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5100000030

第30章 挑战者俱乐部:诸侯问鼎

在1955年哥本哈根宇航大会上,一个美国代表曾询问苏联太空专家谢多夫:“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谢多夫微笑着回答道:“两者皆不是,第一个宇航员将会是一条狗,当然是苏联的狗!”

1957年10月,当前苏联R7火箭带着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入太空时,美国人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呆和耻辱,因为美国在太空竞争的第一回合中失利;1961年4月,当前苏联将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时,美国又一次无奈地兴叹,因为美国第二次遭到羞辱;然而,当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国会向世界宣布:“美国将在十年之内致力于将人送上月球,并将其安全送返地球。”这一次,美国赢了,而且赢得很宏大,苏联帝国失败的命运实际上也由此奠定。

但是,正如那位美国代表所关注的一样,当只有美国和苏联参与的第一轮太空竞争的时候,人们至多忘记了一条狗,但第二轮登月行动全面展开后,人们会关注谁?会忘记谁?因为黑马如此众多,中国、日本、俄罗、欧盟、印度、美国,还有巴西、巴基斯坦、以色列,甚至还有可能是南非。

欧洲

欧洲老了吗?是的,欧洲远比美国要老迈,因为欧洲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蹂躏,这种自相残杀导致了欧洲的集体衰落,但欧洲果真行将就土吗?不,欧洲现在正年轻,当欧洲的伽利略系统显示出比美国的GPS更为先进的时候,美国又一次感到了不安,尤其让美国担忧的是,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盟实际上弥漫着戴高乐主义,那可是一股与美国貌合神离的精神。

1911年8月12日,俄罗斯的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给《航空评论》的一位编辑写信说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面。它首先会小心翼翼地探索大气层的边缘,然后会把人类的控制和干预能力伸展到整个太阳系。”齐奥尔科夫斯基的预言在今天正变成越来越清晰的现实。

比齐奥尔科夫斯基稍晚一些时候的欧洲另一位航天先驱就是一位诞生于奥匈帝国的赫尔曼·奥伯特于1894年6月25日出生于特兰西瓦亚,这里那时属于奥匈帝国领土,现在则位于罗马尼亚境内。奥伯特成为航天先驱首先应该感谢儒勒·凡尔纳这位科幻小说大师,是他的《从地球到月球》一书使12岁的奥伯特着了迷,他从此喜欢上了航天研究。但同很多人一样,他首先得到的大学教育并不是航天,而是医学。1913年,19岁的奥伯特来到慕尼黑学医学,但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的学业中断,他被迫开始服兵役。直到1919年一战结束,奥伯特重新开始学业,但这时他已经开始对航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图书馆中四处搜寻关于航天的书籍,其中就包括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书。很快,在1922年,他就向海德堡大学提交了一份《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的论文,奥伯特提出火箭点火公式和脱离地球引力的方法,但显然海德堡大学的伯乐不多,他的论文被斥为不切实际。

从1924年到1938年,奥伯特回到他的家乡特兰西瓦亚,在一所中学里教数学和物理。恰巧此时有一部名为《月宫女郎》的电影在本地拍摄,剧情中需要一架火箭道具,为此导演找到奥伯特,希望他能帮助剧组制作一个。可见,在那个年代,关于月球和太空的种种幻想就已经各国社会普遍开花,20世纪20年代,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星际航行协会这样的爱好者组织,奥伯特于1927年也主持成立“德国空间旅行学会”。

奥伯特本人和齐奥尔科夫斯基一样,属于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们对航天的主要贡献是理论方面的,显然,不首先解决航天理论就无法指明航天发展的途径。奥伯特的主要贡献是,他阐述了航天飞行所涉及的几个必然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即燃料消耗、燃气消耗速度、火箭速度、发射阶段重力作用、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等,这些都是火箭能否成功飞行的基本物理关系。奥伯特于1938年在维也纳工程学院进行火箭研究,后来又到德累斯顿大学研制火箭燃料泵,1941年,他又到佩内明德参与V-2飞弹的研制,但奥伯特主要的贡献还是理论方面的,德国的早期火箭研制完全是按照他的理论在进行,从德国早期著名A-4火箭到二战时闻名遐迩的的V-2火箭都是按照奥伯特的火箭理论在进行发展。二战后,1951年,他离开支离破碎的德国来到美国与布劳恩合作,因为德国战败,已经没有发展火箭的空间了,奥伯特的梦想显然只能在美国才能变成现实。奥伯特参与了美国空间规划。在美国期间,他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对十年内火箭发展的展望,另一本主要是谈到了人类登月往返的可能性。1960年,奥伯特退休后又回到德国,这是他已经开始对哲学产生兴趣,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哲学问题,奥伯特于1989年12月去世,享年95岁。

在奥伯特著名的《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一书中,奥伯特在导言中就提出了四点论述,一,以目前人类的知识水平,可以实现飞出大气层的梦想;二,人类的航天器可以在一定速度条件下实现飞出大气层并不坠落回地面,甚至达到某一速度后可以脱离地球引力;三,这种航天器可以做载人飞行,并能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四,这种航天器有可能在几十年内实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论述了三方面内容,即,一,阐述了火箭的运行的一般公式;二,他设想了一种高空火箭B型,包括了许多细节,并特别强调应该使用液体燃料,应该是液态氧和酒精,同时也讨论了一些火箭的应用前景;三,他设想了宇宙飞船的设计,并论述宇宙飞船飞往月球、金星和火星时的状态和问题。

奥伯特与齐奥尔科夫斯基一样是航天的理论先驱,功不可没。

在欧洲,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是欧洲的科学中心,但在现代火箭方面,德国则是真正的发源地,德国的A-4火箭和V-2火箭众所周知是现代火箭的鼻祖,而战后,德国火箭工程师和科研人员被分别纳入苏联和美国的现代导弹和航天工程中,德国为这两个超级大国培养了大量航天人才,这些人才中也包括流向世界各国的一流科研人才和一些国家的航天奠基人,包括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航天奠基人几乎都是德国人直接或间接的学生,可以说德国人奠定了整个世界的火箭工业。

1927年6月5日,在德国城市布莱斯劳的一家啤酒店中,德国最早的火箭爱好者团体诞生了,这其中就包含了日后影响整个世界许多重要人物,如冯·布劳恩、鲁道夫·内贝尔等,这个组织就是德国的星际航行协会,他们推举德国的火箭奠基人温克勒作协会主席。温克勒是个谨慎谦虚的人,他从1925年开始研究火箭的推进系统,先是主要研究利用火药推进,后来转向利用液体燃料,1931年2月12日,他设计制造了一个液体燃料火箭,命名为“德尔塔”火箭,即“HW-1”号火箭,这枚火箭仅仅向上飞行了约2米就掉到了海里,之后,温克勒给他的火箭加装了用于稳定的飞行尾翼,并于1931年3月14日在此试验,结果“德尔塔”火箭成功飞行到300米的高度,这就是欧洲第一枚成功飞行的火箭。

德国的这个协会成立后开始了火箭试验工作,他们设计的第一种型号称为“小火箭”,但万事开头难,这种“小火箭”前两枚在试验时就爆炸了,第三枚也仅仅升空20米,不得不反复修改,终于在1931年5月14日,再次进行试验时,成功飞行了约60米,受此鼓舞,5月23日,他们的“推进器”2号火箭飞行了5400米,之后再接再厉,“推进器”3号飞行了1600米,在5年的时间里,这个协会共进行了23次火箭飞行试验,270次火箭点火试验,87次火箭发射试验,这些宝贵的实验实际上为德国陆军后来的正规火箭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由于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因此德国重整军备的计划大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这个条约明确规定德国不得拥有坦克、作战飞机和潜艇等重要作战武器,一战后德国原有的14000架飞机不是被收缴就是被拆解,尽管德国在国内民族主义的推动下,英法对德国的限制作了一些妥协,德国开始开始突破这个条约的限制,《巴黎航空协定》是凡尔赛条约的补充,主要对德国的航空进行限制,仅仅允许德国生产少量民用飞机,以致德国在战后航空发展异常缓慢,战后两年竟然没有生产一架飞机。但从1922年开始,德国的滑翔机开始复兴,由此开始带动德国的航空工业,另外,德国的一些飞机制造商们在战后也采取了规避凡尔赛条约和巴黎航空协定的措施,把生产飞机的工厂转移到国外继续研制飞机,这样实际上德国的整体航空业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基础,并没有完全停滞。

德国人对战争英雄和航空业的挚爱融于整个民族的血液中,这种精神也可以说是支撑德国整个民族主义的支柱之一,德国人能在两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又迅速崛起说明这个民族的精神非常卓越,这是一种真正的不屈不挠精神,德国可以在战争赌注中失败,但德国从来不会在民族竞争中失败。德国著名的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奇德霍芬(Lothar von Richthofen)战后也在复兴的滑翔机热潮中重新飞上天空,但不幸的是,1922年7月4日,这位英雄在一次飞行中发生事故而丧生。1925年,里奇德霍芬家族想把将曼弗雷德的灵柩从法国的Bertangle公墓迁葬到他们的家族墓地,位于德国的Schweidnitz公墓,以便让他和家族的起他成员安葬在一起,但是德国社会各界知道这个消息后几乎一致要求将曼弗雷德安葬于柏林的Invaliden公墓,因为柏林的这个公墓中有许多德国的英雄,这位英雄的遗体不仅仅属于他的家族更属于整个德意志民族,里奇德霍芬最终同意了这个民众要求,1925年11月20日,曼弗雷德·冯·里奇德霍芬的灵柩正式安葬于柏林的Invaliden公墓,参加迁葬仪式的不仅有里奇德零芬家族成员、曼弗雷德的生前的战友,还有当时的德国总统兴登堡元帅(Reichspr?sident von Hindenburg)与冯·西特克将军(General von Seeckt)等许多德国政治上曾人物。由此可见整个德国社会从上到下几乎都有一种同心协力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被某种思想激发起来就会迅速传播到德国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整个德国都会动起来。

德国人战后其实一直在处心积虑地发展自己的航空力量,显然,无论德国将来是否走向战争,德国人知道,空军已经是一个战略军种,不再是一战时的补充、侦查小分队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空军在将来就将意味着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德国人的努力没有白费,1924年协约国方面开始逐渐放松对德国飞机的限制,德国人也以民航训练学校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飞行学校,共计建立了10所,以培养私人飞机驾驶员为招生名义,但实际上这些学校几乎都在为德国军队服务,他们一直在为军队秘密培养飞行员。1925年,德国还与苏联签订了一个秘密协议,德国在苏联境内设立空军培训基地,避开凡尔赛条约,在别国培训飞行员。

到了1930年底,德国已经悄悄建立了三支飞行部队,但德国人还是避人耳讳地给这三支部队起了个听上去颇像商业用途的名称,即Reklamestaffeln,广告中队之意。后来其中一个以Berlin-Staaken为基地的中队首先秘密成为德国国防军的第一个战斗机联队。

到了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已经无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开始大规模扩建军队。1935年2月26日,希特勒与戈林签署命令,正式组建空军。命令规定空军与陆军和海军一样作为国防军独立的一个军种存在。3月14日,希特勒为德国第一支战斗机联队进行了命名,即“里奇德霍芬联队”(Jagdegeschwader?Richthofen):“我宣布这个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里奇德霍芬联队,将会在精神上与物质上共同承担起它神圣的责任!”

