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34100000006

第6章 愿你能从浮躁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彷徨无措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我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然而,这件事并没我最初想象得那么容易。刚开始创作,我就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他们都不支持我把戏剧创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我就这样在无人理解的窘境下开始了创作,直到我的独幕剧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我才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认可。然而,这并不意味我的创作之路从此一帆风顺,固定的写作模式对创作的禁锢,以及人们对我创作戏剧的错误解读,都令我感到苦恼。更令我感到痛苦的是,家人和朋友都不能理解我对戏剧品质的追求,他们都说不能获得经济利益的作品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

创作的困境,评论家和观众对作品的错误解读,家人对自己追求的不理解,就像一片阴云始终笼罩在我的头顶,令我的戏剧创作更加艰难。

01 孤独之旅的持久战

目前,我对孤身一人的生活状态整体还算满意,但有时不免厌烦,尤其像今天,雨点在不断拍打屋顶,啪嗒啪嗒的,声音显得格外刺耳,这种单调声音让人心生厌倦。当然,上帝不开心的时候,人们又哪能开心地生活呢?他们的生活乱七八糟,嘴里骂骂咧咧。家里人都出去了,现在我一个人坐在这里,每一丝空气都冷得能要了我的命,我本可以很舒适、很暖和地待在这里,可我实在是太懒了。看啊,这糟糕的天气和糟糕的心情多么一致。在这一切都糟糕的环境里,我能抱怨一下是一件多么值得小小庆幸的事情,如果连这样都不可以,那真的是太惨了。如果现在有一种直截了当并且体面的方式让我走向死亡,我还真愿意那么做。

现在的天气就是这样,不知道从哪来的雨疯狂爱上了这个春天。这种糟糕的天气我只能想到一件事,但我就不说出来打扰你们了吧。让我难过的是,我内心极其渴望有个人可以让我把我疲惫的脑袋紧紧埋在她的胸脯上,让我把我疲惫的身躯紧紧贴着她的身体,给我片刻的安稳与欢愉。青春就这么离我远去了,自己的生活甚至寸步难行,更别说享受爱情了。

我的肉体如同躁动不安的低等动物,极其渴望着另一半。很久很久之前,它已克服了一切的阻力,急切地在树林里跑来跳去追逐雌猿,这是直到今天仍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几乎按捺不住我内心那些如同涓涓不断的细流一般的污秽想法,我感觉欲望把我整个人包围了,我简直不能控制我自己。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去疯狂地跑步或者修剪草坪。羞涩地说,我也不是一直都是这个状态的,让那诚挚的灵魂给我安慰,让那逝去的旧爱给我甜蜜。感觉自己的灵魂布满了各种伤疤,像一个重症病人那样。现在呢,别说我没有那些所谓的羞耻心,要那个东西做什么呢,我只要最自由的灵魂就好了。我毫无愧疚地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的骑士。人们啊,不要宽恕那些不知悔改的犯罪者。

罪恶啊,你是什么呢?对于那些得不到就满心诋毁的人,这就是罪恶吧。世界一直这样吧,犯罪者和施恩者都会得到相应的惩罚或者回报。这些持续的、不知哪里听来的胡言乱语,混淆视听。以这个观点看,被视为是恶是人们浅显喜欢的;被视为是善的是人们浅显讨厌的。上帝啊,这善良和罪恶快要把我整疯了!我所认为的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忠于自己,这就是善吧。

我也在想善与恶的区别。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在这世间是何等的渺小。我们为此焦虑、为此哭喊、为此无数次思考存在的意义。又想一切都是梦里的虚幻,就像极小的尘埃,飘忽不定又虚无缥缈,都会随着梦醒而消失。那些不朽的神灵当然会不停地嘲笑我们,笑声将持续在每个缝隙与角落。这是尼采—叔本华式的哲学讨论,和现实生活一样毫无目的。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来吧,凡事过于极端就会变得过于枯燥,我不过是想聊一些来增添点乐趣罢了。

我们活着,是说活的年岁越多就越成功、越不可一世吗?人生不能用在这个世上待多久来衡量生活得丰富与否,衡量这个的唯一标尺应该是阅历。在生活中,有多少时候你的灵魂和你实际做出的行为是一致的呢?过往中,你有认真地追求过这世间的某一样东西或人吗?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你有用尽全力去尝试吗?在做某件事别人极力阻止的时候,你因此有过任何怀疑吗?当收获了新的体验的时候,你会因此欢呼雀跃吗?面对一种复杂的事物,你尝试过抛开事物的外表,坦荡地、完全以自己的看法判断是非善恶吗?如果以上这些在你的过往生活中都经历过,那么可以说你的经历比年过半百的老人丰富。不管你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多久,你对任何事物所持有的态度都更有考量。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这片区域里的任何三个人的过往的故事加起来都不如我多,所以我的想法可不是井中之蛙的观点,或者任何幼稚到极点的孩童想法。

所以要怎样呢?仍然步履蹒跚吗?这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名穷困潦倒的青年作家,竭尽全力呈现自己所想象的一切虚幻。要是用“蹒跚”这个词来形容还真的是不太恰当,也可能是我不太喜欢的原因。我总是认为“蹒跚”这个词应该跟疲惫和不堪联系在一起。尽管这些是幻影,可我将继续我的脚步,谁又知道呢?说不定有一天我会抓住了我想要的东西。不管怎么样,我都将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我将为我坚守的一切永久奋斗。

02 一个毕生的愿望——当剧作家

我经常向别人提起想当一名剧作家的愿望,允许我通过这些文字来介绍自己。我今年25岁,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一年。可以这么说吧,我的生活与“戏剧”这两个字密不可分,我父亲是埃德蒙·奥尼尔是一名演员,大家或多或少可能对他有点了解吧。我虽然从未有任何登台表演的经验,但做过一个剧团的经理助理。我一直认为,自己跟戏剧界人士来往中也能学到一些知识,毕竟耳濡目染,而且切身参与到其中更是让我对话剧有一个更好地诠释。

尽管当剧作家这件事我已经思考了很久,但说来真正决定去做是在一年前,至此我开始了我的剧作之旅。曾写过不少长剧和独幕剧,其中独幕剧由波士顿戈勒姆出版社出版。直到现在为止,我还从未把任何一部剧作交给剧院经理审阅。但是,这个夏末我打算尝试一下,把我的剧作寄给剧院经理,希望收到答复。这也算我的剧作之旅的一个新的突破吧。祝我好运了。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把我能找得到的现代戏剧都看完了,也阅读了很多戏剧方面的相关书籍,我能意识到,这样零散的学习方式对于我对一个剧作家的渴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的做事方式就是这样吧,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极致。我极其讨厌那种不够认真的态度,对事情不负责,对自己也不负责,最后想要的没有得到,自己还无比糟心。我不要成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剧作家,我要成为一名艺术家。我既然选择了做,我就要让所有人知道我并赞美我,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

