷得连房租都付不起了,弗兰德旅馆的老板拉克鲁瓦夫妇不但不催不逼,还由着他徒托空言、一走了之。

后来,马尔克斯时来运转,竟无可阻挡地发达起来。1967年,《百年孤独》的出版更使他名满天下。

一天,春风得意、身处巴黎某五星级饭店的马尔克斯忽然想起了拉克鲁瓦夫妇。于是他悄悄来到拉丁区,寻找弗兰德旅馆。旅馆依然如故,只是物是人非,他再也见不到拉克鲁瓦先生了。好在老板娘尚健在,她一脸茫然,根本无法将眼前这位西装革履、彬彬有礼的绅士同10多年前的流浪汉联系在一起。为了让她相信眼前的和过去的事实并收下“欠款”,马尔克斯煞费了一番苦心。

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拉克鲁瓦太太惊喜万分。她在《世界报》刊登一则寻人启事,诚挚地表示要把那一笔钱归还给他,也算是他们夫妇对世界文学的一点贡献。马尔克斯为此又专程前往巴黎看望老人家,而且陪同他前去的是拉克鲁瓦夫妇年轻时的偶像:嘉宝。马尔克斯诚恳地告诉拉克鲁瓦太太,她的贡献在于她的善良,她没让一个可怜的文学青年流落街头。

丘吉尔谈到成功时说:“从一个失败走到另一个失败,却从不丧失热情。”

一个人能否事来辉煌,完全取决于他能过多少关卡,战胜多少困难。再怯懦的人在知道自己完全无路可退的时候,都能够立刻成为最英勇的战士。那么,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应该立即断绝所有的后路,有“破釜沉舟,斩断后路”之勇气的人,更容易成为强者,如同求生一般迫切而强烈的本能,将引导他走向成功。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是,人的惰性往往会抑制潜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一个人要想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得逼迫自己,甚至需要别人拉着我们往前走。当我们全身心地执着于某一个目标时,疲惫、消积,甚至病痛都会被我们的这种强大的能量而“吓”退,不敢来干扰我们,直至我们达成目标。当我们的决心足够大时,一切原以为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变成可能。冠军只属于永远进步、永远处于巅峰状态的人。

因此,真正的感恩并不仅仅是在得到回报后的感激之情,而且要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都要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忧怨之毒

1.怀才不遇——一粒忧怨的心灵毒药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

何为怀才不遇?一般的解释是:有才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不被赏识任用。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

怀才不遇,最早出自于中国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通显,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

从古至今,确有一些怀才不遇者。被誉为古代“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唐伯虎),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中国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失明艺人华彦钧(阿炳),临死前才华才被赏识可惜已经太迟,《二泉映月》推出后不到三个月就病逝。

尽管生活中不乏“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的现象。但是,真正有才者大都知道顺时而变,是真金总有闪光的时候,是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或者,即使一辈子都没有享受到名与利,那又怎样?马克思去世时,资本论只出版了第一卷,后面的三卷本是由他的妻子燕妮与他的好友恩格斯帮助完成的;卡夫卡默默无闻地写作了一辈子,到去世时都没有出版过一部像样的作品,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他去世后由他的朋友帮助出版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成为各自领域的一代伟人。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似乎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丑小鸭转瞬之间就变成白天鹅。于是,人人都在做着一夜成功的美梦。但是,年复一年,时间无情地匆匆流过,许多人的美梦始终是自己躺在床上时的一道盛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一鸣惊人,可是有几人知道“一鸣惊人”的人,绝对不是临时抱佛脚的那种人。能“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他“不鸣则已”的时候养精蓄锐;能“动如脱兔”的,必定在他“静如处子”的时候细细观察;能“一夕成名”的,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千百个夜晚在苦苦演练。

世人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却不思量,如果有了用武之地,你是否是英雄;伯乐出现时,你又是不是一匹千里马。英雄和千里马不一定都能遇到大展宏图的机遇,但是,在机遇来临时,能够大展宏图的必定是英雄和千里马。

“怀才不遇”好像成了很多人的一种通病,有太多的人,年轻气盛,常常觉得自己有点屈才,所以频频换工作,跳槽像是换衣服,一季一个新单位,总觉得任何一项工作,都发挥不了自己的真才实学,总是郁郁寡欢,认为自己得不到重用。所以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一副不得志的样子。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怀才不遇”的含义。这个词的关键是“怀才”,我们得先有才,才能够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如果本身无才,何来不遇?

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永远不会抱怨生活的不完美,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既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的瑕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主动的适应它呢?如果我们连生活中最恶劣的东西都能够坦然接受,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我们不能去创造呢?

“怀才不遇”往往不是他人造成的,如果被我们遇到了,可能是因为我们真的没才!如果我们真是一匹千里马,一次错过伯乐,应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很多人之所以出现一种不好的结局,大部分是因为自己造成的。有些人确实有才,但他们常常自视清高,牢骚满腹,最后的结局就是“怀才不遇”。其实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者多半是些庸才,并没有真正做成什么事,否则别人又怎么会对他视而不见呢?

一个人如果一直慨叹怀才不遇,那一定是他的能力、性格或定位出了问题,应该先在观念上调整,必须承认自己未必真有才,并设法改善调整自己,才有可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有才之人。

人应该有一种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我们怕自己评估不大客观,可以找个朋友和较熟的同事帮助我们一起分析,如果别人的评估比我们的自我评估结果要低,那我们就要虚心接受。有些情况下,旁人可能对我们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那何不接受他人的评价。

行动比认识更重要!一个人有远大的梦想还不够,有博大精深的知识依然不够,还要有平凡的心态才能成功!一个没有平凡的心态的人,只有一个已经传承了千百年的最可怜的死法——怀才不遇,郁闷而死!

2.问问自己——我是上帝的金戒指吗

人间事均有涨潮和落潮的时候,把握着潮头,它就会引你走向好运。

——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自以为有才华的青年因得不到重用,非常苦恼。他质问上帝,命运为何对他如此不公。

上帝从路边捡起一块小石头,又随即扔了出去,问青年:“你能找到我刚才扔下去的那块石头吗?”“不能!”青年摇了摇头。

上帝把手指上的金戒指取下来,扔到石头堆中,又问青年:“你能找到我刚才扔下去的金戒指吗?”“能!”青年没用多长时间就找到了金戒指。

上帝微笑地问:“现在明白了吗?”青年犹豫了一阵,兴奋地回答说:“明白了。”

其实,当一个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时,许多的情况恰恰是:他只不过是一块小石头,而远不是一块金子。

因此,我们要想让人发现自己,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当我们用艰苦的工作把自己打磨成一枚金戒指时,用不着我们去自吹自擂、自我表白,自然会有人发现我们。

俗话说:千里马是自己跑出来的。每个人由能由低到高、由小到大,分阶段地成就自己的事业。每一个“怀才”者都不能幻想一开始就可尽显风流、叱咤风云。要知道所有伟大的成功者都有自己的无奈与屡遭挫折的磨难。因此,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工作,方可使自己的所怀之才得以施展。