尽管如此,德国人还是不满足于传统的军事武器,德国将军们敏锐地注意到火箭这种尚处在摇篮中的武器的战争价值,另外,凡尔赛条约也没有对德国的火箭研究进行限制,显然,法国佬和英国佬还没意识到火箭的军事价值,毕竟那时的火箭这种东西与其说具有某种军事价值还不如更像是一种玩具。但德国陆军炮兵局的研究与发展部主任卡尔·贝克尔少将是一个科学博士、弹道学专家,他对火箭的价值十分看好,他在1929年为此专门命令研究与发展部开始研究火箭,他将这项工作交给了上尉军官多恩伯格来负责,贝克尔给多恩伯格在柏林附近的一个陆军库莫斯道夫炮兵试验场找了一块地方作为研究基地。多恩伯格很快就从德国星际航行协会找到了几个人,这几个人构成了德国官方的火箭研究小组,正是这几个人日后成为美苏规模庞大的太空和导弹工业的奠基人。小组成员包括:冯·布劳恩、鲁道夫·内贝尔、克劳斯·立德尔、瓦尔特·立德尔。

这个小组于1932年底建立,小组的第一个工作目标就是制造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推力为2665牛顿,布劳恩负责这项工作,很快,在1933年1月,这台发动机就进行了点火试车,发动机稳定运行了1分钟,产生1372牛顿的推力,试验相当成功。这时小组开始设计他们的第一个火箭A-1和A-2,1934年12月,两枚A-2火箭被分别命名为马克思和莫利茨,试验获得成功,两枚火箭达到了2400米的高度。

这个小组前后研制了多种火箭,已经对火箭技术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基本达到了研制实用型火箭的水平。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火箭就诞生在这个小组,这就是著名的A-4火箭。1942年6月13日,德国人开始试验他们制造的A-4火箭,但好事多磨,第一枚火箭发射失败,1942年8月16日,试验的第二枚火箭取得一些成功,1942年10月3日,第三枚火箭点火发射,3秒钟后,火箭推力达到78400牛顿,然后推力继续增加,火箭离开地面平稳地向上飞去,第41秒时,火箭速度已经达到2千米/秒,第54秒时,火箭发动机准时按照既定程序停车,火箭此时的飞行速度已经达到5600千米/秒,火箭然后在惯性下继续向上飞行了一段时间,总高度达到85千米,飞行距离达到190千米,偏离预定目标区仅4千米,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实用型火箭成功诞生。多恩伯格在当晚的庆祝宴会上兴奋地说道——我们的火箭今天达到了60英里的高度,这比巴黎大炮的纪录还要远的多,我们利用我们自己的火箭进入了太空,从此,我们利用太空为地球上的两点建立起一座桥梁,我们证明了利用火箭可以进行太空飞行。他对冯·布劳恩说,“你知道我们今天所作的工作的意义吗?今天,宇宙飞船诞生了!”

此后,佩内名德火箭基地内的这个小组甚至已经做起了飞向太空的梦想,他们设计了A-9/A-10计划,这就是布劳恩等人的载人宇宙飞船计划,实际就是要设计一种将A-9和A-10结合起来组成一种多级火箭,当然,此时已经不是布劳恩等人可以做梦的时候了,德国的战争此时正进行的如火如荼。1944年5月16日,第三帝国的战争已经出现败相,德国最高统帅部急于寻找一种能有效挽回战场局面的武器,他们已经等不及火箭研制者们按部就班的研制进度,下达了将V-1火箭投入战争的命令,不久又下令将最先进的V-2火箭也投入战争。1944年9月6日晚,德军向英国发射两枚火箭,但没有成功,9月8日,德军再次向伦敦发射火箭,这次,火箭在伦敦市区爆炸,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现代火箭作战。此后,德军开始大规模向伦敦发射火箭,从1944年9月6日开始到1945年3月27日德国投降前夕,德军发射了3745枚V-2火箭,但由于这种火箭是匆忙投入战争的,火箭的状态并不稳定,在所发射的火箭中,只有1115枚火箭成功击中伦敦,还有一些用来打击安特卫普、烈日、布鲁塞尔等地,还有580余枚是用来训练、试验等;从命中精度上看也不尽如人意,约74%的火箭落在既定目标区30千米范围内,其中只有44%落在目标区10千米范围内,可见打击精度并不高;从造成的损害来看,英国共有2724人被炸死,6476人受伤,破坏了一些建筑物,总体上看并没有达到预定目的。

1945年1月,多恩伯格和冯·布劳恩等研制人员和基地军队上层军官秘密商议,提出向美国方面投降。8月,冯·布劳恩等127名第三帝国火箭研究人员来到美国继续研制火箭及主持美国后来的登月行动。

二战结束后一段时间,整个欧洲满目疮痍,欧洲各国疲惫不堪地等待着美国的援助,东欧等国家被纳入到强大的苏联体系中,西欧也被迫接受美国的领导,欧洲大陆一分为二,二战的战火刚刚熄灭,冷战的阴云又飘到头顶。百废待兴的欧洲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无暇顾及火箭事业,苏联和美国瓜分了德国的导弹人才和设备,他们成了新的世界中心,整个世界的导弹中心也转移到苏联和美国。

在欧洲度过战后最艰难的一段时期后,在战争中损失较小的法国已经逐渐恢复了元气,奉行戴高乐主义的法国人努力扮演着欧洲新主人的角色,法国人接过了德国人无法继续的导弹研究。战后不久,美苏迫于冷战压力对新军事工程投入了巨大财富和精力,在德国V-2火箭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导弹这种现代新军事打击武器,导弹成了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武器,同时,由于核弹的威力在二战时得到证实,火箭和核弹的就成了最完美的一种战略攻击武器,远程核导弹很快成了一种战略武器,常规战争思想开始被核战争思想代替,几乎整个冷战都是在这种核阴影下度过的。法国早在1949年就制定了中程导弹和潜射导弹的研制计划,法国在1956年提出了新的防务政策,即戴高乐主义下的法国军事思想,法国应该拥有“战略性报复武器”。1960年,法国制定了自己的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两方面,即“蓝宝石”计划和“绿宝石”计划,“绿宝石”计划主要是在法国探空火箭基础上研制液体单级火箭;“蓝宝石”计划主要是研制两级运载火箭,也包括火箭和卫星的制导、结构设计、返回技术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等,“蓝宝石”就成为法国运载火箭的名称,这种火箭成为法国第一种航天运载工具;此后,法国又制定了“红宝石”计划,即研制两级固体火箭。1961年,法国提出要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300千米的地球轨道,卫星重量应该为50千克,按照这一要求,法国开始研制新型火箭“钻石A”,这是一种液体和固体共同组成的三级火箭。

1965年11月26日,法国用“钻石A”运载火箭成功将法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试验卫星”1号送入太空,其轨道远地点为1820千米,近地点为530千米,卫星重量为38千克,法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此后在1966-1967年间,法国又先后发射了三个小卫星。

由于法国认识到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与前苏联和美国在太空竞争方面分庭抗礼,必须将欧洲团结在一起,整合欧洲的力量才有可能与美国、前苏联呈鼎足之势。法国在20世纪70年就开始倡导欧洲建立一个统一的航天部门,这就是现在的欧洲航天局,法国自然是其中的核心力量。

在法国人努力的同时,英国人也在发展自己航天事业。英国与法国基本同时起步,英国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探空火箭计划,1955年,英国开始研制“蓝缕”洲际导弹,其改装的运载火箭就是“黑骑士”,1958年9月7日,“黑骑士”运载火箭在澳大利亚进行了首次飞行,1964年,英国开始发展人造卫星,开始研制“黑箭”运载火箭,1971年10月28日,英国使用“黑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

英国人在卫星方面更为出色,而法国人在运载火箭方面更胜一筹,他们都是欧洲航天局的支柱力量。法国是欧洲的航天核心力量,可以说没有法国就不可能有欧洲的现代航天。

在美国人眼中,戴高乐是一个标准的“法国混蛋”,因为这个家伙总是念念不忘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欧洲,这和美国的全球战略总是不相称,法国人是欧洲传统的“女管家”,只是在卑斯麦统一德国后,法国在欧洲大陆传统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不但德国受到严重打击,更为危机的是整个欧洲数百年来第一次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世界成了美国和前苏联角逐的竞技场,欧洲第一次充当了配角。所谓的戴高乐主义就是要恢复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并最好能成为统一的欧洲的核心,即建立一个法国领导的欧洲。

戴高乐在二战爆发时是一位法国将军,他也是一位作家,对法国人来说,他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提出了代表法国利益的戴高乐主义,这是他最伟大的政治成就,戴高乐主义后来可以说是现代欧盟的奠基思想之一,他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功不可没。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生于法国里尔的一个天主教家庭,1909—1912年在圣西尔军校学习,在校期间得到了后来被证明名副其实的一句评语——“未来优秀军官”。戴高乐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大战中,戴高乐在凡尔登战役中还曾被认为已经阵亡。二战期间,法国政府战败被迫与德国商议停战投降,但戴高乐离开了法国,前往英国,并于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通过无线电发出著名的、号召法国进行抵抗的演讲,从此为戴高乐本人奠定了法国抵抗核心领袖的地位。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1965年他再次成为首任通过全民普选竞选成功的总统。但在1968年5月由法国受冷战政治的影响,法国学生和工人与政府对抗,戴高乐的总统地位受到威胁,终于在1969年4月,戴高乐没有再次赢得法国公众的支持,提出辞职。这之后他一直居住在科龙贝双教堂村,直至1970年11月9日去世。

戴高乐主义也直接影响了欧洲的航天梦想,法国在接过德国的航天梦想后不久就在1961年成立了法国航天局(CNES),负责人直接就是工业部长,法国航天局成立后就确立了三个目标:一,统一欧洲的航天力量,尽力组建一个统一的航天部门,协调欧洲的航天活动,后来法国成功促成欧洲16国共同组建今天的欧洲航天局;二,展开与美国和前苏联的航天合作,吸收两者的航天经验和技术;三,制定法国自己的各种卫星计划、运载火箭计划、空间探测计划、建设航天中心等。法国航天局成立后先后成功研制发射了法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继续研制发射了电信卫星,斯波特卫星(SPOT)等多种卫星以及钻石运载火箭等,还建立了图卢兹航天中心和圭亚那航天中心,前者专门从事航天的管理、试验、轨道控制和操作、数据管理等;后者设在南美法属圭亚那库鲁地区,这是一个位于赤道附近的理想的航天发射中心,这里是欧洲阿利亚娜火箭的发射场。

欧洲的航天从一开始就是在美国和前苏联两大航天板块的夹缝中发展,但欧洲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必像前苏联和美国那样是冷战的主角,欧洲航天并不面临太多地政治压力,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实力按部就班地发展独立的航天计划,并不需要美国阿波罗工程那样复杂庞大、耗资巨大而又有些脱离实际的大航天工程,欧洲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自己的航天之路,因此欧洲在卫星制造和运载火箭上很成功,而没有在载人航天与美国和前苏联展开竞争,这很好地发展了欧洲人自己航天事业。但欧洲人也明白,欧洲在开始阶段可以保守些,低调些,但这不意味着欧洲总是低调行事,因为航天业是一个前景非常广阔的领域,是一个新大陆,欧洲不能总是在美国人、俄罗斯人的屁股后面,单是每年巨额的航天发射市场就是一个“下金蛋的鸡”,况且航天业的背后还有利益巨大的各种资源,这关系到整个欧洲未来的命运。欧洲曾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美国政府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就将在未来得到大约为7-12美元的回报,并且航天业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平台,几乎每一项航天新技术都有很大的民用市场,仅以美国航天飞机的研制来看,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是从航天飞机的技术转化来的。这些都意味着欧洲必然要大步走向太空,不会再顾及美国的盟友关系或者前苏联的政治军事威慑而像个小脚女人一样谨言慎行,今天的欧洲正在成为一个航天巨人,实际上,欧洲航天也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第三大航天力量。

欧洲航天局在法国人的推动下于1975年成立,共有欧洲16国参加,由于这不是如同美国、苏联那样属于一个国家,而实际上是一个国际组织,因此它组织结构、分工合作、经费统筹等显得更为复杂。它的经费是由各个成员国按照协定共同提供的,欧洲航天局与欧盟之间有一个合作协议,用来领导、计划整个欧盟成员国的航天事业。欧洲人的航天还有一个与美国和前苏联不同地方就是他差不多从一开始就走的是一条商业化道路,它没有那么多的政治使命,而是更加适应各个成员国的实际需要,因此也更加适应市场。由于航天业中蕴藏着巨大的利润,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也鼓励民间企业参与航天计划。法国实际上是世界各航天大国中将航天商业化发展的最成功的国家,阿里亚娜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性航天运输公司,法国在这家公司中占有主要股份,它实际上是法国和欧洲其他50多家公司和银行共同出资成立的,这家航天运输公司自成立后成功开发阿利亚娜系列运载火箭,它的航天发射已经超越美国获得巨大利益;在为世界提供卫星服务上,欧洲也同样占据大比例市场份额。

目前,欧盟航天工业的年收入大概有60亿欧元,其中卫星商业服务和火箭发射分别占33.5%和25.8%。

早在欧洲航天局成立之前,欧洲的空间组织就已经开始和美国合作,参与空间活动,这为欧洲日后的独立空间活动积累了经验。欧洲空间组织于1973年和美国宇航局共同签署了一项联合研制“空间实验室”的协议,在此后10年,这个空间实验室耗资十几亿美元,但也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个空间实验室于1983年由美国航天飞机携带首次进入太空,直到1986年1月随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前后共飞行4次,为欧洲带来了大量有关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医学和空间加工等方面试验数据。欧洲希望以后能继续这种合作,但这要受美国的制约。

