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321000000003

第3章 为人媳,秉持孝道是根本

秉持孝道,敬老爱老

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宇宙,是我们的根,没有天地,怎么可能出现人类?我们所选择的父母,是我们的本,没有父母,我们怎么生得出来?古圣先贤,要我们拜天谢地,孝敬父母,便是希望我们不忘掉根本。想想看,几乎所有的动物生下来,动一动就能活,不太依赖父母。只有人类生下来什么都不会,注定有两三年的时间,必须靠父母的照顾才能存活。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启示:人是离不开父母的。我们从小因为父母的帮忙,才有办法长大。长大以后,父母老了,我们就必须回报他们,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把“孝”讲得最彻底,只有中华民族把《孝经》[1]当作专书来研读。时至今日,“百善孝为先”仍然深植于人心,成为中国人考核一个人的第一道关卡。

中国人有一句话: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我常常劝很多当老板当主管的人,在面试或跟部属谈事情的时候,应该有意无意地问他们“你爸爸最近怎么样”,看他怎么回应。不过很少有人这样做,面试谈的都是“你有多大本事”“你会打高尔夫球吗”这样的事情。

如果你当面问他:“你爸爸最近怎么样?”他说:“不知道,好久没联系了。”你就要明白,这种人不能录取,什么学位也没有用。一个不孝的人,他会忠于公司,会把工作做好吗?我反正是不相信。你再问:“你爸爸和妈妈最近相处得怎么样?”他回答说:“从我小时候他们就吵架,到现在还没有停。”你就完全了解情况了。

中国人只有《孝经》,并无“慈经”,并不是重孝轻慈。因为父母很不容易做,不是随随便便就可做好的,而且到从古至今,也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十全十美。但是为人父母十分辛苦,每个父母的条件都不一样,不管把子女教成什么样都是功劳。所以只能要求子女要尽孝,却没有办法要求父母要怎样。

孟子在《离娄篇》中指出,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一是懒得劳动,不肯做事,也不能供养父母;二是喜欢赌博喝酒,爱好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三是贪得货财,私心妻子,不愿供养父母;四是放纵耳目的欲望,嗜好声色娱乐,致使父母受辱;五是依恃勇猛有力,喜欢和人家打斗争讼,以致危害父母的安宁。

子女对父母尽孝,并非是生物性的本能。如果孝纯属生物性的本能,人就没有资格称为万物之灵。如果提升到文化层次,那就必须经由学习,才能够深刻体会。可见学习的心态和过程,对孝道的影响很大。

时时维护先生孝敬公婆

中国人都明白“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但是长久以来,儿媳和婆婆好像总是很难相处得特别融洽。坦白讲,婆媳关系处理不好,家庭很难和谐美满。以前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儿子。大儿子把媳妇娶进门来,婆媳处不好,邻居会说是媳妇教养不够理想,不知道怎么样跟婆婆相处。二儿子又把媳妇娶进门来,还是跟婆婆处不好,这时邻居还是会认为媳妇不行,很少去讲婆婆的不对。可是等到三儿子也把媳妇娶进门来,仍然跟婆婆处不好的时候,邻居们马上改口:原来是婆婆不像样子,哪有跟三个媳妇都处不好的。

这种方法虽然不是很合理,但以前还马马虎虎可以用。现在,基本上哪家也没有这么多儿子,所以显然不能再这样评判婆婆对还是媳妇对。实际上,讲谁对谁错有什么用?吵架就是吵架,不合就是不合,评判对错又能怎么样?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跟朋友可以讲道理,讲不通一拍两散,大不了不做朋友了。跟家人可以这样吗?家庭是讲亲情的地方,要用亲情来感动彼此。我们常常在家里面讲理,讲到最后会发现,根本没有用。所以不要去讲道理分对错,而是想想责任在谁。在婆婆吗?不是。那一定是在媳妇了?也不是。责任不在婆婆也不在媳妇,而是在儿子!

虽然我们谈的是坤道,但其实很多观念都是相互的,夫妻关系本来就是阴阳的互动,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少了哪一个都没用。尤其在婆媳关系方面,更不得不多说说丈夫的事情。因为婆媳关系的建立,源于这个男人;婆媳关系的和谐,更在于这个男人。在这个三角关系上,先讲三句话。第一句话,父母难为;第二句话,媳妇也不好当;最后一句话,儿子要好好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婆媳不和,儿子不是隔岸观火,或者两边拉扯就能解决的。所以,对于一些死不开窍的男人,有必要让他好好了解了解。

做媳妇的必须要接受一个事实:媳妇是个外来的人,想要被公婆当女儿看待,需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因为感情是慢慢融入的,不是嘴巴说说就可以。血浓于水,婆婆终归心疼儿子,出现问题时先怪媳妇,也是人之常情。难道婆婆会站在媳妇的立场,跟自己儿子过不去?有这种妈妈更不合常理,也不合常情。

但是,长辈被晚辈感动是最容易的。作为媳妇,能做的事情尽量去做,不能做的也不要埋怨。只要在公婆面前以先生为重,公婆很快就会接纳媳妇,当女儿一样看待了。否则,最不高兴的就是婆婆。因为婆婆总觉得娶到这样的媳妇,儿子很委屈。人只要感觉一变,整个都改变了。看不顺眼的,越看越不顺眼;只要看顺眼了,越看越顺眼。人与人的关系,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坏,不可能停顿在那里。

