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185200000003

第3章 共同成长

请走进我的青春时代!

如果我们用对孩子说过的话来要求自己,我们就非常高尚了。

重感冒接近尾声,咳嗽渐少,喉咙不再疼痛,今天终于开始献声,在我校附属小学大会上讲话。按教育局安排,本期开学前,是对老师进行师德教育方面的培训,于是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我先和老师们重温了我以前给他们讲过的“好老师的标准”:课上得好,班带得好,分考得好,这就是“好老师”;如果加上“能说”和“会写”,就成“名师”了。而要成为好老师和名师,还得做到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我讲了我校唐燕老师通过研究“后进生”、通过不断阅读和写作而得以成长的故事。

然后我着重谈了“幸福源于心态”。在我们这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如何守住自己一颗宁静朴素的教育心?我分析和批评了网上某些让老师们感到“解气”的段子。比如:“校长官员化,领导多元化,教师奴隶化,学生祖宗化,人际复杂化,加班日夜化,上班无偿化,检查严厉化,待遇民工化,翻身是神话。”我说,这些段子初一看觉得很痛快,“终于有人为我们鸣不平了”。但实际上这些段子大多似是而非,夸大其词,比如,哪些老师“上班无偿化”?也许收入低,但绝不可能“无偿化”。读这样的段子读多了,不但不能减轻自己的郁闷,反而会增加自己的痛苦。而且段子中的“教师”也完全可以置换成“医生”“警察”等,比如“院长官员化,领导多元化,医生奴隶化,患者祖宗化……”不要老觉得自己最不幸,不要老觉得自己遇到的最不公平。放眼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我经常对老师们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其实其他任何职业都不容易。我们只看到别人的风光,却不见得知道人家职业的艰辛。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人家也在羡慕我们呢!

我讲了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敖双英(桃花仙子)的故事。她开始是一个人在湖南山坡上的小学做新教育,最后走进了北京城,还是做新教育。无论是湖南的山坡上,还是北京的校园里,敖双英都保持着执着的新教育之心!我说我已经邀请敖双英老师下周到我们学校来给大家谈她的新教育历程。

我问老师们:“你还保持着你当初的纯真吗?”王蒙说过一句话:“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和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想想我们当初第一天走进校园的情景吧?那份激动,那份真诚,那份憧憬,那份单纯……现在还保持了多少?人一辈子其实只要忠于自己的誓言、承诺和良知就很了不起了。或者说,如果我们用对孩子说过的话来要求自己,我们就非常高尚了。区教育局要求老师们都签订师德承诺书,其实我们要把这看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承诺。

我对老师们说:“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但这不妨碍我们回望大师,敬仰大师。接着,我给大家播放了大师马相伯的纪录片。马相伯在国家危难时,一生钟情教育,培养了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等著名大师。他毁家兴学,创办震旦公学,后来又创办复旦大学,他的故事感人肺腑。纪录片播放完毕,我看见不少老师在擦拭眼泪。我说:“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马相伯这样的大师?我们这个国家,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马相伯这个名字?但是,我们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老师们知道了这个名字,你就比其他学校的老师多一分尊严和自豪!因为这体现了你的视野比别人开阔,你的人生标杆比别人更高!”

最后,我说:“请走进我的青春时代吧!”我给他们介绍了学校的由钱梦龙老师题写馆名的“镇西资料馆”。我先谈了这个资料馆的来历。是前年《班主任》杂志在北京为我举行从教三十周年研讨会时,朱永新老师提议建立“李镇西教育博物馆”,当时武侯区教育局雷福民局长便说,那还是建在我们武侯区吧,就建在武侯实验中学里面!后来,我觉得“李镇西教育博物馆”这个名字太高大上,还是低调一些吧,便定名为“镇西资料馆”——资料馆嘛,无非就是有关我的资料展示而已。尽管如此,本来我还有些顾虑,怕有“个人崇拜”之嫌,但后来我想,无论如何,我那么多教育资料,应该对年轻老师还是会有所启迪的。正如资料馆的说明中所写——

这里的每一行文字,每一幅照片和每一件实物,都见证了他教育成长的足迹。他有过改革的成功,也有过探索的失误,有过引以为豪的硕果,也有过追悔莫及的败笔。无论如何,他的经验或者教训,客观上都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共同的财富。

我给老师们展示了资料馆一些内容,老师们都听得非常专注。然后我带着老师们来到资料馆。在资料馆,大家被一件件实物吸引了:初中的作文,大学准考证,博士生时自制的英文卡片,未来班的歌单,谷建芬老师的手稿,我的第一本备课本,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班主任工作日记本,我第一部著作《青春期悄悄话》的手稿,《爱心与教育》中“后进生”万同抄写的《烈火金刚》手抄本……我给老师们解说着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不少老师啧啧赞叹,用“震撼”一词来表达感受。

我说:“三十年后,你们也会有这么一笔教育财富的!”

晚上,我收到王玉梅老师的微信留言:“今天谢谢您,又让我们感动了一把,更震撼的是那一张张黑白照片,一本本泛黄的记忆!下学期我和孩子们学习探讨名人传记,要仿照您的做法,可别介意我抄袭哈!”

2014年8月20日

教师要有书卷气

看似“无用”的阅读,关系着我们每一堂课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关系着在学生眼里我们是否拥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都说现在的教育问题太多太多,而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读书。按理说,教书人不读书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却几乎成了许多学校的常态。我是带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走上校长岗位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一,便是“营造书香校园”。我正是想以此改变那种“不可思议”的“常态”。

说实话,我并不擅长做校长,或者说行政管理并不是我的专长,因此我放手把学校的行政事务都交给副校长们去做。我集中精力引领老师们的专业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引领”就是倡导读书的风气。我经常对老师们说:“一个学校有没有文化气息,主要不是看墙上有没有标语口号,也不是看校园有没有小桥流水、台榭亭阁,或者题词绘画雕塑之类,而是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可以流传下去的教育故事,和学校是否有书香气。”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开展,我校在学生读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我们实施了新教育实验的“晨诵午读暮省”课程,每天都有专门的阅读时间;又比如我们在校园设置了好几个开放式书吧,将上千册书放在教学楼过道旁和休息区,孩子在课余只要想阅读,随手便可以拿到书而不需任何借阅手续。但老师的阅读呢?却不理想。找老师们谈心,问及为什么不愿读书,老师们说了许多理由。我归纳了一下,不读书的“理由”大致有几点:第一,“太忙,没时间。”第二,“感觉不到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作用。”第三,“不知道读什么。”第四,“有的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第五,“年龄大了,读了记不住。”

