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015700000002

第2章 序言

作为影评人,我们的很多时间都是在黑漆漆的影院里度过的。而当我们踉跄着走出影院,走进阳光灿烂的世界之后,又难免会被问起各种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影评人啊,厉害哦,你是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言下之意是“我怎么就不能成天坐在那儿看电影还有人给我付钱?”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的回答是:纯属巧合。我并不是天生的电影宅。非要给我贴个标签的话,我更像是个书呆子。每到周末,当一家人都在玩桌游、打牌,或者在电视上看橄榄球赛打发时间时,我总是把自己埋在《小间谍哈瑞特》(Harriet the Spy)的故事里。长大一点儿后,我又开始读《在路上》(On the Road)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当然,我也会看电影。小的时候我喜欢看《幻想曲》(Fantasia)、《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和《雾都孤儿》[I](Oliver!),十四岁时开始看《新科学怪人》(Young Frankenstein)和《灼热的马鞍》(Blazing Saddles)。我至今仍然记得在青春叛逆期和朋友一起看《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的那一声“噢噢噢噢噢该死!!!”喊出了我一身的鸡皮疙瘩。小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次观影体验要归功于我最喜欢的一个保姆。有天她带着我去德雷克大学(Drake University)隔壁的瓦西蒂独立影院,我们一起看了剧情片《黑暗的胜利》(Dark Victory),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饰演的社交名媛检查出脑肿瘤后放纵生命的凄惨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不像影评界其他同行年轻时那样——看电影等同于吃饭睡觉甚至呼吸。

实际上,我是以作家的身份进入影评界的。大学在史密斯学院学习政府管理,毕业后为了当记者来到纽约;在《女士杂志》当过研究员,为格洛丽亚·斯泰纳姆[II](Gloria Steinem)当了两年的行政助理,也度过了两年愉快的时光。正是格洛丽亚鼓励我当一名自由职业者。在她看来,自由职业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对年轻人非常有益,能鼓励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接受她的建议时,一本名为《首映》的新潮杂志正好在纽约问世。于是我开始为这本杂志的“客串”版块写稿——负责编辑的是品位不凡的著名诗人阿普里尔·伯纳德(April Bernard)——在这个专栏中,我为许多电影人撰写了影人简介,其中包括纪录片导演艾伯特·美索斯(Albert Maysles)、服装设计师埃伦·迈泰尼克(Ellen Mirojnick)、选角导演马加里·西姆金(Margery Simkin)等。

没过几年,我又开始为《纽约时报》的“艺术与休闲”版块写电影相关的文章。在此期间,我采访了纪录片导演乔·柏林杰(Joe Berlinger)和布鲁斯·西诺夫斯基(Bruce Sinofsky)、实验电影人杰姆·科恩(Jem Cohen)、彼时刚开始崭露头角的新人导演诺厄·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和李安,以及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演员斯坦利·图齐(Stanley Tucci)。

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入行的。除此之外,我还在佐治亚大学申请了皮尤国家艺术新闻助学金,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电影拍摄和电影史。当然,我也会经常逛当地的录像带出租店(各位还记得这些店吗?)。等到1995年我受邀担任《奥斯汀美国政治家报》的特约影评人时,我已经有足够的阅片量,也从电影制作者身上学到了足够的知识,自信能写出专业客观的评论。另外,因为我是非科班出身,所以能从读者的角度去评价一部电影,毕竟即便是在这个全民观影的疯狂年代,有些人依然每年只进五六次电影院。【1】

不过,我至今仍无法忘记第一次写正式影评时那种如坐针毡的感觉,评论的是由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导演、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主演的《不惜一切》(To Die For)。这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黑色喜剧,也是一部关于谋杀、自欺和虚荣的电影。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这点我很确信,问题是:我为什么喜欢它?当我坐在《政治家报》(简称)的编辑室里,盯着电脑显示屏上不断闪烁的光标时,我的心和这块屏幕一样空无一物。我究竟要如何向成千上万的读者解释这部电影好在哪儿?更别说我的读者年龄、背景各有不同,品味、性格千差万别。妮可·基德曼献上了精准而出色的表演,但我要如何描述?格斯·范·桑特对巴克·亨利(Buck Henry)充满辛辣讽刺的剧本进行了娴熟的解读,可我又要如何证明?

幸运的是,在搬到奥斯汀生活之前,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它们帮助我克服各种困难,也帮助我在业内站稳了脚跟,二十年来一路奋进。在一次送别聚会上,我的好朋友、同为新闻记者的大卫·弗里德曼(David Friedman)把我拉到一边。弗里德曼很多年前就开始在《费城每日新闻报》当电视评论员,所以他和我分享了一些他积累多年的独家经验。“不管写什么样的评论文章,”他告诉我,“首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创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成功了吗?’‘这么做值不值?’”