欧洲航天局成立之后,欧洲的航天活动获得巨大发展,欧洲航天局于1985年1月制定了一项长期航天规划,这项计划包括三个方面,即在阿利亚娜系列火箭的基础上设计建造阿利亚娜-5型运载火箭、研制“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和建造“哥伦布”空间站三项计划。欧洲航天局的阿利亚娜系列火箭非常成功,特别是阿利亚娜-4型火箭,衍生品种齐全,几乎可以满足各种运载发射要求,在此基础上,欧洲经过两年多的论证并与美国不厌其烦地谈判后,欧洲航天局在1987年11月决定,从1988年1月开始正式执行阿里安-5型运载火箭计划;与此同时,另外两项计划也开始进行论证研究工作。研制阿里亚娜-5型运载火箭不仅是为了满足未来的航天发射市场,也是为“海尔梅斯”航天飞机做助推系统。“海尔梅斯”是一种小型航天飞机,计划搭乘3名宇航员和携带3吨有效载荷,可以在轨道上自主飞行11天。“哥伦布”空间站计划包括密封舱、极轨平台和有人照料的自由飞行平台三个部分,计划分为初始运行能力和自主运行能力两个阶段进展。初始阶段就是首先将“哥伦布”舱加入到美国的空间站中;自主阶段主要就是再将一个密封舱和一个设备舱组成的有人照料的自由飞行平台发射升空。可以看出,阿利亚娜-5型运载火箭、“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以及“哥伦布”空间站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欧洲未来航天计划,欧洲的航天正向着大规模载人航天迈进。

欧洲的这个庞大的航天计划耗资巨大,阿利亚娜-5型运载火箭计划经费为34.96亿(计算单位为当时的欧洲货币兑换单位,下同)、“哥伦布”计划经费39.08亿,“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计划经费为44.29亿。此外,欧洲的这项长期航天规划中还包括两颗数据中继卫星、一颗欧洲资料卫星及研制第二代气象卫星等子计划。

在规划自己的未来时,欧洲航天局也广泛地与美国和俄罗斯进行空间合作,获取他们的经验技术,同时培养自己的航天员。来自各个成员国的航天员被派往俄罗斯的轨道站,也参加美国的航天飞机各种活动,这样欧洲可以既能了解俄罗斯的空间站也熟悉美国的航天飞机,同时也培养了成熟的航天员。欧洲航天局在德国科隆设有一个航天机构,这里的任务就是选拔和训练来自各成员国的航天员,并协调欧洲各国的航天员计划。

但无论怎样参与美国和俄罗斯的空间活动,都毕竟不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在参与的时候往往受到许多限制。如1993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由于预算问题要求美国航天局重新评审和设计“自由”号航天站,尽量压缩研制经费、后勤支持费用等,美国航天局只寻找新的、更节约的方案。这样,欧洲人的“哥伦布”计划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欧洲航天局原本设计与“自由”号空间站对接的空间舱就不得不做出重大修改。欧洲的这个空间舱什么时候发射也要决定于“自由”号空间站的进度。重新设计的空间舱方案欧洲人也让它变得既可由美国的航天飞机携带也可以用欧洲自己的阿利亚娜-5火箭发射,另外,在这个舱的后面增加了数据中继天线,这样欧洲的这个空间舱既可以通过“自由”号空间站由美国的测控和数据中继卫星发送信息,也可以直接通过欧洲自己的数据中继卫星与地面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减少受制于人的程度。

欧洲航天走商业化道路的确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但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既然是商业活动就要受到商业规律的影响,以卫星发射市场为例,这个市场也和很多商业市场一样有自己的高峰期和低谷期,近几年就是一个全球卫星需求低潮期,欧洲的卫星发射订单大为减少,2003年法国航天航空工业集团总裁菲利普·加缪在5月份呼吁欧洲航天局和其他欧洲航天管理机构加快实施已经制定的航天研究计划,加缪说,近年欧洲航天市场面临重重,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每年都有20至25颗卫星的生产订单,而2002年只收到7颗卫星订单,欧洲各国对航天的投入也没有增加,连印度在航天业的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都已超过法国,印度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欧洲不得不忍受市场规律带来的风险,欧洲人估计,下一个航天需求高峰最早也要等到2010年,到那时欧洲航天才有可能迎来又一次盈利机会。

欧洲航天局不能指望欧洲各国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各国的预算都很严格,欧洲航天局只能另外想办法。目前,美国倡导的国际空间站计划在欧洲看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因为这在欧洲航天不景气的时候一方面可以继续利用国际空间站进行各种研究,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降低经费开支的好途径。

无论怎样,欧洲航天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就,不久的将来完全可以与美国、俄罗斯的在航天领域分庭抗礼。

在运载工具上,欧洲的阿里亚娜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射运载系统,各种型号的火箭都有,可以满足不同的发射要求,不久前,欧洲阿利亚娜-5火箭再次发射成功,这标志着这种火箭已经成熟,能适应未来新的发射市场。

欧洲研制开发了一个可以和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媲美的“伽利略”卫星地位系统,这将为欧洲提供导弹精确定位、商业服务等多方面的好处,欧洲可以不再依赖美国的卫星定位系统。成为一个独立于美国卫星地位系统和俄罗斯卫星定位系统的第三大卫星定位系统。

在空间探测上欧洲也独树一帜,不断发射自己的空间探测器,在这方面拥有很强的实力。

2003年6月,欧洲航天局研制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发射升空,“火星快车”计划耗资3.5亿美元。“火星快车”经过6个月的太空旅行最终进入火星周围的运行轨道,它在火星轨道上将要运行两年,寻找火星上任何有关生命的迹象。另外,它还带了一个火星着陆器,即“小猎犬”,这个着陆器由英国制造,可惜它在着陆时失败,尽管如此,“火星快车”还是值得称赞的,它的运行良好,它携带的高分辨率立体相机拍摄到了一张照片,显示出在一个环形山内部可能存在着冰,“火星快车”捕捉到了这些冰反射的光线,这是迄今最清晰的有关火星存在冰冻水的证据。

2005年的1月14日,欧洲发射的“惠更斯”成功的在土卫六上面实现了软着陆。这是一颗重达319千克的探测器,它经过了长达7年的旅行,从地球来到土卫六上。科学家认为这颗土星的卫星很神秘,它也许存在某些原始低级的生命。这也是一次美国和欧洲空间探索合作的成功事例,“惠更斯”是搭乘美国的“卡西尼”进行空间旅行的,直到2004年底才分离。有意思的是,“惠更斯”在进行软着陆的时候欧洲人让它同时播放摇滚乐,着陆的后短短的时间里“惠更斯”就传回来350张照片,但很可惜,“惠更斯”在土卫六上只工作了半个小时,不管怎样,这是迄今人类的探测器距离地球最远处的一次着陆。

2005年11月9日,欧洲又向金星发射了名为“金星快车”的金星探测器,“金星快车”搭乘俄罗斯的“联盟”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这是一个重达1270千克的探测器,“金星快车”大约要飞行5个月(即到2006年4月)才进入金星极地轨道,计划要进行500天的探测工作。由于金星的年龄、质量和体积与地球相似,所以很早科学家就希望能对金星进行探测,这可以了解我们的地球的形成,以及研究将来是否可以移居金星。

此后,欧洲已经计划发射多个空间探测器。

接下来,欧洲的目光又转移到了水星上,这是一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2004年,美国发射了“信使号”水星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将于2009年进入水星轨道,但“信使号”只是一个环绕水星飞行,它不携带陆器探测器。欧洲人也将在不久后发射一个水星探测器,“贝皮?克兰布”(贝皮?克兰布是一位意大利科学家),这个探测器和前几个一样也将携带一个登陆探测器,同时在水星轨道上的主探测器将从空中对水星的磁场、地表、和其他水星物理进行探测。“贝皮?克兰布”上面装有两台照相机和6台遥感仪器,轨道器上装有7台探测器。

2005年美国表演了一次对彗星的撞击探测计划,这实际上是一场太空军事表演秀,因为除了探测彗星本身的科学意义外,这项深度撞击计划实际上更具有军事表演得意义,它旨在表明美国在太空精确打击上已经获得成功,只不过美国不好公然进行太空军事精确打击试验,只能借此名义,因为全世界的专家都明白,美国能精确地击中高速运行得彗星也就能击中任何轨道上的人造飞行器。欧洲人很快针锋相对提出了一项类似的计划,“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它实际上已经在2004年2月成功发射,只不过它的航程太远,它要飞行10年才能达到它要探测的楚留莫夫-戈拉西缅科号彗星,并且,这是一个使用行星借力式轨道飞行的探测器,远比美国的要先进。“罗塞塔”号探测器同样也携带了一个名为“托勒密”的登陆探测器,这个登陆探测器还将在彗星上进行钻孔,然后取出彗星内部物质扔到它携带来的一个燃烧室中,将这些物质烧成气体后再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彗星的物质组成成分,另外,它也直接分析彗尾中的气体成分。

自然,在探测广阔的空间的时候,欧洲人的眼睛时刻也没有离开过另一个新领地,那就是月球。

2003年9月,欧洲航天局发射了欧洲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这个探测器不同于美国和苏联早期的月球探测器,欧洲商业化的航天要求这是一个低成本的飞行器,并且,这上面的仪器都是欧洲尖端的设备,最重要的是,这个探测器使用了一种新的推进系统,即粒子火箭,这一火箭的工作原理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力,然后再用电能将惰性气体氙电离,产生高速氙粒子流从而推动飞行器。这样可以为飞行器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缺点是现在还只能提供较小的推力。使用这种推进器的另一个重要好处是飞行器可以多次进行变轨,这在太空军事方面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太空动力。

欧洲不久前遭受了一次挫折,他们的火星探测器“猎兔犬2号”失去了联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欧洲人参加新大陆跑马圈地的运动。欧洲提出了一个名为“曙光”的新太空计划。欧洲航天局宣布,计划在2024年先登陆月球,然后计划于2030年登陆火星。在这个计划中,欧洲会先在2007年向火星发射一个小探测器,希望能做一次在火星表面取样然后返回地球的尝试,然后在2011年到2014之间,实现将火星岩石标本带回地球。这项计划的预算为9亿欧元。

日本

日本在近现代不断制造着奇迹,当明治维新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个东方岛国,但当日本在甲午海战中一举击败大清帝国舰队后,人们开始惊讶于日本竟然如此快速地超越了一直遥遥领先于它的清帝国;当日本在对马海战中再一次击败欧洲老牌帝国沙俄的时候,整个世界如梦方醒:第一个东方强国出现了!当日本突然攻击珍珠港的时候,人们明白,原来日本人的野心如此之大!

是的,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了,但更令人惊奇的是,仅仅在战后三十年里,日本竟然重新崛起为一个强国,这被称为日本奇迹。

而更令我们瞠目结舌的也许还在后面——按照日本的太空规划,日本将要向月球移民,你能想象吗?当未来的不久,我们头顶的月球被日本占有的话,谁将是世界的上帝?

