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41100000004

第4章 各具特色的民居(一)

我国幅源辽阔,南北差异很大。依据气候温度、地势地形、当地资源,结合传统礼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个人喜好而建造的民居,各具风格、形式多样,实用与美化相结合,传统与人文为一体。

一、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与胡同已成了老北京城风貌的一大特征,不仅北京人喜欢它,许多欧美外宾也宁愿在此一住,而不去住五星级的高楼宾馆,更有不少浪迹天涯客居他乡的老北京时刻怀念惦记着它。为什么?正是因为四合院历史底蕴十足,充满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人们都说,一提起四合院,就会使人想到了老北京城。

从字面上看四合院就是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并围合成院子的住宅式样,也叫四合房。《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么解释:“一种旧式房子,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辞海》解释为:“住宅建筑式样之一,即上房之左右为厢房,对面为客房或下房,四面相对,形如口字,而中央空地,即天井也。其无对房者谓之三合式。”《中国古代建筑辞典》释为:“院的四面都有房屋的四合院。无倒座或缺一面厢房,只有三面有房屋的,叫三合院。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至迟在西周就已形成,一直沿袭到清代。”

说四合院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形成的依据何在?1976年陕西周原考古队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发掘出西周建筑遗址,就明显地揭示出我国3000多年前相当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样式渊源。遗址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前堂、后室都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中轴线明显,影壁、大门、前堂、穿廊、后室依次排在中轴线上,庭院两侧为厢房,对称排列,四周廊庑环绕。这种格局完全符合《礼记》、《尔雅》、《论语》、《说文》、《仪礼》、《周礼·考工记》等史书对西周时期四合院式居住布局的记载。而从重庆博物馆藏四川汉代画像砖则可以看到在汉朝多个院落、四周绕以木构回廊的墙垣式四合院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也很普遍了。

四合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院子宽敞,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相对独立互不相连,合围出的四合院。这类四合院日照充足,符合我国北方气候、防风等自然条件的需求。另一类就是院子相对要小一些,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相互连接成为一体,只是中间形成口字形的小院。这类四合院更适合我国西南云贵高原、青藏文高原避风、抗震的地理环境要求,因其组合平面像一颗印章,也被称为一颗印式四合院。这类四合院还有另一种风格,就是建在江浙、安徽、闽粤等南方平原地区,及云南大理、丽江等地被称为四水到堂或四合五天井的由一个稍大和多个小天井形成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四合院两人类型之一的北方四合院的代表,因其四面房子相对独立,互不相连,院子宽敞,以院子为中心组织空间,舒畅爽快,幽静祥和,起居方便,私秘性强,且又符合各个朝代的礼仪规范,形成内外有别、主尊奴卑、长幼有序的居住格局。其建筑上不仅讲究风水,而且蕴涵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民俗民风,符合百姓对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追求。北京的胡同和街道以东西走向的居多,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般都要建在路北,坐北朝南,谓之:“向阳门第春常在”。并以北房为正房,也称上房,位于院子中轴线上;东西两侧的房子称为厢房或偏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或下房。长辈住上房,晚辈住西厢房,佣人住东厢房,东厢房最南面的一间作厨房,下房作客厅或书房。厕所在下房最西面与西厢房最南面交界处,即院子的西南角。依风水理论“坎宅巽门”大门开在东南角,按八卦方位,“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为水;“巽”为东南,在“五行”中为风,东南开门,以图吉利。

四合院由门、影壁、房、厅、廊、庭院组成。

(一)门

北京四合院的对外大门,也称作街门,依等级高低有广梁大门、如意门、小门楼等,另外还有专走车马的车门。

大门不仅讲方位,还代表着住户的社会地位。常说的“门当户对”、“门第观念”,就是当时人们对大门建筑型制的直接看法。从建筑形式上看,大门只是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大类。屋宇式大门就是占用四合院内倒座的房屋半间至数间开门。墙垣式大门就是在围合成四合院的墙垣上开门。

屋宇式大门还可以细分为几种不同形式,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如意门,其门扇位于所占房屋外檐柱(支承房屋外檐的柱子)位置,因而门道深邃;大点的如意门占一整间房屋;中型如意门占多半间房屋;小点的如意门只占半间房屋。如意门两侧砌墙并加以装饰,门口上方刻两朵如意形的砖雕。而王府大门则是屋宇式大门中等级最高的大门,这种大门坐落在四合院主宅院的中轴线上,非常气派,门扇位于所占房屋脊檩正对着的中柱位置,通常占五间房屋,中间开启三门,或占三间房屋,开启正中间的一门。清朝顺治年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上覆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63个,而世子府门钉要比亲王府减9分之2。贝勒府为正门五间,启门一。仅次于王府大门的屋宇式大门就是广亮大门了,明清年间住在这种大门里的也都是有一定官品地位的贵族,其门扇也是位于所占房屋的中柱位置,占用一间房屋,门口较宽大,大门上安装有雀替,三幅云之类能表明院内主人身份地位的饰件。屋宇式大门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金柱大门,其门扇位于所占房屋前金柱(在外檐柱以内)位置,一般也占用一间房屋,门外虽不如广亮大门宽敞,但门道空间相对来说就要大一些。屋宇式大门的再一种形式就是蛮子门。其门扇位于所占房屋的外檐柱位置,与如意门不同的是其门两侧不砌墙也不加装饰,而门框、门槛的形式则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相同。

墙垣式大门大多是普通老百姓居住的比较小而简陋的院墙上开门的宅门常用的形式,也可以细分为三种不同形式:其中最普遍而常见的就是小门楼形式,由屋脊、筒瓦、门楣、屋面、腿子等部分组成,讲究点的还有砖雕。其次是栅栏门,顾名思义栅栏门就是由两扇栅栏型的门组成,安装在院墙两边的木柱上,讲究点的,会在上部挑出个卷棚小顶。再就是西式小墙门,大体与小门楼相近,只是部分造型融入了西方建筑特点,或改变了屋脊造型,或改变了门楣结构等。

说到垂花门,它可不是四合院的大门,而是分隔一座标准四合院内院与外院的门,俗称为二门。一般小四合院则没有垂花门。垂花门也就是指平常所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系内院的门。虽然现今由于拓宽胡同或街道的需要,有的四合院的外院已被拆除,垂花门就直接抛头露面于街头或胡同里,起到了大门的作用,但只能说是替代。正规的垂花门位于四合院中轴线上,离南房丈把的距离,两侧与抄手游廊相接,游廊外侧就是被称为看面墙的隔墙,讲究的还在墙上雕刻出精美的什锦窗。通过它把一座四合院一分为二,分出了里院、外院。抄手游廊连起里院的北房和东、西厢房与外院的南房分开。垂花门到北房之间形成一个正方形的里院,垂花门到南房之间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外院。

垂花门虽是二门,建筑装饰却非常讲究,一般都有一间房子大小,作为门楼。其屋顶由一个尖顶屋面和一个卷棚屋面组合成的叫一殿一卷式,屋顶跌宕起伏,既活泼又大方。另一种则仅用一个单一卷棚形式,虽不够活泼,也不失高雅。垂花门四面全是门,外侧两根柱子间装着与大门相仿的第一道门,白天开启,夜间关闭,起安全防卫作用。内侧两根柱子间还安装一道由四大扇木板组成的屏门,这道门除有重大活动外,平常都是关闭着,主要起保护内院私秘作用。左、右两侧通着抄手游廊的叫侧门,是人们平常出入的门。垂花门之所以叫垂花门,就是因其外侧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其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花瓣、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非常像一对含苞欲放的花蕾,这对短柱被称为垂莲柱。联接这两个垂柱的部件也都刻有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十分漂亮的雕饰,将这座门楼装点得格外华丽,所以就叫做垂花门。而月亮门则是内、外院中卡子墙上的圆形门,形似满月,就叫月亮门,有四扇绿色木板屏门,上书红字“和平安康”等吉语,其中两扇整天开着。如果是一座标准四合院,进了大门,穿过门道,就会看见紧贴东厢房南山墙砌的磨砖影壁,在此向左拐,就会见到一个月亮门,进了月亮门往前走几步,向北转就到了垂花门。

