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30600000002

第2章 心安——洒脱开心路,放下是解脱

1.千万资产和豪华别墅,一切都是浮云

千百年来,永无休止的物欲与挥之不去的俗念,就像心灵的桎梏与枷锁困扰着世世代代人们的身心。回顾过往,当我们年少的时候为学业所困,为金榜题名而苦苦挣扎;当我们行完成人礼,可以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合格”公民时,却发现我们的心又总会为爱所困,在感情面前患得患失;当我们终于成家并立业,新的问题又来了。即功名利禄,家务琐事,如此等等。

纵观我们的一生,似乎一直与“累”相伴,一直为物所累,为物所困。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灵被外物所困,因而失去了自由和人生应有的快乐。其实,这些外物就是我们内心的世俗欲望。如果我们能超越这些困扰我们的物欲,就能“天高任鸟飞”,得以俯视人世间而自在起来。并且体验到心灵的快乐和自由,超然物外而坦然地面对人生所有的苦难和烦恼。

有一次,净空禅师到中国香港讲经布道,在此期间他遇到一位拥有很多金银珠宝的居士。居士想让净空禅师看看他那些珠宝,于是拉着禅师去了银行,那里有他存放珠宝的保险柜。

他们两个人来到银行后,经过层层鉴别,然后在护卫的护送下把保险箱拿到保险库。当取出里面的珠宝时,净空禅师的表现令这位家财万贯的居士大为惊讶。只听禅师说:“这是你的?你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吗?”

居士听禅师这么说,心里很不痛快。他心想,自己拥有这么多财产,禅师竟然说只有一点点!禅师见居士不快,进一步解释道:“这些珠宝你不敢拿回家,只能放在银行的保险柜里;你也不敢戴在手上,怕人抢劫。你能做的只是每星期过来看一下它们,摸一下它们。”居士似乎有所悟,只听禅师接着说道:“如果说这些珠宝是你的,那么我可以说中国香港所有银楼都是我的。为什么?因为我到那里,叫人拿出来给我看看并摸摸。然后收起来,给我保管好。这和你说这些珠宝是你的有什么两样?既不敢戴,又不敢放在家里,怎么能算自己的呢?”

居士听完,频频点头,并且顿悟。

做到超然于外物,才能不为外界尘世所烦扰。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为了名利终其一生,世上能做到舍弃名利的人又有几个呢?因此,超然物外,谈何容易?当然,如果你摆脱不了世俗的羁绊,也不要郁闷。古代圣者告诉我们:“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其中的意思就是说身处五浊恶世,很多东西是无法逃避的,这就要看自己的定力如何了。换句话说,能否做到“以出世的心做人,以入世的心做事”完全取决于自己这颗心。如果做得到,就是品德高尚的圣者;如果做不到,内心阴暗到一缕阳光都容不下,那么就说明一个人的心灵已经枯萎落败了,再也没有放飞的可能。

因此,我们有必要努力给自己找个理由放飞心灵,别让心灵在每天的俗务挤压中逐渐扭曲变形,甚至破碎而无法收拾。当然,这种心灵的放飞并不是放弃对社会与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不是无原则地放纵可怕的私欲。而是让自己别只顾埋头走路,时常抬起头来观赏一下眼前的风景。如果错过亮丽的风景,会是一生中最大的损失。

对于世事的超然,以及心灵放飞的追寻,古人曾有这样精辟的阐述:“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故保生之道不必过劳。”无疑,这是一种淡然的人生观,也是高明的养生之道。保持这种泰然的心境,还有什么邪魔能够伤害自己呢?

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在这首诗里,没有嘈杂,或化嘈杂为宁静。虽然我没钱没车,吃得也不好,但我不看重它,我也不羡慕不嫉妒别人;反而觉得那样的生活是一种拖累。我也有自己的事,我也有自己的快乐。

《论语》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是一种超然物欲的崇高境界。为什么有的人跳过了财富这一关,懂得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而有人却死死捂住财富的口袋不放,至死不悟?李嘉诚说得好:“富的人很多,但贵的人不多,我认为真正的富贵在于将自己所赚到的钱有回馈于社会的爱心。有再多的财产,如果没有志气,那也是穷人。”如此超凡脱俗的境界,足可以诠释李嘉诚的成功及备受世人崇敬的原因。

然而,现实生活中少有如此超然物外的人。有些人的心灵过于物化而变得污浊,内心物欲横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丧失道德底线,尔虞我诈且相互倾轧。而不少的人常常在取与舍、得与失,以及成与败等方面患得患失并犹豫不决,乃至身心疲惫不堪,甚至抑郁成疾。这私念只要是突出在“利”字,人之物欲膨胀,就会对物质、权位和名利的要求过于奢望。以致“欲壑难填”而永不满足,其中也包括自己日常生活中饱尝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扰与紊乱。

人性中对私利的要求改变了自己的心境和心界,使人与人之间充满虚伪和奸诈。最终导致人间真情的丧失,仅仅剩下那功利的追逐和虚伪的人情。超然物外则能以超常的人格魅力,摆脱世俗虚荣。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处,你就能有一份难得的恬静和温情。当你处在失利、失意或困苦中时,就能拥有无数的关爱和帮助,世界因此而会变得更加美好。

超然物外,需要淡泊与宁静。淡泊才能宁静,宁静才会超然。淡泊才能超越个人的甘苦,宁静才会参透世间的真美。

原来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贪欲与私心。因为对于人来说,身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

点亮心灯

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人生本相;只有放飞自己的心灵,才能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前进中寻找不足。静静地思考未来的路,勇敢地超越自己吧。不必留恋眼前的辉煌,不让些微的胜利缠住自己前进的步履。和昨天的胜利说声再见,然后洒脱地继续明天的征途。

2.一只沙鼠整个旱季只需要2千克草根而已

“滴答,滴答……”,时间迈着轻盈的脚步一往无前,漫无休止。在每一个时刻,实际上我们所能做和所能想的只能是“现在”的事。如果一心多用,总是怅往昔且愁将来,如此的纠结又怎能领悟当下的明澈与喜悦呢?而只有一心一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丰富多彩。

在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中有这样一种动物,名字叫做“沙鼠”。它们为了“衣食无忧”,在旱季到来的时候都会囤积大量的草根,准备度过艰难的日子。因此在整个旱季到来之前,沙鼠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在自家的洞口进进出出,满嘴都是草根。从早起一直到夜晚,辛苦的程度让人惊叹。

但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即当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它们度过旱季时,沙鼠仍然要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刻不停地寻找草根,并一定要将草根咬断运回自己的洞穴中。这样它们似乎才能心安理得,才会踏实;否则便焦躁不安,嗷嗷地叫个不停。

实际情况是一只沙鼠在旱季里需要吃掉2千克草根,而沙鼠一般都要运回10千克草根才能踏实。大部分草根最后都腐烂掉了,沙鼠还要将腐烂的草根清理出洞穴。

尽管在笼子里的沙鼠可以用“丰衣足食”来形容它们的生活,但它们还是一个个地很快就死去了,医生发现这些沙鼠是因为没有囤积到足够草根的缘故。这是由它们头脑中的一种潜意识决定的,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威胁存在。确切地说,它们是因为极度的焦虑而死亡的,是因为一种来自自我内心的威胁。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是不是也很容易想到自己及其周围的朋友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令我们深感不安的事情往往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所谓的“明天”和“后天”,那些还没有到来或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情。

实际上,一般人当下都是有吃有穿,不愁什么,甚至没有任何事情能在当下威胁人们。但令人们总是不能踏实的原因还在不断地增长,人们总是为了将来所需和将来会如何而发愁,并且因为这种担心而深深地感到不安。

的确,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于瞻前顾后的事情上,很少活在现在。一位智者曾说,这个世界上一大半的悲剧是因为人们的瞻前顾后所造成的。这使得他们总是在“得不到”和“已失去”两种痛苦状态间摇摆不定,并感觉自己的人生毫无乐趣!这些人往往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其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试想,如果美丽的月光多年才出现一次,那么每个现在的人一定都会认真凝望美丽的天空,而且所有看过的人都会说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然而这样的事毕竟没有成为现实,美丽的月光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的上空。只是我们往往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都不愿抬头望向天空,欣赏月光的神秘幽幻之美。这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一种悲哀吗?

