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18700000004

第4章 万象无言体最亲

睡时死时 见性何在

我们继续上次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的问题,他们谈辩的结论是:人的生命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东西,佛当时提出一个名词叫“见性”。

对于“见性”,我要再强调一次,通常我们看到“见性”二字,往往会将之与“明心见性”连在一起。“见性”这个观念,当然代表唐代以后禅宗的宗旨,它的来源是从《楞严经》释迦牟尼佛“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而来。上次讨论的中心重点在此,而留到这次要讨论又更加难以说明。

佛与波斯匿王谈到“见性”,佛告诉他以眼睛做引导,当张开眼睛时看得明明白白;闭起眼睛看见了,看见那个什么都看不见的样子,我们叫它“黑暗”。“明”与“暗”有代替,是两个不同的现象;那个“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着明暗现象而变化。这是上次的结论。严格而言,这在学理上叫“见性”,以现代观念来说,我们不讲宗教盲目的信仰,真正佛法是要“正信”的,而正信是要求证的,所以佛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证得菩提”,求证到真正的作用。因此,从求证的层面,我们必须先在逻辑上做一个论辩。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二现象有交换、有代谢,不管这二个现象,哪个能见明见暗的,也不生也不灭。在理论上,我们承认这个说法,但是这里有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我们活着时,眼睛、视觉神经没有毁坏,可以见明见暗;当我们死亡,眼根的生理结构也还没有坏,然而却看不见明看不见暗,那个时候本性在哪里?佛与波斯匿王只讨论到活着的时候,死后怎么求证?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当我们醒着的时候,开眼见明、闭眼见暗;当我们睡着,既不作梦又没有张开眼睛,那个见性到哪里去了?这是第二个问题。不过有些人虽然未张眼,梦境中仍能见到一片光明,此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有些画家、艺术家的梦境是彩色的,因为他们在意识上经常是彩色的。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眼睛能看见的“见”,它本身的性能只能在活着的这一段来讲。也就是说,佛所举的这个例子,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二种现象有交接,然而能见明见暗的本身没有生灭,没有生死,这只是指活着的时候,眼识配合眼根而起的能见的性能而已!如果以这个例子说明人的生命本身是不生不死的,在逻辑上似有近于以偏概全的味道!

身心作用的分类

好,有关这段讨论到此为止。

接着又是另一段:识相的生灭,这一段牵涉到唯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等八识。

又如众生八识之中,前眼耳鼻舌等五根,及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又无二种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即现前不生灭。

永明寿禅师在这一节举出唯识的道理。

研究唯识经常碰到心、意、识三个字,心意识在小乘经典出现得特别多。实际上,不论大乘、小乘经典,归纳而言,以中文来讲,心意识三个字够用了。不过,有一个问题要注意!现代研究心理学的都在心意识的“意”这个地方转。

八识是把心的整个功能分成八个部分。知道八个识,只能说有唯识的常识,没有深入研究,因为深入研究唯识学不是那么简单。八识把心的作用分成八个部分,前面分成眼耳鼻舌身五根。注意“根”字,以现代观念言,即是生理作用,不是五官。生理学上讲的五官是指包括眉毛的头部;佛学所讲的五根不包括眉毛,它是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是古代的分类。

现代研究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分法,他们并不是不相信佛学,也不是佛说的理论错了,而是不完全同意古代的分类。现代研究认为眼耳鼻舌即包含在身识,何必个别分出?有人认为古代的分类不合逻辑。不过,也有人申辩,眼耳鼻舌身与我们这个生命活着起作用关系很大,至于身识不是整个生理机能,而且生理的脑神经,这代表身根的作用。根据现代生理学也是一样,譬如中风、半身无知觉,是脑神经某一部分受损或阻塞,所以身根主要是指脑神经。持这一派理论者,认为不同意古代“眼耳鼻舌身”的分类者,是误把身识的身,当作全体的身。这是旧佛学配合现代观念的解释,对错与否?我们不予定论,只是向各位介绍。