后来我才知道大卫其实是在套用歌德的话,歌德曾经就戏剧评论给出过类似的建议。不管怎样,这三个问题从此成了我职业生涯中的北极星,不断指引着我前进,让我的影评文章超越了纯粹的主观好恶、点赞点踩,明确从电影本身的优点出发,帮助读者理解故事。如果他们决定去看这部电影,我的影评还要能帮助他们做好观影准备,但不能加入那些人见人厌的剧透和浪费时间的剧情简介。

来到奥斯汀工作后,我的生活中便充满了音乐、电影还有墨西哥美食。另外,感谢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创办的奥斯汀电影协会,让我有机会观看了大量的老电影和当代先锋电影,对我进一步研究电影帮助很大。在奥斯汀度过愉快的两年后,我进了《巴尔的摩太阳报》,后来又跳到《华盛顿邮报》。在这三家报社工作时,我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试图进一步理解电影制作者的艺术追求和他们面临的挑战,以及观众对电影的设想与期望。一部“好电影”究竟有哪些基本要素?对于这个问题观众的想法千差万别。《钢铁侠》(Iron Man)和《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的影迷可能对妮可·哈罗芬瑟(Nicole Holofcener)的最新风俗喜剧提不起任何兴趣,但作为一名影评人,我对这些电影的评论就要同时考虑影片核心受众和只想紧跟流行文化潮流的普通观众。而且谁也说不准,也许通过我的一篇影评,可以让某个读者决定去看他之前从来不愿触碰的某一部电影,甚至成为它的忠实影迷。

每部电影都是一个生命,它有自己的类型DNA、基调特征、艺术追求和思想追求。要用一部后苏联时代的罗马尼亚家庭片的标准去衡量一部西部片自然有失公允,同样,你也不能指望一部主流娱乐大片去传递多么深刻的思想(虽然主流娱乐大片和深刻思想并非完全绝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这些电影做到有原创性、制作优良、构思精妙,而且不能刻意迎合观众,或向观众献媚。不管这些电影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所有的电影都遵循一套相同的语法: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还有把这些视听语言连接起来的表演传统,或者是颠覆传统的创新突破。影评人的工作就是识别这些传统和创新,但不是为了在读者面前卖弄学识或者故作姿态,而是要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解读途径,丰富他们的观影体验,或者至少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启发。

可是,那个问题依然摆在那里:成就一部“佳片”的元素有哪些?反之,造就一部“烂片”的元素又是哪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在2009年推出了一系列文章,向读者传授我看电影时的分析和评价方法。这个名叫“如何看电影”的系列对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探索,告诉普通电影观众在观影时要如何识别影片的流畅性、创作野心以及闪光点。在此期间,我重操老本行,采访了导演、编剧、剪辑等业内人士,了解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希望观众如何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我们要如何判断一个剧本是否优秀?光有几句经典台词和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尾的剧本就是一个好剧本吗?我们怎么判断一部电影的剪辑是否优秀?电影摄影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观众的视觉和情感体验?银幕上的经典表演和舞台、电视上的表演有什么区别?

正是这个系列让我决定要写这本《如何聊电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读者认识、了解电影这种媒介。在这个时代,电影正在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成了自己最信任的影评人。影迷可以在推特上发表短评、推给朋友,用不超过一百四十个单词的篇幅决定一部电影的命运;几个朋友看完电影后可以聚在一起喝杯酒或者点杯咖啡,对影片的剧本或者某个影星的表演交换意见;DVD中的电影花絮和视频网站可以让观众了解到过去只有电影历史学家才知道的影片信息和幕后故事。被动观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是专家。

今天的观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心他们看的电影,更渴望对电影进行评价。他们想要掌握相关的方法和语言,去评价自己在日益增多的银幕上体验到的声音、故事和视觉影像。而电影也有它的特殊性,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大众娱乐媒介,更是一种复杂的、标准化的工业产品。

正如许多观察者指出,电影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表达形式——绘画、戏剧、舞蹈、音乐、建筑、摄影、写作。如果要对它们进行细致分析,就必须知道这些元素是如何传达银幕上发生的故事,以及它们的生理、心理、情感甚至潜意识效果。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更何况在被强大的图像和声音表现淹没时,自己要如何从中抽离出来?

