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95200000007

第7章 兵——上兵伐谋 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打仗的时间占到了一半以上,所以说在很多时候,一个人只要懂得统兵驭人,就能赢得天下。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兵家谋略,专家学者更多的是从战术理念和人心驾驭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当然也是战争最核心的部分。《孙子兵法》中的战争原则、冷兵器时代的军用战鸽、骑兵团的战法,如此等等,这些在今天看起来或许显得有些落后,但是毫无疑问,正是有了前人的辛苦探索,才有了后来的军事家们精彩的谋略和思想。西夏人对于飞鸽的神奇运用,众说纷纭的《武穆遗书》,传奇色彩强烈的“娘子军”,等等此类的战争故事,它们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就是本章要给读者解答的。

1.《孙子兵法》是怎样成书的?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先生,因此这本书也被后世称为《孙武兵法》。据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考证,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人,父亲孙凭官至齐国国卿,他为少年的孙武营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孙武成年后来到吴国,和楚国旧臣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阖闾,一度征服了强大的楚国,但是后来在一次对越国的作战中失利,吴王阖闾重伤身死。孙武和伍子胥继续辅佐新王夫差,不仅消灭了越国,还联合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从此称霸于诸侯。吴国称霸后,夫差开始得意忘形,尤其是得到勾践进献的美人西施后,夫差更加肆无忌惮。相国伍子胥因为劝谏心切,又被小人挑拨,最后落得惨死的下场。孙武知道吴国大势已去,就隐退山林,潜心著书,留下了这部《孙子兵法》。

1972年,在山东临沂出土了一部古本《孙子兵法》,共八十八篇,但因为时间久远,其中一些字迹已经无法辨认,因此可以确定的内容只有八十三篇。但现在流传的《孙子兵法》,实际上为曹操修改后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十三篇,分别讲述了战争中各个环节的奥秘。

第一,始计篇。讲庙算(谋划)。孙武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张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也就是要在战前充分考虑敌我情况,知道敌人和自己的优势、劣势,然后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在战斗中做到扬长避短。

第二,作战篇。讲如何做战前动员,以及如何在战后快速补充兵员,并做好这些新兵(主要是俘虏)的思想工作。孙武在这里提出了“越战越强”这一军事思想,改变了每打一仗就要消耗一部分军队的力量的情况,其关键就在于如何补充兵员,始终保持军队的作战能力。

第三,谋攻篇。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意思是说军事攻击要服务于政治攻势,在作战时应该用尽一切方法,以保存实力和迫使敌人投降为目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使用军事手段,很有可能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孙武说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第四,军形篇。讲物质基础在战争中的作用,其中包括军队的作战能力。主要强调的是尊重客观情况,既不能盲目,也不能保守,抓住自己的优势大做文章,同时防止自己的劣势被敌人利用。

第五,兵势篇。讲的是要在战争中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无论准备得如何充分,一定还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控的。这里提出要充分考虑战争中的偶然因素,比如在战场上各个部位都安排兵力后,还要留出一支预备队,以应付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第六,虚实篇。讲如何在战场上占据主动权,总体来讲就是要虚虚实实,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迷惑对方指挥官,使之无所适从。比如,敌人粮草充足,正等待决战,要先断他的粮草,然后发动进攻;敌人得到充分休整后正等待决战,要先不停地侵扰他,让其疲惫,然后发动进攻;敌人构筑了坚固的工事,正等待决战,要先从内部想办法,或者围困,或者将敌人调出防御工事,然后发动进攻等。

第七,军争篇。讲作战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外在因素就很可能决定战争的胜负,那么一旦处于劣势,就要想办法扭转乾坤。比如,和敌人抢占一处有利地形,敌人近而我方远,就要想办法阻止他们。这个时候,哪怕牺牲一部分利益,甚至是牺牲一部分军队,也要保证大部队先于敌人占据有利地形。总的来说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在战斗打响前占据有利因素。

第八,九变篇。讲的是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做到随机应变。在本篇中,孙武还提出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论,强调的就是领兵作战的将领要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应变,如果君主的命令有可能导致战争失败,也可以不执行。

第九,行军篇。这一篇的内容包括驻军、行军和渡河,以及如何分析判断敌军的驻军、行军和渡河方法。其中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驻军时要注意排水和通风;行军时要注意容易遭到敌人伏击的地形,如密林、峡谷、绝壁等;渡河主要是“击敌半渡”和防止我方军队被敌人“击敌半渡”。再有就是观察敌情,包括敌人是想掩饰,还是在试图迷惑我方等等。

第十,地形篇。这一篇讲的是如何利用地形增强自己的作战优势,得到战场主动权。孙武将地形分为六种加以分析,一是方便相互进攻的地形,需要居高临下;二是方便一方进攻的地形,可以发动突然袭击,也要防止敌方突然袭击;三是相互都不方便进攻的地形,要后发制人,让敌方先进攻,我方以防御为主,等敌人退走时进行追击;四是狭窄的地形,我方需要先占领,如果对方先占领,则看他是否已经构筑工事,如果没有,就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此地,如果对方已经构筑好工事,就只好放弃;五是险要的地形,我方需要提前布置兵力,如果被敌方抢占先机,就只好放弃;六是双方都在自己的据点里远距离对峙,这个时候就要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贸然进攻只会丧失主动权,取胜方法可以参考第三种地形。