器官移植与心物观

此外,又有人提出问题,现代医学进步,有捐献眼角膜者,当人在刚死之际,取其眼角膜冰冻或立即移植患者身上,患者又可重见光明。现代人又要讨论一个问题了!这是眼神经细胞没有死亡,眼睛里有眼识,眼识没有死亡,当眼角膜移植到他人身上时,他人的眼睛是否能像原来的主人那样看得习惯?这都是佛学中研究的,而现代以科学研究新产生的问题。

那么,以佛学来看这个解释,取下眼角膜,眼识没有死亡,眼识的根本是什么?是整个阿赖耶识,整个阿赖耶识是一切众生同体的,我的给他、他的给我都一样,这个功能相同。

唯识学的“三量”说

心起作用的最后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含藏一切种子,含藏若干万亿劫数的过去,若干万亿劫数的未来,乃至于现在。以现代观念言,这个功能含藏无穷尽的宇宙、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整个功能都属于阿赖耶识的范围。

那么,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识皆是“俱缘现量”。我们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识学的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呈现,一切摆得很明白,也可以说是现在、当下,呈现在前面,的确有一个事实,一个现象。

有哲学论文,把“现量”比成西方哲学的直觉的境界,也叫直观;把“比量”当成客观。这种与西方哲学配合解释现量、比量的看法,对与不对?仍是个问题,我希望不要勉强凑合。哲学是哲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科学,彼此借助说明则可,若说这个就是那个,不对的,因为范围不同,这一点作学问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讲宗教,可以借用;学术范围则不能含糊。

比量是由分别心来的,譬如我们看到粉笔,意识知道是粉笔,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这个观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黄色白一点,不过正式的白可能还要白,一下子我们脑子有许多观念马上进来。所以,能起思维、能起知觉、能起感觉,皆属比量。换言之,比量是相对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现在介绍《宗镜录》的道理,对与不对是比量,诸位听到,这个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对与不对,也是比量。换句话说,现有人生一切知识、一切思想,在唯识学范围都认为是比量。比量非真实,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譬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许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东西,实际上有没有?没有,那都是幻想出来的。一切幻想、不实在的东西,也不属于世间比量范围的,都属于非量的境界。唯识学就有这三量的差别。

有一位同学有一天向我提出问题。他说唯识的分类不大好,怎么说呢?他说三量就是一量,比量也好、非量也好,都是阿赖耶识功能的现量。我说对,你讲得没有错!他又问:那为什么唯识把三量分得那么严格呢?众人几乎被束缚住!这是因为后世研究唯识的,被一切名言、名相观念给捆绑住了!

其实,非量是意识境界,拿现有立场讲是非量,也是相对的,它就是比量。例如,以现实世界来说,一名精神病患,看到我们一般会笑,笑我们这些疯子怎么到这儿来?在他的立场看,我们的确是疯子,而在我们的立场看他是疯子,觉得他是非量境界。同样的,以他的立场看我们也是非量境界。所以非量与不非量,本身就是个比量。再说,精神不正常的人的境界,在他的范围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非常真实,至于看法对不对是另一个问题,所以这也属于他当时的现量,三量功能本来如此。

量,翻成中文就是“范围”。真正讲佛法,阿赖耶识转过来,本体功能是无量的,你只要把握住那个原则,就晓得“量”只是属于这么一个范围而已!为了让后世人了解心性的本体,只好在教育引导方法上作如此说明。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俱缘现量”,开眼见明,眼睛一看是现量;闭眼见暗,也是眼识现量的呈现。耳朵听到声音是现量,听到一个听不见的,也是现量。一个聋子听不见外面的声音,却听得见自己内部噗咚!噗呼响。就算没有耳聋,到了一个空谷,空气隔绝,什么声音都没有,听见没有?听见了!会听得害怕,太静了!那个清净也是一种现象,这是耳识的现量。这些是对唯识最普通的解释,其实还有更深的。

