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57700000009

第9章 欧洲(2)

二、文艺复兴之后芭蕾舞艺术的发展

1.芭蕾的起源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最后成为席卷世界的舞蹈艺术。

“芭蕾”这个词来自法语的ballet的音译。而ballet又源自意大利的ballo(芭萝)。它最早的意思是跳舞,是指无任何情节内容的舞蹈。在欧洲,跳舞的概念与东方各国不同。东方国家多称谓舞蹈,也即手舞足蹈,手臂的舞动动作比脚下动作要多而复杂,身体呈下沉状态。而西方舞蹈则是以腿部的跳跃动作为主,西方舞蹈是跳和跃的综合体,舞蹈动势呈上升状态。

意大利的芭萝和法国芭蕾的两词的读音不同,也暗示了两种不同的舞蹈风格。意大利的芭萝是流行于意大利民间社会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法国的芭蕾是经过艺术加工、修整过的,是有一定的规范和技术表演的观赏性艺术,是具有高雅气派的贵族式舞蹈。

从意大利的芭萝到法国的芭蕾的不同词义来看,可以得知起源于意大利的舞蹈艺术在法国变化的情况。

文艺复兴是西方世界摆脱中世纪封建专制和教会神权束缚的一场文化革命运动,它是一种显示中世纪欧洲人的生产力解放、精神解放的历史进步现象。这一时期,资本的一定积累,城市的出现,工商业的发达,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扩大以及自然科学、唯物辩证哲学思想的强大,促使人们对当时社会进行反思,使人们打算重新振兴希腊、罗马文化。这一文化革命运动首先发起于意大利。15世纪的意大利当时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不仅文艺复兴运动在那里发起,芭蕾舞艺术也从那里首先产生。当时的意大利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它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城邦,而这些城邦之间常常出于政治目的兴办一些宴飨歌舞活动。各城邦主为了炫耀自己的政治实力或财富把宴席歌舞活动搞得很大,各国皇家贵族身着华丽的服装,趾高气扬地在明亮温暖的宴席大厅里表演。人们就把这种宴席歌舞称做“席间芭蕾”。

“席间芭蕾”是一种舞蹈与宴会菜肴相结合的舞蹈。比如端猪肉菜肴上桌,人们就跳狩猎舞;端鱼时,就跳捕鱼舞,是贵族自娱性舞蹈。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口味的提高,“席间芭蕾”就不仅仅是为上每道菜而表演的节目了。在宴席上,歌舞与宴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构成的节目,人们把音乐、舞蹈、诗歌和哑剧融入宴会中的每一道程序上,同时还穿插一些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这种演出形式在意大利上层社会、贵族之间极为流行。

后来随着法国使者的往来,意大利的“席间芭蕾”也传到了法国,法国对意大利“席间芭蕾”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扩充与发展。在庞大的宴会上,还出现了一些精心设计的舞台装饰。舞蹈表演的内容除了希腊神、罗马神和民间故事之外,还有一些关于东十字军的传说、寓言、基督教教徒用战车与敌人搏斗、圣经故事、波斯魔术师追赶星宿等内容。舞蹈的形式也与过去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民间舞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像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火暴的充满真实感的农民舞蹈都是宫廷舞蹈产生的源泉。欧洲的农民舞蹈拙朴、热烈,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自然流露,而且,农民舞蹈都是农民们在田地、草地、林间空地、家庭小院、打谷场上跳的舞蹈,它奔放、热情、跳跃幅度很大,不受任何束缚。

当农民舞蹈走进宫廷之后,便发生了极大变化,王公贵族对它进行了改头换面的变化。由于贵族男子的马靴、制服,女子的豪华、繁琐、笨重的拖地长裙的束缚,再加上有限的空间的限制,火暴热烈、感情自由奔放的民间舞蹈变成了装腔作势、温文尔雅,激情不得任意发挥的贵族舞蹈。舞蹈动作小,只是一些亮相式的动作姿态,舞步跳跃的动作不多,而在地板上滑行的舞步动作很多,成为礼仪性很强的舞蹈。如前一节介绍的宫廷舞蹈。流行于欧洲各国宫廷的礼仪性舞蹈后来成为芭蕾艺术形成的基础。法国宫廷舞蹈大师们在宫廷舞蹈基础之上将诗歌、音乐、舞蹈、哑剧、戏剧、朗诵杂耍,以及布景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第一部芭蕾舞剧,这就是1581年演出的《皇后喜剧芭蕾》。舞剧全长5个小时,表演的内容为古希腊神话。具体内容是女妖与太阳神阿波罗及其他众神的搏斗,最后伏降国王。舞剧采用以往所未采用的新奇道具,如金喷水车等。剧目表演均为王宫贵族成员,舞剧显示出富丽堂皇、豪华无比的皇家气派,因舞蹈中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诗歌朗诵、有音乐和舞蹈相互穿插的演出形式,因而被公认为是世界舞蹈史上的第一部“芭蕾舞剧”。

自从第一部“芭蕾舞剧”上演之后,又有一些宫廷舞剧陆续出现,但从排演的规模以及艺术性来看都未能超过第一部芭蕾舞剧。表演仍按照以前的模式,没有大的突破,如悬在空中的妖怪,半人半神的少女围着女神跳舞,希腊神话中亚马逊女人弹奏七弦琴等。舞剧中用一些豪华巧妙的道具,如镀金华辇、空中飞人等,还有一些面具舞蹈。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一位热爱舞蹈事业的人,他在位期间已有许多芭蕾舞的演出,他本人还亲自出任演出,并担当主角,如他在1617年在《雷诺的解放》舞蹈剧中担任主角。他不仅率领演员在宫廷里演出,还到朝臣宅邸巡回演出。不仅在室内演,还在大街与市民一块载歌载舞。

西方芭蕾舞艺术大发展时期应当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当政时期。他被封为“太阳皇帝”。他从小酷爱舞蹈,而且,很有舞蹈天赋。12岁时曾演出过《卡桑德拉》舞剧,他在舞剧中扮演主角——太阳神,他以舞姿高雅、气度非凡的风度,出色地创造出了太阳神的伟大崇高的形象,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圣物。路易十四从小接受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他一直把舞蹈训练作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接受舞蹈训练长达20年,直到1670年为止,连续主演了26部巨型芭蕾,还有许多的抒情悲剧和喜剧芭蕾舞的片段。他表演的题材很宽泛,如1662年他率众演出的《军事操演芭蕾》是一种表现军事训练的舞蹈,1664年演出的《帝王大舞剧》,表现了古罗马的神话人物和历史人物。

芭蕾舞在路易十四当政时期虽然有极大发展,但仍然不能算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芭蕾舞艺术,16世纪的芭蕾艺术仍然算是富丽堂皇、豪华耀眼的舞厅艺术。演出时,重要的观众坐在大厅一端,其他观众依次坐在大厅后侧或三面环绕舞厅的楼廊上。舞蹈演员和观众之间距离很近,舞蹈动作属于宫廷舞蹈模式,没有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舞蹈服饰繁琐笨重,还要戴一些假发、面具。舞蹈具有优雅、傲慢、闲缓、拘谨、规范、挺拔、彬彬有礼、光彩照人等风格。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芭蕾艺术发展的最大贡献,表现在推动了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认为舞蹈艺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优雅而高贵的气质,能够强壮人的体魄,与古希腊人把体育运动作为国家是否强盛的标志一样,他认为舞蹈艺术是否发达也象征着一个国家是否强盛。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1661年建立了皇家芭蕾舞学院,该学院历时十年,十年中确立了芭蕾法则,规定了手臂和腿部的基本位置设定了基本动作规范。1671年,路易十四重新颁旨,将皇家音乐学院和舞蹈学院合并为一起,还设了一个专门的剧场。剧场曾经是红衣主教黎塞留为皇宫所建的剧场。后来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修造,使它成为意大利式的剧场,这个剧场有舞台,有观众席,与现代的剧场近似。

剧场对芭蕾舞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使舞者表演时不再将视线和身体照顾到3个方向,而只需注视前方,把面前的观众作为视线的焦点。演员走下舞台一侧时,双脚外开,导致两膝外开,不使双脚尖直对前方。这一动作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开,于是开、崩、直成了芭蕾舞的基本动作规则,以后从中又演变出脚的5个基本位置和手臂的7个手位,芭蕾舞的千变万化动作都是从这里表现出来的。剧场对芭蕾舞艺术形成的另一重大作用是它把表演者与观众分开,“距离产生美”,这样的台上台下的距离,使芭蕾舞脱离了生活动作成为舞台艺术,人们在观赏节目时,台上台下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信息表达与反馈的磁场,舞蹈脱掉了社交的外衣,而成为专业的、观赏性的舞蹈,不再是贵族自娱性的舞蹈了。

在法国皇家芭蕾舞艺术发展中有两位功不可没的艺术家,他们是吕利和博尚。让·巴布蒂斯特·吕利,他是音乐家、舞蹈家、政治家,也是路易十四十分信任的大臣。他曾为许多歌剧和芭蕾舞剧写过音乐,由于他本人也是舞蹈家,深谙芭蕾艺术真谛,因此,他的芭蕾舞音乐与舞蹈动作非常贴切。1672年他被任命为皇家芭蕾舞院的首任院长。当上院长之后他对传统芭蕾喜剧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用有节奏的诗歌朗诵作为舞剧的音乐旋律,又用这条主旋律将各个舞蹈片段串联在一起,使之成为独立的一部芭蕾剧艺术。吕利不仅为芭蕾舞剧创写了许多明快、宁静、脱俗、抒情的音乐,还创作了许多精彩的舞蹈动作,他创立的法国芭蕾舞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个世纪,因他的杰出成就,使他在当时被封为法国芭蕾舞艺术大师的称号。

皮埃尔·博尚,原是法国宫廷剧团里的舞蹈演员。他出自于音乐世家,祖父是位小提琴家,父亲既是音乐家又是舞蹈家。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他也具备了超人的音乐与舞蹈天赋,15岁时,他为莫里哀的《讨厌鬼》写过过场音乐。他对音乐的理解,使他的舞姿与舞蹈动作光彩照人。除此之外,他创造发明了许多技巧,如腾空跳跃、旋转、单腿原地转、空转等。他不仅动作技巧高人一等,而且,表演更为人称绝,人们称赞他的舞蹈能够解释音乐、说明音乐,体现凡尔赛的风情。博尚对法国宫廷芭蕾舞艺术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是:①把哑剧与舞蹈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②采用了几何图形以及对称等不同队形编排舞蹈;③丰富了手臂与躯干的舞姿以及跳、转的各种变体;④规范了芭蕾舞“外开原则”和五个脚位;⑤鼓励培养职业女演员以顶替宫廷贵夫人。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他规范了“外开原则”、脚的五种位置以及旋转、单腿原地快转、空中转等动作,这些都是古典芭蕾舞的美学核心,并成为几百年来芭蕾舞演员必练的基本功。

2.启蒙时期的芭蕾

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到了在意大利衰退时,欧洲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成为领导欧洲文化革命新潮流的国家,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

法国人崇尚罗马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处处显示出对古罗马文化的崇拜与迷恋。马克思讲法国人“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法国人通过文学作品表现法国人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种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现象。

启蒙运动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运动,它反映了上升资产阶级的思想,他们用文艺来推动启蒙运动。为使艺术更好为上升的资产阶级服务,学者们对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方面的著名代表有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他们通过著书立说,编纂百科全书等活动来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提倡理性与科学,在政治上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向封建专制和教会神权展开猛烈攻势。此外,他们还发表了一些对芭蕾舞艺术发展的审美观点,极大地影响了芭蕾舞艺术的发展。

比如伏尔泰,他在《论史诗》中说:“从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拿古代作家作为典范,荷马、德谟斯特尼斯、维吉尔、西赛罗这些人仿佛已经把欧洲各民族都统一在他们的统治之下,把这许多的民族组成一个单一的文艺共和国。但是在一般协调之中,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他在这里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他认为美是能够使人惊叹和愉快的情绪。他还认为艺术能够培养人的高雅情趣。他积极支持18世纪舞蹈理论家诺维尔的舞蹈理论思想,他赞美地说:“您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创造出了人的形状并把灵魂装了进去。”伏尔泰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芭蕾舞艺术改革,在他的思想影响下,芭蕾从歌剧的余兴节目中脱离出来,成为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艺术,舞蹈的姿态与动作都紧紧地围绕着剧情展开。

狄德罗也对芭蕾舞艺术的发展起到过指导作用。狄德罗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领袖之一,也是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