有一天,无德禅师来到佛光禅师住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惋惜地说:“我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但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佛光禅师却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了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了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他:“我想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说:“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说:“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会怎样呢?”

无德禅师回答:“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啊?”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地回答:“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加认真地问:“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顶撞地问:“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这时,学僧终于有所省悟了。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时说:“当出行的时候出行,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经找到隐居的地方了!”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长期出行,有的长期隐居,有的为了躲避盛名之累进入深山之中。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标准呢?正如无德禅师说的:“当出行的时候出行,当隐居的时候隐居。”也就是说,凡事应该因时而异,因时制宜。该做什么事情时就做什么,也就是活在“现在进行时”。

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听到这样一些不乏哀怨的言论,如果有时间,我可能已写出了许多文章;如果有时间,我或许已学会了演奏某种乐器;如果有时间,我说不定早已成为一名画家了……唉!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那该多好啊!

我们时常发出感慨,如果一天能有三十个小时就好了,我们总爱异想天开。

空想是没有用的,这我们都知道。那该怎么办呢?抓住今天,把握现在。正如美国夏威夷岛学生上课前的祈祷词所说的:“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或许我们中的很多人一腔理想满怀壮志,想做这个,想学那个,但到头来却没有付诸行动。有时想来,真觉得惭愧。时间流逝之快,令人胆战心惊。若不打起精神,抓住今天去做想做的事,那么这一生恐怕难有长进了。

点亮心灯

生活中不乏明智的人,他们也懂得用耳朵倾听时间的嘀嗒声,感觉生命像鲜血一样一滴滴地从身体里滴落消失,忍受这种时光残忍的折磨时又是多么缺乏意义。倒不如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对生命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执著,把握唯一能把握的当下,做手边能做的事。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充实,生命便有了最现实的意义。这种心态看似消极,其实包含着大智慧。活在当下便活出了人生的意义,便活出了最精彩的未来。

3.去掉多余碎片,过好减法人生

有人问雕塑大师罗丹的秘诀,罗丹回答说:“减去多余部分。”这是艺术的减法。

“人握手而来,撒手而去。先一件件索取,后又一件件疏散”。这是人生的减法。

可是纵观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却总是不断地追求着,似乎被“加法”贯穿起来。功名利禄总是多多益善,直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方知来路其实就是归途。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像一次航行。要扁舟轻驶,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生活之舟。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都舍不得,往往导致什么都不得不舍弃。

那么与其我们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倒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学会适当地做“减法”。即减去多余的物质,减去奢侈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减去环境的纷扰。其实,减法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更是生存的真正智慧。

吉姆.特纳四十岁的时候继承了拥有三十多亿美元资产的莱斯勒石油公司,令人们大惑不解的是新上任的吉姆.特纳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大干一番,而是组建了一个评估团对公司资产做了全面盘点。然后以五十年作为基数,在资财总和中先减去自己和全家所需,以及社会应承担的费用。再减去应付的银行利息、公司刚性支出和生产投资等,最终发现还剩八千万美元。

吉姆.特纳从这笔钱中拿出三千万为家乡建起一所大学,余下的钱全部捐给了美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人们对其举动大惑不解,他说:“这笔钱对我已没有实质意义,减去它就是减去了我生命中的负担。”

一直以来,在员工的印象中吉姆.特纳永远是精神饱满,乐观积极,而看不到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加勒比海海啸给公司造成了一亿多美元损失,吉姆.特纳在董事会上依然谈笑风生,说:“纵然减去一亿美元,我还是比你们富有十倍,我就有多于你们十倍的快乐。”他的孩子在车祸中不幸身亡,他说:“我有五个孩子,减去一个痛苦,还有四个幸福。”

吉姆.特纳八十五岁那年悄然谢世,他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这样一行字:“我最欣慰的是用好了人生的减法!”

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我们历来提倡不懈地追求、得到和积累。只有用加法聚合起的人生才会富有,但失去实质应用意义的富有却会变成拥塞和负担。如此说来莫不如学学吉姆.特纳的生存法则,即用好人生的减法!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整天无精打采。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很沉重,难得有一点好心情。甚至感觉自己的压力很大,喘不过气来,于是这人就想获得一种解脱之法。

这一天,他打听到一个充满智慧的智者,然后去智者那里寻求解脱之法。当他来到智者面前时,那位智者微笑着对他点头。给他一个篮子叫他背上,然后把他带到一个富丽堂皇的世界中去,对他说:“只要是你喜欢的东西,你都可以装进你的篮子里去。”他发现这里的东西太多太好了,自己对每一件都很喜欢,所以不一会儿的工夫他的篮子就装得满满的了。他不禁遗憾,篮子太小了,还有那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装下呢。为了满足自己的最大愿望,他就把之前的一些东西丢掉,再装新遇到而更喜欢的东西。就这样一直装上,丢下,再装,再丢……后来,智者问他是什么感受,他苦着脸说:“我现在觉得越来越重了,连走路都走不动了,甚至连呼吸都难受!”智者笑着对他说:“这是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心里不能满足。即贪欲太强了,才会不停地给自己加负担。如果人生是一道减法,你就会变得轻松了。”听完智者的话,他似乎悟出了什么道理。抬起头再看这些华贵的东西时,觉得它们和自己曾经生活里的东西没什么两样了。

在道家经典著作《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手里握着很丰盈的所得时,不如索性全部丢掉。要是一个人在怀里揣了个很尖锐的东西,怎么能保持长久呢?即使是金玉满堂,人也不可能恒久守住的。富贵的人要是傲慢骄纵,那就是给自己留下祸根!一个人功德圆满后退身去过减法的人生,这才是天道之长生的道理。

反观自身,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用“加法”,而不知道人生需要减去的东西也有很多很多。非分之想,不应之得,嫉妒之心和花天酒地等,凡此种种,皆在减法之列。所以当我们用“加法”使人不堪重负的时候,要学会用“减法”释去重负;当“加法”使人生的天平失去平衡的时候,要学会用“减法”来保持平衡。

贝多芬减去了世俗的纷扰,在音乐的王国里尽情地欢快舞蹈;居里夫妇减去了名利的诱惑,在科学的世界里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陶渊明减去了官场的束缚,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把自己从囚笼中释放出来,轻松地徜徉在人生路上,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一生都藏在世俗做成的套子中,失去了美好的生活;葛朗台一生为金钱所累,失去了美好的亲情。他们不懂得生命的减法,自愿带上沉重的枷锁,步履蹒跚地行走在人生的泥泞中。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减法,减去世俗,减去痛苦,减去负担,从而带着一颗轻松的心灵上路,这样成功将会在不远的前方向我们点头微笑。

点亮心灯

人生的加减法简单中蕴含着奇妙,浅显中蓄藏着深刻。在人生的选择题面前,我们都应该学会做减法,剔除那些不适合我们的一切!过好减法人生,是我们得以破解人生幸福密码的绝佳秘籍,更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每一个阶段让生命健硕成长,让人生充实精彩的法宝。其实做减法,也是在做加法,减去了那些不切实和不恰当的人生计划,必定还我们一个更加充实、更为和谐并更有尊严的人生!