而且,这种感官洗礼其实非常重要。虽然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如何评价电影的启蒙读本,但要真正欣赏电影,最好的方法还是完全沉浸其中。好的电影应该是一个梦境,观众集体进入其中,但又能获得各自不同的体验。如果我们在观影期间不断地解构一个演员的表演,或者挑剔某些场景的打光或者美术设计,要么是我们不够投入,要么是因为这部电影的质量还不够好,没法像真正强大、富有代入感的电影那样,与我们的意识融为一体。

做一名“影评人”观众,首先要在精神上做好准备。你一定要放空,放下一切抵触、偏见或者任何影响你精神集中的东西,因为这些都可能阻碍你彻底投入到影评工作当中。理想情况下,电影应该能释放足够的魔力,让你没法在观影的过程中胡思乱想,直到片尾字幕开始滚动时,大脑才会切换到影评人状态。但如果这部电影因为各种原因没法吸引你,那么你很有可能在观影期间就开始分析,思考影片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以及电影制作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进行补救,打造更令人满意的观影体验。

《如何聊电影》希望能给读者两方面的帮助——既帮助你更好地欣赏一部成功的电影,又告诉你如何剖析一部失败的电影。本书的结构脉络是按照电影的制作顺序来的,即从剧本开始,然后是选角、艺术设计、摄影,以此类推。我把关于导演的章节留到了最后,因为从第一天开拍到完成最终剪辑,对整部电影影响最大的就是导演的指导和想法。当然,理想状态下应该是这样。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碰上由大公司制作的超高成本大片,导演的地位可能就没那么高了。这时候的导演通常要听命于公司高层,而选角和剧本元素都会由这些高层领导来决定。

在每一个章节中,我都会列举一些电影实例。这些都是最能展现相关电影法则的案例,也是对某一电影手法的最佳运用。读者将会注意到,我举的这些例子大部分来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也就是所谓的好莱坞“黄金时代”(Golden Age),以及七十年代至今——我作为一名影迷和影评人经历的观影时代。另外我在每一章都会加入两到三个引导问题,每位观众在看完电影后,都可以想想这些问题,来判断这部电影在某些技术层面是否成功。

在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一些电影片名反复出现,像《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和《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这类战争剧情片,《毕业生》(The Graduate)和《我办事你放心》(You Can Count on Me)这类“严肃喜剧”,或是《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layton)、《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这类惊悚片,以及《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好家伙》(GoodFellas)这样的影史经典。这些都是我的私人最爱,每一部都是某一领域——比如剧本、表演、设计、运镜、音效等——的典范,而且都展现出了导演强大的掌控能力——这也是把一部电影做到完整统一的必要条件。另外在每一章节的末尾,我都会推荐一些涉及该章节电影法则的经典电影。

此外,书中会反复出现像“富有表现力”“真实”“具体”这类词语,以及“情感连接”“真情实感”“服务故事”“在银幕上搭建出一个世界”这类短语。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我和数以百计的艺术家、技术人员、工匠进行过交谈,他们都可以说是我的老师。而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各个领域的顶尖人士在工作时,不管是为一部电影选取外景地,还是为一条十七世纪风格的长裙搭配合适的项链,不管是为摄像机选择镜头,还是为一个重要场景准备一段独白,他们一直都把上述理念作为他们的至高目标。这些编剧、演员、导演、设计师、技术人员会为了完善每一个细节而尽心竭力,他们的这种精神一直都令我敬佩不已。至于我们能做的,就是注意到他们对细节不遗余力地考究。但愿这本书也能教会你如何慧眼识珠。

同类推荐
  • 宋徽宗赵佶的绘画贡献

    宋徽宗赵佶的绘画贡献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宋徽宗赵佶的绘画贡献》介绍了宋徽宗赵佶传奇的一生。《宋徽宗赵佶的书画贡献》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欣赏篇·近代变迁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欣赏篇·近代变迁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从中华民国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一直到现代化的声乐教学,从中国民间艺术,歌剧艺术,到丰富多彩的戏曲唱法,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史。从声乐艺术史学的定义、辞源、概念方面入手,系统研究了声乐艺术的属性、内涵和审美情感、语言形象;中国声乐艺术史学的产生、性质和范围、发展等。是中国声乐艺术的一部史学专著,明晰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开端与发展脉络。
  •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

    从建国起到“文革”结束的近三十年里,“革命”基本上一直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主题;而革命历史电影作为承载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之一,从影像语言到叙事结构都形成了一整套的表述体系。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理想的更替与现代化价值维度的确立,革命历史电影(以及后来加入的电视剧)的意义及其表述体系开始了漫长的“后革命”转移。
  • 许鸿宾说许鸿宾