比如婆婆交代媳妇买鱼,结果媳妇忘记了。如果直接跟婆婆说忘了,婆婆不生气才怪:“你自己的事情从来不会忘记,只有我交代的事情会忘记。”媳妇稍微婉转一下:“我去的时候,卖家说今天的鱼不够新鲜,要我明天一早去,他给我最新鲜的。”如果媳妇这样告诉婆婆,一定皆大欢喜。

母亲节的时候,子女经常问:“母亲节快到了,我送您什么好呢?”中国的妈妈都会说:“不要了,我什么都不缺。”其实妈妈心里会想:难道非要我说吗?我不说你就不送,说了你才给,那我算什么呢?传出去还说妈妈向子女要礼物,我是那种人吗?西方人你不讲,我不知道;而中国人我不讲,你也应该知道,一讲出来,就没有意思了。真正会做事、有诚心的子女,不需要问也不需要讲,看到妈妈需要什么,能做到的直接买了送给妈妈就是了,这才是诚意的表现。

老人通常比较节省,其实心里是为儿女在省;而年轻人认为钱是自己赚的,看好的就可以买,这样经常会有矛盾。当然,媳妇喜欢就买回来,可以对婆婆说:“其实我也根本不想买,可是经过旁边一看才一折,大家都说机会很难得,而且排了好久的队才抢到。如果觉得一折还贵的话,可以转让给没有抢到的同事。”婆婆一听才一折:“好容易才买到,一定不能转,这么优惠为什么不买呢?”将心比心,给对方面子,算不算欺骗?大家自己去体会。任何事情尽心尽力就行,不要一天到晚埋怨,好像婆婆很古董,也不现代化。因为毕竟是有年龄差距的。

做媳妇的要明白的第二个观念,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一座山上有两只老虎,这两只老虎一定会恶斗。同一个屋檐下,其实不允许有两个女人都来做主。否则就算晚上吃什么饭这样的事情,都会婆婆做主媳妇不高兴,媳妇做主婆婆不高兴。因此就有了伦理,伦理不是不平等,而是合理的不平等。人是不可能平等的,怎么可能平等呢?只有西方人才讲“人是生而平等的”,中国人是不会相信这些事情的。我们所追求的,是合理的不平等,不要太过分就好了。其实只有合理的不平等,才是平等。中国文化有阴有阳,大家好好在这当中想一想,就可以想通这个道理。

我们都知道《易经》里面有一个概念,叫作“太极”。“太”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大”,一部分是“、”,“大”字不必说,“、”就代表“小”。太极的意思是大极了,又小极了。在我们家里面,也有这样一个人,大的时候非常大,小的时候非常小,那就是太太。有时候她比谁都大,可是有时候又比谁都小。所以当太太的就要知道,该大的时候才大,该小的时候就要小。在公婆面前,她最小;关起门来只有丈夫一个人的时候,她最大。这才是会做太太的人。该大不大,该小不小,大小搞得一塌糊涂,这个太太就不称职。

在家里面讲伦理,并不是牺牲晚辈。夫妻双方都要记住一句话,吃亏才是占便宜。其实会做人的人,是会吃亏,而不是会占便宜。很多人只讲到“吃亏就是占便宜”,其实进一步讲,能吃亏你就占到便宜了。有明就有暗,有看得见的,就有看不见的,这是不变的道理。看到的部分是吃亏的,看不到的部分一定是占便宜;看到的部分占便宜了,看不见的部分一定吃亏。明的占了便宜,暗地里就吃了很多亏;明的吃了亏,暗地里却会占很大便宜。所有占便宜的人,最后都是吃亏的,亏在哪里?就是因为他占了人家的小便宜。

把该大该小和吃亏占便宜合起来讲,如果太太懂得在公婆面前表现得小一点,尊重孝敬公婆,时时维护先生面子,这样看得见的部分好像是吃了点亏,但是在丈夫心中看不见的部分却换得了很重的分量,当然就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夫妻间还有什么比为夫所敬更重要的呢?如果太太在公婆面前样样都要显得很大,丝毫无所顾忌,处处都令先生为难,虽然看得见的部分似乎占了便宜,但是在丈夫内心看不见的部分完全丧失了夫妻应有的情分,那样的便宜占得有什么价值?那样的大要来有什么用处?像这些事情应该是很容易想清楚的。

儿子是婆媳沟通的枢纽

谁都不否认,儿子夹在婆媳之间往往两面不讨好,真的也是很难做人。前面说过,婚前两家人最好有所往来,达成婚后的一些共识,原因之一就在这里。那时没有身份、地位、伦理的限制,婆媳之间便于沟通,也容易建立感情。此前就相处得很好,以后也会比较融洽。如果一点基础都没有,儿子完全站在父母的立场,太太会认为是全家人联合起来欺负她;干脆倒向太太的一边,那父母一定会说儿子是“娶了媳妇忘了娘”。所以当儿子的是两面为难。两面为难怎么办?一句话讲完了:年年难过年年过,人人难做人人做。先生要记住,自己永远是沟通的枢纽,面对现实要有一套沟通的技巧去化解才对。

有些时候,妈妈会单独跟儿子说说自己对媳妇的不满之处。儿子听了就开始说:“妈妈你误会了,她不是这样的人。”或者跟妈妈讲大道理:“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媳妇不像以前那样了。”这样妈妈只会更生气,心想: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你的心现在都跑到媳妇身上去了,不然怎么会这样袒护她?以后妈妈就更看不上媳妇了,这都是儿子造成的。会做人的儿子一定说:“可恶,她怎么可以这样,我去骂她。”妈妈说:“不要不要,咱们家不是挑理的人,你知道就好了。”这样儿子赶紧说“是是是”,不就没事了吗?