与大门、二门相关的还有门礅、门钹、门簪、门对联等许多构件,既有结构功能又有装饰作用,表现出民族文化风情。门礅(也叫抱鼓石)本身是固定门槛、门边的交结点,起稳定门框和安设门扇的作用,后来慢慢发展为观赏性极强的精美艺本品了,上面雕刻着“五福捧寿”、“富贵牡丹”、“狮子绣球”、“鹿鹤同春”、“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挂印封侯”、“祥云海马”、“暗八仙”“八吉祥”等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寓意幸福吉祥的图案,体现出人们的美好愿望。门钹是装饰在大门门扇外的金属件,多数是用黄铜制作,六角形中间是凸起的半圆形带环或拍叶,也有做成兽头形的。在没有电子门铃那会儿,是敲门用的响器,因外形很像乐器中的钹,所以就被称之门钹。门簪位于大门上方,将连楹销在中槛上,两个至四个不等,为六角形,上面雕刻着“吉祥如意”或“福寿”等吉辞,也有雕绘彩图作为装饰。门对联是镌刻在大门两门扇上的对联,表达住户的信念、品位、追求,联句对仗工整,书法精湛。较多见的是“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总集福荫 备致嘉祥”,“子孙贤族将大 兄弟睦家之肥”,“忠厚留有余地步 和平养无限天机”,“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等。做买卖的人家门上题写“增得山川千倍利 茂如松柏四时春”;读书人家门上题写“门庭清且吉 家道泰而昌”:一般人家“慎言语节饮食 永佑庆长寿康”;有个性的“阑看城上月 遐想会中兰”;文革时期的门对联有“革命无罪 造反有理”,“斗私批修 不破不立”,“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等。门对联为我们留下了时代变迁、世事沧桑的印记。

(二)影壁

与门密切相关的再就是影壁了,影壁既有装饰作用,又有遮挡功能。古称“屏”或“树”,南方有些地域也称之为“照壁”。常见的四合院影壁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门内的一字壁,进了大门就能见到,位于东厢房南山墙,简单的是借山墙在上边挑出屋檐,砌出小墙帽做成影壁样;更简单的则不做顶,直接在山墙上用青灰加框,白灰抹出一块长方形影壁心;这都称为座山影壁。讲究点的在山墙外单独砌一墙体,称为独立影壁,下设基座,顶部墙帽起清水脊或元宝脊,覆筒瓦顶,墙体中部的影壁心用砖雕并用砖做出匾牌,上为“迪吉”、“鸿禧”、“戬毂”等吉祥的文字,或是用砖雕花饰,中间为棱形雕花图案“莲花荷叶”、“凤凰牡丹”等,四角为四组三角形砖雕图案“松竹梅兰”、“鹤鹿同春”等,叫硬心影壁。影壁心用木条做花纹图框,挂木匾牌的叫软心影壁。另一种是大门外左右两侧的八字影壁,有这种影壁都要往里退2、3米,使门前形成一个缓冲空间,衬托得大门更加堂皇宽敞。再一种就是大门对面,胡同另一侧正对大门的一字或雁翅影壁,起到遮挡对面不整齐的房屋的作用,使大门外显得干净整洁。影壁与大门形成了四合院住宅的先导空间,相互衬托,密不可分。作为屏蔽,使外人无法窥见院内;作为标志,则是四合院的一个“徽记”,又给人空间变换之感。

影壁、大门、垂花门都起到了四合院“合”的作用,关起大门自成一统,与世无争。讲究含蓄,不锋芒毕露。即使开着大门,因有影壁、屏门的遮挡,从外面也不易看到院内的活动,私秘性强,有安全稳定感。同时又产生一种“聚合”力与和谐氛围,有亲切的归属感,体现了合家团聚的社会文化特征。也是道家“致虚”、“守静”、“归根”、“复命”、“知常”思想的体现。

(三)宅居

进了垂花门,就是四合院的内院了,它是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抄手游廊围合成的宽敞院子,空间广阔,采光充分。四合院“院”内布局又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正房与垂花门坐落在中轴线上,东西厢房对称排列于两侧,符合中道,崇尚中央。长辈居正房。标准四合院正房为三正两耳,耳房的进深、高度都比正房小,像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所以就叫耳房。三间正房中间的一间向院内开门,称为堂屋,为起居室。两侧的两间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多为卧室,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晚辈住厢房,东西厢房各三间,正中一间也向院内开门,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东厢房南侧一间分隔出来做厨房或餐厅。符合尊卑长幼之序,体现了“礼”的内涵。一家人其乐融融,怡然自得地生活在同一院子中,又体现了“仁爱”的内涵。

“天棚、鱼缸、石榴树”,院子中间常放一只荷花缸,植荷花养金鱼。正房前一般也都种两株石榴树或海棠、丁香等。院中用杉槁、竹竿、芦席、麻绳搭的天棚主要为了消暑,盛夏白天可以挡烈日强光,晚上可将棚顶芦席一卷,坐在棚下赏月乘凉。这又显示了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和”的内涵。和谐、融合的“和合”境界,与《周礼·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顺应自然规律表述也是一致的。四合院不仅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情,也涵盖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恭王府

北京老城区,是以元大都城为基础,经明朝改建、扩充,清朝、民国时期的维持,解放后才大规模改造、拓展开的。元朝规定四合院面积占地8亩,到了明朝和清朝,一般的大四合院占地4亩,小四合院只占地l亩或半亩。而到了清末民初,又出现了几户人家合住的,被称之为“大杂院”的四合院。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对于皇族贵戚、王公大臣与普通百姓所居住的四合院的称谓上也不一样。老百姓住的四合院被称之为“宅”,就是“民宅”的意思。当然这也得是有钱的富户才住得起,贫穷的老百姓是盖不起“宅”的。与“宅”相对的就是“第”、“邸”、“府”了。“第”是指皇上赐给臣下的四合院;“邸”是指王、侯、官员的四合院;“府”即“官府”,指贵族和大官住的四合院。

如果要参观北京的王府,恭王府是首选。这是因为:恭王府是现存王府中最宏丽清幽的一座,是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唯一部分对外开放的一座。

恭王府坐落于北京内城前海西街17号,左依十刹海,背靠后海,整个府邸总计占地80余亩,相当于中山公园的一半,因它的清代最后一位府主恭忠亲王奕诉而得名。虽然恭亲王是这座府邸的最后一任府主,但这座宅院却并不是为他而特地新建的。

这所宅院的始建者是清朝乾隆时期权倾朝野的大学士、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和坤。和坤出身满洲正红旗,姓钮祜禄氏,没有文韬武略,但却十分善于言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信,历任御前侍卫、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太子太保、军机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户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四库馆正总裁、大学士等职,并被封为一等忠襄公。甚至,乾隆皇帝还将自己最宠爱的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赐婚给和坤的儿子丰绅殷德。和坤用他聚敛的大量钱财修建了府第,无论在规模还是豪华程度上都不亚于后来的恭王府。如今,恭王府中的“锡晋斋”(原名庆颐堂)、“葆光室”、“嘉乐堂”等建筑据说就是和坤时期留下的。和坤死后,这座府第被一分为二,一部分仍由和坤的儿子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居住,另一部分则被赐给了嘉庆皇帝的兄弟庆郡王永磷。永磷是乾隆的第十七子,他对和坤的宅邸心仪已久。据说在作皇子的时候,诸王兄弟聚会,说到和坤都十分痛恨,纷纷表示今后要将其绳之以法,只有永磷说:我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希望日后分府的时候能够得到和坤的宅子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位皇子竞将得到和坤的宅邸当作自己的最大愿望。足以说明此宅的华贵。嘉庆登基后,扳倒了和坤,果然将其府邸赏给了永磷。得到这处府邸后,永磷只是按照郡王府的建制对府邸进行了一些调整,中路建筑中的王府大门、银安殿及只有王府才准用的吻兽、琉璃瓦等应为这次所添换,其余建筑并未大肆改建。嘉庆二十五年,永磷晋升庆亲王,其后不久就死了。道光三年和孝公主死,这座宅邸全部划归庆王府。咸丰二年,恭亲王奕诉分府,咸丰皇帝命永磷的孙子奕勖迁出,将这所豪宅赐给了奕诉。

