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56600000044

第44章 机遇故事

旅行家的野餐

玻璃,清澈透明,为千家万户所必需。然而它的出生地既不是实验室,也不是工厂,而是荒山野岭!

很久很久以前,古埃及的一些旅行家在一次长途旅行中,由于天气发生急剧的变化,不得不在近海的一个山谷里住下来。于是,他们便在那里生火取暖、歇脚煮食……

几天过去,天气回转,海边变得风平浪静,他们喜出望外,准备继续旅行。可是,当他们收拾行李、准备离开那个山谷时,突然发现烧过饭的余烬里,有一粒粒白色鳞片似的东西,在那儿闪闪发光。奇怪!这是什么东西呢?他们惊奇地捡起这些莫名其妙的“鳞片”,带着它们踏上新的旅程。

这奇妙的“鳞片”,到底是什么呢?对当时的人来说,这可一直是个“谜”。其实,这“鳞片”就是人类最早无意中制成的玻璃。

那些古埃及的旅行家,为何在那里烧了几天饭,即制造出“玻璃”来了呢?原来这一带有着大量的山砂和海砂。本来这些细砂遇到柴火燃烧,是不会熔化的,但是那木柴燃烧时产生了木炭灰,由于炭灰中含有碱性碳酸钠成分,而碳酸钠有溶解沙石的作用。这样,靠柴火燃烧的热度和碳酸钠的化学作用,就把细砂粒熔化了,冷却后,重新结晶,成了一粒粒的透明体——“玻璃”。

据考古学家发现,大约在4500年以前,古代的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开始有目的地用石头烧制玻璃。不过那时的玻璃制品,价值贵如黄金,仅能用于装饰方面。

虽说玻璃诞生于山谷,可“繁殖”却在工厂。现代化工厂里,已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平板玻璃、钢化玻璃、夹层玻璃、磨光玻璃、弯型玻璃、光学玻璃、有色玻璃、照明玻璃……近年又发展了玻璃纺织、玻璃钢材等品种。

孩子的游戏

1609年,在荷兰的密特西波齐城里,有一家眼镜店。有一天,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孩子,悄悄地拿了几块镜片,有老花镜,也有近视镜,和邻居的几个孩子一起玩耍。

他们本来想模仿大人,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可是他们的眼睛既不近视,也不老花,这些镜片对他们当然都不合适,孩子们只有把它们放在离眼睛比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面的景物。

有一个淘气的孩子忽发“妙想”,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地举在眼前。他透过两块镜片向远处一望,不由得又惊又喜地喊了起来:

“嗨!真奇怪,礼拜堂的塔尖!礼拜堂的塔尖突然变得这么近啦!”

他的发现使得其他小朋友也都异常兴奋,大家又喊又叫。吵闹声惊动动了眼镜店老板汉斯,汉斯凑过来按照小朋友们说的试了一下:哎呀!真了不起,孩子们竟然在游戏中发明了一种可以眺望远处景物的透镜。

当时荷兰正在跟西班牙打仗,于是汉斯做了一架望远镜献给了荷兰皇帝,告诉他可以用来侦察敌情。皇帝很高兴,当即赏了汉斯一大笔钱。

后来,望远镜的制作方法传到了法国,又由法国传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伽利略听到了这个消息,自己设计制作了一架天文望远镜,用来观测天体运动。从此,科学家们研究天文学有了一件得力的工具。

荷兰的那几个小孩还发现,镜片凸得越厉害,用它来看远处的东西就显得越大。五十多年后,英国一个名叫列文胡克的看门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想,要是把两块镜片调换位置会怎样呢?于是自己也磨制了镜片,并按照设想装配起来,由此,这位列文胡克先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为人类打开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微生物世界!

没想到,几个小朋友的淘气把戏,竟然为人类探索两个科学领域作出了贡献,真是一箭双雕!

小裁缝的际遇

18世纪,科学的天空是沉闷的,神学思潮的乌云遮住了它应有的光辉,在这片天空里,闪耀的明星并不多。而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兰伯特则是敢于向乌云挑战的一位勇士,在暗淡的天空下,这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的光芒格外耀眼。

约翰亨利克兰伯特(Lambert Johann Heinrich)于1728年8月26日出生在德国阿尔萨斯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个裁缝。上学的时候,老师让他研究神学,但由于他没有得到镇公所的支持,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到父亲的裁缝店里帮忙。

一天,有位顾客见兰伯特小小年纪就辍学了,感到十分惋惜,于是送了一本关于数学的书给他。于是,兰伯特从此开始他的数学学习。但是,那本书实在不怎么样,兰伯特在那本书里发现了很多计算错误,他对此一一予以更正,这使他很快建立起了知名度,并且有机会经常为政府做财政收支的计算,为当地的一些生意人算账。在这期间他读了关于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书籍,但是再也没有回到学校。

17岁时,他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市律师伊萨里奈家里工作,在工作之余,他仍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他主要致力于哲学和法学的书籍。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并且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

但兰伯特在学术上的飞跃则是靠另外一次机遇。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在伊萨里奈律师的介绍下到一位老伯爵家里做家庭教师。那个家庭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图书室,他在那里生活了8年,完成了他的自学学业。其后,他到哥廷根、海牙和荷兰作了一系列旅游。在巴黎,他认识了进步的哲学家和数学家达朗贝尔。

1759年,兰伯特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光在空气中传播的特点》。1760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物理学名著《光度学》。当时他还没有掌握熟练的实验技能,而且所采取的实验方法也相当原始、简单。1761年,他写了《彗星的运动》和《宇宙的结构》这两本书。1763年,兰伯特来到莱比锡,在那里他写了《新的工具》。

在1764年他搬到了柏林,为曾经嘲笑他是一个自学者的弗雷德里克(Frederikthe Great)工作。1765年,他成为柏林科学院的成员,后来被授予建设总顾问的职务。新的职务和丰厚的薪水给他的研究工作以更大的自由,在这一年里,他开始了四卷巨著《数学应用问题》的写作,到1772年底全部完成。

兰伯特的工作是大量的、积极的、多方面的,而且从青年时代起就从未间断过,他一生完成了二十多部巨著、涉及科学各个领域的大量文章和笔记说明。

由于长期刻苦的研究学习和紧张的工作,兰伯特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775年他就已经病倒了,但是他并没有中断工作。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1777年9月25日,兰伯特在柏林逝世,这位出色的科学家享年49岁。为了纪念他,人们把朗伯作为光的亮度单位。

醉鬼的奚落

维也纳的秋夜格外动人,夜幕伴随着多瑙河上飘来的歌声一齐降临。在维也纳临街的小啤酒馆里,十几个年轻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饮酒、唱歌、辩论。

“喂,鲍耶,我向你提一个难题,你如果不能解答,从此就不要再自称什么‘数学迷’了。”一个醉醺醺的同学向鲍耶挑衅。

“又是那个该死的第五公理!别理他,鲍耶,他又喝醉了。”好心的同学劝说道。

就读于维也纳皇家工程学院的亚诺什鲍耶(1802~1860,匈牙利数学家,创立了完整的无矛盾的欧几里得几何体系)几次听到人们谈及欧氏几何的第五公理,都把它视为难中之难,他对“第五公理”的问题开始留心起来。

欧氏几何学是一个严密的、清楚的系统,来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整个欧氏几何系统像一座极其完美壮观的大厦,富丽堂皇地建立在最初的几个命题上。里面的每一条定理都是经过严格的推理而推导出来的,它们的原始出发点就是包括五个公理或五个公理的原始命题,它们是不经过证明就直接承认的,因为它们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常称之为“公理”。欧几里得几何学正是建立在这几个公理的基础上的,它雄视科学界两千年,没有人能动摇它的权威。通常科学著作容易被新著作所淘汰,很少几本能流传两三百年,惟独欧几里得写的《几何原本》与众不同,居然芳泽绵长,传诵至今。由此可见,欧几里得几何是如何深入人心了。

不过后来人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来在那些作为基石的公理中第五公理显得很特别。这条公理现在是这样说的:“过直线外一点,可引一条,而且只能引一条平行线。”可是,怎样才能断定两条直线平行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它们向两端无限延长,并且处处不相交。这当然无法做到。因此第五公理是否符合实际就值得怀疑:有什么根据说不能引多于一条的平行线呢?欧几里得本人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总是尽量避免引用它。在他的书中,第五公理出现得很晚,这样一来便更增加了人们的怀疑。能不能把它从公理中删掉?能不能从其余的公理中把它证明出来,因而改变它的地位,使它由公理变成定理呢?早自第五世纪以来就有人从事这一研究,而且历代不绝,其中包括一些造诣很高的数学工作者,如瓦里斯(1616~1703)、兰贝尔特(1728~1777)、勒让德(1752~1833)、拉格朗日(1736~1813)等人,然而他们都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坚信:第五公理是能够用其他几个公理来加以证明的。由于众多的数学家都没能解决第五公理问题,所以人们把它看成是数学领域中的“难中之难”,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那个醉鬼经常以这个第五公理来奚落鲍耶,鲍耶也因此更加关注第五公理。当他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第五公理的难度吸引了他,他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数学领域,并开始全力以赴地去证明它。

这件事很快被他的爸爸知道了。1820年,一个邮差递给鲍耶一封信。鲍耶一看信封上熟悉的“科洛斯堡”的邮戳,就知道是家书。

鲍耶急切地打开信,认真阅读起来。他非常想知道爸爸对他开始证明欧氏几何第五公理的意见。可是,看着信上熟悉的字迹,鲍耶的眉头越拧越紧。爸爸对他研究这一问题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信中的口气是不容商量的。鲍耶不相信这是爸爸的来信,因为这与一贯鼓励他研究问题、激励他勇于进取的爸爸迥然两人。

鲍耶不由得回忆起温馨的童年时光。

小鲍耶于1802年12月15日生于匈牙利的科洛斯堡(现罗马尼亚克卢日)。他的爸爸F。鲍耶是大数学家高斯的好友,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才气的数学教授。童年时代,爸爸就成为鲍耶最好的老师,他鼓励鲍耶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小鲍耶经常是在听完爸爸讲述“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以后,才进入梦乡。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少年时就学习了微积分和分析力学等高深课程,喜好数学和音乐。

小鲍耶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酷爱数学。1818年,小鲍耶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维也纳皇家工程学院接受军事教育。

既然爸爸来信询问,鲍耶也只好全盘托出。可是,鲍耶的爸爸一再写信警告他,反对他研究这个问题。鲍耶的爸爸在来信中说:“老天啊!希望你不要再做克服平行线公理的尝试。你花了时间在这上面,但一辈子也证明不出这个命题……我经过了彻夜的无希望的黑暗,我在这里面埋没了人生的一切亮光、一切快乐……它会剥夺你生活的一切时间、健康、休息和幸福。”

老鲍耶为什么如此坚决地反对他的儿子研究这个问题呢?老鲍耶早年作为一个贵族的家庭教师,于1796年有幸去德国游学,在哥廷根认识了当时还风华正茂的后来成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两人志趣相投,关系十分密切,经常书信往来,研讨学术问题,成为挚友。老鲍耶一生从事第五公理问题的研究,高斯也沉浸在证明第五公理中不能自拔。虽然用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出任何结果。鉴于自己和其他学者的许多失败的教训,他才坚决反对儿子从事这个问题的研究。他诚恳地对儿子说:“这个无希望的黑暗会使成千个牛顿那样的灯塔熄灭,希望你不要闯进去!”

鲍耶并没有被父亲的悲观言论所打倒、动摇,他认准的道路一向是决不回头的。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经过艰苦的努力,鲍耶终于运用“归谬法”证明第五公理在欧氏几何理论中是一个独立的公理,企图用欧氏几何的其他公理来证明第五公理是不可能的。这就解决了几千年来数学界的一个大难题。

明确了第五公理是不能证明的,在其他数学家看来就是一场了不起的伟大胜利。然而,鲍耶却没有停留在这一步,他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导致了几何学上的一场伟大革命。

鲍耶在保留欧氏几何的其余公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新的公理去取代了第五公理,得出一种在理论上不同于欧氏几何学的新几何学。鲍耶的新公理说:“过直线外一点,可引无穷多条平行线。”一种全新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在鲍耶的手中诞生了。

然而,鲍耶的理论遭受到了数学权威的欺凌,他父亲的朋友、大数学家高斯也不支持鲍耶的理论,直到鲍耶于1860年1月27日病逝于毛罗什瓦萨尔海伊(现为罗马尼亚的特尔古穆列什),这一理论也没有被人们接受。他的工作后来经E。贝尔特拉米(1868)和C。F。克莱因(1871)的努力才得到数学界的普遍承认,从而载入史册。到了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宇宙天体大范围内观测中和原子微观领域研究中得到证明,鲍耶的智慧才得以放出耀眼的光芒。

达尔文巧遇恩师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塞文河畔的希鲁兹伯里小镇上。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是当地名医。他的祖父伊拉兹马列斯达尔文也是位名医,对于生物学的研究极有兴趣,并且还是个提倡生物进化观念的先驱者。

达尔文可能受他祖父的影响,从小爱好自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想知道各种树木的名称,从10岁开始又搜集各种昆虫、贝壳、鸟蛋和矿石。他对学校里教条式的课程几乎不感兴趣,就和哥哥一起做化学实验,读课外书。有一本名为《世界奇观》的书,描述了古代七大奇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做梦都想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亲眼看一看古代的奇迹,以及现有的珍贵植物。

16岁那年,达尔文和他哥哥一起进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是,他对医学毫无兴趣,只读了两年就转学了。在这两年里,他自己研究动植物学,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经常去潮水退落的沙滩上拣取动物,有时候就一起进行解剖。在暑假里,达尔文和朋友们去旅行和打猎,使他进一步学会了观察和搜集动植物的本领。

达尔文父亲不理解自己的儿子,认为他不好好学医却终日游手好闲,不求上进,将来一事无成,会给家里丢脸,就让他进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

父亲原本是希望儿子安分一些,所以让他在神学院受点“正统教育”。可是,正是父亲的这一举动,让达尔文站在了人生的转折点上——在剑桥大学期间,他巧遇“伯乐”——有名的植物学教授亨斯洛。亨斯洛精通植物学、昆虫学、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长期不断地观察和研究自然。达尔文正是由于他的帮助和指导,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科学家。