狄德罗艺术兴趣非常广泛,尤其对戏剧艺术具有颇深的艺术见解。这些艺术见解都对芭蕾舞艺术的形成产生过影响,如他在《和罗华尔的谈话中》这样阐述过他的艺术思想:“在戏剧如在自然里,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如果我们从某一方面接触到真实,我们就会同时从许多其他方面接触到真实……服装真实,语言真实,情节简单而自然。如果这种场面不比那些穿着华丽衣服,打扮得矫揉造作的人物所出现的场面更能使人深受感动,那就只能怪我们的审美趣味已腐朽透顶了。”狄德罗强调自然,并且更强调自然中的艺术性,他认为:“只有自然而没有艺术,怎么能养成一个伟大的演员呢?因为在戏台上情节的发展,并不是恰恰像在自然中那样,戏剧作品是按照一些原则体系写成的。”他的这种重自然不要虚伪的艺术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市民文化不要贵族文化,他认为贵族文化是无病呻吟,是脱离现实生活,是腐朽的文明。他劝艺术家要反映平民生活,要深入生活,“要住到乡下去,住到茅棚里去,访问左邻右舍,最好是瞧一瞧他们的床铺、饮食、房屋、衣服等等”。他对演员的优劣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有一个事实证实了我的意见:凭心肠去扮演的演员们总是好坏不均。你不能指望从他们的表演里看到什么完整性;他们的表演忽强忽弱,忽冷忽热,忽平滑,忽雄伟。今天演得好的地方明天再演就会失败,昨天失败的地方今天再演却又很成功。但是,另一种演员却不如此,他表演时要凭思索,凭对人性的钻研,凭经常模仿一种理想的范本,凭想像和记忆。他总是始终一致的,每次表演都是一个方式,都是一样完美。一切都事先在他头脑里衡量过、配合过、学习过、安排过。他的台词里既不单调,又不致不协调。表演的热潮有发展、有飞跃、有停顿、有开始、有中途、有顶点。在多次表演里腔调总是每次一样的,动作也总是每次一样的;如果这次和上次有什么不同,总是这次比上次更好。他不是每天换一个样子,而是一面镜子,经常准备好用同样的准确度、同样的强度和同样的真实性,把同样的事物反映出来。”狄德罗在这里阐述了他的理想的演员标准,他的这种对演员优劣的衡量尺度对我们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在当时社会,狄德罗的这一系列的有关舞蹈的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启蒙时期芭蕾舞艺术。

狄德罗还对舞蹈美学的本质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他说:“舞蹈之于哑剧,正为诗之于散文,更确切地说,如同念白之于歌唱,这是一种有节拍的哑剧。”他还说:“舞蹈是诗。这种诗应该有自己的表现内容。这是用动作为手段来进行模仿,它要求诗人、美学家和音乐家与哑剧演员通力合作。这种诗具有自己的情节,这种情节又可以分为幕和场,每一场有自己的或者互相联系的宣叙调,自己的小咏叹调。”

狄德罗的这些美学思想对法国芭蕾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自启蒙时期起,芭蕾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从神仙、皇帝、贵族转向表现平民百姓的生活。从音乐和舞台布景、服装、化妆到舞蹈演员的每一动作与姿态都很朴实、自然。如芭蕾舞大师多贝瓦尔创作的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就是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的代表作。该剧是芭蕾舞史上最早一部反映时代生活、刻画第三等级平民百姓的舞剧,它有情节、有内容、人物情感质朴无华,与现实生活很接近。

卢梭是启蒙运动重要首领之一。他是音乐家和作曲家,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代表,他强调回归自然,解放情感,在艺术表现中强调情感的统帅作用。他对当时新古典主义的舞蹈现象进行过尖锐的批判,他说:“它们的舞姿和节奏化动作越是美丽……对整体就越歪曲得厉害”,原因是它“迫使人们忘却主要情节,心情变得冷淡”。他认为歌剧中穿插一些脱离情节的舞蹈,使舞蹈成为与剧情不相干的装饰品。他的这一思想,也集中体现在舞蹈要为剧情服务方面,反对过去的舞蹈与戏剧同台演出,却与戏剧没有任何联系的舞蹈现象。他的这一思想为启蒙芭蕾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启蒙时期有三位舞蹈家对传统芭蕾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们是玛丽·卡玛戈、玛丽·莎莱、让-乔治·诺维尔。

玛丽·卡玛戈,生于1710年,卒于1770年。是西班牙和意大利血统混合的法国舞蹈家。出生于布鲁塞尔的一个音乐世家,她从小就显示出了音乐天赋。长大后赴巴黎学习舞蹈,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她一生跳过《舞蹈的种种性格》,在舞剧《阿亚克斯》中扮演水手,在《诸神行状》中扮演牧羊女、女水手、酒神女祭司,在舞剧《帕里斯的裁决》中饰演主角等近百部芭蕾舞作品。分别饰演了各种不同人物角色,其轻松优美、充满活力、潇洒自如的表现风格受到人们的赞赏。启蒙领袖伏尔泰说她是一位“敢于与男子比高低的女演员”。当时的芭蕾舞艺术基本由男子垄断,她不仅打破了过去的男子垄断舞蹈的一些传统,而且,还能够做出许多只有男子才能完成的空中击脚技巧。她善于用技巧与出色的表演弥补她身上的不足之处。如诺维尔这样评价卡马戈:“她天赋并不太理想,她既不漂亮,又不修长。然而,她的舞蹈却快速、轻盈、充满光辉和活力……这些一度闪现迷人的光辉而为今天已被舞蹈清单勾销了的舞步,卡玛戈小姐做得极其轻巧……她很聪明,善于选快速动作,不让观众有时间看清她的体型的毛病,用才华的光辉掩盖自己的缺陷——这是一种巨大的艺术。”卡玛戈对芭蕾舞艺术的最大贡献是,抛弃了过去硬铁环支撑的拖地长裙、沉重的头饰、面具和硬皮鞋而换用了露踝裙子,紧身上衣和软底舞鞋。这使她的芭蕾舞显示出轻盈、松弛、挺拔、飘逸的风采。卡玛戈主要还是演技派舞蹈家,她的舞蹈技巧表演与舞剧情节相脱离,不能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

玛丽·莎莱是与卡玛戈表演风格完全不同的舞蹈艺术家,她属于艺术表演派。玛丽·莎莱生于1707年,卒于1756年。她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杂技演员之家,很小就登台演出,11岁就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舞者。莎莱是一个以细腻的情感去表演的舞蹈家,她将舞蹈动作与舞剧情节相结合,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与丰富的面部表情去表演舞蹈情节。她的表演令观众陶醉、进入美妙的审美境地。

莎莱对芭蕾艺术的改革贡献是:使芭蕾艺术成为富有戏剧表现力的舞台艺术;注重身体动作表现的内涵;改革了笨重的舞蹈服饰。

莎莱的改革对芭蕾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让-乔治·诺维尔是启蒙时期的著名舞蹈改革家,1727年出生于一个法国军官家庭,从小学舞蹈,15岁时登台表演,以后在柏林、德累斯顿、斯特拉斯堡、马赛、里昂等地工作,1754年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芭蕾大师,并排演了作品《中国的节日》。舞剧力求追求中国风格,剧中还有摆设着几十只中国瓷器花瓶的场面。他创编舞剧的才能使他很快被誉为“舞蹈的莎士比亚”。但是,最能够代表他对芭蕾改革理念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这本书在世界舞蹈界影响很大,并被译成英、俄、意、匈等文字,成为各国舞蹈演员和编导的必读之书。诺维尔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

(1)提倡芭蕾舞剧中的“情节性”。舞剧要有情节内容,这是诺维尔孜孜不断追求的目标。他在这部书信集的第一封信上说:“优秀的舞蹈可完全不求助于言词……”他还讲:“舞蹈分两类,第一类是机械的或者说是技术性的舞蹈,第二类是哑剧的或者说情节性的舞蹈。前者只向眼睛说话,用它们的动作对称、光辉舞步……来取悦于人。这一切只是舞蹈的物质方面。后者通称‘情节舞蹈’,是舞者的灵魂。它给予前者以生命和表现力,在娱人眼目的同时伤感心灵,用动人心弦的激情充满心灵。”

(2)诺维尔认为大自然是芭蕾舞创作的源泉,他接受了启蒙运动时期大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思想的影响。

(3)重视芭蕾舞剧中的结构安排。

(4)注重对舞蹈演员全面素质的培养。他提出舞蹈演员既要具备高超的舞蹈表演技巧,还要具备历史、神话、古诗、科学等知识,这样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表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诺维尔的革新思想影响了启蒙时期的芭蕾舞剧。如他的学生多贝瓦尔创作的《关不住的女儿》,这部作品批判了封建包办婚姻只讲财礼不讲爱情的丑恶思想,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冲破门第,追求真挚爱情的故事。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是根据诺维尔“情节芭蕾”的原则创作的,并且是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的舞台艺术,此外,在剧中还有欧洲的民间舞蹈。最主要的是它反映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理想,表现了平等、民主的政治观念,以及平民百姓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诺维尔改革思想影响下芭蕾舞剧摆脱了贵族式的僵化模式,出现了一批题材新颖、内容丰富、表现鲜明、充满浓烈的生活情境的优秀作品,培养了感情细腻、表达真切的优秀演员,诺维尔的改革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工作者。

3.浪漫时期芭蕾

浪漫时期芭蕾是指受浪漫主义运动思潮影响的芭蕾舞艺术。浪漫主义运动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股新的文艺思潮。在新的文艺思潮影响下,欧洲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都出现了与旧式古典主义风格不同的面貌,开始追求各种不同的浪漫情调。

浪漫主义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变革运动的失望之情,资产阶级发动变革之后,社会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仍然沉闷,人们为了逃离、躲避现实社会,开始将兴趣转向神幻世界和自然世界,打算从自然界的森林、原野、溪流、山峦等景物和莎士比亚、歌德、海涅等文学巨匠的著作中,寻找一些精神安慰,并寻找他们的虚幻、美好的理想社会。

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一些卓有建树的舞蹈理论家和优秀舞蹈剧作品及表演艺术家。

舞蹈理论家有维甘诺、卡洛·布拉西斯和泰奥菲勒·戈蒂埃。

维甘诺(1769-1821)是诺维尔的学生,曾任意大利斯卡拉剧院以及维也纳、威尼斯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歌剧舞剧院的芭蕾大师。他曾为实现诺维尔舞蹈艺术的统一形式和情节表现的理论进行过多方探索,他发展、丰富了哑剧的舞蹈表现形式,创作出一种新的舞蹈剧。他以雕塑的手法塑造群体的舞蹈造型,为芭蕾艺术的发展发明了一种新方法。

布拉西斯(1787-1878)也是接受了诺维尔思想影响的一位意大利舞蹈家,他还是一位有名的雕刻家。他曾在1830年出版了一部名叫《舞蹈法典》的书,还有一些舞蹈图像,图像上有一些民族民间舞蹈。布拉西斯要求学生要按照芭蕾法则进行形体训练,了解芭蕾技巧的机械力学,研究人物舞蹈、哑剧舞蹈等。布拉西斯是19世纪的舞蹈教育家,他促使芭蕾艺术向浪漫主义芭蕾艺术方面发展。

戈蒂埃(1811-1872)是法国著名诗人、艺术评论家。他撰写了大量文章评论当时的优秀舞蹈家和优秀舞蹈作品,还对舞蹈的审美特性和舞蹈技术进行研讨,推动了浪漫主义芭蕾舞艺术向纵深发展。

戈蒂埃不仅是权威的舞蹈评论家,还是杰出的舞蹈编剧家。他曾写过《吉赛尔》《帕凯列塔》《沙恭达罗》等舞剧剧本。其中他撰写的《吉赛尔》成为欧洲芭蕾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戈蒂埃读了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论德意志》一书,书中介绍婚前身亡的女鬼维丽丝的故事,她们“在婚前死去,不甘于坟墓里的寂寞,在她们的死去的心灵中,在她们的死去的腿脚中还燃烧着那股生时未曾得到满足的对舞蹈的激情。于是她们半夜从坟墓爬出来,成群结队地走上大路,碰到她们的年轻人就会倒霉!他必须陪她们跳舞,她们疯狂地拥抱他,他不停地跟她们跳舞,连口气也喘不了,直到倒地死去”。戈蒂埃根据这段传说,又与雨果诗集中一首《幽灵》短诗中描述的西班牙少女狂舞的形象相结合,写下了《吉赛尔》舞剧。

浪漫主义时期的优秀芭蕾舞剧有《吉赛尔》《仙女》《葛蓓莉娅》。

《吉赛尔》的舞剧情节梗概是农家少女吉赛尔爱上了乔装农民打扮的青年伯爵阿尔贝特。后来被暗恋吉赛尔的守林人拿着伯爵的剑和衣物,当着伯爵的未婚妻和父亲面揭露了伯爵的真实身份之后,吉赛尔受到打击气绝身亡。伯爵内心愧疚,来到林间吉赛尔的墓地,这时女鬼包围了伯爵,逼他跳舞,吉赛尔保护了伯爵。天亮了,女鬼离去,林间里只留下伯爵一人倒在地上悲痛、悔恨。

《吉赛尔》舞剧由两幕组成,第一幕是乡村姑娘吉赛尔与伯爵相爱,这一幕色彩鲜丽,音乐明快。后一场是虚幻的鬼魂世界,女鬼包围伯爵,但吉赛尔的真挚爱情使伯爵解围。两场戏明暗对比强烈,形成明显反差,在这部舞剧中,舞蹈动作的设计富有个性,吉赛尔一直跳着轻盈、优雅的舞蹈,伯爵跳的是哑剧动作和传统芭蕾动作,守林人则是手势动作。女鬼代表动作是“阿拉贝斯”等,这一动作巧妙、美丽、飘忽不定,它暗示身穿白纱的女鬼在黑黝黝的森林夜间穿梭巡视。舞剧《吉赛尔》是代表浪漫主义芭蕾鼎盛时期的作品。

