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88700000012

第12章 是白糖,还食盐?

融合调和与锦上添花的艺术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位日本朋友家做客时,朋友从冰箱里拿出西瓜让我吃。因为当时是炎热的夏天,我就拿起一块西瓜咬了一大口。

可不知为什么西瓜的甜味里混着咸味,我从来没吃过这种怪味的西瓜。

“怎么样?这西瓜味道还可以吧?”

朋友一边说,一边抢似的啃了两块西瓜,好像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瓜一样。

我原以为他会切开西瓜以后撒上糖,没想到他却撒了盐。

“西瓜上怎么撒盐啊,在日本都这么吃吗?”

我这么一问,朋友反而表情奇怪地答道:

“原来你不知道往西瓜上撒盐的吃法吗?那么在中国撒什么呢?”

“在中国当然是撒糖了!绝对没人撒上盐吃的。”

我又告诉朋友,如果在西红柿上撒上白糖吃的话,剩下的汤水比西红柿汁饮料还好喝。一听这话,朋友立刻说,在日本,西红柿也是撒盐吃的。

是加糖更好吃,还是加盐更好吃的问题,其实不过是一种在饮食生活上的味觉的喜好问题而已。可以说,这与中国人喜欢吃油腻的东西而日本人喜欢吃清淡的东西的差异基本相似。

在韩国,人们通常是把西瓜切开后,吃它的天然的味道,有时候为了加味也会撒上一点儿糖,但不是撒盐。

那天,我和朋友为糖和盐的问题争论了很长时间。其实,与其说是争论,倒不如说是了解味觉文化的努力更为确切吧。

我说,西瓜本来就是甜的,我们吃的就是它的甜味,如果撒上盐,不就没有甜味了吗?朋友则说,如果太甜反而不爽,所以撒上盐,通过添加咸味来调和西瓜的味道。

朋友还反问我说,在原本很甜的西瓜上加糖的话,那么水果的天然香味不就没有了吗?

我说,对中国人而言,味道越甜越好。这时,朋友才点头表示理解。

在西瓜上撒糖和撤盐这种极其平常的无意识的习惯行为,也蕴藏着三国的文化差异。

如果说日本是中和味道的“互融调和”的味学,那么中国则可以说是“锦上添花”的味学。韩国人也使用汉字成语“锦上添花”,韩国的味学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这种特征往往还体现在三国人的民族气质上。日本人有克制自己、保持与对方协调、互助的融合性气质。与之相反,中国人和韩国人则有性格过激、爱突出表现自己的个性、缺乏克制的气质。

因此,日本人竭力避免极端的气质,而中国人和韩国人则鼓励突出个性。

日本人认为无论生前多么坏的人,死后都会成佛。

如果说中国人、韩国人属于“绝对思考”型,那么日本人则属于“相对思考”型。

在餐厅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点菜的时候,如果问“您要烤肉呢,还是海鲜呢?”中国人和韩国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烤肉或海鲜,而日本人则会说“都没关系”,这时服务员却不能“没有关系”了,因为这让他无法确定客人到底想要哪一种。而且日本人看到别人订了某种菜后,通常会说“我也同样”。

这种日常现象体现了日本人对“是”和“不是”表态不明确的模糊性。红的也可以,绿的也可以。不偏向哪一边,以实现相对的中和正是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意识形态的价值

笔者曾在其他书中提到过,中国人和韩国人没有“原则”,过于注重感情和人情,所以在日常行动中容易过激,而且不能很好地遵守约定。相反,日本人总是“原则主义”,所以行动谨慎,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和约定。

但与这种日常行为的差别不同,事实上中国人和韩国人在观念上有价值判断的原则,它贯穿整个社会的绝对意识形态。日本没有绝对意识形态。

中国和韩国是由绝对意识支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中国和韩国的社会自古以来是依据儒教或血缘主义形成的,所以儒教和血缘主义也就成了一个不变的传统。

日本并不是根据这种绝对思想或绝对观念体系形成社会。

韩国虽然也打着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招牌,但实际上仍有很多地方完全没有摆脱儒教的传统意识,因为相应的绝对意识形态仍在起作用。

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上,这种差异体现得十分明显。

日本可以毫无阻力地吸收、消化西方文明。而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绝对优越性的观念太强,历史的包袱太沉重,对外来文化总是先衡量一下是否符合中国的绝对意识形态,然后才引进吸收。韩国的情况也与中国差不多。

总之,是食盐还是白糖的问题所体现出来的“互融调和”的味学和“锦上添花”的味学,可以作为理解三国社会文化的又一个突破口。

同类推荐
  •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仅生活着巴比伦人,还生活着苏美尔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他们在巴比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奏响了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乐章。巴比伦文明虽然早已远去,但其跌宕起伏的历史、神秘莫测的文字、辉煌雄伟的建筑、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至今依然让世人惊叹和折服。
  •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本书由“经典常谈”和“文艺常谈”两部分构成。“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文艺常谈”将朱先生散见于《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书中有关诗歌、文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辑为《文艺常谈》,这本书对年轻的朋友们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极大帮助。
  • 中华典故(第十卷)

    中华典故(第十卷)

    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笔画多少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引入“政治文化”这一视角对鲁迅其人其文的特点进行研究,揭示出鲁迅其人其文特点背后潜在的政治文化影响,给鲁迅的特质找到新的依据,提供新的解释;从“政治文化”视角研究“符号化”的鲁迅是如何参与后世文学建设之中,凸显不同时代由政治文化的变动带来的文学思路的“交错”“转换”和“对话”,来探讨现代文学“文学建构”的规律性,丰富对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通过对“政治文化”视角下鲁迅这一典型个案的研究,分析政治文化变迁和作家思想方式、文学策略之间的关系,揭示政治影响下文学建设的规律性。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法国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法国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有罪审判

    有罪审判

    一个军人世家的年轻人在遇到奇遇之后看他如何维护正义,惩治罪恶
  • 褪色的彩虹

    褪色的彩虹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出身的青年李成山,初中未毕业就参军到了部队,十几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感到升职无望,便复员回到了家乡,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几番沉浮,几度春秋,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人生辛酸史······
  • 开元盛世之营销大师

    开元盛世之营销大师

    士农工商——在大唐,商人户口是最低等、最令人不齿的。无奸不商,商人就是奸人的代名词,越有钱就代表越坏。上千年的陈旧观念难以改变,那好,林爽就不当商人,当一个和商人合作的营销大师,赚钱的同时还乐得个逍遥自在。“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太白兄,来干来干!”
  • 星际迷途之音乐旅行

    星际迷途之音乐旅行

    本书写主角简然在各个音乐繁生的世界中将错误的音符归位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伴随简然的脚步去享受音乐的美妙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On the Parts of Animals

    On the Parts of Anima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们都裸辞了

    我们都裸辞了

    裸辞时代来临,优秀者纷纷步入创业的步伐,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多种经验人生告诉你人生哲学,从中感悟人生,升华自己,不同创业故事惹人深思
  • 我是万法仙尊

    我是万法仙尊

    徐无道无意间得到了一枚万法仙门的戒指,从此开始了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