儿子绝对不能让父母感觉心思都跑到媳妇那边了,可是很多儿子连这个都不懂。父母有些话是讲归讲,其实并没有要求那么高。很多老人跟我讲:“我们只是对晚辈有一个要求的标准,只要他们尽力了,就算做不到我们也不会计较的。”儿子作为传话的人,千万不要会错意,直接向媳妇转述父母的话。欺骗是没人格没良心的事情,但有话直说也经常闯祸。中国人绝对不能欺骗,但是经常不说实在话。西方人很难接受这种观念,但中国人如果不接受的话,很难生活得愉快。

婆媳之间意见有分歧时,即使妈妈有道理,做儿子的不能当面指责自己太太,回到房间把门关起来再劝太太:“这件事情妈妈是对的,你为什么不顺着她呢?”太太有道理,儿子对妈妈还是“是是是”。中国人这个最厉害,嘴上“是是是”,但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回来以后,先生要私下跟太太沟通:“你讲得有道理,但是‘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不能说妈妈错。”先生绝对不要在太太的面前批评自己的父母。只要儿子批评自己的父母,太太一定变本加厉。因为太太认为你可以批评,我怎么就不能呢?然后儿子再跟妈妈讲:“她不太会讲话,其实心里想的也不是那样。”夫妻有这样的共识,做法上稍微调整一下,妈妈以后也会了解的。

做儿子的不是两边传话,也不是两边讨好,而是两面去化解婆媳的分歧。任何事情,只要目标都是良好的,所产生的不同看法,总有某些重叠的地方。一家人都是为了越来越好,所以每一个人的意见更是大部分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一点点而已。如果只盯住不同点,无限扩大,想法就会越来越远。当儿子的要先看看哪些是重叠的部分,多把重叠的意见拿出来讲,那一点不同自然就消失了。记住一句话:想讨好所有的人,结果就是得罪所有的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难讨好的人,因为我们警惕性很高,怀疑心很重。何况一家人,整天在一起讨好谁好呢?讨好得了吗?

做先生的还要注意,在岳父岳母面前,自己也要像个女婿的样子。陪太太回娘家的时候,一切以太太的父母为先,同样不要有太多争论和不同意见。太太平常在婆家受了委屈,到她家以后,先生又摆架子,当然一肚子火。如果在太太家,让她的父母很开心,太太自然也尽量让先生的父母开心。把女婿的角色扮演好,以身作则为太太示范,再要求太太扮演好媳妇的角色,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我到你家是这样子,希望你在我家也是这样子,然后慢慢就变成一家人了。“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双方对谁的父母都是这个标准。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很多年轻人将哪里都当卧室,常常做出一些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的举动。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到我家,两个人在一个沙发上贴得很紧,完全像抱在一起一样。我不方便跟那位太太说,就问她先生:“你是觉得我家的客厅太小了,还是怕有人把你的媳妇抢走?我这么大年纪了,抢你媳妇干什么?”下楼梯时,两个人又紧紧地抱在一起,我说:“她会摔跤吗?我一把年纪才会摔跤,你怎么不扶我却扶她?”

现在这种人很多,有的媳妇常常当着婆婆的面跟先生抱来抱去,先生下班回家赶紧上去嘘寒问暖,婆婆看到心里会舒服吗?她心里会想:儿子长大了我自己都不搂了,为什么你一天到晚搂着媳妇不放?回来要问候也是先问候我,怎么会轮到她呢?婆婆会这么想,是婆婆小心眼吗?当然不是。人有七情六欲的冲动,夫妻会有一些亲密的行为都没错,但是只有在卧室里面,只有夫妻单独的情况下,怎么传情怎么亲密,才是两个人的事情。要做夫妻,回卧室去做,干吗非要当着婆婆的面呢?千万记住一句话:夫妻只有在卧室里面才是夫妻。一走出卧室的门,就不是夫妻了。我们要么是子女的爸爸妈妈,要么是公婆的儿子媳妇。中国人常讲一句话,人人要自重自爱。自己看重自己,别人自然尊重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别人为什么要看得起你?夫妻要得到一家人的尊重,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到处都是夫妻行为的表现,就叫角色混淆。