培根曾经说:“当机会把一个有头发的头伸出来,而你没有及时抓住的话,回头它便伸出一个秃头来了。”机遇存在于言谈中,机遇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机遇同时也蕴藏在书海中与思考中。它要靠你去发掘,透过主观的努力,创造出客观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如果不积极与人交往,让别人了解自己,势必会造成自身与社会、与他人的隔绝,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精神上会感到非常空虚和寂寞,陷入一种孤独无助的境地。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推销自己,尽最大努力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愚者等待机会,智者利用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是给准备好的人。机遇真是“神奇”,它给“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其实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而智者能发现它、利用它走向成功。愚人往往错过它却抱怨命运的不公。其原因就在于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准备的头脑才能辨识和把握机遇。中国有句古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常羡慕别人的机遇好,羡慕命运对别人的青睐、羡慕别人的成功。而却没来看到荣誉和鲜花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万苦。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有人把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发明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机遇,这实在是一个谬误。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费莱明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者对葡萄球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发现者吗?试想,爱迪生如果不是通过无数次试验,证明上千种材料不能作灯丝,并一直倾心于此项研究,又怎能发现适合做灯丝的钨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姜子牙磐溪垂钓数十载才迎来文王,后辅佐周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镐京,灭了荒淫无道、沉溺酒色的纣王,建立了周氏王朝;诸葛亮高卧隆中数十载,方换来玄德“三顾茅庐”,进而辅佐刘备三分天下。试想,姜太公成就的取得难道仅仅是因为与文王的偶然相遇吗?孔明三分之计的成功难道只是因为刘备偶然听到传闻而三顾茅庐吗?非也,其实他们在机遇到来之前早已胸中韬略万千,他们的头脑早已做好把握机遇的准备。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坐着等机遇,躺着喊机遇,睡着梦机遇,做“守株待兔”之人。殊不知,如果这样,机遇就会像天上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即使机遇真的来到身边,也发现不了,更不用说去捕捉和利用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人们知识、技能、思想等多方面的准备,在于勤奋努力。因此,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准备好自己的头脑,才能抓住机遇、利用机遇,获得成功!

3.错不在我——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打开电脑,点击“百度”,输入“史上最牛辞职信”,就会找到这样一封辞职信:

李云舟者,蜀中高隐,川北野儒也!浪迹江南,栖滞湖州。虽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奈时遇不济,命运多舛,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身为下贱,心比天高!自视口吐珠玑,腹罗锦绣,虽无徐儒下陈蕃之榻,然则光可射斗牛之墟也!文风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古今才大难为用,从来魑魅喜人过。呜呼!亦如屈子之忧时伤世,离骚九歌!世人瞽瞽盲盲,徒留汨罗之憾也;更加深陈老杜,胸怀尧天舜日之志,指奸斥倭,与世不偕,而得身世浮沉,宵小共怒。可堪千古一慨!

吾之品格,似临风之玉树,恰夜空之皓月,怎堪与俗流共舞哉!可叹屈身湖州某物业,皇恩小小之秧吏。诚如伏枥之骥,纵有千里之志,怎奈缚手无为也!鉴于此,特向主管大人引咎请辞!从此踏破樊笼飞彩凤,顿开铁锁走蛟龙。犹如万里白鸥,驰骋于浩瀚云海间,谁复可训也!

即此以致

此辞职信出自湖州某物业的一名保安之手,由于文章通篇文言文,不足400字,却引用近20个典故。如此强烈的反差,被网友誉为“史上最牛辞职信”。加上他在辞职信中描述的个人“离奇”经历,网友们将作者称为“湖州第一神保”。

我们且来看看这封辞职信到底有多牛。作者开篇先作了一个自我介绍——“李云舟者,蜀中高隐,川北野儒也!”接下来便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虽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奈时遇不济,命运多舛……”

另起一段是作者的自我表扬:“吾之品格精神,如临风之玉树,又如当空之明月浩然,怎堪与俗流共舞哉!”最后点出辞职之意:“特向公司主管大人先生们引咎请辞!”

不得不承认作者是颇有些古文功底的,虽然文中有些许错字,个别典故引用不当,但语文老师给出的总体评价是“瑕不掩瑜”。我们不谈其文采,仅从这封辞职信本身分析一下作者的职业态度。

单从行文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其“清高与孤傲”。作者不耻与“俗流共舞”,能如此称呼自己同事的人,恐怕其人际关系也不见得有多好,难怪他自己也说到“宵小共怒”。

背后有何隐情我们不得而知,但仅以现代“团队精神”的常识来看,作者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合群”的人,其“唯我独尊”的情绪也是现代公司文化所不容的。难怪有网友批评其文中多矫情的堆砌,是“酸文人的狂欢”。

一般来说,怀才不遇的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才”,而周遭的林林总总却阻碍了自己的发挥,于是开始消极厌世,把自己与众人划分开来,慨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于是飘飘然欲归隐了。

其实,越是慨叹怀才不遇的人,越是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既然命不好,没有被伯乐“遇”上,那为什么不主动去找伯乐呢?为什么不积极的去争取,想办法让自己“撞”上伯乐呢?

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有才,但是暂时还没有作为,不妨再给自己一段时间;如果还是没有机会,那我们就去创造机会,把我们的才能展示出来。

企业中衡量人才的标准不是我们有多高的学历,而是我们能做成什么。所谓人才,就是交给你一件事情,你做成了;再交给你一件事情,又做成了。这就是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

每一个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都应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并在现实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努力进取。那些把“怀才不遇”变成一种弱者的自慰与失败者悲吟的人,终究要被社会所淘汰。

面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在没有证明别人错之前,所有的错都是自己的!我是一切问题的源头,所以解决问题首先从“都是我的错”开始,而非“都是别人的错”。

“都是我的错”,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出发点,宽容、理解、互相扶持、同甘共苦,是所有诚实追求者的共性,所以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

“都是别人的错”,是以挑剔别人的错为出发点,宽于律己而严于待人是这种人的共性,很容易制造麻烦与混乱,所以他们最终成了失败者。

因此,我们最好不要成为一位怀才不遇者,否则,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心理负担。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是大材小用,也比没用要好。我们要学会从小事做起用,慢慢地就会成为大才,也许有一天就能得到大用!

4.成功楷模——老鼠也是上帝的恩赐

假如你感到生活贫乏,不要抱怨生活,应该责怪自己,因为是你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才华将生活中的内容概括表达出来。在创造者的眼中,没有什么地方是平淡无奇、无关紧要的。

——德国著名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人人都想成功,人人都趋之若鹜。但是,生活的真相是:成功只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偶然,失败却常常是无法回避的必然。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而失败就像影子一样,永远跟随着我们。不要以为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就不会再失败。恰恰相反:失败像个勇士一样,永远屹立在我们的面前。要么勇敢地跨过去,要么止步不前,一蹶不振。这就是失败的味道:是继续还是放弃?

几年前,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因彻底证明国际数学界的百年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备受人们关注。当有人问朱熹平获得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作偶然。”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带领课题组历经5年190多次失败,才提取出抗疟效果100%的青蒿素。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也再次证明,在重大科学发现中“失败是常态”。

尼采说:“人没有痛苦就只剩下卑微的幸福,经历了失败,才会更努力地对待生命,才会看到头顶和碎云般灿烂的阳光及阳光下美丽的天使。”

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失败最大的缺点是:必然;成功最大的优点是:偶然。下一次成功的偶然什么时候出现取决于我们坦然面对失败的必然。所以不要惧怕失败,这是成功者的秘诀!