什么是眼睛的现量

当我们张开眼睛,第一眼看到眼前景物那一刹那是现量,第二刹那就不是现量,眼识马上引导意起作用,眼前所见皆是人头,头发有白的、黑的,少一点、多一点……意识的现量起来了,现量马上转过去。眼识的现量等于照相机,对好焦距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有些佛经说:一弹指是二十刹那,另有六十刹那、九十刹那之说,一刹那代表非常快速的时间,无法用秒来计算),就是眼识的现量。但是这个现量的境界不容易保持住,假定眼识的现量与意识的现量两者配合,意识不起比量分别,眼识不起第二刹那的动摇时,那绝对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看人不像人、看狗不像狗。像什么?什么都不像,就是有个东西过来就是,那是现量境相的一种现量。然而在唯识学上,这种现量叫什么呢?叫假像,不是真像。什么是真像的现量呢?一草一木、一灰尘、一点雨水、山河大地、猪牛狗马等,整个宇宙、一切万有等等,所呈现的世界是整个阿赖耶识的现量;整个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这么一个世界,但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生灭。

我们大概了解这些观念,唯识太麻烦,永明寿禅师他老人家提到,我们不得不替他讲清楚一点。

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后面那个功能——心体,体是勉强加的名词,不要当它有个实在的体,为了方便大家明白而说“体”。心体的功能叫第八阿赖耶识,也是“俱缘现量”,它对的统统是现量。注意啊!第六意识能够分别的不算,前面的五个识与最后的第八阿赖耶识是“俱缘现量”。缘者攀缘、抓住。当眼睛一看,被前面境相吸引住,站在物质的立场,也可以说,前面的境相是不是也被我们吸引住?两者互相吸引,所以“俱缘现量”。

无言说处

“得诸法之自性”,不要看到“法”就想到佛法;也不要当成是师公在作法的法,那就搞错了!同样一个“法”字,用的地方不同,解释两样。“法”代表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万有的事情、现象,包括精神世界的理。所以前五识跟第八识“俱缘现量”,当它起现量,在这个时候它不思而解了一切法,一切万物本身的性体。但可不要把这个自性看成明心见性的性,如果有这一念,那全都解释错了!我经常发现年轻同学著的佛学论文,在这种地方观念错得很严重,只要看到性,就是把明心见性、性空连在一起,观念就搞不清楚。

“得诸法之自性”,这个时候“不带一切名言”,名,名词;言,各种言语文字。譬如八识:眼耳鼻舌身意、第七、八识的说法,都是一种名词而已。前五识与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当它一看前面,晓得这是人、这是鱼。鱼是法,人也是法,中间没有分别。且举眼识为例,坐此回头一看好多人,张先生、李先生、男人、女人你全不管,这时眼睛现量一看,“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就是这个道理。

去计较心

“又无二种计度分别”,没有人我、人法计度分别。计是心里计算,哟!好多人,这是“计”。这些大概是什么人,这是“度”。“计”与“度”在中文有不同性质。“计”带数字性;“度”有推测、推理之意,类同于大概、比量。“分别”: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都是分别。他说,现量境界没有这些“计度分别”的作用。

“随念分别”,它能够知道这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意识的念头,我们讲念头、念头就是这个。

刚才说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那个是阿赖耶识的现量,《楞严经》上说这个叫“见性”,我们说那个叫“能见”。至于明心见性,则要“能所双亡”,“能”还要忘掉,这属于另一层道理,以后再说啦!