如果以上的经历过于平淡无奇,那么允许我为自己增添点文字,把过往那些丰富的经历一一道来。我在商船上做过海员,这是一件很值得惊叹的事情了,最起码我是这么认为。和多数想环游世界的人一样,我曾经也尝试去很多不同的国家,体验不一样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甚至在不同的国家体验一下别的行业。我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还是有的,但请相信我对剧作家有绝对的真诚与渴望,所以才会如此。

我最近向哈佛大学的一名教授提出了申请,目的是能够去听他的课,如果可能的话想着去那里报读他的课程。进入那里学习一些相关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想从那里的老师身上讨教来一些东西。我曾经还向戏剧评论家表明过我的心意,他也被我的诚意打动,答应推荐我去哈佛大学做一名旁听生。希望能收到令我满意的答复。只有诚挚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空有满腔热血的人会死得很惨,这我比谁都清楚。我当然不会做这种人,我说了我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有对自己的要求。

03 漫长途中的挣扎与前进

在写作中,我也曾向乔治·吉恩·内森先生寄过我的作品,希望得到一些权威的评价。在我给他寄信的过程中出了点小误会,仅仅是误会而已,我确实是足够真诚,没有任何欺骗的。我寄出去的这些手稿,得到的回复大都是掩饰不住的赞美,夸我简直是个天才的也不在少数。可是内森先生对我的文章却异常挑剔,不知道先生是否是为了不让我为现在的小有成就沾沾自喜,所以言语这么犀利。如果是这样,大可不必。尽管现在的我不像当初那么迷茫与自我否定,但不会膨胀到一定地步。我想无论是一开始还是现在,我都保持着一种低姿态,一种学习的姿态。不过内森先生的评论确实对我有很大帮助,除了对我的质疑之外,因为这个我是不接受的。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错的,所以我要向他证明自己。

早期有些作品现在拿出来看,有些自己都觉得是在乱说一通,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理解了当时寄过去给内森先生时,先生对我的评价了。不过内森先生也曾出现过一些小差错,比如当时我寄给他的《画十字处》,当时他回信给我,说希望我把这部剧直接销毁。我一直认为,我在创作这部剧作的时候是积极的,我想把我的内心想法呈现给观众,无论它带来的结果将会是什么样子,惊悚或者平和。我原本让我打算创作一部多幕剧,可写着写着我的思想就像脱缰的野马,天马行空的一些想法将这部剧作写成独幕剧。即便如此,我对内森先生对这部剧作的评价并不认同,因为他之前寄给我的信提到了这个,那时候表明态度对这部剧作是很喜欢的。我想他一定是将它和《布拉德利家的荣耀》弄混了,那部剧作是在受到铺天盖地的批评之后创作的,但是已经停止了。

请允许我真诚地吐露一下我对写作纯真的信念。不得不承认,我处于创作阶段的初期,作品当然也算不上多么出色。如果和那些顶尖的剧作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这我十分清楚。所以在上面我也说过此类的话,我以这种低姿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摸索和学习。可能我自认为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我没有质疑过自己的功底,我认为我可以做到极致。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地改进自己。我把稿子寄给权威的作家,接受他们的批评进而改进我的缺点,但我并不会对他们的话全部听信,我不会局限于他们所谓的标准,敢于挑战权威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气。我当然不会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我会大胆尝试,只有勇于突破自己才会进步。我将永远追寻内心的忠诚,这个过程或许很漫长,又或许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我所期待的结果。可这有什么呢?当然,如果胜利,一切皆大欢喜,那么我这长期的摸索探寻就有了价值。

谈一下写作吧。写作是纯粹的,但目的却不一定如此。至高的目的是为了艺术,也就是追寻自己的内心,忠诚于自己;还有就是单单为了各方面的利益,也就是为了金钱。其实这两者都是少之又少的,更多的是处于这之间。说是单单为了艺术,又不肯为艺术甘愿穷困潦倒;说是单单为了钱金钱,又不肯充分暴露自己想要兼得。处于这中间的作品当然也算不上精妙绝伦,只不过是那些作家用来表达自己的思绪的一个文字结合罢了。没有什么可考究的,更没有任何艺术性。如果引起了共鸣,或许是因为境遇相同罢了。说起我的那些作品,我想能够真正算得上作品的是下面几个吧:《东航卡迪夫》《归途迢迢》《加勒比斯之月》等。我可以毫无愧疚地说,这些都是发自我内心创作出来的,有着无比真挚的情感。

现在使我困惑的是我已初步定稿的一部作品——《安娜·克里斯蒂》。剧中最能体现我内心想法的就是女主人公安娜了,她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安静到近乎压抑。她的内心有很多想法的,或诡异、或悲愤、或强烈、或平和。但是无论有多少诸如此类的想法,她都不可能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其实很多人与安娜相同吧,他们只能把想法寄托在一些与想法相近的东西上,比如电影,又比如一些剧作。她在茫茫人海中被推着前进,但与芸芸众生不同的在于她很清楚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并且对自己的追求有着美好的期待。对这部剧的结尾我原本的想法是,虽然一切不确定,但我想引导着读者去接近一个不好的结局,营造一种悲剧与朦胧感。可我在之后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模糊的是主题,并不是结局。这种模糊带给读者一种假象,就是认为最后人们都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一切都非常美好。可这并不是我的初衷,就像内森先生对这部剧的评价一样,是我没有掌控好整部剧的节奏,是我将现实生活与戏剧混为一谈了,这是极其荒谬的。这样写下去的结果就是戏剧中掺杂着生活,但现实中的生活并不可能按照戏剧的走向,最后以一个模糊不定的主题与结局收场。所以我想把这种困惑与内森先生交流一下,期待着下一次登门拜访他。

我一直对所谓的“现实主义”持有不屑的态度,当然这个现实主义并非生活中的,而是精神世界的现实主义。就像有人说现实生活中一个行为举止彬彬有礼的男士不可能对一个妓女品头论足,这么做不雅观。但我觉得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这么做的那个人已经超越了现实。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次次的轮回呢?就像寺庙里的僧人一样,来来走走,不过一段经历罢了。

创作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最好的一部剧是《焊接》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觉得这部作品我完全抛弃了现实主义。我将稿子寄给门肯先生查看,希望得到一些中肯的评价与建议。显然门肯先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我此作的意图,他只是将这篇剧作跟平常的剧作一样看待了。他指出他所认为的问题恰恰是我想突出表现得与众不同之处。如若说台词不够出色,我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说剧本的整体思想不够出色,那我想他要么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我想突出的主题,要么是并没有真正深入解读剧本。整篇剧作应当是不真实的,世上哪有一种爱掺杂着理性呢。爱就该轰轰烈烈、极致疯狂,爱无疑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就像信仰,信仰怎么能跟理性挂钩,最好半点关系都不要有,神的真真假假在于信仰的人,而不在于其他。