要倡导读书,必须先扫除思想障碍。针对老师们的“理由”,我通过教工大会讲话,通过各类座谈会,通过个别谈心,通过书信,给老师们一一作了回答。

关于“太忙,没时间”,我告诉老师们,无论多么忙,我们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的,因为第一,这些是我们的生活必须;第二,这些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所以,只要把读书当成生活必须,同时养成习惯,那么无论多忙,我们都永远有时间读书的。

关于“感觉不到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我说,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分两类,一类是“学以致用”的阅读,比如各类教参,这类阅读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需的;还有一类“无用”的阅读,或者叫作“非功利阅读”,比如对哲学、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等等的阅读,这类阅读不为具体的备课,而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教师同时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暂且不说这个称呼是否恰当,但至少我们应该想想,我们自己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而灵魂的饱满充盈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广博的阅读,包括“非功利阅读”,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所谓“功利”也是相对的,教育本身就和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所谓“教育以外的书”,实际上直接间接都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无用”的阅读,关系着我们每一堂课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关系着在学生眼里我们是否拥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关于“不知道读什么”,我给老师们推荐四类读物:第一,教育报刊,比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等,让老师们随时了解全国的教育同行在想什么做什么。第二,教育经典,我重点推《陶行知教育文集》《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帕甫雷什中学》等等,让老师们直接与真正的教育大师精神对话,感受最质朴最本源的教育真谛。第三,儿童读物或者说校园文学,包括写学生的书和学生写的书,比如杨红樱的书、秦文君的书、曹文轩的书,还有韩寒的书、郭敬明的书。读这些书的目的,是让老师们能够从文学的角度,获得一种儿童的思维,了解并走进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第四,人文书籍,比如《历史深处的忧虑》《民主的细节》《书斋里的革命》《一句顶一万句》《野火集》等等,让老师们有一种开阔的人文视野。

关于“有些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我从两个方面回答老师们。第一,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些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是平易近人的。比如,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他的教育著作也深入浅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第二,现在的确有不少教育理论晦涩难懂,我也曾经为读不懂这些书而自卑。后来我读博士时,导师朱永新对我说,读不懂,不一定是你理解力有问题,更多的时候是作者本身就没有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懂,那样出来的东西自然不好懂。朱老师对我说,读不懂就别读好了。我现在也这样对老师们说,读不懂就别读好了。有些翻译的著作我们读不懂,不一定是我们的理解力有问题,而很可能是作者没把理论表述清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翻译的问题,原著也许很通畅,但翻译很糟糕。比如,热炒过一阵的《漫步教师心灵》,语言真是别扭,甚至还有病句。我估计多半是翻译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为什么好懂?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本人的表达非常流畅之外,翻译者杜殿坤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深刻和通俗并不矛盾。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很通俗,但同样深刻。著者和译者硬着头皮做出来的书,读者只有硬着头皮去读。何苦呢?

关于“读了记不住”,我对老师们说,记不住有什么要紧的?谁叫你记了?除非你要考试,平时的阅读完全不用记的。记不住书中的句子,不等于你没有收获。如果我问你这么多年来你每顿饭都吃了些什么,你能够回答吗?显然回答不出来,因为你没记着。但难道你吃的这么多东西就没有营养吗?记不住吃了什么食物有什么要紧,反正这些食物的营养你已经吸收了嘛!青年时,我背了许多唐诗宋词,可现在好多都忘记了,然而这些诗词所蕴含的文学养料已经化作我的血肉了。如果因为记不住而不读书,完全没必要。

对老师阅读最有效的引导,是我本人的阅读示范。当然,所谓“示范”并不是我刻意为之的“举措”,而是一种客观效果。因为我当不当校长都很喜欢读书。只是我当了校长后,我的这一爱好对老师们来说就恰恰成了一种“示范”——其实,说“感染”更准确。通过教工大会、网络博客、座谈交流、个别谈心……我情不自禁地给老师们说我最近读的书,不少老师被感染了,随后便会去买这本书,比如《孩子们你们好》《南渡北归》《八十年代访谈录》《中国当代八种社会思潮》等书,都是这样进入老师们的视野并放在案头的。有一年国庆假期间,我和几位老师一起自驾游,随身便带了一本《中国天机》。一路堵车,我不急不恼,拿出书便看了起来。老师们大为感慨:“这就是我们和李校长的差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在我的感染下,已经有不少老师养成了手不释卷的好习惯。去年春天,我和几个老师去北京出差,回成都的飞机上,三个小时里,刘朝升老师一直非常投入地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的教育》,还一边读一边拿笔勾画。

对于教师阅读,我一直主张“倡导”,而坚决反对“强制”。我常常收到全国一些老师的来信,说他们校长定期给老师们发书,包括我的著作,发了之后要求写读后感,还要考试,如果没交读后感或考试通不过,将与期末考核甚至和年终绩效挂钩。我特别反感这种做法。

最初我到学校当校长的时候,也曾要求老师们读我推荐的书,读了之后写读后感发到网上,每月一篇,写了奖励五十元(好像是),没写就没有。于是,每个月绝大多数老师都能按时完成。但我很快发现有个别老师的读后感是网上下载的,虽然是极个别的,可我十分反感。但我反思自己,渐渐认识到,这是我管理的问题,因为我的管理客观上是一种逼迫,在逼老师们阅读的同时,也在逼个别人作假。而且,我回想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到好书,自然想写点东西,但更多的时候,是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勾画批注——如此读读写写勾勾画画,不正是阅读的常态吗?为什么不把这种个人阅读的常态,变成学校阅读的常态呢?

于是,我改变策略,取消了原来的规定,不要求老师们必须写读后感了——即使写了也没有五十元,而是不定期检查老师们读过的书,看上面的批注,哪怕没有批注也不要紧,有勾画也行,只要有阅读的痕迹就可以了;甚至哪怕没有批注勾画也不要紧,因为我会时不时组织读书沙龙,让老师们互相推荐所读的书,或围绕同一本书谈各自的体会。慢慢的,老师们渐渐习惯于阅读了,而且是真阅读,不是假阅读——没有了强迫的读后感,阅读成了一种心灵的飞翔。当然,也有老师有感而发写下读后感发到网上,我们依然欢迎,而且互相跟帖交流。这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思想燃烧和情感流淌。

对于引导老师们读书,我还改变了一个做法:变“赠”书为“借”书。过去,我喜欢买书来赠给老师们,有时候甚至是自掏腰包给老师们买书。比如,我用我被评为劳动模范的四千元奖金买成书送给老师们。但后来我发现,有的老师得到书并不读,至少不急于读——反正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的,何必急呢?于是,我现在更多时候,不是赠书,而是借书。老师们到我办公室谈心结束的时候,我请每一位老师在我的书橱里选一本他喜欢的书,写上借条,然后我提出阅读期限和阅读要求:“一周之内读完,在书上批注勾画,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上你的名字和阅读时间。”我这样解释说:“这样提要求,你便能够紧迫而认真地读完。以后,我这本书将有不同读者不同笔迹的批注,后面还有阅读者的姓名和阅读时间。以后退休的时候,我把这些书赠给学校图书室,成为我们学校的藏书。设想一下,一百年以后,我们都不在人世了,可这些书还在学校图书室珍藏着,那时武侯实验中学的师生捧读这些留着先辈笔迹的书,将会有怎样的感慨?因此,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图书,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在,我的书橱里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书了。