在剑桥大学的最后一年里,有两件事大大地影响了年轻的达尔文。一是他读了两部书: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著的《南美旅行记》,以及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耳著的《自然哲学入门》。这两部著作激起了达尔文火一般的热情,他很希望自己能在自然科学的宏大建筑上添加一砖一瓦。

另一件事是,亨斯洛教授因势利导,鼓励达尔文努力钻研地质学。达尔文听从他的意见,读了好几本地质学著作,并且在短时期内考察了家乡附近的地质情况,绘制了一套彩色地图。

达尔文快毕业时,亨斯洛介绍他跟随剑桥大学地质学教授塞奇威克去北威尔士旅行,考察那里的古岩层地质。在这次旅行考察中,达尔文学会了发掘和鉴定化石,学会了整理和分析科学调查的材料,并且总结出一条十分有益的经验:某些现象如不注意观察,即使有显著的特征也极容易被忽略掉。后来的事实证明,物种的起源和进化,就是一个显著而历来被人们所忽略的现象。这次北威尔士之旅只是达尔文后来环球旅行的一个铺垫,而后者导致了一场伟大的革命——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达尔文的成才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他虽然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是他“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这里所说的自学,首先的和主要的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盗窃案的启示

1829年9月7日,德国卓越的化学家奥古斯特凯库勒(1829~1896)在达姆施塔特诞生了。凯库勒原来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曾入吉森大学学习建筑。然而,在吉森大学读书期间,一次偶然的开庭审判,改变了凯库勒的人生道路,使他成为一名闻名于世的化学家。

1847年,18岁的凯库勒从出生地达姆施塔特市考入了吉森大学。

在吉森大学,凯库勒第一次听到尤斯图斯李比希的名字,大学生们对李比希教授无比尊敬、钦佩。同学们多次劝凯库勒去听李比希教授的化学课,他都没有去,因为他对化学毫无兴趣。此时,他正期待修建比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还要别致的新型建筑。

这时,轰动一时的赫尔利茨伯爵夫人案件发生了。

案件是这样的:赫尔利茨伯爵夫人有一只名贵的宝石戒指,戒指上镶嵌着两条缠绕在一起的蛇,一条是赤金的,一条是白金的,异常精美。伯爵夫人的仆人偷去戒指,伯爵夫人告到法庭,仆人坚持说这枚戒指原是他的,而且早在1805年就归他所有了。

法庭无法决断,于是请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帮助断案。李比希测定了戒指的金属成分后,当庭用平和、坚定的语气说:“白金就是金属铂,1819年起才用于首饰业,罪犯硬说1805年就拥有这枚戒指,显然是谎话。”

确凿的实验结论,迫使罪犯供认了盗窃戒指的事实。戒指案轰动一时,人们无不佩服李比希教授的渊博学识。

凯库勒出于好奇,也旁听了法庭的审判。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凯库勒终于忍不住去听了李比希教授的课。课堂上,李比希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巧妙的幽默,其中不仅包括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还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多种学科的知识,如生物学、农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引起了凯库勒的极大兴趣。

他为李比希精深的化学知识所折服。这位世界闻名的教授,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化学如同磁石一般愈来愈强烈地吸引着他。听过一堂化学课之后,凯库勒就决定经常去听李比希的课程。从此对化学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不久,凯库勒说服了亲友们,打定主意抛开建筑学,转而研究化学。经过10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有机化学现代结构理论的奠基人。

人们可能会惋惜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但是抛开建筑学的凯库勒,要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建筑一座精美的大厦!

1849年秋天,经过艰辛的努力,凯库勒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李比希的化学实验室。在吉森大学,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凯库勒投身化学的时期,正是有机化学成为化学研究主流的时期。但在1850~1858年期间,有机化学处在比较混乱的状态。当时,化学家们发现了有机化合物大量存在的事实,也合成出许多有机化合物。丰富的有机化学知识,为人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是,当时有机化学家们基本上是在盲目探索中前进,不像无机化学那样有道尔顿原子论的理论为指导。

虽然某些化学家已提出一些概念,列出了一些结构式,但多属不真实的假设。多数化学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机化合物中竟能集合那么多碳原子。没有或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混乱的,凯库勒看到的有机化学研究正是这样的情形。为了描述醋酸的结构,人们使用了19种表达方式,各种观点矛盾对立,奇谈怪论到处流传,有机化学界一片混乱。

经过10年刻苦钻研的凯库勒,已经在化学各个领域中颇有建树,成为一位优秀的化学家了。1859年春,凯库勒担任了根特大学的化学教师。他在根特化学实验室集中研究了有机化合物的主干——碳链问题。人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原子,不像其他无机元素那样单个的组成物质分子,而是在碳原子之间形成手拉手似的碳链。短的链有几个碳原子,长的链有成百上千个碳原子。通过醋酸的氯化研究,凯库勒认识到,碳链的化学反应中是不变的,牢固稳定的。他用醋酸、琥珀酸、富马酸及顺丁烯二酸等有机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凯库勒不仅表述了碳链的见解,而且还提出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他以碳四价为核心,建立起碳链结构理论。后来,经过俄国著名化学家布特列洛夫的发展与完善,成为经典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在根特大学向学生进行系统化学教学时,凯库勒感到应该编写一本有机化学的新教科书。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凯库勒深深地感到了化学界理论上的混乱。为了提高化学家的理论统一性,他于1859年秋来到卡尔斯鲁厄。

凯库勒和卡尔斯鲁厄高等工业学校的化学教授卡尔魏尔青一起讨论关于召开世界化学家会议的想法。和凯库勒一样深有同感的不仅有魏尔青教授,45名欧洲各国著名化学家也曾经联合呼吁,召开一次国际化学家大会,解决化学家们在化学价、元素符号、原子和分子概念等方面的问题。凯库勒的想法得到了世界化学界的响应。

经过凯库勒、魏尔青、武兹和霍夫曼等化学家耐心细致的组织,第一届世界化学家大会于1860年9月3日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城召开。来自十几个国家的150位化学家汇集卡城,讨论化学理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卡尔斯鲁厄会议几乎解决了所有无机化学中存在着的混乱问题,但是对于凯库勒魂牵梦绕的有机化学结构问题作用却不大。化学家会议虽然很成功,但是凯库勒却不满意,因为会议的中心人物竟然不是会议发起人凯库勒,而是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

康尼查罗复活了他的同胞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使无机化学达到了系统化、明晰化的程度,赢得了化学界的好评。凯库勒提出的问题,却被化学家们淡忘了。凯库勒的科学探索太超前于时代了。当绝大多数化学家为无机化学所困扰时,凯库勒却着手解决比无机化学更为复杂的有机化学问题,所以未能引起众人的兴趣。

无机化学因卡尔斯鲁厄会议收获累累,但凯库勒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不久苯的结构问题又一次叫凯库勒为难了。

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自从法拉第从煤焦油中分离出来以后,一直没有人予以深入研究。后来,化学家们研究苯的化学性质,又使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实验和理论矛盾引起了凯库勒的思索。

所有其他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实验都显示,碳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呈链状结构,这一点本来已经是确定无疑的,可是突然之间冒出来一个“怪”苯。它的实验显示链状结构理论是“错误”的,那么,错误在哪里?

凯库勒精心研究了苯,苯的6个碳原子应该形成一条链呀!但是化学反应实验却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苯的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呢?面对苯实验的挑战,有的化学家退却了,宣布应该放弃以前的碳链学说。凯库勒却坚持认为碳链理论是建立在以往实验的基础上,不能轻易抛弃,要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理解它。

凯库勒提出几十种苯结构的碳原子排列法,但是经过仔细推敲之后,他又都放弃了。碳链理论正确,凯库勒坚信这一点,但是,它无法解释苯的化学性质等问题。

一天,他搁下一叠厚厚的手稿,把安乐椅移近壁炉,火光像春天的暖流一样抚遍了凯库勒的全身,使他感到了惬意和舒适。是啊,凯库勒太疲倦了,这位科学家朦胧地入睡了。梦境中的凯库勒还在工作着,他看到6个碳原子像蛇一样连成了一条链子,弯弯曲曲地蠕动,忽而又跳起奇形怪状的蛇舞来了。一会儿,他又看到李比希在赫尔利茨伯爵夫人案件中那只蛇形戒指,是的,在他的手掌上就放着那只蛇缠绕的宝石戒指……

凯库勒颤动了一下,猛然醒了过来,多么荒诞无稽的梦呀!疯狂的蛇舞,环形的白金戒指。蛇,环形戒指。有了,灵感的火花一下子冲开了凯库勒的思维阻塞,平日冥思苦想的各种思路,一下子连接起来了。

碳链理论根本没有错误。苯不过是一个首尾相接的环形链子。苯的分子是个环状的碳链构成的分子,仍然是链状的!凯库勒从此把研究重心转向环状碳链的角度上去了。

当激流奔腾而来冲出狭谷的阻碍后,就会一泻千里。凯库勒就像大河之水一样,迅速地冲开了苯的结构问题。1865年1月,载有凯库勒《论芳香族化合物——苯的结构》的论文在《法国科学院通报》刊出了。科学史上又创立了一个崭新的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环状碳链理论。

凯库勒关于苯环的理论,不仅解决了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问题,使人类进入了复杂有机化合物的研究领域,并且启迪了一代化学家。他们在研究生物大分子过程中,也采取凯库勒的环状结构思维方式,进一步将它发展成为平面网状、立体网状等多种有机物质结构理论,为人类探索生命运动,研究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结构,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凯库勒之后,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化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如果说,19世纪是无机化学的世纪,是小分子的世纪,那么20世纪则是有机化学的世纪,是大分子、高分子的世纪。而凯库勒正是拉开有机化学理论序幕的人。1858年他指出碳的四价构成,碳原子能相互连结形成长链的特性,1865年创立了环状碳链理论。他首先揭开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之谜,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始了绚丽壮观的科学探索之路。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功绩,为人类探索生命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垃圾堆里的发光物

1912年,英国冶金学家亨利布里尔利受英国政府军工部兵工厂的委托,研究改进步枪枪膛易磨损而引起射击不准的缺点。这个任务非他莫属。他的思路是,在普通钢铁中加入另外一种金属,以此来增加钢的硬度,使之成为一种不易磨损的适于制造枪管的合金钢。他试着将铬掺入钢中冶炼,但结果却不能如愿以偿,冶炼得到的合金仍不耐磨,他大失所望,他只好心灰意冷地把它们扔入垃圾堆中。

许多试验失败后的合金堆在那里,垃圾越堆越多。那些废钢铁日晒雨淋,日子一久,全都生锈了,连地上也留有褐色的锈迹。大家一边清除垃圾,一边为还没有制出硬度较高的钢而苦恼不已。忽然间,布里尔利发现,垃圾堆中有几块金属在闪闪发光,这在一堆锈铁中特别耀眼。仔细一看,正是那几块原来扔掉的合金。大家争先恐后地拿过来看:样子就像普通的钢嘛,可为什么它偏偏不一样呢?他很奇怪,为什么其他的金属都生锈了,只有这几块金属没有生锈呢?它们的成分组成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丢弃的东西都是乱放的,没有编码登记,他们只好将这块“奇钢”进行仔细分析,结果是:碳占0.24%,铬占12.8%,其余为铁。这就是著名的不锈钢。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锈钢就是这样被布里尔利发明出来了。

不锈钢是一类能抵抗酸、碱、盐等腐蚀作用的合金钢的总称,任何一种不锈钢都不能抵抗各种介质的腐蚀。能抵抗何种介质腐蚀,由不锈钢中的组成部分决定。常用的不锈钢有铁铬镍不锈钢和铬不锈钢两种,但具体因含量不同又可分为很多种。那种是否被磁铁吸引而鉴别不锈钢的方法是靠不住的。1915年,布里尔利取得了这一发明的美国专利,并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把不锈钢刀具;1916年他又取得了这一发明的英国专利;他还与莫斯勒合办了一个生产不锈钢餐刀的工厂,这种餐具很受欢迎,轰动欧洲,后来又传遍全世界。从此,布里尔利被尊称为“不锈钢之父”。至今各类不锈钢的产品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其实,布里尔利并不是不锈钢的惟一发明者。在20世纪初,法国居耶和波鲁兹已经发现铁中掺有铬后的金属可抗腐蚀,但他不知道能用这种合金来做什么,没有加以利用。1912年,美国赫莫斯也产出不锈钢制品,同时,德国舒特劳斯和毛勒发明了铁铬镍不锈钢,这和布里尔利不锈钢中金属的种类是一致的,也是至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不锈钢。但是由于他们都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更没有申请专利,因而与荣誉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失之交臂,令人遗憾。

炼金者的小便

布朗德曾是一位不走运的商人,早年当过兵,行过医,后来经过一位炼金家的游说,决定放弃经商从事炼金术,企图炼得一种能点石、铜、铁等为黄金的“哲人石”,进而成为亿万富翁。他变卖所有的家产,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如锡、铅、水银和硫磺等,在一间破房里架起炉子,安上风箱,动手干了起来……

锻炼点石成金的“哲人石”本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许多人都因此而误入歧途,布朗德也因此浪费了不少时光。他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不仅没有炼出“哲人石”,反而耗去了他的许多资金。幸好他岳父家很有钱,经常在经济上接济他,而且他的妻子也很贤惠,不但不抱怨他,反而经常帮助他研磨药品,拉风箱烧火,不然布朗德早就半途而废了。有了这个好的环境,再加上他那实现炼出“哲人石”的梦想,就算在实验一个接着一个地失败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死心。1669年春天,异想天开的布朗德准备从人尿中提炼一种物质以助成功。他采取先蒸馏浓缩,后过滤的方法,从大量的新鲜人尿中提取出一种黑色的粘稠状物质。然后,他把这些物质放入地窖中让其自然腐败。几个月后,他又在这些物质中加入两倍的细沙,搅匀放入曲颈瓶中干馏。经过处理后,布朗德获得了一些白色的蜡状固体,他把它们分别装在几个瓶子里备用。这时,午夜的钟声敲响了,布朗德的妻子怕他劳累过度,匆忙赶到实验室,想劝他早点休息。可是,当她打开实验室的门,一阵怪风吹进实验室,把所有的灯火都吹灭了,实验室变得一片漆黑。布朗德急忙转身准备去点灯,他突然发现,从尿中提炼出的那些白色蜡状物,发出了晶莹美丽的蓝白色亮光,闪闪烁烁地照亮了实验台和药品。与此同时,不慎撒在地上的星星点点白色蜡状物,也在闪闪发光,就像汉堡郊外古战场上的“鬼火”一样,飘飘忽忽,时明时暗。奇怪的是这些物质尽管像火一样燃烧,但并不发热,百是一种“寒冷的火”。见此情景,夫妇二人大为震惊,立即跪倒在地,连连向“上帝”祈祷。布朗德兴奋地对妻子说:“亲爱的,快感谢上帝吧!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是上帝赐与我们的冷火!”夫妇二人起身继续观看,越看越兴奋,越看越有趣,就这样,他们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布朗德发现“冷火”之后,孔德尔等人也用类似的方法制出了“冷火”。由于能发出奇妙荧光的“冷火”物质炼制十分困难,当时“冷火”的价格比黄金还昂贵!所以布朗德也因此挣了不少钱。