对于内森先生提出的剧作中有些文字不够生动形象,这点我是可以接受并且会加以修改的,我想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或许是我对一些想法的表达操之过急了。但是门肯先生的意见我是不接受的,不过我仍对他能花费时间阅读我的剧本表示感谢,也对我的作品没能让他满意致以歉意。我想还是等着剧本上映吧,希望大家看完演出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或许很赞同我在剧本里表达的观点,这些都是一个未知数。

还有正在打印的一部剧作《发电机》。我敢保证这是一部很写实的作品。如今社会处于病态——低层人们受苦受难,生活不如意,所以它主要是记录人们的生活以及灵魂的心酸历程。任何一位作者,如果想创造出一部惊为天人的作品,就必须把整体框架凌驾于一切普通生活中。我准备写三部剧作,都反映生活现实与社会病态,不过还是这部剧作更简单直接地揭露主题。里面的人物无论是从心理或者行为上来看,都能直接揭示主题,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过那两部剧作会比这部更具有呈现性,更适合上映。但这部剧作如果找到了十分合适的演员,我想上映之后一定会引起巨大轰动。那些虔诚的信徒们,那些不甘现状的人们,将会有思考,有行动。现如今,人们被迫改变信奉的东西,无论从精神世界还是从物质世界来看,人们都无法得到满足。之前信奉的悄然逝去,如今信奉的,就连宗教本身都还在面临着生存或是毁灭的问题,又怎么能给人们做出解释呢。不过我想这部戏可能过于高深,所以需要一些专业人士来引导观众,给他们以最真实的想法与价值观。

我家里实在是乱得厉害,我的妻子对我不依不饶。无奈之下,我逃离了那个如同地狱般的地方。最近偶然得知内森先生在回家的路途中要经过我目前的居住地,知道此事之后我急忙写信给他。我多么希望能早点知道这个消息,但是没用了。所以我希望写给他的那封信能够早点到,真诚地希望和他见一面,谈论生活,主要向他讨教一下关于剧作的问题。

04 做出改变为自己而活!

我无意做公众人物,但我没得选择。是大家也清楚,当我的剧本被排练演出,我注定被定义为公众人物。人们对于我的作品或赞美或批判,这都是我不能决定的。不过我实在是厌倦了这种生活,我对这种名誉压根就没兴趣。所以目前我在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我想回到一心只为艺术的生活中去,我的创作是为了我的艺术表达。如果现在回到之前生活的代价是让我“扣押”自己的剧作和演出,发表和上映前绝对不向外界透露任何信息,那我愿意这么做。为何不呢?这样我最起码还能专心创作不被打扰。我在欧洲和东方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以前真的是活得太疲惫了,现在想为自己而活。不管已经活了多少岁,也不管还剩多少日子,人都可以选择为自己而活。现在我四十岁,我觉得从现在开始为自己活是再合适不过了。

还有,我应该对待我的作品多点耐心,我应该再平静点对待它们,我想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激情,我才能对我的作品充满热爱。还有,我想一部作品应该是由一个充满理性的、辩证思维的作家创作的,思想应该足够成熟。所以我更应该留出充足的时间给作品。不得不说,我的一些作品确实是在仓促中完成的,说滥竽充数是怀有恶意,不过确实缺乏思考。外界因素还是影响了我的创作。写作这个东西是要灵感的,但我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完成的那些作品只是一些文字罢了,写完之后就放任不管了。是时候做出改变了,让创作形式变得成熟些吧!我还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这些改变。我要做就要做到彻头彻尾的改变,重新衡量一下自己的写作方式与价值观,以一种全新的态度对待写作、拭目以待吧,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我现在迫切地想让大家看到我的新作品,但这可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我只是想让大家看到我的另一种态度而已。我脑海中有千万种未曾迸发的灵感,但愿都可以一一表达出来;如果结果相反,那也只能怪我自己。这些灵感来自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此时的生活状态简直是我梦中所想的:渴望的爱情触手可及、一直追求内心的宁静以及安全感。这美好的外界环境让我对创作充满信心,在接下来的几年我想我可以保持这种状态。我正在享受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我想这是一生中值得回味的美好时光吧。这种生活给了我前进的力量,我有把一切做到最好的美好愿望。还是应该感谢,我终究是找到了一种“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平衡生活。生活和写作不再冲突,两者恰如其分地融合到了一起。

就像我在创作《发电机》时的状态,那个时候生活中的每一个看似极为平常的点都能让我爆炸。我的脑子里放不下任何东西,因为艾格尼丝出轨的事情已经将我崩溃。仅仅将这件事从我脑海中驱逐,已经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至于写作也只能往后放了。我每天都要逼着自己平静,压抑着自己的愤怒,尽管这样,写作对于我来说就像癌症病人做化疗一样。如果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好久没有发表作品了,我会日复一日地保持愤怒的状态,什么也做不下去。但是后来恢复冷静时,再回头看自己的作品,就能十分清楚地发现很多不足,但是当时无法冷静看待作品。

我之后重读了《发电机》,甚至不敢相信这是我的作品。这篇作品就像一个蹩脚作家写出的,就连一些文章的排序都出现问题。如果考虑到当时我的状态,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后来,我又花费大量的精力修改,这才能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有恋母情结的男孩内心的挣扎与纠结,有很多人性的丑陋与阴暗面,不过最终所有的情绪都消失殆尽了,生活回归平静。任何事情的开始或许不需要理由,但是结束一定要付出代价。不幸的是一个女孩成了牺牲品。若我肯花费一些时间,我想在上演前剧本会好得多。

前几日收到了M.埃莉诺·菲兹杰拉德的来信,让我无比兴奋。要不是他给我来信,我还真以为他已经忘记了还有我这个人了。这还让我想起来一件事,去年秋天,我满怀期待地给吉米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但至今没有收到回复,我只能从《巴黎先驱报》上获得一些有关他的消息。当我得知他获得了古根海姆研究基金时,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何时申请的。说到这,我还想起迈克·戈德,他也申请了,不知道是否获奖。我记得他也曾给我写过信,应该是在去年夏天,当时他提及他要参与申请的事情。我还向基金会推荐了他,说希望他成为获奖人。真心希望他能够得偿所愿。吉米得奖的事情,我是很为他感到开心的,如果他能到欧洲就更精彩了,最起码对我个人而言,我们终于不用把我们之间的联系束缚在书信上,我们可以面对面交流,传递我们不同的想法。

我希望吉米来的原因不仅仅是我可以见到他,另外我可以带他去领略一下欧洲的风采,尽管并不怎么样。但我相信去一个全新的地方,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地域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不得不说,目前欧洲的戏剧还真的平淡无奇,从这里感觉不到他们对戏剧的热情,戏剧在这里好像永远不能爆发自身的张力。可不要认为是我自己在带有偏见地发表个人意见,稍微有点权威的人都会这么说。看看欧洲的那些剧作和导演的水平就知道了。他们会制作出轰动世界的作品吗最起码我是持质疑的态度的。不过,俄罗斯并不在我所说之列,因为我没有关于那里的什么消息,只知道《上帝的女儿都有翅膀》曾在莫斯科上演过,所以不敢断然下定论。说到作品的上映,《拉撒路笑了》就要在剑桥节庆的剧场演出了,不过这不足为奇,我的作品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演出,在英国尤为频繁。但是,我还没有这部剧要在俄罗斯演出的消息。