4.不做无谓的坚持,该放手时就放手

有一首传唱已久的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即“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中都喜欢“出手”去获得眼前的利益,而很少有人懂得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放手”。

有一个药师上山采药,一不小心滑下了山崖。谢天谢地,他被挂在了一棵小树上。然而四处无人。真是求天不应,问地不灵。山风吹来,让人从心底发凉。药师平素信佛,所以此时大喊我佛名号:“佛祖!佛祖!救我!”

良久听见山谷有回音:“跳下去。”

药师大喜,复而大惊,是在说我吗?山谷无声。

于是药师又大喊:“佛祖!佛祖!”似乎又有人在耳边说:“跳下去。”

药师看看脚下,一片雾蒙蒙,心一惊,把树抱得更紧了……

第二天,另一个采药人找到了挂在树上的药师。大家都觉得他死得相当蹊跷,他紧紧抱着一棵大树,像是被冻死的,而脚下两米之处就是地面。

该放手时就放手,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却包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

凡尘中的我们都知道奋斗终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和索取,然而,如果真想拥有一种健康和快乐的幸福人生,我们还要懂得放弃的道理。放弃不是怯弱无能的原因所在,更不是悲观绝望的结果使然;放弃是人奋斗的另一个开始,更是生命境界的完全展现。

我们所说的放弃,是要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无法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我们为成就理想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是要放弃那些没有价值的追求和毫无意义的索取,而不是放弃我们应该坚持的进取心和生命力;是要放弃那些名利追逐的妄想和骄奢淫逸的美梦,而不是放弃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和创造活力。

在漫漫人生旅途上只有放弃那些空中楼阁般的幻想,我们才能做到脚踏实地;只有放弃那些难以满足的物欲,我们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只有放弃那些徒劳无益的等待,我们才能避免虚度光阴;只有放弃那些不该坚持的错误,我们才能做到拥抱真理。

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蕴涵的意义,放弃便成了能力的体现、智慧的证据和一种该放手时就放手的豁达和大度。

放弃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因为放弃的前提是一种独具慧眼的观察,更是一份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洞悉。只有当我们完全了解了得与失的深刻道理,也懂得了生和死的全部意义,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学会放弃,并在学会放弃的过程中成就自我。

如果紧握愚痴不放,我们的生命必将是死寂的,我们的生活势必失去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源头活水。若如此,又何谈洒脱呢?岂不知,放下之处,有更宽阔的落脚地;放下之时,才能有更多的丰收果。人生要进步,要快乐,要成功,就需要放下愚昧迂腐的知见,摒弃根深蒂固的窠臼。

股神沃伦.巴菲特在华盛顿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能力做我做的每一件事并远远超越我,但是有的能成功,有的却不能。对于那些不能做到的人来说,是自己阻碍了自己,而非环境不允许。”

实际上,人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我,信赖自己的感觉。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抓得紧紧的。

而人生的许多麻烦和苦恼也都来自于我“执”,在于认死理。因而耗费了自己的心智而不觉,虚度了自己宝贵的年华而不知,蹲在监狱中浑然忘了自己本身就是囚徒。

其实,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之,无私的人却更容易快乐和自在。

“我”是什么?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比如一本书,本身并不存在你的我的之差别。但我们将这本书买来之后,就会在其上附加“我”的标签。一旦确定这种感觉,这本书的损坏或丢失就会影响到我们。而在此之前,无论它发生什么变故都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再如我们购房,未买下之前,房子出现什么问题都无足轻重,因为它还未和我们发生关系。可买下之后,它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心,这种变化正是由于那些附加的“我”的感觉所致。

为什么我们会为这种琐事烦恼,而非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呢?世间每天有很多灾难,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离开人世。但我们只是感叹一下,不会有多少切身感受,更不会因此寝食难安,这是因为其还未粘上“我”的标签。一旦发生的事情中介入“我”,感觉立刻就不同了。如果那个遭遇挫折的是“我”,那个离开人世的是“我”的亲人,一场普通的人间悲剧便顿时上升为头等大事。是啊,在我们的世界中还有什么比“我”受到伤害更严重的事件呢?当一个不相干的人去世了,我们会觉得人皆有一死,不足为奇;当亲人或我们自己面临死亡时,就不会如此坦然面对了。不是抱怨上天不公,便是哀叹自己薄命。

可见一切烦恼皆围绕“我”展开,我们将缘起的念头和想法当做是“我”,将种种不是我的当做是“我”。若不是受这种错觉的影响,那些来来去去的念头又如何能在心中生根,进而伤害我们呢?如果没有“我”的干扰,世间的无常变化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客观规律,就如同我们能够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荣那样。

由此可见,“自我”只是一个只会虚张声势的皮包公司,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内容。而我们却常常将拥有的一切赋予“我”的错觉,进而执著于它。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著就能驱散遮蔽虚空的浮云,使生命回复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

点亮心灯

我们往往执著的那个“我”并不是那个真我,而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幻影罢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这种对于“我”的执著,该放手时就放手,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在人生的道路上就能够轻装上阵,去拥抱雨露和阳光,收获幸福和快乐。从而走向无限广阔,自由的天地。

5.一切只需顺其自然

有时,我们会禁不住这样感叹活着真累,因为总有那么多不顺心的日子让我们感觉到人生的烦恼。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命中注定了会有些悲伤与烦恼不请自来。其实生命本身的到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依着自然的律动不期而至,依着自然的牵引姗姗前行。最终又依着自然的引领化做一缕青烟,回到自然中去。

一个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见此情景,一个小和尚说:“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

可是他的师父却挥挥手说:“不着急,等天凉了,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一晃,到了中秋时节,师父去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小和尚高高兴兴地去撒草籽,并且对师父说:“等草籽撒上我们很快就能看到绿油油的青草了。”

可是刹那间秋风乍起,草籽刚刚撒下去就被风吹着到处漂浮。“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小和尚撒完草籽正想回屋,只见几只小鸟飞过来啄食,小和尚急得直跳脚:“要命了!草籽都被鸟吃了!”