生灭灭已

他说,在现量境上,一切能知是随念而来,意识起作用,随念分别。当我们一切境界随念分别的时候,譬如八点钟开始上课,到现在已经过了四十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灭中过去了。这中间,我乱讲,诸位乱听的,对与不对,懂与不懂这些分别都过去了!“随念分别”,这分别的中间,它本身有一个现前并不生灭,也没有动摇过的。就是八点钟到现在,那么多废话,我说过,你也听过,一生一灭,每个声音、每个动作、每句话,对与不对,都跳动过去了,你还是你,坐在这里听得清清楚楚。他说,我们活着的人在随念分别中,“即现前不生灭”,即:就是,就是现在在你面前,面前是方便话,现在在你这里就有不生灭的自性功能。

这一节不晓得我讲清楚没有?很吃力,硬是连吃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只有那么大的本事!这样讲在我自己是很不满意,总以为报告得不清楚,因为这一段就是那么几句古文,即使勉强说明清楚,也要七、八万字的白话文,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讲明白很难!诸位应该智慧高,透过我讲不清楚的话,也该有相当的了解了,希望如此。

唯识学的修证路线

现在回转来讲唯识的理论,讲理论就是修证、做功夫。学佛的多半看过《六祖坛经》,六祖有两句名言:“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第七识要在因位上去转识;前五识、第八识则在果位上圆满。在座有学止观、参禅、念佛、修密宗的,有时候打坐,突然瞎猫撞到死老鼠,心境偶然清净一下,别以为这偶然的清净面就是明心!那个只是意识清净的现量,不过偶然碰到而已!大家在生活上都有经验,有时站在那里看一个东西愣住了!愣的经验,愣头愣脑,问他做什么?不知道,尤其为考试而看书,看不进去愣住了!愣住了也是第六意识的现量。什么现量?第六意识无明的现量、不清明的现量把第六意识不清明、无明的现量翻过来,就清明了。

有些人用功用得好,念咒子、参禅打七、念佛、参话头,心里累得不得了!像我年轻时学佛,有个同学打七参话头,参得很辛苦,到了第七天,端了茶杯心里还在参话头,一脚踏到门外,刚好踩在一只狗身上,那只狗痛极了!大叫一声回头咬他一口。他受这一惊吓,茶杯落地摔破了,人也悟了!就愣住了!可是那个愣是清明的。哦!他说原来是这样的,哈!他懂了。后来他说狗是他的善知识,这一辈子不但不吃狗肉,看见狗就拜。我这位同学姓杨,现在也有六、七十岁了,很妙的一个人。

那么,当非常清净,没有杂念、妄想时,许多人认为这个就是悟,其实这是意识偶然清明的现量呈现,当然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认为这样就是明心见性,那大错特错。意识经常能保持这个清明、定的境界,念头过去没有了,未来念头没有来,当体很清明,没有杂念,你不要认为证到了大圆镜智,没有,连方镜、三角镜都没有拿到,只是意识的偶然清明。这个时候对了没有?对了!因上的。那么因上能够经常如此修持(这是求证,不是理论),如果能够永远这样定下去,也无所谓定不定了!站着这样,打坐盘腿也是这样,随时这样,所谓打成一片,慢慢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第七识的我转了。那么这叫道吗?还不是,这只是证到因位而已!因为会变,所以叫“六七因上转”。

如果你用功碰到这样的境界,你的六七识是有转机,这个时候贪瞋痴慢也不会起。你能把这个因位保持下去,就会证到果位,没有果位不是从因位来的。我现在所讲,是针对有许多朋友,偶然有这个境界呈现,就认为自己悟了道、得了果位而加以批驳。但是没有入门的,不管做什么功夫,净土也好,禅宗也好,非要走到这个因位上不可。

同类推荐
  • 圆融: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课

    圆融: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课

    开不完的会议,做不完的提案,填不完的报表,赶不完的进度,参加不完的各种聚会……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你会不会有一点担心:我会不会在无尽的忙碌中不小心弄丢了自己?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

    本书文章篇目包括《从苦恼到爱》、《歌颂神灵》、《人类与绳索》、《收获生活》、《阅读历史》、《基督与基督教》、《我们对艺术的感谢》、《勇气论》等。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 冥想的力量