奕诉(1833—1898)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清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次年四月分府。他的福晋是慈禧的胞妹。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逃往热河,而奕诉却被留在北京,授钦差全权大臣,负责与侵略军和谈,签订了《北京条约》。次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抑郁而终,奕诉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此后得到慈禧重用。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权倾朝野,成为慈禧的左膀右臂。他借用帝国主义的势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还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开了洋务派的先河。由于奕诉权势过大,遂遭到一些守旧派王公大臣的忌恨,暗地里称他为“鬼子六”。慈禧太后也心生疑忌,开始找借口打击奕诉。同治四年,以“内廷召对,时有不检”为由罢去奕诉议政王的头衔。同治十三年,又降奕诉为郡王,不久又复亲王爵。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奕诉终被逐出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物衙门,被迫“家居养疾”赋闲。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奕诉再次被起用,重掌军机及总理衙门事务。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晚年的奕诉变得谨小慎微,凡事明哲保身,不复有年轻时的锋芒。光绪二十四年奕诉去世。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有两重府门,均向南开。大门面阔三间,门前有一对石狮。从前府门外还有并列的两组院落,是当时王府的办事机构和厨房、水房、护卫兵房等。二门面阔五间,门内应是高大气派的银安殿,它是王府的正殿。“银安殿”的名字与紫禁城里的“金銮殿”相对应,显示了皇家无上的尊贵。可惜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元宵节,主人因烧香不慎引起火灾,银安殿全部焚毁,如今只留下高大的台基和柱础。银安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再往北,便是以“嘉乐堂”为主的后殿院落。嘉乐堂面阔五间,由廊庑与东西配殿相连。嘉乐堂原为恭王府的神殿,是萨满祭神、祭祖的地方。东配殿为神器库,西配殿为银库。殿右立着一根高高的木杆,叫嗦啦杆子,又称神杆,它印在地上的影子,一般是不许践踏的。殿内有灶,安着几口大铁锅,一口锅可以煮下半扇猪肉。王府中的祭祀活动一般每月举行一次。届时萨满太太穿上吉服,手拿法器,边舞边念祝词,厨师宰杀活猪煮熟后先供神像,然后主人叩头,全家人聚在神殿内分食祭肉。第二日还要将这一整套繁琐仪式重复一遍,整个祭祀活动须费时三天,其劳民伤财,可见而知。

东路轴线上,现只剩下两进院落,1976年地震后,因震坏而拆除了过厅前的配房及廊庑,正房及东西配房都是五开间,前进正厅名多福轩,是奕诉的客厅,墙上挂满各种字体的福字,院里植有一架藤萝。后院正厅取名“乐道堂”,为奕诉的起居之处。“乐道”两字无非是表达宅主人安分守己,达天乐道的处世哲学。

西路中进院落正厅五开间,名“葆光室”,两旁各有耳房三间,东西配房五间。后进院落正厅名“铴晋斋”,原为和坤时代的庆颐堂。此房面阔七间,前有庑殿,后出抱厦,平面呈凸字形。正中厅内东西北三面为两层暗楼,楼内的碧纱橱、槛窗、栏杆等楠木装修,雕饰华美细致,其外檐柱的柱础,与承德普宁寺大乘阁的形制相同。

恭王府花园取名为“萃锦园”,与市内其它私家园林相比,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特准引御河水人园,是清代除皇家苑囿之外,仅有三处准许引用活水中的一处。这脉来自什刹海的源头活水,为萃锦园平添了许多妩媚和生趣。

园内建筑也大致分为中东西三路。花园正门为一西洋式石拱券门,左右有假山,迎门立有一块高大挺拔的柱形太湖石,好似大门内的屏风。据说此石是和坤用了7年的时间才南方找来的,因石侧看似一女人怀抱婴儿,和坤求子心切,视之为送子观音。石上题有“独乐峰”三字,体现了封建士人所推崇的“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与世无争的思想境界。大门东西两侧用青石叠起假山,并向东西方向蜿蜒伸展,形成马蹄形。山上辟有石阶,建有小亭,凭栏远眺,园中亭台楼榭、曲苑回廊尽收眼底。园中多处假山的设置,打破了园中单调呆板的平面空间,形成山水相映,起伏错落的景致。石后有一蝙蝠形的小水池,名为“福河”,池边植两株大榆树。每逢春季,榆钱飘落池中,暗含“富裕”的吉语。水池后有“安善堂”、“明道堂”、“棣华轩”一组建筑,布局显得十分随意。堂后又有一方形的水池,水中散布着玲珑山石。池北又建有一组叠成龛形的假山,名滴翠岩。这是花园的至高点,假山上建有三间盝顶敞厅,名日“邀月”,站在邀月台上,看假山露出的部分,活似二龙戏珠。龙是皇帝专用之物,臣子家是不能僭越的,因此造园者在此用山石造了一条“暗龙”,看来是别有用心。原来在此山的腹中,藏有和坤的镇宅之宝——康熙福字碑。此碑进深7.9米,上刻着一个大大的福字,福字的右上角钤着一方印章。更为奇特的是,细看此福字,竟暗藏着“多福多寿”的美意。

东路第一进院落前有一座垂花门,右前方有一座单檐六角攒尖顶的流杯亭,名“沁秋亭”。亭内的流杯渠正看似“寿”字,侧看又似“水”字,颇有意趣。此景是效法古人“曲水流觞”的典故。“每年三月三,文人雅集,放带耳酒杯随水沿亭中弯弯曲曲的水道而下,杯止而饮。”据记载恭亲王确实也能作诗,著有《萃锦集》。垂花门内为竹子院及荷花院,翠竹郁郁,荷香扑鼻,景色十分优美。此院东房三间为“香雪坞”,西房三间为明道堂的后卷。院北为东路的主体建筑大戏楼,戏台建造在形如一座船坞的面积有685平方米的大厅内,观众席中没有柱子阻碍视线。戏台为四方形,有台柱、台顶和上下场门。戏楼内四壁绘有藤萝,给人以在藤萝架下看戏的感觉。如此大的戏楼冬天是如何取暖的呢?秘密就在戏楼的地板之下,地板下有一架空层,与火道相通,天冷的时候在外面的火洞里点起火,热气在地板下弥漫,既暖和又没有烟气,因此又有暖楼之称。每年阴历十月下旬,是恭亲王奕诉的生日,一般要唱三天的大戏,著名演员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花园西路最前面有一段城墙式的围墙,上有雉堞,墙上辟有石券门,额书“榆关”,墙两端连接青石假山。“榆关”是山海关的本名,这一景似乎在模仿边关长城。满族祖居关外黑土地,此景也许含有园主思念故乡之意。榆关内有三间敞厅,名秋水山房,是饮茶乘凉之所。西山旁的五间西房是恭亲王的书斋,名养云精舍,又称“益智斋”。西路北部是一片全园最大的水面,有一组以水景为中心的建筑。一泓碧水中央建有三间敞厅,即和坤时期的观鱼台。若登台,必乘船,是主人饮宴、观鱼的佳处。

三、宋庆龄故居

北京风景秀丽的后海北岸边,有一座被高高的灰色砖围墙环绕的大院,大院的南墙开有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朱漆仿古门楼。门楼檐下挂着一块黑漆大匾,匾上有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两行金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这就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女性宋庆龄女士工作和生活了18年的地方。

宋庆龄,原籍广东省文昌县,1893年1月27日,出生在上海一个颇有名气的传教士宋嘉树的家中。宋氏家族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公子宋子文曾任国民党的财政部长,三个女儿更是才貌出众,长女霭龄嫁给了孔祥熙,小女美龄后来嫁给了蒋介石,而最为美貌的二女儿庆龄则嫁给了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被尊称为“国母”。三姐妹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14年,当宋庆龄满怀爱国热情初到孙中山先生身边作英文秘书时,她还是个20出头的不谙世事的女孩。孙中山所从事的伟大的事业和他伟人的气质与人格,深深吸引着宋庆龄,而美丽清纯的宋庆龄也使长她27岁的孙中山如沐春风。这一对革命的忘年情侣终于在1915年10月结合了。此后,宋庆龄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亲密伴侣。她追随孙中山先生整整10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甚至出生入死,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直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

宋庆龄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女性,并非只因为她勇敢地冲破家庭的阻挠嫁给了孙中山,更是因为她自身的伟大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出众的才干。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宋庆龄并没有从此消沉,在她娇美柔弱的身躯里,隐藏着一颗是非分明、坚强不屈的灵魂。“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后,为了维护孙中山先生生前制定的三大政策,她以超人的勇气与势力强大的独裁者蒋介石决裂,公开发表反蒋演说。抗日战争时期她亲临抗战前线,慰问奋勇杀敌的将士。她积极发起并组织了“保卫中国同盟”,有力地支援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游击区的抗日斗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之时,她遵从民族大义,摒弃前贤,与宋霭龄、宋美龄共赴重庆,开展抗日活动。宋氏三姐妹一同出现在硝烟未散的战场、躺满伤兵的医院和刚遭受过轰炸的废墟,这对于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是何等有力的鼓舞!解放战争时期,她通过各种渠道给解放区的军民以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她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此后又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等职务,全身心地投人到新中国的妇女儿童福利事业、祖国的统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由于她的卓越贡献,1981年5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宋庆龄原本在北京并没有寓所,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她都住在上海孙中山先生生前购置的旧居中。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为她在北京修建住宅,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不希望国家为自己花费很多钱盖新宅。后来,周总理提出可以借用醇王府西花园,并邀请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亲自参与设计施工。