与他同时代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听说布朗德发现了“冷火”,立即加快了他的研究。不久,他用化学方法也制出了“冷火”,同时从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详细研究,证明了“冷火”是一种化学元素——磷。

磷是一种极易自燃的物质,汉堡郊外古战场的鬼火,以及一切野外荒山、坟地中的鬼火之类,都是由于动物(包括人)的尸体分解以后,游离出来的磷在空气中,由于它的燃点很低,在空气中就能燃烧。鬼火、冷火都是磷火。

炼金家布朗德虽然一直到死也没有炼出“哲人石”,但却意外地发现了化学元素磷。美国著名化学史家在谈到这段史实时诙谐地说:“炼金术可以比作《伊索寓言》里一位老人。波义耳就是在布朗德发现‘冷火’的基础上,确定了化学元素磷的。”

天花板上的蛛网

古希腊有三大数学难题,困扰了许多天才的头脑长达300年。这三大难题是:三角等分、化圆为方和不改变正立方体的形状,把它的体积增大两倍。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为此呕心沥血,进行毕生的探索,问题始终悬而未决。为什么呢?他们总离不开传统几何的途径,用圆规和尺子去求解难题,结果劳而无功。直到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创立了解析几何,把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才为解决三大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勒内笛卡尔于1596年3月31日生于图伦一个贵族家庭,他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在他8岁的时候,父亲经过多方面查询,替笛卡尔选择了当时全欧洲最著名的教会学校——拉夫雷士耶稣教会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笛卡儿因为孱弱多病,只能早晨在床上读书,由此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1612年,17岁的笛卡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此时,他已经在哲学和数学方面显示出了特殊的才能,并且与许多著名的学者成为了好朋友。

1617年,笛卡尔取得了普瓦捷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但他并不满足已掌握的书本知识,决心要走向社会,“去读世界这本大书”。他说:“除了我能够在我自己或者‘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科学之外,我绝不寻求别的科学……我决定研究我自己并竭尽全力来选择一条我应该遵循的道路。”于是,笛卡尔毅然到荷兰投身于奥伦治公爵的军队。

一天,他所在的部队开进了荷兰的布雷达城。无所事事的笛卡尔漫步在布雷达的大街上,忽然他看见一群人正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原来大街的围墙上贴出了一张几何难题悬赏的启事,能解答者获得本城最优秀的数学家的称号。好奇心驱使他将题目抄了下来。回到军营后,他开始专心致志求解这道题,经过冥思苦想和无数次运算,两天后,笛卡尔求得了答案。由此他的数学天才初露锋芒。

荷兰多特学院院长、学者毕克曼得知后,非常赏识笛卡尔的数学才华。他劝笛卡尔:“你有深厚的数学基础,才思敏捷,很适合从事数学研究。结束戎马生活吧,我相信你将来会成功的。”

毕克曼院长的良好建议对他起了重大影响。虽然笛卡尔并没有离开部队,可是他从此再没有间断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他早在拉夫雷士耶稣教会学校读书时,就听说过古希腊几何三大难题的故事,为什么将近两千年来这一问题还不能解决呢?

那时,每当他躺在床上冥思时,总是不满意他正在学习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认为“它只能使人在想像力大大疲乏的情况下,去练习理解力”;也不满意当时的代数学,感到它像“一种充满混杂与晦暗、故意用来阻碍思想的艺术,而不像一门改进思想的科学”。这些深奥的数学问题,对于当时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还来不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当离开学校迈入军营生活后,他忽然感到自己对此竟是如此地感兴趣!

笛卡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在认真总结前人的大量解题教训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猜想:两千多年的教训,是不是说明有些作圆题按尺规作圆公式,根本就作不出来呢?圆规和直尺毕竟是一种工具,世界上是不是根本就不存在这种万能的工具呢?事实上,笛卡尔已经找到了这把开启自然宝库的钥匙,这就是代数之应用于几何,即解析几何。笛卡尔已经向几何三大难题的解决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1621年他退出了军界后,与数学家迈多治等朋友云集巴黎,共同探讨数学和其他科学方面的问题。当时的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的势力还很强大,性格一向谨小慎微的笛卡尔,慑于法国宗教势力的淫威,于1628年移居荷兰。那里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成功,社会比较安定,思想自由,是搞学术研究的好地方。笛卡尔没有想到,这一去会长达20年之久,又是他一生中科学研究的最辉煌的时期。

他潜心于数学研究,发现两千多年来,人们在探索几何三大难题的解决时,一直在从“形”上去探求它的答案,还不曾有人怀疑这种方法的可能性。那么能不能把“形”化为“数”来研究呢?“形”和“数”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自从来到荷兰后,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他。

艰苦的脑力活动,使体质虚弱的笛卡尔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却依然在思索着数学问题。突然,他眼前一亮,原来天花板上,一只蜘蛛正忙忙碌碌地在墙角编织着蛛网。一会儿,它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一会儿又顺着吐出的银丝在空中移动。随着蜘蛛的爬动,它和两面墙的距离,以及地面的距离,也不断地改动着。这一刹那,一种新的数学思想萌动了,困扰了他多年的“形”与“数”的问题,终于找到答案了。

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性格一向很内向的笛卡尔兴奋得不顾虚弱的病体,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迫不及待地将这一瞬间的灵感描述出来。

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如果在平面上放上任何两条相交的直线,假定这两条线互成直角,用点到两条垂直直线的距离来表示点的位置,就可以建立起点的坐标系。

就像数学中所有真正伟大的东西一样,这个发现的基本概念简单到了近乎一目了然的程度。这样应用坐标的方法,就建立了平面上点和作为坐标的数对(x,y)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构成了平面上点与平面上曲线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把数学的两大形态——形与数结合了起来。不仅如此。笛卡尔还用代数方程描述几何图形,用几何图形表示代数方程的计算结果,从而创造出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题的一门崭新学科——解析几何学。

解析几何的诞生,改变了从古希腊开始的代数与几何分离的趋向,从而推动了数学的巨大进步。17世纪以来的数学重大发展,其中包括古希腊三大几何难题的解决、微积分理论的建立等,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笛卡尔的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它恰好提供了科学家们早已迫切需要的数学工具。17世纪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天文、航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要确定船只在大海中的位置,就要确立经纬度,这就需要更精确地掌握天体运行的规律;要改善枪炮的性能,就要精确地掌握抛物体的运行规律。而在这些研究中,涉及的已不是常量而是变量,这些变量还是相互联系的,是传统的孤立、静止的数学方法解决不了的。

解析几何正好满足了科研的这种需要,因为它可以用字母表示流动坐标,用方程刻画一般平面曲线,用代数演算代替古老陈旧的欧几里得纯逻辑推导而求出数量关系来,这就是说,解析几何使变数进入了数学,亦即使运动进入了数学,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正如后来法国数学家格拉朗日在其《数学概要》中说的:“只要代数与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科学结成伴侣时,它们就互相吸取新鲜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解析几何,正是笛卡尔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科学财富。

邮票上的创新

当你撕下一张邮票贴在信封上时,你可能没有察觉到,邮票的齿孔给我们带来多少方便啊。但是,你可知道,这小小的邮票齿孔的问世还有过一段有趣的故事哩!谁能想得到,邮票打孔机是一位新闻记者应急时的创举。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时,邮票是没有齿孔的。邮局工作人员是用剪刀将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一张一张地剪开,出售给用户。这样既麻烦,又不容易裁剪整齐。

1848年冬季的一天,英国伦敦下着大雪。一位新闻记者从伦敦市的一些工厂采集到关于工人罢工方面的一些新闻。在市中心的一家饭店里,他把当天的新闻写成稿件,分装在几个大信封里,准备寄往外地的几家报馆。当他把信封封好后,取出刚刚从邮局买来的一大张邮票,准备剪开,贴在信封上。可是到处找不到剪刀,怎么办?他着急了,有点冒汗子,左手下意识地在胸前触摸,结果触及了西装领结上的别针。他取下别针,忽然灵机一动,就这么办!他用别针在邮票的折缝上扎出密密麻麻的一排小孔,然后,很容易就把邮票撕开了,并且整整齐齐,实在是妙极了。

这时,一个在铁路上工作名叫亨利阿察尔的爱尔兰青年,目睹了这个情景,他联想起车票票根上的齿孔就自言自语道:如果能制作一架打孔机,把每张邮票的空隙间都打上齿孔,使用起来该多方便啊!

于是,他就凭着新闻记者的启示和自己工作中的联想在1849年10月1日向邮政总长提出了他的申请,经邮局技术师认可,推荐给邮票税票总监批准,终于制造了两台打孔机。第一台装有两个滚轮切刀,用来打出由短切口组成的横向和纵向齿孔。第二台装有双刃刀,用以在纸上冲出许多行切口。

打孔机经阿察尔进一步改进后,在1850年1月转让给萨默塞特印刷厂。1850年8月,由邮票税票总监批准,1852年5月21日,调查委员会认可并批准购进。阿察尔型的新打孔机由戴维纳皮尔父子公司制造,安装的萨默塞特印刷厂。1854年1月28日,有齿邮票正式使用。

第一个发行通用有齿邮票的国家是英国,随后是瑞典。接着挪威、美国、加拿大也在1856、1857、1858年相继使用打孔机。

邮票上的齿孔度是法国巴黎的雅克阿马勃勒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发明的。这是测量在2厘米长的线段内齿孔数的简单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能使集邮家精确地表述齿孔的各种变异。一枚标有“齿孔14度”的邮票,就意味着它的四边上每2厘米(0.787英寸)有14个孔。标记“齿孔15×14度”的邮票,就意味着它的上下边每2厘米有15个孔,它的两侧边每2厘米有14个孔。

啤酒厂奇遇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英国政治家、教育家和化学家,为氧气的发现者之一,并发现了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氨等10种气体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国约克郡利兹城附近的菲尔德黑德。1765年获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普利斯特里开始接触自然科学,那还是1755年他从神学院毕业后的事。特别是在南特威治的教堂学校任教时,他结识了爱德华哈鲁德,除了神学之外,他们两个还一起研究了天文学、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

1766年,有一次,普利斯特里到伦敦购书,偶然遇见了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二人在伦敦的会晤,对普利斯特里从神学、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走进自然科学的王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一年,普利斯特里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68年复活节前夕,普利斯特里由于看书时间过长而感到疲倦,他想稍事休息,就来到布莱克叔叔的纺织厂。叔叔答应让他与三个堂妹一起去看看隔壁的啤酒厂,他们对此都非常感兴趣。

在参观工厂时,普利斯特里大开眼界,特别是发酵车间更使他着迷。

“立刻下来,不要对着啤酒呼吸,否则你会失去知觉。”大妹妹史蒂文对躬身看发酵的液体的普利斯特里喊道。

普利斯特里惊异地直起身子,离开大桶,询问史蒂文和二妹妹台特怎么回事。

“我自己也懂得不多。”台特答道。

台特在灯上点燃起一根细木条,把它举到啤酒汁上面。使普利斯特里惊奇的是,燃烧的木条立刻熄灭了。

“啊!这就是说木桶中另外有一种空气。让我也试试。”

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同样的试验。火焰又熄灭了。在木条熄灭时出现的淡蓝色烟云飘浮在木桶的上面。普利斯特里用手轻轻地推了一下烟云,它就慢慢地降了下去。

“瞧!木桶中储藏着多么有趣的空气啊!它比纯净的空气重,在这种空气中一切都将熄灭。”

看来存在着好几种空气——这就是说一切生物呼吸的纯净的空气中还存在着更重的空气。生物在后一种空气中难道会死去?不让我在木桶上呼吸,就是这个缘故吧?他左思右想,更加兴奋起来。于是他立刻起身,走进实验室,点燃了一根蜡烛,把它放在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拿盖子紧紧地盖住玻璃容器。

过了一些时候,蜡烛熄灭了,不久,小老鼠也死了。普利斯特里立即想到,空气中存在着一种什么东西。于是,普利斯特里对“被污染”空气作了净化试验。他弄到一个大水槽,槽底倒了一些水,将一个个玻璃罩口朝下放入槽中。在罩内放一支燃烧着的蜡烛,这样就制得了“被污染的”空气。

他想用水净化它,但结果使他诧异。他发现,水只能净化空气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对生命还是无用的:老鼠在其中照样死去。企图使关闭在罩子里的空气恢复原有生气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

普利斯特里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突然,他又想到植物。于是,便把一盆花放在罩内,花盆旁放了一支燃着的蜡烛来“污染”空气。蜡烛很快就熄灭了,植物却毫无变化,普利斯特里将水槽连同花盆一起放到靠近窗户的桌子上。次日早晨,他惊奇地发现,花不仅没有枯萎,而且又长了一个花蕾。普利斯特里的实验,证实了植物和动物都在呼吸,动物和人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二者正好截然相反,二氧化碳能令动物和人窒息,却能帮助植物生长。

普利斯特里多次重复了自己的试验,以便确定究竟存在几种空气。

那时“气体”这个概念还没有使用,科学家们把一切气体统统称为空气。实际上,普利斯特里在啤酒发酵、蜡烛燃烧、动物呼吸时观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在当时二氧化碳被称为“固定空气”。

与此同时,他还证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气”而放出“活命空气”(氧气),这种没有被研究过的“活命空气”维持着动物的呼吸,有了它,物质就会剧烈地燃烧。

有了这种想法后,普利斯特里又开始投入制取“活命空气”的实验中。

在制取“活命空气”的实验中,普利斯特里没制得“活命空气”却意外制得了“碱空气”(氨)、“盐酸空气”(氯化氢)、二氧化硫……他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写成了一本著作《论各种不同的空气》,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近代气体化学的内容。

1774年8月1日,是一个阳光灿烂、适于试验的日子。普利斯特里在一个大玻璃瓶底放了厚厚一层黄色的粉末——水银灰(即氧化汞),把透镜聚集的阳光投射到水银灰上。光照在粉末上形成了耀眼的光点。普利斯特里细心地观察,突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粉末微微地颤动、腾跃,似乎有人在向它们吹风。数分钟过后,在这个地方出现小水银珠。这可是意外的收获!