组织老师们读书,一定要避免“一刀切”。我们对学生都要讲究“因材施教”,可对老师们为什么要求“齐步走”呢?我校的教师读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全校性的要求,这个“要求”其实就是一种提倡而已,没有任何行政命令。每学期或每年给大家推荐一些读物,让大家自己去买,自己读,不作任何要求。有人也许会说:“如果有老师不读怎么办呢?”我说,不读就不读呗!全校两百多老师,有那么几个或者十几个甚至再多一些老师不读书,有什么关系呢?真实的不阅读比虚假的阅读强一百倍。何况全校大多数老师是在读书的。

第二个层次,对“读书会”老师的要求。我们学校的“读书会”,完全由老师们自愿加入,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位成员了。我们定期(通常一学期一次)聚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互相推荐最近读过的好书。有时候我还把老师组织到野外读书。或是在某个古镇幽幽的茶楼,或是在某个垂柳依依的湖边,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人带一本书彼此介绍推荐。一般都是上午分组交流,下午由各组推选出的老师发言,然后我给大家做一个读书讲座。记得有一次,我的讲座题目是《读书使人幸福》,讲座过程中,我给老师们朗读《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片段,老师们听得非常专注,我不时提问让大家思考。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课堂,面对的是可爱的孩子们。那天,春风、阳光、柳絮、花朵、湖水和书香一起包围着我们,融进了我们的胸怀,陶醉着我们的心灵。

第三个层次,对“青年教师沙龙”的要求。我将进入我校不到三年的年轻老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青年教师沙龙”,人数在五十名左右。我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引领他们的成长。通常是一个月搞一次聚会,或是中午,或是晚上,或是周末,有时候是我给大家讲我的成长经历,有时候是大家围绕共读的一本书进行研讨,有时候是请优秀的老教师给他们讲读书与成长的体会。那次郭继红老师在为大家讲读书的时候,年轻老师们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郭老师,神情特别专注,当时我非常感动——在这么一个喧嚣的时代,这么一个浮躁的社会,还有多少双年轻的眼睛能够因读书而如此神采奕奕?在我的博客上,曾经以《与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为题目,记录了我和沙龙的年轻人搞的一次读书活动。我曾用稿费给每位沙龙的年轻老师买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并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赠言:“永葆你的童心和热情。我会帮你的!”那次沙龙活动,年轻教师们五人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我参加了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我看到大家手中的书都有许多勾画和批注,圈圈点点的,我很开心。王晓萍老师说,她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三年前刚分到学校来的时候在开放书吧读的。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到了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感受。雷敏、张蓉、雷莉、李娜等老师也纷纷发言,她们说得最多的,是书中这样一些观点:“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一刻,看到大家因为谈读书而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我感到了幸福。

这是我校青年教师范景文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的那次春天郊外的读书活动——

我正好是工作的第六年,可能正好到了工作的倦怠期,似乎一切看来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条的,自己也感觉自己做得还不错,但就是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也没有了刚出道时的那种激情,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过着,也没有想要去突破的意思。可就在这个时候,李老师组织了一个读书会,第一次活动是在春光明媚的郊外。首先,这个活动我觉得很特别;其次,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个李老师给大家读书的程序,当他读到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那个小男孩的案例的时候,不知道加的是什么“润滑油”,突然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大脑开始运转,想了许多方法去帮助那位老师解决问题。在听李老师读书的过程中,迫使我主动地去思考一些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做是否是对的?这样做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那样做有没有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一层一层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本来第六个年头对于我来说正是迷茫的时候,倦怠的时候,那天就好像是一次班会课,李老师说话有感染力,真诚,有激情;善于找到谈话的切入口,从读书讲故事开始深入心灵……我想这都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应该具备的技能,李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讲述着。我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重新找到方向的感觉,就好像迷雾中被人撕开了一个口子,阳光照射了进来……

读着范老师自发写成的这些文字,我感到了做校长的成就感。

2013年1月3日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幸福……

要善于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我校除了有“读书会”“成长论坛”,还有一个“青年教师成长沙龙”。这个沙龙的成员都是近三年到我校的青年教师。我们的沙龙,一般是一个月一次,每次都有几位老师谈自己的读书、思考或教育故事,我给他们开微型讲座,或者谈我最近读的书,并推荐书目。上次,我还把我年轻时的一些“教育文物”(已经发黄的读书笔记、资料索引、班级活动的油印单等等)带来展示,让大家看看我当年成长的足迹。

今天下午,我们又一期“青年教师沙龙”开始了,地点在学校党员活动室。先是五位老师发言——汤明月谈了她本月的读书体会;向蓉讲了自己的一个教育故事,并反思了自己的教训;万平谈了自己读《山楂树之恋》的体会,谈到了教育感动和纯洁的童心;唐丹讲了她的一个学生让大家非常感动的关于善良的故事;廖秋萍谈了她读的一本关于管理的书,主题是制度与温情的关系。

大家发言完毕,我一一作了点评。我特别谈到了唐丹讲的那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她班上的一个学生一次乘坐公交车,上来了一个残疾人,可司机不让上,残疾人说我有公交卡,司机却说你那卡一次只能刷一块钱,这车是空调车,应该刷两元;司机依然要这个残疾人下去,等后面的可以刷一元的车。满车的乘客都叫这残疾人下去,别耽误大家的时间!这时,唐老师班上那个孩子走到司机面前说,我帮他出一块钱,还是让他上来吧!于是,残疾人得以乘车,车终于开走了。

我说:“这个故事,让我今天特别感动,而且幸福!这个学生是我校的骄傲!下次我要在全校表扬这个孩子!”所有青年老师都感动了。我继续说:“以后我们的校友中也会有杰出人才,科学家呀,文学家呀等等,我希望到了那一天,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学校还有这位校友,这是这个学生——他是那么的善良!”