一个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他贫穷,无钱租房,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作为画室。夜里常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一天,疲倦的他抬起头,看见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他没有想方设法去捕杀这只小精灵,磨难已使他具有艺术家悲天悯物的情怀。他与小老鼠互相信任,甚至建立了友谊。不久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卡通片。然而他再次失败,穷得身无分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黑暗中苦苦思索,怀疑自己的天赋。突然,他想起了那亮晶晶的小眼睛,灵感就在黑夜里闪现了:全世界儿童所喜爱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诞生了。这位画家就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沃尔特·迪士尼。

上帝给他的并不多,只给他一只老鼠,他抓住了。

真正的强者是这样一种人:即便把他们拴在石板上,他们也能种出小麦来。而那些庸人,即便把他们放在小麦堆上,他们也会因自己的懒惰而饿死。

冼星海从海外留学归国后,凭其才华完全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过一种体面的生活。但是当上海沦陷之后,他最终却选择了最危险、最贫穷的延安。他到了延安后,毛泽东与他促膝长谈了一夜。毛泽东这样说:你这样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来延安,我和延安人民是求之不得啊!但是,我这里实在是太困难了,不仅给你买不起钢琴,而且连吃饭都很困难。冼星海说:如果我是为了这些,不要说是巴黎、上海这些大城市,就是任何一个中国城市也比这里好。我来这里,是为了追寻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而这种理想与希望只有延安才能给我。

我们想一想,一个音乐家没有一台钢琴,就像一个士兵手里没有枪一样。但是,冼星海就是在没有一台钢琴的情况下,敲着锅碗瓢盆,谱写出了《黄河大合唱》这样雄宏的乐章。

高尔基曾经说过:“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没有苦难的人生永远是不完整的人生。其实,苦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我们敢于面对苦难,正视苦难,不逃避苦难。那么,希望之光就会照到我们的身上。

苦难不但是最宝贵的财富,还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会毫无包留地把成功的方法传授给我们,引导我们走上成功的捷径。伟大的成功者,往往经历着常人没有经历的苦难,正是因为苦难逼迫着他们,使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幸福与美好固然可爱,然后苦难与坎坷亦不可憎。苦难不是毒蛇,更不是猛兽。苦难并不都是坏事。只要自己好好把握,化苦难为力量,我们就可以活得更精彩。因此,感谢苦难,或许我们的人生就会寻找到一片崭新的美丽天空。

第三节 利益、分配与换位思考

1.利益分配——首先要把蛋糕做大

利益根本不是别的东西,只是我们每一个人视为幸福所必需的东西。

——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

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多种多样的利益。主要包括物质利益(也称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我们通常讲的利益主要指物质利益。

利益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个人、集团与社会的角度,可以把利益区分为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可以区分为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从时间的角度,可以区分为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等。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德国哲学家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物质利益不仅是人们发展生产力的刺激因素,而且是推动人们改造社会、改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直接动因。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一个人如何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处理好个人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运之间的关系。这看起来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实,任何复杂的事情都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利益问题也一样,我们要想轻松地理清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作是给谁干的?

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为老板工作”“为了生活而工作”“为了理想而工作”等等,这些回答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认真地分析这个问题,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工作是给自己干的。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必需条件,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大前提。因而我们要想真正地为自己,首先的为企业。因为,我们离不开企业这个平台。我们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借助企业这个平台。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却不能自由地选择工作本身。这是人的命运。

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一样,企业的兴衰与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每一位员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企业的发展壮大直接的受益者还是每个员工。

曾经有过一句政治口号: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其实,这句喊了几十年的口号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任何一条大河,如果没有无数条涓涓细流,就没有所谓的长江大河。事实上所有的伟大都是由渺小组合而成的。渺小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群体,逐渐形成一种难以估量的群体力量。一朵浪花是渺小的,但无数朵浪花的组合所展现的就是惊涛骇浪;一粒沙尘是渺小的,但无数粒沙尘的组合所展现的就是巍峨泰岱;一株花草是渺小的,但无数朵花草的组合展现的就是万紫千红。渺小的东西一旦融入于群体之中,那就必定伟大,因为渺小的个体贡献了自己足以促成伟大的一份力量,其价值与意义也就变得非同一般。

有一个著名的蛋糕理论:若把市场比作一块大蛋糕,当10个人对其进行平均分配时,每人可分得1/10,如果蛋糕做大了,同样是10个进行平均分配,每个人虽然仍分得1/10,但这一次的1/10已经不同于上一次的1/10了,它是增加后的1/10。这个理论不仅仅被用在市场开发中,同样适用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中,因为它形象地阐述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利益不可分割的关系。当企业这个“蛋糕”蓬勃发展时,员工也相应地会有良好的收益。而企业这个“蛋糕”的发展,归根到底依靠员工的努力,精诚合作,无私贡献才能得以实现。若企业中的员工只贪图眼前利益,不思进取,不能以企业的兴衰为己任,蛋糕不仅不会做大,而且会越做越小,那么员工最终又能得到什么呢?因此,个人要想得以发展,首先要让企业发展,企业不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是人的一种常态。要克服这种心理状态,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比如想一想:如果自己处在对方的位置,又会怎么考虑呢?

要想更好地了解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因此,我们要想真正地处理好个人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运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得学会换位思考。

2.换位思考——站在企业角度观看

如果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就是要了解对方的观点,并且从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

换位思考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教谕。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

何谓换位思考?这是一种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所以,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惨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伤右手,我们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和果。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证明:只有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对人类而言,换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一对夫妇坐车去游山,半途中下车。听说后来车上其余的乘客没有走多远,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结果全部丧命。女人说:“咱们真幸运,下车下的及时。”男人说:“不,是由于咱们的下车,车子停留,耽误了他们的行程。不然,就不会在哪个时刻恰巧经过山崩的地点了。”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换位思考,是融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人们大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特点: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知己”与“知彼”相比较,“知彼”更为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变成了别人肚子里的蛔虫,他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进入我们的视线中。在各种交往中,我们都可以从容应对,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对方的恶招。对于围棋高手来讲:对方好点就是我方好点,一旦知道对方出什么招,大概就胜券在握了。

我们要想真正理解理换位思考的本意,就得牢记换位思考的两个核心原则:一是同一标准;二是宽人严己。

当然,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如何运用这两条规则,这是导致他们人生失败的一大原因。可是,也许他们至死都不知道,由于不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丧失了许多可以成功的机会。

企业与员工经常会有冲突,员工常常感到企业没有给予自己公正的待遇,其实,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们和企业所处的角度不同。企业希望我们比现在更努力地工作,更加为企业着想,甚至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奉献。而我们站在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自认为已经很努力了,工作占用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但企业只给了我们不相称的待遇。我们可能感慨自己的付出与受到的肯定和获得的报酬并不成比例,但是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在为自己做事,我们的产品就是自己。

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问题,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时刻站在企业发展的立场上,无论什么时候都以企业利益为先,始终与企业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当我们的工作态度改变,我们的人生也将随之改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人,一个拥有自己事业的人。一个将企业视为己有并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人,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工作目标挑战,熟悉更多其他的工作。当我们完全能够胜任更好的工作时,我们也就获得了成功。

3.爱的力量——连接此岸与彼岸的桥梁

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英国著名诗人乔治·戈登·拜伦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情感经历——母爱。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走进学堂,到步入社会,从日常生活,到成家立业;可以说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时刻被一双慈爱的眼睛关爱着、呵护着,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这种爱之所以如此的持久,就因为我们是她的孩子。我们的生命凝聚着母亲的希望与梦想。