“看来,光是燃素!也许燃素留在玻璃容器中了?”普利斯特里点燃干木条,将它放入玻璃瓶内,想去点燃燃素。气体燃着了,而且燃烧得更旺,光焰更亮!他迅速地取出小木条,扑灭了火焰,把它再次伸入玻璃瓶内时,冒烟的木条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他把这个实验又做了一次,并用排水集气法搜集产生的气体。通过研究,他发现蜡烛在这种气体中以极强的火焰燃烧;老鼠在瓶中存活时间为相同容积的普通空气的两倍。他并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它,感动十分轻松舒畅。其实,他搜集到的气体就是氧气。普利斯特里是第一位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的科学家。但是,由于他笃信燃素说,于是推断这种气体必然含有极少的燃素或不含燃素,称它为“脱燃素空气”。

普利斯特里正准备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的时候,英国的政治家舍尔伯恩勋爵邀他陪同到欧洲旅行。

到法国巴黎后,普利斯特里立即访问了法兰西科学院。在那里,他向科学家们讲述了自己对气体的研究。在巴黎期间,他还会见了拉瓦锡,在他的实验室进行了学术交流。

普利斯特里向拉瓦锡揭示了他刚刚发现的秘密,并向他表演了制取这种新空气的方法。拉瓦锡立即着手研究了它,并由此创立了新的氧气燃烧理论,揭示了燃烧的本质。因而使“燃素说”彻底破产,使化学生发生了一场革命,开创了化学发展的新纪元。

普利斯特里的职业是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为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氧气之外,他还于1772年发现了二氧化氮,1773年发现氨,1774年发现二氧化硫。由于普利斯特里在化学方面的贡献,1782年,他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里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

捣乱的花猫

1811年的一天,法国巴黎的一位药剂师兼化学家贝尔纳库尔特瓦,正在进行一项提取实验。从海藻灰溶液中提取硝酸钾的工作,他已进行多日,但一直没有取得多大进展,他焦急万分。这天,终于有点儿眉目。可是就在这时,一只花猫突然跑来,把一瓶硫酸碰倒,恰巧这瓶硫酸全部洒在装有海藻灰溶液的盆里。库尔特瓦十分恼火:若想提取硝酸钾,只能往海藻灰溶液中倒入少许硫酸,可这次却一下子倒进去这么多!

库尔特瓦拾起装硫酸的空瓶,刚要惩罚这只令他气愤不已的花猫,却被眼前出现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一缕缕紫色的蒸气从盆中冉冉升起,非常美丽。见此异常的紫烟,花猫吓得不知所措,仓惶逃跑了。而库尔特瓦却被这种奇怪的蒸气吸引住了,他聚精会神地看着……忽然他想把这种蒸气搜集起来,可是,这时蒸气已经变得相当少了。他急忙搜到了一点蒸气,想看看冷却成液体后是什么东西。谁知冷却后得到的却是一种像金属一样耀眼的紫黑色晶体。库尔特瓦经过分析发现,这是一种新元素!

后来,经过H。戴维和J。-L。盖-吕萨克研究,正式确认库尔特瓦发现的是新元素,盖-吕萨克将它命名为iodine,它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紫色的”。这种紫色的元素就是碘。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元素:碘虽然是非金属,但却闪耀着光泽;碘虽然是固体,却又很容易升华,可以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人们常以为碘蒸气是紫红色的,其实不然,纯净的碘蒸气呈深蓝色,夹杂空气时才呈紫红色。碘的大部分盐类都是白色晶体。

这种新元素在大自然中很少,仅占地壳总重量的0.000001%。可是,由于碘易升华,又到处都有它的足迹:海水中有碘,岩石中有碘,甚至连最纯净的冰洲石、从宇宙空间掉下来的陨石、人们吃的葱、海里的鱼……都有微量的碘。碘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碘溶于酒精中可制作碘酒,用于皮肤消毒。

碘的用途很广泛。它是甲状腺素必不可少的原料。碘对动植物的生命是极其重要的。海水里的碘化物和碘酸盐进入大多数海生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循环中。在高级哺乳动物中,碘以碘化氨基酸的形式集中在甲状腺内,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近年来,我国利用碘和钨的化合物——碘化钨制造的碘钨灯,使用寿命可达5000小时以上。

苍天捉弄阿贝尔

阿贝尔(N。H。Able)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家里有七个兄弟姊妹,父亲是挪威芬杜(Findod)小乡村的穷教师。阿贝尔在家里排行第二,小时和他哥哥由他父亲教导识字,小学教育基本上是由父亲教的,因为他们没有钱像其他人那样请家庭教师来教。

在13岁时他和哥哥被送到克里斯汀尼亚(Christinia,今奥斯陆)市的天主教学校读书。这是一间古老的学校,一些官员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而且有一些奖学金给没有能力交学费的同学,阿贝尔也得到了一点奖学金。

在阿贝尔进入学校时这学校已降低水准,因为这里刚成立一所新大学,大部分好的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转到大学去教书了,学校只剩下水准较差和新的教师。在最初的一二年他们兄弟成绩还算不错,而且常常获奖。可是后来教师枯燥的教学方式以及高压的教学手法,让他们兄弟十分反感,成绩也跟着下降了。哥哥更糟,患了神经衰弱症,最后不能读书,要送回家去,以后恶化起来,以致一生不能做事。

1817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可说是阿贝尔一生的转折点。教数学的教师是一个嗜酒如命但又粗暴的家伙,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常讥笑嘲讽,而且常体罚,有一个学生被严重打伤,最后病倒而死去。在许多人向学校当局抗议下,这位教师被解职,而由一个比阿贝尔大七岁的非常年轻的教师霍尔波伊(Bernt Michael Holmboe)代替。这名年轻的霍尔波伊的到来,使阿贝尔极大地发掘了自己的数学潜能。

霍尔波伊学过一些纯数学,而且曾当过挪威著名天文学家汉斯丁教授(Chrisoffer Hansteen)的助教,对中学数学课当然是驾轻就熟。他和以前的教师不一样,采用新颖不死板的方法教书;他采取让学生发挥独立的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并且给一些适合他们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去解决。

阿贝尔很喜欢这个新来的教师,他发现数学并不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而且很高兴地能解决一些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一学年末,霍尔波伊在学生的报告上对阿贝尔的评语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天才。”

阿贝尔对数学的热忱越来越高,霍尔波伊鼓励他,给他一些特别问题,而且借给他看他在大学时学习的课本。霍尔波伊后来回忆道:“从这里开始阿贝尔沉迷进数学,他以惊人的热忱和高速率向这门科学进军。在短期内他学了大部分的初级数学,在他的要求下,我私人教授他高等数学。过了不久他自己读法国数学家泊松(Poisson)的作品,念德国数学家高斯(Gauss)的书,特别是拉格朗日的书。他已经开始研究几门数学分支。”

对一个16岁的孩子,小说和诗歌不再吸引他的兴趣了,他到图书馆只找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书来看:牛顿的书,天文学家的书,达兰贝尔的力学的书。他把自己研究的一些东西记在一本大簿子里。这时他发现欧拉的二项式定理只证明有理数指数的情形,于是他给了对一般指数情形都成立的证明。

在学校他和同学相处很好,他并不因为教师对他的称赞而恃才傲物。由于他身体不好,脸色苍白,衣服破旧,像长期工作的裁缝,同学给他的外号是:“裁缝阿贝尔”。

1823年秋,他一举解决了用根式求解五次方程的不可能性问题。当作出这一解答时,阿贝尔觉得这个结果很重要,为了使更多人知道,他自费印刷他的论文。为了减少印刷费,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6页的小册子。然后把这些小册子分别寄给外国数学家,包括“数学王子”高斯,希望听到一些回音。可惜文章太简洁了,没有人能看懂。

阿贝尔卓越的成就,就这样被人忽略了。

大学毕业后,他申请得到了政府旅行研究资金,到德、法等国做了两年访问研究。

1826年阿贝尔到巴黎,撰写了一篇很长的关于超越函数的数学论文,托人转交给复变函数论的创立者柯西。可是,柯西并不重视这项成果,随手丢到角落里去了。阿贝尔的这篇论文,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他天天盼望回音,可是一点音讯也没有,阿贝尔只好又回到柏林。克雷尔为他谋求教授职位,没有成功。

1827年5月底,阿贝尔贫病交迫地回到克里斯汀尼亚。这时,更糟的境遇正在等待着阿贝尔。

生活对他太不公平了。无论是高斯还是柯西、泊松等大数学家,只要看过他那卓越的学术研究的人说上一句话,就会使阿贝尔摆脱贫困的窘迫,不至于英年早逝。然而,他们谁也不评论阿贝尔的学术成果。阿贝尔就这样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艰苦的境遇中,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直到阿贝尔去世前不久,人们才认识到他的价值。1828年,四名法国科学院院士上书给挪威国王,请他为阿贝尔提供合适的科学研究位置,勒让德也在科学院会议上对阿贝尔大加称赞。

阿贝尔回到祖国以后不久,在汉斯丁教授的推荐下,担任了一所军事学院的数学讲师,生活境遇稍有改善。

在担任数学教师期间,阿贝尔安心地研究数学理论。他在椭圆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到了可与高斯比肩的水平。他还研究和创立了超越函数的理论,推广了欧拉积分的意义,后世称其为“阿贝尔积分”。

军事学院的教书生活,并未使阿贝尔身体恢复健康。阿贝尔积劳成疾,但他还在拼命研究数学。

1829年4月6日,不到27岁的阿贝尔终于离开人世,这位由一名优秀的年轻教师发现的数学奇才,就这样在科学权威们的冷漠下永远辞别了他心爱的数学。柏林大学邀请他担任教师的信件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才寄出。此后荣誉和褒奖接踵而来,1830年他和C。G。J。雅可比共同获得法国科学院大奖。

阿贝尔虽然只有短暂的26年生命,但他取得的成果,足够以后的数学家忙碌150年。

“不务正业”的发明

事实上,在瓦特高效率蒸汽机问世之前,早就有很多人在研究制造蒸汽机了,如公元前720年埃及哲学家西罗,1612年法国机械师德戈,1698年萨物雷,此外还有狄赛戈里耳、纽可门等不下数十人。派朋也是其中的一人,但他研究蒸汽发动机对人类的贡献反而不及他因此发明的副产品——压力锅。

在17世纪末叶,年轻的法国医生兼物理学家和机械师丹尼派朋正在研究蒸汽发动机。那时正值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迫害新教徒。派朋为逃脱这种迫害,就跑到了德国。在异国他乡的那种艰苦环境中,派朋仍坚持研究液体的性质。他对蒸汽锅炉的研究,引发了他对烹饪用压力锅的发明。

有一回他登上高山,所带干粮吃完了,不得不煮马铃薯充饥。他将马铃薯在滚开的水中煮了很久,以为一定煮熟了。可是他吃的时候,却发现马铃薯还是夹生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派朋抓住这一偶然现象不放,继续深入地钻研下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大气压力和水的沸点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气压高时,水的沸点也高;气压低时,水的沸点也低。高山上大气稀薄,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虽然水开了,但热力不足,所以马铃薯没有煮熟。

派朋进而想到:增大气压能使水的沸点升高,煮熟食物的时间一定会缩短。能否采用人工增压方法,缩短煮熟食物的时间呢?想到这里,他决定试试看。他亲自动手用金属制成一密封容器,内装一些水,外面不断加热,容器内压力不断升高。沸点果然升高了,里面的水温超过100℃才沸腾。后来,他又对这个密封容器加以改造,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高压锅,那时的人们称它为“派朋锅”或“消化锅”。

他发明的蒸煮锅是圆桶状的,上面有一个能扣紧的盖子和一个自动安全阀。这个安全阀也是派朋的发明。高压锅传到英国后,英国的贵族们举行过一次名为“加压大餐”的宴会,宴会上的食物全部用高压锅制成。出席这次宴会的约翰伊夫林在日记中写道:“不管是鱼是肉,在派朋先生的消化锅的处理下,就是最硬的骨头,也变得像乳酷一样柔软。”这件事引起了查尔斯二世国王的浓厚兴趣,让派朋亲自为他制作一个高压锅。这时的派朋倒有些发怵,因为他的高压锅缺少安全设施,弄不好就成了“炸弹”。为了防爆,派朋除了加厚锅体、锅盖外,还特地在外围装置了一个金属网罩。

1679年,派朋又为英国皇家学会做了一次“压力锅秀”,用这种锅烹制了一些食品,建筑师C。雷恩觉得这些食物美味可口,建议派朋写一本小册子介绍这锅的用法和特点。派朋写道:“这种锅能使又老又硬的牛、羊肉变得又嫩又软,并能保护菜和肉的香味和营养。”

1927年,法国工程师奥蒂埃对派朋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改进,研制出可控高压锅。实际上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类似于这种形式的压力锅。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现行压力锅的安全装置很简单——锅盖中心有一出气孔,孔上放置一个实心重锤。只要称出重锤的重量,测出出气孔的直径后,就不难算出这个压力锅的最大压力了(一个大气压相当于1平方厘米面积上承受1.0336千克的压力)。

虽然这种压力锅有许多优点,但是直到二次大战期间,这种锅才在需要考虑节约问题的家庭主妇中普及起来。

1953年,费雷德里克莱斯居尔三兄弟对国内外40多种压力锅进行了一番研究的,研制出SEB型超压力锅。这种压力锅即使当限压阀气孔发生堵塞时也不会发生爆炸和任何危险。