然后我开始了今天的讲座。

我先讲了教育的语言。我说,教育,更多的时候,就是通过语言和学生交流。但是我们很多青年老师说话孩子不爱听,因为这些老师的语言干瘪枯燥。要记住,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语言有魅力!而所谓的“魅力”,就是自然,真诚,富有感染力,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要忘记自己是老师,要有幽默感……我以自己今天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碗清汤荞麦面》为例,谈了作为教师,如何用语言吸引孩子。

接下来,我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的诞生》,给大家朗诵片段。我是从这里开始朗读的:“少年,一说到这个词,就会给母亲和教师们带来多少惶恐!……”不是我的朗读,而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一开始就把大家给吸引住了。所有老师都凝望着我,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声音。

我继续朗读:“我倾听过教师们讲述他们的惶恐和忧虑,观察过那些从小就认识的少年们,阅读过许多有关少年的书籍。随着时光的流逝,在自己藏书中我已经积攒了数十本小册子;每一本小册子都是一个小公民独特的生活写照,他的命运的写照:从入学的第一天到长大成人。经常是,到了那令人激动的一天……”

读到这儿,我停顿下来:“你们猜,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令人激动的一天’是什么时候?”

年轻老师果真认真想了起来,这些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努力思考的天真无邪的神情让我很开心。赵敏敏说:“是把自己孩子也送来学校……”有几个老师说:“是的,就是学生的孩子也长大了,也送到学校来交给老师!”

我大叫:“天才呀!你们真是天才!苏霍姆林斯基正是这样说的。”

我继续朗读:“那个曾经是淘气的、不管不顾的孩子,又把自己的儿子或女儿送来上学了:‘收下他吧!这也是我,外表虽不像,但……本质上大概还是那时的我。’”

老师们静静地听着……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总是充满鲜活的教育故事,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叫“维塔利”的顽劣少年是如何让老师头疼的故事,这个孩子虽然是半个世纪前生活在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但我们的老师们总感到自己班上也有这样的孩子。所以,老师们听得非常认真。维塔利的故事讲完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常常不是从我们的受教育者的角度去看世界……少年对世界的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唯一的、独一无二的、特殊的状态,我们成年人往往对此根本不理睬并泰然处之。”

我评论道:“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站在少年的角度看问题,应该理解他们。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要善于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一边朗读,一边评论,同时感受着老师们专注聆听的神情和目不转睛的眼光,那一刻,我好像又回到了课堂,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的学生。为孩子们读书的感觉很好,为老师们读书的感觉依然很好。

然后,我给老师们打开了我推荐的第二本书,就是我的朋友卢军写的《教师成长关键词》,我读了其中的一章《先礼后兵》,谈的是如何处理违纪学生的教育智慧。老师们同样被吸引了。读完之后,好几位老师都要借,我给了最先举手的小伙子刁瑞阳老师。

接下来,我谈到了“从何体验教师的幸福”的话题。我说:“应该从细节处体验教师的幸福。而幸福的源泉是感动!如果你善于感动,经常被学生感动,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朗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我校陈淑英老师的文章,这是去年九月才分到我校工作的陈老师在工作两个月后写的一篇随笔——

老师,我们会想你的

陈淑英

今天,9班的课。

上课铃一响,学生很兴奋,像是有什么好事要发生。仔细一问,学生说:“因为我们看到陈老师,所以很高兴。”不管这话是真是假,心里甜甜的。随后的“老师好!”是特别的响亮,特别的整齐,让我内心震动。孩子,我应该怎么给你们开口。

学生一坐到位置上,科代表认真地组织着全班:“保持安静,不许闹,不许动。”这让我想起了以往科代表管理的一些细节,其认真负责,让我感动。我到底是现在说还是快下课的时候说,我还是犹豫。学生看着我满脸的微笑,不禁冒出了一句:“老师,你是不是有话要说?”我笑笑,“对,我是有话要说”,我想。

“亲爱的孩子们,从初一到现在,你们都非常的听话,我再次表扬你们,这是你们的荣誉。”教室内一片掌声。(我所说的的确是实话,特别是科代表的大力相助,可以让我轻轻松松上完课不费劲)

“从下周开始,信息技术上课时间我们就不再见面了,由×老师来上课。”话音一落,所有学生一脸茫然地望着我,静静地,让我也有些茫然。

“老师,我有话要说。”一个学生打破了宁静,大声地说道,“为什么?”

“因为学校对我的工作进行了调整,”我回答道,“不管是哪个老师,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保持状态,认真学习。”

教室里开始有点喧闹,“有话举手站起来说!”科代表是极其地负责。

几个学生突然举起了手,我一直微笑着,不过此刻我的思维开始有一点混乱。

“老师,我们会想你!”科代表没有举手,直接站起来冒出这一句。

教室里忽然又安静了下来,我有些不知所措。

“就是,老师,我们会想你!”“我们会想你的!×××的话说出了我们全班同学的心声。”高高举起的手放下了,接踵而至的是轰轰烈烈的掌声。

这样的掌声,让我感动着,也让我享受着,孩子,老师也会想你们,就算老师不教你们,也会一直关注你们,祝优秀的你们前程似锦!

这篇文章其实我去年就在全校大会上读过,但今天再次给青年老师读,大家依然被感动了。

我说:“陈老师的幸福就源于这点滴的感动。我想说的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你们以后还会不会感动呢?说不定,32岁42岁听到‘老师,我们会想你’,你已经麻木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叫童心的失落!希望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永远有一颗容易被学生感动的纯净的童心!”

老师们没说话,都在沉思。

我以另一个故事结束了今天的沙龙。我说:“这个故事,是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广西网友写给我的,是她的真实经历。”

我开始朗读——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一(3)班教室开始了我的第一节课。讲授完新课,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练写刚学的生字。我一边巡视,一边给学生指出写得不太好的地方。

婷婷把小手高高地举起:“老师,请过来。”

我快步走过去,原来她有一个字不太明白该怎样才能写好。

“哦,这个字应该这样写,你看,写‘点’的时候要稍微顿一下……”我俯下身边示范边讲解。

她认真地听着,然后点点头,笑着对我说:“老师,我明白了。”说完这话,她并没有马上练习,而是回过头去和后面的同学耳语了几句。坐在她后面的阳阳点了点头,诡秘地笑了。

哎,这些小精灵,不知道小脑袋里又在想些什么了。一定又是关于下课后的游戏吧?