    许鸿宾说许鸿宾

    《许鸿宾说许鸿宾》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热门推荐
  • 故时奈何卿

    故时奈何卿

    乱世之中,元时月以国公这个身份活了下来,幼时便遇到手握兵权的卿王顾墨卿,再次相遇已是八年之后,被迫搬到王府的元时月一边反抗一边却一步步沦陷在顾墨卿的手里,却因一次复仇,从此两人阴阳相隔…三年后意外的相遇,曾经的国公已沦为阶下囚,国公府满门抄家,顾墨卿登上皇位,却再也找不回曾经元时月眼里的星光,前半生你舍命护我,下半生,我就以死相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我的小师叔有点坑

    我的小师叔有点坑

    “师傅,不好了!”“慌什么慌,记住,你是宗门的大师兄,以后再这样,给我去面壁三年。”“师傅,是小师叔他又双叒叕开始了!”“什么?他这次又弄什么了!”“小师叔他正在炼丹,说是要炼什么化形丹来着!”“化形丹?给我通知宗门内的护宗灵兽,让他们自己小心点!”“是……额,师傅,你去哪啊!”“我去躲躲,万一那小子找不到护宗灵兽什么的了,肯定第一个来找我!”……
  • 我的世界成长史

    我的世界成长史

    新书《幻想世界大杀伐》已经上传,诸天万界,无尽位面,无尽次元,我看上的,就是我的,不是也必须想办法是,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一切支持……无尽次元,无数世界,无穷宇宙,数不尽的宝物和资源,无尽的能量和物质,都是我的!为了更长久的存活下去,我将收割一切!
  • 三千世界来寻你

    三千世界来寻你

    【1V1,男女主身心干净:欢迎跳坑收藏!】“当秋天的风吹过绿色的银杏叶,我就回来了……”玖妍看着冰棺里俊俏的公子,鼻头一酸,忍不住红了眼眶:“我都长这么大了,也没见过哪次银杏叶的绿给了秋天的风啊,我们换一个条件好不好?”只是冰棺里的他给不了她回应。散散的星光代替了玖妍的位置,玖妍认为他说的都对,所以她要去寻那秋里银杏叶上的那一抹生机,说好了的,等我找到了,别耍赖不起啊!
  • 山海异经录

    山海异经录

    葛二黑生前就是一个混蛋。死后居然重生来到《山海经》中西二经小次山内的凌云部落中,还被部落里的人当做仙人的私生子。葛二黑继承了前世的脾性,无恶不作,年仅十二岁就将凌云部落闹得鸡犬不宁。可造化弄人,葛二黑绑定了“行善系统”,要想驾驭金手指,就得让人感激自己。
  • 浮生只为卿

    浮生只为卿

    嘉盛三年,寇匪横生,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正直朝政动荡,当今皇帝虽雄才大略,却为稳定朝局平定寇匪一筹莫展,长年镇守边疆的大将江恒特此请命前去剿匪立下大功,女儿江墨涵自小才武双全,却因此被召入宫中,天性单纯善良的她突然就被推入了宫中的尔虞我诈之中,几番陷入险境……最终明白了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幸福。
  • 魔神圣主

    魔神圣主

    人族,水族,日月族,神族,魔族,灵族,还有最强大的四圣族,这些族万年才出一个圣主,圣主出世之时,也就是最强四圣族被灭之日……
  • 惑妻—勾夫上门

    惑妻—勾夫上门

    什么?暗杀?欺侮她不会武功?找死!皇恩浩荡?不屑!恶意中伤?她忍!瞧不起她?滚!姐还看不上你呢!男人算什么?就是用来被利用的!你强,她以柔克刚;你弱,她以静制动。
  • 大佬他马甲掉光了吗

    大佬他马甲掉光了吗

    尹浮生穿书了。穿成了马甲文里的恶毒女配。真是凄惨,悲凉!#传闻这本书里的男主是个大佬,十项全能,每天都披着马甲过日子?尹浮生瑟瑟发抖,含泪道:没错,是真的!#又传闻这本书里的男主很凄惨,一开始就出了车祸,眼瞎了,腿也瘸了?尹浮生叹了口气,遗憾道:没错,是真的。某位大佬笑意清冷,在线辟谣:没瞎,没瘸。尹浮生:嗯???大佬微微一笑,给出如下解释:装瞎是懒得用正眼看人,装瘸是懒得用双腿走路。【女主伪装学渣,身份多重,前期扮猪吃虎,后期虐渣打脸】【男主装瞎扮瘸,马甲掉不完,前期腹黑卖惨,后期宠老婆】
  • 唐宝日记

    唐宝日记

    记录唐宝鹏鹏的日常生活。从他平凡的经历中体验点点滴滴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