第十一,九地篇。孙武在这一篇列举了九种战争环境,并分析应该如何应对。我方在自己的国土上发动战争,称为散地,即内战,是要诫勉的;在敌方的势力范围作战,称为轻地,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就要尽快撤离;有地形优势的战场称为争地,需要提前抢占,如果被敌方先占领,不能强攻;敌我双方势力交错的地方,称为交地,要联合其他的势力共同进退;敌我之外的第三方势力的范围,谁先去谁就可以与其结盟的地区,称为衢(“衢”音同“渠”)地,要尽快与其联合;敌人的势力范围的腹心地带,称为重地,应尽快抢掠以补充物资;密林、沟壑、沼泽等危险的地方,称为圮地,要尽量避免涉足,万不得已必须涉足时要尽快通过;入口狭窄、出路漫长的地方,称为围地,一旦落入这样的地区,要沉着应对,积极谋划;奋起反击还有可能侥幸生存,失去战斗意志就必然会被消灭的地域环境,称为死地,如果不幸落入这种环境,就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志。

第十二,火攻篇。讲如何运用火攻取得胜利,其中包括使用火攻的时机、自然环境和攻击目标等。比如,时机需要天干物燥,环境需要风向适宜等,目标包括敌方的人马、粮草、辎重、仓库和器械等等。

第十三,用间篇。讲如何在战争中使用间谍和情报人员。其中包括因间,就是利用敌方的普通人为自己提供情报;内间,指收买敌方的官员为自己提供情报;反间,就是收买敌方的间谍为自己服务;死间,即利用敌方收买的我方的间谍传递假情报,因为他们的情报而造成对方战事失利,最后他肯定会被对方处死,所以称为死间;活间,所有间谍的总称,但主要是指那些专门从事传统情报工作的人,因为很多时候他们一死就会失去情报线索,因此生存下来也是一种工作需要,所以称为生间。

2.《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有哪些区别?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习惯称贤者为“子”,因而孙武和孙膑都有“孙子”的称呼,所以很多人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混为一谈。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考证,《孙膑兵法》最早称为《齐孙子》,作者为孙宾,后来孙宾受到迫害,被施以膑刑,为了提醒自己报仇雪耻,孙宾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孙膑,所以他所著的兵书最终被称为《孙膑兵法》。

孙膑据传是孙武的后人,生长于齐国,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学成出山,做了魏国的大将军。庞涓念及师兄弟的情谊,把孙膑引荐到魏国当官。但是很快,庞涓发现孙膑的才能比他高,生怕孙膑威胁到自己在魏国的权位,就设谋陷害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使他不能再骑马打仗。后来孙膑发誓报仇,便装疯卖傻,忍辱负重,终于逃回齐国,拜在田忌门下为幕僚,最终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国军队,并将其乱箭射死。后来田忌遭到排挤流亡楚国,孙膑便辞官归隐,潜心著书,写成了这部《孙膑兵法》。

1972年,《孙膑兵法》在墓葬中被发掘出来,终于重见天日。不过可惜的是,这次发现的《孙膑兵法》不是完整的版本。

1975年,中国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孙膑兵法》,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每编十五篇,共三十篇。其中上编的具体篇目分别是: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和强兵;下编十五篇是否为《孙膑兵法》的内容还存有争议。

1985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再版的《孙膑兵法》为上编十五篇加下编的五教法篇,合计十六篇,这就是今天我们常见的《孙膑兵法》。《孙膑兵法》继承并发扬了孙武和吴起的军事思想,又在诸多方面有新的建树,为后世兵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孙膑兵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提升了审视战争的高度,即战争是政治意志的表现,必须服务于政治。在《威王问》中,孙膑明确表示,战争是君主施行政治主张的保障。国家可以用战争的手段禁止战争,开创和维护和平社会,但是国家绝不可以单纯地依靠战争去达到上述目的,只有政治清明、君臣廉明才是治国大道,战争只能用来消灭那些破坏秩序的不法之徒。因此,发动战争一定要谨慎,因为战争胜利固然可以扩大实力,但一旦失败,国家就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在《强兵》中,孙膑还提到了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强大的经济是军队的后盾,而强大的军队又是国家发展经济的有力保障。因此,强兵必须和国家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使国家富且强。孙膑提出的这一理论,显然已经不再完全着眼于军事范畴,而是有了更为高远的全局眼光。