我冲他们笑了笑,然后继续检查其他孩子的作业。

“老师,老师,请过来!”又有孩子在叫我,是阳阳。

“怎么了?”我关切地问道。

“老师,你看我写得怎么样?”阳阳捂着嘴偷偷笑道,一副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样儿。

“嗯,你写得很好啊,很工整。不错!”我拿起作业本看了看,称赞他。

“哎,老师,我觉得这里不知道怎么写?”他没等我说完,一下子就把作业本“抢”回去又坐了下来。

“哪儿呢?”我只好就着他俯下身来,仔细查看。

“喏,这个‘马’字,我不知道怎么写才好看。”他指着本子上的字说。

“没问题嘛,这个字虽然比较难写得好看,但你写得不错啊!这样写就对了!”我又看了一遍,发现其实他写得很工整。

“不是的,老师,你再看看嘛!”他似乎并不情愿我去查看别的同学。

我只好再仔细地帮他检查,可这时,我却发现他并没有和我一道关注他的作业,而是把身子挨得更近了,不时地往我身上蹭,还用鼻子使劲地嗅着什么,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婷婷这时也回过头来,冲他神秘地眨了眨眼,两个小伙伴像是有默契似的互相点了点头。

他们到底在搞什么?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答案,只得无奈地笑笑。“老师!老师!来我这里!”这节课真是奇怪,很多孩子不停地要我到他们的座位去看作业,而且非得要我俯下身来检查不可。每检查完一个孩子,就会看到他们会和自己的同伴微笑着点点头。

呵呵,一定是他们的“阴谋”,居然把我蒙在鼓里。

“豆豆,你们到底在做什么?”我“揪”住一个最小的孩子“追查”道。

这小不点儿一边深深地吸着气,一边脆生生地叫道:“老师,你的头发好香啊!”

怪不得,怪不得他们一个个不管是真有问题,还是没事儿找事,都非要我走到他们身边并俯下身来,原来只是要闻一闻我长发上的香味啊……

昨晚刚洗了头发,而且用的是新上市的“海飞丝”,所以今天特意把长发披了下来,自我感觉还挺不错,连同事也说这样的清纯发型适合我,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可没想到,这样的心思连一帮小家伙都感觉到了。顿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同时也觉得心里暖暖的。

真是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啊,在他们依恋着我的同时,我不也在依恋着他们么?

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回想十八岁时的这样一个细节,至今仍然觉得甜蜜。

为什么要当老师呢?偶尔闲暇下来的时候会这样问自己。但似乎每次都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而理性的回答。

或许有时候要做一件事的理由并不一定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的吧。一个有趣的片段,一段温馨的回忆,还有一群可爱的精灵,已经足以让我在教育这块热土上流连忘返。

老师们再次被感动。我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个做老师的理由》。而这理由,其实就是幸福。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幸福,你们也有的。希望大家也能写出你们的故事和幸福。”

2010年11月2日

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

以教育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我无论读什么书,都能读出教育;我无论看什么电视节目,都能看到教育;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到教育。

开学不久,我给我校“青年教师沙龙”的成员每人赠送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今天下午,我们的“青年教师沙龙”又开展了一期读书交流活动。

在学校党员活动室,老师们拿着还没读完的《给教师的建议》聚集一堂,分为五个小组交流。大家就自己已经读到的内容谈体会,同时也提出一些疑问,互相研讨或争论。

我参加了一个小组的活动。我看到大家手中的书都有许多勾画和批注,圈圈点点的,我很开心。王晓萍老师说,她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三年前刚分到学校来的时候在开放书吧读的。她谈到了第二次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感受。雷敏、易婵娟、张蓉、雷莉、李娜也纷纷发言,她们说得最多的,是书中这样一些观点:

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时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

……

小组讨论完毕,各小组推荐一位老师代表本小组发言。

最后,由我发言——

各位老师让我特别感动,感动于大家如此认真地读苏霍姆林斯基。刚才王晓萍老师说到她是第二次读苏霍姆林斯基,我想我们在座很多老师可能都是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在中国,在成都郊外一所学校的小小教室,一群中国教师和苏霍姆林斯基重逢,这是多么富有诗意啊!

我也想到了我的苏霍姆林斯基之旅。好多老师读过我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应该对此有所了解,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强调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不只是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甚至可以说这部并不是他最精彩的著作,如果大家读了这本书,还可以去找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来读,比如《爱情的教育》,这是一本谈爱情教育非常棒的书,我1986年第一次读就被感动了。还有《家长教育学》,这是一本专门写家庭教育的。还有《育人三部曲》,其中包含三部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谈小学教育的;《公民的诞生》是谈中学教育的;《给儿子的信》,是谈青年教育的。还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等。

如何看待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和做法?哪些不适于今天的中国,哪些是永恒的真理?刚才有老师在讨论中谈到这个问题。我感到,有的老师总是希望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找到能够“拿来就用”的方法,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不是正确的态度。我们要善于学其精髓,不拘泥于具体的每一句话。比如,刚才有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里没有高效课堂的论述,可我说,他的书中确实有关于高效课堂的内涵,比如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要把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这不都有高效课堂的因素吗?还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会老想着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这一切早就烂熟于心以至于成了本能,他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这个观点非常精辟!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该有着阅读的习惯,这是学生的智力背景。还有,他认为兴趣源于惊奇和赞叹。这里的“惊叹”和“赞叹”,就是学生在阅读和观察周围世界时所产生的,这是一种好奇心的表现。我们的学生有多少惊奇和赞叹,我们的课堂给他这种体验和感受了吗?因此,我反复强调,不要机械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句话,同一原则在不同的学科和针对不同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体现。

其实,我读苏霍姆林斯基读了将近三十年,从他那里汲取最多的,还是他的爱,对孩子的爱!我知道,“爱心”这个说法,已经很“老套”了,但我还是要说这一点,因为我们现在教育上缺乏的依然是这个!每次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第一反应便是他那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那浓浓的人情味!我们最最要学的,就是这个!

刚才有老师谈到,“因材施教”是很好,但学生太差,而且现在的评价总是一刀切,最后还得接受统一中考。这里,我给大家说说我是如何面对差生的,这是十多年前我的一个教育实验。

1995年8月底,我刚刚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的辉煌,让我一下子引人注目起来。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不是特别好,尤其是高一生源很不理想——即使本校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报考本校高中而选择市内一流重点中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理想的生源意味着学校生存竞争的危机。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学校领导决定培养自己的高一优质生源——从初一新生进校开始,就通过选拔考试把前几十名学生编在一个班,三年后直接升学。学校把这个班交给我,让我担任班主任并教语文。学校给这个班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称:“实验班”。

但我想,如果真的要搞素质教育方面的“实验”,是不是把成绩最差的学生集中编在一个班,更有价值一些呢?优秀学生不“实验”也能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于是我给学校领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能否将同一次分班考试中的最后几十名学生——也就是俗称的“后进生”——编成一个班,搞真正的素质教育实验?而且,我明确表示,我愿意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经过反复争取,学校领导终于支持我的想法,果真把成绩差的几十个学生编了一个实验班,我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同时,我还担任那个“优生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让我很自豪的是,我把教“优生班”的所有老师都动员来和我一样同时教“差生班”。——两个班的学生总数131人!那时候,我根本没有去想什么“待遇”,本来我足足承担了两个人的工作量,可我根本没有给校长提待遇的事,因为带两个班,特别是带“差生班”,是我自愿的,这是我自己的事业啊!