醇王府原为康熙时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宅第,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为清代著名词人,在其诗集中多有对其宅邸及花园的描写。乾隆年间,宅第被权相和坤霸占为别墅。和砷倒台后,嘉庆帝将此宅赐给了成亲王永磷。光绪继位后,又将其转赐给了醇亲王奕譞,并先后发内库银十六万两进行修缮。末代皇帝溥仪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溥仪登基后,其父醇亲王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因此此府又称摄政王府。1912年9月10日,孙中山先生第二次到北京时,也曾到醇亲王府与载沣会晤,地点就在王府的大书房宝翰堂。民国后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也曾在这里暂居。

醇王府的花园明珠宅时称“渌水院”,建有“渌水亭”。成王永磷居住时,嘉庆皇帝特准引玉泉山水入园,此水从园的西端引入,绕园一周,由东端流出园外。在“渌水亭”的旧址上,永磷建了一座两面临水的六方亭,取名“恩波亭”,以示皇恩浩荡。水上建有七架各具风格的小桥,为花园增添了几多灵秀与凉爽。在西南石桥边的太湖石上,镌有“岁岁平安”四个大字。其中的“歲”字中的“一少”,缺了一撇,变成了“一小”,不是写者的笔误,而是有过一年小一岁,越活越年轻的寓意。据说这四个字便是书法小有名气的成亲王永磷的手笔。醇亲王府时期,园中多有修建。当时的主要建筑有前厅“濠梁乐趣”、后堂“畅襟斋”、侧厅“听鹂轩”、东厢“观花室”等。花园东南土山上还建有造型别致的扇亭,西边建有角形的“听雨坞”,寓意“风调雨顺”。

宋庆龄入住后,“濠梁乐趣”,改建成大客厅,后面的“畅襟斋”改成大餐厅,是宋庆龄同志从事国事活动,会见及宴请宾客的地方。畅襟斋前有两株古老而繁盛的西府海棠,为醇王府花园旧物,春天开花时节,灿烂如一天彩霞,秋季果实累累,宋庆龄还用它的果实制作海棠酱分赠亲朋。现“濠梁乐趣”与“畅襟斋”开辟为展厅,陈列着宋庆龄生前400余幅历史照片和300余件文物。东厢房名听雨室,西厢房则成为通往主楼的通道。

主楼是特为宋庆龄女士新建的二层小楼,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亲自指导设计。其外观仿中国传统建筑,飞檐翘角,绿栏朱柱,堂皇富丽,内部结构和设施则为西式。既与原有的传统建筑相和谐,又满足了居住者现代生活的需要,是中西合璧的典范。这座楼是宋庆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一层主要是生活服务区。包括小客厅、餐厅、治疗室、秘书办公室。小客厅的东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西墙上是毛泽东主席的照片。一个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个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两位伟人在这里相遇。这也正如宋庆龄女士的革命道路,前半生为民族的命运奔走呐喊,后半生为新中国的建设操劳。此外客厅内还有一套沙发,一台彩色电视机、一架电唱机、木雕竹编蓝、布娃娃,仅此而已。

小餐厅是宋庆龄用饭的地方,如平常人家餐厅一般。治疗室是保健医生为宋女士例行检查身体的地方,一张床,两把藤椅,两个沙发,再简单不过了。

二楼南侧的房屋隔为两大间,分别为卧室和书房。北侧的房间为工作人员的住房和洗衣间等。卧室内有一张办公桌,上面放有书报、文件、钢笔、老花镜等办公用品。西墙边有一张大床,床头上“共进大同”的横幅是孙先生的遗墨。南窗下有一陈旧的老式梳妆台,镜子中的水银已经开始脱落。坐在台前,向窗外望去,一株古槐矫健飘逸的身姿映入眼帘,有如一只盘旋回首的凤凰。屋里靠门边还有一架老式黑色的“施特劳斯”牌钢琴和一些合影照片。钢琴是哥哥宋子文送的。宋庆龄喜爱音乐,尤善弹钢琴,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她常常关上门,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她从不在公众面前弹)一面哼着她小时候听父亲唱的一些歌曲,仿佛回到了童年时父母兄弟姐妹相聚的快乐时光。宋庆龄珍藏有她父亲留下来的不少歌曲书,有的还有她父亲宋查理的英文签名。屋子的中间有一个小沙发和两张软椅和一个小圆茶几,这是宋庆龄工作间歇休息的地方。屋子里的一切是那么宁静、自然,象是主人刚刚有事离开一样。室内的日历翻到1981年5月29日,而室外的一架挂钟的指针停留在20时18分,宋应龄就在这一刻安然地离去。伴随她工作的钟表在这一刻嘎然停止,留下永恒的瞬间。挨着卧室,是一间书房,北边的一面墙排满了书柜,里面放有马恩列斯著作、毛泽东著作、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和许多外文书籍。靠窗的写字台上有一台英文打字机。

上点岁数的人也许还记得,在建国初期的国庆阅兵仪式上。曾经放飞无数白色的和平鸽。然而很少有人知晓,这些鸽子很大一部分是宋庆龄养的。出小楼西门北行,在一颗百年老槐树旁,建有一座鸽子房,宋庆龄闲暇时常到那里喂鸽子。鸽子和她都很亲近,只要一听到她的招呼,马上就飞下来,在她的手里啄食。宋庆龄养鸽子不只是因为她喜欢这种文雅的飞禽,还因为孙中山先生生前也非常喜欢鸽子,更因为鸽子象征着和平。她去世后,这群鸽子仍然留在花园里,有100多只,常在故居的上空结队翱翔。2001年12月9日,台商林先生又为宋庆龄故居捐赠了12对世界著名赛鸽。它们都是比利时“詹森原舍”鸽,个个身价不菲。而且每只鸽子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和平、回归、统一、海峡等,代表着人们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愿。

宋庆龄喜欢鸽子,更喜欢孩子。她特意请人在庭院内竖起了两架儿童秋千,供来这里作客的小朋友玩耍。宋庆龄自己没有生育,唯一的一次怀孕,却在陈炯明叛变事件中流产。她将自己的母爱全部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少年儿童。

与主楼隔湖相对还有一座“南楼”,一条抄手曲廊把它们巧妙地连接起来。南楼前临水有合欢树七株,其中两株为三百年前的古木,据说为当年纳兰性德手植。纳兰性德《通志堂集》中有“夜合花”一诗:“阶前双叶合,枝叶敷华荣。”南楼现辟为纪念品服务部。

1981年,北京市政府对宋庆龄故居进行了全面整修,并于1982年5月29日对外开放。宋庆龄故居的展览分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介绍了她从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中国革命,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她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的生涯;第二展厅表现了她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的卓越成就;第三展厅生动地反映了她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事迹。2001年5月29日,为纪念宋庆龄逝世二十周年,宋庆龄基金会在东广场竹林前举行了宋庆龄汉白玉雕像的安放仪式。

“斯人已逝,犹歌长存”,宋庆龄女士为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将永载中国史册。

四、杨柳青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于天津杨柳青镇,南临河沿大街,北至估衣街,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万程第四子石元土的住宅,堂名“尊美堂”。该宅始建于1875年,南北长96米,东西宽62米,占地6080平方米,建筑面积2945平方米,是天津典型的四合院住宅建筑。

宅居的总平面由东院、西院和跨院组成。最南面设三座门,东西两端设侧门。东门宽4.7米,为车马通道。正中为正门,向北为影壁,再北有箭道直通北门,并有侧门通东、西院落。箭道内又设有两道门楼,第一道门楼正面为青砖雕砌,背面是木雕垂花门。第二道门楼正面砌青砖西洋券门,柱头、柱础呈花钵形,方柱,山花为3个圆弧线,是民国年间增建的,说明当时天津四合院已受外来的影响,背面为垂花门,甚为别致。

东院为住宅院落,由前后三套四合院组成,各院正房五开间,但中间两层的明间为穿堂。东、西厢房均三开间。西院是厅堂院落,由两座回廊院连接而成,是石家大院中规模最宏大、装修最精美的一组建筑。南面由两座青瓦硬山顶和卷棚顶前廊构成,前面为花厅,作为接待贵宾及宴会时用,后面为戏楼后台。戏楼由周围廊和罩棚组成,戏台面宽3间,每间3.8米,进深2.2米,明柱悬朱红底黑字楹联。东、西廊各5间,每间面宽2.6米,进深2.35米。廊柱为方形抹角“梅花柱”,与厅堂底圆形木柱相区别。内廊柱为两层楼高底通柱,外廊柱高一层,内廊柱高出部分安装玻璃窗,供戏楼采光。戏楼回廊内为观众席。戏楼北面底楼称厅,厅北檐柱间为“四抹灯笼框六角菱花”槅扇门,有天津的地方特色。再北为东西廊庭院回廊,每间2.85米,各有3间,进深2.06米。廊柱间上面有花罩牙子,下面有坐凳栏杆,庭院南面有精美木雕垂花门及精美石雕。屏门正中悬大红“福”字。庭院北面为佛堂,面宽3间,进深一大间。最西面是跨院,有3个庭院作为书房及私塾用,两侧有廊子相通。