同理,一个企业家对他的企业也具有同样的情感。因为企业就如同企业家的孩子一样,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企业中包含了企业家全部的心血;企业寄托着企业家的理想和梦想。所以,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时刻保持一种使命感、责任心和事业心。

如果,我们真正热爱自己,那就应该向企业家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我们就踏上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和公司里的众多业务员一样普通。经理如果不看员工花名册,会连阿基勃特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但是,虽然不受重视,阿基勃特依然兢兢业业,像老板那样热爱公司。尽职尽责地干着他的推销工作,任何时候都不曾有一丝懈怠。他总是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和“美国标准石油每桶四美元”的字样,名片上、汽车上、家门上、衣服上,甚至在各种他签收的单据、票证上和给别人的回信上。久而久之,“美国标准石油每桶四美元”就成了阿基勃特的代号,而他的真名却很少有人再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了解此事之后,大为惊奇,他说:“没想到。还有职员如此努力地宣传我们公司。如此热爱我们公司,我一定要见见他。”

于是。几天之后,阿基勃特就被邀请同董事长洛克菲勒共进了一次晚餐。

再后来,洛克菲勒准备卸任,在选拔接班人时。洛克菲勒很自然地想到了“美国标准石油每桶四美元”。想到了阿基勃特。

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和“美国标准石油每桶四美元”的字样,这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小事,但实际去做的,却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我们不知道在当时有多少人曾大肆地嘲笑过他,更不知道在那些人当中颇具才华的人有多少,我们只知道最后,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成了董事长。

著名诗人纪伯伦认为:爱,是一切的原点。所以,我们要带着爱去工作。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

什么是带着爱工作?就是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就是将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的所有制品。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和艺术天才纪伯伦有着同样的哲学:

对工作倾注痴爱很重要,如果你能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制造的产品,当问题发生时,你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同样,人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在企业里,在体育团队里,这种“不燃型”的人哪怕只有一位,整个集体的氛围就会变得沉闷压抑。我希望同事们都是自燃型的人,不用“点火”,他们也会自动燃烧。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顾问许·安东尼博士说:“企业家是世界上最苦、最累、最孤独、最不容易的人。当你将一件事看成是事业的时候,就算有千万种困难,你都必须去解决;就算有多苦,你都要坚持下去;就算和你一起战斗的战友一个个舍你而去,只要你一息尚存,就必须熬下去”。

换位思考后,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是企业家的战友,是企业的一分子,而不仅仅是一个出卖劳动力的雇工。

一个有准备的职业者,总是以主人的心态要求自己,让自己像主人一样去思考企业的事情。当我们时刻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们的业绩自然就会得到提高,我们的价值自然就会得到体现。企业就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改变。这时,我们就成了企业的真正主人。

4.当家做主——永远为自己工作的心态

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的幸福,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幸福的手段。

——英特尔总裁安德鲁·葛罗夫

我们为什么要像主人一样去热爱企业呢?因为我们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就会热爱它,就会发现工作充满乐趣,并且取得超出常人的好成绩。我们一起看一看“盖房子的故事”。

三个盖房子的工人,他们现在正各自盖一间房子。第一个工人干着干着就不耐烦了,“反正又不是我住的,费那么大的劲干吗”,于是他加快速度,草草完工,房子看起来摇摇欲倒。第二个工人干了一会儿也感到枯燥了,“我既然收了别人的工钱,就有责任把房子盖好”,于是,他继续认真地干活,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工作,房子看起来十分结实。第三个工人干着干着变得快乐起来,“盖房子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在房前种一些花草,房后再弄一个园圃,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住进来,啊,一切太美好了”!于是他忍不住吹起了欢快的口哨,以更大的热情来干活,并在房子上加了不少自己的创意,看起来美观大方。

三年之后,第一个工人失业了,没有人再敢聘请他。第二个工人仍然认认真真地干着老本行,一切没有变化。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全市出名的建筑大师,他设计的房子风格独特、美不胜收,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三个盖房子的人也是对工作抱三种态度的人。敷衍或消极地对待工作,成绩永远不可能出色;只有在工作中注入自己的喜爱和快乐,事情才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很多身强力壮四肢健全的人却沦落到了社会最底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热爱,心中没有热爱,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工作缺乏热情,投机取巧。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梦想取得辉煌的成就,获取高额的收入,可他们仅仅停留于五彩缤纷的“理想”,却不肯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

做事草率马虎,心不在焉,不求尽善尽美,只求差不多,做出的工作漏洞百出,让人看不顺眼。他们这种做法,经常给雇用他的人带来巨大损失。

不肯吃苦,浅尝辄止,知难而退,稍遇问题就放弃,在成功的面前停了下脚步。

满嘴的借口。他们在接到工作任务时,不是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而是一开始就在想自己如果失败了找什么借口来开脱自己。他们从来不肯反省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从来不认为自己投入不够。

满腹牢骚。不把心思放在做好工作上面,而是成天抱怨这抱怨那,仿佛所有人都不对,仿佛地球都该按他的意志运转。

做事拖拉,效率低下。带着情绪工作,把方案做得一塌糊涂。

自我意识强烈,很少重视别人的感受,不坚守时约,不兑现承诺。这种人除了得罪同事与客户,什么事也做不了。

成功和失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成功者仅仅只比失败者多一点热爱而已。

一个拥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并不仅仅是让自己成为企业的主人,而是让自己时刻与企业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用这样的心态和信念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去面对每一个客户,在我们每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里面,渗透出企业以及我们个人共同的精神气质。

我们的主人翁精神直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主人翁精神,都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的话,企业无形当中会形成很大的竞争力。大家会把所有可能的成本,包括信息的成本、合约的成本、监督的成本、实施的成本,都大幅度地降下来;还可以把一个人的潜能大幅度地提高。只要我们有主人翁精神,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英特尔总裁安迪·葛洛夫曾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演讲,他对毕业生发表演讲的时候,提出了以下建议:“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只是当成员工,应该把公司看作是自己开的一样。”当然,这番话的真正用意并非建议我们对公司的事务指手画脚,横加干涉,而是希望我们提高自己工作的主动性,换一种积极的思路考虑问题。

做企业的主人翁,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行动中体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像主人一样去思考企业的事情,想一想怎样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当好这个家,像关爱自己的家一样去关心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第四节 财富、价值与职业道德

1.财富理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利益根本不是别的东西,只是我们每一个人视为幸福所必需的东西。

——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

有民谚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这话说得非常精辟,也非常精彩。前一句既对金钱的作用作了冷静的审视,又含有几分鄙夷和不屑,后一句则是在对金钱理智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巨大作用的客观承认。

人活世上,要生存,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既然生活中“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金钱呢?正确的答案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我们都知道,钱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方便了人们的经济交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类的文明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因为此,从古到今,人们都把这八个字作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在这面旗帜下,大多数人都能够在让“取之有道”的钱财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后,还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回报社会。

在《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一书中,有一封父亲写给即将参加工作女儿的信,现将此信全部摘录如下。

亲爱的女儿:

你现在正处在实习期间,会接触很多的事和很多的人,积累很多的经验,同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这其中包括如何处理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问题。

我对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的理解是公司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记得在公司时,有一次你妈妈笑我说:“人家副主任都是提前10分钟回家买米,而你这个主任却一定要老老实实的等到下班后才去买。”我想我做人有个原则,就是不能做有损企业利益的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所以每年评比什么优秀职工、五好家庭都有我的份儿。