05 能够信仰的只有自己

最近收到了布鲁克斯·阿特金森的来信,信中主要是布鲁克斯先生对于三部曲的评价。我真挚认真地读完了布鲁克斯先生的每封信,其实我并不在意他对于剧作的评价如何。让我感到莫大欢喜的是他读懂了这三部剧本,清楚我想表达的东西。这三部剧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庆幸布鲁克斯先生也这么说,我敢说每一个真正读懂作品的人都会这么说。不得不说这是我写过最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作品,几乎用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年里,我每每都是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松懈。也不要说我是那自卖自夸的“王婆”,是这部作品真正值得这么做。每个人对于剧作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喜好,但是无论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剧中感受到震撼灵魂的力量。

关于这三部剧作,布鲁克斯先生明确对第一部表现出不喜欢,理由是觉得剧情不够紧凑。我不反对布鲁克斯先生的观点,剧情的确没有特别紧凑,但他不觉得这是必要的吗?我们就拿一篇文章来举例子吧,文章的第一段大都是没什么发展的,有的是简单的一个概括,有的只是故事的一个简单开头,作用就在于为下文或者结尾做铺垫。那么在这部剧作中也是,第一部的主要作用就是暗示剧中人物最后的命运。剧中孟南家族的成员,无论是死去的还是目前还在世的人们,他们的宿命早已被注定。孟南回家和死亡是这部剧作的点睛之笔,这两幕在情节衔接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还有,我跟布鲁克斯先生不同的观点是我最喜欢的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剧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个人特色。我个人一直不能理解希腊神话中《厄勒克特拉》的结局。厄勒克特拉在复仇之后似乎找不到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她的目标也好,目的也罢,都是复仇。为了复仇,她甚至不择手段,可在她达到目的之后,她就像行尸走肉一般生活,漫无目的地走着,根本不知道生活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或者前进后退对她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一切都在她复仇的时刻结束了,随之消失的不仅有仇恨还有动力。之后,她过上了人们眼中的安逸生活。这就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希腊人一向最注重善恶惩罚分明,但厄勒克特拉的个人结局并没有体现这一理念。为什么复仇女神对俄瑞斯忒斯做出了相应的惩罚,却放过了厄勒克特拉?放在当下社会以及现在人们对悲剧的精神层面上的理解,厄勒克特拉的这一结局绝对满足不了人们,她应该有一个更加悲剧的退场方式。厄勒克特拉的结局是三部剧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所以大家明白她在剧中的重要性了吧,她甚至是一个悲剧英雄。她没有对她的命运做出任何反抗或者听从,但是这改变了她的宿命。

最后一部深受我喜欢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这部剧最能体现人物的内心。比起前两部剧,它更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不再停留在表面去描写一些东西。如果你们不能理解我的意思,那么一定是我的表达能力欠缺。你们观看之后就会发现,在这部剧中,奥林变得理智起来,这也是他必须做出的改变,这样他才可以直面自己的内心。

亚里士多德先生曾认为观众在观看希腊悲剧时,心中不免会产生怜悯之情,这就会产生一种共鸣,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戏剧具有“净化”的功能。这些东西在现代根本是不适用的。就拿现在人们观看演出或者阅读的时候,即使他们主观地产生了一些情绪,然后心灵就会得到净化吗?不会的。时代不同,价值观与社会趋向也都不同。当时社会人们的追求和现在完全不同,又从哪得来“净化心灵”一说呢?现在人们对希腊悲剧不吝赞美之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有学问的人罢了。希腊悲剧中人们的追求和信仰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毕竟时代相隔太远了。

所以,是到了净化那些传统学说的时候了。当代社会,我们并不信奉众神之类的,我们也没有必须忠于自己的信仰,那些在痛苦中安慰人的话语可能会缓解痛苦,但并不能摆脱它。那些时间久远的戏剧,作为现代戏剧的水平考量范本还可以,但要是祈求从中获得共鸣和思考还是算了。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当代悲剧。我们不再信仰它物,能够信仰的只有自己。在之前的悲剧中,人类都太胆小了,以至于面对黑暗、面对死亡有种不可言状的恐惧。从此改变吧,当代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不要再从久远的悲剧戏剧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悲悼》三部曲的剧情设计的确借鉴了希腊悲剧的一些接受宿命的理念,但只是一些理念,并没有完全用那些道德或者关于神的所谓的道理来对人们进行教导。聪明的观众可以看出,那些希腊神话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贯穿全剧的引导罢了。剧中人物摆脱的那些希腊悲剧的影子,单凭自己家族或自己的命运来演绎对命运的不可抗争。全剧既要摒弃希腊悲剧一贯的想法,还要保持剧作的连贯性与合理性。我简直为写出这种剧作而战斗力爆棚,为自己感到自豪。这也彰显了我们当代人对于宿命的想法,我们不再信奉任何“神”说,只相信自己,我们直面黑暗、直面内心的想法。

布鲁克斯先生说,剧本的一些地方有些重复赘余,这点我并不反对。因为布鲁克斯先生看到的只是剧本的手稿,我之前也提到,我创作的手稿大都是将我所想到的所有东西都写在里面的,之后在定稿的时候我会删减不必要的部分。在演出彩排时,我还会删减一部分不必要的台词。说不定我在彩排期间突然有了更为巧妙的词语来展示人物形象,我一直是尽力将剧作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布鲁克斯先生还提到关于我刻画角色的问题,严谨来说,用“问题”这个词来形容是不准确的。因为布鲁克斯先生赞赏了我对于愚蠢笨拙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他认为我的描写非常逼真。其实描写那些头脑简单、愚蠢笨拙的人物是简单的,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用复杂的内心想法或者微妙的表情来体现他们心中所想。只需要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浅显的想法就可以,肢体动作足够灵活和自然,能够充分体现一个愚笨的人物形象。所以这种角色对我来说非常简单,如果只是写这样一种角色的话,那么我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剧本。但不得不说,这些憨厚的小人物形象是不能深刻表达戏剧的意义的,他们只能作为突出深层表现意义的一个衬托者。对于那些我已经十分熟练的描写,再进行无意义的重复将变得毫无价值。创作并不是要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安逸睡大觉,追求的是用更高深的东西来描写更深层的意义。