“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时分,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说道:“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有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其实在人生中许多成败与得失,并不是我们都能预料到的,很多事情也并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得起的。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自然,就能得到一份坦然的快乐,“天空留不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正是对顺其自然最好的诠释。

仝莉在跻身于京城IT界的名记者之前,只是一个高考落榜的农村女孩。

五年前,她以几分之差与象牙塔失之交臂,又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她没有复读。但是回家后的仝莉并没有真正放弃学业,她不甘消沉,勤奋苦学。面对渺茫未知的将来和异常艰难的专业知识,她既不畏惧,也不说苦。当母亲问她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时,她微笑着回答:“我不会失败的,只要我学到了这些知识,就算成功了。即使将来没有办法做这方面的工作,没有人认可我,那也无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也许,上帝真的是公平的。两年前将仝莉拒之于大学门外,而三年后又将仝莉从农村拉回了城市。事情的起因还源于仝莉曾经在当地一份报纸上的投稿,这家报社的领导发现仝莉是个很有潜力的人才,只是她所擅长的IT领域并不是他们报纸的主导方向。于是这位领导在一次进京学习的时候,向他的一位在IT媒体打拼多年的同学推荐了仝莉。就这样,仝莉终于被破格录用,成为了一家专业IT媒体的记者。

几年下来,由于刻苦的努力,仝莉已经成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记者,更成为一个魅力十足的女人。她的魅力来自于乐观向上的精神内涵,更来自于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生命的旅程就是将无数个或欢乐或悲伤的时光串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宇宙间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因此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活得轻松一些。有时对于一筹莫展的事,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小聪明;有时对于令人绝望的事,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智而已。当注视到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当听到一个顺口随意的评价,我们大可不必浪费半天的时间去猜测和揣摩;否则我们的心灵便会被折磨得千疮百孔,甚至会使我们失去对人生与生活的热情与爱心。如此这般,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用正常的心态坦然地去面对所有的人和事?那样我们的心胸就会更加博大,视野就会更加深远。当回首过去,我们可以在心底告诉自己我曾经爱过也哭过,曾经功成名就过,也曾失败没落过。但是我仍然为这些感到骄傲,因为我曾怀着坦然的心境勇敢地面对了这一切。

其实生活赐予我们的并没有与别人有多大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子,太阳照着国王的宫殿,也同样照着农夫的寒舍,不同的仅仅是我们的胸襟中是否拥有一份“顺其自然”。有了这样的心境,就等于拥有了对待生活的真正智慧。哪怕生活给予我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们也会以感恩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因为那只是命运剥夺了我们活得高贵的资格,但并没有夺走我们活得快乐和自由的权利。

让人生顺其自然并非平庸之举,而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没有蓝天的蔚蓝,我们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我们可以有小溪的悠然;没有草原的芬芳,我们可以有小草的青翠……如此,就是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就能够在滚滚红尘中独享那份恬静。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萎靡。

点亮心灯

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里是没有旁观者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舞台上的主角,每个人也都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精彩。而人生,只需顺其自然——花开的时候尽情绽放美丽,没有花开的时候就默默孕育。

6.不做诱惑的奴隶

一天,吕洞宾下到凡间。行走在街上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孩泣不成声,他就问小孩为什么哭泣。小孩说:“因为家贫,无力奉养父母。”

“我变个金块,你拿回去孝敬父母如何?”吕洞宾被孩子的孝心所感动,随手指着路边的石块,那石头立刻变成金块。当他把金块拿给孩子时,竟然被拒绝了。

“你为什么连金块都不要呢?”吕洞宾很诧异。

孩子指着吕洞宾的手指说:“我要你那点石成金的手指。”

这则寓言发人深省,孩子面对诱惑,激发起了不可遏制的贪欲。甚至达到了连金块都不要,竟要点石成金的手指的程度。

从上面的故事中不难看出,诱惑是可怕的。之所以说它可怕,是因为它直指我们内心的最软弱处,也是我们人性的最薄弱处。诚然,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我们身上有神的光芒,但也有没有蜕化彻底的兽性。一旦我们的内心被诱惑俘获,我们就会在诱惑满足之后的快感与新的欲望产生后的空虚与悔恨中纠缠,难以自拔。

那么面对诱惑,我们怎样才能勒住自己心猿意马的心呢?不如让“道心”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在物欲世界保持清静超脱之心,出淤泥而不染,这才算得“本源自性天真佛,三恶道中解脱人”。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或许只能把这种思想谨记一时。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淡忘这种自省的力量,继续追求那种欲仙欲死的快感。直至我们习以为常的麻木、什么都不想的沉沦。

名利也是古往今来不少人向往和追求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传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江南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眺望风景看见许多帆船在湖上驶行,往来如梭。他便问身边的大臣,那几百艘船在做什么。大臣说他看到两艘船,一艘叫“名”,一艘叫“利”。

不难发现,面对种种诱惑,有很多人不仅丧失了拒绝的能力,还像寓言中的那个小孩子一样被激起了贪欲。

因此,面对诱惑,关键在于人不可被诱惑所奴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可有贪欲。贪欲乃罪恶之源,是孕育滋生罪之苗的一片肮脏的沃土。当财富、权力、名利、地位、江山和美女等诸多欲望向人们投射出强烈的诱惑光彩时,有些人心中便开始急剧膨胀。甚至不顾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为满足一己私欲酿出悔恨的泪水。一时放纵,换来终生遗憾。面对诱惑,重要的是你怎样对待它。你要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分清什么事情是自己应该干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干的。不能为了今天丢了明天,要让诱惑在阳光之下没有立锥之地。在重要的事情面前,更需要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不能被一时的假象所诱惑而失去了判断是非的头脑;否则终会自食其果。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因此我们可以说想要离诱惑远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管住自己”,管住自己的嘴、手和腿;同时在诱惑面前将我们的心门关闭。即使别人花样百般,又能奈我几何呢!

点亮心灯

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诱惑的陷阱和欲望的泥潭,坦然做一潭凝望的秋水。让勇气做你一股摆脱诱惑的力量,让知识做你一方纯洁的心灵净土,让洁净的灵魂为你的品质歌唱。请从容地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诱惑,请记住,面对诱惑,最有力的支持来自你自己。只要自己不放弃原则,并且不动摇防线,什么诱惑也难以入侵!

7.盲目攀比,忧愁易来

不可否认,人是喜欢比较的动物。虽然很多人生信条都告诫我们不要和别人攀比,可是谈何容易?心理学研究证实,人就是要跟别人做比较的动物。这种“比较本能”的特征是在类似的集团内部寻找类似的比较对象。所以我们知道一句话,即“同学聚会能害死人”。好莱坞的女明星们拍一部电影的酬劳就有好几十万美元,她们全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名牌服饰。当我们看到她们的穿戴时,不会在心里产生什么强烈的感觉。但是如果在同学聚会中我们看到一位朋友拿出香奈儿手包来炫耀,就会难受得要死。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说人要感受幸福,只要“比朋友好一点就行”。可是在所有事情、所有场合上都比朋友强好像不太可能。或者你不愿和他人做比较,不愿做别人的陪衬,那只能断绝所有人际往来了。

人们之所以会攀比,多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也搞不清楚自己的生命是为了什么而活。如果隔壁的邻居换了新车,你也要攀比;同一办公室的同事买了大房子,你也要攀比;同学家老公升官,你也要攀比。诸如此类。那么你是不是一直活在攀比中呢?而这种攀比是不是只会给你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呢?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改变。如果你的内心足够成熟,足够强大,那么就不会在这些“攀比”中败下阵来。因为你的自信告诉你,他是他,你是你。无论碰见什么样的对手,你都不会胆怯。这不是因为你心里在想“我比你厉害”,或者你在控制自己“不要跟对方比较”,而是因为你明白“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这个道理。

有一个学僧道岫一心向佛,但他苦心修行了十多年始终悟不出什么禅理来。眼看着师弟们一个个悟道出师了,而自己却没有多大的进步,仍是大俗人一个,不由得心急如焚。

道岫心想,自己既不懂得幽默,头脑又不灵活,所以入不了门。他不想再这样苦苦修炼下去了,认为不会有什么结果,还是做个苦行僧算了!