当然,人不能单单是为了荣誉而活着,重要的是一辈子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在设备科的时候,有一天下半夜调度到家里敲门,说停机急需某一配件,来问我有没有。我说有这配件,在机修仓库里;10分钟后,调度回来又说找不到这个配件,我十分肯定地说有。谁知片刻调度第三次又来说没有,我只好起帮忙找到了配件。为什么要说起调度三次敲门的事呢?我想说的是一个人首先要努力做好公司里的工作,维护好公司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你从事的这个行业,也许工资待遇及分配方式与其他行业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要分清公司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属于公司方面的事情要认真地去做,作为导游,每一次带团都要格外用心、细心才行。对每一个景点你都要烂熟于心,对每一个游客都要热心周到,对每一句解说词都要准确生动。任何时候你都要明白,只要做好了公司的事,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如果只是想自己的业绩和提成,那么你也做不长久,而且长此以往会毁掉你们公司的信誉。公与私一定要分清。

公司发展了,个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你的工作做好了、做细了、做精了,那么你就会得到公司的首肯;工作就会主动上门找你,你的个人收益自然就会向上攀升,你的工作就会步入一种良性循环之中。

爱你的爸爸

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话是多么得朴实无华!这是一个工作了一辈子的人的肺腑之言!在调度半夜三番五次地找到家里去的时候,他完全可以用自己也不太了解情况的借口搪塞过去。但是,父亲说,人的一辈子不仅仅是为了荣誉而活着,而最重要的是人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维护好公司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在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取舍之间,是要明白大局为重的道理,始终要守住基本的职业道德。

2.公私分明——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

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

员工与企业之间因为利益而产生分歧和矛盾是常态。所以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分歧和矛盾,而是当分歧和矛盾产生后怎样处理它们。我们要想正确的处理这些分歧和矛盾,关键的问题是要公私分明。

所谓公私分明,就是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不能混为一谈,就如黑白不能混淆一样,必须要一清二楚,尤其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是不能越雷池半步。还有另外的一个意思,就是不要以为企业的东西就可以随意的浪费,或者用于自己的私事。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公私分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精神产物,或者说,公私分明的程度反映着人类文明进化的程度。一个不明白“公私分明”的人就是一个野蛮的人,一个不明白“公私分明”的团队,就是一个野蛮的团队,一个不明白“公私分明”的社会,就是一个野蛮的社会,因为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对立、冲突的根源;是造成人类社会两极分化而产生一切动荡不安的根源。

如果人们不明白“公私分明”,就会认为个人侵占公有财产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因而造成人们的贪心、欲望无限膨胀,形成贪得无厌的无底黑洞,腐蚀了人们的灵魂,吞噬了人们的生命,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扰乱了社会的和谐安宁,使人类社会停滞在危机四伏的野蛮时代,从而无法进入安定和谐的文明社会。

从职业生涯上讲,一个人是否明白“公私分明”,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业绩和责任心。工作时认真负责全心投入,工作外则尽情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应该认真负责,两头兼顾,最终只会耽误两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有些时候很难把它完全与工作隔离,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合理安排,责任心不仅仅体现在对待自己亲人和朋友的态度上,同时也应该体现在对工作的态度,能做到公私分明是我们成为一个成功职业人的重要素质。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有一句闻名全球的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同样,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也要明白同样的道理——不要问企业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企业做些什么!一个员工固然需要精明能干,但再有能力的员工,若不以公司利益为重,仍然不能算是一名优秀员工!

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时刻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最大限度地去维护企业的利益。作为企业的一员,维护企业利益是每一位员工必须恪守的基本职业道德。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优秀的员工始终都是将维护企业利益当作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当作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护企业利益包括许多方面,比如维护部门利益、坚决抵制破坏企业利益或企业形象的行为、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利益的关系等。一名优秀的员工不但是物质利益的维护者,更应该是一名企业形象的宣传者与保护者。一个没有或缺乏医德的医生不是一个好医生,同理,一个缺乏基本职业道德的员工也不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

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辅相成。企业与个人的关系很微妙。没有好的团队,没有好的工作氛围,企业的利益也无法维护。企业可以提供一个平台,员工通过这个平台来为企业盈利,自己赚钱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为个人利益而不顾企业利益,或许能够得到一时的好处,但就长远而言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员工,为了一时小利而视企业利益于不顾,这样做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个人小利牺牲企业利益,企业发展受阻的同时,也会影响员工的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有悖职业道德,会严重破坏自己的职业声誉。

企业是全体员工的企业,企业利益也就是全体员工的利益。企业利益高于一切,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的企业精神。

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坚持企业利益高于一切,永远将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员工,才能获得企业领导者的信任和重用,在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3.实现价值——企业是最重要的平台

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当成员工,而是要把公司看成自己开的一样。

——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葛洛夫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考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冥思苦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能把它吹干,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其寿命有几何?弟子们百思不得其解,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去”。

我们往往赞美江河的奔腾、豪放;大海的辽阔、壮观,殊不知浩浩江河海洋是由无数区区水滴汇积而成。水滴既能在江河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能感受到江河海洋赋予的温暖和力量。二者之间是你给我温暖和力量,我给你奇迹和壮观,共生共荣、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也正如江河海洋与水滴的关系:对个人而言,企业是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这个舞台越宽广,环境越宽松,个人的价值体现就越充分;如果失去这个大舞台,自我价值的实现便成为空谈。对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源于每个员工的劳动和创造,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共同发展,正如“大河涨水小河满”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们知道,效益是企业生存的价值和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创造效益是衡量企业成败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企业价值的主要路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效益,就如同一个老师没有教好学生,一个医生没有治好病人一样,所以,每一个员工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努力追求全面、真实、最大化的效益,保持各项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保持高远的企业价值追求,不断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企业效益由谁来实现呢?是人。企业是什么?“企”字分开就是“人”与“止”,企业离不开“人”,企业没有人就要停止。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本,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而企业是人们实现利益和价值的载体,任何一种社会生产活动,如果不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人们组织起来,人们就不可能采取有效的共同行动,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的,只有人与企统一,形成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各自的利益、体现各自的价值。

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活下来并且活得长久,只有企业生存下来,企业的员工才能有工作,只有企业长大,才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的成就是每个人共同的努力去赢来的,如果企业员工不去努力,企业不会自动产生利润。如果企业没有利润,个人也无法获得利益,“皮之不存,毛之何焉”。

企业的好坏关系到企业中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企业与个人在企业中的形态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命运共同,才会思想一致,只有思想一致,才会行动一致,只有行动一致,才能实现企业的目的。

不论在什么社会里,企业与员工并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不是工资与工作关系、不是劳动与报酬关系,而是一种共同的责任。每个员工都必须把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能否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是否合格的标准。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讲。追求物质利益,追求精神享受,追求事业成功,实现个人价值,是人的自然本性。因为个人价值是人生的支点和基石。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希望自我价值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希望在企业的成功中能更多地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希望自己能更好地与企业一起健康成长。所有这些,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应该激励。

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个人价值不等于个人主义,个人价值的实现不等于个人主义的膨胀。作为一名职业人,无论处于企业的何种层次、何种位置,都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不管你这滴水有多么晶莹剔透,多么空灵秀美,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只有融入群体,并通力协作,才能演绎出无数的壮观;一个人只有以高尚的忠诚品格、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高昂的创业激情,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将个人价值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其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完美展观。

4.两权相侵——企业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

把金钱奉为神明,它就会像魔鬼一样降祸于你。

——英国著名作家菲尔丁

从理论上讲,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可要想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一旦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两权相侵时,人们便会本能地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性是自然的东西,而不是人为的东西。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就是老子《道德经》里最精华的四个字,“道”就是光明大道,就是真理。“法”就是效法,就是自然至上。所以,人性是自然的东西,而不是人为的东西。顺应人性也就是顺应自然,这就是符合道。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在这些争辩之中最主要的话题就是利益。人和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人当然不会例外。那么,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怎样才能让个人舍弃自己的利益而倾向于集体的利益呢?