现代剧作是当代社会下的产物,理所应当地要符合当下生活的意义,刻画的也应该是当下人们的生活。但越是这样,也就越难以精准地演绎出来。我是有决心去写这些的,写那些没困难的、没有任何突破的东西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希望剧作能够将我想表达的东西更加深刻和透彻地显现出来。我不再用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或者平淡的语言去刻画人物,而是期望用人物内心的想法去委婉地展示人物。我相信这样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更富有猜测性,但可能不会很浅显地让人们猜出角色所想,人们对带有扑朔迷离的事物更有兴趣,不是吗?如果你们认为我盲目地追求复杂就错了,我没有忽略人类的本能,更不会本末倒置。我要做的是通过复杂的手法将最基本的东西表现出来。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做,但要用复杂的方法更直接地将其体现可是件难事。如果拿《榆树下的欲望》跟这三部曲相比,无论是对命运的诠释还是对生存与毁灭的争论上,后者都比前者更能彰显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思。

现在我正给布鲁克斯先生写信,因为没能同他一起去观看《富丽秀》而感到十分可惜,感谢他向我推荐演员。我本人对于音乐剧有偏爱,特别是《富丽秀》。我对这部剧是非常期待的,但当晚我实在抽不开身。所以我再次对布鲁克斯先生做出邀约,希望能在我们双方都有空的情况下见上一面,面对面地交流一下对剧本的想法。

06 激励,驱散内心的迷茫

自作品发表之后,不断受到各界人士的评价。很多人也只是表面上说一些东西,并没有直击要害。所以他们的观点我是不在意的,当然也因为他们并没有特别明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达德利·尼克尔斯先生的来信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达德利先生的来信特别真挚,他仔细并且有针对性地对作品进行评价。相信达德利先生一定是认真地阅读了剧本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才会有如此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是令我很感激和受鼓舞的,甚至比我获奖还要开心。当下,对于我来说,受到激励要比获奖更能让我坚持下去。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名声那些东西被过分吹捧;享有了一定的名誉、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之后,坚持和创新就变得更加困难。当下的人们都疲于奔波,似乎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引着,像摸不着头脑的低等动物在抓耳挠腮。在这种社会节奏下,坚持就变得尤为可贵,同时也尤为艰难。达德利先生的来信就像干旱了很久的沙漠等来了一场滂沱大雨一般,让我坚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以上所说的足以让我对达德利先生怀有一万分的感恩,没有半分掺假。这种感恩并不是出于达德利先生对于我的作品的夸赞,而是出于他对剧作品本身的透彻的解读以及深刻的剖析。换言之,就算达德利先生是对于剧作的批评,我也会心怀感激的。因为我期待着每一个能够仔细阅读剧作、对剧作有独到见解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听腻了那些浅显的话语,他们甚至没有好好去阅读剧本,拿那些表面的话来搪塞我,真是令人痛恨。在这种环境下,我想我是没有办法进步的。

我需要像达德利先生这样的人来激励我,恰巧他的信来得非常是时候,现在我四十岁左右,似乎到了内心纠结的阶段。现在回头看我的那些作品,大多数都不能让我满意,是不是人到了这个阶段,都会有否定过去而渴求将来会做出改变的想法?目前,我正在创作一个剧本,内容正好与我现在所处的年纪相符合,名字是《无穷的岁月》。我希望这部剧作能够得到人们最真实的肯定,是一种能够经得起推敲的肯定,或许我从中还会获得不一样的想法。说起这个剧本的创作,绝对是一个偶然性事件,是在我之前创作《发电机》第二部的时候,由其中一个点延伸出来的。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灵感,这也只是突如其来的想法,不过我准备把它记录下来,说不定是一部伟大的巨作呢。不过现在我也仅仅是将这一想法记录下来,并没有立即投入创作,理性的头脑不会让我那么做的,我想这个创作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在这之前我不会丢掉这个想法的。大家可不要认为我是胡乱地说一通来表明自己的伟大意向,我是受到达德利先生的鼓舞才会这样。

达德利先生还向我透露,他目前正在制作《归途迢迢》这部电影。我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他,我对于这部电影的制作是非常有兴趣的,很想知道达德利先生将它制作成什么模样。如果能让我随时了解到剧本的进展,那就更好了,不过不能也没有关系。我对达德利先生的创作是很有信心的,相信他一定会在我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更加精彩的剧本。我也告诉他不必担心什么,我在创作时也会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但结果往往相反,这只是一个不自信的体现罢了。再说,我不是一个极其心胸狭隘的人,且不同媒介之间的转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作品完美无瑕,也没有认为我的作品有多么神圣。所以我期待着达德利先生的创作,我相信他会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让剧本更精彩。

变革,自人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之后就一直存在,从古到今,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在摧毁着人们。或许革命解决了人们基本的温饱问题,但对于人们的灵魂来说简直是一次又一次的噩梦。人们一直在与精神匮乏作战,这是一场持久战,不到社会末日,这永远不会结束。就像现在的俄罗斯,那里的人们生活得既简单又惬意,不过这也只是因为他们还在奋斗的路上罢了。

07 停止盲目的追求就是在前进

说到我的创作,有些的确是完全不需要任何参考的,只要是灵感来了我就会源源不断地创作。我的创作不会遵守任何那些所谓的规则,完全是依据灵感的。就像一些剧作,《琼斯皇》《毛猿》《榆树下的欲望》都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榆树下的欲望》时间要长一点,大概五周的时间。其实创作也跟年龄有很大关系,年龄越大,创作也就变得有难度。这倒不是指受身体或者环境之类影响,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对于人物的刻画会更加复杂一些,不再那么表面地去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只是现在我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揣摩人物内心的变化,因为他们的欲望不再表现得那么明显,做一件事情的动机也不再那么单纯,但往往这种人物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心。我就需要花费比之前多出很多的时间和心思在刻画人物上面,比如描写一些微妙的细节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想法,而这些微妙的细节就会让我绞尽脑汁。

我也会因为一些因素而毁了很多好的剧本。比如,重写剧本的痛苦我是受不住的,将写好的剧本一点点改正太折磨人了;思想不够成熟导致表达的想法过于简单;对于新剧本的创作操之过急,导致现有剧本以一种杂乱无章的形式出现。这都是以后我必须改正的地方,否则这对创作十分不利。

之前说到创作《无穷的岁月》,现在我已经停止这部剧的创作了,因为它实在是耗费了太多精力,只是大量的精力没有换来好的结果。那些写出来的文字总是达不到满意的效果,索性也就放弃了。我要是继续写下去,我怕会被折磨得苦不堪言、身心俱疲。我创作时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但创作需要的灵感,并不是身处痛苦之下的压抑与爆发。说不定什么时候思想碰撞了一下,灵感就来了,也许一个好的剧本就产生了。但灵感这个东西可遇不可求,曾经我陷入寻找灵感的痛苦之中,结果却无功而返。现在我已经停止那么做,但事情的走向却恰恰相反。我不再盲目去追求灵感,但我却因此有了很多新颖的想法,仿佛一个老人一直在黑暗的山洞之中求生,当他放弃挣扎,却意外地看见了通往外界的路口,就像带着光亮的天路一般。我已经投入到一个新剧本的创作了,名字是《贝西博文的生活》,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对于戏剧来说很搞笑,但我期待着读完剧本之后再来看这个名字或许有惊喜。