《仙女》作品反映了法国人民对大革命的失望,消极逃避现实,企图从幻想的超自然神灵世界中寻找一些精神安慰的作品。浪漫主义时期的舞蹈编导家迎合社会潮流,将各国民间传说、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种神话故事作为芭蕾舞剧表现的主要素材,以新奇、给人感官刺激的异国情调和仙女、幽灵、山水精怪来吸引观众。舞剧以悲剧结尾,如《吉赛尔》《仙女》等。浪漫主义时期,芭蕾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舞蹈内容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宙斯、缪斯转变为反映平民百姓生活以及表现仙女和自然精灵。舞蹈形式从戏剧插入性舞蹈转变为独立舞台艺术。表演者更注重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舞蹈,舞蹈的一些技术也紧紧围绕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而展开。舞蹈服饰从笨重的拖地长裙改变为白纱裙。浪漫芭蕾与传统芭蕾的最大分界线是舞剧《仙女》。这部作品的最突出特点是:①出现了轻盈、优雅、细腻的抒情性的表演风格和舞蹈中的大跳、打脚、脚尖碎步以及后“阿提纠”(一腿直立,一腿后弯)和“阿拉贝斯”(主力腿直立和半屈,以及动力腿向后伸直的造型)。这些动作都紧紧围绕着剧情而展开,塑造了“仙女”形象使舞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②舞剧中第一次立起脚尖,这在芭蕾舞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舞剧中的白纱裙和芭蕾舞脚尖鞋成为浪漫主义芭蕾的典型艺术象征,《仙女》掀起了芭蕾舞剧新的一页。

《仙女》是两幕舞剧,由琼·施奈茨霍弗作曲,菲利浦·塔里奥尼编舞,首演于1832年3月12日巴黎皇家音乐学院剧院。玛丽·塔利奥妮饰演仙女。1836年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对此进行了重新改编,成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仙女》的舞蹈故事来自苏格兰民间传说,剧中表演人物有苏格兰青年詹姆斯、仙女西尔菲达、詹姆斯的未婚妻爱菲、朋友格恩和女巫,以及詹姆斯的母亲和村里的青年男女。舞剧表现了詹姆斯迷恋仙女,抛弃未婚妻,最后受女巫唆使将仙女害死,未婚妻又与他的朋友格恩成婚,婚礼队伍从他身边走过的内容。这部舞剧与《吉赛尔》有近似之处,都是负心郎害死恋人失去幸福,最后受良心谴责悔恨绝望而昏倒在地的结局。可以说它是一部猛烈撞击人心的“美丽当众毁灭给人看”的爱情悲剧。

《葛蓓莉娅》是与《仙女》《吉赛尔》表现方法完全不同的浪漫主义时期的芭蕾作品。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喜剧芭蕾,舞剧充满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

《葛蓓莉娅》是三幕舞剧。作曲:利奥·德里布;编舞:亚瑟·圣利昂。1870年5月25日首演于巴黎帝国歌剧院。《葛蓓莉娅》是部爱情喜剧。女主人公斯万尼尔达是追求忠贞爱情的漂亮健康的青年女子,葛蓓莉娅是一位驼背老人制作的木偶姑娘,最初斯万尼尔达和未婚夫弗朗茨不知道,还以为是谁家的姑娘。弗朗茨对爱情三心二意,他频频向葛蓓莉娅献殷勤。同时,舞剧还讽刺了驼背老头对葛蓓莉娅的想入非非。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斯万尼尔达装扮葛蓓莉娅戏弄驼背老头、教育弗朗茨,讲明葛蓓莉娅是个无生命的木偶玩具。于是,斯万尼尔达和弗朗茨解除矛盾而幸福成婚。

《葛蓓莉娅》舞剧反映了19世纪中叶法国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在剧场里寻找精神安慰的社会现状。这部舞剧以幽默轻松的风格著称,舞剧中穿插了许多欧洲民间舞蹈,但民间舞蹈被编舞家改头换面,变成为“性格舞”安排在舞剧中。如玛祖卡、恰尔达什、包列罗舞、西班牙舞、意大利舞等。自这部舞剧之后,性格舞成为芭蕾舞剧中的组成部分。

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芭蕾舞艺术家有:玛莉·塔里奥尼、范妮·爱尔丝莱、奥古斯特·布农维尔。

玛丽·塔里奥尼(1804-1884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她的父亲是意大利著名舞剧编导菲利浦·塔里奥尼,这位编导严格训练他的女儿,使他的女儿很快出人头地。塔里奥尼天生形体条件不是很好,长相一般,但是经过她的超常训练,成为芭蕾史上第一个立起脚尖的美丽的芭蕾舞蹈家。她的成名之作是《仙女》。她舞姿抒情、舞步轻盈、舞态优美、舞情细腻,使舞蹈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调。

范妮·爱尔丝莱(1810-1884)出生于奥地利,从小学习舞蹈。其舞蹈风格与塔里奥尼不同,塔里奥尼属于抒情派,而她则属于技术派,舞蹈充满热情、奔放、朝气蓬勃的气质。她以精湛、高超的充满激情的舞蹈表演技巧创造了不同民族地区如匈牙利、波兰、西班牙等舞蹈形象。

奥古斯特·布农维尔(1805-1879)是19世纪中叶的丹麦学派代表人。他从小随父亲学习芭蕾,8岁加入丹麦皇家舞蹈团,15岁时登台演出,曾做过玛丽·塔里奥尼的舞伴。他音乐感极强,并且还掌握着大量的不同种类的舞蹈语汇。1848年起,他从事舞蹈编导活动,一生编创过50多部作品。其中有改编的《仙女》,创作了《渔夫与新娘》《花节》等作品。他创作的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注重男子技巧,有一套教学教材,这套教材至今还在沿用。

4.浪漫向现代过渡时期的芭蕾艺术

这一时期芭蕾主要指俄罗斯芭蕾。

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法国、英国开始对芭蕾艺术不感兴趣,芭蕾舞表演形式逐渐僵化,内容重复、乏味、毫无生气,舞蹈成为炫耀技巧,显示美貌的表演,观众对此越来越不感兴趣。票价卖不出,许多舞蹈团体无法养活自己而破产,致使众多芭蕾艺术家远走他乡。

起源于意大利、发展于法国的芭蕾舞艺术,在这两个地区奄奄一息,而却在俄国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全面发展。

俄国芭蕾舞艺术的发展来自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它的民主革命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胜利,以及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为俄国文学艺术奠定的文艺美学思想基础。如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别林斯基,他的文艺思想建立在唤醒人类尊严的基础之上。别林斯基反对浪漫主义艺术,他认为:“浪漫主义艺术是把尘世搬到天上,它的追求永远是在天上,在现实生活之外。”“凡是不精确的,不明确的,混乱不清的,外表的意思像很丰富而实在的意思却很贫乏的作品都应该叫做浪漫主义。”在俄国,像别林斯基这样带头反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芭蕾舞艺术作品,他还讲:“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只是为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植根于占优势的时代精神中的强烈的主观动机,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哀号或高度热情的颂赞,如果它不是问题或问题的答案,它对于我们时代就是死的。”他对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抨击更加明确。艺术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应是活生生的情感表达,要解决问题,学会用美的形象表现当代社会意识,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他也提倡浪漫主义,但是,他认为应当是充满着强烈的爱和恨的积极浪漫主义,他反对使人思想意识堕落的消极浪漫主义。他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着它所特有的生命而活着。”别林斯基的有关艺术的美学思想,影响了当时在俄国的稍滞后于文学的芭蕾舞艺术。

俄国另一位现实主义美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当代美学批判》一文中讲:“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至于世界上其他各级存在物只有按照它们暗示到或令人想到人的程度,才或多或少地获得美的价值。”车尔尼雪夫斯的这一美学思想在芭蕾舞作品中得到反映,如《天鹅湖》舞剧把白天鹅作为清纯靓丽的青年女子的象征来表演,白天鹅身上透射出人的性格,这部舞剧表现了世界之最崇高美——人之美,歌颂了人的真、善、美,鞭笞了假、恶、丑等现象。后来这部作品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

芭蕾在俄国盛行的第二个原因是,俄国沙皇的大力提倡。芭蕾艺术是俄国使臣在西欧见到芭蕾舞艺术之后于17世纪下半叶引入俄国的。1742年彼得罗夫娜女皇命令在彼得堡成立芭蕾舞团,1773年,成立了莫斯科舞蹈专科,以后扩展为莫斯科舞蹈学校。由于当时芭蕾艺术是音乐、舞蹈、哑剧的综合艺术,颇受人们喜爱,很快就普及开了。当时俄国的彼得大帝还积极举办各种舞会,倡导社交活动,聘请了国外许多舞蹈教师,舞蹈教育得到很快普及,这为俄国芭蕾舞艺术发展奏响了前奏曲,近现代俄国芭蕾舞艺术的崛起与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编舞家伊凡诺夫,舞蹈家巴甫洛娃、乌兰诺娃、福金等人分不开。他们将芭蕾舞推向顶峰。闻名于世的代表剧作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

俄国芭蕾舞最早建立于1672年,当时舞蹈主要穿插在戏剧中。1673年开始上演俄国第一部舞剧,名为《奥菲士在欧里狄克》,是为沙皇阿历克塞·米哈伊洛维奇歌功颂德的舞蹈,该舞编导是一位流亡法国的苏格兰军官尼科拉·利玛。

1731年,俄国在彼得堡开办了贵族学校——陆军武备学堂,先是培养了解西欧文化政治和军事的人才。不久,这所学校成为俄国芭蕾的基地,它使外交人才、军事人才都具备了良好的舞蹈素质。

1737年法国舞蹈家让·巴蒂斯特·兰代来到俄国,他上书沙皇申请成立舞蹈班,得到沙皇批准,致力培养教育学生。1738年俄国建立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以后又相继建立许多学校,从此,俄国开始培养本国的舞蹈人才。

19世纪拿破仑统领的法国开始与俄国关系紧张起来,俄法战争激起俄国人民的奋起反抗。应时也涌现出反映时代的舞剧编导,如伊凡·伊凡诺维奇·瓦尔贝赫(1766-1819),他是俄国第一位民族舞剧编导,一生共创作了37部作品,作品主要表现俄罗斯民族题材。他在创作中始终贯彻诺维尔的讲求“情节”的理论思想,反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代表作有:《奥菲士与欧里狄克》《蓝胡子拉乌尔》《桑德里昂》等舞蹈。

瓦尔贝赫的弟子阿达姆·巴甫洛维奇·格鲁什科夫斯基(1793-1870),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舞剧编导。他创作了许多拥有俄罗斯民间素材的舞蹈节目,还排演了狄德罗的14部舞剧。格鲁什科夫斯基的最主要成绩是他将俄罗斯文学名著改编成芭蕾舞剧。如普希金的《鲁斯朗与柳德米拉》,这部作品成为俄罗斯第一部大型舞剧,共有五幕组成。除此之外,还有根据普希金原著改编的舞剧《黑纱巾》,根据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茹科夫斯基的诗歌《三条腰巾》改编的舞剧等等,他通过舞剧表演使演员成为不光注意腿脚功夫,还应注重表演,学会表演人物性格、情感的表演艺术家。

在俄国芭蕾发展的早期阶段除了上述这些本民族芭蕾舞大师之外,还有不少法国著名舞蹈编导,他们都为俄罗斯芭蕾艺术发展出了力。如法国编导沙尔·路易·狄德洛、圣列翁、勃拉齐斯、佩罗、彼季帕等。

沙尔·路易·狄德洛(1767-1837)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从小学习芭蕾,他父亲也曾是皇家剧院的舞蹈家。参加过诺维尔和多贝瓦尔的舞剧演出。1801年狄德洛来到俄国,在俄国十年逗留期间他给俄国观众带来了法国舞蹈。1816年,狄德洛再次来俄国,他又长期逗留在俄国,这十年与前十年不同,他从历史、文学、喜剧中寻找舞蹈题材,深入挖掘俄国演员的才能,创造了“有舞蹈装饰的哑剧”。他的作品曾受到普希金的高度赞扬,认为“狄德洛的舞剧充满想像的活力和不平凡的美。”狄德洛喜欢俄国,他不仅长住俄国,而且,在从事舞蹈创作时,总是从俄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和俄国文学名著当中寻找素材,如他根据普希金的长诗《高加索俘虏》编创的舞剧。他在舞剧中发展了立脚尖的各种动作和姿态,还用别出心裁的舞台装置来吸引观众。

圣列翁是法国另一位舞蹈大师,其优点是想像力丰富,舞蹈基础知识扎实广博,但他缺乏政治思想,只取媚于上层少数人,没有按照俄罗斯民族的审美思维与传统习惯编创舞剧,因而遭到失败。他将普希金的《金鱼和渔夫的故事》改编成舞剧《小金鱼》,由于没有准确表现出俄罗斯的民族风情,而受到观众的批评。

卡尔洛·勃拉齐斯1861年来到莫斯科,任大剧院的舞蹈编导和教师。在莫斯科工作的三年间,排演了几部舞剧,如《浮士德》、《比格美里昂》等。他的创作带有陈腐保守的观念,因而不受俄国观众欢迎。他的突出成绩主要体现在教学方面,他要求学生不要盲目跳舞,要跳出舞蹈的文化内涵,要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短短的三年教学,推动了俄罗斯舞蹈学派的形成。