在现代社会,这不免是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现代企业内部的矛盾很多,员工与企业的矛盾、员工与员工的矛盾、各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显然,如果企业内部的矛盾过于激烈,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弱化企业的竞争力。然而,无论是哪种矛盾,归根结底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想避免矛盾,首先必须要求员工有广阔的胸怀,时时处处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重,而不是片面追求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

一名优秀的员工首先应该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利益,任何时候都以公司的利益为重,才是尽职尽责的好员工。

维护企业利益是一个员工必须恪守的基本职业道德。毫无疑问,一个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一名能够时刻以企业利益为重的员工,哪怕其能力在某些方面稍微欠缺一些。一名员工固然需要精明能干,但再有能力的员工,不以公司利益为重,仍然不能算一名负责的员工。

对于一名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员工来说,时刻以企业利益为先已成为他们的一种高度的自觉,企业利益与他们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看到一些非常聪明、学历很高的人,却未能受到公司的重用,最终成为一个平庸者或失败者。究其原因,他们缺少的正是忠诚敬业的品质一一不想办法为公司创造价值,从而自我价值也就难以实现。

企业为我们提供职业成长的环境,是促进我们提高的沃土,当企业处在困境中时,不要总是抱怨工资少、工作累、环境差,为自己的利益鸣不平,而是要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站在集体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以大局为重。

在面对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时,有的员工却一直把自己当成企业的外人,把企业的事当成别人的事,把企业的钱当成别人的钱,总是认为:“我只是通过有价劳动换取相应的回报,企业怎么样,不关我的事?”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用别人的钱帮助别人办事时,往往不会想着节约,对事情本身也不会特别上心;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就会特别上心,不会为了节约成本而委曲求全;当用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时,就会刻意节约,但是效率会较差;当用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时,则会想尽办法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力求做到两全其美。可见,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才会把事情做得最好。

不可否认,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换取生活的资料。但是,如果将换取生活资料作为工作的唯一目的,忘记自己的职责,丢掉职业操守,我们就会被利欲蒙蔽眼睛并将很快陷入贪婪的深渊。

利己是人的本性,人总是在追求更多更大的利益,这种利己来自人的欲望。满足欲望需要物质财富,特别是金钱,有了钱才能购买满足各种欲望的物品与服务。追求财富本无可厚非,但是,当追求财富变成一种攫取,将手伸向别人的口袋或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时,那么我们的人格将随之一落千丈,职业生涯也要结束了。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只有严守道德的底线,严守良知的底线,才是立足于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创造最大的财富,是企业和员工最为一致的目标。作为员工,一定要为企业创造财富,而且要把为企业创造财富当作神圣的天职与光荣的使命,才可能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

第五节 选择、时间与职业规划

1.自由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的艺术

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

30年前的中国,第一份工作往往就意味着一个人终身的职业方向就此定格,一辈子都要在这个岗位上奔走奋斗,直至终老。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一辈子只守着一份安稳工作”的观念早已成了老皇历,对如今的职业人来说,跳槽实在是如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的事情——“人在职场走,哪能不跳槽”。于是就有了工作一两年就掉四五份工作的职业“月抛族”,他们把工作当成“抛弃式隐形眼镜”,不喜欢了就换,不满意了就“抛”。

“这是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有才走遍天下、无才寸步难行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频繁跳槽、总在动荡中过日子的时代。”

跳槽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实事求是地讲,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野蛮不断向文明的进化过程,而文明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不断争取自由生活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一个社会中,人选择的自由度越大,社会就越文明。

职业选择的自由,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进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职业选择的自由度越大,对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保护就越有利;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个人的智慧发展的越充分,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就越快。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一利则必有一弊。罂粟是毒品,入药则可以治病;美酒是上帝赐予的佳酿,但酒鬼却是魔鬼制造的梦魇。职业的自由选择也是如此。跳槽是一门艺术,会跳的,跳出的是精彩,跳出的是成就;不会跳的,跳出的是沮丧,跳出的是失败。

那么,何为会跳,何为不会跳呢?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这样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二是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三是一旦选择了就死不改悔地干到底,直到有一个结果为止。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会跳者,大都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1)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职业岗位在何处。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阶段目标和任务,跳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跳槽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行动,只有在不跳槽时危害更大或者跳槽带来更大价值时才会通过跳槽实现跳高。

(2)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职业能力是什么。跳槽并不是隔断,不是自己的职业发展历史归零,而是希望获得更大的平台,更好的职业发展。重要的是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资源得到充分整合。

(3)他对跳槽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跳槽必须三思而行,不仅要了解自己的现状,而且要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与未来的规划,并全面了解新行业的特点,然后才可以采取行动。

跳槽的原因很多,不管何种原因,总的原则应当是越跳越高,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在同等的水平上重复的更换工作。

跳槽对人才的职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过于频繁地更换单位或者工作,会不利于专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跳槽却是激发职业发展潜力的良好机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评判跳槽带来的风险,怎样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就非得从一而终,与频繁跳槽者不同的是,有的人却很少跳槽,即使出现了属于自己的跳槽机会也没有识别出来。我们要忠于职业而不是忠于企业,这点和人的职业化行为本身并不矛盾,面对企业,工作的每一天都应全力以赴,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当企业的环境影响职业发展或者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时,就要考虑行动。

同样,一个优秀的企业也会考虑员工的生涯发展,当员工个人的生涯规划和企业设定的生涯规划最大程度的重叠时,对企业和个人都是最有利的,但有的时候二者也会出现冲突,即使是最优秀、最人性化的企业也不可能完全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所以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完全寄托于一个企业,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时候,我们就要忠于自己的生涯规划,而不是过于迁就企业设定的生涯规划。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必要的跳槽是一个必需的手段,跳槽把握得好,会丰富我们的职业经历,拓宽我们的职业视野,实现我们职业生涯的增值。另一种相反的做法是不懂得跳槽,明明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却没有改变的勇气,只能在一次次的抱怨中维持现状。应该跳槽的时候不跳槽反而会消耗我们的职业生命。因此,什么时候跳,什么时候不跳,这是一门职业生涯规划的艺术。

2.频繁跳槽——小聪明者的愚蠢游戏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为了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而频繁跳槽的人越来越多。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跳槽是件很酷的事情,但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工作时间的长短和跳槽的次数相当重要。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多长时间跳一次才合适,但跳槽过频不但容易失去企业的信任,而且更关键的是不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很多人跳来跳去没有越跳越高,反而跳入了“职场”的坟墓。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人会频繁跳槽?