现在,压力锅早已出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厨房中,但谁也不曾想到它却是一位年轻法国人于300多年前的一项“不务正业”的发明。

巧遇车祸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除了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外,还需要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汽车大王福特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

1905年的一天,美国伊利河畔繁忙的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两辆汽车头尾相撞,后面又有一连串的汽车发生追尾,转眼间,公路上一片狼藉,碎玻璃、碎金属片满地皆是。

事故发生以后,现场除了警察以外,还有一个汽车厂的老板,他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

福特为什么也急匆匆地赶来呢?原来,这位精明的老板希望从撞坏的汽车上找到一点别人的秘密。

福特仔细地搜索着每一辆撞坏的汽车。突然,他被地上一块亮晶晶的碎片吸引住了:这是从一辆法国轿车阀轴上掉下来的碎片。粗看这块碎片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它的光亮和硬度使福特感到,其中必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于是,福特把碎片拣了起来,悄悄地放到了口袋准备带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回到公司以后,福特将这块碎片送到了中心试验室,吩咐他们分析一下,看看这块碎片内究竟含有什么东西。

分析报告很快出来了,这块碎片中含有少量的金属钒;它的弹性优良,韧性很强,坚硬结实,具有很好的抗冲击和抗弯曲能力,而且不易磨损和断裂。

同时,公司情报部门送来了另一份报告,其中认为,法国人似乎是偶然使用了这块含钒的钢材,因为同类型的法国轿车上并不都使用这种钢材。

这一下,福特高兴极了。他下令立刻试制钒钢,结果确实令人满意。接着,他又忙着寻找储量丰富的钒矿,解决冶炼钒矿的技术难题,他希望早日将钒钢用在自己公司制造的汽车上,迅速占领美国乃至世界市场。

福特终于成功了。他的公司用钒钢制作汽车发动机、阀门、弹簧、传动轴、齿轮等零部件,汽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几十年以后,福特汽车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厂之一,福特曾高兴地说:“假如没有钒钢,或许就没有汽车的今天。”

战争逼出来的发明

1853~1856年,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在克里米亚和沙皇俄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场上人声呐喊,炮火纷飞,硝烟滚滚,双方战斗十分激烈。历史上把这次持续三年的战争叫做“克里米亚战争”,也叫做“东方战争”。战争如何激烈并不令人惊奇,因为战场上必然有流血、牺牲。在克里米亚战争的疆场上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攻击的一方总是突然停止炮击,命令士兵退出战场待命。这是什么原因呢?士兵都在猜测这一军事秘密。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军事秘密,只是作为重要武器的大炮常常发生破裂,使战斗没法继续的缘故。

大炮常常发生破裂,对于战争来说,这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英国政府责令国内的科学家,迅速解决韧性和强度较好而又能大量生产的铸炮用钢。国内的科学家以及冶金方面的专家们都在积极努力,苦心研究。这时,贝塞麦正值40岁,他专心致力于改进军事装备的研究,着重研制高效率的大炮和炮弹。为了使大炮射得更远、更准,他发明了来复线结构,然而战争需要的不是这个,前线急需的是耐用而不破裂的大炮。他不是这行的专家,纯粹是一个对冶金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可是,接到政府的命令,他不得不去探索炼钢的新方法。贝塞麦跑遍了所有的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冶金技术方面的资料,又去英格兰考察炼铁厂,并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创办了一个实验工厂。经过研究,贝塞麦终于找到铸铁发脆的根本原因——铸铁含碳量高。为了降低铸铁的含碳量,贝塞麦开始了实验研究。

一天,贝塞麦同往常一样用鼓风箱往坩埚里送风,突然发现一块铁片粘在坩埚的边上,当他取下这块铁片时,又发现它很异常,仔细观察后,证实这是一块炼成了的钢片。怎样变成钢片的呢?经过长时期的冥思苦想和实验,他终于弄清了原因:由于吹进的氧气,才使生铁中的碳氧化而变成了钢。

连日辛苦操劳的贝塞麦病倒了。作为一位科学家,他怎么能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呢?更何况发明正处于刚有头绪的时刻。病中的贝塞麦,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他想:“应该加大氧气量……对,从坩埚底部进氧气可能最好!”他恢复健康后,按照病中的设想,创造了一个从底部吹氧并可以回转的新式炉。这种转炉是一个罐形装置,架在转体上可以侧倾装料和卸钢。铁水倒入转炉,同时加入其他物料以清除杂质。然后强烈的热风通过炉底鼓入。空气中的氧首先与锰与硅杂质化合,生成褐色氧化物烟雾而沸腾逸出,其次氧与生铁中的碳化合,生成的二氧化碳从上边排出。

1855年8月16日,贝塞麦公开发表了他只需15分钟炼成纯钢的新技术;1860年,他正式完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贝塞麦转炉”。这时克里米亚战争早已经结束了,贝塞麦转炉生产的钢虽未派上这场战争的用场,可是它为钢铁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女孩的糖纸

1886年,18岁的海尔离开了芝加哥来到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他勤奋刻苦地学习,积累了大量知识,掌握了当时科学家们在太阳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成果。此外,海尔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哈佛天文观测站充当研究人员的助手,增加实际经验。在这些基础上,他开始为实现少年时代的愿望而努力了。

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科学家们把太阳外部的大气分成三个层次:最下层是光球,约有500公里厚;光球上面是色球,约有几千公里厚;最外面是日冕。我们平常用肉眼通过遮黑的望远镜观测太阳时,只能看见光球,因为它发出的光最强,把其他部分发出的光淹没了。这对研究工作十分不利,因为太阳上一些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现象,都发生在色球之中。当时很多科学家都在考虑:怎样找到一种给色球拍照的办法呢?

海尔也在琢磨这个问题。1889年的一天,他趁学校放假,坐火车回芝加哥。海尔没有心思去欣赏窗外秀丽的景色,他的眼前总是闪烁着太阳的光芒……这时,一个天真的小女孩把一张透明的红色糖纸遮在眼睛上,顽皮地叫着:“妈妈变红了,这位先生也变红了!”周围的乘客都笑了,海尔也笑了。突然,海尔的笑容停滞了,他在想:红玻璃纸把红光以外的其他色光都滤掉了,透过它只能看到红色,能不能设计一种滤光的仪器,把太阳其他部分的光滤掉,而只让色球发出的光通过呢?

火车上的小姑娘给了海尔很大的启示。他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制成了一台“太阳单色光照相仪”。这种仪器可以把光球辐射出的光清除掉,只让色球的影像出现在照片上。1892年,海尔用它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太阳单色相片。

后来,海尔成了世界闻名的天文学家。

天衣无缝

1986年,美国著名的《科学世界》杂志根据广大读者的推荐,从成千上万件发明中,选出了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十大发明。这十大发明中有飞机、火箭、尼龙、电视、电冰箱、飞艇、集成电路等赫赫有名的科技成果,可是名列榜首的,却是一件小玩意儿——拉链。

小小拉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拉链的发明是在1890年前后,那时有个名叫惠特科姆贾德森的美国人,对当时用缝纫方法制成的生活用品有一种感觉——使用时总有某种不便。例如,手提包、口袋等物,除了用绳、带捆扎外,就是用扣子封口,既麻烦又不美观。

有一次,贾德森带着事先买好的生日礼物去看望他的大表姐。快下火车时,车门口比较拥挤,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不慎跌倒,胳膊肘压在她携带的一个鼓胀的布袋上,按扣封住的袋口被胀开,内装的大米撒了一地。贾德森放下自己的手提包,去搀扶那个老太太。当他回过头拿起自己的提包时,发现轻了一些,并且有一段未封严的包口张大了。打开一看,里面的一盒生日礼物不见了。

这件意外事情的发生,给贾德森以很大刺激。他认为老太太那袋大米的撒出以及他那盒生日礼物的丢失,主要是由于布包或布袋的口封闭不严所造成。因此他决心搞出一个可以把对接缝严实封闭并且开合方便的闭锁装置。然而,这种装置并不是一想就能想出来的,贾德森冥思苦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个头绪来。

有一天,贾德森看见一个木匠正在做一个木箱,木匠用带有间齿的两块木板拼接箱子缝,他对这一举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思考,进而想到:在布袋或包的开口部采用类似这样的间隔齿装置,一定能把开口部位封锁严实。关键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开合自如呢?

这个悬而未决的难题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后来有一次,他到一家铁匠铺准备购买一个饭勺。

这里的铁勺子吊挂得不但整齐而且巧妙:一根被支架在水平位置的钢筋棍上吊挂着上下两行,上面的一行是由钢筋棍直接穿过勺柄孔,而下面的一行是勺柄朝下,通过勺部“咬合”在一起的。贾德森选中了下行左起第五把铁勺,他使劲朝下拽,却是拽不下来。看来咬合得很紧。后来,铁匠师傅告诉他,把左边的四把勺子向外扒开。果然见效,他需要的那把就轻而易举地取下来了。

买饭勺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那种紧紧咬合在一起的两行铁勺成了他设想中的“拉链”的雏形。以后,他就根据这种咬合原理设计出了拉链装置。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拉链齿除了采用等距离间隔排列以外,它的齿形有个特点,即一面凹下,一面凸起,宛如一个微型饭勺。这两排齿在一个滑动链的作用下开合。这个滑动链前头宽,后头窄,当它向前滑动时,窄的一端压迫两边的齿,使两相邻的齿的凸凹部密合到一起,闭锁得很结实;向后滑动时,它的前端的挡头迫使两边的链齿张开一个角度,拉链就逐步被打开了。

在现代人看来,拉链的结构简单得很。然而,当年的贾德森在煞费苦心地想出凸凹齿错合原理,并设计出这种开合机构后,在制作过程中又遇到了重重困难。1893年,贾德森在完成这项发明后申请了专利,并与沃尔特律师合建一个公司进行拉链生产。12年后,这个公司的拉链制造机才开始运转,制出的产品很粗糙。

又过了7年,瑞典工程师纳逊德巴对贾德森的发明很感兴趣。他意识到“可移动的扣子”若能克服缺点,其用途将不可限量。他对贾德森的发明进行改革后,制出的拉链才使用户感到满意。1924年,美国固定公司从纳逊德巴处买进专利,将它投入生产,并在商品交易会上当场表演。新的可移动扣子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大家看到它使用十分方便牢靠都很赞赏。根据它开合时发出的摩擦声,固定公司为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ZIPPER”,也就是拉链。

拉链很快在世界上流行起来,从最初只用在雨靴上,一直发展到鞋、帽、服装、书包、提包、钱包等许多生活必需品上,甚至于枕套、沙发垫、公文包、笔记本……众多物品都用上了拉链。拉链已不再局限于服装鞋帽业,在人类生活的众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作用。

有人曾在相声中针对那些粗枝大叶的外科医生,调侃地建议在开刀的刀口上装根拉链。谁曾想到,美国外科医生史栋在人体胰脏手术中,真的用上了拉链。以前,病人胰脏开刀以后常会大量出血,因而必须在腹部反复开刀、缝合,以便更换纱布,这种方法使病人痛苦不堪。史栋把普通裙子上用的7英寸拉链缝在伤口上,换一次纱布只要5分钟,不需要反复开刀了,病人痛苦减少了,治愈率也更高了。

詹金斯医生发明了一种“皮肤拉链缝合术”,用粘在皮肤上的拉链使伤口两边贴紧,不必缝针,肌肉和皮肤愈合很快,伤痕还很小。

“拉链式香肠保鲜技术”又是一项用拉链的新发明。为了保持香肠的鲜度,外面的套膜要厚,但厚的套膜很难切开。为此,德国柏林大学的科学家将拉链便于“开、合”的技术移植到香肠上,提高了香肠鲜度,延长了保鲜期。你看,拉链不仅为人类的衣着带来极大的方便,还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它不愧是20世纪一项最伟大的发明。

令人作呕的发现

在古代战争中,许多士兵并非直接死于枪弹,而是被伤口细菌引起的坏疽病和毒血症夺去了生命,为此军医们伤透了脑筋。

一次,威震欧洲的拿破仑将军率兵亲征,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官兵伤亡甚大。数百名官兵血流疆场,英勇牺牲,数以千计的伤员,在军营里顶着夏日奄奄一息,连接不断地死于毒血症。目睹那纷纷离去的战士,医生们落下了泪水。然而,医生却惊奇地发现,许多重伤员眼看着苍蝇在伤口产卵、生蛆而无力驱赶,苦不堪言,可是最后却保住了性命,成了免遭死亡的幸运儿。被绿头苍蝇侵扰过的伤员,为什么不出现毒血症,而且他们的伤口愈合速度较快呢?当时,法国医生没有弄清这个秘密。

后来,在美国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军医得知法国军医的发现,有意识地把绿头苍蝇的蝇蛆引入伤口,结果也起到了清除伤口的坏死组织、加快伤口愈合的效果。

蝇蛆究竟含有什么物质呢?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蝇蛆唾液腺中有一种棒状细菌,它能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把伤口的病原体杀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从这种化学物质里分离出两种化合物——苯醋酸和苯乙醛。这两种物质都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它们能够通过穿越脂质细胞抑制细菌利用氨基酸发挥作用,还能够阻断病菌菌体内部的化学反应。这不仅揭开了伤口生蛆有利愈合的秘密,而且还为医生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杀菌药物。

苯醋酸和苯乙醛在pH值为2.5的酸性环境中,能穿透细菌的细胞膜,在几秒钟内把绝大多数致病菌歼灭。然而,在枪伤或外伤性创口中,常常呈中性或弱碱性,根本不利于苯醋酸或苯乙醛发挥杀菌作用,蝇蛆究竟是怎样调节伤口的pH值的呢?原来,在绿头苍蝇的体内中,pH值为2.9,这种情况非常适合苯醋酸和苯乙醛的杀菌活动。实际上,蝇蛆就像伤口中的消毒过滤器,把致病菌吞进口中,然后由唾液腺中分泌出来的苯醋酸和苯乙醛,把它消灭。真是难以想像,令人讨厌的蝇蛆,还有这等非凡的功能呢!