日本的航天比美国和前苏联起步要晚,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无论是法理上还是科技投入上对攸关军备火箭等航天科技上都限制很多,日本无法名正言顺地象其他大国一样大规模发展航天科技。日本最早的火箭研究只能从科学研究方面开始,首先是从开展探空火箭开始,1955年2月,日本最早开展火箭研究的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在系川英夫领导下,首先从一枚卑微的“铅笔火箭”开始了日本的火箭研究。1955年4月12日,系川英夫在日本普天县试验了一枚重量只有几百克、长约23厘米、直径不足2厘米的“铅笔火箭”,而且只是进行水平飞行,但这就是日本今天世界一流火箭技术的鼻祖。

应该说明的是,即使是这样一枚可怜的“铅笔火箭”也不是政府出面的,而是民间自发进行的。东京大学的这个研究所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研究所,系川英夫所领导的这个火箭研究项目并不受日本政府干涉,火箭的各种计划、进展、试验和所需场地等都由研究所自己解决。

1958年,东京大学的这个研究所已经研制成功两级固体火箭3k-6,它的飞行高度达到40千米,但受政治制约,东京大学的火箭研究只能放在高空科学探测上,所以日本早期的火箭都是固体火箭,至今日本在固体火箭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出类拔萃,日本的固体火箭技术世界一流。日本的探空火箭大致发展了三个系列,即S系列、K系列和L系列,其中主要型号见下表,这些火箭已经完全能满足高空探测,实际上到了L系列火箭就已经超出了高空探测的程度,L-4S已经可以达到地球轨道,事实上已经可以运载卫星,因此,此后日本不久就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这也标志着日本不再只是进行高空探测火箭研究,而是正式进入全面发展航天的大国行列。

1964年,东京大学日本提出的月球基地概念图研究所合并,组成东京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ISAS),这使日本的主要空间研究力量得到整合,效率得到提高。这个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然是科研性的高空探测,但已经包括研究研究利用人造卫星进行空间探测,这就使日本向着地球轨道又迈进了一小步。

这个宇宙研究所的各种高空探测火箭尽管型号齐全,可以满足各类高空探测,从上表可以看出,它们的飞行高度从60千米到地球轨道都有,已经超出了大气层,最高可达2000千米,但这些都是固体火箭,这些的固体火箭在装药、控制方面都难度很大,也就是说它们提供大推力时就更加难以控制,因此这些火箭都是些小型火箭,有效载荷都很小,最大只能达到170千克,无法满足大一点的卫星发射要求。但日本没有因此放弃固体火箭,而是采取了两手办法,即一方面谋求引进可以提供大推力的液体火箭一方面继续提高固体火箭的能力。1970年2月11日,日本就是新研制的、专门用于发射卫星的固体L-4S-5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日本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OHSUMI)。其实“大隅号”是一颗技术试验卫星,不是应用卫星,这个卫星重量只有23.6kg,只是一颗很小的卫星,但无论怎样,日本已经成为继苏、美、法之后第四个进入航天时代的国家。

自然,和任何航天国家一样,日本在尝试发射卫星时也经历了多次失败,1966年9月26日,日本用L-4S型火箭发射一颗24kg的卫星,但姿态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发射失败,此后又经历了三次失败,直到1970才成功。

在日本官方,尽管在内阁级很早就成立一个“宇宙开发委员会”,(由5人组成,科技厅厅长兼任委员会的委员长),但这只是一个首相的常设咨询机构,并没有多少具体的计划,只是它制定的政策可以代表日本的官方态度,相当于国家宇宙事业的最高决策层。在发射卫星前一年,即1978年,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关于航天发展规划纲领性文件——《日本宇宙开发基础大纲》,此后这个大纲每隔5、6年就要修订一次,同时阐述日本对未来30年航天发展的预测和展望。

日本官方直到1964年才在科技厅下成立一个国家宇宙开发中心,后来由于发射卫星多次失败,日本遂决定成立一个更为职业的宇宙开发团体,然后于1969年10月1日在国家宇宙开发中心基础上成立宇宙事业开发团(NASDA),直到这时日本才开始大规模开始国家级的空间计划。

1969年12月,美国国会批准向日本输出火箭技术,自然,美国人很清楚日本人的研发能力,在转让技术的时候也只是转让已经不在保密的一些技术,并同时在协议中附加一条限制,即日本不得再向第三国输出火箭技术。无论怎样,美国的火箭技术的确帮了日本人,日本宇宙事业开发团的N系列火箭的最初型号N-1,在很大程度上是仿制美国的德尔塔M-6运载火箭,特别是第一级和第二级。

如前所述,日本在发展火箭上由于受宪法限制而先天不足,只在固体火箭上取得成绩,在大推力的液体火箭上只能另辟途径,这就是日本的两手办法,一方面继续发展自己的固体火箭,一方面寻求引进液体火箭技术。如果说20世纪50、60年代是日本火箭的起步阶段和自我发展阶段,那么70年代则就是一个引进、吸收的年代。

就在日本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宇宙事业开发团同时也开始了N-1运载火箭的研究。N-1运载火箭实际就是美国德尔塔火箭的仿制和改进版。德尔塔火箭是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根据日美达成的火箭技术转让协议,美国公司开始向日本提供技术援助,发放产品许可证,并把大部分火箭硬件提供给日本。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发射卫星,但搭载的卫星仅是一个小卫星,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仅为260kg。1976年,宇宙事业开发团在N-1的基础上很快开始研制N-2火箭,日本的研发能力的确很高,他们并没有在已经过时的N-1火箭上浪费太多时间,仅仅是一个过渡,然后迅速转向N-2火箭,这种火箭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也仅为715kg,而且其零部件仍主要来源于美国供应商,显然,日本也把N-2当成一个吸收学习的过程,并没有准备将这种火箭大规模投入商业或军事运营中。

在人造卫星上由于日本并没有多少经验,因此在引进火箭技术的同时,日本也在和美国在卫星制造领域展开合作,以吸收美国的制造经验和技术。这从日本当时所发射卫星的制造比率就能看出来,如1977年发射的工程试验卫星-Ⅱ(ETS-Ⅱ)中有日本的零部件为40%;1978年发射的广播卫星(BS)中,仅有15%的零部件是出自日本制造;1978年日本发射的第一颗通信卫星(CS)中,日本零部件仅为24%,另外76%的卫星零部件都是来自美国的福特航空航天通信公司(现在的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整个70年代,日本无论是在火箭技术还是在卫星制造方面,日本都处于大量引进、吸收美国技术的阶段,日本航天还无法制造大量的零部件,不得不依赖从美国进口。

但这种情况持续时间并不长,日本的技术吸收能力很强,从与美国达成协议到80年代初开始自行研发不过短短数年时间。到1981年日本就已经有能力发射自主研制的卫星,即1981年发射成功的工程试验卫星-Ⅳ(ETS-Ⅳ),这也是日本自主研制的第一颗通信卫星(comsat),尽管整个ETS卫星系列实际都是为了进行技术上的验证和测试,而不是真正为应用,但这已经相当惊人了。在火箭研究上,日本也迅速走出用于过渡研究的N系列火箭,转而开发自己的火箭。从1981年开始,日本就转而研制新型号的运载火箭,即H系列火箭。很快,在1986年H-1火箭就进行了首次发射。H-1运载火箭在有效载荷上已经提高了很多,可将1100kg重的卫星发送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H-1火箭的发射说明日本航天工业已经走出了依赖美国技术的阶段,日本的航天工业正在日益成熟。但尽管H-1火箭已经可以发射大型卫星,但由于美日之前的火箭转让协议有约在先,日本不能将这种含有美国技术的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因此,日本火箭一直徘徊在国际发射市场之外,没有获得应有的利润。

有鉴于此,同时也为了拥有更大推力的火箭,日本于1986年开始研制H-2火箭——从日本航天进程来看,日本的几乎所有的火箭系列都迅速被淘汰,而没有大规模投入商业运行,这显然是因为日本由于自身火箭技术起步较晚,为了迅速追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一步紧似一步地不断发展新系列火箭或卫星,有点急于求成,略显急躁。日本的H-2火箭已经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技术制约,这是一个完全由日本依靠自己的技术研究的运载火箭,在有效载荷上,已经可以把4000kg的卫星送上地球同步轨道。H-2火箭在1994年进行了首次发射。

在80年代,日本的航天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期间,日本研制和发射了第一颗遥感卫星——海洋观测卫星-1(MOS-1),这颗卫星于1987年用N-2火箭发射,设计寿命2年,实际在轨运行9年;1984年发射BS-2A通信卫星,并对直接入户电视广播卫星进行第一次实际演示。

日本在80年代基础上继续研制更为先进的火箭和卫星,但直到今天日本的航天业却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出现了频繁的发射失败、卫星运行失败等,这是因为日本急于求成的心理对航天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日本卫星频频出现故障,但这些故障不是来自某一个方面,而是普遍来自卫星的许多环节、硬件,涉及很多方面,这就说明问题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实现技术突破,而是因为步骤过快而导致许多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验证,很多硬件的质量测试、控制得不到保证,因此是日本操之过急的航天政策导致了事故频频。

1993年12月,日本地球资源卫星(JERS)上的短波红外(SWIR)遥感器由于致冷器故障导致其失去作用;

1994年8月,H-2火箭进行第二次发射,欲将ETS-6卫星送入大椭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但是ETS-6卫星上的双组元远地点发动机因故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的地球静止轨道;

1996年8月,地球观测卫星-1(ADEOS-1)在发射运行10个月后太阳电池阵发生故障,卫星报废;

2002年12月,ADEOS-2卫星发射升空,但不知为什么发射不到一年就失去联系。不仅仅是卫星。

日本运载火箭在这段时间里也是厄运连连。

1995年2月,高超音速飞行试验器(HYFLEX)在进行海上回收失败。HYFLEX主要收集高超音速数据,用于日本的希望号使用航天飞机的设计。

1998年2月,H-2火箭未能把一颗通信广播工程试验卫星(COMETS)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1999年11月,H-2火箭又一次没能够把一颗多功能运输卫星(MTSAT)送入轨道。

无奈之下,1999年12月,日本决定取消H-2火箭剩下的最后一次发射,同时宣布H-2A火箭延期推向市场,但此后日本还是没有摆脱失败的噩梦。

2000年2月,日本宇宙事业开发团的M-5火箭在发射天文卫星“Astro”时失败;

2003年11月,H-2A火箭搭载两颗军事侦察卫星发射时,点火10分钟后火箭发生故障,星箭两毁,这次失败终于导致H-2A中止发射。

2003年12月,日本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希望号”,但探测器不久出现故障,日本地面控制人员在进行远程遥控修复作业无效之后,宇宙事业开发团决定放弃其进入火星轨道的尝试,此次火星探测计划宣告失败。

H-2A运载火箭是目前日本最好的运载火箭之一,其首次发射是在2001年8月,并获得成功,紧接着在2002年2月进行了第2次发射,但已经出现小问题,不能算是完全的发射成功,之后H-2A火箭又有两次成功的发射,即分别于2002年12月和2003年3月将ADEOS-2卫星和两颗军用侦察卫星(系列军用侦察卫星的头两颗)送入轨道,但接下来的失败和日本整个航天业的一连串失败几乎彻底葬送了日本的信心,日本整个航天业至今还蒙受着这些失败的阴影。

但日本毕竟是一个科技大国,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科技储备雄厚,并且日本也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有充足的财力保障本国的航天事业继续发展,失败可能会影响日本一段时期的航天信心,但不会中断日本的航天决心。日本的决策者和世界许多大国的决策者一样认识到航天与国家未来命运的关系,日本的国家政策因此也明显支持航天事业,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停止,相反,日本有可能再吸取教训之后再次大规模发起走向天空和月球的热潮。

在冷战结束后,世界重新掀起一场探索太空和登月热潮,日本作为一个航天大国自然不甘人后,日本狭小的国土带来的危机感和日本处于和中国争夺亚洲领导权的要求,面临来自中国的航天压力日益明显,日本和中国的航天差不多同时起步,日本和中国也曾并驾齐驱,先后发射人造卫星(仅相差2个月),但中国在2003年10月率先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并且中国航天进展顺利,在国际商用发射领域也取得相当成绩,而日本则连连失败,并且在国际商用发射领域几乎没有什么成绩可言,这些都迫使日本重新面对太空发展,2003年,日本再一次改组航天部门,将原有的三大航天部门合并,以提高效率,便于统一协调、指挥,提高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原有的三个航天部门是国家航天开发署、国家航天实验室和太空航天科学研究所,将这三大部门合并为日本太空探索署,即JAXA,年经费为1800亿日元,约合16亿美元。日本此举显然不是简单为了节约经费,提高办事效率,而是为了更宏伟的探空行动,日本清楚地知道太空是一个新领域,历史表明,任何人要是能在一个新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也就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了优势地位。

日本不久前披露了自己的航天和登月计划,这是一个宏伟的工程,日本计划到2025年在月球上修建一个有人长期驻守的基地,以便研究利用月球资源,这实际上也是表明了日本必将在新一轮的登月行动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新美洲大陆不会再只有欧洲人的身影,而是一个国际大聚会,日本不会错过这场宴会。

日本政府综合科学技术会议2002年9月研究了日本今后20-30年后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可能性,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将会将这一计划具体化。日本已经预定于2008年进行宇宙空间站转移飞行器(HTV)的实验飞行;然后预定到2015年,使用提高性能的H2A火箭进行发射航天器的种种测试,提高可靠性,同时完成转移飞行器密封舱回收技术,为转移飞行器安装机翼;第三步就是在接下来的10年,一边先制造类似俄罗斯“联盟”号一样一次性飞行的载人宇宙飞船,一边开发类似美国航天飞机那样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飞机;第四步就是在月球上兴建基地。