在所有来到俄罗斯的外国舞蹈家中最有名望的是马里乌斯·伊凡诺维奇·彼季帕(1819-1910年),他生于马赛,从小跟父亲学舞蹈,曾随父亲去过布鲁赛尔、纽约、法国,后来又去马德里工作,他见多识广,使他具备了广博的不同国家的舞蹈基础知识,尤其对西班牙舞蹈非常有造诣。1847年他随父亲来到俄国,他父亲是帝国剧院舞蹈教师,他是演员,是一个天资聪颖的舞蹈工作者。做演员的同时,他积极学习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知识并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1869-1903年出任玛利亚剧院舞剧总编导,历时34年。1862年排出第一部大型舞剧《法老之女》。这部作品受到舞评家的指责,说它缺乏主题内容,且犯了历史性的和民俗性的错误。

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彼季帕的《康达甫耳王》起,舞剧开始受到欢迎。《堂·吉诃德》是带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的舞剧。《梦》是带有交响芭蕾性质的舞剧,该舞剧采用了西班牙民间音乐以及欧洲华尔兹、波尔卡、加洛普等音乐成分,使舞剧带有异国情调而受到欢迎。《舞姬》是带有印度情调的舞剧。舞剧中,彼季帕展露了他编排双人舞和群舞的才能。他遵守舞蹈为情节服务的原则,对交响芭蕾进行深入探索,继承发扬了启蒙芭蕾、浪漫芭蕾的一些优秀表演传统,推动了俄国芭蕾艺术的发展。《睡美人》是彼季帕的顶峰作品。他与柴科夫斯基通力合作,为探索交响芭蕾迈出了重大一步。彼季帕在俄国居住了大半生,他将细腻典雅的法国芭蕾风格与俄国的民族、民俗审美趣味相结合,使俄罗斯芭雷舞蹈充满戏剧性色彩。彼季帕一生共创作60多部作品,其中《堂·吉诃德》《舞姬》《睡美人》《天鹅湖》成为经久不衰的保留剧目。舞剧当中的许多舞蹈片段,还是当今国际舞蹈比赛当中的必跳舞蹈。

在俄国芭蕾史上最著名的编导是列夫·伊凡诺夫。他是彼季帕的得力助手,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排演的《胡桃夹子》《天鹅湖》成为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天鹅湖》中的二幕和四幕的群天鹅表演,成为芭蕾舞精品中的精品。伊凡诺夫(1834-1901)曾在莫斯科、彼得堡舞蹈学校学习,毕业后在玛利亚剧院舞剧团工作,1885年开始任编导,成为彼季帕的助手。他在舞蹈创作中按照交响原则编排舞蹈,其中的《小雪花》是他的代表作。伊凡诺夫虽然是彼季帕的学生、助手,但他们的编舞风格完全不同。编舞时,彼季帕用自己的思维去启发或者说服限定作曲家,他独霸所有权,而伊凡诺夫则给作曲家以自由想像的天地,然后,他从音乐中去寻找舞蹈创作的灵感。他接受现代派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紧跟世界艺术潮流,使他创作的舞蹈作品成为19世纪末向20世纪过渡的桥梁。

在著名的法国芭蕾大师和俄国本土生长起来的芭蕾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芭蕾作品。其中最能够代表俄国芭蕾艺术的经典作品就是《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这三部经典芭蕾作品均是柴科夫斯基作曲。

《天鹅湖》音乐最初是柴科斯夫斯基根据德国作家莫采乌斯的童话《天鹅湖》谱写的独幕芭蕾舞音乐。《天鹅湖》描写青年骑士打败恶魔,救出变成天鹅的公主,最后与公主成婚的故事。这部独幕芭蕾舞音乐是柴科夫斯基送给他的外甥生日的礼物。1894年,由彼季帕和他的助手伊凡诺夫负责编排舞剧。彼季帕负责一、三幕,伊凡诺夫负责二、四幕。1895年1月15日正式上演,演出获得成功,标志着芭蕾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睡美人》,彼季帕编舞,1890年首演于彼得堡玛利亚剧院。故事取材于法国作家沙尔·彼罗(1628-1703)写的童话名作《沉睡在森林里的美女》。这是描写恶魔卡拉包斯怨恨没有邀请他参加阿芙罗拉公主洗礼日而采取的报复行为,使公主长眠城堡。但在100年后,一位王子在紫丁香仙女的引导下,以真挚爱情破除了魔法,最后与公主成婚的故事。这部舞剧穿插了风格舞蹈片段,其中有回转木马的芭蕾舞、波罗涅兹舞、四仙女舞、穿长靴的红母舞、灰姑娘和王子舞、小矮人舞、小红帽舞和狼舞,还有公主与王子的古典双人舞等。其中第三幕中的双人舞成为现今国际芭蕾舞大赛中的必选节目,它是19世纪芭蕾双人舞的典范——抒情的慢板双人舞,充分展示了男女主角技巧。该舞剧继承了浪漫芭蕾的传统,在交响化舞蹈方面做出的探索,为20世纪舞蹈发展奠定了基础。

《胡桃夹子》,伊凡诺夫编排,舞剧取材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1892年11月彼得堡玛利亚剧院首次上演。舞剧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家邸中欢度圣诞节的场面,另一部分为“糖果王国”。舞剧观赏性很强,具有童话般的风格。但是《胡桃夹子》的艺术成就没有《天鹅湖》和《睡美人》突出。舞剧内容集中体现在善最终战胜恶的思想上,舞蹈构图合理,有规则而且和谐完整。其中《雪花舞》有各种不同的队形变化,如蛇形曲线、小五角星、小圆圈,以及各种平行或互切的直线,舞蹈动作主要以足尖碎步为主。

5.现代芭蕾

继俄罗斯古典芭蕾之后,世界芭蕾进入现代芭蕾舞的历史阶段。

在俄国,以福金为代表。米哈伊尔·米哈伊尔洛维奇·福金(1880-1942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个人素质比较全面,除舞蹈之外,还精通绘画、音乐和文学。这为他的舞蹈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1898年彼得堡舞蹈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演员。1904年起从事教学工作。1905年,革命席卷俄国,剧院里的演员受到冲击。后来福金接受了依莎多拉·邓肯自由舞蹈的影响,大胆创造出了接受现代艺术思潮影响的舞蹈艺术。1907年创作的《叶甫尼卡》《肖邦组曲》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福金的代表作为《古埃及之夜》《仙女们》和《火鸟》,这几部作品使帝国剧院对福金的才能刮目相看。

《古埃及之夜》根据戈蒂埃的小说《克列奥帕特拉之夜》改编成舞剧。故事描述古埃及女王被罗马统帅安东尼和青年阿蒙热恋追求,青年阿蒙不顾劝告执著追求女王,后被女王毒死,他的女友为他的死亡而悲痛,而女王却与安东尼走到一起。

这部舞剧的突出特点是与传统芭蕾美学标准相反,打破了双腿外开、手位固定的模式,舞蹈充满东方情调,它是福金根据古埃及的浮雕和图片重新想像、创作出来的形体动作,它扩大了芭蕾艺术表现的题材,丰富了芭蕾舞的舞蹈语汇。

《火鸟》是福金的另一部改革性的芭蕾作品。在这部舞剧中,女演员脱掉足尖鞋,赤脚登台表演,舞蹈动作也不按照古典芭蕾舞的规则程序进行,用舞蹈推动剧情,是具有现代派风格的芭蕾舞剧。

现代芭蕾在美国也有了很大发展。美国的现代芭蕾风格与俄罗斯编舞者福金所创作的风格不同。

早期美国现代芭蕾舞艺术主要受俄国编舞家福金和巴兰钦的影响。

美国的芭蕾从18世纪初就开始了演出,它接受了俄罗斯芭蕾的影响,并在俄国芭蕾舞大师巴兰钦的帮助下建立起来。

巴兰钦(1904-1983)祖籍格鲁吉亚,他曾先后在彼得格勒戏剧学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舞团演员。1924年赴德演出,之后离开俄国。1925-1929年任佳吉列夫的舞团编导。1933年定居美国,在美国人科尔斯坦支持下建立美国芭蕾舞团,后改名为“纽约市芭蕾舞团”。该团是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专业团体,巴兰钦在那里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舞蹈家。

拉伯雷与《巨人传》

勤劳的古埃及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良好的收成。他们已经意识到尼罗河对他们的生存是致关重要的,连公元前5世纪到过埃及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都说埃及人获得的膏腴之地,乃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人把尼罗河视若神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按时举行隆重的祭礼,并不忘奉献自己由衷的颂诗。

这是我们从墓志铭文和纸莎草文献中摘录出来的有关尼罗河的颂诗。

你来到这片土地,

平静地到来,给埃及以生机。

你送走黑夜迎来白昼,

我们感谢你给我们的指引。

你种植拉神开垦的花园,

你给行走者以生命。

你永不停息地灌溉着土地,

沿着你从天国走来的旅程。

你是食品的珍藏者,赐给我们谷物的人。

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

尼罗河的洪水啊,我已为你备好了祭品,

磨刀走向公牛,

举行盛宴欢迎你。

如果家禽不足以称你的心,

我们就捉住旷野中的走兽,

架上纯洁的火,

并献给所有的神。

大水到来,欢乐也随之而来。

所有的心都开始高兴,

他以泛滥滋润着大地,

快乐征服了人们。

润泽了这里,又在别的地方建立,

无人与他一起工作,

食品来了,他无需神祗的参与,

他使人们欢欣,

他在黑暗中散布光明,

在他放牧的牧场上,

以他的威力使一切诞生。

以他的水给母腹中的婴儿生命。

人们换好衣服,种植他的花园。

他关心自己的仆人,

为他们建立黄昏和正午。

照耀,照耀!尼罗河,照耀着!

用你的牛群哺育着生命,

用你的牧场哺育着公牛。

照耀着,尼罗河,你的光荣!

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西班牙作家、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马德里附近一个穷苦医生的家庭,只上过中学。1569年作为红衣主教的随从,游历了罗马、威尼斯、米兰等地,并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1571年在对土耳其的海战中左臂残废。1582年前后开始创作,同时为生活做过收税员等,并因得罪教会数度被诬入狱。这时期的生活丰富了他的阅历,影响着他的创作。他的著名小说《唐吉诃德》就是在狱中构思的。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惩恶扬善故事集》(又译《训诫小说》)、历史剧《奴曼西亚》、长诗《巴尔纳斯游记》、《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等。《惩恶扬善故事集》共13篇短篇小说,体现了作家憎恶欺骗、奴役和压迫的思想,如《两狗对话》通过两只狗的对话,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和形形色色人物的丑恶行为,情节生动。这部作品集也是西班牙文学中第一部完全摆脱意大利文学影响的富有开创性的杰作。

《唐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唐吉诃德·德·拉·曼却》,作者称创作的目的“无非是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全书用“戏拟体”写成,借用骑士小说的体裁,写一个穷乡绅唐吉诃德因阅读骑士小说入迷,决心离家去冒险,他穿上曾祖留下的一身破烂的盔甲,提着长矛,骑上一匹瘦马,悄悄离家去冒险。他说服了一个农民桑丘·潘沙作自己的侍从,还选中临村·位姑娘作自己的钟情的“夫人”。小说描写了他的三次游历中许多荒唐可笑的事,如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敌人,把旅店当城堡,还不断被人愚弄。最后,唐吉诃德败于“白月骑士”手下,病倒在床,临终悔悟自己的荒唐。小说以唐吉诃德企图恢复骑士道来扫尽人间不平的主观愿望和西班牙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情节的基础,在充满笑料的情节中,塑造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唐吉诃德,同时反映了16、17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社会的现实,是读者最喜爱的世界名著之一。

戏剧之王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莎士比亚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过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等。1585年前后,他到伦敦,起初在剧院打杂,后来才逐渐成为雇佣演员、股东。莎士比亚共写作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主要是历史刷和喜剧,代表作有《亨利四世》(上、下)、《亨利六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主要是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理想,充满愉快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中期(1601-1607)是悲剧时期,代表作有《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四大悲剧,和《一报还一报》、《雅典的泰门》等,随着对现实认识的深入,这时期剧作的批判力度加强了,风格也变为悲愤沉郁。后期(1608-1612)是传奇剧时期,有《暴风雨》等4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都宣扬宽恕和容忍。

培根

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培根曾经写下过这样两行诗句:“令我震惊的惟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一位考古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这是个一流的考古地,一个中东最大的考古宝藏。”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么值得人们关注和歌颂呢?原来是石头之城——佩特拉。

佩特拉的主宰是纳巴泰人。纳巴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阿克巴湾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他们在这里建造了众多的安居地,并把佩特拉作为了首都,因为这里既有典型的战略优势——惟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有丰富的资源环境——水源充足、森林繁茂、牧草旺盛。

而且,佩特拉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附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押运着满载货物的骆驼队经过这里,把阿拉伯的香水、经波斯湾输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中国的丝绸运往大马士革、泰尔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场。公元前4世纪,这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公元前2世纪,纳巴泰达到了全盛时期,王国领土由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纳巴泰人的文字逐渐进化成了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分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公元前80年至前65年,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佩特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纳巴泰人不仅搞贸易,还制造并且出口精美的陶器——他们的泥器细薄精致,装饰着树枝树叶之类的自然图案。无论何地,甚至远至中国,只要有骆驼商队,只要有贸易团体,人们都听说过神话般的石头之城——佩特拉。