于是道岫就打点二斤半的衣单,计划远行,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道:“师父,学僧辜负了您的教导。自从皈依在您座下,习禅已有十年之久,但却始终悟不出一点东西来。我想,我实在不是一块学禅的料。因此,想到四处云游,特来向您老人家辞行。”

广圄禅师听了,非常惊讶地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在这里觉悟不出来,到别处就可以觉悟了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将自己的全部时间与精力都花在参禅悟道上了。这么用功还是不能开悟,我想我和禅可能是无缘吧。看着师弟们一个个都出师了,我心里难受。师父,还是让我去做个苦行僧吧,这样我心里就会好受一点。”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儿,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非常沮丧,辩解道:“师父,您不知道我跟师弟们一比,就好像小麻雀见到了大鹏鸟,心里惭愧极了。”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地又问道:“大鹏鸟怎样大?小麻雀又怎样小呢?”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无论怎样努力,也只能飞出几丈。”

广圄禅师听了他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出几百里,它能不能飞越生死界限呢?它能不能轻易地站在树枝上呢?”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收起自己的行李,再也不提云游的事了。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生。尽管我们有着很多追求,也包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只要尽人事并随天命就好了。真正有福的人能够时时享受自己的所获,愿意取悦自己并活在当下。你在生活中也曾得到许多,却没有为所获欣喜;反倒羡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长此以往,哪怕你的老公最帅,房子最大,你还是不能快乐,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心理学家认为,有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总是与别人比。一个人可能比他的邻居成功,也可能比他的兄弟或比他的父亲成功,可是他还是一个失败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的天赋比他的邻居、他的哥哥、弟弟或者是他的父亲高得太多太多。所以如果他没有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目标,即使比那些人都成功,甚至于比他所有认识的人都要成功,他仍旧还算是一个失败者。

其实一个人是否成功,完全要用他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别人的成就来比较。当他能不断地发挥潜能,并完成自己所定的目标时,他就会一步一步地走上成功的大道。

生命存在于给予与获取的平衡中,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上帝也不会过于偏爱谁。现在的好不等于永远的好,现在的不好也不会是永远的不好。做人最关键的是要学会享受生命,愿意为自己活。首先要能够觉察自己,知道自己活着的基本需要,永远只取自己必需的东西。获取多的时候要通过一些途径回馈社会,让自己保持清明之心。

不过话说回来,世界上少不了攀比。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攀比还是人类进步的侧面动力。一个人想在社会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并不断超越自我,必须选定一个参照物。但是我们提倡的是理性的比较,而不是盲目的比较。我们可以不知足,但是不能盲目攀比;否则就会失去自我和特色,到头来只能是徒增烦恼。

所以人应该学会正视自己,学会自我开释。只要退一步想,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真正需要我们在意的是怎么才能及早去除盲目攀比、自我折磨的扭曲心理。

点亮心灯

成功的人永远都怀着美丽的梦,就像一个执著的孩子不断地去寻找实现梦想的方法。在他们看来生命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不以别人的目光而生存。佛家认为,世上所有聪明人加在一起,也不如一个坚持梦的人聪明。引申开来,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有一定的潜能,而将这些潜能发挥出来的办法不是借助外在的力量,而是靠自身的改变。

8.淡泊名利,找寻人生的真谛

有关淡泊名利的人生教诲时常在我们耳边回响,而给人的感受常常是那似乎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凡夫俗子很难达到。其实淡泊名利绝不是唱高调,因为只有你真正做到淡泊名利了,名利才有可能并有机会接近你。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中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

石屋禅师心想,这个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得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汗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可是那人却回答:“我是小偷!”

石屋禅师说:“喔!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小偷回答:“数不清了。”

石屋禅师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小偷回答:“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怎样啊!”

石屋禅师追问:“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小偷回答:“几天而已,过后仍旧不快乐。”石屋禅师说:“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地偷一次啊?”

小偷问:“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啊?”石屋禅师回答:“只有一次。”

小偷疑惑地说:“只有一次?这样能够吗?”石屋禅师回答:“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啊!”

小偷急问:“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石屋禅师一听,就一把抓住鼠贼的胸部,指着心说:“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真正的一生奉献在事业上,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说:“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受却让人很舒服。”后来鼠贼深深后悔自己的偷窃行为,进而皈依石屋禅师,做了一个禅者。

当人不再仅仅为了名利而牵绊,当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后人的心灵便舒展了,对于未来也会更有信心和力量。

对于名利的淡泊,著名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倒是可以给我们做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以善于拍摄大投资的电影而著称,《泰坦尼克号》固然是投资两亿美元的巨作,《魔鬼终结者续集》和《真实的谎言》也都是投资一亿美元的大手笔。

他很会花别人的钞票,也很会替别人赚钞票,不为人知的是他也很会放弃自己的钞票。在他还没有成名的日子里,为了确保能导演他自己写的剧本《魔鬼终结者》,卡梅隆连《魔鬼终结者续集》一起用一美元的价格卖给他的制片人。

詹姆斯.卡梅隆在拍《真实的谎言》的时候,又需要追加3500万美元的拍摄资金,所以到了《泰坦尼克号》,由于投入的资金已达天文数字,20世纪福克斯公司要他缩减预算时,他干脆放弃自己的导演加制片费八百万美元,也放弃了日后的分红,以此来交换(以今天的票房来看,其分红至少也有一千五百万美金)。因此尽管《泰坦尼克号》创下了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但卡梅隆本人拍摄这部电影的所得只有其剧本费,即不到一百万美元。

在他没有成名前,我们可以为其放弃拥有《魔鬼终结者》的决心而喝彩;在他享有盛名后,我们可以为其放弃拥有《真实的谎言》的气度而佩服。但《泰坦尼克号》呢?这肯定是一部他认为会成功的电影。他也早有了充分的本钱和条件来坚持自己日后应得的回报,但卡梅隆却只为完成这部电影放弃了前后共两千三百万美金的个人所得。

我们相信卡梅隆是一个真正不计名利并只为工作而工作的人,这正是淡泊名利的心态。

我们经常听说名利场上陷阱多,对于名利过于看重的话,你就会整日绷紧神经,挖空心思地活着;同时你还会心浮气躁,如负重的老牛般活得太累且太烦。

其实声名显赫固然好,权高位重也很诱人,但世上总是平凡的人居多。其中一些人正是因淡泊了生前身后的名利才拿得起放得下,乐而歌悲而哭活得潇潇洒洒。

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困扰和红尘的诱惑,豁达客观地去看一得一失,真实地对待一人一事;淡泊名利,就要面对生活的山水时登高放歌、临风把酒且宠辱不惊。当然淡泊名利并不是老庄的与世无争,也不是毫无激情的冷眼旁观,更不是陶氏的隐遁山水和悠然南山。其实淡泊名利是一种内在的胸怀,是超然尘俗,直追人生真谛的积极态度。

当你淡泊名利了,你就会拥有一个好的心境。天雨人悲且黯然神伤的困惑便会离你而去,无论何时你都会平平淡淡开开心心;淡泊名利了,你会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活的温馨。