自由是有限度的,是以不自由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有一部分不自由,大家才有相对的自由。想想看,一个房间只有一个人,窗户想开就开,想关就关,会有百分之百的自由。一旦有了两个人,你要关他偏要开,你要开他偏要关,自由马上就减少一半。来了第三个人,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自由。只要有四个人,自由马上变四分之一了。自由不是没有限度的,媳妇在婆媳之间要有所忍耐,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会得到家人的尊重,才能有婚姻的空间。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永远是对的。父母也是人,凡人皆有错误,父母也不会例外。但是身为子女,没有资格议论父母,更不应该顶撞或教训父母。这才是正确的理解。现代的子女,普遍认为有机会受教育与父母无关,完全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于是受了教育就开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将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导态度,反过来施与父母。经常把父母当作纠正的对象:这样不对,那样会惹人笑话。这样的子女是不孝之极。

时代背景不同,人的立场、认知、看法就不一样。父母的话有道理,子女当然要听从,因为没有父母会存心害自己的子女;父母的话不合理,也不可以讲一大堆道理驳斥他们,子女没有资格这样做。碰到这样的情况,乖巧的子女表面一定说好好好,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父母了解实际的状况,这样才是真正有孝心的人。我们举个例子以供参考。

有一天,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儿子叫到房间,说:“你工作这么努力,但好几年都没有得到升迁,我看就是没有送礼的缘故。我这里有只金戒指,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处,你干脆拿去把它卖掉,也好给上司送点礼物。”儿子心里明白:升迁最好凭借自己的实力表现,靠送礼解决不了问题。而且现在都在整治腐败行为,给上司送礼反而可能惹火烧身。但是母亲也是一片好意,所以绝对不能讲一堆大道理来反驳,令母亲觉得难堪和伤心。于是儿子当场答应,说:“好的,我马上就去。”但实际上把金戒指暗暗收好,并没有真的去卖,更没有给上司送礼。儿子的做法不是阳奉阴违地欺骗母亲,完全是出于尊敬母亲,不伤害母亲的感情。

过了几天,母亲问儿子事情办理的状况。儿子说:“戒指已经卖了,还卖了个不错的价钱。买的礼物也送给上司了,上司十分满意。”又过了一个月,母亲又问儿子:“礼也送了,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儿子说:“对呀,我也觉得奇怪,明天我去打听打听看。”

第二天回来,儿子跟母亲小声说:“我一打听才知道情况很不妙,凡是送礼的人都被张榜公布了,听说一律会被处罚和降级。”母亲着急地说:“这不糟糕了,我岂不是害了你的前程吗?”儿子说:“公布的送礼人名单里面没有我的名字,你放心好了,不会有什么影响。”母亲还是不放心,说:“这怎么可能呢?就算名单里没有你的名字,那你也送礼了,恐怕今后还是会有影响呀。”儿子笑着说:“还不是妈妈平常对人家好,我那天拿着戒指去卖的时候,金店老板见戒指样式很古朴,就问这是谁的?我说是妈妈你的。金店老板说妈妈珍藏这么久的戒指怎么能卖呢?于是他就借钱给我,说以后有了钱再还他就是了。我正要买礼物去送给上司,又听说现在规定得很严格,绝对不能有这种事情。我不相信,跑到上司那里探听口风,上司也亲口告诉我,说最近要严查不正之风。我就把钱还给了金店老板,等于没有送礼,自然就没有事情了。”母亲听了儿子的这番话十分高兴,说:“自己好心好意,却差点害了你。幸亏你机灵,知道见机行事,才免去了一场大麻烦。”

父母自己改变,是孝。父母因为子女而改变,完全没有尊严,就是不孝。人活着是需要尊严的,否则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老实讲,从我们与亲人结缘的那一刻起,相处的时间永远在不断减少,这句话值得大家深思。子女长大以后尽孝都来不及,怎么能让父母感到很惭愧,感到很不如你,感到不长进呢?

我的学位比我爸爸高,我会笑我爸爸吗?当然不会。我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爸爸很高兴,他说了一句从来没有说过的话:“你真有办法,这么困难的事情都能突破。”我说:“爸爸,不是这样,如果没有全家人支持的话,我想都不要想。”如果我跟我爸爸说“我拿了博士学位,你有吗”,那我算什么儿子呢?我一直从心里面认为,如果生在我爸爸的那个时代,我一定不如他,因为我没有他那么坚强的毅力,所以我一辈子都不会讲“我比我爸爸成就高”这种话,这才是懂得什么叫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后来我的儿子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他只是打电话告诉我说论文通过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讲。因为弟弟还没有拿到,他不能伤弟弟的心。中国人始终都很谦虚,不敢把内心的话完全说出来,就是因为要顾虑每一个人的感受,这跟完全欺骗没有关系。中国人讲求的是周全,讲求的是圆满,讲求的是面面俱到,而不是只要高兴爱怎样就怎样。做中国人是最难的,因为我们要求比较高。西方人只要“对”就好了,而中国人“对”没有用,“错”更不可以。

很多人把子女与父母的隔阂,归罪于代沟。好像两代人之间有一条鸿沟,彼此很不容易沟通。其实两代之间会不会有代沟,完全取决于个人脑海里有没有代沟的观念。我爸爸比我大二十岁,我六十岁时,我爸爸已经八十岁了,但一直以来,我习惯了任何事情都要打电话问问我爸爸的意见。很多人都笑我:“你六十岁了,还在问你爸爸?你爸爸八十岁了,他很少跟外面接触,你问他有什么用?”我说:“没有关系,这表示我做子女的对父母的一种尊重。”