去年,我创作了剧本《啊!荒野》。这部剧基本没有什么重要剧情,全剧无不在围绕着一种怀念的情绪,剧中的主角也都是没有深层含义的表象人物,但是渴望唤醒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这部剧很完整地记录了我青春时期是怎么度过的,但并不像人物传记那样详细,不过是记述了一些平淡又细小的事情罢了。这部作品写完之后并没有再做过任何的研究,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所以不想再去碰触,而是因为我目前并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去评判它是否算得上合格,对它上映之后的反响也无从判断。从这部剧的副标题就可以看出它是一部讲述了年少时期的、有关正义感的、具有怀念意义的喜剧,不过这部喜剧不像那些在喜剧中蕴含一些讽刺意义的戏剧一样,这部剧只是单纯的喜剧而已。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人们总在批判过去,总是天真地以为现在的比过去要高贵太多太多,虽然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早已被摧残的仅仅剩下躯壳而已。他们一边嘲笑过去人的愚蠢,一边又高度赞扬那些人的理论是多么具有价值。看吧,现在的人们是多么的可笑!不过,你们并不会在这部剧中解读出这些,因为我只是想在这部剧中表达一些情绪而已。这部剧是我的一个全新的尝试,之前的那些剧我总是在努力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总觉得越复杂才会体现出剧作的深刻性,而这部剧作只是在叙述一些事情。这是我十分喜欢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不敢肯定大众是否会喜欢的原因。这部剧的创作过程是快乐的,我不用去揣摩那些人物内心的复杂想法,以此来塑造一个又一个表里不一的人物形象。

歌剧《琼斯皇》目前正在歌剧院上演,这部剧作的歌剧形式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因为收音机出了一些问题,导致我没有办法收听。意料之中的是,在上演之后苛刻的评论家们一致认为蒂贝特的表演以及声音都不够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这不足为奇,不论出演的人员有多么优秀,外界都会传来一片批判声。还有人认为,《琼斯皇》不是歌剧,只是一部传统的话剧被插上几段音乐罢了,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不能苟同的。

当下纽约的经济状况可以用“惨”来形容了,剧院也在惨淡经营。就连最受欢迎的演出门票都不得不降低价格才能勉强卖出去。《悲悼》三部曲的停演对于我的生活是无关痛痒的,本来这部剧作也没有给我的物质生活方面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善。但现在所有的作品都停演了,我甚至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现在我没有心情投入到新作品的创作中,就算写出了新作品,在纽约目前的环境下出演也没有意义。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愁容,看不到任何希望,要是一直这么下去,人们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依照这个情况,就算我自身情况有点好转,明年我创作出了新作品也无济于事。就算能够演出,剧院还要向税务局上交一定的税,而且中间的制作和筹备还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08 特殊的戏剧作家:一个心甘情愿接受驳斥的人

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个剧作家会主动对自己创作的戏剧进行解读。我们都很清楚,戏剧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给人们留下无穷无尽的思考空间,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戏剧进行解读,且每个人的解读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将他对某一部戏剧的看法公之于众,那么他必然会受到数不尽的驳斥、赞美甚至是嘲讽,即使是原作者也不例外。

但是,现在我不得不做这件以往避之不及的事情——对我的作品《大神布朗》进行解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我抛下自己的作者身份重新阅读《大神布朗》剧本时,我发现我将自己想要表达的精神藏得太深了。想想看吧,一个原作者竟会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我当时想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吧?这就如同画家作画的时候,本来想画一层薄雾,使得画中景色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结果却画出了漫天的黄沙,最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画中原本有些什么。这是多么滑稽啊!

为了不在戏剧落幕后听到这样的话,“这几个演员表演得真好,看到潘神变魔鬼的那一刻我的心都吓得快要跳出来了,但是我完全没看懂这部剧讲的到底是什么啊”,我不得不提前揭露谜底,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一个剧作家看到观众完全被舞台上的表演所吸引,对剧作家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完全漠视时的心情,就如同一口气喝下了一整杯酸葡萄酒一样。这种酸涩足可以让人们做一些不够妥当的事情。

那么下面就让我来说一说这部剧背后的含义吧。事实上,《大神布朗》这部剧作讲述的是人类为了得到心灵的满足而对残酷现实进行的抵抗。我想在《大神布朗》这部戏剧中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即无论现实有多么残酷和艰难,总会有这么一些人不畏前路的艰难、努力摆脱自身的困境,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求存。也许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选错了方法,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敢于主宰自己人生的勇士,他们所具有的抗争精神是值得纪念和学习的。之所以要在这部戏剧中表达这些,是希望人们在生活中陷入困境的时候,可以因为这部戏剧多一些支撑自己走出逆境的勇气。

尽管这个思想确实很难把握,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像无数戏剧家前辈一样,我用名字来暗示这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在这部戏剧中想要揭示的内在含义。这部戏剧的人物中,人生经历最复杂、最明显地表现出抗争精神的是狄俄·安东尼。我额外赋予他两个名字,即狄俄·安东尼和圣安东尼,以此来代表他的内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念:一种是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算不辜负一生;而另一种观念则是人活着就是以来世的存活为目的,它主张人在活着的时候不仅要清心寡欲,还要自己去做一些艰难的事情让自己受到苦难的折磨以求得到宽恕,获得来世的幸福。显而易见,这两种观念是无法并存的,它们在狄俄的心里不断地否定彼此,攻击彼此。在前者占据上风的时候,观众见到的是一个名为狄俄尼索斯的异教徒,他以做出成就为乐,积极地想要参与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然而这快乐并不是完整的,他总是会想,我是不是正在犯下什么无法饶恕的罪过。当第二种观念占据上风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圣安东尼。他主动到艰苦的地方清修,远离尘世。然而此刻他的心并非古井无波,他总是回想起自己得到的荣誉和享受过的繁华盛景,不断地质疑着,我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最终备受折磨的狄俄在这两种观念的纠缠下,没能及时抛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一切,去过纯粹的苦行僧的生活,也失去因为做了有价值的事情而产生的幸福感。他最终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当以怎样的面貌存活于世。这种情况下,他先是因为反对基督教的赎罪理论,从一个受人崇敬的基督圣人变成了贪图享乐、为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魔鬼。后来又因为厌倦了夺取财富的生活,再度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像行尸走肉一般游荡在人世间。此时,他心甘情愿去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挖苦和讽刺。这出剧目的最后,狄俄受到了虔诚的基督教教徒西比勒的感召,带着他对来世的期许离开人世。诚然,狄俄·安东尼的命运是悲剧式的,生活从来没有试图对他仁慈一点,他也不是那种面对苦难可以安之若素、面对诱惑可以无动于衷的人。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将他塑造成一个对自身处境漠不关心、只想摘得道德皇冠的圣贤。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满,并且用尽全力试图让自己得到满足,这样的抗争精神才是狄俄·安东尼这个人物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除了狄俄·安东尼,剧中其他人物的名字也同样暗示了他们自身的命运和性格特征。玛格丽特这个人物的名字最开始的时候出自戏剧《浮士德》。我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来称呼她,是因为在我眼中,剧中的玛格丽特和《浮士德》这部戏剧中的玛格丽特具有同样的性格特质;她们虽然已经嫁为人妇,却始终保持着少女的天真。自始至终她们在意的只有两件事:守护自己的贞洁和生下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除此之外,她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过分在意。如果说她们的心灵是一片平静的湖泊,那么人世间的诸多琐事就如同偶然在湖泊上空掠过的飞鸟,不留一丝痕迹。她们代表的其实是那些守着自己的心愿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她们不曾真正地融入现实的生活中去。因此,外界的变化对她们的影响是极为微小的。因此在世人看来,匆匆走过的时光在她们的身上并未留下多少痕迹。相对的,她们的生活也如同一潭波澜不惊的死水,兴不起半点涟漪。