公元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城市及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它是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个省,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佩特拉几年中创造的经济效益占罗马帝国经济生产收入的四分之一。

但是,罗马人的入侵也造成了佩特拉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历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并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的东山再起,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但是此时的佩特拉已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地步。几个世纪后,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因为被作为军事要塞,曾经再次兴旺起来;但是到了公元12世纪后,佩特拉再次被遗弃。

这个在历史变迁中载浮载沉的极其神秘的城市最后神秘地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被阿拉伯人称为“佩特拉废墟”。外界很少有人造访此地,因为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深约二百英尺的山峡,这就是《圣经》中提到的荷尔要塞。经过了让人毛骨悚然的荷尔要塞,就会发现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这是一个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的、高一百三十英尺、宽一百英尺、比真人还大的塑像,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亮丽的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典雅动人。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外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熠熠闪光,无比神奇!这就是著名的卡兹尼石雕。

过了卡兹尼,沿着峡谷向前,这里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十分简陋,只能算洞穴;而另一些则大而精致——有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上。这些建筑群就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纳巴泰人把已故的国王们视为神灵,把他们的陵墓视为神庙,在岩石中开凿墓地是他们的一种风俗。没想到的是,这里的墓地到最后只是被游牧的人当做了遮风避雨的场所。

更不幸的是,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公元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遭受严重地震,也许那次地震震塌了拜占庭教堂;随后教堂又受到震后蔓延全城的大火袭击,记载城市历史的羊皮纸卷也就在火灾中被毁坏了。同时火灾还毁灭了佩特拉四周山地上的大部分森林。灾难过去之后,佩特拉的人们为了建房和获取燃料砍伐了大量的木材,加上过分地放牧羊群,使森林和草地慢慢消失了,整个地区逐渐沦为沙漠。从此,这座城市开始走向了衰落和隐没。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1.一个重要的标志文艺复兴的人物——但丁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史自然应以意大利为中心。而那里所发生的一切巨大成就和一些巨人的天才创造,又是以一位伟大人物的出现为标志的,此人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说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是指他在自己的鸿篇巨著《神曲》中,全面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宗教与政治的黑暗,给中世纪文化以艺术的总结。说他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是指他在自己的全部著述中最早提出了政教分离的思想。他也第一次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尘世的观念,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人的理性及其自由意志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

2.一个重要的城市——佛罗伦萨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以佛罗伦萨为中心。首先是因为佛罗伦萨最早出现了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次是因为在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以佛罗伦萨为中心,首先在北部诸城掀起了以反对教会、推翻封建教权为目的的人民起义。再次,是因为佛罗伦萨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最早出现的城市。在但丁的时代,佛罗伦萨已经成为全欧最大的也最繁荣的工商业与文化中心。第四,佛罗伦萨出现了意大利最大的艺术赞助者——美帝奇家族。

3.一个重要的家族——美帝奇家族

佛罗伦萨美术家们的事业与美帝奇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美帝奇家族时代,佛罗伦萨共和国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而美帝奇家族则通过对教权与国家政权的幕后操纵,成了实际上的僭主政治人物,市民称他为“无冕的君王”。

美帝奇家族是文化艺术的支持者。从柯西莫·美帝奇到罗伦索·美帝奇,美帝奇家族为艺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从而使文艺复兴的文化艺术有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4.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2)对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导致了人们对中世纪神学的全面怀疑。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后裔,是古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他们追本求源,向往古罗马的光荣,并从考古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从大量发现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发现了人和人的价值。

(3)艺术赞助人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阶层——大银行家、大商人和工场主们成为意大利各城市的新统治者,他们大量投资赞助艺术的发展,充当了“艺术保护人”的角色。如美第奇家族就是艺术的主要赞助人。

(4)艺术家的地位有了提高。自中古以来艺术家的地位极其低下,15世纪艺术家的地位普遍提高,不再被视为工匠,16世纪初,艺术家们的优异地位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艺术家的天赋可以在优越的条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5)战争使艺术家涌向意大利。15世纪,东方拜占庭帝国遭到土耳其人的侵略。艺术家和学者不能安居乐业,他们带着珍贵的书籍、希腊艺术品等,亡命来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锡耶纳城。

(6)逐渐形成的新思想的影响。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文化——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前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端

(13-14世纪)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出现了重大变化。由于十字军的东征疏通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通道,意大利扼地理位置主要,操纵着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佛罗伦萨、锡耶纳、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大量集中与分散的工场手工业作坊,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也开始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世俗文化。造型艺术上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尽管与哥特式艺术传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对古代罗马艺术的普遍关注是产生新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

在意大利美术活动中,最先是在雕塑艺术上出现了新的艺术倾向,然后才是绘画。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兴趣的在绘画上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奇马布埃(约1240年—1300年)和杜乔(约1250年—1318年)。奇马布埃的作品以壁画为主,保存下来的不多,他的祭坛画《圣母子》沿袭了拜占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后人称奇马布埃为“画家之父”。杜乔是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但在风格上与佛罗伦萨画派不同。

乔托(约1266年—1337年)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之一。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曾在奇马布埃的作坊当学徒,13世纪曾去罗马学习,受到过雕塑家皮萨诺的影响。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乔托一生作品很多,几乎全部都是壁画,但大都损毁,现只有在巴图亚的代·阿里纳礼拜堂和佛罗伦萨圣克罗采教堂等处还遗存着他的真迹。

乔托早期的作品,是在阿西西圣·法兰西斯教堂的壁画。这里的壁画均出自当时大画家杜乔、奇马布埃、卡瓦里尼等人的手笔,在教堂的下部中央四幅壁画被认为是乔托的作品,壁画是以歌颂圣芳济为内容的。(圣芳济,1182年—1226年,原为意大利一富商子,曾当众脱去华服,度其乞丐生活。1209年创立圣芳济教团,散其家财于贫民,凡团员皆度清苦的生活。)

乔托的艺术成熟期是在1305年以后。现存巴田亚的代·阿里纳礼拜堂的壁画可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在这个规模不大的普通小礼拜堂内,一共画了36幅以基督和圣母生平为题材的连环式壁画,人们可以在这洋溢着庄重静谧的气氛中看到一部完整的关于基督的历史。《逃往埃及》、《犹大接吻》和《哀悼基督》等作品是其中的精品。《逃往埃及》表现的是圣母抱着婴儿耶鲜,为了免受犹太王的残杀,离开家乡而出逃。画中的人物、牲口和背景都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像是一幅风俗画。《犹大接吻》画中的犹大的伪善与耶鲜的慈祥,义愤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据《圣经新约》里讲:犹大原是耶稣12个门徒之一,当罗马帝国把耶稣视为异端,视为危险人物,四处逮捕耶稣时,犹大叛变了,他为了得到赏钱向罗马政府告密出卖了耶稣。当官兵逮捕耶稣时,他们约定了一个暗号,即犹大和谁接吻,谁就是耶鲜,耶鲜就是这样在叛徒伪善的一吻之下被捕的。《哀悼基督》一画中表现出的悲痛感情,充分表达了人间母子之爱。虽然是宗教绘画,但体现的却是真实人的感情。在这些作品中,乔托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在构图上利用集中统一的规律,使画面上众多的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往往又突出画面中的某个人物,形成一个中心,甚至在人物的手势和动态上都与整个画面取得协调;在造型上,他第一个用明暗来达到强有力的效果。拜占庭的壁画和哥特式的抄本画相比之下显得单薄和轻飘了,为了表现真实的生活场面,乔托探索写实的技巧,第一次按照自然的法则拉开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并有了初步的透视关系。尽管乔托的写实技巧显得比较幼稚、生硬,但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乔托是当时佛罗伦萨最伟大的画家。1334年4月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工程的总负责人,并授予“大师”的称号。当时的大文学家薄迦丘在他的《十日谈》里说乔托“生而具有超群的想像力,凡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他无一不能运用他的妙笔画得惟妙惟肖,会见者几疑是物的真体”。稍后16世纪的艺术家兼传记作家瓦萨里也认为“乔托是第一个奠定了现代绘画传统的天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绘画(15世纪)

14世纪中期,意大利绘画曾一度走向衰落,直到14世纪末,意大利绘画才发生了新的变化,沉闷的画坛上首先出现了一个注重写实的画家斯皮纳罗·阿雷丁诺,他的一生平淡无奇,然而他在力争恢复乔托的传统——表现的准确性和人类的情感。但是,真正的历史性转变。却是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出现了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的画家马萨乔。他的艺术活动在15世纪的上半期,但他所遵循的新的艺术法则直接影响了整个15世纪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艺术,并奠定了文艺复兴盛期绘画的基础。为了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绘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就此期的主要画派来分别叙述。

1.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中心,当时的政治观念和艺术观念大都在此孕育、产生和发展,一大批文艺复兴巨匠的诞生更使它增添光辉。尤其是在绘画上,尽管14世纪佛罗伦萨画坛自巨匠乔托以后沉寂了将近一百年,但重新复兴这种光辉业绩的艺术家并没有出现在威尼斯和罗马,仍然出现在充满光荣和骄傲的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佛罗伦萨当时在美帝奇家族的统治之下,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人文主义的学术和艺术也得到高度的发展。以反映世俗生活为己任的艺术家为了要正确表现人体,对解剖学产生了兴趣,而正确的空间表现则需要有严格的透视画法。在佛罗伦萨首先体现出了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约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画坛出现了自乔托之后第一个在才能上与他不相上下的伟大画家马萨乔(1401年—1426年),他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绘画的来临。

马萨乔于1401年12月21日出生在热诺河的一个公证人家里。他的父亲于1406年病逝,同年他的母亲又与一个德国药剂师结婚,1417年他的继父去世,这年马萨乔来到了佛罗伦萨,从师于当时的名画家马索里诺学习绘画。1422年他参加了医生和药剂师组成的同业工会,并在这里创作了他的处女作《宝座上的圣母子和二天使》,在这幅作品中他的革新精神初露锋芒,他的人物较之乔托的更加真实有力,画中的背景具有一种亲切的真实感。同时还证明了他是文艺复兴画家中第一个掌握透视法的人,第一个注重人体结构和第一个广泛运用对比手法的人。

马萨乔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在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作品。美术史上经常提到的两幅名作是《出乐园》和《纳税钱》。这两幅作品都是在1428年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教堂布兰卡奇礼拜室而创作的壁画。在《出乐园》一画中,马萨乔画出准确的解剖结构,并利用斜射的光线。以明暗法描绘出裸体的男女,人物色调分明,通过悲哀的动态及痛苦的表情,烘托了画面悲剧性的气氛。马萨乔的艺术原则不仅成为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遵循的典范,也对欧洲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萨乔的艺术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而佛罗伦萨画派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15世纪上半期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画家还有乌切洛、安基里科、戈佐利、利皮、卡斯坦诺等。乌切洛(1397年—1475年)对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大贡献是对透视法的研究和运用。他的代表作品《圣罗马诺之战》曾是美帝奇宫的室内装饰壁画,现被分藏伦敦、佛罗伦萨和巴黎的博物馆里。这实际上是一幅透视画法的图解,画面上倒伏的战马、死去的士兵和折断的武器等等,一味地追求透视法的应用。而无视画面的整体效果和动态的处理,以及物体的固有色调,完全沉浸在超越现实的幻想当中。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是以人文精神来画宗教题材,但不同的画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僧侣画家安基里科善于用细腻恬静的笔调和轻快透明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和环境。他的学生利皮(1406年—1469年)则善于刻画人物的肖像和生活的细节。安基里科的另一位学生戈佐利(1420年—1497年)是以装饰性的手法来表现喜剧性的场面,卡斯坦诺则早于达·芬奇半个世纪画了一幅动人的《最后的晚餐》。

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波提切利(1444年—1510年),他的代表作品有《维纳斯的诞生》和《春》等。《维纳斯的诞生》是根据波里西安的诗而作的,用以装饰劳伦佐的别墅之用。画面表现的是:在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上,涌现出一位纯洁而优美的女神维纳斯,两个张着翊膀飞来的春风女神带来了纷飞的鲜花,并向她吹送来灵魂,右边海岸上来了穿着花衣的天后赫拉在向她加衣。这是一幅描写沉醉于美与爱的世界的图画,然而在这个具有纯洁与羞涩的美神的面容上。却显示出一种内怀隐忧的表情,这种深沉的情调在他的另一幅作品《春》中也有所表露。

《春》是根据当时的诗人波里西安的寓言诗而画的,画面呈现的是在一个密密果树林间,小爱神丘比特从空中飞来,野花盛开的草地上,中间站着爱与美女神维纳斯。爱神的右边三个赤裸的美女围着薄纱,在携手而舞,一边又有披风衣、带佩刀的麦丘利,用剑拨着天上的乌云,爱神之左前方是女妖欧莱底亚把头戴花环、胸贯花环、身穿花衣的春神推将出来,但她终于免不了要被北风之神从背后劫去。这是一幅富于诗意,形象优美的寓言性作品。一方面显示了春天的欢乐;另一方面又隐喻了不可避免的秋冬的悲哀,这种深沉的情调和《维纳斯的诞生》一样反映了画家的精神世界。