我爸爸告诉我的话,我不一定听。但是我不请教他,他就会有失落感,认为儿子长大了,什么都行了,心目当中没有爸爸的存在了。把老人家当废物是最残忍的事情,老人会觉得自己已经不值得活下去了,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所以只要我有时间,就回家跟我父亲坐在一起,问他很多事情。家人的乐趣在于沟通良好,只有彼此倾诉,才是真正的亲情,才能使家庭中充满温暖的感觉。代沟只是一种警示,未必就是事实。把代沟看成可能的障碍,设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确的态度,而不是当作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责。人要把握好自己的观念,而不是让别人的观念来控制你自己。

功名事业很重要,但我们也要做到承上启下。当父母年纪大了,开始生病了,应该把自己的事业暂时放一放,拿出更多的时间照顾父母才是。因为可能功成名就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了,再想回来服侍父母已经来不及了。天大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先把父母陪好,这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父母走了以后再出去工作,也来得及,为什么非要为了事业而置父母于不顾呢?

我最近看到很多感人的事情。其中有一对兄弟,他们在职场上表现都很好,可是因为老父亲病得很重,两兄弟不顾一切辞掉工作,回家轮流照顾他们的爸爸。我问他们:“难道工作不重要吗?”他说:“工作是很重要,但是爸爸的生命是很有限的,工作以后还来得及。”他们把两个一比,就知道爸爸目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要懂得取舍,这非常重要。

一般人总抱怨没有机会,这是不切实际的。机会永远都有,只是我们要学会选择。很多事情,我们有的是机会,只不过不太会选择。我们所欠缺的不是机会本身,而是选择机会的能力。还是那句话,轻重缓急本末先后要搞清楚。很多事情自己要好好去衡量一下,到底喜欢走哪条路,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我们人生求的就是一个“不后悔”而已。只要你不后悔,那还有什么事情可以怪的?

我有一次碰到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请他的父母到饭店吃饭。但是两位老人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我就问他们为什么。老先生说:“我儿子带我来这里吃饭,分明是赚了钱在我面前炫耀。”我说:“你儿子好心好意请你,你怎么会这样想呢?”老先生越说火气越大:“好心好意?他那种态度是好心好意?他一进来就说这家饭店他经常来,经常来今天才请我们来呀?是吃得不想吃了才找我们来的吧?还说点几道好菜给我们来吃,他根本不知道我们喜欢吃什么,点的都是他自己喜欢吃的……”

这不怪父母生气,完全是儿子的问题。如果儿子说:“这家饭店我也是第一次来,只是听人家说好吃而已,我们一起试试看。”父亲一定高兴:“难得你这么有心,第一次听说就带我们来了。”点菜的时候,问问服务员:“你们有什么特色的菜品,跟我爸爸介绍一下,让他来决定。”父亲一定说:“无所谓,一切你来点就好。”就算不是父亲自己点的,他也一定觉得每一道菜都很好吃。

我们不要让父母把子女的孝当成一个很大的人情来领,这才是真正有孝心的子女。有的女儿跟妈妈讲:“这件衣服价格很昂贵,我特别买给你的……”妈妈往往会拒绝:“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穿这么贵的衣服干什么?”给父母买东西,就算很贵重,也要说是比较便宜或者碰到打折买回来的,这样父母才会安心。中国人明明是很丰盛的宴席,主人都会说是粗茶淡饭,客人则会说很丰盛。现在我们学太多西方的东西,回过头来完全不了解中国人自己的一套,这是我们很大的遗憾。

保持三代同堂精神

中国人主张三代同堂,由老中少三代人共同组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是最自然的一种环境,最合理的一种单位,最圆满的一种结构。中国社会之所以充满亲情,就是因为我们有这种三代同堂的观念,而且在子女养育和教育方面也有诸多良好的效果。

第一,便于向长辈学习养育的经验。

年轻夫妻生下第一个小孩的时候,并不懂得如何养育子女。没有一对夫妻是已经学好了如何做父母,才开始去做父母的。基本上是糊里糊涂生了个小孩,然后把小孩变成了可怜的实验品,实验来实验去。可是小家庭就是这样,不然怎么办呢?于是年轻的爸爸妈妈就开始“临时抱佛脚”,向书本和课堂学习怎么做父母,可学来学去又多是西方的一套经验。

我们不是说西方就是不好,只是它跟中国人的情况确确实实存在差异。西方的女人生完孩子三天就下地,拉开冰箱拿出一大盒凉牛奶撕开就喝,中国人的体质可以吗?西方的小孩刚生出来便拽着双腿拎来拎去,稍大一点就光着屁股爬来爬去,中国的小孩这样受得了吗?可现在这些我们也都在学,学到最后只能自己倒霉,便宜医生罢了。在养育子女的方面,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向长辈请教,才是最安全的。长辈就算学问没有年轻人大,但是他们最起码有带过孩子的经验,可以作为年轻人的参考。