布朗这个名字的含义是神,这意味着名为布朗的这个人物实际上影响和主宰其他人的命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具有令人称颂的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品行。实际上,他十分平庸,且嫉贤妒能。他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只能靠着不择手段获得物质满足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样的人,从本质上来说是浮夸的,社会风气所创造的典型产物。

西比尔的名字意味大地之母,之所以将这个名字赋予一个妓女,是因为她是唯一能够让其他人放下心防的人。不论是不择手段内心空虚的布朗,还是因为不同的人生观念和有志难抒的处境,痛苦的布朗都会在她的面前摘下面具恢复自己最本来的样子。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狄俄生命的最后时刻,只有西比尔的劝慰才能给他带来慰藉。

从幼年开始,狄俄就带着潘神面具面对世人,这个面具在世人和他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墙;在这栋高墙之下,他不愿让世人见到真实的自己。与此同时,这个面具代表着他的创作才华是他身为艺术家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狄俄既渴望别人摘下他的面具对真实毫无安全感的自身给予安慰,又想留住自己的才华。但是,世人并未能令他如愿。他们将狄俄的才华贬低得一文不值,并且不愿意给才华遮掩下瑟瑟发抖的狄俄一点安慰。这种情况下,狄俄的内心深处已经像圣贤一样要求自己。可他所带的面具显示的却是他汲汲于名利的一面,内外的差异让狄俄感受到了无尽的痛苦。在他气息奄奄的时候,他带着恶意将面具交给了一直觊觎它的布朗。于是布朗也像狄俄一样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一生戴着面具生活。与狄俄不同的是,在他临终时没能回归自己的内心,也没能得到来自他人的真心安慰。

以上就是《大神布朗》这部戏剧想要表达的精神以及戏剧中众多角色的命运,还有狄俄和他的宿敌布朗之间的纠葛。我心甘情愿地放弃了用台词表现他们的看法,而是自己解读了这部戏剧,我又情不自禁地感到遗憾,希望观众不要将这部戏剧看得太透彻。这样说来,似乎我们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戴着面具,我们的一生都走在追寻真实自我的道路上。

09 困扰着我的那些繁杂事物

最近我在创作新系列剧作,总共由七部分组成。主要记述了一个大家族近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家族五代人的坎坷命运,共历经了三年时间。七部剧中有两部发生在英格兰,另外的在华盛顿、纽约、中西部、海岸边或者一艘帆船上。这个家族有爱尔兰和新英格兰血统,不过这个剧中提到的都跟之前剧作里面的爱尔兰或者新英格兰人不同。这七部剧作几乎不涉及宗教,偶尔可能会提到一些,不过绝不会让人抓住把柄,也只是为了更加贴近生活而已。整个系列有统一的名字,每一个剧作都会有各自的名字,就像《悲悼》三部曲一样。我设想每部剧互相独立而又不可分割。不过,要做到环环相扣又彼此独立是非常困难的,但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对比《悲悼》三部曲,这部剧作里的每一个分剧的最后结局跟之后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每一部分剧围绕着家族的一个成员的命运展开,它必须符合家族整体命运的走向。这个剧作在某些方面或许跟《悲悼》三部曲很像,也许会在之前的理念上进行拓展,但它并不以任何之前的创作为基础。在手法上与《大神布朗》比较相像,不是纯粹的生活写实,而是将故事情节更加好地展现出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给生活赋予了诗意。但这部剧又比《大神布朗》更具有象征意义,也更复杂一些。每部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对整体的精神主题进行叙述,这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关于新的剧作我也只能说这么多,因为现阶段我的构思只有这么多。构思和写作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很多想法构思出来,但并不一定能真正实现,我可不想被扣上“说大话”的帽子。我现在已经构思了前三部剧的场景,用了将近两万五千字,现在进行的是第五部剧的框架构思。我要等到将七部剧的场景都构思完毕才会开始写人物对白,不过依现在的进度来看,应该会很快着手了,最迟也不过明年秋天。不过关于戏剧的演出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我认为应该在每个季度上演两部,新剧和老剧同时吸引观众的目光。跟之前相同,如果七部剧作完成不到一半的进度,我是不会筹备任何一个剧本的演出的。

去年,我还重写了《诗人的气质》,同时对《最后的征服》做了修改。目前在写《最后的月亮》,这部剧之前因为珍珠港事件而被搁置。可惜工作进程是不尽如人意,因为外界困扰着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说说我最近的家庭状况,简直糟糕透顶。我的妻子得了流感,而且还差一点得肺炎。就算现在没有战争的痛苦,我的病情还是会恶化,直到恶化到我不能再写作。还有一个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家庭厨师,新来的这个家庭厨师待了两个星期之后,暴露了她疯癫的毛病,这并不是我们想开掉她的说辞,虽然她的精神确实有一些的问题。

困扰我的还有我的女儿,虽然她现在在好莱坞,不过我想这并不归功于我。她对史托克俱乐部十分感兴趣,并且愿意以放弃教育的代价加入他们。自从那之后,她与我的联系少之又少。唯一一次联系是她曾写信给我说想见我一面,跟我畅聊一下关于她对未来的打算。年轻人坚持独立或者自力更生,这都毫无问题,但她与我很长时间没有联系,又突然说要畅聊未来,这实在是突兀。所以我也做了一个看似绝情的决定——回绝她,并且自那封信之后,我们便再没有任何的来往。她从没有任何关于自己事业或者人生的伟大抱负,不过这在她身上不足为奇。因为可以看出她对国家的战争一点也不关注,甚至也对税收是什么毫不知情,也许连赡养费都不知道是什么。我猜她也一定想过利用我和她的关系去炒作,以提高知名度,所以我在信中非常绝情地告诉她,哪怕她是一名普通的护士或者女兵,我都不希望她头脑发热挤进好莱坞。