其次,《孙膑兵法》在战争理论方面也有创新。《孙子兵法》的作战思想主要是了解局势,然后根据局势的发展进行分析判断,这就是孙武的“任势”理论。而孙膑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势利导”的理论,认为将领通过努力可以建立,至少可以改变战争的局势。比如,在两军交锋时,我方士气比较低落,将领就应该想办法激励士兵,使他们的士气高涨起来,然后抓住时机向对方发动反冲锋,而不是一味地避其锋芒,龟缩在自己的阵地上。孙膑在《威王问》说,若两军实力相当,战场优势也不相上下,那么,在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的同时,也应该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敌方,让敌方不能安稳地进行战争准备,逼他动手,然后我军见机行事。

再次,孙膑在《月战》中提出“天地之间,莫有贵于人者”,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孙膑对兵家理论的又一发展。这一理论充分肯定了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从此以后,“天时、地利、人和”的顺序被倒置,军队统帅开始注重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除了重视士兵的身体素质,尤其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建设,越来越多的士兵不再是为了吃粮拿饷而作战,而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奋勇杀敌。

最后,孙膑对两军交战时的阵法使用提出了很多见解,极大地发展了阵法在战场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以战车为主,冲锋时双方都是标准的方阵,差别也只在于方阵联合方式的不同。到了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战力量,骑兵和战车成为护翼,作战时需要多兵种联合,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排兵布阵的可能性和难度。经过分析、归纳,并结合自己的战场经验和理论知识,孙膑总结出了十余种阵法,如索形阵法,用来追击、消灭敌人;囚逆阵法,用来围困疲弊的敌人;危型阵法,用来承受敌人的冲击;云型阵法,这是一种使用弓弩进行攻击的阵型;雁行阵,这是用来行军的阵型,可以在受到攻击时快速反应;锥形阵,这是用于火攻的阵型。此外,还有封行阵、羸(“羸”音同“雷”)型阵、阖燧(“燧”音同“岁”)阵、皮傅阵、错行阵等等。

3.《孙子兵法》为什么会被尊为“兵经”?

我们习惯于将一部集大成的作品称为经典,《孙子兵法》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最权威的兵法典籍,作为兵家的开山著作,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兵经”的头衔。在世界范围内,《孙子兵法》又与《五轮书》、《战争论》合称为“三大兵书”,影响极其深远。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证,我国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文本,是1974年在汉墓中出土的竹简钞本。此外,我国历史上的很多著名人物都曾对《孙子兵法》作过注解,最早是曹操的《孙子略解》,欧阳修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孙子十三篇”,宋朝吉天保著有《十一家注孙子》,清朝孙星衍著有《魏武帝注孙子》,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刘伯承元帅,也曾深入研究《孙子兵法》的奥妙。

实际上,早在孙武著书之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兵书,比如《军志》、《军政》和《司马法》等,这些兵法著作非常艰涩,其中包括了辩证思维、统体思维和象类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如今这些著作都已经失传,如果不是孙武集众家著作而成一家之书,后世学者将无法目睹先贤哲人的智慧结晶和思想魅力。与此同时,《孙子兵法》也是对此前兵法理论的一次提炼和升华。

在《孙子兵法》最初著成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一是因为当时的传播途径有限;再者,对于这样一部用于指导战争的经典著作,吴国统治者有意进行封锁,不使之流传到国外。但是《孙子兵法》的魅力很快得到释放,至战国末期,凡兵家学者,几乎人手一本。到了汉朝高祖皇帝在位时,官方系统而周密地编著《孙子兵法》,将之定为官方的军事教材。三国时期,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推崇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著作,他编著的《孙子十三篇》也成为今天最完整的《孙子兵法》版本。宋朝真宗皇帝在位时,官方编著了“武经”版本的《孙子兵法》,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版本。元、明、清三代,虽然《孙子兵法》的注释基本上是民间行为,但《孙子兵法》作为兵家经典的地位却更为巩固。

民国时,《孙子兵法》开始和西方文明融合,一大批近代兵家学者纷纷涌现,使《孙子兵法》焕发了新的生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孙子兵法》研究机构,标志着《孙子兵法》的研究进入现代化。随后,郭沫若、吴如嵩、杨丙安、陶汉章等多位学者都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注释,使《孙子兵法》的智慧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如今,不仅是亚洲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熟知《孙子兵法》,就连欧洲的英、法等国家都有专门的《孙子兵法》研究机构。此外,很多国际知名大学还将《孙子兵法》列为教材。可以说,《孙子兵法》现在已经不仅是中国人的兵经,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兵经。

4.古代的“三军”都指哪些军队?