牢骚引出的发明

1822年,法国的盖吕萨克和阿拉戈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把通电导线绕在软铁上,使一块普通的软铁变成了磁铁。几年后,美国的亨利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磁性强大的电磁铁,利用电磁铁的原理,人们制成了继电器。继电器是在机电式计算机上第一个派上用场的电器部件。

遥控玩具或者家用电器的遥控装置,大多数都离不开继电器。继电器是一种开关,不过它的开启与闭合不是靠人手去拨弄,而是靠微弱的电流。这种弱电流通过一个电磁铁的线圈,使电磁铁磁化并将一个衔铁吸下。衔铁连着一个开关,就可使得另一个大电流接通或断开。有了继电器,一个微弱的电流就可以控制一个大电流的开断。而微弱电流本身的开断不一定需要我们用手去拨动,它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手段达到,比如无线电信号、导电的水、能导电的人体等。因此,继电器在各种控制电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的研制者们欣喜地发现,继电器的应用还有潜力可挖,它可以用来计数。它有开和关两种状态,就可以用来表示二进制中“0”和“1”两个数,用多个继电器就可以记录多位的二进制数。正是因为继电器具备这样的特性,所以,后来在机电式计算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电与人类关系的逐步密切,许多人开始考虑将电学成果应用于计算技术。而在这方面首先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是霍利瑞斯制表机。

它的设计人霍利瑞斯既不是工程师,也不是科学家,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统计人员。

霍利瑞斯是美籍德国移民的后裔,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附属专科学校,他曾在美国人口调查局工作过,对统计工作的特点和艰巨性非常了解。

当时的美国每隔几年就要做一次人口调查,调查的项目十分详细,光是按年龄的划分就有10类:5岁以下、6~10岁、11~20岁、21~30岁……直到80岁以上年龄段。大家知道,美国人口主要是由移民组成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的人口还不多,广大的西部还都是人烟稀少的森林、草原和沼泽地,这个时期做人口统计当然没有太大的困难。随着人口的迅速繁衍和大规模移民潮的涌入,美国人口剧增,这就使得人口调查和统计工作的难度一次次增加。

大量的人口资料堆积如山,使统计工作者望而生畏,以致1880年的人口调查统计任务一直拖到1887年也没有结果。霍利瑞斯制表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天,霍利瑞斯和一位在人口调查局工作的官员比灵斯聊天,几句话就扯到了令人厌烦而又无法回避的人口调查问题上,两个人开始发牢骚,比灵斯更是抱怨不停。念了一阵苦经之后,比灵斯忽然提到一个他已考虑了多日的设想,那就是使用穿孔卡片帮助统计。让每个接受调查的人都使用相同规格的硬纸卡片,按照不同的个人情况在不同的位置上穿孔,然后使用一种特殊的机器把这些信息读出并加以统计,至于机器如何设计他就不得而知了。

比灵斯的设想给霍利瑞斯以极大的启发,激起了霍利瑞斯的创造灵感,使他仿佛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他过去听说过提花编织机上穿孔卡的故事,那件事发生在1728年。一位法国工程师发明了一种自动提花织布机,其中设计了一连串长长的穿了孔的卡片,让卡片转动,使得那些与卡片上的洞眼正好对着的织针顺利通过;而不相对的织针通不过。这样,纱线就织出了规定好的花纹。现在已是19世纪末,时代不同了,要求也不一样。霍利瑞斯懂得,仅用机械的方法显然会黔驴技穷,只有配上最新的电工技术才会使问题得到解决。

那时候,电工技术在美国是一样很时髦的手艺,霍利瑞斯虽然没有专门学过电学,但对电工技术还是很内行的,因为他常在业余时间摆弄各种电器。在同事、家人、邻居的心目中,他可是个热心而又能干的人。最后,他将弱电流技术和过去的穿孔卡片技术融为一体,设计制造了可用于人口调查的制表机。

霍利瑞斯制表机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接受压力机、继电器、计数器、分类盒、电池。制表机上阅读穿孔卡片的设计别具匠心,现在我们就以一个孔的位置为例介绍一下。先将卡片平放在相应位置上,孔的位置上方是一根带弹簧的金属棒,下方是一个水银杯。工作时,金属棒被轻轻地压下来,如果该位置上没有孔,金属棒被卡片纸挡住下不来,不能出现后续动作。反之,由于该位置事先已穿好了孔,金属棒就“长驱直入”地插入下方水银杯中。

水银和金属棒都是导体,它们接触以后,就好比接通了开关,形成了回路,产生电流。由于所加的电压低,形成的电流很弱,不会产生损坏制表机的电火花,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电流虽弱,但可以使继电器吸合,产生大电流。大电流使相应的计数器加1,这样就完成了此项目的一个人的统计。这种设计实在太巧妙了!金属棒有很多根,它的数目由统计项目和分类的多少来决定。

其实在今天,我们仍然有不少表格需要填写,像中学生升学填表,大学生毕业填表,甚至有时在考试中也有用填表作为答案的。不过,今天不用再穿孔,而只要你在相应位置上用笔涂黑就行。读表的装置也比那时高明得多了,用的是光电阅读器,它可算是穿孔卡片方法的“直系后裔”了。

美国的人口统计机关当时曾征集过能加快统计速度的发明,除霍利瑞斯以外,还有两名应征者。他们采用了颜色卡片,但分类和计算仍依靠手工,与霍利瑞斯的发明相比真是相形见绌,霍利瑞斯成了竞争中的惟一胜利者。

有了制表机的武装,人口调查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1890年,共做了6300万人的调查登记,资料汇总到首都华盛顿以后,一个月就完成了统计制表工作。而1880年,仅作了5000万人的调查登记,统计制表工作花了7年半的时间,还多花了几百万美元。

人们对制表机的成功大加赞赏许多大企业的会计业务、产品统计都竞相仿效,后来还风行于世界各地,奥地利、加拿大、挪威、俄国等都改用制表机进行人口调查。霍利瑞斯制表机,尤其是它的读写卡片装置的巧妙设计,对以后的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制都有极大的影响。

种族歧视的恶果

家喻户晓的常用药阿司匹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明的。这种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好处的白色药片的发明,可认为是世纪发明的开端。在100年间,全世界的人们大约服用了10亿片,它用来治疗头痛、发烧,近年来又在治疗风湿病上大显身手。科学发展是有延续性的,发明成果的培育和成熟也在成长中渐显光辉,阿司匹林的百年历史可以说是20世纪发明成功史中一个辉煌的篇章。在阿司匹林发明中还有一段令人辛酸的动人故事,向世人诉说着真理必定战胜邪恶、历史尊重科学的道理。

已经有整整100年历史的阿司匹林最早是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的。根据一般文献上的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

但是有一位治学严谨的英国医学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认为,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者不仅仅是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在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一个犹太人这样的事实。于是,他们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为了不让阿图尔艾兴格林说明真相,他们不许他开口说话,并威胁他说,一旦他说明真相,拜尔公司就不再雇佣他。后来,德国纳粹终于还是把阿图文艾兴格林关进了集中营。二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左右,阿图尔艾兴格林又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提出后没过几天他就去世了,从此以后这件事情便无人问津。

经过一番周折和努力,英国医药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得到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尔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历史的本来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的时候,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是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这位严肃的医药史学家指出:“我希望那个对于发明阿司匹林实际上有功的人,应该得到公认。”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崇尚公正。全世界的人们享受着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更加缅怀这位蒙受屈辱但已昭雪的伟大的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患脚气病的鸡

今天,维生素被人们视为无足轻重的药品。但是,若干年以前,不知道多少人就因为少了它而怪病横生,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维生素从发现到发明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多少科学家为它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远在2000年前,罗马恺撒大帝曾率领大军远征非洲。士兵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由于吃不到水果和青菜,多数人关节疼痛,行走困难,身上还出现乌青块,像得了瘟疫似的纷纷病倒了。当时人们称这种病为坏血症。15世纪以来,欧洲的航海事业日益发达,飘洋过海的海员们,也由于吃不到蔬菜、水果,往往也成批地死于坏血病。据统计,当时长期从事航运工作的海员,得坏血病者竟达80%以上。

除了坏血病外,其他怪病如夜盲症、癞皮病、脚气病等恶魔般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19世纪末的统计,患癞皮病者的意大利有10万人,法国17万人,美国17万人,全世界总计患此病者达100万人之上。100多年前,脚气病在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广为流行,仅印度尼西亚每年就约有10万人死于这种病。长期以来,这些形形色色的怪病,几乎到处蔓延,严重摧残人的健康。它们的根源在哪里呢?有没有办法来征服它们呢?当地的人把它看成妖怪作祟,只好求神画符以求消灾,但是愚昧的行为未能使脚气病收敛。

当时,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1896年夏天,荷兰政府派遣克里斯琴伊克曼医生率领一支医疗队来到酷热的印度尼西亚调查原因。他们驻扎在荷兰驻印度尼西亚的陆军医院。

不久,伊克曼医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仅这里的人会得脚气病,连家养的鸡也会得脚气病。

这是为什么呢?

起初,伊克曼认为这是一种不知名的细菌入侵而引起的,所以,他千方百计找寻致脚气病的细菌。他把鸡脚和鸡内脏做成各种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是没有找到任何致脚气病的细菌。他又把喂鸡的饲料作严格消毒,但照样会使鸡得脚气病。

一年过去了,探究脚气病奥秘的工作一个接一个失败了。许多同事劝他偃旗息鼓回荷兰,另起炉灶,但是他毫不气馁地继续干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一天,养鸡场的饲养员请了病假,医院只得另请一个饲养员。

说来真怪,在新饲养员的饲养下,患脚气病的鸡都恢复了健康,原先又粗又肿的鸡腿变得细长,公鸡又神气十足地喔喔啼叫,母鸡也咕答、咕答地下蛋了。

难道新饲养员有什么法术吗?伊克曼在思索着……

几个月后,请病假的饲养员又回来了。不久,鸡的脚气病又蔓延起来了。

于是,伊克曼仔细了解两个饲养员养鸡的过程,并亲自做了实验,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老饲养员用配给的精白大米作饲料来喂鸡,所以鸡也像人一样得了脚气病;而后来的饲养员为了捞油水,把喂鸡的精白大米克扣下来,代之以米糠,鸡的脚气病却给治好了。伊克曼从中得到启示:在米糠中一定存在一种物质,它不仅可以治愈脚气病而且可预防脚气病。

于是,伊克曼就用米糠浸泡出的水给患脚气病的人喝,真的像仙丹一样,结果药到病除,从此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因此伊克曼荣获1929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伊克曼断定米糠有治愈脚气病的物质后,便着手提取它。但是,伊克曼毕竟是个医生,对化学是门外汉,经过几番努力,仍以失败告终。

接着,其他的化学家继续伊克曼的工作,但也都失败了。直到1913年,波兰一名叫丰克的化学家才巧妙地提到米糠中的神秘物质。

丰克总结了前人失败的教训,认为由于神秘物质在米糠中含量过于稀少,如果用常规的方法是难以提取它的。于是,他选择了有强大吸附力的吸附剂——酸性白土来吸住神秘的物质。这一招果然灵验。丰克将米糠在1%的稀硫酸中浸泡、振荡,使神秘物质全部溶于稀硫酸中,再将溶液徐徐蒸发,浓缩的溶液再慢慢通过酸性白土。这样,这个神秘物质就被逮住了。

丰克经过分析发现,这种所谓的神秘物质不过是化学上极普通的胺类有机化合物。于是,便给它起名为生命胺——生命不可缺少的胺类物质,英文是Vitamine。Vita在拉丁文中是生命的意思,amine是胺,合在一起叫生命胺。

由于丰克智取到治脚气病的神秘物质,也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自从丰克提取到生命胺后,生物学家、化学家们纷纷动员起来,打了一场捕捉含量极微、对生命至关重要的物质的战斗。此后捷报频传,在短短的10年内,在鱼肝中提取了能治疗夜盲症的物质,从水果中提取到能治疗坏血病的物质,从牛奶中提取到能治疗口腔炎的物质……经分析它们都不是胺类化合物。显然,如果用生命胺来命名是欠妥的。于是,德国生物化学家德莱蒙特把生命胺(Vitamine)一词作了修改。他巧妙地将字母“e”去掉,改成维他命(Vitamin),即维生素——维持生命的要素。它在食物中含量只有万分之一,但生物缺少它就会得病死亡。

爱情的产物

电脑已经普及的今天,没有人再用打字机了,但作为历史,打字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抹去的一笔,对使用字母文字的民族来说,更是如此。

他的名字叫G。L。邵尔斯,在美国一家烟厂里工作,本来跟写字之类的事情没有一点关系,但由于一连串的奇遇和巧合,使他成了这项专利的持有人。

他有一位在公司当秘书的妻子。妻子工作很忙,经常将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连夜赶写材料,非常辛苦。邵尔斯怕把爱妻累坏了,只好帮助她抄写,有时写到深夜,两人往往都写得手酸臂疼。于是,邵尔斯开始有了发明写字机器的想法。

最初,邵尔斯打听到一位叫白吉纳的老技工,他曾与一位朋友研究过写字机器,于是邵尔斯去找白吉纳。

白吉纳很喜欢邵尔斯的认真劲儿,将他同那位已去世的朋友断断续续研究了十几年没有成功的写字机体模型送给了邵尔斯,并告诫邵尔斯,研究成写字机器是异常困难的事情。

邵尔斯决心已定,他把这些写字机雏形的机件宝贝似地搬回家,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

打字机的字臂,照现在的结构而言,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形式,可是当时在设计时,却使邵尔斯伤透脑筋。因为一开始他被盖印章那种既简单又实用的传统方式禁锢住了:他认为字键与字印之间不宜距离太远,最好是字键在上,字印在下,一按就可以有字出来,就像一般人盖印章一样,不仅简单而且还能缩小机器的体形。可是,研究到最后,他觉得这一构想根本无法实现。

因为字键在上、字印在下的设计结构字臂不能太长,否则,就像树根一样盘在下面,既复杂又不实用。可是字臂太短,又不能运用自如。所以,他的创造陷入停滞阶段。

有一天深夜,邵尔斯工作很累了,到院子里去散步,回到屋里再想重新工作时,一抬头,看到他太太弯着背写字的侧影。就在这不经意的一瞥之间,邵尔斯内心深处激起一阵轻微的颤动:灯下那个美丽的影子,是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他觉得坐在那里的不再是他的太太,而是他冥思苦想的打字机形状。如果把他太太的头当做字键,弯曲的臂当做字臂,这种结构不是很理想的设计吗?邵尔斯不禁跳了起来,喊道:“姬蒂,我成功了!”