对于淡泊名利,其实还可以换一种想法,即工作和玩其实并没有本质和绝对的区别。曾有多少家长责备子女不务正业的同时,子女却在这种不务正业中成就了一番事业。玩,本质上就是做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其全部意义和价值已在“玩”这一过程中,所以开心地工作实际上也就是玩。做自己喜欢的事,全身心投入,就是尽情地“玩”。

人生不满百,何须名利忧。淡泊名利了,天天是晴天,日日有风景。

点亮心灯

古人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实我们应该在岁月中学会沉静,这样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找到心灵的归宿。所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余,静下心来享受淡泊的生活吧。你会发现它并非乏味无趣,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安逸,是一种心境的存在方式,是人在精神上的一种自我关照,是一次思想上的清洗,是心灵上的无声对话。唯有淡泊,才能让人回归到自己的本真,使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洞悉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至找回失落或沦丧的心灵家园。

9.心静自然禅

有一位父亲因孩子不听话而严厉地责打了孩子,父亲的打骂声和孩子的哭闹声惊动了正在里屋念经的老祖母。祖母把怒不可遏的父亲带到自己房间,指着木鱼说:“下次你要打骂孩子之前先到这里敲敲木鱼,我不要你念经,只要敲几下木鱼就可以了。”

不久孩子又犯了错,气愤的父亲决定不惜打断一根棍子,也要严加惩罚。但是他突然想起自己母亲的话,于是提着棍子走到母亲诵经的地方。“敲几下木鱼就可以了?”他实在不明白其中的禅理,但仍然拿起那小小的木槌。

喀!木鱼发出清脆而又非常圆柔的声音。平常祖母关着门念经,只觉得木鱼的节奏十分清晰,却没有想到眼前敲打起来是这般响亮,但却一点不刺耳。这时祖母说:“看看木槌,在那硬硬的槌头上包着布;再看看木鱼,在那下面有着厚厚而柔软的棉垫,所以你敲它不必用多大的力,它便能发出深远而厚实的声音。”

父亲放下木棍走了出去,把跪在地上的儿子叫到沙发旁。他甚至买了一个木鱼放在办公室,门外部属常听见里面偶尔发出两三声喀喀的声响,认为这位最近大大改变刚烈脾气的主管一定是因为学习了禅理。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我们若能做到内心平静,一些本来会激起自己愤怒情绪的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综观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更多的是马不停蹄的忙碌,是不安的躁动。殊不知,真正美好的人生是需要超脱于忙碌与躁动之外的,其名字叫“心静”。

一位婆罗门教徒特意前去拜访佛陀,在非常恭敬地顶礼膜拜之后,他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尊敬的佛陀,我不是您的弟子,但是我很尊敬并仰慕您。虽然学习了十几年知识,但依然有个心结。我觉得人生仍陷于矛盾之中,我心中的问题能否请佛陀指点迷津呢?”

佛陀慈祥地说:“你有什么疑惑尽管提出来,众生平等,真理是共通的,你的好学使我感到非常高兴。”

接着,佛陀没有正面回答教徒的问题,而是指着一盆水说道:“你看这盆水,如果你把色料放进去,红的、绿的和蓝的,染色之后你能否从水中映照出自己的脸?”

婆罗门教徒说:“不可能,水既然染色了,还怎么能让我看到自己的脸?”

佛陀又说:“这盆水放在火炉上加热,如果在沸腾的时候你探头看看,是否能照出你的脸?”

婆罗门教徒说:“那更不可能了呀!沸腾时水在滚动。而且水汽一直往上冒,怎能看见自己的脸呢?”

佛陀接着说:“再比如池中的水,虽然静止,但如果里面有许多青苔浮物,你再探头看,能否照出自己的脸?”

婆罗门教徒说:“这也不可能呀!虽然池水静止,但是杂物太多。连水面都看不清楚了,怎能照出脸的轮廓?”

佛陀至此才说:“对!道理是一样的。清净静止的水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的脸形,五官七孔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旁边的景物也会映入水中,因为它很静又很清澈!人的心也是如此,当心中无欲也无烦恼时,清净自性就会现前,你所见所分析的都很正确。因此‘从心出口’所讲的都有道理,而觉得自己辩才无碍;当心中有欲念烦恼得失时,就像在水中加了色料。既然有染欲妄念等烦恼,当然看不到本来面目啊!又或者心中看似静止,但是烦恼的根本仍然存在,就像池中还有浮萍遮盖,当然也是看不清外境啊!”

“一点点的烦恼就像无明火一样,当‘色’燃烧起来时,‘水’沸腾冒烟,怎能看清自己本来的面目呢?”

至此婆罗门教徒终于明白,要想内心明朗,最重要的是心念静止清净。而欲念像混浊的色彩,烦恼就像火一般,所以应该洗涤无明并远离烦恼欲念,才能使清净的智慧展现出来。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一首《悟空上人寺院夏日题诗》,诗中写道:“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敞房廊。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朴实的语句禅意盎然,读起来恰如在炎炎烈日下静饮一杯凉茶,顿觉心静神安。七月流火,三伏之内,披一件破僧衣,关门静坐参禅入定是何等的超脱?又是何等的境界?外面喧嚣的世界,似火的骄阳,人世的纷杂都被关之于门外。主观上有一颗心静自然凉的心,灭却心头的种种杂念就会心静如水,那么客观的季节冷热又何妨呢?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据经典的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般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繁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容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和检讨,改进陋习及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地行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和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我们生活在世俗里,尽管繁杂浮华的世俗纷繁复杂且难得安宁,但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心静就能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和一方悠闲的心灵净土;同时我们需要告诉自己,人生不是得到而是学到!当我们学会了真诚,我们就会用真诚的微笑面对别人,用真诚的泪水感动别人。我们让澄明的心思对待一切,我们用磊落的言行付诸生命。如此我们便不会内疚,不会心伤,不会抱憾;当我们学会了坚强,我们就不会惧怕困难,不怕残缺和丑陋,不怕恶言和冷眼。如此我们便能坦然处世,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温暖的阳光;当我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松手,学会了知难而退,在恰当的时机悄然转身。如此我们的人生便少了很多负累,多了几分潇洒。

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总是变化多端。让我们的心情不能如水一样长久的平静,于是便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别样的人生。可是不论人生如何演绎,只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很多禅理就会不知不觉来充盈我们的脑海了,那样我们自然就会有别样的收获与感悟。

点亮心灯

心静自然禅,它是一种澄澈的心境,一种难得的宽容。它是任何物质的东西所取代不了的,也是多少金钱都购买不到的,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天天都有好心情”一样。实际上心静自然禅,更是生活在喧嚣世界的人们,在烦琐、纷扰或迷茫的时候一种追求自我心理调节的绝妙方法。

10.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教经典《金刚经》中说,心无所住。在佛家看来,当我们心里生出烦恼的时候,一定心有所住。心无所住,则住无上菩提,念佛求往生,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听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豁然开悟。

一位佛家弟子这样解读“心无所住”,即无所住心,就是“离一切诸相”的心态。首先是“我相”,当静坐修持时,要空掉自我之身心。于己不居,即“无我相”。

其次,要空掉“我”这一概念的上属外延——“人相”。因为我是“人”中的一分子,所以“我”虽空(甚至死掉)了,不等于没有“人”了,所以行人进一步要空掉“人相”。

再次,宇宙间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有情和无情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总称为“众生”。“人”只是诸众生中之一,严格地说,人还只是有情众生之一。众生的外延比“人”更大,所以空掉人相还不够,还要空掉“众生相”,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