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考证,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三军”的认识并不一致,不过最早的时候,它指的是军队的数量。周朝时,国家对军队数量有明确的规定,其中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即周天子)可以拥有六军数量的军队,合计七万五千人;接下来的诸侯国,可以拥有三军数量的军队,合计三万七千五百人;然后是大国,可以拥有两军,合计两万五千人;最后是小国,只能拥有一军,也就是一万五千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实际上进入了诸侯国掌管实权的时代。虽然这时诸侯国的军队数量已经完全打破了周朝规定,但是诸侯国仍然称自己的国家只拥有三军。由此,“三军”不再指实际的军队数量,而变成了当时军队的统称。比如,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曾经提到:“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班固也在《汉书·灌夫传》中提到:“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上面说到的“三军”就是“军队”的意思。

三军也是对军队组成部分的称谓。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韩国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都是对军队的划分,以方便调配,提升作战能力。对于这一类划分,后世兵家多采用前、中、后三军的称呼,前军是负责侦查、铺路、向导等的少数精锐部队;中军是主要的作战力量,也有人将中军细分为左、中、右三军,三者相互照应;后军是后勤部队,担负运输粮草、器械和医疗等任务。唐朝以后,这样的军队形态逐渐成为定式,为后世兵家所沿袭。至于军队的具体人数和编制,汉朝的时候是五人为一伍,两伍为一伙,五伙为一队,两队为一官,两官为一曲,两曲为一部,两部为一校,两校为一裨,两裨为一军,军就是最大的编制单位。汉朝前后,军队的编制和数量都有所不同,但形式上都与此差别不大。

三军的另一种说法是步兵、骑兵和战车兵。夏朝形成后,战车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要作战武器,“军”这个字的由来,也正起源于车。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和商朝进行的戉(“戉”音同“月”)邑之战,动用了战车七十乘;而商朝和西周进行的牧野之战,战车数量已经上升到三百乘;到了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其战车数量已经达到四千乘以上。但是到了战国以后,战车逐渐退出战场,武装步兵开始成为战场主力。随后,骑兵成为战场主力,车兵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军是步兵、骑兵和水军的统称。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水军,比如在水网密集的吴国、越国和楚国,都有水面船只交战的记载。但是这一时期的水军都集中在内陆水域,而且作战规模不大,战争中的主导力量还是步兵。汉朝时,我国加强了和外界的水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快了造船业的发展,海上军事用船开始出现。到三国时期,尤其是在南方,舰船已经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和孙刘联盟进行的赤壁之战,就是典型的水战。但我国水军发展的巅峰还是在明朝,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为明军打下了水军基础。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及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都使水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今,三军的概念已经演变为海、陆、空,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未来战争也势必会发展成为海、陆、空、天、电的全方位立体战争,也就是说,三军时代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5.军机处为何被称为清王朝的“内阁”?

清朝政府基本沿袭了明朝的行政制度,设有内阁机构管理国家政务,其职能相当于古时的宰相和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只不过权力分散为数人。但清朝政府真正的权力机构却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建立的“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后来发展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包括拥王、立储等朝廷大事在内,都要通过这个机构的审议。清军入关后,这个机构掌管一切军国大事,权力极大,以至于在康熙在位之时,以鳌拜为首的权臣竟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后来,康熙收回军政大权,设立南书房处理军国大事,并将内阁的权力集中于此。康熙死后,雍正为了处理政务的方便,设立独具特色的军政机构军机处,虽然军机处最初只是个临时机构,但自从军机处设立之后,这里就成了清王朝的权力中枢,所以军机处也被称为清王朝的“内阁”。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后,规定这里的官员只有执行权,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所以他们并不能对军国大事发挥多大影响。而由于军机处实际上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办公室,所以配给官员也就相当于他的私人秘书,都是临时的,既无品级也无官衔,而且雍正皇帝可以任意挑选或罢免其成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又都是雍正最亲近、最信任的官员。比如,军机处满族官员首辅是雍正的十三弟允祥,此人为雍正的继位立下过汗马功劳;汉族官员的首辅是张廷玉,此人是历经康熙和雍正两朝的重臣。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对于军机处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在紫禁城外,也就是今天的海淀区境内,清政府还设有另外一个军机处。清朝皇帝在夏季都会去避暑,圆明园建成以后,雍正就经常在园内办公。由于他政务不离身,也就必须给他的随行军政大臣安排办公地点,这就是海淀区军机处的由来。海淀区军机处由于后来聚集了很多官员,所以逐渐形成一条胡同,称为军机处胡同。不过很可惜,这条胡同后来被北京市市政建设占用,除了北大校园占去的一部分,其余的已经面目全非。

截至1911年清政府覆灭,军机处一共存在了一百八十年,期间处理了清政府的几乎所有军国大事。中国近代所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都曾在此任职,领受钦命。可以说,一部军机处的兴衰史,演绎了半部清朝的历史。

6.“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唐朝以后,大臣篡位成为每个皇帝的梦魇。五代十国中,很多将军或宰相都篡位成了皇帝,其中包括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胤是行伍出身,崛起于后汉,因为拥立后周皇帝得到重用。在后周世宗皇帝时,赵匡胤已经官至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并兼任宋州节度使,督军归德(今河南商丘县南部地区)。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赵匡胤的下一步就应该是当皇帝。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谓天助赵匡胤。959年,世宗柴荣驾崩,其幼子即位,赵匡胤的部将便在行军途中要求他称帝,并把象征皇帝身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赵匡胤假装推托一阵后就接受了,接着回军攻下京城,灭亡后周,建立赵氏宋朝,史称宋太祖。“黄袍加身”从此成为皇帝加冕的代称,而赵匡胤兵变的地方叫作陈桥驿,所以此次事件也被称为“陈桥兵变”。