总之,波提切利作为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他的作品充满了诗的柔情,尽情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

与波提切利同时的佛罗伦萨画家还有安东尼奥·波拉约奥洛(1429年—1498年)和吉兰达约(1449年—1494年)、委罗基奥(1435年—1488年)。

佛罗伦萨画派在15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中处于中心地位。它的发展决定了这个时期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其他画派,如翁布里亚画派和帕都亚画派。

2.翁布里亚画派

翁布里亚画派的很多画家都访问过佛罗伦萨,但他们还是保留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弗兰切斯卡(1410年—1492年),他善于平静地从容不迫地处理画面的故事情节,而不去引起观者的注目。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令人神往的、率直地、真诚的情感,崇尚希腊古典的崇高美。但是他的最伟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画面的色彩处理,在这方面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们只能自叹弗如。他善于运用明快的颜色来处理空间关系,画面中明确有力的轮廓又使他的作品带有装饰意味。弗兰切斯卡的重要代表作品有《基督的诞生》和米兰的《莫特佛尔达罗的祭坛》等等。

弗兰切斯卡不但在绘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艺术理论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他受佛罗伦萨大师们的影响,对艺术理论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并撰写了《绘画透视法》等著作。后来他又悉心于数学的研究。他写的《正多面体论》由其弟子整理,于1509年以《神圣的比例》为名出版。

翁布里亚画派的另一位重要画家是佩鲁吉诺(1445年—1523年),他着力于人物内在性格刻画,并使优美的人像和恍惚的背景组成丰富的空间。他的作品在当时被人们看做是宗教艺术的顶峰。其代表作品有《爱欲和贞洁之战》、《基督受刑图》和《圣母升天》等。值得一提的是佩鲁吉诺培养了后来著名的大师拉斐尔。拉斐尔作为佩鲁吉诺的学生继承了佩鲁吉诺作品中人物所洋溢的那种静谧的幸福感。

3.帕都亚画派

帕都亚位于意大利北部,在15世纪也是意大利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帕都亚画派的重要画家有曼特尼亚(1431年—1506年)。曼特尼亚出生在帕都亚乡间的一个小村里。1441年,他刚满十岁就过继给斯库尔乔诺,成了他的养子和徒弟;1448年,开始脱离养父而走上了生活和艺术独立道路;1453年,他和雅波·贝里尼的女儿结婚;1459年,他进入创作的一个高潮期。曼特尼亚的艺术作品,在造型上坚实有力,准确细腻,他的著名的代表作是《哀悼基督》,其悲剧性的表现力在意大利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罕见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产生巨人的伟大时代(16世纪上半叶)

意大利艺术的盛期主要是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绘画,达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峰。它的重要特点是:人文主义思想更加突出,艺术技巧更加完美,美术家的艺术个性表现得非常鲜明。许多作品创造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形象,有些成为后世的典范。这些成就集中体现在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艺术创作之中。

1.列奥纳多·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年—1519年),不仅是文艺复兴盛期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他具有过人的智力,天才的预见和卓越的技术。在他的一生中曾以不可思议的精力投身于力学、光学、天文学、地理学、解剖学、植物学、机械工程学、地质学、兵器学、水利学和土木工程学的研究,并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达到了时代的高峰。

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小镇,早年在当时享有盛誉的画家、雕塑家委罗基奥的作坊学画,受过绘画、雕刻包括机械制作等多方面的训练,很早就表现出了青出于蓝的艺术才华。1482年在米兰正式开始了他独立的艺术生涯。它先创作了祭坛画《岩间圣母》,不久就创作了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1495年—1497年)。它还用了12年的时间为米兰的统治者创作了巨大的青铜像,只可惜因为战争而未能完成。同时他还进行了有关艺术和科学论文的写作。

1499年达·芬奇离开米兰回到佛罗伦萨。他一方面从事工程设计,另一方面继续从事绘画创作。1503年他为佛罗伦萨韦基奥宫的会议厅绘制了大型壁画《安加利之战》。最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也是在佛罗伦萨完成的。

1506年—1513年,达·芬奇重返米兰,继续从事美术创作和科学研究。1513年底他到了罗马。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当时也在罗马,但达·芬奇并不受重视,1516年,他应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邀请到了法国。这时他已很少作画,主要是整理他的科学研究手稿。1519年5月2日这位“巨人”在法国病逝。

达·芬奇一生留存下来的绘画作品不多,仅仅17幅,这其中还有一些是未完成的草图,但这些作品都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尤其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代表了达·芬奇在美术方面的辉煌成就。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在米兰应米兰大公斯福查的委托而为当地的圣马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食堂所画的大型壁画(8.5米×4.97米)。壁画的题材来自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的传说。这是中世纪以来最流行的绘画题材之一。达·芬奇突破了这一传统题材程式化的手法,紧紧抓住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出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后,众门徒顿时显出各种不同神态的这个富有表现力的瞬间,着重刻画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人与人之间的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这幅作品,以后的几个世纪曾先后进行了五次修复。致使这画已经部分地改变了原貌。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完成的一幅绘画杰作,它是一幅肖像画。关于画中的人物,一般认为是佛罗伦萨一个银行家的妻子。为了画这个女子的肖像,他花了四年的时间,先后研究她的心理,作素描,作数学的计算,最后才拿起画笔作画。为了不使作模特的蒙娜·丽莎感到无聊。雇了乐师为她演奏音乐,这幅作品既非异教的神,也非基督教的神,而是一个同时代现实生活中的人。蒙娜·丽莎的整个精神面貌,深刻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个妇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她似乎是在矜持宁静的表情中露出一丝微笑。《蒙娜·丽莎》以一个年轻女性的温雅的微笑,揭起了人性觉醒的旗帜。这正是反映了达·芬奇的人生哲学的形象的体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人物个性的概念。

《蒙娜·丽莎》的右手在美术史上被誉为画得最美的一只手。与现代精巧的摄影相比,人们仍可以看出,这只手更有体积感,更有重量,更富于生命力。过去的画家,直到16世纪初,追求的真实多在形体的正确;但轮廓严密、线条准确、细节清晰的结果,往往出现呆板而缺少生气,匠而不美。达·芬奇在油画上,创造了一种被当时人称谓“薄雾法”的绘画技巧。在他的绘画中,人物的骨骼和肌肉都十分的结实,可是轮廓线常常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物象似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使作品显得特别生动自然。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盛期时多才多艺的巨人,他天才的表现在于他把肉体和精神、情感和理智,科学与艺术,平衡而完美地集于一身,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全面发展的范例。

2.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1475年—156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雕刻家、大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建筑家和诗人。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文化的伟大代表之一。

米开朗基罗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小镇,从小喜爱美术,13岁他到著名的画家基兰达约(1449年—1494年)画室学习,一年后又转到罗伦佐·美帝奇创办的美术学校学习雕塑。在学习期间显示了他的艺术才能,得到老师贝尔托尔的鼓励和罗伦佐的赏识,并请他到宫廷里去工作。这位绰号“伟业公”的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向来以崇尚文化自居。波提切利、达·芬奇等都曾受过他的保护。在他的宫廷里米开朗基罗认识了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和诗人,但是他对于宫廷文化却格格不入,1492年他离开美术学校,结束了学生时代的生活。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绘画和建筑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具有旷世的不朽性。在此,我们主要介绍其绘画方面的成就。

米开朗基罗比达·芬奇小23岁,在绘画上,达·芬奇注重阴柔的艺术气氛,而米开朗基罗则强调雄伟有力的气势,一个阴柔,一个阳刚。米开朗基罗的最著名的绘画代表作,祭坛画《最后的审判》充分体现了他的绘画阳刚之美。

《最后的审判》是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一幅近200平方米的大壁画。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一作品时已是六十多岁了。他克服了年老体衰和病痛,断断续续地画了六年。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认为有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世人都将受到上帝的最后审判,得到救赎者升天永享福,不得救赎者下地狱永受刑。画面众多的人物都以裸体表现,人体造型结实浑厚,众多的人物都处在运动之中,犹如被暴风卷起的人群,造成戏剧性的力量感和运动感。整幅壁画构图宏伟,人体描绘正确有力,可以说在美术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体现了画家不平静的心灵和痛苦。在拱顶壁画上的《创世纪》,实际上就是他痛苦感受的表现。这是一些把英雄的心理概念用造型艺术体现出来的人。他成功地吸取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营养,把《旧约》与但丁的著作大大提高了一些。相比之下,其他艺术家都显得苍白无力了。米开朗基罗在这些作品中,把他对古典雕塑的崇拜与他对基督理想的狂热信仰成功地结合起来,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硕大的精神财富。

米开朗墓罗一生勤奋、坚毅,艺术创作永不满足,直到逝世前一星期,89岁的米开朗基罗还在创作。临终时,他感到遗憾的不是生命即将结束,而是他热爱的艺术劳动就要停止。他说:“当我刚刚对艺术有点入门,正打算创作我的真正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却要死了!”

3.拉斐尔

拉斐尔·桑蒂(1483年—1520年)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比达·芬奇小31岁,比米开朗基罗小8岁。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尽管他的作品蒙上了宗教色彩,但透过宗教的外衣。可以看到人类在长期劳动中积累的才能和智慧的结晶。

拉斐尔,生于翁布里亚乌尔宾诺城,父亲是一个诗人兼画家。他的家庭环境对于拉斐尔的成长有很大作用。乌尔宾诺城是当时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中心城市之一。他从小在父亲的培养下学习美术。后在翁布里亚画家彼鲁基诺和平托里乔门下学画,成绩很好,显示出有吸收各家之长的才能。1504年—1508年,拉斐尔迁居佛罗伦萨,他观摩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在早期的作品中,多少可以看出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影响。而他在佛罗伦萨时期的画作,则已经显出了他表现力的发展。他所画的圣母不再是小孩,而是羞态的大人了。自从拉斐尔到了罗马后,那里的圣母像发生了新的变化化,拉斐尔的圣母形象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拉斐尔不像达·芬奇那样深湛、含蓄和富于理智,也不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雄健有力和充满激情,他是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那忧雅、和谐、秀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确立的艺术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之一。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只可惜他的生命很短,他逝世时只有37岁。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他画了近300幅作品,其中不少是美术史上的名作。拉斐尔是一位天才画家,在他25岁时,已经完全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拉斐尔为梵蒂冈签字大厅绘制的大型装饰壁画就是最好的例证,它包括《雅典学院》,《巴尔纳斯山》、《圣典辩论》三幅壁画,这些作品表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于真理和幸福的追求。其中《雅典学院》最为世人所称道,显示了年轻的拉斐尔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在《雅典学院》这幅壁画中。拉斐尔以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绘了当时人文主义者所推崇的许多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思考的光辉形象。画面的构图主次分明,人物有聚有散,疏密得当,利用高大的古罗马半圆形拱门建筑作背景具有很强的纵深感,既加强了全画宏大的气魄,又使画面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

拉斐尔是描绘女性形象的大师,他描绘的圣母形象是美术史上女性形象的光辉典范。到罗马之前。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是美丽的平民妇女的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高尚品质,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到了罗马后,拉斐尔的圣母形象仍然是世俗的,但带上了几分贵族气派。《西斯廷圣母》是他众多的圣母像中最为有名的一幅。这幅画是拉斐尔后期的作品,是为教皇西斯托斯逝世而作的一幅祭坛画。它像一首优美的颂歌,将圣母的端庄和世俗的爱融为一体。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者。画家克拉姆斯柯依说,这幅圣母像“即使到了人类停止信仰的时候,仍不失去价值”。

拉斐尔的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创造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在西欧绘画史上影响很大。拉斐尔的艺术形式曾被作为学院派模仿的典范和不可逾越的标准,19世纪的法国画家安格尔就是受拉斐尔的影响,创造出至今为世人备加推崇的完美、和谐、纯洁的女性形象。

威尼斯画派(15世纪—16世纪)

威尼斯是临亚得里亚海的港口城市,是当时欧洲与东方各国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从15世纪开始,威尼斯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这里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生活富裕,实行贵族共和制政体,整个城市充满了繁华的世俗气息。反映在艺术上则有明朗华丽、色彩丰富等特色。

威尼斯的人文主义兴起较晚,但16世纪,当一般城市人文主义思想衰退的时候,它却仍然继续发展。威尼斯的绘画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由宗教题材逐渐转向世俗题材,从而使他们把目光转向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舒适豪华的生活也带来了享乐主义的情调,这一切使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演奏了一曲华丽的终曲。

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是乔万尼·贝利尼(约1430年—1516年)。他是曼特尼亚的内弟,早期受曼特尼亚影响较大,到15世纪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他更注重风景的描写,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使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代表作品有《有小树的圣母》和《湖中圣母》等。

乔万尼·贝利尼在他的作品中大胆采用外光。色彩变得鲜艳明朗。线条流畅富于音乐性,这种优美的基调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形成。而且,作为威尼斯画派的开创者,贝利尼培养出了威尼斯画派最重要的两位画家乔尔乔纳和提香。

乔尔乔纳(约1476年—1510年)是从贝利尼风格过渡到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人物。他的作品以色彩惟妙细腻,景物和谐统一,自然景色富于诗意为主要特点。他34岁就不幸早逝,但他用非凡的天才创造了一代画风。他的作品留下的不多,仅十多幅,其中量重要的是《暴风雨》、《田园的合奏》、《沉睡的维纳斯》。