石家大院建筑的墀头、博风和门楼均饰有雕刻精美的砖雕,图案有“松鼠葡萄”、“葫芦万代”、“福善吉庆”、“鹤鹿同青”等,为天津砖刻保存最多的宅院之一。1987年西郊区人民政府将石家大院定位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杨柳青博物馆。

五、保定王占元故居

保定古城西南边,李鸿章祠堂以东,今兴华路以北,有一组造型优美、格局独特、地方风味十足的民居建筑,这就是当年号称“长江三督”之一的王占元在保定建的别墅。日伪时期是“保定市政府”所在地,后为国民党28军军部,现为“王占元故居”。故居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由50余间平房组成7套院落,另有一座小花园。

这组建筑布局严谨,构思巧妙。由临兴华路的前门至史家后门,是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轴线,全长160余米,沿轴线向串建了四套院落。在这四套院以西由左旁门进入的与四套院相连的前、后院,前院是车马棚院,后院是佣人院。在这两院之间是利用原清河道署议事厅改建的王氏宗祠。在四套院以东还有一套警卫住房院。这七套院落的联系是由左、中、右三条交线串通。由正门经二门穿二三层院的北上房,到第四套院是中轴线。由大门的左右旁门进,可分别通其他各院,为左、右交通线。由大门至后院,这四套院的房间都设有檐廊。此外,沿各房的外廊全部用回廊相连,这样主轴线上各院各房的联系便能顺廊通过。同时,在各院的北上房和厢房间,又都有通向左、右院的旁门。

建筑标准豪华,施工技艺高超,是这组建筑的另一特点。门楼高大宏伟,门旁有一对造型雄浑的青石立狮护卫。门楣、柱础、前檐等关键部位多饰雕刻花饰。尤其二门是一座卷棚顶式的垂花门,门楣上部近2米全部是紫檀透雕花鸟,可谓逼真,手法精巧,给人庄严、文雅、清新、别致的感觉。各院门窗全部是木雕艺术作品,虽吸取但又不拘泥于我国传统的“冰凌纹”、“步步锦”的做法,各院门窗雕饰所采用的图案各有各的基调,如后院是以“方”、中院是以“圆”、前院是“方圆相配”为图案基调。这种造型各异、变化多端的窗花饰,充分表现了建筑艺人们的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同时,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材质要求也相当高,各房山顶式,磨砖对缝,砖木结构。房屋内部不仅木条吊顶、木地板,进深宽、净空高,还有相当厚的火墙。房内外另有地下室。窗前遍栽丁香、木槿。冬暖夏凉,满院生辉。

六、平遥古城民居

平遥古城是在西周宣王时期驻军筑城抵御外敌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县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它的城墙、街巷、店铺、庙宇、民居都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平遥古城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商埠重镇,到19世纪中期达到极盛,一度成为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控制中心。

平遥县衙是国内存量极少的几处完整的古代县衙之一。县衙前面是砖砌的照壁,古时凡是来衙署办事的,车马都要停在照壁以南。县衙大门后的第二道门是仪门,即所谓的礼仪之门,仪门当中的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在县太爷出巡、恭迎上宾、喜庆节日时才开放。两边的门是供平时出入的,东边的叫“人门”;西边的叫“鬼门”提审、押解人犯都必须走这个“鬼门”。

衙署大院北面月台上的大堂,是古代一个县权力中心的代表。走入大堂,正中屏风上面为山水朝阳图,头上有“明镜高悬”牌匾。两侧有庑房各ll间,总称“六部房”,六部房按照“左文右武”的礼制建造,东边是吏、户、礼房,西边是兵、刑、工房。大堂东边的“钱粮库”原来是存放地方存留的赋税银两的地方,而西边的武备库,在明清时是存放兵器和有关账册的地方。大堂之后是二堂,二堂的院门称作宅门,两旁的小屋是看门人住的。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理。穿过二堂为内宅,是明清时期知县的生活住区。内宅后的大仙楼,是县衙中惟一的元代建筑物,虽经历次重建、扩建及大修,但都很少动及这里,致使大仙楼仍保存着初建时的格局。大仙楼下层是窑洞,上层是木结构平房。上层供奉守印大仙。

平遥的民居是古城特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遥民居规模不一、类型多样,但其平面布局都是四合院形式的。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房向南,东、西两侧是厢房,正房对面的房子是倒座。简单的四合院通过横向或纵向扩展,就可以形成多样的组合形式。纵向串连的院落,各院之间有垂花门或过厅连接;横向并联的院落显示了院落间的主从关系,形成了正、偏院。

赵大第旧居在仓巷街49号,房主的祖父赵大第是清末民初平遥城里的商人。这里的房子在1918年重建之后就没有维修过。这是一座典型的单进四合院,整个院落坐北朝南,正房面阔三间,前面加有前廊,外观为仿拱券砖窑洞式的砖瓦房。其院子狭长,两厢向院内靠近,部分遮挡了正房,这样就避免了正房被风沙直吹。院中没有植树,使狭窄院内的有限光线不会被树叶遮挡。旧居老房子上的木雕工艺极为精湛,前廊下的雀替、挂落和窗棂、门扇上刻满了镂空的吉祥图案,还有杨继业和余赛花两个戏剧人物点缀其间,十分惹人喜欢。

王荩庭旧居位于仓巷街北35号院,该院初建于清代中叶,是一座有三进式正院和偏院的大宅院。整座王氏院落是平遥典型的富豪之家的传统院落。据说该院平面布局是依照“凤凰双展翅”的格局布置的。凤凰向前可吃到米粮市的米,向后可喝到贺兰桥下的水,是商人眼中的一块风水宝地。一进院门,就看到“米颠拜石”的砖雕影壁,刻的是北宋著名画家米芾面对奇状怪石躬身作揖的故事,影壁题材反映了主人之高雅情趣。拐过影壁为第一进院落,两侧有厢房各3间,正对的过厅以前是家庭休息、待客之用的空间。从过厅东面窄道可进入第二进院,院落较小,只有两边厢房各l间。再穿过一道门往里走,就到了内院,正房面阔五间。底层是窑洞,正房角窑炕围画《西厢记》故事,色彩很绚丽。院内门窗上的雕花玻璃刻满了吉祥精美的图案。二层是双坡硬山顶瓦房,房屋用通天柱筑出深深的前廊,很有气势,柱间雀替上的镂空木雕刻有云龙图案,石鼓、石栏板上也雕刻着奇灵异兽。这种正房采用窑洞带前廊的形式在平遥较为普遍。这种形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登上二楼,可以细看对面厢房屋顶传说中的奇兽“朝天吼”的砖雕烟囱帽。

王沛霖是清代平遥有名的文人,其旧居在仁义街37号,是一处较为豪华的文人宅第。王宅坐北朝南,院门开在南厅的东梢间,在八卦中是“巽”位。整座宅院分三进,之间用垂花门楼和罗汉墙相隔。最里面的院落正房是五开间的窑洞,窑洞顶上有3座风水影壁一字排开,上面有砖饰的花纹,下面是须弥座,从风水角度讲它是遮拦邪煞的屏障。

张生瑞旧居位于范街3号院,原为两进,正房为3孔窑洞。2号院只有一进院落,是典型传统形式的四合院,大门位于东南角,其正面是照壁,周边有精致的砖雕,正房为5孔窑洞,带前檐走廊,柱基上刻有“寿”字图案和卷草纹,廊柱上方和额枋之下有精巧的木雕雀替,正中雕刻内容为“福禄寿”三星,左右为犀牛望月的镂空木,两旁为博古图案。

侯王宾旧居(一得宾馆)位于沙巷街16号。侯王宾是平遥城内有名的票号世家出身,家资富有,住宅比一般的民宅要豪华得多。旧居的胡同里有一溜拴马桩,其桩头上雕刻着大猴子背小猴子,寓意着辈辈封侯;还有另一个解释比较有意思,孙悟空当年被玉帝封为弼马温,谐音就是避马瘟,拴马桩上刻猴,就是保佑拴在这里的马匹不得病。侯家的宅院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包括了沙巷街中的16号(上院)、14号(下院)、18号(书房院)、20号(车马院)。16号的上院是二进四合院,两院之间有垂花门相隔。正房为仿窑洞式的砖瓦房,有前廊。窑洞顶部还建有一座小楼,人们称之为风水楼。平遥不少民居正房的这个位置都有这样一座风水楼,如果把正房比喻为人的躯干,把两厢比喻为人的双臂的话,那么建在正房上的风水楼就是头颅,这种自然的环抱姿势利于聚风敛气,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七、祁县渠家大院