夺取天下后,赵匡胤有感于当时“废帝自立”的社会风气,每天觉都睡不安稳,于是他召见宰相赵普。赵普此人不学而有术,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他跟赵匡胤说,地方势力要强大少不了三点,一是钱,二是权,三是兵,只要他们没了这三样东西,想造反也造不成。赵匡胤深以为然,下定决心后便宴请手握重兵的将领,并在宴会上说:“都是因为你们把黄袍披在我的身上,我才被迫当这个皇帝的。现在我心神不宁,每天提心吊胆,可怎么办才好?”

众将不解,纷纷伏地叩问原因,赵匡胤说:“我担心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你们把黄袍加在我的身上,我便称帝了。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将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是不是也要称帝呢?”

众将惶恐不已,赶忙问如何是好。赵匡胤说:“你们的年纪也大了,应该回家享受一下清福了,军国大事怎么还敢劳烦诸位?”众将听后立即表示同意,赵匡胤便和他们喝下最后一杯散席酒。次日,众将接连递上辞呈,赵匡胤逐一批复同意,这样一来,即使是那些有异心的部将也无法作祟,赵匡胤的江山也就不用再怕来自手下大臣的威胁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最完善的王朝。北宋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是我国古代社会最高的,无论是之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之后的康乾盛世,都无法望其项背。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先生介绍,宋朝统治者相对比较仁厚和节俭,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不仅在建国后没有诛杀大臣。而且因为他篡夺的是后周柴氏江山,还曾在大殿内亲笔御训后世子孙,要优待柴姓后人,所以在北宋一朝,柴姓家族都是皇亲贵族。

7.古人都有“重文轻武”的思想吗?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先生指出,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根源要追溯到唐朝。唐朝建立了藩镇制度,设立节度使统领地方大权,为了限制节度使的权力,各地又设有刺史职位,直属中央政府。唐朝末期,刺史的权力畸形膨胀,取代了原本掌握实权的节度使,成为各藩镇势力的统领。又因为中央政府缺乏对刺史的有效监督,致使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唐朝后期,藩镇势力过大,中央政府被完全架空,天下大事都是由军事力量强大的藩镇统领决定,社会风气逐渐开始崇尚武力。

宋太祖赵匡胤以武立身,以武装政变立国,深知武力也可能葬送他的赵氏江山。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平定天下后,他首先削去了几位大将的权力,为各藩镇势力做出标榜,希望天下藩镇统领都可以交出权力。但是自唐朝以来,藩镇势力已经根深蒂固,而且这样的势力大大小小还有很多,赵匡胤如果贸然行动,恐怕会生出叛乱,到时候不仅他的皇位坐不稳,还要使生灵涂炭。

关键时刻,宰相赵普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基本思想就是“将要取之,必先予之”,下令将各个藩镇统领的权力分配给下一级军官。藩镇统领不想交出权力,他们的下一级军官倚仗皇命又想获得权力,就这样,各藩镇势力内部出现裂隙。这个时候,赵匡胤忽然宣布各地方权力归中央所有,内部斗得你死我活的地方势力这才知道中计,却已无力抗拒。几股小的叛军力量被强大的中央军扑灭后,天下权力尽归中央,就这样,地方的藩镇势力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接下来,赵匡胤下令将全国各地的赋税全部运往京城,各地方官员的俸禄由中央统一发放。于是,各地的财政为之一空,其势力也被大幅削弱,而中央政府却强大起来。随后,赵匡胤将天下兵马分为禁军和厢军。禁军就是中央军,由朝廷直接掌控;厢军是地方军队,负责地方维和与大规模劳役。国家规定,禁军中的淘汰者降入厢军,厢军中的优秀者升入禁军,这就有力地保证了中央军的战斗力一直优于地方军。

宋太祖赵匡胤雄才大略,他知道自古以来以武打天下,但必然要以文治天下。将地方的权力、财政和兵权收归中央后,他开始大力倡导以文治天下,而这就是中国政治中重文轻武思想的由来。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设置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的官员体制;其次是确立科举制度。宋朝为了招揽天下贤士,规定凡是通过省一级考试的,也就是所有的进士都可以做官,而殿试只作为官职分配的依据。而且,宋朝朝廷录取进士的名额也在逐步增加,比如太祖时进士录取名额大约为三十名,但是到了神宗时已经增加到四百名以上,其他科目,如武举、医科、工科等录取的名额则更多。此外,宋朝虽然规定开科取士为三年一次,但历任统治者多有加考,称为“开恩科”,最多的时候几乎每年都要进行科考;最后是宋朝实行高薪养廉政策,读书人一般当上官之后就可以吃喝不愁了。以省一级的官员为例(当然也包括中央的部级官员),一年的俸禄折回今天的人民币大约为三百五十万元左右。但与此同时,宋朝对贪官污吏的惩罚又很重,不仅要没收财产,开除编制,还有可能面临充军和流放等刑罚。所以,宋代的吏治还算清明,被誉为“读书人最幸福的朝代”。