《暴风雨》真实地描绘了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情景,成为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的一个里程碑。《田园的合奏》表现了威尼斯新兴资产阶级男女自由的社交生活,唤起人们对古典艺术中浪漫意境的遐想。《沉睡的维纳斯》突出体现了乔尔乔纳创造的一种典雅的理想美。被理想化了的女神沉睡在梦中,她的生命活力已经融会到自然之中。人们从对基督教天国的信仰转到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热爱。这是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

提香(1487年—1576年)和乔尔乔纳是同学,但他却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16世纪。提香的作品不像乔尔乔纳那样抒情和宁静,而是显得壮丽、热情和富于想象,色彩强烈、用笔奔放。

提香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主要是肖像画、宗教画和神话题材的绘画。提香的肖像画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代表作品有《查理五世》、《保罗三世和他的孙子》、《拿手套的青年》等。除肖像画外,提香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但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特别是强调现世欢乐和感官享受这一点。代表作品有《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乌尔宾诺的维纳斯》、《花神》、《忏悔的玛格达林》等。

提香以后,他的两个弟子委罗内塞和丁托列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画派最后两个杰出的画家。

委罗内塞(1528年—1588年)是威尼斯画派中很有特色的画家。他擅长绘制贵族宫廷和别墅的大型装饰壁画。虽然题材多来自圣经、寓言和历史故事,但充满世俗生活气息。他尤其喜欢借盛大的宴会的场面,尽情地描绘威尼斯新兴资产阶级豪华看侈的生活,即便是宗教题材,也被变成歌颂世俗生活的欢乐场面,基督和圣徒们反倒成了画中的点缀。他的代表作是《迦拿的婚宴》和《利末家的宴会》。《利末家的宴会》原名《最后的晚餐》,这是基督美术中的传统题材,可是委罗内塞在描绘这一题材时,同样把它画成一个威尼斯商人和贵族豪华奢侈的宴会场面,甚至把酒鬼、侏儒、小丑等也画进里面去,因而受到了宗教法庭的传讯。为掩人耳目,他将此画作的名字改为《利末家的宴会》。

丁托列托(1518年—1594年)年轻时曾在手工艺作坊里受过严格的传统训练,后跟从提香学画。他在艺术上将米开朗基罗的构图和提香的色彩结合起来,作品有很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他在1588年—1592年创作的大型壁画《天国》,画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奇特,色彩华丽,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幅不朽的名作。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古堡历史

伦敦塔是一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中古建筑,坐落在伦敦城东南角的塔山上,南临泰晤士河,周围是伦敦的闹市之一。

威廉一世为镇压当地人的反抗和保卫伦敦城,于1078年开始动工兴建伦敦塔,历时20年。后来,历代王朝又修建了其他建筑物,使伦敦塔既有坚固的兵营堡垒,又有富丽堂皇的宫殿,还有天文台、监狱、教堂、刑场、动物园、小码头等建筑。伦敦塔名为“塔”,实际上是英国流行罗马建筑时期的一座城堡式建筑。按最初规划,它建置在罗马时期的旧城墙内,后经扩建,其城界向东延伸,越出旧城墙之外。现在的伦敦塔包括壕沟在内,共占地180平方千米。作为一个防卫森严的堡垒和宫殿,英国数代国王都曾在此居住,国王加冕前住在伦敦塔则更成为一种惯例。伦敦塔还是一座著名的监狱,英国历史上不少王公贵族和政界名人都曾被关押在这里。此外它还兼作皇家制币厂、档案馆和皇家天文台,并作为一处重要的军火库使用了几个世纪之久。

古堡要塞

伦敦塔曾是英国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要塞。整个要塞由两道防御围墙围合,外部围墙由爱德华一世兴建于1275年,最初是一圈低矮的墙体,墙外缘以一道沟堑形成一道屏障。矮墙既可作为掩体,又不遮挡内墙后面和塔楼内的卫兵瞄准和射杀敌人。沿墙设有六座碉堡,东北和西北角为圆形的棱堡,可以居高射杀壕沟外的目标。南面临河设有塔门,跨于壕沟之上,塔门有矮墙和箭孔,雄视和控制着河道。内墙较高,沿墙设有13座碉堡,构成第二道防御屏障。碉堡凸于墙外,卫兵可居高临下俯视墙外每寸土地,并可抵御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这些碉堡战时用于防卫,平时则作为住房,每座碉楼都分为两层或三层,房间都很宽敞。

伦敦塔的入口通道设在西南角,人们需先进入位于壕沟外缘的一座碉楼,经过一座桥梁再进入位于堤梁上的米德碉楼,然后再跨过一座桥梁,继而通过壕沟内缘的贝瓦德碉楼,才能进入外墙防御区内。贝瓦德碉楼是三座入口碉楼中最关键的一座,也是入口防御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从米德碉楼到贝瓦德碉楼设有多种防御措施,如堤道上设有吊桥,碉楼上开有射孔,除大门之外还增设了两道吊闸门等。现在除吊桥和里道闸门外,其他防御设施还保存着。若想进入内墙防御区还需绕至南面的布拉底碉楼,它是内外防线的联系枢纽和通道。

白塔

伦敦塔最重要而且最古老的建筑是位于要塞中心的诺曼底塔楼,它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因其是用乳白色石块建成,故又称白塔。白塔是主人居住与守备部队进驻之所,所以最为坚固。白塔高27.4米,东西长35.9米,南北长32.6米,底部墙厚4.6米,顶部厚3.3米,双层墙壁,窗户很小,用坚硬粗糙的毛石砌成。塔楼四角外凸,耸出四座高塔,高塔三方一圆,在角隅设有螺旋楼梯,通达顶层。塔楼分为三层,设有胸墙和雉堞,四角小尖塔覆以葱头形小穹顶。作为当时建筑的典型,白塔最吸引人的也许是其中的圣约翰小礼拜堂,这座小型的仿罗马式教堂,不仅用来举行宗教仪式,也供领主召开秘密会议之用,所以这里不会有家臣出入。总之,整座建筑宛如一座巨型堡垒,从12世纪到17世纪,这里一直是英国国王的主要城堡之一。

当初设计伦敦塔时,并没有考虑将它作为囚禁犯人的监狱。但白塔动工后不久,伦敦的几处监狱人满为患,政府不得不将一部分犯人囚于这座白塔的地下室内,最多时里面竟关押了1700名犯人。这以后常有犯人被押解至此,伦敦塔也就逐渐成为国家监狱。在整个要塞西南角的外城墙下有一道水门,是要塞惟一的入口处,犯人经法庭判决后押入伦敦塔囚禁,必须经这道水门方能进入,故这道水门被称作“叛逆者之门”。

伦敦塔卫兵

守卫伦敦塔的士兵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他们又被称作“吃牛肉者”。这个绰号起源于17世纪70年代,那时为防止有人在国王的饭菜里投毒,伦敦塔的卫兵在每顿饭前都要为国王代尝饭菜,所以因此得名。伦敦塔卫兵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看守英国王权的象征物——皇冠和权杖。为安全起见,英国历代国王的皇冠和权杖都存放在位于要塞东北角的马丁塔楼内,因为这里离“叛逆者之门”最远。这些皇冠和权杖中有不少是世上珍品,如维多利亚女王加冕时制作的“帝国王冠”,上面镶着3000多颗宝石。还有一根嵌有一颗重530克拉宝石的权杖等,均是英国的国宝。

渡鸦与伦敦塔

伦敦塔内饲养珍稀动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亨利三世国王,当时他命人寻来花豹和北极熊,关在塔内饲养。这以后,伦敦塔内喂养的动物品种越来越多,其中最特别的当属渡鸦。

渡鸦在英国是一种受保护的黑色食肉鸟类。在伦敦塔内有一套专门喂养渡鸦的程序。关于渡鸦有个古老的传说,说渡鸦如果离开伦敦塔,伦敦塔就会倒塌,王朝也将随之垮台。为此,人们对塔内的渡鸦倍加爱护,生怕得罪它而给自己带来厄运。为防止渡鸦飞出伦敦塔,饲养人员在专家指导下给每只渡鸦修剪翅膀,这样它们就只能在塔内扑腾了,所以现在人们把渡鸦戏称为伦敦塔内“最后的囚徒”。前几年曾有一只渡鸦顶着大风飞出伦敦塔,着实让伦敦市民虚惊了一场,幸而后来找到它,人们才如释重负。

哥白尼与日心说

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的地心说一直占有统治性的地位。因为地心说符合神权统治理论的需要,它与基督教会所渲染的“上帝创造了人,并把人置于宇宙中心”的说法不谋而合。在当时,如果有谁怀疑地心说,那就是亵渎神灵,大逆不道,要受到严厉制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哥白尼的时代。

哥白尼对天文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广泛涉猎古代天文学书籍,很早就开始用仪器从事天文观测。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留学时,该校的天文学教授诺法拉对地心说表示怀疑,认为宇宙结构可以通过更简单的图式表现出来。在他的思想熏陶下,哥白尼萌发了关于地球自转和地球及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见解。

回到波兰后,哥白尼继续进行长期天象观测和研究,更进一步认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因为行星的顺行逆行,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不同造成的假象,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太阳在绕地球转,实际上则是地球和其他行星一起,在绕大阳旋转。

长期的观察和大量数据的积累,终于让哥白尼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为避免教会的迫害,起初,他只是将自己的主要观点写成一篇《浅说》,抄赠给一些朋友。但是在探索真理的强烈冲动下,哥白尼还是决心将自己的心血公之于众。

1543年,这部6卷本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几经周折,终于艰难地面世了。此刻,哥白尼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在临终前一个小时才看到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著作,他颤抖的手摩挲着书页,溘然长逝。

《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一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日心说把地球从宇宙中心驱逐出去,显然违背了基督教义,为教会势力所不容。

为了捍卫这一学说,不少志士仁人与黑暗的神权统治势力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开普勒、牛顿等自然科学家,都为这场斗争作出过重要贡献。

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1592年,伽利略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了一个空气温度计。

他将一根细长的玻璃管,一端拉制成鸡蛋一样大小的空心玻璃球,一端敞口,并且事先在玻璃管内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然后将开口一端倒插入一只装有水的瓶子里。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玻璃管里的水位就会下降;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玻璃球内的空气就要收缩,而玻璃管中的水位就会上升。伽利略在玻璃管上标上刻度,就可以利用它测量气温了。

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大公斐迪南对液体温度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使温度计不受大气压力的影响,斐迪南用各种不同的液体进行试验,发现酒精在受热以后,体积的变化比较显著。1654年,斐迪南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酒精温度计。斐迪南往一端带有空心玻璃球的管里注入适量带颜色的酒精,再把玻璃球加热,用酒精赶跑玻璃管中的空气,然后将螺旋状的玻璃管密封,并在玻璃管上标上刻度。于是,第一个不受大气压力影响的真正的温度计就这样诞生了。

酒精温度计构造简单,制作方便,准确度高,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天,我们在家庭中通常用的温度计都是酒精温度计。

华伦海特是德籍荷兰物理学家,他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并且是华氏温标的确立者。

由于酒精温度计受酒精沸点的限制而不适于较高温度的测量,1714年,华伦海特用水银代替酒精,从而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他发现了一种纯化水银的方法,解决了以前由于水银中常混有氧化物,使水银容易附着于玻璃管壁上,影响准确读取刻度的难题。于是,第一个真正精确的温度计诞生了。1724年,华伦海特所做的关于温度计的报告,使其得到迅速推广。目前,英国、美国、加拿大、南非等国仍在使用华氏温度计,而我们量体温时用的也是水银温度计。

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

16世纪末,文艺复兴美术的中心意大利逐渐走向衰落,一些大师相继去世,自此以后,意大利美术进入一个相当混乱和复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产生了样式主义风格。

17世纪初,意大利样式主义慢慢分化,逐渐形成了3种艺术流派:罗马的巴洛克艺术、学院派艺术、现实主义艺术。

1.罗马巴洛克艺术:巴洛克风格(又称巴洛克样式)是一种宫廷风格。巴洛克艺术大致有以下特点:无论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有点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

2.学院派艺术:欧洲的学院派艺术首先在意大利形成。17世纪卡拉奇兄弟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和欧洲第一所美术院校,在学院中,崇尚希腊罗马。称学院中的古典主义或学院派艺术。

3.现实主义艺术:以写实主义的卡拉瓦乔为代表,又称卡拉瓦乔写实主义。

巴洛克绘画

17世纪意大利的所谓正统的美术是为封建贵族和宗教服务的罗马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美术产生于意大利,后扩散到整个欧洲,尤其是天主教流行的国家。此后又随着宗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中国圆明园里就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建筑师就是从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来的传教士们。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特征:

首先是它的华丽性。由于服务的对象是上层人物和贵族,故而力求豪华之能事是它的特点。

其次,文艺复兴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美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和幻觉,极力打破和谐和宁静。

第三,是它的激情性。巴洛克美术总是充满激情的,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第四,是它的运动性。即是说,它在内容上是充满激情的,而它的外在形式则强调运动感。

第五,是它的空间性。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基本上是平面的,而巴洛克美术则非常强调空间和立体感。