祁县因古时有昭余祁泽而得名。明清两代的祁县,商业十分繁荣。明代中期以后,祁县商人结成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祁县商帮。到了清代,更是得到长足发展。祁县商帮的商号、票号遍布国内通都大邑、水旱码头,其触角正至俄国、日本以及南洋各地。

祁县县城的东大街就是原来的晋商老街,街口有“昭余古城”的牌楼。进入老街向西走,就能看见渠家大院。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伺,当年祁县古城东半城到处都是渠家的房产,人称“渠半城”,如今供游人参观的渠家大院只有原先面积的五分之一。渠家大院建筑格局是中国民居中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取“九九回春”之意。这五进院落,一道门比一道门高,一处院比一处院宽,这是因为以前有“由低到高代出英豪,由窄到宽富贵如山”的说法。

最里面的五进院是全院的精华所在,主院里有一座十几米高的十一踩木制牌楼,檐下斗拱繁复,富丽堂皇。在这个院中还多次出现龙头图,特别是龙头下的6层斗拱,这是炫耀家族里已经有人做到三品以上的高官了。

渠家大院还是山西惟一建有戏台的民居院落。渠家创办的“上下聚梨园”,对晋剧的发展产生过久远的影响,渠家大院也可谓是晋剧的滥觞之地。

渠家大院对面是算盘博物馆,紧挨着算盘博物馆是雨楼家私博物馆,再往西是晋商镖局博物馆。在段家巷北转是渠家最大的茶庄所在地,此茶庄开办于清乾隆、嘉庆时期。

八、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经过两次增修而建成。整个皂院分6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战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座城堡式建筑。大院四周是全封闭的砖墙,高三丈有余,上层是女儿墙式地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很有气势。

从空中俯瞰,院落布局严谨,紧凑、对称,浑然一体,近似一个“喜喜”字。当然,这又是民间的附会,或美好的联想,因为这6所大院是在160年间分四次修建、扩增而成现在如此格局的。

乔家的大门朝东,高大的砖券门,上顶楼,悬挂着一块横匾“福种琅嫒”。

顶楼之下,大门之上,是门额“古风”二字。“琅嫘”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琅嫘福地,引人遐想。“古风”则似这所宅院。风格的诠释,虽然身在商场,却传达了主人的文化向往。

一进大门是宽7米,长80米的东西甬道。沿着这条幽邃宁谧的小道,就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右边北侧三院属于更早的历史,要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依次为东北院(老院)、西北院、书房院(现为花园);左边南侧三院,则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两侧六院像两页翻展的史书夹着乔家祠堂,宛若昭显在历史深处的核心与灵魂。

乔家的宅院分两种类型:

北面的东北院、西北院是三进五连环套院。院落东南部设大门,入门是东西狭长的外跨院,外跨院北设正院和偏院的二门。正院是二进四合院,门是在两层的倒座上施垂花门,一进院正北是过厅,东西两侧各为三间厢房,二进院南北狭长,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是五开间的两层楼。正院东为偏院,也是二进院,有旁门与正院相通。

南面的三个院是二进双通四合院。东南院和新院一样,进门是外偏院。跨院西北辟二门入正院。正院是一进,正南是主室,两侧厢房各五间。外偏院正南有门通偏院,偏院是三合院。西南院略不同,大门进入正院,正院近主室处边门通偏院。

可见,乔家大院是一群四合院的有序组合。

我国的南、北方不同地域都有四合院,但由于各地气候、风向、地形、地貌以及人文习俗等诸多差异,各地的四合院不尽相同。云南的四合院平面组合似一颗印章,称一颗印四合院,徽州及江浙的四合院由多个小天井组成,称“四水归堂”,北京的四合院宽敞豁亮,而乔家大院的四合院是比较典型的分布在晋、陕两地的窄院型四合院,以庭院窄长为特征,长宽比例近于二比一,其原因主要是:一遮阳避暑,二防阻风沙,节约占地。乔家大院之所以院落深窄,除了当地的建筑习惯,和它所处的空间限制也有关系,是因地制宜的产物。

院落地面都是方砖墁地,磨砖对缝,在砖缝中挂白灰和桐油和拌的油灰,以保证地面平整耐用。院里一般不种树木,院窄,种了树院内会太阴。乔家的外花园里有花匠专门培植花卉,供院里十四处花坛常开常艳。

一正两厢是乔家诸院落的基本模式,配以倒座、大门,成为单进院;加上垂花门、过厅、外厢,组成纵深串联的二进院、三进院;再并联侧院,形成主院与跨院的横向组合;最终,通过内外院的串联、正院和侧院的并联,构成网络交织的院落组群。

每个院落以纵深轴线后部的正房为主体,按祁县一带的风俗,正房多用作供神祖牌位和接待宾客、操办礼仪。四合院的正房必须单数。如果地面只够盖四间的,那就得“四破五”,盖成三间标准正房,两边各盖半间耳房。在明朝午荣编的《鲁班经匠家镜》里,有“一间凶、二间自如、三间吉、四间凶、五间吉、六间凶、七间吉、八间凶、九间吉。”以阳数,即奇数为吉;以阴数,即偶数为凶。

东北院、西北院正北设二层楼,面阔五间,入口施雕饰富丽的门罩。

东北院有窗无门,由屋内楼梯上楼,墙厚窗小,有明朝的遗风流韵,当地人称为统楼,即两层的闷房。特点是一色青砖到顶,柁、梁、椽、件等木结构全部被封闭存青砖以内,除门窗以外不见木料,可以防火。前墙厚l.2米,后墙l.4米,异常结实,至今已有200多年。

西北院楼上二层设前檐廊,廊柱间有砖雕花栏墙,柱头间施雕花雀替,斗拱三踩,檐下木构件施彩绘,当地人称为明楼。

这两座风格各异的楼间隔66年。

厢房才是主人的卧室。

在建筑规格、材料、装饰上,厢房都要比正房等级低。东厢房的地位高于西厢房,因为左为上。基本上是外院三间、内院五间,称“外三内五”。进深浅,空间不大,有时就采用“三破二”的办法,在明间正中设隔墙,将三间平分为两间,各占一间半。身为豪门,乔家不同于晋中的寻常人家,不用土炕,用的是暖阁,即在地下有烟道供热,相当于整个地面都是一盘炕,取暖自然没有问题。

倒座就是南房,是相对于正房而言,与之位置正好倒过来,故叫倒座。装饰自然不如正房讲究,一般用作外客房或放杂物。东北院、西北院的倒座都是二楼,与对面的正房统楼、明楼呼应,像两个中间凹两头翘的元宝,曾被人称为“元宝院”。

东北院、西北院有过厅,是供穿行的厅房,也做客厅用,请客时宴席就摆在这里,窗扇、窗格装饰都比较考究。夏秋宴客,这里凉风习习,感觉自然爽快。

乔家房屋多用单坡屋顶,因为向院子倾斜的单坡顶,后檐升高,外墙直抵屋脊,与两边房檐交圈连成一线,形成高墙环围,可以加强防御。而且每院房顶有走道相连,有可俯瞰全院、遥望村外的更楼,日夜巡逻的更夫就住在更楼上。虽然,单坡房顶能将雨水汇入院中,可聚水,谓之“四水归堂”,实际上更是为了防御,所谓“四水归堂”只是追求吉祥的表现。此外,大院的房顶形式还有:

硬山顶:东北院、西北院正房楼顶。

卷棚硬山顶:东北院、西北院的过厅。

歇山顶:东北院、西北院的二门。

平顶:偏院平房。

盔顶:花园小亭。

站在楼上放眼,大院屋顶起伏有致的变化丰富而有韵律,令人心折。

古建筑凡平面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的木构架建筑,称为“正式建筑”,其他形式的建筑统称为“杂式建筑”。硬山、悬山、歇山、庑殿就是正式建筑屋顶的四种基本类型。

硬山、悬山是两坡顶,其区别为:悬山顶的檩木悬挑“出梢”。屋顶悬出山墙之外,以防护山墙免受雨淋。硬山顶的檩木完全包砌在山墙内,屋顶不悬出山墙,垂脊就落在山墙上。这是明代盛行砖砌山墙,不怕雨淋而产生的新屋顶形式。

平顶是一种经济省钱的建筑。晋中地区少雨,民宅多平顶。但乔家的平房顶上铺砌方砖,用的是石灰、米汤、蜂蜜相拌的“三合土”,经年不漏,顶上有人走动,房里也听不到任何动静。