第二,便于为子女提供身教的机会。

除了养育方面,三代同堂更大的作用在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家长整天讲一大堆道理没有用,如果单凭讲道理可以,天下的父母们也不至于个个焦头烂额。中国人常讲“身教重于言教”,最有效的方式是做给子女看。家长早上起来先向长辈请安问好,晚上睡前看看长辈是否安定,天气转凉就给长辈添件寒衣……子女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耳闻目染之间养成习惯,就会懂得自己将来怎么对自己的父母。三代同堂是为了身教的方便,实际的动作比口头的道理更有效果,哪里还需再去喋喋不休地讲什么是孝道,这才是三代同堂的意义。现在的孩子都很灵光,只要眼睛看到的不是那么回事,所有的道理都不会接受。

有一个儿媳因为婆婆经常打破瓷碗,于是买了一个木碗给婆婆用。没过几天,她看到小女儿拿着一把小刀在挖一块木头,就好奇地问女儿在干吗。女儿说:“我要挖一个木碗。”妈妈问她:“你挖木碗干什么?”女儿说:“将来妈妈老了,给妈妈吃饭。”听得儿媳一身冷汗。要想子女以后懂得孝道,自己先要孝敬父母,这是唯一的道路。我们的问题在于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大多用于应付考试、谈论他人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上,恰恰没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往往充满了错误的示范、不良的行为,唯独缺少正向的榜样,将来又能怪谁呢?

第三,利于子女提前适应社会环境。

有的女性抱怨:婆婆都是老观念,根本不会教小孩,却偏偏还要教。三代同堂就是要家庭关系复杂一点,甚至有些小矛盾才好。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小孩,一到社会很快就能适应复杂的社会关系。因为三代同堂就是社会的缩影,有了从小的演练经验,以后自然不会有太大闪失。倘真婆婆跟儿媳的看法一样,孩子在成长当中只是接触一种观念,思想难免就会有些单纯,对于成长显然不利。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就算看法不一样,媳妇也不能对婆婆说三道四。否则是给子女一个不良示范,将来必然自作自受,需要忍受子女同样对待。

当然,现在想要坚持三代同堂,的确存在诸多困难。比如职业的需要、住所的面积等等。但是,很多事情可以巧妙配合,就算一家人不能住在一起,只要能够保持三代同堂的精神,也不必苛求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形式。把自己的小家尽量安置得离父母近些,以便双方相互照应;放假日提前告诉子女,我们周末一同回家探望祖父祖母,帮助他们处理一些年迈不便的家务;就算忠孝难全天各一方,经常在子女面前给父母打个电话,随时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电话上爸爸说一切都好,自己也会安心许多。这些都是保持三代同堂精神的做法。

只要有一颗三代同堂的心,自然就三代同堂了。哪怕距离再远,甚至阴阳两隔都阻止不了。中国人是彼此关心的民族,一旦心里没有,嘴巴再甜也是虚情假意。空间会有距离,但是心可以没有距离。只要你想到他,他就在你眼前。生活的方式可以变,但是生活的法则不能变。我们不是要把大家带回从前,而且那样也行不通。

我和太太有两男一女三个小孩,都已经成家立业,各有各的住所,但是我们有三代同堂的精神。大女儿和小儿子住得离我们很近,随时可以见面,彼此都有照应。一有假日,不是我拜访你,就是你拜访我。大儿子不在身边,但是每个礼拜都定时打电话回来,跟他妈妈聊个没完。他只要有长假,也会赶回来与全家人团聚。而且我一定会带上全家人,去祭扫我父母的坟墓,让我的第三代人也知道这里安息的是什么人。中国人很奇怪,我们是唯一把祖宗的牌位背在肩膀上全世界跑的人,这一点只有中国人做得到。

福气需要家庭传承

如果三代同堂仅仅是一种互相合作的形式,也不一定值得中国人这么用心来维护。那么,三代同堂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何处?就在于每个人平时常常挂在嘴边的“福气”二字。全世界中国人最重视福气,我们都说是老天爷给了很多享用不完的福气。而且中国人也最有福气,因为我们对福气很懂得珍惜,会把福气安排得好好的。三代同堂便是中国人惜福的一种体现,看看我们的安排就可以知道。

第一,人少年时要懂得惜福。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懂得,这一辈子会来世为人,会出生在这个家庭,会碰到这些长辈,将来会有一个很好的人生,都是自己的福气,因此要懂得珍惜。当然,让孩子一下子明白这些观念比较困难,所以父母要做给他们看,帮助孩子培养惜福的习惯。比如告诉孩子要厉行节约,不能一瓶水喝一口就不喝了,吃饭的时候不能总是剩饭在碗里;要物尽其用,玩具不可以玩几天就丢掉,餐巾纸要一张一张地使用……这些都是在教孩子学会惜福。美国父母很少教孩子这些,洗完手纸巾一抓一大把,这种人会有福气吗?我每次看到中国的小孩学习美国人这种方式,就知道这个小孩长大要做乞丐,因为福气都被这样消耗光了。家庭教育要教会小孩“有福气”的习惯,不是从小就把福气散光了。

第二,人成年后要去造福。

福气从哪里来?靠自己积累而来。西方人讲人要努力,为了努力而努力是很累的。但是一个人为了福气而努力,不会觉得辛苦。挣钱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功能而已,一个人如果完全抱着挣钱的心态去工作,就会抱怨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这是不太懂得工作价值的人。只想是在替别人做事,当然会觉得很累。如果想到有这个工作的机会很难得,这是在替自己做事、替自己造福,这样会累吗?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就很累,当你觉得不累的时候就真的不累了,这叫心想事成。在中国人看来,最有价值的工作,是可以造福他人。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工作的最高赞美,是说他能够造福乡里,造福一方百姓,造福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是这个道理。造福别人,就是造福自己,这样到了老年才有足够的福气可以享用。