正在聚精会神抄写东西的邵尔斯太太听到这一声大叫,吓了一大跳,睁着充满惊恐的大眼睛,以为丈夫为搞发明神经错乱了。

邵尔斯根据新产生的灵感,又改进了写字机的构造。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在1867年冬天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机。

在庆祝仪式上,邵尔斯太太泪光闪闪地对亲友说:“今天,我的高兴远胜过任何人。因为我不但拥有了打字机,也重新获得了我的丈夫。”她最后一句话的意义,只有邵尔斯理解得最深:本来打字机的发明是为了想减轻爱妻的劳苦,结果艰苦的发明工作不仅使自己对妻子照顾不够,反过来却要妻子关照自己,这就增添了爱妻的担忧和劳苦。所以,邵尔斯用低沉而带沙哑的声音说:“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研究打字机,我决不会做的。这就是我的感想。”

啤酒冒泡的启示

原子核和电子等带电粒子非常小,例如原子核的直径只有10-13~10-12厘米,肉眼是看不见的。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想方设法看到它们的踪迹。过去用一种“云室”去观察,但看不太清楚。

1952年的一天,26岁的物理学家格拉塞在紧张工作之余,打开了一瓶啤酒。啤酒冒出一串串气泡,他还在想刚才的实验,竟忘记了喝啤酒。过一会儿,气泡渐渐不冒了。格拉塞沉思起来,难道再也不能产生气泡吗?他将一粒沙子投进啤酒杯,只见沙子在下沉的过程中,沙子周围不断地产生着气泡。他又扔下一小撮沙子,这时啤酒就像沸腾了似的,产生出大量气泡。格拉塞从这小小的实验得到了启发,竟作出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这就是能清楚地看到电子径迹的气泡室。

啤酒的气泡究竟给了他什么启发呢?

原来,啤酒里的气泡,是在高压下溶在啤酒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平时,碑酒瓶盖子紧紧地盖住瓶口,使瓶内保持一定的压强,啤酒里的气体就不会冒出来。一旦打开瓶盖,压强减低了,溶在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从啤酒中逸出来,变成大量气泡上升。刚冒空气泡的啤酒,还处在不稳定状态,过一会儿之后,气泡就减少了,逐渐趋于平衡。可是遇到沙子的扰动,平衡状态即被打破,就会继续产生气泡。

格拉塞回到实验室,把液态氢装在密闭的容器里,然后使容器内部突然减压,这时的液态氢就相当于冒过泡的啤酒,处在不稳定状态。这时,如有带电粒子射进液态氢,就在粒子经过的路径上发生“沸腾”,出现了一串串小气泡,这种情况就像在啤酒里扔下沙粒一样。啊,带电粒子终于留下了一条清晰的“足迹”,这条轨迹可以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下来再继续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格拉塞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发明了气泡室,从而导致其他科学家对介子和超子等未知粒子的发现。

气泡室的发明,为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格拉塞因此获得了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好马也吃回头草

在许多科幻电影中,未来人使用的武器发出的都是一道道灼热的光束,光束所击中的地方,目标熔化、爆炸。其实这种威力极强的光束的原型,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激光。

激光是一种奇特的光,它的全称应该是“受激辐射光放大”。激光,顾名思义,它是受激以后才发生的光,而普通的光都是自发光。激光“组织纪律”性强,没有命令,绝不发光。激光具有“团队精神”,它发出的光“步调一致”,全都朝着一个方向,也就是说激光可以成为“束”朝着一个方向,以一个波长发射能量,这也是激光与普通光的区别。普通光都是普照的,就连太阳系最大的光源——太阳,都以它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万物。激光另外的特点就是它的亮度大,颜色纯,射程远。这些基本特性,决定了激光与普通光有着完全不同的用途。

发现激光的第一人是美国的物理学家梅曼。

当时的梅曼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他早年研究过原子、分子光谱,这为他以后试制激光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后来,他又研究红宝石激波激射器,并有了成功的实践。这些都对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但他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他的高尚品格——探索精神和敢于向权威的挑战。

梅曼从1959年8月才转到激光的研究上来,当时美国的无线电物理学家汤斯和肖洛已经研究相关课题近10年,并刚刚在《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文章,认为红宝石不容易实现“受激发射”。与此同时,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面对国内、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提出的设想与方案,梅曼参与了这场激烈的竞争。

但是梅曼还是给红宝石建立起了解析模型并加以计算,不过计算结果表明,用红宝石作为材料将很难工作。随后梅曼开始试用多种其他材料,但结果都不理想。而后,他又重新转向对红宝石的研究,他希望以红宝石为样品,寻找出相应的材料,这种材料应该具有红宝石一样的优点:结构简单,结实耐用,此外还必须具备量子效应高的条件,因为量子效应低是红宝石作为激光材料的致命缺点。

对红宝石的深入研究很快使梅曼打消了另外再找其他材料的想法。他发现:含铬量合适的红宝石可以成为产生激光的最合适的材料。经过实验证明,以强光照射含铬量0.05%的红宝石,竟使得发光时的效应高达权威们原来试验结果的70倍。幸亏他当初又回过头来研究红宝石,否则激光器的发明又要推迟了。看来,好马也需要吃回头草。梅曼解决了一个划时代的问题,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在成功的喜悦中,梅曼对自己的实验装置作了进一步改善。他把一根长1.90厘米、半径为0.95厘米的红宝石圆柱体两端磨平后镀上银,放在螺旋形氙闪光灯中心,然后逐渐增强氙闪光灯的强度。当红宝石受到强光照射时,突然发射出一束深红色的光,它的亮度达到太阳表面亮度的4倍,这就是激光!

1960年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我国于1961年研制成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从此,各种类型的激光器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激光与激光器的问世标志着人们掌握和利用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激光器的种类不断增多,性能不断完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许多领域中激光还成了独领风骚的角色。

激光的亮度极强,是当今世界上最亮的人造光源。激光的方向性极好,发射角极小,几乎只沿着一个方向传播,所以激光能射得很远。它从地球射到月球40万公里的路程其光斑直径不超过两百米,这是其他光源绝对无法比拟的。

由于激光具备上述特点,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激光在工业上可以作为热源对各种材料进行切割、钻孔等一系列处理。还能对长度、转速等进行精确测量。激光雷达还可以测量云层厚度和监测大气污染。在医学上,激光作为手术刀在眼科治疗、肿瘤切除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军事领域更是激光大显身手的舞台,当今最闻名的激光武器就要数激光制导炸弹了。

第一代激光制导炸弹名叫“宝石风暴激光制导子母弹”。炸弹上的“寻的头”可自动跟踪目标指示器射向目标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炸弹通过追踪激光束精确攻击预定目标。第二代激光制导炸弹改进了制导和控制,并增大了导弹的航程。现在,激光制导炸弹已发展到第三代——“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射程更远、精度更高、低空远距攻击能力更强。海湾战争中,激光制导炸弹大显神威,导弹像长了眼睛,准确击中各类目标,有的甚至钻入建筑物的门窗、通风口摧毁整个目标。

当然,激光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决不只是“制导”。随着激光集注的发展,激光测距、激光雷达、邀光制导炸弹导弹、激光眩目致盲武器早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军事专家认为,未来空间、星际战争的主要武器都是激光武器。不要多久,科幻电影中和其他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就会变成人类生活中的现实。

当然,激光最伟大的功绩还是为现代通讯技术打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它无愧为“现代化通讯员”的称号。

投机取巧也成功

1975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园艺教授里斯,在研究苜蓿的肥效时,偶然发现了三十烷醇对植物生长具有奇特的促进作用。

有一次,里斯带领学生到试验田里种植西红柿。他们用切碎的苜蓿茎叶做基肥,按照教授的要求,每顷地里应该施苜蓿肥117公斤。许多学生都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耐心细致地劳作。可是,有一位学生平时总是马马虎虎,做事不大认真。这回他为图省事,投机取巧,每公顷地里只施了11.7公斤苜蓿肥。

然而,在收获时,施苜蓿11.7公斤的土地和其他施苜蓿117公斤土地相比,每公顷都增产1吨西红柿。这时,那个不听话的学生喜出望外,因为他一直担心自己施肥的那些地会减产。于是,这位学生便向老师认了错,说出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下子引起了里斯的怀疑:“怎么会出现这种怪事呢?”

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他着手分析了苜蓿中各种化学成分,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果一无所获。后来经过那位学生的认真回忆,才想起他将一瓶三十烷醇洒到了他施用的苜蓿肥上。“难道三十烷醇对西红柿的生长有作用?”于是,他又分析苜蓿的化学成分,结果发现了一种白色鳞片状结晶物质。里斯教授通过现代化手段弄清了它的结构,原来也是普通的三十烷醇。三十烷醇是一种普通的有机化合物,早在42年前就已被人们发现,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一种化学试剂,陈列在试剂商店的货架上,没有任何人想到它对植物的生长会有这样奇异的作用。

里斯的这一偶然发现,使这种42年默默无闻的化合物一鸣惊人。三十烷醇经过了42年的漫长岁月,它的特殊才华才被发现,真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化合物!三十烷醇是一种无毒的植物生长激素,广泛地存在于苜蓿、草莓、向日葵等植物中,各种石蜡和褐煤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三十烷醇。它化学合成简便,具有投资少、效率高等优点,是提高水稻、麦类、玉米、大豆、甘蔗、花生、胡萝卜、黄瓜、莴苣、蘑菇等多种作物产量的灵丹妙药。1克三十烷醇可喷施13~34公顷农作物,用量极微,收效甚大,真不愧为是“植物增长剂”!

落水的老鼠

20世纪30年代,国外化学家试图以合成的组氨酸钴络合物代替天然红细胞,制造人造血液,于是研究工作一直进展迟缓。

1966年的一天,在美国科学家克拉克的医药研究实验室里,一只实验用的老鼠突然从笼子里逃出,克拉克急忙捕捉。老鼠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最后跌入一只装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之中。见此情景,克拉克又气又恨。为了不影响实验,他急忙去捞老鼠。他气得双手发抖,捞了半天,才将老鼠取出。他以为捞上来的老鼠一定会淹死。然而,当他将老鼠捞出后,那只老鼠抖了抖身上的水,迅速逃跑了。克拉克大为惊讶,为什么老鼠淹不死呢?

克拉克暂时停止手中的实验,转移到研究这种氟碳化合物溶液的功效上来。经过实验分析,他终于找到了老鼠不死的原因。原来,那种叫做三氟丁基四氢呋喃的氟碳化合物溶液,含氧能力特别高,大约是水的20倍。

这一发现,在克拉克看来并非重要,只是找到了老鼠没有被淹死的原因罢了。可是,它被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得知后,却如鱼得水,派上了重要的用场。

次年,科学家斯洛维特运用克拉克的这一发现,给离体的大鼠脑灌流氟碳化合物乳剂,使之在离体后存活了一段时间。又一位美国科学家盖耶用全氟三丁胺乳剂,置换了一只大鼠的全部血液,使大鼠在纯氧条件下存活了8小时,首次创造了无血的哺乳动物存活的最长时间。此后,克拉克用氟碳化合物乳剂替换了狗的90%的血液,结果这只狗长期存活下来,未见有异常变化。大量实验证明,氟碳化合物乳剂在血液循环中,确实可以起到红细胞的作用。

当时正在欧洲旅行的日本医生内藤良一,闻讯后专程去美国拜访了克拉克。回国后,他和大阪的同事们开始研究人造血液。经过数百次试验,他们在1978年试制成功了一种氟碳乳剂。为了验证这种乳剂的无害性,内藤在自己身上用了50毫升,其他10位同事也做了同样的试验,结果均未发现不良影响。

1979年,氟碳化合物乳剂作为人造血液首次在日本问世,临床应用取得成功。这种人造血液呈白色,看上去不像血液,是一种具有携氧性能的氟碳化合物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的混合物。将它注入失血的人体内,可以代替部分血液,维持生命活动。使用人造血液可以不受血型的限制,人人可用,还可以在制药厂大批量生产,而且能够保存三年,输氧力比真血高两倍。它不仅可以作为一般失血的输注,还可以治疗一些血液性疾病,像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等,因而人们称它为“血液病患者的希望”。

人造血液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成功,是当今医学科学的一个新飞跃,也是有机化学应用于医学的生动体现。我国人造血液的研究,是从1975年开始的,1980年6月19日在上海临床应用也获得了成功。目前人造血液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

阴错阳差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在科学界赫赫有名,人们都知道它是科学上最高的奖赏。然而,它也有轰动世界的错发事故,而这次错发当然也使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893年2月,曾在氯化学以及发明和应用高温电炉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向科学界和新闻界报告了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他和助手共同努力,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终于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将平凡的石墨转化为昂贵的金刚石的夙愿,从而打通了“点石成金”的道路。

当时,虽然人们已经知道,金刚石是在地壳深部高温高压下,由无定形碳变化而成,但许多人试验合成金刚石都未获得成功。这回听说莫瓦桑合成了人造金刚石,无不震惊。这一“成果”轰动了整个科学界,人们为之振奋,莫瓦桑本人更是兴高采烈,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1906年,在诺贝尔的故乡瑞典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中,莫瓦桑靠这一“成果”,以一票优势战胜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创始人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第二年,莫瓦桑因病去世,人们期望他的发现能尽快转化为实用的生产技术。因此,一些人便按照莫瓦桑的设计去重复试验。但是尽管人们严格按照莫瓦桑的设计去做了许多次,却从未获得成功。于是,人们开始对莫瓦桑的“成果”产生怀疑。

后来,莫瓦桑的遗孀终于良心发现,如实揭穿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莫瓦桑的人造金刚石是假的。导演这场闹剧的是莫瓦桑的助手。这是一个对科学研究缺乏毅力和信心的人,在无休止的、繁重的重复实验中,他感到极端的厌倦和烦恼,于是就偷偷地把过去实验剩下来的一颗天然金刚石颗粒混入实验材料中,而莫瓦桑还以为他真的以人工方法造出了钻石呢!