不过我敢笃定她是不会听我的建议的,她简直被她妈妈宠坏了。在她那里,我提出的任何建议都会是一个下场——被无情地否决。我把这件事说给了罗伯特先生,就是希望一旦我的女儿真正进入好莱坞,我能把她最真实的模样说给罗伯特先生。不过大家不要认为我对她故意疏远是因为不想让她利用我跟她的关系来炒作些什么,而是因为之前她对我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当然,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职业,如果她是真诚并且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的规划的话,我绝对会尊重她,但显然她并不是这样。

同类推荐
  • 北雁南飞

    北雁南飞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在江西三湖镇私塾的读书经历为背景,描写了少女姚春华与少男李晓秋的爱情悲剧,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法,令人掩卷叹息的情节,以及三湖镇民风、民情、民俗的生动勾画,为我们提供了晓清江南小镇的社会情景以及学堂生活实录,从这些描写中不难寻觅到作家张恨水走过的足迹。
  • 石田衣良作品3:骨音

    石田衣良作品3:骨音

    《骨音》里有震撼人心的电子音乐,流落街头的流浪汉,泛滥在青少年夜生活的毒品,这些都是与池袋的青少年息息相关的要素,或许也是中国的青少年正面临的现实。《骨音》是《池袋西口公园》系列的第三本。每本包括四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描述一个犯罪事件,展现现代城市中少年生活的一个侧面,通过主角真岛诚和他的朋友串联在一起。透过一椿杀人事件,主角真岛诚变成西口公园的金田一般,扮演众人的推理导师和和平使者,他理想化的性格和对池袋地区的心理依归感,加上他的天赋智慧,帮忙大家解决许多问题,重新寻回共同生活的这块西口公园的美好与公义。《骨音》包括《骨音》、《西一番街外带》、《黄绿色的神明》和《西口仲夏狂欢》四个部分。
  • 我是猫

    我是猫

    1.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用他老练的笔法塑造了一只冷眼观人、喜好吐槽的喵星人,故事有趣又发人深省,适合普通读者阅读。2.世事就如猫的眼珠一样变幻莫测,这本书能让现在的读者了解到曾被誉为日本“国民大师”的夏目漱石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
  • 缱绻·圣殿

    缱绻·圣殿

    她的观察细微到景沅身上的毛线衣——那是机织的……于是,她主动去接近景沅,问题目,抄笔记,女孩子这种心眼总是有的,下一步,便是洗衣服、拆被褥了,景沅开始并没留意,其实,他如用上心思,心思也一定会很细,可惜,开始一阵子,他心思并不在这上头,直到好几回宁宁请他看戏,他才醒悟过来。他很为这女孩子所感动。
  • 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

    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

    距地表5000千米的外太空中,12个星球的外星敌人已经集结,他们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正准备发动一场星际大战,而对手正是人类。关于这些外星敌人,人类却所知甚少。外星人究竟长什么样?我们该如何识别外星人?如何在身边找出潜伏着的外星人?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它们会如何发动攻击?它们的科技究竟已经发达到了何种程度?人类面对外星人究竟还有没有胜算?我们该如何杀死它们,保护自己?美国科幻作家协会现任主席约翰·斯卡尔齐对此给出了答案。本书是他的代表作,风靡全球的超级畅销小说,穷尽了对外星人最酷最全面的描写。
热门推荐
  • 深爱你的那十年

    深爱你的那十年

    此文给我心爱的你们。他是来自地狱的天使,她是人间的一抹残阳。二十一岁那年,她捡到了一个人。后来,那个人成了她的挚爱。(作者简介废,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总不能欺骗读者吧......总之,看文!)
  • 橘味儿

    橘味儿

    “诶,把你微信给我吧!”第一次见面顾华年就很不要脸的去要了江一弦的微信,江一弦把顾华年当神经病,理都没理。“帮我补课吧。”顾华年又一次不要脸的让江一弦帮自己补课。“诶,你长得那么好看,给我亲下可不可以啊?”顾某人更加恬不知耻,江学霸的回答用实际行动同意了顾某人不要脸的要求。(首次写文,写的不是很好,见谅)
  • 龙三世

    龙三世

    黑暗不代表邪恶,光明不代表正义,光明与黑暗本就是一体,少了黑暗,不成体,少了光明,也不成体,登上神界之峰也许需要一辈子的年华,也有可能只需要成长的一刹那。
  •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血煞天下:王爷滚远点》

    《血煞天下:王爷滚远点》

    沫轻语!A市,世界第一楼,楼主却被自己的下属,好姐妹联通買源帮帮主给害死了沐轻语,玄空大陆,沐家嫡出二小姐,被庶出三小姐推下池塘,溺水而死现代的沐轻语穿越至古代看她如何翻身为王,称霸天下
  • 瀛海录之盛世长歌

    瀛海录之盛世长歌

    我真的不会写作品介绍,反正就是一个女人的嫉妒引发的血案。惨被灭门的小姑娘换个身份来复仇,一路被追杀,也一路有青梅竹马的师兄和有情有义的姐姐守护,就这样。
  • 破天

    破天

    城东有一座金字塔结构的巨大建筑,外墙全部是用大块的纳米玻璃墙建成,在灯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似银非银、深浅不一、变化无穷的光芒,恍若天上宫殿。
  • 大角斗士传奇

    大角斗士传奇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穿越之后的人总要问这些问题,可惜没有时间给主角考虑了,先活下来才能找到答案!一个人在兽人的世界中挣扎,一个人扛起命运的长矛,一个人背起世界的使命!
  • 生活欠我一个你

    生活欠我一个你

    木青,一个被家人保护过度的女孩,简单,执着,最大的优点是善良,最大的缺点还是善良……石头,从小不被家人关爱的小混混一个,除了杀人放火,就没有他不敢做的事……两个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最终能否走到一起……
  • 圣尊独宠:杀手全能妃

    圣尊独宠:杀手全能妃

    青岚月,16岁的萝莉杀手,冷酷无情却有时会很可爱,“腹黑”是她的代名词,“狡猾”是她引以为傲的性格。在现代,她翻云覆雨,左手救人,右手毒人。是传说中的神之杀手,医毒双绝。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因为,她会出现在娱乐界、医院、商业···各个领域的大人物,没有人能捉到她,因为捉到的人还没带回去,就死了。可为什么会穿越?还被诬陷偷汉子?而且那个汉子还是个丑男?废柴?懦弱无能?注定会孤独终老?没有人愿意娶?你在说笑吗?!我全系职业,还自带紫烟空间还带异能!懦弱无能?那是她以前的性格好吗?分分钟把你耍得团团转!孤独终老?要娶我的人都可以绕世界好几圈了!那个什么你们口中高高在上的圣尊都来娶我了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