最后,空掉我。人和众生之后,有形的色相可以说都没有了。但行人脑子里还有一个成“佛”的观念,追求永恒的解脱。这也应丢掉,即“无寿者”相。执著于佛和道,就成不了佛,证不了道。忘掉了佛、离开了道,方是真佛和真道;做到了“无四相”,才叫“无所住心”。经上讲的“离一切诸相”指这四种相。人们常说“不著六尘,不住四相”,其实四相中包括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为了更简单地理解这句话,我们来看看名云禅师的故事:

在终南山中修行达三十年之久的明云禅师平静淡泊,兴趣高雅。他不但喜欢参禅悟道,还喜爱花草树木,其中尤以兰花为甚。在他所修行的寺庙中前庭后院都栽满了种类繁多的兰花,这些兰花全是老禅师多年积聚得来的。茶余饭后和讲经说法之余,他都不忘去看一看那心爱的兰花。弟子们都说,兰花就是明云禅师的命根子。

这一天,明云禅师下山去办事情,出发前当然忘不了嘱托弟子照看他的兰花。弟子爽快地答应,他们一盆一盆地认真浇水,照顾得非常细心。最后要浇那盆兰花中的珍品——君子兰,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这可是师父的最爱啊!可是接下来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浇了一上午而感到劳累,还是由于浇这盆花而无比紧张,总之手不听使唤,水壶从手里滑下来正好砸到花盆上。霎时间,花架倒了,整盆兰花也都摔在了地上。这下子,弟子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心想师父回来看到这番景象,肯定会大发雷霆!弟子越想越害怕。

傍晚时分,明云禅师从外面回来了。当他知道了兰花被弄坏这件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平心静气地安慰那位“惹事”的弟子说:“我之所以栽种兰花,为的是修身养性。并且也为了美化寺院环境,而不是为了生气才种的啊!世间之事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那不是修禅者的秉性!”

听完师父的一番话,弟子的心这才放进肚子里;同时他对师父的言行敬佩不已,修行也更加认真起来。

“心无所住”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试问我们身体上的重担,心灵上的压力,又何止一个小小的“花盆”呢?但是如果无法放下这些,我们就会活得十分艰苦。因而在五彩缤纷的社会里,只有学会放下才可以使我们的心灵获得解脱,让自己活得更加洒脱。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常常霸占住我们的心房,哪里还能快乐自主呢?

而上述故事中的明云禅师却并非如此,他做到了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这样一位清心的人,才会说出“不为生气才种花”这样听起来平平淡淡,但又有伟大启示的话。

佛祖释迦牟尼二十九岁舍弃王位,别离妻子,出家修行。到三十五岁时觉悟成道,成为佛祖。在他看来,整个世界的万物都是空的,甚至连人的生死也是空的。他把自己的死不当做常人意义上的死,而是涅。在他看来,他的死是达到了佛的无烦恼和无念想的境界,是“不生不灭也,涅而不生,而不灭”。人如能修到如此道行,则无厘毫烦丝,自然就是到了“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了。

作为凡人,要做到这一点似乎很难,因为尘世间的诱惑实在太多。当人们的欲望达不到时,就会产生莫名的忧烦和气愤。孟浩然在求官无果后,就发出了“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在他那时的心境,自己有如此的才华,却得不到应得的官位。于是整个世界都是悲切的,都是毫无生气的。

不过,我们不应该因为难以达到这一境界就选择放弃。如果那样,无异于放弃我们对自己身心的修炼,放弃了让自己拥有一个清澈而明净的内心的机会。

因此,我们何不用心来感悟“无所住而生其心”,换言之,就是把我们对世间的万物都从心底放下。超脱一切,自然能使自己有一颗清净的心。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是要靠不断的修炼才能得到的。但只要有了这个方向,努力为之,终会潜移默化,得其真经,达到心中了无一物的境界。

点亮心灯

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要清除掉内心一切不合理的成见和情绪,以及对善恶和爱憎的执著。

11.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写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蜀相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求就是一种淡泊。面对复杂的人生,需要的是一无所求的淡泊。人生,看淡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需要经历人生坎坷崎岖中的颠沛流离,需要经历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需要经历风云莫测中的繁华盛衰。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会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心境;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才会让自己在“人到无求品自高”境界中,让心灵慢慢得以升华。

在佛家看来,人生其实掺杂了很多痛苦元素,因为有很多问题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比如,佛家提到的“怨憎会”,即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地跟在旁边,分也分不了,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还有“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最后总是得不到。想研究某种学问老是弄不懂,想考大学却考不进去,做生意想赚一笔钱却赚不到,想发展得很好却不成功……总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求不得,因为求不得而有痛苦。

对于以上问题,佛家的解决方法是“得智慧”。得智慧后看破了人生之痛苦无可避免,这些痛苦的事情就能解决。智慧与聪明不同,聪明可以解决小问题,智慧却能解决大问题。如果实在求不得就不要求,不求就没有痛苦。中国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一个人不执著于追求一件东西,人品自然会高尚。想争取自然要委屈自己,到了什么都不追求的境界,人也就变得清高并逍遥自在了。但要达到这种境界,仍要有很高的智慧。

就我们自身而言,自己有多大“能量”,能干出多少成绩,应该有自知之明。当然我们应努力在平淡的时候去争取辉煌;在辉煌的时候也应清醒地看到山外有山,并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就避免了浮躁,避免了错误。能够创造辉煌固然可喜,但奇迹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加机遇,缺哪一样都只能是功亏一篑,这是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说到底,“无求”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世上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随缘而安,得之不喜,失亦无忧。知道了先人们的无求,心中铭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名言。用一份超然物外的静心,慢慢体味“人到无求品自高”里“无求”的境界。坐看云起,笑看沧桑,自己的人生一定会色彩纷呈!

点亮心灯

虽说贪婪之心人皆有之,但只要不刻意强求,凡事懂得控制,点到即止,焉无大错。若放任逐流,越陷越深,到时就无法自拔了。俗语说,“知足常乐,终不辱;知止常止,终不耻”。所以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更要提倡“人到无求品自高”。求人不如求己,要相信自己永远是命运的主宰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以淡定的心面对得失,以尊严的方式勇敢直面人生种种苦难,在淡泊的渠湖中尽情地畅游……

同类推荐
  •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忠告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忠告

    这是一部专门写给女性的人生教科书,是奉献给女性缔造成熟之爱、获取人生幸福的经典之作,作者为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他以其独有的视角与智慧,志在指导和帮助广大女性营造更富活力、更高品质的生活,它对于开阔女性的视野,特别是对于克服封闭的人性弱点,将有宝贵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 如果这样,会怎样

    如果这样,会怎样

    为什么许多我们曾经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变得那么脆弱?在规则混乱和失序的时代,如何让我们的大脑跟上未来的趋势?你听说过一种心理叫“旁观他人之痛苦”吗?比如我们总是很轻松地认为AV女优赚钱容易,很轻率地对医生歇斯底里,很轻佻地把记者称作“妓者”,试问依据是什么?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这些只是本书所要讲述内容的冰山一角。许骥认为真理是常识,常识却不一定是真理。绝大多数的常识都是感觉。所谓文明社会,是在常识的基础上,大家进一步建立起共识。许骥开腔不走火,用温和、客观、中立的态度告诉我们:世界不是我们表面看见的那样!每一个敢于和别人不一样的人,都有一颗强悍的大脑!
  • 影响青少年的益智百科(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影响青少年的益智百科(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如何适应社会,在复杂的成长环境里生存、发展,让生命既充满阳光和雨露,也承受义务和责任,是每一个未成年人必须面对的课题。《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愿陪同青少年朋友快乐成长,打造成功的健康、理想、阳光的人生。
  • 自尊自爱的故事