第三,人晚年才可以享福。

我们经常说“辛苦了一辈子,老了也该享享福了”,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年轻力壮的时候多多参与工作,多多造福社会,然后把福气存起来,到年老的时候,就可以享用了。年轻的时候没有造福,老了怎么可能有福气可享呢?想想看,有的老人会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照顾,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广结善缘,结交了很多朋友,就算没有子女,照样有很多朋友照顾。可是如果年轻的时候只是好吃懒做,心机算尽,便宜占尽,老了以后只能孤苦伶仃地坐在那里,别人同情也没有用。但是也劝告大家,老了最好也不要把福都享光,还要积一点留给子孙。如果只有一点点福气,还任意挥霍,两代人就花光了,第三代就垮了,这不是很倒霉吗?一个小孩子眼睁睁看着祖父母跟父母,把福气整个享光了,他就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了。

现在很多人讲,人时时要求生存,求生存是二十四小时的事情。这种人命太苦了,中国人求生存不需要那么紧张。如果问一个美国人:你为什么会赚那么多钱?他会告诉你:是我自己努力赚到的。同样的问题,如果问一个中国人,他会说:都是托你的福。中国人都说托人家的福,越是说自己努力,越是命苦;越觉得生存要挣扎,越是没有福气的人。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了解,中国人的很多观念其实都是从福气中来的。一个人一生从小到老,都是沾了很厚的福气的,甚至所作所为都跟福气相关。中国人只想自己家的福气是不是越积越多,而不是说在家里到处贴满了大红的“福”字就有福了,那只是一种提醒家人重视福气的方法。福气既然是自己积累的,该怎么办呢?

第一,通过家教传承家风延续福气。

孩子小时候不懂事,有福就享光,这是一定的。正是因为他年少无知,才更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的父母往往喜欢钻牛角尖,整天总想着子女将来做什么有出息。其实,父母的责任只是把子女抚养长大,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够了。父母把责任尽到了,至于子女长大以后能做什么,要不要去造福社会,以后有没有福可以享,要不要再积福给他的子孙,那是他自己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是在孩子不懂这些的时候,父母就要教他。因为课本里面是没有什么福气观念可言的,写书的不懂,教书的也不懂。如果小孩从小就把一生的福享光了,难道父母一点责任都没有?父母只要有福气的观念,就知道家庭教育就是福气的传承。否则一句话就讲完了,谁被这样的父母生下来谁倒霉。

第二,时刻抱持着造福乡里的观念。

一个人在社会上,危害他人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而有益大家的事情,能做是自己的机会和荣耀,还计较什么呢?造福别人的事情一定有福报,但是不能为了福报而去做事情。有只为福报而去做事情的想法就是一种贪念,那就得不到福气了。记住,人去造福,福自然会出来;但是去求福,却可能永远求不到。梁武帝时代,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梁武帝与达摩见面后很得意,就夸耀说:我建造这么多的寺院,供养这么多的僧众,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告诉他,并无功德。“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满脑筋想的都是福报福报,动机已经不善了,道理就是这样的。

第三,家人相处不要心存利害关系。

一家人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所以做事情不要有什么权力、义务和责任的观念。谁能做谁就多做一点,一起为家庭把福气做大,才是共同的目标。想想看,中国历史上能够兴旺几百年的家族很少,但是有的家族就是一旺八百年。靠什么?就是靠家风把福气慢慢做大,然后就可以恒久发达。

当然,三代同堂的复式家庭也的确有很多弊端,大多是由于婆媳不和,儿子夹在中间不知如何应对,以致母子之间也产生隔阂。或者是在第三代的教养方面,由于观念不同而出现分歧,从而使复式家庭面临更大挑战。我们认为,是发挥三代同堂的优点还是扩大凸显其弊端,都是由人的观念在决定。家人都往好处想,也往好处做,优点就出现了;如果家人都往坏处想,又向坏处做,弊端自然会不断产生。我们最好正本清源,先把自己的观念弄清楚,以便找出合理的道路。

注释

[1]《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以孝为中心,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并提出了“孝”的具体要求,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关于作者对《孝经》思想的阐述,可参考阅读2012年出版的《孝就是道》一书。

同类推荐
  • 小窗幽记(中华国学经典)

    小窗幽记(中华国学经典)

    《小窗幽记》内容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人生话题,陈说利害、指点迷津,以言醒世,赞美人世间一切真情实感;劝勉人们要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性情。《小窗幽记》所选格言妙语、小品片句,或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或情趣盎然,读来津津有味。目录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荀子)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荀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庄子(外篇二)

    庄子(外篇二)

    道家以无为治天下,无为就是以天下之心为心,不执迷自己的主张。中庸就是包容天下各种不同的见解,以天下共同的方向为方向。无为与中庸,其实质就是崇尚自然,奉行天地之道,自然自在。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以章句分析的形式,重新解读了无为,解读了中庸,解读了自然,解读了生命的真谛、道家丰富超然的精神世界。
  • 三十六计译注(国学经典)