歇山顶是两边带半截“撒头”的不完全叫坡顶。庑殿顶是完全的四坡顶。歇山、悬山、硬山屋顶还可分为带正脊和不带正脊两种,不带正脊者为卷棚。卷棚的比尖山的下降半等。正式屋顶有严格的等级序列。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卷棚歇山、尖山式悬山、卷棚悬山、尖山式硬山、卷棚硬山依次降低等级,当然,等而下之就是单坡顶、平顶。最高等级重檐庑殿,用于皇宫。悬山、硬山,官府、民宅都用。

唐代《营缮令》中规定,帝王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屋顶;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可用歇山屋顶,不可超过五间;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宽三间,只可用悬山屋顶。

明代《明会典》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

“间”是指房屋的宽度,两根柱子中间算一间。

“架”是指房屋的深度,屋顶内部用几根檩条就叫几架。

乔家东北院、西北院的过厅,亦即厅堂,采用了五间八架结构,就是体现主人乔致庸的次子乔景俨二品官员的身份。因此,此二厅堂除了实际功能,也是标明主人身份地位的建筑符号。

礼制的等级在乔家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及装饰程度与样式都有充分的表现。像所有建筑一样,乔家的宅院也形象地体现了礼制的内容,或为一种身份的标志与象征。

其中,大门作为建筑的主要入口,所具有的标志与象征尤其明显和重要。

《阳宅上亡宗》中有“门为一宅之主宅”之说。历代礼制对门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包括样式、规模、屋顶形式、油漆颜色、装饰物件等。“人主宜黄,人臣宜朱”,这是汉唐的讲究。明清两朝,朱漆大门至尊至贵。王府以下都是黑色大门。清代一般府第常用三间五架硬山或歇山。王府是五间七架。普通住宅大门不许用筒瓦及安坐兽,帝王贵族及庙宇大门可以安坐兽乃至大吻。

门罩,也称门头,即从墙壁上伸出一面坡的屋顶,由左右两个“牛腿”支撑在屋檐下。乔家北面三个院落的大门,都是倒座上嵌门罩。面阔三间,明间辟门,次间是翼墙,明柱内嵌门框,两扇黑色实榻大门。明柱间有横枋,屋檐下有斗栱,斗栱三踩(两北院)或五踩(东北院),翘昂并用,屋檐上有瓦,有屋脊,脊两端有吻兽,是很铺张的。

建房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加的弓形承重结构叫栱;垫在栱与栱之间的斗形木块叫斗。斗栱基本由斗、栱、昂、枋组成。翘是向外出挑的栱。

梁枋上有雕饰、彩绘。彩绘为仿苏式彩画,沥粉贴金。明清两代“庶民庐舍”是“禁用斗栱、彩色”的,乔家大院兼容了官僚府第和富商巨贾的气派和奢华,单这几座大门就显示出主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二门是分隔标准四合院内外院的。即旧式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东北院、西北院的二门为两层倒座上出厦,面宽一间,是垂花门,明柱,歇山屋顶,柱头间有额枋和雕花雀替,斗栱为五踩双昂,翼角翘起。南部东南院和新院二门随墙设,只用砖雕作出线脚和屋檐状。二门内正面设有四扇或多扇屏门,平时不开,从侧门出入,是又一道阻隔院内视线的屏障,避免了内宅妇人与外人的过多接触。只有来了尊贵客人,或家里办喜事,屏门才大开。

垂花门,因屋顶前檐的两根柱子悬在半空不落地,柱子顶端雕刻成花状而得名。因为有屋顶、台阶、梁枋和檩椽戗、门枕石、抱鼓石、华板、望板、砖墙等众多物件,又集中了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和风格的诸多要素,成为四合院中最华丽精美的部分。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

皇帝祭祖是在太庙,一般官吏则有家庙,普通百姓在明代以前只能在家里供祖宗牌位祭祖。明代以后,百姓才可以建家庙,清代把家庙称为祠堂。家中大事,如结婚、添丁、授官、封赠、丧葬,以及四时之节日,都须来祠堂祭祖。

乔家祠堂呈庙宇构型,面阔三小间,三级台阶,台明前有寿字石栏板,前檐施廊柱,柱间施雕花雀替,内容为玉树交柯、兰馨桂馥、藤萝绕松等图案。当年前檐曾悬有李鸿章所提的匾额“仁週义溥”。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六个院落分列两侧,祠堂成为维系六个院落的核心,与它维系家族绵延的伦理核心地位相匹配,是大院中最神圣的所在。

通过房屋的结构、造型,及其组合的空间序列特征,如轴线贯通、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秩序井然,乔家大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宗法社会的等级礼制。

在细节上,还有许多体现,如从大门、二门、过厅,到正楼,院落地坪渐次升高;偏院地坪比正院低,里院长辈住,外院和偏院晚辈和仆院的门,门栓在正院一侧等等,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宗法社会所追求的家族秩序,高低尊卑。

此外,乔家大院独立院落的秩序和总体空间变化还体现了阴阳互动的传统风水文化。

乔家建筑有一点细节颇有意味,后墙砖与砖的缝隙里几乎都嵌着一枚铜钱,在中堂真正成了用“钱”垒造的宅院。商人炫富的心理一览无遗,这是当时晋商普遍存在的难以逾越的局限,优秀如乔家也不可能脱俗。

但建筑是一种蕴涵丰富的文化形态,尤其像乔家大院这样持续营造一百多年,寄托了六代人梦想的家园,即是累累白银的物化,更是主人精神追求的诠释和渲染。除了显而易见无所不在坦荡荡对金钱最大限度的追求向往,深怀敬意对宗法社会礼制等级观念的完整体现,小心谨慎不敢造次的阴阳互动风水文化的应用,特征更明显,更能反映家族追求和理想的是他们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向往。

1990年夏,张艺谋独具慧眼在乔家拍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故事本身与乔家相去甚远,但随着电影的红极一时,这座借为布景的北方深宅大院,以其奇特的布局,精美的装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此后,乔家大小院落、厅堂的门口都挂起了大红灯笼,宛如当年的喜庆佳节。

九、蒙古包

蒙古包是适应游牧生活方式而建造的装配式可移动的居住建筑,是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传统民居之一,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蒙古包为毡木结构体系,构造简单,轻便耐用,易于拆装,便于迁移,材料可就地取材。其骨架由统一参数的“哈那”(墙,沿蒙古包周边设置可伸缩的网状木杆架)、“陶脑”(天井,蒙古包顶上的天窗圆木杆)、“乌尼”(顶架,是连接哈那和陶脑的木杆,即椽条)等标准构件组成。

蒙古包平面呈圆形,直径一般为4米左右,面积在12~16平方米之间,边高1.4米左右,包中高2.2米左右,包内空间体积为同等面积矩形房屋体积的2/3,空间较小,节约能源,并适合用牛粪、羊砖等草原上仅有的可燃材料采暖。蒙古包一般架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避积沙积水。架设时,用皮条将“哈那”、“陶脑”和“乌尼”绑扎成上部呈圆锥形、下部为圆柱形的网架,根据气温的高低在上面覆盖1~2层毛毡,再用绳索束紧。下部有一圈活动毛毡,夏季掀开后可四面通风。地面铲去草皮,略加平整,有条件时铺沙一层,沙上铺特制加厚毛毡、地毯2~3层。

大型蒙古包直径约在5~8米之间,“陶脑”直径在1.2~2.0米之间,因直径增大,在“陶脑”2~4根,也有将“陶脑”放置在由4根立柱支撑的方形木框上。其制作及安装与小型蒙古包相同。多用于草原盛会“那达慕”或人口众多的富裕家庭。

蒙古包入口朝向为正南或东南,便于采光。包内正对入口处为主位,系主人所居处。主位左为供佛处,或摆设珍贵物品,再左为客位;右为箱柜,再右为妇女所居位。入口之左放置鞋靴,右为餐具燃料。全包中央则为火塘(即地灶)火架。包顶正中“陶脑”用于采光和通风,起天窗作用,毡子白天开启,晚上掩盖。

蒙古包内,“乌尼”、“陶脑”及门框均刷有红色油漆,“哈那”内衬有蓝色布幔,门内外表面均制有彩色图案。蒙古包外表面,在雪白的毛毡上,装饰着红、蓝、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

牧民拥有的蒙古包多至6~8座,在游牧时一般约有20~30座蒙古包分群聚集一处。由于经常迁徙,拆卸或安装常需l小时完成。一座蒙古包总重300公斤左右,搬迁时,分别装在勒勒车(一种轮径较大的木轮车)上,用马或牛牵拉。群包每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根据草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总体布置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满天星斗式,即一个个蒙古包在草原上星棋罗布;周边式,在一个大“塔拉”即丰美的草场四周布置蒙古包;沿河式,即沿河流两岸布置蒙古包。