第六,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美术十分强调综合的特点,而且有多种综合形式。

第七,是它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艺术与天主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作品的题材方面,一般多表现一些殉教、幻觉、神迷的故事和情节。

第八,是有一定的背离现实生活的倾向。

概括起来,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大致有以上八个特点,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大致一样。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巴洛克绘画艺术。

巴洛克绘画艺术要比巴洛克建筑艺术出现得晚一些,也并未在17世纪意大利画坛中占主导位置,也没有产生像建筑和雕塑方面如贝尼尼或博罗米尼那样的大师。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罗马教廷和贵族好像对建筑与雕刻感到更大的兴趣。而矫饰主义的绘画也没有走出艺术的误区。若想给绘画带来新的生命,就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但这一革命由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和卡拉奇兄弟的学院主义来完成,而巴洛克绘画还是由矫饰主义发展而来。

由矫饰主义向巴洛克绘画过渡的第一位画家是费德里格·巴罗奇奥(死于1612年)。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矫饰主义绘画对他的影响还是十分顽固的,作品的构图或人物的造型往往过分虚构夸大和华而不实。然而画中那种浑厚明朗的色调多少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并且带有格列柯的某些影响。

17世纪罗马的巴洛克绘画主要是装饰壁画,架上绘画和肖像画十分少见。负有盛名的彼切洛·考尔东诺(1596年—1669年)和路加·卓尔丹诺(1634年—1705年)是巴洛克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切洛·考尔东诺是当时社会上极受欢迎的一位画家。他的作品大都满足了教皇、国王、贵族或富商巨贾的要求。他有巨大的创作潜力,构思灵活、绘制敏捷,但却因为一味迎合,无形中降低了作品的艺术质量。画家绘制了大量的装饰壁画,著名的有《巴尔比林府的天顶画》和《佛罗伦萨比奇宫的壁画》等等。他的壁画作品带有比较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在空间的处理上往往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构图上具有变幻莫测、灵活多变的特点;人物造型上带有矫饰主义的媚态的夸张。然而他的壁画的成功之处。是在于风格上与博罗米尼建筑的相协调,完成了巴洛克建筑、雕刻和绘画一体化的任务。

路加·卓尔丹诺是考尔东诺的得意弟子。他擅长于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在色彩上也倾心于繁复多变。他的许多作品超越了他的老师考尔东诺的成就,然而在建筑风景的绘饰上却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巴洛克绘画相比巴洛克建筑和雕刻,其成就不大。实际上,真正决定17世纪意大利绘画发展的还是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和卡拉奇兄弟的学院古典主义。

卡拉瓦乔现实主义

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画坛上出现了光辉灿烂的现实主义绘画,它是承续了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世俗化精神,并与矫饰主义和巴洛克艺术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创始人和传播者是卡拉瓦乔,因而又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影响了整个欧洲,把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色彩的卡拉瓦乔艺术的产生,正是与意大利的动荡时代有关。16世纪至17世纪,意大利人民的起义斗争连续不断,这种斗争也影响了一些出身下层的艺术家。他们的苦闷和反抗情绪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卡拉瓦乔的产生正像同时代产生的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物一样,是历史的必然。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1573年—1610年)是17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卡拉瓦乔出生于北意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

卡拉瓦乔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早期,卡拉瓦乔曾跟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绘画,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矫饰主义艺术,但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仑巴底的悲惨的现实生活。16世纪90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在罗马,矫饰主义风格引不起他的兴趣,引起他的兴趣的是那些历代大师留下来的静物画和风俗画。卡拉瓦乔早期画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代表作是《女卜者》、《玩纸牌的人》、《奏吉他的人》、《捧水果的少年》等。

《女卜者》描绘的大概是卡拉瓦乔偶然见到的一个街头情景。一个吉普赛女人,很可能是以占卜为生的流浪者,她有吉晋赛人看手相的本领,带有狡猾的目光和一丝淡淡的微笑,捉住一只具有绅士风度的年轻人的手。整幅作品构图简洁,一男一女两个半身像相互联系在一起,由于只刻画了人物的半身,从而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使人物的形象十分突出鲜明。这种半身风俗画好像是卡拉瓦乔在早期作品中酷爱的一种形式。《玩纸牌的人》、《奏吉他的人》都是采用了这种形式。

卡拉瓦乔的早期作品都带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从1597年到1606年是卡拉瓦乔创作活动的盛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艺术风格已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它彻底克服了矫饰主义的影响,另辟蹊径,把在风俗画中所获得的新手法应用到宗教绘画中去,这是他对宗教绘画的重大突破之一。

1598年,他为罗马法兰契奇教堂所画的《基督召唤使徒马太》,是一幅具有极为浓厚的风俗意味的宗教画。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争议,在争吵中卡拉瓦乔误杀了对手迫使他离开罗马而迁移到那不勒斯。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流浪生活。漫长的流浪生活,使画家得到了充分接触和观察下层社会人们生活的机会,并使他成为具有大胆革新精神和在自己作品中歌颂普通人民的17世纪意大利第一流的艺术家。

卡拉瓦乔盛期时的代表作是《圣母升天》、《圣保罗的改革》等,这些作品完全是徒有宗教虚名的风俗画作品。

(3)从1606年到1610年,卡拉瓦乔进入创作的晚期。在这段时间里,画家创作了《洗礼者约翰的斩首》和《圣路乔的埋葬》等作品。他临死前的绝笔之作是《基督的降临》和《基督的笞刑》,这些画面的处理被称为“黑绘法”。1610年,卡拉瓦乔患病而死,死时年仅37岁。

卡拉瓦乔创造的现实主义画风不仅对意大利而且对整个欧洲都具有强烈的影响。鲁本斯、委拉斯凯兹、伦勃朗、勒南兄弟等欧洲画家,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他的出现。预示了欧洲17世纪现实主义的绘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卡拉奇兄弟的学院主义

17世纪意大利学院主义在理论上的奠基人是贝里格,在实践上的创始人是卡拉奇兄弟,即洛多维柯·卡拉奇(1555年—1619年),阿戈斯蒂诺·卡拉奇(1557年—1602年)和阿尼巴·卡拉奇(1560年—1609年)。

他们中的最年长者和实际上的艺术指导者是洛多维柯·卡拉奇,他们兄弟三人共同树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1590年在意大利的波伦亚地区建立了欧洲第一所美术学院——波伦亚学院。他们把它叫做“有志于造型艺术者的学院”,开起了比例学、解剖学、透视学和建筑学等课程,形成了一个严整的美术教育体系,这个学院成了以后欧洲各国美术学院的蓝本,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欧洲美术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学院派的艺术主张是:要保持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艺术的永恒性,把这些艺术看成是不可逾越的楷模,实际上却是鼓吹折中主义艺术。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尼巴·卡拉奇。他是古典主义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奠基者。在三兄弟中,他年龄最小。他很早就崭露出杰出的绘画才能,1595年他应招去了罗马,1697年至1600年间,他为罗马的法尔涅塞宫殿创作了一幅以爱神为主的壁画。当时的罗马因为摆脱了宗教争端的烦恼,提倡绘制具有“永久纪念性的大艺术作品”。阿尼巴的这幅天顶壁画便是“大艺术”的最初作品。在当时的罗马,阿尼巴享有“绘画复兴者”的崇高声誉。阿尼巴的这一幅天顶壁画重新恢复了欧洲纪念碑式壁画的优秀传统,它曾经成为欧洲各国17世纪画家们的真正艺术学院。

阿尼巴·卡拉奇还创造了新祭坛画的典型样式。他的祭坛画带有许多等身高的人物,坐在烟雾缭绕中的宝座上的玛利亚,以崇高圣洁的形象与站在前景上的世俗的圣人们连接在一起。另外,阿尼巴还是欧洲古典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604年创作的《逃亡埃及》就已经显露了风景画的端倪,他几乎是把这一宗教故事当作风景画来创作的。他大胆地使宗教人物在画面中只占很小的位置,而津津有味地去描写意大利庄严典雅的大自然风光。他的这种画法,后来为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洛兰和普桑等师承并发展了,并最终形成了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景画。阿尼巴还留下了许多独幅画和肖像画,其中著名的有《酣睡的维纳斯》、《圣母哭子》、《弹曼陀林的男子像》。

从阿尼巴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学院主义对“自然美”和“理想美”的追求,而且更多地是对理想美的迷恋,有时甚至需要用别出心裁的宏大构图,强烈的运动感和明暗对比,以及夸张的神情姿态和美化的形象来弥补作品内容的单调和贫乏。

阿尼巴1609年因患疟疾而死,年仅49岁。他和卡拉瓦乔一样都是中年夭折。阿尼巴去世后,他所创立的古典主义艺术由波伦亚的一批画家继承并继续得到发展。波伦亚的这群画家中较为著名的有多梅尼奇诺(1581年—1641年)、列尼(1575年—1642年)和阿里巴尼(1578年—1660年)等人。

同类推荐
  • 探索未知-欧洲的自然地理

    探索未知-欧洲的自然地理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 神秘的地域

    神秘的地域

    本书介绍了诸如响沙、悬棺、玛瑙湖、象牙矿、古崖居、“迷魂阵”、“大气魔镜”、等神秘之地,以及“世外桃源”、“度日如年”、“颠倒时空”之地等等。
  • 灾祸的降临上

    灾祸的降临上

    本书丛书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在时空长廊里考证历史的回响、发掘生命的秘密、探寻太空的谜团、破解文明的神秘,所揭示的神奇绚丽的壮阔画卷,将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将使我们的心灵感震颤。
  • 昆虫记

    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让读者首次领略昆虫的真实面目,让我们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人类生命之外的生命。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充满人性的昆虫,在这里,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
  • 地球的绿色卫士——植物

    地球的绿色卫士——植物

    令人肃然起敬的植物世界,体现了古老而惊人的生命力。植物界是随着地球的发展,由原始的生物不断地演化,大约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历程,形成现在已知的50余万种植物的。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的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光合作用的有机产物中。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历史上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形成。因此,地球上绿色植物在整个自然生命活动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可代替的。而植物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绝大部分,并且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也是如此。
热门推荐
  • 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追思家乡的亲人挚友、灵山秀水、民俗风情和童年趣事,以唯美的语言寄托浓浓的乡愁,既有对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感叹,又有对自然纯朴乡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初时模样。外婆于花荫里闲穿茉莉,外公于厅堂独自饮酒,母亲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父亲则背着药箱,去了邻村问诊。而我,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原以为星移物换的岁月,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
  • 是达瓦大谁打我的

    是达瓦大谁打我的

    第一次写小说就不介绍了,反正随便写的,也不会写,主要就是留点自己的足迹在网上
  • 德云师姐

    德云师姐

    德云师姐的爱恨情仇,与外界的斗志斗勇,最后一起共创辉煌
  • 战神联盟之戴德斯

    战神联盟之戴德斯

    二十年前,她被邪灵组织杀死,却不知为何,死神又将她复活。复活之后,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接连发生。破碎的记忆,奇怪的声音,死去的姐姐,有人意识的猫,一切都仅仅是巧合?那个少年,到底是谁?为何与他如此相像?那个队长,他又是什么人?熟悉,却陌生……破碎的记忆杂乱无章,散落在脑海之中。我……也许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 婚外谈情

    婚外谈情

    女人,当你拥有爱情时,必须有事业。因为,当你失去爱情的时候,起码还有事业支撑住自己。当你没有事业,并同时失去爱情的时候,那你就一无所有!
  • 位面怪盗

    位面怪盗

    复活后的怪盗在穿梭在各个位面盗取资源、美女等一切后,回到现实后能否找到杀害他的真凶和幕后黑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怪盗的世界。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所以千万不要将怪盗和小偷弄混哦!不然你会收到预告函哦。
  • 热血梦断何处

    热血梦断何处

    热血?兄弟?追梦?血泪?不眠之夜?哪跟哪啊?此书只是一些真实的故事,稍加润色。呈现出来,下本联系作皆为虚构
  • 苏斯圣偌第九殿

    苏斯圣偌第九殿

    十三岁逃去国外的夜月央被亲爱的大哥“邀请”回国,抗家族,反父母,入学第一天路上单挑渣男,第二天莫名其妙认识了学生会神秘八殿。第三天神奇的成为了第九殿,从此便传说。与殿下们共住?闲情时搞搞暧昧,无聊时到处‘串门’,“...我申请,我不当第九殿了!”某女身后一堆烂摊子,准备不收拾就走,“不可能!”闪闪发光的美男们齐声回答。(作者:咳咳,本人比较喜欢美男多的逆后宫文,哈哈哈一时兴起就写了,咳咳,创文第一次,不好不要建议。)
  • 死灵界兄妹篇

    死灵界兄妹篇

    冷酷无情的哥哥,古灵精怪的妹妹。当他们来到新得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一个末日世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ps:不是很会写简介,要不先看两章,快节奏,爽文,圣母就别来了
  • 追妻之旅:钱途堪忧

    追妻之旅:钱途堪忧

    我,顾小七!作为一个生活在高科技城市的苦逼二货青年一觉醒来居然摇身一变成了逍遥国第一大商顾远帆的女儿,可喜可贺!上不用斗姨娘,下不用斗毒蛇姐妹,还有个哥哥疼,我太爱你们了!银子票子等着我,美男等下姐姐我马上飞奔过去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