从个性分析:这类人都是有才情和梦想、有个人主见、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才情和梦想,使他不断追求新的东西,所以在年轻时有跳槽的资本,不断地跳槽,不停地辞职、入职,再辞职,循环不止。现在我们把这类人归纳一下,主要表现为:

贪大求全:这种人在考虑职业岗位时往往是脱离自身的实际能力与社会环境,具体表现在无论选择什么职业,干什么事情,都是以大为追求目标,但是,自己又没有做大事的能力。

刚愎自用:这种人往往是过高地估计自己,根本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自以为是,一切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成绩与自己的错误与失败。

异想天开:这种人往往不愿意脚踏实地干一件事,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从眼下的工作做起,天天幻想着奇迹发生,整天地想入非非,但却没有任何实际的行动。

自欺欺人:这种人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占着现有的工作岗位,心里想着却是另外一个更好的位置。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又没有能力。于是,天天在应付差事中消磨时光。

有人会问:这些人的职业走向是什么呢?回答是:一是继续在低层职位徘徊,在小企业间徘徊。当然这就要继续忍受低收入和诸多的不确定性,同时要忍受自己的理想抱负始终不能实现的遗憾。二是自己去创业,但失败的概率至少是99%。为什么?因为打工都不踏实的人,创业就更难成功了。创业所需要的实干精神和忍耐精神要比打工的要求高得多,需要更多的坚持和耐心。所以,浮躁的人创业,将是其人生最大的陷阱。

频繁跳槽的坏处显而易见。首先使人丧失了成就事业最宝贵的敬业精神,容易心浮气躁,凡事浅尝轧止,遇难而止,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远大理想,无心执着追求,好像换一个行业就能马上出成果一样,使人在急功近利的所谓拼搏奋斗中忘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浅显道理。频繁跳槽,还使人的角色不固定,流于短期行为,玩新鲜,玩刺激,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没干好,这样,跳来跳去,究竟花落何处,究竟所求为何,自己也搞不清,其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

那么,作为一个现代企业人,应该怎样去寻找自己命运的转折点呢?道理很简单:像拉琴的人一样,在机遇来临之前,先练习上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具体到一个现代企业人,就是:把每一次工作都当作成功的机会。

人们常常抱怨,都是环境或别人对自己不好,所以就想换个环境。然而,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来适应你,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工作、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人际环境中,做每件事情都要和亲人、朋友、下属、同事、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必须以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推诿和逃避。我们只有对别人负责,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合作,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人要学会为自己负责任,我们的责任是,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的过错要自己承担,在错误中成长、成熟起来,改变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进步,为别人提供方便。大家来适应你,都来为你改变,可能吗?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利,别人更没有这个义务。我们要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这样做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让我们记住并实践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情愿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要有一点负责任的态度。以往疏忽的代价,我们勇敢地承担了,而从现在起,用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去生活,不只是为了不被淘汰,还为了“我一定赢”!

3.时间成本——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

跳槽本身很正常,但我们要认识到最初的莽撞并从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好今后的路。第一份工作往往就如同我们的初恋,尽管那时我们充满了激情,却不懂感情,往往不能修成正果;但它会让我们知道感情的美好并最终寻找到真爱。一个因为初恋不成功就怀疑感情的人是不可能获得真爱的,就如同一个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不珍惜今后机会的人一样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心态搞坏了。所以我们每一次的跳槽都要像换一个真心想爱的女朋友那样珍惜。

职业发展有三个层面——为了生存而就业,为了发展而职业,为了人生价值而事业。为了生存而就业的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积累获得职业竞争力,从而达到为了发展而职业的层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获得行业领导力,才能够最终达到为了人生价值而事业的阶段。而频繁跳槽则不利于职业竞争力的获得,从而也就影响我们向更高层次的行业领导力与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段迈进。

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很多的因素,但时间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频繁跳槽对职业人最大的影响就浪费了有限的人生时间。人的一生中,掐头去尾,实际工作的时间只有30—40年。在这段时期内,谁都希望干成几件事。但是如果你在年富力强的时候频频跳槽,在哪里也扎不下根,成就又从何谈起呢?

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我们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所进步,需要时间成本。就拿营业员来说吧。你从一个营业员做到一个店长,我们假定需要三年的时间成本。有的人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被提升为店长,而有的人用了四年的时间也没有被提升为店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下,原因是这样的,那个做了一年半就被提为店长的人,自从走上这个岗位之后,不仅在上班时间兢兢业业,下了班以后又刻苦钻研,结果,一年半后她被提升为店长。这时,同伴们就有人不服,不服的是因为大家同时走进一个企业,又在同一个岗位,你凭什么就比我先行一步。这不服的人,错误就在于,他只看到自己与别人在时间量上的相同,却没有看到时间质上的区别。那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被提升为店长的人,虽然与别人的时间总量没有变化,大家的工龄都是一年半,但在本职工作上她所付出的实际时间却是别人的两倍,也就是说她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别人三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一种情形就是,岗位需要的时间成本与自己确定的时间成本发生矛盾时,我们往往希望企业为自己让步,否则就以消极怠工来对待。比如说,你到一家公司上班之后,你给自己确定的时间成本是二年从一个普通员工升迁为一个部门经理。但是,公司的要求却是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成本才能被提升。当你做到两年了,看到自己还没有被提升的希望,于是,开始消极怠工,又过了两年,以前不如你的人被提升为你的领导,而你却成了别人的部下。所以你很是不服气,你也许会怨声载道:这世界真是不公平!你也许会暴跳如雷:此处不养爷,必有养爷处。于是,你就又换了一个地方,到新的地方你又干了两年,还是没有得到升迁,你又坐不住了,心想:我都干了六年了,怎么就得不到升迁了。其实,你付出的时间成本只有两年。因为,工作的时间、地点、岗位都不同了,所以,第一个两年所得的经验大都过时,第二个两年是在消极等待中度过的,这第三个两年才是你真正的有效工作时间。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始终在这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虽然时间十年八年地过去了,但是你为一项工作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却只有两年的时间。

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每一次工作都当成最后的机会。虽然这不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但我们必须树立这种意识:眼下的工作就是我最后的机会,成功的唯一出路就是竭尽全力去做好眼下的工作。

盲目跳槽就是在浪费生命,特别是那些频繁跳槽的人,因为总是在适应新的工作,新的环境,把自己弄得很困倦,更是会给人一种心思不定的印象,久而久之,就会坏了名声。

心态浮躁,总想一步到位,不但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也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因此,每个职业人都要有忠于所在企业的思想,这不仅可以获得同事的赏识,获得不断晋升的机会,于自己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属和满足,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4.立足长远——不把跳槽当家常便饭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麦金西

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人需要通过个人职业能力、资源、素养等的不断提升来使自己增值,由此而构建和延续个人职业品牌。这就意味着,界定一次跳槽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新的岗位是否表明自身职业价值的提升,新的平台能否为自身职业价值的增值提供保障。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目前的企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帮助不大,那么应该去寻找下一个能让我们长期发展的企业,成功地跳槽一定能够为我们描绘出职业生涯管理的上升曲线,是向更高层级的跃升而不是同水平的移动。

挫折是一种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挫折到成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如果不能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经历只能是经历,只有战胜了挫折,总结了经验,这个经历才是财富与才能。

不要把跳槽作为解决职业发展问题的唯一手段。工作不顺利跳槽;和同事关系不和睦跳槽;工资不理想跳槽;不喜欢当前的工作跳槽……凡遇到不顺就跳槽,而不从更深的层面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者说即使找原因,也很少从自身的方面来考虑。