此外,还有用生土或砖石建造的固定式蒙古包。现在也有用其他材料建造的蒙古包,如复合板蒙古包、钢骨架蒙古包等等。

十、沈阳张学良旧居

张学良旧居是一组由不同时期建造而成的建筑群组成,旧居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也有中西形式合璧的,还有完全西洋风格的,它反映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建筑特点。

旧居中的中国形式的建筑,是里面最早建造的四合院,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这是一座三进四合套院,坐北朝南,平面呈“目”字形,共有大小房间70余间。门房面阔7间,中间一间为大门洞,两边各3间。大门两侧有石雕,上卧石狮。门前影壁题有“鸿诸”和“福”字。

从大门进去是一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各3问,耳房各2间。面南的垂花门是接见贵宾时举行仪式的地方,故称“仪门”,上有朱漆雕花镂空的牙子彩绘花卉图案,门两侧各有一只小石狮。通过垂花门进入的二进四合院,是办公、会客用的。第三进四合院,是家眷的居所。第二、三进的四合院,房前接有回廊。由朱漆木柱支撑,石柱础雕刻精美。正房窗下镶嵌一米高的石墙裙,精雕细刻着各种鸟兽花卉图案。

房屋结构为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体系,墙体青砖对缝,屋顶原为青铜瓦,后被日本人更换为青板瓦。窗为单扇内开支摘窗,门为单层双扇内开。居室内为木地板,采用炭火盆、火炉来取暖。

同类推荐
  • 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这部书囊括了大部分亚洲国家和王朝更迭的历史,既包括亚洲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层次,也涉及到了对其他国家的重要影响。使得亚洲诸国从各自独立和各种争霸战争逐渐展现出新时代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性特征。亚洲作为世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为世界孕育更多的文化瑰宝,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和地位。
  • 静升古韵

    静升古韵

    本书记载了静升的文化历史和珍贵的遗存,凡寺庙、建筑、居民、风景胜迹、民俗文化以及人物传奇、民间故事。
  • 成都人

    成都人

    小院,陋屋,枯树,老了一座成都。冬阳,老叟,笼鸟,淡然一帧风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成都随处可见这样的日常景观。虽是寻常巷陌,破旧市井,但成都人代代衍生于此,依然视为乐土。只消一支烟卷在手,尽可两眼悠然向天。正所谓知足常乐,其乐也融融;怡然自适,其惬也何如?真是:但得一方小天地,怡养百年好人生。
  • 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

    本书以历史为经,风俗事象为纬,详尽描述了汉民族风格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本卷记述的是秦汉魏晋时代的汉族风俗史,包括汉民族的形成、发展、汉族风俗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汉族的生产风俗、生活风俗、礼仪风俗、岁时风俗、信仰风俗、社会风俗等内容。
  • 南康笔记

    南康笔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修志、南康地理、南康地名考、南康八景及文化思考、南康之民风、南康人口、苏访贤及神祇信仰、南良大族邓氏、唐江传奇卢屋村、谭邦古城、山水深处邹家地等。
热门推荐
  • 美人成歌

    美人成歌

    天源二十六年,微雨之春。顾灵犀带着私生女的身份从南诏而来。在陌生的环境和森严的教条中,她凭借着三王子的宠爱在王都生活的自由而无忧。世人被她的美丽明媚、天真善良所打动,把她比作陈国最美丽的虞美人花。沈誉时常在梦里看见白鹿和听见清脆的铃铛声。当年南诏密林的往事成为他一生的枷锁和牵绊。他是不怀好意的,他带着目的接近顾灵犀,同时他又是仁慈的,给予她最大的宽容和宠爱,让她成为这王都囚笼里最自由的一只蝴蝶。可当尘封的秘密被揭露,面对突如其来的真相大白,曾经沈誉给予的宠爱如同烈火一般焚烧她的四肢百骸,在这巨大的囚笼里成为最后杀死顾灵犀的凶器。或许有一天沈誉会想起见到顾灵犀时说的那句话——“在下沈誉,字子慕,思慕姑娘良久矣。”
  • 姐欲成妖

    姐欲成妖

    夜半无人,路小瑶竟然无意识的站在操场上对着月亮吸收月光精华,她是在梦游还是另有玄机?霸道校草会捉鬼怪,和路小瑶初次相遇又会擦起什么花火?“琅琊之巅,万妖之王;妖族荣誉,因尔复生……”一次次神秘的召唤,一个个巨大的危机在等待着路小瑶,一个叫做异能局的国家组织向路小瑶撒开了逮捕之网,平凡的路小瑶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天赋迎接一次次不可思议的挑战……
  • 团宠神君太凶残了

    团宠神君太凶残了

    [1v1][双强][爽文][打怪打贱人开挂升级流][穿世寻魂复生文]她,泫月上神,神月之主,陨落万年——终将复生。奇怪,怎么复生到一个人人嫌恶的凡人身上?自此——“慕若芙!你真该死!”“慕若芙!你这卑鄙的败类,你没资格说话!”“慕若芙!就是因为有你,大家才会倒霉!”呵呵……不可能,世上不会有讨厌我泫月的人存在。小仙侍:君上这是为啥?她说——因为讨厌我的人,都死了~[看书避雷:身为神,没有三观,只有利弊,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对我有用的人。]
  • 向往山之风情

    向往山之风情

    大师们陪你一起跨越心中的那座山。山岳信仰是自然崇拜的一种,特别是与山岳关系密切的民族,会对险峻的自然环境抱持着敬畏之心,他们深信山岳之地是具有灵力的,越是人难以靠近的严峻山脉,产生的敬仰之情则越发深远。本书收录了喜欢登山的知名作家和有名的专业登山人员的作品。
  • 第一婚缠:傲娇首席惹不起

    第一婚缠:傲娇首席惹不起

    三年后再次见面,他强势把她推倒,“看你一直很想当我女人,惹了就别想逃跑了。”乔嫣气结,“祁少?我不想跟你结婚,你就别惹我啦!”“叫一声祁少吻一次,吻到你叫不出来。”她无奈……重点不是祁少,是后面那一句话好吗?她曾是京城最令人羡慕的乔家大千金,可是因为一场错误她间接成了害死世界上最疼爱她的人的凶手。他残忍地将她驱逐流放出国,不闻不问。他是京城人人趋之若鹜的尚氏集团独子,冷傲独断,无情淡漠的独裁者,是她喜欢了十多年的初恋。再回来,他软硬兼施,毫无防备宠她到极致。她嗫嗫嚅嚅,带着他专属的宠溺玩转娱乐圈。终于她再次身心沦陷,才发现她只是另一个她的救赎,而他的疼爱从来只是惩罚……
  • 冷妻不乖:腹黑帝少请放手

    冷妻不乖:腹黑帝少请放手

    对于某个人的出现,顾伊魅只能说是阴魂不散,不就是在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把他给……救了吗?至于以身相许吗?“女人,你这辈子都只能是我的人!”某人抱着她纤纤细腰霸道的宣誓。顾伊魅无所谓的看了他一眼,留得住是人,留不住的是心,更何况你连人都留不住。“帝少,少夫人说要和新出道的影星出去吃饭!”“封杀!”“帝少,少夫人说要把新出道的男模带出家欣赏腹肌!”晚上顾伊魅被某人压倒在床上,“媳妇儿,我们可以试试另一种方法让你只待在我身边!”某人的手磨砂着她的小腹“………”
  • 诸天之无尽杀戮

    诸天之无尽杀戮

    我本性善,世人尽欺!进一步,一朝成魔;退一步,一夕入神!脚踏漫天诸神的累累尸骨,只为今世还能遇你!在这人吃人的世界里,看少年诗阳如何以杀止杀,以戮证道……
  • 霸爱成瘾:盛婚小娇妻

    霸爱成瘾:盛婚小娇妻

    一觉醒来,她的人生颠覆,被逼无奈,成为他的女人,却没想落入的本就是被设定好的圈套,一步错,步步皆错……他,狂狷霸道又逆天的男人,千算万算,却没想到最后把自己也给算进去了,一夜沉沦,一生沦陷……她说他对她感兴趣的方式就是赶尽杀绝,他笑笑并不否认。他用行动左右了她的前半生,又用一句话颠覆了她的后半生,相爱相伤,相恋相杀……
  • 焚天杀神

    焚天杀神

    为了在万炎大陆生存下去,来自地球的雷玄必须变得强大起来!在祖祭之时意外唤醒神物!强者之路也在这一刻向雷玄开启了!
  • 大千世界一小道

    大千世界一小道

    天生阴眼被万邪侵扰,为了自保走上道家这条路,经历许多怪事之后,最终结局如何。敬请期待长篇恐怖悬疑小说《大千世界一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