我们开始了真正“因材施教”的实验。每天上课的教案都分层设计,每天布置的作业和每次考试的试题,都分层设计。对那些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我采取了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只要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行。比如,每次考试前,我就把极差的学生请到我家里,给他们“补课”——其实就是给他们漏题,明天要考什么题,我就让他们做什么题。考试后,学生都很高兴,说自己做对了许多——你们看,原题考他们,都还只能做对部分题!但我也很高兴,对他们说,你们看,只要你们认真听讲,认真练习,就能够做对题,学习就这么简单啊!

他们当然最终还是要接受中考检验的,但是作为一种策略,我的目的是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感而产生学习动力。而且,即使我这样做,依然有不少学生考不上高中;这样做了,不但有可能会增加考上高中的人数,而且更关键的是,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我认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体验成就感比获得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班在中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了程度不同的进步,以前我们都认为不可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也考上了重点高中。更重要的是,我和在这个班上课的老师们也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有关后进生转化的教育论文。

刚才袁红军老师谈到,现在教师依然不被社会尊重,他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高。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教师地位的提高,无非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地位,过去教师是臭老九,动辄被批判被打倒,当然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二是经济待遇,以前教师的收入很低,自然让人看不起,但现在搞了绩效工资,尽管教师的待遇不能说就非常高了,但还过得去,至少在社会上不算最糟糕的行业;三是自身素质,这点非常重要!过去的教师,就是学问的象征,那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啊!在为人修养方面,更是堪称楷模,举手投足都让人肃然起敬。现在呢,有多少教师能够说学识渊博?至于精神境界,更是比过去的知识分子差一大截。现在的学术作假、教育腐败盛行,凭什么赢得人家的尊重?所以,在座的老师们一定要在精神上提升自己,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分子!

我这里给大家补充说一下现在的帕夫雷什中学。2008年,我去帕夫雷什中学考察,在一次午餐时,和该校现任校长聊了聊。从校长口中我得知,这个学校现在有将近五百名学生,共三十七位老师。他们平时都是在这里吃饭。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一律免费就餐。我问老师的收入如何,她说,新来的老师每月一百五十美金,其他老师稍微高一些。我一算,也不过一千二百元人民币。便又问这里的物价如何,她回答,猪肉是十美元一公斤。我想,这么贵!看来他们的老师生活的确很清贫的。可他们依然坚守在学校。苏联刚解体时,乌克兰的经济很糟糕,教师的工资经常被拖欠,许多老师都罢课以示抗议,但是惟独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没有停课,依然坚守在教室。因为他们是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老师!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孩子是无辜的,不能因为教师的原因,而耽误孩子。这就是教育良知!

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喧嚣,充满浮躁,我们如何守着自己宁静的心?我认为,就从我们自己的事业中寻找宁静。大家现在可能更能够理解一个月前我赠书的时候,给你们的赠言:“永远保持热情和童心”“我会帮你的”。热情和童心的确是至关重要的。这句话不是对你们现在写的,你们现在有热情有童心,不需要我提醒;我是为你们的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写的!“我会帮你的”,我怎么帮你呢?不是帮你备课,帮你上课,而是帮你充实精神世界,帮你体验做教师的幸福!

如果你们保持读书的热情,我以后每学期都用稿费买书送你们。刚才王晓萍老师提到最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非常好。你们现在也可以去买。现在我一般不免费送书给老师们了。因为书来得太容易,有老师就不读——反正是送的,没花钱。但对你们,我依然愿意赠书,因为我相信你们会认真读书的。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要以教育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我无论读什么书,都能读出教育;我无论看什么电视节目,都能看到教育;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到教育。

我把大家当我的学生,我相信你们能够理解我的。今天参加我们沙龙的,还有来自山东的《中国教师报》的年轻人,我相信你们在这度过的一年,会成为你们的一笔财富,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温馨记忆!

2011年4月1日

我要帮你们保持童心

孩子们带着这本书离开我走向新的人生旅途,他就把一个班集体永远地带在了身边。对我来说,这书是教育的纪念碑,对学生来说,这是他们青春的里程碑。

今天是周末,我校青年教师在成都郊外的天艺村举行了本学期的“青年教师沙龙”。

我特意带了许多“文物”去给青年老师们展示。这些“文物”是:我分别给初八四届(1)班、初八七届(1)班、高九〇届(1)班编写的班级史册《未来》《未来(二)》《花季》,初八七届(1)班最后一本班级日记,我刚参加工作时教孩子们唱歌的一本歌集《星星火炬之歌》,以及我20世纪80年代读过的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爱情的教育》《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翻开这些书,页面已经发黄,书角已经磨破,封皮也补了又补。

我是这样开始我的发言的:“在座的老师都只有二十多岁,看着你们,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我的青年时代。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呢?或者说,二十多年前,不,将近三十年前,我在做什么呢?今天我给大家带了几个文物,从中大家可以看到我的青年时代。”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本纸已经发脆的油印书:“这是我给初八四届(1)班编的《未来》。现在给学生编书或者说编辑班级文集,不算稀罕,这样做的老师很多,很多老师都会在自己所带的班毕业前夕,给学生编一本书。但是,我这是在27年前,那时候这样做的确算是创新了。大家仔细看。”我给大家展示这本“书”的封面,“封面是我刻钢板画的画,上面还有一行小字,‘为国庆三十五周年献礼’。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真实地记录着我们班级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些文章都是刻钢板油印的。那时候,我用了很多精力来刻钢板,自己给学生印刷,后来和学生一起装订。”

我依次给大家展示另外几本书:“三年以后,我又编印《未来(二)》,依然是油印,但里面有的文章不是我刻钢板了,而是请学生家长用打字机打出来的。再过三年,我又编印了《花季》,依然是油印,但封面是请印刷厂印的,算是进步吧!”

我说:“现在看这些书,我非常感慨。书里面有不少当年学生离开我的时候给我的留言,这些留言也让我很感慨。”比如,我即兴翻开一页,读学生的留言,“‘李老师,祝您成为中国第二个陶行知!喻建中’‘李老师,非常幸运在初中时代能够遇到您。我坚信,您将来一定会成为全市全省全国的风云人物!吴涛’这些是孩子们对我的希望和勉励,这也是我工作的动力之一。”

我读了《未来》中我和学生用“顶针”方式写的“毕业赠言”。然后又展示了一本绿色塑料封皮的日记本:“这是初八七届(1)班学生的班级日记。当时,我让全班同学轮流写班级日记,每一个同学写一天,忠实记录班集体的生活。”我读了最后一则日记中的开头和结尾——

1987年7月3日 星期五 晴

再见了,未来班;再见了,同学们!