    自尊自爱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 不要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

    不要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

    本书正是无数成功人士拼搏人生的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每一条都是前人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走了无数条弯路,摔了无数次跤,经受了无数次挫折才得来的,为处于人生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的年轻人带来了实质性的指导,引导他们在情感、职场和生活中,如何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脑子,该动感情的时候动感情,帮助他们平衡理智和情感,从而在事业上和生活中获得了成功和幸福。
热门推荐
  • 晨曦煮小雨

    晨曦煮小雨

    女主阮雨瑶本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小学霸,却被白石上仙挑中,被派出“阻止师兄毁灭世界的任务”。(说白了就是降低黑化值)。巧合的是白石上仙挑中的阮雨瑶竟然是夜神转世,而男主羡子晨是昼神转世,昼夜向来容不下对方,昼与夜相碰,究竟谁更高一筹?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当现实生活中俩学霸拥有了法术。【呆萌缺心眼的夜神学霸×冷性高智商的昼神学霸】俩学霸的青春故事。【中期微病娇,慎入!!!】【女主渣渣渣渣渣渣,慎入!!!】【虐文,慎入!!!】
  • 活捉美男总裁

    活捉美男总裁

    小记者任意意精心打扮了一番到KTV应聘,打算曝个大新闻,然而——“这也算不错?胸小腰粗没屁股腿还短,笨手笨脚,请她来吓跑客人吗?”来巡视的总裁如是说。任意意的小宇宙噌的一下爆发了,当即扑到这个毒舍总裁强吻了一通。可是那个臭男人居然还亲上瘾了,上班的时候缠住她,下班了还缠住她,尼玛的这样她怎么装摄像头偷拍新闻嘛!然而——她无意中得到了有人要刺杀他的消息,救他一命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被绑架的时候,绑匪打电话给他要赎金,他居然说不认识她!更可恶的是这个男人居然上了她还不敢认!任意意的小宇宙彻底要爆发了,她决定带着某人的种,嫁给自己的竹马哥哥!喂喂喂,安总你干嘛?有本事你别来抢新娘啊!
  • 说不尽的缘

    说不尽的缘

    关于青春校园有说不尽的美也有说不尽的伤但是一切都是因缘而起许是上一世做的一些事这辈子来偿还也许你会觉得些许无聊但却是激励了人故事情节有些复杂但是还是选择了简单的语言该能愉悦观看谢谢
  • 烈少你老婆是个狠角色

    烈少你老婆是个狠角色

    第一次见面,她七岁,他九岁,格斗台上她KO了他;第二次见面,十六年后,他诱她入安保演习,她误以为他是绣花枕头,KO了他所有手下;第三次见面,她本着为闺密两肋插刀之孤勇惩治劈腿男,奈何进错房、揍错人,错揍的正是那只绣花枕头,这一次绣花枕头KO了她。他说:成天追着我打,你是有多喜欢我,行,我负责。SO:此文又名《我负责宠你到底》、《烈少宠妻实录》【剧情一】某记者问:烈少,据说当初是你骗了尊夫人签下契婚协议书?烈少:你没看我正在跪榴莲。【剧情二】某记者问:烈少,据说当初契婚协议书中有一条不得上床的硬性规定?烈少:老婆,来,把这安胎药喝了,我再去跪榴莲。【剧情三】某记者问:烈少,据说尊夫人是你三哥的最爱?是日,某记者牙卒……【剧情四】记者问蒙家萌宝:你爸爸和妈妈打架,你站哪一边?萌宝:我站旁边。【文案】多重身份的他+双重人格的她+契婚甜入骨关于女主双重人格:她七岁那年被雷劈过,自此天赋异禀,同时也留下一隐疾,但凡听到雷声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一些非常暴力之事。SO:此文又可名《一个史上最不要脸的男人VS一个史上最暴力的女人之光辉战史》、《夫妻间降服与被降服的N种乐趣》★推荐我的现言完结文:天赐宝贝之偏偏喜欢你【一对一身心干净+养成+霸气总裁独宠霸气娇妻】
  • 御天龙皇

    御天龙皇

    一个天生拥有传说体质且身世成迷的少年,在师傅的安排下踏入世俗,在不断历练中逐渐成长,也慢慢发现了自己的身世,还有一个令人可怕的阴谋。且看龙羽如何从一个懵懂少年,最终成为一代神皇!
  • 盛宠绝世小萌后

    盛宠绝世小萌后

    本来只想玩个游戏打发时间,没想到却穿越到游戏世界里来……既然来了,某人身负着巨大的游戏目标,在这里开起了酒楼。创新这个时代的服装,手握天下女子为之疯狂的美颜秘笈。俗话说的好,赚钱一直爽,一直赚钱一直爽。一不小心就成了这个世界的富豪。然而,途中偶遇一只妖孽美男,第一次见面,她就沉于他的嗓音。第二次见面,她觉得他十分神秘。第三次见面,她迷上了他的颜值。一见钟情,二见倾心,再次遇见,只想执子之手,共度余生。
  • 重生之不如不遇倾城色

    重生之不如不遇倾城色

    她是大靖王朝的公主,高高在上。他是一个普通的侍卫,卑微如尘。她有自己的使命:远嫁南凉。他亦有自己的信仰:护她周全。十里红妆成就了国泰民安,独留一场心伤,就让爱幽居在伤口之中,随风荒凉。当一切都重来,那段遗落在战乱纷争中的纯真恋情成梦一场。谁,负了谁?谁,又欠了谁?这一世,眼中的沙,由他来拂,凡尘俗世的骂名,由他来负,刀山火海,无所畏惧,可这乱世,太薄凉,这博弈,太荒唐,这爱情,以生灵涂炭为代价,天命如此,世事如此,该如何做到与卿执手,共白头?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 兵谏

    兵谏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兵家纵横,百姓涂炭,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兵者,势也,兵者,诡道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
  • 美人江山:妖后舜虞

    美人江山:妖后舜虞

    "帝君有令,请太岁娘娘移步未央宫,需身着龙袍金冠与帝君身穿夫妻款!"世人皆知,这商疆王朝第一妖后便是帝君子辛最宠爱的小女人!不仅上得了战场,穿的了铁甲,治得了朝纲,还迷惑得了三朝帝君……曾经她一心只给一人,只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他却终是为了帝位负了她!一身着帝袍的男子端了一碗汤药灌女子喝下,女子肚子高高隆起,似是非常痛苦,在地上翻滚,而男子则是搂着身旁美人,冷眼看着……直到女子肚子变的平坦,满地鲜血……她心绝誓要报仇,流离到商疆,遇见了一生能携手之人,统一了天下,站在权利的顶端,回首已是君臣之分,他成了阶下囚,可真相却是为了她?
  • 斗幻神溟

    斗幻神溟

    月莹星辉,神宫突然的现世;太阳坠下,踏上寻找的道路;人们为何而来,将要何去?一个庞大而奇幻的世界,徐徐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