另一方面,日本还计划开发一种以氢为燃料的极超音速飞机,这种飞机比任何今天的飞机都要快得多,能把从东京到洛杉矶的飞行时间缩短到2小时左右,这种飞机大概在30年后可以投入实际飞行。日本目前的经济实力允许它为这项计划做出庞大的预算支出,这是一项长期计划,日本计划前10年每年预定为2500亿日元至2800亿日元。

2005年3月2日,日本再次用一枚H-2A型火箭,成功将一颗通讯卫星和一颗导航卫星送上轨道,这次成功证明了其航天计划的可行性,也说明H-2A型火箭总体来说是一种先进的、成功的运载工具。

自然,日本的航天工业也为日本的军事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任何国家的航天工程都同时包含有军事意义,本来航天与军事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这种军事意义为日本走向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也可以说,日本走向航天大国的同时也就是走向了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2003年3月28日上午,日本将两颗军事间谍卫星在种子岛航天中心使用H-2A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两颗军事间谍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不久,一个芬兰天文爱好者率先拍下了日本间谍卫星的照片,稍后,一个加拿大天文爱好者也成功跟踪到日本间谍卫星的轨迹,其后其他一些天文爱好者也先后发现了这两枚卫星,他们已经“看”到日本间谍卫星每天可以两次飞越朝鲜上空,这些好事者将日本本来打算低调处理的间谍卫星公之于众——欧美发达的科学教育体系可见一斑,民间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比专业人员差多少,各国的卫星发射几乎很难瞒得过他们眼睛,日本的间谍卫星还没有开始运转就成为这些天文爱好者的猎物,这倒有些令日本哭笑不得。但无论怎样,一直以来日本都在谋求摆脱受美国的信息情报制约窘境,日本陆海空军事力量很强大,但在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领域美国人却一直不肯放手,日本的军事情报多年来只能依赖美国提供,这大大制约了日本军力的发挥,也成为掣肘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一个因素,因此,日本必然要借走向太空的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情报和太空军事。类似的不仅仅是军事情报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诸如导弹防御着这样重大的课题方面,日本认识到,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大国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防御预警、导弹拦截和报复系统才行。

印度

我们总是忽视、甚至取笑这个邻居,因为中国曾经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给了这个不自量力的邻居一记耳光,然而,当印度在世界计算机软件中称雄、印度的卫星遥感技术遥遥领先的时候,世界已经对印度刮目相看——谁都明白,印度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大国,输掉一场边界战争没什么重大意义,而拥有核武器、弹道导弹的印度才是令人敬畏的,当然,印度的眼睛也在盯着月球,尽管他看起来动作要缓慢得多,但别忘了印度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相对来说,印度的航天业起步稍晚,印度建国后的十年里基本没有力量发展航天,只是进行一些初步探索。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航天业才开始起步,1963年印度第一枚国产探空火箭首次发射,这标志着印度正式开始了宇航事业。在尼赫鲁主义影响下,印度建国后一直梦想着称为一个大国,以洗刷大英帝国对印度百年来的羞辱。尼赫鲁甚至不惜冒险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同中国开战,结果可怜的印度人又一次蒙羞。但印度却从此看到了一个可以一争高下的邻居,印度与中国基本情况类似,颇有可比性,印度也一直认为中国是它最直接的对手,因此印度一直注视着中国的每一个脚印,印度政府对航天业也异常关注,努力扶持本国的航天发展。

印度在建国后发展航天业的早期,由于印度本身并没有多少科技基础,因此印度主要采取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来慢慢发展自己的航天业。1971年,印度制定了第一个完整的10航天计划,主要目标是研制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1975年印度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阿里亚巴塔科学试验卫星”,但当时印度还没有自己的运载火箭,这颗卫星是搭载在苏联火箭上升空的。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技术,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措施,请国外专家来帮助印度研制运载火箭和其他空间技术。印度在得到国外帮助下,先后研制成功几种运载火箭和多颗试验卫星。印度在进行了十余年的技术引进和积累之后,逐渐有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印度先后制定了大约6项较大的航天计划,它们是:

1、印度国家卫星系统计划。这是一个印度国家基本通信和气象监测计划,在这项计划中,1983年发射的印度卫星-1B,然后相继发射了印度卫星-1D、印度卫星-2A、印度卫星-2B、印度卫星-2C、印度卫星-2D、印度卫星-2E。卫星的通信有效载荷有C波段、扩展C波段、大功率S波段和Ku波段转发器与移动通信转发器;气象有效载荷有甚高分辨率辐射计和气象数据中继转发器。

2、国家自然资源遥感计划。这是一项印度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探测卫星计划,它要求发射一系列的遥感卫星。印度先后发射了印度遥感卫星-1A、印度遥感卫星-1B、印度遥感卫星-1C、印度遥感卫星-1D、印度遥感卫星-P2、印度遥感卫星-P3、印度遥感卫星-P4、印度遥感卫星-P5、印度遥感卫星-P6.卫星上有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工作的线性成像自扫描仪、高分辨率全色照相机、宽视场传感器、模块式光电扫描仪、雷达校准用C波段转发器、海洋水色监视器、多频扫描辐射计、X射线天文学观测仪等。卫星数据由国家遥感局统一接收和处理。

3、空间探测计划。印度为此发射了一系列“罗希尼”卫星,1992年,印度发射了SROSS-C1卫星,1994年发射了SROSS-C2卫星,卫星上装有射线暴试验分析仪和迟滞势能分析仪等。

4、极轨卫星计划。1996年3月,印度发射了一颗重达1000千克的遥感卫星,卫星进入了太阳同步轨道,这是用印度自己的四级火箭发射的。火箭长44米,起飞重量为283吨。

5、静地卫星运载火箭计划。目的是要实现能将2500千克的卫星送入轨道的能力,这是一种三级运载火箭,第一级使用一个固体发动机和四个液体助推器;第二级采用液体推进系统;上面级使用液氢、液氧的低温发动机。

6、低温火箭发动机计划。研制这种火箭是为了静地卫星运载计划,其实是此计划的一部分,但这是一种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

1975-1976年,印度引进了美国的ATS-6应用技术卫星,并向农村地区进行了电视节目转播试验。

1977-1979年,印度利用法德联合研制的“交响乐”卫星继续进行电视节目转播。

1979年,印度用苏联的运载火箭发射了“巴斯卡拉”气象卫星。

1980年,印度用自行研制的卫星运载器-3运载火箭将罗希尼-1技术试验卫星送入近地点300公里、远地点900公里、倾角44.7度的轨道,这标志着印度的航天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1981年用苏联的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二颗“巴斯卡拉”气象卫星、使用欧洲“阿利亚娜”火箭发射了“艾普尔”技术试验卫星。

1982年,印度购买一颗美国福特航天公司为印度制造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印度卫星-1A,并发射成功,印度也是在引进美国先进的卫星制造技术。

1983年,印度政府经过多方论证,正式确定开发研制多用途国家卫星系统——INSAT,此后印度进行了持续20多年的研制,先后开发出3代相当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卫星技术。如印度的遥感卫星虽然起步稍晚,从起步至今也不过用了15年就已经有能力制造出4种国产遥感卫星。

印度政府为争取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大国给了航天业很大的支持,并从一开始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印度建设了一个非常完善的航天体系,仅服务于印度主要航空机构的人员就达16800人。印度航天部门成立之前,印度的航天研究是交给了印度原子能部负责的,之后原子能部成立了印度国家航天研究委员会,直到1969年,这个委员会才归属印度科学院领导,原子能部又因此成立了一个新机构,即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到了1972年,为了同一协调印度航天业,印度成立了航天委员会和航天部,由它负责制定印度的国家航天计划——航天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国家的航天政策,而航天部负责具体实施。印度主要的航天研究机构有: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国家遥感局、物理研究实验室、国家大气层雷达研究院、印度国家卫星系统、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这些管理、研究机构负责航天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印度的航天部门不象其他国家那样分属在不同的领导机构之下,印度的航天工业由总理直接领导,下设航天委员会和航天部,部下设航天研究组织、卫星计划办公室、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国家遥感局、国家大气层雷达监测系统和物理研究所。另外,印度的空间委员会的主席、空间部部长和ISRO主席是由一人担任的,显然这是出于提高办事效率考虑的——印度的官僚作风也很严重。印度的宇航人员是统一培训的,连接收国外卫星图像也是统一进行的。

印度航天部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总部都设在班加罗尔市,这里也是印度著名的IT产业中心,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将着两大科技领域结合起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卫星中心也就位于班加罗尔,这里是印度卫星研制中心,它负责卫星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负责卫星的电子系统、机械系统、控制系统等。印度火箭研究中心也在这里,主要负责研制运载火箭液体推进级和低温推进级、运载火箭卫星辅助推进系统。

印度的空间应用中心位于阿默达巴德市,主要负责空间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精力集中在卫星通信和遥感两个领域。这个中心拥有一流的机械、电子、毫米波集成电路和有效载荷的制造加工设备与环境试验设施,它也管理着德里的卫星通信地球站。

印度的航天发射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印度南端的维克拉姆·沙拉拜航天中心,另一个是位于孟加拉湾港口城市马德拉斯以北约100公里的斯里哈里克塔岛上,即斯里哈里克塔航天发射中心。前者的主要任务是研制探空火箭、卫星运载火箭和研究与航天器有关的技术。这个中心设置有材料、机械工程、电子设备、固体推进、系统可靠性、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这里有一个高氯酸铵试验工厂,用来生产火箭推进剂;还有一个空间物理学实验室,负责进行大气层和空间科学研究。而斯里哈里克塔航天发射中心是印度卫星发射的主要基地,也是印度军方导弹的试验基地,印度的大型运载火箭试验和卫星发射都主要在这里进行。

印度对航天活动的支持力度很大,自1995年以来,印度的航天预算每年都在增长,2001-2002年度印度的航天预算为4.36亿美元,比上个年度的4.104亿美元增加了6.4%。其中火箭研制预算为1.74亿美元;卫星研制预算为0.75亿美元;航天应用预算为0.35亿美元;航天科学预算为0.13亿美元;Insat系列通信卫星的发射和运行预算为1.18亿美元;其他0.21亿美元。6.4%的增长率是一个相当高的增长率,因为印度近些年的GDP增长也仅保持在5%左右。印度航天研究组织(ISRO)发言人自豪地说,印度给与了航天业很大的支持,印度所有的航天计划都得到了经费,没有一项计划因没有经费而被放弃。印度航天活动的年度经费预算是按照五年计划来分配的。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航天预算的分配上总体按照需要均衡分配,但在卫星研制方面却增长了一倍,显然,印度需要保持它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方面的优势地位,这个项目是印度航天业中“一只会下金蛋的鹅”,它为印度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同时,印度也一直延续了早期与国外进行合作的精神,到目前为止,印度已经与2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航天合作关系;印度与俄罗斯拥有传统的科技合作关系,印度出了继续保持这种合作外,还与以色列开展了合作。早在1984年4月,印度就与苏联合作,印度宇航员拉科什·沙尔马就引入了苏联的“礼炮7”号空间站;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中遇难的7名宇航员中,就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宇航员卡尔帕纳·查拉。印度同时也在逐渐把航天成果转化为商业利益,如印度在遥感卫星技术方面拥有世界一流技术,因此印度为世界上多个国家提供遥感卫星数据;印度的极地轨道火箭已经为德国、韩国等发射了多颗卫星,已经在国际航天市场拥有了一席之地。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很快收到效益,印度并没有多少钱可以投入航天业,因此从一开始印度就尽量让航天业尽快受到利润,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印度虽然航天业发展不长时间,但在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方面却很出色,印度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在一个能商业前景看好的航天项目上。

印度航天商业化进行的很好,印度遥感卫星可以提供各种空间、光谱、时间、和分辨率的遥感信息,连印度渔民出海打鱼都能得到遥感卫星的提供的信息。印度拥有5个地区遥感中心,它们负责对印度国土资源进行分析研究,提供数据,自成立以来,它们为印度采矿业、渔业、农业、环境保护等行业提供了大量信息,如印度的IRS卫星可以应用于农作物估产、森林覆盖与水资源测绘、干旱与荒地监测、融雪径流预测、城市发展、环境影响评估和海洋资源探测等领域。印度实际上经营者世界上最大的遥感卫星系统,印度在阿默达巴德市建有一个专门的印度空间应用中心,负责空间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和遥感两个领域。