1987年7月3日上午8时半,这是每一个作为“未来”班成员的人都不应忘记的时刻,这是全体未来班同学的最后一次聚首,李老师最后一次向我们交心,也是同学们最后一次互赠留言,甚至也许是同学之间最后一次见面,最后一次在一起说知心话……

……

最后,让我们记住李老师常说的这句话吧:“我们虽无力改变这个社会,但我们可以努力把自身变得完美一些,这样,社会上便少一份垃圾,少一个丑恶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这样从“我”做起,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不是大有希望吗?

值日生 何英

我又给大家看了几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这些书都是80年代开始读的,从那时到现在我不知道读过多少遍,里面画满了不同时期阅读的批注。这是我的精神财富!”

我说:“孩子们带着这本书离开我走向新的人生旅途,他就把一个班集体永远地带在了身边。对我来说,这书是教育的纪念碑,对学生来说,这是他们青春的里程碑。他们上高中后或者在大学里,手里的这本书都会引起周围同学的羡慕。现在,这些学生都已经长大了,他们中有的孩子都读中学了。那次聚会,有学生带着这本书来,大家都感慨不已。那次在新加坡讲学,一个我十五年前教到毕业的名叫夏亚卉的学生也来了。她曾是我高九五级(1)班的学生,当年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新加坡。讲课过程中,当我讲到‘班级史册’时,以高九五级(1)班的纪念册《恰同学少年》为例,我便请她朗读书中她当年写的一篇文章《班级风景谈》。在掌声中,她怀着真诚自然的感情朗诵了起来。文章选取了当年我班普通的几个场面,展示我们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温馨。在场的老师们都被感动了,之后的座谈中,有一位新加坡的老师问我:‘李老师,为什么您的教育生涯中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说:‘任何一个老师,只要用心去做教育,哪怕他一直都默默无闻,但他的教育生涯都不会平淡,一定会波澜壮阔,并充满传奇故事!’

“老师们想想,当初我做这一切的时候,都不是校长的要求,完全是我自己做的。因为我从来都把教育当作我自己的事。就是为了我的幸福,和学生的幸福,就想给孩子们留下一些温馨的记忆。近三十年过去了,这一切都成了文物,但记忆依然鲜活。当初也许只是凭热情凭兴趣做的事,今天却成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因此,在座每一位老师都要意识到,你自己每一天普通的工作,你的每一个教育行为包括细节,都在创造历史!”

最后我说:“我为大家要做的事,就是帮助你们保持童心,保持你们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纯真和理想!我今年五十三岁了,但我很自豪的是,我依然保持着二十三岁时的那份纯真的童心!希望在座每一位老师到了我这个年龄,也能够和我一样这样自豪地说,我一直有一颗纯真的教育心!”

接下来,我让老师们传看我的几件“文物”。油印本在老师之间传递着,大家显然很有兴趣,有老师还拿出笔摘抄其中的内容。

接下来,是刚来我校工作的赵瑜老师给大家讲他的读书体会,青年教师李青青给大家讲自己的成长感受,我校最受尊敬的老师之一潘玉婷也讲了她的教育感悟。最后每一个老师都发言,汇报自己近期读的书,还有教育心得等等。

我在总结发言时说——

今天是周末,但我依然组织大家举行我们本期的第一次“青年教师沙龙”,可见我对大家成长的重视。平时在学校,我们都很忙。在校园里相见,你们匆匆赶往教室,我匆匆奔向会议室,我们最多互相点点头,但当我和你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依然惦记着你们的成长。你们一定要知道,你们的成长我是一直放在心上的。

我的愿望就是,让我们学校还不优秀的老师变得优秀,已经优秀的老师变得卓越。无论“优秀”还是“卓越”,首先要“幸福”!那么什么叫“幸福”呢?这里的“幸福”,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有标准不算太高但比较体面的物质生活;二是有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的成就感;三是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超越物质与功利的精神享受。而我,主要就是帮助你们享受职业幸福。

我刚才给大家看了我的“文物”,有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都有人问:“您把学生教育得这么纯洁善良,他们走向社会会不会吃亏啊?”如果说二十多年前,面对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把握回答的话,那么现在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不会的。”因为第一,我在教学生纯洁善良的时候,还要教会他做人的智慧;第二,他有了善良做精神底色,进入社会再加一些机智,他的本质依然不会变。第三,我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早的已经四十多岁,迄今为止还没有因为善良“吃亏”的。时间证明了我善良教育的可行与成功。就以以前我那个叫宁玮的学生为例,尽管那年她的店铺遭遇了邪恶,但后来很多人向她伸出了援手,她的善良赢得了许多同样善良人的帮助,她又开了一个餐馆,现在生活依然很好。还有一个学生,是黄静老师教到毕业的,叫黄雅莉,这个孩子成绩不算突出,但非常有修养,特别善良,现在在双流机场就是一个普通的售票员,但她以自己的善良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依然很幸福。黄雅莉并没考上大学,但我那天对黄静说:“黄雅莉依然是令你骄傲的教育成果!”

幸福,还和心态有关,而心态往往受我们遇到的困惑左右。在我看来,困惑,无非来自两个方面,教育以内的和教育以外的。教育以内的,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啊,课堂上的困难啊,教育中的后进生啊等等。我们要把这些难题当成研究的课题,困惑就会成就我们。教育以外的,就是来自社会的诱惑,来自周围环境的消极影响,包括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考核制度的不完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烦恼。而我们一定不要让这些破坏我们的幸福心境。心胸要开阔,追求要高远!

刚才大家被李青青老师的发言感动。其实,李青青在两三年前还让我头疼,甚至让我生气,但即使是在李青青让我头疼的时候,我也认为,她非常纯真,心地善良。因为单纯,所以一旦当上班主任,她就专心致志地投入与研究。不是说她一点都不考虑物质利益,而是说她不仅仅追求物质,还追求物质以外的精神享受。

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有一门可以影响学生的爱好,不能只靠说教。我年轻时喜欢音乐,当知青的时候,笛子、二胡、口琴都会,后来参加工作,我把这个爱好融入我的教育。今年春节,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来见我,还说我当年给他们一边播放《梁祝》的音乐,一边解说。我还喜欢文学,经常给学生读小说。所以,在座每一个老师都要想想,我有什么爱好可以影响学生,可以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首先是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意思是说,老师的演说能力,课堂感染力,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都不只是语文老师才拥有的,而是所有老师应该具备的。我们今天谈阅读,就不只是语文老师的文学阅读。我说的阅读,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功利性阅读,就是学以致用的阅读,这是必需的;另一类是非功利阅读,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是一种休闲的,消遣的,扩大视野的阅读,内容自然也不仅仅是教育的。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所以我们需要阅读。我们的阅读,还包括读一些学生读的书,这样我们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说到底,阅读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都和阅读有关。我们想做一个心态从容、气质优雅、精神丰盈的人,所以要阅读。有人说,太忙,没有时间阅读。我说,不对!关键是自己是否有阅读的内在需要,并养成习惯。对于热恋中的人,再忙都有时间和恋人约会,因为这是内在的需要;对于吸烟的人来说,再忙都不可能忘记吸烟,因为这已经养成习惯。所以我说,对于想读书的人,再忙都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这里我建议,我们都来共同读一本书,好吗?我用我的稿费给大家买书,赠给大家,然后我们分成若干小组,平时读读议议,互相促进。就从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开始吧!