    冥想的力量

    本书是目前对印度瑜伽哲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最系统和清晰的论述。该书受到西方瑜伽界的高度肯定和欢迎。自2003年出版以来,已经再版两次。本书内容包括:瑜伽和吠檀多哲学的基本理论、瑜伽冥想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瑜伽锻炼中各种问题之处理、瑜伽锻炼中的各种效果之论述等。
热门推荐
  • 极道元仙

    极道元仙

    当一切从头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 倾城莫染

    倾城莫染

    前世的莫染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女子一个,她只有一个清秀的脸蛋,平平的身材。这样的人应该来说会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但是她却身处在一个修仙的世界,以实力为尊。然而她也有灵根,虽然也只是一个平平的灵根,但是足够她被那些修仙门派看中,这个世界天才可以很多,但更多的是基石。莫染就是这样一个基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她可以一直这样修炼下去,可以飞升也能圆寂。世间偏偏就有那么多的意外,她到了另一个世界,而且,她还发现另外一个世界的她才是真实的她。
  • 囧探查过代

    囧探查过代

    小说故事围绕的是现代大都市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机缘巧合下穿越回古代,经历险阻成为一代名探。
  • 绝艳召唤师:废物五小姐

    绝艳召唤师:废物五小姐

    那男子仍是没有开口,隔了好一会儿,终于慢悠悠地开口了:“小丫头,你倒挺有意思的。”说到这,莫汐凉才知道他早就到了这里。不耐烦的说道:“关你什么事?你是谁?你要干什么?”男子笑了笑,“想不到,这左相府的废物竟会隔空点穴。看来,这次的北宣之行也不是这么无聊啊。记住了,小丫头。五个月后的学院选拔一定要去哟,我会到场的。记住了,我的名字,魇。”
  • 幸福有7种颜色

    幸福有7种颜色

    满含深情的字里行间,金韵蓉不紧不慢地介绍着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对色彩还不甚明了的读者,不知不觉间发现色彩世界的奇妙。温暖的语言结合丰富真实的案例,为爱美的女性解答了在服装选择及搭配上如何用正确的色彩为自己的形象加分;为爱子心切的妈妈娓娓道来如何用对色彩,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为热恋中的人们获得和谐愉悦的两性关系提供了有效而浪漫的色彩方案……
  • 王爷的霸道王妃

    王爷的霸道王妃

    我叫纪云,是S省地下黑道统治者,在一次攀岩运动中发生意外,穿越了……我穿越到龙鼎皇城,变成了大将军的女儿,也是这座皇城的第一美女,但是我不再是那叱咤风云的黑道大姐大,而是一个从小患哮喘的病秧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竹马追爱胖丫头

    竹马追爱胖丫头

    程可可胖子界的一位迷你型的高二女生,因喜欢上了一个新转来的男生乔子辰发奋减肥,变成了一位窈窕淑女。同时他的青梅竹马顾宇哲在不知不觉发现了自己喜欢上了程可可,但作为男颜顾宇哲只能默默祝福她幸福,然而当程可可向乔子辰表白时却被拒绝了,程可可觉得这么做太多余了,就在这时顾宇哲向程可可表白了,原本还犹豫不决的程可可,从闺蜜那边听到了顾宇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感动了,但就在程可可答应做顾宇哲的女朋友时,乔子辰才发现自己早在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了那个只爱吃又可爱的程可可了,接下来他们又将怎样演绎这段青春爱史呢……
  • 茫茫之上

    茫茫之上

    星辰浩瀚,苍苍黎民,万物生衍,在其中,大道永恒,在其理,茫茫之上当何在,一切虚妄在挣脱
  • 圣裔之成王路

    圣裔之成王路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主角怀着对自己的坚持,对朋友的约定,永不后退。友情、爱情,在这艰险的道路上能否保持着初心。面对跨不过的沟壑,能否一直向前,不改初心。让我们随着主角看他如何走到最后!
  • 乱入无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