印度自古就是一个商业民族,印度人很早就开始在中国、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进行商业活动,可以说印度人的商业嗅觉一向很灵敏。印度在航天领域不是在所有领域都涉足的做法在今天有了收获,卫星遥感探测成为今天最有市场的航天应用之一:1幅某一特定地区的普通遥感卫星图像价格为75美元、1幅高清晰度卫星图像价格为1800美元、1幅“斯波特”卫星的数字图像价格为2600美元、1幅“陆地卫星”的主题图像(如能显示矿物分布的图像)价格高达3500美元。而一个国家要想了解它的农业就要购买许多卫星照片,美国和欧洲的照片要价很高,印度则采用相对低价的方式占领了大份额市场;1992年,印度向阿拉伯卫星组织出租了INSAT-2A上的10台转发器;印度游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签订了一项协议,向该组织出租INSAT-2E上的11台C波段转发器,租期为10年,印度获得1亿美元的租金。这是该组织首次向它的成员国租用卫星转发器;印度还对美国“铱”卫星系统投资了4000万美元;1995年1月19日印度计划向美国休斯公司定购两颗价值7亿美元的卫星,希望争夺国际移动通信市场——如果建成,这将是一个联结亚洲大部分地区和部分非洲地区的移动通讯系统,这实际上是一个向美国“铱”星系统和国际海事卫星-P系统发起挑战的商业通信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印度将可以提供低廉的手持卫星电话,每个价值仅700-1000美元,国际长途每分钟收费仅2美元,可惜,印度人的梦想最终没能实现,但显然,印度不会因为一次挫折而推出,他们还会展开其他方式的竞争。

印度的航天业尽管起步晚,但发展很迅速,并且在在商业领域应用的非常成功,这为印度未来的航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印度必将成为一个航天大国。

1980年,印度用卫星运载器-3运载火箭将“罗希尼”卫星送入轨道,继前苏联、美、法、日、中、英之后第7个拥有自己的火箭和卫星的国家。

1997年9月29日,发射了1200公斤的印度遥感卫星-1D,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由PSLV火箭发射的IRS-P6卫星(又称“资源星”1),这是一颗重达1360千克的卫星,它能提供的高分辨率数据,主要为印度的农业提供灾害管理、土地管理与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计划在2006年发射一颗装有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器的“雷达成像卫星”(Risat)。这种卫星可以不受云层的干扰,可以对农田、森林、土壤水分监测、水文等进行监测。

2010年以前,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还计划发射一颗海洋监测卫星,用于对印度周边水域进行遥感探测。

总结起来,印度自1973年开始研制运载火箭以来,共研制出了4个型号的运载火箭,它们是卫星运载火箭(SLV-3)、大推力卫星运载火箭(ASLV)、极地轨道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

SLV-3运载火箭是一种固体推进剂火箭,全长为23米,包括四级,最大直径为1米,起飞重量为16.9吨,运载能力为40千克,起飞时推力为441千牛。1979年8月10日首次用来发射“罗希尼”卫星,但没有成功。1980年7月18日在斯里哈里科塔航天中心发射场成功将一颗重35千克的“罗希尼-1”卫星送入400千米的圆轨道。其后在1981年5月和1983年4月分别成功发射了“罗希尼-2”和“罗希尼-3”卫星。

ASLV运载火箭在SLV-3运载火箭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实际是把两个SLV-3运载火箭的一级发动机作为助推火箭捆绑在SLV-3运载火箭上而构成的。这也是一个四级火箭,全长为23.5米,起飞重量为39吨,运载能力达到150千克。1987年3月和1988年7月分别发射SROSS1和SROSS2科学卫星,可惜两次发射都失败。1992年5月和1994年5月又分别发射了SROSS-C和SR OSS-C2科学卫星,这两次发射获成功。

PSLV运载火箭也是一种四级运载火箭,全长为45米,起飞质量为275吨,起飞推力为5294千牛,这种火箭已经有了很高的运载能力——如果进入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为1 105千克;如果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为有效寨载荷为450千克;如果要进入400千米的近地转移轨道有效载荷为3000千克。1993年9月首次发射IRSIE卫星失败。1994年10月5日再次发射IRS12卫星成功,卫星重量为804千克,近地点为798千米,远地点为883千米。

GSLV运载火箭是终于不再是四级火箭,它是一种三级火箭,全长49米,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它的上面级是低温发动机,但这是由俄罗斯提供的,印度为研制这种火箭花费了10年时间,耗资3亿美元。但物有所值,GSLV运载火箭发射价仅为1.5-1.6万美元/每千克。这是一种低廉的价格,因此印度将这种火箭投入了国际发射市场。

印度发展航天为它的国家战略带来了很大好处,印度已经具备了4种型号的导弹,包括远程导弹,并且印度也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军事侦察卫星系统。

印度自1998年5月11日,印度在伯克兰连续进行了五次核试验,美国和西方国家以及世界和俱乐部老成员们只是采取了象征性的惩罚措施,他们清楚,像印度这样的大国拥有核武器是迟早的事,他们默许了这个新成员闯进核俱乐部,不久,印度的老对手巴基斯坦也进行了核试验,印度和巴基斯坦几乎同时成为世界新的核大国。拥有了核武器之后,印度必然要谋求拥有投掷工具,在印度没有适合的核潜艇和远程轰炸机的时候,研制远程战略导弹就成为最适宜的核弹运载工具。2001年1月17日,印度成功地发射了烈火(Agni)Ⅱ型中程弹道导弹,该导弹能承载1吨的核弹头。

印度从1983年开始实施“综合导弹发展计划”(IGMDP),到目前为止,印度已经拥有了较为齐全的导弹家族,有“大地”(Prithvi)型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烈火”(Agni)型中程地-地弹道导弹、“特里舒尔”(Trishal)型地-空导弹、“阿卡什”(Akash)型地-空导弹、“安特”(Antey)-2500型地-空导弹系统、“拉克什亚”(Lakshya)型巡航导弹、“3M54E俱乐部”型反舰导弹、“萨加瑞卡”(Shagarika)型巡航导弹、“卡茨”(Kozal)型舰-舰导弹、“阿斯特拉”(ASTRA)型空-空导弹。可见,无论是小型格斗导弹还是大型弹道导弹,印度都已经有能力制造,印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导弹研制体系。

在印度进行核试验后不久,1999年8月17日印度公布了《印度核学说草案》,这实际就是印度的和战略指导,其中印度提出,印度将建立一支“最低限度核威慑”的核力量,印度为此将建设一个三位一体的核战略体系。

目前,印度具有战略打击能力的是“大地”和“烈火”系列导弹,他们承载着现在印度的核打击任务。“烈火”导弹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进行设计,巴拉特动力有限公司生产。“烈火”导弹有三种型号,即I型、II型和III型,射程分别为1500公里、2000公里和2500公里。其中“烈火”I型和“烈火”II型已经研制成功,而“烈火”II型导弹目前是印度的和战略的中坚力量。“烈火”II型于1999年4月进行了一次试射,获得成功。“烈火”II型导弹长20米,直径1.3米,重约16吨,采用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最大射程为2000公里。“烈火”II型的远地点为405公里,助推阶段飞行110秒,重返大气层速度3.9公里/秒。“烈火”II型导弹采用中段惯性制导加末端雷达制导,制导雷达工作在C波段或S波段,导弹圆概率误差为100米左右,精度较高。由于这是一种固体火箭,因此它的准备时间仅需要15分钟,提高了这种导弹的效率。这种导弹可以携带1吨的弹头,可以是核弹头,也可以是集束弹、油气弹、生化弹等。另外,这种导弹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第二级发动机的伸缩喷口可在飞行中对推力方向进行微调,这样就可以实现在飞行中变换轨迹,增加了导弹的机动性,就增加了穿透导弹防御系统的可能性。这种导弹也可以在铁路上发射,尽管这样发射显得有些笨拙,但毕竟可以增加导弹的生存率。

除“烈火”导弹外,印度也在研制潜射导弹,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已经将这一研制任务交给一家私人公司进行。这就是“萨迦利卡”导弹计划。

在新一轮登月热潮到来的今天,印度自然不甘人后,印度联合新闻社报道说,印度计划在2008年发射一艘月球轨道宇宙飞船,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卡斯图里兰甘说:“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将在未来四五年内接受将宇宙飞船发射到月球轨道上去的挑战。”卡斯图里兰甘说“我们有信心”把宇宙飞船发射到环绕月球的“极地”轨道。在新一轮登月热潮中,印度显然有一个庞大的航天计划。2005年1月25日,印度航天研究组织(ISRO)的负责人马达范·奈尔证实说:“如果在2007年我国进行的首次探月计划成功,我们将在2015年前再次探月。”他进一步介绍了印度的登月计划,印度将首先在2007年向月球发射一个小型探测器,重约20千克,登上月球表面后采集月球灰尘,分析后将数据传回地球。然后在2015年进行印度的首次登月行动,命名为“月亮车一号”(Chandrayan-I或Moon Vehicle I)。

印度另外还有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研制新型航天飞机计划,即“艾瓦塔”航天飞机计划。之所以说它是一个新型航天飞机是因为印度不打算制造和美国一样的航天飞机,而是打算研制一种更为先进的航天飞机。美国的航天飞机实际上是一种火箭和飞机的结合体,它的动力系统实际就是火箭的动力系统,只是在返回大气层后才能像飞机一样着陆。而印度将要设计的航天飞机是先象飞机一样起飞,它将使用和飞机一样的涡扇冲压和超压发动机,直到10千米高空后才启动低温发动机,这样,这种航天飞机就不必携带大量的液氧,它完全可以利用大气层中的氧气,这就可以设计的小巧一些,既增加了有效载荷也减少了返回大气层时的阻力。这种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100次,能承载100吨的物体。印度计划先研制一种重量为3吨的小型验证机,然后再研制这种真正的“航天飞机”。

印度如此雄心勃勃并非没有道理,印度建国后一直呈崛起状态,尤其近几十年改革后,印度经济一直在稳定地增长,尽管没有中国那样显著但却相当平稳、扎实,印度已经在计算机软件产业、医疗、航天等领域内获得了很大成功,在计算机软件方面更是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印度的科技实力越来越雄厚,加之其一直奉行尼赫鲁的大国策略,印度几乎肯定会成为一个月球俱乐部成员。

巴西

看起来这个南美国家在太空发展上并不怎么走运,2003年8月22日下午1时30分,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最后检修测试时发生爆炸,它的火箭发展屡受挫折;巴西的经济也突然停滞不前,似乎这个国家已经中途退出了比赛,但我们因此就可以把它排除在外了吗?