重文轻武策略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全民读书,在当时,如果一户人家出了一位进士,那绝对就是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如此一来,优秀的人才就都去读书了,并且在读书之后加入到国家的官僚体系之中,所以宋朝的文化和经济在我国历史上都是最为繁盛的。

重文轻武策略的另一项贡献是产生了大批才子佳人,宋词这一中国文学的瑰宝,就要归功于此。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将我国的文学艺术推向了高潮,为我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8.军鸽的使用在我国历史上有怎样的记载?

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先生介绍,早在隋唐时期,在我国广东省,就已经有人开始圈养家鸽。根据史料记载,唐末的陈海酷爱鸽子,曾在家中圈养一千多只。另据《唐国史补》记载,唐朝时外国来的船只都要放白鸽为信,传递和平及善意的信息,以防唐朝的边防军队武力袭击。

鸽子用于军事战争,最早还是在宋朝,而使用鸽子的军队却是西夏军。《宋史·夏国传》记载,宋仁宗在位时,派桑怿(“怿”音同“易”)率大军征讨西夏。深入西夏的势力范围后,宋军开始谨慎行军。途中,宋军侦查部队发现路旁摆放着一些盒子,而且里面似乎有活物。底层军官不敢大意,立即命传令兵上报,结果商怿亲自前来查看。在作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后,他命令军士将盒子打开。一时间,里面冲出许多鸽子,扑棱着翅膀纷纷飞上天空。正在宋军慌乱之际,忽然探子来报,西夏军望鸽行军,已经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宋军知道中了西夏军的埋伏,随即摆好阵型迎战,但毕竟西夏军早有准备,宋军最终落败。

南宋人周密编纂的《齐东野语》中,在描写泾原都统(军官名)曲端的故事时,也提到了军鸽。曲端当时是泾原都统,以治军严明著称,但是在一次战事中,他的叔叔却因为临阵脱逃而导致宋军大败。曲端虽然心有不忍,可是军法无情,只好下令将叔叔斩首示众。但是作为侄子,曲端出于孝心,随后为叔叔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在祭文中用两种身份落款,一个是“斩将者曲端”,另一个是“祭叔者曲端”。自此之后,曲端治下的军队军纪严明,作战勇猛。当时的高级将领魏公好奇于曲端的治军严谨,亲自到曲端营中考察。曲端却提着一笼五只军鸽陪侍,魏公不解,曲端便解释说,他的军队隐匿在深处,但只要见到军鸽上天,便会立即赶来。魏公不信,让曲端放飞其中一只,曲端依言放飞了那只鸽子。只见原本安静的山林突然颤动起来,一支虎狼之师奔涌而至,并且秩序井然,列队等待检阅。魏公大喜,命令曲端放飞另外四只军鸽,曲端再次依言行事,果然又见四支军队转瞬而至,魏公于是拜服。

宋朝使用军鸽有可能是受到了西夏的启发,因为后来不仅是军中,而且上到天子(宋高宗)、下到百姓,都有圈养鸽子的嗜好。据说宋高宗圈养的鸽子不仅品种优良,而且数量繁多,当时就有学子作诗道:“万鸽盘旋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工夫。何如养取南来雁,沙漠可传二圣书。”用以警示宋高宗切勿玩物丧志。宋高宗读此诗后龙颜大悦,不仅从此不再养鸽,还将作诗的学子加官晋爵,一时传为美谈。目前,我国最著名的世界名鸽“中国粉灰鸽”,就起源于唐宋时期的军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9.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娘子军?

娘子军,顾名思义就是由女兵组成的军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孝聪先生表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娘子军出现在唐朝初年,首领就是开国皇帝李渊的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李渊被李世民撺掇造反后,平阳公主和其夫柴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当时都在长安,隋炀帝就下令逮捕他们。平阳公主便与丈夫柴绍商量,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

所谓“虎父无犬女”,留在后方的平阳公主很快到了李氏庄园(今陕西户县),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变卖家产,招募队伍,帮助父亲对抗朝廷。但是当地的男丁大部分已经被征召入伍,平阳公主就决定招募女兵参军。由于当地的民风比较彪悍,土地也比较贫瘠,所以当兵吃饷可以说是农民们最好的活路。于是,平阳公主竖起大旗后,一时应者如云,很快就建起了一支由七万女兵组成的队伍。