然而,工作不顺利,可能是自己的能力需要提高;和同事关系不和睦,可能是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需要加强;工资不理想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业绩不够好;不喜欢当前的工作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地付出所以没有体会出工作的乐趣。这些问题不解决,跳到哪里都是“夜猫子搬家”,结果都一样。

跳槽不是“转学”而是“升学”,跳槽要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利于自己的职业增值,尽可能减少同水平跳槽。所谓同水平跳槽就是新的工作和你原来的工作基本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既没有让你增加多少薪水,也没有让你去承担更大范围的责任,新的工作并没有让你从原来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提升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只是换了一个学校而已,所以职业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并没有本质上的提高。

人才具有自己的市场价值。同样的一个人在人才市场上会有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价值,不同的公司所给的价钱肯定会围绕着这个价值波动,而且这个波动的幅度一般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放在相对长的一个时间里来度量更是如此。这里,需要明白的一个职业道理是:在职业价值没有本质提高的情况下,职场价格只能是现在这个水平。这种情况下的跳槽,如果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条件以便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那么跳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么“转学”就只会浪费时间,从而延迟而不是加速职业人下一个职业目标的实现。

频繁跳槽,还是缺乏忠诚度的表现。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就曾明确表示,那些每半年、一年就换工作的人,公司是不需要的。他们认为,一名对公司没有归宿感、随时准备跳槽的员工,缺乏对企业最起码的忠诚。这样的人无论智慧多么超群,能力多么优秀,企业也不会轻易录用。西门子的用人原则之一就是拒绝频繁跳槽的员工。

员工频繁跳槽,最直接受到损害的是企业。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受伤害最深的还是员工本人,而且可以说是得不偿失。频繁地调换工作,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经验也难以达到持续的积累。频繁跳槽的员工,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没有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只是盲目地认为“一山更比一山高”,希望跳槽以后找到一份有趣而富于变化的理想工作。

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工作并不单纯是换取面包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个人价值。当我们选择了一份工作,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避免流于平庸,甚至惨遭淘汰。

一个频繁跳槽的人,在经历了多次跳槽后,会不自觉地养成一条习惯:当工作不顺时想跳槽,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用跳槽来解决。如果换工作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换了那么多还不行呢?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逃避,是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所以,聪明的职业人一定要三思而行,冷静并客观地分析和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无限的惊喜和收获。

同类推荐
  • 美元的诡计

    美元的诡计

    本书针对国际金融形势,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美元对世界的影响,并进行了深入阐述。
  • 公司董事会(公司董事会丛书)

    公司董事会(公司董事会丛书)

    通过精辟的范例和个案分析,作者阐明了董事和董事会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培训欧洲一些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作者在书中论及了:·公司管理的重要性·董事和董事会不断变换的角色·跨越经理与董事的鸿沟——培养过程·开拓眼界,提高领导艺术·怎样培养新的思维方式、观点和行为·培训的价值无论你是新当选的还是资深董事,本书将使你深刻意识到,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宽是你事业成功的关键。
  • 麦肯锡方法

    麦肯锡方法

    本书从五大方面揭示了麦肯锡工作的小窍门,作者从麦肯锡思考问题的方法开始,不仅介绍了麦肯锡解决商业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其于无声处听有声的推销方法。想知道麦肯锡的生存之道吗?想知道如何敲开麦肯锡这个顶级公司的大门吗?想知道关于麦肯锡最有价值的回忆吗?在麦肯锡方法的背后透视和规划了职场人的职业之路,本书是走向职场的必读之物。
  • 做最好的采购总监

    做最好的采购总监

    《做最好的采购总监》以“管理理念+案例解析+操作要点”为行文思路,通过采购总监任职基础、采购管理要务、采购发展趋势、采购掌控技能四个单元,对采购总监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进行了高度总结与提炼,指出问题并提供解决办法。本书以强调共性、把握视角、突出精华为写作原则,为采购总监传递知识、提供技能、总结规律,易于掌握与应用,堪称“上午学,下午就能用”的采购总监案头必备工具书。
  • 影子教父王石

    影子教父王石

    《影子教父王石》打破了已有相关图书的采写模式,首次全面真实地还原了当代颇为传奇的创业智慧和故事,更有2012年后许多从未披露的新鲜内容。全书运用纪实解读的写作手法,在精密梳理一个商业帝国运营奇迹的同时,力图再现主人公非同寻常的人生轨迹,是当今亿万成功梦想者不可多得的借鉴图。
热门推荐
  • 仙鲤鱼咸鲤鱼与驴

    仙鲤鱼咸鲤鱼与驴

    (正经版)天人隔海望,未明真,传两世,护愿安康,再相见;追缘散争渡,为一路,拾初梦,不枉情真,勿相离;从聚首,领命而来,救世而去,予付无悔,山河无恙。晨曦的光从未散过,余钱的光,也亮了。(沙雕版)余钱:咋,你还想要个鲤鱼?别以为我顶着俩鲤鱼就能给你一个( ̄、 ̄)重生之后家里人有点多,我两条红烧了都不够,你就别想了啊。倒霉的富婆大户余钱报仇雪恨后重生了,既来之则安之,虽然时常受个伤,但是余钱表示痛着痛着就不痛了(ノへ ̄、)这是个不太一样的玄幻文,入坑不亏的哦,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欢迎投资,每日保证四千字,绝不断更!另带书友群:1041436592,欢迎来玩呀)
  • 他不是太阳

    他不是太阳

    太阳陨落,世界抛弃。神,收走了光。巨人在哭泣。肩负使命,他,携光,逆行。
  • 清漪缘生

    清漪缘生

    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星辰国太子,傲视一切,却唯为她展现出他的另一面。新婚那夜,林汐穿着火红嫁衣独坐在那古树上,景致翰焦急地寻找着,却不想那美丽的女子在那儿。他气愤的公主抱把她抱回屋子,此时她已羞红了脸,白嫩的脸上浮着红云。他骑身而上,她却害羞的别过头。“怎么,不想?”“不是的,我……我害怕。”“不要害怕,有我,我会温柔的。”“嗯。”一夜过后,她纤细的腰已瘫软无力,那个世人皆知的温润如玉的太子?他温润如玉,不可能,在她面前,他就是虎豹豺狼。
  • 秋叶的白日梦

    秋叶的白日梦

    沙雕偏科数学理科女×全才白衣篮球少年某天,两人PK数学题,做完的两人.....白寂亭:“林思玥,教我你的简便方法吧!”林思玥:“想得美,叫爸爸!”白寂亭:“.............那算了......”林思玥盯了他一样:“呵呵,幸好我宽宏大量,胸襟宽广(此处省略无数林思玥自夸用词).......这样做的.......”某天某男在打篮球.......白寂亭看了一眼站在球场旁边的林思玥,缓缓走了过去,少年穿着干净的白衬衫(其实是白蓝校服......),阳光撒过他的面庞,勾勒出林思玥心底的模样。那天,阳光绚烂,秋叶在风中摇曳,缓缓飘落在谁的心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人族的第二位师爷

    人族的第二位师爷

    平平无奇的大学哲学系助教穿越来到一个魔兽、精灵和人类共存的世界,他将如何利用我中华经验复兴濒临灭亡的人类文明重新崛起在这片大陆。
  • 中二之神脑洞集

    中二之神脑洞集

    各类脑洞女巫X恶龙调味品星人等随缘开不出意外第一篇是女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极品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