2003年8月22日下午1时30分,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最后检修测试时发生爆炸。正在检测的工程技术人员中21当场人死亡,其中有11名工程师,两颗科研卫星被毁,发射平台成了一堆废铁。当火箭爆炸时,巴西国会主席萨尔内正在一栋位于圣路易斯市的海滨别墅接待来访的阿马帕州州长达席尔瓦,这栋别墅与巴西阿尔坎塔拉发射场隔海相望,他们此时也正在等待观看发射。

巴西从1973年开始制定航天计划,并从80年代开始研制VLS系列运载火箭,但这系列火箭自试验以来一直命运多桀,1997年11月2日和1999年12月11日,巴西在阿尔坎塔拉发射基地先后发射了两枚VLS火箭,第一次火箭升空65秒后,第一级火箭的一个推进器出现故障,火箭凌空爆炸;第二次火箭升空后3分20秒,第一级火箭完成任务后脱落,但第二级火箭却没有点火,地面控制人员只好引爆火箭。这两次都搭载了卫星,分别价值500万和1700万美元。

巴西科技部长阿马拉尔认为,VLS火箭第三次爆炸严重影响了巴西的航天事业,巴西不但损失了火箭和卫星,还损失了发射台等地面设备,更为惨重的是有21人丧生,这其中有巴西航天业内的几位高级专家,巴西的航天发展有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

VLS系列运载火箭是一种四级小型卫星运载火箭,长为19·44米,重量为50吨。第一级火箭装有4台“探索”-4型固体燃料的推进器,可以将350千克的卫星送入250—1000千米的地球轨道。

巴西是南美地区的大国,它在政治上一直希望在南美地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至少在美国这个男主人身边扮演一个女管家。巴西也是一个有政治雄心的国家,它和德国、日本、印度共同希望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之一,巴西也在第三世界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尤其是在南美地区。巴西是一个潜在的大国,无论从国土资源、人口实力、地缘政治等方面来看,巴西都具有成为大国的资本,但巴西也清楚,靠足球、咖啡和铁矿石是成不了大国的,还必须要在科技、经济和军事方面有自己的声音才行。

但巴西仅仅制定了一些航天计划,却没有像印度那样给与航天重要的支持,2003年VLS火箭爆炸,这年巴西名义上划拨给航天3579雷亚尔(约1200万美元),但实际上巴西航天部门之收到预算的约10%,这10%的资金只能勉强维持人员薪酬和日常行政开销,这样关键的火箭研制、测试、质量管理的几乎没有得到多少支持。巴西火箭行业也没有吸引到真正人才,因为没有高薪,大量人才都流失到国外或者私人企业,自1995年以来,仅巴西航空航天研究所就有350人离去,其中70%是VLS计划的研究人员。巴西火箭的管理效率也较为混乱,航天业是一个高技术行业,采用菜市场的管理办法肯定不行,对VLS火箭三次爆炸事故分析报告表明,巴西的航天管理上技术人员分工不细,火箭部件质量管理落后、火箭测试安装操作规范性差是导致事故频频的直接原因。

尽管如此,巴西毕竟还在向大国努力。巴西已经拥有SCD—1和SCD—2两颗卫星,在自身航天实力不强的时候,巴西也广泛和国际上其他航天大国开展合作,引进技术、吸收经验,巴西已经与中国联合研制了二颗地球资源卫星CNERS。

巴西总统在VLS火箭第三次爆炸后表示,巴西将继续VLS计划,重新努力成为航天大国。在今后几年中,巴西政府将加大力度扶持本国的航天业,2005年巴西已经计划投入7亿美元研制VLS系列火箭五种型号,分别为:VLS“阿尔法”、VLS“贝塔”、VLS“伽玛”、VLS“德尔塔”和VLS“埃普西隆”。巴西航天部门人介绍说,这项计划将持续17年,即从2005年开始到2022,计划在2007年再试验一枚VLS火箭。VLS将改用液体燃料发动机,显然,液体火箭相对固体火箭技术上要求相对容易些,并且也能获得大推力,巴西人说,未来的巴西火箭运载能力将达到今天的30倍以上。

以色列

现在没有人再会忽视这个弹丸小国,它的战争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强大的生命力早已令世人印象深刻。更为主要的是,这个国家实际上早已是核俱乐部成员之一,而尽管国土狭小,但犹太人很早就希望发展自己的航天业。1982年以色列Moshe Bar-lev博士向以色列国防部提出研制卫星计划,得到国防部的支持,于1984年组建以色列空间技术理事会(STD),后来改为以色列空间局。以色列从此开始发展自己的卫星计划。而且,以色列已经拥有优秀的卫星制造技术,也拥有中程弹道导弹,它能够发射卫星,谁能忽视它?

以色列的航天发展基于以色列的历史和现实一直富有两个特色:赚取金钱和维护安全。这不难理解,以色列国土狭小,并且是在阿拉伯人的包围下生存,以色列自建国的第一天起就被阿拉伯人视为仇敌,两者已经发生数次兵戎相见,以色列一度危机重重,因此以色列人对安全非常重视,它的航天业也主要是为军事安全服务的。另外,犹太人传统的商业意识也使以色列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商业机会,航天市场是一个利润丰厚的大市场,这里怎么会没有犹太人的一席之地呢?

以武器市场为例,以色列国防部的阿莫斯·亚龙将军就曾在一次外交和防务委员会举行的听政会上说,以色列目前每年的武器出口额为25-35亿美元,约占全球武器交易总额的10%,在以色列实际生产的武器中80%是用来出口的,以色列的武器产量占世界的10-12%。同样,在航天领域,以色列的卫星技术也属世界一流,以色列已经在为中国台湾、韩国、南非、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数据。

以色列很早就希望发展自己的航天业,但以色列建国后一直危机重重,很难平稳地发展自己的航天。但以色列人早已意识到没有自己的卫星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和1983年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请求美国提供战场卫星照片,美国尽管给与了以色列较大的支持,但这些情报往往很少,并且不及时,以色列为此深感受制于人的苦恼。

1982年以色列Moshe Bar-lev博士向以色列国防部提出研制卫星计划,得到国防部的支持,于1984年组建以色列空间技术理事会(STD),后来改为以色列空间局。以色列从此开始发展自己的卫星计划。

现在,以色列主要有两个独立的卫星研制机构,一个是以色列空间局,一个是以色列技术研究所。空间局的卫星计划主要是两个,一个主要是军事间谍卫星计划,即“地平线”(ofeq)计划,另一个主要是商业卫星计划,即EROS计划,它们都是遥感卫星。以色列技术研究所的卫星计划是TechSAT计划,这是一个包括遥感和通信卫星的计划。

以色列前后共发射了6颗“地平线”卫星,这些都是小型卫星,重量小雨300千克。“地平线”1号重156千克,于1988年9月发射,这也是以色列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一个实验照相侦察卫星;“地平线”2号于1990年4月发射,但只运行了3个月;“地平线”3号于1995年4月发射,重225千克,也是一个照相侦察卫星,其上载有一台紫外可见光成像仪,分辨率为16米,扫描幅宽100千米;“地平线”4号没有发射成功;“地平线”5号于2001年7月12日发射。

EROS计划其实也是间谍卫星,主要也是遥感照相侦察卫星,只不过它可以向国际其他客户提供数据,并且从一开始就是包含有商业目的。EROS计划主要是用于导弹早期预警和实时监测,这是因为以色列一只关注着伊拉克和伊朗的核武器计划和化学武器计划,而伊拉克和伊朗都拥有弹道导弹,以色列国土又在其导弹射程之内。早在EROS-A1发射前,以色列就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商业合作邀请,以色列可以向客户提供照片和数据,目前,已经和以色列合作的具体国家单位是日本的Hiroshima技术研究所、南非的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意大利的IPT公司、中国台湾的中央大学、韩国的先进科技研究所。以色列为了能提供更好的商业信息,邀请了美国核心软件技术公司(CST)为其特别开发了数据传输网。以色列还把EROS计划推向国际市场,吸引投资财团进行投资。2000年12月5日,EROS-A1卫星由俄罗斯火箭成功发射,为以色列的卫星商业打开了局面,国际商用卫星市场又多了一位竞争者,以色列的卫星照片质量很好,可以获得良好的利润回报,一幅地表面积为12.5千米×12.5千米的卫星图像售价达1500美元。

TechSAT计划包括两个系列,即TechSAT-1和TechSAT-2,TechSAT-1主要是科学试验卫星系列,已经发射了3颗,都是搭乘俄罗斯火箭;TechSAT-2是通信遥感卫星系列,TechSAT-2a是遥感卫星,TechSAT-2b是通信卫星。TechSAT卫星属微型卫星,目前微型卫星是一种流行趋势,尤其作为间谍卫星,本身也将是敌对国的打击目标,因此本身被发现的概率越小越好。

另外,据日前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透露,以色列将和新加坡共同开发侦查卫星,合同总价值达10亿美元,据估计,这种新卫星的性能将比以色列现有的间谍卫星更好。可见,以色列在发展自己的卫星的同时也在大力加强国际合作。

在运载火箭方面,以色列的“地平线”系列卫星都是用以色列自己的“沙维特”(Shavit)运载火箭发射的,成功率为75%。“沙维特”运载火箭是在“杰里科”(Jericho)-2导弹基础上研制出来的,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和Rafael公司共同研制的。这是一种小型3级固体运载火箭,1988年9月第一次发射成功,将以色列的第一颗卫星送上天。1993年,以色列为了提高“沙维特”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计划将有效载荷提高到450千克,对第三级火箭进行了改变,并且增加了第四级,采用液体燃料。早在1963年,以色列就和法国Dassault公司签定生产地对地弹道导弹的协议。因为以色列那时已经有了一个核反应堆,也就是说,以色列已经开始了核导弹计划,在进行核武器研究的同时,运载工具的研究也同时开始了。这就是后来“杰里科”计划的雏形,在这个计划中,以色列要求研制一种两级导弹,承载能力要求为750千克,射程为235-500千米。并且要求是固体燃料火箭,因为要适应以色列迅速反应的战备要求,因此要求导弹必须能在2个小时内做好发射准备。以色列还希望这种导弹能移动发射。以色列后来共计从法国购买了30枚这种导弹,1967年中东战争后,法国不再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支持,以色列遂开始开始独立研制“杰里科”导弹。

2002年5月28日,以色列在特拉维夫南部一个空军基地用“沙维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地平线”5号卫星,由于卫星重量为300千克,并且是送入距离地球400千米的轨道,因此以色列《国土报》宣传说,“沙维特”火箭如果作为导弹使用的话,射程将达到7200千米,承载775千克的弹头时可以飞行4000千米,因此这标志着以色列可以打击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显然,这有些危言耸听,也许,这只是犹太人对阿拉伯敌人的一用宣传策略。以色列人喜欢干些违反常规的事,如在“沙维特”火箭第一次发射时,不是按照其他国家普遍的做法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发射,而是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发射,有人不解地问以色列人为什么,以色列人说:“这是因为希伯来语是从右到左书写的。”但现实的原因是,“如果我们已经把运载火箭从西向东发射,火箭碎片就已经落在约旦和伊拉克,”以色列空间机构(ISA)的主席说出了现实原因,这也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而又感叹地原因,以色列国土太小了,以至发射火箭产生的碎片都有可能掉到邻国,而以色列不想刺激邻国,只好选择反向发射。

以色列目前主要有两种导弹,即“杰里科”1型和“杰里科”2型,这两种导弹都属于中程导弹。导弹主要部署在戈兰高地等处。“杰里科”系列导弹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它可能得到了美国的技术,因为这种导弹的外形尺寸和性能都与美国的“潘兴”-1导弹十分类似。“杰里科”1型导弹长10米,射程为500千米,重量为4500千克,垂直发射,弹头重500千克,1973年开始服役。“杰里科”-2型导弹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射程为1500千米,长12米,重量为6500千克,弹头重量可达1000千克,这是一种可以携带核弹头的导弹,以色列因此具备了发射核导弹的能力——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已经众所周知了,早在197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说“杰里科”导弹显然是作为发射核武器而研制的,因为这种导弹根本在常规作战中没有价值。1979年9月22日,在南非东海岸不远处的高空爆炸其实就是以色列进行的一次秘密核试验。

1987年5月,“杰里科”-2型导弹进行了试射,射程达800千米;

1988年9月,“杰里科”-2型导弹进行了第二次试验;

1989年9月,“杰里科”-2型导弹进行了第三次试验,射程达到1300千米。

2000年4月,以色列海军潜艇在印度洋进行了首次潜射巡航导弹发射试验,这是一种可以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这标志着以色列成为第三个掌握潜射核巡航导弹的国家。早在以色列向德国定购三艘特殊设计的常规潜艇时,军事观察家就预言,以色列肯定会发展出潜射核导弹技术。以色列的试验很成功,巡航导弹飞行了1860千米后准确命中预定目标。以色列其实和其他核国家一样,既然拥有了核武器总要找到可以投掷的工具。以色列很早就与德国Thyssen Nordseewerke公司和Howaldtswerke-Deutsche Werft公司签定了合同,专门为以色列海军设计制造三艘常规潜艇,但这种潜艇可以在海上连续执行30天的任务。潜艇为“海豚”级,长57.3米长,排水量1900吨,航速达20节,每艘需35名船员。三艘潜艇以已经分别于1999年7月、1999年年底和2000年交付给以色列。

其实,无论是以色列的核武器还是导弹技术、卫星技术都得到了美国或多或少的支持,美国对以色列发展核武器其实一直心照不宣,以色列正是在得到美国默许的情况下才发展的较为顺利。对此,阿拉伯人却相当恼火,阿拉伯人也在寻求核武器技术,但伊拉克的核设施被以色列空军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受到美国严重制约,实际上已经陷于停滞状态;利比亚的核计划在伊拉克战争后慑于美国的威力不得不停止,一向标榜自己是阿拉伯世界的强人的卡扎菲实际上向美国人屈服了。2003年12月7日,伊朗对外广播电台就恼火地说,以色列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却拒绝国际监督检查,并且也不加入《禁止核试验条约》和《禁止核武器扩散条约》,以色列才是世界和平的真正威胁。“20世纪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世界上两个最臭名昭著的政权:一个以战争侵略大片阿拉伯领土的以色列、一个搞种族隔离的南非政权不顾世人的反对联合研制原子弹,以此来威胁对手,维护自己的地区霸权地位。”