平阳公主本领非凡,从小就熟读兵书,深谙谋略。在挂出了娘子军的旗帜后,她日夜加紧操练军队,制定了严密的组织和奖惩制度。由于平阳公主指挥得当,没过多久娘子军就打出了名号。平阳公主再接再厉,娘子军在西北地区的势力越来越大。617年,平阳公主的娘子军与李世民率领的部队在渭北地区会师,标志着隋王朝的统治在西北地区名存实亡。平阳公主因此成为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而娘子军也从此留名青史,成为女子军队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留名的还有太平天国时期的娘子军。男女平等是太平天国的重要思想,妇女得到解放后,积极参加到革命运动当中,成为革命洪流中的一抹绚丽色彩。太平天国女兵的组织正规而严格,其作战能力毫不逊色于男兵。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的女兵以军为单位,每军两万五千人,又分为左、中、右、前、后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五千人,作战时都有明确的分工,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丝毫不乱。据统计,太平天国的娘子军最盛时达到了四个军,十万人以上。

太平天国的女兵以广西的客家女人为主,因为是少数民族,她们得以免受缠足之苦,所以行走起来健步如飞。后来的湘军首领曾国藩,还曾吃过这些女兵的苦头,并称呼她们为“大脚蛮婆”。后来,这些娘子军成了天王府的守卫者。1856年,太平天国陷入内战,天王府被叛军的部队包围,就是在这些娘子军的守卫下,天王府才得以幸免于难。1864年,又是这些娘子军,和攻入城内的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清军成功突破天王府后,这些娘子军点燃了宫殿,并集体扑进熊熊燃烧的烈火。而那些湖南和湖北的娘子军,因为对太平天国的信仰不是很坚定,没有自焚而死,兵败后等待她们的是被屠杀、虐待和沦为奴隶的命运。

10.古代骑兵是怎样发展过来的?

我国古代最早使用马匹的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他们大体居住在今天的陕甘北部和宁夏一带。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先生介绍,早在商代,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将马匹用于军事,但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骑兵的实力在作战时无法完全发挥。这是因为当时的金属以青铜器为主,难以铸造在马上使用的长兵器。而且当时也没有马鞍和马镫,骑兵都是骑在光秃秃的马背上,作战极为不便。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战场上,骑兵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周朝时,战车作战越来越重要。和骑兵相比,战车具有强大的防护能力,同时战车上的士兵也更容易自由活动。在这一时期,马匹主要配备给将佐和斥候(情报人员),用来代步和传递信息。

到了战国时期,战车作战发展到巅峰,当时诸侯国衡量国力都是依据战车数量。与此同时,骑兵的相对灵活和强劲的畜力,使得骑兵作战逐渐在各诸侯国兴起,比如秦国在战国末期已经发展出了当时最强大的骑兵。但即使是这支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实际上也仅仅配备了弩射武器。也就是说,这支军队只能用于偷袭、追击和快速反应作战,而不具备近战的能力。不过,当时的少数民族士兵由于常年生活在马背上,所以相对而言他们更依赖骑兵。当时已经发明了早期的简易马鞍,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马匹的操控能力,也为后来的正规骑兵作战奠定了基础。

战车作战有其先天局限性,其一是需要投入巨大的物力,建造和维护战车的成本非常高。其二是笨拙的战车在战场上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克星,比如陷坑、障碍物和士兵阵法的变化,都可以让战车失去战斗力。其三,战车最主要的软肋就是仍需马匹牵引,当战场上出现了一批专门砍马腿的士兵后,战车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我国古代对骑兵作战贡献最大的人,是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当时的赵国位处我国北部边疆,常年与狄戎、楼烦、匈奴等国作战,少数民族的骑兵作战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对于以步兵作战为主的中原部队已经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武灵王为此吃尽了苦头。经过仔细研究,武灵王发现克制骑兵的最好方法就是骑兵本身。于是,武灵王对赵国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武器到服饰以及士兵的训练,全面学习少数民族,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这样一来,赵国军队不仅有效地抑制了少数民族骑兵的侵扰,也建立了对中原各诸侯国的军事优势。中原各诸侯国自然不甘示弱,纷纷效仿赵国军队的改革,骑兵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历史上骑兵的第一次大发展。

汉朝以后,冶铁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制作出来精良的马上作战武器,这是我国古代骑兵的第二次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骑兵作战,那就是着力问题。众所周知,我们手臂上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从腿上来的,而骑兵上马后一直面临着无法着力或者着力不足的困境。西晋时期,我国又出现了最早的铸铁马镫,基本解决了骑兵在马上的着力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促使了少数民族骑兵的战斗力飞速发展,随后便出现了少数民族驰骋中原的局面,从某个角度来说,这项技术也是“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之一。中原地区则再次开始了艰难的骑兵学习,极大地提升了骑兵的作战能力。在与少数民族骑兵的相互促进下,我国古代骑兵迎来了第三次大发展。

蒙元时期,是骑兵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骑兵力量。但是由于对世界文明的严重破坏,蒙古骑兵很快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火器出现之后,骑兵的锋芒被有效扼制。明朝建立后,骑兵逐渐没落。清朝初期的骑兵作战是我国历史上骑兵的最后一个高潮,但是受到火器的影响,清兵在入关后骑兵的作用也逐渐弱化。