    三十六计译注(国学经典)

    《三十六计》是古代兵家计中国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译注》对《三国志》进行白话的翻译和注释,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普及性读物。内容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时期,约成书于明清。本书根据计名,多选取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简介:文轩,男,80后人,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喜爱中国古代文化,向往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心服儒家仁者风度,欲“为往圣继绝学”,作品有《人间词话注释》《三十六计译注》等。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由吕不韦主持,其门客编订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名作,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文章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集中体现了吕不韦的思想。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遗文逸事和诸子百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热门推荐
  • 万界之吾王

    万界之吾王

    我说过,这般笑容今后由我守护!所以,今日你们谁也休想走掉!谁给你们勇气进行这场龙王祭的,梁静茹吗?就算龙皇来,也是有来无回!我说的!众神?也配让我登门?滚!抱歉,今日起我改名了,请叫我“凌无敌”爱我的人太多,但我手不够长只能抱住一个,所以就你了论装逼,我只服你但一切还得从凌云大难未死,却消失三年,历经各种生死磨练,重新归来说起每个人都有一个梦,自己是主角,大千世界唯我独尊,而这部小说你就可以是主角!【温馨阅读提示:尝试着阅读小说时,主角以你自己代替,如你闲来无事时幻想情节那般,我提供剧情,你来演绎】
  • 谦庚卷之露染露染

    谦庚卷之露染露染

    慕露染,你凭什么把我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她,似乎刚出生就被家庭支配了,她,就想这么混混沌沌过完她穷极无聊的一生。可上帝不允许......北辰,你凭什么认为全世界的人都要围着你转?他,和她本身就是两条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六年前,他们俩是年轻的甜蜜爱恋。六年后,却面对的是来自对方的抱歉。一豆灯光,他们还能回到过去吗?
  • 重生之闺阁天骄

    重生之闺阁天骄

    京城宁家大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帝都宁家嫡出千金,五行阵法无一落人之后。两大天骄,却为一人,又该如何?
  • 怒焰龙神

    怒焰龙神

    一朵火焰怒耀宇宙虚空,一滴龙血踏破山河万里,且看杨起如何如何屹立复苏的地球之上。
  • 兵魂至尊

    兵魂至尊

    奇幻的战魂大陆,一个觉醒兵魂战力至上的世界。
  • 嫡女策妖孽夫君求抱抱

    嫡女策妖孽夫君求抱抱

    颜柒韵,现代王牌特工,拥有超高的医术,擅长用毒,人称鬼毒圣手,因一次任务失败,造成了自己意外死亡。糟糕,魂穿了———颜柒韵,颜家废柴大小姐,幼时丧母,12岁时灵根被毁,自此以后被父亲抛弃,受尽欺凌。当她魂穿到她的身上,颜柒韵凭借高超的医术,再次打通灵根,前世记忆涌入脑海。颜柒韵发誓,要让这些欺凌她的人付出惨痛的代价。豪横地休了未来的渣男夫君,转身就抱了一个超级大腿。可是谁来告诉他,跟在她身后的这只大尾巴狼是怎么回事?魔尊:“阿韵,你已经三天没有理我了,嘤嘤嘤”“阿韵,有没有想我啊”危难关头他却一把把她护在怀里,为她挡下所有伤害“阿韵,别怕,我在”从此,不论颜柒韵是打怪,手撕绿茶还是暴揍渣男,司默存都只有三个态度“娘子说得对,娘子做得好,娘子不要累着,为夫来帮你”本文女强男强,甜宠无限,不喜勿喷
  • 逃亡僵尸村

    逃亡僵尸村

    如何逃出满是僵尸的僵尸村,智斗僵尸王,狂猎僵尸!新人开新书不喜不要喷!!!
  • 校园纯爱:少女杀手成贤夫

    校园纯爱:少女杀手成贤夫

    (原题《痞夫有爱》,谨以此文留作青春纪念册)“痞子”其貌不扬,但主动、热情,因被误以为是窃书贼而相识的他,居然是校学生会主席,嬉皮笑脸,但也有安静好学的一面。作报告时,谦谦儒雅;学习起来,埋头勤奋。理性面对“痞子”,一拒他为了不可知的未来,二拒他为了让人烦恼的“桃花”。且看内腼腆、外滑头的痞子七十二变!花样年华里,优雅地中了爱情的十面埋伏。校园纯爱,散发一生的芬芳。
  • 与过去交手

    与过去交手

    与过去的生活sayhi,道一句:未来已来。
  • 无障碍沟通心理学

    无障碍沟通心理学

    朋友聚会因言语不合不欢而散,微信聊天分分钟被拉黑,论坛发帖回复总是招骂,客户聊到跳单,一约会就冷场,提意见不被接受,说拒绝得罪人……为什么开口就会遇到这么多糟心事?原因就在于不懂沟通心理学。无论沟通的形式如何变化,人的心理需求、变化,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本书从实际出发,运用心理学原理,收纳了很多巧妙处理尴尬、纠纷、矛盾、冲突的案例,能够帮助你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顺利地表达自己、读懂他人,并且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