多么可怜的莫瓦桑,九泉之下,他哪儿知道自己受了骗,更不知道以他响亮的名字蒙骗了世人。不幸的不仅是莫瓦桑本人,当然还有门捷列夫。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因此给化学学科研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化。他的丰功伟绩本可以得到世界上最权威的奖赏,但是他的这项权利竟被莫瓦桑的助手以这种令人不齿的方式剥夺了。这次意外,不仅给门捷列夫的成就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还给金碧辉煌的诺贝尔领奖台抹了黑!

戴维的牙痛

18世纪的最后三个年头,在现代医学麻醉术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件有趣的事情:

戴维这位鼎鼎有名的英国大化学家,向医学界推荐了一种鲜为人知的麻醉药。有一次,一连几天戴维被牙痛折磨得难以忍受。这天,当他来到一间化学实验室里,奇迹发生了:戴维的牙痛消失了。他感到惊讶,这是怎么回事呀?

当他走出实验室时,阵阵牙痛又“东山再起”。

于是他重新走进这间实验室,牙痛又消失了。毫无疑问,这间实验室里的某种化学物品具有神奇的止痛作用。他开始审视这间屋子,屋子里的确弥漫着一种化学气体。

“氧化亚氮?”屋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高兴地叫出声来。

戴维不愧是有科学头脑的学者,他又细心地反复进出这间屋子好几次,而且将氧化亚氮这种化学物品止牙痛的效果与过程,详细地一一记录下来,并郑重其事地向医学界推荐,建议在外科手术中用来麻醉止痛。

但是这个建议并没有人重视。氧化亚氮这个麻醉剂失去了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仅仅“昙花一现”,便被遗忘了。

氧化亚氮在沉默了整整40年以后,不知什么缘故,阴差阳错地却被一位美国化学家考尔顿重新注意到。他发现这种化学物品被人吸入后,开始人会出现一阵子莫名其妙的兴奋,甚至哈哈大笑,不能自控,随即又会让人昏昏欲睡,所以他把氧化亚氮称为“笑气”。考尔顿的研究重点偏离了正确方向。他认为与其说它有止痛麻醉作用,倒不如说它具有出众的“催眠作用”。恰恰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上大力推崇所谓的催眠术。

考尔顿来劲了,他想借助氧化亚氮发笔小财。1844年11月,他开始了这项别出心裁的经营。

考尔顿携带着氧化亚氮,风尘仆仆地来到美国东北部的哈特福德城,贴上不少五彩缤纷的宣传广告。上面写着诱人的话语:

“你想解除忧伤与烦恼吗?来深深地吸上几口笑气吧!”

“你想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吗?笑气可以帮助您!”

考尔顿对围观的人们笑嘻嘻地说道:“笑气吸入后先是感到愉快,然后便会发笑,最后将会进入梦乡,但绝对没有生命危险……”

考尔顿滔滔不绝地演说,可还是没有人敢吸。后来,终于有一位名叫库利的年轻人蠢蠢欲动了,他鼓足了勇气,决定试一试。他把鼻子凑到瓶口,连吸了几口“笑气”之后,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异常兴奋,手舞足蹈,胡说八道,到处追逐别人。人们一下子惊慌起来,四处奔逃。库利在又跑又跳中被椅子绊倒,腿部撞伤,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可是他的脸上没有一点痛苦的表情……最后只剩下一个观众了,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库利。这位观众便是细心的牙科医生威尔斯。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库利吸入笑气后的情景给他划了个大问号:“库利的腿部受了严重的外伤,怎么没有痛苦的表情呢?莫非与吸入笑气有关?”当时威尔斯正在到处寻找拔牙止痛的药物,于是,他连忙询问库利吸入笑气后的感觉,又向化学家考尔顿要了笑气,决定在自己身上试一试。他吸入笑气后,让助手给他拔牙,获得了成功。从此,威尔斯利用笑气麻醉后拔牙的消息很快传遍哈尔福特。

1845年1月,威尔斯到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公开表演笑气麻醉。由于笑气用量太小,手术中病人痛得喊叫起来,挣扎着跑掉了。表演失败了,威尔斯被当作骗子赶出了医院。

后来,威尔斯的年轻助手莫顿从失败中得到启迪,他认为笑气麻醉作用较弱,必须寻找更加强有力的麻醉药物,后来他从化学家那里发现乙醚,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餐桌上的意外收获

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里,糖精一直被广泛作为食品的调料,以补充糖的不足。关于糖精的发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俄国人法利德别尔格是一位化学家,他在美国巴尔的摩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有一年,在他生日那天,夫妇俩决定请几位朋友来吃晚饭。白天,他仍要去搞他的实验。妻子再三提醒丈夫早点回家,他答应5点钟准回来,便兴冲冲地到实验室去了。

暮色降临大地,实验室逐渐暗了起来。法利德别尔格是个搞起实验就忘记一切的人,他早把晚上请客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了,他点起蜡烛又继续干下去。一个实验有了眉目,他高兴地拿出插在口袋里的铅笔,在实验记录簿上写下了实验结果。当他往口袋里插铅笔时,一眼望到墙上挂的大钟。

“哎哟,不好了!都已8点啦……”他猛地想起了约会,赶快洗了洗手,穿上外衣就急忙往家跑。

“真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他进家后道了歉,就陪着客人聊天。在谈到他目前正做的实验时,便顺手从衬衣口袋中取出从实验室带回的那支铅笔,在报纸上写了“芳香族磺酸化合物”几个字。

妻子做好了饭,他忙着摆酒杯、餐具,端上一盘盘菜肴。晚餐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突然一位朋友说:“好甜的香酥鸡块!”另一位接着说:“大嫂居然炸的是甜牛排!”

送走客人后,夫妻俩想着这个奇怪的甜鸡块和甜牛排。“我没有加过糖,这是怎么回事呢?”妻子说。法利德别尔格开始逐件逐件地审视,把客人用过的餐具、盛菜的大盘子甚至自己的双手都舔了一遍,想了想,又把口袋里的那支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于是像发疯似地大声嚷道:“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

原来,他检查餐具后发现,这甜味是从手指上沾上去的,凡是他用手摸过的地方都带甜味。可是回家前洗了手,怎么会沾上甜味呢?他又一件一件地去追想用手接触过的东西,最后想到用右手写过字的铅笔。

铅笔给他揭开了甜味来源的秘密,可以肯定,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这个偶然的发现给法利德别尔格开辟了一条通向新发明的道路。

第二天清早,他急不可待地来到实验室,又逐件检查实验用过的器皿,心里充满幸福与欢乐。从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这个从煤焦油中提取的甜味物质——糖精。

糖精对人体健康并没有特别毒害,它在味觉上能引起人们甜的感觉,对人体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所以它只能被当作甜味剂,不能代替糖。

后来,他还测定,糖精比普通的糖甜500倍。1879年,法利德别尔格宣布发明了糖精,并在美国获得了发明糖精的专利权。7年后,他从美国来到德国居住,亲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糖精厂,从此便开始大量生产糖精了。

同类推荐
  • 苍老的少年之争战天下(中)

    苍老的少年之争战天下(中)

    他,拥有这个世界无数人所渴盼的天赋;拥有这人世界无数人所梦想的实力;也曾拥有这个世界无数人所梦寐以求的权力。但是他并不快乐,天赋、实力、权力都是他的累赘。他所做的虽是被无数人艳羡的事,但并不是他所想做的。可为了这个世界所有被欺压被奴役的种族,他除了挥舞手中的剑,还能做些什么?
  • 丛林之神(卫斯理珍藏版)

    丛林之神(卫斯理珍藏版)

    此书辑录了两个关于预知未来的故事,分别为《丛林之神》和《风水》。「丛林之神」使一个普通人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并挽救了卫斯理夫人的性命。但卫斯理惊讶地发现,它只是一根金属圆柱,而透过它拥有预知能力的人也接连死去!能预见未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风水改变命运」的说法,对深信科学理据的卫斯理来说根本是谬论。但这回他受人所托,迫不得已下要潜入极度混乱的国家,为其祖坟改变「风水」。「风水」的力量是巧合,或确实存在,谁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 中国古代奇幻小说:绣云阁(四)

    中国古代奇幻小说:绣云阁(四)

    《绣云阁》,又名《绣云仙阁》。叙述三缄修道、降妖、收徒,七窍贪名、求官、受难的故事。绣云洞紫霞真人奉道君师命,为阐明大道于天下,令弟子虚无子托生尘世,且造绣云阁以待成道者他日居住。虚无子投生李氏为子,名三缄。小说叙他后来如何看破功名,求取正果,降妖伏怪,劝善戒恶,最后列仙班,登绣云阁。魏文中,字正庸,号拂尘子,生平不详。
  • 收藏

    收藏

    本书从当前拍卖行里的假拍拍假入手,从字画、钱币、翡翠、玉石、珠宝等收藏入手,写了收藏界富商之间的对垒,一对汉代舞女玉佩隐藏的惊天玄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离奇命案,还有纠缠在其间的爱情和心灵彷。不仅写收藏宝物,还写了男人对女人的收藏,女人对男人的收藏,力图集合各种畅销元素……
  • 仕途(二)

    仕途(二)

    做上纪检组长,进入政府办党组班子,乔不群的仕途步上了一个重要台阶,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水涨船高,令人羡慕。他没有满足,视之为人生的新起点,铆足劲继续向前,很快做上分管文秘的政府办副主任。这个平台的优势在于,可以与政府主要领导走得更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量。乔不群不愿浪费这么好的平台,又步步为营,朝政府秘书长位置逼近。这才发现,强劲的对手正在等着他……
热门推荐
  • 网游席卷天下

    网游席卷天下

    玩游戏总有人会是第一,那为什么不能是我?身为凡人,百年后几人记得?为了不被这世界遗忘,为了让更多人记得,隋风决定进行一场豪赌!2100年,21世纪行将结束,虚拟时代突如其来时,隋风像个赌徒一样投入了全部身家,他会赢得什么?且看他把一个男人所有的欲望、执念和野心统统化为了一杆红旗,来跟随着他一起舞风弄云,席卷天下吧!
  • 末世重生之至尊冰王

    末世重生之至尊冰王

    末日,是罪恶的温床,也是绝望的源泉。既然人性已经丧失,那么就让我用冰雪来净化世界吧。林烨对着天空狂吼。
  • 学长又要傲娇了

    学长又要傲娇了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苏漓女士,你相信一见钟情吗?苏漓:不信。记者:......苏漓:不过,在遇到他的那一刻,我就信了。记者:那你认为一见钟情是什么?苏漓:嗯……夜晚、街道、灯光,还有他。记者:能不能具体一点?苏漓:韩沐宸。
  • 千生万世

    千生万世

    千世唯难,万世唯苦.人,魔,灵,妖四族并立,战争不断,人族纷争不断内有外敌,实力不断削弱,最为弱小,实为苟延残喘.魔族最为强大,灵族靠着天然屏障而独立于世,堪堪自保,妖族因为先天条件,人数最为稀少,却最为团结.魔族始终想要重新获得世界的统治权,然而天不遂愿,数千年前,人族有一部落名为夏,首领乃当世之才,带领部落竟然在短短数年间统一各部,人族重新统一,西拒魔族,北抗妖族,南联灵族,各族终于回到了安稳时期,这一安稳,变安稳了数千年,虽时有战争,各族却少有动荡.天下之势,静则生变,风云变幻,战争已然来临
  • 时为暴君

    时为暴君

    有人说时间是无关紧要的存在,它不闻不问的流淌。又有人说时间是最无情的存在,使青丝成白发,让桑田变沧海。世间的一切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无不是随着时间的前行演变递进的。即便如此,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时间的魔爪下,在残酷的现实下,我们短暂的人生应保持一颗善良正义的心,来抵挡时间那恶毒的屠刀。《时为暴君》这本部小说以中国神话和中国古代历史为基础,加入作者自己对于佛道儒等众多思想和学术的理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此文网撒天地万物,然后慢慢收网,聚焦于人间。作者呕心沥血的运用文字的精华,使文章美妙而生动。欢迎大家阅读,8戒一生将带你走进不一样的神话历史交错的世界????????????
  • 五人行必有EXO

    五人行必有EXO

    我是一位行星饭也是一个小学生,第一次写文,写的不好不要喷哦!里面的内容是:有五个家庭背景很好的五个女孩,在大学时期遇上了“EXO”这个宇宙级偶像。在她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作者QQ是:1784357717.如果有意见的话可以和我私聊讨论。温馨提示:小说前面会有一点乱,后来就会好的。我更的时间会不一定,作者尽量每周更一篇吧!
  • 我真是混沌啊

    我真是混沌啊

    神界执掌家族若浊家被六方势力逼至凡间,若浊家族强者拼死将龙权救了回来,不曾想,龙权竟然拥有混沌之魂!且看一代天骄如何成为三界之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QQ群号:766102179
  • 娇妻盛宠:帝少你超甜

    娇妻盛宠:帝少你超甜

    一次意外,她以为从此一败涂地却没想到,遇上了他。他是他的救命恩人,亦是她一生最爱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上岸后我成了团宠爱豆

    上岸后我成了团宠爱豆

    鱼止原本是只优雅尊贵从小被捧在手心的人鱼公主。后来因为一个奇葩的成人礼任务,她要女、扮、男、装出道当爱豆!而一向出众的她却在偶像事业里惨遭滑铁卢,原本以为走的是酷炫拽的大佬流,谁知道转眼变成了沙雕憨憨的升级流。搞笑的是她竟然红了!爆红!有请鱼家小公主在线为您解答:跳舞像是折叠椅成精了怎么办?舞台上没有表情像是欠了人八百吊钱怎么办?众大佬:没关系我们教你。鱼止很感动觉得人类真友好,世界真美丽,她交朋友真有眼光,可她没想到的是他们根本就都不是人!!!而且为什么他们的眼神越来越炽热!说的话越来越奇怪!她只是只弱小无助且能吃的可(凶)爱(残)人鱼啊!
  • 腹黑公子,honey赖定你

    腹黑公子,honey赖定你

    她遇到他是上辈子的孽缘,还是这辈子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