清末骑兵和西方列强的对战,成为我国古代骑兵的绝响。当时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出身蒙古贵族的清军骑兵将领僧格林沁率众阻击,布防于今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到八里桥一带。僧格林沁的骑兵是当时满清最精锐的部队,作战英勇,弓马娴熟,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不过很可惜,当时的清军仍然停留在冷兵器时代,而英法联军当时却已经进入热兵器时代。当时,僧格林沁麾下共有清军十多万,蒙古骑兵部队也有一万,而英法联军进行登陆作战的却只有两千人,战斗的结果是英法联军伤六人,死一人,僧格林沁麾下部队全军覆没。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古代骑兵实际上并不仅仅指骑马作战的士兵,还包括利用其他各类动物的兵种。比如云南、广西一带的象兵,就是骑着大象和敌军作战,这是因为这一地区不适合马匹的奔袭作战,而更能发挥大象威猛的优势。其他地域的各类骑兵,也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比如沙漠地带的骆驼兵、高原地带的牦牛兵等。也就是说,马匹作战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奔袭和大规模冲锋,但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劣势,比如山地作战和攻城战等等,而这也是后金部队虽然拥有“天下第一骑兵”的称号,却无论如何也攻不破明军长城防线的原因。

同类推荐
  • 经典思维50法

    经典思维50法

    本书选择了五十种经典思维方式,阐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强调了正确思维的重要。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使得一直寂寂无名的叔本华一鸣惊人。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世俗的角度,对人生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用冷静睿智、诙谐优雅的笔触告诉我们“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就如同尼采看完此书后,就曾经这样表达他的感受:“我很懂得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为我写的一样。”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从来都是一个面对世人冷遇及逆境仍能保持意志力强大、内心坚毅的人,而对于身后的声誉他也是充满信心的:“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20世纪的序幕刚刚拉开,尼采在受尽精神疾病折磨后溘然长逝。然而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不久之后,尼采的思想逐渐被发掘并得到重视。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热门推荐
  • 穿书后为世子操碎了心

    穿书后为世子操碎了心

    凤绾穿书了。为了保护风华绝代的男二,她打败层层高手成为傅玄奕的贴身护卫。作为女子却抛头露面,凤绾被众人评头论足。傅玄奕问她:“为何要当我的侍卫?”凤绾答:“前半生四处飘荡,后半生护你无恙。”贵为将军府的嫡大小姐,她甘心留在他身边鞍前马后。其他千金怒道:“你肯定是看上世子的权利,想攀上高枝变凤凰。”“不好意思,我就是凤凰本凰。”凤绾莞尔一笑,大大方方道:“而且,我不图钱也不图权,唯一图的是他的人。”
  • 他们说我是古仙

    他们说我是古仙

    仙长一人一剑战绝古今,陨落之后再无人提起。如今他们竟说我是仙长转世,我说我不是可是没人信。
  • 网游之矿工的自我修炼

    网游之矿工的自我修炼

    这一天终于来了,作为最后一批被智能机器人替代了的矿工,大强表示有点小骄傲也有些大烦恼---貌似永久性的失业了。还好,晚上跟哥们儿聊天,他说有一款游戏很牛批,很真实,PK打怪就是真干,而且游戏里面就有招募矿工,还是需要那种有真本事的。这就太好了,那就进游戏就业,当个老本行矿工,先解决温饱问题吧,至于PK打怪,以后再说。
  • 黑暗的另一边

    黑暗的另一边

    黑暗和光明,为什么会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
  • 打工在北京

    打工在北京

    出身农村,初中毕业的梁少辉只身来北京打工,他没有气吞山河的壮志雄心,只是怀揣着对外面花花世界的向往想出来见见世面。他究竟会有一番怎样的作为呢,这就是本书要说的故事。本书写实为主,主角既不是重生,也没有异能,更没有高官富商的家庭背景,只是要演绎一个农村孩子的成长之路
  • 狼崽们的小天使

    狼崽们的小天使

    她是上帝完美的作品,冰晶玉洁。他们,是韩国天团,为了她,不惜退团。他们会和她会有多少故事
  • 梦灵云

    梦灵云

    一个强大的存在重伤垂死,依旧顽强的存活了下来,在云风镇逐渐恢复,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漩涡之中。他又怎么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 寒璃灯之问世

    寒璃灯之问世

    叙述每一个故事,收紧真情泪水,渡尽世间亡魂,我是渡灵人。黄泉有度,世间有灵,愿君,掌桨自如。
  • 雾之妖

    雾之妖

    2120年世界的转折点,一场突如奇的大雾笼罩着整座城市,而在这些大雾之中衍生了一种新的生物。因为这些生物是从大雾之中衍生而出,所以人们都叫他们“雾之妖”,简称“雾妖”。
  • 血缭眼

    血缭眼

    一百多年前,铸剑山庄锻造出一把绝世魔兵,世人格外红眼,称,“得魔剑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