巴基斯坦

这是一个处处与印度针锋相对的国家,当印度发展航天业的时候,它的老对手当然也不甘示弱,在世界上,能研制巡航导弹的只有几个国家,巴基斯坦成为其中之一。2005年8月25日,巴基斯坦官员透露说,巴基斯坦计划发射一颗自主遥感卫星以获得全球卫星数据。这项计划将在6年内完成,预算为193亿卢比,另外,巴基斯坦也将发展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

2000年3月15日,一家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学组织美国科学家协会(FAS)突然在其网站(http://www。fas。org)上公布了巴基斯坦核基地和导弹工厂的卫星照片,这个协会拥有一颗侦查卫星,这些卫星照片就是由这颗卫星拍摄的。此前,这个组织就曾将朝鲜导弹基地的高精度照片公之于众,引起公众的注意。这次,正值美国总统克林顿计划对巴基斯坦和印度进行访问的前夕,该组织有一次掀起巴基斯坦核导弹波澜,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信息,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个组织是一个著名的反核武器运动的民间组织。

本来,巴基斯坦这个基地是一个军事秘密基地,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核基地,这里负责生产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即使是在巴基斯坦也是只有高层相关人员才了解的。美国科学家协会对这些卫星照片进行了分析,并公布说,“巴基斯坦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一支配备了数十枚核弹头的导弹部队做准备。这些导弹能够袭击印度城市和军事基地。”同时也说,巴基斯坦这样集中的把核武器聚集在一个地方相当危险,如果遭受攻击那就将是一场大灾难。

巴基斯坦是印度的老冤家,在亚洲,印度由于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并且在上世纪60年代那场中印战争中被中国打了一耳光,印度因此一直将中国视为地区竞争对手,印度的导弹和航天一直在追赶中国,而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有相持了几十年的矛盾,巴基斯坦又因此处处与印度较劲,巴基斯坦的导弹一直又在追赶印度。在这场赛跑中,巴基斯坦受国力限制,只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迫切的核武器开发和导弹研究上,因此巴基斯坦在航天方面主要是为其军事战略服务,民用航天没有多少。

1998年,印度首先进行了五次核试验,巴基斯坦紧随其后也进行了核试验,印巴先后成了核俱乐部新成员,当然,他们也交了一点入门费,美国先后给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一些象征性经济制裁。

美国科学家协会的照片已经清楚地显示出巴基斯坦的核能力,照片已经显示出巴基斯坦两个最重要的武器工厂和位于胡萨布的反应堆,以及位于萨果达的中程导弹基地。巴基斯坦的胡萨布和卡胡塔各有一座核反应堆,可以生产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钚和氚。胡萨布核反应堆于1996年3月投入使用。胡萨布的反应堆主要提供钚原料,卡胡塔的核反应堆主要生产出高浓缩铀,每年胡萨布工厂生产的钚,使巴基斯坦能制造出数枚核弹。

萨果达空军基地位于巴基斯坦拉合尔市西部,这里不但部署了巴基斯坦空军的许多战斗机,而且也部署了巴基斯坦的中程导弹。美国科学家协会的照片显示了位于拉合尔附近齐拉那山脉中的导弹仓库。

巴基斯坦目前主要的导弹是“天鹰”(Hatf)-1型导弹、“天鹰”-1A“天鹰”-2型导弹、“天鹰”-3型导弹和“高里”导弹。

巴基斯坦的导弹研究比较晚,相比印度还要晚大约8年左右。1961年,巴基斯坦成立航空和外太空研究委员会(SUPARCO)以负责制定导弹计划;但直到1980年,巴基斯坦才开始其地对地导弹研究,首枚导弹射程为300-500千米;1987年,巴基斯坦开始生产火箭发动机;1989年,巴基斯坦试射短程弹道导弹“天鹰”-1和“天鹰”-2,射程为80千米,“天鹰”-2射程为300千米;1992年,巴基斯坦研制出射程为100千米的“天鹰”-1A短程导弹;直到1997年1月,巴基斯坦才研制了射程为1500千米的“高里”导弹,这才是能够装备核弹的运载工具。1999年,巴基斯坦试射“高里”导弹的改进型,它可以携带1000千克的载荷,射程为1000千米;2002年10月,巴基斯坦试射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射程为750千米。

“天鹰”-1和“天鹰”-1A均为单级固体导弹,导弹长6米,直径0.56米,有效载荷500千克,重量为1500千克,可携带常规弹头、化学弹头或核弹头,采用惯性制导,“天鹰”-1导弹于1992年开始服役;“天鹰”-2导弹是两级固体导弹,导弹长9.75米,直径0.56米,有效载荷500千克,重量为3000千克,可携带常规弹头、化学弹头或核弹头,最大射程300千米,采用车载机动发射,于1996年服役。“天鹰”-3导弹也是两级固体导弹,导弹长10米,第一级发动机直径1米,第二级发动机直径0.56米,有效载荷500千克,重量为6500千克,可携带常规弹头、化学弹头或核弹头,最大射程600~800千米,采用车载机动发射,于1998年开始装备部队。

“高里”中程弹道导弹于1998年5月6日首次试射成功,导弹长15~17米,最大直径1.2~1.5米,有效载荷700千克,重量为16000千克,最大射程1500公里,采用车载机动发射。这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导弹,具有投掷常规弹头和核弹头的能力。2002年5月25日,巴基斯坦再次试射此型导弹。“高里”导弹也被称为“天鹰”-5型导弹,因为巴基斯坦自称这是在自行研制的“天鹰”系列导弹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但西方一直认为这实际上是在朝鲜的“劳动”-2型导弹基础上改进出来的。

在2001年3月的巴基斯坦的国庆阅兵中,巴基斯坦展示了“沙欣”-2弹道导弹。“沙欣”-2的射程为2400公里,可搭载核弹头。

巴基斯坦的航天受印巴矛盾和国力制约,一直以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现实需要的导弹方面,尽管与印度的导弹水平还有些差距,但总体上可以平衡印度的导弹威胁,尤其在核威慑上,基本达到了战略要求。巴基斯坦的导弹研究已经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2005年8月11日,巴基斯坦宣布,它成功试射了一枚“天鹰”-7型导弹,射程为500千米,这是一枚巡航导弹,在世界上,能研制巡航导弹的只有几个国家,巴基斯坦成为其中之一。

但在实际的太空领域巴基斯坦就弱的多了,巴基斯坦只是利用俄罗斯和中国的火箭发射了几颗卫星,如俄罗斯曾用一枚“天顶-2”号火箭成功发射5颗卫星,其中包括一枚巴基斯坦卫星;1990年,中国为巴基斯坦发射了一颗卫星。

巴基斯坦不会总是对天空熟视无睹,2005年8月25日,巴基斯坦官员透露说,巴基斯坦计划发射一颗自主遥感卫星以获得全球卫星数据。这项计划将在6年内完成,预算为193亿卢比,另外,巴基斯坦也将发展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

同类推荐
  • 正义一元论

    正义一元论

    缺乏决断的法治是在制造谎言。世界需要在在场性中落实超越性。为此,一种成功的司法制度,它至少包含诸多层次的一元性。首先是法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国家必须选择相对适应自己民情民风的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其次,司法正义应该成为这个国家主权决断的底线与最终标准。再次,法律条款必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能在形式逻辑上互相矛盾,形成多样性标准,以致形成丛林法则。最后,必须建立确保包括弱势个体在内的所有人的自由权利的程序正义体系。
  • 中国大舆情(2013-2014)

    中国大舆情(2013-2014)

    本书设有趋势报告、政策报告、案例报告、舆情报告、数据报告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梦: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建设法治中国的江苏样本等。
  • 党的基本知识

    党的基本知识

    党的性质是党的本质特征集中而科学的体现,它指一个政党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义。”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集中概括。
  • 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发表了宣言,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案,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建立联合战线的主张,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制定通过了第一部党章。本书通过大会背景、大会纪实、重要文献、大会精神、热点聚焦、党史细节、重要会议等栏目,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二大是如何正确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进而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的。
  • 零距离:与政府面对面

    零距离:与政府面对面

    本书囊括户籍问题、婚姻登记、生育收养、子女教育、买房住房、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各类维权、司法仲裁、证照申领、税务缴纳、交通出行、退伍转业、出境入境、社会治安、电子商务等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您可以了解到中国各种政府部门的职能,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流程、方法和途径。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关注民生成为大势所趋,百姓与政府之间面对面的现实态势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往往“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事难办”,使得老百姓在办事过程中充满了疑难与困惑。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

    本书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立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全书分四篇,共11章,主要内容为战略概述、管理控制概述、组织结构与控制意图、集团治理与总部建设、责任中心、转移定价、战略计划、预算管理、业绩管理、激励机制、构建管理控制系统。本书秉承罗伯特·安东尼的写作风格,依托多项国家基金研究项目,突出案例作用,以国内外典型情境案例为每章引入案例,行文中穿插实例以说明问题,章后有大型自编综合案例以启迪思考。读者可在华信教育资源网免费下载电子课件、视频材料等教学资源。
  • 默言玄兮

    默言玄兮

    莫言其玄机,但其也悄无声息地变化;既天机不可泄露,那便改变天机,有何不可?......伤吾至亲,吾便诸天!
  • 斗战龙帝

    斗战龙帝

    天道不仁,我便逆天,我要横扫一切挡我路之人,管你什么人族圣贤,武道至尊,通通踩在脚下。我若化龙,龙族必以我为尊,修九转神龙诀,成天地万物主宰,敢问谁与争锋!
  • 大宋高参

    大宋高参

    实习医生叶冲穿越到了北宋末年,打着弗格森、穆里尔奥、马拉多纳等人的旗号,忽悠北宋君臣。唱歌唱来李师师,买人买来潘金莲,搜罗搜罗水浒英雄,建立强军。和徽宗、高俅、童贯合伙做生意,在北宋实行“一国两制”。振兴大宋……
  • 似风散雨收

    似风散雨收

    前世,付错了真心,被自己的妹妹狠心杀害。再次睁开眼,重生回到了15岁,自己还是那个废材,也没有嫁给二皇子纳兰凌轩,一切都还没发生。可是,一个傻了十几年的妹妹突然跑到她的院子里说要和她联手!?当傻子妹妹初现风华,她发誓要抱紧妹妹的大腿!!!但是,谁来告诉她,这个野男人怎么回事儿?处处妨碍她抱大腿……〔本文双女主双男主。可甜可虐,爽到爆!首创,勿抄袭〕
  • 命犯桃劫

    命犯桃劫

    一个性格木讷有情有义的少年,命犯桃花,却诸多阻碍。想详细了解,请多加关注~一本很轻松的爽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睡睡御用群:399163107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 鬼帝的阴阳团宠妃

    鬼帝的阴阳团宠妃

    巫鬼鬼是个吊儿郎当的阴阳师,在一次和厉鬼沟通时,被厉鬼给坑死了。但是,她却在另一片大陆苏醒,成为了嚣张跋扈却受尽宠爱的废柴长公主。呵,废柴,姐一手医术,一手卦术,灵武双修,全系灵师,万兽之主,还有团宠系统在侧,你家废柴长这样啊?她一路开挂,身旁却不知为何多了个他。从此,她杀人,他递刀,她放火,他浇油。他说:“这一辈子都休想逃离我。”
  • 这样做商场:超市管理最有效

    这样做商场:超市管理最有效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依次介绍了商场、超市行政办公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安全保卫管理制度,总务后勤管理制度,商品、采购管理制度,商品储运管理制度,进货、入库票流物流规程,商品变价、盘点票流物流规程,特殊商品管理、处理制度,商品营销、促销管理制度。
  • 神医女帝

    神医女帝

    她是被遗忘在深宫的帝女。一纸赐婚圣旨,断送了她性命的同时开启了她第二次的人生。宫人蔑视,不要紧。扶持生母,讨好太后,混的风生水起。姐妹作践,没关系。苦练才艺,芳华初绽,引来浪子无数。官吏刁钻,太难缠。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鹿死谁手,有待商榷。好容易通关后宫模式,官场模式,争储模式,熬成千古女帝,却为身边美男太多犯愁。个个争当帝夫,争风吃醋,好不热闹。女帝媚眼流波:谁能代替朕十月怀胎之苦,朕允谁唯一帝夫之位!