我还要强调的是,我们要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也就是说要意识到我们首先是知识分子,其次才是教师。既然是知识分子,我们就要有知识分子的视野、风骨和责任感。要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灵魂,千万不要被愚弄。这都需要广博的阅读。除了阅读,还要及时表达,因此我希望大家都建立博客,这样便于互相交流。

总之,什么时候我们学校不只有一位潘玉婷老师,而是有许多潘玉婷老师,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年轻老师都成为了潘玉婷老师式的老师,我这个校长就算当好了。

沙龙结束后,我们玩了一会儿游戏:击鼓传花、你比我猜。这些童年游戏,让我们的心又回到了童年。大家兴趣盎然,室内欢声笑语。

2011年2月19日

同类推荐
  •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对于语言,我们既可以作历时的研究,也可以作共时的研究。在作历时研究时,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语言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对于古代汉语的历时研究,常区分为上古、中古、近代这样几个时段;而上古、中古、近代则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更小一些的时段。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古代看做一个时段,对汉语作一种泛时的研究。我们在作共时研究时,似乎也存在跟历时研究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历时研究区分出的是不同的时段,而共时研究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体;前者是历时的、纵向的切分,而后者则是共时的、横向的切分。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可借由联络簿或写信给学生,聊聊班上的学习近况及教师的期望。班级活动或班级比赛,是凝聚班级师生向心力、和谐融洽班级气氛的绝佳机会。教师一定要主动参加,以表达对班级和学生的关心。
  • 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对比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对比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这是一本以“草根立场”,揭示杜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以反思和启示当下教育的学术研究类著作。什么是教育?如何教育?这本书给你答案。
  • 我就想做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这是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天使教师于洁做了20多年班主任还要继续做班主任的回答。这份态度、这份坚持、这份笃定、这份幸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翻开本书,动情的细节描写,深刻的教育思考牵出一个班主任老师应该关注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初心、班级的管理、教师的修炼、学生的沟通……19年坚持做家校联系单,12年教育博客保持更新,坚持给学生写信超过40万字,自己制作印刷学生成长纪念册……于洁老师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用大量生动感人的教育案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诠释了一个真正幸福的、有成就感的成功班主任是什么样的。这是一本值得所有班主任品读、思考的书。
  •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出版以来,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专业性著述甚至将它视为重要参考,征引观点与部分论述。这些都让作者颇受鼓舞,深感人性的温馨。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热门推荐
  • 校园王道:金牌女友

    校园王道:金牌女友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一个戒指的传说,一堆鸟屎的故事,她是啊Q版的功夫女生白晓童,一枚偷来的戒指开始了与阳光男孩的扯不清的关系,一堆拉在脸上的鸟屎又让她开始了与神秘少年奇异故事,两个不同性格的男孩,他们是兄弟,却也在莫名间的成为对手……
  • 王者荣耀国服野王

    王者荣耀国服野王

    “骚影”,是游戏王者荣耀的一个国服野王,后来成为了一名职业选手
  • 玄学大师在校园

    玄学大师在校园

    玄门掌门人江苒成了懦弱胆小的初中生。亲妈抛弃?受尽冷眼?还是个学渣?重生归来,她已不是那个懦弱可悲的小白莲。于是……新闻勇斗恶贼的神秘高手是她。据说一针起死回生的也是她。就连最近崛起风头正旺的学霸还是她。
  • 穿越之保持围笑

    穿越之保持围笑

    摔死?这也太草率了?!作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优质学生之一,陆何没有死在桥上,却摔死在了体检医院里。承蒙上天眷顾转世为女尊南朝的公主...什么?要嫁到北国这个仿宋男尊的国度?!马蹄下的奇缘,马背上的孽缘。这该死的梦境究竟会持续多久,多久......
  • EXO之与命运邂逅

    EXO之与命运邂逅

    18岁之前,本来应该是快乐的度过的!她和他,本来是一个大企业公司的继承人,却偏偏被奸人所害,都失去了双亲。几年后,她决定夺回公司。可是,她爱上了他吗?拥有相同命运又是自己救命恩人的张艺兴;杀父仇人的儿子卞伯贤;频频帮助自己的酒吧老板朴灿烈;阳光暖男医学博士鹿晗……她注定不平凡,可是她会不会选择平凡?
  • 网游之无荆

    网游之无荆

    (荆,荆棘,这里引申为刺客无,没有,发现不了也是一种没有)游戏?这里更是一个世界!没有自己的特性,在这个世界里终究只是废柴。而这些,是我从那个只教技能书的书院里知道的。我的特性...是...没有我。..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
  •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本书是一部美食文化随笔集,作者以日常生活中、旅途中接触的美食见闻与由此产生的内心感触下笔,每篇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一个感悟。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是介于美食评论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小品文,以美食为素材和话题的因由,从一日三餐说到人生态度,语言活泼,文风犀利,勾画出了一抹生动的人间烟火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亿万隐婚:溺宠小娇妻

    亿万隐婚:溺宠小娇妻

    苏棉以为风平浪静的日子能持续到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尽头,直到楚渊带着强悍的势力突然出现她面前,这场以利益开始的游戏才算是开局了。他半生习惯侵掠,只知夺取,她怕了,想逃得远远的,他把人截下来抵在墙上,枪口指着她,“苏棉,你敢!”苏棉问楚渊,“你到底要怎样才能放过我?”暴戾的男人将人绑回卧室,“给我生个孩子就放你走。”“不!我不愿意!”“由不得你!”
  • 误惹帝王心

    误惹帝王心

    十年前,天机老人预言:凰女现,七国乱。得凰女,定七国。一时掀起惊涛骇浪,然而五年过去,谁也不知凰女在哪?他,东擎最年轻的帝王。他,北冥最睿智的太子。却因一个女人纷纷卷入爱的漩涡,不能自拔。她,21世纪隐世家族的继承人,又是国家顶级特工雪狐,因为家族争斗意外穿越到东擎左相府的大小姐身上,面对两位势均力敌的美男,又要如何抉择。乱世之中,谁又能屹立不倒,执掌天下?又是谁能牵手佳人,笑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